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范文

2024-05-10

读写结合范文(精选12篇)

读写结合 第1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什么?是提高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教学的“独担之任”。阅读教学既要教会学生读书, 还要教会学生习作。阅读课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文章内容上, 不能停留在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还要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写, 是怎样表达的。读写结合正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这种特点。

然而, 我们在进行读写训练时, 应避免唯训练而训练的误区。训练离不开学生的认知结构, 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 离不开学生的发展需求。读写结合的训练要有明确的指向和循序渐进的艺术, 我们在讲授文质兼美的课文时, 应根据教材特点, 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 科学地进行运用性训练。下面, 我将结合具体课例来谈谈读写结合的基本策略。

一、在典型处模仿写

朱熹曾说:“古人作文作诗, 都是模仿前人而作文之。”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模仿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写作的起点, 是读与写的兴趣结合点。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有着巧妙独特的结构, 别具一格的典型写法,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领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方法, 利用学生的兴趣点, 在典型处模仿着写。

例如:学习《泉水》第2~5自然段时, 学生体会到这四个自然段的结构相似, 每一段都是写泉水流经哪儿, 看到什么, 说了什么。这些段落句子优美, 值得积累。在学文的基础上, 我出示小黑板, 让学生仿写: (1) 泉水流经山下的公园, 一位小姑娘正在欢快地跳舞。泉水说:“_________________。” (2) 泉水流到山下的田野, ________。泉水说:“________________。” (3) 泉水流到___________ (什么地方) , _________________ (遇到了谁) , 泉水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环节促使学生在语言模仿的创编活动中, 不仅引发积累, 而且获得深层的理解和感受。积累并运用、迁移这些句型, 能帮助学生规范语言, 提高语言驾驭能力。这种练笔看似简单, 却是学生习得语言的起点, 我们应让学生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地进行。

再如, 教学《巨人的花园》一课, 文中有一些生动活泼并富有情感的描写, 如:“鸟儿不肯到花园里唱歌, 树木也忘了开花。偶尔一朵美丽的花探出头来……”我抓住这些句子, 让学生细细品味, 领悟比拟写法的好处, 并让学生仿写几句。学生在品味课文的基础上, 激发了要把事物写得更生动的愿望。学生们这样写道:“春天到了, 小草伸了伸懒腰, 一股劲从土里钻出来。”“秋天来了, 稻子成熟了, 金黄的稻子笑弯了腰。”“云弟弟伤心地哭了, 泪水滴落下来。”学生们写得多么美、多么有趣呀!这样的练笔, 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发展了思维的独创性, 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在情境中创意写

在激发学生想象力进行仿写的时候, 我们不要忘记及时提升学生的语感, 让学生感受精美课文中引人入胜的语言意蕴。在阅读教学中, 要让学生读通读透课文, 对其中优美句子进行精心品味, 悟出写法, 领会意图, 进而学会运用。

例如:《荷花》一文, 学习第三自然段时, 我首先让学生练习读好“这么多的白荷花, 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 看看那一朵也很美”这段话。然后相机出示不同姿态的荷花图片, 让学生配乐欣赏。“你看到了什么姿态的荷花?说一说。”学生回答后, 师提高要求:“能不能将你们说的内容放到课文的句子中, 成为一段内容连贯的话?”师生共同讨论, 形成填空作业:这么多的白荷花, 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 __________, 很美;看看那一朵___________, 也很美。本环节设计重在创设情境, 让学生观察画面, 再联系生活经验, 对荷花的姿势了然于胸, 这样描绘起来才合理恰当。学生作业列举:有的躲在绿叶间偷偷绽开笑脸;有的紧靠着另一朵荷花, 仿佛在说悄悄话;有的歪着脑袋, 大概在欣赏同伴的美丽身姿;有的低垂着头, 好像做了错事的孩子……

三、在空白处扩展写

有些课文在叙述描写上留有余地, 这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 同时也是很好的读写结合点。我们在教学中要借助教材, 巧妙地指导学生推测、构思, 以小练笔的形式在这些“空白”处加以补充。这样, 对全面完整地把握内容, 披文入情, 具有重要意义。

如《鱼游到了纸上》一课, 我引导学生抓住“‘哟, 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小女孩惊奇地叫起来”这一句朗读体验。女孩这一叫可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引来很多围观的人, 大家赞叹着, 议论着。让我们也走进其中, 看看人群里都有谁?观察他们的神情举止, 听听他们都在说什么?把你听到的写下来吧。这样的空白补充写话, 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 实现了阅读空白的召唤, 是课堂练笔的有效手段。

又如《穷人》一文中有多处省略号, 我在教学桑娜抱回两个孤儿后矛盾的心理活动时, 抓住作者在这里使用的七个省略号, 引导学生想象并写出主人公此时此刻忐忑不安的心情。学生在补白的过程中, 不仅理解了省略号的作用, 而且真切地感受到桑娜矛盾、自责的内心活动以及帮助别人的坚定决心, 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同时也学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表达方式。

四、在简略处详细写

有些课文, 语言简洁, 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如《慈母情深》一文, 学到“我”攥着钱跑出了妈妈工作的车间, 此时心潮澎湃, 思绪万千, 心里有无数的话想对母亲说, 可惜课文并没有写出来, 只用了一个省略号。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我鼻子一酸, 攥着钱跑了出去, 我默默地对母亲说:“妈, ________;妈, _______;妈, ____________。”此时学生情感的闸门已被打开, 到了情发于笔端的状态, 这时设计一个练笔既达到了课堂练笔之功, 又达到了“用手写我心, 用手书我情”之效。

又如《女娲补天》一课中, 我抓住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天哪, 太可怕了!”让学生大胆想象, 抓住总起句进行扩写:天哪, 太___了!______, __________, ……有学生这样写到:“天哪, 太可怕了!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山崩地裂, 房屋倒塌, 很多人被埋在了地底下, 太惨了!”还有学生写“天哪, 太累了!……”通过这样的仿写, 既锻炼了学生抓住生活中的某一感受来写具体、写生动, 同时也渗透了想象习作中的一些写法。

五、在文章结尾处续写

续写是读写结合训练的较高阶段, 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在积累了仿写、扩写的经验后, 可以扩大学习空间, 进行续写的练习。根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 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 培养写作兴趣, 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如《滥竽充数》一课, 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事情即将败露时偷偷地逃出宫去, 那么, 南郭先生逃出宫后, 像他这样不学无术的人会有怎样的遭遇呢?我让学生续写故事, 学生为南郭先生设计了许多种结局:有反映南郭先生因不学无术客死他乡的, 有反映南郭先生发奋学习、重返皇宫的, 这样的练笔趣味性强。

读写结合教案设计 第2篇

柳林七小 杜莺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结合有关词语理解句子。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天安门广场各建筑物所在位置。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读通长句子;结合有关词语理解句子。教学准备: 小黑板、照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谁能说说北京有哪些让你难忘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出示自己在天安门广场上的相片,引入:今天,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去参观天安门广场。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学,提自学要求:(1)借助课文注音把课文读正确,尤其是长句子和带生字的句子要反复多读几遍,看清生字字形,读准生字字音。

(2)把生字词画出来多读几遍,尝试理解,不懂的词可做上记号。(3)标出段落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1)认读生字词。

(2)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3、默读课文,想想每一节说了什么意思,指名说 思考哪些段落的意思相近,可以合并成一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和特点。第二段(2—3节)介绍了广场上雄伟壮丽的建筑物。第三段(第4节)写了天安门广场特殊的政治地位。第四段(5—6节)着重写了天安门广场上的两大突出景观。

三、指导写字

1、讲解字形。

博:左右结构的字,左边小右边大,右上的部分写得扁一些,下边的“寸”要托住上边的部分。

2、学生描红、仿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六自然段。

2、读懂课文,了解天安门广场建筑物壮观辉煌的景观,知道天安门广场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1、理解广场为什么令人向往。

2、理解“五星红旗和旭日一同升起”这句话的意思。教学准备:牙膏盒、墨水盒、三个小药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精读课文

1、教学第一节

(1)指名读,说说天安门广场的地理位置(2)画出表现广场特点的词:最宽广、最壮观

过渡:作者为了突出天安门广场“最宽广、最壮观”的特点,主要写了天安门广场哪些主要的景物和场景呢?我们接着看课文。

2、教学第二段(2—3节)

(1)天安门广场到底有哪些雄伟的建筑物呢?(A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B介绍毛主席纪念堂C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学生拿出准备的教具,边读边摆,理清广场上建筑物的方位关系。(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她雄伟壮丽?理解:雕梁画栋汉白玉华表蟠龙花纹格外挺拔

