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精神范文

2024-07-24

创新精神范文(精选11篇)

创新精神 第1篇

一、教师应树立教改意识, 改进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个人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意向、愿望和动机, 通常表现为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变革态度等, 它是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驱力和出发点。我国教育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压抑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讲授“坚持改革开放”这一基本点时, 我首先引导学生从改革的原因、实质及改革的根本目的和重要性等方面认识“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然后, 在此基础上播放了“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巨大变化”的录像片段, 多年来祖国的巨大变化使学生深受感动和鼓舞, 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创新意识。最后, 又启发学生畅谈近年来祖国的大好形势, 谈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工程、西电东送工程、载人航天工程, 谈祖国各地、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和自己家庭生活的巨大变化及党的十七大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这样, 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的侧面, 通过捕捉新信息、新材料, 说明改革开放给祖国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既丰富了课堂内容, 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是思考。创设环境, 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的表露和发展。长期以来, 学生把老师看作权威, 而自己更多地扮演着“遵从者”的角色, 这种不对等的关系造成了师生间的隔阂。同时, 我们已经习惯于用固定的方式培养循规蹈矩、听话顺从的“乖孩子”, 学生很少发表自己的见解, 否则, 那便是“犯上”或“顶撞老师”, 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 其创新能力也逐渐被抹杀。民主平等、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有了创新思维的空间, 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学生敢于大胆质疑、标新立异、开拓创新。因此, 我们必须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质疑求异,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我在讲述“实现人生的价值”一课时, 首先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1.人为什么要活着?2.人应该怎样活着?3.你认为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人生?4.你准备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然后, 让同学们展开讨论, 大家围绕这几个问题各抒己见, 课堂气氛十分热烈。这时, 我适时播放了“任长霞先进事迹报告会”的录像片段。任长霞不畏阻力、神勇办案的事迹使学生群情激昂, 她竭诚为民、心系百姓、情暖孤女的故事让学生百感交集, 同学们被这位亲民、爱民、为民的好局长深深感动了。此时, 我让同学们结合课文归纳结论, 大家普遍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 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三、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爱因斯坦曾说:“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科学成就, 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关系到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创新潜能。那么, 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呢?

(一) 要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宽松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犹如松软的土壤对于萌芽的种子一样重要, 只有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充分发展。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说教形象, 积极创设一种以爱为核心的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 让学生得到积极主动的、充分的发展。

(二) 提供自由的活动空间。

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有丰富的活动及大量自由支配的时间,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为学生提供一种特殊的环境。作为政治教师要组织学生走向社会, 进行各种社会实践, 还应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自由活动的空间和自我展示的空间。例如:几乎每节课我都会让学生进行讨论, 组织讨论可采取多种形式, 如同桌讨论、小组讨论、集体讨论等。这样, 大家主动参与, 可以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普遍活动起来, 既活跃了思维, 拓展了视野, 又激发了创新潜能。

(三) 重视教师个性的影响。

教师的个性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教师的工作不只是传授知识, 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 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作出榜样。因此, 教师在引导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 也要不断完善自己, 也只有努力修养自己的个性, 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目的。

四、激励质疑,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即创造性思维, 它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 它是对某一问题,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 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说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教师必须激励学生质疑, 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看法, 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然而, 现实教学中存在着种种教学误区, 严重地压抑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有的教师常以不容置疑的权威式的口吻将教材知识点逐条列出, 让学生被动接受;有的教师凭借自己的知识丰富、口齿伶俐、思维敏捷、逻辑严密, 沉醉在自己的演讲和自我辩论中;有的教师唯恐学生不懂, 把问题逐层细致分析, 甚至代替学生的思考过程等。这样, 学生完全依赖于教师, 缺乏洞察力, 不会发现问题, 更不会有质疑的精神。久而久之, 形成了唯师、唯上、唯书、肓从, 缺乏创新意识的被动人格。所以,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教师要转变观念, 解放思想,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启发学生思考, 激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大胆探索,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具体地说就是:学生自己能掌握的知识, 老师不讲或精讲;学生能自己归纳得出的结论, 老师不要代替学生归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事情, 老师不要代替学生去解决。要充分相信学生, 放手发动学生, 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广阔时空,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综上所述,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 以课程改革为契机,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在引导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 也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为祖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应变能力强的创造型人才。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既是政治新课改的重要目标, 又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作者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切入点, 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方面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潜能

参考文献

[1]走进高中新课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生活与哲学 (高二政治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

[3]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2006, (11) .

[4]李春秋主编.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创新精神 第2篇

命题点一:科教兴国,发展科技

材料一 2016年发射天宫二号 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于2014年9月10日开幕,中方大会主席杨利伟透露:2016年我国将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并发射神舟11号载人飞船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

材料二 我国成功发射遥感卫星二十一号 2014年9月8日11时2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21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此次任务还同时搭载发射了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拓2号卫星。这是我国时隔1个月后再度发射遥感卫星,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93次飞行。

材料三 “蛟龙”号携青奥会火炬下潜5 555米 2014年7月19日,“蛟龙”号计划进行第三次潜航,共3名下潜人员,“蛟龙”号携青奥会火炬下潜5 555米。

相关链接:我国将发射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我国对地观测卫星分辨率精确到1米;我国自研中低速磁悬浮列车问世、公安部利用高分一号卫星数据和高分专项先期攻关成果。考点链接

①我国的科技成就 ②创新 ③科技的重要性 ④科教兴国战略 1.请列举我国最近几年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

(1)“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到7000米,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2)“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3)成功发射“嫦娥三号”探月卫星。

(4)自主研制超千万亿次的计算机“天河二号”等。2.我国取得这些科技成就有何重要意义?(1)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提高我国现代化水平,促进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进步和能力建设,增强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2)有利于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3)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

(4)有利于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3.“遥感卫星21号”的成功发射、“蛟龙”号携青奥会火炬下潜,对我们青少年有哪些启示?

