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高效的简约课堂

2024-07-01

追求高效的简约课堂(精选12篇)

追求高效的简约课堂 第1篇

一、教学目标简单化———导向明确实在

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学的导向, 当下我们的教学目标往往多得不可胜数, 要进行生字词认读、书写, 朗读训练, 语言点训练以及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学目标多得连我们自己也木然了, 即使在进课堂前也没理清楚今天要达到的目标, 于是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糊里糊涂地这里扯一点, 那里讲一段。

教学目标既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 也是归宿点。为此, 我们的教学目标要有导向性, 要明确, 更要实在。教学目标的制订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选择适合学生的, 跳一跳能完成的。对于那些模棱两可的、可有可无的, 就干脆利落地省去, 以免影响主要教学目标的达成。比如, 中低段第一课时, 可以简单地选择为生字词的认读、书写及熟读课文为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置可以分为几个板块:一是设置单元目标;二是设置课文目标;三是设置环节目标。这样目标明确就更有导向性, 便于我们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就可以预期了。

二、教学过程简洁化———环节扎实有效

我们的教学过程要简洁, 不提倡热热闹闹、风风火火。一堂课下来, 教师累, 学生更累。为此, 我们教师语言要精练化, 教学内容要重点化, 学习方法要突出化。我们的课堂才能简洁、扎实、高效。

教师语言精练化, 是构建简约高效课堂的前提。我们的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语言, 无论是在文本的解读、知识的传递、信息的反馈还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 都要依赖于我们教师的语言。教师的语言如此重要, 我们是否就可滔滔不绝了呢?显然是错误的。孩子才是课堂的主人, 我们理应将课堂还给学生, 我们只要做好组织、引领即可。我觉得数学教师在处理重点、难点上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榜样。他们的课往往“单刀直入”, 直奔重点、难点, 简洁明了。而我们的语文课时常旁敲侧击, 绕着弯子走, 把孩子弄得糊里糊涂, 以至于有的学生形成了无意识地揣测教师到底需要怎样的问题或答案的心理……

数学教师上课时要逻辑清晰, 点拨暗藏“玄机”。我们的语文教师也应修炼自己的语言, 抓住要点, 以尽可能精炼的语言传达丰富有效的信息, 这样的语言才更是学生喜欢的, 乐于接受的语言。

教学内容重点化, 是构建简约高效课堂的关键。语文是一门特殊的课程, 客观地说, 它与其他各个学科都能沾上边, 都有联系, 但不能把“非语文”的东西无意识地往里装, 因为语文毕竟不是一个“大麻袋”, 这样只能是拣了芝麻, 丢了西瓜。可见, 我们应主观地看待语文教学, 并以语文教学为重点。

删繁就简, 去粗求精。语文教师更应该在课前钻研教材, 并结合学情合理地选择教材的重点, 课堂教学时可直奔重点, 绝不拖泥带水。

【案例】《孔子拜师》目标设计

1. 课堂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等词语。会写闷、授、境、止四个生字。

(2) 熟读课文, 学会根据语境联系生活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的方法。

2. 环节目标

(1) 导入环节目标:了解孔子。

(2) 检查预习环节目标:掌握生字词。

(3) 初读课文环节目标:熟读课文。

(4) 研读感悟环节目标:学习根据语境联系生活理解词语的方法。

(5) 回顾生字词环节目标:巩固生字词。

(6) 书写环节目标:掌握闷、授、境、止四个字的书写。

本堂课教学目标简洁导向性强, 环节目标明确、实在。教学过程直奔重点, 简约有效。强化了基础和突出方法的指导, 充分利用文本资源, 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学习方法突出化, 是构建简约高效课堂的归宿。方法掌握后还要有意识地运用, 这样才能举一反三, 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于渔。”学习方法的掌握才是最终目的, 语文教学也应该像数学一样, 将学习方法直接点明,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三、作业练习精简化———巩固简洁高效

学生做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 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现今除沿袭传统的“题海战术”类外, 又衍生了现代“百花争艳”式作业, 其目的更是“花样百出”, 学生被冠以美名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 因此, 我们要为学生选择有效的、精练的作业, 这样, 学生也乐于做练习。正如《论语》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何不为学生节约一些时间以投身于乐于探知的课外知识和享受童年的美好时光呢?

我们的衣食住行经过几次翻天覆地的华丽变身后, 现如今依然“回归”自然。可见“自然”才是我们的追求, 才是我们的目标。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简约是教育的真谛, 简约高效的课堂是我们的追求。

摘要: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建国初期学习苏联, 突出语言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50年代末语文课程政治化;60年代重视“双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 注重培养读写能力;十年动乱期间, 在极左思想指导下, 否定语文课程;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语文课程朝着全面培养语文能力, 注重提高素质的方向稳步前进……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分注重形式主义、自由主义, 为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呼唤“回归”自然, 追求简约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实践证明, 语文教学的简约美首先在于教学目标简单化;其次, 在于教学过程简洁化;最后, 在于作业精简化。

关键词:语文教学,简约,回归

参考文献

[1]李可东.课堂教学的要点与教学研究:中小学教学, 2008 (5) .

[2]吕赟.简单是智慧.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1 (9) .

追求简约的课堂 第2篇

喻伯军

在平时课堂中,一些老师经常感叹一节课的时间不够用,更有一些公开课、研究课的课堂中,常常出现拖堂、教学任务完不成的现象。课后,执教教师还非常惋惜地认为自己遗漏了重要的环节,好几个得意的教学环节还没展示。恰恰在学生调查中,上课拖堂总是排在最不喜欢的事情之中。

分析完不成教学任务的原因,主要是活动过多、环节过多造成的。“摆的研究”一课是经典的教学内容,很多执教教师都从“观察摆、制作摆、发现摆的规律”到“研究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等内容,想在一节课里完成,结果总是很难实现,即使勉强完成了预定的任务,效果也不甚满意。更有很多老师,为了呈现探究式教学的形式,每一个探究活动,往往拘泥于探究教学的步骤环节,把每一个探究活动的每一个步骤做到位,从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交流计划、观察实验、汇报交流、得出结论、总结运用等步骤都走一遍,最后各个环节都匆匆而过,等下课了,教学任务还没完成,学生学得不尽兴,教师觉得不到位。

其实,一节课短短40分钟,长度有限,能够做的事情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把主要活动做好做到位,就能够让学生学得深刻、学得扎实。因此我们提倡向简约的课堂推进。推进简约的课堂,有两个策略:一是集中探究主题,二是整合教学环节。

集中探究主题,就是要突出重点,切口小,研究深,体现所谓“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思想。对小学生而言,一节课能够稍作深入细致的探索,必然是一个比较小的主题和内容,难以研究比较宽泛的探究活动。在一节课的安排当中,如果有几个探究活动,那么就要确定本节课的核心探究活动,在教学时给予核心探究活动充足的时间,保证核心探究活动的深入开展。准备的探究材料,也要呈现结构性,尽量让学生进行一个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适、合理、巧妙地指导,期望不打断学生的探究思路。如语言指导、温馨提示、材料呈现与回收、记录表指导、发任务单等方式,把一个个小的探究活动串联起来,整合成一个完整的长时间的探究活动。这样达到了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整合环节,也同时达到简约环节的目标。

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把探究活动做顺利,从指导学生制定计划、选取材料、考虑实验步骤、甚至如何合作、如何汇报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只差一步没有代替学生动手了。一个20分钟的探究活动,教师的指导时间足足花了15分钟以上,而学生的自主活动才区区4、5分钟。最后,学生在教师过度详细的指导下,很快地完成了任务,学生的探究活动不自觉地演变成了教师“指令”下的操作活动了,失去了探究式教学的真正意义,也失去了出现问题自我纠正的机会,同时也是拖堂的重要原因。