(3)指导朗读,用赞美的语气读。

3、教学第四节

(1)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说“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2)通过第一句和二三句的因果关系理解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把第一句和第四句联系起来,理解“无比向往”的原因。(4)指导感情朗读

4、教学第四段(5—6节)

(1)指名读5、6自然段,其他同学你认为天安门美在哪?划出有关句子,自己品味一下。交流中引导学生理解“曙光、晨曦、雄姿、旭日”等词语。

(2)指导朗读:看到国旗缓缓升起时,你心理有什么感想?看到天安门广场这么美好的景象,这么热闹的场面,同学们你的心理又感到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学生练习朗读。(3)练习背诵

三、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从两方面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前半部分讲了广场建筑的雄伟壮丽,后半部分讲了广场地位特殊,意义非凡。

四、布置作业:背诵四、五两节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2、在学习课文中场面描写的基础上,练笔写仪仗对清晨升国旗时的场景。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片段练习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背课文四五六三节

二、巩固练习形近字辨析组词

冻()袖()博()谈()栋()油()搏()淡()

三、片段练习

学习第六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欢庆场面

1、讨论第2、3自然段的写法边读书边作记号用∽∽∽∽划出表示事物的词。用---划出表示方位转换的词。

2、小结:这是转换方位的一种,即从一种景物开始逐步承接转换。写一处景物常常运用这种方法。

3、讨论第三自然段的写法。

4、小结:第三小节以广场为中心向四周转换。在描写某处建筑物时运用这种方法条理会更清晰。

读写结合 绽放“色彩” 第3篇

一、“读”文本,巧拟题,凸显色彩

“题好一半文。”文本中的题目是经过作者三番五次琢磨、推敲而拟定的。有的文本中的题目往往用描摹色彩的文字来突出文章的主题。例如:描写植物颜色变化的《金色的草地》,描写人物,借物喻人的《金色的鱼钩》、《绿色的办公室》、《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突出景物美的《西湖的“绿”》、《火烧云》、《五彩池》、《迎接绿色》,描写动物与人深厚的感情的《金色的脚印》……这些带有色彩文字的题目都是围绕文章的中心拟定的。比如,《金色的草地》叙述了“我”发现“草地颜色变化的秘密”:“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通过仔细观察,“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我”通过仔细观察,就解开了草地“颜色变化”的规律之谜。当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了文本内容,既懂得了作者拟题所用的“金色”的色彩词含义深刻,突出草地颜色变化,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探寻大自然秘密的兴趣。

二、“学”文本,绘色彩,独具匠心

当题目巧用了色彩词,文章的内容也就用色彩来与题目遥相呼应,或突出景物美,或借物喻人,赞美人物的高尚品质。例如,《火烧云》一文的题目在描绘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时,用了一个“烧”字,而文本就极其形象地描写了火烧云的特点:“红彤彤的,好像天空着了火”,以“着火”“火红”颜色作喻,语言鲜艳无比、光亮耀眼;接着再用四个“一会儿……”的排比句描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极多,有红彤彤的、金灿灿的、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是天空中都有的颜色,文章中文题对应,不但描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也渲染了红霞飞舞、瞬息万变、目不暇接的“火烧云”奇妙景观。

三、“悟”文本,观美景,含蓄深刻

文本中有许多内容是描绘景物和描绘色彩的,而文章是通过对景物和色彩的描写来赞美人物的高尚品质。例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是借写“绿绿的爬山虎”来赞美叶圣陶先生关心一位15岁的初中生肖复兴的高尚品质的。课文从叶圣陶先生亲自帮“我”认真批改作文,写评语,并约“我”来家里作客,与“我”谈心,对“我”寄予很大的期望来赞美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质。因为是在叶老先生家“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亲切地接见“我”,用了“大作家”接见“小男孩”,有着鲜明的对比,所以拟题为《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含蓄深刻,借景抒情,赞美叶老先生关心、爱护少年的可贵品质。又如,《绿色的办公室》一文,描写的是远处一片茂密的树林和近处一片碧绿的草地中有一个简陋的草棚。绿色的草棚呈“人”字形,草棚入口处直立的树杈上支着一根横木,吊着一口黑铁水壶,列宁坐在一根粗树桩上写文章。列宁就是在这样简陋的“绿色的办公室”里写出了“伟大的著作”。文章在“绿”色的映衬下,巧用鲜明的对比,赞美了列宁在艰苦的条件里,为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由此可见,文本的题目与内容用颜色的词语是要环环紧扣,相互融合,才能起到突出文本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四、“细”观察,摹色彩,栩栩如生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需要细心观察,更需要理性思考,从而获取鲜活而丰富的写作素材。”由此可见,观察是写好习作的第一步。只有下马观花,才能写出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习作。例如《乡下人家》一文,作者通过仔细观察,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田园风光。屋檐碧绿的藤蔓:“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这里巧用“青的、红的”来写瓜的颜色美,还用“青的、红的”瓜来“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用这些“青、红、绿绿、碧绿”的颜色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真可谓是色彩协调美如画啊!通过阅读,学生就能认识到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描摹出生活的色彩美。当学生去春游,参观农村、田野、房前屋后的美丽风光时,就可以写出《绿油油的田野》、《绿色的大棚蔬菜》、《碧绿藤蔓的农家乐》等一篇篇生动、感人的习作。如一个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农家乐》的习作中是这样描述的:“你瞧,‘春景农家乐的门口,这里春暖花开,百花齐放,花朵有火红的,有粉红的,有紫色的,有金黄的……五彩缤纷,美不胜收。燕子穿梭似的飞舞,画眉鸟在枝头上‘叽里呱啦地尽情歌唱,花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无数的蜜蜂‘嗡嗡嗡地飞到花丛中采集花蜜,它们好像在农家乐中召开春天的盛会呢!”这样的描述既把五彩缤纷的农家乐写得栩栩如生,楚楚动人,又表达了自己对农家乐的喜爱赞美之情。

五、“摹”色彩,重方法,楚楚动人

描摹色彩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在描述时要重点抓住花草树木的颜色、形状、香味等特点来写,才能写得生动、具体。

1.渲染颜色,突出重点。在描写花草树木,各种水果的颜色时,要细致地观察,抓住观察对象的突出部分重点描摹。例如,“你瞧,那一棵棵柿树的叶子,有的红似火,有的黄如金,而有的却依然绿绿的。”“秋菊的颜色有金黄的、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这两句话分别抓住柿树和秋菊的重点来写柿树的叶子和秋菊的多种颜色。

2.描写香味,突出味道。“香味”是指闻到的花草树木的香味、气味,品尝到的水果的“香、甜、酸”的滋味,尝到的食品、蔬菜的“酸、甜、苦、辣”的味道。例如“未成熟的橘子酸酸的,成熟的橘子有甜的,有甜里带酸的”写了未成熟和成熟的橘子的味道;又如“葡萄有酸的,有甜的,有酸里带甜的”写了葡萄的三种味道。

3.有序描写,条理清楚。(1)按照时间顺序。可分早晨、中午、晚上;或者按早晨、太阳刚刚出来、太阳已升到半空中、快到晌午……的时间顺序写。例如,《金色的草地》一文,草地颜色的变化是按照“早—中—晚”的时间,描写草地颜色由“绿色—金色—绿色”变化的过程。(2)按照先后顺序。一般按照“首先—接着—然后—紧接着—最后”的顺序写。如一位同学以到仙楼山的秋游活动来写《快乐的秋游》的习作,就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写的:“首先来到方志敏广场”、“接着观看红十军纪念碑”、“然后沿着台阶游仙楼山”、“紧接着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最后开展有趣的活动”。这样写秋游活动的过程,做到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3)按照方位顺序。一般写春游、秋游活动,在描述名胜古迹、庙宇、房屋等可以按照“左、右、前、后”,或者“上、中、下”,或者“前面、中间、后面”的方位顺序写。例如,一位同学写《秋游五险庙》一文,按照“前面是一块大空坪”、“中间是一座五险庙大殿”、“大殿后面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的方位顺序来写,让读者清楚明白,一目了然。

4.巧用修辞,生动形象。要把景物描写得生动、形象,就要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1)巧用比喻。例如,一位学生在描写春雨时用了这样的比喻:“忽然,春雨淅淅沥沥,如缕如丝飘落大地;雨珠儿连成一个大珠帘,如烟如云地笼罩了一切;雨滴儿像颗颗珍珠,一把把洒在河面上,平静的水面泛起粼粼的涟漪……”这里巧用“如缕如丝”来比喻春雨;用“如烟如云”来比喻雨珠;用“像颗颗珍珠”来比喻雨滴,是多么生动、形象啊!(2)巧用排比。例如,《美丽的江滨公园》一文中,“春暖花开的江滨公园,百花争艳,万紫千红,有的红似火,有的粉如霞,有的黄如金,有的白如雪……五颜六色,美不胜收”。这里巧用排比把春天百花盛开的颜色写得活灵活现。(3)巧用拟人。例如,《春雨》一文中,“春雨飘在桃花上,聚集着,滚动着,花瓣上出现了千万颗闪烁着光彩的珍珠,桃花张开了笑脸,粉红粉红的”。这里巧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桃花盛开的动态美跃然纸上,美不胜收。