①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我们要树立崇高远大的人生理想。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扬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艰苦奋斗精神。③勇于探索、勤于实践、热爱祖国、报效祖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命题点二:人才强国,自主创新

材料 李克强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代表座谈 2014年8月21日,李克强总理在京听取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设立20周年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的汇报,他强调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更为重大。要树立人才意识,加强培养人才的责任感、紧迫感,建立完善社会创新氛围,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推动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加速发展。要打破束缚人才割度羁绊,让创新血液社会社会自由流动,让创新释放出更多红利。考点链接

①科技创新 ②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4.当前我国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有哪些优势?(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2)社会主义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3)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物质保障。(4)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巨大精神力量。(5)经过广大科技人员顽强拼搏,已在航天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积累了一定的创新经验。

5.建设创新型国家,让创新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国家应该怎么办?(1)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2)把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3)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4)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5)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重奖创新人才。

(6)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

(7)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对盗版的打击力度。命题点三:科技薪火,少年传承

材料一 第九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颁奖大会在京成功举行 2014年8月20日,第九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颁奖大会并发表讲话。刘延东指出,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并倾力推动科教事业改

革发展,十分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根据邓小平同志遗愿用他的全部稿费设立的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对于激励引导青少年追求科学理想、参与创新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二 第2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2014年8月21日-26日,第2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北京举行。本届大赛分为青少年和科技辅导员两个板块,主要包括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和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竞赛等竞赛、展示活动。此外,组委会还围绕“中国梦、科学梦、青春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交流活动。

材料三 2014年全国科普日 主题为“创新发展,全民行动”的。2014年全国科普活动。于2014年9月20日~26日在全国各地集中开展。活动重点突出四个方面:一是围绕创新引领未来;二是围绕创新改变生活;三是围绕创新在我身边;四是围绕创新圆我梦想。考点链接

①教育 ②科技创新 ③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④理想

6.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引导青少年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行为习惯。(2)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3)有利于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7.如何提升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1)组织科技专题讲座。

(2)举办科学技术小发明创新比赛。(3)举办科技活动征文比赛等。8.传承科技薪火,青少年应该怎样做?(1)明确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理想。

(2)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现代科技充实自己,提高素质。

(3)培养好奇心,善于质疑,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4)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敢为人先。

(5)积极参加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创新活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考点练习

1.2014年8月9日13时45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二十号送入太空。遥感卫星二十号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这表明()A.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成为创 新型国家 B.我国的科技水平整体上已经处于世界前列

C.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取得新的突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D.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发达国家 2.2014年8月21日,主题为“中国梦·科学梦·青春梦”的第2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正式启动。本届大赛分为青少年和科技辅导员两个板块,有1 000多万学生参与初赛。材料说明了

A.我国注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B.我国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C.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我国各项工作的中心 D.我国已由科技大国一跃成为科技强国

3.2014年9月10日,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的致辞始终贯穿的主题是“改革创新”。他强调,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中国永远做开放大国、学习大国、包容大国。从中国国情出发,努力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大国。”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1)李克强总理为什么如此重视和强调创新?

①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②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③创新能力尤其是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④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还亟待提高;等等。

(2)要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创新大国需要国家和社会付出哪些努力?

国家:①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②重视科技和教育发展,加大科技和教育发展的资金投入;③建立健全完善的创新型人才选拔机制,全方位、多领域地选拔优秀人才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3)李克强总理的讲话对我们青少年有何启示?

培养创新精神 提高创新能力 第3篇

一、语言激励,激发创新激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教育思想是:一切为了学生。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要营造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中,与学生和平相处,这样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如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之类的话,激发学生创新兴趣。教师的及时称赞能使学生受到鼓舞,如“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是个善于发现的好孩子”、“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好学生”等等,把这一声声赞扬送入学生的耳际,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同时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在这种心境之中。

二、鼓励质疑,制造创新机会

具备敢于创新的勇气是创新的前提。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相信自己具有巨大的创新潜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质疑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他们做到敢想、敢说。如对一篇课文的分析,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去思考、去发现问题。然后自己解决,最后把学到的、想到的、悟到的在班上交流。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当读到乌鸦把石子一粒一粒放在杯子里时,可以问学生:读到这里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创新热情。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创新课堂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已经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反思者。所以在每节课上,我们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不但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还要有自己创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作创新活动的楷模,引领学生进行创新。

