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博物馆范文

2024-07-24

大学博物馆范文(精选9篇)

大学博物馆 第1篇

1 文物保存与文化传播

国内很多大学都拥有实体博物馆,其中一些在馆藏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处于较高水平。经过一代代专家学者们的努力,这些大学博物馆在人类学、地质、航天航空、建筑工程、生物学、科技史等不同领域搜集整理了一批丰富而珍贵的资源,对整体的中国博物馆领域而言,是弥足珍贵的补充。

传统的文物藏品保存方式较为简陋,长期以往会造成藏品一定程度上的磨损。利用数字化技术管理藏品和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的数字博物馆则很好解决了文物藏品展示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减少了藏品在频繁展出过程中的损耗,降低被偷盗的可能,并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永久展出。同时,对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能起到较好的保存和直观形象地呈现,如利用动作捕捉技术、数字化故事编排与讲述技术等形成画面与信息,并支持交互使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保存。

传统博物馆的展览形式及传播手段较为单一,观众的参与性和自主性不强,因而积极性难以被充分调动,这制约了博物馆文化的广泛传播。而数字博物馆则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文物数字化后存入多媒体数据库,并通过互联网传播和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为博物馆文化永久保存与传播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也因为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及其所带来的沉浸性和交互性使数字博物馆更赋吸引力,更能调动观众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再加上丰富的图、文、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的交相作用,调动参观者的多重感官,使知识的理解、文化的接受和传播变得更为高效、快速。数字博物馆可以说是一个兼容了声响(Sound)、语言(Language)、文字(Word)、图形(Graphic)、图像(Image)等符号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给受众带来层次丰富的声响与音效效果以及动感的图像和视觉效果,尤其在模拟现实和制造虚拟空间方面效果非凡,同时具有信息高速及时传播和迅速与受众沟通并获取反馈的特点。直观形象的视频、动画等使馆藏内容更加丰富立体,传达的信息量更大,多媒体的协同作用能够拓展观众的想象空间,易于增强参观时的沉浸感,也加强观众对博物馆文化的理解与思考。

2 教学科研与交流

原有的大学实体博物馆往往深藏在学校内部,主要是出于教学、科研等用途,没有面向更广的社会公众,馆际交流和社会交流比较缺乏,其价值难以充分凸显出来。而大学数字博物馆则在教学科研,以及与其它数字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上具有多重的优势。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定期举办的各类专题讲座等使其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也易于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此外,也因为资源共享、便于检索,而加强了与其它数字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以及与社会公众的交流与互动。

大学数字博物馆能够创造新的学习方式,成为学生生动的“第二课堂”,学生能实时地与博物馆资源互动,实现知识接受由被动转向主动,同时,还可通过个性化和交互式的参观方式加强创造性。虚拟漫游能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自主选择观看的内容,深入了解博物馆知识与内涵。全景图能够展示逼真的虚拟场景及文物展品,也使学生能够全方位观察展品的细节。全景图突破了普通照片在网上展示的局限性,可交互操控,观众可看到由实地拍摄全景照片形成的球型环视场景,使人在三维互动浏览过程中体验身临其境的感觉。而根据文物展品内容改编的互动游戏,可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加深对展品知识的了解,正所谓寓教于乐。这些丰富多元的形式能在加强学生专业素养、普及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学生了解新知识、掌握学习研究方法的新通道。

以“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展示和共享平台”为例,它实现了多学科资源的集成与融合、多学科知识网络的构架、馆藏资源的多媒体展示、跨学科的信息检索及论坛讨论等功能,形成了完善的网络辅助教学系统,使藏品展示形式由平面、静态变为立体、动态;由单一、呆板变为形象、交互;使分散的资源实现集中共享;使单元、区域教育变成全面的远程教育;并将最新的研究进展和重大发现及时地在数字博物馆反映出来,使数字博物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知识宝库。以地球科学分馆为例,以一件矿物标本为纽带,可延伸至土壤、资源、中药、材料、建筑等学科范畴,从根本上打破了学科界限,拓展了教与学双方的视野,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创新,提高科学素养。在这一共享平台的支撑下,大学数字博物馆的资源广泛应用于国内一批大学的教学和研究中,包括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二十余所大学将其作为公共教学资源应用于数十门课程的教学中。数字博物馆内容翔实的网络资源库以及跨学科的知识融合等特点,既可作为课堂演示的教案也可作为教学的延伸,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配合相关的课程计划,将展品信息、教学科研成果等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资源,并提供下载,或开设虚拟课堂,定期举办讲座,亦能拓展大学数字博物馆的教育作用。

综上所述,大学数字博物馆能够为教学科研提供知识体系完备、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元、信息存取方便的跨学科资源库。同时,一些科研领域的重要成果和学术研究动态可以及时在大学数字博物馆中呈现,也使之成为科研成果交流的信息平台。

3 知识普及与素质教育

我国的大学实体博物馆有150多座,这些保存了众多历史和文化印记的博物馆多数还是“养在深闺无人识”。世界博物馆的发展历史表明了,现代博物馆不再是单纯的文物收藏、展示和科研机构,而更多成为面向社会、服务于公众的文化教育机构和信息交流平台。大学博物馆应更多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纯为大学服务转变成为社会公众服务,不仅成为专业教育的基地,也成为知识普及和素质教育的平台。

如前所述,原有大学实体博物馆主要服务于院校内部的教学科研等方面,开放性程度不足,使这一部分的资源难以被普通公众接近。加之专业性的知识缺乏生动形象的诠释也显得深奥难懂,而使普通公众缺乏参观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大学数字博物馆不仅能为教学科研提供一个多媒体资源库,使专业的知识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得以诠释,同时,也更多面向社会公众,为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服务。

事实证明,一些专业的知识、深奥的科学原理等在一些科博馆的数字展厅中,通过互动游戏、视频、动画等形式,可深入浅出地加以诠释,且这类展示形式更能吸引观众,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从而形成良好的交流与互动。这种展示形式也可更多地为大学数字博物馆所借鉴,不仅展示静态藏品,还将难以直观呈现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动态形象地展示,使观众对一些专业的知识感兴趣,并自主地在大学数字博物馆中探索。

