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文化传媒

2024-08-28

信息技术与文化传媒(精选9篇)

信息技术与文化传媒 第1篇

“校园文化”概念由美国社会学家华勒提出, 他将校园文化定义为 “学校的历史、使命、物质环境、标准、传统、价值观、办学实践、信仰、假说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的、相互影响的, 能指导高校个体或团体行为、为认识理解校园提供参考框架的一种模式”。

目前, 传媒类高职院校办学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导向, 这是其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 但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 普遍存在着三个突出问题: 一是校企传媒文化交融不足; 二是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育与传媒类企业要求存在差距; 三是传媒内涵特色培育不足。这与校园文化培育与建设有直接的关联, 校企文化融合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校园文化是衡量学校竞争力与培养力的重要条件, 传媒类高职院校如何全方位对接传媒企业要求, 构建校企融合的传媒校园文化, 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过程

1. 研究对象

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宏观与微观、理念与实践、实施与效果等多个层面、多个角度, 现状相对难以把握与评估。为掌握传媒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围绕校园历史、硬件设施、文化娱乐、专题文化活动及功能影响度等内容, 着力从校园文化意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愿景六个维度提炼与分析, 作为研究进一步展开的基础。

2. 研究方法

制作传媒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调查问卷, 向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所属的六个学院共发放问卷600 份。根据问卷反馈的情况, 在校园文化意识、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愿景六个方面获得传媒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手资料, 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3. 研究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4. 结果分析

( 1) 传媒类高职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主体意识较强。传媒类高职学生主体中, 86% 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非常重要; 51% 的学生认为学院文化建设对个人自身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47%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应围绕培养学生传媒特色技能服务; 还有24% 的学生认为应锻炼学生的交际 ( 传媒实践) 能力。另外, 57% 的学生认为校园的整体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重要的内容。根据以上结果, 显示传媒类高职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主体意识上较为突出。传媒类高职学生因其专业素养基础与职业发展需求, 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心理预期及功能认识较为科学与成熟, 且具备一定远见,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断, 传媒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适当的情境下, 学生作为建设主体之一能更大地发挥其参与与融合作用。

( 2) 传媒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略具雏形, 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经统计, 60% 的学生认为学院整体精神和价值取向已经略具雏形, 但是, 70% 的学生认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投入不够, 50% 的学生认为学校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44% 的学生不太了解学校办学理念、校风、校训、学风及制度建设等内容, 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不太了解。根据以上调查结果, 说明传媒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虽然略具雏形, 但仍然停留在起步阶段, 其规划设计、参与度、知晓度、扩展途径、影响力、发展力都相对乏力。相对其他类型高职院校, 传媒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可能早了一步, 但在具体建设与培育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关键性不足。

( 3) 传媒类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乏力。具体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微观方面, 传媒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明显乏力。校园文化建构与宣传途径待拓展, 学生了解与感受校园文化的途径相对单一或参与途径较少。如, 67% 的学生通过学院的刊物、宣传栏和了解学校校园文化, 58% 的学生通过学院网站了解学校, 36% 的学生则通过老师的宣传讲解来了解校园文化。相比较之下, 通过学校文化会议、活动、宣传活动等途径了解与感受校园文化的比例均在20% 以下。根据问卷调查结果, 50% 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创新, 内容形式重复无聊, 67% 的学生认为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生动, 且缺乏重视与宣传等不足。学生还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停留于表面或形式的建议。

三、对策与建议

1. 围绕 “校企合作”, 在理念上对接传媒类企业文化

理念先行,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注重与传媒类企业文化对接, 这是建设传媒类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现实需要, 对于建设传媒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 提升传媒类高职人才核心竞争力, 实现传媒类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也围绕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 但整体提升过程较为缓慢, 这与现实存在的诸多困难存在很大的联系, 但更大的问题在于理念更新的滞后。围绕传媒类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 对接传媒类企业文化, 这是提升校园文化布局与建设水平的突破口所在。在一定程度上, 传媒类企业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了文化建设可借鉴的平台与途径, 为实践与探索传媒类特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显性的启示。

2. 围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 在实践上提升文化影响力

校园文化建设应纳入学院建设和发展的轨道, 并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文化娱乐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绝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部, 不能仅仅局限在这个层次上。应该说, 外显的学生管理模式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是校园文化建设理念与实践的载体之一, 是评估校园文化建设影响力的指标之一。

围绕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前景, 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是围绕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顶层设计、系统运作和具体实践。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学会学习的能力、交流能力、社会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校园文化建设在短期上应落地生根, 与传媒行业职业核心能力素养一一对接, 在长期规划上应结合生源特点与职业规划, 与传媒行业文化趋向融合。优秀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 便可构成高职院校最基本、最持久的竞争优势。

3. 围绕传统校园文化建设途径与方法, 提炼精品文化建设工程

鉴于传媒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应更多地体现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职业文化, 既能更好地实现与企业文化的渗透, 也能更好地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文化体验。传媒类与其他学生相比, 在建构与体验传媒文化上有更强的意识觉醒, 这一方面使学生对精品文化活动有更高的期待, 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 成为精品文化建设的发起者、参与者、促进者成为可能。过去在如何提炼精品文化建设工程上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但由于传媒行业日新月异, 发展较快, 青年的成长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此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务必开阔视野, 更新观念, 与传媒文化对接, 与青年心理特点对接, 在吸引传统校园文化建设途径与方法的同时, 创新思路, 不断提炼精品文化建设工程。

4. 利用新媒体技术, 巩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

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互动性、即时性, 打通以新媒体技术为媒介的高效信息传播渠道, 让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便捷、即时, 充分参与到学校的建设活动中, 扩充与巩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这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的形式与内容, 建设以新媒体技术为媒介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有利于加强信息和舆论的监管, 从源头上抓起, 杜绝校园文化中消极、不良信息的传播。

摘要:本研究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调查传媒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现状与特点, 认为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应围绕“校企合作”, 在理念上对接传媒类企业文化;围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 在实践上提升文化影响力;围绕传统校园文化建设途径与方法, 提炼精品文化建设工程;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 巩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

关键词:传媒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策

参考文献

[1]孙慧娟.试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13, (3) .

[2]张媛.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途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 (5) .

[3]钱大庆, 钱金萍.基于校企文化对接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办学理念[J].文教资料, 2010, (4) .

沈阳唐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相关信息 第2篇

公司拥有一支年轻而有活力的团队,视角独特、思路开阔、专业高效的服务队伍。分设董事会、行政部、策划部、推广部、技术维护部。我们本着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宗旨,在每一个环节上力求完美。

沈阳唐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秉承着“专业、诚信、务实、创新、共赢”的经营理念,追求专业化的品质,规范化的流程,人性化的管理,与员工携手打造一艘全新的文化传媒航母。让唐龙文化传媒的品牌文化传播足迹遍布各个领域。

信息技术与文化传媒 第3篇

文化产业有着“无烟产业”“朝阳产业”的美誉,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凭借其关联性广、创新性强、发展潜力大等特点,已经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视为战略性产业。国际经验表明,发展文化产业是培育新的增长点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文化产业主干和核心的我国文化传媒产业,以其高附加值、高收益性的自身特点,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成为近期资本市场投资的热点。文化传媒上市公司作为文化产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和公司治理的最高水准,其经营业绩是文化产业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的标杆。本文以统计学方法和企业战略管理原理为指导,构建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体系,建立起涵盖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之外的影响公司绩效的非财务指标,并聚焦于文化传媒产业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以期对行业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二、文献综述

