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作用范文

2024-05-12

模糊作用范文(精选8篇)

模糊作用 第1篇

英语的模糊言语多数是由词组的多义性造成的。近年来, 模糊言语在演讲、著作等中运用广泛[1]。模糊言语是指在范围、形状、程度、数量等方面具有模糊性和伸缩性, 由不确定的模糊词语构成的。但一些较为准确的词语、非模糊性的语句同样可以起到传递不确定信息的效果[2,3]。模糊言语是模糊语言的延伸, 在当今英语交际中, 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语言的模糊性来提高表达的效果, 使语言表达婉转幽默、得体大度[4]。该文主要对模糊言语的语言形式和功能进行概括, 并借助对名著和名人演讲片段的分析, 就模糊言语的修辞作用进行了探讨。

2 模糊言语表达法的分类

2.1 模糊言语的语言形式

模糊言语的语言形式有多种:1) 形容词、副词具有模糊性, 如:almost, maybe, somewhere, often等, 例句:She likes somewhat in the room.You maybe miss the appointment.2) 使用情态动词, 如:Lily couldn’t like him.Larry should know that.3) 一些动词的使用, 如:appear, seem, look等, 例句:Daisy looks cool today.4) 使用一些引导句型短语, 如:guess, as you know, I think, as is well known等, 例句:As is well known, Hawaii is the part of the United States.5) 使用非人化词语, 如:It is said that the moon goes around the earth.6) 条件从句的使用, 如:Would you close the door, if you don’t mind.7) 使用不明确的词语, 如:so...as to, as if, so...that等。例句:Xiao Ming was so sad as to cry out.8) 独立局的使用, 如:The team which is from south will win the basketball game.9) 使用一些感叹词, 例如迟疑的象声词, 如:Umm, let me see and think.10) 近似数量修饰词的使用, 如:Daisy did oodles of time to complete the mission.

以上是十类常见的模糊言语的语言形式, 但需要注意的是, 模糊言语的运用及表达效果都要依赖于具体的情景, 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起到独特的效果。

2.2 模糊言语的语言功能

模糊言语的功能可以大致分为两类:

1) 达到积极效果。主要表现在减弱对话题的态度, 减少冲突, 进行自我保护, 顾全对方可能提出的异议[5]。例如:“I seem to be confused”, “seem”减弱了自己的责任, 进行了自我保护, 维护了自身的权利, 也保全了自己的面子。再如:“I am afraid I couldn’t agree with you.”“Could I have a cup of tea, please?”“That would be a wonderful idea!I really would like to join in but I have an important meeting tomorrow.”这样的句子也能达到积极礼貌的效果。2) 达到消极效果。主要是起到言语缓和的作用, 避免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人, 保全对方的消极面子, 遵守礼貌规则。常用的有if any, if you want, if you care to know, perhaps/maybe/probably, might/may, I suppose/guess/thought等这些词句。例如:“I am afraid you should change yourself.”这句话借用should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模糊的词语能够做到不干涉别人, 不侵犯对方的权利。再如:“Please let me know if you will be interested.”“I suppose, be any chance of your being able to lend me your computer for just several minutes, would there?”“I can’t imagine there’d be any possibility of your attendance.”这些句子也能达到消极礼貌的效果。

3 模糊言语的修辞作用

3.1 加深语境

模糊言语的合理运用能够使句子在表达上朦胧、含蓄, 这种模糊语言的现象能够使表达在情感上更加深沉, 让人深思[6]。英国作家Charles Dickens在Twin Cities中的那段经典描述就是很好的例子: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3]” (这是最好的时代, 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 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 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 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 这是绝望的冬天。我们拥有一切, 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正走向天堂, 我们也都在奔向与其相反的地方……)

在这段话中Charles Dickens连续用到了the best of, the worst of, wisdom, foolishness, belief, incredulity, light, darkness, hope, despair, everything, nothing, heaven, the other way这些相反的词组描述了一个特殊的时代, 看上去对那个时代的描述是矛盾的, 让人费解的, 甚至是莫名其妙的, 但是作者实际上想表达的是一个智慧和愚蠢并有、信仰和怀疑共存、光明与黑暗兼具、希望与绝望齐驱的时代。这样描写下的时代的确让人深思, 也让读者对作者的文笔心生敬佩之情。

3.2 生动形象

运用模糊言语进行解释说明, 相比清晰言语的表达, 更能达到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目的[7]。

例如:“As we discuss our difference, neither of us will compromise our principles.But while we cannot close the gulf between us, we can try to bridge it so that we may be able to talk across it.” (当我们讨论彼此之间的差异时, 我们都不会在原则上进行妥协。虽然我们不能弥合彼此之间的鸿沟, 但是我们可以设法去搭一座桥梁, 以使我们可能越过它。)

这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关于中美关系演讲中的一段话, gulf和bridge这两个词语的使用, 形象地表达了中美关系之间的障碍和沟通手段, 本来模糊且抽象的事物因此变得具体、生动、自然起来。

3.3 含义深刻

模糊言语在交际中往往能产生语言简单但含义却非常深刻的效果。例如欧·亨利在A Service of Love中的一段话就非常的言简意赅、耐人寻味:

“Joes was painting in the class of the great Magister—you know his name.His fees are high;his lessons are light—his highlights have brought him renown[4].” (Joes在伟大的Magister那儿学画——各位都知道他的声望。他收费高昂, 课程轻松——他的名望因他的出类拔萃而生。)

Highlights原意是指画面上的挑染或光线强烈, 而又似乎指的是Magister授课轻松但是收费高昂, highlights在这里就具有模糊性, 作者借用这种表达方式, 概括了Magister教授的绘画课程简单却又使他名利双收。

3.4 委婉含蓄

在英语交际中, 使用英语模糊言语最直接的作用是使说话的语气变得委婉含蓄, 例如:

On the 14th of March, at a quarter to three in the afternoon, the greatest living thinker ceased to think.He had been left alone for scarcely two minutes, and when we came back we found him in his armchair, peacefully gone to sleep—but forever[5]. (三月十四日下午两点四十五分, 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考。让他独自一人留在房中还不到两分钟, 当我们返回时, 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详地睡着了——但也永远地睡着了。)

这段话是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用peacefully gone to sleep—but forever这段模糊言语来指革命导师马克思逝世, 不仅表达了作为好朋友的恩格斯对故人永逝的悲伤之情, 还隐含着他对一代伟人的无限思念之意。

3.5 间接客观

在论文或著作中, 尤其是科技论文中, 采用模糊言语可以使整篇论文的语气变得比较客观, 论文的内容也变得更加严谨。

例如:It is conjectured that the topology can not only effectively tolerate random failures of nodes, but also can improve network capacity of tolerating deliberate attack intrusion and prolong the network lifetime. (据人推测, 拓扑结构不仅能有效容忍节点的随机失效行为, 还可以提升网络对抗攻击能力, 延长网络的生命周期。)

此句中的It is conjectured...采用了模糊方式, 说明后面的结论是引用他人推测所得出的, 并非自己所得出的, 增加了论述的严谨性和可信度。

4 结论

通过对模糊言语的粗浅探析, 可以看出模糊言语的语言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需要注意的是, 语言形式需要依赖于具体的语言交流环境。从模糊言语的功能上可以看出, 不论是表达消极意义还是积极意义, 模糊言语都是一种礼貌的交流方式。在对话中, 模糊言语能够达到缓和语气、保全形象的效果。模糊言语在名著和名人演讲中也被广泛运用, 它能够起到加深语境、生动形象、含义深刻, 使表达变得委婉含蓄、间接客观的作用。因此, 研究模糊言语能够更好地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使英语这门语言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参考文献

[1]汤红娟.英语模糊言语及其语用功能[J].西南民族学院报, 2001, 22 (5) :181-183.

