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信息的传递

2024-07-04

语言信息的传递(精选9篇)

语言信息的传递 第1篇

1 C++中的函数

从用户使用的角度看,函数有两种,一是库函数,它是由系统提供的;二是用户自己定义的函数,它是用以解决用户专门需要的函数。

从函数的形式看,函数分两类。

1)无参函数。无参函数一般用来执行一组特定的操作,一般不带回函数值。

2)有参函数。在调用函数时,主调函数通过参数向被调用函数传递数据,一般情况下,被调用函数调用结束时会向主调函数返回一个函数值供主调函数使用。

在函数调用过程中,主调函数调用被调函数时通过参数传递的值通常有两种:变量值或地址值;传递值的类型不同,结果截然不同。全面掌握形参和实参之间的数据传递,对分析函数的运行是十分关键的。在c++中,实参向形参传递数据可以带来两种结果,即通过函数调用可以改变实参对应存储单元的值和不能改变实参对应存储单元的值。其基本的参数传递有三种不同的方式,即传值、传地址和传递引用。

2 C++中的函数参数传递的几种方式

函数调用过程中的参数传递本质上是一种赋值过程,即传递“值”的过程,在调用函数时,函数的每个形式参数得到实际参数传递过来的一个“值”,该“值”可以是一个变量的值、一个变量的地址或是一个引用,“值”的类型不同结果也截然不同。下面举例说明函数调用时参数传递的几种方式。

2.1 单向传值

当实参是普通变量时,函数形参为对应类型的变量,函数发生调用时,系统给形参分配存储单元,存放从实参复制过来的数值。形参存储单元在函数调用结束后当即释放,这种值传递是单向的,通过函数调用不会改变实参单元的值。

例1:

{int m,n;

return 0;

}

例1中main函数在调用swap函数时,把实参m,n的值传给了形参x、y,假设程序运行时输入的m和n的值分别为10、20,在swap函数中x和y的值进行了交换,而在主函数中实参m和n的值并没有发生相应的交互,即形参值的改变不能返回到实参中,因为x和y是swap函数内部定义的变量,属于局部变量,调用函数时,系统为其动态分配存储空间,调用结束后当即被释放,这种参数传递体现了传值的单向性。调用过程如图1所示。

2.2 传递地址

若在函数定义时将形实参数类型说明成指针或数组名,要调用这样的函数相应的实参就必须是地址值形式的实参,比如指针、变量的地址、数组名等。此时参数传递方式即为地址传递方式。这种传递地址的方式跟上述的按传递变量值不同,在调用过程中,把实参的内容传递给形参,即使得实参和形参指向了同一个存储单元,此时在函数调用过程中对形参的所有操作实际上同时是对实参的操作,因此,被调函数中形参指针所指存储单元中内容的改变都会影响到实参存储单元。传递地址是实参和形参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实参为数组名,形参为指针

2)实参为数组名,形参为数组名

3)实参为指针,形参为数组名

4)实参为指针,形参为指针

说明:数组名代表该数组首元素的地址,因此,用数组名作为函数的形参或实参时,实际是对该数组的操作。实际上,C++编译系统都是将形参数组名作为指针变量来处理。

例2:

例2中通过函数调用,数组b和数组a占据同一段内存,假设数组b首单元地址为2000H,a同样为数组首地址,也是2000H.过程如所示。

2.3 传递引用

定义引用就是给某一变量赋予一个别名,对引用的所有操作与对变量的操作完全一样。因此引用不是定义新的变量,C++系统不会为引用类型变量分配内存空间,这样使用引用作为函数的形参不仅可以达到传递地址的目的,即通过形参的改变去改变实参的值,而且也会因为不用重新分配空间而节省系统的开销。

例3:

int z;

}

int m,n;

cin>>m>>n;

swap(m,n);

}

调用函数“swap(m,n);”时,实参m与形参x结合,使x成为实参m的别名,y成为实参n的别名,此时的x和m、y和n实际是同一存储单元的两个不同的名称,因此函数中对形参x,y的操作就是对实参m,n的操作。从而实现了通过引用作为形参去改变实参值的目的。

当然在使用引用时不想通过形参去改变实参的值,即保护实参的值不被有意或无意的破坏,可以在定义的时候把形参说明为常量引用,如:

在函数f1被调用时,只能读取引用形参x和y的值,而不能够修改它们对应实参的值。

3 结束语

通过以上论述及对比可以发现,在C++的程序设计过程中,函数调用是非常关键且时常发生的操作,正确选用函数参数的传递方式尤为重要。

摘要:在C++程序设计函数调用过程中,函数参数的传递是至关重要的内容,参数传递的方式不同,其传递的内容也不同类型,在程序设计过程中,选择恰当的参数传递方式,不仅可以使程序更加简洁,同时可以提供程序的运行效率,该文较为全面的论述了C++中函数参数传递的几种常见方式以及各种方式的优点及区别。

关键词:C++,函数调用,参数传递

参考文献

[1]陆伟.C++引用的使用探讨[J].科技广场,2010(5).

[2]钱能.C++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温秀梅,丁学钧.Visual 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程与实验[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不同语言传递信息速度雷同 第2篇

,语言学家彼得▪罗奇撰文说:“讲一些语言的人说话速度飞快,就像机关枪一样,而另一些语言听起来缓慢沉重。”几个月前,研究人员对罗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了系统性的量化,并对这种现象作出了惊人的解释。,法国里昂大学的弗朗索瓦▪佩莱格里诺及其同事在美国《语言》季刊上发表了他们对59个人用7种语言大声朗读20篇内容相同但翻译成不同语言的文本的分析结果。他们发现,人们在读通常被称为“快语言”的日语和西班牙语时,每秒发出的音节最多。而这组语言中语速“最慢的”是汉语普通话,德语紧随其后。

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研究人员还将这7种语言与充当任意参照物的第8种语言越南语加以比较,计算出每种语言音节的信息密度。他们发现,西班牙语每个音节传达的信息量较小,仅仅是一整句话意思当中的一个片段。相反,每个汉语普通话音节包含的信息量要大得多。这很可能是因为汉语普通话音节还包括声调。结果,西班牙语和汉语普通话向听者传达信息的速度实际上差不多。在所研究的7种语言中,有5种语言的语速和信息密度存在相关性。因此,研究人员推测,尽管世界各地的语言干差万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全都以恒定速度传递信息,有可能与人类知觉系统的要求相适应。