多媒体的展示方式、互动参与的形式、深入浅出的叙事方式能够使大学数字博物馆走出大学范围,面向社会公众,实现知识的普及和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成为科普和教育的园地。

4 资源共享与整合

数字博物馆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将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以实现共享,“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最初的中心目的就是资源共享,并提供现代化的信息服务、保存及保护。2010年,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IPv6门户在浙江大学上线,参观者足不出户就可以浏览各个大学内的馆藏资源。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IPv6门户在21所大学馆藏的基础上,共享数十万件数字化藏品,具有资源丰富、信息量大、范围广等优势。其中有人文艺术、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工程技术4大主题特色展馆,下面又分设多个院校特色展馆,为参观者打开一扇通往各个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之门。门户网站建立在“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资源和服务的基础上,进行下一代互联网的技术升级、系统改造、资源整合与服务扩充,整合了国内大学及社会博物馆的海量素材资源和先进的虚拟展陈设备,促进了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建设与服务。

建立大学数字博物馆能够将分散在各个大学的专业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复合的知识网络,将丰富的藏品及信息在互联网上展示,形成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实现博物馆资源的全社会共享,也会使博物馆文化的传播更加深入和广泛。

5 结语

大学数字博物馆以自身的学科专业为基础,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播为主旨,技术研发为支撑,能够建立以知识网络、多媒体展示、个性化参观为特点的资源库。建立大学数字博物馆,不仅能推动实体博物馆的发展,也在文物保存与文化传播、教学科研与交流、知识普及与素质教育、资源共享与整合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价值。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学数字博物馆的辐射面将更广。

参考文献

[1]许鹏.新媒体艺术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白木.全景摄影:制造影像新感觉[J].照相机,2003(12).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 第2篇

强化“以人为上”、“人本意识”,做好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文化便民。《博物馆条例》规定,博物馆要“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質遗产”。博物馆不仅要完成典藏任务、留住历史,它更应该摆脱“以物为上”的传统定位、单一的研究功能,强调“以社会和人的需要为上”,将“研究”和“典藏”围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服务,通过温情脉脉的“收藏—研究—诠释—展示”———比如有些博物馆开展的文物进社区、流动展览车、携带文物下乡宣传、系列化的文物展览等,让古老文化“活”在现代人的生活和记忆中。甚至走到穷乡僻壤,深化人们对自然和文化的理解,为培养公共文明气质、公民文化素养,做出看得见的贡献。

做好“网上博物馆”、“互联网+博物馆”,优化、深化现代文化服务意识。当下,“互联网+”已经深入人心,网络文化服务拥有越来越广阔的市场,在不少发达国家,“网上博物馆”已发挥了重要的文化传播功效。因此,我们的各级各类博物馆,也应该树立现代化服务意识,通过App方式、微信微博、文创意识、网络预约和购票等方式,和公众完成联系,将形象、生动、动感、立体的博物馆文化,呈现给社会公众,发挥深厚的文化滋养功效。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俯拾皆是,比如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饼干”、杜甫草堂博物馆的“Q版杜甫很忙”、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妞”“唐美丽”“汉英俊”等文创产品。有些博物馆还可以让游客看到藏品的精巧入微的细节,甚至可以打印出3D立体藏品。走在“卖萌”前列的故宫,目前已有超7000种各具特色的文创衍生品,仅2016年上半年文创产品销售额就已突破7亿元,超过2015年全年销售总和,创造了优良的经济效应,也给公众带来深厚优雅的文化感受和熏陶。

强化文教合作、文化交流意识,让博物馆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第二课堂”。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他们从小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和文明素养,就为“文化大国”打下了厚重根基。因此,各级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构成,应该在文化合作、教育合作方面积极作为,想方设法将历史、美术、地理、自然、音乐等课程,搬到博物馆,将博物馆教育融入教育计划、教学大纲,让进博物馆学习成常态学习方式,为提升孩子们的文化素养、审美素养、科学素养、爱国精神,做出积极的承担。比如陕西省在全国率先成立博物馆教育联盟,让博物馆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比如法国每逢周三,小学和初中的教室空寂无人,而博物馆则变身为学生们的“第二课堂”,同学们在教师和博物馆讲解员的引导下,亲自动手完成一项项科学小实验,用双手、双眼发现和认识世界……这些,很值得借鉴推广。

(责编 孙礼勇)

藏·隐·融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 第3篇

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选址位于武汉大学珞珈山西侧科技路与学府路交汇处、武汉大学图书馆对面, 该处是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学生活动的中心区, 也是学校早期优秀建筑和自然人文景观的中心区。总建筑面积8410平方米, 地下一层, 地上两层, 是一座集艺术展览、收藏、交流、休闲于一体的公共文化设施, 设有各类型的艺术文化展厅、校史馆、陈列室、学术报告厅等。整个建筑如晨曦中的一块灵石, 矗立于葱郁的树林之中, 静卧于蓝色的水台之上, 通过不同角度的切割, 形成从不同角度看都形态各异的立面。建筑内部则以宽敞的无柱空间使空间得到无限延展。

万林艺术博物馆由国内著名建筑师朱锫设计, 它的落成成就了当时“国内第一”的建筑难度, 即建筑总长度78米, 前端悬挑跨度达48米, 放眼望去整个建筑的大半楼体都处于悬空状态, 像是一块天外飞来的巨大陨石, 因此也被称为“飞来石”。该馆投入使用后, 主要收藏陈列武汉大学百余年发展历程中的人文学者荟萃及特别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作品。

_构想:借山石之形, 写自然之韵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和自然环境的冲突, 设计借助地段现状台地、林地的特点, 将博物馆大部分功能“藏”在自然地形之下, 大大减小了地面上的体量。即使是地面上的体量也采用部分悬挑, 留出更多的地面空间为学生活动之用。悬挑提供了阴影, 也是天然的雨棚, 使夏季户外活动成为可能。整个设计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主要树林, 不仅能提供阴凉, 建筑也因为他们的存在而时“隐”时现, 人们永远看到的是它的局部而不是整体。“隐”的概念还反映在材料的使用上。漫反射的表面材料可以捕捉它周边的自然环境、树林及天空, 使建筑自然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

