公民道德素质范文

2024-07-07

公民道德素质范文(精选12篇)

公民道德素质 第1篇

1 新媒体的发展及优势

“新媒体”一词于1967年被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络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P.Goldmark)提出。随着数字技术、传播技术等的发展和更新,从最初的把电子录像单纯称之为“新媒体”,到如今发展为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的新型媒介的集合。新媒体的传播主要借助于网络数据信息,它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他们随时都有可能看到信息或对信息做出反馈。可见,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在信息的传播上具有更多优势。主要表现在:首先,新媒体使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公众接受信息更加畅通、即时;第二,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格局,成为能够迅速形成舆论的信息交流平台;第三,新媒体改变了以往单纯文本、图片信息的枯燥形式,它可以通过集成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手段保存、传递信息;第四,新媒体模糊了信息传播者和受众的边界,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众,带给每个新媒体传播者高度的自主性和参与性。从新媒体技术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它的目标即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多样化需求,这无疑赋予了新媒体比以往任何传统媒体更加开放、平等、互动的空间和平台。

2 新媒体给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带来诸多挑战

近年来,新媒体相关技术和媒介的迅猛发展为我国的公众信息传播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它加快了我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丰富了公众参与信息传播的途径。新媒体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等种种特点,无疑为推动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提供了强大助力;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2.1 新媒体环境下的价值观多元化

新媒体的开放性使互联网的信息繁杂多样,既有正面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信息,也有负面的、低俗的甚至是反动的垃圾信息。人们在接收和处理这些信息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和左右。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媒介更加多样化,信息有时也会“穿上虚假的外衣”,那些似是而非的论断、经不起逻辑推敲的观点、指鹿为马式的混淆,是对公众的理性甄别和判断能力的考验,而这种甄别、判断、接收、利用媒介信息的能力无疑是现代公民不可或缺同时也是当下不少公民最欠缺的素养。因而,在多元价值观的相互激荡和碰撞中,便产生了诸如对自由的误读,对财富的过度追求引发的极端个人主义以及由恶意炒作和网络暴力引发的社会信任危机等现象。

2.2 新媒体环境下的公民道德素质教育

新媒体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其快速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变化,使公民道德教育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新媒体技术的主客体平等性、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开放性和多元性对公民道德素质的教育主体、教育方式、教育环境带来了极大挑战。首先,从教育主体的转变来看。网络信息化加速激发了公民的参与意识,由于信息获取的平等性、公开性等特点,使公众在新媒体平台上享有较为平等的知情权、话语权。就传播学概念而言,传播客体和主体的界限逐渐模糊。通过新媒体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消除了专家与公众之间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落差,意味着以往作为传播客体的公众如今掌握了更多信息资源,有更多的机会及渠道取得信息、表达意见;其次,从教育方式的转变来看。新媒体为公众提供了交互性的平台,使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从传统的单向过程逐渐向互动交流的方式转变,公众不仅能够选择信息资源的类型、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媒介,还能够在交互平台上发表言论和观点。然而,在网络环境尚不清明、媒体监管乏力的背景下,公众获取信息的自主性显然会对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2.3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媒公信力下滑

传媒公信力是衡量媒体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一旦媒体丧失了公信力,信息的真实性就无法得到保证,媒体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道德导向功能。当前,传媒公信力的缺失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个领域均有体现。传统媒体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受社会经济、政治倾向影响较多,对一些关乎国计民生、重大政治事件的报道往往流于形式,这种表面化、形式化、肤浅的新闻报道越来越不能满足受众需要。这直接导致了受众对传统媒体的质疑。此外,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信息资源呈现丰富多元化,信息传播范围广,加之信息的传播不受空间限制,使信息传播权力发生分散和下移,人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信息。尤其是在移动新媒体盛行的当下,公众可以随时随地、轻而易举地通过微信、微博等媒介进行发言和转发,任何一条未经证实的信息都有可能以裂变式的传播形式扩散开来,导致大量真假难辨的信息充斥在网络上,进一步加剧了公信力缺失的局面。在传媒公信力下滑、公民网络话语权的道德约束机制欠缺的情况下,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差。

3 新媒体时代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实践路径

面对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当前媒体传播格局变化的情况下,与时俱进地加强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全社会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深入,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参与,公民表达意愿的不断强化等,这些都为新媒体条件下推动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提供了现实基础。

3.1 促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结合,充分发挥媒体的德育功能

新媒体具备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快捷性、开放性、多元性及互动性,它可以根据传播效果的需要,采取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使传播走向多媒体化,使信息内容本身更具吸引力。同时,新媒体用户借助论坛、微信、微博、Facebook等信息交互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向信息传播者回馈资讯,这样自己既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又是信息的主动传播者,极大地吸引着公众的参与。近年来,新媒体虽然发展势头强劲,但传统媒体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塑造公民高尚道德品质上,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媒体只有寻求与传统媒体的合作路径,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对公众思想、意识、行为的引导作用,不断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实效性。

3.2 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设置议题,加强舆论引导

如今媒体介质多样化、公众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价值观多元化,要求新媒体必须有效进行议题设置,把体现社会主流思想的信息呈现到公众面前,引导公众关注积极正面的社会热点和事件,把公民道德教育辐射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构建良性互动的社会舆论环境,在实践中培养公众甄别和筛选信息的网络素养。潜移默化地引导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

3.3 构建完善的舆论监管机制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正处于转型社会的中国公民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因而,减少虚假不实信息、消极价值观等对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带来的不良影响,加强“微时代”下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制度建设势在必行。一方面,要根据新媒体自身特点设置内在监管机制,考虑到不同类型公民的诉求,构建理性平等的表达渠道,“导”“堵”结合,既满足用户言论自由,又要避免不良信息的扩散,确保正常的网络秩序。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根据所掌握舆情的新闻事件的发展走向进行预测和规避。在政策制定方面,要倾听民众诉求,汇集民智,形成与新媒体平等独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防止其一味追逐商业利益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除此之外,应该不断完善网络道德的立法体系,制定相关的网络道德管理细则,规范互联网发展的各项法规制度,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

3.4 提升社会成员整体的媒介素养水平

在我国由于新媒体的起步和发展较为迟缓,相应的保障机制和措施尚不够完善。随着我国新媒体用户发展趋势呈现年轻化特点,在具体做法上,应将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并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鼓励并呼吁社会力量支持公民媒介素养教育,成立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机构,加速推动公民道德素质建设体系的完善。

摘要:新媒体及相关技术的兴起和发展,给公民道德素质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新媒体环境下,对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本文通过对新媒体时代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的影响,力求找到建设和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公民道德素质,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2006:12.

[2]白敏.网络新媒体条件下公众信息传播中的政府责任问题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0.

[3]迟浩.新媒体时代公民网络道德的困境与出路探析[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17.

[4]刘昕叻.全民议题设置下的公民道德建设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0.

论我国公民道德素质 第2篇

在现代社会里,国际间的激烈竞争都是以经济实力作为后盾,所以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地位。随着社会的物质财富增多,人们越来越重视休闲娱乐生活。与此同时,由于信息量的增大,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愈来愈频繁。这样,不仅公共场所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而且人们在公共场所接触的机会也增多了,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树立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美好道德的国度,有着优秀的道德传统。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可贵的道德观。孔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的仁爱思想,墨家的“兼爱,非攻”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思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我们的祖先崇尚美好道德,对于我国古代优秀的道德思想我们要学习继承。新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成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基;建国后雷锋、焦裕禄等优秀人物的无私奉献精神世代传颂。今天我们步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综合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却止步不前,甚至出现了倒退的现象。

清华大学保送研究生刘海洋,将硫酸和硝酸混合液泼向动物园的三只熊,目的是为了验证熊很笨但嗅觉很灵敏的命题是否成立。作为一名全国高等学府的保送研究生,他就没学习过江总的清华百年校庆的讲话。非也,只是长期的道德淡漠已经令其成形了思维定势。可悲吗?是的,可悲,是全体大学生的可悲。在泰国的皇宫里,厕所中挂着用汉字写的“厕后请冲厕”的标志,在英国的大街上有用汉字写的“不能随地吐痰,不能随地乱扔垃圾”的标志,在英国的餐馆里有“不能大声喧哗”的汉字字样。也许看到这些,我们很生气,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自己,外出的国人旅游时不注重自己的行为,给国人脸上抹了黑,败坏了我国的国家形象。

