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审体系论文范文

2024-09-13

评审体系论文范文(精选11篇)

评审体系论文 第1篇

1 管理评审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组织进行管理评审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应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并提出改进和变更, 它决定组织质量管理改进的内容和方向, 是组织最高层次的改进, 是质量管理体系“PDCA”改进循环的终点, 也是下一个循环的起点。

2 管理评审工作程序

2.1 评审计划

由贯标办编制管理评审计划, 内容包括:管理评审的目的和依据, 管理评审主持人和参加人, 管理评审的方式, 管理评审时间和地点, 评审的具体内容, 组织各层次相关部门评审工作准备要求及应准备的资料。管理评审计划应提前一周下发至组织各层次, 便于各部门充分做好管理评审准备及输入资料的整理。

2.2 评审输入

1) 审核结果。审核结果既包括组织质量管理体内审结果又包括认证机构对组织进行的监督审核结果和应改进的问题。2) 顾客反馈。在投标、施工承包、保修期内, 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及相关方对承建工程和公司的满意程度、意见、建议乃至抱怨、投诉。3) 过程绩效和产品的符合性, 即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现状及产品质量情况。包括过程的实施与过程准则的符合性比较;产品的质量特性与产品接受准则, 产品技术要求的满足情况;过程的业绩和产品质量与组织以往水平或同行业比较的情况。4) 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验证状况及应研讨的问题。这里的措施应该是比较重大的措施情况或日常改进措施的综合情况。5) 上一次管理评审提出的改进措施跟踪措施验证情况。就是对上一个改进的循环活动的有效性进行评审。6) 由于内外部管理环境的变化,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可能影响管理方针、目标的适宜性及体系变更的问题。7) 公司领导、管理者代表、各职能部门、各施工项目提出应予改进的建议。8) 培训需求、设备要求和维护、工作环境和基础设施等。

2.3 评审输出

1)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和相关过程的有效性, 如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修改、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调整、组织机构职责的更改、产品质量的改进、新的过程的建立等等;2) 对产品的改进决定和措施, 如新产品的开发, 老产品的更新换代, 产品某一特性的改进提高等。这方面的决定和措施应与顾客要求的变化密切相关;3) 对管理体系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的评审结论, 改进决定和措施, 应有实施结果的验证及记录;4) 体系运行和改进中必要的资源需求, 如对人力资源的补充调整, 购置新的设备、设施, 对工作环境的改造方案等。

3 管理评审时间

管理评审每年不少于一次, 时间间隔不超过12个月, 评审日期一般在组织内部审核全面完成后由最高管理者来确定时间,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 必须增加管理评审活动, 如:组织质量管理体系不能有效运行时、组织机构发生重大变化时、产品出现了重大质量事故时、有严重的顾客投诉时、市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时、出现新的技术或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等等, 应增加管理评审的次数, 并确定评审时间。

4 管理评审的方法

管理评审的方法可以是正式的面对面的会议, 可以是电话会议或互联网会议。管理评审可以以“某某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评审专题会议”的形式进行, 也可以结合组织某项活动进行, 如年度 (季度、月度) 工作会议或经理办公扩大会议。

5 管理评审的记录

管理评审分为三个阶段:管理评审策划阶段、管理评审实施阶段、管理评审改进阶段, 组织应对管理评审各阶段的记录进行保存, 包括评审的内容和问题点、采取什么措施、整改要求、完成期限等。记录内容应清晰、客观准确、真实, 保存期限一般为3年。

6 管理评审报告

管理评审的结果应形成文件即管理评审报告, 并按要求发放至有关部门, 内容包括:管理评审的目的和依据;管理评审的具体内容;管理评审日期和参加部门或人员;评审综述;评审结论;改进、纠正/预防措施及责任部门。

7 对管理评审工作的几点建议

1) 最高管理者应重视管理评审工作。最高管理者应重视管理评审工作, 把管理评审工作作为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一种方法。首先, 最高管理者应树立管理评审是质量管理改进和提高的方法的意识, 亲自主持并实施管理评审工作, 对评审的结果要作出一些改进决策并执行这些决策, 把每次管理评审活动作为质量管理体系“PDCA”改进循环的终点和下一循环的起点。其次, 最高管理者必须要重视管理评审工作, 从管理评审策划、实施、改进等阶段给予充分支持。这不仅需要最高管理者提高思想认识, 增强重视程度, 还需要最高管理者认识到每一次管理评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需要最高管理者认识到管理评审工作是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一种方法。2) 各部门要做好评审前各项准备工作。a.组织内各部门应提前准备的共性资料: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中部门工作的总体情况;各部门在质量体系工作中的职责及贯彻情况;各部门在此次内审中被查出的问题及不符合项情况和整改情况;各部门质量目标实现情况;各部门资源配置情况及增补需求;各部门对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各部门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各部门上一年度工作总结和本年度工作计划。b.与质量管理体系相关部门应准备的资料:质检科要提供产品质量状况报告、产品监视和测量结果、针对不符合项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监视和测量设备管控情况等;人事科要提供组织人力资源分析报告、培训计划落实情况和培训有效性评价情况、组织人力资源总结和规划、组织机构适宜性等;安全科要提供组织安全生产工作总结及安全工作规划、应急准备的状况、有关已发生的事故和事件的分析及调查结果和改进措施等;经营科要提供市场分析报告、顾客投诉和满意度情况、合同执行情况、合格分包方整体使用情况等;材料设备科要提供供方考核情况、供货市场情况及和供方沟通交流情况、材料设备价格分析情况等;技术科要提供“四新”技术的掌握与应用情况、标准规范执行情况、工艺方案执行情况报告及发展动态等;贯标办应提供内、外审结果、不符合项纠正和预防措施执行情况及实施效果、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等。3) 组织最高管理者应对管理评审的结果做出一些改进决策并执行这些决策。管理者代表、部门负责人、项目/产品负责人等应能够对评审内容和结果发表观点, 参与决策。最高管理者应对管理评审提出的改进问题点、改进方向、改进的措施进行最终决定, 最高管理者要在管理评审改进的跟踪验证过程中起到领导作用, 从各个方面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总之, 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评审工作是组织对质量管理体系评价的重要方式, 是发现质量管理体系存在问题并进行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 组织最高管理者应重视并参与实施管理评审工作, 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确保组织质量方针和目标以及质量管理体系持续适宜、充分、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北京国英卓越技术培训中心.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内审员培训) [Z].

双体系建设评审报告 第2篇

一、评审目的

结合双体系实际运行情况,对双体系运行效果等进行评审、评价,为双体系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二、评审内容

风险分级管控分级是否合理、措施是否得当,隐患排查治理是否有效,危险源辨识是否完全、准确,公司制订的设备设施清单、作业活动清单、风险分析表、隐患排查表、应急处置、岗位劳动防护用品、公司及岗位风险公告卡等相关内容。

三、评审依据(规范性文件)

《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省政府令第303号

《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36号)

《关于深化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推进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通知》(鲁安发[2016]16号)

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鲁安办发〔2016〕10号)

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GB/T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四、评审组织

公司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孙春义(主要负责人)

副组长:张元笛(分管负责人)

成员:孙传科(下料部负责人,分管喷漆房)

范为瑞(设备部负责人,分管配电室)

张宗兵(焊接三部负责人,分管罐区)

刘勇(机加工部负责人)

高继峰(焊接一部负责人)

戚鑫(焊接二部负责人)

张宗兵(焊接三部负责人)

谢明军(安全科负责人)

李敬飞(采购部负责人)韩树伟(财务部负责人)

朱作友(综合办负责人)重要岗位

电工及维修:王家伟

王以林

田柱

喷漆工:范为富

李通江

范为远

五、评审方式方法

1、各生产部门依据公司《风险分级管控制度》要求,由部门主要负责人带队,组织岗位相关技术人员全面辨识部门设备设施及作业活动存在的危害因素,形成部门设备设施清单和作业活动清单,采用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和工作危害分析法(JHA)进行风险辨识,使用风险矩阵法(LSR)对风险度进行定量辨识。

2、根据风险分析出的风险点危险程度划定风险等级,形成部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体现出风险点主要管控责任人和监督人。

3、依据部门风险分级管控措施逐项制定相关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隐患排查表,体现风险防控措施落实人和监督人;公司和部门安全管理人员每月检查安全防控措施落实情况。

六、2017年公司双体系建设情况

1、公司安全科汇总各部门风险分级管控分析记录,形成公司级风险分级管控指导手册,结合部门隐患排查相关内容,形成公司级隐患排查指导手册,用于检查指导各部门安全生产分级管控工作。

2、依据风险分级管控措施制定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隐患排查表,隐患排查表内容与风险管控措施格式统一,制定安全措施落实责任人,并专人进行监督落实情况;各项作业活动前进行风险管控措施的排查落实,特殊作业活动前附带风险分析记录和防控措施落实表。