“山形水界”是武汉大学校园的自然环境特征, 万林博物馆就坐落在校园的中心。由于被几条不规则的机动车道路所限定, 加之地段的形状及周边环境的复杂性, 如地段被各种不同风格及不同时期的建筑所环绕、地段中充满野趣的自然树木及岩石、地段形状极其不规则。这些自然、原始、野趣的地段特征, 都决定了这座建筑不是普通的城市建筑, 相反, 它的建筑形式应反映整个校园的山水特征及地段、地形的自然特征, 从而实现平衡周边建筑、树林、山石、地形的诉求。

万林艺术博物馆不仅是建筑, 更是场所。地段虽位于校园的中心, 但由于地段的形状、高差极其不规则, 使这里长期以来就不是“中心”。万林博物馆文化功能的注入, 使之可以成为校园中充满活力的学生活动中心, 因此它的户外空间就变得十分重要。建筑被置于地段的最东侧, 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西侧现存树木, 一方面, 保持地段的原有特征;另一方面, 塑造出以树林、台地、景观共同编制出的户外公共空间。借助自然地形的台地, 在主入口方位设置的平缓、舒展的台阶沿地形从下而上, 构成自然的室外剧场。再加上坡道的嵌入, 使整个户外空间可分可合, 自然生动。学生在这里可坐可立, 可阅读, 可观演。夏季可在树林和建筑的阴影下乘凉, 冬季可享受阳光的沐浴。艺术品也可以延展到户外的平台及其坡地之上, 与建筑内部多元的文化艺术活动相呼应, 构成自然丰富、形态多样的文化场所空间。

建筑内部空间是外部空间向内延伸的一部分。人们沿着平缓的Z字形坡道缓步而上, 途经室外剧场, 入口前的小广场、门厅、一层展厅、二层展厅, 最终到达屋顶, 远望珞珈山、图书馆。室内外连续及相似的空间经验, 让人们强烈地感知到建筑没有内外边界, 展览没有空间边界, 活动没有时间边界。

主设计师简介

朱锫, 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硕士。中国美术馆及文化建筑设计领域中影响最大的建筑师之一。被美国赫芬顿邮报选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5位 (50岁以下) 建筑师之一”, 被英国Wallpaper杂志授予“库瓦西耶设计奖”, 被美国Architectural Record杂志评为“全球设计先锋”;“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设计方案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 (AIA) 纽约分会荣誉奖。

先后应古根海姆艺术基金会的邀请, 设计北京古根海姆博物馆及阿布扎比古根海姆艺术馆, 这迫使他成为继弗兰克·莱特、弗兰克·盖瑞、扎哈·哈迪德之后设计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国际知名建筑师。代表作品包括蔡国强四合院改造、数字北京——奥运控制中心、OCT设计博物馆、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太庙美术馆等。最新设计作品包括大理美术馆、西藏喜马拉雅文化中心、大理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等。

中南民族大学博物馆营销策划案 第4篇

10052004 林志军 活动时间:2014年全年

活动目的:提升民族博物馆在校内及校外的影响力,打造民族高校的精品博物馆。民族博物馆简介及价值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国内唯一民族学专业博物馆。沿着中南民族大学的南湖边走着,湖面波光粼粼,一栋青砖绿瓦的庭院般的建筑坐落在南湖之滨,这就是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做工精美的三滴水床、文化涵义及其丰富的木雕洗脸盆架、展现黎族居民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的生活用具等,馆藏的一万余件藏品向人们阐述了各个民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该馆藏的物品是经过几十年几代博物馆人的不断努力积累的,收藏了我国中南、华东、西南等地区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文物,它们或古朴粗犷,或玲珑典雅,或装饰华丽,其中不少堪称珍品、孤品,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民族博物馆存在的问题

管理不善,缺乏专业团队

新时期博物馆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民族博物馆未能与时俱进,未能改变传统经营模式。缺乏服务意识,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管理是以管物为中心,文物档案以纸质档案为主,以纸质表格、卡片的形式来体现;展陈方式单一,只限于展柜、图片和文字;观赏的视觉效果不够生动多彩;研究也是以纸质为载体;参观者获取信息受到时间、场馆、文物特性的限制。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数字技术在不断发展完善,并向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全面推进,运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民族博物馆,将大大缩小空间、时间距离,延生及拓展民族博物馆的影响力。目前高校博物馆走向科学化、专业团队、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趋势

定位不够清晰

一直以来,我们的民族博物馆定位都不清晰,将自己视为一个文物保管所,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一群附带保安而已,往往对博物馆研究以及大学公共服务不够重视。或者只是将民族博物馆看做中南民族大学基础教育的一个辅助内容而已。目前我们的民博一直在我们的大学基础教育及自己功能上保持游离。一面是新时期大学生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一方面是民博深居简出文化素养的淡定。以至于民博成为民大准恋爱场地。

精品不突出;影响力有限

作为博物馆,展览是凸显博物馆精品项目良好平台,对于我们的民博来说,不缺乏精品文物,也不缺博大精深的文化,我们的民族博物馆,一年如一日,陈列模式单一,内容单调,展览缺乏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现场艺术感染力不强,观众少的可怜。总之文物应该以一个活生生的形象出现在游客面前,而不是一个摆件或者挂件等僵化的形式出现。行业交际不够

高校及专业博物馆种类繁多,期中不缺乏高水平的博物馆。目前观众的赏析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需求的多元化,对我们博物馆提出了新的挑战,单独应对,不如虚心学习,联合陈列展览,既加强了高校博物馆之间的合作联系,同时也能拓展民族博物馆的外在影响力。提升民族博物馆开发服务的水平。

宣传手段匮乏

现今,人们就受信息的途径层出不穷越来越多,人们生活方式早已经悄悄改变,民族博物馆这种坐等游客上门的游览方式,已经不知道落后多少条大街,目前我们的民族博物馆严重不重视新闻媒介及全方位的宣传。使得民族博物馆的影响力仅仅束缚在民大的2万学子中。

营销活动:

创办大学生民族联合社团

概要: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立志于拓展自身影响力,整合和利用博物馆闲置优秀资源,突围这一困局的条件就是必须建立自己的营销团队,为以后的博物馆活动拓展提供强大的人力保障,满足了博物馆日常工作及高峰需求。成立大学生民族联合社团隶属民博委员会,社团活动开展都将围绕民族博物馆,在丰富同学的课余生活的同时,配合了博物馆的发展需要。

