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形调强放疗范文

2024-06-30

适形调强放疗范文(精选7篇)

适形调强放疗 第1篇

关键词: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盆腔肿瘤

盆腔肿瘤是指由于盆腔膜包容部分增生从而形成的炎性肿块, 临床多伴有月经期, 月经淋漓不尽, 伴随腹痛, 小腹坠胀, 月经期延长等表现。目前盆腔肿瘤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但是研究表明年龄较小的女性由于生殖系统抗菌力弱, 或者成年女性不注意个人卫生, 发生早孕、多产、宫外孕等都容易导致盆腔肿瘤的发生, 由于盆腔生理部位隐匿, 病情难以判断。B超、CT与MRI等诊断方式的出现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而三维适形调强因适应证范围较广, 对不能耐受手术、化疗、一般情况尚好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成为放疗患者的首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40例盆腔肿瘤患者, 常规放疗组20例, 年龄20~50岁, 平均 (22.3±8.4) 岁。三维适形调强组20例, 年龄21~49岁, 平均 (23.1±8.9) 岁。两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纳入标准

40例患者已被确诊为盆腔肿瘤, 排除盆腔积液, 盆腔炎性包块, 盆腔结核以及心血管、肝肾等重要器官损伤患者。年龄20~50岁。所有患者在知情同意下签署相关协议。均为自愿参与本次试验, 能配合复查随访工作。

1.3 方法

1.3.1 三维适形调强放疗

结合肿瘤大小, 是否伴有阴道受侵, 给予阴道卵圆球或阴道模等施源器, 处方参考点为放射源旁0.5或1 mm, 计算肿瘤基底剂量, 采用体外常规放疗联合近距离腔内放疗者, 阴道肿瘤基底处累计总剂为80.0~85.5 Gy。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联合近距离腔内放疗者, 近距离放疗权重相对减少。患者检查时采用仰卧位, 双手互握肘关节置头顶, 双腿自然并拢, 用体模固定。CT模拟机从横膈至坐骨结节下缘下1 cm, 层厚5 cm处开启增强扫描定位, 由CT医师和妇放科医师共同确定实体肿瘤靶和体积临床靶体积, 包括临床查体及影像学上可发现的实体肿瘤区。根据临床医师计划评估, 保证靶区内均达到处方剂量, 排除危及器官内出现超出限定剂量的热点产生, 采用直线加速器5~9野等中心子野优化照射, 处方剂量95%。PTV为45.0~50.4 Gy, 分割为1.8~2.0 Gy/次, 每周5次, 共25~28次完成。

1.3.2 常规放疗

常规放疗采用直线加速器盆腔前后对称野照射, 共45.0~50.4 Gy, 分割为1.8~2.0 Gy/次, 每周5次, 共25~28次完成。

1.4 观察指标

分别取常规放疗组和三维适形调强组患者静脉血, 测定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SCC) 浓度。完全缓释 (CR) :4周内, 肿瘤病灶完全消失。部分缓解 (PR) :4周后, 肿瘤病灶经治疗后缩小50%以上。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总有效率[1]。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及并发症比较

三维适形调强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放疗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放疗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肿瘤检测物SCC比较

三维适形调强组肿瘤检测物SCC下降率高于常规放疗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盆腔肿瘤是女性临床常见病多是由于盆腔炎急性发展期未即使诊治, 迁延日久导致盆腔膜包容部分增生从而形成的炎性肿块。发病者伴有痛经史, 月经紊乱, 发病初期临床出现月经期延、淋漓不尽, 偶有下腹坠胀等, 盆腔肿瘤中发病最多的是卵巢肿瘤。B超、CT与MRI可以判断对盆腔肿瘤发生部位、提示肿瘤的组织学类型, 并且为临床提供合理的诊治依据。病因不明确、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时, 剖腹探查是一种有效手段。由于盆腔肿瘤的生长方式和部位复杂, 盆腔肿瘤的诊断是十分重要的。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治疗方式不同。盆腔恶性肿瘤通常是在超声、CT或MRI引导下进行手术冷冻, 在冷冻后对被冷冻的肿瘤或者予以切除, 或者部分切除。恶性肿瘤恢复期和良性肿瘤治愈期放射治疗是最主要的方法。常规放疗中放疗照射定位不准确, 放射线剂量低, 对于包块性肿瘤无法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三维适形调强放疗优势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 它具有放射治疗适应证范围较广, 不麻醉、不开刀、痛苦少、无感染、副作用较少, 定位准确, 能保留患者器官的生理功能等优点。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可以提高处方剂量, 同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2,3]。

本研究比较两组患者放疗结果显示常规放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0.0%。三维适形调强组的总有效率为95.0%。由此可以表明, 该试验结果提示三维适形调强放射疗法对盆腔肿瘤不仅是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且副反应更低。提高了近期疗效, 降低了近期放射反应等并发症, 可以更大程度的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三维适形调强因适应证范围较广, 对不能耐受手术、化疗、一般情况尚好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4,5], 成为放疗患者的首选, 因此具有广泛得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Choi Y, Kim J M, Cha H, et al.Qverall response of both intrahepatic tumor and portal vein tumor thrombosis is a good prognostic factor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atients receiving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J].J Radiat Res, 2014, 55 (1) :113-120.

