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不对称

2024-05-24

会计信息不对称(精选12篇)

会计信息不对称 第1篇

1 我国会计诚信问题现状

当前,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体系还尚未建立, 利益主体多元化、产权不清晰、权责不分明, 导致了社会各行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道德危机。不讲诚信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 这样的大环境势必波及会计行业, 造成了会计信用缺失的现状, 会计诚信秩序被严重破坏。国内的深圳原野、琼民源、红光实业、东方锅炉、银广厦、蓝田股份、郑百文等一批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案, 其结果都导致市场信任产生危机, 致使投资者的信心严重受挫, 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致使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因此, 重塑会计诚信在当前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2 会计诚信危机根源的信息不对称角度分析

信息不对称概念是2001年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加州大学的乔治·阿克尔洛夫等人提出的, 它是指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具有不相同的信息。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 是指某一既定时刻或某一有限时段内, 参加博弈的各方主体 (外部使用者、管理当局、会计人员) 在会计信息了解程度上存在的质量和数量上的差异。股东、债权人等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所掌握的会计信息不及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 而管理当局由于不亲自参与会计的核算过程, 他们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了解往往又不及会计人员本身。正是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 使得会计诚信缺失具有了可能性。我们知道, 如果会计信息是对称的, 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了解和掌握会计信息的程度相同, 人们就很容易识破虚假的会计信息, 那么就谈不上会计失信的问题。因此, 会计信息不对称易滋生虚假会计信息, 导致会计诚信缺失。

信息经济学认为, 不对称信息的两个典型后果是“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

“逆向选择”是指代理人在建立委托代理关系之前, 利用掌握的对委托人不利的信息签订对己有利的合同, 而委托人则由于信息劣势而处于不利的位置上。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 (委托人) 由于无法区分高品质的会计信息和低品质的会计信息, 因此他们便不愿意付出超出平均价格的成本去获得高品质的会计信息, 这样, 低品质的会计信息在市场上就会常常胜过高品质的会计信息。这一现象被称为会计信息的“逆向选择”。

“败德行为”是指代理人只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而不管委托人利益是否受损或从自身利益出发使其受损。委托人 (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资源提供者、股东、债权人等) 和代理人 (具体经营者、经理人等) 都是理性人, 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即委托人追求企业财富最大化, 代理人则追求在一定努力水平下的高报酬和低惩罚。当这两者的行为目标不一致时, 必然存在利益冲突。会计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加入到委托代理关系之中, 他的职责是站在第三方的立场, 提供真实、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但是, 会计在代理关系中, 首先受托于企业经理, 其切身利益自然也受控于代理人, 企业管理当局作为授权者, 直接影响会计的行为选择。会计承担对外传递真实财务信息的义务, 其提供的经营信息直接影响到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也就是说, 会计需要同时对企业内部的代理人和外部的企业利益相关者负责。但是, 通过博弈分析, 当企业委托人和代理人发生利益冲突时, 会计人员就会站在代理人的这边以获得自己的最大利益。由于委托人未能掌握足够的信息以监督代理人或会计人员之行为, 从而后两者则可能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时, 利用自己在信息不对称中的信息优势, 通过不当行为侵害委托人的利益。这一现象被称为会计信息的“败德行为”。

然而, 现实的信息市场并非一个完美状态下的市场, 信息不对称始终存在, 因此信息的不对称为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创造了先决条件。

3 解决会计诚信问题的对策

鉴于前面分析, 会计失信产生的先决条件是会计信息不对称, 因此, 要解决会计诚信问题, 首先要保障会计信息有效对称, 从而重塑我国企业会计诚信。

(一) 会计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会计信息缺乏透明度。

会计信息透明度应是涵盖关于财务信息供求的全面概念, 包括财务准则的制定与执行、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标准、财务监督标准与具体实施等方面。例如: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 改变一股独大的局面。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 可以有效地均衡信息分布, 减小信息不对称, 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近年来我国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受到一些国际机构的质疑。普华永道财务师事务所最近对35个国家和地区, 以腐败、法律、财政政策、财务准则与实务、政策制度调整等五个方面为调查对象, 对不透明指数进行排序和评分。中国的会计信息不透明指数位居倒数第二, 被列为透明度最低的国家之一。按市场经济理论分析, 会计信息透明度低则会阻碍经济发展的健康运行, 表现在资本市场上则会提高公司的资产成本;会计信息透明度高, 则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降低其资本成本, 同时会计诚信度也增强。

(二) 会计信息披露实行阳光财务政策。

目前会计信息制造者披露失真的会计信息, 利用财务政策变更来操纵和调节企业利润, 有意或无意地模糊本单位执行的财务政策, 达到以虚列、不列或少列成本费用开支;虚增或隐瞒收入、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随意调整利润计算与分配方法, 达到虚报利润或隐匿利润的目的。实行阳光财务政策, 就是将所有除商业秘密外的会计信息均公之于众, 曝于阳光之下。此举可使会计信息披露更为规范, 强化企业经营者的委托责任, 约束其会计行为。实施会计信息披露阳光政策具体措施:首先, 要制定公平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兼顾会计信息供求双方的利益需求, 将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关系协调好, 在有关准则、有制度前提下使各方的利益都能得到充分体现, 增加利益各方对准则及制度的认同。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及方法要尽量减少, 以致缩小会计选择的范围。其次, 要适当调整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内容及原则, 力求使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能够真实地核算和反映, 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对任何在会计报表中不能予以可靠地确认、计量, 但又与报表使用者决策相关的信息都应予以揭示, 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实用性。再次,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尤其是网络技术, 制定出规范、严格、有前瞻性的“多层次”的信息披露制度, 把现今的只以纸张为介质的披露方式, 过渡到以纸张和网络并重的阶段, 实现个性化披露、复合数据披露等多种披露方式。

4 结论

会计诚信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表现为会计行业以诚信为本、遵循准则, 以不做假账为宗旨,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保障会计信息有效对称, 提高我国企业会计诚信度, 从而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筱.信息不对称与会计监督[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0 (3) .

[2]刘赛赛, 宋杰.和谐社会中的会计诚信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商界, 2010 (5) .

[3]李敏.会计信息供求的博弈分析[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 (2) .

[4]孙静.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的博弈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4 (6) .

物流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 第2篇

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克洛夫(G・Akerlof)、斯彭斯(A・M・Spence)以及斯蒂格里茨(J・E・Stigliz)凭借在不对称信息理论上的杰出造诣而享誉学术界。所谓不对称信息是指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主体之间不作对称分布的有关时间的知识或概率分布。不对称信息现象存在的根源一方面是由于与厂商或市场参与者所拥有的私人信息;另一方面是由于参与人基于不同的获取能力而获得不同的信息所致。在西方的理论中,交易中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委托人,拥有信息劣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因此,任何不对称信息体现的都是一种委托――代理的关系。

二、物流信息不对称的弊端

1.市场交易成本增加

物流外包属于服务贸易,由于信息不对称会引起信用风险而形成市场交易成本。第三方物流是通过契约形式来规范物流经营者和物流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生产经营企业以合同方式将物流活动委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及时响应客户要求,又以合同方式汇集了众多仓储、运输合作伙伴。因此,物流活动的交易和结算主体是多方面的参与者,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信用问题,都将增加交易成本,影响物流服务的效率。

另外,亟待建立有效的社会信用共享机制。由于存在部门利益,加之缺乏相应的法规,我国流通企业和消费者个人的信息不交流,信用信息的开放程度很低,政府与流通企业之间、流通企业之间、流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使得各交易主体很难依据真实的信用信息进行经营决策,导致流通秩序混乱。

2.供应链绩效监测困难

供应链中一个企业绩效的增加可能是以其他企业的损失为代价,这样的风险在绩效测定含糊性较大时会频繁出现。绩效测定的含糊性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测定方面的困难。如果信息不对称,就难以监测供应链绩效,同时也不能保证信息沟通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可靠性。只有相关信息的实时性和有效性,才能保证实施供应链战略降低成本、缩短提前期、提高服务水平。

三、物流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途径

1.发展第四方物流,增强资源信息的整合力度

现代物流的发展,客户需要得到电子采购、订单处理、虚拟库存管理,以及包括集成技术在内的各种服务。在物流需要跨地区甚至跨国家进行全球化运作时,第三方物流供应方往往在综合技术、集成技术、战略和全球扩展能力上存在局限性,使得第三方物流需求方不得不转而求助于咨询公司、集成技术提供商等,由他们评估、设计、制定及运作全面的供应链集成方案。这种管理物流服务的新组织一出现,就被形象地称为“4PL”――第四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的任务是整合供应链,向企业提供完整的物流解决方案。与第三方物流仅能提供低成本的专业服务相比,第四方物流能控制和管理整个物流过程,并通过电子商务把这个过程集成起来,以实现快速、高质量、低成本的物流服务。由于第四方物流可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所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由于信息不对称给物流需求方带来的损失。

2.加强物流合作的信息沟通,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对供应链中各方合作的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加强物流合作中激励与约束机制、风险防范机制、信用机制、协商机制的.建设,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明确分工,建立开放式交流机制。物流各方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非交易关系。对物流服务需求方而言,物流合作不仅能降低库存持有成本和物流服务管理成本等企业物流综合成本,还能使企业获得集中核心竞争力、增强客户满意度、提高企业灵活性等诸多利益。物流合作是基于分工基础上的合作,因而要求物流服务供应方和需求方对合作中各自的责任进行明确分工,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可以更有效地相互监督,提高各方的积极性,降低交易成本。

3.建立新型物流信息平台以及物流管理系统

沿供应链在适当的位置设立相应的信息收集装置和相应的功能模块作为正常运作中的嵌入部分,可方便地收集相应的信息。过去供应链中的批发商、零售商和制造商之间的冲突,因新型IT技术的使用得以化解,从而产生了新的监测和激励方式。这样,可以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和绩效测定的含糊性而引发的逃避和机会主义行为。

目前许多公司所采用的物流管理系统,不仅信息在公司局域网上公开,一目了然,而且还设计了一整套相互制约的管理体系。系统将采购与验收分离,增加独立的核价环节,合同要经审核后才能正式生效。在组织管理上,将原供应处职能分解,形成供应处负责采购、仓储处负责验收、企管处负责核价的管理程序。

4.完善物流企业治理结构

完善物流企业治理结构是消减信息不对称的一个重要途径。大部分物流企业现在规模小,信息化的水平低,造成企业信誉度较差,并且各种监管措施不完善。物流企业经营者在没有硬性约束的环境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只关注眼前利益,会做出伤害客户的事情。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是消除信息不对称、提高物流市场运行效率的重要途径。

四、结束语

当前物流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及时等弊端,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加强对物流合作的风险管理是保证物流管理长期、高效、成功实施的关键。物流合作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加强物流合作中激励与约束机制、风险防范机制、信用机制、协商机制的建设。物流信息不对称问题虽然不能彻底的解决,但通过各种措施,尽可能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施华飞.不对称信息博弈与供应链网络[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82-84.