文化传媒企业上市可以促进自身体制改革,但上市后的文化传媒企业并非都呈现出健康良性的发展态势。周琳达(2014)认为,中国的文化传媒上市公司存在轻微规模经济,政策性因素、技术性因素、资本运营因素以及股权构成因素使传媒业未能达到动态平衡的收益状态。关志薇、王晨(2012)认为,已上市的文化传媒企业,有不少核心业务不进入上市公司,使得公司独立性存在缺陷。国外学者的研究则主要侧重于媒介产品研究,而企业层面的绩效问题则鲜有研究。R.Hannaet al.(2011)指出,随着传统企业形式发生转变,特别是在线电子传媒型企业的出现和壮大,文化传媒企业的绩效评价方法也应随之更新,进而提出使用系统分析方法来探讨电子传媒企业绩效评价问题的可行性。

除了定性分析以外,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于传媒上市公司包括企业绩效在内的相关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秦智等(2013)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构建了一套绩效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数学模型,发现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存在较大差异。臧志鹏、解雪芳(2014)构建了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方法(ANP)计算出每个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指数进行综合评价。郭淑芬、郝言慧(2013)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进行了考察,得出结论,技术进步率下降是文化企业TFP负增长的重要原因。

目前,对于上市企业的绩效评价尚缺乏统一的标准,本文在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在给出的指标权重上相较于其他方法具有更强的解释力的熵值法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即利用熵值法对各指标的权数进行客观赋值。此外,在绩效评价体系中加入了内部治理指标,使得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结合,定性与定量相融合,符合科学性和目标导向性。

三、基于信息熵理论的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Shannon最早提出现代信息论的基本概念,从而奠定了现代通信工程的理论基石之一。香农借鉴了热力学的概念,把信息中排除了冗余后的平均信息量称为“信息熵”。信息熵理论认为系统越有序,信息熵越小,需要将其确定所需要的信息量就越大;系统越无序,信息熵越大,需要将其确定所需要的信息量越小。在综合评价中运用信息熵理论,通过计算用熵值来判断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越大,因而该指标的权重也越大。采取对原始数据无量纲化处理,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公司指标值的比重,计算指标信息熵值e和信息效用值d,计算评价指标权重,最终计算综合绩效值。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的总样本是来自2013年度沪深股市文化传媒板块的上市公司,共有26家。首先剔除被ST的上市公司,由于长城出版是连续三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在保证样本数据的完整性和时效性条件下,将其从样本中剔除,故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企业共有24家,数据来源为网易财经、东方财富网等开放性网站。

(二)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典型性等原则要求,本文拟构建涵盖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之外的影响公司绩效的非财务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的选择旨在利用财务报表各指标间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计算比率来考察、计量和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企业的绩效水平。本文参考采用国务院国资委财务监督与考核评价局制定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2011》以及杜邦分析法、沃尔分析法使用的财务指标,从企业盈利能力状况、营运能力状况、偿债能力状况以及发展能力状况四个方面选取了12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见上页表1)。

2. 内部治理指标。

本文主要基于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高管激励三个方面来衡量公司的内部治理情况(见表2)。

(1)股权结构。一般从股东性质和股权比例来考虑股权结构状况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对于按规定转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特殊管理股制度既有利于国有文化传媒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又有利于国家对公共利益的保障,从文化传媒上市企业股权结构设计及控制力影响考量,传媒公司或多或少都存在国有股份,因此本文不考虑股东性质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根据吴超鹏、吴世农(2005)研究,公司第一大股东控股比例越高,公司越不容易陷入财务困境,对公司绩效有促进作用。本文选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作为衡量公司绩效的指标。

(2)董事会结构。一般从董事会规模和董事会独立性两个方面考虑董事会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郝云宏、周翼翔(2010)通过实证发现,董事会的规模与公司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关系;董事会独立性在短期内对公司绩效有负面影响,但长期来看对公司绩效有促进作用。Fama和Jensen(1983)也认为,独立董事能够监督经理人员的行为,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和保证董事会的公开透明,能够有效地解决经理层和股东委托代理矛盾,实施独立董事制度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绩效。由于公司发展过程中会根据自身规模大小和实际需要选择合理的董事会规模,因此可以认为董事会规模对公司绩效影响不大。本文选取独立董事占比来衡量董事会结构情况,且认为独立董事占比越高,公司绩效越好。

(3)高管激励。一般从高管年薪和高管持股比例两个方面考虑高管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吴超鹏、吴世农(2005)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高管年薪增加能显著反映公司财务健康的概率,提高公司绩效。因而本文选取高管年薪作为衡量高管激励情况的主要指标,且认为高管年薪对于公司绩效有促进作用。

(三)基于熵值法对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进行绩效评价

通过对24家上市公司的2013年度财务数据分析计算,得出了各个指标的信息熵值和信息熵权(见表3)。

计算各个上市公司的综合绩效值和结果(见表4)。

(四)文化传媒上市公司实证结果分析

1. 文化传媒行业分布各异。

本文选出的24家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由于市场边界的模糊,业务范围有所交叉,但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出版企业、电视电影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类。在新媒体猛烈冲击下,历经转型的传统出版类企业,借助资本实现战略转型,“跨媒体,跨区域、跨行业”融合,延伸了产业链,在经营模式、盈利水平上迸发出生机活力,浙报传媒、大地传媒、华闻传媒等位于综合排名前列。而新兴的电视、电影服务一类,行业领先者基本上是“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虽然在资金和实力上不能与国企比肩,但其经营模式灵活,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发展前景良好,华谊兄弟、华策影视和光线传媒就是其中的三个佼佼者。在文化艺术服务类中,宋城演艺独创的经营模式一枝独秀,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主题乐园。

2. 文化产业地域差距显著。

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对文化的认识和经济发展程度,西部文化传媒类企业都无法和中、东部相提并论。从上述表中可以看出,24家文化传媒上市公司基本位于东部和中部,东部沿海地区优势尤为明显,这与东部和中部市场开放较早,经济基础好,发展程度高相关。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早在2000年,文化部就提出了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强西部文化建设的意见,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一带一路”战略将重点延伸到中西部广大地区,西部地区将再次迎来了扩大开放、实现赶超的重大机遇。

3. 文化产业呈现“橄榄型”竞争格局。

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加速转型时期,而文化企业与资本的融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就24家文化传媒上市公司及整个行业总体来看,企业的财务绩效差距较大,发展现状呈现不平衡态势,光线传媒、浙报传媒和华闻传媒盈利能力居于前三,“金字塔”顶端的成功企业、标杆企业不多,而相对处于弱势的企业也较少,整个行业目前呈现“橄榄型”竞争格局。

四、结论

文化传媒上市公司作为文化产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和公司治理的最高水准,其经营业绩是文化产业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的标杆。由于文化传媒行业的产品具有特殊属性,在其产业化的成长道路上,需要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同时,追求经济效率。本文通过熵值法对于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综合绩效,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财务指标,以及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和高管激励在内的公司治理非财务指标两个维度量化处理,进行综合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综合绩效水平,为文化传媒行业的上升发展带来启示。

参考文献

[1].秦智,谢杰.我国A股市场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价——基于财务性投资价值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13,(6):114-118.

[2] .郭淑芬,郝言慧,王艳芬.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基于超效率DEA和Malmquist指数[J].经济问题,2014,(2):75-78.