整合教学环节,就要合并、缩减过多的教学环节。在提倡探究式教学的今天,更要重新认识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新修订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把探究式教学归纳为五个要素(),而没有规定探究式教学的步骤,这有利于探究活动的认识和开展。探究式教学不是固定的一种模式,而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它有基本的要素构成,要素与要素之间的互相结合,可以生发出各种教学模式。一节课并不一定需要完整展示探究教学的各个步骤,也并不一定要呈现所有的探究要素。

要走向简约的课堂,就要大胆地缩减课堂教学的环节,整合细小的环节,力争把一节课的教学环节缩减到三至四各环节。如果把一节课分解成四个环节,即导入-主题活动-研讨交流-总结运用,那么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相当重要。新课导入一般就在2分钟左右,总结运用一般控制在8分钟左右,而学生的主要活动和研讨交流,应该占到30分钟左右。

导入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聚焦问题。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或者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便学生集中精力思考问题,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准备;主题活动阶段,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阶段,准备结构性材料,做一个较长时间的自主学习阶段;研讨交流阶段,注意交流汇报的互动性,要突出交流的有效性;总结运用阶段,要灵活处理。

追求简约高效的语文课堂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导入;主体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对此问题谈两点个人体会。

一、进行激趣导入,使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习文本内容

导入环节,是一节课的开始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对这一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做到激趣导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鱼儿捎来的信》这一课时,一上课,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一群鱼儿自由自在生活在水中的画面,以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然后,说道:“同学们,这群小鱼们可爱吧,可是,它们不知道,有危险正等着它们呢,你们看。”,接着,出示漫画中的第一幅图,“有一位小朋友想保护小鱼,那你们想知道他是如何做的吗?”“想!”学生一起答道,“好,接下来就大家继续跟随老师来欣赏一组著名的漫画——《鱼儿捎来的信》。”这样,我通过在导入环节给学生出示课件并与学生进行对话,使学生对接下来文本内容的学习产生了兴趣。

二、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对文本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要再始终以自身为中心,而是把学生当做课堂学习的主人,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对文本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处于跳一跳摘到果实的状态。

比如,在学习《长城》这一课时,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我就设置了合作讨论的环节,如提出以下问题:(1)读课文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2)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和长城的建造特点;(3)读课文第三段,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4)读课文最后一段,想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然后,让学生對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阐述得出的结论。这样,我就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了学生文本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

总之,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改变小学语文当今的教学现状,使之教学有效性在我们的正确引导与学生的积极配合下,获得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翟淑娟.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追求高效的简约课堂 第4篇

一、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

创设初中语文教学情境, 让学生用心感受文章所表述的情感, 置身其中, 仿佛身临其境, 能够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共鸣, 强化语文课堂教与学的效果。教师创设语文学习情境时, 应该更新教学理念, 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仅起到主导作用, 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要重点围绕创设主动参与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和创设自主学习情境等展开。以创设问题式教学情境为例, 教师需要根据所要讲授的教材内容, 精心设计、巧妙导入, 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小问题比如, 《春》, 在讲授朱自清的这篇优美的散文时, 我并没有盲目地向学生讲述这篇文章的背景、寓意, 而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感受, 想一想我们自己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 让学生用眼睛、心灵感受实实在在的“春”, 然后与课文中的《春》再进行思想的“碰撞”、感情的“交流”。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被动走进课本向主动学习语文知识转变。

二、倡导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合作教学、探究式教学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教学策略。新的课程教学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采用师生共议学习目标的模式, 让学生课下“多吃、多消化”, 然后在课堂上多交流、多谈感受, 碰撞思想火花, 采取设问、解疑的方式, 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升探究水平。比如, 讲述《社戏》时, 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思考自己看不上一部期望已久的电影时, 心情会是怎样的, 然后引导学生将这种心情带到课文学习过程中, 寓情于景,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践行自主式教学模式, 能够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促进语文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注重创新, 构建初中高效课堂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质量, 构建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 是初中语文教师梦寐以求的, 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 能够让绝大多数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语文知识,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构建适合初中语文学科的高效课堂呢? 这是值得语文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高效课堂的构建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 创新教学内容, 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提高参与率。比如, 教学《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华夏文化的精髓, 将当代中华的优秀文化与课文中“文化魅力”相结合, 增强文化的时代感, 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 注重课堂生成的创新, 提高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有效的课堂预设是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 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基础。但是, 语文课堂生成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要能够即时引导学生、处理突发性问题,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比如, 讲授《愚公移山》时, 可以让学生联想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开移山, 从当代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最后, 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 比如, 《背影》中, 就可以搜集各种背影, 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展示, 通过增强情感体验, 让学生感知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

四、内容精选, 推进初中语文简约化教学

实施简约化教学, 能够“弃繁就真”, 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 明确学习重点, 提高课堂学习成效。在初中语文简约化教学中就要构建高效低能、优质轻负, 以学生实践为主体的高效的、先进的教学模式。本质上看, 简约化教学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精选内容、真实自然、简约但是不简单, 确保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但形式简约。当然, 简约化教学并不是删除的内容越多越好, 而是需要紧抓语文教学主线, 删繁就简、深入浅出,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是教学目标简明化,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本来很明确、很简单, 但是,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往往人为地把它复杂化, 明确初中语文“识字认字、阅读、写作 (或者说表达) ”的目标就足够了;二是教学内容要简化, 教师、学生和语文课堂时间都是有限的, 初中语文教材并不等于教学内容, 教师要优中选精, 选择最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重点讲述, 深入学习, 由点及面,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思维, 丰富学生学习内容;三是教学过程要精简, 这样能够将课堂教学时间控制在适当范围内, 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简约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有助于实现把语文“教真、教实、教好”的目标, 对于提高初中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语言素养、语文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构建“积极、自主、高效、简约”的教学模式, 有助于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自主性, 引导他们热爱汉语言文化, 将读书的思考与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 全面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傅美林.浅论初中语文自主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 2010 (02) .

[2]王克俊.如何打造初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J].教育革新, 2013 (05) .

构建简约高效的语文课堂 第5篇

简约是智慧的灵魂。——莎士比亚

纵观新课程改革实施至今,初中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课堂中的教与学都令人耳目一新。但是,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阅读教学似乎又走进了一个繁琐热闹化的“技术主义”误区。很多一线教师已经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的难教,在教学实践中常会出现“复杂、繁琐、臃肿”的现象,导致课前预设的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语文课堂“耗时低效”,甚至被众人愤怒声讨为“误尽苍生是语文”。因此构建“低耗高效”的“低碳语文”课堂已成为社会对语文教师群体的一致呼吁。

阅读教学课堂作为教师向学生传递人类基本价值理念的平台,理应体现、崇尚这一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师与学生应该过一种简约轻松而深刻自由的精神生活。崔峦老师也说过: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努力实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可见,简约化必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终极归宿之一。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在简约中求高效这一理想境界呢?下面,仅结合自己的阅读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一.心中有杆秤:抓住关键,简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与学生预设教与学所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或者要完成的任务,是课堂教学的“航行灯”。若目标定得太复杂,那么每个目标所分配的时间就会相对减少,结果一堂课什么都想抓,却什么也抓不住。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说:教学的目标要简明。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够了,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

《鼎湖山听泉》安排在苏教版第五册“吟哦讽诵”单元之首。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我设置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学习吟哦讽诵的基本要领;感悟鼎湖山的优美景色,体味作者通过听泉而得到的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这两个目标,一个涉及到本单元学会学习的基本要求,一个涉及到课文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恰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符合崔峦老师提出的教学目标要简明、实在的观点。在这篇课文的实际教学中,三维目标得到充分整合,课堂熠熠生辉。