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计算机具有感官性强的特点,尤其适用于小学生,它能用生动的画面、具体的形象、优美的音乐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诱发学生在情感上参与教学;如:我在教学“爬天都峰”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天都峰高而陡的特征,体会作者爬天都峰的艰难以及爬上天都峰的喜悦心情。我用多媒体出示天都峰的画面,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同时多媒体易控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时出现与要求有关的内容,这样节省了课教教书板书的时间,实现教学任务堂堂清,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科学评价,增强创新能力培养

语文课上,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特别是运用一些积极的带感情色彩的评语,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评价和反馈矫正,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评价有“学生讨论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等形式。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在学生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评价就是一根指挥棒,要指向创新的方向。评价结构应该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这样,可以起到与学生交流的作用,学生也能更好地改正一些错误,因为他们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和欣赏,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下面以作文评价来分析说明。

传统的作文评价是由教师一人独揽大权,精批细改,对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要圈划纠正,对病句要指出,甚至修改,对某些用词造句也要加工润色,每篇学生作文都有眉批、夹批、总批,作文批改成为语文教师的重负。因此新课标建议“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了落实新课标,我在作文批改中实行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学生能够不断地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是写好作文的重要环节。从这点出发,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学生完成初稿后,先在小组内交流评价,互评互改,然后班级交流。在学生读作文时,师生共同点评作文的优缺点。作者再根据同学们和老师的建议再次修改。作文修改后誊抄在作文本上,不是由老师自己评价,而是由学生小组认真评价,把批语写在作文本上,教师最后对作文进行评价,学生面对面的评价胜过教师自己评价的百倍千倍。因为教师评价后学生根本不认真仔细地去修改,有时候还不能理解。而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去评价,面对面地交流就很有实用价值。如学生们在一篇作文的评价中这样写道:“你的作文写得真棒!如果你把‘谷穗弯弯’改成谷子笑弯了腰,它在向大地妈妈致谢,感谢她为自己输送了丰富的营养,使它长得那么健壮。就更具体形象生动了。”多么巧妙的评价,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啊!面对面评价时,作者马上在作文本上改了过来。对于那些不爱写作的同学,他们的评价是更生动有趣。在一个同学的作文中有一段這样的评价:“你的作文是应付官差吧!你本是一块玉,你知道吗?玉不琢不成器。我们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努力吧,胜利属于你!”看了学生们的评语,我真是喜出望外,激动不已,学生们的语言多么有感染力啊!我又在下面写道:“同学们的评语写得多好啊,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战胜自己,做最好的自己!请你在评语下面写出读后的感受和今后的打算。”看到老师和同学的评语,那个学生有了信心和决心,此后每次作文完成得都很出色,从不应付。

学生的评价不仅仅在小组内实施,更重要的也要在作文讲评课上。过去是老师一言堂,而现在是以学生的评价为主,这种评价方法,激活了全体学生的思维,满足了学生共同参与作文评价的需要。在这样的习作讲评课上,不再是老师独霸“天下”,而是来自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学生个体智慧的碰撞和信息的交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的不仅是教师个人的经验和知识,而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集体智慧的整合。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也不仅仅只是知识,而是人际交往、协调合作的个性品质的培养。

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第4篇

一、实施爱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先生说过:“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小学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着儿童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这也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过去的教书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更是强化了“三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视野开阔,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会学习才能会创造。学习的欲望和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就必须积极地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可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灌输费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这样的教学状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

学习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就是要做到“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合一”的过程。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学习使我认识到,教学固然要发挥教师积极指导的作用,但决定教学效果的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够实现。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因此,它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实践证明:开放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时代呼唤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呼唤创新教育,要把创新教育不失时机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持之以恒,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创新人才。我们要继续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创新精神,时代潮流 第5篇

【关键词】创新;培养;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人才的高素质的培养。可是眼前所培养的人才还远远不能适应这种知识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应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改变教学观念,培养新世纪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有专利,这已成为当代教育战线迫在眉睫的课题。

一、置凝激趣,诱导创新

兴趣是人们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起点,且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全自投入,主动思考,更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之中,受到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生“应注意探究教材自身的潜能,还应根据学生心理认识规律”,来挖掘教材的内部因素,来激发学生体验和思维能力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利用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主动推动学习的全过程。

1.以思激趣

在语文教学中,应变学生以探索者、发现者的情境投入到學习活动之中,不断获得新知、迸射出新的火花。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巧设疑问,以思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以情激趣

语文教材内容文笔清晰流畅,优美感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有感朗读,挂图欣赏和多媒体技术等方法创设情境,去感化学生,让学生和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领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教学目的。激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教师应注意挖掘出能诱导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方法,并根据教材内容灵活选择和运用激趣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自主,引导创新

要使学生具有高素质的创新精神,就应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时,教师先帮学生掌握创新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己主动地去探索知识,教师只是在适当氛围之中,给予启发和点拨。这种自主意识的培养,不仅使学生得到灵活的方法,同时还让学生在自主创新中实现质的飞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我在教《穷人》一文时,先通过点拨诱导使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然后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讨论,辩论的方法来挖掘教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穷人们良好的优秀品质,从而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结合生活,培养创新

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重点是培养他们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和重新组合知识的一种能力,我们要结合生活实际,诱导学生自主参与到作者思想感情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创新性的学习。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后,让学生用本课所学的方法,去观察和描写家乡山水之美,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认真观察,才能使学生具有创新的发现。同时应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离不开想象,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创新、敢于想象、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在训练时要与现实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便于学生接受。只有让学生结合实际,插上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更符合现实思维。