内容:由民社院及博物馆牵头,从民社院选拨一名大二有责任有能力的会长。

由会长召集团队,制定协会章程,招募新成员

大学生民族联合社团将全程配合民博所有活动(高校行、论坛、大赛)

采用和民大高校社团一样,每年换届,成为民大常在组织。

民族博物馆高峰论坛

概要:民大民博高峰论坛是以校政联合举办,民委、教育部作为活动指导。论坛定位为专业性、学术性、高效性,并邀请其他高校博物馆代表及媒体朋友一起论大学博物馆建设之道。整个论坛做到民大搭台,民博唱戏,届时将于各兄弟博物馆交流,是一个宣传民博绝好机会。

内容:由民大李校长发言,欢迎各高校兄弟博物馆及相关朋友参与峰会

政府及各高校博物馆代表发言致辞,共同讨论本次主题

现场互动,解答学生代表及媒体朋友疑问。

参与者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签名,拍照留念

我是馆长

概要:民博我是馆长是本着民大学子主人翁意识一起参与民博博物馆的管理,通过实践来感触民博深层次文化,激发民大学子对博物馆的热爱,提升民博在民大学子的影响力,此活动也是提供学子相互交流,锻炼自身能力活动平台

内容:要求全校所有学院都必须参与,和升国旗一样,采用排班制,一周一轮回 博物馆采用日常馆长及每日值班馆长双模式

值日班长由相关学院选拔,并按照博物馆具体工作安排完成任务

建立植物园官方微博,由每天的值日班长负责更新最新信息

民博高校行

概要:民博高校行意在加强民博与各高校博物馆联系,通过双方跨地域实地交流,建立相互信任机制。高校行旨在以“合作改变未来”为理念,为高校行摄、公益等类型社团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共同发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公益事”的新大学生精神

内容:民博高校行活动由民联社负责,负责联络、安排、组织、接待

首批以民族院校为核心,其次向中国所有高校博物馆挺进

设立前期目标和长远战略,促进关系由开创到良好局面

民博系列大赛

微电影视频大赛:以民博博物馆作为宣传对象,内容要求融合民博情节。制作篇幅小于10分钟的视频动画,可以团队或个人参赛,获奖者(采用者),将获得一定数量现金奖励及学校颁发的荣誉证书。其他获奖者也有相应证书及现金奖励。微电影视频大赛将会把所有的作品公布于网络上,进行第二次影响力传播,必将掀起全校及社会对于学校民博博物馆的认知新潮。

网页设计大赛:同样以民族博物馆作为宣传对象,制作相关说明网页,以计算机学院为中心,同样以个人或团队进行比赛,获奖者(采用者)获一定现金奖励及学校颁发的荣誉证书。其他获奖者也有相应证书及现金奖励。将比赛的细节公布于网络。同样起到在全校引发对学校民博博物馆的关注度。、民博女孩校园代言人

寻找“知性、善良、美丽”民博女孩,由全校女生报名进行参选,同样以个人或团队进行比赛,获奖者(采用者)获一定现金奖励及学校颁发的荣誉证书,活动评选过程将会移师网络,有全校大众参选进行评选。在全校引发对学校民博女孩的关注度。

民博摄影大赛

同样以民族博物馆作为宣传对象,拍摄相关美照,以和摄影协会合作,同样以个人或团队进行比赛,获奖者(采用者)获一定现金奖励及学校颁发的荣誉证书。其他获奖者也有相

应证书及现金奖励。将比赛的细节公布于网络。同样起到在全校引发对学校民博博物馆的关注度。

民博书法大赛

大学博物馆 第5篇

步入博物馆,你一眼会看到一面“墙壁”,这可不是普通的墙壁,而是2亿多年前动物痕迹形成的化石。仔细观察,上面依稀可见一条规矩的曲线,这是当时的鱼类在水底游弋时,鱼尾或鱼鳍扫出来的痕迹;另外的一组线条也很有意思,它们全部都是一道一道的,这是当年的无脊椎动物,也就是某种虫子在水底爬行或觅食时留下的痕迹;还有多组爪印,也是当时的小型两栖动物或爬行动物留下的。

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片100平方米的化石墙,出土于陕西北部,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墙”,也是明星级的“镇馆之宝”。

另一块其貌不扬的“石头”也绝对不容你小觑,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年龄最古老的岩石之一,距今43亿年,全世界也没几块。它名为“变成砾岩”,产自澳大利亚,不仅保存了地球形成初期极为宝贵的信息,还见证了地球幼年时期惊天动地的变化。

海百合化石因其形似“百合花”而得名,但它不是植物,而是一种棘皮动物。地质学家眼中完美的海百合,应当由根、茎、冠三部分组成,但大多数化石都未能如此完整。陈列在博物馆的这块海百合化石,产自贵州关岭,距今2.3亿年,除特征清晰外、如花似画外,最难得的是保存完整,且面积达15平方米,为世界之最。

“梁氏关岭鱼龙”化石,亦会令你叹为观止。鱼龙是海洋爬行动物,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博物馆陈列的“梁氏关岭鱼龙”属于大型鱼龙,体长8米多,生活在2.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该鱼龙化石产于我国贵州关岭,其长度和完整程度在世界上位居第一。更为奇特的是,在这条鱼龙化石上还发现了它的皮肤化石,在世界上亦尚属首次。

如果论起自然界的造化神奇,“辉锑矿晶簇”也绝对值得你驻足聚焦。辉锑矿是一种金属硫化物矿物,也是提炼锑最重要的矿物原料,造型美观的辉锑矿晶簇可作为观赏石。博物馆中的这块产自江西的“辉锑矿晶簇”标本,造型优美,针状或柱状晶体长而完整,可谓神态天成,在世界位居首位。

博物馆徐世球馆长告诉记者,博物馆的前身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物馆,2001年受邵逸夫基金资助,新博物馆大楼建设启动,并于2005年正式对外开放。如今,“中国地质大学地学数字博物馆”也在网上公开发布,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徜徉于矿物、岩石、宝玉石、矿产资源等7个虚拟主题展区,了解地球的来龙去脉、生命的兴衰荣枯以及奇妙的“石头”世界。