二、腹中有文本:突出重点,简约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对教学内容平均用力的话,只能是“蜻蜓点水”。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等要素,找准切入点,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统领整个课堂教学。

如今,我市广大一线教师致力于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如何设计一份优质高效,让学生活得起来又不致于课堂出现零散、混乱现象的活动单,显得尤为重要。在执教《囚绿记》这一篇散文时,我便设计这样一份活动单,既囊括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又使课堂活动精彩有序,从而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设计如下。

活动一: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体现行文脉络的句子,抓住关键句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活动二:美点品读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之歌。请就文中写绿和抒情的句子,挑选几处进行圈点批注。然后小组用合作朗读加评析的形式,展示你们对文字的理解。

活动三:背景探究 白居易曾经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是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他所关注的时代和事件。其实本文中也隐约交代了当时的写作背景,请找出关于这些背景的语句,小组内探究一下作者的写作意图。

活动四:拓展升华 假设陆蠡临牺牲时,眼前又闪现出那一抹远在旧都的绿色,他会想到什么呢,他会对他的“绿友”说些什么呢?请以“此刻,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挚爱的绿友”作为开头,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心语。

这堂课之前学生们已通过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对课文有了自己初步的阅读品悟,课堂上主要以小组交流和合作展示学习成果方式为主。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很高,语言品析得丰富深刻,主题也把握得较为深刻。

当然,简约教学内容是建立在教师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之上,腹中有文本,才能真正使课堂“笔力千钧任翕张”。

三、脚下有余地:整合安排,简化教学环节 真正的好课主要教学环节往往只有几步,着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有些课文很长,很复杂。如按部就班,照情节展开教学,学生往往只会停留在对课文蜻蜓点水般的认识层面上。若将各环节进行整合,作板块式安排,学生参与的自主性就会更强。

《幽径悲剧》是文学泰斗季羡林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文质兼美,涉及的内容很多,如果面面俱到,难免费时低效。因此我首先设法将相关环节进行整合,从而引导学生较深入地走进文本,与作者和文字对话。在课堂设计时,我扣住“悲剧”这一中心这样安排教学:首先,赏析美景。对于悲剧,鲁迅先生说过,就是将最有价值的最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本文中,美具体指哪一事物?他美在何处?作者分别从什么角度表现它的美?品读交流之后,我紧承上一教学内容,顺势提问:但有一天,美丽的藤萝被毁了,没了,永远地消失了。此时作者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引导学生在此体会藤萝的悲状和作者的悲情。在此基础上,我接着带出下一环节:这样一个给人间增添了美丽的生命永远地消逝了,此时此刻,我想大家的心情也和作者一样悲、惜、愤。我们不禁要问,是谁制造了这出悲剧?进而师生共同探究文章主旨。这样安排,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既囊括了课文的重点,又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从而使课堂有了情感上的梯度,三维目标也较好地融合在三个环节中。

四、眼中有学生:追求高效,简便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手段层出不穷,现代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课堂有趣情景的创设、学生表演、小组合作学习„„使现代语文课堂不再寂寞,变得热闹非凡。这过多过杂的手段,已严重冲击了我们的语文课堂,让我们的阅读课堂无法实现精神与语言和谐共生。于永正老师对语文教学的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他采用的教学方法很简单,很实用,很有效--读。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以读促写。只有通过读,学生才能思考语文文字的内涵,才能细细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才能品味语文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十三岁的际遇》是七年级上册一篇文辞优美深情的散文。当这样的文字放在我们的眼前时,每一个稍对文学感兴趣的人都会为之感动,完全沉浸在小作者灵动的文字世界中。在这样的课堂里,我想一切浮华的教学方式都是多余的,唯有陶醉其中,涵咏诵读,才能真正品味到文字的魅力。因此,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用深情并茂的课堂语言,引领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朗读课文,整堂课书声朗朗,而且读出了趣味,读出了深情。这样的课堂,尽管简简单单,却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何愁不是高效且令学生沉醉的呢?

立足简约 追求高效 第6篇

【关键词】简约 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115-01

简约,即简洁明了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过程;高效,既包括效果高,即学生收获大,也包括效率高,即在单位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简约,重在教,是达成高效的方法和过程;高效,关键在学,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与结果。

对初中生而言,历史枯燥复杂,课堂眼花缭乱,历史教学呼唤简约高效。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改革开放》的教学为例。只见碎片化的史实,不见内在的联系和因果缘由。应接不暇的视频、音频、表演、活动、课件等等,虽然带来很强的视觉冲击,有助于把抽象的历史形象化,但大容量、快节奏的狂轰滥炸后,历史就像一张张快速翻过的课件,一闪而过,多数学生被动接受,隔岸观火。因此,追求高效,无庸置疑;难在简约,关键在教。

一、定位准确,效果最佳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终点,也是课堂的起点和主线,有的放矢方为有效。课标是教学的终极目标。以《改革开放》为例:①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②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③以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④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这些要求可能解读为三个层面:①知识层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②能力层面: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③理解感悟层面:通过了解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通过阅读、探讨等方式,通过图片、歌曲等材料,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认识到改革开放方针的伟大意义。

片面、肤浅地理解课标是简约高效的致命伤。正如课例A的教学设计,始终圈囿在知识点上,课例B教学设计则知识空乏、指导缺位,使能力和感悟缺乏清晰有力的支撑。知识层面只是教学目标的底线,而不是全部。只有全面解读课标要求,以能力、方法、情感为支撑,形成知识与方法和情感的联动,才能使课堂走出简而不约、或繁而不简、苍白低效的误区。

二、路径简化,效率最高

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对教与学两点之间距离的跨越。简约高效课堂就是以最简洁的方法,将教的目标落实为学的结果,实现教与学距离的最小化。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人是高效课堂的主体,包括历史中的人、现实中的学生和老师。历史学习就是人与人的对话、人与历史的对话。

(1)由现实到历史,建立最近发展区。通过学生熟悉的歌曲、视频,或生活体验,找到与课堂内容的契合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迅速从心理上融入课堂。例如教学课例C,以现场调查家长的农村责任田、在合资和外资企业的上班、家族企业创立等情况,从现实走近历史,追寻历史渊源。

(2)由表及里,铺设渐进之路。从是什么到为什么,从史实到史论,从知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步达成。例如课例C,首先通过自主学习,初步感知基本史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始地点、主要内容;经济特区建立的时间、地点、作用;国有企业改革的开始时间、主要内容等。然后师生合作,追问原因背景。课例A则滞留在“是什么”的表象,缺少深层次的综合分析和思考。

(3)由点及面,构建立体网络。历史教学就是从一个个看似偶然的表象背后,发现其必然的规律。例如案例C,以小岗村和深圳作为改革和开放的“点”,从时间因素看大背景,从地点因素看小形势,既体现历史学科的时序性,发现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必然性,又感受历史本身的生活性,体验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发现历史长河中的一些偶然性,最终将知识点连线、成面,形成立体的多维的知识网络。

(4)由史到论,形成历史认知。联系历史与现实,理顺知识脉络,理清前因后果,理解内在规律。例如教学案例C,通过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背景及成效,具体形象地阐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使学生真正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三、史料精简,效益最大

史料是课堂必备的元件,历史课堂简约高效的关键是选择史料,不在于数量多少,关键要有质感,有咀嚼。

(1)整合课本资源。任凭历史资料浩如烟海,学生只有教材一本。教材是学生主要的学习依据,也是学生了解历史的主要资料。课堂教学不可以教教材,但必须用教材教,必须用好教材的课题和小标题、图片、小字、材料、习题等,理解教材的构思和观点。(2)挖掘生活资源。现实生活是学生走进历史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环境或生活体验走近历史,从生活的视角和情境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体验历史人物的心理,透过时间、人物、事件,看到表象背后的因果缘由。

(3)捕捉生成资源。当预设的精彩如约呈现之时,固然可喜,但课堂的错点、疑点、笑点都是可遇不可求的生成资源,带来的则是不期而至的意外精彩。

例如案例C,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改革开放史实,从现实中寻找历史足迹,在教材中寻找现实影子。围绕课题“改革开放”和小标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国有企业的改革”,梳理两条学习思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运用表格“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挂牌的情景”等,使现实有根可寻、历史有据可依。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五十年代土地改革的质疑,成为课堂意外生成的精彩资源,将课堂争论推向高潮,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简约不简单,简约高效就是表面简洁明了、朴实无华但内涵实在高效。如同改革开放一样,课堂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需要剔除喧嚣与华丽,荡涤浮躁与功利,追求课堂的简约与高效,回归教学的本真。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21.