对一个民族或国家来说,公民道德素质如何,直接与该民族或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达程度息息相关,因此,公民道德是民族和国家的形象。据日本某公司的董事长说,曾经在日本进行过两次调查,一次是调查没有去过中国的人,问他们想不想到中国去旅游?几乎是100%的人说愿意去中国;一次是调查到过中国的人,问他们还想不想再次到中国去? 80%的人都不愿再到中国去。当问其原因何在时,这些人一致的看法是,公共场所很脏,服务态度不好,饮食不讲卫生,到处是噪音,使人心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脏乱差。有一次,某学校组织到公园去旅游,到湖中去划船,本来水面上是干干净净的,可是有的人把喝过饮料的废瓶就直接往水里丢。有些人的文化程度很高,甚至还曾是领导,年龄也老大不小的了,却做出了这种缺乏公民道德素质的举动。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是,公共厕所臭气熏天,原因在于上完厕所不冲水,形成恶性循环。曾听说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国人曾到法国旅游,在该国一个公园看到这样一幕:一位大约三、四岁的小女孩在一片草地前停下脚步,并没有踩上去,而是小心翼翼地绕道而行。于是他问小女孩?为什么你没有踩草地?小女孩不假思索地说:因为小草很美啊!要是我踩了它,它就不美了!小女孩的回答并不是因为妈妈不准或者要罚款之类,而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了道德与美的内在关系,也反映了先进的社会道德观念。可以想象,小女孩所受的道德教育在无形中引导其学会爱护自然乃至尊重他人,建立和谐美好的 相互关系。所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才可指导人的一言一形,才能有益于大众。

我认为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士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再去学其他的能力。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增说过这样一句话:“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同样对于我们的国家,要想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只体现在我国的GDP增长了多少,经济实力有多么强大,更体现在我国国民的道德素质上。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同样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道德与公民 第3篇

一、公共道德缺乏的表现

(一)在公共生活或共同生活中缺乏公共道德意识

随着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活动领域越来越大,公共交往越来越频繁,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到公共生活的圈子。可是人们在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却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大声喧哗、排队插塞等扰乱公共秩序的现象时常发生。对公共利益漠不关心、对公共责任互相扯皮,而侵犯公共财产、损害公共利益的现象却经常发生。

(二)人际关系冷漠

经济实力、政治权力、社会地位成为区分人角色的重要判断标准,功利色彩浓重而人情味淡薄,世态炎凉。对富豪、掌权者趋炎附势,而对贫穷潦倒者视而不见。在商场,服务员根据顾客的穿着打扮,表现出羡慕或蔑视的不同态度。

(三)人际交往缺乏诚信

“诚信作为基本道德规范,意味诚实守信,也就是能够履行承诺而得到他人的信任。诚信要做到待人诚恳,相信他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有诺必行。”①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立人之本。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可是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活动中,诚信缺失的范围广泛、花样翻新:商业欺诈屡见不鲜、坑蒙拐骗司空见惯、假冒伪劣屡禁不止、偷税漏税无孔不入等等,它们的行为令人发指,严重干扰了市场经济秩序。

(四)环境意识淡薄

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或眼前利益,做出许许多多严重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破坏了自然平衡。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随意排放废弃物等等行为严重污染人的生存环境,诱发各种疾病,如癌症,致使人的生存面临威胁。滥砍滥伐使森林资源锐减。过度放牧使草原植被遭受破坏,过度开采矿山、石油等非可再生资源,剥夺了后代人的生存权利。

二、公共道德意识缺乏的原因

毋庸置疑,公共道德意识的缺乏是一系列的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按照马克思的观点,道德在本质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那么,我们就试图通过分析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特征来探讨公共意识缺乏的原因。

(一)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私德意识比较发达。

私德意识比较发达的道德特征,就其原因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来分析。在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在此经济条件下,人们主要从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活动,生产生活领域比较狭隘,人际交往比较简单、单一。而社会公共道德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一是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存在。二是人际交往的需要。”②所以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没有提供公共道德意识产生的土壤。在政治上,高度集中的中央专制集权统治将公共道德意识扼杀在摇篮中。在专制统治下,以森严的等级制度为特征的旧道德,“严格的尊卑关系、宗教的等级特权、统治和服从以及由此而来的泯灭个性、愚昧盲从、忠于个人等。”③这样使得那些顺从专制统治的人产生了惟命是从、逆来顺受、依附性的奴化意识,另一方面使得那些不满专制统治的人极易产生对国家特别不负责任的态度,对公共责任漠不关心的态度。公共道德意识也就无从谈起。在文化上,中国人重于个人道德修养和道德品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教为先,育人为本”的观念根深蒂固。“妥协和容忍,达观和幽默感,关于人性的透彻了解,通过律己而养成的品格,所有这些形成了个人所追求和社会所赞许的部分道德结构。”④

(二)在计划经济时期(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这一段的前期,公共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在后期公共道德却夭折了。

在前期,共产主义道德真真正正地被许多人实践着,人们之间形成了利他助人、平等团结的和谐关系,敬业奉献、助人为乐、人心向上等在社会中已经蔚然成风。“社会中不仅出现了大批艰苦奋斗、不为名利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无名英雄,出现了无数大公无私的先进模范人物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使普通群众的道德水平、社会风气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⑤但是,在计划经济的后期,这种建立在幼稚的“一大二公”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共产主义道德,被严重地政治化和庸俗化了。公共道德发生了畸变,在半路夭折。

(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己或自我价值的实现是道德的特征

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天然属性,相应地在价值观念上,就表现为自我价值的实现。古典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经济人”的设定,将个人的利己欲望视为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在资本时代就是追求财富的增长。这种由于个人利益驱动而不顾整体利益的道德意识往往导致人们对道德权利的强烈追求而对道德义务的置若罔闻,再加上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制度和体制的不完善,在社会生活中就很容易实施、侵犯公共利益、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纵观历史上的各个时期,由于小农意识的局限、共产主义道德的夭折、市场经济的利己动机造成了今天公共道德意识缺乏的现状。精神的荒芜和道德危机使人们呼唤公共道德教育,这是为什么呢?

三、加强公共道德教育的原因。

(一)加强公共道德建设是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结果

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的经济,它打破了在长期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地域屏障,使人们的公共活动领域空前扩大,社会交往日益频繁。这样有利于人们从小生产意识和依附性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独立意识、公平意识、竞争和创新意识,使契约伦理、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这样的社会环境必然呼唤公共道德意识的产生。

(二)加强公共道德建设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和社会安宁的必要条件

人际关系不和谐、社会不安宁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没有处理好。现如今,诚信缺失普遍存在、商业欺诈屡见不鲜、腐败行为前“腐”后继、假冒伪劣屡禁不止等等,它们使社会财富日益聚居在少数商人和高官手中,不仅严重干扰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而且还妨碍了社会公平,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在巨额利润面前,铤而走险,置法律于不顾,向道德的最底线挑战。一些政治高官为了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心甘情愿地充当这些“经济人”的“保护伞”。这种缺乏无视公共利益的不道德现象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遏制,会造成社会中弱者的严重心理失衡,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人际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

(三)加强社会公共道德建设是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的关键因素

大自然赋予人类丰富的资源和优美的环境,它们构成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但是,人们缺乏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无视自然规律,过度开发利用自然,如:滥砍滥伐、过度放牧,毁灭了自然的再生能力,打破了自然平衡,也威胁到人类自身利益。正如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个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⑥”因此,我们应树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自觉地将自然的前途和命运与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

以上诸原因说明了加强社会公共道德建设刻不容缓,那么我们应通过怎样的措施加强社会公共道德的建设呢?

四、加强社会公共道德建设的途径

社会公共道德的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既需要加强教育,做好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又需要建立健全法律和制度;既需要提高每一个公民公共道德境界,又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既需要加强党纪国法教育,又需要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雄笔一支抵万军”,枪杆子和笔杆子是党和政府管理国家的重要工具,记者常被称为“无冕之王”,可见社会媒体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作为“党的喉舌”的大众媒体可以通过褒善抑恶,来弘扬社会正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方面,表扬先进,完善真善美。对社会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要大张旗鼓地进行宣扬,使广大群众从良好的道德品质中汲取力量,从模范事迹和良好行为中受到鼓舞,引起情感共鸣,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提高遵守公共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大力谴责和鞭策不道德行为。对随地吐痰、排队插塞、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进行曝光,引起广大群众的齐声谴责,使不良社会现象无立足之地。这样通过大众传媒的监督,可以净化社会空气、提升公民道德境界,促进社会风气好转。

(二)抓好制度法律这个建设根本

培养公共道德意识,离不开教育的作用,但是教育并非是万能的。“道德教育只是一项道德传递和以德育人的活动,按照杜威的说法,教育就是指导,道德教育就是道德指导的活动。道德指导的活动充其量也只是思想意识范围内的活动,况且大多数道德教育是学校范围内的道德指导活动,虽然也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毕竟是有限的。”⑦因此我们要抓好制度法律这个建设的根本,充分发挥它们的威慑作用。对掠夺公共财产、侵犯公共利益、浪费社会资源、污染社会环境、破坏公共设施的人加大惩罚力度,“利剑高悬”使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充分发挥制裁的威慑作用。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道德在本质上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与之相适应。要从根本上解决公共道德意识缺乏的问题,就要建立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价值导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使全体人民的利益不断趋向一致,就会促使以利己为主导的道德向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主导的道德转变,人民的公共道德意识就会随之增强。

注释:

①焦国成.公民道德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6.

