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脑瘫治疗方法

2024-08-03

痉挛性脑瘫治疗方法(精选10篇)

痉挛性脑瘫治疗方法 第1篇

1 中药

1.1 中药熏蒸

宋西晓等[1]中药熏洗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24例, 对照组24例采用上田疗法, 每次50min;治疗组24例采用中药熏洗配合现代康复疗法, 患儿先中药熏蒸30 min, 休息10min左右行上田疗法20min, 结果经120d治疗后2组患儿GMFM88评分差值明显高于治疗前 (P<0.05) , 治疗组评分差值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 , 对比均有显著性意义。赵向等[2]补阳活血汤佐治痉挛型脑瘫的临床观察, 治疗组70采用常规治疗加中药治疗, 用常规治疗, 中药佐治用补阳活血汤加热熏蒸给药的方法;对照组42仅常规治疗,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 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69.0%,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1.2 中药汤剂口服

陆春玲等[3]参鹿启智汤治疗痉挛型脑瘫40例临床观察, 对照组40例予脑蛋白水解物 (施普善) 5-10ml静脉注射, 配合作业疗法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参鹿启智汤治疗, 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87.5%, 对照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62.5%, 2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针刺

2.1 针刺夹脊穴

周军等[4]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观察, 治疗组31例采用针刺夹脊穴配合常规物理疗法, 取胸1夹脊穴-腰5夹脊穴, 留针20min, 常规物理疗法包括Bobath疗法、Vojta诱导疗法和高压氧治疗;对照组31例采用假针刺配合常规物理疗法, 假针刺法用毫针与患者皮肤接触, 但针尖不刺入皮下, 结果:在治疗结束、随访0.5、1年时治疗组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1) , 对照组治疗结束时MAS评分明显降低 (P<0.01) 。

2.2 调和阴阳针刺法

杜继萍[5]调和阴阳针刺法配合运动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临床观察, 治疗组43例采用调和阴阳针刺法配合运动训练进行治疗, 针刺先取阴经穴位捻转提插泻法, 阳经行捻转提插补法, 运动疗法以Bobath疗法中的抑制手技和促通手技为主, 同时介入感觉统和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常规针刺配合运动训练的方法治疗, 针刺穴痛治疗组,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1%,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头针

冯兆才等[6]头针结合推拿治疗痉挛型脑瘫32例临床观察, 头针穴位取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枕下旁线、焦氏头针舞蹈震颤控制区太阳、风池、率谷等穴, 留针30分钟, 推拿治疗以补益脑髓, 柔筋缓急为治疗原则, 每次治疗40min, 结果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 30例患儿下肢痉挛指数均有明显降低, 足背屈角明显改善,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法评定有效率为82.6%。

3 推拿疗法

郑卫国等[7]点穴推拿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观察, 治疗组360例对症取穴, 在穴位上点、按、揉以患儿被点穴位有酸、麻、胀感为宜;照组280例以运动训练为主, 综合运用Bobjta法, , 两组病例均用脑复康注射液注射上述穴位, 结果治疗组中功能正常131例, 显效151例, 好转78例, 对照组中正常56例, 显效102例, 好转88例, 无效34例, 两组经统计学处理, χ2=22.9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资料显示选择性脊柱推拿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临床研究, 痉挛型小儿脑瘫患者30例采用选择性脊柱推拿疗法治疗, 用指按法或掌按法刺激, 同时配合相应关节的被动运动, 每侧5min, 结果治疗后患儿肢体的肌痉挛程度和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7项疗效评估有效率86.7%。

综上所述, 中药、针灸和推拿等中医疗法治疗痉挛性脑瘫疗效可靠。痉挛性脑瘫在中医中属于“五迟”“五硬”范畴, 病位在脑, 多为先天不足, 脑失所养或者外伤、染毒所引起的。肾为先天之本, 脾为后天之本, 根据病因病机, 治疗上中医应以调和阴阳、补肾健脾、填精补脑、舒筋活络为原则, 同时配合康复训练、物理疗法等综合治疗。中医疗法种类很多, 临床主要以中药熏洗、针刺和推拿为主, 但都缺乏具体操作和用药的统一性, 中药内服方面的报道很少, 有待广大的中医学工作者在临床中不断的进一步实践和研究, 充分发挥祖国医学的优势, 让祖国医学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宋西晓.中药熏洗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24例[J].陕西中医, 2009, 30 (11) :1469-1470

[2]赵向.补阳活血汤佐治痉挛型脑瘫的临床观察[J].中医中药, 2008, 5 (31) :70-71

[3]陆春玲.参鹿启智汤治疗痉挛型脑瘫4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 2012, 34 (1) :21-23

[4]周君.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30 (9) :928-930

[5]杜继萍.调和阴阳针刺法配合运动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 2010, 30 (1) :53-54

[6]冯兆才.头针结合推拿治疗痉挛型脑瘫32例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 2011, 27 (11) :31-32、48

脑瘫的治疗方法 第2篇

应防止风疹病毒感染。

2.怀孕后

进行定期健康检查:注意排除难产的因素,如果有高血压、糖尿病应积极治疗。保证营养,防止早产。避免不必要的服药。按预产期选择好产院,有准备地进行安全分娩。

3.婴儿出生后

重点保护未成熟儿,窒息、重症黄疸婴儿,并进行必要的处理;如吸氧、进保温箱等。脑损伤儿应建卡随访,定期筛查。

4.鼓励母乳喂养

为婴儿进行一二三联疫苗、脊髓灰质炎、风疹或结核的免疫接种。

5.教育家长识别脑膜炎的早期症状

如发热、颈硬、嗜睡等,一旦发现,及时治疗。

6.发热病儿

要脱去衣服,冰水擦身,足量饮水,及时治疗。

7.教育家长要注意为腹泻儿童补水

如果腹泻严重,应及时就诊。

8.对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异常,哺乳不良,惊叫不睡,肌肉过软或过硬者

痉挛性脑瘫治疗方法 第3篇

脑性瘫痪是指小儿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形成的以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该病可给患儿带来终生残疾,是引起儿童肢体残疾最主要的疾病之一,且治疗过程漫长,疗效也不十分满意,给患儿家庭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脑瘫的发病率较高,统计显示接近新生儿的千分之一;脑瘫分型较多,最常见的是痉挛性脑瘫,下肢症状多见。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术(SPR术)是目前国内治疗痉挛性脑瘫首选方案,对解痉有肯定的疗效[1.2]。术中打开椎管,用电刺激仪寻找引起肌肉过度痉挛的脊神经后根,根据痉挛的程度选择性切断相应的神经束,从而达到降低肌张力,解除肌体肌痉挛的目的,为痉挛性脑性瘫痪患者的康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院自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开展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以来,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8例,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4-15岁,平均9岁。均在全麻下进行,手术方法切断L1-S1脊神经后根的1/3-2/3,平均手术时间为1.5小时,术中出血量少于100ml,术后取得满意的预期效果。

2、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术前护理人员应主动和患者及家属交谈,使患者及家属了解手术治疗的目的意义,介绍手术麻醉以及手术有关的注意事项,以减少患者对手术的神秘感和恐惧心理,解除思想顾虑,树立信心,更好地配合手术。