[2]王勇,陈俊芳,孟梅.非对称信息的供应链联盟关系与合作机制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J].2003,12:108-110.

[3]闫婷婷.物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J].青海金融[J],,1:25-28.

会计信息不对称 第3篇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局限性;会计信息利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信息已经同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一起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对企业管理层与其利益相关者准确、有效地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然而,现阶段在经济市场的活动中会计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对会计信息的有效甄别和使用显得十分重要。

一、会计信息不对称的成因

会计信息不对称是指在某一既定时刻或某一有限时段内,参加博弈的各方主体(外部使用者、管理当局、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了解程度上存在的质量和数量上的差异。根据西方经济学中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可知,会计信息不对称的产生原因在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企业是相互合作的大量生产要素所有者达成的书面或非书面的委托代理关系。资产的所有者即委托人,资产的使用者即代理人,会计人员为次级代理人,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委托人(股东)成为企业的“外部人”,代理人(经理和会计人员)成为企业的“内部人”,然而经理和会计人实际上存在着次级的代理关系,即报告委托代理关系。所以在现实的企业中,管理当局委托会计人员向自己和外部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一方面利用会计信息对委托资源进行经营,另一方面向资源提供者(委托人)报告会计人员所提供的报告资源,履行受托人的义务。由于会计工作实际处于两层委托代理关系之中,必然造成外部使用者、管理当局与会计人员之间存在着信息差别。

二、会计信息在不对称条件下的局限性

会计信息在不对称条件下的局限性一方面是来自会计信息的提供方;另一方面来自会计信息的使用方。在双方的信息的交叉不对称的情况下,对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如果不能通过现象看本质,那么其做出的经济决策也不具备很高的决策意义上的价值。

即使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被发表无保留意见、无解释权的企业审计报告,也不说明该公司财务报表全面、准确、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报表严格按照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其他相关法规编制而成,这只能说明这些财务报表的编制是合乎规范的,并不保证它能准确反映公司的客观情况,因为会计核算本身就受到许多原则和假设的限制。比如,固定资产的净值只是按其历史成本减去累计折旧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之和计算出来的,折旧和减值准备的计算隐含着很大的主观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并不代表其现行市价,也不能详细反映固定资产的技术状况和盈利能力。财务报表的数据是分类汇总性数据,它不能直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详细情况。比如,企业期末应收账款的余额中,不同帐龄、不同项目的债权具有不同的风险,其实际价值也就不相同,但财务报表并不能全面反映这些情况。财务报表数据的信息质量还受制于企业管理当局的道德操守。因此,在分析企业财务报表之前,先要对该企业管理当局的道德水准进行评估,以判断该公司财务报表的可信度,把握其相关风险。

作为会计信息的众多使用者,由于其本身的能力水平、财务知识、经验等主观因素,获取会计信息的渠道上、时间上的差异,以及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研判与分析能力的差别,往往各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得的结论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投资决策。

三、会计信息不对称下对会计信息的有效利用

由于会计信息有其局限性,要准确把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就必须将多种不同类型的会计信息进行有机的组合分析,而不能停留在单项信息或主要财务指标数值表面上。要对报表数据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在方式上化繁为简,把握重点;在内容上深入研究细节。

(一)将报表数值与经营状况相结合

财务报表中的数据是绝对值,而且是孤立的,不能作为评价业绩好坏或投资报酬满意与否的依据。一般用报表数据简化成相对简明的几个关键财务比率来判断,比较有效。重要的财务指标以及所代表的含义如表1。

财务报表只对企业的经营成果做出综合的反映,仅从财务指标数值上无法看出企业经营的具体情况,这些数值本身的意义是有限的。只有详细分析董事会报告及其他信息来源中与该企业经营情况有关的信息之后,把经营情况与财务指标结合起来分析,才能对财务数据做出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如果企业的收入构成与上年比有较大的不同,则反映了公司主营业务发生了变化。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直接决定着公司的整体盈利水平的高低。

(二)注重企业的现金流量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有时企业表面上的利润相当可观,然而因为净利润因采用权责发生制以及受会计政策的影响而表现出其数值和净现金流量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例如报表上计算出来的净利润很可观,而实际的净现金流量却很少,难以应付正常经营活动的支出,从而影响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有的甚至因财务危机而面临破产的危险。例如,有些企业其利润报表很好看,但就是不分配。其原因可能是现金流不足或从企业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不分配对投资者来说意味着没有投资回报,投资者的收益主要是投机中的获利,市场参与者以短期利益为重,该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不免让人怀疑。

(三)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公司业绩

财务报表公告的业绩只代表公司过去的经营业绩和过去的管理水平,不能代表未来。因此,当期业绩好时,要研究未来是否能保持这个盈利能力;当业绩很差,甚至巨额亏损时,要辨证对待,看未来是继续亏损还是会有所改善。投资者在阅读会计报表时,要善于透过利润背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因此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从收入的结构及变化趋势分析企业主营业务的稳定性与成长性。

2、从资产项目的构成分析企业资产的实际质量和真实。

四、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会计信息利用应采取的态度

对会计信息的利用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只有相对好的方法。各种方法优点和缺点并存。例如就我国目前的市场状况而言,比较流行的相对价值法、期权法等等。会计信息的利用过程本身是个主观的过程,加之会计信息本身存在的不对称性,既受经济、行业和企业客观状况的影响,也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判断能力和技巧有关,它的结果带有相当大的主观成分。会计信息的利用是动态的概念,投资者应该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而不是静态看待。只有合适的方法匹配到合适的公司上才能得到合适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陈艳.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经济学思考[J].会计研究,2004(8).

2、窦炜,胡小铃.不对称信息理论与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J].财会通讯,2005(11).

3、安徽省会计学会课题组.关于会计信息质量问题调查研究[J].会计研究,1999(4).

4、季春铭.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上市公司会计披露[J].财经论坛,2006(5).

5、刘旭赢,张志明.浅谈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研究,2005(1).

会计信息不对称 第4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上市公司的数量和比重也逐渐上升, 对于公司的信息披露也需要有更高层次的要求。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 可以直接反映公司近期的财务和经营状况, 这有利于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及时获得最主要、最直接的信息。股东、债权人、投资者、管理者等利益相关者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得到有投资价值的信息资源, 从而有利于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决策, 最终达到规避风险和追求利益的目的。

信息是企业的一种独特资源, 外部使用人获得企业有价值信息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但是由于外部使用人获得信息的方式和利用信息的程度不同, 导致了上市公司与政府、债权人、股东、各类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严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在这种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 会计信息需求者有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策, 从而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提高信息披露的有效性, 降低了投资者的鉴别成本和投资损失成本, 进一步提升证券市场的透明度。

2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会计信息披露充分性界定不明确

从决策有用观的角度来说, 越是充分可靠的会计信息越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做出更加有效率的决策, 因此他们会要求公司披露尽可能多的反映企业相关数量和质量的会计信息, 从而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水平, 提高投资者决策的能力, 因此, 从这个角度看, 信息披露程度越高越好。

从成本效益的角度, 公司对外信息披露的成本会随着信息披露数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但是, 过度的披露信息, 对于缺乏信息分析能力的中小投资者, 也会增加他们对信息的分析和鉴别成本, 这将违背成本效益的原则。企业若不能很好地界定信息披露的程度, 将会影响信息使用的效率。很多上市公司经营者基于经营管理的需要, 倾向于降低披露成本, 甚至有些企业管理层对于信息披露坚持的原则是能少披就少披、能不披就不披。虽然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但信息需求者不能及时获得相关信息, 有可能导致决策失误。

2.2 会计信息披露存在虚假行为

在证券市场透明度增强的环境下, 公司对外披露信息存在各种违规的现象。尤其在基于盈余管理的经营模式下, 公司高层管理者为粉饰公司的盈利水平, 进行会计造假、操纵利润。从国外的世通、雷曼到国内的恒大地产、洪良国际等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也存在利用不同的手段进行财务造假的现象, 他们对外提供的不真实的信息将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造成我国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根本原因, 是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缺乏真实性。

企业内部盛行业绩与薪酬奖励挂钩的机制, 使经营者在投机利益的驱使下, 加大盈余操控的力度, 将真实的财务信息变为利己的数字游戏, 这加深了经营者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损害了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此外, 一些大企业为了满足资金筹集的需要, 信息的披露主要针对大股东而忽视中小股东、债权人、供应商等其他相关者的利益。这种不均匀的分配使得经营者与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加深, 影响企业的稳定发展。