上述研究结果可能改变我们对世界语言多样性的看法。

浅析C++语言函数参数传递机制 第3篇

1 函数参数传递机制综述

值传递过程中, 函数的形参作为函数的局部变量在执行时由系统分配内存空间, 主调函数实参值被复制并存入该内存空间, 形成实参的副本。其特点是, 被调函数对形参的任何操作都不会影响主调函数中的实参。值传递的好处是使得函数具有完全的独立性, 函数的执行对其外界的变量没有影响。

指针传递过程中, 函数的形参仍然在函数执行时由系统分配内存空间, 其实质是把主调函数实参的地址存放进形参的存储空间。被调函数对形参的任何操作都被处理成间接寻址, 即通过存放的地址访问主调函数中的实参。其特点是, 被调函数对形参的操作直接影响主调函数的实参。由于指针可以间接访问变量, 使得函数调用中值的返回变得灵活多样, 可以更方便地实现函数之间的数据传递。

引用传递过程中, 函数的形参是主调函数中实参的引用 (别名) , 形参和实参对应相同的内存空问。被调函数对形参进行操作, 就相当于对主调函数中实参进行操作。引用具有指针的威力, 但是调用函数时可读性好于指针传递。

2 三种函数参数传递机制的对比

在C++函数参数传递机制的教学中, 如何使学生理解参数传递机制的原理尤为重要。采用案例对比教学法, 先把三种参数传递机制的不同运行结果演示给学生, 启发学生分析结果产生的原因, 然后再深入分析实参和形参对应的内存空间, 加深学生对参数传递机制的理解, 避免产生混淆。

2.1 函数参数值传递 (pass-by-value)

以下面程序作图示说明。

分析:实参a和b是main函数中的局部变量, 在main函数系统为其分配了存储空间, 并分别初始化为5和9。形参x和y是Swap1 () 函数的局部变量, 在Swap1 () 函数的栈空间中分配内存空间。当函数Swap1 () 被调用时, 形参x和y对应的内存空间存入的是实参a和b的副本。由于a, b和x, y占用不同的内存空间, 所以Swap1 () 函数内对x和y的交换操作并不影响实参a和b的值。因此调用函数Swap1 () 前后实参a和b的值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值传递过程的实参形参情况, 如下图所示。

在堆栈段中为被调函数的形参分配内存空间, 主调函数的实参被拷贝后分别赋值给形参。所以, 内存中每个形参和实参都是占用不同的内存单元, 只是在发生函数调用的时刻, 对应实参和形参变量的值相同而已。值传递方式的特点是被调函数对形参的任何处理都不会影响主调函数实参的值。

2.2 指针传递 (pass-by-pointer)

以下面程序作图示说明。

分析:本例中函数的参数传递采用了指针传递, 即传递给函数的是某一个变量的地址。Swap2 () 函数的形参x和y是指针变量, 在Swap2 () 函数的栈空间分配内存空间。在函数Swap2 () 被调用时, 传递给指针x和y的是实参a和b的地址, 即x指针指向a, y指针指向b。因此在Swap2 () 函数中通过间接寻址交换了实参a和b的值。指针传递过程的实参形参情况, 如下图所示。

2.3 引用传递 (pass-by-reference)

以下面程序作图示说明。

分析:Swap3 () 函数的形参x和y是对实参变量a和b的引用, x和y不单独占用内存空间, 形参x和实参a共用同一个内存空间, 形参y和实参b共用同一个内存空间。在调用Swap3 () 函数时, 交换形参x和y的值, 实际上就是交换a和b的值。引用传递过程的实参形参情况, 如下图所示。

3 总结

C++中三种重要的函数参数传递方式分别是值传递, 地址传递和引用传递。其中值传递中形参和实参分别占用不同的存储空间, 任何对形参的操作都不会影响实参。地址传递中形参指针指向实参, 对形参的操作必然影响实参。引用传递中形参是对实参的引用, 对形参的操作实际上就是对实参的操作。

参考文献

[1]汪红兵, 姚琳.C++语言中函数参数传递方式的图示说明[J].计算机教育, 2010 (4) :96-99.

[2]谭庆, 张瑞玲.C++语言中函数参数传递方式剖析[J].电脑学习, 2007 (8) :50-51.

[3]黄夕倪.浅淡C++语言中函数参数传递和返回值[J].福建电脑, 2008 (7) :192-193.

[4]徐素锦, 张亚歌.C++语言函数参数传递机制分析[J].科技信息, 2009 (9) :78-79.

《爱的传递》大班语言教案 第4篇

2、能用完整的语言描述画面,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难点)

3、在体验中感受帮助别人给别人和自己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宣传片《爱的传递》;歌曲《爱的奉献》、《让爱传出去》;PPT、图片;情境表演;幼儿已有乐于助人的经验准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导入:让幼儿说一说在父亲节当天,为爸爸做了哪些事,谈谈自己当时的感受。

二、基本部分

(一)欣赏宣传片:《爱的传递》

初步感受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别人快乐自己快乐。

提问:

1、刚才短片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2、他们在帮助对方时心情怎样?

3、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4、短片中维修工人出现了几次,分别是以什么身份出现的?

(二)逐图分析画面,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与体会,感受爱的传递。

1、理解短片所要表达的含义。

2、谈一谈自己看完短片的感受。

3、教师小结:短片中从维修工人帮助了一位摔倒的小男孩开始引发了一系列的相互帮助的事,最后以维修工人又得到了餐厅女服务员对他的帮助而而结束,整个短片让我们感受到了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这种爱的帮助是会传递的。

(三)小组讨论相互交流自己曾经帮助人的经验。

(四)掌握正确帮助他人的方法。

1、老师举出案例,幼儿思考。

师:老师也经常看到小朋友在热心的帮助别人,比如说在晨间活动结束时,小朋友都特别积极要将器械送回原位,结果却发生了一些争抢,你们说这时应该怎么做,才能既不会发生争抢又帮助了老师呢?