2.2 胃肠道准备

术前1天禁食,术晨用生理盐水进行清洁灌肠至无肠黏液洗出。

3、手术护理

3.1 入手术室前准备

患儿由于手术极易哭闹,父母也表现出高度焦虑、紧张,巡回护士首先要安慰患儿父母,让其在指定位置等待;因患者肢体部分畸形,用平车推入,语言婉转,轻拍患儿后背,使患儿放松,整个过程巡回护士不能离开患儿,严密观察患儿的各种表现,防止出现意外。

3.2 建立静脉通道

因脑瘫患者下肢畸形较上肢畸形严重,且术中采用神经刺激器来刺激选择神经,观察其所支配的肌肉活动情况,所以静脉通道一般要求建立在上肢。

3.3 术中体位

体位多俯卧位,头偏向一侧,垫小型头圈,避免压住口鼻,上肢自然弯曲,肘部、腋下垫起以防臂丛神经受压,躯干部用中单包2个软枕卷成长型、中空的躯体固定垫,以免患儿向两侧倾斜,注意不要影响腹部换气,下肢自然分开,小腿部垫以软枕,约束带固定于床沿两侧,注意保暖,并避免皮肤与金属接触。

根据手术要求连接、调节吸引器、高频电刀、神经肌肉刺激器的输出参数,并在术中及时准确的调节,报告神经、肌肉刺激器的输出参数,为术者选择、分离神经提供依据。

掌握手术步骤,准确无误地传递手术器械。选择神经时,首先给予标志线双侧悬吊硬膜,打开硬膜后,递术者显微神经拉钩,分离神经根,笔式神经肌肉刺激器,用无损伤电流刺激来鉴别运动和感觉神经根,以显微神经剪刀选择性切断相应后神经根,完成后还要检查手术整体效果。

4.术后护理

4.1 饮食护理

术后患者8小时后可进流质;后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等易消化的饮食,必要时通过静脉给予,以维持患者的营养平衡。

4.2 皮肤护理

应防止褥疮的发生,勤翻身,勤换衣服,翻身时应特别注意保护脊柱的轴线在同一水平,防止脊柱扭曲损伤脊髓。翻身后以软枕垫于背部,用50%酒精按按摩骨突部位。以后定时翻身,白天1次/2h,夜间1次/3h。术后卧床期间要防止大小便污染腰部伤口。

4.3 神经系统护理

观察下肢运动感觉功能,病理反射是否存在,肌张力有无下降,以及大小便是否失禁等骶丛神经损伤的症状。

4.4 伤口引流问题

严密观察伤口负压引流情况,若发现引流透明状液体,应及时汇报医生,必要时应及时拔管,防止术后脑脊液丢失过多。

4.5 术后高热

SPR术后高热,也是较常规并发症,术后3-4h开始,体温可达39°C,持续3-5天。这与手术过程中或术后有血液渗入脑脊液中,血液分解后脑脊液内蛋白量过高刺激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关。可给予物理降温,如冰敷,50%酒精擦浴降低温度。如物理降温无效时,可给予安乃近退热,体温下降、出汗较多,应立即更换衣服和床单。擦干汗液保持皮肤干燥舒适,补充机体所需的液体,鼓励患者多饮水。

4.6 术后三天,开始床上功能锻炼。

一般开始运动力度较小,以后逐步增加。采用床上训练法,包括:①外翻外曲训练②踝背伸训练③髋后伸训练④坐姿训练⑤跪立训练⑥直腿抬高实验⑦腰背肌力量训练等待。

4.7 严格掌握下床活动的时间,4-6W后可给予下床,6个月内严禁负重。

下床后训练包括:①扶物张力②扶双杠站立③靠墙站立训练④张力训练⑤单腿站立训练⑥跨步训练⑦平衡板训练⑧行走步态训练等等。

5.体会

SPR术通过选择性切断肌梭传入的Ⅰa类纤维,阻断脊髓反射中γ-环路神经元的活动,使肌梭的敏感性降低而传入冲动减少,从而达到了降低肌张力,解除肢体肌痉挛的目的,为痉挛性脑性瘫痪患者的康复打下坚实的基础[3.4.5]。

SPR术为脑性瘫痪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为康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手术是脑瘫全面治疗中主要组成部分,手术后康复是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保证,决不能认为手术解决了一切问题,而忽略术后的康复。术后应在医护及康复人员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并遵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使之主动、自觉地配合。脑瘫患者手术后由于痉挛的解除,肌张力降低,必须注意加强肌力的训练;此外姿势与平衡能力的训练,站立及行走训练都要注意科学的方法,训练的时间需坚持6个月以上;术后训练要按患者的生长发育规则进行,以保证患者术后能得到较好的康复,为下一步的矫形手术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振寰,朱小宁. 小兒脑性瘫痪康复治疗中新的量化评估方法【J】.现代康复 2002,4(9):130-131

[2]吴振业,冯永凯,关自德.SPR及下肢矫形同期治疗下肢痉挛性脑瘫的体会。中原医刊,2002,28(10):45-46

[3]廖可国.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切断结合Ⅱ期矫形手术治疗下肢痉挛性脑瘫【J】中华骨科杂志,1996,10:611

[4]陈崇文,孙广富.脑性瘫痪【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280-282

痉挛型脑瘫治疗新进展 第4篇

随着围生期医学的迅速发展及新生儿抢救技术的提高, 但脑瘫 (cerebral palsy, CP) 的发病率没有明显改变, 仍在1.5‰~2.5‰左右[1]。脑性瘫痪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2]。主要分为以下六型: (1) 痉挛型 (2) 不随意运动型 (3) 强直型 (4) 共济失调型 (5) 肌张力低下型 (6) 混合型。其中, 痉挛型脑瘫患儿占脑性瘫痪患儿总数的60%~80%[3]。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主要病变在锥体束, 主要表现为上肢肌屈肌肌张张力增高、下肢以伸肌、内收肌张力增高。上肢肘关节屈曲, 腕关节掌屈, 手握拳, 拇指内收, 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 膝关节屈曲, 足跖屈形成尖足。当腋下扶站时, 患儿双下肢交叉、步行时成交叉剪刀步态、尖足等特征性姿势, 并随着患儿的生长发育, 可出现关节畸形、挛缩及废用性肌萎缩现象。因此, 应积极采取有效规范的治疗方案, 以缓解痉挛, 降低肌张力, 提高患儿运动能力, 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生存质量。

2 痉挛型脑瘫的治疗

自1852年Little首次报道CP以来, 160多年间对其病因、病理学特点及临床表现已有相当的研究, 但仍未发现特效疗法, 缓解痉挛的方法有物理治疗、口服肌松剂、神经阻滞术、鞘注巴氯芬、肌腱松解术及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等[4], 这些方法都是作用于牵张反射弧的某个环节, 使牵张反射活动减弱, 从而降低肌张力。但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整体康复, 多采用综合康复治疗, 包括功能训练、理疗设备 (痉挛机治疗仪、神经损伤治疗仪、经颅磁疗、脑循环、超声SUT等) 、中医针灸治疗、中药水疗、矫形支具、器械、药物治疗等治疗手段, 现对于痉挛型脑瘫的治疗发展作一综述, 以便温故而知新, 增进对于痉挛型脑瘫治疗的认识, 从而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治疗效果。现就各治疗方法, 综述如下:

2.1 药物治疗

(1) 左旋多巴

口服左旋多巴是较早应用的药物之一, 它能够改善痉挛CP四肢瘫和痉挛混合型患儿的运动功能[5]。巴氯酚、安定、丹曲林钠也用于治疗痉挛型CP, 但由于这些药物具有非脊髓选择特性, 在改善患者痉挛症状之前往往产生镇静的副作用, 且依从性不好, 停药后痉挛症状反而加重。李林、林萍等[6]曾在进行巴氯芬治疗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的研究中, 共50例患儿参加治疗, 其中发生各种不良反应就有25例, 占25%, 且存在肝功异常的不良反应。故目前已较少使用此类药物治疗。

(2) 氯苯氯丁酸

自1984年英国的Penn和Kroin[7]首次报道大剂量单次鞘内注射治疗1例脊髓损伤引起的肌痉挛获得成功后, 氯苯氨丁酸鞘内注射已广泛应用于肌痉挛的临床治疗。但是氯苯氨丁酸最常见的副作用为镇静, 它与用药剂量相关, 也有可能导致认知功能损害, 特别是影响辨析力、记忆力和注意力。急性停药后可能出现撤药症和体征, 主要表现为痉挛状态的反弹, 并可伴随痉挛、幻觉、意识紊乱、癫痫发作 (包括癫痫持续状态) 等。故未成为痉挛型脑瘫患儿药物治疗首选。

(3) A型肉毒毒素 (botulinum toxin A BTX-A)

BTX-A是我国兰州生物制品研究生产, 并于1997年2月被中国卫生部正式批准的新药, 肉毒素以神经毒素和血凝素和非血凝素蛋白的复合体形式存在。肉毒神经毒素为双链结构, 其中的轻链是锌钛链内切酶, 能裂解1或多种专司囊泡融合的蛋白质, 从而在神经肌肉接头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 产生肌肉麻痹效应, 用于治疗肌张力障碍和肌肉痉挛型疾病。目前已经广泛用于2岁以上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抗痉挛治疗, 且已有大量的文献证实, BTX-A在儿童痉挛型脑瘫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8]。马彩国等通过研究发现[9]:BTX-A靶点注射可明显改善康复治疗效果不佳的痉挛型运动障碍患儿大运动功能, 能够有效促进患儿各功能区的发育。而颜华等[10]也证实:BTX-A注射配合功能训练可快速缓解脑瘫患儿下肢肌肉痉挛, 纠正尖足畸形, 扩大踝关节活动范围, 促进粗大运动功能发育, 提高疗效。BTX-A的副作用包括注射点疼痛、上感样症状、皮疹等, 一般比较轻微, 无需特殊处理。该疗法具有定位清晰、操作简便、痛苦少、见效快、费用低廉、疗效满意、缩短康复疗程的优势, 目前已广泛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抗痉挛治疗。

(4) 中药治疗

李恩耀等[11]在常规康复治疗上, 加用愈瘫汤内服结合中药熏洗治疗痉挛型脑瘫, 与对照组相比, 总有效率91.4%。说明, 中药对于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 具有确切的疗效, 值得借鉴。

2.2 康复训练

(1) 躯体训练 (physical therapy PT) 主要训练患儿各大肌群肌力, 拮抗痉挛肌, 以患儿各年龄段应完成的功能为训练目标, 特别是下肢的功能, 利用机械的、物理的手段, 针对脑瘫所致的各种运动障碍及异常姿势进行一系列的训练, 目的在于改善残存的运动功能, 抑制不正常的姿势反射, 诱导正常的运动发育;张效玮[12]在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训练过程中, 总结出:Bobath球疗法可 (1) 缓解肌痉挛, 缓解患儿屈肌痉挛, 促进全身伸展模式; (2) 反射调节:抑制紧张性颈反射、俯卧位促进抬头、促进脊柱伸展、促进躯干旋转、促进肘支撑、进行手支撑训练; (3) 增强平衡感觉:增强卧位平衡感觉、增强坐位平衡能力、促进立位扶持站立平衡; (4) 增强局部肌肉力量, 从而全面增强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上田法通过各种手技缓解四肢各种异常模式, 使肌肉的过紧张大幅度降低并可持续较长时间, 使关节的ROM在主动和被动的情况下大幅度增大, 从而矫正异常姿势和肢位, 抑制原始反射, 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汤健[13]等在Bobath疗法基础上引入上田疗法, 运用颈部法、肩-骨盆法、肩胛带法、上肢法、下肢法等治疗痉挛型脑瘫, 取得良好的疗效, 说明上田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比单一的Bobath训练法效果好, 这与目前提倡的综合康复治疗脑瘫效果确切的观点是一致的。Vojta认为, 移动运动是人类在种系发生中存在的正常运动, 是一切正常运动的基础, 脑瘫患儿由于脑在发育中受到损伤, 使移动运动功能的发育受到影响, 表现为延迟或停滞。所以Vojta通过诱导的方法, 重新诱导出移动能力, 干扰脑瘫患儿异常姿势的形成, 通过训练使患儿恢复人类基本的移动功能。基于此种观点, 冯喆等[14]运用Vojta法中的R-K法配合Bobath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 可明显改善患儿的爬行能力。在实际诊疗中, 根据患儿实际情况, 多采用多种治疗方法, 提高患儿运动能力。 (2) 作业疗法:训练上肢和手的功能,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并为以后的职业培养工作能力; (3) 语言训练:包括发音训练、咀嚼吞咽功能训练, 提高语言表达及语言理解能力, 从而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4) 矫形器训练在功能训练中, 常常需要一些辅助器和支具, 矫正异常姿势, 例如行走矫形器可促进足踝骨骼的生理排列, 并可降低关节周围肌肉的紧张度及反射抑制的作用。

2.3 外科手术治疗

痉挛型脑瘫外科手术治疗主要有: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非切断性机械灭活、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术及矫形手术等, 越来越多的临床报道证明: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术是一种解除痉挛改善功能的有效且较成熟的方法, 明显优于其他疗法。1978年意大利Fasano等率先报道采用电刺激方法进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elective Poster Rlizotomy SPR) 治疗痉挛型脑瘫, 而我国乃至亚洲地区首先报道是由徐林等在1991年报道并改进手术方法及电刺激方法, 使得SPR在国内得以广泛开展。SPR解痉机理[15]是通过电刺激选择性切断部分肌梭传人Ia类纤维, 阻断脊髓反射中的γ-环路, 降低过强的肌张力, 从而解除肢体的痉挛。另一方面, SPR切断了部分脊神经后根中的传人神经纤维, 解除下肢痉挛的同时, 也减少了通过高级中枢的传人神纤维的数量, 减少了由传人神经向高级中枢上传的冲动, 从而减少了运动神经元的放电, 降低了高级中枢的兴奋性。王博等[16]认为SPR手术只能解除肌痉挛, 而不能解决由于肌挛缩而造成的关节畸形, 肌挛缩畸形只能靠腱松解去加以克服解决, 故将有限度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Limited s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 LSPR) 联合有限度的腱松解术 (Limited soft tissue release, LSFR) 治疗下肢痉挛型脑瘫, 取得较好疗效。