[2]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

[3]焦晓骏:教师的智慧.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7月第2版.

追求简约有效的语文课堂 第7篇

一、教学目标要简明

课堂教学目标引导着教与学的方向, 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 关系着教学内容的取舍, 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教学目标的简明, 就是教师和学生都很清楚这一节课要学会哪些知识, 习得哪些技能, 可以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 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 教师要教学生不懂的, 讲学生不会的, 练学生最需要练的,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如果一节课目标太多, 什么都想抓, 结果是什么都没有抓住。

我认为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两个因素, 其一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的年段目标;其二是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学段目标的达成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循序渐进地长期训练, 所以, 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简明、适当。简明是指在有限的一堂课时间内, 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适当是指教学目标要因课而异, 因学生而异, 把握好“度”。景美情深的课文以赏读积累为主;故事性强的课文以熟读、复述、内化语言为主;写法上有特点的课文以领悟写法, 读写结合为主等。

例如, 一位老师执教《大江保卫战》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 设计了非常简明、适当的教学目标, 使整堂课的教学扎实而高效。《大江保卫战》一文情节感人, 语言朴实, 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震撼人心, 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课文。因此, 老师把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确定为赏读课文, 品味语言的朴素, 感悟人民子弟兵在危险和困难面前毫不畏惧、全然不顾的英雄气概。在引导学生赏读课文的过程中, 老师提出了具体的读书要求:自由读课文, 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 对这些语句进行细细品味, 做上批注, 注意从一个标点、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在汇报交流的环节中, 老师抓住“全然不顾”这个关键词语,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在头脑中再现那震撼人心的抗洪场面、那高大无畏的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尽情地朗读, 在朗读中深入理解, 在朗读中升华感悟。这样的教学目标既简明, 又贴近学生的实际, 让学生在读中激趣、启思、燃情, 在读中品味、积累、应用, 扎扎实实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内容要简约

语文教学, 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太多了, 可是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就要追求教学内容的简约, 因为一篇课文的学习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些时候, 有的教师面对教学内容, 总是认为这里需要讲透, 那里需要体会到位, 于是, 条分缕析、喋喋不休, 常常是面面俱到而又蜻蜓点水、浮光掠影、面面不到。因此, 教师备课时, 需要对整组教材和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读, 从学生的视角出发,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思考可学什么、不学什么, 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 充分预测学情, 把能帮助学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集中时间, 整合问题, 引导学生有重点地体会、感悟、积累、运用, 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教师只有大胆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才能真正实现“用教材教”。

例如, 我执教的《最大的麦穗》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一课, 在认真地钻研了教材之后, 我决定以苏格拉底的三段话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去感受哲学大师的智慧, 去感悟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我以“你从苏格拉底的三段话中读懂了什么”为主线展开教学, 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读, 层层深入地体会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话中蕴涵的深刻人生哲理。我还选择了最能表现弟子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的第三、四自然段, 引导学生细读感悟, 再现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时的场面。通过这些重点句段的反复品读, 真正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三方的深入对话, 让学生感悟到了弟子们最终两手空空是因为他们总是犹豫不决, 不能及时把握住当前的机会, 总把希望寄托于今后, 存在着好高骛远的心理;让学生感悟到人生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有时我们也难以发现, 难以把握, 因此, 抓住的才是机遇, 抓不住的再大的机遇也不是机遇, 与其寻寻觅觅, 一无所获, 不如抓住身边的机遇才是实实在在的;让学生感悟到人的追求与理想应该是远大的, 但应该踏踏实实地抓住眼前的机遇, 完成当前的任务, 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与抱负……我的教学从这三段话入手, 既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又突出了教学重点, 教学内容做到了简约而适度, 直奔主题, 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要简化

教学过程简化, 就是要减少花样, 简化环节, 留给学生更多的读书、思考、讨论的时间, 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 从理解到内化, 最后学会表达运用, 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曾经感言:“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而快活的事情,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科学的, 是顺畅的, 是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规律的。”而我们过去的教学过程繁琐复杂, 教师设置重重障碍, 零敲碎打地进行提问, 学生疲于应对, 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受到强烈冲击, 读书的时间少了, 思考的时间被挤占了, 积累运用的实践更是被边缘化, 这应该是导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 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顺应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 用整合的思路, 整合的问题, 将教学过程简约化。

例如, 薛法根老师执教的《螳螂捕蝉》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一课, 我觉得他的教学过程就体现了“简约化”。

1.默写四组词语, 然后听老师讲“螳螂捕蝉”的故事, 并借助默写的词语复述故事。

2.完整地读课文, 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 讨论: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劝。

3.课文表演, 先练读对话, 再就当时情境写台词, 两位同学表演, 其他导演。

薛老师的整个教学环节简洁明晰, 以发展语言、运用语言为主线, 把复述、朗读、感悟、想象、表演巧妙整合, 使学生充分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 真正收到了以简驭繁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要简便

早在1919年, 陶行知就在《新教育》杂志撰文指出:“凡做一事, 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 去收最大的效果。”是的, 虽然说“教无定法”, 但是最需要的还是“贵在得法”, 努力追寻最简便、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把“以读为本”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自如地读、动情地读, 读出课文的节律、读出课文的情趣、读出课文的神韵。通过“读”, 体会课文用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体察课文蕴藏的丰富情感;体悟课文蕴含的哲理等。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长相思》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一课, 先是引领学生读通诗词, 读出韵味, 接着是引导学生围绕“作者身在哪里, 心在何处”这个主问题, 读懂词意, 然后引导学生想象作者当时所处的情境, 并与假如他在故园中的情境进行对比, 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 最后通过学生的质疑、解疑来实现与词人的心灵对话, 明白作者虽爱家, 但更爱国, 提升了主题。王崧舟老师以“读”贯穿全课教学, 环环扣紧, 层层递进, 将课文的学习一步一步推向高潮, 这真是简便的教学方法带来的最佳效果!