幼儿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情景再现,帮助弱势群体过马路。歌曲:《爱的奉献》

在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当他们真正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角色:孕妇、盲人、残疾人、拿东西的人

3、教师小结:

刚才我看到了小朋友主动帮助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我很感动,其他同学虽然没有参与上,但是老师能看出来你们也想去帮助他们对吗?在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和事有很多,希望小朋友能传承这种乐于助人的美德,号召身边每一个人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三、结束部分

1、“让爱传出去”启动仪式。

师:有句歌词这样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现在我们举行一个“让爱传出去”的启动仪式,让更多的人去传递爱,我们的口号是:“让爱传出去,世界更美好。”

2、播放歌曲《让爱传出去》幼儿跟随音乐相互传递爱。

四、活动延伸

语言信息的传递 第5篇

a和b是在main函数中定义的变量, x和y是函数max中的形式参数。通过函数调用, 使两个函数中的数据发生联系, 见下图:

{教师提问: (1) 什么是形式参数? (2) 什么是实在参数?学生思考, 并总结回答}

一、形式参数和实在参数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1.形式参数:是出现在函数定义时函数名 (参数名) 的参数名。比如上例中的x, y.

说明: (1) 未出现函数调用时他们并不占内存中的存储单元。

(2) 只有在发生函数调用时, 函数max中的形参才被分配内存单元。

(3) 在函数调用结束后, 形参所占的内存单元也被释放。

(4) 在被定义的函数中必须指定形参的类型

2.实在参数:调用函数时传递给函数的常量、变量和表达式。

例如:max (3, a+b) ;

注意:实参与形参的类型应相同或者赋值兼容。字符型与整形可以互相通用。

二、值传递

值传递:c语言中, 实参向形参的数据传递是“值传递”, 即单向传递, 只由实参传递给形参, 而不能有形参传递给实参。

说明:在内存中, 形参和实参占用不同的存储单元, 形参值的变化不会影响实在参数的值。

例7.12阅读程序, 写出结果

(提问:让学生找出实在参数和形式参数, 上机调试程序运行结果, 教师总结)

分析:1.在本例题中语句“test (x+3) ”中的x+3为实参, a为形式参数, 它们之间的参数传递采用的是值传递。

2.值传递的特点是形式参数和实在参数占用不同的存储单元, 形式参数值的变化不会影响实在参数的值。

二、地址传递 (教师讲解, 多媒体展示)

地址传递:调用函数传递参数时, 实参是数组名, 此时形参应当用数组名或用指针变量。

说明: (1) 把实参数组的首元素地址传递给形参数组, 两个数组共占同一段内存单元。

(2) 形参数组中各元素的值发生变化会使实参数组元素的值发生变化。

在整个的教学函数中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分组教学法相结合。通过任务驱动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 解决问题, 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函数中学会学习。通过分组使学生人人参与, 鼓励提出不同的见解, 是教学方式变成更为生动、活泼的全员探究合作教学。通过最后评价,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调节与组织者, 加强课堂或阶段小结以及知识点的交流或回顾, 使得学习能力差的同学或操作有疏漏的同学能通过教师的总结和回顾, 跟上教学进度, 全面掌握知识点, 达到教学目标, 促进同步发展。

C语言中函数参数传递教学模式探讨 第6篇

函数参数传递内容是C语言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很多教材都详细论述了实参和形参的概念及区别,并将参数传递方式分为值传递和地址传递两种,还详细阐述了数组名、指针作为函数参数等内容。这使得对参数传递这一知识点的介绍较多且分布不均,内容之间的规律性和衔接性不强,学生不易掌握。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对参数的传递方式感到困惑,欠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率,笔者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函数传递教学形式和方法,以供参考。

●打牢前期课程内容基础,强化对相关知识点的介绍

众所周知,C语言的教学内容是循序渐进的,只有打下良好的前期基础,才能更深入地学习后续章节内容。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参数传递的内容,教师应在课堂上强调相关知识点。

首先是变量的概念。它是对内存数据空间的抽象,有值和地址两种属性,要让学生注意区分,这是参数传递和指针学习的基础。

其次是对数组名的理解。调查发现,当编程题中涉及将数组名作为函数参数时,很多学生都会犯同样的错误,如将数组int a[10]作为实参数组,调用函数int average(int s[10],int n)时,学生经常将该函数调用写成avegage(a[10],10)。由于学生对数组名的含义没有深入了解,所以教师在讲解数组时,应和学生强调数组名是地址,代表数组首地址,这样便于开展后续教学内容。

再次是函数一章的知识点,具体包括函数定义、返回值、函数说明、函数调用、函数参数等概念。由于知识点之间贯穿的脉络不甚清晰,课堂讲解时较为枯燥,所以可结合案例式和互动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讲一遍、动手写一遍,以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深刻领会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最后是指针的概念。由于它是C语言的难点,所以在课堂讲解中应适当放慢教学节奏,向学生重点明确指针变量的概念、指针变量和普通变量的区别、*和&运算的含义、变量的间接访问、指向数组元素的指针变量的概念、指针运算的含义、指针变量对数组元素的引用(指针法)等内容,这是后面各种类型的指针变量作为函数参数学习内容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讲解数组作为函数参数传递的本质,往往能收到好的效果。

●牢记参数传递的特点,画出内存变量分布示意图

很多教材将参数的传递归纳为值传递和地址传递两种,并论述两者区别,还指明了地址传递的方式和特点,即函数调用时,将数据的存储地址作为参数传递给形参,形参与实参占用同样的存储单元,进行的是双向传递。这样的总结固然很好,但学生不易掌握。在笔者看来,参数传递的两种划分是没有必要的,可以将所有的参数传递都看作是值传递,并将参数传递的特点概括为:(1)函数调用前,形参不占用内存单元;(2)函数调用时,才给形参分配内存单元,且将实参的值传递给形参;(3)函数调用结束后,形参占用的内存单元自动释放。

为了培养学生的画图习惯,在函数的教学中应不断强调画出变量在内存中的分布示意图,这样能清晰无误地分析结果,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如图1、图2的例题,学生往往将结果错误地认为是9、5,并反复提问。

类似问题的讲解如果将形参的特点以内存的动态分布图画出,学生能很容易理解,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上述例题的内存动态分布图可画为如图3所示的形式。