[2]张乔.模糊语言学论集[M].大连:大连出版社, 1997.

[3]王益民.试论英语模糊言语及其修辞作用[J].湖州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1997, 19 (4) :40-47.

[4]陈治安, 文旭, 刘家荣.模糊语言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5]索玉柱.从言语模糊信息看英语修辞格[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23 (1) :8-12.

[6]蒋有经.模糊修辞浅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1.

模糊语言的语用模糊性分析 第2篇

模糊语言的语用模糊性分析

模糊语言是一种言语交际现象,在一定语境中具有语用模糊性.语用模糊性表现为言语相对模糊,是言语本意与特定语境相结合的产物,它体现在“模糊”与“非模糊”的分界上,同时还表现为模糊的程度差异.

作 者:周树江 ZHOU Shu-jiang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山东,烟台264005刊 名:通化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200829(6)分类号:H313关键词:模糊 模糊语言 相对性 语用模糊性

模糊词语在应用文中的作用 第3篇

文学作品的语言运用,愈朦胧模糊,愈能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往往愈能耐人寻味,是文学作品性质所决定了的。而应用文则要求语言简洁明了、准确朴实,否则处理事务解决问题时何以为用,所要记叙、说明、阐述的内容,岂有价值可言?然而,纷繁复杂、五彩缤纷大千世界中的万事万物,偏要捉弄人,有的事物用实数真语却失真,用模糊词语反倒真。请看模糊词语在应用文语言中所表现出实数真语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吧。

一.层面似模糊,深层却明确

如:新闻中报道“洪水龙头高达三十多米”。看那洪水袭来,龙头高达三十多米或若干米,究竟是多少,谁能在刹那间量出瞬时龙头准确的高度?这是凭经验估计得出来的一个模糊数。虽说从层面上不准倒真实,别人一听一想,就能从龙头有三十多米高的概数中联想到有十层楼那么高,能确切地感受到洪水来势凶猛,大有吞噬一切之势。如果说成精确的绝对数三十米甚至是三十点一米,很明显那是在说假话,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实。所以才凸现出模糊词语,有精确语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也正是因为应用文用语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可以选用一种外延不确定,表意比较原则甚或明确而且具有弹性的词语(即模糊词语),所以才表现出模糊反真确切美的语言效果。

二.概括程度更高

在运用叙述表达方式时,根据不同需要,可选择详叙、略叙或者概叙。特别是在运用到略叙或概叙时,就少不了会用上概括程度更高的模糊词语。

例如:历朝历代、历代统治者、历史上有些人、以前、以往、往日、近期等等。这些词语所指的究竟是那些人和什么时间,都是不明确的,但它用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是许多具体名称所不可替代的。

假如要叙述战国时期的商鞅为秦国拟定“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后,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朝各代都是沿袭了这一治国策略的史实时,你没有必要把历朝历代所有的统治者都列举出来,还有很多你也列举不出来,所以只有用上封建社会的“历朝历代”或“历史上统治者”都以“重农抑商”作为基本国策这样概括性很高的模糊词语,才能把这一史实说得简洁且明了。

三.配套表达程度时,语言更严明

在比赛活动中,评委对各位参赛者或各个参赛小组都要如实地作出各种不同的评价,就非用到一组程度副词来说明不可。例如:比较(好)、非常(好)、最(好)、极(好)。这些程度副词从表面上看其意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它们好的尺度究竟是多少,谁能说清?因为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针对不同的对象,其标准应是各不相同,有时相差甚至迥异。但是,在同一场合评价同一类对象,通过这一组程度副词就能把他们的好坏高低说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四.表达范围时,使语言表意更严密

如:“基本上,少部分、大部分、绝大部分”这些模糊词语,虽说从单个看,所表范围不具体明白,谁也说不清它们所表明的具体范围有多大,实际数字是多少,但用到具体语言环境中,它们所表示的范围和数字确实是清楚明了的,表示的语义也更显其严密性。

譬如有个文秘专业的学生,在作文中谈应用文学习体会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基本上掌握了应用文写作的规律和方法。”这里的“基本上”一词是一个模糊词语,一方面说明了该学生经过长达两年的应用文写作的学习收获不小;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位学生认为在应用文写作学习方面还有东西没有学到,还有继续努力学习的必要,这是符合该学生实际的。若要把这句话中的“基本上”一词除掉,就显得不切实际和高傲了。

五.留有余地,更委婉艺术

(一)话是点到为止,看上去貌似轻描淡写,实则是提出了严正警告,这是批评的艺术。

作为行政公文,经常在揭示或批评某些不正之风和错误行为时,用两种方法:一是指名道姓;二是用“个别人、有人、少数人、个别同志”或“个别单位、”等模糊词语来代替,其效果迥异。若这些人或单位不是惯犯,用第一种办法会给被批评人以难堪,面子上过不去,易出现逆反心理,造成或抗拒或不接受批评而实得其反的抵触情绪,问题得不到解决,反而有激化矛盾的可能,那就糟糕了。若采用第二种办法,给被批评者以台阶下,既照顾了面子,又起到了批评告诫的作用,更体现了“治病救人”而不是“一棒子把人打死”的工作技巧。这就会让被批评者知道,这是批评自己的。那他为什么不指名道姓呢?这原来是对自己的提醒或警告,既不是他不知道是谁,也不是他不敢指名道姓地批评,而是关心和顾及到了自己的自尊心。不然的话要是指名道姓,作为基层干部或工作人员的脸面和威信岂不是荡然无存了吗?那以后再怎样去开展工作呢?所以用“少数人”或“个别人”或“个别同志”或“个别单位”等模糊词语,能让被批评者不仅易于接受批评,相反还会暗自感激领导以顾面子之情式的关怀而悔过自新。因此这可以说既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批评的艺术。所谓会说话的人能锦上添花,不会说话的人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就是这个道理。

(二)说话貌似避重就轻,实是严正指出问题和错误必须纠正,这是指导工作的艺术。

某上级对下级企业下达的整改通知中说道:“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低劣,用户意见很大的企业,应限期改进,必要时停产整顿,并根据不同情况酌情减发领导干部的工资,停发职工奖金,直到产品质量达到合格为止。”这里有一系列的模糊词语:混乱、低劣、很大、限期、必要时、不同情况、酌情、减发等,不仅明确地指出了单位所存在的问题,而且对如何整改也作出了方法上的指导和要求,充分而明确地表达了上级的意见和态度。请看这些模糊词语所具有的作用:

如:混乱、低劣——企业管理哪些方面混乱,混乱到什么程度;哪些产品质量低劣,低劣到什么样子,都是模糊的、不清楚的,但指出企业在管理和产品质量上存在一定问题,那是确定和肯定的,是毫无疑问的。