追求实效、乐学、简约的课堂境界 第8篇

学校倡导简约课堂, 当时围绕这个主题还开了研究课。怎样算简约啊, 校长说情境尽量简单一点, 教师语言尽量简洁一点等, 于是, 在上课的时候, 笔者尽量少说话, 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 结果课上得一团糟, 听课的老师说:一点也没有简约的味道。于是不断地反问自己, 简约到底是怎样的?难道就是少说几句话吗?直到最近上了几节课, 才对简约课堂有了一点“感觉”。

一、环节要简约, 思路要清晰

简约化的数学课堂, 教学环节应尽量简单。实际教学中, 不少老师为了上好一节课, 绞尽脑汁搜集很多资料,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 这也舍不得丢, 那也舍不得放, 致使教学环节臃肿。因此, 我们必须突出教学内容的主干, 精心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 使每个环节有明确的目的性。如:《周长的认识》, 本节课的重难点都是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周长, 所以笔者设计的每个环节都是为认识周长服务的。第一环节让学生感知什么是周长, 通过摸一摸, 指一指, 初步感知周长;第二环节测量周长, 其实测量也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认识;第三环节, 辨析练习, 使学生对周长有更清晰地认识。三个主要环节的设计突出了对周长意义的感受, 目的性非常的明确, 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索、交流, 获得了成功的经验。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具体活动的设计又应该特别注意层次性, 力求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 引导学生拾级而上, 逐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在设计一节课时思路一定要清晰。如在设计《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 首先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最主要的一点是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能够正确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最大特点是余数, 所以首先应结合情境使学生理解余数, 只有正确地理解了余数, 才能更好地理解有余数除法算式的意义;然后教学一般的除法竖式的写法, 了解各部分的含义, 前面所做的一切最终都是为笔算有余数除法服务的, 再探究有余数除法的写法, 以及如何试商, 自然水到渠成。整节课条理清晰, 脉络分明, 学生学习起来也非常的容易, 知识掌握就扎实。

二、内容要简约, 学生要乐学

课堂教学时间是个常数。因此, 教学内容安排要适量, 不能太多, 若内容太多, 教师不容易讲清讲透;往往为完成教学内容显得手忙脚乱, 学生则只能囫囵吞枣, 一知半解。前不久听过一节课《商不变性质》, 教学中老师把被除数不变, 除数不变, 商不变的规律全放在一起进行教学, 而且平均使力, 尽管她的课件做得非常的好, 上课的节奏也很紧凑, 但整节课给人的感觉像是在走马观花。虽然单项训练中学生基本也是会的, 但综合起来却很容易混淆。所以教学内容要少而精才能确保学生乐学, 这节课如果换作笔者来处理的话, 则可能会突出商不变性质, 对其他的两条规律进行简化, 要么以练习的形式带过, 要么放手让学生自学完成, 或许, 这样学生记忆才会深刻, 理解才会更加到位。

如:《周长的认识》, 笔者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

(1) 请用红色彩笔描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

这是一道基本题, 巩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然后, 把第三个图形进行变形, 变成另一个图形 (图4) 。

再让学生描出它的周长。这道题做下来大致有三类学生, 一类学生是凡是有线的都涂成红色;第二类是涂对了周长, 但一看旁边同学都涂了里面那条线, 他也去涂, 属于不自信, 概念不够清楚;第三类学生就坚持涂四周的线段。笔者先把第一类学生的作品拿上来展示, 很多学生还表示赞同, 然后我请他上来指一指周长, 再请其他学生说说有没有什么问题, 为什么不能这样涂, 然后再把对的展示出来, 大家一起来指一指。这样一个简单的变形让学生的思维进行了强烈的碰撞, 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周长是图形边沿一周的长度。一个简单的素材, 通过不同的变化变得丰厚、丰满, 通过观察比较, 概念得到了强化, 思维得到了提升。

三、提问要简约, 设计要实效

简洁, 是不是教师的语言越少越好呢?当然不是。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有内在的规律, 我们可以根据课的内容精心设计问题, 提高语言的穿透力。如《周长的认识》一课第二环节, 笔者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当学生熟悉了花园的周长后, 安排学生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指到这里就不指过去了? (意在强调周长是从起点出发, 绕一周回到起点。) 这个问题设计得非常精致, 抓住了概念的本质。在学生找到了较多物体的周长, 平面图形的周长后, 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吗?这个问题的导向非常的明确, 就是希望学生在一系列的操作之后总结出什么是周长。当学生得出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时, 教师马上追问:所有的图形都有周长吗?这原本是特级教师潘小明老师设计的一个问题, 放到这里也刚好合适, 一开始笔者担心学生可能没有这样的水平, 但出人意料的是, 在沉寂了一会儿之后, 有学生发言了:“老师, 不一定, 如果缺口的图形就不行了”, 说完还到黑板上画了一个。所有的人都明白了, 原来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这水到渠成的结果正源于教师精心的追问。其实, 这一环节只用了三个关键问题就把周长的概念提炼了出来。言简意赅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精练的提问更能抓住数学的本质。

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是学生更喜欢, 更乐意接受的。我们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所有外界的一切都只是一种渠道, 一个流程, 一个引起学生兴趣、爱好, 吸引其来学习的手段。因此, 我们平时的教学也好, 公开课也罢, 都应该追求简约。课堂教学要删繁就简, 凸显务本、求实的风格, 彰显简约之美, 奏响实效之歌。

参考文献

“四精”:简约课堂的应然追求 第9篇

一、“精准”的教学目标是简约课堂的前提

教学目标犹如航标, 好似课堂的灵魂。它是教学过程展开的凭借, 直接影响着活动的进程, 制约着教学的成败, 对于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引领性和规定性。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教师要依标据本, 精心设计课时目标, 并以“三维”目标辩证统一的高度予以整合, 使其利于操作和评价。

比如, 有位教师在执教《九色鹿》这一课时, 立足学情, 深入研读课标和教材, 并依据“三维”目标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从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内心入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九色鹿勇救落水人和调达前后变化的有关重点段落的感悟, 感受九色鹿救助他人、不图回报的义举之美, 调达违背誓言、恩将仇报的不义之耻, 进而在对比中领悟“义”的深刻内涵。

3.理解并积累“背信弃义”等词语, 体会“竟然”与反问句式所反映出的九色鹿的愤怒心情, 并学习运用它们 (加上带“义”的成语) 写一段国王“斥责”调达的话语。

4.明白做人要恪守信用的道理及为人要心地善良, 乐于助人, 接受中国“义”的文化熏陶, 把“义”大写于心头。

以上教学目标的确立既能处理好中年段训练目标中“重点” (抓住重点段落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 与“一般”的关系 (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的运用能力) , 又突出了课文的特点, 咬定“表达”不放松。这是一篇民间故事, 教师“不走寻常路”, 抓住一个“义”字展开, 抓“对比”而举“义”, 抓关键词语而举“义”, 抓感情朗读而举“义”, 抓想象写话而举“义”。透过教师确立的教学目标, 便可想象出精彩的课堂教学。

二、“精要”的教学内容是简约课堂的基础

王荣生老师说过:“合宜的教学内容是好课的底线。”于永正老师也说过:“一切教学艺术来自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可见, 选择精要的教学内容是落实语文价值的基础。这个选择的合宜如何, 直接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然而, 一篇课文涉及方方面面, 不同的教师面对同一教材, 由于价值取向和理解程度的不同, 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有可能大相径庭, 甚至相互矛盾。这就要求教师树立语文系统观、文体观、儿童观, 深度解读教材, 站在“语用”高度精心挑选具有核心价值的语文教学内容, 抓住“语言”这个牛鼻子, 在具有种子能量的语言上做文章。

精要的教学内容不仅要着眼于“语言”, 还要着力于“整合”。系统科学的整体性原理告诉我们: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只有整体才有生命力, 才可以生成, 才可以避免“盲人摸象, 难见象之全貌”的弊端。这就需要教师对甄选的教学内容前勾后连, 整体把握, 系统推进。换句话说, 教师要找准言意共生最具匠心的“那个点”, 形成教学环节清晰而完整的“线”, 从而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面”上的效果。

比如, 祝禧老师在《水》的教学时, 教学内容以“一担水、一场雨、一勺水”为主线贯穿全文, 然后再用“感觉”一词统整, 让学生在画面推移中找感觉、悟感觉、话感觉。这样, 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感悟理解就水到渠成了。“让树木回归了森林”, 这样教学内容不仅突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还丰盈了这个“例”的增值, 突现了“阅读学习”向“学习阅读”的美丽转身, 打造了阅读教学的高效。