②余玉花.社会公德的价值内涵[J].江海学刊,1999(6).

③陈昌玖.论市场经济的道德价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89.

④(美)费正清,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125.

⑤焦国成.公民道德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1.

⑥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⑦余玉花.解析道德教育的时代困境[J].伦理学研究,2008,7(4).

公民道德素质 第4篇

一、注重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治理国家的最新方略, 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 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 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道德相得益彰。”[1]正因为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过程是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发挥法治的约束力是绝对必要的。法治是推进道德建设的有力手段和重要保证,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就必须注重法律对公民行为的调节和规范作用。

首先, 要不断完善立法内容。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 有一部分道德义务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 属于社会的底线伦理, 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遵守, 如果全体社会成员能够普遍遵守这些伦理道德, 社会就会更加井然有序, 否则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就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通过法律程序把该体系中这些最低限度的道德义务法律化, 运用法律手段将它上升为法律义务, 以取得全社会整体遵行的法律效力, 使道德义务的内在自觉约束和法律制度的外在强制约束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有利于社会生活中道德功能的有效发挥。

其次, 要不断优化制度环境。体制完善是道德完善的前提和基础。康德认为, 良好的国家体制并不能期待于道德, 相反地, 一个民族良好道德形象的形成, 首先就要期待于良好的国家体制。鉴于道德的特点及其作用发挥的有限性, 相比之下, 法律制度更能弥补这一弊端, 特别是我国又处在特殊的社会转型期, 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不能仅靠道德教育, 必须有一套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进行规范和保障, 约束人们选择更加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 以从整体上促使公民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

二、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弘扬时代新风

加强“四德”建设首先要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其次,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 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再次, 加强家庭美德建设, 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 旨在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最后加强个人品德修养, 关键要做到讲仁、讲义、讲礼和讲信, 要始终怀着一颗善心和爱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做事公正, 合理, 讲礼貌, 诚实守信。

结合新时代条件下道德建设实际情况, 继承中华传统美德, 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活动, 逐步形成体现时代新风的社会主义新道德。

三、以诚信为重点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

第一,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教育是基础。要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 不断灌注到全体党员和干部群众的头脑之中, 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 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第二, 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诚信不仅是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 也是治理国家的重要道德遵循。根据现实的发展要求, 要逐步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 不断建立完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 针对社会出现的失信现象, 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惩戒措施, 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制度约束和制裁, 进而在全社会树立守信光荣、失信可耻价值导向, 引导人们要自觉守信, 真正做到言必信, 行必果。

公民的道德素质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 这个过程需要制度的约束、教育的熏陶, 更需要自我的修养, 修养的过程就是道德实践的过程, 只有通过道德实践, 让更多的人从小事做起, 从身边做起, 从自我做起, “积小德为大德, 积小善为大善”, 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 才能有助于早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摘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 要注重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发挥法治在其中的作用, 加强“四德”建设, 开展诚信教育, 不断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关键词:公民道德素质,路径,法治,“四德”建设,诚信

参考文献

公民道德素质 第5篇

刚刚对方辩友讲到国外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并收到良好的效果。但道德是建立在经济和政治基础上的,对方辩友看到发达国家诚信度高,可是对方辩友没有发现他们的执法力度和惩罚措施是我们无法比拟的吗?(15秒)

根据马斯洛理论,道德属于最高层次即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而实现自我价值是不以他人意志为转移的。(6秒)

对方辩友还说到道德档案有约束力。但是约束力只能为道德素质划一个底线,就像一道水坝,只能阻止道德向下走。并不能给道德往上走的动力。(11秒)

道德档案是历史记录,历史记录就会有滞后性,而且一旦记录就不可更改。以一个滞后且不可更改的记录来评价一个人的道德素质本身就是不可行的,那更何谈道德素质的提升呢。(13秒)

要制定档案,那就必须要有一个客观标准。可对方辩友又不能说明这个标准。那么你方的道德档案到底如何制定?即使制定又如何实施?(10秒)

道德档案说到底只能起到一个记录的作用,它本身既没有法律的强制性,也没有起到宣传引导的作用。人不做一件事,一是因为代价太大,二是因为不想去做。道德档案在这两方面都起不到作用。(13秒)

没有什么人能够制定一个测量社会道德水平高下的标准体系。我们不能根据某一标准、某一尺度确定社会道德水平,没有衡量标准就没有参考系。那么评价就做不到客观,不客观就不公正。那么我们就无法保证这个档案的真实性。(18秒)

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对方以为仅仅做一个档案就能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未免太过天真。(12秒)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老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指明的道理。我们初中就学到的这句话,难道对方辩友到今天还不懂么?

奏响公民道德建设之歌 第6篇

一、公民道德建设必要性的的学理分析

公民道德一直是古今中外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通过修身养性,确立和完善自身的价值人格。以儒家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对修身的种种论述形成了中华民族价值人格的主流观念。

(一)从儒家传统道德角度分析

传统儒家道德中对于“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道德非常重视,认为这是调节人伦关系的基本规范。孔子认为,在一切道德规范中,“仁”乃是最高、最基本的道德。孟子重“义”,将“仁义”并称,进而提出并列的四德:“仁”、“义”、“礼”、“智”。西汉初,贾谊又在“仁”、“义”、“礼”、“智”之后增加了“信”,将五者并举。经过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发展,儒家“五常”之所以能够保持其持久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有着自己的道德优势。到了汉朝,实行了“举孝廉”的选官制度,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在汉代,“孝廉“已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中国文化以孝治天下,所以称孝廉。到清朝时,考取了举人,还是用孝廉公这个名称,那是沿用汉朝的。

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孔孟之道)强调仁的理念,“仁者爱人”需要辩证地分析和看待。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在如今,依旧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孔孟思想是最突出的体现,其精髓主要包括“礼乐”思想、“仁”的思想和“中庸”思想。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中对于仁义道德的不懈追求。

(二)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来分析

在西方,从古希腊至今,古代(古希腊和古罗马,下同),西方公民道德教育强调责任、义务的履行和对至善道德、完美人性的追求,强调教育之于公民个体道德而言的非全面性和层次性;中世纪,因公民身份消失,道德教育也最终消亡;文艺复兴时期,古代公民道德教育得以复兴,继而转型并最终让位于自由主义价值观主导的现代公民道德教育;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以及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第一次比较集中地论述了伦理道德问题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立足主体人的价值存在和价值关系,把人的价值实现和完善作为伦理思考的最高对象。马克思认为合理的社会或国家应该是“相丐=教育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个人以整体的生活为乐事,整体则以个人的信念为乐事”,是充满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快乐的状态。是超越了剥削阶级的道德教育,即共产主义形式的公共道德教育。

二、公民道德建设的现状分析

1、积极的现象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既面临好的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我们一定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大地上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大善大爱的英雄人物。

小善成就大爱,大义触动心灵,“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奶奶”陈贤妹等等一个个美德故事、一系列先进事迹不断深入人心,“这些草根人物,以实际行动诠释道德和人性的力量、承载国人内心向善的渴望。”从十八大代表的名单中,我们看到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最美妈妈”吴菊萍、“草原之子”巴特尔、“当代雷锋”郭明义、“马班邮路坚守者”王顺友、“孤寡老人的好女儿”林秀贞、“索道医生”邓前堆、“法官妈妈”詹红荔……从这些名字中,我们看到了高尚道德的无限光彩。

2、消极的现象

在我们经历一幕幕感动的同时,我们也不时遭受着道德缺失带给我们的痛心。老人跌倒扶不扶?公交车让不让座?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多元发展,做好事反被诬陷的实例实在太多,道德背负着太多的“罪过”。有人说,道德在不断滑坡,有人说道德体系正走向崩溃……无论是否偏激或夸张,但是当我们走过摔倒老人的身边,却踌躇着要不要扶的时候,当我们被请求出庭作证,却无情地拒绝时……我们能深深感受到道德被我们无奈地边缘化了。公民道德建设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迫切需要。