六.表谦逊、礼貌和客套

(一)言在谦虚,意有希望。

在学术论文中,常见作者在写标题时会用上“浅谈、浅论、试论”等词语,在文章结束时也会用到本人所论观点“粗浅”只是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望大方之家不吝赐教等。这里所说的“浅和粗、砖和玉”所表明的真是论文写得粗浅,不是玉而是砖吗?不是,论文作者只是表明一种谦虚的姿态和学风,而事实上撰写论文水平已是创见高深,就是那些试水式的青年学者由于“术业有专攻”照样能写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论文的也不乏其人,何况那些造诣高深的学者专家,对某领域学科的研讨已具当时最高水平不也经常如此这般地说,这又是为什么呢?笔者以为,这是他们在传承了中国文人那种儒雅之风、谦逊之美德的同时,既表明了人上有人、天上有天的事实和学海无涯之意,又期望能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研讨之风,来推动我国科教迅速发展,实现振兴中华之梦。endprint

当然也有初学者在研讨课题学问时,说“粗与浅”之类的话,也实有难以企及问题或有的观点难易把握之事,在心中确有那么一点诚惶诚恐之意,这也是非常正常的。因为他们确实是在科研的长途上蹒跚学步之人,难免在看法观点论证上有粗浅不足之处,希望大方之家批评指正。其实这也是勤学好问虚心学习和敢于问鼎世界的一种姿态和富有勇气和才气的表现。

(二)话在谦虚,意在还须努力。

例如在作事迹报告或交流经验时也常会说“做得还不够、做得不够好、比别人差得还很远、离领导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等都是模糊词语,这里的“不够、不够好、差得还很远、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等词中所表明不够的内容是什么,还有相差的距离究竟是多少?可以说模糊到连自己都说不清楚,那为什么还要如此这般地说一通呢?然而讲述者实是心知肚明,说这类话表面上是说自己做得还不够是种谦虚,实际上不仅仅是肯定了自我成绩,心里有美滋滋的成就感,而且也言明把事情要做到尽善尽美,那才正是我的追求。这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才真正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动力。

(三)说此意,实在彼,彰文明之姿态,显绅士之风度。

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会用不同的姿态和语气对待不同的对象。例如在工作中批评了别人,或是辞退了别人的工作还说什么“对不起”,冲撞了别人或接受了别人的馈赠还说“不好意思”;或在外交上明明在许多问题上有“分歧”甚至是屡争不休,却偏偏说这次会晤进行了“真诚而坦率”的交谈等。其因何在?从修辞角度看,这是用模糊词语具有两面性特点,进行矛盾修辞的一种方法,既展示了做事人所具有的文明姿态和绅士风度,也达到了安抚受事方的目的或是客套式的一种外交辞令而已。

作为单位,职工本来是因事定要辞退,事实上已被你辞退了,却还对别人说“对不起”,从表面上看就像是狠狠地打了别人一巴掌让人疼痛不已,却反过来又叫别人不要哭似的安慰一下,这不是虚情假意又是什么?其实不然,若认真一想,自己因事单位不得不辞退,这是做事人的无奈之举,迫不得已的事,所以说声“对不起”是请你理解,不要怨他、不要责怪他,这是文明礼貌式的一种客套话。

综上所述,模糊词语在应用文语言中的作用,只是应用文语言修辞中的一小部分内容,今天粗略地阐述了模糊词语六个方面的作用,也只是一种尝试,还有很多修辞方法值得去探讨研究。所以说,要学好用好应用文语言,是活到老,学到老,一辈子也学不了。为什么学语言这么难,是因为我们伟大的汉民族语言是丰富多彩的。

模糊作用 第4篇

模糊限制语就是一些有意把事物弄得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词语 (words whose job it is to make things fuzzier or less fuzzier) (Lakoff, 1972) 。对于这类词语, E.F.Prince, J.Frader和C Bosk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划分。它们一类是语义本身模糊, Approximator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 它可以再分为Adaptor (程度变动语) , 如:more or less等;Rounder (范围变动语) , 如about等。另一类是说者和语义之间关系上的模糊, Shield (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 它也包括两类:Plausibility (直接缓和语) , 如I think等;和Attribution (间接缓和语) , 如according to one’s words等。

一、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

模糊限制语有强大的语用功能。著名语言学家舍乃尔 (J Channell) 总结出了十条模糊词语的语用功能:提供恰到好处的信息;不想说明详情;具有劝导性;词义中断的过渡;缺少具体信息;置换作用;自我保护;有力和礼貌;非正式的气氛;女式语言 (张乔, 2004:44) 。

Grice提出的会话合作原则, 包括:1) 质的准则 (Quality Maxim) ; (2) 量的准则 (Quantity Maxim) ; (3) 关系准则 (Relevant Maxim) (4) 方式准则 (Manner Maxim) 。在交际过程中, 语言的表达要求清晰、准确, 因此这四个原则对会话交际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 然而当没有能力准确、没有必要准确或过于准确可能会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时, 人们往往会求助于模糊限制语 (唐艺菲, 2006) , “牺牲”一项准则, 来成全另一项在会话中更为重要的准则, 比如,

A:Doctor, when my daughter can leave hospital?

B:Just in several days.

这是医生和病人家属之间的对话, B没有用很精确的时间来回答, 而是运用模糊限制语给出了一个模糊的时间, 看似是违反了“质的原则”, 实际上却是严格地遵守了“方式原则”, 既没有很武断地给出信息, 又给了病人家属一定的希望, 医生既保护了自己的话语不受批判, 病人的家属还容易接受。

因此,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能使会话合作原则更好地指导会话交际, 而合作原则的指导也能帮助模糊限制语实现其强大的语用功能。

二、模糊限制语与课堂焦虑

焦虑是一种负性情绪, 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者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 使其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 或者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紧张不安, 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 (朱智贤, 1989) , 学者们对此也进行了较多的研究。

1972年, Spielberger (1972) 提出, 焦虑可以分为个性焦虑 (trait anxiety) 和状态焦虑 (state anxiety) 。个性焦虑是指人性格中长期固有的焦虑特征;状态焦虑在英语课堂上则表现为由于课堂环境引起的短暂性的焦虑。1960年, Alpert和Haber曾经指出:焦虑按照其产生的影响来看, 可以分为良性焦虑 (facilitative anxiety) 和恶性焦虑 (debilitative anxiety) (刘志平, 2006 (7) ) 。良性焦虑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致力于眼前的事, 对课堂的发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恶性焦虑则相反, 会影响到学生正常水平的发挥, 严重的会留下心理阴影, 以致于学生一上课就会产生消极抵触心理。所以, 缓解课堂的恶性焦虑对于教师来说, 是一门必修的功课。Horwitz把焦虑分成三个组成部分:一是交际性恐惧, 即学生有成熟的构思和想法, 但没有足够的词汇来表达而造成的受挫感与恐惧;二是对负面的社会评价的恐惧, 即学生害怕在他人面前丢面子;三是对考试的焦虑 (张义君, 2003 (3) ) 。本文就以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为媒介, 来讨论前两种焦虑的缓解方式。

1. 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 教会他们如何正确使用模糊限

制语, 从而使他们不仅在英语课堂上自我纾解压力, 减轻焦虑, 更能在以后的日常交际中, 进一步优化自己的交流交际能力。“第二语言使用中的焦虑主要来自‘听说’活动, 这反映了学习者对自觉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所表现出来的疑虑 (Horwitz, 1986) ”, 所以在课堂上学生“说”的能力的提高与锻炼都要克服恶性的课堂焦虑。