很多教材还将“数组作为函数参数”列为函数一章的一节,并指明了相关注意事项,如形参数组可以不指定大小,共同占用存储单元等,其实这部分内容可以安排到“指针”一章中专门介绍,也可以在讲解数组作为函数参数传递时,简要说明下实参用的是数组名,是数组首地址,形参在形式上虽是数组,却是指针变量,即形参数组int x[10]等价于int*x,所以形参数组可以不指定大小。并强调这也是特殊的值传递,传递给形参的“值”是地址,完全符合值传递的三大特点。由于之前没有学习过指针内容,所以学生可以在记忆的基础上去学习,并牢记这一特点,即参数用数组、实现数组和形参数组是同一数组。再结合例题(如图4、图5)进行学习时,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这在无形中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掌握指针变量的运用,理解数组名作为形参的本质

在进入到指针内容的学习时,当该指针变量指向的是一般变量,并作为函数参数时,需指明实参和形参类型要保持一致,是将实参变量的地址作为“值”传递给形参变量,再将值传递的三大特点和内存中变量的动态分布图相结合。

由于前期只是让学生记住了实参数组和形参数组是同一数组,学生并没有掌握其原理。当介绍指向数组元素的指针变量作为函数参数时,应和函数一节中的数组名作为参数的内容相衔接合并介绍。很多教材将参数的传递方式总结为如下页表所示的对应情况。

虽然形式上只有四种,但看起来仍较复杂。此时,如果通过四个不同的案例,明确被调用函数是对数组元素的不同引用,则能让学生深刻明白四种形式的实质都是一样的,都强调形参数组的本质是指向数组元素的指针变量,所以数组的大小可以不指定,都是通过这一变量来引用数组元素。实参到形参的传递是值的传递,符合值传递的特点,形参指针变量在函数调用结束后会释放。

●结语

为了提升教学效率,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反馈情况,对函数传递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设定了层次化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从重视学生的基础概念入手,概括出参数传递的特点,要求学生画出内存变量的动态分布图去详细分析函数传递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数组名作为函数参数的本质,从而达到学生在课堂上能听懂,课后会熟练应用的目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由于指针变量类型丰富,包括指向函数的指针、指向数组的指针、指向指针的指针等,它们都可以用来作为函数参数,其传递过程都符合值传递的特点,都是通过形参指针变量来对指向的目标进行处理,所以本文不再细述。

摘要:C语言函数参数传递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学生在分析解决该类问题时的困惑较多。因此,为了提升教学效率,笔者提出了一套针对函数参数传递的教学模式。该模式要求学生深化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在讲解参数传递过程时将参数传递特点和内存变量分布示意图联系起来,最后结合指针的教学探讨数组名作为函数参数的本质。

关键词:函数参数传递,教学模式,参数传递特点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第四版),2010.

语言信息的传递 第7篇

一、当前农村传递政府信息的方法仍然比较落后

当网络成为当前人们传递信息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时, 在广大农村传递政府信息的方式仍然比较原始和落后, 一些现代信息技术要想在广大农村发挥作用仍然存在很大困难, 广大农村群众获取政府信息的方式仍然比较原始和落后,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 在广大农村中, 尤其是西部农村农民获取政府信息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乡政府印发宣传单; (2) 乡政府设立公告栏; (3) 通过村民代表或干部传达信息; (4) 通过社区协管员协助宣传政府; (5) 通过短信平台发送政府信息; (6) 通过有线广播传播政府信息; (7) 通过电视、报纸、收音机接收政府信息等。上述方法虽然在向农村传递政府信息时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但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 造成农民不能全面准确地接收到相关的政府信息, 进而直接影响到政府信息在农村的贯彻和执行。

二、当前政府信息向农村传递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仍然采用比较传统和落后的信息传递方式传递信息, 所以存在不少问题。 (1) 难以全面准确地传递政府信息。当前农村中传递政府信息采用的比较多的方式是印发宣传单、采用公告栏公布政府信息或通过干部和村民代表传达等, 这些方式都要经过农村基层工作人员对政府信息进行第二次选择, 哪些政府信息是农民真正关心的, 选择什么政府信息进行公布, 哪些政府信息是核心信息, 能否保证经过传达的政府信息不走样或不会加入传达者个人的理解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对农村基层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 但从当前农村基层干部的实际水平来看, 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而影响到政府信息传递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2) 不能及时快速地传递政府信息。信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时效性, 政府信息, 尤其是面向农村的政府信息绝大部分是为了解决农民当前的实际问题而出台的, 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由于农村基层工作千头万绪, 加之一些基层干部对传达政府信息不重视, 有时间或想起来了就传达, 没有时间就放在一边, 甚至忘记传达, 这种情况在基层农村并不少见。这就很难保证政府信息及时快速的传达到村民手中, 进而直接影响到政府政策在农村的贯彻和执行。 (3) 传递的政府信息缺乏连续性。由于基层农村对政府信息的传递缺乏完善的制度作保证, 传递方式和传递过程都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因而很难保证政府信息传递的连续性, 经常出现干部传达有“上文”而没有“下文”的情况, 一项工作刚开了头, 却因为没有“下文”而无法继续, 只得半路搁浅;或通过报纸、电视等看到部分信息, 但对政府信息的了解仍然是零散的, 分散的, 缺乏连续性, 这些情况都会给农村基层工作带来困难。 (4) 缺乏对政府信息的解释和说明。面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局面, 很多政府政策都具有创新意义, 尤其是面向广大农村的政策大部分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有直接的关系, 更需要向广大农民进行解释和说明, 但当前这项工作做得并不好, 农民读不懂政策, 不理解政策, 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当然就谈不上对政策的贯彻和执行了。 (5) 政府信息传递覆盖面不广。农村中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如宣传单、公告栏以及干部传达等, 由于受到农村实际情况如居住比较分散或农民外出打工等情况的影响, 很难做到家喻户晓;即使在一些大城市的周边农村采用了现代通讯技术如手机短信等方式传递政府信息, 也只是有手机的农民能接收到, 且手机接受信息的量有限, 反而会使政府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受到影响, 传递的效果不佳。 (6) 不能及时接收到农民对政府信息的反馈意见。信息反馈对于提高信息传递的质量有很重要的意义。面向农村地区传递政府信息必须要了解广大农民真正需要什么信息, 对已经接收到的政府信息是什么反应等, 只有全面了解到这些情况才能保证下一步的信息传递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当前向农村传递政府信息的方式基本上是单向式的, 即由基层政府由上而下的传递, 缺乏由下而上的信息反馈方式, 没有建立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的双向信息交流机制, 因而也就无法准确把握农民对政府信息的真正反映, 甚至因此造成政府工作的盲目和被动。