2.3 会计信息披露公平性较低

公平性的缺乏主要源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 这种不对称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在企业经营前期, 经营者过度自信, 对外披露企业信息时隐含利好消息, 诱使潜在投资者基于被投资单位前期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等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可能会导致投资者蒙受损失。在企业经营的后期, 出于投机的心理, 降低了其努力的程度, 同时为了获取超额的利润而徇私舞弊, 粉饰公司报表, 这不仅降低了外部使用者对公司的信任, 也加大了股东的代理成本。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会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导致了不同规模的投资者分配的利益也会存在差异。处于强势地位的大股东或者机构投资者, 授意或暗示会计人员编制虚假的会计报表, 他们利用其本身的优势地位影响甚至控制会计信息的形成以及披露过程, 从中获得不正当的收益, 这种行为严重地损害了企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投资者的权益。

2.4 中介机构独立性与合规性偏低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连接企业财务信息与外部使用者之间的重要桥梁, 投资者一般通过阅读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做出投资决策。国内的中介机构与国外的相比, 无论在整体业务质量还是业务规范性上存在较大的差距。近几年, 国内的中介机构业务规模和经营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与国内外的中介机构在业务上的竞争也不断加剧, 这将促使他们采取降低审计收费或者帮助客户违规操作等不正当手段来争取客户, 甚至帮助上市公司进行报表造假, 获取不当利益。这种行为严重影响审计的独立性, 不仅降低了外部使用者对公司信息的信任程度, 而且加深了经营者与投资者之间的矛盾。

3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改善措施

改善企业上市公司对外信息披露行为需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 本文针对上述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具体现象, 提出以下几点措施规范和改善会计信息披露, 从而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保护企业投资者的利益。

3.1 逐步完善企业会计披露的相关制度, 着重强调监管部门在披露监督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 我国的大部分上市公司采用自愿披露的原则, 所依据的准则门类混乱。因此, 要建立统一的信息披露规范体系, 加大自愿披露的力度, 对于公司重大的决策或变更, 可采用强制的披露政策。财政部、证监会等相关部门针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出台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 针对伪造财务信息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 提高造假者的违规成本。证券交易所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开谴责和通报批评制度, 对于上市公司的各种信息披露的违规行为进行公开谴责和惩罚, 同时加强对企业事后整改情况的监督。对于拟申请上市的公司, 中国证监会会同证券交易所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督查的力度。对于发生特殊事项的公司, 派出专业机构对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进行监督, 对于需要整改的不合规信息披露行为进行指导, 进一步加强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对于信息披露的监管地位, 促进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

3.2 逐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尤其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 基于委托代理关系形成的管理者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突出, 并且使中小投资者利益严重受损。首先, 完善股东大会制度, 采用表决信托制度及累计投票制度, 使中小股东也有参与公司决策的权利, 防止大股东的独断专行。其次, 完善董事会制度并继续推进独立董事制度, 保障股权平等和民主决策原则的实施。最后, 着重强调监事会的作用, 明确监事会独立行使监督工作的权利和职责范围, 加强企业内部监督的力度, 提高中小投资者的公平性。

3.3 加强会计信息的定价功能和治理功能, 提高投资者的投资效率, 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会计信息定价功能主要解决事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在我国“弱势有效”的股票市场中, 股票价格可以反映企业过去经营收益的状况, 投资者通过了解财务信息并作为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会计信息治理功能主要解决事后会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对内部经营者形成有效的激励监督, 约束内部管理者的各种投机行为, 使投资者获得正常的回报。加强企业定价和治理功能, 可以促进企业对外提供真实、可靠、及时的企业信息资料, 从而为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加强会计信息的定价功能和治理功能可以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进一步解决由于公司内部人员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代理成本问题。

3.4 加强第三方审计的独立性, 提高执业人员的执业质量

会计事务所行业可以通过市场手段不断扩大服务范围, 完善和提高自身的执业水平, 从而可以摆脱对审计大客户在经济利益上的依赖。证监会监管部门应当规定被审计公司在年报中详细披露各项审计活动的收费情况, 公正透明的审计收费制度有利于降低上市公司利用降低审计费用等不当手段对中介机构进行干预, 妨碍其做出客观独立的审计判断。同时减少了中介机构以降低收费标准为手段不公平招揽客户的违规现象, 有利于中介机构充分地发挥其独立审计监督的作用。从事务所角度, 应加强所内职业道德规范的宣传以及职业能力的培训, 提高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改善审计质量, 保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和规范。

在资本市场中,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普遍存在, 但是基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公司财务信息的披露缺乏公平效率性及真实可靠性, 投资者使用了错误的信息, 将会造成投资失效的损失, 加深了与内部人员之间的矛盾。加强政府部门的制度建设和监管、改善企业内部结构、规范外部审计执业, 都可以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本文仅从几个突出的角度进行阐述, 未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 望对企业的实际应用具有借鉴作用。

摘要:会计信息披露是投资者与被投资单位之间信息沟通的重要桥梁, 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可以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缓解经营者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矛盾冲突。信息披露水平偏低是当前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现象, 本文旨在分析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信息披露等问题, 并针对相关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信息披露,信息不对称,问题及措施

参考文献

[1]葛家澍, 陈守德.财务报告质量评估的探讨[J].会计研究, 2001 (11) .

[2]方红星.制度竞争路径依赖与财务报告架构的演化[J].会计研究, 2004 (1) .

[3]齐俊英.刍议会计制度变化对信息披露后果的影响[J].商业时代, 2010 (12) .

[4]魏明海, 陈胜蓝.投资者保护研究综述:财务会计信息的作用[J].中国会计评论, 2007 (1) .

[5]吴联生.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定位分析[J].财会月刊 (会计版) , 2000 (12) .

[6]吴水澎, 秦勉.论会计信息资源的配置机制[J].会计研究, 2004 (5) .

[7]许道琼.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与形式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 2010 (4) .

[8]杨淑娥, 金帆.关于公司财务治理问题的思考[J].会计研究, 2002 (12) .

[9]张长江, 温作民.会计中介机构角色创新与会计信息质量[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5 (1) .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解决之道 第5篇

●薛兆丰

经济学家阿克罗夫(George A. Akerlof)在1970年发表一篇关于美国旧车市场的文章,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可以令市场萎缩甚至消亡。此后,“信息不对称”就不胫而走,成了经济学的热门概念,而阿克罗夫本人后来也因此获得诺奖。几周前我在课上讨论该文,引起同学热议,在此谈谈要点。

所谓“信息不对称”,指的是这么一种情景:卖方可以控制产品的质量,要么提供高质产品以求高价,要么低质产品以求低价;买方无法确知卖方究竟提交哪种产品,所以只愿出一个中间价;卖方见只能赚取中间价,便拒绝提交高质产品,而只提交低质产品;买方于是进一步将出价压低??买卖双方经过多次博弈,以无法成交、双输离场告终。

这篇文章的投稿过程并不顺利。最初那家杂志拒绝刊登,理由是“这个模型若真成立,那么真实世界里就不存在市场交易了”。我认为这个退稿理由虽然失之偏颇,但有启发性。阿克罗夫提出的困境,在人类社会中确实存在。信息不对称不是新闻,只要有两个人在,他们之间就必定有不为对方所知的信息。与此同时,世界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大量的交易。一个引发大量研究成果的核心问题是:既然存在大量的市场交易,那么人们是通过哪些方式来克服阿克罗夫困境的呢?

显然,通过一次交易来建立互信,并不容易。茅于轼先生多年前就谈过,拿着钞票能到商店里买食物,对一个原始人而言是不可思议的:店主相信这钞票吗?他收了钞票然后说没收怎么办?顾客吃完以后拒绝付账又怎么办??但是,在具有人文背景的社会中,在交易重复进行的市场上,人们逐步建立了种种精妙的机制,克服了阿克罗夫困境,使大量交易成为可能。

第一类是办第一文库网法是他人担保。美国最大的二手车商叫“CarMax”,中文音译跟那位共产主义运动大师相同。它创建于1993年,现在已是全美最大的二手车商。去年迁居北京前,我就是在那里买车的。业务经理请你坐下喝杯咖啡,工作人员在车间验车和定价,再让我到柜台签字结账,整个过程不过45分钟;而经过它转售出去的旧车,一概有质量保障,承接的买家根本不用担心。

第二类办法,是签订“同舟共济”合约。例子很多:两个人组成合伙制公司、两家公司缔结战略合作关系、作者与出版社签订按销量来核算的版税合同、推销员与厂商之间按销量来核算的佣金合同等等。所有这些办法,都是鼓励人们披露信息、鼓励利人利己行为、惩罚损人利己行为的。

第三类办法是企业的垂直整合。当上游厂商与下游厂商进行生产交接时,会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各种敲竹杠行为。解决之道,可以是它们合二为一,共同进退。例如,如果牛奶加工厂不相信奶农交送的牛奶质量,前者就可以通过自己养牛来保证牛奶质量;如果牧场不相信奶牛吃的饲料的质量,那么牧场可以自己种草来保障饲料质量。

第四类办法,是卖主替自己担保。卖主把大笔抵押先放在台面。这些预支的抵押,只有在卖主始终保持诚信时,才可能通过长期经营来收回成本。这种抵押的潜台词是:“如果你们发现我骗人,那我就血本无归”。从这个角度看,办公楼的专用装修、广告、品牌,乃至商人之间在饭桌上喝酒买醉,或朋友之间互通隐私,都能在不同程度上起作用。

加州大学的经济学家克莱因(B. Klein)和莱佛勒(K. Leffler)曾经写过一篇名文,解释企业为什么要斥巨资请明星做广告。他们论证,企业这么做是为了预支抵押,以起自我担保的作用,而不是一些政府官员以为的,要让明星来鉴定产品的质量。因此,政府不必立法,要求这类广告中的明星真的使用其代言的.产品,或要求他们替产品做品质鉴定。这是说,假如某天皇巨星为生发水作代言,他自己既无须是秃子,也无须懂得医学。

第五类办法,是请保险公司替商人担保。一方面,社会不能容忍商人生产过份便宜而质

量过低的产品,因为那样对消费者而言是得不偿失;但另一方面,消费者也不能承受商人生产过份昂贵而质量太好的产品。例如,一个能在飞机爆炸时还完好无损的咖啡壶,是没有任何实用意义的,尽管美国军方由于对公款毫不在乎,就曾经购置过这种厨具。