十八大对道德建设的进一步提出,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央对道德提升、诚信构筑的决心,它在国人心里奏响了“道德建设”的最强音。公民的道德水平,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从塑造道德标兵开始,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着公民的道德自觉。

三、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对策

(一)公民自身

1、树立坚定的道德信仰

对于怎样进一步加强道德建设,郭明义认为人们应知行合一参与道德实践。契诃夫说过:“我觉得人应该有信仰,或者都应该去追求信仰,不然他的生活便空洞了。”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站立在历史与时代前沿的真正意义上的人而言,我们永远坚信:离开了信仰,人和动物无异。作为公民,我们要把责任感、责任心和道德感摆在首要位置,这才是构筑现代化和谐强盛的公民社会与文明世界的精神灵魂。

2、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需要勇气的,有时还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需要毅力的,道德高尚的人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出来的。我觉得我们要想成为一名道德高尚的人,除了要积极参加中心开展的做四德人等活动外,还必须从小事做起。比如说,我们先要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拥挤的公车上,我们让一让座位;在红灯面前,我们停一停脚步;在道路两旁,我们弯腰捡起一片废纸;在家里,我们替父母分担一些烦恼。这都是道德表现,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做到的话,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变的更加美好。

(二)学校方面

将道德品质纳入学校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要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个方面,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道德教育。”邓小平说,“改善社会风气要从教育入手。”我们要把道德品质纳入学校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学校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我们在批判继承传统道德基础上,在学校积极开展传统道德教育。还要注意将传统德育内容与现代德育内容的有机结合。着重抓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遵循其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道德品质教育,努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运用各种方式和途径,使道德宣传教育经常化、大众化。一切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坚持正确导向,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要把道德宣传教育作为重要任务,营造道德建设的浓厚舆论氛围。

公民职业道德建设探索 第7篇

一、文明礼貌

我们早已进入一个文明的时代, 但是身边经常有不文明的事发生。为此必须把文明礼貌作为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常抓不懈, 加大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宣传力度, 正确引导人们言谈举止要文明, 着衣打扮举止要文明, 行为方式要礼貌的行为规范。日常工作生活中, 要尽显文明之风, 杜绝一切不文明现象, 尤其要坚持“在黑暗中坚决做光明的事”的基本原则。要时时注意自我检查, 以便发现自己的缺点, 不断抑制和纠正某些不良习惯, 以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

二、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就是要热爱自己的岗位和从事的专业, 要把平凡的岗位当作人生事业的基石, 当作施展才华实现人生抱负的平台。有的同志整天处于抱怨中, 怨自己的岗位不好, 待遇不公等等, 这都是不爱岗敬业的表现。为此, 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真正做到爱岗敬业。

三、诚实守信

做人要诚实, 要坚守自己的信条。作为职业员工,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努力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们应懂得, 诚实守信作为人生的重要资源, 一方面在于自己内心的修炼, 同时也在于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行为积累, 无论是企业或个人, 诚信资源都是具备掌握社会资源的必备条件之一, 诚信资源越丰富, 就越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

四、办事公道

办事公道, 是指从业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行使职业权力时, 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 按照同一标准和同一原则公平合理地做事和处理问题。简单地说, 就是公平、公正、合理, 秉公办事, 主持正义。要做到办事公道,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 公私分明, 不谋私利。

无私则无畏。先为自己打算, 以权谋私、以业寄生的人不可能做到办事公道。只有无私, 才能坚持原则, 主持正义;只有无私, 才能为政清廉, 照章办事。

(二) 公正无私, 不徇私情。

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远近亲疏的区别。人非木石, 当然有好恶, 但好恶必须置于公正之下。

(三) 去除私心, 不计个人得失, 不畏各种权势。

为了公众利益, 为了公道和正义, 坚持按规定、按程序秉公办事。

(四) 不占公家便宜是抵制干扰、不惧压力, 办事公道的基础。

做到“身正不怕影子歪, 脚正不怕鞋歪”, “为人不做亏心事, 半夜不怕鬼叫门”。

五、服务群众

(一) 热爱群众。

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关心群众, 爱护群众, 急群众所急, 想群众所想, 扶危济困, 帮贫救难, 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最高准则。

(二) 尊重群众。

这就必须正确认识自己同群众的关系, 职业同群众的关系。因此, 我们一定要尊重群众, 始终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只有这样才能无往而不胜。

(三) 方便群众, 让群众满意。

时时想着便利群众, 通过一件件看起来很小的事来为群众着想, 为群众提供方便, 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对群众一视同仁, 热情服务。

(四) 文明服务。

在履行自己所承担的职业义务时, 一要举止文明, 即衣着仪容要美, 举止要端庄。二要语言文明, 做到言之有理, 言之有礼, 言之有物, 言之有情。三要正确执行文明规范制度, 服务做到标准化、规范化。

(五) 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精益求精。

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欢迎群众批评, 有错即改, 不护短, 不包庇。服务群众也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服务的内容和手段, 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六、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最起码的底线, 由于种种原因, 在一些人包括党员干部那里, 遵纪守法成了保守落后、死板教条的代名词, 而违法违纪似乎才是敢闯敢干、思想解放, 这种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观念和作风, 严重毒化了社会风气, 是腐败现象、不正之风和其他一些社会问题屡打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一定要认清骄奢淫逸的严重危害, 带头抑恶扬善。

七、团结互助

团结互助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本特征。这种人与人之间互相团结、互相帮助, 就是要把各种力量组织起来, 拧成一股绳, 战胜各种困难, 同心同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团结就是力量, 是社会主义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互助可以增强力量, 是社会主义集体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提倡急他人所需, 帮他人所难的团结互助的精神, 人人关心和帮助他人, 处处尊重和爱护他人, 大家心往一块想, 劲往一处使;这样就会把蕴藏在亿万人民群众身上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促进社会的安定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八、开拓创新

(一) 要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是解放思想的体现, 解放思想是开拓创新的力量之源。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 坚持全面学习科学发展观,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改造主观世界,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以人为本, 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强化服务意识。坚持不断进取精神和创新勇气, 为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提供思想保证。

(二) 要加强学习。

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是开拓创新的基础。如果不注意加强学习, 就难以获得新知识、形成新观念、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 更谈不上进行新创造、实现新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等要思想的学习, 努力掌握观察事物、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正确思想方法, 加深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时刻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和强大的战斗力。同时, 要注意学习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知识, 使视野更开阔、思路更清晰、措施更切实、工作更有效。学习搞好了, 自身素质提高了, 工作自然就富于开拓性和创新性。

(三) 要勇于实践。

在新知识、新观念、新情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的新时期, 我们要有敢闯敢试的创造精神。对待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没有发展过的事业, 要有敢于冒险、敢于尝试的决心和勇气, 克服怕出乱子、怕负责的思想和意识, 勇于直面矛盾和困难。拓展创新思路, 实现新的发展。

(四) 要始终保持创新状态。

开拓创新既是一种工作需要和责任, 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当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各个领域、各条战线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把开拓创新作为一种常态, 时时处处以事业为重、以人民利益为重, 敢于正视矛盾、攻坚克难,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 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对于每个公民来说,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主要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体验、锻炼和提高, 并逐步形成自己与各岗位各工种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相一致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如果不把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渗透到平时的实践活动中去, 那么, 职业道德修养实际上就是一句空话。因此, 要时刻把加强公民职业道德修养作为头等大事常抓不懈, 才能真正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摘要: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人员, 按照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 在职业活动中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 使自己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并达到一定的职业道德境界。

公民道德素质 第8篇

一、深刻理解推动“善行河北”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1.对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提升全社会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新阐述、新论断和新部署, 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次提出了新要求。从国家层面,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从社会层面,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从公民个人层面,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为我们深入推进“善行河北”道德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 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并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维度提出了一个重大而现实的时代课题。河北省开展的道德实践活动意义深远, 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这项活动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凝聚了燕赵厚德重义悠久历史文蕴, 弘扬了真善美的主流价值, 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 发挥了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作用。如果我们给“善行河北”规定一个涵义, “善”就是好, 其源泉在内心, 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人心向善, 就是培养和引导人们讲道德, 做好事, 正像卢梭讲的那样, 善良的行为有一种好处, 就是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了, 并且使它可以做出更美好的行为。管仲也主张, 善人者, 人亦善之;“行”就是去做, 亲身做, 属于实践范畴, 引导人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平凡事做起。“善行”,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理解, 就是强调知善与行善的统一, 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思想与行为的统一, 意识与存在的统一,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有利于进一步激活人这个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 特别是从公民个人层面, “善行”对净化人的心灵, 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进一步打造风清气正、开放文明、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意义重大。“善行河北”作为人文精神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大胆探索, 推动价值观由理论形态转化为实践形态, 为河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和精神动力。