[3] .吴超鹏,吴世农.基于价值创造和公司治理的财务状态分析与预测模型研究[J].经济研究,2005,(11):99-110.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 第4篇

就如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又称为“第四媒体”,它是相对传统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是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在网络时代,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力,不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或需要的信息,而且还可以在网上自由发布信息,成为新闻的传播者。网络媒体的出现,给受众赋予了新的内涵,更以他大容量、高速度、综合性的优势,将其触角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把越来越多的实实在在的个体受众召唤到自己的麾下,并极大的改变了传统受众的索取新闻信息时的习性。而这一切也导致网络受众的心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面对海量信息的焦虑心理,平等参与的平衡心理,获取信息的随意心理。在网络信息超载的现在,既使受众亢奋、激动、产生竞争力,同时也使受众心情压抑、无所适从、困惑不安、产生焦虑心理。而同时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也使受众不可能对网上的的每一条信息都从头到尾逐字阅读,很多都是先看看新闻的标题,有兴趣了在往下看,没有兴趣就直接跳过。针对网络时代受众特殊的心理特征,网络传播者也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突出中新闻,强调新闻深度,在传播的过程中,网络新闻媒体也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加强了报道的深度和新闻背景的说明,满足受众的求知欲,扩大媒体的影响力。同时建立与受众交流的平台,实现传受两方的有效互动。强化了标题意识,增强标题的吸引力。以此来迎合网络受众的心理

电影因为其艺术与商业双重身份的本质属性,必然延伸出艺术探索和轻松娱乐两种相对典型性的受众心理特点。而大学生则是具有特殊意义的青年群体,也是现代电影的最理想的新受众群,那么,中国电影对于大学生究竟有着怎样的位置?大学生心目中理想的中国电影应该是什么样子?当我们深入研究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大学生瞩目的国产电影集中于《没事偷着乐》等后现代主义式调侃戏谑、轻松娱乐的影片,以及艺术探索浓烈、风格独特的《霸王别姬》、《小城之春》等影片,这倒是基本上吻合了大学生青春激情、学术品味、文化意识的整体特点。而《大决战》、《开国大典》,作为国产电影的主旋律,在大学生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这些主旋律电影本身恢弘气势、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健康向上的主体思想,激情洋溢的表演风格等的独有的特点有关。而因为大学生特殊的文化素养和独立的判断意识,当然他们与主旋律电影之间的关系就不会仅仅是单项的,一维的,而是全面的、辩证的、客观的。他们在真诚的关注中对主旋律电影提出很多的意见,批评态度多于肯定态度,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通过对大学生对于中国电影在国际化浪潮的推挤下如何生存的看法,挖掘大学生与中国电影之间关系的深一层空间,承载着中国电影的命运问题。

接下来说说社交工具的发展,移动社交工具是一种附身于手机之上,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社交工具,如微信陌陌、米聊,尤其是微信的出现,对微博等网络社交工具产生了巨大冲击。它构建的人际关系和沟通方式打通了传统电信和移动互联网的界线,一经推出便收到了手机用户的欢迎,尤其是青年受众。它与传统社交工具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移动性与及时性,可以随时随地即时的发送消息,避免了传统网站社交工具的弊端。二,自媒体化与整合性,个人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向他人传播信息。三,隐私化与个性化,微信在其设置上尊重了用户选择,提供专门的隐私设置,并且在朋友圈中的使用中,信息仅为朋友间开放,大大保护了隐私。四,服务性与到达率,微信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由于其有拉黑与隐私保护功能不仅避免了骚扰并且凸显了其服务性,如语音服务,邮件提醒、离线提醒等,在传播上,保证了信息传播的到达率,是一种一对一的传播。然而微信也并不是全能没有缺点的,一是比起电脑,手机没有强大的CPU,处理信息并无优势。二十微信虽能传递语音,但却无法取代电话的即时性。

青年受众是大众传媒受众群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也是大众传媒最为重视的受众群体之一。对于青年受众来说,大众传媒可谓是他们的“师与友”。广大青年受众将大众传媒视为获取知识的途径,青年受众对信息与知识的需求最为迫切,尤其对新科技、新理论等新知识更为敏感,求知欲望强烈。由于青年受众在消费领域往往走在时代潮流的前面,更由于其身心发展的特殊需求所致,青年受众对新事物的好球心强。敏感性高,对新知识的接受速度快、求知欲强,对信息选择性强,对潮流的趋同性强。对传播媒介来说,拥有青年受众的多寡就和青年受众方面均表现出高度重视的态度,并也为之付出巨大努力。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那么大众传煤怎么更好的是服务于青年受众呢?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做些努力:一,适应青年特点,搞准媒体定位。二,提高传媒素质,满足青年需求。

三、真心传媒声誉,重塑传媒新形象。四,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网络媒体需要逐渐建立一套规则与自律机制。

信息技术与文化传媒 第5篇

关键词:传媒艺术类院校,信息技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0 引言

信息技术专业是各类院校中普遍设立的专业,其原先多位于理工科院校或综合类院校中,近年来随着我国的信息技术及产业迅猛发展,以数字化媒介为载体,内容涵盖信息、传播、广告、通讯、电子娱乐产品、网络教育、出版等多个领域,随着传媒艺术类院校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传媒艺术类院校设立了信息技术专业。但是在此类院校中,传统的影视、新闻、音乐、舞蹈学、艺术设计学等一般是院校的核心学科专业,信息技术专业在此类院校中的位置比较尴尬,在资源占有、政策倾斜、发展空间等方面都具有弱势。同时由于缺乏相关专业如数学、物理、电子、自动控制等专业的基础和支撑,信息技术专业自身发展力量薄弱,可借力处较少,发展缓慢且效率较低。因此如何在传媒艺术类院校中找准定位,提高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1 传媒艺术类院校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与综合性大学相比,传媒艺术类院校在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也具有相对难以克服的弱势。

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的提升上具有无可比拟的教学资源优势。学校的画展、音乐会、文艺演出、舞蹈表演等活动可以实现对学生耳濡目染的效果。二是传媒艺术院校可以培养行业性相对较强的专业人才,实现专业与产业的直接链接。例如广播影视业、演艺产业、设计行业等。三是艺术院校轻松自由的艺术氛围,可以更好激发学生的创意才华。

当然传媒艺术类院校的信息技术专业教育也存在难以跨越的樊篱,主要体现在:一是师资力量较弱,而在特色领域上更是无师可上,诸如在三维动画设计、数字媒体技术等领域上既具有较高学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教师人才极度缺乏。信息技术专业现在师生比为1:21.6;而某些工科院校信息技术专业师生比为1:15左右。二是学生基础薄弱,教育教学难度较高。艺术类院校考生由于有艺术加分导致基础知识薄弱,而在艺术类院校信息技术专业有一部分学生是艺术生转入,这是当代我国艺术教育中的现状,如果提高招生门槛,也会造成生源短缺问题。三是信息技术专业在艺术院校中的尴尬地位使得其获取较好教学资源和政策倾斜的机会较少。

根据上述传媒艺术类院校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要想提高此类人才培养质量,就需要充分吸纳艺术类院校的丰富资源,结合到专业人才培养当中。河北传媒学院信息管理学院在这方面就进行了认真思考,并多方论证,形成了新的传媒艺术类院校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具体来讲就是在人才定位上强调特色发展、在实践中强调综合、在资源上强调全面融合三个部分进行重点改革,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2 人才定位上强调特色发展

对于一个传媒类院校的信息技术专业来讲,特色之路是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之选。河北传媒学院提出了建设“两主三融合”的特色专业群,具体到信息技术专业就是开设IT技术与管理学与传播(或艺术)融合发展的专业群,发挥传媒艺术类院校的优势,利用艺术学校和传媒集团的师资、设施和产业业务,形成自己的特色。为此信息管理学院制订了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并形成了本学院信息技术特色专业建设新流程。信息管理学院对信息技术专业相关的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同类院校以及本专业毕业生进行调研,尤其是紧贴学校的优势和特色,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思路,选准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方向。

如物联网工程专业,不同于其他院校“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农业”等方向,紧密结合传媒学院特色,提出“智能媒体”的方向,以传媒舞台所需要的灯光、音响、显示以及多媒体信息传输为特色,与物联网的技术相结合,培养从事物联网的多媒体网络、视频会议、智能舞台、智能多媒体设备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人员,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传媒艺术的结合,实现了“为艺术插上技术的翅膀,为技术增加艺术的内涵”的总体目标。

同时,传媒学院的工科专业既要融于传媒,又应服务于传媒,致力于打造既具有传媒特色,又为传媒主线提供支撑和服务的辅助专业链,如图1所示。如改革后的信息技术本科专业就是围绕文化产业的上游和下游活动而设立的,分别是传媒的内容生产(文化产业管理)、后期制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设备管控(物联网工程)和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基本上涵盖传媒产品的一条龙式服务,初步实现了专业之间的相互支撑、资源共享。通过改革,信息管理学院对原来的2个本科3个专科专业方向进行个合并,并结合传媒艺术特色增加了4个新的本科和2个专科方向,在校生人数600余名,增加了40%。新的专业方向由信息技术系和管理系、影视系共同组织筹办,使学生兼具信息、管理、传媒等方面的知识,实现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3 实践中强调综合

