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学习范文

2024-07-05

善于学习范文(精选12篇)

善于学习 第1篇

一、我们要做一棵能思想的苇草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有知性、能感性、懂理性的会表达的人。

2.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思辨性”教学体验被越来越多的教师们尝试接受,“思辨性阅读”“思辨性课堂”“思辨性作文”等等,各种思辨性课程理念层出不穷,近几年各省市高考的试题尤其是作文题目更是剑指“思辨”。以2014年为例:新课标卷要求围绕“山羊过独木桥”的游戏规则来展开讨论;上海卷提出“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要求考生就此论述。类似这样一些作文题,在近三四年的高考试题中逐年呈上升趋势。所有话题均有两个凸显的特点,即现实性与思辨性并重,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背后的思维力。题目比较活,那些爱读书爱思考的学生自然就会发挥得好,而靠预先准备的模板和材料去“套”,就未必“管用”。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意识这一点,把语言表达的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才是正路。感性的认识背后需要理性的思考,准确的表达更需要缜密的思维。

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地培养或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认真分析当前学生语文思维能力中弱化的一面,关注学生本身的思维水平并结合语文教学的特征,积极研究培养学生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多方面所必须具备的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对策。教师首先要做一棵能思想的苇草。

3.思维,是一个特定的概念。而“语文思维”,有别于其他学科,具体指思维主体在运用汉语进行表达与交流、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的思维活动中,借助于形象(文字符号)对语文对象展开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过程。语文思维能力的形成以“读”为途径,以“想”为特征,以“悟”为核心,并带有语文特点的比如语言逻辑、方式等方面的抽象思维。它在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体现为理解、概括、感悟、探究、表达等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潜藏着语文思维能力。很多学生表现出语文思维能力非常弱化,我认为很大的原因应该归咎于教师的理念、意识或教学行为中存在的缺失,最终造成的弱化乃至忽略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形态。

我在设计《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这一课时,力求帮助学生营造一个思维空间,树立一种思维观念,培养一种思维习惯,提供一点思维方法,做好学生的一个思维榜样。这节课只是写作课程链条中的一个小环节,我做的种种尝试,都是为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并持之以恒地走下去,让每节课环环相扣,有真意、有新意、有诚意,使学生真正实现由会“辨”到会“辩”的转变。

二、立足课堂,走进生活

语文课堂的实践活动无外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说、读、写能力背后的合力是学生的思维能力。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从听说读写四个维度进行整合,力争扩大课堂的外延。

本课的学习内容———学习辩证分析的方法,看似简单而枯燥,空洞而无物,实则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为了不给学生留下空中楼阁的印象,我采取了以下的办法: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心落在培养学生理性分析材料的能力这一点上,在作文的审题立意上引导学生攀升思维层级的更高层,为最终的“写”打好思想基础。其次,采取由浅入深、不断激趣的办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水到渠成地实现思维的爬升。例如:

1.精选课前演讲主题,创设课堂气氛,自然导课。

我坚持课前演讲,由高一时的赏析式、随意式,演变到高二时的演讲式、辩论式。为避免流于形式,内容肤浅,我采取提前一周将话题抛给全班学生,要求思考或者写篇随笔,同时重点布置一两名学生查找资料做足准备进行课前演讲。刚刚过完春节,本节课我就让学生以“感悟拜年方式的变化”演讲开始,不仅能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无形中让学生们既关注了生活,又乐于思考表达。

2.积极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

课前,让学生用20分钟阅读我编写的电子书《思辨的智慧》,并就其中感兴趣的一句话、一件事或者一个故事写出一段话,发表看法。《思辨的智慧》中有诗句,有寓言,有名人轶事,有社会热点,学生们读起来兴味盎然,课堂上反馈自主学习成果时更是侃侃而谈。“冰桶大战”“到此一游”“雾霾”“文明出行”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都成为了学生们分析的素材,甚至还出现了对“曹操是否是英雄”和“国民的公厕素质”问题的争辩。我及时抓住学生思想的火花,因势利导,几番讨论之后,学生们对复杂的辨证分析方法已经心领神会并能恰切地运用了。看似深奥的道理,因为有“生活”作伴就变得轻松愉悦了。