(1) 学会词义中断的过渡。由于主客观原因, 学生在用英语表达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断句, 各个句子之间衔接不顺畅的尴尬情况, 在课堂这种人数较多的场合, 出现这种情况时, 发言者就会很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 甚至是产生状态焦虑。这时, 模糊限制语就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如, someone said that, maybe, I think等词语的使用, 就可以及时地填补言语空缺, 给自己留有一定的思考余地, 顺利地接续自己所要表达的语句, 起到救场的作用, 挽救说话者的面子, 增强信心, 减轻焦虑。

(2) 利用模糊限制语进行词语置换。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一些还未掌握的词汇, 如果在表述的过程中, 遇到自己所没有掌握的单词, 尤其是名词, 我们可以借助模糊限制语来对这个词语进行另一种描述, 如, 要表示母鸡 (hen) 这个单词, 就可以说, “To some extent, it is one kind of bird, and we eat its eggs almost everyday.”, 模糊限制语“to some extent”说明这种动物不是很典型的鸟类, “almost”表示一种大略的范围, 这都避免了表述过于武断的信息, 因此, 整个句子有了模糊限制语的帮衬, 就显得语义更加贴切, 而且及时地置换了生词, 避免尴尬, 有利于增强说话者表达的自信心, 从而克服课堂焦虑, 提高课堂效率。

(3) 学生使用模糊限制语回答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避免老师和同学的质疑。使用模糊限制语可以避免说话语气过于武断, 还以“鸡”这一动物为例, 大家都知道鸡不是典型的鸟类, 所以如果说“Chicken is bird.”, 那么这句话传达的信息可能不为大家所接受, 就可能接受到来自教师的负面评价, 这样就会使自己在全班面前感觉丢失面子, 可能会间接引起状态焦虑, 直至影响整节课的效率。如果利用模糊限制语表达自己的观点, 就会使大家更容易接受, 比如“Roughly speaking, chicken is sort of bird.”, 模糊限制语“roughly speaking”“sort of”的使用, 使整个句子避免无意中传达出武断的信息, 受到老师或同学的质疑或否定。

2. 教师也要时刻有语用意识, 适时地使用模糊限制语, 缓解语气, 以有利于学生的课堂焦虑的缓解。

(1) 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的时候, 对自己所用的词和说话的语气一定要慎重选择, 在保证客观公正的前提下, 注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比如, 教师的评价如果是“Your answer is wrong.”, 可能会让接受评价的学生感到在全班同学面前丢失了面子, 在下一次回答问题的时候他就会格外紧张, 间接引起课堂焦虑, 但是教师如果选择“I am afraid that your answer is a little bit unreasonable.”, 模糊限制语“I am afraid that”, “a little bit”则会起到缓和语气的作用。因此后者的表达方式, 既能缓解学生的焦虑心态, 也达到了教师想要作出评价的目的。

(2) 教师要设计好提问, 以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的时候, 不能把问题设计得过于绝对和强势, 例如, 教师想要知道学生对“虚拟语气”的掌握情况, 如果问“Who can tell me the usage of‘subjunctive mood’?”, 那么学生就会感到有一定的压力, 害怕自己的答案不全面引起教师的不满, 因此回答的时候会产生紧张甚至焦虑感, 若教师换一种方式, 把问句中加入模糊限制语, 比如“Who wants tosay something about the usage of subjunctive mood?”, 学生们就会更容易接受, 因为“something”大大地缓和了语气, 表示无论说多少都是可以的, 这样就会减少学生的压力, 缓解课堂焦虑, 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

三、结语

不论是模糊限制语还是课堂焦虑都是学者进行研究的焦点。模糊限制语, 它的强大的语用功能被放诸众多的领域, 如政治演说、法律用语、课堂用语等。课堂焦虑是影响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学者们针对如何解决缓解课堂焦虑也提出了不同的方法。把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应用到缓解课堂焦虑之中, 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学会正确合理地使用模糊限制语, 对于缓解课堂焦虑、缓和课堂气氛、提高教学和学习质量都有很大的帮助。

摘要:模糊限制语是很常见的语言现象, 中外的学者就不同方面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其语用功能更是得到了大家的关注。此外, 课堂焦虑也是学者教师研究的焦点。本文将模糊限制语强大的语用功能运用到英语课堂上, 具体分析模糊限制语如何能够缓解课堂焦虑这一问题。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课堂焦虑,缓解作用

参考文献

[1]Horwitz, E.K., Horwitz, M.B.&Cope, J.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M].New Jersey:Prentice Hall, 1986.

[2]Lakoff, G.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J].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 1972.

[3]Spielberger, C.Anxiety:Current Trends in Theory and Research[M].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2.

[4]刘志平.外语课堂中的焦虑控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7.

[5]唐艺菲.言语交际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06.12.

[6]张乔.模糊语义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44.

[7]张义君.外语学习焦虑对学生课堂交际的影响[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3) .

模糊作用 第5篇

基于模糊球概念构造了一个具有向量形式规则的模糊逻辑系统,然后利用其逼近性质给出了在紧致域上逼近多元连续函数的方法.首先,依据所给论域自身的几何特点,将其进行模糊划分,其次使用各个子论域上的采样点和母函数构造开模糊球,然后基于模糊球构造出描述每个子论域的模糊逻辑系统(FLS),最后在整个论域上生成逼近紧集上连续函数的模糊逻辑系统(FLS).这种模糊逻辑系统的规则为向量形式且具有较强的`语言解释能力.与传统的FLS相比,本文提出的FLS用来描述高维情形时不必使用张量乘积构造规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维数灾难问题.最后的仿真例子说明了本文所采用方法的有效性.

作 者:王文丽 单荣立 刘林 WANG Wen-li SHAN Rong-li LIU Lin  作者单位:王文丽,WANG Wen-li(广东工业大学,应用数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06;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数学系,陕西,西安,710055)

单荣立,SHAN Rong-li(肇源技术学校,黑龙江,肇源,166500)

模糊作用 第6篇

我们在鉴赏绘画艺术作品时,有时会过多地注重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但没有意识到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个“模糊思维”的问题,它是初级的、不很确定的、自由驰骋的想象过程。这个活动不仅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存在,在鉴赏者鉴赏的过程中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实际的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不能给美术作品以单一的确定性,不能认为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应该趋于统一,不能认为不应该有争议。同时,不同的观众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所感知和体验的深度和丰富性也有所差别,也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会使观众对作品产生多元的解读。因而研究美术欣赏中的“模糊层面”,有助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让学生成为欣赏主体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将课本和教师的知识简单地装入学生头脑的过程。美术欣赏不能成为教师把单一确定的相关知识和结论灌输给学生的过程,学生不能成为欣赏的旁观者和被动接受者。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扭转“一言堂”的模式,积极创设情境,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趣味性、生活性和一切符合学生心理的东西,吸引学生参与到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来,主动感知艺术形象,体验艺术情感,让学生成为美术欣赏的主体。

二、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美术欣赏的内容,往往都是既往历史中留存下来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的生存年代和社会背景与今天相去甚远,学生又缺乏相关的经验,不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同时,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并且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同一件艺术作品,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期的欣赏感受是变化的,即使一个偶然的生活经历也会改变其对同一件作品的情感想象。鉴于此,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生活经验,以及具体的情绪情感变化,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