实践教学作为与教学模式中重要组成部分,不应只是简单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或各部分孤立地存在,而应有自身完整的体系。河北传媒学院信息管理学院针对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了“四纵四横一闭环”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构建了从“验证(练习)”到“能力实训”,再到“综合性实践,最后“设计性实践”的实践教学链条,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得以体现。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规划了该专业的综合实践教学。首先从纵向上是实践教学的多个层次,包括学习练习,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等四部分,由浅入深、由易向难、由简到繁的过程,可以分为学习(练习)、基础应用、综合应用、创新应用等层次;而从横向上,应有实验、实训、实习、集中性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同时还应与理论教学体系保持紧密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成果上长到理论。这三个方面之间是一个完整而不可分割的体系,缺少了任何一部分都将损害到整个实践体系的质量和效果。

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是由低向高、由易到难的统筹设计,是一个完整的实践链条,是前后衔接、缺一不可的关系,任何一个层次的缺失都将导致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失败,而这也是许多院校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经过改革,河北传媒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比例的由原来的16%提升到28.6%,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比例达到28.7%,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比例达到31.6%。

4 资源上强调全面融合

所谓全面融合,就是在课程、师资、实训、就业等资源多方面,将艺术院校的艺术特色与信息技术专业的技术特点全面融合,形成新的专业培养基础,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广阔的实训和就业环境。

课程融合就是在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设置信息技术必备的专业技术课程,同时也增设素描基础、平面构成、MAYA、影视特效等艺术课程,增强理工科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技巧,为后续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师资融合就是充分利用传媒艺术类院校各种艺术类师资丰富的优势,为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引入多种形式的艺术类。信息技术系建立了教师轮岗制度,例如规定教师连续2年开设同一门课程的2年内不得再开设,要求教师广泛学习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扩大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

实训融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训与艺术类学生的实训进行融合,构建综合性的实训小组。在一个实训小组内容,既有负责艺术设计、表演主持的学生,也有负责后期制作的信息技术专业学生,让实训真正落地,形成专业互补。

就业融合就是鼓励学生在就业中多与传媒艺术产业融合,而不仅仅局限于一般的理工类信息技术行业领域。在当前提倡大众创业的社会背景下,传媒艺术类院校的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在就业选择上,由于其在校学习的知识面更宽广,艺术修养更高,比一般的理工类学生在就业方面更有优势。

从2011年9月开始,信息管理学院和中国动漫实训与考级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校企合作开始,中心进驻河北传媒学院校园内,建设产学研一体的产业基地,中心派遣工程师先后开设了素描基础、平面构成、MAYA、影视特效等十几门实训课程。2013年至2015年共306名学生进入中心实训实习,参与了多部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如冒牌天使、王朝的女人等)。

5 小结

本文在认真分析了当前传媒艺术类院校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改革措施,主要包含特色发展、综合实践和全面融合三部分内容,目的是在传媒艺术类院校中找准定位,使信息技术专业既融于传媒,又要服务于传媒,致力于打造既具有传媒特色,又为传媒主线提供支撑和服务的辅助专业链。通过近两年的改革,信息技术系扬长避短,在专业方向、师资力量、招生人数上取得长足进展,又与多家软件公司签订了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建设了4个实践实习基地,拓宽了学生就业领域,河北传媒学院信息技术专业在传媒类院校也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剑,吴曼莉.地方艺术院校文化产业管理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新思考[J].商业文化,2014(12):73-75.

[2]芦新宇.理工科大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模式及其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信息技术与文化传媒 第6篇

一、衡水文化传媒产业与高校传媒专业互动合作现状

衡水学院是目前衡水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院校, 其开设的相关专业有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告学、新闻采编与制作、广播电视编导等学科。该校自2007年开设传媒类专业以来, 一直与地方文化传媒产业有着一定的合作, 每年都有一些实习生到电台、电视台、报社、网站、文化广告传媒公司、印刷企业去实习或做兼职, 除此之外, 学校也为这些单位提供了节目制作、信息咨询、专业技术指导等方面的帮助, 这对于地方媒体以及传媒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 衡水本地文化传媒产业近年来在吸纳学校人才、为学生提供实习锻炼的机会、验证专业教学实效、丰富学科建设内容等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反哺作用。

然而, 这种合作只是松散的、无序的、随机的, 基本是非常规化的, 合作的领域也极其有限, 缺乏高效的沟通渠道和互利双赢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双方加强合作的意识不够, 主动性不强, 再有也因现实的一些困难使工作难以推进。一直以来, 双方多是凭个人的关系来牵线搭桥, 各取所需。在某些方面, 如实习基地建设, 也多流于形式, 并没有把相关的工作做扎实, 做到位, 做深做透。目前衡水学院挂牌建立的传媒专业实习基地有衡水电视台、枣强电视台、故城电视台、安平电视台、武强电视台, 但基本上也就是每年去几个实习生而已, 并没有更深入的常规化的合作;另外在文艺活动、社会商演、婚庆主持等方面有几家经常性的合作公司, 如威影影视文化传播公司、睿翼传媒工作室、尊爵婚庆策划有限公司、玫瑰婚庆庆典策划有限公司, 数量很少, 合作随机性很强。近年来衡水学院传媒专业在衡水地区就业情况来看, 也并不乐观, 由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 本地生源极其有限等因素的制约, 到衡水文化传媒产业就业的人数非常有限。从目前情况看, 衡水文化传媒产业与外地高校的联系与合作极少, 更谈不上有常规化合作项目和机制。

二、衡水文化传媒产业与高校传媒专业合作共建对策建议

“文化传媒产业是一种知识与创意型的产业, 它的核心能力的形成更需要一个较长的培育与成长周期”。 (1) 因此, 它与高校建立一套常规化的有效的合作机制十分必要, 笔者认为双方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 搭建网络共享平台, 构筑信息资源绿色通道

双方可以在达成共识的情况下, 利用互联网搭建起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可以在彼此的网站, 或依托有信誉的网站开辟专门的网页或专栏, 把地方文化传媒产业的自身优势及人才、技术等资源需求信息放在上面, 高校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宣传自己, 提供用人、技术及其他信息服务。这样便可以通过一个共同的窗口了解彼此, 各取所需, 让双方的联系和交流活起来, 而不是各自为战、零星分散的联系和交流。可以以衡水学院为依托, 政府机关部门大力扶持, 并拓展与外地区高校, 甚至一些名校的联系。

2. 通过实习基地建设, 让学生更好地走出去

目前, 衡水学院传媒专业的实习基地只有几个, 仅限于电台、电视台, 而且仅有播音主持和广播电视学专业。还没有涉及广告、文化产业的内容。每年到实习基地实习的学生数量也非常有限, 基本是学生自发的, 还没有形成规模, 因此, 双方应该把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引向深入, 应该建立起传媒类学科的综合实习基地, 除播音、新闻之外, 其他专业也要走出去, 可定期定点向基地有计划、有组织地派驻实习生, 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实习情况信息及时反馈汇总, 并整理归档, 校方应与实习单位及时沟通, 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再有专业教师也可深入基地, 了解情况, 指导实习生实习。这样才有利于传媒专业的综合发展。这对于缓和媒体人才资源短缺, 提升媒体产品质量是大有裨益的。