3、根据岗位风险分析记录制定了公司及岗位级风险公告牌,标明风险点所在的部位、风险管控等级、风险管控措施、管控措施主要责任人和监督人,下一步,公司将对各岗位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于落实不利的相关部门和责任进行考核。

七、评审结论

1、公司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体系建设符合当前公司安全生产需求,风险防控措施制定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相关人员职责分明,可以作为公司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依据。

2、各生产部门需及时组织岗位人员进行学习培训活动,加强风险防控措施的落实执行,保证公司生产安全进行。

东岳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评审体系论文 第3篇

[关键词]图书情报系列;职务资格;量化评审体系

前言

通过图书情报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量化评审体系,能为图书情报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依据,为图示情报工作效率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情报专业技术职务资格量化评审工作也朝着更加客观、科学、标准的方向发展。

1.基本情况的量化

对于基本情况量化,可以从工作人员学历水平、任职年限、学术兼职、工作年限、语言水平、电脑水平、荣誉称号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学历水平。工作人员的学历得分U1为:研究生得4分,本科生得3分,大专生得2分,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得2分。

(2)任职年限。任职年限量化公式U2=0.04+0.2x-1.6×10-3x2,其中x表示工作人员的任职年限,任职年限得分U2为:任职1年得0.23分,任职3年得0.63分,任职5年得1.00分,任职7年得1.35分,任职9年得1.70分。

(3)学术兼职。学术兼职量化公式为U3=∑x4,其中x4表示工作人员各个学术兼职的得分,学术兼职得分U3为:省级理事以上得1.0分,国家级理事以上得3.0分。

(4)工作年限。工作年限量化公式U4=0.056+0.071x-1.9×10-4x2,工作年限得分U4为:5年得0.4分,10年得0.75分,15年得1.08分,20年得1.39分。

(5)语言水平。语言水平量化公式为U5=x/20,其中x表示工作人员在百分制语言考核中的实际得分,在免考情况下,按照60分计算,语言水平U5得分为:语言考核100分得5.0分,语言考核90分得4.5分,语言考核80分得4.0分,语言考核70分得3.5分,语言考核60分得3.0分。

(6)电脑水平。电脑水平量化公式为U6=x/20,其中x表示工作人员在百分制电脑水平统考中的得分,電脑水平得分U6为:电脑考核100分得5.0分,电脑考核90分得4.5分,电脑考核80分得4.0分,电脑考核70分得3.5分,电脑考核60分得3.0分。

(7)荣誉称号。荣誉称号量化公式为U7=∑x7,其中x7表示工作人员各个荣誉称号的得分,荣誉称号得分U3为:省级以上荣誉称号得1.0分,国家级荣誉称号得2.0分。

2.工作考核的量化

通过对现职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考核,首先是思想品德、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工作成绩的量化,先求出各项考核的平均得分K1、K2、K3、K4,然后根据相对应的分值H1、H2、H3、H4,按照2%、3%进行线性组合,从而得出这几项的量化得分。其量化公司为V1=0.02K+0.03H。

其次是年终考核量化标准,先将每年的考核平均值求出来,然后按照量化公式V2=K5/20求出年终考核量化得分。最后是进修培训量化标准,其量化公式为V3=0.137+0.035x-4.1×10-4x2,其中x表示累计进修培训时间,进修培训量化得分V3为:进修培训1月得0.14分,进修培训3月得0.25分,进修培训6月得0.35分,进修培训9月得0.43分,进修培训12月得0.5分。

3.工作业绩的量化

工作业绩量化主要是对发表论文的量化,其量化公式为W=∑15JC,代表论文W最高得分为15分,J表示刊物级别系数,C表示论文参与系数,刊物级别系数和论文参与系数如下表所示。

刊物级别系数取值

刊物级别 1 2 3

刊物级别系数 1.0 0.7 0.5

论文参与系数取值

参与人生 参与系数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四名

1 1.00 - - -

2 0.95 0.50 - -

3 0.82 0.47 0.33 -

4 0.75 0.45 0.32 0.25

4.量化结果综合处理

对于基本情况、工作考核、工作业绩的量化得分都会参入一定的人为因素,因此,为保证评审量化体系的客观性,需要将这些基本分数转换为水平分数,其转换公式为:个人水平分=100×个人基本分/最高评分,基本分数转换为水平分数后,要对其进行修正,从而得出个人标准分。由于个人标准分不能将个人的综合水平表现出来,因此,要根据评职的侧重点,赋予各个基本分权值,通过乘权相加及现任资格基础分,得出工作人员的综合水平分。

5.总结

图书情报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量化评审体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评价工作人员的综合水平时,要对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工作考核、工作业绩等进行量化得分,并在此基础上,对量化结果进行综合处理,从而客观、全面的对工作人员的综合水平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郭泽,曾标,黄芳.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量化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2,(05):132-133.

[2]吕建辉.论图书情报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量化评审体系[J].图书情报工作,2002,(05):141-142.

[3]郭国庆,马炳厚,石建等.高校图书馆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期考评工作浅探[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01):100-104.

作者简介

解析中国政府采购专家评审体系 第4篇

(一) 中国已经建立相对完善的政府采购专家评审法律政策体系

目前, 中国基本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政府采购专家评审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能够基本保证政府采购专家评审工作的正常开展。

当前对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的管理主要依据的是《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 (财库[2003]119号) , 其制定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精神 (国办发[2003]74号) 。

政府采购工程进行招标投标的, 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l8号, 自2004年9月11日起施行) ;政府采购中出现纠纷的, 适用于《政府采购供应商投诉处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20号, 自2004年9月11日起施行) 。另外, 评审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法律还有《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资格认定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31号办法, 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集中采购机构监督考核管理办法>) (财政部、监察部财库【2003】1 20号, 2003年11月l7日发布实施) 、《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19号, 自2004年9月1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刑法和相关的地方规章。

这些法律和规章从不同的角度规范政府采购的评审专家的资格、权利义务、法律责任和被评审对象的权利、责任以及相关法律程序等, 以确保政府采购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 明确了评审工作中专家的基本权利义务与相关的

法律责任

1. 评审专家的资格确定。

政府采购评审专家是指符合规定条件和要求, 以独立身份从事和参加政府采购有关评审工作的人员。评审专家从事和参加政府采购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等采购活动评审, 以及相关咨询活动。对评审专家的资格分别从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专业技术资格、本人意愿、法律规定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如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满8年, 具有本科 (含本科) 以上文化程度、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具有同等专业水平, 精通专业业务, 熟悉产品情况, 在其专业领域享有一定声誉;熟悉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的相关政策法规和业务理论知识, 能胜任政府采购评审工作;愿意以独立身份参加政府采购评审工作, 并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管理;没有违纪违法等不良记录等。

2. 权利义务。

明确了政府采购专家评审中的专家的权利和义务。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具有对政府采购制度及相关情况的知情权;对供应商所供货物、工程和服务质量进行评审, 并通过表决推荐中标的候选供应商, 按劳取酬的权利;同样应尽的义务包括为政府采购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评审意见, 遵守评审工作纪律, 不得向外界泄露评审情况, 对违规行为向相关组织和部门报告和制止的义务, 接受咨询和质疑。还规定了对专家评审中的违规处理。政府采购专家尽管没有最终的决定权, 但其专业性的意见和其推荐的候选供应商, 是主管部门决定企业是否中标的重要依据。

(三) 实践中摸索出了适用的评审方法和流程

1. 目前中国政府采购专家评审中常用的有三种评审方法:

(1) 最低评标法。是以价格为主要因素确定中标候选供应商的评标方法, 即在全部满足招标文件实质性要求前提下, 依据统一的价格要素评定最低报价, 以提出最低报价的投标人作为中标候选供应商或者中标供应商的评标方法。此方法适用标准定制商品及通用服务项目。另外, 评审过程中如果专家发现如果报价明显不合理、有可能影响质量和不能诚信履约, 会要求提供书面解释和证明材料;否则评标委员会有权取消其资格, 并按顺序由排在后面的中标候选供应商递补。 (2) 综合评分法。即在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文件实质性要求前提下, 按照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因素进行综合评审后, 以评标总得分最高的投标人作为中标候选供应商或者中标供应商的评标方法。综合评分的主要因素是:价格、技术、财务状况、信誉、业绩、服务、对招标文件的响应程度, 以及相应的比重或者权值等。评审委员会按评标后得分由高到低顺序排列。得分相同的, 按投标报价由低到高顺序排列。得分且投标报价相同的, 按技术指标优劣顺序排列。 (3) 性价比法。是指按照要求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后, 计算出每个有效投标人除价格因素以外的其他各项评分因素 (包括技术、财务状况、信誉、业绩、服务、对招标文件的响应程度等) 的汇总得分, 并除以该投标人的投标报价, 以评标总得分最高的投标人为中标候选供应商或者中标供应商的评标方法。评审委员会按总得分由高到低顺序排列。得分相同的, 按投标报价由低到高顺序排列。得分且投标报价相同的, 按技术指标优劣顺序排列。