三、“精巧”的教学方法是简约课堂的条件

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 触及到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 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方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可见, 巧妙灵活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效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促使教学朝既定目标顺利航行。因此,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锻造简约课堂的条件。

“教无定法”, 但我们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该根据当前的教学任务、教材的内容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自身素养以及外部教学环境等综合来考虑, 力求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凡做一事, 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 去收最大的效果”。

如教学《莫高窟》第三段时, 有位教师紧紧扣住该段中的省略号, 针对大多学生没到过敦煌, 对壁画飞天缺乏感性认识的实际情况, 以电教媒体为手段让学生通过看看图片, 听听朗诵, 写写语句、读读课文的方法, 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难点。这种还课堂以本真, 还朗读以本位, 以语言文字训练为途径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 从而使学生在动态生成中创设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

此外, 教师还要根据学情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 因为“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适时适度地传授一些学习方法, 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四、“精练”的教学语言是简约课堂的保障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 就是一个源泉, 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而且, 大量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语言组织有关系。教师只有不断地追求课堂教学艺术, 具有较好的语言修养, 才能让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课堂40分钟是个定量, 教师的语言精练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课堂效率的高低。教师要意识到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并不断地学习、借鉴和勤学苦练, 力争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为丰富、生动的内容。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贾老师具有出色的言语示范和敏锐的捕捉能力, 在语文课上当场诊断、训练, 重点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感悟能力, 提升学生的语感。这种强烈的语言意识, 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构建简约课堂追求有效教学 第10篇

一、用简明的目标为课堂定向

教学目标的简明, 是实现“简约”课堂的保证。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 它统率着教学的全过程。有明晰的目标作引导, 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并对其学习状态作出正确的评价和调整。但是我们发现, 许多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的是老师兴之所至, 随意而定, 导致教学目标随意性太大, 缺乏系统性与渐进性;有的照搬照抄教学参考书, 忽略了学生的实情, 对学生的学习缺乏明确的指导;有的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面面俱到, 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等等。

如在一次市优质课比赛中, 一位教师在“年、月、日”一课中确定了如下目标: (1)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 体会到古代数学家的伟大, 并产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兴趣。该教师从知识、技能、情感三个维度来确定教学目标, 符合新课程倡导的理念, 但仔细推敲却不难发现, 第一条目标只有结果性目标, 而没有过程性目标, 教学缺乏实实在在的抓手;第二条目标中提出的三种能力能在短短的40分钟里达成吗?这即使是用一周、一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也未必能够达成;第三条目标又显得比较虚幻, 给人以假、大、空的感觉。

数学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 但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 不可能解决太多的问题。为此, 根据学生、教学内容的实际, 要在一节课里彻底解决一两个问题, 真正在孩子们的脑子里深深地留下一点内容, 就比那种浮光掠影式的教学要有效得多。我们在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时, 力求“简洁明了、实实在在、易于达成、便于反馈”。如“年、月、日”一课的教学目标不妨可以确定为: (1) 以了解每个月的天数为载体, 通过演示拳头等方式, 达到识记每个月天数的目标。 (2) 以计算全年的天数为载体, 通过自主尝试、全班交流的方式, 达到算法多样化基础上的合理优化的目标。 (3) 以大月、小月、平月的区分为载体,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的方式, 达到渗透分类思想的目标。 (4) 以理解2月的特殊性为载体, 通过自然常识、历史资料介绍的方式, 达到传播数学文化的目标。这样, 既关注了目标的全面性, 又关注了目标的达成性, 采用“以 () 为载体, 通过 () 方式, 达到 () 目标”的形式来撰写教学目标, 使每一条目标都更加实在、具体、明晰, 从而利于教、利于学、利于评。

二、用简单的情境来导入新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 良好的导入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又能激发其学习动机,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自新课程改革以来, 数学课堂上以“情境创设”为风潮的导入成为了众多教师的最佳选择。但在情境创设的热潮下, 不难发现有些教师煞费苦心创设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只不过是“花架子”, 它忽视了情境创设的目的性、实效性。有的为了情境而情境, 却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有的由于片面追求数学的生活味却缺失了应有的数学思考;有的为了追求形式上的时髦却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些形似而神离的“情境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 让我们不得不冷眼看它, 静心反思。

如在一次校内青年教师赛课中, 有一位教师在执教“有趣的图形”一课时, 先用课件出示了一幅美丽的森林场景图, 然后问孩子们, “在美丽的森林里, 住着三个可爱的小朋友, 大家想与他们交朋友吗?”孩子们纷纷猜测, 是松鼠?是白兔?是大象?还是孔雀?就在他们议论纷纷的时候, 教师进行课件演示:草地上跳出一个“长方形”、树叶上蹦出一个“正方形”、树枝上冒出一个三角形、林荫路上跑出一个圆形……课件演示的同时, 教师还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旁白描述。在上述教学过程中, 虽然课堂上显得热热闹闹, 但值得深思的是,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这些图形跟森林有怎样的联系?为什么要从森林里跑出来呢?孩子们会喜欢这些莫名其妙的不速之客吗?这种生搬硬套的情境除了外表花哨、吸引无意注意外,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诱导学生的探究欲望都是毫无裨益的。

情境应该是联系现实与数学逻辑之间的重要桥梁, 是将凝固的课程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生命形态的重要载体。一个好的情境往往能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探究的积极情感、提供学习的智力背景。我们在创设情境时, 首先要思考: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要达到什么目的?然后再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 力求做到“言简意赅、目标明确、提纲挈领、开门见山”, 务必让导入的情境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吊起学生的胃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其学习热情, 让孩子们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迅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在上述案例中, 教师还不如直接展示一些孩子们的美术作品或者玩具, 让他们找一找, 说一说, 看看都有哪些图形, 这样反而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 引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

又如, 在一次市优质课比赛中, 有6位教师同台献艺, 执教“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在课堂教学中, 有的设计了商场购物的情境, 通过展示书包、铅笔盒等文具的价格来引入, 有的创设了猜一猜的情境, 通过猜测油画棒、削笔器、钢笔等物品的价格来引入。其中有一位老师的设计却别出心裁, 她在课前谈话中, 就采用自我介绍的方法, “今天是老师第一次给你们上课, 大家一定非常想了解老师的一些情况吧。老师先自我介绍一下, 我今年28岁, 身高1.57m, 体重68.5kg, 双眼的视力为4.3。谁愿意把自己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在师生相互介绍的过程中, 教师及时选择部分数据写在黑板上, 然后提出“看了这些信息, 你能按照一定的标准给他们分一分类吗?”在上述教学过程中, 没有烦琐的故事情节, 没有过多的气氛渲染, 但通过简单的互动, 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 引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不仅有效地呈现了课堂教学所需的信息, 还让互不相识的师生拉近了距离,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用简洁的环节来展开教学