名 称: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地 址 :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光谷广场北)

开放时间:8:30~11:3014:30~17:009:00~17:00(节假日)寒暑假仅双休日开放

联系电话:67883347-8555,

68773347-8110

门 票 : 成人40元,老人(60岁以上)、军人、学生、残疾人半价,1.2米以下儿童10元

大学博物馆 第6篇

一、沈阳理工大学博物馆概述

沈阳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坐落在沈阳市浑南新区南屏中路6号,即沈阳理工大学院内。建筑面积约4 000平方米,科普展教面积约3 000平方米 ,兵器博物 馆由外馆 和内馆两大部分组成。外馆为大型兵器展示区,主要展示各种类型的火炮。内馆主要由校史、学科成果展区和兵器陈列展区组成,展示各种军事器材和模型,兵器陈列展区展品共计930种、2 250件。

兵器陈列区主要有陆海空及轻武器展示区、炮弹及导弹展示区、火箭弹及工程兵装备展示区和引信展示区五个部分。展区利用大量详实的图片、实物及模型,运用多媒体及声、光、电技术展示了现代战争的场景,全面介绍了现代兵器的种类、性能、原理和相关知识。

“兵器博物馆”既是沈阳理工大学大型的武器装备实验室,承担着学校武器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实验和实习的教学任务;也是为国防生提供国防教育和军事方面的科普教育的场馆;还是对全校师生进行军事科普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在十八大精神的鼓舞下,兵器博物馆坚持“立足辽宁、服务国防”的工作原则,发扬“爱国奉献、自强不息、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兵工精神,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进一步调整充实陈列内容,强化现代化展示手段。

二、沈阳理工大学博物馆科技旅游目标

( 一) 青少年学生

学生是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参观博物馆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活动,这种认识也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沈阳地处东北中心地区,是一个热门的旅游地区,每年有很多学生游客来沈阳旅游,开发这一部分的游客有着很大的空间。

( 二) 成人游客

现在很多成年人在旅游方式上也是注重旅游的质量,对于终身学习的倡导也是积极的响应,所以成人游客也是有着很大的潜力的,特别是单位组织旅游,博物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场所。

( 三) 学者游客

现在很多国内的学术和科研会议在辽宁沈阳举行,在会议后期都安排有实际学习,对于博物馆是一个最好不过的选择。通过学者的参观使博物馆提升了市场品位,在学术科研界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辽宁作为一个高素质人口的密集区,无形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科技旅游。

三、沈阳理工大学博物馆科技旅游发展战略

( 一) 重视博物馆科技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

在寻找科技市场的消费需求时要对游客的需求有所了解,现在人们对大多数的兵器都认识,所以沈阳理工大学博物物馆馆要要对对兵兵器器进进行行更更为为详详细细的的量量化化展展示示,更更要要利利用用数数字字虚虚拟拟技术增加整个展馆的数字化,使展览可以和游客进行良好的互动,增加游客的体验效果,这才是现代游客所需要的,所以更要加强场馆的数字化,吸引更多的游客。

( 二) 开发新型博物馆科技旅游产品

博物馆需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博物馆也需要对社会热点进行捕捉,适时地开展游客关注的专题性展览,让博物馆和游客的距离拉近,积极让展出的展品动起来,做到“博物馆多媒体系统全覆盖”。在博物馆内建立游客意见区,与游客进行信息的交流和讨论,在博物馆里可以建立各种娱乐休闲设施,例如咖啡厅、休闲厅等。

( 三) 加强博物馆与旅游部门的合作与宣传

博物馆一定要实行走出去的战略,做好市场定位,做好展示展品的市场化,积极开展附属旅游产品的开发,如一些旅游纪念品、设立票务专线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一定要和旅游部门和公司的合作,做好博物馆的市场营销和宣传工作。把把博博物物馆馆纳纳入入到到旅旅游游线线路路中中,吸吸引引更更多多的的国国内内外外游游客客参参观观学学习,安排各个教育部门,在旅游旺季安排学生和教师参观游览,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博物馆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大多数不被人们所知,博物馆据此可与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合作,定期推出有观赏价值的节目栏目,介绍博物馆馆藏和博物馆相关工作,使公众了解博物馆,提高博物馆知名度。

( 四) 注重博物馆内研究人员的培养

博物馆要加强与其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一批可以适应新时期博物馆需要的人才,特别是讲解人员的培养,可以和学校经常合作培养一批“小小讲解员”,拓展博物馆与社会的联系,提高自然博物馆的知名度。

大学博物馆 第7篇

英国在世界博物馆发展史上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地位。18世纪中叶, 英国收藏家汉斯·斯隆爵士将自己近八万件藏品捐给了英国王室, 王室由此决定成立一座国家博物馆。1759年1月15日, 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大英博物馆 (British Museum) 成立, 它是全世界第一个大型公众博物馆。而英国高校与博物馆的渊源更为悠久, 可以上溯至1683年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的建立, 它是世界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博物馆, 是英国同时也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大学博物馆, 比大英博物馆还要早70多年。

根据英国大学博物馆联盟 (UMG) 的网上资料, 在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 共有100多所大学博物馆向公众开放, 英国国家级别的重要收藏就有相当分布于英国各个大学的博物馆中。其中, 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大学博物馆数量虽然仅占博物馆总量的4%, 却集中了30%的国家级指定藏品。而在苏格兰, 仅三所大学就收藏有14%的国家级重要藏品。

英国的大学博物馆中, 规模最大且最为人所知的是牛津大学的阿什莫林博物馆、曼彻斯特大学的曼彻斯特博物馆、剑桥大学的费兹威廉博物馆和格拉斯哥大学的亨特里安博物馆。除此以外, 英国还有许多虽规模小巧但特色鲜明的大学博物馆, 涵盖了从考古学到动物学等各个专业领域, 每年都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参观者。英国的大学博物馆与普通博物馆相比, 往往在专业上更具优势, 独树一帜。