2. 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可操作性的评审流程。

针对招标方式 (包括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 、竞争性谈判和单一来源采购的方式分别具有评审流程。例如, 招标方式中, 首先要推选评标委员会主任, 由其主持评标工作, 如宣布纪律, 并主持成员签署承诺书;其次, 了解项目和招标文件;再次, 对投标单位的资格和内容进行审查, 过程中, 可能要求招标单位和投标单位对文件中不清楚的地方进行澄清和解释;最后, 评标。通过比较评价, 推荐中标候选的名单, 编写评标报告, 签字确认。

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措施

尽管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政府采购专家评审体系,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近些年政府采购中有很多案件纠纷, 其中部分是涉及专家评审环节的, 如2009年的“格力案”中, 就对专家评审环节提出了疑义, 尽管不能就此否定我们的政府采购专家评审体系, 但也足以为我们敲响警钟, 让我们去正视目前政府采购专家评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政府采购专家评审中存在的问题

1. 制度完善方面的问题。

在中国专家评审的制度中, 只规定了专家评审的一般权利和义务以及专家的一般管理办法, 但对于评审专家的评审程序没做相关的规定, 导致具体评审中自由裁量的权力过大;尽管在实践中有三种评标办法可供选择, 但对于每种方法的使用没有以制度的形式确定;对于权利和义务方面的规定过于笼统和一般化, 缺乏实际的操作性, 弹性空间过大, 不利于一些问题的处理和解决。例如, 评审专家是否负责鉴别资质文件的真伪, 对于技术上雷同的方案是否可以依据经验来甄别, 如何避免部分专家在进行评审过程中的倾向性等问题, 都需要通过明晰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来进行规范。

2. 操作方面的问题。

专家的评审意见在政府采购的评标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是依据还是参考?是否还有其他的因素作为评标的依据, 公开化程度怎么样?是否对评审专家进行了专业化的政府采购相关知识和程序的培训?技术型的专家是否在企业经营能力等方面也能做出“专业性的判断”?一般案件都是事后处理, 已经造成企业损失不能很好地弥补?等等。这些在近些年来的政府采购的案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值得重视。

(二) 对策建议

针对前面提到的问题, 建议进一步完善中国的政府采购专家评审机制。

1. 尽快出台《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作为《管理办法》的补充, 《实施细则》应该更加注重操作性。《实施细则中》应该首先申明专家评审在政府采购工作中的地位, 进一步明晰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的权利和义务空间, 对于“非专家性的义务”要从中剥离;明确不同情况的政府采购中所适用的评审方法, 以便于进行科学的选择;针对不同的政府采购方式, 以制度的形势规定其专家评审的程序。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地区性的《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应该考虑出台一部全国性的《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2. 建立一套迅速反馈的处理机制。

现有的案件中, 很多企业只能基于“事后讨说法”, 因为中标企业已经公示, 没有办法挽回。即使讨回了说法, 可是前期的投入、预期的利润和提升企业形象的机会已经丧失;虽保证了“公开”的原则, 却失去了“公正”和“公平”的原则。如根据《政府采购法》, 向采购人提出质疑是在7个工作日内, 采购人在7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 未予答复的, 可以在答复期满后15个工作日内向同级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投诉, 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在收到投诉后30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其间, 暂停政府采购不超过30天, 对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处理决定不服者或逾期未处理者, 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尽管《政府采购法》中规定了质疑和投诉的条款, 但是在质疑和投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过程中, 中标结果可能已经公布了。因此, 一套迅速反馈的处理机制是必要的。

3. 加强操作层面的协调管理和控制。

政府采购涉及采购人、供应商、监管机构、专家组以及与之相关的多个部门机构。纠纷的原因除了制度的不完善以外, 就是操作过程中的问题。 (1) 加强评审工作的法律严肃性。除了进行基本的权利义务教育外, 还要对违规问题进行严肃处理。尽量做到责任到人, 因为“集体负责”可能最后变成了“无人负责”。 (2) 加强专家团队的日常培训和管理。专家的构成可能是社会各个领域的专家, 可以说, 成为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的都在各自的领域有着突出的成就和能力。因此, 在确定专家库的时候要慎重审查其资格和能力;另外在日常管理上也要加强对政府采购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专家的系统培训。毕竟政府采购是一项相对专业的工作, 有着独特的标准和流程以及相关规定, 作为评审专家, 应该对相关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

摘要:政府采购中的评审专家既作为法律的执行者, 也代表客观的第三方——专业领域的权威, 其在政府采购工作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随着中国政府采购规模的不断扩大, 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工作也应该加快推进, 其中政府采购专家评审机制的完善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质量体系管理评审报告 第5篇

一、评审目的为了确保我公司质量体系的持续适用和有效,检查质量体系是否按《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要求提供质量保证,根据质量体系内审结果、纠正措施实施情况,对质量体系的现状和适用性进行正式评价,并进行必要的修改和改进。

二、评审依据

1、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适用性及完成情况

2、质量体系文件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3、质量体系是否应进行修改

4、检测结果是否符合规范5、服务质量及服务状况

6、上次管理评审的执行情况

7、其他需要评审的内容。

(1)分析、汇总不符合项,查找不符合项产生原因,充分认识质量体系运行中的缺陷和不足,及其对检测工作质量带来的不利影响。

(2)确认整改措施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3)对整改结果进行评价和验证。

三、评审结论

1、政策和程序的适应性

本中心各项质量活动均严格执行《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有关规定,对全部19个要素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检验工作能够做到“科学、公正、准确、高效”。通过建立本中心质量体系,纠正了一些中心检测工作中的不规范和不合理的过程及内容,同时也调整和完善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中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条款、文字,使本中心质量体系文件更加适应检验工作需要,使本中心的质量管理水平和控制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和改进,质量体系各要素得到更为有效的控制,体系运行正常、有效。

2、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

为了提高公司检测工作质量,保证检测工作正常有序,高效规范化的运行,公司对各个检验工作环节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公司任命各室主任为本室质量监督员,质量监督员能够按照程序,按照计划,对所监督项目进行实际的监督检查,分别对人员、环境、检测方法、仪器设备、检验过程、收样及样品处理、原始记录、报告质量、控制执行情况、服务质量;新开展检验项目、新上岗人员的检测操作过程;对客户反馈的问题处理过程的监督。在监督检查过程中,监督员对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并进行有效纠正,对未构成不符合项的问题由责任人现场纠正,避免发生潜在的不符合。

3、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

本我公司分别于8月、11月组织开展了两次内部审核。审核范围覆盖了所有部门和要素,并对今年颁布的第四版《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是否有效贯彻实施及其适用性进行了检查。针对两次内部审核出现的不符合项,及时召开了会议,分析原因,明确了整改措施,组织相关部门按照整改方案认真负责的进行了整改。全部不符合项经整改、验证效果有效。上述程序的运行体现了我中心质量活动不符合的纠正、预防、改进运行情况,同时充分验证了管理体系、方针、目标的适应性、持续性及充分性。管理体系运行是有效性的。

4、纠正和预防措施

为确保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检测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公司制定了《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年初修订、规范了C 层作业指导书、仪器规程、规章制度、方法等文件,D层各类表格等,将质量管理各个环节更加细化,将预防措施更加具体化。

无论是在内部审核、外部评审还是在日常的监督工作中,针对不符合项质量部门均填写《不符合项目及纠正措施跟踪单》,各责任部门均能正确对待发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按要求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认真负责的进行了整改。不符合项经整改、验证效果有效。当发现不符合工作或潜在不符合时及时进行处理及改进,使管理体系运行不断完善。

5、由外部机构进行评审

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审核评价中心评审组,对我中心进行了计量认证复查+扩项评审的现场考核。对照《评审准则》评审组认为我中心存在的不足有10项(基本符合项),即:补充完整CMA标识管理办法;未提供实验间和内部比对管理程序;外保温系统抗冲击原始记录无检验过程描述;水泥流动度测定仪、砌墙砖振动台安装不符合要求;60吨万能材料试验机无安全防护网;安全网试验区无警示标识; 超声波作业指导书未按现行标准进行更新;未提供GB/T9914.3-2013标准确认记录;未提供分析天平期间核查记录;网格布、防水卷材样品库不符合要求。针对评审组提出的不符合项,我公司及时完成整改,并在规定期限内将《整改报告》及时上报评审组复核。在计量认证证书有效期内取回新的证书,确保了我中心检测活动的正常流程。

在此次的整个评审过程中,我中心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满足评审要求,针对评审组提出的问题,做到了及时纠正、预防、整改工作,充分验证了管理体系、方针、目标的适应性、持续性与有效性。

6、比对与验证实验情况 一是内部进行比对。根据年初制定的《质量控制计划》,完成了实验室内部比对4次,二是外部比对试验。今年年初,我公司拟开展新的检测项目聚氯乙烯绝缘电缆,对此专门开展了试验间的比对,检测数据基本接近。通过分析,反映出我公司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设施和环境条件的控制均可满足标准要求,能确保检测工作正常、有效开展及检测结果的准确有效。