三、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美术欣赏教学中应该积极发挥“模糊层面”在学生欣赏过程中的作用。以美术作品的“模糊层面”为立足点,创设一定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情感想象,多角度地感受艺术形象,不要让教师的审美表述成为唯一的审美标准。比如在《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欣赏过程中,除了组合、体量、造型、色彩、装饰等艺术手法的欣赏,可以增加一个“宫殿建筑中艺术与文化思想的关联”的讨论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培养其审美自信、多元的思维习惯和审美能力。

四、进行“对话式”欣赏教学,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

美术课堂中的欣赏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是师生之间的一次审美合作,是师生平等参与和交流的过程。必须要明确的是,对于学生在欣赏时的表现,教师不能像法官一样给予正确与否的判定,要知道,在美术作品的“模糊层面”多做交流和探讨应该是欣赏教学的理想态势。只有在平等互动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摆脱拘束和顾忌,在自由讨论的过程中真实地抒发个人的见解。因此,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广泛吸取相关领域的知识,从美学和哲学中寻找切合点,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去影响和完善他们的审美素养。

五、关注学生健康的审美个性

美术作品中的“模糊层面”留给观众广阔的思维空间与情感联想的余地,每个观众的个性特点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发掘每个学生的感悟潜力,多给学生一点主动参与的机会,充分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

当下,“终身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对学生的培养当然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欣赏过的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而要让学生在广泛浏览的过程中感悟艺术形象内在的意义,以此改变自身的思维习惯。当然,要想进一步发挥“模糊层面”在美术欣赏课中的作用,还有待于每一位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孜孜不倦的研究与实践。

模糊作用 第7篇

关键词:电影特效,《沉睡魔咒》,模糊语

近年来电影业蓬勃发展, 影片表现手法已不止局限于制作相对粗糙的特技效果与电影配乐。随着电脑数字特技设计效果的逐渐完善及在电影中的广泛应用, 其对人类未知领域人物、事物制作的真实性, 越来越为人所称赞。因电影特效可以随情节发展而随意变换色调, 其作为电影情节的辅助因素, 对台词在情节发展中的影响也大大增强。而模糊语作为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比比皆是的语言现象, 在电影中可使台词具有无限寓意, 在电影特效的配合下产生出人意料的语言效果。

本文先对电影影像特效的运用进行简要介绍, 其后阐述运用模糊语分析电影台词的理论依据, 并举例分析台词中的模糊语及影像特效对其作用的影响, 期望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该影片实际蕴含的真实寓意。

1 电影影像特效的运用

自20世纪70年代在电影中逐渐运用计算机技术以来, 电影逐渐从胶片电影时代过渡到数字电影时代, 特别是近年来通过数字影像特效, 导演创造出原本没有的人、景、物, 能够复原庞大的古代建筑, 还能根据风格和剧情的需要调整摄影机的视点和运动轨迹。 (王准, 2003) 数字电影使人们获得新的视听体验、扩展了人们的感知经验, 给人们带来了更高的视觉享受。

数字影像特效分为两类, 一类是合成类型的作品, 将数字生成的图像与实际拍摄的图像结合起来, 一类是纯数字类型的作品, 整个影片都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合成虚拟的影像, 通常用在动画长片中。《沉睡魔咒》属于第一类。担任导演的施托姆伯格曾作为好莱坞视觉大片《阿凡达》和《爱丽丝梦游仙境》的艺术指导, 在该影片中施托姆伯格运用创新的制作技巧, 借鉴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前期画作风格, 精心操刀制作, 使画面浪漫而又力求真实, 经过IMAX DMR技术从亮度、色彩及对比度等方面精心的调校, 观众可以看到画面中近处柔软的树枝枝枝清晰, 而远处的光影朦胧又晶莹, 人物视觉细节设计出神入化、别出心裁, 令人惊叹不已。

2 运用模糊语分析电影台词的理论依据

模糊语无处不在, 只要有人类、有语言, 就离不开模糊语, 模糊是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人类语言中, 许多词所表达的概念都是没有精确边缘的, 即为“模糊概念”。人类生活中不能没有模糊概念, 在许多情境中模糊语能起到精确词语所无法比拟的作用。无论文学作品还是日常交流, 人们都无法避免使用模糊语。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没有模糊词语, 便没有人类的自然语言, 更不会有文学作品。 (伍铁平2002:364) 在文学作品中, 模糊词语在修辞、语用方面大量存在, 影响着作品的感染力。影视作品作为文学作品的延伸, 其中台词部分存有大量模糊词语, 影视作品中的模糊语的使用, 使影片在各种模态因素的配合下, 张力更强, 语言内涵寓意一目了然。确实, 模糊语研究可以深入到涉及语言的任何领域, 如科技、经济、心理学、文学、艺术等, 模糊语分析结合其他领域的研究, 通过探索各个领域的模糊语使用机制与规律, 将扩宽模糊语语用与语义研究的范围, 有利于模糊语言研究的深远发展。

影片《沉睡魔咒》的台词中出现了大量的模糊语, 这些模糊语贯穿整个故事情节的人物对话中, 配合绝妙的视效及电影音乐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与效果。其中主人公玛琳菲森的心态变化是整部影片的主调, 本文主要侧重对《沉睡魔咒》中玛琳菲森语言中的模糊语进行实例分析, 从中人们可以看到模糊语在结合电影视效时语言作用所发生的变化。

3 影像特效对模糊语影响的实例分析

《沉睡魔咒》改编自1959年的《睡美人》, 众所周知的童话剧情在《沉睡魔咒》中有了意料外的结局。作品以玛琳菲森的视角重新诠释这部纯洁的童话故事, 原来《睡美人》中邪恶的反派巫婆在本片中拥有了纯真的童年及让人同情的经历。本剧不再聚焦王子与睡美人亘古不变的童话, 而是通过语言与大量影像特效, 刻画出玛琳菲森由美丽纯洁、能够飞翔的年轻仙子至遭到恋人无情背叛、身心受重创而变得冷酷无情、施下恶咒的狠心巫婆, 直至最后被爱洛公主的纯真笑容感染进而回归善良的过程。影片炫目的视觉特效为该片主题的展现及延续贡献颇大, 它让《沉睡魔咒》的故事情节更为丰满, 语言更有分量。电影中玛琳菲森的台词并不多, 然从其语言中的模糊语使用上可以反映出其心态的三个不同变化阶段。影像特效其对台词中的模糊语的作用影响亦分三种:

1) 加强主人公语言的亲和度

影片刚开始时, 玛琳菲森还是一个漂亮的小仙女, 她纯真善良, 体恤他人。折断的树枝她会用魔法来治愈, 飞翔的时候她会亲切地和路过的精灵们打招呼。场景为玛琳菲森在天空中翻身飞翔, 视效中经山掠水的飞翔场景变换瞬间完成, 给人震撼性的视觉冲击;身下郁郁葱葱的森林里百花齐放, 色彩缤纷, 深蓝色的大海上几个带着金色尾翼的小仙子灵动飞荡在水面, 如蜻蜓点水, 场景壮观, 配合欢快的乐曲, 让人宛如身临其境, 无限向往。根据数字特效所制作的小怪及精灵表情亦极为丰富而逼真, 一颦一笑都与人类表情在细微处分外契合, 特效场景充分体现主人公性格转变前森林王国的宁静祥和。