3. 定期举办研讨会、培训班, 建立高端学习交流平台

双方可以定期举办研讨会, 探索合作的新路和共赢策略, 总结合作的经验和成果。高校可以借助环境优势及自身知识优势和专家资源优势来承办此事, 有条件的文化产业企业、媒体单位, 也可承办。研讨会可邀请知名专家、教授与会, 以讲座的形式, 为双方提供可行性建设与发展思路;同时文化产业经营、媒体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高校相关专业管理层、专业教师、学生代表均可与会参加研讨。高校可定期开办有关传媒业经营管理、专业能力培养为内容的培训班, 给文化传媒的从业人员提供学习和提升自我的机会。

4. 通过人才交流, 形成人才资源优势互补

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产业, 可请高校专业教师参与策划、编辑、采访、主持, 或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 以提高地方媒体的产品质量和品位;学 (下转第226页) 校可从电视台等媒体引进名记者、编辑、主持人从事一线教学, 甚至建立工作室, 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作用。高校可利用自己的演播室、录音室制作广播电视成品节目, 提供给电台电视台播出。这使得学校的硬件资源和师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同时也可丰富媒体节目的内容和质量。比如, 武邑县电视台邀请衡水学院的老师去该台的《武邑大讲堂》进行了“孝道”的国学系列讲座, 这样一方面发挥了学院知识分子专长, 同时也丰富了地方电视台节目的内容, 提升了节目的层次和品位。以上措施对于双方人才资源共用, 加强彼此学习和交流起到重要作用, 有利于学校教学与实践“双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

5. 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 推进人才供需互动

“传媒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指的是学校根据媒介机构的需求, 即‘订单’组织教学, ‘量身定做’培养的一种模式”。 (2) 这种培养模式, 具有目标的针对性、内容的职业性、合作的协同性、过程的约束性等特征。订单式培养的学生, 规范了学校与媒体机构双方培养与录用工作的行为, 保证了“订单”目标的实现, 其针对性强, 就业率高, 会给学校带来良好的声誉和发展前景。当然, 这种培养模式的建立存在着一定现实困难, 比如信息不畅通, 合作动力不足, 缺乏政策支持, 教育上功利性比较突出等, 但从长远发展来看, 这种模式是一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全新而有效的路径, 能降低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成本, 形成学校、学生、媒体多赢的局面。目前, 衡水学院传媒专业成绩喜人, 就业率在各专业中名列前茅, 在各种赛事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也处于全省前列, 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学院可利用这些优势, 由招生就业处牵头, 与地方比较有实力的文化传媒产业代表结成订单式培养合作对子, 制定并完善相关的合作规程和协议, 使合作共建长久地进行下去。这一工作可以从近年来合作较为密切的衡水广播电视台、武强电视台、枣强电视台、冀州电视台、安平电视台、睿翼传媒工作室、巅峰文化传媒公司等单位开始。

参考文献

[1]李伟.高校影视传媒类专业课外互动式实践研究[J].时代文学, 2012, (11)

[2]杨曦, 沈松东, 鲍枫王.促进文化传媒产业快速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 2013, (07)

[3]王松, 董豆豆.湖南文化传媒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0, (11)

大众传媒与农产品信息传播 第7篇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办法, 在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农业生产者所考虑的是如何把自己的农产品宣传出去、推销出去。所以, 当下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 就是解决农产品宣传营销的问题。

虽然事实上农民所依赖的信息传播渠道往往来源于人际传播, 但是要实现农产品在更大范围内的流通, 就必须要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 利用它们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实现农产品信息及时而广泛的传播。因此, 本文试图对有关大众传媒进行考察, 分析其农产品信息传播的现状及问题, 探讨新闻媒体对农产品流通和销售应该承担的责任, 并就此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

农产品信息主要包括农产品的价格、品性、产地、规格、质量、市场分布、流通信息等方面, 其中, 农产品流通信息主要指与农产品生产、经营、销售有关的一切消息、情报、数据、资料等的总称, 是农情和商情的综合反映。

从对农民有实际影响的角度考虑, 并且为尽量反映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之全貌, 笔者分别从传统媒体 (涉农报纸、农业电视频道) 、新媒体 (农业网站) 中同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央级媒体和地方媒体, 对其在2009年3月发布的部分农产品信息进行随机抽样分析。这些媒体依次是《农民日报》和《山西农民报》;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和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中国农业信息网和农博网。

传统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状况

作为全国性大报, 《农民日报》注重宏观的报道。该报每期共有8个版面, 但是并无专门的农产品信息发布版面或栏目, 只有在周三的“市场信息”专刊中, 每周定期发布国内外大宗农产品的价格信息。《山西农民报》每逢周二、周五出版, 共16版, 其中与农产品产销直接相关的市场信息集中在第10版“种养参谋”和第9版“农村财富”两个版面上。

央视七套农业频道的节目内容比较丰富, 向观众提供大量致富信息、科技信息、种养殖技术、成功典型事例等。山东卫视农科频道是全国地方电视台中开通的少数涉农专业频道之一。该频道拥有“乡村季风”、“致富招招鲜”、“农资超市”、“城乡大卖场”等节目, 同时还建有比较完善的网络平台, 提供节目在线直播。主要问题有:

报道面过宽, 针对性不足。涉农报纸用大量版面来报道国际国内时事新闻, 甚至地方农业报纸也有这种情况。3月4日《农民日报》的8个版面中有2个版 (第3、4版) 刊登的全部15篇报道都与“三农”无直接关系。3月6日《山西农民报》的16个版面中, 有“娱乐”、“新闻天下”、“新闻热点”、“社会经纬”、“参考消息”、“时尚潮流”6个版面与“三农”没有直接关系。笔者认为, 虽然农民也需要获知国内外的重大时事政治、经济新闻甚至娱乐新闻, 但这些新闻已经通过各种综合媒体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农民可以从这些媒体上获知有关信息。而作为专业媒体的农业报刊, 如果再进行报道, 显然是一种重复和浪费。

央视农业频道主要涵盖农业科技、致富信息、致富典型、农民工问题、农村问题深度报道等方面, 内容非常集中。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从6时到22时的30档节目中有15档节目与“三农”相关, 而这15档节目中有7档是当日重播节目 (主要包括“乡村季风”、“农资超市、城乡大卖场”、“致富招招鲜”) 。从节目的时间长度来计算, 涉农节目总时长为329分钟, 占节目总时长 (975分钟) 的33.7%。可以看出, 山东卫视农科频道的关注点非常丰富。然而, 涉农节目数量偏少, 重播率偏高, 节目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偏低。

偏重各地农产品市场行情的综合性宏观报道。报纸的服务性和实用性距离农民的生产实际需求依然很远。例如2009年3月3日《农民日报》第6版“监测信息”有“批发市场价格周报”、“热点调查”、“统计分析”、“市场现象”、“市场说话”5个栏目, 共刊发4则蔬菜批发市场上市量消息, 4则各地米价上扬消息, 2则图片新闻, 1则关于养猪业市场行情的预测分析, 1则与养殖业有关的玉米市场价格预测分析。这些信息对大部分农业生产者来说并不具有实际意义, 因为中国幅员辽阔, 各地情况复杂, 个别地区的市场信息, 对于分布广泛的农村受众来说, 无疑是杯水车薪, 缺乏针对性。

当然, 作为全国性报纸, 《农民日报》在报道取向上偏重于宏观角度无可厚非。那么, 地方农业报纸在这方面又做得如何呢?同日, 《山西农民报》的“种养参谋”版共刊发5篇报道和一张山西农副产品市场行情表。“农村财富”版面共有7篇报道, 其中有5篇分别介绍了5位农民的致富故事, 另2篇则是关于如何理财和防止上当受骗。从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与农产品直接相关的有用信息。

传统媒体与受众互动不足。在《农民日报》、《山西农民报》样本中, 并无读者来信来电, 或“读者声音”之类的栏目或版面。央视农业频道和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也同样如此。究其原因, 一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 决定了农民媒介消费能力不足, 导致农民接触媒体的机会较少, 更难进行信息反馈与交流。二是农民远未树立起信息消费的意识, 缺乏和媒体进行有效沟通的动力和能力。三是媒体自身对农民渴望表达的需求不够重视, 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平台, 这就使农民无法获得有效渠道来传播自己的声音。