四、积极评估,激发创新

每位学生都想具有成就感,知识技能得到表现。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就要对学生的行动作出积极的评论,从学生个性发展,心理方面作出积极的评估。在评价中,我们教师应对富有创新性的作品给予肯定和表扬。只有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信心。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迎接世界挑战的需要。我们教师应不拘一格,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根据语文教材学科的内容采用恰当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出更多具有特色加特长的人才,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

创新精神,时代潮流 第6篇

关键词:创新,培养,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人才的高素质的培养。可是眼前所培养的人才还远远不能适应这种知识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应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改变教学观念,培养新世纪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有专利,这已成为当代教育战线迫不及待的课题。

一、置凝激趣,诱导创新

兴趣是人们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起点,且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全自投入,主动思考,更能使学生浸在活跃的氛围之中,受到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生“应注意探究教材自身的潜能,还应根据学生心理认识规律”,来挖掘教材的内部因素,来激发学生体验和思维能力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利用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主动推动学习的全过程。

1. 以思激趣

在语文教学中,应变学生以探索者,发现者的情境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不断获得新知迸射出新的火花。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巧设疑问,以思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以情激趣

语文教材内容文笔清晰流畅,优美感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有感朗读,挂图欣赏和多媒体技术等方法创设情境,去感化学生,让学生和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领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教学目的。激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教师应注意挖掘出能诱导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方法,并根据教材内容灵活选择和运用激趣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自主,引导创新

要使学生具有高素质的创新精神,就应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时,教师先帮学生掌握创新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己主动地去探索知识,教师只是在适当氛围之中,给予启发和点拨。这种自主意识的培养,不仅使学生得到灵活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自主创新中实现质的飞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我在教《穷人》一文时,先通过点拨诱导使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然后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讨论,辩论的方法来挖掘教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穷人们良好的优秀品质,从而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结合生活,培养创新

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重点是培养他们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和重新组合知识的一种能力,我们要结合生活实际,诱导学生自主参与作者思想感情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创新性的学习。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后,让学生用本课所学的方法,去观察和描写家乡山水之美,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认真观察,才能使学生具有创新的发现。同时应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离不开想象,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创新,敢于想象,敢于打造常规的训练。在训练时要与现实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便于学生接受。只有让学生结合实际,插上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更符合现实思维。

四、积极评估,激发创新

每位学生都想具有成就感,知识技能得到表现。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就要对学生的行动作出积极的评论,从学生个性发展,心理方面作出积极的评估。在评价中,我们教师应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肯定和表扬。只有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信心。

辩论与创新精神初探 第7篇

一、建立和谐民主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 自由畅达的空间, 他们才能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 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 更是培育创新精神不可或缺的氛围。教学中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 积极主动配合, 达到和谐、融洽一致, 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 求知欲旺盛, 思维也就非常活跃、流畅, 学生才能敢想, 敢问, 敢说, 学生群体才能产生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 “群体共生效应”才有可能产生。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被激活, 创新的见解就会不断涌现出来。

二、鼓励学生“质疑”, 激发学生敢于辩论的精神

古人云, “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 思是智之本。疑是“辩论”的起点, 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 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 才有了“敢于辩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置疑要提倡、鼓励, 使学生逐步提出与教师不同的想法。

三、利用辩论提高语文能力, 思维能力

辩论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 可以说是反映了一种整体的语文素质, 语文课堂上的辩论, 有其特殊的意义, 即辩论不是目的, 只是一种手段过程, 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 教师在辩论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辩论能力, 也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 进行语文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8篇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曾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 中华民族要再续辉煌并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就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创新的民族, 使中国成为创新型国家, 为此, 全社会应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1]人们已普遍意识到学校素质教育尤其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也开始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实践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

1 什么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是发现、发明、创造的总称, 侧重于“再创”, 侧重于宏观的变化过程。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 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实践能力一般是指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也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是把知识和理论用于实际的能力。

所谓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就是要有大胆创新、破旧立新, 并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超越自己、超越前人、超越他人的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等的精神和能力。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 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其主要方式有改革师生关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思维定势、开放教学时空、开放教学过程、开放教学个性七种。[2]

2.1 改革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改革的突破口, 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创新性都谈不上。而传统的师道尊严, 阴魂不散, 教师总是居高临下, 以操纵者、主宰者的身份出现, 有些教师甚至错误的认为, 教师越严厉, 课堂纪律才会好, 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师生关系, 必然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影响学生的健全人格和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 因此, 必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温馨、愉悦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应是主持人、导演、医生、教练、服务员等。而学生才是主人和上帝。

概括地说, 就是老师与学生相互“亦师亦友”。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向教师提出问题、陈述观点。好教师会艺术地运用课堂点拨和课堂评价, 激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态度对教师作科学的质疑乃至辩驳, 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共享教学民主的平等合作关系。事实上, 这种师生之间富有理性和健康人文精神的争辩, 对于发展师生情谊、促进学生人格和智力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只有这样, 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 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