六、“选”词语,描色彩,绽放光彩

恰当的词汇可以把景物、花草树木、动物等色彩描摹得形象、逼真,因此,要让学生习作写得生动、形象,选择正确的词语遣词造句非常重要。

1.用好色彩词语。如描写春天:春风满面、春暖花开、万紫千红、桃红柳绿。描写颜色:绿油油、金灿灿、金黄色、红艳艳、红彤彤、黄澄澄、粉红色等。

2.用好重叠词。“重叠词”有“ABB”式,有“ABAB”式,有“AABB”式……如,“ABB”式:红艳艳、金灿灿、灰蒙蒙、绿茵茵、绿莹莹、绿油油等;“ABAB”式:碧绿碧绿、金黄金黄、火红火红等。“AABB”式:红红火火、绿绿莹莹、清清楚楚等。

3.注意时令与花的种类。在描写景物和花草树木时,要注意时令与季节,知道什么季节开什么花,什么季节结什么果;什么树开什么花,有的树开一种颜色的花,有的树开几种颜色的花,这样写出的习作才会真实、生动。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充实到习作中,这样,学生就会胸有成竹,在描写植物、动物的颜色时,做到准确无误,生动、逼真。

教师通过研究文本,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感悟内容,读写结合,掌握习作方法,用好优美的色彩词汇,就能让习作绽放“色彩”,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读写结合 第4篇

低年级的学生天真烂漫, 充满了童真、童趣, 他们的小脑袋中藏着对事物稚嫩却独特的体验。这个阶段是想象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也是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关键时期, 虽然他们认识的汉字还不多,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产生强烈的表达和写作的欲望。作为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一特点, 让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笔试着写下来, 为今后的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提早起步, 向言路上行

读中悟写应从低年级开始渗透, 但又不能太复杂, 低年级读写结合有一定的困难, 教师应该想办法把这个过程简单化, 在读写之间架设一条自然通畅的桥梁, 让学生轻松快乐地过桥。

低年级学生喜爱画画, 想象丰富, 好奇心强。午休时, 总能看见他们趴在桌子上聚精会神画个不停。教师何不抓住这个契机, 从激发绘画兴趣入手, 先画后写, 以画促写, 以此激活其思维, 开阔其思路, 激励学生把作文“写活”, 使写作真正成为“童心、童真、童趣的流露”呢?

《秋姑娘的信》中那片片纷飞的枫叶, 《云房子》里那千变万化的云朵;“莲叶何田田”的《江南》, “散发出淡淡清香”的《春到梅花山》……学生们在构思这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场景时, 脑海里会不断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情节, 不经意间, 画画的过程、心得体会就全都自动记录下来。在绮丽缤纷的画中, 在这样一个敞开心扉的环境中, 学生也自然舒展开语言的翅膀, 快乐地画, 自由地说。不必拘泥于书中的句式, 不必苛求语言的精炼, 只要调动起学生活跃的思维, 他们就会大胆说出创作过程中的所思、所想, 而教师就是要给学生提供口头创作的自我表现、自我锻炼的机会, 让他们敢想、敢说, 培养学生自我表达情感的能力。

同时, 教师要不断点拨, 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语言。学生有了说“画”的基础, 写起话来自然就感到轻松自如。

二、内外结合, 向宽广处行

积累语言是运用语言的前提。因此, 在低年级段, 我们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积累性读写训练, 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课内读读、背背复习巩固;课外多听多说, 多方积累。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选择趣味盎然、色彩丰富的童谣、童诗、绘本故事, 用教材以外的知识火花来点燃学生阅读与写作的热情, 学生就能体会到, 课文只是微微地打开了一个通往知识世界的窗口, 更广袤的读写天地就在自己的眼前。

绘本, 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书籍之一, 它能让孩子们在积极的氛围中, 以更加自然的态度接近写话, 以更加多元的方式接近写话。文字主要诉诸听觉, 而图画是一种视觉艺术, 绘本则通过这两种不同的媒介完美地结合来表现。让低年级学生借助童趣十足的绘本进行口语交际、练习写话, 往往比借助教材中的素材来得有效, 因为它们更加形象有趣, 读说写自然融为一体。通过“师生共读”或者“亲子共读”, 鼓励学生把听到的、读完的课外故事, 讲给老师、小伙伴、父母听, 再记录下来。在此过程中, 故事已经由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语言, 上升为“锦上添花”的创作, 不知不觉中, 属于自己的故事就这样被创作出来。

如刚进校门的第一节语文课, 笔者给学生们讲法国作家玛丽的《小魔怪要上学》的故事, 学生们从小魔怪的视角认识了读书原来是如此美妙的事情, 学习语文的兴趣一下子被打开了。当天回家后, 全班大多数学生都兴致勃勃地把这个故事讲给了家长听, 第二天的故事交流会上, 不少学生就讲述了自己有关“上学”的趣事。

优秀的绘本故事往往都来源于儿童的真实生活, 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实现生活与写话的链接。绘本《我要变大》中, 那只叫黑羽的小公鸡常常因为个头小而被嘲笑, 后来它吞下了一颗能使自己变大的绿松石, 身体变得巨大无比。故事讲到这里, 我请学生们猜猜小公鸡的心情。有些学生也曾有着因为个头小而被嘲笑, 甚至被欺负的经历, 共鸣自然而然产生, 有些学生觉得长大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这时我追问:你们要是突然长大了, 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每个学生的答案都是不同的, 写起自己心中的故事自然得心应手。

课内外结合的大量识字、丰富积累使学生有了写的欲望;丰富多彩、充满想象空间的图片画册, 激发了学生写的灵感。如此自由读写, 循序渐进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把握生成, 向纵深处行

在读写结合的训练中, 我们同样要注意精心预设, 力求课堂上动态的生成。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表达, 善于发现学生关注的兴奋点,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调整预设, 并进行及时的点拨和引导, 使教学富有灵性, 让读写训练充满活力。

教学《春雨》那天, 恰逢细雨蒙蒙。在“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的吟诵声中, 我发现几个靠窗边而坐的学生, 他们的视线被窗台外的一株含苞待放的月季所吸引, 丝绒般的花瓣上晶莹剔透的雨滴, 颗颗饱满, 很是动人。笔者不由心中一动, 既然学生已然陶醉于春雨中的景色, 何不顺势而为, 把眼前的情景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让它生成有效的练笔资源呢?写写自己眼中的春雨, 想想它给万物带来的变化, 不仅契合课堂教学主题, 还能让孩子尽抒胸臆。“雨下在树上, 雨水顺着树梢儿滴下来, 变成了一串串银珠洒落一地。小草不声不响钻出地面, 编织成绿色的地毯……”在我的美文诵读声中, 学生听得入了迷, 也静静地观赏起窗外的景色, 眼前的真实情境和声情并茂的朗读, 已将学生带入了另一番境地。听觉和视觉的结合, 文字和生活的交融, 一时间, 师生的思绪和着迷蒙的细雨一样飘飞起来……诗句的浸染, 美文的例引, 再加上真切的观察体验, 学生们写得津津有味, 乐在其中, 交流时争先恐后, 都愿意把自己写下的优美语句展示给全班同学。没有丝毫刻意, 这样的灵动生成也“随风潜入夜”般滋润了学生的习作天地。

读写结合教古诗 第5篇

教材分析:

《秋思》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浓浓的乡情”。设计的目标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情感积累。本课共三首诗词,包括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张籍的《秋思》、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我用三课时教完本课。第一课时学习《泊船瓜洲》,渗透乡情主题,揣摩写景抒情的表现方法,品悟诗歌的语言特别是“绿”的妙趣。第二课时学习《秋思》,主要透过平实的文字体会诗人叙事细节中表现出的复杂的内心活动和细腻的情感。第三课时学习《长相思》,重点是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秋思》语言平实而情韵绵长,诗歌的语言、意境方面有很大的挖掘、发挥的空间,为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情感积累,感悟诗人复杂深沉的乡情,我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与学生共同学习《秋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会背诵、默写《秋思》。

2、感知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领会《秋思》叙事抒情的特点,体会本诗平淡、本色的语言中包含的艰辛的构思过程和复杂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课前读写积累乡情主题的诗歌,积淀语文素养和情感体验

2、课堂通过读写互动、说写结合来领会诗情、想象意境、品味诗句、丰富和积累语言。

3、通过课后练笔中巩固知识,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体会感悟作者乡情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情感。

2、在品味诗歌写作特点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美妙,进一步培养学生喜爱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思乡主题的古诗词3-5首

2、课件(诗句及相关知识链接)背景音乐(二胡曲)

学生准备:课前积累的作业,积累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读写,积累素材

1、学习了《泊船瓜洲》之后,你自己读了那几首关于乡情的诗词,在积累作业上写下来,注明那些是写景抒情,那些是写事抒情。

2、关于张籍,你知道多少?记下来。

3、读一读《秋思》,画出你认为好的词语和诗句。

二、激趣导入,读写词句,感知秋思。

1、背诵古诗,创设氛围。(请3-5名学生背诵,全班齐背)

学习了《泊船瓜洲》,我们知道了王安石的乡愁就是那徐徐的春风,遥远的家乡在明月下显得是那样近,只隔几重山就到了。我们在过去的学习中,在课外阅读中肯定积累了不少关于乡情乡思的诗歌,请同学来展示一下,大家共同分享。

你体会一下,你刚才背的这首诗是写景抒情,还是写事抒情?