虽然国内外学者的实践证明[17], SPR术是目前解除脑瘫痉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其并不是万能的方法, 必须的遵循其严格的适应症及禁忌症。徐罗刚等[18]就总结出详细的SPR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2.4 中医康复治疗及综合康复治疗

我国现代康复治疗起步较晚, 落后于西方等发达国家, 但我国传统的中医康复治疗, 则在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治疗过程中起到了举足重轻的作用。刘振寰等[19]运用中医推拿疗法对改善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踝关节活动度及综合痉挛量表 (CSS) 评分的作用, 取得良好效果, 说明中医推拿疗法可以达到缓解肌痉挛、增加关节活动度、改善平衡能力等作用, 且有简、便、廉、验等特点, 可作为临床康复或家庭康复中的一种辅助疗法, 值得进一步推广及研究。刘启雄等[20]在推拿、康复训练、理疗、体针等基础上增加头针治疗, 取顶中线、顶旁1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枕上正中线;选取四神聪、百会、太阳、率谷、廉泉等, 总有效率达到93.2%。

刘振寰等[21]为了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脑性瘫痪的诊疗方案, 对150例脑瘫患儿选用Bobath、上田正法等物理治疗与语言治疗、作业治疗, 配合针灸、推拿、中药水疗、中医辨证施治等传统医学康复措施, 以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按摩VCD为教材, 对患儿家长进行定期培训、指导, 认为传统医学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医康复训练组, 传统医学康复配合西医康复训练效果更显著, 且脑瘫康复要做到三早, 则效果会更好。年龄越小效果越佳, 病情越轻、并发证越少效果越好。

2.5 小针刀疗法

小针刀疗法是一种闭合性微创手术疗法, 应用切割肌纤维法对于痉挛主要是切断少许痉挛的肌纤维, 使症状在短期内缓解。目前已知的文献, 最早见于任月林等[22]报道, 其认为针刀“针”的触激脊神经起到了解痉作用, 缓解了痉孪状态。针刀“刀”的切割作用有助于矫正畸形, 平衡肌肉力量, 稳定不能控制的关节, 从而达到缓解痉挛及纠正畸形的目的。而随着研究的进行, 其认为[23]:痉挛型脑瘫所存在的痉挛状态, 都是电生理线路功能紊乱所致, 使肌肉受到异常电流刺激即产生强烈痉挛, 这种持续、疲劳的痉挛性收缩, 引起骨骼肌纤维代谢负担加重。而针刀脊神经触激术超常规、强触激脊神经对脊髓神经亦可造成侵袭作用, 实际上就是调节了电生理线路, 致使该神经所支配的肌群受到抑制, 从而使肌张力降低。有效的抑制了神经对肌肉的传人冲动, 消除或减轻了肌痉挛, 对肌紧张起到了松弛作用, 同时加快了局部血液循环, 加强了代谢产物的释放与分解, 对肌原纤维的损伤起到了修复作用。张天民等[25]在弓弦理论的指导下, 通过小针刀对单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整体松解配合石膏外固定, 重建新的生物力学平衡, 对缓解肌肉痉挛、矫正关节畸形、调整肢体负重力线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在2012年, 任旭飞等[24]根据针刀微创具有解除痉挛、挛缩的功效, 建立了切割纠畸术、肌肉刺激术、神经触激术 (脊神经触激术与周围神经触激术) 三种操作技术, 从而丰富了针刀治疗的技术体系, 使针刀技术进一步发扬光大。

痉挛型脑瘫手术治疗的原则是神经性手术如SPR、周围神经行选择性切断术等解除肌肉痉挛在先、矫形手术如肌腱及软组织手术、骨性手术在后。早期行SPR能降低以后某些矫形手术如踝或足手术、股骨截骨术和骼腰肌松解术的手术率。骨科矫形手术一般在SPR术后1年进行为宜。同神经外科“神经根丝切断术、选择性腰骼神经后根切断术”相比, 而针刀具有相同的效果, 却对神经并无损伤或损伤更小, “只见疗效、不见刀口”, 也没有矫枉过正的顾虑。

痉挛性脑瘫患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 由于肌肉-骨骼发育系统在损伤的脑功能的支配下往往并发脊柱侧弯、骨盆旋转, 导致患儿步态异常、脊柱骨盆力平衡失调, 总结目前痉挛性脑瘫的康复治疗方法主要针对脑损伤、上运动神经元、单关节局部痉挛肌肉的治疗, 虽然有整体治疗思维, 但是缺乏脊柱骨盆力平衡整体调整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研究[26]。今后努力的方向应是:以中医筋伤“筋骨并重”及整体观理论为基础, 探讨脊柱骨盆平衡疗法对脊柱骨盆周围核心控制力的影响, 为脑瘫的综合治疗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为脑瘫患儿提高步行能力、早日回归社会而不懈努力。

摘要:脑性瘫痪是一个世界难题, 目前仍无特效治疗方法治愈脑瘫, 如今治疗脑性瘫痪, 多采用中西医结合、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相结合, 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康复治疗, 其方法包括康复训练、作业疗法、语言训练等康复训练, 又有针刺艾灸治疗、穴位注射治疗、中药封包、中药水疗、中药口服、小针刀等传统中医治疗, 还有营养神经药物, 如胞磷胆碱、脑蛋白水解物、小牛血清白蛋白、鼠神经生长因子、氢溴酸东莨菪碱、川芎嗪注射液、A型肉毒毒素等, 也有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非切断性机械灭活、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术及矫形手术等手术治疗。而痉挛型脑瘫, 占脑性瘫痪患儿60%~70%, 故对于其治疗方法的探讨, 意义重大。

痉挛性脑瘫治疗方法 第5篇

【关键词】穴位注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痉挛型小儿脑瘫;临床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059-02

痉挛型小儿脑瘫多发生于出生前或出生一个月后,其常伴随癫痫、智力低下、行为功能障碍等。曾有研究结果显示该类型脑瘫约占全部病患的67%以上。其不但为患儿本身带来了不良影响,而且也对其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本次研究将以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痉挛型小儿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穴位注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小儿脑瘫的临床效果,现将分析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痉挛型小儿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儿均符合痉挛型脑瘫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本身患有其他慢性传染病症的患儿、存在明显基因异常的患儿、合并心脏、肝肾等器官严重疾病的患儿;其中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患儿年龄为6个月-6岁,平均年龄(2.8±1.2)岁;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患儿年龄为5个月-7岁,平均年龄(2.7±1.1)岁;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项目上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P<0.05),故本次研究具有研究可行性。

1.2方法

①观察组:进行穴位注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穴位注射药物选择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用量为2ml,常规皮肤消毒之后,将其刺入穴位,并将药物轻轻推入。大椎穴注入药量为0.5ml,肾俞穴以及足三里穴注射药量为0.75ml。肾俞穴以及足三里穴均采用一侧穴位,左右交替进行。针刺主要穴位取印堂、大椎、身柱、筋缩、命门、腰阳关、肾俞、太溪。配穴则依照患儿的瘫痪情况以及具体的症状进行选择。头针:四神针、智三针、脑三针以及颞三针等。针刺操作方法:针进入穴位后,要以平补平泻的手法出针,针停留时间为6s(督脉腧穴不宜留针);手臂以及双腿穴位在行针得气后,將针留于患儿体内30min;头针在进针时要保证针与头部角度在20-30°之间,利用单手快速进针法进针,针刺进一定深度后则要以约每分钟200次的速度小幅度捻转针体,时间一般控制在2min左右,之后将针留置30min。穴位注射以及针刺的治疗均为每间隔1天治疗1次,以三个月为一个治疗周期。康复训练本次研究将采用Bobath法进行康复训练,训练内容主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设定,平均训练时间为50min/d,每周进行5次,以三个月为一个治疗周期。②对照组将以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步骤与治疗周期同观察组相同。