网络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现状

网络媒体的优势在于能够让网民免费发布各种供求信息, 门槛低, 信息更新速度快, 覆盖面广, 信息来源广泛。在各省 (区、市)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中, 已有83%的地级和45%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是农业部官方网站, 其最大特点是权威性和可信度高, 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高屋建瓴地传播各种信息。农博网的投资主体是北京一家农业信息科技企业, 集行业在线媒体与专业性农业商务于一体。中国农业信息网中仅“资讯信息”和“服务社区”两个频道就设置了“批发市场”、“供求发布”、“网上展厅”、“农技推广”、“优质产品”、“促销平台”、“价格行情”、“分析预测”等近30个栏目。农博网除开设一般信息栏目外, 专门设有“商务”板块, 下辖“供应”、“求购”、“产品”、“网店”4个栏目。网络的一大特色就是信息传播速度快、更新频率高, 时刻保持信息更新是网站的生命之本。中国农业信息网的“农村供求一站通”, 截至3月13日12时, 当天更新农产品求购信息25条、供应信息30条。与此同时, 农博网新增供应信息更是高达419条, 新增需求信息高达72条。

在网络媒体中电子商务得到发展, 农产品网店已经走进互联网的视野。比如, 农博网设立电子商务平台, 网民只要免费在线注册, 即可开通网上店铺。虽然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还远远不够完善, 但是我们可以预见其巨大的上升空间。主要问题有:

内容重复。网站之间信息重复率较高。几乎每一个综合性农业网站都设有“农业法律法规”这一专栏, 而每一个专栏里都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1) 在这两家网站中也存在内容重复的现象。3月26日, 这两家网站都发布了“农业部部署2009年定点扶贫及援疆、援藏工作”、“农业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保障春耕生产用种, 加强种子市场管理”等新闻。

信息不够全面立体, 图文、视频内容太少。农业生产技术的操作性很强, 单纯依靠文字说明无法完整准确地指导农民。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 农民很难对复杂的文字说明产生兴趣。因此应该将图片和视频作为农业网站的重要传播方式。然而, 这两家网站图文及视频信息很少。比如, 中国农业信息网的“农业科技”频道的所有文章均没有配备相应图片或视频。农博网虽然设有“视频”频道, 但是其节目大部分是人物访谈、要闻剪辑、会议报道等, 没有充分重视农业技术或农产品的推介。

服务性、实用性仍不足。涉农网站基本上仍然处于信息“传声筒”的初级阶段, 习惯于自上而下传播信息, 还没有将农户的实际需求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例如, 农博网虽然开辟了“专家在线”专栏, 然而其内容并非是专家在线咨询, 而是专家个人成就介绍, 只是专家的个人风采录而已, 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专业指导作用。

讨论与对策

囿于样本覆盖范围小、数量少, 本研究很难全面深刻地透析大众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之现状, 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中窥斑见豹。笔者认为, 涉农媒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推进农产品信息有效而广泛的传播:

加强信息源建设。目前我国涉农传统媒体的信息主要来源于记者的采访报道, 直接来自基层生产一线的信息还非常少, 所占信息总量的比例很低。这就导致了媒体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农产品信息, 而市场又是瞬息万变的, 这必将造成信息时效性滞后, 从而使得受众大量流失。农业网站的情况也类似, 多数没有统一的架构和应用平台, 也没有面向农村的、有效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模式, 一直沿用传统网站建设和信息采集方法, 使得农业信息资源匮乏。如综合信息多, 科技文献信息少, 实用技术信息少, 可用中文数据库资源零散, 不成系统。因此, 涉农媒体要广开信息源, 充分发挥广大农户、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购销商的信息渠道功能。

推动涉农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进一步融合。报网融合是媒体发展的一大战略趋势, 涉农媒体也在这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2005年举行的全国农业媒体高层论坛上, 百家与会媒体联合提出创建“全国农业媒体联盟”。而一些理念超前的媒体已经付诸实施,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 2004年江苏农业科技信息网与《江苏农业科技报》实现报网整合, 双方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2)

提升农产品信息的权威性。农产品信息的准确、正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实际利益。政府应成为农产品市场信息最主要的提供者。农业信息产品中多数具有公共产品性质, 需要由政府提供。只有依靠政府发挥职能, 才可能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统计、分析与报告制度, 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精确的市场信息和参考资料。 (3) 政府职能部门与媒体之间要建立信息合作的常规机制, 为政府发布权威信息创造便利。

深化服务功能。要突破传统的涉农信息服务思维, 实现从“对农民说”到“为农民说”, 再到“让农民说”的转变, 使新闻媒体真正成为农民利益的代言人。强化新闻媒体反馈和互动功能, 收集整理农户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总结归纳其经验教训, 反映用户对产品的需求和建议, 并且直接为其创造平台进行交流。在各种网站上普遍设立的“论坛”, 却很少出现在涉农网站上。这固然与农民受众的上网几率较低、文化水平不足有关, 然而, 媒体不够重视也是其直接原因。媒体完全可以在这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另外, 应该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涉农媒体的重点战略。目前农产品网店服务模式过于简单, 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 功能也不够强大, 而且其进入门槛还比较高, 必须缴费升级才可以享受更多的功能, 这就给普通农户进入电子商务领域设置了障碍。从长远的眼光看, 中国农产品不仅要搞活国内市场, 也要在国际市场上开拓广阔天地,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离开电子商务的大力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 (基金项目:本文为上海市教委2007年优青项目“农产品流通中的媒介角色研究”成果之一。本文受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商务传播学”项目资助, 项目编号J52001)

摘要:当前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 就是要解决农产品流通的问题。而农产品信息得到有效传播是农产品流通的前提条件, 对此大众传媒应该承担重要责任。本文考察了报纸、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农产品信息传播现状, 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并就此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信息,大众传媒,传播现状

注释

1傅晓、邓保国:《我国农业网站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南方农村》, 2004 (1) 。

2吴爱民、周林杰:《农业信息网络与传统媒体的集成整合研究》,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5 (10) 。

大众传媒下红色文化传播与发展 第8篇

1、研究背景

进入21 世纪以来, 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 国外文化与我国本土文化交流不断加深, 特别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电影文化, 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 在长期受到文化保护下的红色文化, 渐渐的失去了生命力。随着大众传播的改变, 各种传播方式飞速发展,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大众传媒更加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视野, 电视节目的增多以及个人电脑的普及使得群众更加乐意看到自己喜欢的节目, 然而面对种种冲击下的红色文化, 其影响范围大多为1980 年之前的人, 而面对青少年以及中年群体则影响甚微,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红色文化的发展缺失。

2、研究目标

近年来红色文化在大众视野中逐渐成为鸡肋, 红色文化作为我国特有且极具价值意义的主流文化之一不应该被人民群众所抛弃, 在大众传媒中我们应当弘扬红色文化, 使其在新世纪中孕发出具有时代意义的新型红色文化, 本文研究红色文化在大众传媒中的传播主要目的是为了弘扬红色文法, 发扬红色精神, 能够找出红色文化失调的原因, 逐条分析出应对方法, 使其重新走入正轨。

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内涵。对民族文化展开研究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对现实更有帮助, 红色文化是我国的独有文化, 就其理论而言, 红色文化的研究可以丰富和拓展对我国文化形态的认识, 为红色文化更有效率的传播提供理论依据, 就现实意义而言, 研究红色文化可以对国家社会主义的建设注入新的能量。

3、现状研究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 各种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在各种文化食粮面前, 群众自然而然会选择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例如民间小说, 流行文化等。然而红色文化的特征之一便是政治性子浓厚, 娱乐性匮乏, 而大众所需求的则是能够使一家人欢笑快乐的, 在红色文化的受众群体上, 由中青年老年逐渐退化成老年人。在电视机面前中青年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 从而影响下一代对文化的消费需求, 从而造成新生代群体对红色文化仅限于课本读物。