7、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

和往年相比,混凝土的送样量明显减少;其他检验项目工作量与上相比基本相同。

8、申诉、投诉及客户反馈

随机抽查报告165份,对检测报告的规范性、涵盖的信息、原始记录的溯源、盖章签发、合格率、存档等各环节进行了抽查。检测报告数据无误、结论正确、检测结果出错率未超过1%。验证了我公司出具的检测报告满足了公司质量目标。

9、改进的建议

(1)提高人员的业务能力,加强服务意识,更好的为客户服务。

(2)加大公司整体人员水平仍然是比较突出重要的工作。加大员工的培训力度。进行《程序文件》、《质量手册》宣贯,加强对检测人员技术文件、基础知识的学习。

(3)加大考核力度。将年初岗前考核、年末考核与奖金挂钩,结合中间核查,重点监督存在问题人员。

(4)针对检测工作量大,人员配置、分工应更加合理、明确。

10、质量控制活动、资源及人员培训情况

在中心全体员工共同的努力下,全年工作基本满足要求,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基本上符合《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其他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标准要求,体系文件符合检测工作过程的控制需要,具有可操作性。检测工作质量稳定,质量管理体系保持了平稳运行、持续改进的势头,基本上满足了公司内环境变化的需求。

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检验工作需要和更好的为客户服务的宗旨,公司本共安排检验人员参加试验检测员岗位取新证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其他人员参加质量监督员、内审员取证培训等共二十余人次。

评审体系论文 第6篇

关键词:实验室 体系文件 构成 评审要素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4(c)-0092-02

CNAS质量管理体系指控制实验室运作的质量、行政和技术的体系,是实验室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其中质量手册是实验室开展各项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活动而长期遵循的纲领性文件,体系内的其他文件必须依据质量手册进行编制、并与之相符,是体系的第一层文件;程序文件指规定了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的途径的文件,是过程控制方法的载体,是体系的第二层文件;技术文件则是用以指导某个具体过程、事物所形成的技术性细节描述的可操作性文件,包括作业文件、方法标准或参考资料等,属于体系的第三层文件;记录表单是为承载检验检测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的文件,属于体系的第四层文件;而外来文件指实验室所使用的来自外部的文件,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法律法规、参考资料、设备使用说明书等,它可与程序文件并行管理,亦可单独管理。

1 体系文件定期评审的周期

体系文件的评审并没有确定的周期,实验室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确定。但一般而言,在开展内部审核之前需要进行一次系统评审。因为内部审核的目的是评价各管理和技术工作与体系文件的符合性,因此,在审核之前需要对体系文件进行系统评审,评价体系文件的真实状态,才能更好地开展内部审核。

2 体系文件符合性和完整性的评审

CNAS体系文件是实验室的规范性文件,它应符合CNAS 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以及相应的领域应用说明的要求,且包含准则中的所有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同时,它还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因此,在对体系文件进行评审时,首先必须要对其符合性和完整性进行评价,这是评审工作的首要任务。首先,应确认CNAS 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相应的领域应用说明、参照的法律法规是否有变更或换版,再依据其最新版本的文件从管理要求的组织、管理体系、文件控制、要求标书和合同的评审、检测和校准的分包、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服务客户、投诉、不符合检测和校准工作的控制、改进、纠正措施、预防措施、记录的控制、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15个要素,再到技术要求的总则、人员、设施和环境、检测和校准方法及方法确认、设备、量值溯源性、抽样、检测和校准物品的处置、检测和校准结果质量的保证、结果报告等10个要素一一对照评审,评价体系文件是否包含了准则的25个要素,是否符合认可准则的要求。

3 体系文件系统性和协调性的评审

体系文件的系统性指实验室对其管理体系所采用的全部要素、要求和规定,有系统、有条理地制定成各项方针和程序。因此,评审体系文件的系统性时,应重点评审体系文件是否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编辑,各层次文件是否分布合理、条理有序。而协调性是指体系文件之间、体系文件与其他管理规定之间的协调关系,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协调性的评审时,则应关注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之间、各程序文件之间、程序文件和技术标准规范之间、技术标准和记录表单之间是否相互印证、逻辑是否完整,同时也要关注各个接口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接口矛盾或职责不清的情况。

4 体系文件唯一性的评审

体系文件唯一性评审,主要是评审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是唯一的,是否存在多个体系运行的情况;评审同一项过程活动是否设计了唯一的过程方法,使用人员是否操作一致;评审每一项政策要求、每一个操作流程,使用人员是否理解一致;评审同一项职能是否由同一个部门(或同一人员)主要负责。

5 体系文件适用性的评审

体系文件的适用性是指文件的内容应从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并适用于实验室的各项活动。因此,在评审体系文件的适用性时,首先要了解实验室职责、工作流程、人员、仪器设备、设施环境、材料、检测方法等方面是否有变更、变革,再依据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对各体系文件进行评审,评价体系文件的规定是否与工作实际相符、是否适应当前的工作实际,评价体系文件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遵循“简单、易懂”的编制原则等。

6 体系文件的有效性评审

有效性评审实际就是体系文件的受控及执行情况的评价,评价的具体内容包括文件的编制、审核、审批、修改、发放、使用、保存、借阅、回收、作废等方面的管理情况。文件的编制,评审是否由原标准编制人进行或是否告知原编制人、编制的过程是否符合要求;文件的审核审批,主要评审是否由其授权人员进行,审核审批的流程是否符合要求;文件的发放,评审是否按要求进行发放,发放的范围是否符合要求,发放的流程是否按规定进行;文件的使用、保存和借阅,评审使用人员是否按要求使用、是否合理进行保存、借阅是否有手续等;文件的回收和作废,评审文件换版后,原有文件是否回收、作废等,过程是否符合要求。

7 评审人员的要求

体系文件的评审人员应由熟悉实验室的实际工作,且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实验室体系的人员组成,不同层级的文件由不同的人员进行评审。如,手册和程序文件应由质量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评审,技术文件由技术负责人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评审,记录表单则由具体的操作人员进行评审等。

8 结语

实验室应根据评审结果,组织人员进行综合评价,编制并下发工作计划,对体系文件进行修订或完善。总而言之,实验室体系文件的评审和改进是一个永恒的工作,实验室应充分利用评审这一手段,不断完善和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才能持续提升实验室的检测水平和实力。

参考文献

[1]国认实函[2006]141号,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S].

[2]沈燕.浅谈如何有效实施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0(12):8.

[3]田艳茹.如何有效地开展实验室的内部审核[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9):192.

评审体系论文 第7篇

1 研究对象

根据国家卫生部印发《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1]和我省在国家标准基础上量化、补充要求即《贵州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试行)》,对所涉及医院各部门所有工作形成的文字、图片、表格、影像、原始单据等不同形式载体的信息资料进行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拟定评审资料体系初步框架

在进行《贵州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试行)》分解、现况调研的基础上,首先拟定了医院评审资料体系的基本框架:(1)资料体系从上到下分层为院级、处级、科级三个层面;(2)每个层级资料包括多个维度、多个项目及内涵。

2.2 制定评审资料纳入标准

2.2.1 评审资料内容完整,根据医院评审标准中的评审要点和检查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情况突出资料重点,并适度给予支撑材料以说明和佐证。

2.2.2 提供的资料应真实可靠、形式丰富,包括证书、文件、计划、总结、会议记录、业务报表、统计指标、单据、调查表、测试记录、考试卷、图片、照片、录像、录音等资料。

2.2.3 评审资料要层次清晰,系统整理。各层次资料间相互呼应、上下连贯、前后一致,特别是数据资料应统一、规范。

2.3 建立资料责任工作体系

以医院院、处、科级层面组织机构为基础,建立由医院评审办公室、部门资料联络组、科室资料准备组组成的三级资料准备工作体系。医院评审办公室负责院级层面资料的收集、分类、整理、组织;部门资料联络组负责处级层面的准备资料;科室资料准备组全面负责科室评审资料的组织工作。各级资料建设责任落实到人,评审办公室资料由一名分管的院级领导负责,部门资料由部门处长负责,科室资料由科主任负责。

2.4 确定各层面评审资料内容

2.4.1 院级层面评审资料。

院级层面评审资料作为分层资料体系的主干,主要是涵盖医院总体工作情况的文字、图片、报表等资料。在三级医院,其内容包括医院评审指标一、二、三类资料,即:基本标准、医院管理、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医院安全、医院服务、教学科研管理与水平、依法执业、行风建设、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等相关内容资料。资料重点在一、二类指标,三类指标则收集部门、科室资料的计划、总结或概况性资料以及每一项工作开展的样板模式资料。支撑性资料不放在院级层面,而是放在处级和科级层面资料中。在院级层面评审资料的构建中同样进行分层收集整理,一类指标做主干,是资料的重点;二类指标在一类指标基础上进一步补充、细化;三类指标则是对一、二类指标的完善和具体化。资料的内容上会有重复、穿插的情况,但是以线性的关系相互承接,补充说明。例如依法执业项,在一类指标中提供医院执业许可证及其校验和医务工作人员依法执业的行政文件;在二类指标中提供开展医疗技术的文件和证书及医院各科室卫技人员的配置花名册、人事档案;在三类指标中提供医院及卫技人员执业登记、注册、变更、校验资料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治疗规范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资料以及全体医务人员法律、法规、规章的学习资料等体现具体执行情况的总结性资料。