[2]Mazeron R, Dumas I, EI Khouri C, et al.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in cervical cancer;towards aradiothe new standard[J].Cancer Radiother, 2014, 18 (2) :154-160.

[3]Fernandez-Ots A, Crook J.The role of intensity modalated radiatherapy in gynecological radiootherapy;Present ang future.[J].Rep Pract Oncol Radiother, 2013, 18 (6) :363-370.

[4]徐寒子, 陆谔梅, 孙志华, 等.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宫颈残端癌的临床观察[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5, 20 (3) :253-256.

适形调强放疗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就诊的48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均经过病理学、细胞学和影响学检查确诊, 且为之前未经过治疗的NSCLC患者。患者年龄在28~76岁之间, 男性患者29例, 女性患者19例, 临床分期为Ⅱ-Ⅲ, 血象检查白细胞正常, 既往无其他肿瘤史, 且为因病情不能进行手术治疗或者主动放弃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皮样癌患者25例, 肺腺鳞癌患者6例, 腺癌患者17例。根据国际抗癌联盟 (UICC) 的癌症分期标准[5], Ⅱ期患者20例, Ⅲ期患者28例。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采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及化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放疗及化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放疗前进行常规化疗, 化疗药物采用顺铂及诺维本, 化疗期间给予常规的水化利尿药、骨髓保护治疗、胃肠道和肝肾功能保护性治疗。患者化疗1个周期, 放射治疗结束后, 再化疗3~5个周期。观察组患者采用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先根据患者自身病灶情况确定治疗计划, 其方法为根据剂量线图和剂量体积直方图, 拟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计划。剂量的归一点在癌症靶向区域中心, 计划的癌症靶向区域为95%的等剂量线, 每次剂量为2Gy, 适形调强放疗的总剂量为70~76Gy, 总剂量按照常规治疗计划进行剂量分割。对照组进行常规放射治疗, 靶向区域主要有肺部原发病灶、同侧的肺门及纵膈淋巴的引流区域, 也根据常规治疗计划对总剂量进行分割, 整个放疗的总剂量为60~66Gy。

1.3 疗效评价

两组患者放疗结束后, 利用CT扫描胸部, 每隔2~3个月进行一次胸部病灶区域的疗效评价, 并且连续随访3~24个月。治疗效果评价标准:采用REEIST实体瘤疗效评价;化疗药物毒性反应标准参照WHO制定的分度标准, 分为0-Ⅳ度;放射药物毒性反应标准参考RTOG急性放射反应和RTOG/EORTC后期放射反应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用 (珚x±s) 表示, 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存活率

观察组患者1年存活率为75.0%, 3年存活率33.3%;对照组患者1年存活率为62.5%, 3年存活率29.2%。观察组患者的1年存活率和3年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明显,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1。

2.2 疗效

对照组有效率44.3%, 观察组有效率85.2%, 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组间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毒性反应

放射性食管炎:对照组1+2级发生率为49.2%, 3级发生率为6.7%;观察组1+2级发生率为17.1%, 没有3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对照组1级8例, 2级6例, 3级4例;观察组1级1例, 2级1例, 无3级以上发生。

3 讨论

肺癌发病初期的患者均无症状或者临床症状并不明显, 不容易被发现。待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时, 肺癌已经进入到了中期或者晚期, 患者基本已经丧失了手术治疗的机会, 主要治疗手段以放疗和化疗为主。因其高病死率和不易发现的特点, 肺癌成为致死率较高的癌症之一。适形调强放疗可对病灶靶向区域进行多平面多视野的全方位照射, 与常规的放疗比较, 其在剂量学上优势明显。其治疗特点如下:高剂量照射部位与肿瘤靶向区域形状高度一致, 在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受量的情况下, 提高了肺癌病灶部位的照射受量[8]。适形调强放疗对于靶向区域体积较大、肿瘤靶向区域在食管附近或者存在淋巴转移的晚期肺癌患者疗效显著, 在延长病患生存时间和剂量学上优势明显。临床治疗中为了获得更高的病灶控制率和患者生存率, 通常采用同步放化疗的治疗方案, 要想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增加放射剂量。在安全范围内有计划地提高放疗处方剂量, 能明显改善肺癌局部控制率, 使癌细胞扩散减少, 从而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7]。通过本次研究发现, 适形调强放疗治疗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放疗组患者, 适形调强放疗组患者1年后和3年后的生存率也比常规放疗组高, 适形调强组放射性食管炎和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有所下降。适形调强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 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放疗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应用适形调强放疗技术虽然增加了放疗的处方剂量, 但提高了治疗效果, 放疗反应并没有增加, 这一结果与有关文献报道相同。此外应用适形调强放疗时应该注意同步放化疗的化疗药物会加重心肺的损害。适形调强放疗是较好的综合治疗方案, 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研究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进行治疗。两组患者都采用铂类联合诺维本化疗1个周期后进行放疗, 放疗结束后再进行化疗3~5个周期。观察组采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和化疗, 放疗量为70~76Gy;对照组采用常规放疗和化疗, 放疗量为60~66Gy。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1年存活率和3年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小于对照组。结论: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放疗组患者, 适形调强放疗组的1年和3年生存率也比常规放疗组高, 三维适形调强组的放射性食管炎和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也有所下降, 适形调强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效果较好, 值得推广。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化疗

参考文献

[1]韩俊庆, 李冠贞.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进展[J].山东医药, 2003, 43 (33) :55-56.