带着心领神会的轻松心态,学生再走进自己的习作进行评改。深刻认识到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能力才是写作的根基。伴着这种深刻的认识和刚刚掌握的辨析方法,再引领学生放眼高考,通过小小的审题立意练笔,学生又发现作文立意是有高下区别的,思想力才是作文的核心竞争力。

如此,由生活点滴进入,到对学生习作的析、改,再到对高考作文审题立意的解读,我不断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的思考探究的空间,由浅入深地逐步达成学习目标,其过程可谓水到渠成。我在课前和课上更注重了学生听、读、说的思维训练,不断把学生引入新的学习空间,注重开拓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思维和语言的系统。这样就为后面“写”的训练做足了准备。

三、新科技、新理念,让我们的思维训练插上翅膀

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的第一条明确指出:“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电子设备日新月异的发展,为课堂教学资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特点,利用ibooks软件编写了电子教材,即四本电子书:《思辨的智慧》《高考作文题目的思辨性角力》《高考优秀作文赏鉴》《议论文写作之特色词语使用举隅》。结合内容特点,书中还加入了丰富的图片或音频资源。一本本精美的电子书,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大了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使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更具实效性,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让有限的课堂放大到了无限。

除此之外,电子白板代替了单纯的幻灯片放映,更便捷地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充满了时代的气息。

点评:孟春华(沈阳市皇姑区教师进修学校)

一、调动思维的头脑风暴

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起点,以调动学生参与度为抓手,张艳老师这堂课是调动学生思维,训练学生思维的成功实践。“思辨”其本质是一种区分类别,甄别境界,深入思考的思维习惯。培养这种理性的思维习惯,是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最值得努力和尝试的。尤其在有了一定知识基础的高一下半学期以及高二的教学阶段,可以侧重来培养。如果我们不能教给学生把知识系统化的能力,沉淀其理性思维的习惯,那我们的学生很有可能学了很多知识却不会应用,也不知道什么是重点。这堂课则有别于现实教学中许多实例,没有将学生的思维停留在罗列事件的层面,而是有效地通过延展和激活、分类及甄别、引导和萃取等训练思维的手段与方法将学生真正引入思维的课堂。

二、敏锐捕捉的精彩教学

教师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富有积极意义的“课堂意外”,是这堂课的一大特点。可以看出教者在课堂中善于捕捉学生发生的预设中的“意外”,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及时作出适应形势变化的调整,形成新的行动方案,并以平时的深厚积累和充裕准备,迅速遴选组织好相关材料,适度迁移拓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打开一扇新的知识窗。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三、技术辅助的成功案例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能够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不是喧宾夺主,流于形式,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效率,并帮助学生形成较完整的思维体系:这是这堂语文课的又一亮点。现代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具有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不少教师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时,没有深入领悟现代教育技术的真正含义,存在不少误区。这次教学实践不仅巧妙地运用了i Pad的优势,更注意在运用中扬其长避其短,注意运用的策略,真正让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语文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视接千载,神游八方,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精神,根据教育部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部署,决定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通过活动的开展,力争使每位中小学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至少上好一堂课,使每堂课至少有一位优秀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讲授。

一、“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有利于快速推进教育的信息化发展

当前教育信息化处于教育转型发展的历史地位,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这是一个教育发展多元化需求的时代,也是促进教育公平公正,促进教育内涵全面推进、整体提升、特色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增强文化软实力积淀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深理解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发改委将优质教育信息惠民列为6个重点支持项目之一;财政部实施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等;工信部明确要求在“村村通”建设中优先接入学校;科技部对“教育云规模化应用示范”给予了专门支持。在这样的形势下,应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基本思路和战略部署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在运行机制、推进机制和管理机制上进行创新。

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有利于快速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有些地方在倡导并实施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工程,但存在“一师多科”的不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利于为老师减负,影响学生专业化、兴趣化、创新化发展的现象。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有利于运用信息技术探索教师协同备课和网络研修模式,普遍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质量。

三、“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有利于快速促进学生的深层次发展

善于学习,挑战难题 第2篇

善于学习,挑战难题

执 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学会在活动中自我探究,挑战难题。

2、树立解决难题,挑战难题的信心;培养“知难而上,刨根问底”的钻研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培养勇于挑战难题,乐于挑战难题的学习习惯。

2、难点:引导学生如何正视难题,迎接挑战。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三个写有题目的信封。

3、学生搜集勇于挑战的事例。

四、教学过程:

一、置境激情、导入主题

1、多媒体出示蹦极运动的视频或图片,介绍这种活动:蹦极是一项户外休闲活动。跳跃者站在约40米以上高度的位置,用橡皮绳固定住后跳下,落地前弹起。反复弹起落下,重复多次直到弹性消失。

2、在学习上我们也要有参加“蹦极”的勇气和信心。我们应该是“知难而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既然是“难题”,且具有挑战性,我们就应该勇敢地“应战”。

3、板书出示主题:善于学习,挑战难题。

二、实践活动、体验感受

1、教师出示3个信封并告诉学生:一个信封一个难题,也就是一关。第一关的题目略难,第二关的题目比第一关要难一些,第三关的题目最难。

2、教师讲述游戏规则:通过第一关才能进入第二关,同样,进入第二关之后才能进入第三关,闯关成功,就是胜利者。

3、开展游戏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第一关题目。

学生把答案写在纸上,教师出示正确答案,同桌互相检查。

(2)教师讲述:二战时美国士兵用手势“V”表示喜悦,请过关的学站起来,举起手指,一起喊“吔”,体验胜利后的喜悦。

(3)教师利用多媒体相继出示第二关题目和第三关题目,学生依次得出答案。(4)教师请全部过关的学生站起来,举起手指,一起喊“吔”,体验胜利后的喜悦。

4、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玩了一个闯关的游戏,有的同学聪明机智,勇于挑战,全部过关,也有的同学虽然不能闯关成功,但也有不少的收获,下面就请同学们说说玩了这个游戏后你有什么感受。

5、学生谈游戏后的感受。

三、感悟固情、体验升华

1、情境讨论

(1)教师讲述:现在,有这样一位同学,他碰到了数学难题,请同学们猜一猜,他会怎么做?(多媒体出示画面)(2)学生各抒己见。

(3)如果你遇到了难题,你会怎么做?(4)学生回答。

(5)教师小结: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谁都会面临一道道难题,这时候,千万不能退缩,而是应该用于挑战,克服困难。因为,胜利属于用于挑战的人

2、读故事

(1)多媒体出示故事《图书馆里的“小侦探”》,学生读题。(2)让学生猜故事中的人物是谁?(3)教师简介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是全球个人计算机软件的领先供应商——微软公司的创始人、前任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他为国家的企业发展、就业、教育和志愿事业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4)请学生谈谈比尔盖茨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5)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勇于挑战的事例。

(6)学生谈班中具有勇于挑战精神的同学的优秀事例。

(7)教师请刚才学生口中说到的勇于挑战精神的同学站起来,举起手指,大声喊“吔”,表示喜悦。

四、活动小结

校长要善于学习 第3篇

当前,许多校长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团,去全国各地名校参观学习。我不禁要问,这一拨又一拨出去考察学习的校长,会不会也像以上故事中学习葛里斯曼销售办法的业务员一样,只不过是照葫芦画瓢、移花接木、生搬硬套般学习和借鉴,因而永远也追赶不上葛里斯曼的业绩呢?葛里斯曼之所以能够走在大家的前面,是因为他懂得把握顾客的心理,在工作上勇于大胆创新,才使得自己的每一次业绩总是名列第一。他的这种勇于创新精神值得所有校长终身学习、崇敬与效仿。

那么,作为一名校长,出去参观学习,应该怎样才不会使自己像故事中的业务员一样,回来后只是简单复制他人的做法,永远也赶不上其他学校前进的脚步呢?又该如何才能做到创造性的学习和借鉴呢?

首先,校长要带着问题去学习。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固然有其可取之处,否则怎能吸引全国各地教育人士前去考察学习呢?因此,校长出去学习的目的要明确,要带着问题去学习。

校长应重视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切莫把它当成是观光旅游或是放松自己的黄金时间;校长出去学习要做到心中有数,思考自己要向别人学什么、如何学,要带着问题出发;校长要有一个小学生的学习心态,做到知己知彼,在学习和比较中寻找差距,发现自己学校的不足;校长在学习中要做好笔记,把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感记录下来,以待学习结束后进一步整理、反思和借鉴。只有这样,校长出去考察学习才不至于劳民伤财,才能够学有所得。