2.4.2 处级层面评审资料。

处级层面评审资料为主干上的分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处级资料是对院级资料进一步的支撑,而对其下属的科级资料则起到引导和纲领的作用。其内容为本部门工作的总体管理性资料。在三级医院中处级层面评审资料包括医务处、护理部、人事处、财务处、审计处、后勤处、设备处、科研处、临床教学部、保卫处等部门的资料。每一类处级评审资料的构建紧紧围绕《医院评审标准》、《评审内容责任分解表》和本部门日常工作具体开展情况。处级层面评审资料其专属性更强,资料体现的是本部门组织、人员、工作开展总体概况;管理规范、常规;质量督查、监控及反馈;管理成效及特色等。例如我院设备处的资料包括其组织概况、设备供应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程序、操作流程、设备档案、信息建设等资料模块。此外,还有本部门对上级主管汇报、申请、配合和对下级科室设备运行、设备管理监督检查、反馈、工作协调等实证性资料。

2.4.3 科级层面评审资料。

在医院,科级层面评审资料的主体是各个临床、医技科室的工作资料。它是院级资料和处级资料最基本的支撑材料。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和管理措施的落实都体现在科级层面评审资料当中。以三级医院临床科室为例,科级层面评审资料包括病案资料和临床科室综合管理资料。病案资料作为医疗活动信息的主要载体,不仅是医疗、教学、科研的第一手资料,而且也是综合评价医院医疗质量、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依据[2]。为此在科级层面评审资料的构建中作为重点环节来抓,在原有病案质量督查的基础上,各个科室组织人员到病案室对本科室近年的病案进行系统、全面的回顾性检查,发现存在的不足及时反馈科室并对现有运行病历书写以警示;对运行病案加强质量监督和管理,严格按照卫生部《病历书写规范》进行书写。同时,按照科室医疗质量控制要求,每月科室必须对平均住院日、药品占有比、抢救成功率等重要医疗绩效指标进行分析,并对异常情况要有具体的整改措施。在科室综合管理资料建设上,通过统一规范科室文件盒、文件夹、记录本及归档目录,将科室实际工作与医院评审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评审资料充分展现临床科室医疗、教学、科研及管理水平。建立科室综合管理资料体系,包括基本资料盒16个和科室特殊资料盒。16个基本资料盒是:依法执业管理、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管理、诊疗常规操作规范岗位职责工作制度管理、医疗安全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科室医疗技术准入管理、各种病例讨论记录、科室培训管理、科室交接班管理、科室目标计划总结管理、医疗服务行为医德医风管理、医疗行政管理、医院行政管理、临床教学管理、医疗科研管理、医疗统计指标。本资料体系通用于临床科室,而特殊医技科室则根据自身特点建立相应的形式。

3 结果

形成院、处、科三级树状资料体系,具体模式见图1。

4 讨论

4.1 建立医院等级评审资料体系的必要性

医院评审资料查阅是医院等级评审常采用的方法之一[3]。科学、有效、规范的构建医院评审资料成为医院评审工作的基础。一直以来,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评审资料的组织尚未制定明确的要求和标准,而各家医院也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模式,影响了医院等级评审的质量及科学性。为此,建立一套医院等级评审资料体系十分必要,它将有利于医院评审工作的积极推动,也有利于评审工作有序进行;同时,在资料体系的构建中紧紧结合医院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大大提高了医院各类资料的利用价值,为医院科学、规范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医院文化的形成和积淀奠定基础。

4.2 基于分层理论构建医院等级评审资料体系

“分层”(stratification)一词源于地质学,分层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在分析社会结构层次时所形成的理论范畴,是根据一定标准将其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方法[4]。将分层理论运用到医院等级评审资料的模式构建中,可以起到使建立的资料体系脉络更清晰、层次结构更合理的作用。一所医院,特别是大型综合性医院在长期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中形成的各类资料十分繁杂,分层理论的等级层次原理可以将众多复杂的资料根据医院等级评审的要求有机的组织起来。同时,运用分层理论构建医院评审资料体系与我国现有医疗行政体系的构建模式天然相吻合。利用医院现有的行政层级结构完成资料体系建设,减少了医院由于等级评审而产生的更多非医疗工作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资料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还帮助医院各个层级部门工作、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统一化。在本次研究的实施过程中,通过资料体系的建设,我院许多部门、科室完善、改进了工作中的机制和形式。

4.3 医院等级评审资料体系构建中应注意的问题

医院等级评审资料体系的构建应紧紧围绕医院评审标准组织;同时,还要结合各个医院自身工作实际情况,将评审要求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我院在构建评审资料过程中,首先由医院评审办公室工作人员对《医院评审标准》逐项逐条解读分解,形成各级职能部门的《评审内容责任分解表》,然后又由部门资料联络人员和科级资料准备员在《评审内容责任分解表》内容基础上结合本部门或本科室工作实际情况进行资料的筛选、组织、完善。最终形成以院级层面评审资料为主干;处级层面评审资料为分支;科级层面评审资料为支撑的分层资料体系。另外,在资料组织中三个层面的资料要相互呼应,上下承接,突出各自特点。资料目录编制应直观、清晰,按照其内部逻辑结构排序,可以按照资料的时间顺序,资料内容的总体到局部的层次安排。评审资料装订按照层级逻辑进行,标签要清晰。存放资料的文件盒、文件夹、记录本、打印资料规格应统一。为了查阅方便、直观,可以采用不同色彩区分。

4.4 医院等级评审资料体系构建中存在的不足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展医院评审工作以来,前后经历了两个周期的评审。其中以第一周期评审医院最多,包括一、二、三级医院共计17708所,占到当时我国医院总数的26.4%[5]。前两期的评审中,评审标准、评审方法缺乏规范化和科学性[6],没有针对不同级别医院的评审资料标准。而我国现阶段进行的医院等级评审工作虽然有了评审标准,但仍然没有医院评审资料的要求。本次研究所建模式主要针对三级综合性医院,因此该模式的适用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管理层级扁平的二级医院,其适用性和针对性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印发《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EB/OL].[2011-04-22]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ylfwjgs/s3577/201104/51427.ht-ml.

[2]黄恩梅.强化档案管理工作为医院等级评审护航〔J〕.机电兵船档案,2009(3):42-43.

[3]毛银玉.医院评审与档案的规范化管理〔J〕.跨世纪,2009,17(4):32.

[4]荣娥,冯旭.西方社会分层研究述评〔J〕.社会工作(学术版),2007,(1):20-22.

[5]刘亚民,何有琴,刘岩.我国医院等级评审的历史、问题及对策思考〔J〕.卫生软科学,2008,22(3):215-217.

评审体系论文 第8篇

1. 法律意识不高。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随着我国银行业竞争加剧,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业务发展和追求盈利思潮在部分干部员工颇为流行,其中资金组织奖、业务拓展奖,中间业务奖、理财营销奖,清非奖等银行绩效导向加大了干部员工的错误认识,廉政建设工作,被视为务虚或无关紧要。二是法律意识不强。个别银行人员经不住利益诱惑,抱有侥幸心理,忽视规章制度,通过商业贿赂等方法获取不当利益,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三是对员工“8小时外生活”关注不够。不健康的业余活动,特别是少数员工沉迷赌博炒股、不当交友消费,明显成为诱发犯罪的重要原因。

2. 规章制度建设滞后。

一是制度设计有待加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因历史原因,许多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存在修订频率大,执行力较弱等问题,部分制度不够简明、流程设计不够合理,可操作性不强。二是部门职责有待明确。农村中小机构“部门银行”现象较为严重,各部室各司其职,相关职能部门对风险职责界定较为模糊,形式上大家都在管却都没有充分履行监督职责,有些制度流程在设计上未能充分体现内控制约的作用。这些因素都容易造成银行腐败问题的发生。三是权责交叉混淆。部分岗位相容性和兼职岗位过多,造成一些业务“一人搞定”现象,复核把关流于形式,合法合规性监督职能缺失。

3. 监督制约制度缺位。

一是权利监督缺位。相关文件对执权者仅有形式规定,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机制。执权者的个人决策行为、业务行为、责任行为没有实质制约,导致腐败问题发生。扁平化管理后,基层网点“一把手”权利过大,一般职工与执权者间的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在改善业务功能的同时,因人手较少、迫于竞争压力等原因,对各项内控制度不能严格贯彻落实,往往出现基层网点负责人说了算现象,造成腐败风险。二是监督机构软化。当前党风廉政建设、纪检监察内设机构实质权利弱化现象严重,监察机构普遍与监督对象平级,年度廉政考核流于形式,考核占比重要性不能显现,在人员配备上,骨干力量一般均充实到了前台部门,纪检监察组织力量相对不足。