2、背诵《秋思》。

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张籍写的《秋思》,这首七言绝句字面上非常简单,没有生字,让我们来齐声背一背。先看一看,记一记,背一遍,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再看一遍背第二遍。

3、解题,感知秋思。

大家知道,张籍是唐代吴郡(苏州一带)人,现在客居洛阳,(课件展示简图,指一指)因思念家乡,写下了这首《秋思》,(板书课题)

“思”字,“心”上一个“田”,作者的“心田”里是怎样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呢?是什么引起了张籍的乡愁?(秋风)

秋天有哪些境象可以引起人们的“秋”之“思”呢?把以“秋”开头的两个字的词语在积累练习本上写下来,写成一行,读一遍。

(秋天、秋风、秋霜、秋月、„„)(课件)

这些事物、景物都可以引起我们感受到秋天来临,种种思绪萦绕心头,秋是怎样的景象呢?用四个字的词语描绘一下

(秋风习习、秋风萧瑟、秋高气爽、秋雨绵绵、秋江明净、秋山如洗、秋虫啾鸣、层林尽染、霜气袭人、雾霭沉沉„„)(课件)

这么多的词语啊!老师读读这些词,就想起就感到秋天来临的一股萧杀之气了,就感到了秋的凄凉、寒冷,就想回到温暖的家里。离家在外的人,此时此刻,肯定更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自己的亲人。

你知道古时候把离家在外的人叫什么吗?说一说,品味品味,秋天来到时他们的感情变化。

(游子、客居他乡、漂泊异乡、宦游四海、侨居异国„„)(课件)

4、朗读指导。

他乡的游子,对家乡、故乡、故国的思念之情就叫做乡情。时光荏苒,岁月沧桑,时间在变,人事在变,这份乡情却一直深深埋在心底,让人梦绕魂牵。因为这份情感太深沉,所以我们变得敏感,春花秋月,草长莺飞,都时时拨动我们的心弦,远在他乡的游子就产生了难以言表的乡愁。哪怕只是一枚落叶,几缕秋风,都勾起游子的乡愁。张籍乡愁就是被洛阳的秋风引起的。我们把自己当作客居在洛阳的张籍,想一想他的心情,我们用张籍的感情和语言来朗读这首《秋思》。

三、读写诗句,进入情境,理解诗意。

1、写《秋思》。

读完之后,我们一起把这首《秋思》写下来,老师在黑板上写,同学们在作业本而上写,注意把诗歌写在作业本的左边,注意写得整齐美观。

2、结合注释揣摩诗句的意思。把不好理解的词句圈起来,在你认为含义、情感比较深刻的词下面打上重点号。

3、将诗句的意思用一段通顺连贯的话写在诗句的右边。

4、同桌交流,将诗句意思说完整。

5、想象作者复杂的心情,写信、拆信的情景,轻声诵读古诗。

四、品读诗句,把握特点,感悟诗情。

1、品味“见秋风”、“意万重”

作者深沉的乡愁被一阵秋风引起,就想到要给家人写信。秋风怎样被作者感受到的?

张籍在(街上、院子里、大树下)看到__________听到___________感到__________(课件)

(体会作者因秋风而敏感地产生的思乡之情)板书“见秋风”

张籍“见”到秋风,引起了那些“秋思”?

张籍见到秋风,(立刻、马上)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课件)

(体会作者因思乡而敏感,千愁万绪萦绕心头的“意万重”)

于是,张籍就铺纸执笔写家信。

“家”字有三个意思:(本义和引申义)妻子或丈夫、家庭里的亲人、家族及亲人。说一说:张籍想给妻子 写信,告诉她 ________________„„(课件)

张籍想给父母 写信,告诉他们_________________„„

张籍想给亲人们写信,告诉他们_______________ „„ „„

这就是萦绕在作者心头的“意万重”。板书“意万重”

然而,作者的“意万重”都是由于这轻轻拂过的秋风引起的,作者没有明写想到了什么,思乡,只淡淡写到“见秋风”,可见这平淡的“见”字包含着多么丰富的蕴含啊!再一次品味平淡之中饱含的深情。

2、作者怎样写好家信的?听音乐,想象,写一段话(背景音乐、课件)

(分组练习)见到秋风,张籍伫立秋风之中,提笔写到___________„„(课件)

夜深了,张籍徘徊反侧,在灯下写到__________„„

张籍一夜没睡,清晨在窗下深情地写到_______________„„

3、品味 “复恐”、“又开封”。

信写好后,张籍找到捎信的人,将信交了出去,这时他感到___________(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课件)

这时,他_________(突然、猛然、犹豫不决„„)地想到___________„„

是啊,短短的一封信怎能写的(全、完、尽、清„„)张籍那浓浓的乡情啊!

他急忙将信要回来_________(匆匆、慢慢)地将信封打开,改了改„补了一段„,看了看„摇摇头„点点头又放了回去„„(课件)(选择并思考为什么)

4、领会诗歌写作特点

是啊,作者有太多的话要对亲人们说,可是短短的一封信怎么写得完张籍对家乡的思恋、对亲人的思念、怎么写得完它飘落异乡的惆怅与寂寞,怎么写得完秋风吹进心田的这份纷繁缭绕的乡愁!在诗歌当中,作者没有明写乡情,读者却通过描述捎信时“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读懂了作者浓浓的乡情。现在回过头看一看,全诗没有特别突出的词句,我们没有觉着那个字显得特别好,可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陶醉了。这就是本诗的写作特点:抓住细节,于平淡、本色的语言中抒发深厚的情感。王安石曾这样评价张籍的诗 “看似寻常最奇绝,成如容易却艰辛”。(课件)

5、美读《秋思》。(背景音乐、课件)

秋风拂起了张籍的秋思,这首本色、平淡的绝句也打动了我们每一位读者。那些风声雁鸣、月圆月缺时常把我们的思绪带回故乡、带回家里,将亲人的音容笑貌带到我们的眼前。不管我们在哪里,亲人总在心里,家总在心里,故乡总在心里,如果在异国他乡,祖国总在心里。然而,这点点滴滴汇集在一起,却成了抹不去的乡愁。等同学们长大了,就会有了与唐代的张籍一样深沉的,一样的,一样复杂的,拥有一样丰富美好的情感世界。

现在,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一次品味《秋思》蕴含在平淡的语言中浓浓的乡情,试着把这首小时刻在心上,把张籍的复杂的深情读到脸上。(课件)

五、课后读写,拓展延伸,积淀能力。

1、课后练笔:请同学选做一题,当天完成。(课件)

①将本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自拟一个特别的题目,写清楚作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注意多用形容词

② 想象张籍会在信中写些什么,代他写一份完整的信。

③替张籍的家人写一封回信。

④如果你是这位捎信的人,给张籍写几句话。

⑤作为一名现代人,给唐代的张籍写几句话,交流乡思的体会。

⑥写一篇读后感,谈谈《秋思》叙事抒情、平淡的语言之中饱含深情的写作特点

2、比较《秋思》与《泊船瓜洲》、《长相思》的异同。

3、在两周内积累5首表达乡情的诗歌和歌曲,在学习回顾与拓展

(二)时交流展示。

读写结合本真写作 第6篇

一、读中求悟,积累材料,丰富语言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指导学生写作必须与阅读相结合。文章写得好的人一定爱读书。小学生知识面和生活的接触面都比较狭窄,如果将阅读范围只限于语文课本知识,不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平时不积累,作文又以何素材描述?为此,我们要积极组织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吸收营养,拓宽课外知识,增强语言能力,丰富写作素材,丰厚思想内涵。