三、对改善政府信息向农村传递效果办法的思考

面对上述种种问题, 笔者认为我们必须结合农村实际情况, 依据《条例》的基本原则, 建立相应的政府信息向农村传递的制度, 采用切实可行的办法以提高政府信息在农村传递的实际效果。这些办法主要有: (1) 在农村地区大力开展《条例》的宣传工作。从2008年5月《条例》开始实施以来, 城镇居民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已对《条例》的基本精神有了初步了解, 但广大农民对《条例》的内容了解甚少, 有的人甚至根本不知道该《条例》的存在。因此, 通过宣传《条例》的精神和内容, 使广大农村群众关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并用实际行动协助政府在农村开展这项工作;同时通过宣传, 也能在广大农村建立良好的政府信息受众群, 为进一步贯彻和落实政府政策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2) 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信息人员的培养和培训。《条例》中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 并指定机构负责本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而对于基层农村而言, 更多的是需要基层干部或信息员承担起对政府信息的宣传和传递任务。因此, 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信息员的培训是在农村传递政府信息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当前应考虑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对还没有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农村基层政府机构来说, 要重视对相关信息员的培养和选拔, 安排专人负责完成相关的工作, 使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成为农村基层工作制度之一;二是对已经开展该项工作的农村基层机构而言, 要重视对相关干部和信息员的培训, 提高他们对政府信息的理解能力和相应的政策水平, 保证政府信息传递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 重视对政府信息的解释和说明工作。政府公开信息中的很多内容都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农村基层政府在公开这些信息时应本着为农村群众办实事的原则, 建立面向群众的政策咨询室或信息服务室这样的部门, 就农民关心的政府信息中的具体问题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和说明工作, 不仅使他们能了解政府信息的内容, 更应该使他们全面了解政府的整体发展思路, 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宏伟设想, 在充分了解政府信息的基础上, 用实际行动支持国家政策的贯彻和落实。 (4) 重视对政府信息反馈意见的收集和分析工作。信息反馈是信息传递的重要环节, 只有了解了反馈信息, 才能保证信息传递具有更强的目的性和准确性。中国广大农民尤其是西部地区农村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落后于城市居民, 对政府各项政策和信息的理解也存在很大的区别, 即使是相同的政策在同一个地区, 甚至同一个村社中的各家各户都会有不同的反映, 这些不同的反映直接影响到政府政策的落实。针对这种情况, 基层政府部门不仅应该让广大农民了解政府信息, 理解政府信息, 还应该关注农民对政府信息的接受程度和反映情况, 尊重和重视农民的合理诉求, 注意收集他们对政府政策的反馈意见, 包括赞成的、建设性的甚至反对的意见, 使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真正成为沟通政府和广大基层农民的桥梁和纽带, 并对农民的意见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府政策, 使政府决策能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起到指引和支持的作用。

面向广大农村传播政府信息是缩小城乡差距,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开展城乡一体化建设, 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参政意识的重要工作内容, 是其他农村工作的开路先锋, 只有让广大农民接收到准确全面的政府信息, 从而全面理解政府的政策和决策, 才能在行动上支持政府的工作, 积极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中来。因此研究农村的信息传递工作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M].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通过, 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2]冯惠玲.政府信息资源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党跃武, 谭祥金.信息管理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孙宏丽.发展政府信息服务面临的非技术问题[J].前沿, 2004 (2) .

[5]赵莉.论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J].图书情报工作, 2004 (5) .

中小企业信用的信息传递机制 第8篇

当前信用缺失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而信用缺失与中小企业的信用缺失高度相关。有研究认为, 在中小企业初创期, 不仅企业本身信用缺乏 (1) , 而且由于中小企业成长初期追求物质利益的要求十分强烈 (对社会信誉等的追求处于其次 (2) ) , 必然出现趋利性短期行为 (一次性交易) 。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来看, 中小企业的信用相对于大企业而言, 更为缺乏。一般来说银行与大企业之间已有了稳定、长期的信用关系。中小企业则由于创业期、成长期的风险较大, 与银行的信用关系没有完全建立, 简单地说没有大企业与银行间的关系密切, 两者之间处于相互选择、甄别的阶段。从中小企业方面来说, 也缺乏银行的有效监管。因此, 中小企业要增强自身的信用, 必须建立良好的信用信息传递机制, 以获得其他交易者的信任, 在相互信任中形成累积效应。

信用是由信任和可信两者组成的, 在一般信用博弈中, 委托人根据自己的判断, 认为代理人可信, 从而先给予信任, 形成触发战略 (trigger strategy) , 没有先给予信任的触发战略, 整个交易就无从开始。这种初期的信任付出, 是委托人的一种“自发性投资”或“自发性变化”。这种“自发性投资”, 如果得到代理人守信的回报, 就会“引致”委托人的进一步“投资” (进一步的信任) , 如这种循环持续下去的话, 就会形成一系列的“引致投资”, 一种引致信用。使整个信用程度大为提高。这种委托人先期投入的信任, 所产生的连锁信用反应, 我们叫做信用的乘数效应。乘数的作用使以后每个博弈阶段的信用度逐步提高, 使信用博弈逐步过渡到重复博弈。信用的乘数效应证明, 每个人只要给予他人一份信任, 整个社会的信用状况将会得到极大改善。这对当前我国社会信用的重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时到今日, 充分证明信用乘数效应的存在, 否则, 我们还会停留在没有分工、没有交易的社会。假如以K表示乘数, △TC表示总信用的增加, △C表示“自发性信用”的初始信任投入或“外生信用”, 则K=△TC/△C。乘数K既具有正反馈效应, 也具有负反馈效应, 而△C与信用的信息传递相关。中小企业有效传递守信的信息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二、有效利用抵押品和垂直一体化的信用机制

通过提供抵押品, 使合约双方忠实地履约, 是交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信用建立方式。例如在卖方市场时期, 生产商为使供应商准时、足额提供原材料而向供应商提供的定金。有了这种抵押, 就具有了某种合格身份、某种信誉。抵押品使交易双方的退出成本加大, 提高了违约成本和转移成本, 从而使交易者的违约收益降低, 促使交易者更好地履行合约。