影片台词中数处模糊词语可以体现主人公的亲切。例如玛琳菲森和小怪打招呼:“Mr.Shantuwell, I love your car!”, 此外, 她和小精灵们打招呼:“Love your walk, girls!”。这两句话中, 玛琳菲森遇到人时都用“love”这个典型的模糊词汇:“love”意义为:“爱;喜欢” (陆谷孙2007) 。“love”这个词是没有确切定义的, 属于模糊概念。人们无法准确说明从何种程度开始为喜欢, 而从何种程度开始是为爱, 即无法确定“喜欢”与“爱”之间的明确界限。因此英语中人们不只用love表示“爱”, 也常用love来表示比like更进一步的“很喜欢”这个概念。此处主人公用模糊词语打招呼, 体现她对森林臣民们的友好及平易近人。

再如:玛琳菲森从三个花仙子口中得知有人类来偷东西飞去查看时, 偷东西的斯特凡说森林王国的守卫“They are hid⁃eous to look at” (他们长得可丑陋了!) 玛琳菲森立即让守卫别听他的, “you’re classically handsome.” (你可英俊着呢!) 这两句都是模糊语句, 其斜体词汇都为模糊词语:按照《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2010) 中对“hideous”的解释为“very ugly or unpleasant” (十分丑陋的;令人厌恶的) , 其解释的用词本身就是模糊词汇;是用模糊用语来解释模糊词汇的现象。“handsome”通常指男性“英俊的, 漂亮的”。然而美与丑并没有详细的界限, 人们无法确定从什么尺寸标准的五官来说就是丑, 什么又是美。有些五官分别看应很美, 合起来就无法谈得上美;而有些人五官普通, 合在一起却又可让人称为“漂亮”。因此, 人们对美丑这两个概念是没有统一评判标准的。一曰丑一曰美, 对照鲜明, 直接反射二人内心的美丑。此场景特效制作出水流清澈, 鸟语花香, 如梦如幻的场景使主人公的亲和度大大增强, 配合轻快的音乐, 受众可以轻易地通过视觉与听觉结合台词片刻感知主人公童年时本性善良这一编剧想要表达的事实, 为情节的发展起绝妙铺垫作用。

2) 强化主人公语言威慑力及冷酷

被自己的心上人残忍割去翅膀后, 经受背叛的玛琳菲森不再是那个怀有善意的深林王国守护仙女, 而成为一个失去笑容、冷酷得让自己臣民都惧怕的首领。在这个变化阶段, 场景都变成单一暗色, 为突出主人公阴暗心理, 特效制作利用森林王国黑暗滋生, 奇形怪状的枯枝破土而生的方式和其阴森的形态来表现, 色调压抑, 让人震撼。同阶段主人公的语言多反讽。从语言学来说, 修辞上的反语和词汇中的独立的义项这二者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他们是可以相互渗透和转化的。 (伍铁平2002:237) 在此阶段玛琳菲森的反语模糊了词的本源意义, 场景配合, 独显其冷酷、狠心。

例如:玛琳菲森刚得知斯特凡国王要为他刚出生的小公主准备隆重的庆典时, 眉毛上挑, 冷笑道:“How wonderful!” (好极了!) 此句模糊语是修辞意义上的反语, 暗含着话语之外的否定意义。然“wonderful”本身并没有反用的意义, 此处扩大了“wonderful”该词的词汇义项, 模糊了词汇意义的界限。同时, 影片视觉特效制作出主人公身后枯萎耸立的大树及枯枝, 色彩单调的数根野草等场景, 配合惊悚的音乐, 无不透露出玛琳菲森蒙尘的内心想出来了阴郁狠毒的报复方法, 令人内心一颤。

再如玛琳菲森到达庆典上时, 服饰全黑, 影子映在墙上, 采用“不见其人, 先见其影”的视觉效果, 画面阴暗, 她所过之处阴风袭来, 烛台上的蜡烛随之熄灭, 一切特效场景都烘托出不详而紧张的氛围。这种场景下, 玛琳菲森带着冷笑说:“what a glittering assemblage!” (多么盛大的聚会啊!) ”“glittering”亦为模糊词汇, 词典意义为“very impressive and involving rich and suc⁃cessful people” (盛大的;华丽的) 。到底包括多少人的聚会才属场面“盛大”?是100人, 500人还是1000人参加的聚会才属盛大聚会呢?人们无法用准确数字来说明, 但模糊概念终究还是有一个大致的客观标准, 人们知道超过500人的聚会就应属于“盛大的聚会”这个概念。但是配合阴森的视觉场景, 观众立即得知玛琳菲森口中“盛大的聚会”并非夸赞而是讽刺, 随之而来的即将是不详之事, 随后主人公的诅咒正迎合了之前的阴森场景。从这两个例子都充分显示, 特效场景烘托台词中的模糊语, 加深了玛琳菲森语言的威慑力及冷酷, 二者缺一不可。

3) 突出主人公语言中正面自己的勇气及善良本性的回归

被诅咒的爱洛公主长大了, 她的笑容和善良慢慢融化了玛琳菲森心中的坚冰。这阶段玛琳菲森的语言渐渐恢复应有的平和与理智。与此同时, 视效场景的制作也由第二阶段的阴沉灰暗过渡到最后重归光明多彩。在爱洛公主陪同下的森林王国, 黑暗中有些彩色小精灵不时飞过水面, 轻快跳跃, 预示着玛琳菲森心中未灭的善良逐渐显现。

尔时, 当爱洛公主问到玛琳菲森的翅膀大否时, 她思索片刻, 言语平和说:“So big they dragged behind me when I walk, they were strong” (很大, 走路时和我并肩, 而且很强壮) 同时表达了她的翅膀可以让她逆风而飞, 从不退缩之意。这里使用的模糊词汇“big”和“strong”亦无法让人清楚明了其界限, 为模糊词语。即为人们无法确切说出什么尺寸的翅膀才是“很大”的范围, 但是可以从后面的“走路时和我并肩”来大致判断出玛琳菲森翅膀大概尺寸;同时也无法准确说明翅膀“强壮”的概念, 是翅膀紧实度详细为百分之多少?还是能飞具体多少米的高空才能属于强壮之列?都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模糊语表达了玛琳菲森在善良的爱洛公主面前袒露心扉, 表达对过去幸福时光的怀念, 体现其心态改变后敢于面对自己失去翅膀时痛苦的勇气。

此时场景仍为黑暗世界, 但是可以看到远处真实流动的瀑布及海面仍在跳动的小精灵, 近处可见神秘的莹莹而过的灵动气息, 配合轻柔的音乐, 使整个场景烘托出玛琳菲森言语中的勇气与平和。观众则从该影像特效中体会到玛琳菲森内心的坚忍与果敢。随着玛琳菲森用真心吻醒诅咒中的公主, 及随后收回翅膀、打败斯特凡国王, 森林王国再度恢复原来五彩缤纷的世界, 玛琳菲森的善良终于回归。

4 结束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 美轮美奂的影像特效对台词在影片中所起的作用影响颇大, 如若缺少逼真、技术高超的数字影像特效的映衬, 台词则无法单独完满完成剧情要表达的所有寓意。在《沉睡魔咒》中, 模糊语分布在绝大部分台词中, 亦举足轻重。了解了模糊语的妙用, 对我们挖掘影片的深层内涵帮助甚大。由此可见, 现代数字电影的特效制作与台词中模糊语充分结合, 不止使人真正享受到电影的乐趣, 也让电影的影响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Guy Cook, Barbara Seidlhofer.Principles&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2000

[3]陈雯.浅析数字电影特效对编剧的影响[J].新视觉艺术, 2011 (2) .