2.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 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和精神动力

建设经济强省是河北省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宏伟目标和发展战略, 是迈向全面小康的关键一步, 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全省人民的热切期待, 事关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福祉。党的十八大描绘了未来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 是宏伟蓝图中的一个画点, 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全省上下, 凝心聚力, 万众一心, 攻坚克难, 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支持。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 具有相对独立行, 作为道德主体的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 其精神意志、价值追求、社会责任和道德风貌, 都会作为精神动力对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建设产生巨大的作用, 带来正能量。实践充分证明, ‘善行河北’活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提供了坚实道德支撑和强大精神动力。

3.有利于进一步激活人这个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 进一步打造风清气正、开放文明、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道德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 也是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善是促进人改造自身和自我完善的一种道德力量, 它能净化人的心灵, 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善行”, 既是一种道德追求, 一种精神力量, 更是一种道德实践, 道德追求和精神力量固然重要, 但它仅是一种精神表征, 属于意识形态和精神层面的东西, 精神只有变为物质, 成为一种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精神动力, 不但滋润着人的心灵, 而且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把道德建设具体化为全省人民的生动实践,

二、当前在推动善行河北道德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以及社会转轨, 人们思想意识的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 各种思潮和思想都特别活跃。其中包括一些不正确的思想, 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道德判断、评价尺度和价值追求, 特别是在思想道德领域, 一些人的世界观颠倒、价值观混乱, 人生观扭曲, 荣辱不辨、善恶不分;一些官员道德恶劣, 品质败坏, 跌破为官做人基本底线, 贪污腐化, 混淆视听, 与民争利, 追逐个人名利和不正当利益, ……尽管这些情况发生在少数人身上, 但给社会带来极为恶劣的消极影响, 极大污染了社会风气, 致使社会上假冒伪劣盛行, 食品安全缺乏监督, 以次充好;学术界也泛滥出欺世盗名, 学历造假, 如此等等, 所有这些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 带坏民风, 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因此,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大力推行“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 作为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 是极其必要的当务之急。

三、积极探索道德实践长效化建设机制

探索道德实践活动长效化机制建设首先要明确一个主题。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 是判断是非的标准, 是行动遵循的准则。一个国家和社会是否拥有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 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 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 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其次, 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求公民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 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石家庄市的“最美红衣大姐”、秦皇岛市爱心志愿者为街头流浪乞讨者送去御寒衣物;全省各级妇联组织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招募“爱心代理妈妈”、“爱心代理儿女”……虽然已是寒冬, 但燕赵大地不断涌现的善行善举, 却温暖着人们的心灵。再次, 强化道德教育感化功能。知是善之基, 行是善之果。只有意念先行, 知善行善, 方能好善乐施;只有人人行善, 善念才能得到体现, 进而实现善与行的辩证统一。“善行河北”, 教育是基础, 通过灌输善念善行, 倡导善行, 提升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 引导人们心怀善念, 多做有利于社会的好事善事, 多行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善行善举, 我们的生存环境、发展环境才能得到极大改善, 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建设才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深厚的人文环境支撑。第四, 完善社会管理制度。诚信不仅属于道德范畴, 更应该看作是一种社会管理制度。诚信体系建设包括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多种因素。其中, 政务诚信是核心部分。如果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能严格遵守诚信原则, 就能在全社会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四、推进“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

1.公民道德建设要以提高人的思想素质, 培育“四有”新人为着力点

在推进“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中, 始终把提高人的思想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推进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人为本, 不断创新和探索一条由群众“自我创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公民道德教育路子, 紧紧抓住提高人的文明道德素质这根主线, 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 分层次、有重点、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公民道德教育, 提高人的道德素质, 推出一批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做人、文明家庭、爱老尊老、诚信经营的先进典型。“善行河北”活动开展以来, 河北大地呈现了“好人井喷”的喜人局面。据统计, 仅各级各类媒体发现、报道的“平民英雄”、“身边好人”就达5000多人次。2012年前11个月, 河北省入选“中国好人榜”的人数达122人, 单月上榜人数多次名列全国第一。文明道德成了人们的追求目标, 在教育中培养、在实践中塑造、在引导中提高、在发展中升华。

2.公民道德建设要从实际出发, 以“三贴近”为立足点, 选择适合本地丰富的活动为载体

包括载体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组织创新, 使河北省公民道德教育活动, 真正成为源于百姓、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把百姓创造和评选出来的身边道德先进人物、好人好事、模范事迹, 通过公民道德教育馆、农村和美乡风馆为载体, 成为百姓学习的榜样, 起到教育群众的积极作用。

3.抓住了人性中最宝贵的品质, 为社会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

河北此举在全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善行河北”抓住了人性中最宝贵的品质。人的本性中的善良, 只有通过挖掘和传播, 让它弘扬开来, 才能促进和谐社会;同时, 善行义举的弘扬必能净化人的心灵, 激发更多的人投身到善行义举之中。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 实现这个梦需要大力激发“善”的力量。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民群众对于丰富精神生活、良好道德风尚和社会环境安全的诉求越来越强烈, 但本质上都是一种对“善”的诉求。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正是以人民群众的这种道德诉求为出发点, 以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为落脚点的。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

[2]河北大力开展"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N].2012-02-01, 河北日报.

[3]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方案.2012-02-25.

公民道德教育中的“六小”模式 第9篇

一、“六小”模式的界定和研究内容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 培养公民道德行为, 提高公民道德能力, 重点应抓好礼仪、环保、交往、学习、劳动、心理等方面的教育。通过认真研究、充分研讨, 我们把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确定为:把丰台一小的学生培养成为勤奋自主、勇于创新的学习小主人, 举止文明、遵章守纪的礼仪小使者, 宣传环保、爱护环境的环保小卫士, 谦恭礼让、合作快乐的同学小伙伴, 勤劳勇敢、自理自立的劳动小能手, 为人正直、活泼开朗的快乐小天使。在公民道德教育中, 我们把这六个方面的内容概括起来, 简称为公民道德教育的“六小”模式。

从“六小”模式出发, 结合我校学生实际, 我们把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归纳为六方面, 并分年级制订六个层面的“六小”公民道德教育具体标准;并依据“六小”公民道德教育标准及本校的教师、学生自身的案例, 开发了“六小”公民道德教育校本讲义, 在校本资源开发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实践和研讨的基础上, 学校初步构建了“六小”标准的动态的评价方式。

过去的几年里, 我校通过“六小”公民道德教育, 逐步提高了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自律能力, 使学生们懂得了什么是“责任”, 什么是“尊重”。学生的言行举止更文明;感恩意识进一步增强;心理更健康, 心态更平和;环保意识进一步强化, 部分环保习惯已经养成。学生在学校是好学生、在家里是好孩子、在社会上是好公民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二、“六小”模式的研究和实施过程

在“六小”公民道德教育研究过程中, 我们多次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教授和专家为全校教师和有关家长进行培训, 使他们首先对公民道德教育的内涵、核心价值理念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了解。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 学校课程是公民道德文化传播和公民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途径。由此出发, 在教学中, 各学科教师结合教学内容, 开始挖掘学科和教材的多元公民教育功能, 将“六小”公民道德教育与各个年级段教育有机结合, 相互渗透。如三年级组将小学语文第五册课改教材重新分为我爱祖国、爱在身边、爱护动物、学习多快乐、科普与环保、遵守规则等六大主题, 这不但增强了教师从事道德教育的主动性, 而且形成了“六小”公民道德教育的系统性。

在教育过程中,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对于学校生活环境, 从规章制度到日常生活的具体环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纠正和完善, 努力营造适应学生成长的生活氛围, 为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创设有利的校园环境。在具体方式上, 我们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形式, 一方面运用综合实践课程的开放环境, 激发学生的道德需求。如在风筝这个主题中, 我们分“放飞风筝、制作风筝、探究风筝”三个层次开展学习活动。老师灵活地设计比较开放的教学环境, 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道德教育的空间。另一方面又以“校园剧”“课本剧”为载体, 架设实施“六小”公民道德教育的桥梁, 如我们创编的校园剧有《快乐的小伙伴》《小马过河》《小公主漫游蔬菜王国》《送你一颗宽容的心》《感恩从心开始, 让爱温暖彼此》《冰棍纸, 自由吧》《小广告》《一根电线》等。通过活泼生动的形式, 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和感悟道德教育的魅力。