这是说,在市场竞争下,商人只能提供恰如其分的安全产品。这么做的结果,是仍然留有发生安全事故的隐患。这部分隐患,属于不可抗力,可以而且应该通过保险机制来承担。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机制之内,保险公司与投保的企业,形成了利益共存的关系。投保企业为了享受较低的保费,会主动遵守适当的安全生产准则,从而有效地提高产品的质量。这与司机主动佩戴安全带,以换取性价比更高的保险服务,是同样的道理。

上述种种制度设计,都是市场衍生而成,是用以对付阿克罗夫困境、或曰“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关于“信息不对称”的大量研究,其综合的结论,恰恰不是市场如何失败,而是市场如何成功地解决了无处不在的“信息不对称”的局限的。

信息不对称行业的投资 第6篇

在很多产业中,当事方都基于各自的利益最大化目标,互相博弈。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一些信息不对称问题非常严重的特定行业,并对股票投资提出适当的思维指导。

在组合管理中,行业配置一般以基本面为导向,分析行业供求关系变化,并对行业的景气度进行判断,最后做出配置建议。但是对于这些产业政策影响很大的特殊行业,基本面分析本身就包括产业政策变化对行业利润率的影响判断,从更深层次理解这些行业的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很特殊的行业就是健康护理业。除了OTC市场以外,整个产业链不仅包括医药生产企业和医药流通商,还包括医院和患者。这个产业链就是一个信息严重不对称的行业,而且基于医药服务的特殊性,患者和政府都处于信息劣势方。如何做好医改并控制住财政预算就需要很高的智慧。患者处于弱势一方,政府则掌握着产业政策和投资权,理应有很多底牌,但是在推行医改过程中却遇到不少困难,各利益方博弈得非常厉害。因此,我们很容易理解政府在医改政策上不断摸索以求最佳方案的初衷。但是医改政策的基础和核心问题是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包括药品生产成本、流通成本、医生的选择偏好(患者不具备专业知识,选择权其实就是对医生建议权的无条件接受,而这很容易上升到医生的道德问题)等。医药本身就是一个技术进步很快的产品差异化行业,例如,增加新适用症就可以制造出新产品,更不要说换包装和换剂型。完全以财政成本为导向的一刀切政策很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我们可以肯定产业政策还会不断调整,并最后会充分考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低效率问题。在产业政策反复中,医药行业的行业配置和选股方向就有了很好的宏观指导。

会计信息不对称 第7篇

会计信息不对称性是指资本投资活动的参与人对资本投资市场提供的会计信息的拥有程度不对等, 包括拥有的数量多少不等、拥有的质量准确程度不等、拥有的时间早晚不等。会计信息不对称性表现为企业管理当局拥有会计信息优势、掌握了不对外披露的内部信息, 这为企业管理当局通过各种途径来牟取私利提供了可能。

企业合并时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往往被成倍地放大。因为这种企业行为具有规模大、内容复杂的特点, 企业合并所进行的交易与一般的交易不同, 其交易的对象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企业, 其交易金额巨大, 是其他交易无可比拟的, 同时交易的形式也异常复杂。比如, 从合并的类型上看可以分为新设合并、吸收合并和控股合并;从合并的支付手段上看多种多样, 可以分为现金、实物资产和股权交换;还有些大企业或大的企业集团不仅跨行业, 而且跨国界, 其内部的法人关系、管理层资历更为复杂, 所以合并企业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尤为突出。

1.1 从掌握会计信息的主体来看

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包括内部的不对称性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不对称性。内部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是指管理层与会计人员之间所掌握的会计信息不对称性。管理层由于不亲自参与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过程, 因此他们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了解往往不及会计人员;内部与外部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是指外部股东、债权人等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所掌握的会计信息仅仅局限于企业的会计报表和少量公开披露的信息, 因此, 他们掌握的会计信息不及管理层和会计人员掌握的多。

在企业合并中, 被收购方从掌握信息的角度来说处于主动地位, 对于企业的结构、资产、负债及经营等情况了如指掌, 掌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比较高;而对于外部的收购方而言, 只能通过被收购方的对外信息报告及通过其他方式间接获取被收购方的信息, 掌握会计信息的准确度难以得到保证。这样, 从主体上看, 收购方与被收购方存在信息不对称性。在企业合并的运作上, 信息的不对称性表现为管理层与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不对称等, 因为企业合并通常是由管理层研究决定的, 对于收购方的股东等信息使用者来说, 他们只有通过合并动作过程的公开渠道来获取收购的信息。

1.2 从获得会计信息时间上来看

会计人员了解信息要早于管理层, 而管理层又要早于外部使用者。会计人员提供会计信息给企业管理层审定后才向外部使用者披露。企业合并中, 收购方需要通过被收购方出台的政策、发布信息的方式, 譬如财务年报等会计资料获取被收购方的信息。从时间上看, 收购方获取信息要晚于被收购方。同样, 在收购方企业信息使用者需用要通过对被收购方财务报表的分析来通盘衡量收购方案, 其获得的信息要晚于企业的管理层。

1.3 从会计信息的数量和内容上来看

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对会计信息了如指掌, 会计人员将会计信息提供给企业管理层审定, 企业管理层出于种种目的, 可能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后才会将会计信息披露给外部使用者。这样, 会计人员、企业管理层、外部使用者拥有会计信息的量是呈递减分布的, 从而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

2 企业合并方法选择与会计信息不对称性的关系

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购买法, 是将交易活动视作一项资产的购买交易, 这一项交易在会计上与购买普通资产的处理基本相同, 即相当于以一定的价格购买被并购企业的机器、设备、厂房、存货等项目, 同时承担被并购企业相应的负债。权益结合法, 是用来处理权益集合性质企业并购的一种会计方法。权益结合法将并购视为实施并购企业权益与被并购企业权益的联合, 其实质在于不发生企业购买交易, 参与合并公司的股东联合控制他们全部或实际上全部经营资产和净资产, 共同承担合并实体 (存续公司) 风险和共享合并实体的利益。

购买法与权益法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被并企业的资产、负债计价是按合并时的公允价值——现值, 还是继续沿用原账面价值——历史成本;合并会计用或不用的差异就在于子公司个别报表的资产、负债计价是按合并时的公允价值——现值, 还是继续沿用原账面价值——历史成本。目前对商誉的争论主要在公允价值的使用上。因为如果被并企业沿用历史成本 (即采用权益结合法) , 就不会出现购买商誉。而采用购买法形成商誉后, 按下来的商誉处理是在有限年度中对商誉进行系统摊销, 还是每年通过价值评估进行商誉的减值调整, 其区别的实质就在是坚持历史成本还是采用现值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问题。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人可靠性是财务会计中的一个非常基本而又具有导向性的问题, 两者孰轻孰重直接影响会计政策的选择、计量基础的发展。在合并会计处理中, 通过现值会计和充分披露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 控制外部信息使用者与收购方管理层间的逆向选择问题;通过历史成本计价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控制外部信息使用者与收购方管理层间的道德风险问题。会计信息既相关又可靠, 这样的信息对投资者是最有利的, 是一种有用的信息。其中, 相关性信息是指投资者能够用来评估公司未来经济发展状况的信息, 而可靠性信息则是指不会被管理层操纵的真实信息。

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作为收购时收购方的会计处理方法各有特点, 两种方法的选择 (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的选择) 主要就是为了解决收购方管理层与股东、税务等外部使用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性问题。因此对合并方法的确定, 是采用购买法 (公允价值计量) 核算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还是采用权益结合法 (历史成本计量) 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是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面临的抉择。

3 我国企业合并会计方法选择对会计信息不对称性的影响

目前, 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都规定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是购买法, 取消了权益结合法的使用。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将企业合并分为企业之间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则采用权益结合法核算;如果企业之间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则采用购买法核算。这就是说, 我国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允许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两种方法并存, 这里从信息不对称性角度分析其原因。

在信息不对称性下, 可靠性和相关性成为选择会计政策的影响因素, 甚至可以说是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合并会计方法的选择可以说是为了如何调和信息不对称性下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信息有用性的同等重要的两大质量特征。相关性和可靠性并非总是在同一方向上影响信息的有用性, 但它们必须尽可能地统一于信息有用性原则之下。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既不能离开可靠性去谈论相关性, 也不能离开相关性去谈可靠性, 它们总是同时在影响或决定着信息的有用性。

但是, 在不同时期对相关性、可靠性要求的侧重有所不同。在经济秩序没有理顺、会计信息失真严重的时期, 应突出强调可靠性。而在社会诚信度高、公司治理结构良好、会计制度完善的时期, 则可以较多地强调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合并会计将合并双方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变动信息提供给信息使用者, 满足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贷款人、雇员、供应商和其他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构和公众的需要。另外, 还应满足使用者的一些特定决策需要, 如:投资者会更加关注投资报酬和投资风险, 更需要提供帮助他们做出“或购入或持有或出售”决策的信息;贷款人更需要说明企业偿债能力的信息;而政府主管部门更需要有利于决定税务政策和控制经济活动的信息。

可靠性要求合并会计应如实地反映所要反映的对象, 即要做到不偏不倚地反映合并时、合并后实体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努力避免先入为主、倾向预定的结果或某一特定利益集团的意愿, 尽量避免或减少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处理过程中出现的人为干扰、操纵等问题。

我国近10年来, 资本市场日益完善, 会计目标逐渐向决策有用性的方向转变, 财务报表的相关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带动下, 我国在公司治理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年来, 经济领域相关的法制建设进展也比较快, 新修订的《证券法》已相当完备, 此次修订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加强对投资者特别是中注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力度, 加强对上市公司、证券公司的监管力度。另外, 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此背景下,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已成为信息使用者的必然要求, 而且已成为可能。如我国2006年2月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明确提出了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这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在企业合并中, 购买法要按公允价值记录所收到的资产和承担的债务;在购买日, 购买方的合并成本若大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公允价值交净额的差额, 应确认为商誉。这样, 能够提高合并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综观我国的合并实例, 绝大部分是企业集团内的关联成员之间发生的企业合并, 即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只是企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 其实质并没有变化。这种情况的企业合并若采用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 其结果是将东西从“一个口袋转移到另一个口袋”便发生了增值, 产生了巨额的商誉。这岂不是一种变戏法?因此,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若采用购买法, 容易使会计信息会失去可靠性, 而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也就无从谈起。这种情况下的企业合并, 只能采用权益结合法, 以账面价值进行计量。

可见, 在我国的经济环境下, 信息不对称性程度不同于经济高度发达的一些西方国家, 在强调相关性的同时, 对于某些类型的企业合并, 仍还要保证其信息的可靠性, 防止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由此也可以看出, 我国新会计准则关于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的选择保持了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王晓红.新会计准则下对会计信息不对称的研究[J].会计师, 2008 (7) .