红色文化在我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是孕育了新中国一个时代的产物, 在新世纪这种孕育能力却显得无能为力, 发挥作用不成, 返成鸡肋, 另人产生厌倦感, 也从而对红色文化丧失了解。

二、红色文化的传播机制分析

1、红色文化的起因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 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从精神需求效应看, 红色文化的兴起是发自人们内心的渴望和心灵的呼唤。红色文化迎合了大众对红色文化的情感期盼和灵魂托付。从社会实践效应看, 红色文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革命者感天动地的丰功伟绩, 革命旧址、遗物展现的震撼心魄的场景, 永远都是感动和教育后来人的最佳题材。

2、现阶段红色文化在大众传媒传播下的机制失调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国家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 逐渐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现阶段的红色文化面对种种文化的竞争, 显得有些绵弱无力, 在电影中, 每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毁创造出大量的主旋律题材电影, 其歌颂和赞扬了我国人民无私奉献爱党爱军的革命精神, 然而这些电影在进入影片放映时, 无论是上座率还是票房都是不如人意的,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作为八一制片厂主旋律电影的重头之作, 在上映时却遇到无上座率的尴尬之事, 而相比一些低俗的喜剧作品却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这也是由于人们对红色文化兴趣的丧失所影响的, 现阶段红色文化机制失调主要出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点是红色文化宣扬过度, 使原本就不平衡的文化生态更加倾斜。第二点是有关部门并未适应新形势, 未调整好红色文化在新世纪的发展策略。第三点是外来文化不断冲击文化生态系统。

三、对现行红色文化的优化思路

对于红色文化在现阶段的优化与调节, 我们应当创新与挖掘相结合, 丰富红色文化信息系统, 在原有红色文化基础上, 不断挖掘新的红色文化, 是红色文化更加具有魅力, 将红色文化与现阶段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创造出一种新的红色文化;开发与保护并重, 重塑红色文化环境系统。在保护红色文化的基础上开发红色文化, 不能开掘出新的红色文化而放弃对红色文化的保护, 反之这不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四、总结

红色文化作为我国所独有的文化种类, 是党和人民在战争年代所创造的先进文化, 是凝聚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文化, 我们应该弘扬和发展红色文化, 使更多的人接触红色文化, 去感染红色文化的魅力, 让红色文化在新的时期迸发出新的光芒。在红色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上应坚持科学的方法。展望未来, 让红色文化的优秀品质去感染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使其摒弃掉自己的不良习惯, 解决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为红色文化注入新的魅力, 为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而爆发出红色文化的功能所在。

摘要:红色文化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化形态, 在上世纪中叶曾是我国文化领域的主流, 我国学者对红色文化的研究源源不断, 但近年来红色文化备受冷落, 在大众传媒中逐渐失去自己的地位, 也无法发挥红色文化的先进带头作用, 致使红色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传播媒介, 其主体作用是沟通两者, 在信息的传播者和受者之间, 如何使受者更加清晰的了解信息传播者的意图, 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大众传媒,红色文化,优化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绍荣.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传播研究[J].青年文化, 2011, 12:76.

信息技术与文化传媒 第9篇

(一) 文化产业得到了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文化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吸收就业能力强、绿色环保等优势, 日益成为保持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发展的发力点和着力点。近三年来, 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这些政策的相继推出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性的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之后, 一系列旨在支持文化产业的财政、税收、信贷和资本市场层面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 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证。与此同时, 各级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各种扶持性地方政策法规, 文化产业成为焦点。

具体来看, 2009年7月, 国务院公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标志着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2010年4月, 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资本的动力。2011年10月, 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信贷投放向文化产业开闸。2012年7月, 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相继出台《关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出版经营活动的实施细则》、《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 民间资本的准入门槛被进一步放开。

而2012年2月1 5日,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发布, 再次将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进行明确。明确提出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这意味着文化产业在未来五年内占GDP的比重由目前的2.5%上升至5%以上。

5%是一个什么概念呢?2011年, 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 (GDP) 达到了47.1564万亿元, 5%就是2.357万亿。如果按照GDP年均增速6%来计算, 到2020年, 文化产业的总额将达到4.5万亿。这对现在总额只占GDP的1.4%的文化产业来说, 全新的政策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传媒等行业亦有望搭载文化产业东风迎来黄金年代。

(二) 文化产业是国民文化消费潜力释放的必然选择

中国消费升级是大趋势, 居民消费支出重心从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逐步向文化娱乐和通信沟通等文化消费过渡, 消费观念的更新使文化消费逐渐成为人民群众追求生活质量的新标志。随着人均GDP的提升, 人们的消费恩格尔系数中, 文化消费所占的比重也在提高, 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全方位信息覆盖, 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 也大大刺激了居民的文化消费。

文化产业的本质就是为消费者提供文化消费。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刚刚起步, 未能充分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而,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 文化产业无疑拥有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在这样的前提下, 当政策利好时, 文化产业自然而然迎来了它最好的时光。如图所示。

文化产业园区对地区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显著

产业园区是一种介于政府、市场与企业之间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和企业发展平台, 它通过提供一系列新创企业发展所需的管理支持和资源网络, 帮助初创阶段或相对弱小的新创企业, 使其能够独立运作并健康成长。“1956年, 美国人乔·曼库首次提出了孵化器概念, 并在纽约成立了第一家企业。从1980年到2001年, 美国的产业园区数量从12个迅速发展到900个以上。”

而文化产业园区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空间形式和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已经成为了文化产业获得新增长、新发展的引擎和源头。在像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大都市, 或者是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这样区域性的地区, 都涌现出了一批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继承了文化产业的诸多天然优势, 推动了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居民公共空间的转换和提升。

(一) 对城市的推动——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信息港强化了上海金融中心的作用和地位

2009年, 作为全国五大中心城市之一的上海市确立了“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2012年4月, “国际经贸信息港”作为推进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被提上日程。该“信息港”强调信息化的特色, 以发布财经数据、指数为核心, 是文化产业园区信息平台化的一大表现。

笔者通过上海“国际经贸信息港”管理委员会了解到该平台将推出覆盖中国主要大宗商品市场的数据库和指数库;支持“上海国际时装周”与第一财经合作编制并发布国际消费品指数等;支持上海跨国采购中心和第一财经联合编制并发布“上海跨国采购指数”;推进第一财经与生产资料市场的信息数据对接,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智能化信息平台完善生产资料市场监测体系。此外, 还会通过举办一系列重要国际经贸活动及论坛的形式促进经贸信息的流通。

纵观世界公认的国际贸易中心:纽约、东京、伦敦, 无一不是全球经贸信息的枢纽。上海“国际经贸信息港”对于上海市而言, 也是上海市由现有的“实物的交易运输港口”向“信息的交易和传输港口”转变的必经之路。虽然目前该信息港尚未建设完成, 但它对于提升城市信息服务的水平, 进一步推动上海市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发展, 引导全球贸易运行, 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贸易要素的配置, 提升城市软实力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二) 对区域的推动——武汉东湖的光谷传媒产业园区促进了8+1城市圈的区域发展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即“中国光谷”, 位于武汉市东南部的三湖六山之间, 在20世纪末, 还是一片较为荒凉的郊区。2001年被原国家计委、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 即“武汉·中国光谷”之后, 现已成为我国领先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之后在新媒体数字化的背景下, 由于与科技的融合, “武汉·光谷”的产业园区由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的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 扩展到新媒体文化创意产业。新媒体创意产业获得强劲的发展动力, 迅速形成产业集群, 成为园区最耀眼的一抹亮色。

2011年, 光谷动漫创意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近30亿元, 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高达350亿元, 年增长率约30%, 创意规模和实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同时随着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落户, 光谷园区也云集了众多的媒体企业和人员, 仅动漫企业的数量就达到了150余家, 媒体从业人员达到1万多名, 湖北省内70%的动漫企业和50%的游戏企业都在该基地入驻。