1.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使学生爱读

利用晨读和自习课的时间开展读书比赛、优秀诗文朗诵比赛和背诵比赛、课外知识竞赛等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读一些词句优美、情节感人的诗词文章,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感染和熏陶,逐渐爱上书籍。

2.制定阅读推荐书目

例如,古典四大名著和冰心、严文井、叶圣陶等老一辈儿童文学作家的优秀作品,还有一部分孩子们的喜欢——杨红樱、秦文君、曹文轩等的校园小说系列。阅读的内容要包含文学作品,而且包含科普、科幻、历史、文化等各类读物。

3.坚持写摘记和读书笔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让学生随时做好摘录笔记,写出新的感想,这样学生头脑中储存的写作材料与日俱增,学生再也不会对作文“望而止步”“无米下锅”了,因而才能激发学生写作文浓厚的兴趣,也就不再怕写作文了。

二、善于观察,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写作愿望。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激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起学生的感情。”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用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素材,抒写真情实感。

三、学用结合,多写片段、日记,乐于书面表达

1.注重课堂学习中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学习语文,不仅要积累词语,还要学会将所学的词语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去。合适地用一个词,完整地写一句话,正确地表达一个意思,说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很不容易。由此,我们想到老方法——造句,口头造句和书面造句。如果能坚持每课一练或每天用所学的几个词造句或坚持写一段话。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一定会提高的。

2.布置“合口味”的作业,培养兴趣

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假如我们平时能这样去做,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乐趣,而且还可以有效提高写作水平。如,结合学生书包过重事件,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建议,学生在寓学于乐中学会了写建议书;集体活动(扫雪、国旗下的讲话、少年艺术节、主题班会)后写过程、感受;参加限制名额的活动时写自己为什么想参加、有什么优势。

3.坚持写读书笔记,读后感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有这样一句话:“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思维、获得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感知世界,丰富人生阅历,提升自我人格的重要手段。”勤练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1)利用扩想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扩想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所谓“扩想”,就是对教材语句的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扩展。例如,学生学习古诗时,先理解每句诗意,然后把每句意思连起来理解全诗意思中的扩想训练,丰富诗中的细节,展开自己的想象,把古诗扩写成一个故事,使内容更趋具体化。

(2)利用续想激发起学生的联翩浮想

有些课文的末尾,言犹未尽,十分含蓄,能激发起学生的浮想联翩。如,《凡卡》《永生的眼睛》在学习这些课文时,就诱发学生开展“接续想象”,这样的写作训练,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锻炼。

(3)利用童话故事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教师可结合富于幻想、拟人手法的童话故事特征,注重写作手法的指导,让学生写出自己眼里的大千世界,让学生在写作中成长。

(4)多写读后感

读写结合绽放“色彩” 第7篇

一、“读”文本, 巧拟题, 凸显色彩

“题好一半文。”文本中的题目是经过作者三番五次琢磨、推敲而拟定的。有的文本中的题目往往用描摹色彩的文字来突出文章的主题。例如:描写植物颜色变化的《金色的草地》, 描写人物, 借物喻人的《金色的鱼钩》、《绿色的办公室》、《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突出景物美的《西湖的“绿”》、《火烧云》、《五彩池》、《迎接绿色》, 描写动物与人深厚的感情的《金色的脚印》……这些带有色彩文字的题目都是围绕文章的中心拟定的。比如, 《金色的草地》叙述了“我”发现“草地颜色变化的秘密”:“草地并不是金色的, 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 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 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通过仔细观察, “原来, 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 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 它是金色的, 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 金色的花瓣被包住, 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我”通过仔细观察, 就解开了草地“颜色变化”的规律之谜。当学生通过学习, 理解了文本内容, 既懂得了作者拟题所用的“金色”的色彩词含义深刻, 突出草地颜色变化, 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 探寻大自然秘密的兴趣。

二、“学”文本, 绘色彩, 独具匠心

当题目巧用了色彩词, 文章的内容也就用色彩来与题目遥相呼应, 或突出景物美, 或借物喻人, 赞美人物的高尚品质。例如, 《火烧云》一文的题目在描绘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时, 用了一个“烧”字, 而文本就极其形象地描写了火烧云的特点:“红彤彤的, 好像天空着了火”, 以“着火”“火红”颜色作喻, 语言鲜艳无比、光亮耀眼;接着再用四个“一会儿……”的排比句描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极多, 有红彤彤的、金灿灿的、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是天空中都有的颜色, 文章中文题对应, 不但描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 也渲染了红霞飞舞、瞬息万变、目不暇接的“火烧云”奇妙景观。

三、“悟”文本, 观美景, 含蓄深刻

文本中有许多内容是描绘景物和描绘色彩的, 而文章是通过对景物和色彩的描写来赞美人物的高尚品质。例如,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是借写“绿绿的爬山虎”来赞美叶圣陶先生关心一位15岁的初中生肖复兴的高尚品质的。课文从叶圣陶先生亲自帮“我”认真批改作文, 写评语, 并约“我”来家里作客, 与“我”谈心, 对“我”寄予很大的期望来赞美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质。因为是在叶老先生家“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亲切地接见“我”, 用了“大作家”接见“小男孩”, 有着鲜明的对比, 所以拟题为《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含蓄深刻, 借景抒情, 赞美叶老先生关心、爱护少年的可贵品质。又如, 《绿色的办公室》一文, 描写的是远处一片茂密的树林和近处一片碧绿的草地中有一个简陋的草棚。绿色的草棚呈“人”字形, 草棚入口处直立的树杈上支着一根横木, 吊着一口黑铁水壶, 列宁坐在一根粗树桩上写文章。列宁就是在这样简陋的“绿色的办公室”里写出了“伟大的著作”。文章在“绿”色的映衬下, 巧用鲜明的对比, 赞美了列宁在艰苦的条件里, 为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由此可见, 文本的题目与内容用颜色的词语是要环环紧扣, 相互融合, 才能起到突出文本中心, 深化主题的作用。

四、“细”观察, 摹色彩, 栩栩如生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 需要细心观察, 更需要理性思考, 从而获取鲜活而丰富的写作素材。”由此可见, 观察是写好习作的第一步。只有下马观花, 才能写出绘声绘色, 栩栩如生的习作。例如《乡下人家》一文, 作者通过仔细观察, 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田园风光。屋檐碧绿的藤蔓:“当花儿落了的时候, 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 这里巧用“青的、红的”来写瓜的颜色美, 还用“青的、红的”瓜来“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用这些“青、红、绿绿、碧绿”的颜色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 真可谓是色彩协调美如画啊!通过阅读, 学生就能认识到只有仔细观察, 才能描摹出生活的色彩美。当学生去春游, 参观农村、田野、房前屋后的美丽风光时, 就可以写出《绿油油的田野》、《绿色的大棚蔬菜》、《碧绿藤蔓的农家乐》等一篇篇生动、感人的习作。如一个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农家乐》的习作中是这样描述的:“你瞧, ‘春景农家乐’的门口, 这里春暖花开, 百花齐放, 花朵有火红的, 有粉红的, 有紫色的, 有金黄的……五彩缤纷, 美不胜收。燕子穿梭似的飞舞, 画眉鸟在枝头上‘叽里呱啦’地尽情歌唱, 花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无数的蜜蜂‘嗡嗡嗡’地飞到花丛中采集花蜜, 它们好像在农家乐中召开春天的盛会呢!”这样的描述既把五彩缤纷的农家乐写得栩栩如生, 楚楚动人, 又表达了自己对农家乐的喜爱赞美之情。

五、“摹”色彩, 重方法, 楚楚动人

描摹色彩的方法有多种多样, 在描述时要重点抓住花草树木的颜色、形状、香味等特点来写, 才能写得生动、具体。

1. 渲染颜色, 突出重点。

在描写花草树木, 各种水果的颜色时, 要细致地观察, 抓住观察对象的突出部分重点描摹。例如, “你瞧, 那一棵棵柿树的叶子, 有的红似火, 有的黄如金, 而有的却依然绿绿的。”“秋菊的颜色有金黄的、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这两句话分别抓住柿树和秋菊的重点来写柿树的叶子和秋菊的多种颜色。

2. 描写香味, 突出味道。

“香味”是指闻到的花草树木的香味、气味, 品尝到的水果的“香、甜、酸”的滋味, 尝到的食品、蔬菜的“酸、甜、苦、辣”的味道。例如“未成熟的橘子酸酸的, 成熟的橘子有甜的, 有甜里带酸的”写了未成熟和成熟的橘子的味道;又如“葡萄有酸的, 有甜的, 有酸里带甜的”写了葡萄的三种味道。