2.2 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 基本上是教师滔滔讲, 学生默默听, 即使是提问, 不是齐声喊对, 也是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包办, 而且教师讲的时间起码是半节课以上, 这样几乎等于剥夺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 减少了学生增长智慧的机会。因此, 必须把教师“讲”的时间压缩下来, 给学生有更多的学的“时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 只在每事问。”爱因斯坦也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成为知识进步的源泉。”古今中外许多事例都早已证明, 只有善于思考、敢于发问, 才会有学业的进步, 事业的成功, 发明创造的出现。因此, 教师要使学生主动参与, 全员全程参与,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滔滔不绝地讲加以分解取舍:精讲关键的地方, 画龙点睛, 学生看书可懂的内容, 则不讲。变以学生的听记为主的教学模式为读、思、议、练为主的学习方式, 同时, 把各种感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心理学研究证明, 多种感官协调并用比单一感官学习效果更好。只有这样, 才可能开创“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新局面, 以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

2.3 改革思维定势。

传统的思维定势多注重右脑思维的开发, 多注重收敛思维, 求同思维的训练, 而科学研究表明, 左脑是知识“司令”, 它的职责是以分析思维、集中思维为主, 进行智力开发的;而右脑才是创新“司令”, 它的职责是以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扩散思维为主进行智慧开发的。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学生左脑思维训练, 开发右脑功能, 注重组织各类教学活动, 如情景教学、暗示教学、特别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等。把现代教学技术引进课堂, 实现人机结合, 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 这样有利于开发学生右脑潜能,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同时, 还要加强发散性思维训练,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2.4 开放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 把教学内容封闭在教本中, 尽管教本中的基础知识, 学生必须学会掌握, 但社会发展如此迅猛, 人类知识呈指数增长, 而相对滞后的课本知识与新知识的距离会愈了来愈大, 因此创新型的教学必须正视这种现实, 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 必须开放教学内容, 红引进与学生教本联系紧密, 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新内容, 新知识,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会上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2.5 开放教学时空。

传统教学囿于学校, 囿于教室的做法, 很显然不能适应“知识爆炸”的时代。因此, 应该让小课堂变大, 向图书馆、阅览室延伸, 向大自然和社会延伸, 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教学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 师生达到情感交融, 这时, 学生特别愿意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教育, 教师便可以更直接的观察、了解、研究学生, 从而取得课堂中无法实现的教育教学效果, 而学生可能在自然实践的环境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创新灵感的突发。

2.6 开放教学过程。

传统教学过程往往是:“问题———解答———传授”的封闭式过程, 许多教师忽视了概念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结论的归纳过程, 方法的思维过程, 而将传统强求学生死记硬背, 反复操练, 学生学习过程变成“接受———存储———再现”的过程, 这样无疑会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幼苗;因此, 必须构建:“问题———讨论———分析———总结———提出新问题———再讨论———再探索……”发散性的教学过程, 让学生充分感受, 理解知识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教学过程开放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 勇于质疑, 勇于实践的习惯, 鼓励学生与众不同, 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兴趣。提问是创新的开始, 问题对了就相当于一半的创新完成, 我们要从小学教育起就培养学生树立起创新求异的观念。对学生来说, 他们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新的知识、新的事物有所疑问, 有所领悟, 其主要意义在于它的发展价值, 而不是它的社会价值。

2.7 开放教学个性。

传统教学注重共性, 强调“一致”, “规范”, “齐步走”, 很少研究个性, 研究差异, 扼杀了许多学生的个性, 同时也扼杀了许多教师的个性, 有位教育家说得好:“创新的土壤是个性,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因此, 教师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 有个性的人, 才善于思考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教师也要优化自己的个性, 发扬自己的优点,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放学生的个性, 而不是封杀学生的个性。要因材施教, 千万不要把敢于提不同意见的学生当成“捣蛋鬼”,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于创新, 才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才能真正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结语:创新实践使创新人才在实践中得到磨练从而迅速成长起来。学校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 学校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学校教育在重视理论教学和一般的实践教学的同时, 还应重视创新实践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把创新实践作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来抓, 使学生在进入社会时, 既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 又具有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

摘要:创新并不是一种新现象, 它是伴随着人类以及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虽然创新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它只是一种偶然现象, 因此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科技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蓬勃兴起, 创新向人们展示了其空前强大的生命力, 它成了时代的中心话语, 成了时代精神的突出表征。创新已经成为多个学科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翁庆余.科技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J].现代大学教育, 2002 (5) .

刍议作文的创新精神 第9篇

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文章的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是全文思想或信息的浓缩,是作者与读者情感交流的一个接触点。一篇文章成功与否,虽不完全取决于文题,但一篇好文章,再配上一个相得益彰的文题,就恰如画龙点睛,会增强文章的魅力。

文题要趋新避俗,令人耳目一新。如半命题作文《____的爱》,横线上可填的内容很多,范围很广,如果直接填上称呼的词,如“妈妈”、“老师”等,则显得过于普通:若填上“伟大”、“真诚”等,则显得比较空洞:如果拟出“无悔的爱”、“无言的爱”、“永恒的爱”、“来自远方的爱”等题目。则显得新颖别致,精巧传神,含蓄隽永。如话题作文“诚信”,如果只是以“诚信”或“谈诚信”为题则太平庸。但如果化用诗句入题,如“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诚心所至,金石为开”、“众里寻他千百度”、“我诚信、我美丽”等则显得有文化功底而吸引人。再如“都是答案惹的祸”、“日落之后是日出”、“我也曾衔过一枚青橄榄”这些文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双关等修辞于法,因此显得生动含蓄、新鲜、传神。