会计信息不对称 第8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信息不对称,会计核算

煤炭企业从组织结构上表现为M型架构, 即遵循事业部制所形成了“总厂——若干分厂”的格局。在以生产为导向的煤炭企业中, 各个分厂承担着十分重要的生产任务, 而各个分厂之间也存在着技术分工要求。之所以强调煤炭企业的组织结构在于, 诸多文献在讨论煤炭企业的会计核算问题时, 大都局限在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中来进行, 从而未能从煤炭企业的整体格局上来客观审视财务问题。

不难知晓, 作为各个事业部单元的分厂, 其内部构成了支线职能型架构, 且在权威式管理基础上信息不对称问题较小。然而, 针对“总厂——分厂”的结构, 总厂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将明显受到信息偏在的制约。正因如此, 这也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基于以上所述, 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析

在集团化管理模式下, 煤炭企业在财务资金的运行上一般采取全面预算管理。这一管理方式便要求, 总厂财务部门需要针对分厂物资采购预算、资金使用状况等两个环节进行考核。此时, 信息不对称问题便油然而生了。

(一) 针对采购预算方面的问题解析

在煤炭企业减能增效背景下, 各个分厂普遍面临着提高自身资本有机构成的需要, 其具体为进行资产重置和改造活动。为此, 总厂财务部门在审核各个分厂的预算资金申请时, 则可能因分厂隐藏其中的关键信息而虚报预算资金量, 从而对总厂的会计核算造成困扰。

(二) 针对资金使用方面的问题解析

在集团化公司统借统还财务制度下, 总厂财务部门往往需要对各个分厂的资金使用状况进行核算, 从而则算出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成本数据。各个分厂因存在着相对独立的利益边界, 从而便有动机隐藏关键资金使用信息。特别在煤炭企业中, 总厂与分厂之间存在空间跨度大、分厂生产规模较大的情形下, 总厂财务部门所进行的会计核算活动必然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二、解析基础上的应对模式定位

“信息不对称 (信息偏在) ”是信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 是指因总厂因缺少对分厂私人信息的掌握, 而分厂却对自身私人信息了如指掌, 这时就存在着总厂与分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应对这一现象时应着力于减少这一现象的干扰, 而不是彻底消除这一现象。

具体而言, 应对模式可定位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 适度下放会计核算权限

煤炭企业所开展的会计核算活动, 不仅有助于总厂摸清家底状况, 也有助于为全面成本控制提供重要数据。然而, 在事业部制结构下总厂与分厂之间必然存在着利益冲突, 这在我国大型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因此, 能否建立起分厂利益与会计核算相关联的态势便值得思考。

(二) 合理引进声誉约束机制

在相对封闭的组织环境中, 某个主体的负面信息将在极短的时间内在组织空间中所传递, 其结果必然是该主体面临着惩戒的危险。在个体趋利避害的本能下, 该主体在实施某项失范行为时则将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这就意味着, 针对分厂负责人进行剩余监管, 将促使他本人降低机会主义动机。

三、定位驱动下的会计核算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 煤炭企业会计核算模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 提升财务部门人员的岗位素质

这里的财务人员主要指向总厂的财务部门职工, 而所谓岗位素质主要体现在岗位意识领域。在煤炭企业普遍陷入市场困境的当前, 财务人员应具有全局意识和危机意识。在此基础上, 应在长效机制的驱动下增强他们与各个分厂之间的互动频率。另外, 为了减少因知识结构原因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还需要针对财务人员进行煤炭生产基础知识的培训。

(二) 建立分厂与会计核算利益融合

为了减少总厂财务部门会计核算的信息成本, 以及增强分厂对资金使用效益的关注度, 可以适度下放会计核算权限。同时, 这种下放伴随着需要建立分厂与会计核算利益的融合态势。具体而言, 在审核通过分厂的年度资金预算后, 并在煤炭企业财务资金监管机制的作用下, 增大分厂对预算资金的支配权。与此同时, 总厂与分厂签订生产协议, 在按质按量完成协议所规定的生产任务后, 结余资金可以全部或按比例作为分厂的福利基金使用。这样一来, 自然就促使分厂主动进行成本控制, 从而达成了总厂会计核算的最终目的。

(三) 构建信息平台下剩余约束机制

目前, 煤炭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都较为重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 基于ERP系统平台的信息化管理将有效减少总厂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影响。同时, 针对剩余约束机制的建立, 则依赖于企业网络化平台的建立。即, 利用互联网、局域网平台, 建立针对分厂管理层的信息发布和信息收集通道。这样一来, 就能在舆论监督下减少信息不对称对会计核算的干扰。

四、小结

本文通过引入信息不对称概念, 实则指出了当前煤炭企业会计核算中的真实困境。为此, 可以在提升财务部门人员的岗位素质、建立分厂与会计核算利益融合, 以及构建信息平台下剩余约束机制等三个方面下工夫。最后, 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李俊.浅议煤炭成本精细化管理[J].会计之友, 2006;6Z

[2]王江洪.浅谈陕西宝鸡东岭集团成本管理——煤化工产业中的煤炭成本管理[J].商情, 2012;50

会计信息不对称 第9篇

一、完全信息条件下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博弈分析框架

(一)参与人

信息提供者(公司管理层)和信息使用者(做市商和投资者),公司管理层进行信息披露,做市商依据信息进行双向报价并决定是否做市,投资者依据信息做出是否投资的决策。

(二)行动与战略

公司管理层、做市商和投资者的内涵容包括:公司管理层={信息真实,信息操纵},做市商={做市,不做市},投资者={投资,不投资}。

(三)收益

用矩阵表示收益,假设公司管理层的信息披露行为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自觉遵守有关披露规范如实披露,投资者可获取与决策相关的和可靠的信息,若投资者投资,公司可获得计划的市场融资,公司高管层的货币效用为30,投资者拒绝投资,公司不能获取融资,公司高管层的货币效用为-10;另一种是操纵信息,公司高管层提供虚假信息欺骗投资者,若投资者投资,公司高管层的货币效用为60,投资者拒绝投资,公司高管层的货币效用为-10。假设投资者也有两种行为选择:一种是储蓄或购买国债,假设资金的无风险报酬率为3%,投资者获取的无风险报酬为投资者带来的货币效用为30,即无论OTC市场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如何,投资者因没有购买股票获得的效用均是30;另一种是投资于OTC市场股票,假设公司的信息真实披露时,投资获得的效用为70,公司信息操纵时,投资者获得的效用是20。若公司管理层和投资者进行静态博弈,其结果如表1:

注:表1中的数字分别代表公司高管层和投资者在各种不同战略组合中的效用水平。即如果公司高管层选择H,投资者选择B,那么投资者的效用(Investor Payoffs)是70,高管层的效用(Manager Payoffs)是30。

做市商作为OTC市场定价的主体,其获取的信息质量高低对证券定价有重要影响。若做市商不为公司做市,则其不会获得做市收益,无论OTC市场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如何,做市商的效用均为0;在做市商为公司做市的情况下,如果公司真实披露会计信息,做市商的定价偏差较小,获得效用为40,若公司操纵信息,做市商的定价偏差较大,获得效用为-10。若公司管理层和做市商进行静态博弈,其结果如表2:

注:表2中的数字分别代表公司高管层和做市商在各种不同战略组合中的效用水平。即如果公司高管层选择H,做市商选择M,那么做市商的效用(Dealer Payoffs)是4O,高管层的效用(Manager Payoffs)是3O。

(四)静态博弈分析

从公司高管层和投资者的静态博弈看,高管层在不论投资者是否投资的情况下都会选择信息操纵。在信息对称情况下,投资者则会选择拒绝投资策略,根据博弈论,RD是惟一在给定其他参与人的战略选择时,每个参与人都能对自己的战略选择满意的一组战略组合,即策略组合Ⅳ(30,-10)构成公司高管层和投资者博弈的“纳什均衡”解。同样,在公司管理层和做市商的静态博弈中,高管层在不论做市商是否做市的情况下都会选择信息操纵,在信息对称情况下,做市商会选择拒绝做市策略,策略组合Ⅳ(0,-10)构成公司高管层和做市商博弈的“纳什均衡”解。

(五)动态博弈分析

在市场参与者进行无限次重复博弈过程中,分析逻辑为:公司选择真实披露,做市商为其做市会获得40的货币效用,投资者投资会获得70的货币效用,公司则会获得30的货币效用;公司高管层在某一阶段采取信息操纵策略,做市商因获得负的货币效用(-10)支付会拒绝为公司做市,投资者则因投资获得20的货币效用低于储蓄30的货币效用而选择拒绝投资策略,此时,公司会获得-10的货币效用;在做市商为公司做市、投资者选择投资时,公司选择真实信息披露是其最优策略;公司进行真实信息披露情况下,做市商选择做市、投资者选择投资是其最优策略。从社会福利最大化角度看,公司高管层和投资者的最优策略组合应当是动态博弈结果Ⅰ(70,30),公司高管层和做市商的最优策略组合应当是I(40,30),这与静态博弈策略组合的纳什均衡解不同。但实际中,一些公司的管理层并不会完全进行真实信息披露,而会进行一定程度的信息操纵,市场中仍有做市商为公司做市,投资者也会继续投资,这是因为市场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造成。