抵押一般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单边抵押, 主要是交易中处于优势的一方, 如拥有私人信息优势的代理人向委托人提供抵押。这种抵押既可以是委托人作为给予信任的前提, 也可以是代理人为了传递自己可信的信号而主动提供的, 还可以是第三方 (强制性第三方的法庭和非强制性第三方的贸易协会) 参与的一种制度安排。通过抵押, 使代理人有效地履行合约。浙江温州和镇江的扬中都以外出经商而著名。外出经商者受本地中小企业的委托 (以口头协议形式为主) , 通过赊账或代销方式获得产品, 等产品销售后再付款。这些商人一般在本地都建有豪宅, 家属和子女都不迁走。特别是温州一带的商人, 除夕之夜都要到寺庙里招财:捐很多钱, 求一个不值钱的“金元宝”。外出经商者在本地建的豪宅甚至家人都是一种“抵押品”, 就是我们俗话说的“跑得了和尚, 跑不了庙”, “庙”就是一种抵押品。另一种抵押是双边抵押。就是委托人与代理人各为对方提供抵押品, 以促使双方都忠实地履约。互惠交易, 就是由一种单边的供给关系转换为一种双边供给关系, 使合约双方都承担了“某种责任”, 加大了违约成本, 取得和抵押品相似的效果。

专用性投资类似于抵押品, 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一般发生在交易之前, 二是如果用于其他用途, 或是被其他人使用, 其价值就大大降低。这种较大的沉没成本, 易导致较高的交易成本, 带来相当的风险。专用性投资的这种特点, 使得生产商与供应商之间易形成长期关系, 形成关系锁定。专用性投资能创造一种抵押品, 有保证合约履行的作用。比如, 为确保质量, 一般要求特许经营者对专用性资产投资。如果发生欺骗行为, 那么合约的终止就意味着他所遭受的资本损失惩罚要大于他能够得到的收益。例如, 特许经营授予者可能要求特许经营者们从他们手中短期租赁 (而不是拥有) 土地, 并将经营点建在上面。这种租赁安排造成一种情势, 即合约终止就可以要求特许经营者搬走, 从而使他遭受数量相当于他最初的非可逆性投资的资本损失, 这样就创造了一种消除特许经营者欺诈的担保品。

垂直一体化与抵押品模型相比, 主要是前者的所有权发生了转移, 而提供抵押品的缔约中并未发生所有权转移, 只是在违约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所有权的转移。为了更有效地消除信用带来的经营风险, 把外部的市场信用风险内化为内部的管理和控制问题, 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解决信用问题的办法。是否一体化则取决于信用风险的成本及其他交易成本与管理成本的比较。信用风险成本及其他交易成本大于管理成本时, 一体化就成为选择的对象。当厂商之间大量依靠时, 包括违约损失在内的交易成本很高, 就易产生垂直一体化。

与垂直一体化相关的一种组织形式是日本的网络组织。处于一个网络组织之中的企业之间实行交叉控股、董事会重叠, 但企业间仍是一种市场关系, 一种市场间的企业集团。典型的市场间企业集团是以一家大银行或金融机构为中心, 周边围绕的成员公司通常包括一家综合贸易公司、一家保险公司、一家重工业制造公司、一家电子公司、一家化学公司、一家石油公司、多家日用商品制造商、一家船运公司以及其他一些零星的事业。这种组织的成员偏爱与集团内的其他成员交易 (有时甚至不合乎经济效益) ;集团成员间关系密切, 有高度的信任感, 既可节约纯粹市场间企业的高交易成本, 又可以省去垂直一体化企业中额外的管理成本;作为集团的中枢成员银行能取得客户的第一手资料, 给予集团成员的贷款利率比金融市场低。网络组织相当于成员企业间相互提供抵押品, 以形成一种互惠的长期关系。在日本经济持续衰退的令天, 对这种组织的争议也颇多, 交叉控股、银行的介入, 一旦发生信用危机 (除去主观上的因素, 来自于客观上的支付危机) , 将会通过网络把危机扩散到整个经济系统。日本的经济衰退与此不无关系。

二、有效利用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的信用机制

内部融资一般是在中小企业声誉不高, 与银行和其他企业尚无较多的良好信用记录的情况下进行融资的一种选择。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企业声誉不断扩大, 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更多地为企业使用, 外部融资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声誉的扩大、外部融资的拓展是一种互动关系。外部融资与内部融资相比, 前者传递更高的信用度信号。

梅耶斯把“啄序”融资理论归结为: (1) 企业偏好内部融资; (2) 企业使目标股利支付比率与投资需求相适应…… (3) 如果需要, 进行外部融资, 在进行外部融资时, 则先债权融资, 后股权融资。从梅耶斯的理论中, 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企业一般先内部融资, 后外部融资。这不仅是由于内部融资成本更低, 而且它对企业声誉的要求也不是太高。特别是在企业初创和成长期, 内部融资更为有效。国有和集体企业在融资时, 往往反其道而行之, 外部融资是第一选择, 因它的信用来自于国家信用, 国家往往给予扶持。二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 在选择外部融资时, 由于企业的声誉较好, 债权融资相对股权融资而言, 更为企业所偏好。这时, 企业使用债权融资的交易费用更低。而股权融资由于信息不扩张, 投资者可能却步。同时, 还会削弱对管理者的激励。这一点与企业初创时的融资方式恰好相反。

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的顺序以及不同的信用机制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有很多实证案例。乡镇企业的发展初期资金短缺, 融资的方法主要靠“内部集资”, 一种较为流行的方法是:凡是企业职工 (一般在招工进厂时) 都要交纳一定数额的“集资款”, 并在规定的年限内归还 (包括利息) 。内部融资在私营企业初创时也十分重要, 这里的“内部”, 主要是亲朋好友。作为国际性大酒店行列的泰国都实集团女总裁王金玉谈起创业时说“创业时我不懂如何取得银行贷款, 只好向家人、向亲戚借款。我建起的酒店, 严格说原先不是我的, 它属于借钱给我的亲人们, 当我还清债务后才真正属于我, 但整整花去10年的时间”。

三、有效利用债权与股权的信用机制

中小企业融资有两种手段:债权和股权。采用哪一种融资手段与融资成本等因素有关, 而融资成本决定于信用风险。在信用度较高时, 由于融资成本低, 债权成为融资的首选。在这种情况下, 就可以把负债用做显示不同预期的信号。特别是, 有较好前景的中小企业可以发行比前景差的中小企业更多的债券。前景好的中小企业自然还贷能力强, 债权融资也更为容易。