[2]李建彬, 范廷勇.非小细胞肺癌适形调强放疗研究现状[J].中国肿瘤, 2008, 17 (5) :370-375.

[3]赵静, 邢爱民, 张念波, 等.适形调强放疗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36例[J].医学信息, 2011, 24 (7) :4173-4174.

[4]冯国生, 陈甲信, 韦波, 等.适形调强放疗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5, 22 (2) :192-194.

[5]冯国生, 陈甲信, 韦波, 等.适形调强放疗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72例[J].肿瘤防治杂志, 2005, 12 (18) :1388-1390.

[6]韩俊庆, 李冠贞.局限期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的进展[J].中华医学全科杂志, 2003, 2 (8) :78-81.

[7]廉政君, 张洪量.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 2011, 7 (2) :143-144.

适形调强放疗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1年6月~2013年1月收治的74例Ⅱ、Ⅲ期直肠癌患者, 通过CT、超声和病理检查确诊, 肿瘤可清晰测量且无转移。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其中, 治疗组37例, 男25例, 女12例;患者年龄35~70岁, 平均年龄 (52.68±10.27) 岁;22例为Ⅱ期, 15例为Ⅲ期;对照组37例, 男26例, 女11例;患者年龄36~71岁, 平均年龄 (51.06±9.87) 岁;23例为Ⅱ期, 14例为Ⅲ期。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适形调强放疗, 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肝肾功能、血糖、血常规和心电图检查。指引患者俯卧在模拟机上, 双手放在颏下, 放疗下界为闭孔下缘、上界为L5椎体下缘。对正患者中线位置后, 旋转机架角90°和270°, 调整前后界, 距离为8~10 cm, 后界需包括患者骶骨一半。后野的两侧界在患者骨盆外1~2 cm, 上下界同两侧野相同。患者全盆腔三野同中心放射治疗相同。用8mw X DT直线加速器放疗, 剂量为40 Gy。完成盆腔放疗后, 对局部肿瘤病灶进行3 d阴极射线管 (CRT) 加量照射, 剂量20~25 Gy。并将患者CT重建图传输到治疗系统, 通过直方图控制和优化放疗剂量, 患者脊髓和膀胱照射剂量<10 Gy。最后, 根据适形治疗计划系统计算结果, 对患者肿瘤病灶实施治疗。

1.2.2 治疗组

适形调强放疗同步口服卡培他滨, 适形调强放疗治疗方法同对照组患者一致。同时, 指引患者每日早晚各口服1次卡培他滨, 每日总剂量为825 mg/m2, 持续服用14 d, 休息7 d继续下1个疗程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2]

根据WHO关于实体瘤疗效判定标准对本次研究选取患者近期疗效进行评价, 将其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和进展四个部分。总有效率= (完全缓解+部分缓解)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展开对比分析

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展开对比分析, 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展开对比分析

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展开对比分析, 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两组比较, aP<0.05

注:两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临床上研究证明遗传、饮食、生活习惯和社会环境均同直肠癌疾病发病机制之间具有密切关系, 直肠息肉为诱发直肠癌的主要因素, 给患者健康和生命带来严重威胁。手术为治疗直肠癌的主要方法, 但部分患者在实施手术治疗后会出现复发, 且转移情况不够乐观。Ⅱ、Ⅲ期直肠癌为直肠癌晚期, 便血和疼痛为其主要临床症状, 此时患者丢失手术机会, 放化疗方法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改善患者预后。适形调强放疗对患者病灶进行靶向照射, 提高患者肿瘤组织所受照射剂量, 同时, 该种方法可降低对患者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 减少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卡培他滨为一种新型氟尿嘧啶类化疗药, 其主要通过肠黏膜吸收快速起效, 同传统药物相比不良反应较少, 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因此, 在治疗Ⅱ、Ⅲ期直肠癌临床上适形调强放疗同步口服卡培他滨临床效果较为显著, 本次研究选取患者中, 通过适形调强放疗同步口服卡培他滨治疗患者临床治疗的治疗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通过适形调强放疗治疗的对照组 (P<0.05) 。在杜凯学者研究中, 通过适形调强放疗同步口服卡培他滨治疗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4.8%[3], 同本次研究结果较为相似。证明, 适形调强放疗同步口服卡培他滨可显著改善Ⅱ、Ⅲ期直肠癌患者临床症状, 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综上所述, 适形调强放疗同步口服卡培他滨在治疗Ⅱ、Ⅲ期直肠癌临床上效果满意, 且安全性较高, 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刘佳.三维适形放疗同步口服卡培他滨治疗Ⅱ、Ⅲ期直肠癌术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5) :74.

[2]张培良.简化调强放疗同步卡培他滨治疗直肠癌术后复发临床观察.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2, 19 (14) :1103.