二、信息不对称下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动态博弈分析框架

(一)信息不对称下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

与市场微观结构有关,许多文献对市场微观结构中信息不对称进行了研究,如:Copland et.al(1983);Glosten和Milgrom(1985)等。OTC市场中,公司高管层直接监管公司资产的运营活动,并对公司的运作效果负责,属于公司的“内部人”,因而拥有公司的内部信息,与做市商、投资者等公司“外部人”相比处于信息优势地位。Richard Frankel和Xu Li(2004)用公司内部人交易的获利能力和强度作为信息不对称的替代变量,发现公司“好”消息或“坏”消息与内部人买入频率正相关。另外,公司经理层、做市商和投资者目标也不一致,公司经理层的目标是最大化其个人报酬,如酬劳、利润分享、股票期权、度假、晋级、社会声誉等,这与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目标不相一致,而做市商的目标是最大化其做市收益(最大的买卖价差)。因此,经营者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更关注公司短期经济利益,公司经理层为满足其自身的收益目标,在企业经营状况差时往往会操纵会计信息,对公司的“坏”信息不披露或提供虚假信息欺骗投资者,产生“委托代理”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

(二)信息不对称下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动态博弈分析

在动态博弈中,当造假成本较低时,公司经理层会进行信息操纵,因为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成本低于其预期收益,所以公司管理层会冒着被惩罚的风险欺骗做市商和投资者。公司管理层和投资者的动态博弈过程,参见图1。第一,公司管理层先选择行动(真实披露、信息操纵),市场只知道公司管理层选择真实披露的概率分布p;第二,投资者在看到公司披露的行为结果后以一定的概率q选择投资或不投资。公司经营状况好时投资者的效用V大于公司经营状况差时投资者的效用W,但无法确定管理者的信息操纵动机。

三、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混合战略的纳什均衡

(一)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对OTC市场的影响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影响做市商的市场报价价差。经验表明,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做市商报出的买卖价差越大。通常情况下,不知道公司真实披露和投资者投资的确定性行动,而只知道公司真实披露和投资者投资行动的概率分布。

(二)做市商制度下公司管理层和投资者混合战略纳什均衡例

证假设公司选择真实披露的概率为p,则公司选择信息操纵的概率为1-p;投资者选择投资的概率为q,则投资者选择不投资的概率为1-q。用i表示无风险收益率,R表示投资前公司的利润,V表示公司的流通股市值,表示公司真实披露时投资者选择投资的投资额占市值的比例,α2表示公司信息操纵时投资者选择投资的投资额占市值的比例,β1表示真实披露时公司高管层所得报酬占公司利润的比例,β1表示信息操纵时公司高管层所得报酬占公司利润的比例,R1表示公司真实披露时投资者投资的新增利润,R2表示公司信息操纵时投资者投资的新增利润,S1表示公司真实披露时做市商报出的买卖价差,S2表示公司信息操纵时做市商报出的买卖价差。支付矩阵如表3:

投资者和公司收益的计算如下:

投资者投资的收益:π11=α1(R+R1-S1)p+α2(R+R2-S2)(1-p)(1)

投资者不投资的收益:π12=iα1Vp+iα2V(1-p)(2)

均衡时,即π11=π12时,求得公司真实披露的概率:

如果公司进行真实披露的概率大于上述p值,投资者的最优策略是投资;如果公司进行真实披露的概率小于上述p值,投资者的最优策略是不投资。

公司真实披露的收益:π21=α1(R+R1)β1q+Rβ1(1-q)(4)

公司信息操纵的收益:π22=α1(R+R2)β2q+Rβ2(1-q)(5)

均衡时,即π21=π22时,求得投资者投资的概率:

如果投资者投资的概率大于上述q值,公司高管层的最优策略是真实披露;如果投资者投资的概率小于上述q值,公司高管层的最优策略是信息操纵。

四、启示与结论

(一)信息披露质量高低是OTC市场有效运行的关键

OTC市场有效性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关系研究有助于构建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明确影响OTC市场会计信息揭示的可靠性因素。信息披露质量高低影响OTC市场公司高管层、做市商和投资者的利益分割,在信息披露质量较低的情况下,做市商为公司做市需要承担更大的流动性风险,投资者投资会蒙受更大的损失。只有公司的信息披露达到一定的真实披露水平,做市商才会为公司做市,投资者才愿意投资,市场股票的流动性才从得以改善,从而降低公司在OTC市场的筹资成本。

(二)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影响因素复杂

从公司真实披露的概率公式看出,OTC市场投资者最优投资决策的影响因素很多,如公司的盈利状况、做市商的买卖价差、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以及投资者投资的替代品等。分析OTC市场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制定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

(三)有效的激励机制是诱导公司高管层选择真实披露的重要

因素构建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抑制OTC市场挂牌公司的信息操纵,要将公司的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披露的传导机制结合起来考察,以保证OTC市场挂牌公司会计信息揭示的可靠性。从投资者投资概率公式看,OTC市场公司高管层的最优决策与公司的激励机制有关,即与公司高管层所得报酬占公司利润的比例值有关。柜台公司只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抑制公司高管层信息操纵的动机。但上述博弈分析并没有考虑其他替代信息的影响,如分析师跟踪、媒体报道等其它信息渠道。较多的替代信息会降低公司高管层信息操纵的收益,抑制高管层的信息操纵;反之,会增强高管层信息操纵的动机。由于其它替代信息更重要的是影响市场价格的信息含量,所以博弈分析没有考虑这一因素。

参考文献

[1]张栋:《信息不对称报酬契约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财务与会计》2004年第14期。

[2]崔志娟:《柜台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研究——国外文献述评与启示》,《会计研究》2009年第3期。

[3]Copland T,Galai D.Information Effects on The Bid-ask Spread.Journal of Finance,1983.

会计信息不对称 第10篇

会计信息作为会计信息系统这样一个人造系统的最终输出“物”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信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作为一种联结投资者和上市公司,及上市公司中所有者和管理者的信息,在企业投资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众多学者也注意到会计信息这样的一种作用,探讨了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非效率投资的问题,Bushman和Smith(2001),Biddle和Hilary(2006)、Biddle、Hilary和Verdi(2009)、李青原(2009)。以上学者们的研究表明:高质量会计信息能够抑制企业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但上述研究中,由于会计信息的多功能性,学者们在相关研究中并没有分别考虑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是由于会计信息质量在公司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是会计信息质量在资本市场上所发挥的作用;同时研究也并没有从会计信息质量本身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等质量特征出发来考虑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治理作用。本文试图在深入分析资本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基础上,结合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特征,探讨会计信息质量对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并从会计信息质量对证券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和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构建会计信息质量在资本市场上治理企业非效率投资机制的主要途径。

二、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一)股票市场信息不对称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股票市场的股票发行市场和股票交易市场,均深受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导致了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产生。在股票发行市场中,作为购买公司新发行股票的投资者和在股票交易市场中,作为购买已发行股票的的投资者,均为公司的外部投资者,并未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但是在买卖企业股票的交易行为中,对股票的定价均涉及到企业相关的经营管理行为,不能够准确的对相应企业股票进行准确定价,必然会干扰股票的交易,从而对企业通过股票来融资的方式产生影响,导致企业因投资资金的问题而产生非效率投资。Myers和Majluf(1984)考察了股票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对企业资本投资的影响,提出了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进行融资时将会面临逆向选择的问题。认为在企业的管理者和企业现存股东利益一致的假设前提下,管理者将利用对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选择新股在被高估时向股票市场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而股票市场潜在的投资者会合理的判断出管理者意图,从而将企业发行新股认为是一种坏的消息,对企业发行新股进行相应折价,这样就会导致:即使当企业情况非常好的时候,管理者也不会选择股票市场,通过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进行相应投资,从而放弃好的投资机会产生投资不足;同时提出了企业融资的不同层级选择(Pecking Order)理论,认为企业投资时融资路径为:先寻求内部融资,再债务融资,权益融资成为末选。在这样一种融资路径中,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被大大弱化。

(二)中长期放款市场信息不对称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中长期放款市场作为对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扩建和新建资金进行借贷的市场,在企业融资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果股票市场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导致融资功能弱化,影响到企业投资效率,而债务融资渠道通畅,企业也能够通过债务融资渠道得到相应投资资金,但债务融资渠道也受到了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从而导致了企业非效率投资。商业银行作为中长期放款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并不是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的相关经营决策并不具备决定权,尤其在我国,作为上市公司重要的债权人(银行),由于其本身为国有,在信贷合同中只有知情权,在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中缺乏代表,同时法律对债务人违约时的制裁条款,这种情况使得商业银行基本上不能对股东损害其利益的行为进行较好的抑制。在这种不利背景下,商业银行作为保护自身利益的最好策略是:通过对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事先针对不同的借贷企业,制定不同的借贷政策,但是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干扰了商业银行的相关行为,影响到了中长期放款市场的顺利运转。Myers和Majluf(1984)关于股票市场上信息不对称这一因素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思路同样也可以应用到债务融资市场:在给定利率的条件下,管理者当局认识到他们可能违约时,倾向于借贷更多的资金,同样逆向选择的问题也会发生,借款者将提高相应的利率以保护自己的利益,从而导致融资资金的成本增加,影响到企业投资行为。Stiglitz和Weiss(1981)对债务融资市场的分析也得出了信息不对称将影响企业债务融资,进而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的问题,他们分析了在股东-债权人利益冲突下,债权人逆向选择的问题,认为股东(现存)和债权人信息不对称会导致股东成本,因为债权人对未来的资产替代进行了折现。因此,利率增加、信贷配给或对投资或融资条件施加限制条件,会限制股东进行投资项目的能力,导致公司的融资成本增加而产生投资不足。在以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学者们也通过企业投资支出与内部现金流的关系对资本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理论进行了相应的实证研究,他们认为,如果企业投资与内部现金流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则表明企业因融资约束而导致投资不足这一结论成立。Fazzari et al(FHP,1988)认为,那些股息支付率低的企业是受到融资约束的企业,事先用“股息支付高低”对公司分组,研究发现股息支付率低的企业其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性更高,从而验证了企业因融资约束而导致投资不足这一结论。后来的学者从营运资本、小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大工业集团等标准对企业是否受到融资约束进行分类,检验投资对现金流敏感性的变化,得到了相同结果。综上所述资本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影响到了企业获取相应的投资资金,尤其是可能导致外部权益融资成本显著高于内源融资,而过高的融资成本形成融资约束,使一些企业被迫放弃原本好的投资项目而出现投资不足。