[4]李权格, 黄莹璐, 尤金.奥尼尔情感剧中的模糊语义[J].作家, 2014 (7) .

[5]陆谷孙.英汉大辞典[Z].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6]王准.数字时代的电影特效创作[C].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科技论文集, 2003.

模糊作用 第8篇

1 理论框架——文学语言的模糊性

模糊语言学是模糊理论一个重要分支。国外此研究领域的先驱人物channel就明确指出在完整语言体系中,模糊性是其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指出人类思维的模糊性决定了语言表达的模糊性(Channel 1994)他在一系列文章以及专著中都对模糊性概念做了深入透彻的讲解,确定了模糊语言学的理论意义。国内著名学者伍铁平在此领域也有很深的造诣,开创了国内系统研究模糊语言学的先河。他指出:语言的模糊性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不清楚,不明确,而是指在现实物质世界中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明确规定的界限,并指出“没有模糊语言便没有人类的自然语言,更不会有文学语言。”(伍铁平1999:34,364-365)此说明确指出文学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可以肯定地说模糊语言不但能最大限度地传达人的内在的深邃感情,而且还能通过最简洁的话语达成读者与作者心灵情感的交流、沟通,从而获得立体多维的审美体验。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是为了克服语言表达的有限性而采用的一种艺术技巧和手段。它通过对语言的模糊性处理使得读者能够以有限的能指表现无限所指,从而赋予文学作品模糊魅力。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具有不确定性,不精确性和相对性等特点。它的运用给读者带来人身感受和体验上的多样性,灵活性和随机性,这是精确语言所无法取代的(朱海燕2012:112-117)。鲁枢元也指出“在我看来,文学却不能甘心寂寞,文字恰恰就是要在语言不能表达之处下工夫,诗歌的难能可贵就在于要用语言表达那些用语言不能表达的东西”(鲁枢元2011:1)。众多研究揭示了不容忽略并且非常鲜明的文学语言的特征--模糊性。正是由于模糊语言的运用,文学作品才能承载难以言表的主观情思,再现亲绮丽多变的客观世界,使得文学作品的艺术能量得到最大的发挥。

2 现实问题——大学英语学习的瓶颈

众所周知以高考为目标的高中英语教学主要集中在读写方面,集中在单词记忆和语法讲解方面。而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强调在词汇语法学习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以及语言实践,语篇分析和语意理解能力。同时在课标中明确提出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的一些问题(大学英语课程要求2007)这样一来标准化应试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很难满足大学英语学习的需要,很多矛盾就会凸现出来,这些问题在那些刚刚踏入大学校门不久的新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其一,由于学习目标的变化,很多学生学习方法得不到及时调整,面对眼花缭乱的英语学习资料无所适从,高考压力之后的他们就会对英语的学习有所懈怠,甚至英语学习的兴趣戛然而止,由此陷入英语学习的瓶颈期。其二,即使学生投入了大量精力,掌握了精深的词汇和语法用法,以高分通过了四,六级考试,但是对于语言的本质以及英美文化的了解依然停留在门外汉的水平,无法真正了解语言文字的精髓,不能真正理解英美文化,这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相去甚远。因此,优化英语学习模式,为大学英语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成为一种必须。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丰富对英美文字的认知,逐步深化对英美文化的了解是不二的选择。

3 英美文学作品阅读对于大学英语学习的辅助作用

3.1 文学用语的模糊有助于词汇语法的学习

模糊性是文学语言的属性,其表现形式渗透到语音,语法,词汇等各个层面,其中最突出地表现在词及其意义方面(伍铁平1999:249)。词汇是组成语言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单位之一,是文化负载量最大的部分(金娟2012:131-132)。吕叔湘老先生也说过“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才有生命力”。由此可以看出词汇学习的重要性,而单词记忆也是英语学习中最难的部分。传统惯用的音形义三步单词教学法有些苍白无力,没有语境的关联,单词记忆只能停留在表层,至于词汇的内涵不得而知。而且以这种方式记忆单词也很快就会忘,不能有效实现词汇意义的关联性理解。词语的模糊性概念就表现在它有一个应用的有限区域,但这个区域的界限是不明确的。法国著名诗人马拉美也曾说过“过分精确的意义会使模糊的文学变得面目全非”(马拉美1989:43-45)模糊语言是最常见而且最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现象,但是在二语习得课堂上却是使用甚少的语言。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征更好的填补了这一空白。文学语言来自于生活,用语时而夸张,时而朦胧,时而带着色彩,时而带着味道,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调动起读者所有的感官。阅读文学作品让学生在不断扩大词汇量的同时,培养了阅读能力,使英语单词的记忆立体化。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的短篇名著《献给艾米丽的玫瑰》(A Rose For Emily)里有这样一句话:“…being left alone,and a pauper,she had become humanized.Now she too would know the old thrill and the old despair of a penny more or less.”孤身一人,穷苦落魄,她也开始食人间烟火了。如今她也能体会多一便士则喜,少一便士则悲的情绪起伏了(笔者译)。Humanize,thrill,despair这三个词字面意思很好理解,human译为“人”,在这里是动用;thrill是动词,译为“刺激”;despair译为“失望”。但是通读全文,这几个词就有了意义的外延,humanize可译为通人性或者食人间烟火,弱化了人的概念,thrill and despair可译为或悲或喜,起起伏伏的情绪,就会比单纯的刺激或失望更能表达出女主人公的心境。这样一来每个单词变得形象化,感官化。学生对单词的记忆,对文本的翻译,对篇章的理解浑然一体,过目不忘。反之仅从字面理解,翻译的结果就会生,传达不出作品的内涵。这样的译作也不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此外文学作品也厄难词记忆提供了更好的平台。虽然难词记忆有很多方法,如读音法,构词法等,但一些“高大上”的词汇仍然令学生望而生畏,甚至挫败了学习的信心。然而这些词放在文学的环境中就会被摘掉这层苦涩的面纱。因为通过对上下文语境的分析和联想,综合以上所提到的一些方法,单词的记忆就会变得有规律可循,记忆起来就不会那么生涩乏味。劳伦斯的短篇名著《马贩的女儿》(The Horse Dealer’s Daughter)有这样一句话“it was portentious,her face.It seemed to mesmerize him.”(她脸上的表情充满了不祥之兆,这使他很迷惑。笔者译)在这里portentous,mesmerize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偏难词汇。Portentous原意为预兆的;不祥的;自负的;矜持的…mesmerize原意为对…施催眠术;迷惑;以魅力迫使…(两个单词释义均来自于21世纪大英汉词典)。很显然根据一般推理和判断,可以排除掉一些释义,因为上下文提示读者这个女孩陷入的是父母去世后家庭没落,而她又被兄长抛弃之后非常绝望的境地。因此通读上下文我们能理解一个想结束生命的人眼中绝望和不祥征兆,而这样的眼神又会给旁观者造成什么样的感觉,当然会是茫然不知所措,被眼前的一切模糊了视线。如此解读这两个单词就有了感情色彩。这句话中寥寥数词就营造出那种怅然若失,迷茫无助的意境。当然如果这个时候再参考一下词典,效果就会更好。有人会说依靠这种方式解读出来的词义未必是正解。但是文学语言的魅力和美感就在此,允许解读时有一定的主观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及词汇释义的分歧帮助学生拓展了思维,对词义的争议提高了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歧义也进一步明确模糊性特征是为了更好地传情达意,传达语言的本质。