3. 有序描写, 条理清楚。

(1) 按照时间顺序。可分早晨、中午、晚上;或者按早晨、太阳刚刚出来、太阳已升到半空中、快到晌午……的时间顺序写。例如, 《金色的草地》一文, 草地颜色的变化是按照“早—中—晚”的时间, 描写草地颜色由“绿色—金色—绿色”变化的过程。 (2) 按照先后顺序。一般按照“首先—接着—然后—紧接着—最后”的顺序写。如一位同学以到仙楼山的秋游活动来写《快乐的秋游》的习作, 就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写的:“首先来到方志敏广场”、“接着观看红十军纪念碑”、“然后沿着台阶游仙楼山”、“紧接着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最后开展有趣的活动”。这样写秋游活动的过程, 做到了条理清楚, 层次分明。 (3) 按照方位顺序。一般写春游、秋游活动, 在描述名胜古迹、庙宇、房屋等可以按照“左、右、前、后”, 或者“上、中、下”, 或者“前面、中间、后面”的方位顺序写。例如, 一位同学写《秋游五险庙》一文, 按照“前面是一块大空坪”、“中间是一座五险庙大殿”、“大殿后面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的方位顺序来写, 让读者清楚明白, 一目了然。

4. 巧用修辞, 生动形象。

要把景物描写得生动、形象, 就要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1) 巧用比喻。例如, 一位学生在描写春雨时用了这样的比喻:“忽然, 春雨淅淅沥沥, 如缕如丝飘落大地;雨珠儿连成一个大珠帘, 如烟如云地笼罩了一切;雨滴儿像颗颗珍珠, 一把把洒在河面上, 平静的水面泛起粼粼的涟漪……”这里巧用“如缕如丝”来比喻春雨;用“如烟如云”来比喻雨珠;用“像颗颗珍珠”来比喻雨滴, 是多么生动、形象啊! (2) 巧用排比。例如, 《美丽的江滨公园》一文中, “春暖花开的江滨公园, 百花争艳, 万紫千红, 有的红似火, 有的粉如霞, 有的黄如金, 有的白如雪……五颜六色, 美不胜收”。这里巧用排比把春天百花盛开的颜色写得活灵活现。 (3) 巧用拟人。例如, 《春雨》一文中, “春雨飘在桃花上, 聚集着, 滚动着, 花瓣上出现了千万颗闪烁着光彩的珍珠, 桃花张开了笑脸, 粉红粉红的”。这里巧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桃花盛开的动态美跃然纸上, 美不胜收。

六、“选”词语, 描色彩, 绽放光彩

恰当的词汇可以把景物、花草树木、动物等色彩描摹得形象、逼真, 因此, 要让学生习作写得生动、形象, 选择正确的词语遣词造句非常重要。

1. 用好色彩词语。

如描写春天:春风满面、春暖花开、万紫千红、桃红柳绿。描写颜色:绿油油、金灿灿、金黄色、红艳艳、红彤彤、黄澄澄、粉红色等。

2. 用好重叠词。

“重叠词”有“ABB”式, 有“ABAB”式, 有“AABB”式……如, “ABB”式:红艳艳、金灿灿、灰蒙蒙、绿茵茵、绿莹莹、绿油油等;“ABAB”式:碧绿碧绿、金黄金黄、火红火红等。“AABB”式:红红火火、绿绿莹莹、清清楚楚等。

3. 注意时令与花的种类。

在描写景物和花草树木时, 要注意时令与季节, 知道什么季节开什么花, 什么季节结什么果;什么树开什么花, 有的树开一种颜色的花, 有的树开几种颜色的花, 这样写出的习作才会真实、生动。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 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 充实到习作中, 这样, 学生就会胸有成竹, 在描写植物、动物的颜色时, 做到准确无误, 生动、逼真。

教育优先读写结合 第8篇

第一课时

以旧玻璃实物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 在日常生活中, 大家见过或用过一些一般玻璃的实物 (打在投影上) , 今天又有许多科学家有新发明 (板书出示课题:新型玻璃) 。“新型“是这篇课文的中心词, 也是今天这节课要讲的重中之重, 同学们跟着老师一块儿去中国科学博物馆参观认识一下这些新型玻璃。

2.让生读文, 产生质疑。

(1) 教师叫个别学生读文, 并让同学们画出发现的疑难问题来 (学生字、写生字、认生字、找生词、关联词、多音字) 。如:多音字。

划处调

huɑ (划船) chu (处理) tiɑo (调和)

huɑ (计划) chu (到处) diɑo (声调)

尽看将

jin (尽管) kɑn (看守) jiɑnɡ (将来)

jin (尽力) kɑn (看见) jiɑnɡ (小将)

让学生读一读, 并说出在本课的读音, 画出两个关联词语, 即使……仍然……, 尽管……还……怎么写句子?

(2) 质疑指导。生个别朗读课文, 并找出疑难问题, 师生讨论解决 (指导读文的语气语调等) 。

(3) 师让学生们找出文中共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 它们的作用是什么?生 (答) 新型玻璃在博物馆、银行、珠宝店, 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等方面都有应用。

第二课时

1.导语。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新型玻璃》一课, 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新型玻璃的类型了, 谁来说说它们的种类、特点、作用是什么?

2.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板书:

3.自由读文 (教师把两个成语打到投影上) :让同学们理解词意, 并说出有关“藕断丝连”“安然无恙”的句子。

4.师:同学们, 我们去科学博物馆参观到这么多的新型玻璃, 假如我校有了这些新型玻璃的话, 你能否帮忙推销一下?

根据文中提供的新型玻璃的种类、特点、作用分组讨论。

师生互研, 个别上台推销新型玻璃。

师引导总结:“卖夹丝网玻璃了。它独具特色, 既会变色, 又能自调光线, 快来买, 快来瞧, 它价钱便宜, 创造奇迹。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有钱的捧捧场, 没钱的瞧一眼, 再不买新型玻璃会一扫而光。回到家里你一定会后悔的, 世界上什么都卖, 就是不卖后悔药。”

课后作业:1.每个学生学写推销新型玻璃的广告一篇。2.看电视上的两个广告。

范文引路读写结合 第9篇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指出了不同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 如第一学段:“对写话有兴趣, 留心周围事物, 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二学段:“观察周围世界,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第三学段:“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

能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 要么立意新颖, 要么文质兼美, 要么渗透思想教育、道德情感教育……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其本意在说明教材应该是写作的范例, 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的内容。教材对于学生学习写作, 是个极好的例子。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 引导学生从读到写、读中仿写、以读促写, 达到写作能力的全面提高。

一、习作应从课文始———从读到写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应认真钻研教材, 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 教学《黄山奇石》一课, 教师可引领学生读读描写“仙桃石”和“猴子观海”的句子:“就说‘仙桃石’吧, 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 落在山顶的石盘上。”“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 有一只‘猴子’。……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由此引导学生想象桃子和猴子的样子, 让学生有了对“仙桃石”和“猴子”的印象, 知道课文主要是抓住景观的外形特点来写的。这样, 在引导完成课后“想想说说”的任务时, 学生就会很顺利地想象出“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几块奇石的样子, 顺利地完成想象和说话的任务。

二、鹦鹉学舌文中悟———读中仿写

人类的任何发明创造, 都是从自然界中观察、感悟、模仿、创造的结果。如, 古代鲁班就是一次手被带有齿状的叶子割伤后受到启发, 从而发明了锯子;现代科学家根据蝙蝠夜间安全飞行的情况, 模仿发明了雷达, 保证了飞机的安全飞行……由此, 作文起步教学也可以由“模仿”到“创造”。如, 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时, 教师就可以结合课文, 以角色对话为特色, 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演读、演课本剧等多种方式的读、演, 从中感受到应该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道理。然后让学生抓住生活中几件熟悉的事物, 模仿课文的行文方式, 自由编写故事。这样, 通过递给“拐杖”, 学会仿写, 逐步过渡到放开手脚, 自由行文。

三、腹有诗书气自华———以读促写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大量的读, 可以增加自身的积累, 通过自身的积累, 能厚积薄发, 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 教师就可以抓住描写阮恒动作、表情的语句, 让学生反复咀嚼品读, 从中感受阮恒在不清楚献血给小姑娘自己是否会死的情况下那种犹豫不决、踌躇不安而又想救自己的朋友那种复杂而纠结的心理, 以及当医生了解了原因并用轻柔的声音安慰他时他的镇定自若, 抓住这样不同时候的心理、神态变化, 揣摩想象医生会说的那些话。这样, 通过读、悟、想象、角色换位, 完成小练笔“医生用轻柔的声音安慰阮恒, 阮恒立即停止了哭泣。让我们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医生会说些什么?再把医生说的话写下来”。此时, 学生就会进入胸有千言不吐不快的境地。