二、选材、立意要新

有同学说,这谈何容易,我们中学生的作文材料已被大写特写一空,已无新意可言。人不可以每天重复地生活,生活中不是没有美,只是在于你有没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例如写爱的题材可谓“历史悠久”,有的学生一写到母爱就是“半夜里,我生病了,妈妈背着去医院,守着我,一夜没睡”、“妈妈如何在生活上关心自己,把我喜爱吃的留给我吃,自己一点也舍不得”等。若写“老师的爱”写老师不是深夜批改作业,就是老师如何冒雨去给我补课,或者怎样背“我”去医院,再不就是语重心长一番话说得“我”幡然醒悟等人云亦云的题材。当然,并不是说这些不能写,而是写滥了,写俗了,成为“万能材料”,几年、十几年一贯制地沿用下来,老吃别人的残羹剩饭,缺乏新意,令读者倒胃口。

选材如何创新?选材往往是和立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应该引入时代活水,从小处切入,紧跟时代步伐,将鲜活的社会生活和时代话题写进作文里,这样才会使文章呈现出一种清新扑面的气象。写父母运用挫折教育法来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写老师的赏识教育使学生走出自卑的阴影:写众人的关爱让一个美丽的生命得以延续等,就不落俗窠臼,很有新意,令人回味,发人深思。

例如,有一次作文话题为“难题”,一个学生就把2008年遇到的雪灾、地震看作“难题”,以此立意——雪灾冻不住13亿人的爱心;地震震不垮13亿人的信心。材料开掘得越深,中心就越明确,文章也就越有意义。同学们在开掘主题时,要在一个材料面前,多问几个为什么,反复分析研究,并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深掘它的涵义,然后用最有力、最简洁的方法表现出来。

三、构思、写法要新

“文似看山不喜平”,再好的题材,倘没有好的形式,读起来也会索然无味,所以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方式的整体构思要新。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历来就有“抓两头(开头、结尾),带中间,文中要有闪光点”之说。

作文开头的方法有多种,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简洁明了,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这样就可收到先入为主的效果,起到强化主题的作用。

俗语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写文章更要有完美的结尾:或因势收笔,于净利落,或别开生面,回味无穷。

开头和结尾,千万不能忽略,一定要写出新意来,写出自己的特色来。

目前,许多学生在选材之后动笔就写,缺少思考、分析研究材料,哪些地方最能体现中心的应该详写,采用什么方式来写?可以采用烘托法、对比法、欲扬先抑法、倒叙法、悬念法等,不要千篇一律平铺直叙。如有的学生写母爱,就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开始对妈妈不理解,说她是法西斯、克格勃,后来明白这种严格同样是爱,是一种理智的爱。如有的学生写老师采用“以小见大法”。“以小见大法”就是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发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新颖的思想,做到“借一叶而知秋,以一目尽传精神”。有时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可能就是一个典型;一声轻语、一次微笑,可能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如一篇题为《喝彩》的作文,作者只选取美丽眉毛“舒展”与“变化”的瞬间,将老师温和可爱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把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与喜爱之情写得出神入化,美不胜收。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一件小事》都属于“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

作文也可以通过形式来创新。例如,日记式、访谈式、求证式、短剧式、书信式、小标题式等,不一而足。如作文《难题》开头:题记——一个大难题除以13亿就变成了一个小难题。正文拟了两个小标题:雪灾冻不住13亿人的爱心;地震震不垮13亿人的信心。设计独特新颖,主题醒目。在结构上苦心经营,巧运匠心,收到“尺水兴波”之妙。那种死板的“老三段”,四平八稳、僵化固定的模式要敢于突破。文无定法,在章法布局上要敢于标新立异。

四、语言要新

文章的内容要借助语言的载体来传达给读者,靠语言来打动人心,没有好的语言就算不上好的文章。语言的基本功反映在作文中,往往给阅卷老师所产生的印象差距较大,所以重视作文的语言创新也是取得高分的关键之一。韩愈有“惟陈言之务去”的明训,杜甫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主张,古今中外许多作家也有精心推敲语言的佳话,他们对语言的追求,可以用一个“新”字来概括。作为中学生,也要用“求新”的标准去努力要求自己。语言生动活泼、有个性。在遣词造句上要力求新鲜生动。能将学到的比喻、拟人、对比、对偶、排比等修辞方法适当运用到作文中,也往往叫人欣赏。或能写出几句让人回味、反复咀嚼的话也别有一番情趣,同学们在写作训练中不妨多做一些尝试。对于那些司空见惯的套话、空话、大话,那种“决心书”式的表态语言一定要剔除。

当然,上述几点不能苟求在一篇文章中都体现出来。但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以此为衡量尺度,有意识地体现其中一二点。久而久之,作文水平自然会提高。