1.3疗效评价标准[1]

依据《脑瘫儿童的综合功能评定表》进行治疗效果的评定:经治疗后患儿的综合功能评分相较于治疗前提高程度在20%以上则可判断为显效;经治疗后患儿的综合功能评分相较于治疗前有所提高但不足20%则可判断为有效;经治疗后患儿病情以及临床症状并未有明显改善则可判断为无效,本次研究将以显效+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以(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数据对比结果显示P<0.05则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的对比

两组患儿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结果显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2.2两组患儿MAS评分以及综合功能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MAS评分为(0.95±0.3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34±0.42)分,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综合功能评分为(48.41±1.2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9.22±1.53)分;上述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小儿脑瘫在西医看来是由多因素引起非进行性脑损伤从而导致中枢运动功能障碍的综合征。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有运动疗发、作业疗法、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该病症在中医看来是可分为先天因素(因父精不足、母体气血亏虚从而导致胎儿精血亏损,髓脑营养不足所致)以及后天因素(出生后乳食不足,体弱多病从而导致脾胃亏损、气血亏虚,筋骨肌肉失于儒养所致)。中医治疗该病症多以针刺以及穴位注射为主。

在本次研究当中观察组患儿结合使用了穴位注射、针刺以及康复训练进行治疗,从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且观察组患儿的MAS评分以及综合功能评分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穴位注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小儿脑瘫临床效果较佳,且不会导致患儿出现不良反应。本次研究结果与王自斌、赵海容的研究结论具有相似性[2-3]。

综上所述,穴位注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小儿脑瘫的临床效果显著,且不会为患儿带来不良反应,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建松,李松,林庆,等.小儿脑性瘫痪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J].中华儿科杂志,2012,36(5):314-315.

[2]王自斌.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瘫疗效观察[J].屮医屮药,2013,5(8):73-74.

痉挛性脑瘫治疗方法 第6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5例,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3~20岁,平均年龄9岁,病因中早产9例,难产窒息缺氧3例,核黄疸2例,原因不明1例。其中双下肢瘫12例,双上肢瘫3例。其中伴有流涎2例,斜视1例,语言障碍2例,术前不能独立行走8例。全部病例术前均有肢体痉挛性瘫痪的部分症状: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踝阵挛、尖足行走、剪刀步态,指腕关节屈曲畸形。

1.2 手术方法

本组病例均在全麻下进行,术中把神经干分成8~12束,然后应用神经刺激仪区分感觉纤维、运动纤维,再确定引起痉挛的神经小束,最后根据术前痉挛程度、肌力决定切断的比例,本组切断比例约为30%~55%。(1)单纯周围神经缩窄术:单纯闭孔神经、胫神经缩窄、腓总神经缩窄术2例,正中神经缩窄术2例。(2)周围神经缩窄术+矫形手术:双侧闭孔神经、胫神经缩窄+内收肌部分切断+跟腱延长、石膏固定术9例,双侧闭孔神经、胫神经缩窄+内收肌部分切断术2例。

2 结果

本组15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14个月。术后6~12月评估疗效,本组有效率为100%,痉挛、畸形得到有效矫正:尖足行走、交叉腿、剪刀步态、手指及腕关节屈曲畸形(爪性手)等均得到完全或大部分改善。术前不能独立行走的8例中,7例已可独立行走。术后出现肢体麻木感3例,乏力感8例,3~6个月内逐渐消失。

3 讨论

脑性瘫痪是出生前、生产中及出生后1月内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实质损害,导致中枢系统部分或全部失去控制脊髓神经所表现出的中枢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的临床症候群[1]。我国发病率千分之1.8~4,目前有脑瘫患者600万以上,每年新增4.6万。痉挛性脑瘫是脑性瘫痪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60%~70%,主要表现为肌力下降、肌张力升高、反射亢进、姿势和步态异常(交叉腿、剪刀步态、马蹄足)、平衡失调,临床上以截瘫型最为多见。患者可伴有流涎、斜视、语言障碍、智力低下,有的还有癫痫病史。目前痉挛性脑瘫的治疗,尚无直接治愈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方法。单纯手术不是治疗的目的,是为康复训练创造机会和条件,加速功能康复的进程或减低日常生活护理难度。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简称SPR)是以前常用的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的手术方式,但SPR对骨性结构损伤较大,有可能出现与脊柱和脊神经损伤有关的并发症,如脑脊液漏,腹胀腹痛,小便潴留,大便失禁,腰痛,腰无力,髋关节脱位,进行性脊柱前凸、后凸、侧凸,脊柱滑脱等等,术后卧床时间也较长。周围神经缩窄术是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后又一种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方法,在支配肌肉的运动神经末梢将其缩窄,目的是去除多余的肌张力,保留原有肌力和运动功能,它因不损伤骨性结构和脊神经,不可能出现上述并发症,而且选择性更高,术后卧床时间更短。

周围神经缩窄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气管插管后勿用肌松剂,术中电刺激定位神经(鉴别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切开神经干外膜,分离支配痉挛肌肉的各个神经支,多支时切断阈值低的神经支,单支时行缩窄术,断端双极电凝烧灼,以防术后神经纤维瘤。正中神经缩窄一般选择在肘部,闭孔神经缩窄选择在大腿内上方、长收肌和大收肌之间的间隙内,(下转第31页)胫神经和腓神经缩窄选择在腘窝做切开,跟腱延长术采用腱鞘内延长,手术简单有效,术后石膏固定1.5月后即可下床活动。

周围神经缩窄术成败的关键在于:(1)术前仔细筛选患者:痉挛相对局限,要求患肢肌力在Ⅲ级以上,肌张力Ⅱ~Ⅳ级,能够配合康复训练者;(2)术前仔细检查患者,制定好手术方案,如是否一期行矫形手术,神经束支切断比例等;(3)术中分离神经干时,应尽量按照自然分束细分。(4)术中尽量不损伤感觉支,但本组仍有3例术后出现肢体麻木感,可能与术中细分得不够,切断了一些感觉束支有关,多数能够逐渐恢复。(5)为防止术后肌力明显下降,切断或缩窄不超过原神经的2/3(一般不超过1/2)。本组术后出现乏力感8例,一者可能与神经切断比例较高有关,二者可能与较长时间的石膏固定后患肢肌肉萎缩、僵硬有关,经过一段时间的力量训练和功能锻炼后大多能够恢复。

摘要:目的探索周围神经缩窄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方法对2006年4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15例痉挛性脑瘫患者施行周围神经缩窄术,对其中11例患者同时施行矫形手术。结果15例脑瘫患者术后有效率为100%,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周围神经缩窄术结合矫形手术治疗痉挛性脑瘫创伤小,术后可以早期活动,效果确切,并发症少。