读写结合 第10篇

关键词:文本引路,读写结合,语文课堂

一、给一个参照, 仿写中打好写作基础

三年级的学生, 还不具备独立构思、写作的能力, 因而仿照课文的一句、一段、一篇的写作方法来练习写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只要教师能遵循由易及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写好作文了。从我们教学积累的案例来看,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仿写片段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 都是让学生仿照“例子”练习的好材料, 我们要根据文本的表达特点选择仿写的切入点, 帮助学生找到方法。除了仿写句式表达、段落构成以外, 还可以仿写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1) 按总分顺序写

例如, 学习了《东方之珠》后, 可以“一到节假日, 街上就热闹起来”为总述句, 用“总起→举例→小结”的形式写一段话。如, 《北大荒的秋天》第四自然段是总分结构, 学完后, 我让学生仿写其中的一段, 如“, 天上的云, 真是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它们有的像羽毛, 轻轻地飘浮在空中;有的像鱼鳞, 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还有的像峰峦, 像河川, 像雄狮, 像奔马……它们把天空点缀得异常美丽。”

(2) 按写连续动作的先后顺序写

例如, 《哪吒闹海》中有一系列动作的刻画:“小哪吒可机灵啦, 身子一闪, 躲过了这一斧头, 随即取下乾坤圈, 向夜叉扔去。”就让学生结合课文中出现的一连串打斗的动作, 让学生回忆自己看《大闹天空》中“孙悟空和二郎神打斗”的过程, 仿写一段话。

(3) 按“从整体到部分”来写

例如, 仿写习作例文人物篇《我的自画像》中, 先整体介绍了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性格) , 然后从个儿、发型、眼睛等部位描写, 写得很形象, 让人读了仿佛如见其人。

2.仿写课文

仿写以课文为基础, 为学生拓开作文的思路, 而不能成为限制他们创造力的框框。因此, 范文必须具有典型性, 使学生触类旁通。例如, 教完了《石榴》后, 我对课文的结构作了一番讲解, 最后总结:“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水果不仅仅只有文中提到的‘石榴’, 你最喜欢什么水果呢?请你们也模仿着《石榴》这一课来写一写。”第二天, 交上来好几篇作业非常精彩。

这样的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其特点进而仿作, 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另一方面又让学生体验到了仿作的乐趣。

二、给一个空白, 填补中拓展想象空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表达要求我们在习作中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写出最独特的体验。所以, 我们要充分利用文本, 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 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 鼓励他们写出最真实、最独特的感受。例如《习作七》,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两个玩具, 编写一个童话故事。于是, 我就让学生把玩具带到课堂上, 和同桌一起玩玩具, 然后想象自己的玩具和同桌的玩具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先让同桌之间进行编写、交流, 然后在班级里进行交流, 最后形成文字稿。

三、给一个胆量, 改写中传承文化经典

古诗词凝练、充满了优美的意境, 但又非常含蓄。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对诗词进行改写。例如, 学习了《每逢佳节倍思亲》后, 学生懂得了王维远离家乡, 思念家乡亲人的真挚情感。教师可启发:要是在王维遥望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 有一位神仙恰好路过, 于是神仙说:“王维, 我现在可以满足你一个愿望。”同学们, 王维会向神仙提出什么愿望呢?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说:回亲人身边去看看。这时, 我让学生继续想象:回到家乡, 回到亲人身边, 王维会做什么?说什么?想什么?学生接着想象, 把王维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全部化为了语言。这样的读写结合得确切自然, 丝毫不牵强, 反而让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四、给一个内容, 续写中提高阅读能力

文章贵在“言尽意远”, 但对于小学生来说, 由于其阅读经历的限制, 并没有完全把握这种写作方式的能力, 甚至连完全的阅读都不一定能够完成。而续写既能观察学生的阅读状况, 又能写出原作者没有写尽的意。学了《三袋麦子》这篇课文, 我就设计了一个“续写”的环节, 要求学生能运用文中的词语, 并鼓励学生采用课外阅读中学来的词语, 学生本来就对童话感兴趣, 所以, 他们也乐于去写。很多学生的续写非常生动精彩, 有书中的词语, 有他们儿童化的语言, 运用恰当, 更为可贵的是有些学生的续写中还让小猪和小牛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读写结合 主体参与 第11篇

一、读写结合,正本清源

华中师大博士生导师於可训教授说:“中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原点就是读和写,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

学生具体读什么?我认为,一是让学生把中学语文教材上规定背诵的篇目背好。新课标规定了初中学生背诵文言文20篇,古诗词50首;高中学生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白话文诗文背通篇目由教材编写者和任课教师推荐。我们中学语文教师要切实落实。二是教师每学期可推荐一定数量的诗词、散文、精彩段落让学生背诵,也可以让学生每天熟记一条名言警句。日积月累,数量是可观的。三是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让学生自己去采撷。每学期,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两部文学名著让学生阅读。四是把报刊杂志上的优美时文和反映当今科技动态的文章介绍给学生。五是引导学生从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吸取营养。如湖南师大附中、华中师大附中、南京大学附中等名校,规定学生每晚必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第二天还要就“焦点访谈”有关内容进行回忆、讨论。语文教师自己也要加强学科知识和教学理论的修养,多涉猎一些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六是引导学生解读大自然、解读社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陆游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就告诉我们,写文章、做学问不仅要注重书本知识,还要注重实践探索,欣赏大自然美,观察、体味世态人生,要让学生体会如果不善于观察,不注重生活的积累,写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米之炊”。

至于写什么?笔者认为主要有下面这些。一是配合教材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大小作文,通常是大作文两周一篇,小作文每周一篇。批改作文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采取教师全批全改;也可以部分批改;还可以学生互改、教师抽查……但有一个环节必不可少,那就是认真搞好作文讲评。另外,大小作文训练要有序,要循序渐进,每篇训练什么,要有侧重点,切忌“眉头一皱,题上头来”,随便出个题目让学生写。二是指导学生写日记。特级教师魏书生规定学生每天写500字左右的日记,一个月就是1.5万多字,一年下来就有18万多字,这个数量是可观的。日记的内容可以是随笔,也可以摘录一些名篇名段,还可以谈些感触……开始时,我们语文教师可以不强求学生每篇都写那么长,但一定要养成学生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三是成立写作兴趣小组或文学社。爱好写作的学生,意气相投,聚在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把自己的习作变为铅字,这是他们感到十分快乐的事。语文教师要积极鼓励、指导学生向省市、全国有关报刊杂志投稿,想方设法创造机会使学生的习作能够公开发表。

二、主体参与,主动发展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他们而展开的。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要让学生充分参与,首先要培养兴趣,激发参与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这样说,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越高,教学效果就会越好。激发学生的兴趣方法很多,特级教师魏书生总结了十种课堂教学激趣方法。这里略举几例,如集体朗读,口头作文,妙语引入,说话声音变化,变换板书字体,引导想象,等等。其次,教师必须树立民主教学思想,要千方百计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并千方百计强化学生当主人的愿望。例如,在教学目标上,要与学生多商量,以求得学生的认同。遇到学生回答问题与我们教师的意见或书本上的答案相违背时,切忌说“蠢货”,“连这个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这类话,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据悉,美国教师从来不对学生说“不”,即使学生答得如何荒谬,教师还是说:“请坐下,你这个问题可以研究。”最后,就是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有梯度,要努力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课堂提问不能搞“连珠炮式”,也不能搞“地毯轰炸式”。我认为,课堂提问要问在关键处,问在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特色处。此外,作为教师,学生读不出的东西,教师要能读出来;学生看不出的东西,教师要能看出来,既要有高尾建瓴的宏观把握,又要有画龙点睛的精彩点拨。

读写结合与片断模写 第12篇

(一) 形式灵活, 适合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

训练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叶圣陶先生这样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 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 认真地作。”契诃夫也说过:“新手就要多写, 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天天训练自己, 用尽力气鞭策自己, 让自己的手和脑子习惯纪律和急行军……”而客观现实又不允许我们“天天训练”学生大作文。

于是, “读写结合, 片断模写”这种作文训练模式, 以其形式灵活、篇幅短小、操作简易等特色而受人青睐。花上三五分钟, 读一篇范文;再用两分钟, 看一看“写作指津”;200字左右的片断模写, 无需经受“构思立意, 谋篇布局”等的“创作煎熬”, 短者十几分钟, 最长二十分钟, 就轻松搞定。