英国的大学博物馆是大学学术、教育和文化的精华所在, 也是大学发展的动力源泉, 在帮助大学转化学术研究成果、组织实施教学活动、丰富拓展学生体验、树立大学国内外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 作为旅游景点和文化目的地, 英国的大学博物馆也在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大学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典藏、研究、展示、教育被誉为博物馆的传统四大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日益受到重视, 已逐渐成为博物馆的主要使命。19世纪末, 美国学者George Brown Goode便认为, 博物馆应该是启蒙大众的主要机构, 呼吁传统的博物馆应该被摒弃, 必须从收纳古董的墓场, 重组、转型成孕育思想的苗圃。1984年发行的美国博物馆界名著《新世纪的博物馆 (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 》中写道:若典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 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若学校教育是正式课程, 那博物馆教育便较属于非正式课程。美国博物馆协会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AAM) 则在其影响甚巨的博物馆教育小册《卓越与平等 (Excellence and Equality) 》中指出:博物馆参观经验不但可以培养世界公民在多元社会中的生活能力, 也可以在其面临挑战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之道, 这些都属于广义的教育经验。

目前, 世界各国都致力于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以此作为启迪民智、提升国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大学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 也纷纷利用自身在专业、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资源优势, 兴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大学博物馆, 着力促进大学与公众之间的互动, 配合大学教学科研实践活动的展开, 使大学博物馆逐渐发展成为大学新型的实验室和创意中心。德国哲学家卡尔·贾斯帕斯 (Kall Jaspers) 在其著作《大学理念》一书中提出:“真正的大学必须包括学术性教学、科学与学术性研究以及创造性的文化生活, 博物馆在这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9世纪早期, 英国大学博物馆的许多藏品就被应用于教学, 并由此形成了地质学、戏剧等学科的教学准则。当下, 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 创意经济的崛起, 英国大学博物馆在创意人才的培养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体验式教学与创意人才的培养

1997年, 英国首相布莱尔第一次提出了“创意产业”这一概念, 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发展。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 创意产业在英国已成长为与金融服务业相媲美的支柱性产业, 英国也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创意产品生产国。

创意产业是一种高度依赖人智力的创造活动, 人才资本是创意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英国十分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特别是英国的高等教育机构, 始终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转化的能力摆在创意人才培养的首位。因此, 英国高校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为学生提供或模拟各种真实场景, 使其能够身临其境地学习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 也就是提倡所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 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 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不同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通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形式, 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中通过体验去感知、理解、领悟、验证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做到观念、判断、技能的自主形成与主动掌握。体验式教学具有亲历性、个体差异性以及缄默性等特点。

大学博物馆恰恰为体验式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最佳实践环境。首先, 大学博物馆的藏品是教学活动的最佳实物资源。在基于实物的体验式学习模式的指导下, 学生可以近距离观察、研究甚至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触摸藏品, 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 同时通过自身的体验和亲历来进一步理解和验证课堂所学理性知识, 并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下实践所学技能, 从而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过分注重间接经验, 忽视直接经验的不足。其次,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种种差异, 水平不一, 兴趣爱好各异, 对事物的理解不同, 获得的体验也不尽相同。传统课堂上的单一教学模式无法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需求。而在大学博物馆, 教师可以围绕教学主题, 利用博物馆藏品、举办的展览、公共活动等, 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开放而灵活地组织教学活动, 并在此过程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培养学生协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 相对于可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来表达的显性知识, 反映人们过去经验的习惯及技术、态度和偏好、工具及制度等隐性知识, 即缄默知识的学习, 则更需要提供特定的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大学博物馆为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缄默知识的学习提供了最佳的体验环境。

基于此, 英国大学历来都十分关注大学博物馆的投资、开发与建设, 通过博物馆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提高知识转化能力, 为学生提供在真实世界解决问题的实践机会。近年来, 英国各地的大学博物馆组织实施了许多体验式教学活动, 为创意人才的培养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

曾任西雅图市长的Paul Schell曾经说过, 成功的秘诀在于“创造一个能够使创意体验在其中开花结果的环境。”英国大学博物馆恰恰为英国创意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四、英国大学博物馆在创意人才培养实践中应用体验式教学

1. 重视学习体验的亲历性, 培养基于实物的学习技巧, 围绕博物馆藏品开设相关课程

据统计, 英国大学中有700多门课程需要学生通过博物馆的实物藏品来进行学习, 所涉及的学科包括商务、法律、医药、室内设计、教育语言和计算机研究等。对实物的研究, 无论化石、绘画还是创新材料, 是英国大部分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关键所在。因此, 作为注重个体亲历的体验式教学的重要实现手段, 基于实物的教学方法在英国高校中受到了普遍关注。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课堂教学和讨论之外, 英国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部分。在这一过程中, 实物教学提供了比传统教学方法更加深入和难忘的学习体验。当然, 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 还出现了网络目录、2D和3D图片库等新颖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资源, 使学生有机会了解非本校的实物藏品并开展研究, 实现各大学博物馆之间藏品使用的个人化和共享化。围绕博物馆藏品开展的基于实物的体验式学习, 可以使学生对研究对象和相关理论进行解构和重建, 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消化。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与剑桥大学教育学院合作, 将基于实物的体验式学习融入所有初等教育学的研究生课程, 以及中等教育学研究生课程的某些特定专业如英语、宗教研究、现代外国语等。2013年, 有200多名学生参与了大学博物馆工作人员提供指导的课程, 了解并掌握基于实物学习方法的原则和实践技巧。学生们还被组织安排到剑桥大学的各个博物馆实习, 积累教学资源, 探索如何利用大学博物馆的展览来丰富和拓展自己未来的职业实践。

伦敦大学学院以其艺术博物馆的展览作为教学资源, 为各类课程服务, 包括英语、地理、高级科学哲学等。在对伦敦大学学院不同学科所做的调查中, 67%的受访学生认为基于实物的体验式学习相对于听课或讲座而言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学习方法。

2.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

英国高校教师在利用博物馆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往往围绕博物馆的藏品、展览、活动以及各种公共项目,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 指导学生研究、实践,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试验各种想法, 培养学生的创意和创新思维, 在获取独特文化资源的同时, 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 掌握知识转化能力并获取与学术、文化、创意等各个领域直接相关的工作经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针对学生个体的不同需求,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懂得自律, 了解项目管理的操作流程, 明白团队合作与沟通的重要性。