适形调强放疗 第4篇

1.1 一般临床资料:

搜集2008年2月至2011年5月接受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的腹膜后原发或转移肿瘤患者共56例, 其中男30例, 女26例, 年龄42~78岁 (中位56岁) 。原发肿瘤8例 (MRI及PET-CT诊断, 无病理) , 转移瘤48例, (原发来源贲门癌21例, 胰腺癌13例, 结直肠癌8例, 肾癌6例, 卵巢癌5例, 输尿管癌3例) 。治疗体积3.5~138 cm3 (中位数24 cm3) 。患者卡式评分均≥70分。

1.2 治疗方法:

行热塑体膜固定, 仰卧位, 双手抱肘置于额头, 64排CT增强扫描, 层厚2.5 mm, 在靶区及危及器官基础上包括病灶上下各放10 cm。体膜上激光灯标记三个铅点, 确定中心, 计划靶体积在大体肿瘤体积基础上外放0.5~1.0 cm, 若计划靶体积与肾脏、脊髓有较多重叠, 可减少外放。使90%等剂量线覆盖计划靶体积。采用等中心共面照射, 处方剂量DT:50~70 Gy (中位数60 Gy) , 分割剂量DT2~3 Gy, 共20~35次, 每周5次, 连续照射。

1.3 随访观察内容:

观察放疗期间患者的急性反应, 且治疗后每3个月行局部及全身检查, 评价局部疗效及全身进展情况。所有患者均随访满3年。近期疗效、局部控制率和不良反应, 为首要观察指标, 局部无进展生存率、全身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率为次要观察指标。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 生存率计算采用直接法, 显著性差异用χ2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进展率分别为32% (18例) 、36% (20例) 、25% (14例) 、7% (4例) , 有效率93%。

2.2 远期疗效:

随访时间2008年4月至2014年8月, 随访率100%, 均随访满3年。1、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2%、63%、42%, 总生存率分别为61%、43%、36%, 局部无进展生存0~64个月 (中位数9.5个月) , 总生存5~67个月 (中位数12.0个月) , 二者相似 (χ2=0.17, P=0.680) 。对仅有腹膜后病灶且治疗后缓解者局部无进展生存与全身无进展生存也相似 (中位数17个月和11个月, χ2=0.13, P=0.720) .

2.3 不良反应:

≥2级急性反应中乏力、厌食、恶心、呕吐、肠炎发生率分别为45% (25例) 、27% (15例) 、12.5% (7例) 、9% (5例) 4% (2例) , 重度急性反应少见, 无远期反应。

2.4死亡分析:

36例死亡患者中有9例死于局部进展或同时伴远地转移, 其余27例均为远地淋巴结转移或远处器官转移。

3 讨论

对于腹膜后的肿瘤病灶, 其来源复杂 (原发或转移) , 病理类型多种多样, 分化程度高低不同, 很多都是放射抗拒类型, 需要给予靶区较高的剂量。再者, 腹膜后解剖结构复杂, 位置深在, 周围比邻众多放射敏感器官, 要想达到靶区高剂量, 同时又要保护危及器官, 目前, 常规放疗无法完成。

本研究结果证实, 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腹膜后病灶的安全性。腹膜后比邻肾脏、肝脏、脊髓, 这些器官均对放射线相对敏感。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可在很小距离内实现剂量的迅速跌落, 从而保证了对危及器官的保护[1]。本研究中大多数患者只有轻度乏力、恶心等不良反应, 无远期并发症。可见, 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腹膜后病灶, 放射敏感器官放射损伤发生率完全可以为临床接受。在对所有患者近期局部疗效观察中, 只有4例患者局部进展, 有效率高达93%, 同时1~3年局部控制率也较高, 且不同病理类型和原发灶来源均有较好的疗效, 充分说明了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的局部疗效。对患者局部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相似的情况, 进一步分析发现, 局部无进展生存期较短是因总生存期带来的。单独分析治疗前仅有腹膜后转移灶且治疗缓解者, 其局部无进展生存期和全身无进展生存期走向接近一致[2,3,4,5]。说明如果患者病灶局限且治疗局部肿瘤缓解后, 可有效延长全身无进展生存。尽管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对局部病灶控制较好, 延长了总生存率, 但仍有36例患者死于局部进展或远地转移, 且27例均为远地转移。可见, 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如何根据患者原发肿瘤的病理类型等采取合理的全身化疗及免疫治疗, 进一步降低远地转移率, 提高总生存率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总之, 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是腹膜后肿瘤特别是转移瘤的重要局部治疗手段之一, 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评价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腹膜后肿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对56例腹膜后原发或转移患者行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90%等剂量线覆盖计划靶体积, 照射剂量DT:5070 Gy (中位数DT:60 Gy) , 分割剂量DT:23 Gy, 共2035次。结果 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进展率分别为32%、36%、25%、7%, 有效率93%。所有患者均随访满3年。1、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2%、65%、42%, 总生存率分别为61%、43%、36%。结论 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是腹膜后原发或转移肿瘤安全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之一。

关键词: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腹膜后肿瘤

参考文献

[1]Paumier A, Pechoux C, Beaudre, A, et al.IMRT or conformal radiotherapy for adjuvanttreatment of retroperitoneal sarcoma?[J].Radiother Oncol, 2011, 99 (1) :71-78.

[2]Bolla M, Sarrazin R, Salvat J, et al.Feasibility of retroperitoneal pelvic lymph node explorat-ion in cancers of the cervix treated by of 52 cases[J].Bull Cancer Radiother, 1995, 82 (3) :326-331.