“片断模写”能从范文特色出发, 兼顾各种文体、不同写作方法, 加上师生间反馈及时, 使训练能在有限时间里, 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

(二) 读写结合, 符合学生写作的客观规律

每天的“片断模写”, 教师会提供精心选择的范文, 学生只要用心去读, 都是一次心灵的远足。满怀着喜悦和激赏, 徜徉在文字间, 洗刷掉一整天听课和作业的疲累, 也为后续的写作训练做足了功课。

写作的真功夫, 从来都是从比划和模仿开始的。范文就是学生模仿写作的基础, 是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最好的老师之一。有了范文这道门, 学生通过阅读、欣赏、参悟、模仿、推敲, 在不断的实践中, 范文精彩的一招一式才能真正转化为自己写作的“内功”。

(三) 形式新颖, 契合学生的写作兴趣

“片断模写”这一作业模式, 有别于机械化的背诵默写, 不同于单调的答题训练, 也不再是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800字大作文。它有一定的创造性和挑战性, 让学生摩拳擦掌, 想和范文一较高下;有范文作参照, 难度系数并不太大, 不再是以往的“无中生有”;200字左右的片断模写任务, 给人的压迫感也不大。

“片断模写”像从山野吹来的一股清新的风, 将学生浮躁的情绪一一驱散, 一圈一圈兴趣的涟漪在他们的心头荡漾开去。

(四) 形成习惯, 切合学生读、思、写的实际

写作需要阅读, 大量阅读而成的积累, 会让写作内容变得充实而丰富, 会让写作方法显得灵活而恰当。写作需要思考, 思考让写作有深度, 充满思辨的色彩;思考让写作有个性, 洋溢灵动的光芒。“不动笔墨不读书”, 不动笔墨更会让写作能力的提高变成“纸上谈兵”。坚持长期科学的“片断模写”, 会让阅读、思考和动笔自动转化为学生良好的习惯。

二.实施过程, 精心安排, 收获颇多

(一) 精心选择提供模仿的范文

1. 略高出一般学生的写作水平

选择范文, 以略高于学生的平均写作水平为最佳。一方面学生不至于因“叹为观止”而产生畏难情绪, 心头笔下平添一份自信。另一方面, 既让学生因欣赏而兴致盎然, 催生模仿和创作的冲动, 也为学生能力的提高设定了追求的目标, 留出了努力的空间, 真正具备了借鉴和模仿的意义。

我们通常都会选择一些考场满分作文或优秀作文作范文, 如中考满分作文《耳朵挑食》《古镇碧水》等。这些作文在写作水平上比大多数学生要高出一些层次, 但毕竟是同龄学生的习作, 各方面的差距不会太大。有时我们也会选择一些名家美文, 力求选择风格质朴、意境明朗的, 如《童年的追怀》《倾听历史》等。当然, 经典课文也是上佳选择, 就拿苏教版教材来说, 可以向《陈毅市长》学习模写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也不妨跟《藤野先生》学一学如何选择及安排材料, 《台阶》传神的动作、神态细节描写更不失为模写的范例。

2. 内容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的读写能力无疑会受到阅历、学历、生活环境等的影响。选择范文时, 应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位置设想一下, 其内容是否和学生存在生活差距, 能否激起阅读兴趣, 有没有理解障碍, 模写时会不会产生选材困难等问题。也可以先在学生中做个统计, 了解一下学生的阅读喜好和欣赏风格, 让我们的选择更贴近学生一些。

以下是我们选用的部分范文:《童年的追怀》《大自然让我陶醉》《多味儿的初三》《数学老师撷趣》。从这些范文篇目不难看出, 范文的内容会和大部分学生的种种生活记忆重叠, 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共鸣。

(二) 掌握好模写的训练重点

1.从训练的侧重点出发

在确定每次的训练重点时, 不可因范文出彩点丰富而一次拟定多个模写点。如果训练点较多, 那会让学生顾此失彼, 无所适从, 甚至滋生反感情绪。

每次训练只侧重一点, 如传神的人物外貌描写, 或细腻的心理描写, 或生动的环境描写, 或某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甚至只是小标题的模写……从一点着眼, 从小处着手, 降低训练难度, 让学生紧紧围绕这一个点, 反复阅读, 细细揣摩, 认真模仿, 写好写像。

2.从学生写作实际出发

训练点的设定要有原则, 不趋向最时尚热闹的, 宁可选最安静实用的。也就是学生作文中缺什么, 在训练中就补什么。如不少学生习作中遇到的问题:选材单一, 思路狭窄, 内容空洞, 描写苍白等。如果一次训练达不到预期效果, 还要围绕这一训练主题安排第二次第三次训练。真正让学生在训练中有所习得, 有所改进。

3. 从选文的写作特色出发

训练要依托范文展开, 必然要选择其最为突出的优点而后学之。如范文《感悟四季》, 以能抓住每个季节有代表性的景物, 展开细腻的景物描写见长, 我们抽取其中描写秋天的一个片断, 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的写法及风格, 进行片断补写训练。

范文的特色, 就是它最为光芒四射的地方, 也往往能一下子吸引学生。学生一读为之激赏, 再读为之倾倒, 带着这种情感, 有目的地研读, 就容易发现范文精彩的“玄机”所在, 模写时笔头就自然流畅, 如有神助。

(三) 在作文要求上下足功夫

1.训练目标明确

有方法的老师, 像围棋高手:或瞻前顾后, 其实胸怀大局;或清风拂尘, 其实步步为营。常说“落子无悔”, 殊不知, 一子在握, 棋手早已思骋纵横, 设想过无数种结局。

横向的, 要考虑每次训练具体让学生巩固或习得哪种写作方法, 并考虑它和前面训练点的联系, 尽量做到分类清晰、过渡自然, 并略呈递进的趋势。纵向的, 要考虑学生写作能力的养成问题。如何逐步让学生将方法转化为能力, 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根据横向的每个训练点, 尤其是学生训练情况的及时反馈, 分析大部分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 以确定还要在哪些方面再进行巩固训练。

2.训练重点突出

如范文《倾听历史》, 我们在正文后先出示一份“教师点评”———“文章显示着作者对历史深情的关怀和对人生透彻的观照。作者巧妙借助月色, 历史与之交融渗透, 让人更生出一份苍凉, 一份空寂, 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也就更深刻了。”点评让学生对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也即本次模写的重点, 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接着, 在训练要求中, 再进一步将本次训练的重点明朗化———“仿照范文2、3、4自然段写法, 用抒情性笔调, 借助月色, 再写两段倾听历史的片段, 每段都要有具体的历史人物和史实。200字左右。”

3.训练方法灵活

大部分情况下, 我们采取同一主题的片断模写, 如读了《数学老师撷趣》, 让学生也写一段自己数学老师的生活细节。但如《感悟四季》这样板块式的范文, 是按四季顺序来写的, 我们就抽取出描写秋天的片断, 进行补写训练。有时, 也会一次给出几篇作文的开头, 帮助学生概括出分别采用的方法, 再给出一个全新的话题, 让学生选择至少两种方法进行开头的模写……

(四) 重视训练后的评价工作

1.用量化的分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训练后的评价, 我们决定采用打分制:以8分为基准分, 根据习作质量高低在5分和10分之间浮动, 如果有书写端正漂亮的, 习作中有上佳表现的, 可在原得分基础上再加1—2分。

这样变通后的打分制, 首先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 使他们对这种训练模式维持较高的兴趣;其次, 没有了不及格的担忧和动辄十几分的差距, 每位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肯定和鼓励, 对写作就更为自信。因此, 学生们大可抛开种种顾虑, 把成绩拿出来晒一晒, 比一比。这一比, 比出了自信, 看到了差距, 激起了斗志, 明白了努力的方向。竞争意识也在这样量化的分数与横向的比较中迅速抬头, 学生们对片断模写的兴趣也在不断升温中。

2.用“评语”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

除了量化的评价, 学生也需要更为明确周到的肯定指引或批评指正。实践告诉我们, 相对于分数, 学生更看重和在意老师给出的评语。评语, 为师生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一句简单的鼓励, 会传递一种力量;一回思想的交流, 会催发一份理解;一次准确的指引, 会令人茅塞顿开;几句善意的批评, 会让错误望而却步。

3.在课堂讲评中引进激励机制

课堂讲评中, 最好能抽出时间, 围绕优秀作品, 进行师生互评, 以及自评和他评的交流工作, 真正将对优秀习作的学习进行到底, 这样每个同学都会有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收获。

其次, 在批阅过程中教师应进行纵向比较, 发现进步明显的学生习作, 在课堂讲评中相机进行点评。教师的肯定, 同学的认可, 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上一篇:建筑工程各项项目管理下一篇:大学校园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