教学环节的“简化”, 是实现“简约”课堂的支撑。一节科学、有趣、实用的数学课就像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 有一条清晰的主线, 学生在这条主线的指引下, 能够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 实现学习的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 不少教师为了上好一节课, 绞尽脑汁搜集了很多资料,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 讲究面面俱到, 致使教学环节臃肿不堪。在课堂上, 为了完成这些环节, 教师只好赶火车一样多拉快跑, 学生在这种环环相扣的“线性序列”安排下, 缺乏自主活动的空间, 也没有更多感受和回味的时间。一堂课虽然热热闹闹下来了, 由于课堂节奏过快, 人累得够呛, 效果也不佳。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1米的认识”一课时, 设计了7个环节: (1)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通过创设阿福做长袍时遇到的问题, 提出米和厘米有什么样的关系。 (2) 自主探索、解决问题。通过用米尺量一量身高, 感知1米的长度。 (3) 巩固米的认识。通过测一测、站一站等活动, 加深对1米的认识。 (4) 介绍米和厘米的关系。通过观察米尺, 揭示1米=100厘米。 (5) 课间休息。通过小故事, 体会米和厘米各自的用处。 (6) 巩固练习。通过填空、判断等练习, 巩固新知。 (7) 操作实践。量一量自己喜欢的物体的长度。从表面上看,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 课堂的时间运用很紧凑, 教学内容很多, 但由于教学环节安排过多, 导致教学目标分散、教学任务繁重而无重点、教学时间均衡而无法突破难点。同时,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由于教学节奏过快, 学生没有自主体验、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他们只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学习过程囫囵吞枣, 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特级教师张冬梅老师在执教“米的认识”时, 只设计了3个环节, 却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她是这样设计的: (1) 估计1米有多长。通过找一找老师身上离地面1米的位置、剪一剪1米长的绸带等操作活动, 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 (2) 认识1米有多长。通过观察米尺、检验剪下的红绸带长度和老师身上离地面1米的位置、量一量同学离地面1米的高度和两手之间1米的长度等活动, 深入感知1米的长度。 (3) 体验1米有多长。通过在米尺上站一站、走一走及找一找1米长的物体等活动, 深化对1米的认识。在上述教学活动中, 教学环节简洁明了, 但教学主线突出, 每个环节都给孩子们留下了足够的思考与体验空间, 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数学课堂所负载的引领学生逐步学会数学思考、培养学生数学的眼光、发展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的学科本质, 等等, 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对于教学环节的预设, 不在于多, 而在于精、在于简, 在于厚重和实在。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删繁就简, 学会做减法, 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活动, 以缩短课堂教学的环节。

四、用简朴的媒介辅助教学

教学媒体的“简约”, 是实现“简约”课堂的“调味品”。自从有了多媒体, 课堂就变得五光十色、多姿多彩了, 现代教学技术具有视觉冲击力、震撼力、高清度的刺激力, 确实能打动人心, 产生心灵的碰撞, 不少教师认为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是“声、光、电一样都不能少”的, 认为没有现代教学手段就无法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于是他们往往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地去制造一个个“色彩艳丽、画面迷人、声音动听”的新式“武器”, 使课堂呈现出“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壮观场面, 因而容易使学生产生“媒体渐欲迷人眼、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感觉。

如在一次校内教研活动中, 两位教师同台执教“圆锥的体积”, 一位教师为了形象表达“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精心制作了动画演示的课件, 模拟了体积转换的实验过程。虽然教师为课件花费了大量精力, 但学生还是云里雾里,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另一位教师却为孩子们准备了圆柱、圆椎、沙子、水等实验用具, 其中, 圆柱和圆锥有等底等高的、有等底不等高的、有等高不等底的, 孩子们通过操作实验, 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正好是圆锥体积的3倍。在评课时, 大家一致认为让学生用圆柱和圆锥的实物, 通过倒水或倒沙子亲历探究的过程, 比看动画演示的课件更有价值, 因为动手实践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而课件的演示只能是“告诉”而已。

综观时下课堂, 有的教师劳心费神、不吝财力打造的课件只是教材的翻版;有的教师不惜血本、精心制作的精美课件只不过是小黑板的“替身”;有的因课件的包罗万象而忽略了教材;有的因课件的五彩缤纷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离不开教学媒体的合理选取和恰当应用, 如果教学媒体使用得当, 就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更有助于突破知识重点和难点;但如果使用不当, 则只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 对多媒体的运用不能盲目过热追捧, 而应理性慎重选择, 教师应该时刻提醒自己, 多媒体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 而非主体, 有时简朴的教学手段 (小黑板、粉笔、实物操作) 甚至远远胜过使用多媒体的效果。

追求简约有效的数学课堂 第11篇

一、简约的数学课堂

布鲁纳的认知理论认为: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更易于掌握。数学教学在历经长时间的“高耗低效”之后,简约就自然成了数学教学追求的更高境界。简约的课堂,需要教师把课讲得简单一些,让学生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但简单不等于简而不精、单而不丰。简单一些其实就是精炼一些,它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上狠下功夫;课堂上教师只需要简单一讲,学生就得要领、方法,随之难点、疑点就会变成亮点,学生心中的疑惑就会被解开。简约的课堂,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学艺术的把握,通过“简单”的教學使教学变得“不简单”。只有这样,学生才有足够的空间表现自我,教师也才有足够的机会促进生成。

简约的课堂需要目标简明。现行的教材,呈现在师生面前的往往是精炼、浓缩的教学内容。“教什么”和“怎么教”自然就成了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掌握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以教材开发者的角色审视教材,不仅仅要备如何教,更重要的是要深层次挖掘教材中要教给学生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数学思想,一种什么样的思考方法,着重培养学生一种什么样的数学素养。

比如,在教学《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除了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索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正确计算面积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经历操作、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等积变形、转化等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用转化等思想方法去思考问题。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中,教学的目标不是仅仅停留在学生能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上,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综合运用画图、列表、摘录信息、替换等方法来探索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和方法,让学生在经历“假设一调整—再假设一再调整”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从而积累学习方法和经验。

简约的课堂需要语言简练。教师在课堂中,主要是通过讲、演、写、画,将语言、演示和板书有机结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信息的。抽象、难懂是数学的最大特点,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针对教材的疑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用简明清楚、准确生动、风趣幽默且极富亲和力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让学生对所讲内容人耳、入脑、入心。

在《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中,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学会用线段图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线段图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内容,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我运用生动的语言尽量激发学生认识线段图的兴趣,体验线段图的作用。当学生找不出例题的数量关系、列不出算式时,我对学生说:“陈老师有一个很容易的方法,它就是一‘数学画。如果你会看、会画‘数学画了,你就会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当学生会看线段图列出算式,进入巩固练习阶段以后,我又对学生说:“看来,这‘数学画真的很神奇,看着看着,脑子里就有问题的答案了。同学们想不想再次体验这种神奇呢?”在《数字与信息》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随着教学的展开,采用简洁、概括的文字巧妙进行板书(如下图),为课堂增添了几分色彩。

按规则编排、组合

数字—————→信息

(简单)科学、方便、快捷(丰富)

二、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

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指出:“好课就是有效教学的课。”有效课堂教学应满足的基本条件——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

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师眼里装满学生,知学生所需,投学生所好,为学生铺设平台、架起擂台、搭建舞台,让学生主动、互动、舞动。教师课前精心准备,充分预设;上课故意犯错、诱错,引发争论,让课堂充满思考,让教学走向精彩。《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教学中,我用“福尔摩斯破案时经常根据案情的发展倒推到案发第一现场,从而破案,他运用的就是倒推的策略。你对倒推的策略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还想学习倒推策略的哪些知识?”从而引出新课学习的任务;在《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中,我用“淘气包马小哈说他一不小心摔断了那颗表面积约1平方米的大门牙,你信吗?你是怎么想的?”引发学生争辩;在《数字与信息》教学中,我则故意出错,引发思考:“总台服务员说李叔叔的身份证号末尾有个怪码‘X,所以身份证是假的。看到这里,你想说什么?”……

真实的课可能是不完美的,在师生矛盾冲突、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它不加色彩、不加修饰、不故作矫情,是值得反思和耐人回味的,是学生能得到发展的。教师不一定去追求课的完美,但一定要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尊重、耐心和真心。