在曼彻斯特大学, 教师利用大学博物馆的展览来为学生讲授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变化的相关知识。老师讲座、学生作业、教学辅导和自主学习都是围绕大学博物馆的藏品和展览展开的。除此以外, 教师还运用网络视频、智能手机APP以及加强版的现场“实地考察”等教学手段作为补充。博士专业学生还需要为高中生上相关课程, 以此作为检验自身学习研究状况的最佳实践机会。虽然不同学生之间存在水平和能力的差异, 但是在大学博物馆的体验式教学活动中, 学生作为主体, 能够在不同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案中各取所需, 扬长补短,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参与该项目的学生, 通过体验大学博物馆的相关策展及公共活动的组织开展, 不仅在专业上得到了锻炼, 还获得了宝贵的就业转换技能。

在大学博物馆的体验式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得到了关注和满足。教师灵活开放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理解课外学习的价值和重要性、掌握基于实物学习的观察方法和描述技巧、培养和锻炼转化能力,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缄默知识, 培养创新能力

缄默知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知识类型, 不仅大量存在并单独发挥作用,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哈佛学者布鲁克 (Brucker) 认为, 知识创新并不仅仅是对客观信息进行简单加工处理, 更重要的是发掘主体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智慧。而这些“潜在的想法、直觉和智慧”往往不易被察觉且难以确切言明, 是缄默知识的主要特征, 表现为高度个体化, 难以形式化或沟通, 难以与他人共享。

英国高校认为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或技法时, 如果没有个体缄默知识的支撑, 就往往只能形成一些“非常理性”而在实践中难以应用的空泛的概念和程序知识。而大学博物馆恰恰能够为缄默知识的学习创造最佳的体验环境。学生对其藏品和展览的观察、学习和研究过程, 正是形成个人经验、印象和感悟的最佳过程。通过参与大学博物馆组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 学生还可以获得技术诀窍、经验、技能等缄默知识, 从而有助于充分挖掘学生个体潜能, 顺利实现知识创新。

史塔福郡大学博物馆举行的Betty Smithers设计展就为该校学生学习服装设计方面的缄默知识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展览中, 学生可以亲手触摸展品, 感受不同面料和不同织布技法的差别。通过亲历体验, 学生获得了相关理论知识的个人经验、印象和感悟的积累。有一位视力严重受损的学生, 甚至还以次展览为契机完成了一个关于服饰态度演变的课题。通过亲手触摸展品, 这名学生得以“阅读”到“缝缝补补”时代的服饰与以一次性时尚为代表的现代廉价大卖场品牌如Primark出品的服饰的区别, 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个人的“想法、直觉和智慧”进行总结和提炼, 实现知识的创新, 进而探讨过去与现在服饰制作过程的对比研究。

五、结语

英国大学博物馆的藏品来自世界各地, 种类繁多, 具有极高的学术和科研价值。大学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往往都是各专业领域的翘楚, 具备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这个富于挑战的创意经济时代, 英国大学博物馆在巩固高等教育质量、提高高等教育活力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是英国高等教育在创意经济时代的首要人才培养目标, 而体验正是这种能力得以产生的中介。英国高校通过大学博物馆开展各种形式的体验式教学活动, 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习惯, 持续不断地为创意产业输送富于创造性的新鲜血液。

21世纪初, 我国高校出现了兴建、扩建博物馆的高潮。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正在经历从服务教育教学和科研的教辅单位向教学部门转变的过程, 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与此同时, 创意产业在中国蓬勃发展, 创意人才培养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英国大学博物馆在创意人才培养方面的体验式教学探索值得当下国内各高校博物馆学习, 为各高校博物馆思索如何积极而有效地参与高等教育活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刘立勇, 朱与墨, 马红英.高校博物馆在大学创新教育中的功能[J].2011 (1) .

[2]庄元.创新教育视野中的牛津、剑桥大学博物馆[J].2010 (1) .

[3]王学东.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于实施[J].2009 (6) .

[4]张金华, 叶磊.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J].2010 (6) .

[5]傅斌晖.美术馆教育的意义[EB/OL].http://www.csghs.tp.edu.tw/~benson/art_education/museums/art_museum_ed.htm#01, 2002.

[6]Richard Florida.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M].New York:Basic Books, 2003.

大学博物馆 第8篇

中央民族大学有全方位的学科设置, 来自56个民族的骄子及外国留学生营造的别样风情, 古朴优雅的校园环境等等, 使得这所少数民族高级人才的摇篮名声在外。凤凰网、环球网以及一些时尚杂志派摄影师考察中国的大学, 结果坐落在北京魏公村、毗邻国家图书馆的中央民族大学被评为“京城美女最多高校”, 图片和视频一经发表, 令观众大开眼界, 引得慕名者纷至沓来。

人们到中央民族大学可不是光来看美女帅哥, 早在2012年4月北京18所大学博物馆对外开放之前, 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博物馆就以其优质的软硬件, 成为北京博物馆之旅的招牌之一了。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始建于1951年, 是以全国56个民族的文物为主要收藏、展示和研究对象的民族学专业博物馆。博物馆坐落在大学图书馆一侧, 4层小楼在绿树红花的映衬下显得幽深静谧。馆藏有各民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宗教器物、服装、古器物、文献、乐器等14类文物, 其中以各民族传统服装、装饰品居多, 充分反映了少数民族人民在纺织、印染、刺绣、皮革鞣制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和精湛技艺。还有一些是建国初期各族人民赠送给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礼品, 具有极高的政治意义和历史价值。宗教器物、古器物、文献类藏品中也不乏明清时期的佛像、唐卡、贝叶经、东巴经、祖图、天路图, 以及先秦或史前时代的彩陶罐、铜鼓等具有很高历史与艺术价值的珍品。

最值得一提的是,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拥有北方唯一的台湾高山族文物收藏, 包括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从台湾收集来的陶罐、珠贝衣、木雕、首饰、烟斗、盔甲、藤帽、木枕、佩刀、木壶、葫芦器、藤篮、双连杯、服装等近百件文物。