[3]袁凯, 常中飞, 王茂强, 等.术前栓塞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肿瘤杂志, 2014, 36 (4) :309-311.

[4]张展志, 于军辉, 刘刚, 等.腹膜后肿瘤术后尿瘘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5, 22 (6) :463-466.

适形调强放疗 第5篇

1 材料与方法

我科室利用大连现代MDMLC型外挂式自动多叶准直器(27对叶片,13对薄叶片,14对厚叶片,薄叶片等中心投影宽度5mm、厚叶片等中心投影宽度10mm,等中心最大射野为180mm X180mm)在SIEMENS Primus-E电子直线加速器上用6MV-X线开展静态IMRT技术,主要以治疗头颈部,上段食管癌,胸腹部和前列腺癌为主。

具体实施步骤是:

(1)用真空负压袋或热塑面罩等为患者进行体位固定和标记;

(2)病人行CT扫描(采用CT增强或MRI图像融合技术);

(3)IMRT的治疗计划设计,包括靶区及敏感器官勾画、处方剂量、给定计划优化等;

(4)利用剂量分布图和剂量体积直方图等评估工具对设计完成的计划评估及临选;

(5)对临选的治疗进行计划验证并确认;

(6)按治疗设计参数实施精确的IMRT治疗。

临床上调强放疗实施的关键是必须保证调强射野输出剂量的准确性和治疗位置的可靠性,在治疗过程中任一环节出现差错就会引起很大的治疗误差,因此在实施治疗前质量控制(Quality Assurance,QA)和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是必须重视的重要环节。我科借鉴国内外经验,通过对百余例患者治疗计划成功实施的基础上,探索和总结出IMRT的质量控制方法。在病人实施IMRT治疗前,均使用电离室对治疗计划进行绝对剂量验证和患者治疗相对位置的验证,病人的绝对剂量和相对位置的验证误差分别必须在临床允许的5%和5mm范围之内方可执行治疗。

1)绝对剂量验证

(1)把放有指形电离室的30×30×30cm的标准水模体预先象治疗患者同样的方式定位、标记及进行扫描后,在治疗计划系统上进行影像重建,作为所有治疗计划绝对剂量验证的验证模体。

(2)把临选的患者计划数据全部移植到验证模体上,计算出模体内的剂量分布及电离室测量点的计划平均剂量。

(3)在加速器上,用激光定位灯依据模体的原始坐标按计划给出的床位精确摆位,用德国PTW UNIDOS剂量仪和TW30013指形电离室进行绝对剂量测量,得出的测量值与模体计划算出的靶区平均剂量值相比较得百分相对误差=(测量剂量-计划平均剂量)/计划平均剂量,误差小于5%,则认可;否则需寻找误差过大原因或校正计划系统的输出剂量因子,直至被确认。

2)患者治疗位置验证

(1)在治疗计划系统上选择临选后的患者调强计划,打印出每个静态射野的MLC形状图。

(2)在加速器上调出患者计划,在等中心处的实际光野和打印出的MLC形状进行比较,如果两者位置偏差小于5mm,则可以确认进行治疗;如果误差偏大,则需进行重新摆位验证并寻找偏差发生原因,直至符合治疗要求。

2 结果

1)将病人的验证计划分别在治疗机上模拟病人的实际治疗出束照射测量,将测得的靶区某点剂量与该点计划平均剂量相比较,所得百分相对误差均在±3%之内,因此计划系统计算校正因子不需进行修正。

2)根据IMRT的剂量分布在三维方向上与靶区高度适形的原理,计划中的MLC开野与实际光野偏差均小于5mm,则病人可以确认进行治疗,无需对病人进行重新摆位验证。

3 讨论

IMRT是一项较新技术,该领域尚有很多待解决的问题。其中,IMRT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尤为突出。而对于肿瘤常规放疗和三维适形放疗,日前已有规范的QA,QC方法与手段,但IMRT技术却较之复杂很多,如何进一步做好准确、简便的QA,QC,是物理师们的一个紧迫课题[2]。调强适形放射治疗中剂量和位置偏差将直接影响肿瘤放疗的疗效尤其是在肿瘤计划剂量梯度较大的区域。一般认为,一种点剂量仪如电离室和一种平面剂量仪如高能慢感光胶片或射野影像系统(Electronic Portal Imaging Device,EPID)相结合可以较为全面地验证IMRT的剂量分布或病人的治疗体位验证[3,4]。我科目前采取的电离室的绝对点剂量验证,以及科室物理工作人员通过探索和总结,在没有电子射野影像系统的条件下采用射野形状的位置验证,它是实施IMRT治疗过程的可靠保证,保证患者精确治疗有创造性和现实性意义,结合模体绝对剂量的方法制定出切实有效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方法,将IMRT的治疗剂量不确定度控制在5%以下。

参考文献

[1]胡逸民,主编.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肿瘤放射物理学[M].北京:原子能出版章社,1999.538-543.

[2]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Collaborative Working Group.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current status and issues of interest[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1,51:8802914.

[3]Bortfeld T,Boyer AL,et al.Realiza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 with modulated fields[J].Int J Rdiat Oncol Biol Phys,1994,30:899~908.