痉挛性脑瘫治疗方法 第7篇

现阶段虽然进行限制性椎板切除, 但往往需要跳跃性连续开窗, 对脊柱的稳定性造成较大破坏, 基于此, 将选择性后根切断范围限制在L5~S1, 避免多节段手术带来的并发症-双下肢肌张力普遍下降, 脊柱出现不稳的情况等[1]。同时, 其余脊神经后根支配区域的痉挛靠双下肢矫形手术来解决, 如内收肌比较表浅, 挛缩畸形可以在体表手术进行, 容易操作。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0例, 男18例, 女12例。年龄4~12 岁, 中位年龄7岁。采用Asthworth 肌张力评定标准, 所有患者肌张力均在三级以上, 为以双下肢累及为主的痉挛性脑瘫患者。单纯小腿三头肌痉挛所致尖足步态者19例, 整个下肢痉挛所致同时具有剪刀及尖足步态者11例。能独立行走者21例, 单手或双手扶持下可行走者9例。

1.2 术式选择

对于不伴内收肌痉挛的尖足步态患者行L5及S1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对于同时具有剪刀及尖足步态患者, 采取L5及S1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加内收肌切断的组合方案。

1.3 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全麻, 俯卧位, 头低臀高, 腰椎后正中切口, 术中透视后明确节段, 仅切除部分L5双侧椎板, 保留棘突, 切开硬脊膜, 于背侧辨认出L5~S1神经后根, 首先寻找S1神经根出口, 向上寻找L5各神经后根。一般L5 经根最粗。依各自特征鉴别前后根 (一般后根比前根宽而扁, 颜色浅, 位于前根后侧, 用分离钩轻轻刺激不会引起肌肉收缩) 。用显微外科器械将各后根分成4~5束, 用神经阈值测定仪之刺激电极分别钩住每个后根各个小束, 电刺激神经根小束, 依次切断阈值低的小束, 并切除1.0 cm, 切断比例据束前肌张力程度, 一般后根小束切除的比例为25~50%, 用5-0无损伤缝合线连续锁边缝合关闭硬膜。

1.4 术后处理

术后3 d即开始卧位功能训练, 3周后用腰围支持下进行各种康复训练, 包括行走、站立、平衡及协调性训练等。

2结果

本组病例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最短3个月, 最长14个月。所有病例术后肌张力均降低, 平均下降Ⅱ~ Ⅲ级;剪刀步态及尖足步态均明显纠正。腱反射亢进在手术当日恢复正常, 髌、踝陈挛在术后当日消失, 肢体畸形减轻、肢体功能明显改善。本组有效率100%。无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同时具有剪刀步态和尖足步态者, 限制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加内收肌切断组合方案, 彻底解除了剪刀步态, 双腿容易分开, 无复发。

3讨论

3.1 关于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1978年, Fasano 设计了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的方法治疗下肢痉挛性脑瘫, 手术中应用电刺激脊神经小束, 对刺激阈值较低者进行切断, 大大改进了痉挛性脑瘫的治疗。随后南非医生Peacock 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了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治疗, 使之成为临床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手术方法之一。 SPR 手术的优点:①痉挛解除彻底;②降低肌张力效果好;③不影响运动功能;④对感觉影响少;⑤有明显改善功能、步态和矫正动力性畸形的作用。近年来, 国内也有学者[2]对腰段以及颈段脊神经背根切断术进行了探讨, 取得一定的疗效。然而, SPR 手术只是解除了痉挛, 降低了异常增高的肌张力, 为正常肌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 而不能代替康复训练, 部分患者还需二期行肢体矫形术[3] 。另外, SPR 手术是针对痉挛的治疗, 并非对所有的脑瘫都适用[4] , 只有1/ 3 的脑瘫患者可行此手术。

3.2 有限度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意义

大部分脑瘫患者, 累及整个下肢, 同时具有剪刀步态及尖足步态, 对这类患者, 为了达到松解内收肌的目的, 传统的SPR 手术必需从L1的下缘到S1的上缘大范围切除椎板, 才能显露L2~S1脊神经后根。广泛椎板切除增加了脊柱的不稳定, 而且, 增加了神经根定位及操作的难度。现阶段虽然进行限制性椎板切除, 但往往需要跳跃性连续开窗, 对脊柱的稳定性也造成较大破坏。

痉挛型脑瘫患儿虽有肌张力增高而形成的下肢畸形, 但其同时也依靠一部分有效痉挛维持站立及行走。对于此类患者, 如能保留某些处于痉挛状态的肌肉, 则对于其维持代偿功能及术后的功能锻炼是有益的, 比如需靠痉挛的股四头肌以维持站立和行走。根据解剖, 髋内收、内旋及屈曲肌群主要由L1~L3神经支配, 笔者将选择性后根切断范围限制在L5~S1, 并应用显微手术方法, 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保留椎板, 微小开窗, 避免多节段手术带来的并发症即双下肢肌张力普遍下降, 脊柱出现不稳的情况等, 由于脊柱后柱破坏小, 术后卧床3周, 即可下地进行功能锻炼, 对下一步的康复锻炼有重要意义。L2~4后根支配区域的痉挛靠双下肢矫形手术来解决, 如内收肌比较表浅, 挛缩畸形可以在体表手术进行, 容易操作, 同样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由于内收肌切断使髋内翻的问题解决了, SPR 手术着重处理膝踝关节肌肉痉挛的问题, SPR 被限定在L5~S1, 大大地减少了在脊柱上的手术范围、难度和并发症, 而且降低了术后肌力减退的危险性。另外, 双下肢矫形手术予以同时进行, 效果良好, 但矫形范围需要以经验判断, 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治疗痉挛性脑瘫新的手术方法。方法应用有限度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LSPR) 的方法将选择性后根切断范围限制在L5~S1, 其余支配区域的痉挛靠双下肢矫形手术来解决, 对22例病例进行治疗。结果术后22例患者肢体痉挛明显减轻, 功能得到显著改善。结论应用本方法对减轻脑瘫肢体痉挛疗效显著, 且创伤小, 减少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

关键词:痉挛性脑瘫,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参考文献

[1]Yone K, Sakou T.Usefulness of Posner definition of spinal insta-bility forselection ofsurgical treatmentforlumbarspinal stenosis.J Spinal Disord, 1999, 12:40-44.

[2]程钢, 朱家恺, 刘小林, 等.选择性脊神经根切断术早期并发症分析,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1995, 18:16-18.