至此, 光谷园区实现了由最初的教育科研产业集群向光电子信息、生物、环保等科研产业集群, 再向以网络视听、动漫创意、数字节目为核心的新媒体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产业升级, 产业之间相辅相成、竞相发展。

同时, 光谷作为武汉市的新核心, 也带动了以武汉城市圈, 即武汉和周边8个城市的大区域 (又称“1+8”) 的发展。昔日的荒湖野岭, 今日已变成产业集群、区域核心, 光谷有效提升了产业、区域化的发展速度。

(三) 对国家的推动——印度宝莱坞电影产业基地优化了印度的国家形象

宝莱坞 (Bollywood) 是印度几大电影产业集群之一, 其名称由孟买 (B o m b a y) 和好莱坞 (Hollywood) 两个词组合而成, 是印度最早的电影区域集群, 最早可追溯到1910年, 主产印度语电影, 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之一, 其电影年产量约占印度电影总产量的60%至70%, 拥有数十亿观众。宝莱坞电影城占地1600多公顷, 位于孟买西郊的一个山谷中, 地形层次复杂, 生态多样性资源丰富。

在宝莱坞的引领下, 整个印度电影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每年全世界的电影院售出的电影门票中, 宝莱坞的销售量也远远高于好莱坞。另外, 宝莱坞电影在海外的DVD、电视片和卫星电视销售的成绩亦非常理想。宝莱坞依然已经成为了印度向世界展现其独特文化魅力的一张名片, 成功展示了国家形象。

传媒类机构日益成为文化产业园区的主导

文化产业囊括了很多子行业, 包括图书出版业、新闻传媒业、广播影视业、动漫产业、网络文化产业、表演艺术业、广告产业、休闲产业 (文化旅游) 、会展产业等。因此文化产业园区的种类和主导力量也非常宽泛。但是笔者通过对近几年国内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观察, 发现传媒类机构日益成为文化产业园区的主导力量。

(一) 媒体具有资源优势、宣传优势、内容优势和渠道优势

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信息港的主要建设者是两个角色:一是上海市商务委员会, 二是上海东方传媒集团 (SMG) 。SMG之所以能够参与到一个城市的国际经贸信息港的建设, 与它在金融与商业信息服务领域的基础和全媒体的财经新闻资讯平台的优势密不可分。根据合作协议, 双方将依托SMG第一财经在金融与商业信息服务领域的基础和优势, 合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商业贸易服务平台, 提升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能级, 进一步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而具体关注到SMG第一财经, 笔者认为该媒体所具备的实力也能够满足经贸信息港的建设需求, 媒体的优势能够通过信息港的建设得以充分发挥。

SMG旗下的第一财经媒体品牌是中国唯一以投资者为对象的专业财经传媒, 它与全球著名财经媒体CNBC结盟, 和道琼斯共同发布道琼斯第一财经中国600指数, 通过跨地域、跨行业的经营, 已经成为一个拥有跨媒体信息传播渠道的财经资讯供应商。

而第一财经现有的电视 (第一财经频道、宁夏卫视频道、东方财经频道) 、报刊 (《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周刊》、《好运Money+》) 、广播 (第一财经广播) 、互联网 (第一财经网站) , 全媒体平台和其它业务架构 (研究院、数据库等) 也充分显示了它的专业性和建设国际经贸信息港的实力。

(二) 强势媒体能够成为园区核心, 有效带动园区的发展

北京CBD传媒产业集群1993年提出建设规划, 吸引了国内众多的传媒机构和和国际传媒巨头的进驻, 传媒业已经成为北京CBD地区与金融业齐肩的两大主导产业之一。

2009年, 随着北京地区区域性的重要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的加入, 以及今年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国家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整体搬迁, 再加上原有的《人民日报》等机构, 这些传媒产业内的龙头成为众多传媒机构进入CBD的直接动力, 为传媒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的落户也带动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包括从节目制作、大型活动策划组织、硬件及新技术研发供应, 到影视经纪人、金融投资、保险服务等。据统计, 目前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这两大强势电视台为中心的下游企业就有12 000多家, 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企业正在向北京CBD区域聚集。而这两大电视机构、各类平面传媒、驻京国际新闻机构和数字网络传媒等国内外各类传媒产业巨头, 将带动更多的电视制作公司、数字技术公司、设备租赁公司、节目发行公司、版权交易机构、广告代理公司、市场调查公司、演员经济公司以及法律、咨询、财会等中小型专业服务企业, 纷纷入驻北京CBD, 使CBD内的传媒机构中类更加丰富, 产业链更加完整, 从而增加CBD传媒产业集群的吸附力和整体竞争力。可见, 在北京CBD传媒产业集群中, 强势媒体的带动、吸附作用非常显著。

对传媒类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思考

从国内外传媒类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案例中, 笔者产生这样的思考, 亦是笔者对国内传媒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的建议。

(一) 政府的大力支持是这些产业园成功发展的重要保障

武汉光谷的诞生和成功发展一方面源于武汉得天独厚的人文、技术、科研环境, 而更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政府出台的多项政策、经济、人才、战略、基础设施的支持为光谷实现产业聚集提供了坚实、稳定的保障。

好莱坞电影的发展与美国政府所提供的支持息息相关, 它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美国政府适时地针对本国电影行业所颁布的政策法规。总体来说, 这些政策法规对好莱坞电影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起到了有效的保护、推动和约束作用。一方面, 美国政府在宏观层面的税收和版权保护的层面指引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 在好莱坞电影的实际操作上, 美国政府也是全力支持, 为之提供资金、设备和人员。

而北京市政府、朝阳区政府亦对CBD国际传媒聚集区的建设起到了直接的推动。

综合来看, 政府对产业园区的扶持可以归纳为土地、资金、人才、税收四个层面。而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构成了文化产业园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 地理位置因素会影响到传媒类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

传媒行业业务经营的特殊性, 因此地理位置对传媒产业园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它不同于文化旅游类创意产业园, 或者科技类产业园, 可以建设在城市的开发区, 对于传媒产业园而言, 城市的核心、中心地带是更务实的选择。

比如目前国家工商总局已经认定了上海中广国际广告创意产业基地、北京广告产业示范园、南京广告产业园等首批9个国家广告产业园区, 上述园区共获得中央财政3亿元的资金支持, 并且在“十二五”期间, 我国还将支持建立15个以上的国家广告产业园区。但是笔者认为广告公司在办公地点的选择上, 地点就是非常关键的要素。首先, 是否有咖啡厅便于安排会议, 是否有便利的交通设施, 便于拜访客户, 是否有高档酒店住宿, 便于客户来访等等。而一旦背离了这一原则, 那些位于城市远郊的所谓的广告产业园对广告机构的吸引力也必然会大打折扣。

(三) 应高度重视公共服务项目的配套

从国内外传媒产业园区的发展经验来看, 这些文化产业园区对内部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都十分重视。任何一个产业园都不是独立的、纯粹的存在, 园区内不仅要有核心的、最吻合的产业机构, 还必须要有大量而且全面的多功能公共服务项目的配套支持。

从这个角度来审视美国的好莱坞, 该园区不仅引领并代表着全球时尚和电影制造业的最高水平, 同时也拥有着非常核心的为影视内容制作提供设备和资金支撑的公共服务平台。大量的专业外包公司为影视制作的全阶段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比如前期的摄影棚租赁、布景服务, 中期的拍摄设备、道具租用服务, 后期的制作处理、剪辑服务, 提供音效工作室等服务。任何机构或者个人都能在好莱坞获得一站式的影视制作服务。而金融服务平台则主要以担保完成发行的融资模式为主 (即获得演职人员确认参与的意向后, 与发行机构签订发售合同, 并以合同向金融机构等投资者申请融资) , 来鼓励电影领域的投资风险机构发展, 使得好莱坞电影制片商能顺利融到资金。

上一篇:用活教材下一篇:语文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