社团组织是培育“六小”公民的基地, 具有竞争合作特点的社团活动为培育“六小”公民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在社团活动中, 少年军校的活动特别引人注目。我校少年军校对《国防教育法》的学习、宣传非常重视, 他们采用宣讲《国防教育法》、举办国防教育讲座、观看国防教育录像、参观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 以及开展专题班会、队会活动等多种形式, 引导学生学习国防知识, 培养了学生长大保家卫国的责任意识。

公民意识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念, 而这种价值观念的形成是需要适当的过程和方法的。为此, 我们依据“六小”标准, 概括了48字要求, 即“我不扔, 我去捡;轻声说, 慢步行;大让小, 小敬老;有先后, 不越限;爱学习, 讲方法;勤思考, 重实践;能自理, 会生活;遇困难, 不退缩”, 并创编了“六小”三字歌, 营造了校园“六小”儿歌文化。

近几年来, 我们尝试开发并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 开展实践活动。我校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学校周边有很多部队机关, 如总后直属保障局、二炮部队、总后干休所等。我们针对性地开展了很多活动, 如军训、建立军艺操表演队、举办军地联欢会等。同时, 我们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在实践中开展道德教育活动。

在以上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 我们逐渐形成了“六小”公民道德教育的原则, 即知行统一的原则、社会性发展原则、主体性原则、民主化原则、关注细节以德育德的原则、教育一致性原则、他律和自律相结合的原则。

三、“六小”模式的动态评价

“六小”公民道德教育校本课程仅用考卷来评价吗?这一问题的提出引起我们的思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仅凭一两张考卷作为评判标准显然是不可行的, 究竟应该怎么办?我们被深深地困扰着。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 我们决定针对不同年级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为此我们设计了评价表, 评价表是根据年级的不同要求而确定的。评价是多方位的, 包括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在评价的过程中, 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公正地评价他人, 使同学们对自己、对同伴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 同时也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为了让家长更好地配合做好评价工作, 我们授课教师利用家长会向家长讲明了此项评价的意义, 请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进步, 并适时予以指导。

这样的评价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环保小卫士的课程教育评价后, 学生也有了明显的变化。有的家长在调查反馈中写道:“现在, 孩子能够自觉维护周边的环境卫生。看到自己的伙伴随地乱扔废弃物, 还会批评人家。”

评价表的使用为帮助孩子们增强公民道德意识、形成良好的习惯, 提供了具体的途径, 同时为家庭教育提供了一些方法。从家长的留言中, 我们可以看到评价表所发挥的作用, 而且家长的评价也很客观。下面即是部分家长的留言 (反馈意见) :

(1) 感谢学校把育人工作做得如此扎实, 我惊喜地看到孩子进步了。 (2) 公民道德教育评价表就像一名无声而严格的监督员, 增强了孩子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 也为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 谢谢! (3) 此表的使用不但使孩子得到锻炼, 同时也对家长是一个督促, 此表的坚持使用定会使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4) 评价表的使用, 确实为家庭教育帮了不少忙, 如有些问题一时给孩子说不明白, 用评价表给他一一对照, 问题就解决了, 起到了对孩子的监督和约束的作用。 (5) 作为家长, 有时也有犯错误 (无意识) 的时候, 这时当孩子为你指正时, 那种心情是一份惊喜, 同时也是对家长自身行为的一个监督。不知不觉中, 在家长监督孩子行为的同时, 也养成了孩子对家长的监督, 相互监督, 促进了家庭的文明行为养成, 谢谢!

在评价中, 我们还注重终结性评价的多样性, 使“六小”公民道德教育落到了实处。我们对低年级采取了“换章”的形式, 鼓励孩子们积极争章的热情。具体操作如下:每个同学在六个小方面的表现好就获得一枚印章 (印章下面记录着获章的原因) , 获得三个至五个小印章就可以换取一枚学校印制的大印章, 获得六个大印章之后就可以获得学校在“六一”国际儿童节颁发的金质奖章。

中年级以评价表为主, 其他评价形式为辅, 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力量对学生进行多方位评价, 尽量体现评价的公平、公正、客观。

高年级则是争章与记录成长足迹共同进行的。高年级每周利用队活动的时间进行评比, 把结果贴在记录本上, 争章时则采用以下环节:自己申报、小组评议、全班表决, 这样对学生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浅谈公民电子道德档案的建立 第10篇

关键词:建立,电子,道德档案

在2012年十八大两会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小琳发出建议, “给每位公民建立一份道德档案, 以此来约束大家, 每个人都要‘知耻’”。此番言论引起热议。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 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 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这是我党在新形势新阶段提出的道德发展总体目标, 昭示着我国道德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加强道德教育, 不仅要目标明确可行、内容适度适当, 而且更需要积极推进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的发展[1]70。

一、道德教育的载体论

道德教育的内容只有通过一定的载体, 才能被传授给受教育者, 从而发挥教育的功效。因此, 对道德教育载体进行研究, 非常有必要。

1. 道德教育载体分类。

在现有社会环境下, 我国的道德教育载体主要分为以下两类:第一, 物质载体。指的是进行道德教育时需要借助的一些大众传播媒介, 例如书籍、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向受众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 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因此在进行道德教育工作时要特别重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优势。第二, 精神载体。主要指的是与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社会活动以及名人模范等。将理论性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寓于实践活动中, 可以使人们切实看到自身的不足, 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而通过向名人模范学习, 可以使人们受到他们先进事迹的感召, 生动而深刻地理解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例如郭明义的“郭傻子”精神, 就是雷锋精神在新时期的写照, 这种爱心和奉献精神的传播, 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导向, 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2]109。

2. 道德教育载体的特性。

了解道德教育载体的特性, 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其作为载体而具有的优势, 是道德教育载体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道德教育载体具有以下特性: (1) 承载性。所谓承载性, 是指道德教育载体通过新闻、栏目、活动等形式将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等因素表达出来。这些因素都需要载体的承载才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才能被受教育者切实地感知和把握, 从而实现完整有效的道德教育活动。 (2) 传导性。是指道德教育载体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扮演的是中介的角色, 具有传导道德教育信息的功能。一方面, 道德教育的教育者通过载体向受教育者输出道德教育的内容, 另一方面, 受教育者接受学习后向教育者进行反馈, 从而达到良性互动。承载性只是道德教育载体存在的前提, 向受教育者传导道德教育的观念和规范才是道德教育载体存在的根本目的。 (3) 社会性。道德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产物, 是针对全社会的教育, 其载体自然也具有社会性。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载体受社会制约。无论是书报、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 还是道德教育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生和演变, 都是由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并且受到一定社会政治和文化传统等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3]24。

二、电子道德档案及其功能

电子道德档案作为道德教育的载体之一, 是指把有违反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的行为, 记入“公民违德信息综合数据库”。有关部门、单位在征兵、招工、招考大学生“村官”、招考公务员、发展党员、任用干部、评选先进模范等工作中, 通过该数据库进一步地了解候选对象的道德品质, 并以此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1. 监察功能。

电子监察是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 创新监督管理模式, 实现监察内容、监察方式变革与创新的一种新型的有效形式。电子监察系统主要是通过专用的数据交换平台实时地采集本地区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数据信息, 全盘掌握公民的精神动态和行为情况。在采集数据的基础上完成相关数据统计和分析, 进而实现监察功能, 对违法违纪的行为自动发出警告, 提醒监察机关进行处理, 从而达到规范公民行为、提高公民道德水平的目标。

2. 促进功能。

电子媒介的高普及率和使用率决定了其应当担负起提高公民思想道德水平的社会责任。除了监察功能, 电子媒介在公民道德教育过程中有着引导作用。公民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往往参差不齐, 这就导致了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产生。电子媒介通过向公民传递正确的社会规范和意识, 帮助其认知各种问题, 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局面。在现实社会生活中, 有值得我们歌颂和学习的好人好事的存在, 如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等,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道德的力量。也有种种违背道德的事件, 如见死不救的“小悦悦”事件和近来屡屡发生的幼师虐童事件等。电子媒介通过大力弘扬正面的榜样精神, 对违背道德的人和事进行批评教育, 促其改正错误, 从而达到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的目的。

三、建立公民电子道德档案的理路

电子档案能否完全发挥作用不仅取决于系统自身, 还有赖于政府的支持和它的群众基础, 只有让社会公众加入进来, 依靠群众, 共同监督, 才能真正实现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