适形调强放疗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9例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22~78岁, 平均年龄50岁;均为Ⅰ、Ⅱ期乳腺癌患者, 术前触诊肿瘤大小为10~30mm, 均行保乳手术;术后病理结果, 单纯乳癌89例, 浸润性导管癌15例, 高分化管状腺癌13例, 中低分化腺癌12例;在行保乳术后26~39d开始放疗, 采用美国瓦里安VARIAN23EX直线加速器 (含40对多叶光栅) 行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剂量为:按放射治疗计划系统 (TPS) 6M X线正向调强适形放射治疗 (IMRT) 照射46~50Gy共23~25次, 局部瘤床电子线补量10Gy共5次。照射部位, 胸壁和锁骨上下淋巴结区域, 腋窝, 腋窝淋巴结未清扫或清扫不彻底的患者, 内乳, 不做常规放疗。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心理因素对癌症患者治疗与康复的影响。不良的情绪往往抑制体内免疫功能, 致使癌细胞活跃, 病情恶化, 而健康情绪往往会协助治疗。心理状态是患者能否顺利完成治疗重要因素。乳腺癌患者心理不安因素来源于恐惧, 而恐惧又加重焦虑情绪。个别患者因年龄、职业、经济状况等因素不同而产生截然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心理特点, 针对患者不同的文化素质、性格特征、心理状态等, 因人而异地做好心理疏导,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和了解放疗, 减轻负性心理的影响。指导患者听音乐、看电视、打牌下棋及阅读书报等, 分散患者注意力。护理人员应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放弃对患者的支持, 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 进行心理疏导,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1.2.2 皮肤护理

放疗照射面积大, 放疗剂量也较大, 对皮肤损伤严重, 皮肤护理的主要目的是减轻照射带来的刺激, 保护皮肤完整, 预防感染, 避免瘢痕形成[2]。保持放射野皮肤清洁, 每日温水淋浴, 不可使用肥皂、沐浴露等化学刺激物品, 不可用力搓洗, 浴后用软毛巾润干水分;保持皮肤干燥, 出汗时及时擦干汗液, 避免汗液浸润。避免外界所致损伤, 避免冷、热刺激, 不可冰敷或热敷, 不可冷热风吹、忌阳光曝晒;在放疗中后期, 可出现干性脱皮, 伴局部皮肤瘙痒, 嘱患者勿撕扯皮肤, 以免发生感染及溃烂, 出现搔痒时用冰片滑石粉或冰片爽身粉扑擦;遵医嘱每日在放疗后30min内及睡前、沐浴后应用放射性皮炎防护剂;穿着宽松、舒适、柔软上衣, 质地以棉、绸、丝为佳, 选择襟前开扣式样, 勿佩戴胸罩, 尽量减少对放射野皮肤的磨擦。

1.2.3 饮食指导

放射治疗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 对正常细胞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正确合理的饮食, 不仅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对组织的修复, 提高治疗效果, 减轻毒副反应也有重要作用。加强对患者及患者家属有关营养饮食知识的指导, 嘱患者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忌吃腌制、烧烤、霉变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忌烟酒, 忌食狗肉、羊肉、龙眼、荔枝等热性食物;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 尽量进食一些营养丰富又有抗癌作用的食物, 在出现不良反应影响食欲时, 及时调整饮食;若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较重, 指导患者进食半流质饮食, 少量多餐;若放射治疗期间血象下降;指导患者进补益气养血的食物, 如枣米粥、补髓汤、龟肉猪肚汤、黄芪乌鸡汤等。只有保证患者营养的供给, 才能增强了机体抵抗力, 促进机体的康复, 提高生活质量[3]。

1.2.4 肢体功能锻炼

行腋窝淋巴结照射, 照射后可引起淋巴管阻塞、淋巴回流不畅, 导致腋窝皮肤肌肉纤维化形成, 易引起上肢水肿及功能障碍, 嘱患者加强患侧肢体功能锻炼。患者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循序渐进的进行上肢的抬举、旋转、外展等各种运动, 鼓励患者进行洗脸、漱口、梳头等自理活动, 以促进肢体血液及淋巴回流, 减少肢体肿胀, 及早恢复正常的功能。

1.2.5 临床观察

放疗后放射线在体内被吸收可产生电离辐射现象[4], 部分患者会出现全身症状, 如头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白细胞下降等, 这些症状均为人体免疫能力下降的一种表现。当白细胞降至3.0×109/L以下, 血小板降至6.0×109/L以下, 应暂时停止放疗。给予口服升白细胞药物或者皮下注射重组人集落细胞刺激因子等药物对症治疗, 血小板减少时密切观察出血倾向, 勿用牙签, 使用软毛牙刷, 避免创伤性操作。注意患者是否出现咳嗽、发热、呼吸困难等放射性肺损伤。嘱患者多休息, 加强营养, 减少外出活动, 限制探视, 以免引起交叉感染, 严重时转移至隔离室, 定期检测血常规。