博物馆现有7个展厅, 包括北方、南方民族服饰文化厅、生活文化厅、宗教文化厅、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展厅、中央民族大学校史展和中国民族古文字与古籍陈列馆。在校史展厅里, 有费孝通先生、吴文藻先生等著名学者的手稿和遗物。

镇馆之宝是一件清朝末年高山族泰雅人的贝衣。贝衣用两幅麻布制成, 无领、无袖, 上面缝缀着串串天然贝珠。贝衣的制作方法十分繁琐。要先将蚌碾切成颗粒状, 然后磨成贝珠, 再串缀成串缝饰在麻布衣服的襟边、袖口、背部, 乃至全身, 每件衣服需用晶莹剔透的贝珠达几万颗乃至十几万颗之多, 非常珍贵。过去, 贝衣曾经是地位、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只有头目、组长或猎头较多的勇士才能穿着, 还曾被作为聘礼和货币使用。即使在今天, 有贝衣的泰雅姑娘们, 也只在结婚的大喜日子或盛大节日才穿上珍贵的贝衣。

展馆中有一顶画着很多人像的帽子, 讲解员说它叫“五佛冠”, 是东巴教祭司所戴的法帽。是由五幅彩绘纸牌画组成的象征着五智如来的宝冠。正中间一幅绘制的是东巴教祖师丁巴什罗的画像, 其余4幅为神明东巴或各种护法神。东巴教是纳西族全民信奉的古老宗教, 后来受到佛教等宗教影响, 东巴教以祖先崇拜、鬼神崇拜、自然崇拜为基本内容, 在宗教仪轨方面, 祭天式、驱鬼、禳灾和卜卦等活动是其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从这件五佛冠上也可以猜出, 古老的东巴教仪式一定非常严肃。

宗教文化馆中还陈列着一件青灰色的大鼓, 鼓面上铸有6只蹲着的青蛙, 造型栩栩如生。鼓名叫“蛙鼓”, 是壮族人的作品, 它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创造的独具特色的青铜艺术作品, 集冶炼、铸造、雕刻、装饰、绘画、音乐、舞蹈和宗教于一身。鼓面直径约60厘米, 高约50厘米, 鼓面和鼓身都刻有精致的花纹, 保存在恒温恒湿的特殊展箱中。演奏时, 人们把鼓悬挂起来, 一人用鼓槌敲击鼓面, 一人手执木桶对准鼓底, 以增加共鸣, 声音浑厚深沉, 能传远处。舞者围着蛙鼓, 随着鼓点节奏翩翩起舞。除作为乐器使用外, 它还具有诸多的社会功能, 如作礼器、重器、葬具、贡赋等, 功能多样, 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蛙鼓是以青蛙作为图腾崇拜的反映, 因为“蛙鸣即铜鼓精”“鼓声宏者为上”, 青蛙能知天时, 故视为神物。蛙鼓为壮族先民的重器, 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此外, 赫哲族贴花马哈鱼皮男服、彝族木胎髹漆餐酒具、满族皮靰鞡、苗族桐子花凤鸟纹银冠、鄂伦春族狍头皮帽等都属于罕见之物。

大学博物馆 第9篇

【摘 要】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有两件北宋时期的定窑白瓷精品——白釉刻花斗笠碗、白釉印花云纹碗,其造型美观大方,釉色莹润如玉,略泛黄色,纹饰细腻精致,展现了定窑工匠高超精湛的技艺水平,为北宋定窑瓷器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有两件定窑白瓷器,一为白釉刻花斗笠碗,一为白釉印花云纹碗,皆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师范学院(今安徽师范大学前身)历史系教师从当地征集而来,此后一直封藏于历史系的一间教室里。2007年,随着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筹建工作的启动,这两件瓷器被清理出来。2012年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时,我们先后邀请河南省、安徽省的10余位专家对这两件瓷器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是北宋定窑白瓷器,一级品。

1.白釉刻花斗笠碗

通高3.7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2.6厘米,重0.102千克。芒口外撇、圆唇,斜壁、浅身、小平底,圈足较小,足壁稍宽,整体形状如倒置的斗笠。胎体较薄,胎质细腻坚硬,叩之清脆悦耳;胎色白中泛灰。釉色洁白莹润,略泛黄色。外壁釉下可见细密如竹丝的旋坯痕,这是器物初步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痕迹,即“竹丝刷痕”;釉上隐约可见少许淡黄色垂釉,流向自底至口。

该碗外壁口沿下刻划一周弦纹。内壁口沿附近亦以一周刻划弦纹装饰,自弦纹至小平底的外缘,由上而下刻划29条双线“S”形纹,双线平行,在弦纹处交汇而成一条弧线。。整体构图疏朗有致,线条明快(封二,1)。

2.白釉印花云纹碗

通高3.2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5.4厘米,重0.135千克。芒口外撇,弧壁、浅身、平底、圈足,足壁较窄。胎体较薄,质地坚硬而细腻,叩之清脆悦耳;胎色白中泛灰;釉色白中泛黄,呈象牙白色。外壁釉上清晰可见较多的淡黄色垂釉,流向亦自底至口;釉下可见细密如丝的“竹丝刷痕”。

该碗外壁无纹饰。内壁口沿下压印一周回纹,碗底边缘处刻划一周弦纹。回纹与弦纹之间及平底部分均压印云气纹,纹饰凸出,具浅浮雕之美。整体构图繁缛富丽,虚实结合,层次分明,生动传神(封二,2)。

这两件瓷器均具有定窑瓷器胎体较薄,胎质细腻坚硬,胎色白中泛灰,圈足,“泪痕”“竹丝刷痕”“芒口”等基本特征,因此属于定窑的精品之作。

“泪痕”现象出现于北宋早期,因采用正烧,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到北宋中期,“泪痕”现象更为普遍,因开始采用覆烧工艺,流釉方向自底向口。北宋晚期,胎釉特征与中期大同小异,覆烧技术更为成熟,印花成为最具时代特色的纹饰,花纹繁密,宛若织锦,纹样内容也丰富多样。

综上分析,白釉刻花斗笠碗的时代可能早到北宋中期,白釉印花云纹碗则为北宋晚期。

上一篇:建设类型下一篇:全过程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