[3]Velickovic M.脑性瘫痪治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3, 18 (3) :157

痉挛性脑瘫治疗方法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痉挛性脑瘫患儿60例,均符合脑瘫的相关诊断标准,主要症状有智力低下、语言能力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试验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1.5±0.6岁;轻度22例,中度4例,重度4例。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1.7±0.9岁;轻度20例,中度6例,重度4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纯采用运动疗法[2],按照小儿发育顺序,从头到脚,反复进行坐、爬、立、走等运动,帮助患儿多行爬行、翻身、抬头、摆臂等动作。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结合推拿治疗[3]:①头颈部。采用五指推法循三阳经走行进行点按,推拿至颈部换用三指推拿法,沿患儿颈项两侧推拿至大椎部位;采用单指点按法按压四神聪、百会、印堂、头维风池、大椎等穴。根据患儿临床症状加减,语言障碍者加按上廉泉、哑门;视力障碍者加按睛明、承泣、攒竹;听力不佳者加按听宫、听会、耳门。之后进行头部的分区点按,主要有运动区、智力区、语言区、感觉区和平衡区等。如患儿颈部歪斜,则让患儿仰卧于推拿台上,捏拿患儿风池、耳后高骨、大椎、肩井等穴,力度要控制合适,由轻缓慢慢加重;按摩患儿胸大肌3 m in,捏拿胸锁乳突肌5 m i n;推拿师一手扶住患儿肩部,一手扶住患儿头部,使其向健侧倾斜,或用手轻轻托住患儿头部向上轻提,在生理许可范围内让患儿的头部进行左右旋转,最后用鱼际擦法揉擦患侧,直至充血温热。②腰背部:患儿俯卧在推拿台上,循膀胱经和督脉走行拍打、按摩腰部两侧穴位,在肝俞、肾俞、命门等穴进行重点点按,然后予捏脊法,自下而上,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握成半拳型,拇指前移,提起脊柱两侧皮肤,从尾椎处推拿至大椎两侧,捏三下提一下,逐渐加强刺激5~10次左右。③四肢:让患儿仰卧于推拿台上,采用拿捏、揉法对患儿进行肩前区等部位的收展屈伸,用四指法对肱二头肌等进行适当强度的刺激。④手指:采用捻揉法对患儿的手指进行被动操作,点按手三里、曲池、合谷、后溪等穴。护理人员在治疗期间要对两组患儿进行同样的临床护理,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并注意观察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3 疗效标准

显效:患儿肢体活动正常,智力恢复到正常水平;有效:患儿肢体功能得到一定恢复,并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敏感反应;无效:患儿肢体功能未得到好转,且智力持续低下。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均由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试验组显效12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讨论

小儿痉挛型脑瘫属于中医学“五硬”范畴,推拿具有舒经通络、滑利关节、理筋复位等功效,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运动神经功能,从而促进肌肉关节的功能恢复。现代医学已证实,推拿可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增加肌肉组织的供氧,减少肌纤维之间产生结缔组织,防止肌肉持续萎缩[4]。推拿可以改善脑瘫患儿脑干和脊髓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骨骼肌的活动。本研究采用推拿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取得了良好疗效。首先,推拿能使患儿放松肢体,使紧张的肌肉得到有效放松,此后进行运动疗法能够增加运动训练的幅度,减少患儿运动时的痛苦,提升了治疗效果[5]。

脑瘫的治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治疗周期很长,因此需要患儿家属和医师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来帮助患儿恢复健康。在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专业的康复人员和医师进行正规治疗,患儿家长也要多配合医师进行辅助护理,对患儿的活动进行干预,防止患儿出现异常的运动姿势,从而保证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中,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可见推拿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推拿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疗效。方法:将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推拿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则仅采用运动疗法,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结论:推拿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痉挛型脑瘫,推拿,运动疗法,疗效

参考文献

[1]李海丽.痉挛型脑瘫儿童康复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3.

[2]李瑞仕,马融,冯兆才.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脑瘫临床应用概况[J].山西中医,2009,25(7):54-56.

[3]刘欢欢.阶梯疗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4]马丙祥,冯刚.推拿按摩疗法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12):68-70.

痉挛性脑瘫治疗方法 第9篇

关键词:中药熏蒸,小儿痉挛型脑瘫,疗效

小儿脑性瘫痪又称小儿大脑性瘫痪, 是指从出生后1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 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以姿势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1]。脑瘫可引起小儿残疾, 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其中痉挛型脑瘫是最常见的小儿脑瘫类型, 发病率65%左右[2], 并常伴有智力缺陷、癫痫、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及视、听觉、语言障碍等症状。目前, 治疗脑瘫的方法主要包括运动疗法、低频电治疗、药物及手术治疗[3], 但是这些方法对患儿的身体发育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该研究整群选择2012年2月—2014年10月期间该院收治的小儿痉挛型脑瘫患者108例, 分别应用传统治疗和中药熏蒸进行治疗, 旨在观察比较中药熏蒸用于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治疗效果,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择2012年2月—2014年10月该院收治的小儿痉挛型脑瘫患者108例, 其中男童67例, 女童41例, 年龄2~6个月33例, 7~12个月59例, 1~4岁16例, 纳入标准: (1) 符合《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的诊断标准; (2) 受试者家属对研究方案知情, 并自愿参与; (3) 无其他可产生肌痉挛等的疾病史。将108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均54例,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以及肌张力评定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治疗方式, 主要为运动功能训练、推拿按摩、针灸等外科治疗方式, 联合静脉点滴脑细胞营养药物治疗。其中功能训练常用方法有vojta法、bobath法及上田法等。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 应用中药熏蒸疗法。药物选择丹参25 g, 黄芪、伸筋草各20 g, 艾叶、白芍各15 g, 桂枝12 g, 独活、川牛膝、续断各10 g, 桑枝、红花各5 g。将上述药材按所需剂量配制后放入儿童医用智能汽疗仪, 加入适量清水煎煮药材, 待温度保持在41℃左右时, 使患儿全裸平躺于治疗舱内 (露出头部) 进行熏蒸, 1次/d, 30min/次, 每周熏蒸6次, 30 d为1个疗程, 整个研究共3个疗程。

1.3 治疗标准

1.3.1 肌张力评定

采用改良Ashworth (MAS) 量表, 将屈肌张力分为6个等级, 分别是0、Ⅰ、Ⅰ+、Ⅱ、Ⅲ、Ⅳ级, 级别越高表示肌张力增加程度越大, 最高级别 (Ⅳ级) 表示僵直, 受累部分不能屈伸。该研究中将这6个等级从低到高分别以0~5分代替, 以方便进行数据整理统计。

1.3.2 粗大运动功能评估

采用GMFM粗大运动功能评定表 (GMFM-88) , 该评定表通过88个项目评估5种功能仰卧位与俯卧位 (17项) , 坐位 (20项) , 爬和跪 (14项) , 站立 (13项) , 走、跑、跳 (24项) 。评分标准为0分表示完全不能完成;1分表示仅能开始会做 (即完成动作<10%) ;2分表示部分完成 (10%<完成动作<100%) ;3分表示能顺利圆满的完成 (即100%完成) , 分值越高, 表明运动功能越强。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评定情况

治疗前, 观察组与对照组M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3个疗程后, 观察组与对照组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5) ;且观察组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由此可见, 两种治疗方式均可缓解痉挛状态, 但中药熏蒸的治疗效果更加突出, 见表1。

2.2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变化情况

治疗前, 观察组与对照组GMFM-88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3个疗程后, 观察组GMFM-88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由此可见, 中药熏蒸可显著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见表2。