3.2 文学语义语篇的模糊有助于提高语感

语义模糊是指语意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界限不分明,语义不确定,亦此亦彼的性质。这是人们认识中关于性态的不确定性和对象类属边界在语言中的反映(杨宝莹2013:68(67-71))。语篇层面表现为深层信息不易捕捉,在这一层面,模糊语言所包涵和传达的信息内容丰富,语境对语义的制约作用更加明显(游丽琴2009:132)。对于语意语篇的解析是文学作品学习中最能激发创造性思维的部分之一。阅读这些意义朦胧模糊的语句或段落,能够激发读者关于上下文语境的联想和思考,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独到的逻辑思维习惯,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而传统大学英语教材过于中规中矩,在语义延展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对于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是有约束的。下面这段文字是《一个小时的故事》(The Story of An Hour)节选。…here would be no powerful will bending her in that blind persistence with which men and women believe they have a right to impose a private will upon a fellow creature.A kind intention or a cruel intention made the act seem no less a crime as he looked upon it in that brief moment of illumination…(再没有任何专横的意志把她围困在婚姻之中,而惯常人们总是相信他们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配偶。无论其动机善良与否,她突然醒悟到这绝不亚于犯罪…笔者译)在此婚姻及婚姻不幸只字未提,但是我们来仔细分析下面几个表达的妙处。

blind persistence字面意义为盲目的坚持,在这里就很容易扩展为对婚姻的很麻木的不假思索的承受状态,而这样的模式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impose a private will是指在婚姻中其中的一方总是有意识无意识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或许是出于对方的考虑或许是出于个人的自私kind intention or cruel intention,总之当婚姻本身不能给个体带来幸福和内心的愉悦之时,婚姻本身就是一种捆绑,这种捆绑不亚于犯罪crime。寥寥数词便勾勒出一幅深闺怨妇的画卷,很是精炼、传神,而且和文章的结尾相互呼应。这种语义所传达出的效果可谓事半功倍,使读者对于语篇和主题的理解豁然开朗。女主人公对捆绑婚姻的无奈,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无爱婚姻的精准定位甚至婚姻里的阴谋和目的便跃然纸上。因为故事作者凯特肖班受当时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认识到男权社会中女性所受到的压迫,对女性的生存状况进行深入刻画,以此来抨击时事。《一小时的故事》只是诸多美文中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文学作品的张力和美感作品之一。语言越模糊,意义未定与空白之处越多,给读者发挥想象的空间越大,读者也就越能得到美的享受。至于有读者非要穷尽这一段文本的内涵,质疑表达效果的扑朔迷离,那就大大失去了文学阅读的意义和价值,在此并不赘述。

3.3 文学作品主旨象征的模糊有利于提高批判思维能力

由于文学赏析弹性大,主题模糊,诠释文学主旨充分体现了主观意愿,因此文学教学有利于培养独立思维。著名解构主义研究学者米勒指出:异质性是指文本表达出的多重并且甚至矛盾的意义,而读者必须抵制要把它们统一为一致观点的强烈愿望。对于文学作品的异质性阅读同样是人的思维模糊性特征决定的,同时也是思维的差异性决定的。他进一步指出最佳的解读将是那些最好地说明文本的异质性,最好地说明文本所展示的一组明确的可能的意义的解读,这些意义是系统地相互关联,是由文本决定,然而在逻辑上是不一致的。(程锡麟2001:138)“可能的意义”所指其实就是这一模糊内涵。在合乎逻辑的框架下去认知作品就会出现无数种可能性。由此看来对作品一元化的解读就是错误的,是不存在的。另外人类思维方式的模糊性也决定了写出来的作品的主题的多元性以及模糊性。这是欣赏文学作品的思维前提。刚刚探讨过的《一小时的故事》同样也是主题模糊的典范。故事的结尾“she died of heart disease”(她死于心脏病)会引发学生热烈的讨论。一说死于心脏病,二说死于吃惊,三说死于失望,四说……所有这些解读虽然有争议但是都是正确合乎逻辑的。死于心脏病是从表层,生理的层面去解读;死于吃惊是从现实,心理的层面去解读;死于失望是从潜意识,精神的层面去解读。这一结尾所揭示的主题看似模糊,实则匠心。而且文学作品的这一特征和阅读性是其他任何语言所无法比拟的。此外小说《红字》也是文学作品中象征意义颇受争议的经典作品之一。女主角海斯特胸前佩戴A字模糊内涵是得到共识的。可理解为当权者羞辱她犯下的通奸罪行(adultery);可理解为女主人公在如此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依然内心强大,感染帮助周围的人能力(ability);可理解为女主人公经犯下了通奸罪行(adultery),在饱受折磨中变得内心强大,最后蜕变成天使(angel)而得到了众人的尊重(admiration)的灵魂成长和升华过程。大胆合乎逻辑的推断和假设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丰富了认知手段,使得学生对作品的认知从sensual level(感官层面)的愉悦升华为intellectual level(思辨能力)的挖掘。从这点来说,即使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内涵了解不甚透彻,那么由此所激发出来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而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在选材时相对来说总有些中规中矩,短短一篇文章,要做到结构完整,主题明确,看似完美,但是在传达作品之外的声音方面就明显欠缺,无法调动学生全部的灵感。

4 结尾

讲求模糊并不是意味着舍弃准确性。经典的文学作品总是以模糊的文字传达着明确却又精深的主旨。选取文学作品辅助大学英语教学一举两得,有很大的实践空间:对学生来说既学了单词,又掌握了语言的内涵和提高了思辨能力;于教师来说也可以从单纯的英美文学理论的研究转向对英美文学作品教学实践意义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科研素质的同时又拓展了教学区域。总之无论如何文学作品阅读必将是作为改进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当然有些问题还是会存在的,比如师资力量的匮乏,文学作品的隐晦性,教学时数的制约,学生英语水平的良莠不齐,对于这些问题笔者有兴趣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

摘要:长期以来无数教学科研工作者都在研究大学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以期解决大学英语学习的一些问题,提高大学英语学习质量。文学语言模糊性特征主要表现在词汇,语法,语义,主旨等方面的模糊。这一特征使文学作品具备了其他任何语言形式所没有的魅力与内涵,因此大量阅读文学作品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起感官思维,是辅助大学英语教学非常好的手段。

关键词:文学,模糊性,大学英语教学,异质性

参考文献

[1]Brown,J.Vocabulary:learning to be imprecise.Modern Eng-lish Teacher,1979,7(1):25-7.

[2]虞建华.“致知”是一种最高的学习[J].郑州大学学报,2002(5):7-8.

[3]Channel,Joanna.Vague Language.Oxford:Oxford UniversityPress,1994.

[4]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朱海燕.探析《老人与海》中文学语言的模糊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2-117.

[6]鲁枢元.文学的跨界研究文学与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1.

[7]金娟.词汇教学与文化背景的导入[J].文化教学,2012(6):231-232

[8]马拉美.谈文学运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43-45.

[9]杨宝莹.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美学功能[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3(3):67-71.

[10]游丽琴.语言模糊性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09(11):13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模糊作用】相关文章:

模糊市场05-09

动态模糊06-03

模糊增强06-10

模糊系统06-14

均值模糊07-01

模糊辨识07-05

模糊匹配07-22

语义模糊07-24

模糊参数07-24

模糊因素07-27

上一篇:动态发布下一篇:法医毒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