三、彰显文化的数学课堂

目前,小学数学教材正以显性和隐性两种形式来体现数学文化。显性形式有“你知道吗”“数学万花筒”“数学游戏”“数学阅读”等栏目,隐性形式有用历史上的一些素材呈现的问题情境,有反映数学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方面的应用的习题。

其实,每一个数学知识的背后都有一个丰富的数学文化,每一个知识内容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数学故事,每一次数学发展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数学天才。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努力把蕴含在数学知识背后的人文因素凸显出来,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人文魅力。

课堂中,教师可以用人文关怀来点燃数学情感,用审美眼光来体验数学美感,用历史足迹来传承数学文化,用学科融合来彰显数学魅力。具体做法是:可以通过数学史实,如圆周率等史料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历史渊源,了解古人的聪明智慧,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可以组织学生玩"24点”和七巧板等游戏,向学生介绍九连环、华容道等中国传统智力玩具;也可以利用历史上的经典名题如“鸡兔同笼”问题,将知识点的训练与文化的传承很好地结合起来;还可以用学科(如音乐、美术、绘画、诗歌等)之间的融合来彰显数学的魅力。

比如,我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利用学生语文课中的歌谣《九九歌》引入新课;在教学《找规律》时,把音乐和舞蹈渗透其中,让学生体会音乐和舞蹈的节奏美;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折飞机、剪窗花,发现、欣赏并创造数学的对称美;在教学《比的意义》时,让学生惊叹“黄金数”的巨大用途;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时,让学生分析“田忌赛马”中田忌取胜的原因……

数学文化虽然既表现在知识、思想和方法本身,还寓于它的历史中,但是“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更冷漠”。因为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所以很快会忘记。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把数学知识赋予新的内容,努力提升数学文化的价值。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教学中,我除了向学生介绍古代数学家利用倒推策略编数学名题、诗人做“还原诗”,还向学生秀出了自己做的“还原诗”一“我教你你教我,教会生生;我教你你教我,生生会教”。当学生发现被我运用新知做的还原诗其实就是我教学中所追求的课堂效果时(上课前我就把还原诗板书在黑板左上方并告知学生,这是我上课所希望看到的),学生表现出的已经不仅仅是被数学文化所吸引,更多的是已经深深地被教师的个人魅力所折服了!

追求高效的简约课堂 第12篇

这是一篇经典短篇小说,阅读小说过程中,学生的难度不大。苏教必修二教材今年进行了调整,板块二的题目是《陨落与升华》,教者思忖编者的意义何在呢?短篇小说在整理概括出主要情节和人物后,如何“水到渠成”推出本文的主题内涵?如何让学生自己体会到“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短文深教,该小说的魅力或者说它艺术上的成就到底有哪些是学生可以掌握的?这些问题应该都是由文本原点向外衍生拓展而产生的。繁复的多媒体手段,精致玲珑的教学设计,在热闹的课堂之后什么也不会留下,还是要回到教学的本真。想方设法把教学的路径变成便捷直白。教学的简约实用,绝不是简单化,而是更加精致和高效,更具教学艺术。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情节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作用,体会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2.学习和体悟“最后一片叶子”的象征手法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梳理主要人物和情节

1. 从文中可知,这片叶子实际上市一片“假”叶子,这片叶子关系几个人的命运?他们的命运如何?明确:琼珊是依靠叶子活了下来;贝尔曼是画叶子,得肺炎死了。

2. 依据这个问题,用一句话来概括小说的情节。

明确:不得志的老画家贝尔曼用一片藤叶点燃了年轻画家琼珊的生存信念,而自己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3. 我们可以看出,这片“假”叶子反映的体现的是“真”感情,你认为这片“假”叶子灌注了那些“真”感情?明确:贝尔曼——为了别人,不惜牺牲自我;苏艾——善良,体贴,真诚。

4. 这三人有什么共性?明确:尚不得志的画家,处于社会的底层——小人物。

5. 文中还有什么地方看出他们是小人物?明确:环境是1、2节“艺术区”,狭窄荒僻少人问津;处境是14节,艰难破败和拥挤。

6. 由此,作品的主题是什么?明确:小人物之间相濡以沫的友情,普通人之间的温情,都散发着人物的心灵美。

7. 根据上述分析,同学们人物小说的主人公是“琼珊”还是“贝尔曼”,为什么?明确:贝尔曼——体现小人物的真诚,可贵,无私地关怀,帮助别人,甚至付出了生命。

二、“叶子”的象征手法和意义

8. 课文讲到这里,我们已经基本了解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和主题。

我们不妨推敲一下小说的细节,得了肺炎的琼珊因为什么活了下来?是叶子,是贝尔曼,还是医生?明确:因为我们在之前的分析中,这似乎是个现实主义的小说,有现实的环境,现实的生活细节,现实的人物,但是有一点细节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得了肺炎的人的生命,主要是由生理和病理情况决定的,而这篇小说里,却是一种精神,一种对生命的信念来决定的。小说的第7节里“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买卖,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筹莫展”所以,我们在这里能感到作者要强调的是——人如果丧失了对生命的信念,就注定要死亡;反过来,只要坚持对生命的信念,就可以战胜死亡。

9. 小说叙述中运用了一种写法,把主观情感的重要性放在客观的生理规律之上,中外文学中都有这是写法。

大家在文学作品中有没有类似的察觉?明确:精神超越死亡,在童话和神话里,或者在抒情诗里比较多见。昆曲《牡丹亭》中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情不知所以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最后两人人鬼相见,互诉衷肠。这样表现的不一定是现实的,但利于表现作者的情感。理性是遵循客观的,而感情却是归属主观的。主观越是超越客观,感情越是动人,越是有诗意。课文用了“信念决定生命”这个主题,使这篇小说充满了诗意。

1 0. 这片小说的叙述并不说教,不抽象,它把一个生命的信念集中到一个具体可感,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上。

这个事物是什么?明确:小说出奇制胜地设计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爱情更为强烈,那就是叶子。窗外的叶子,一片片正在凋零的叶子。虽然叶子很平凡,但是,在这里,作家赋予它以生命,一种在凄风苦雨中顽强生存的意味。这就不完全是现实的描写,更多的是象征,诗意的象征。作者赋予这片叶予的意义远远超越了叶子本身。女主人公琼珊不厌其烦地提起。

三、体会到“欧·亨利式”结尾

1 1. 谁为她付出了生命?贝尔曼在文中提到了几次,他有怎样的特征?明确:贝尔曼,无疑是作品中的英雄。但是,作者好像故意把他写得毫无英雄的光彩。先是他的外表:他老了,年过六十,其貌不扬(红眼睛不住地流泪)。其次是,他四十年作画,一事无成,穷困潦倒。再次,说话粗鲁,说明他没有受过多少正规的教育。总结:这篇拥有诗意的小说,所歌颂的不仅是生命的信念,而且是为了他人生命的信念,做出了最大的牺牲。贝尔曼无疑是英雄,所谓英雄,也许就是平凡人做了不平凡的事。

1 2. 我们可以在此总结一下“最后的常春藤叶”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明确:(1)希望,鼓励人们充满期待,不断抗争。(2)人性,苏艾的友谊,贝尔曼的可贵。

1 3. 既然,这片藤叶有如此深刻的含义,为什么作者没有详细却写贝克曼如何画画的?明确: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课文的54节只用了几个细节,就把一个人的死亡的整个过程,表现出来了。一盏灯,说明是夜里,而且还亮着,微妙的暗示,隐现在字里行间。扶梯搬动过,说明是往窗户的高处画。衣服鞋子都湿了,是雨中工作的地结果。几枝画笔,东一枝,西一枝,说明零乱,是受冻以后,艰难支撑的遗迹。

四、课文总结

上一篇:重视开展论文下一篇:真空浓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