三、会计信息质量与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性与可靠性

由美国会计师协会(AAA)1966年发布的报告中提出:“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必须与为达到特定的或理想的结果而采取的行动有关”。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接受了AAA决策相关性的观点,把相关性定义为“是能够引起决策差别的一种特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把相关性定义为“是能够引起决策差别的一种特征”。IASC在《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对相关性的定义为:当资料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估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事件或者通过确证或纠正使用者过去的评价,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资料就具有相关性。FASB认为,要使会计信息具备相关性,必须满足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三个基本质量特征。预测价值是指会计信息作为一种有用输入信息能够帮助决策者预测现金流量或盈利能力,预测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预测模式的有效性。反馈价值是指能够使决策者“证实或更正先前的期望”即会计信息能够对信息使用者曾做出的预测进行证实或纠正。及时性是指在会计信息失去对决策有用之前,能被使用者所拥有,迟到的会计信息显然不具备相关性,故会计信息必须在其失去对决策有影响力之前被传递到决策者手中。可靠性也是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之一。FASB在《第二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指出,可靠性是指“信息应稳妥地避免错误和偏见,如实反映意欲反映的对象”。IASC也非常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1989年7月颁布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指出,“资料要成为有用,还必须具有可靠性。当其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应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资料就具备了可靠性”。FASB认为会计信息是否可靠,可从可验证性、真实性和中立性三方面衡量。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是指独立的计量人员用相同的计量方法,基本上会重现的信息,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强调了如下两点:一是用于验证的方法必须是相同的,因为选择其它方法,很可能失去验证的意义;二是验证的结果含有意见的一致性,当然这种一致性并不意味没有一点差别,在允许的范围内,差别的存在是可以接受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指会计计量的结果,应与其所反映的经济对象或经济事项一致,也就是说,信息应客观地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可以用价值计量的经济活动。会计信息的中立性是指会计信息中不包含偏向的成份,应当是中立、公允、公正的。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提供信息时,不偏重任何方面,不追求预期的结果,会计信息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资本市场有用性

会计目标—决策有用观是指会计应该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做出理性投资、信贷和相似决策所需的有用信息。决策有用观主要着眼于解决资本市场中逆向选择的问题。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资本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则是指处于企业外部的投资者由于信息不对称,不能客观对相应的证券进行定价,从而导致社会资金的错误配置,或者由于理性的投资者事先己充分估计了自己所处的不利信息地位,会格外谨慎做出购买公司证券等决策时,大为降低了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进而导致市场萎缩。从本质上来看,决策有用观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会计信息这样的一种产品能够向投资者提供企业相关信息,为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购买企业相应的资本产品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为了完成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就要求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质量特征,强调会计信息对企业未来价值的反映,为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能根据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对其购买的证券进行准确定价,可以说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越高,其越能完成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的具体衡量标准是保证资本市场的使用者利用会计信息完成合理决策的基础。会计信息相关性的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质量特征对缓解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具有重要作用。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或盈利能力是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和中长期放款市场商业银行极为关注的信息,会计信息越准确的反应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或盈利能力,越能反应公司发行股票的内来价值和公司对未来债务的偿还能力。无论是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还是商业银行,对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将影响决策行为,会计信息“证实或更正先前的期望”的特征有助于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或商业银行对企业采取相关行为符合企业的经营状况。会计信息越及时就越能较快的消除股票市场的投资者、中长期放款市场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保证资本市场的顺畅运作。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可验证性、真实性和中立性质量特征是实现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必要条件。可验证的会计信息为资本市场的决策者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相应的预测提供合理的前提。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会计计量结果和会计所反映的经济对象或经济事项一致,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是资本市场决策者利用会计信息的基础。只有中立、公允、公正的会计信息才能不误导资本市场的决策者。综上可以得到如下结论: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的设定主要是为了解决决策者决策有用的问题,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越高就越能刻画出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和未来发展的信息,越有利于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做出理性投资、信贷和相似决策所需的有用信息。

四、会计信息质量治理非效率投资途径

(一)会计信息质量在股票市场上的作用

企业在股票市场上融资,涉及到股票购买方-投资者和股票发行方-企业,相关性和可靠性较高的会计信息既能够通过增强股票流动性改变上市公司的行为又能够通过影响投资者估计未来收益时考虑的风险水平改变投资者的行为,从而引导股票市场的良性运转,治理企业因股票融资行为时产生的非效率投资。首先,相关性和可靠性较高的会计信息能够增加股票市场的流动性,从而减少企业股票融资的资本成本。流动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交易所需的成本,或寻找一个理想的价格所需要的时间。流动性是影响股票价格行为的重要因素,具有良好流动性的股票能降低交易的执行成本,减少企业资本成本。信息披露的多少和质量均能对股票流动性产生影响。Amihud和Mendelson(1986)从预期收益的角度研究了买卖价差这样一个问题,提出了流动性溢价理论,认为资产流动性是资产定价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流动性低的资产其预期收益较高,而流动性高的资产其预期收益较低,即股票买卖竞价差大的公司,其股票流动性较差,相对来说其资本成本要高,其原因是投资者要求对这种交易成本进行补偿,同时指出通过改进披露公司信息质量就有助于减少竞价差中包含的逆向选择内容,从而导致权益资本成本的降低,Diamond和Verrecchia(1991)指出增加公开披露信息的数量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增加股票流动性,导致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降低资本成本。会计信息作为股票市场一种公开披露的信息,其形成受到了相关会计法律和规范的制约。在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数量上是一致的情况下,其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越高,就越能反映企业内部的各种情况,提供给决策者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信息量就越大,从而能减少知情投资者和非知情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使非知情的潜在投资者做出更加合理的投资决策,更愿意投资于公司,减少股票的交易成本,增强股票的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相反,相关性和可靠性较低的会计信息不仅不能给相关决策者的决策提供相应的信息基础,还会形成信息噪音,加剧知情投资者和非知情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导致股票流动性降低,增加企业融资成本。其次,高相关和可靠的会计信息能够降低投资者估计未来收益时考虑的风险水平,使得投资者要求的投资回报率降低,减少融资成本。风险是影响股票价格的重要因素,预测的风险水平越高,则投资者要求的回报率就越高,风险产生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信息披露有助于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Barry和Brown(1985)在研究信息披露对股票定价的影响时提出,投资者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对股票回报的参数进行估计,他们建立的投资组合中有两种股票,一种具有较多信息,另一种具有较少信息。对于信息数量较少的股票,投资者主观预期回报的方差较大,所以要求的回报也就较高。这表明参数不确定性或者说预测风险对股票回报会产生影响。相关性和可靠性较高的会计信息通过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揭示,有助于投资者了解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降低了不确定性,从而减少了投资者要求的回报率。低质量会计信息不仅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还会增加信息噪音,影响投资者判断,导致投资者主观预期回报的方差较大,增加企业融资成本。同时,Bhushan(1989)、Lang和Lundholm(1993,1996)的研究表明:高质量会计信息还能够降低分析师对公司有关情况进行预测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公司获得更多分析师的关注,分析师之间的预测分歧也较小,相应地公司融资成本就较低。Leuz和Verrecchia(1999)将上市公司投资决策、信息质量和资本成本联系起来。他们假定经理以股价最大化为目标选择投资项目为股东带来现金流量,同时,经理披露的信息会影响股票价格,进而影响投资者要求的回报。信息在投资决策方面起到协调经理和投资者行为的作用。所以,高质量信息更好地协调二者行为,投资者要求的回报下降。

(二)会计信息质量在借贷市场上的作用

现有研究发现会计信息在保护债权人利益方面,具有如下重要意义:会计信息能够在借贷前准确传递企业的相关情况,为债权人的借贷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信息;会计信息的某些指标直接成为了签约履行标准;在借贷行为后,会计信息是债权人对债务人进行监督的重要依据。在以上会计信息对债权人意义中,最重要的是会计信息能够消除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促使借贷市场的健康发展,从而在企业获取债务资金,降低成本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于富生、张敏(2007)认为,企业是一个契约集合体,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也属于这一契约集合体的组成部分。企业通过定期向债权人偿付本息而解除这种契约关系,偿付的利息及相关费用就构成了企业的“显性”债务成本。除此之外,还存在着“隐性”债务成本,这种“隐性”债务成本来源于债权人因信息不对称所要求的风险溢价。这种溢价程度越高,企业的债务成本就越高。因此,企业的透明度越高,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就越低,企业隐藏不利信息的可能性就越低,从而债权人要求的风险溢价越低,使得企业的债务成本越低,而影响企业透明度的主要因素是信息披露质量。企业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其透明度就越高,从而债务成本也就越低。有学者研究发现信息披露质量和公司债务成本呈现出负关系,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则公司债务资本成本越低。Partha Sengupta(1998)以美国的10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研究发现信息披露质量和债务成本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认为债权人和承销商评价拖欠风险的因素之一就是公司隐瞒不利信息的可能性,当公司过去信息披露质量较高时,债权人和保险商认为公司隐瞒不利信息的可能性很低,因而要求的风险报酬也更低,反之亦然。而且进一步证明了当公司面对的市场不确定性越大时,则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和债务筹资成本的反向关系越明显。

上述研究表明:对于资本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企业非效率投资,会计信息质量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理作用。相应地,监管部门应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促进上市公司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杜绝虚假信息和内幕交易,从根本上保护外部投资者的利益;其次,上市公司也应主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这将有助于降低融资成本,减少外部融资约束,提高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降低上市公司与外部资金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促进上市公司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世忠:《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及其评鉴模式与方法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年版。

[2]李青原:《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资本配置效率——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南开管理评论》2009年第2期。

[3]于富生、张敏:《信息披露质量与债务成本—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年第9期。

[4]Myers,S and Majluf,N.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4.