2 结果

通过护理人员精心的护理, 放疗对乳房外形均无明显影响, 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全部治疗过程, 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 经护理后症状得以缓解, 无瘢痕遗留, 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乳腺癌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长期的过程, 术后形体改变、放射治疗不良反应等都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放射治疗对正常组织的影响, 使患者的免疫力严重下降, 出现肺炎、白细胞下降等症状, 皮肤出现色素沉淀、脱皮、甚至疼痛, 科学的护理方法, 对于降低不良反应, 提高治疗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本组通过心理辅导, 患者情绪渐趋稳定, 并学会了自我调节不良情绪, 心理压力减轻, 能面对现实, 正确对待疾病;加强对皮肤的护理, 极大地减轻了放疗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反应, 协助患者完成治疗, 在出现放疗不良反应影响食欲时, 不断调整饮食结构, 保证营养的供给, 增强了机体抵抗力, 促进了机体的康复, 提高了治疗效果。本院采取保乳手术加调强放疗的患者, 放疗对乳房外形均无明显影响, 最大程度上控制了不良反应, 降低了复发率。因此, 护理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护理计划和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是患者顺利完成治疗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姚家红.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手术后的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 (20) :18-19.

[2]邢洪利.20例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病人皮肤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 (3) :427-428.

[3]李燕.保乳术后乳腺癌放疗患者皮肤反应的临床护理及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29) :310-311.

适形调强放疗 第7篇

放射治疗与手术、化学药物治疗组成了肿瘤的三大治疗手段。国内外统计数字表明,50%~70%的癌症患者需要不同程度(单纯放射治疗或与手术、药物配合治疗)地接受放射治疗。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是放射肿瘤学的一场革命,在临床中应用愈加广泛,它借助限束设备对射束强度进行调节,使高剂量区的剂量分布在三维方向上与肿瘤的形状一致,同时尽可能减少靶区周围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IMRT采用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照射的方式,使其结果可以达到“四最”的特点,即靶区接受的剂量最大,靶区周围正常组织受量最小,靶区定位和照射最准以及靶区内的剂量分布最匀。

放疗的精确最终取决于受照射部位剂量的分布,精确的预测剂量分布是放射治疗保证的关键环节[1]。由于IMRT高度适形及实现过程复杂,在实现调强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子野贡献的散射线的准确性及执行的到位性[2]以及MLC叶片的穿透率等;每个子野的形状及加速器跳数不同,体模计划和患者计划在加速器跳数上的差异使体模计划验证的有效性降低;为了确保剂量的准确性和患者的安全性,在每次实施治疗计划之前都要对计算剂量进行验证,因此IMRT的效率比较低。在治疗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误差都可能导致治疗的失败,给患者带来持久伤害。所以,在临床治疗前对每一例治疗计划的实际照射剂量分布必须进行测量验证。

本研究应用两参数指数模型,对剂量算法进行二次验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IMRT对每一例治疗计划都要进行剂量验证,缩短了IMRT质量控制所花费的时间。此模型是基于百分深度剂量(percentage depth dose,PDD)或组织体模比(tis鄄sue phantom ratios,TPR)和相对输出因子(relative output fac鄄tors,OF)等测量数据实现的。

2 剂量计算模型

测量源皮距100 cm某一深度和射野下的百分深度剂量PDD100(r,d)和最大剂量深度处的相对输出因子O(r),并将其归一到最大射野(40 cm×40 cm),根据下面的表达式做拟合,计算出公式中的2个参量a和b。

当X射线在人体内传输时,会与组织相互作用而被部分吸收。对于大量的光子而言,满足一定的统计学规律,通过合适的模型就可以把这种统计规律表达出来,这就构成了剂量计算的基础。为了建立剂量计算模型,将射线分为原射线和散射线。原射线的剂量计算多采用射线跟踪方法,散射线剂量计算最终都归结于积分核的获取。式(1)中参数a的初始值是根据指数衰减定律和距离平方反比定律计算出来的,参数b是散射光子的有效线性衰减系数。Hounsell A R[10]等曾用类似的表达式(ΔS=A(d)exp(-b(d)r))来计算散射线对射线中心轴剂量贡献份额。式(1)中的参数b是通过拟合测量数据得到的。

令r=0,可计算出原射线剂量:

模体内任意一点剂量由原散射线的贡献构成,那么中心轴散射线剂量S(d,r)为:

对(3)式求导,得到单位面积的散射线:

中心轴某一点的散射剂量为来自射野单位体积(在射野表面的面积为ΔA)的散射剂量贡献之和,那么对于任意不规则的散射线分布就可以计算出来:

任意不规则野中心轴上的总剂量Dref(d),通过下列表达式就可以计算出来:

3 两参数指数模型的实现过程

3.1 获取模型参数a、b

设定直线加速器的源皮距为100 cm,用电离室测定Simems Primus 6 MV X线在不同射野面积下模体不同深度处的剂量,射野面积从4 cm×4 cm到40 cm×40 cm,边长以2 cm递增。计算出不同射野、深度处的百分深度剂量及最大剂量深度处的相对输出因子[4]。

根据公式(1),应用Matlab7.0编写程序,拟合出参数a、b在不同深度和方野的数据。这2个参数随深度的变化如图1所示,纵坐标为参数值,横坐标为深度,单位是mm。

注:曲线1为参数a随深度变换值,曲线2为参数b随深度变换值

3.2 获取病变的图像信息

将实施IMRT计划的患者用网膜固定,并作好定位标记,行3 mm层厚CT扫描,设定靶区处方量及危及器官限量,用治疗计划系统设计IMRT计划。模体采用同样的条件进行CT定位标记和扫描。从治疗计划中读取MLC叶片的位置,获得子野的形状。