二、构建廉政评审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实践发展,反腐倡廉理论体系日趋完善,从十八大报告中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可以解读出廉政建设三个“第一次”,第一次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了党的五大建设的第四位,第一次在党代会的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廉洁政治的目标,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把党的纪律建设作为一个专门的问题来进行要求。这些都进一步表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同样,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作为金融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其反腐倡廉建设成败关系到整个金融行业健康发展。因此,构架廉政评审体系十分必要,必须及时建立体系化,制度化,标准化,可操作性强的廉政建设体系,以腐败定量认知为廉政评审提供认定基础,以数理统计为廉政评审提供操作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廉政评审提供技术基础。

三、农村商业银行廉政评审体系的结构与功能

农村商业银行廉政评审体系的设计,必须要契合农村商业银行运营特殊性和运作实际,廉政评审体系逻辑构架及模块功能设计,要建立在对银行业腐败特点、成因及变化趋势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即由谁、在何时、何种环境、依据何种制度、根据何种信息、以何种标准、做多少修正、评审客体覆盖率等因素分析与确定。廉政评审体系是开展科学化、信息化、系统化廉政评审整体工作的中心内容,建立以信息化定量技术分析为核心的廉政评审体系也为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信息化、标准化廉政评审提供了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基础。廉政评审体系构架运作及模块细节如图1:

1. 廉政评审主体。

廉政评审主体可以是部门也可以是个人,可以是内部也可以是外部单位。评审主体在廉政评审流程中主要职责:(1)制定评审计划;(2)选择评审对象;(3)根据评审对象层级、所属部门和岗位特征等因素,确定指标体系;(4)修正评审指数;(5)实施量化评审;(6)得出评审结论;(7)向企业全员或向社会公众及时公布;(8)准确地发布廉政评审结论和相关信息;(9)后续评审修正。

2. 廉政评审客体。

廉政评审客体就是被评审对象。评审客体主要职责是:接受廉政评审主体的监测与评审,同时具有保障廉政评审制度实施的程序性、规范性、公正性和合法性的权利,客体分类为部门、个人两大类别。部门对象分为:部门、支行;个人对象分为:决策层人员、中层人员、普通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基层人员。

3. 评审体系内部流程。

廉政评审体系内部流程作为一个系统,其运行需要各类资源的整合与输送,为其提供动力,运行内容是建立具有一般、逻辑和权重设计的廉政评审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时间、环境因素影响确定修正指数,通过信息平台系统分析和实施量化评审得出第一评审结果。(1)评审信息采集。评审信息采集是采集可用于调查取证、评审分析的人、财、物、组织、信息等社会资源。按不同标准可分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客观实体存在的人、财、物属于硬件资源,抽象存在的制度规章、组织架构、权利运行机制、人际关系网络属于软件资源;组织内部和社会资源,内部如职权范围,外部如社会寻租等;传统型资源和创新性资源,前者如普通的办公和组织资源,后者指网络化资源,包括所有办公软件和电子版廉政评审数据库、资料库等。(2)评审修正指数。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是相互作用的多元素的复合体。评审体系作为一个自成体系的系统,它同时也是一个更大系统(反腐倡廉建设体系——政治体系———社会体系)的次级系统,更大的系统构成它的外部环境。按照环境对廉政评审系统的影响程度和作用范围,需要设定一套评审修订指数。廉政评审环境可分为“核心环境、内环境、外环境三种”。廉政评审的核心环境指的是廉政评审主客体直接作用的领域、是廉政评审最直接的领域,如国家的反腐倡廉建设政策、法律、成效等。廉政评审的内环境指的是影响廉政评审的政治系统内其他机构、团体、制度、个人等因素。廉政评审的外环境指的是政治系统外社会环境,如人文、经济等。廉政评审环境与廉政评审从总体上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关系。廉政评审环境影响廉政评审的结构、功能和运行,使其与不断演化的廉政评审环境相适应。

4. 评审指标体系。

廉政评审指标体系是廉政评审体系的核心内容,制定指标体系需要遵循三个原则。(1)科学性原则。在理论上要站得住脚,能反映评价对象的客观实际情况。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使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在基本概念和逻辑结构上严谨、合理,抓住评价对象的实质。同时,评价指标体系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必须是客观实际的描述,抓住最重要的、最本质的和最有代表性的东西。(2)可比性原则。可比性指的是不同时期以及不同对象间的比较,即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即同一对象这个时期与另一个时期作比。评价指标体系要有通用可比性,条件是指标体系和各项指标、各种参数的内涵和外延保持稳定,用以计算各指标相对值的各个参照值(标准值)不变。(3)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指的是实用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首先,指标要简化,方法要简便。即评价指标体系不可设计得太繁琐,在能基本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的条件下,指标体系尽可能简化,减少或去掉一些对评价结果影响甚微的指标。其次,数据要易于获取,无论是定性评价指标还是定量评价指标,其信息来源渠道必须可靠,并且容易取得。否则,评价工作难以进行或代价太大。

根据廉政评审指标体系三大原则,结合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属性,设定廉政评审指标体系(表略)。

四、评审内容与观测点

1. 党内监督制度落实情况观测点。

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程度、重要情况通报与报告程度、述职述廉状况、民主生活会状况、信访处理情况、巡视制度落实情况、谈话与戒勉制度情况、询问与质询状况、罢免与撤换制度落实情况。

2. 办事效率和服务意识观测点。

评审一单位的廉政状况不仅要看其落实廉政制度的情况,还要考查日常工作情况,着重考查办事效率和服务意识。

3. 重大决策民主公开程度。

决策民主,公开重大公务事项,接受干部群众监督。观测点:行长办公会议、重大决策的出台、干部选拔与任用的公开、重大项目的审批、公共采购情况。

4. 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权力受制约监督情况。

加强对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权力的监督制约,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观测点:领导述职之后,组织内部民主评议状况,领导干部主要是领导班子成员在本单位内所起的模范、表率作用是否明显,以及程度如何。

5. 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状况。

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是党对机关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它从个体化的角度具体审视每个领导干部为官、为政廉政意识、道德意识,是领导干部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一个基本内容。观测点:子女、配偶经商办企业情况、个人收入汇报情况、廉政准则落实情况等。

摘要:文章结合金融行业特殊性,分析当前廉政建设存在的不足,通过对廉政评审体系的涵义、必要性、结构功能及实际运用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引入并构建定性研究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廉政评审模式,以期提高农村商业银行廉政工作效率与实际效果。

评审体系论文 第9篇

按照商务部《关于组织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要求, 受商务部商贸服务司委托, 2009年10月20日,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襄樊、长沙、广州、海口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的实施方案评审会。

商务部商贸服务司张斌处长、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会长刘坚民、副会长刘强以及专家委员会成员王扬祖、张天柱等参加了评审会, 来自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海南省及所属试点城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牵头部门负责相关工作的同志和企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会长刘坚民主持了评审会。

再生资源行业专家对襄樊、长沙、广州、海口等试点城市的实施方案进行了评审。

评审体系论文 第10篇

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作为湖南基础教育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规划、研发、编制和管理的教育科研部门, 长期致力于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积极跟踪并大胆借鉴国内外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先进技术和优秀成果, 以科研促建设、以建设促应用、以应用促发展, 有效地带动了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 为湖南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注入了勃勃生机。

一、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资源质量体系与评价机制的现状

笔者有幸参加了湖南省小学数学资源设计、开发、评审与应用等一系列资源建设工作。特别是在参与资源的初审和终审过程中发现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资源质量体系及评审机制还存在一些不足:

1. 评价标准亟需完善

尽管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早在2001年就出台了《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等十几项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 但是由于我国目前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环境还不完善, 致使标准规范难以有效推广, 低水平和重复资源的现象还比较普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日新月异的现代教育信息环境, 资源技术标准亟需进一步完善。

2. 导航定位不够精确

教育信息化资源多数以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形式来表现, 但缺乏对资源本身进行准确描述。用户极容易在检索到的海量信息面前迷失方向, 无从下手, 无法快速找到自己真正需求的信息。随着垃圾信息的日益增多, 信息化资源的精确定位就变得更加困难, 信息超载和信息迷航问题越来越严重, 使用者很难从中提取出自己需要的信息。

3. 评价方式有待提高

由于与《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配套评估软件的开发相对滞后, 因此教育信息化资源的评价工作主要是人工进行的。湖南省资源中心每年聘请一部分学科资源评审专家对教师上传资源进行审核。评价形式相对比较单一, 不利于对教育信息化资源进行全面充分的评价。