[5]Amihud Yakov and Haim Mendeson.Asset Pricing and the Bid-Ask Spread.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6.

[6]Diamond,D.W.and Verrecchia,R.E..Disclosure,Liquidity and the Cost of Capital.Journal of Finance,1991.

[7]Barry,Christopher B and Brown,Stephen J.Differential Information and Security Market Equilibrium.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85.

[8]Partha Sengupta.Corporate Disclosure Quality and the Cost of Debt.The Accounting Review,1998.

[9]Biddle,Gary C.and Hilary,Gilles.Accounting quality and firm-level capital investment Accounting Review,2006.

信息不对称、欺诈与单元人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欺诈;单元人;识别成本

一、单元人概念的提出

1.表现型单元人。这类单元人以诚信为本,为了追求长远的利益与存在,不会做出对信息劣势方权益有害的行为,但是为了和有欺诈行为的单元人区分,表现型单元人会极力表现自己,展现诚信的理念,保障自己的表现型收益。

2.摇摆不定型单元人。这类单元人具有表现型单元人的特征,但是不如表现型单元人特征明显。在较小的利益面前,摇摆不定型单元人会与表现型单元人无异,但在面临重大的利益问题时,摇摆不定型单元人会背叛信息劣势方,做出有损其利益的行为。

3.隐藏型单元人。这类单元人不具有表现型单元人的显著特征,没有诚信的运作理念,但是为了获取表现型单元人的高收益,隐藏型单元人会隐藏自己的类型,等待时机做出有损信息劣势方的行动。

4.暴露型单元人。这类单元人不具有表现型单元人的显著特点,也不屑于隐藏自己的类型。暴露型单元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首次交易对手的源源不断的供应。由于每一个信息劣势方在与对手方的相处过程中,都会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任何信息劣势方都不能避免这一过程。事实上,也就为暴露型单元人提供了相应的市场。

二、基于表现型单元人的供求分析

1.单元人的供给曲线。单元人可以在0到1之间供给商品A,对于任一产量Q,单元人要求的价格包含两个方面,一部分是正常生产成本,一部分是由正常利润与欺诈利润构成的利润和。正常生产成本代表单元人为了维持某种程度的诚意支付的成本,越是具有表现型,正常生产成本越高。欺诈利润代表单元人进行某种程度的欺诈获得的利润,正常利润代表单元人进行某种程度的诚意要求的利润,显然,越是表现型,欺诈利润越小,正常利润越高,暴露型单元人只有最大的欺诈利润,而表现型单元人只有最大的正常利润。我们假定利润总和是恒定值,因为短期的利润和差异会引发单元人类型的迁移,长期来看利润和差异会被消除,利润和为恒定值。

图1为单元人的供给曲线:

2.信息劣势方的需求曲线。我们假设信息劣势方不喜欢欺诈,极度追求表现型单元人类型,因此商品A中表现型单元人类型占比越高,劣势方愿意支付的价格越高,这里的价格是指正常价格。另外,由于劣势方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對称,因此需要支付一定的识别成本,事实上识别成本也构成了欺诈利润的来源。对于暴露型单元人和表现型单元人,劣势方识别成本较低,摇摆不定型单元人和隐藏型单元人识别成本较高,纯粹的暴露型和表现型识别成本均为零。由于识别成本曲线为经过原点的倒U型曲线,因此加上正常价格劣势方支付的实际价格曲线也为变形的倒U型曲线。图2为劣势方面临的需求曲线:

3.供求分析。我们看到,与传统供给曲线倾斜向下,需求曲线倾斜向上不同,单元人类型即商品A的供给曲线倾斜向上,而需求曲线也有一段倾斜向上。假设每个单元人面临相同的正常生产成本,则所有单元人的供给曲线相同,而由于劣势方的异质性,识别成本不尽相同,因此需求曲线也不尽相同。从图三中可以看出,可以有一个或者两个均衡点,任意类型的单元人都可能存在,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图三为供求曲线图:

4.识别成本为零的供求分析

假设劣势方能够准确识别单元人类型,则识别成本为零,需求曲线为一过原点的直线。同时欺诈利润也为零。当供给曲线在需求曲线上方的时候,由于劣势方能够完全识别单元人类型,不会对欺诈支付欺诈利润,只会对商品A中包含的表现型商品支付正常利润。此时,劣势方对于商品A愿意支付的价格低于供给方对商品A愿意接受的价格,在任意产量水平下,供给大于需求,因此供求曲线会迅速重合以达到均衡价格。供给曲线在需求曲线下方情况类似。当供求曲线不重合的时候,总有一方会因为价差获益,因此此时没有欺诈利润但欺诈却得以短暂存在。

当供求曲线重合时,价差消失,没有一方可以获益,没有欺诈利润也不存在欺诈,劣势方会着力追求纯表现型商品A,而供给方会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供给纯表现型商品A,图线迅速收敛于右端点,转向只对纯表现型单元人竞价,即只有表现型单元人的存在。虽然劣势方与表现型单元人之间仍存在信息不对称,但有损劣势方利益的信息不对称已经消除。

三、结论及建议

均衡师生信息不对称的策略 第12篇

一、师生信息不对称的外化表现

师生占有信息量存在悬殊的差异。教师对学习内容把握相比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自然要高出一大截。当然,信息不对称并非是让师生比高低,而是要在信息的发出、交流、反馈等交互过程中,让师生信息量能够趋于对称。因为信息量均衡,意味着交互效果的升级。

1.师生发出信息量不对称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教师会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讲解、演示、分析、引导,所发出的信息量自然是巨大的。而学生方面呢?要利用自身学习基础,主动学习教材内容,尽量消化教师传递过来的信息。可由于一些客观和主观原因的存在,学生不能将教师传递过来的信息全盘吸收,会出现一个打折扣现象。这个折扣越大,教学过程中师生信息发出不对称现象就剧烈。

2.师生交流信息量不对称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应该是教学行为转化成教学效果的最基本形式。但现实是,教师在师生互动中投入大量热情和努力,学生这边常常是处于应付状态,这种“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不管致因有哪些,师生交流信息不对称已经形成,势必要阻碍交流效果。

3.师生反馈信息量不对称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难清晰掌握学生学习实况,学生不会主动将学习中的阻碍、困难、迷惑等内容反馈给教师,教师只能从测试中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如何。同样,学生也很难掌握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出现什么失误,以及如何进行高效师生合作。师生反馈信息相对封闭,这对顺利实施教学行为是不利的。

二、均衡师生信息不对称的策略

师生信息交流不对称是正常现象,但如果不对称超出一定范围,就需要进行调控了。均衡师生信息不对称,可以促进师生互动高效化,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重要意义。

1.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频率

均衡师生信息不对称,可以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频率和强度。教学互动是新课改提倡的重要教学精神,要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教师不仅要放弃“一言堂”传统教学模式,还要和学生形成高效互动。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策划、操作、检验,教师要给学生参与教学提供足够时空。

例如,在学习《黄山奇松》时,教师先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自行解决生字词,然后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能够有感情、流利、正确地朗读。教师还提问从这篇课文中应该学习什么内容?学生在解决完字词之后,在朗读的同时,不停地翻阅查找教辅资料,总结提炼教学目标。教师将学生提出的教学目标进行归结,提出一些阅读思考题,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深度参与教学,增加了师生互动频率,教学效果大幅度提升,信息传递及时充分,对均衡师生信息不对称发挥重要调节作用。

2.开展多种层次的师生交流互动

师生互动在新课程背景下属于教学常态,但由于交流活动逐渐固化,交流的深度广度都受到一定限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大多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进行,不管是泛问泛答还是单个问答,都属于浅层次的交流活动。交流形式单一,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总是处于从属地位,这样的交流何言平等。因此,要提升师生交流质量,实现信息交互均衡,改变交流方式势在必行。

例如,在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时,课文中列举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的事例,教师为提升师生交流互动水平,故意提出反面见解:这些人真够傻的,为什么不找一找捷径呢?学生明知教师想从反面进行论证,就极力和老师进行辩论,希望用自己的理解说服老师。课堂教学气氛顿时热烈起来。像这种以师生展开辩论的方式进行交流互动,其信息均衡度当然已达到最佳水平,教学效果当然是显著的。

3.建立师生评价反馈互动体系

教学过程离不开评价反馈。教师从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中获得最真实的信息,以此进行教学行为矫正,提升教学效率;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教学效果评价信息,可以指导自身学习活动,同时获得其他同学学习情况,也能够形成对照,找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缺点,进行自我调整,不断提高学习水平。

例如,根据《变色龙》写作方式,学写一种小动物。学生写这样的文章并不困难,但学生常常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是以往写作习惯来写,难免出现喧宾夺主现象,过多写“我”的介入,对小动物描写不够。教师在评价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推荐优秀习作让学生相互学习,并要求汇报学习结果。学生对这样的评价反馈要求感觉很新鲜,也会把自己的想法和收获加以总结。实践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

上一篇:肛门部手术下一篇: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