3.3 剂量计算

将3.1中得到的参数a和b值植入模型中,令r=0,通过这个模型得到在不同深度原射线剂量。从治疗计划中读取不同子野的形状,设定选定子野aperture,通过模型计算出每个子野贡献的散射线剂量,通过累加不同子野的散射线剂量得到某一射野下中心轴某一深度处的散射线剂量分布。

3.4 剂量验证

将逆向运算所得的患者IMRT治疗计划的照射剂量通量图和相应机架角参数、治疗床位参数等全部移植至体模的CT重建图像资料上,由此计算出体模上的验证计划的剂量分布及模体内电离室测量点的计划剂量。

按IMRT定位的要求对模体精确摆位,然后实施IMRT验证计划,同时测量计划多种条件下等中心点的各射野的实际吸收剂量总和,与计划结果的预定剂量值总和及由模型产生的剂量总值进行比较。

4 结论

由两参数指数模型计算得到选定射野在中心轴某一深度处的剂量,将这一剂量与治疗计划中的预测值进行比较,计算出二者的相对百分误差。

由模型计算的剂量分布与TPS预测的剂量分布进行比较,其结果一致性较好,相对百分误差在3%以内,平均在1.0%。

5 讨论

目前,以模体内剂量实测值为基础的验证,仍然是最为常用的个体化IMRT计划的剂量学验证技术[6],其中点剂量验证和平面剂量验证结合使用可以较为全面地验证IMRT的剂量分布。胶片、热释光剂量计、BANG明胶剂量计是剂量验证的有效工具,但使用或分析比较费时费事[5];二维电离室矩阵和电子照射野影像系统(electronic portal image device,EPID)是目前较先进的实时二维剂量验证工具,可以迅速获取复杂的二维数据,但目前对EPID的剂量学特性了解还有限,其在剂量验证方面的应用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7]。

针对IMRT散射线对剂量计算准确性的影响及MLC叶片穿透率[3]等问题,曾有人提出改进的Clarkson积分方法[8]、基于笔形束核的卷积算法[3,9]。而本模型计算所需参数均是基于比较容易测量的物理量,如PDD、相对输出因子等,计算速度较快,避免了每改变一个IMRT计划都要对测量点进行直接测量,从而降低了剂量验证的时间。从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到模型预测值与TPS预测的剂量值的相对百分误差在临床允许误差范围内,说明它是一种简单而可靠的临床IMRT剂量验证方法。

为了简化模型算法,本研究没有区分治疗头散射线和模体散射线。模型建立在电子平衡条件下,对于存在侧向电子失衡的部位不能很好修正;模型对距离依赖性强,在射野中心轴及附近0.5 cm处剂量分布与治疗计划预测值吻合度较高。在以后的工作中,将逐渐校正这些影响因子,提高模型的精度,扩大模型的临床应用范围。

摘要:目的:为了提高调强适形放疗治疗效率,保证调强适形放疗治疗计划临床实施的正确性,建立并应用两参数指数模型,以验证调强适形放疗的剂量准确性。方法:利用德国西门子公司Primus直线加速器6 MV X线,测定百分深度剂量及射野相对输出因子;根据患者的CT图像资料,设计患者治疗计划,并移植到模体中,重新计算出体模中过等中心点横截面上的剂量分布;将模体移放到加速器治疗床上,调用模体调强适形放疗计划对模体进行照射;使用Capintec0.65 cc PR-06C Farmer型(AE帽)电离室测量出体模内等中心点的吸收剂量,然后与使用两参数指数模型预测的中心轴上的剂量值相比较。结果:空间绝对吸收剂量的测量值与模型预测值的偏差小于3%,符合ICRU第24号报告指出的原发灶根治剂量的精确性应好于5%的要求。结论:两参数指数模型用于验证调强适形放疗剂量是可行的。

关键词:两参数指数模型,调强放射治疗,绝对剂量验证

参考文献

[1]于金明,殷蔚伯,李宝生.肿瘤精确放射治疗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59-270.

[2]沈文同,涂彧,王建华,等.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的剂量学验证[J].辐射防护,2007,27(5):257-262.

[3]Yang Y,Xing L,Li J G,et al.Independent dosimetric calculationwith inclusion of head scatter and MLC transmission for IMRT[J].Med Phys,2003,30:2 937-2 947.

[4]黄晓延,黄劭敏,张黎,等.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的剂量学验证[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6,15(6):496-500.

[5]傅卫华,胡逸民,戴建荣,等.射野影像重建模体内剂量分布的研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6,15(4):323-328.

[6]张玉海,高扬.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剂量学验证[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1,34(3):218-223.

[7]卢文婷.二维电离室矩阵与电子射野影像系统在剂量验证中的初步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2009.

[8]Kung J H,Chen G T Y,Kuchnir F K.A monitor unit verificationcalculation in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as a dosimetry quali-ty assurance[J].Med Phys,2000,27:2 226-2 230.

[9]Watanabe Y.Point dose calculations using an analytical pencil beamkernel for IMRT plan checking[J].Phys Med Biol,2001,46:1 031-1 038.

上一篇:美丽不花钱下一篇:走进美国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