1. 国家政策扶持。

国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加强电子政务建设, 大力推广电子道德档案的建立。对道德档案而言, 只有收集到准确、实时的数据, 才能做到有效监督, 作出正确判断, 真正提高公民道德水平。电子道德档案能够保证数据自动、准确、实时、全面地进入电子监察系统, 其工作原理是将电子监察系统与公民的道德行为记录相连接, 一旦有需要监察的数据出现, 那么该数据就会同步传送到电子监察系统, 从而发挥监督作用。此外, 推广电子道德档案也可以有效防止对违反道德的行为隐瞒不报的状况发生, 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因此应积极推广电子道德档案, 尽量保证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和实时性[4]23。

2. 严格执行和完善档案制度。

严格执行电子监察制度, 对被电子监察系统警告的个人或单位, 及时找该对象进行谈话, 指出存在的问题, 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监察部门对所监管的区域的运行要加强检查和指导, 积极开展专项督察。面对各种存在的问题, 开始阶段只有采取检查监督等硬性措施, 才能保证它们进入正确的轨道。采用专项督察可以督促职能单位将应当纳入电子道德档案的数据进行录入, 同时还能使各单位真正认识到使用电子监察系统报送数据的重要性。随着系统的运行和功能的日趋完善, 各级单位产生惯性, 逐步就会主动报送数据, 自觉地接受监督。

聘请高水平技术人员, 提高电子道德档案系统科技水平。在电子道德档案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许多复杂的或者突发性的问题, 不可能预先建成一套完善的系统一蹴而就地解决所有问题, 因此, 需要系统不断更新、升级和优化来应对各种状况, 这就需要有强大的技术支持, 包括过硬的网络技术、成熟的软硬件配置、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监督效力的长期性, 提升电子道德档案效能。

3. 公民积极参与。

电子道德档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利民惠民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加强宣传, 使更广大的群众充分了解到政府利用电子信息化手段在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充分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加强理解和沟通, 不断完善系统, 扩大电子道德档案的影响, 相信群众, 依靠群众, 进一步规范公民行为, 提升公民思想境界, 真正实现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5]28。

通过推行电子道德档案, 构建多层面、立体式、全方位的电子监察体系, 是促进建成廉洁高效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只有不断地积累经验, 发现问题, 加快完善电子监察系统, 才能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和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 实现公民道德教育成效的飞越, 才能真正地为建设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证, 这对于我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2]杨福禄.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公民教育问题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0.

[3]陈新夏.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J].高校理论战线, 1997 (1) .

[4]付艳玲.关于社区档案工作建设的思考[J].兰台内外, 2010 (4) .

公民道德素质 第11篇

关键词:勤俭;道德;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361-02

伴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勤俭在当代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风貌、一种道德信仰、一种人生境界。勤俭是一个文明国度应该有的风范,尤其是在我们如此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更是如此。勤俭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我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依然闪耀着光辉,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价值。

一、勤俭道德的内涵

勤俭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的传统美德,在历史发展中必然形成丰富的内涵。汉代著名的语言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勤俭做过论述,即“勤,劳也,从力”,“执劳辱之事”;“俭,约也”,“去奢崇约谓之俭”。《现代汉语大词典》对“勤”的解释是“勤,做事尽力,不偷懒。”对俭的解释则是:“俭,节省,不浪费。”虽然古今勤俭的内涵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在强调尽己之力创造财富;竭尽所能的减少资源和劳动的浪费。但是随着我国告别农业社会走进工业社会,物质资源极大丰富,科技也在不断进步,勤俭的内涵在当代必然被极大丰富了。由于当代社会发展的背景和环境都远比古代复杂,所以勤俭在当代我们可以理解为,人们以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勤于思考、勤于学习、勤奋劳动、勤于创造等方式来降低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从而实现目标、创造财富;珍惜自己及他人的劳动果实,不为物欲所累,保持清正廉洁的高尚节操的行为方式和精神风貌。勤和俭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统一体。勤是俭的基础,离开勤的俭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便再节俭,不去创造也不会有财富的积累。俭是勤的回应,离开俭的勤,就如同漏桶盛水,即便日夜辛劳,也不会使其富裕。因此,即勤且俭,才能够源源不断的创造财富,积累财富。

二、勤俭道德的当代表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中国已经步入了小康社会,中国人再无衣食之忧。“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论语·学而》)的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早已成为过去,所以勤俭道德在当代已经不再是一味地限制人们的正常消费或是让大家节衣缩食的过穷苦的日子。其次,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于真、善、美的追求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人们更多的是追求物质层面上的享受,而对于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责任、减少资源浪费、维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表现得十分冷漠。再次,改革开放以来,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思想价值观念逐渐趋于多元化发展,一些其他制度下的价值观正在不断地侵扰我国公民特别是青少年价值观的树立,导致人们对于主流价值观的模糊认识,甚至难以分辨。最后,超前消费、炫耀性消费、崇洋消费、盲目消费等不理智的消费行为层出不穷,有的人甚至把消费看作是人生的最高追求,导致他们堕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深渊。以上种种皆是中国古代勤俭道德未曾遇到过的挑战。所以勤俭道德在当代的表现要远复杂于古代。勤俭道德在当代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科学、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被人们所推崇。这种生活方式是在保证人们生活质量的基础之上,促使人们剔除掉生活中的一些浪费现象和行为。例如,现在正进行的如火如荼的“光盘行动”。勤俭道德在当代还表现为一种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这股精神力量会促使我们在物质匮乏、环境艰苦的情况下,能够不畏艰难、锐意进取,去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即便在物质丰富、条件优越的情况下,它也能使人不沉溺于物质享受,不懒惰浪费,而是始终保持勤劳俭朴之风,奋发向上、开拓进取。勤俭道德在当代还表现为一种道德信仰,由此形成了对勤俭的道德评价力量,社会把勤俭当作是一种公认的道德准则,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从而形成了全民共识的社会伦理道德舆论氛围。勤俭道德作为一种价值观能够促使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为它能够使人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三、勤俭道德与公民道德建设

2002年初,党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勤俭被列为基本道德规范之一。这一纲要一方面证明了我党对于勤俭作为一项基本道德素养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勤俭在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一)践行勤俭道德有助于公民养成理性的生活态度

践行勤俭道德有助于人们降低欲望,抑制贪欲,减少烦恼从而增加我们生活中的幸福感。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无论是物质上的欲望还是精神上的欲望,我们都不应该任其发展,因为欲望会滋生邪恶。在生活中践行勤俭有助于养成理性的生活态度,这是对欲望最有效的限制。勤俭之所以能够成为进德、修业、立身之本是因为勤奋可以作为克服人性弱点的道德理性,即在认知、内化、实践的整个提升道德品质的过程中都保持自觉自愿的有目的性的理性行为。当今社会中一些人为了所谓的面子、地位而进行的不理性的消费行为不仅会阻碍个人身心健康的发展,还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勤俭道德提倡的是一种合理消费、正当消费、文明消费的理性消费方式,这种消费方式与盲目的、挥霍无度的、炫耀性的消费是形成根本对立的,它是有节制的、有益于人身心健康的理性消费,它体现了人类的道德自律精神,符合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所以,践行勤俭道德对于养成理性的生活态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孔子所说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如果有太多的欲求,就会导致欲壑难填,道德沦丧,同时也丧失了人生的乐趣。

(二)践行勤俭道德有助于公民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勤俭不仅贯穿于行为主体的学习实践、生活实践、劳动实践、科研实践之中,还贯穿于行为主体整个人生的各个时期,所以勤俭作为一种乐观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它促使人们不论处于何种环境下都可以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特别是勤德,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一种积极向上、兢兢业业、锐意进取的精神。正因为勤德是这样的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力量,才会促使人们在艰苦的工作中能够不辞辛苦、勇于向前。革命战争时期,革命先烈们能够在旧中国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击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推翻三座大山压迫,取得民族解放的伟大胜利,就是由于他们有这样的一种向上的精神风貌。所以,践行勤俭道德不仅会给我们公民道德建设带来强大的精神助力,还会给我们公民道德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必要的人才力量。

(三)践行勤俭道德有助于提升公民道德素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反映了君子勤奋不已的劳动态度。中华民族向来有艰苦奋斗、勤劳创业的优良传统。早在《礼记·学记》中就有“敬业乐群”一词,而“敬业”就是指忠于职守、全心全意地做好本职工作。尽忠职守、敬业乐业是勤俭道德在职业道德上的集中体现。而这一职业道德要求人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勤奋工作、切实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儒家也认为,“尽本分就是尽本性,勤奋工作,它既是对心态的锻炼,同时也是道德修养、道德完善的过程。”[1]在我国历史上有着太多的敬业乐业的典范,例如焦裕禄、向秀丽、袁隆平他们都是辛勤劳作在工作岗位上的楷模,他们都具有自强不息的劳动态度。可见,践行勤俭道德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思想基础,践行勤俭道德可以促进人们勤于劳动、勤于思考、勤于创新,而这些正是做好本职工作所必需的优秀品质。