相对而言, 股权融资既有利于声誉不高或没有声誉的创业者和中小企业融资, 也有利于声誉较高的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创业者和中小企业尚没有与银行建立信用, 在缺乏有效担保的情况下, 一般难以进行债权融资, 要发行债券更难。

在发展的初期, 入股形式的投资十分重要, 入股人可以是参与中小企业创建的人或者局外人。在美国的风险资本市场中, 有大量专门从事对新兴中小企业投资的资金和人员。但他们投资的方式从来都是入股, 而不是借钱。只有在公司成熟后, 债权融资才是合理的。

私营企业通常由一个人或几个人合伙投资创办。在我国, 一些由个人创办的乡镇企业也是如此。由借贷创办的企业多数以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 (包括一些乡镇企业) 为主。克林·盖尔西克的三级发展模式把家族企业的发展分为所有权轴、家族轴和企业轴。在所有权轴中, 创业阶段的主要资本来源于“主要持股者家庭和朋友的积累和血汗钱。除非所有者兼经营者个人有可观的投资资金, 否则, 第一代公司通常从家庭成员那里筹集资金。”

参考文献

[1]杰斯汀.隆内克, 卡罗斯.莫尔, 威廉.彼迪.小企业运营[M].华夏出版社, 2002.

[2]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M].生活.读者.新知.三联出版社, 2001.

财务信息传递障碍的分析与探究 第9篇

1 信息与财务信息

沟通的载体是信息, 信息是组织管理活动的基本要素和依据, “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说:信息是用于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认为, 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将这种适应反作用于世界的过程中, 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 接收信息和适应信息的过程, 就是我们适应外部偶然性的过程;决策学的代表人物西蒙则提出:信息是影响人改变对于决策方案的期待或评价的外界刺激”。

财务信息是信息的一部分, 从组织的角度来看, 财务信息是在会计管理活动中, 采用专门的核算方法收集和汇总的分析数据, 反映了组织中资金运行的全过程, 并通过公开和传递的途径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 为各级管理部门提供战略依据。因此, 财务人员在日常记账、核算、统计报表的工作中, 对与资金有关的数据分类汇总再加工的过程就是编制财务信息的过程, 财务信息的产生首先经过财务人员的专业判断, 将其按会计准则分类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与之相对应的是一系列的经济行为, 通过会计语言诠释的是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财务信息, 就能敏感地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如资金是否有效利用、资产配置是否合理、利润有无虚增虚减、未来的经营能力能否持续等。财务信息不仅反映结果, 更揭示了企业的各种经济关系和现状, 以及未来发展的预测, 是企业运营过程中的“晴雨表”和“预警表”。

但是财务信息也和所有信息一样, 具有从主体到客体的传递、理解的独特过程, 其结构和处理的复杂性以及较强的综合性和专业性, 更容易导致信息失真, 沟通客体无法理解信息含义等现象, 从而产生各种传递障碍。

2 财务信息传递主要障碍

影响财务信息传递的障碍可以归结为非结构性沟通障碍和结构性沟通障碍。非结构性沟通障碍主要包括信息的不对称、地位差异、经验判断、沟通的技巧和方法、人际、心理、文化等因素, 这类问题的产生是由各种客观原因造成的;结构性沟通障碍主要包括沟通渠道、信息技术、工作流程等, 是在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中产生的。

2.1 非结构性障碍

2.1.1 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 是指在市场中有关交易的信息在交易双方间分布不均衡, 导致一方知情而另一方不知情, 占据信息优势的一方可能会以此获取最大的利益。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在经济和生活中普遍存在, 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样化的, 而财务信息不对称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

(1) 社会化和专业化分工明显。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 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 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之间的信息差距越来越明显。会计人员掌握的专业知识要比非会计人员更全面, 对信息的识别和理解也更精通;但在另一方面, 会计人员的工作主要偏重于财务数据的核算和分析, 对组织内部经济运行的其他领域并不熟悉, 因此如果缺乏对非专业领域的理解和判断, 信息传递中就容易发生判断性失误, 从而造成信息的不对称。

(2) 可用信息的识别和理解。当今的信息时代使人们时刻都处于各种资讯的包围当中, 如何过滤带有“杂质”或者错误的信息, 是识别有效信息的关键。财务信息在数量上要求全面, 在质量上也讲求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的程度往往需要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由于财务人员和业务运作者分属不同的专业层次, 从各自的立场和角度来理解和使用信息往往会造成偏差。例如资金运作表面上正常, 但在资金结构上由于业务的差异已经有所不同, 如果对此缺乏了解和分析, 单凭数据是无法准确反映经营上的问题的。

2.1.2 地位差别造成的认知性障碍

在组织成员间因为地位差异容易形成对信息的认知性障碍, 首先是心理因素方面, 也被管理学家称为“位差效应”, 指在组织中由于地位的不同而产生的上位心理与下位心理, 上位心理因层次较高形成了优越感, 下位心理因层次较低形成了自卑感, 因此职位的高低对沟通有一定的影响, 信息理解容易失真;其次由于职位的不同, 对信息的认知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职位较高的人掌握信息较多, 考虑权衡因素、因果关系较全面, 而职位较低的人掌握信息较单一, 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和完善, 因此同一条信息对于不同层级的使用者来说有着认知上的差异。

2.1.3 经验型障碍

在对信息的认知过程中, 人们一般利用自己以往的经验、知识来进行选择、理解和评价, 并把信息转换成为自己能够接受的符号。在转换过程中, 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处理和分辨往往依赖于参考架构或经验来完成, 有可能忽视了信息本身的实际情况, 造成误解而产生信息传递障碍。

2.1.4 双向沟通技巧型障碍

传统的财务信息传递仅限于提供财务报表, 或领导下达指令, 下属根据指令反馈信息, 两者间没有产生双向的有效沟通, 也没有真正地反映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效的财务信息传递必须是双向的, 接收者要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 通过换位思考来理解对方的意图, 针对不同的信息传递对象采用不同的沟通方法, 以达到双向理解的目的, 使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得以传递。