3 讨论

脑瘫是儿童常见病和易发病, 其中痉挛型脑瘫是最典型的一型, 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发展,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非常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4]。目前, 尚没有根治脑瘫的有效方法, 但可通过针灸、按摩及药物等多种方式缓解痉挛、提高运动功能。近几年, 中药熏蒸疗法以其疗效好、副作用小等优势被越来越多的用于小儿痉挛型脑瘫治疗。中药熏蒸的作用机理为选择具有活血化瘀、舒筋解郁、强筋健骨功效的中药组方, 通过对这些药材的蒸煮, 产生具有药效的水蒸气, 将患儿置于其中, 药汽接触皮肤并可透过皮肤、空窍等部位进入患儿体内, 起到舒筋通络、化瘀解郁、调理气血的疗效;同时温热的熏蒸环境, 可促使患儿全身血液、淋巴循环畅通, 提高新陈代谢率, 改善肌肉营养, 降低肌张力, 提高运动功能[5]。

该研究选择该院收治的小儿痉挛型脑瘫患者108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旨在比较常规治疗和中药熏蒸治疗对于改善小儿痉挛型脑瘫患者痉挛状态和运动功能方面的优劣。结果表明, 3个疗程后, 中药熏蒸组和常规治疗组MAS评分均显著降低, 分别降至 (1.69±0.88) 和 (2.43±0.72) , 中药熏蒸组儿童痉挛缓解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5) ;中药熏蒸组GMFM-88评分明显升高, 达到 (49.04±13.89) , 显著优于治疗前和常规治疗组。黄金容等研究表明头针留针结合运动疗法可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GMFM-88得分, 改善运动功能[6]。史华[7]采用针刺联合中药外洗治疗患儿痉挛型脑瘫, 发现治疗有效率达94.1%, 显著高于常规治疗方法。王寒雪等[8]研究表明以风府、哑门为主穴针刺治疗患儿痉挛型脑瘫总有效率可达96.7%, 明显高于西医常规治疗加康复治疗。由此可见, 中药熏蒸能够有效改善小儿痉挛型脑瘫患者痉挛状态, 提高患儿运动功能;同时中药熏蒸疗法不会给患儿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和痛苦, 患儿容易接受并可达到持续治疗的效果, 因此中药熏蒸是一种高效舒适的治疗方式, 应作为小儿痉挛型脑瘫治疗的首选措施, 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鲍春.中药熏蒸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2, 19 (2) :68.

[2]都修波, 马丙祥, 李华伟, 等.中药熏蒸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 2008, 23 (10) :1522.

[3]黄霞, 陈星, 王臣, 等.中药熏蒸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30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 2014, 49 (5) :354.

[4]张庆梅, 王秀娟.中药熏蒸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 (23) :92.

[5]宋西晓, 刘凤, 席慧萍, 等.中药熏蒸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24例[J].陕西中医, 2009, 30 (11) :1469-1470.

[6]黄金容, 邓仁才, 孙克兴, 等.头针留针结合运动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4, 48 (11) :52-54.

[7]史华.针刺联合中药外洗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86例[J].世界中医药, 2013, 8 (7) :796-797.

痉挛性脑瘫治疗方法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者118例, 其中男65例, 女53例;年龄为5~12岁, 平均年龄 (6.4±1.9) 岁;采用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44例 (44侧) , 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74例 (148侧) 。

1.2 临床表现

118例患者中, 单纯痉挛型87例, 混合型31例;单侧踝关节受累者68例, 双侧髋、膝、踝关节受累者50例;智力接近正常者79例, 智力正常者39例。

1.3 手术方法

1.3.1 四肢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

采用全麻, 于腘窝部切开一长约5cm的“枪刺刀样”切口, 显露四肢周围神经 (胫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坐骨神经) 主干及其分支。以手术显微镜确定神经分支, 并用0.05~0.1mA电流的神经电生理刺激仪刺激神经分支, 根据所记录的阈值及痉挛情况切断1/3~2/3的神经束, 神经束的切断长度为10mm, 以防神经纤维再生。

1.3.2 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

采用全麻, 显露L1~S1椎板, 行L2、L5全椎板S1、L1部分椎板切除, 以手术显微镜确定双侧L1~L2、L5~S1脊神经后根, 将各脊神经后根分为4~6小束, 用0.05~0.1mA电流的神经电生理刺激仪刺激各后根小束, 根据所记录的阈值及痉挛情况按一定比例 (C5、C630%~40%, C7、C830%~40%, T150%~60%) 切断后根部分。后根小束的切断长度为5~10mm, 以防神经纤维再生。

2 结果

本组患者随访时间3~36个月, 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100%患者术后立即感痉挛状态缓解, 随访期间痉挛缓解率为88.98% (105/118) 。术后病理征阳性肢体消失者占88.98% (105/118) , 随访期间病理征阳性再现者占16.95% (20/118) ;腱反射增强或亢进肢体术后消失者占97.46% (115/118) , 随访期间腱反射再度增强者占7.63% (9/118) ;术后肌张力评分改善率为100%, 随访期间肌张力评分改善率为98.31% (116/118) ;术后痉挛程度评分改善率为95.76% (113/118) , 随访期间肌张力评分改善率为85.59% (101/118) ;术后4周内运动功能改善率为66.67%, 随访期间运动功能改善率为77.78%。术后发生肌无力23侧 (11.98%) , 肢体感觉障碍15侧 (7.81%) , 随访期间均见好转。术后尿潴留5例, 经治疗后好转;术后无1例尿失禁, 无1例脑脊液漏;随访患者复发9例 (7.63%) 。

3 讨论

脑瘫在我国的发病率为1.8‰~4‰[2], 痉挛型脑瘫和以痉挛为主的混合型脑瘫是CP最常见的类型。目前治疗脑瘫的神经外科术式主要有四肢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颈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等。神经外科手术治疗CP以降低受累肌肉兴奋性、缓解痉挛为共同目的, 但其治疗机制却不尽相同: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通过选择性切断富含传入神经纤维的肌支小束, 从而达到降低肌张力、减少髌踝痉挛和反射亢进的作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通过切断肌肉收缩强烈且电刺激阀值低的Ⅰa类纤维, 从而有效阻断脊髓牵张反射的γ环路[3]。

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痉挛型脑瘫的适应证为: (1) 患者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 能满足术后康复需求; (2) 痉挛程度严重, 肌张力≥3级; (3) 痉挛状态趋于稳定者; (4) 身体随意运动功能良好, 无严重肌无力或不可逆性骨关节畸形, 能够配合术后康复治疗。

采用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痉挛型脑瘫, 应坚持个体化综合治疗的原则, 在全面临床评估的基础上, 针对每一例患者的病情制定针对性的综合治疗方案, 选择适合的术式, 通过有效解除痉挛、纠正畸形为术后康复治疗提供有利条件[4]。及时、正规、长期的康复训练是保证手术疗效的关键, 神经外科手术只是康复训练的补充手段, 而不能代替康复手术。本文严格遵循个体化综合治疗的原则, 按适应证选择的要求筛选患者, 临床观察结果表明, 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痉挛型脑瘫疗效显著, 但部分病例在随访过程中出现复发, 多是

Vol.26, No.21, Nov 2013 2013年第26卷第21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

由于术后没有严格执行康复训练引起。

参考文献

收稿日期201

(编辑

参考文献

[1]林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 2004, 43 (4) :262.

[2]韩杨云, 徐宏, 刘之一.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脑性瘫痪[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6, 5 (6) :559.

[3]Smyth MD, Peacoch WJ.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spasticity[J].Muscle Nerve, 2000, 23 (2) :153.

上一篇:新生儿高胆红血症下一篇:职能要求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