作文出新很不容易,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不仅需要平时锲而不舍地积累储存,还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思考领悟,在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中,对名篇佳作要含英咀华,揣摩品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才能使文笔鲜活、富有意蕴,创新的作文尤其如此。在作文过程中要更多地运用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在选材、立意、构思、写法、语言等各方面打破常规,发展写作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在作文领域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摘要:作文贵在创新。新是作文的生命,是写作永恒的话题。无论文题、选材、构思、语言都应以新取胜,要有新思路、新创造,如何“新”?一般来说,可以从拟题、立意、选材、构思、写法、语言上力求突破。

创新精神 第10篇

其实媒体团队也是一样,我们做产品、内容的团队也都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主力记者都是“85后”甚至“90后”,他们在这里更有发言权,我作为一个“70后”,被他们带动着、感召着。我们希望通过“创新中国·NEXT”,带动创业活动的新潮流,把舞台留给全新的团队,留给真正优秀的产品经理,留给有潜质的CEO。

“创新中国”从2006年引进中国,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届,年复一年,也面临容易变得程式化的问题,不管评委还是舞台形式,我期待能够创新。作为主办方,我希望今天的活动是一个小小的开端,让这个舞台真正变成中国创新者展示产品、技术、全新商业模式的最好舞台。

很多人问我,什么样的团队符合这个舞台的标准,我想就是一句话:不创新,毋宁死。我们一直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2014年的9月3?4日,创新中国秋季赛总决赛将在杭州举办,真正的好技术、好产品、好商业模式将在总决赛上亮相,那时,大家可以检验我们的创新成绩。

论哲学的创新精神 第11篇

关键词:哲学终结,哲学创新,哲学问题

一、是哲学终结?还是哲学创新?

黑格尔说:“哲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与别的学科比较起来, 也可说是一个缺点, 就是我们对于它的本质, 对于它应该完成和能够完成的任务, 有许多大不相同的看法。”[1]叔本华也说, 哲学是一个长着许多头的怪物, 每个头都说着不同的话。哲学是面对同一个问题说不同的话。“不大相同的看法”和“说不同的话”本身就是在创新。在哲学的历史上, “哲学终结论”的声音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提出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海德格尔在《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中指出, 当今的时代作为研究存在和存在与整体———世界、人、神的传统哲学即形而上学已经终结。罗蒂在《哲学与自然之镜》书中也宣称:始于柏拉图, 特别是由笛卡尔开创的, 以“认识论为主导、以奠定知识基础为主要任务”的哲学已走向终结。如何解读“哲学终结论”?所谓哲学的“终结”, 并不是说哲学已经“寿终正寝”了, 这里是特指传统哲学或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哲学是分类型的,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只是哲学的一种类型。哲学史表明, 一种类型的哲学终结了, 另一种类型的哲学同时又诞生了。哲学总是行进在“终结-诞生”、“解构-建设”、“颠倒-被颠倒”的路途中。海德格尔曾明确解释说:终结不是简单地理解为纯粹停止, 不再继续。我们所谈的哲学终结意味形而上学的完成。“形而上学就是柏拉图主义。尼采就表明他的哲学是颠倒过来的柏拉图主义。在卡尔·马克思那里已经完成这一颠倒。随着这种对形而上学的颠倒, 哲学的最极端的可能性就达到了。哲学已经进入了它的终结。”[2]哲学就一个, 但哲学的类型有无数个。某种类型哲学的终结恰给是另一种类型哲学诞生的机会。德里达指出:“它丝毫不同于死亡或终结, 而是机会。如果将这称为哲学, 那么, 我认为, 哲学不仅有前途, 而且只要存在前途, 只要不可预料的事件会发生, 哲学就意味着前途。[3]“哲学事业的特征是, 它总是被迫在起点上重新开始。它从不认为任何事情是理所当然的。它觉得对任何哲学问题的每个解答都不是确定或足够确定的。它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头做起。”[4]所以, 哲学本身是不会终结的, 所终结的只是某种类型的哲学。以其说是哲学的终结, 不如说是哲学的创新。真正的哲学都是创新的哲学, 只有不创新的哲学才会终结。每个哲学家都是从头开始说“新话”, 发明“新概念”和“新方法”、构建“新体系”、创造“新理论”。黑格尔说, 哲学史是“厮杀的战场”, 堆满了死人骨头。“创新”是哲学的“常态”。“创新”就是思人所未思、言人所未言。没有创新只有重复, 就不会有哲学的历史。真正的哲学是在“发明”而不是“模仿”, 每一个哲学家或每一种类型的哲学总是新的。哲学的创新是由哲学的本性决定的。在一定意义上说, 哲学就是哲学史, 哲学家之间谁也替代不了谁, 黑格尔替代不了泰勒斯, 康德替代不了巴门尼德。每个哲学家的思想都是哲学史上的里程碑。哲学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特点, 因为哲学是历史性、时间性的学科, 时间性表明其不可重复性和不可替代性。不可重复唯有创新, 创新是哲学的本性。哲学“创新”, 就是哲学家以新的概念、新的观念、新的学说、新的方法、新的体系为人类展现新的世界, 重塑新的理想, 提升新的境界, 寻找新的精神家园。哲学概念的创新, 如有水、无限者、气、数、火、原子、理念、绝对理念、自在之物、实践、生存意志、权力意志、生命之流、存在、此在、语言、他者等哲学新概念;观念或学说的创新, 如有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巴门尼德的“存在者存在, 非存在者不存在”、亚里士多德称哲学为“作为存在的存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拉美特里的“人是机器”、康德的“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为自然立法”、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叔本华的“世界是我的表象”、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的家”、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克罗齐的“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柯林武德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波普尔的“理论先于观察”等哲学新命题;方法的创新, 如有辩证法、现象学方法、精神分析法、诠释学方法、语言分析方法、结构主义方法、存在主义方法、发生学方法等哲学新方法。体系的创新, 如有柏拉图的理念哲学体系、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体系等哲学新体系。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 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哲学体系。哲学体系的差异性来自于哲学家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维特根斯坦一生创造了两个不同的哲学, 成为哲学创新的典型, 这两个不同的哲学的西方哲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前期的代表作就是被逻辑实证主义奉为经典的《逻辑哲学论》, 他当时自信地说, 这本书思想的真理性“是无懈可击和确定的。”[5]但在其后期哲学著作《哲学研究》的序言中他坦言道:“自从我在16年前又开始研究哲学以来, 我被迫认识到我所写的第一本著作中存在严重的错误。”[6]哲学创新成为哲学保持精神活力的不竭动力。