2.1.5 财务信息的供需矛盾

传统的财务信息一般是以财务报告的形式对外公布, 因此财务信息在数量上是全方位的, 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总体反映, 而在实际工作中, 不同的用户对财务信息需求的角度不同, 财务信息呈现的单一性使效用成本提高, 往往难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个性需求;此外对外公布的财务信息都是经过加工汇总分析出来的, 存在人为职业判断的因素, 从而使财务信息提供者与信息需求者之间、不同的需求者之间产生利益或立场的矛盾, 由此造成信息传递障碍。

2.2 结构性障碍

2.2.1 组织结构障碍

从横向来看, 组织结构的设置一般遵循分权制衡的原则, 因此各部门既有分工又相互依赖, 既要合作又相互监督。传统按职能分工的弊端在于过多关注局部, 对整体的流程和目标缺乏统一认识, 例如只关注本科室或本岗位的工作内容, 忽视整个工作流程。组织结构方面的财务信息传递障碍问题表现在:过度的岗位专业化使各部门专注于手头的工作, 长期以来容易形成思想僵化, 无创新和学习意识, 一旦出现业务交叉或者理解不清晰、制度不严密、业务存在特殊性等问题时, 就会产生流程脱节、相互推诿的现象, 严重的则影响工作效率。特别是跨部门的财务工作会被职能部门所忽视, 造成延误甚至数据的差错。

从纵向来看, 上下级沟通本身就存在固有的位差效应, 而且由于关注问题的角度不同, 及掌握信息的不对称, 使得上下级经常有局部和全面的差异。信息传递形式必然与组织结构的格局相一致, 从而服务于各级决策的判断, 如果有所脱节就会形成障碍, 造成部门间职责权限的模糊, 上下级信息传递的失真。层级制纵向管理的缺陷在于对信息的掌握和理解的不一致, 作为财务部门同样也存在着这种问题, 工作人员接收信息一般来源于上级管理者, 而上级管理者的信息来源于更高层的管理者, 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是由下至上地逐层反馈, 因此中层管理者的沟通能力和判断能力尤为重要, 一些由于信息不畅顺而出现的问题往往源于中层管理者的瓶颈效应, 如信息传递的迟缓、反馈的不及时、解决问题的拖延等。此外, 跨级沟通的缺失也使基层工作人员忙于手头的工作, 不关心整个部门的目标任务和方向, 不理解上级的工作部署和安排, 导致部门凝聚力不足等问题。

2.2.2 工作流程问题

组织的工作通常包含三类流程:业务流程、财务流程、管理流程, 并通过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但传统的劳动分工强调的是“职能导向”而不是“业务流程导向”, 财务信息管理即使步入了电脑时代, 其思想仍然是照搬手工操作, 关注的是财务内部核算本身, 而不是从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结构来考虑。按职能分工的组织结构使工作流程分割断裂, 形成独立运作的科室。如果组织结构设置不完善, 就会增加不必要的工作环节, 使信息传输脱节或失真, 反映能力和整体业务处理能力减弱。因此, 协作成为跨部门信息传递的关键, 一旦处理不及时, 没有通盘考虑各个业务环节的关联度, 就有可能解决了一个问题又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实际上, 从全局考虑, 各部门的工作内容都是业务流程中的某个环节, 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需要各环节的紧密配合才能保证整体运行的顺利。而在落后的按劳分工的思想指导下, 不同部门之间必然形成“信息孤岛”, 由此带来了工作流程的信息传递障碍。

此外, 没有严格的流程控制, 个人能力的强弱往往直接影响工作效果, 在平常的工作流程中问题也许不明显, 但在对特殊问题的处理方面, 容易使问题得不到解决或拖延下去。

3 解决财务信息传递障碍的思路

3.1 信息技术与ERP管理思想

针对财务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结构性障碍和非结构性障碍, 信息技术是目前采用的最有效、最广泛的手段, 此外建立行之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 重视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也可以减少财务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障碍。

ERP的管理思想从20世纪90年代初运用到企业管理, 其宗旨是针对人力资源管理、物资资源管理、财务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提出集成一体化的方案, 以实现信息数据标准化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财务资源作为融合企业各类业务流程的中枢而起到主导作用, 其中心思想就是通过梳理整体的业务流程, 用信息化的手段将组织内的重要流程环节都融入系统中, 制定标准化的业务格式, 最大限度地将业务、信息、资源融合在一起, 从而跨越部门障碍, 实现信息传递的直接、准确、快捷, 同时在另一方面也扩大信息传递的广泛度和可控度, 为信息的无障碍沟通建立了平台。

3.2 信息一体化平台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 系统的建立往往存在偏离预想的情况, 从而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 原因主要在于系统并没有完全解决信息传递中的个性化问题。例如在系统设计的最初, 系统设计人员与实际操作人员的想法存在着偏差, 设计人员考虑的是系统架构和运行, 操作人员要的是效用和便捷, 如果沟通中无法达成一致, 系统就达不到使用者所预想的结果, 特别是组织内各层级管理者的个性化需求更加难以满足。

本文认为, 在系统设计时要注意整体性、实操性、延伸性和效用性, 理想的财务信息一体化不应该是独立、封闭、只强调专业化的系统, 它与企业内部的其他信息系统相结合, 业务系统的数据可以借助网络将指定信息实时传输到财务部门, 财务部门及时处理后将相关信息自动反馈回去, 实现信息同步交流和信息共享。这就要求系统设计者以财务信息传递为中心, 以使用者为导向, 不能单纯做各类业务的叠加, 应该考虑整体流程的顺畅和使用者的需求。

3.3 观念的转变和组织文化的建设

对于各种客观因素造成的信息传递障碍, 首先应该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在组织内部建立起沟通良好的运行机制, 使工作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以运行自如, 从而保证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良性循环;其次要加强员工的业务技能及沟通技能培训, 让每个岗位都清楚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和作用, 特别注意信息传递节点的判断;最后是要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 针对不同层级提供所需的信息, 财务信息有比较敏感的内容, 要区分可公开和仅向相关者公开的信息, 对于财务政策、财务办事流程等应该公开和透明, 让办事者和相关人员一目了然, 减少获取信息的障碍性因素。

摘要:本文阐述了信息与财务信息的含义, 对财务信息传递主要障碍进行了细致的探讨, 并针对这些障碍提出了解决财务信息传递障碍的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财务信息,传递障碍,分析

参考文献

[1]杨周南.会计信息系统——面向财务部门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2]郭军.强化财务预算管理与信息沟通的探讨[J].经营与管理, 2008 (03) .

上一篇:工艺及设备特点下一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