孔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宁固。”(《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俭德是提高道德素养的重要基础。在中国的历史上思想家都十分推崇节俭,俭可以养德的思想更是不胜枚举。例如,《左传》中也有一个类似的命题:“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2]节俭有助于养成廉洁的道德素养,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的一生都在践行着“俭以养德”,他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中国老一辈的革命家更是勤政廉政建设中的楷模。例如,周恩来就是党的勤政廉政建设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廉洁自律、勤俭节约、从不以权谋私。由此可见,俭德是可以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道德基础。践行勤俭道德对于公民提升道德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四)践行勤俭道德有助于提高公民人生境界

古人推崇勤俭,并不仅仅源自于经济原因。他们把勤俭与人的道德修养相联系是因为勤俭有助于正心养性、提升人们的人生境界。在人的生活中离不开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践行勤俭道德则要求把崇高的精神追求放在首位。人格、理想、事业是我们毕生追求的重点,而感官上的物质享乐则是次要的,只有让宝贵的人生更多地关注于精神层面的追求才会使内心世界得到充盈,只有通过不断地为社会做出贡献,才会使人生价值得到体现。然而如果把宝贵的人生过多地停留于物质享乐,把财富占有和挥霍视为最高的人生目标。那么,人生将因感到无聊空虚而陷入精神危机中。严重的甚至会放纵物欲、丧失理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最终成为物欲的奴隶,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贪赃枉法、行贿受贿、奸淫掳掠、胡作非为。古往今来的种种教训都充分地证明了勤俭道德的丧失,会使人们受到欲望的摆布,从而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例如,古代有大贪官和、贾似道,新中国成立后的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克杰,河北省国税局原党组书记、局长李真等等,最终都因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不得善终。由此可见,勤俭道德对于树立崇高理想,实现人生价值,不断提高人生境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凯麟,张怀承.成人与成圣——儒家伦理道德精粹[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16.

浅述公民的公共道德责任意识 第12篇

关于公共道德意识内涵的探讨, 基于“何谓公共道德?”这一问题的认识很有必要。对“公共道德”这一概念的把握难有较深的道德“共识”。在此, 我较为认同高湘泽的观点:“如果把事关私人事务 (privateaffairs) 和私人生活 (private life) 领域的道德称作‘私人道德’ (private morality) , 那么, 与之相对的公共道德 (public morality) 便应当可以被理解为事关公共事务 (public affairs) 和公共生活 (public life) 领域的道德。”显然, 公共道德最突出的特点是公共性。只有包含在公共生活领域当中的那些具有普遍含义的道德观念, 特别是关涉社会基本结构、社会生活及公共事务的道德观念才能成为公共道德。然而公民如何作出相应判断以达成“应该”与“不应该”的一致, 这就需要作出某种明确。事实上, 公共道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个人德性、私人行为、个人信仰等非公共因素, 尽管这些非公共因素与社会公共事务只有在产生某种相关性时, 才会进入公共语境。公共领域凸显的现代社会, 需要得到不断强化的公共道德责任意识“参与”, 刻不容缓。

那么何谓“公民的公共道德责任意识”?概括地讲, “即作为道德主体的公民对与自身在公共事务和公共生活领域中所扮演的角色身份及所拥有的权利 (right) 或能威 (power相联系的自己在道德上的‘份内应做之事’或‘应当为没有做到份内应做之事所担当的道德过失’的自觉体认”。[1]

二、公共道德责任意识与公共道德责任感

“公共道德责任感”与“公共道德责任意识”既相互联系, 又在自觉程度和基本内涵上相互区别。就自觉性而言, “公共道德责任意识”高于“公共道德责任感”:公共道德责任感一般是指公共道德主体对自身所应承当的公共道德责任的感悟或体认, 它可能是自觉的, 也可能是自发的。公共道德责任意识则是一种自觉的理性认识。就基本内涵而言, 公共道德责任意识必须包含两个方面的明确认知或体认:其一, 公民对自身作为公共道德主体所应担当的公共道德责任“是什么”;其二, 公民对这种道德责任之基于公民自身的理由“为什么”。其中, 第一方面内容所解决的是作为公共道德行为主体的公民在一定的道德情景中“需要做什么”的问题, 它明确了公共道德主体行为的任务和方向;第二方面内容则回答了“对作为道德主体的‘我’这个公民来说, 为什么应当履行或承当如此的公共道德责任?”它解决的是公共道德行为主体的公共道德责任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论证问题。事实上, 将这两方面内容结合起来, 也较好地回答了当代道德哲学或伦理学研究关于“‘是’与‘应当’能否沟通?”这一基本问题。这将促使主体的公共道德责任意识超越“他律性”而转为积极的“自律性”, 并进一步成为促进公共道德主体自觉践行其“应当”担当的公共道德责任的强大动力。这对于公共领域凸显的现代社会十分重要, 因此, 必须不断强化公民的公共道德责任意识。

三、加强公民的公共道德责任意识建设

在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 人们的交往日益频繁, 公共生活空间也日益扩大, 这使得公共道德在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方面起着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为重要的作用。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公民的公共道德责任意识建设, 以公民的公共道德责任意识的自觉来促成公民公共道德行为的自律, 正是现代文明社会中的公民权责关系状况, 社会道德生活境况, 以及在此境况下形成的公民道德选择特点等共同决定的必然要求。

(一) 强化公民的公共道德责任意识自觉。

如前所述, 公共道德最突出的特点是公共性。而理解公共道德时, 又不能不提到公共领域, 它是公共道德赖以存在的场所。公共领域的明确定义,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现代学者哈贝马斯认为:“所谓‘公共领域’, 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 在这领域之中, 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 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 其中一部分由各种对话形成, 在这些对话中, 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 形成公众。”从这个解释当中, 我们可以看出理解公共领域的前提是承认主体的多元化和差异化。[2]这样一来, 在此作出把通过交往与对话, 以将多元化的“异识”整合成为一个具有共识的共同体结构理解为公共领域, 把具有多元差异的共同体看成公众的判断是可接受的。因此, 在公共领域中, “共在”是最基本的事实, “彼此承认对方是具有差异权利的平等主体”是最基本的原则。基于这种理解, 我们有必要强调强化公民的公共道德责任意识的普遍自觉性, 使多元差异的个体主体“异识”能够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个体主体普遍认知的“共识”。

(二) 彰显公民公共道德责任意识的普遍主体必然性和合理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3]人的存在具有二重性。人作为行为个体是独立的、充分自由的, 但同时又是复数的, 社会性或公共性的。个人的活动只有自觉地从“类”意识出发, 才能控制自己的狭隘的本能欲望, 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因此, 人的社会性或公共性的实现, 离不开突出公共理性的社会制度和责任伦理建设, 同时公共意识的启蒙、公共理性的构建和公共精神的塑造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外, 人本身是意志自由的, 这是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在公共领域当中, 个体应当为独立自主, 自由平等的人。这是公共道德存在的绝对基石, 是限制个人任性的最高条件。[4]也就是说, 作为个体的公民对公共道德的自觉遵守, 在表达了一种个人权利和社会民主价值原则的同时, 也体现出对他人人格的尊重, 地位的认可, 以及他人利益的承认, 这包含着尊重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的精神。公共道德体现出了人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

(三) 促成高度自觉的公共道德自律行为。

真正使人的社会性得到充分实现的公共活动领域, 是一个每位公民都可以通过积极的言论、行为, 特别是公共道德自律来展示自我、成就他人、增进人类自由和幸福的场域, 而不是协商私人利益的竞技场, 也不是仅以职缘、血缘为纽带的社群。基于上述认识, 需要强调的是:在公共理性社会, 一个人究竟应该做什么, 不应该做什么, 必须结合具体的时空情境、具体的社会伦理关系才能准确把握。也就是说, 道德“自律”是在具体分析境遇, 扬弃其抽象性的前提下作出的恰当的道德选择。

摘要:作为道德主体的公民对与自身在公共事务和公共生活领域中践履其道德上的“应当”的自觉体认, 对现代社会公共领域中的社会稳定和秩序维护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强化公民的公共道德责任意识。

关键词:公民,公共道德责任感,公共道德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高湘泽.公共道德责任意识建设:现代文明社会中公共道德建设的一项突出任务[A]第14次中韩伦理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6.

[2]廖加林.现代视域下公共道德基础的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9, (10) .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8.

上一篇: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下一篇:中小电站绩效考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