二、哲学创新的起点与终点

哲学问题既是哲学的起点也是哲学的归宿。哲学创新是与哲学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面临哲学问题, 这是哲学创新的起点, 而当哲学问题用新的哲学概念或新的哲学方法解决之时, 则是哲学创新的终点。也就是说哲学创新是围绕哲学问题旋转的, 哲学问题产生意味着哲学创新开始, 哲学问题解决意味着哲学创新结束。旧的哲学问题的解决与新的哲学问题产生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哲学思想具有一种生长性, 或者说未完成性的特点, 有时好像达到了一个终点, 但这终点很快又变为新的起点。哲学的历史就是哲学问题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历史。黑格尔和罗素都认为, 哲学是从思考普遍性问题开始的。黑格尔说:“哲学以思想、普遍者为内容, 而内容就是整个的存在。”“什么地方普遍者被认为无所不包的存在, ……则哲学便从那里开始。”[1]罗素也说:“当有人提出一个普遍性问题时, 哲学就产生了, 科学也是如此。”“提出普遍性问题就是哲学和科学的开始。”[8]这些普遍性的哲学问题在不同的时代是以不同的特殊内容或不同的特殊方式提出来的。古希腊人所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是大千世界、瞬息万变, 我们能把握什么?我们能知道什么?究竟什么是真实的东西?在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中究竟有没有统一性的东西?泰勒斯第一个用“水”这一“始基”定格了世界的统一性, 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一哲学命题。对此黑格尔高度评价说:“哲学是从这个命题开始的, 因为籍着这个命题, 才意识到‘一’是本质、真实、唯一自在自为的存在体。”[1]要在杂多的感性自然中寻找“一”, 必须要有思想对感性直接性的创造性超越。思想的本性和使命, 正是在创造性超越感性的思维中把握了唯一的真实体。感性把握现象, 理性关涉本质。理性的构成被认为与事物的本质具有一致性, 而去发现这种一致性的努力, 既是形成知识的努力, 也成为哲学创新的最高任务和神圣使命。尽管在苏格拉底那里, 由对自然真相的追寻转化为对人自身真相的追寻, 但之后的哲学努力去洞见那“本质、真实、唯一自在自为的”“一”的思路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眼见为虚, 思想为实”这一坚定的哲学信念, 一直从根本上支撑着西方人对知识的探求。近代哲学所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是人们发现的那个“本质、真实、唯一自在自为的”“一”如何去认识和把握它才是有效的?获得知识是理性可靠还是经验可靠?由此有了强调理性而排斥经验的唯理论哲学和强调经验排斥理性的经验论哲学的分野, 康德创造性地用“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一新的哲学命题解决了两者的分歧, 在知识问题上, 康德既要理性又要经验。康德的创新在于, 他让变化的客体感觉围绕主体的推理旋转, 而不是相反, 这就是哲学史上的所谓“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经过传统又超越传统, 既是传统的继承者又是传统的革新者。现代哲学所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是那个能够认识的“本质、真实、唯一自在自为的”“一”我们何以用语言去表达?这是语言分析哲学的创新之路;从巴门尼德、苏格拉底、柏拉图到黑格尔所创建的一套“概念哲学”是否真的就是哲学的真正目的和神圣使命所在?由此诞生了马克思的新的“实践”哲学, 认为哲学不仅是要“解释世界”, 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诞生了现代人本主义哲学, 认为哲学仅仅研究“理性”世界是不够的, 哲学还应研究“非理性”这一新世界。哲学还主动挑战更为尖锐的问题, 这就是几千年西方传统哲学信以为真而苦苦经营的那个“本质、真实、唯一自在自为的”“一”真的存在吗?这便是后现代哲学开辟的新道路。总之, 正如维特根斯坦指出的那样:“一旦新的思维方式被建立起来, 许多旧的问题就会消失。确实, 这些问题会变得难以理解。因为, 这些问题与我们表达我们自己的方式一同发展。如果我们自己选择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这些旧的问题就会与旧的外衣一同被遗弃。”[10]

三、哲学创新何以可能?

上一篇:识图方法下一篇: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