4. 激励机制缺乏动力

为了鼓励老师上传资源、使用资源, 湖南省资源网采取积分制评价 (见下表) 。

这样的评分规则, 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的价值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无法形成教育信息化资源价值的增值与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由于激励机制缺乏动力, 致使上传的教学资源质量良莠不齐, 出现部分老师为提高自己上传的资源数, 不断上传一些可有可无资源的现象。

因此, 湖南省资源网上的教育信息化资源从整体上来说还不够丰富, 特别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和理念、适合信息技术环境特点、适应素质教育需求、真正能够应用到课堂教学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较为匮乏, 存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问题。教育信息化资源的适用性不强, 动态更新和可扩充性较差, 不能完全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也不能完全满足全省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

2012年3月,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中提出:“到2020年, 需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强调要“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要以资源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 以建设、应用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手段, 促进每一所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

教学资源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涉及大量的人员和部门, 且建设周期长, 需要长期的建设与维护。如何提高资源建设的效率?这就要求资源中心应不断健全和完善教育信息化资源质量体系及评审机制。

二、区域教育信息化资源质量体系的构建

教育信息化质量体系的构建对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其应用有着重要作用。资源的分散性建设、针对性不强、标准不统一、适用性不强、导向功能不强是影响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资源质量的主要因素。针对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需要构建一个健全、规范的教育信息化资源质量体系来对教育信息化资源进行规范和约束。

1. 健全教育信息化资源标准体系

由于教育信息化涉及诸多因素;人们还在不断探索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以及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等问题。因此, 确定教育信息化资源评价标准仍是目前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首先, 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 目标性原则。教育信息化评价中, 目标不同, 会有不同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有了明确的评价目标, 才能避免评价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才能使教育信息化资源评价科学、有效地进行。

(2) 科学性原则。主要指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要有相关的科学依据, 不能想当然, 也不能凭以往的经验去运作。

(3) 发展性原则。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包含诸多因素、内容复杂的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其评价标准必须为评价者的具体操作留有空间, 同时可以不断修正和完善。

(4) 适应性原则。要符合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 并充分考虑到湖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与各地的教育发展基础相适应。通过评价, 能有效地调动各地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积极性。

(5) 整体性原则。在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中必须树立整体性观念, 评价中应处理好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 通过评价对教育信息化有一个整体、全面的判断。

其次, 应该遵循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规律,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国外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的质量, 并有一定的经验。教育信息化资源质量体系的构建应该既重视信息资源的数量, 又重视信息资源使用的有效性;不仅重视学生认知水平与能力的发展, 还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及其学习情感的培养;既要重视资源建设过程的评价, 更要重视资源在后期试用与使用中的评价。

健全教育信息化资源标准体系, 有利于用户进行信息的检索, 尽量避免检索到许多无关的“垃圾信息”;有利于资源建设适应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和课程整合的新需求, 避免资源重复建设, 浪费资金和资源。

2. 建立教育信息化资源征集认证的激励制度

从湖南省资源网对教师的《积分细则》中可以看出教师们要获得积分是比较容易的。这样的《积分细则》对于资源网初期的规模建设与宣传扩大, 还是很有裨益的。但经历两年后, 省资源网的建设已经步入正轨, 资源网的优势已经得到了省内绝大部分教师的认可, 这时候的评价重心应该转移到提高资源的质量和应用效果上来。因此完善资源评分细则, 建立教育信息化资源征集认证的激励制度, 正确引导教师参与资源建设势在必行。

评分规则中“上传资源、本人上传的资源被评分、资源收藏、下载资源”等诸如此类的简单操作和消费性行为不应该再给予加分奖励, 而应对“上传资源审核通过、上传优质资源、使用在线备课”等建设性行为设置单项奖, 给予重分奖励。

湖南省资源中心还可采取虚拟货币或积分制将所有相关人员的责任和义务有效地结合起来, 建立教育信息化资源征集认证的激励制度, 运用激励机制促成教育信息化资源的良性滚动发展。

可对每位注册者免费发放一定数量的资源使用“电子货币”以进行试用, 如需使用更多则必须上传一定数量的优质教学资源, 才能获取更多的使用权限。这种方式有利于避免低水平重复资源和盲目追求资源数量忽视资源质量的现象发生, 使优质资源起到示范作用, 规范和提高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资源质量。

3. 增强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导向服务功能

资源网作为湖南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的桥梁, 其功能的设计与完善十分重要。笔者在上传和评审资源过程中, 发现资源网在上传资源时没有明确的指引和导向, 导致“资源名不符合要求”和“知识节点错误”等不合格资源大量上传, 这无疑增加了评审专家的无意义劳动。因此资源网在上传资源时应设置“资源上传须知”之类的导向服务, 告诉上传者应该如何正确上传合格资源, 并对某些明显不符合要求的低劣资源进行限制, 从源头遏制劣质或垃圾资源的存在, 提高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质量。

三、区域教育信息化资源评审机制的完善

教学资源的评审是对资源建设质量的把关。众所周知, 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可以反馈出教学效果, 及时调整和促进下一环节的教学, 优化教学质量。同样, 教育信息化资源评审机制的完善和构建也是资源建设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1. 固定资源评审队伍

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资源的评审主体是“省资源评审专家库”的成员。省资源中心每年均会挑选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一线学科教师参与资源评审工作。由于这些一线学科教师熟知本学科教材和新课程标准, 他们对资源的评价具有相当的权威性。虽然在评审之前资源网都会对这些评审专家进行专题培训, 但由于资源评审工作的周期长, 资源评审专家的队伍也应相对固定。只有每个学科每个版本每个学段固定一个评审专家, 坚持较长周期的评审工作, 才能保障资源评审的延续性, 避免出现大量重复资源。

2. 细化资源评审标准

资源评审标准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资源的教育性:教育性是教育信息化资源的主要特征。评价资源的教育性, 主要看它是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 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兴趣。

(2) 资源的科学性:科学性是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基本要求, 主要看它提供的知识性是否比较正确, 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 能否为日常的教学活动提供相关参考, 是否有错别字以及产生歧义的科学性错误。

(3) 资源的技术性:技术性是资源信息化的体现, 主要要求资源提供的清晰度与画面结构以及运行的技术要求是否与现行浏览器相符。

(4) 资源的艺术性:艺术性主要是针对多媒体素材而言, 主要看其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情节的生动性、构图的合理性以及画面的灵活性。

(5) 资源的适用性:适用性是资源的价值体现, 只要看其是否适合湖南中小学校及师生教与学的需要, 是否符合当前的教学设备及教育技术水平, 能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在评审资源时除了要注意上述方面外, 还应考虑是否满足《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等国家教育部关于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各项要求。

3. 丰富资源评审方式

湖南目前对教育信息化资源采取的评审方式主要是网络评审和集中评审两种方式, 且多以网络评审为主。网络评审的方式容易受网速、网站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 集中评审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资源评审方式还可综合使用工具软件、各种量表、问卷、留言版和E-mail等形式对资源进行评审。可以采用一定的工具软件 (如“百度”) 来记录和统计该资源被点击和链接的次数, 然后通过比较累计的点击和链接次数来确定资源的价值。这样既可减轻人工的繁杂劳动, 且评价结果也比较客观。

4. 统一资源评审要素

资源评审可根据资源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从以下几个要素进行:

(1) 应用状况:即对已使用资源的人数、投入教学应用的时间、用户对效果的评价等主要因素进行评价。

(2) 使用方便:资源必须应用文档齐全、使用环境大众化、易于安装和卸载, 有易于理解和操作的交互界面、有明确的提示和联机帮助, 容易阅读、理解和修改, 且维护方便, 才能体现出它的教育价值。

(3) 选题适当:资源应是解决本学科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 且为传统教学媒体或模式不易表达的内容, 又适宜发挥出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以避免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4) 表达准确:合理地采用计算机技术, 不盲目追求高、精、尖, 准确真实地表达教学内容, 不出现教学内容的错误。

(5) 效益良好:能用最小的代价开发出更强功能的资源, 同时能在尽可能广的范围和在相对长的时间内应用, 适合于在网络上运行, 运行可靠, 容错能力强, 为推动教育进步作出更多贡献。

5. 完善评审管理和考核

湖南省资源中心可针对评审工作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积分管理, 建立评审效果反馈评价机制。在每条资源的属性中均应注明评审专家名称, 实行谁评审谁负责的制度。资源网成立专门的督查员, 定期考核资源评审工作情况, 并将资源评审工作纳入到各单位的年度考核, 以保障资源评审工作的严肃性和严谨性。

四、结语

教育信息化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各部门和广大师生共同努力。通过项目研究, 以科研促建设、以建设促应用、以应用促发展, 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能力有机结合, 将资源开发与教学实践有机融合, 不断构建和完善区域教育信息化资源质量体系及评审机制, 才能开发出高质量的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教育信息化资源, 才能有力保证资源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从而实现湖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2010, (7) .

评审体系论文 第11篇

2013年8月, 高等教育司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4号) 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 颁布了《关于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 (教高司函[2013]94号) , 启动了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以下简称“虚拟中心”) 的建设工作。按照分批建设的原则, 2013年已经批准了北京大学地球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100个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虚拟中心, 以后将继续分年度建设, 进一步促进示范中心信息化建设, 推动示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 预计共建设500个左右的虚拟中心。

虚拟中心是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 是虚拟仿真实验与实物实验有机结合的实验教学中心。它来源于省级或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但在信息化建设、优质资源共享、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又明显高于省级或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其突出的标志是信息化技术特征、高度仿真、满足教学要求。即采用虚拟现实、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网络通讯等信息化技术, 创建可体验的虚拟世界;学生在逼真的虚拟环境里开展相应的实验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规律;虚拟仿真实验的设计按照教学大纲要求, 以学生为主体, 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与目标, 实现教学育人的功能[1]。

2 评审指标体系[2]

2.1 评审内容分析

评审指标体系含两个层次结构, 一级指标指的是第一层次结构的各条指标, 反映了虚拟中心的主要架构与特征, 一级指标是虚拟中心的评价指标, 同时又是二级指标的评价对象。二级指标指的是第二层次结构的各条指标, 是一级指标主要架构的具体体现, 也是主要观测点的评价对象[3]。

评审指标主要包括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实验教学队伍、学校信息平台、管理机制、创新和特色等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主要观测点。

2.1.1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

(1)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是核心要素, 教学资源建设是虚拟中心建设的基础。教学资源主要分为三类:软件共享虚拟实验、仪器共享虚拟实验和远程控制虚拟实验, 但不限于这三类。首先, 教学资源要具有高水平, 能充分反映学科的要求和特点, 显示创新性和先进性。其次, 教学资源要体现中心的功能作用, 实现实物实验不具备或难以完成的教学功能。

(2) 虚拟仿真实验的教学平台建设

教学平台是指以虚拟仿真技术为载体开展实验教学而使用的一系列软硬件设施的统称。在这里, 侧重于软件环境。教学平台是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路径。通过该平台, 可以配置、连接、调节和使用虚拟实验仪器设备进行实验, 并能自由搭建合理的实验项目。实验项目可以分为基础性、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三个层次。所谓搭建合理的实验项目, 是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学生自身情况、虚拟仪器设备条件, 自由选择不同层次的实验项目。建成的平台要求具有信息发布、数据收集分析、互动交流、成绩评定、成果展示等基本功能。

(3) 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

这一条强调的是科教融合。通过科研反哺教学, 一方面进一步充实实验教学内容, 扩大实验教学范围, 提高科研设备的使用率, 另一方面积极开阔学生视野, 提升学生知识结构, 培养综合设计和创新能力。

(4) 校企合作

目的是探索校企共建共管的新模式和新途径,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服务支撑体系。体现的是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优势, 积极利用企业的开发实力和支持服务能力。高校借助企业的技术、资金、管理, 将资源的开发、维护、更新与教学活动的管理、评价、支持服务, 合理地交给企业承担, 将企业的效益观念与高校的教学需要结合起来, 充分整合学校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 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 创造性地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 提高教学能力, 拓展实践领域, 丰富教学内容, 降低成本和风险, 开展绿色实验教学。

(5) 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平台应该具有扩展性、兼容性和前瞻性, 它可以是自己创新性开发的, 也可以引进后进行二次开发。这一条体现要重视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充分使用, 最大限度地实现校内外、区域甚至全国的实验教学资源共享, 真正满足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多元需求。

2.1.2 实验教学队伍

(1) 教师水平与实验教学水平

虚拟中心的教学队伍应与示范中心的教学队伍是一体的, 但对其水平和经验有新要求, 体现在中心负责人与骨干教师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等方面;教学科研能力强, 实践经验丰富, 勇于创新, 教学特色鲜明;乐于参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技术支持和运行维护。

(2) 队伍结构与素质

对虚拟中心教学队伍结构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科专业教师与信息技术研发人员配置要合理, 是一支教学、科研、技术人员结合, 核心骨干人员相对稳定, 结构合理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团队;对人员的管理更加注重绩效考核要求;更注重梯队建设, 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 并取得显著成效;要求有企业背景的人员参与教学中心建设。

2.1.3 学校信息平台

(1) 校园网络及教学信息化平台水平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是教学信息化平台的分支。缺少全校的校园网络及教学信息化平台支持,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使用与发展将受限, 虚拟资源的共享更是无从谈起。信息化平台水平具体体现在:有大型存储设备, 能够保障学校的网络应用;校园网100%覆盖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校园门户网站对校内外公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信息, 提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链接等相关服务。

(2) 网络管理与安全

校园网络管理与安全是信息化平台正常运转的保障, 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管理平台。具体体现在:有用户身份管理、认证和计费管理系统, 提供用户认证和权限等级识别;实现网络的安全运行、管理和维护;具有网络防病毒、信息过滤和入侵检测功能。

2.1.4 管理机制

(1) 组织保障与管理规范

管理机制是决定管理效益的核心因素。组织保障主要体现在校院二级管理、校企协同管理以及经费投入上。管理制度主要是对人、财、物的管理, 含实验队伍绩效管理、日常经费管理、仪器管理等。另外, 还有教学效果考核评价反馈、中心维护、技术支持等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等。

(2) 资金保障

要求学校有持续稳定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和管理经费。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管理经费一般每年不少于总建设经费的15%。

2.1.5 创新和特色

创新和特色是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中的创新举措或特色应用。创新和特色是彰显不同虚拟中心的关键评分点。其中有学校历史文化、学科专业、教学资源的积淀, 也有多年的理念凝练, 管理机制的创新等。

2.2 权重分析

虽然没有明确的比例关系, 但从指标上能够明显看出, 评审专家首先关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 (12个观测点) , 其次是学校信息平台 (6个观测点) 、实验教学队伍 (5个观测点) 、管理机制 (4个观测点) , 最后是创新和特色 (1个观测点) 。指标既提供给学校把握工作要点, 又提供给评审专家使用, 最重要的是可以反映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评审指标的顺序也反映出对一些问题重视程度的不同。

3 遴选原则

3.1 突出特色, 注重共享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内涵和外延, 是学科专业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 为示范中心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内容。中心遴选要突出基础好、受益面大、影响面宽, 充分体现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特色, 充分体现优质实验教学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 充分体现其在同类实验教学中心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3.2 合作共建, 协同育人

依据高校学科专业优势以及多地区、多学校和多学科专业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需求, 科学整合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 (部分虚拟实验教学资源应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共享知识产权) , 拓展实践教育领域, 完善校企、校校共建共管的新模式和新途径,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服务支撑体系, 全面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3 虚实结合, 管理创新

加强虚拟仿真实验环境建设, 创造性地建设与应用高水平软件共享虚拟实验、仪器共享虚拟实验和远程控制虚拟实验等教学资源, 促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条件建设。坚持以虚实结合、相互补充、能实不虚的原则开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创新合作共建共管制度, 政策措施到位, 教学效果考核、评价和反馈机制健全。

3.4 依据标准, 好中选优

虚拟中心从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产生。依照“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遴选要求, 好中选优, 遴选出符合申报条件、最具全国竞争力的虚拟仿真中心 (遴选出的实验教学中心不能集中于某一领域) 。

4 遴选标准[1,2,3,4]

虚拟中心遴选推荐, 应牢牢把握本质特征, 紧扣以下五点: (1) 基础性, 与信息化技术紧密结合, 必须是省级或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申报的中心已经开设一系列虚拟仿真实验课程, 而不是从申请才开始建设。 (2) 先进性, 充分反映出学科的要求和特点, 虚拟仿真技术及其实验项目在全国相应学科领域中的独创性和先进性。 (3) 共享性, 有资源共享的良好基础和广泛的共享可能性。 (4) 持续性, 有持续发展的机制和人员保证。 (5) 竞争性, 准确评价在全国同类学科领域的竞争优势。

5 结束语

虚拟中心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必然产物, 它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内涵和外延的拓展。各高校应该围绕自身的优势学科, 大力建设和整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 在特色和创新上着力, 充分发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 强调实践育人以及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 切实改进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能力, 拓展实践领域, 丰富教学内容, 突出建设成效, 为示范中心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不等同于实验教学信息化, 不能片面、机械地理解实验教学信息化。虚拟中心的条件建设在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更突出建设的全面性, 以前真实的实验条件建设比重比较大, 现在侧重加强虚拟仿真实验环境建设, 强调两条腿走路, 实现虚实结合, 使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迈向新的高度。教育部非常重视顶层设计, 从宏观做好导向, 持续调动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 (含部队院校) 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作的积极性, 为示范中心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平, 毛昌杰, 徐进.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提高高校实验教学信息化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 32 (11) :5-8.

[2]教育部.关于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Z].2013-08-13.

[3]王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评审指标体系解读[J].黑龙江教育, 2008 (9) :89-90.

上一篇:艺术体验下一篇:探究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