其次,校长要学习他人的精华。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校也一样,名校虽然有与众不同之处,但是名校也并非样样东西都是标本,名校也有自身的缺点,因此,校长在学习中要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名校有其突出的一面,彰显出一所学校的非凡魅力,但往往在这魅力四射的背后也隐藏着其学校管理上的漏洞与不足。因此,校长出去参观学习,不能抱着一味崇拜的眼光,认为名校的一切都是“一级棒”,故而全盘接收名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管理办法,而是应当带着扬弃的眼光看待名校,一分为二,汲取养料。

再次,校长要选择适用的资源。“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由于每一所学校的地理位置、办学条件、办学时间、生源情况、师资条件等各种情况不同,因此,名校的一些先进做法并不是适用于任何学校,校长在学习中要因校制宜,选择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有效教育资源。

校长出去学习他人的先进办学理念和学校管理办法,并不是“拿来主义”,通吃别人的东西,如果这样的话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出现“水土不服”现象,导致学校不但无法向前发展,反而陷入落后的境地,因此,校长要因校制宜,选择适合自身学校发展的特色道路,于己有用的则拿来,不能一股脑儿照抄照搬,这样才能够推动学校不断向前发展。

善于学习 第4篇

关键词:长处,英语学习,自信心

美国散文作家爱墨生说过:“自信, 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学生, 教师应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激发他们潜在的学习能力, 从而增强英语学习的动力和效果。

一、影响学生英语学习自信心的因素的分析

我从学生中抽取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度, 自信心与不自信心的来源等。通过对结果的分析, 总结出以下影响学生英语学习自信心的因素。

(一) 内因

影响学生英语学习自信心的内因源自学生自身能力的不足, 如记忆力、领悟力差, 性格内向羞于开口, 发音不标准等等。

(二) 外因

影响学生英语学习自信心的外因主要为得不到教师的积极评价和同学的认可,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从未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发掘学生长处, 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信心

《学记》中说:“教也者,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说教育的作用, 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发挥其优点并克服其缺点。这就告诫我们为人师者, 要善于发掘学生的优点与强项, 消除学生自身的弱点带来的负面影响, 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几乎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长处, 如记忆力好, 领悟力强, 发音标准, 擅长唱歌、表演、书法等等。教师若能在开展教学活动的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强项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就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信心。

目前我国的教学都是采取大班授课的形式, 学生人数众多, 英语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很难, 这就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尤其要关注后进生。在后进生当中, 有的学生因自身弱点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 容易自我否定, 常常自我暗示“我没法学好英语”;有的先天聪颖却无心向学, 因成绩差从未得到表扬。教师应重点了解他们的长处, 根据他们所长来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活动, 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三、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长处

(一) 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并未把学生当成个性鲜明的个体, 学生除了回答教师的问题之外没能参与太多的课堂活动, 加之一些教师只注重语法教学和应试教育, 设计的问题或课堂活动难度较高, 让不少学生产生挫折感, 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

而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就是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以学生为中心, 必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与长处, 使其长处得到体现, 自主能动性得到发挥。

(二)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 也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与长项, 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 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在英语课堂上, 借助图片、视频及多种实物教具, 教师可以把一堂课上得生动热闹, 课程的趣味性得到了提高。然而教师不应只侧重于趣味性, 还要注意活动的覆盖面要广。不一定每个活动都必须是所有人都上场, 但一个学期或下来每个学生都应有机会参与并展示自己的特长。我在教学中采用过以下活动形式。

1. 小讲课。

挑选英语成绩优秀且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当教师, 负责主讲。优秀生笔试中获得的高分只能证明他们的应试能力, 若再多给他们创造平台展露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 有利于维持他们的自信心和主动性。然后由主讲学生招选擅长电脑技术的学生负责制作多媒体课件, 知识面广的学生负责信息的采集, 以一个强有实力的团队合作形式为全班学生展示一堂精彩的讲课。

2. 情景表演。

这一教学活动也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 我给组员们大致分配如下任务:导演、编剧、演员。在一定主题下学生自编故事情节, 安排组内各人的角色。这样一来, 创作力丰富的学生可当导演或编剧, 语法基础好的学生负责把关台词的准确性, 表现欲强、擅长表演的学生可当演员, 另外擅长美工的学生还可负责表演所需的道具, 大家各施所长。

3. 英文朗读。

为学生准备的朗读材料最好是富于情感的诗句, 或是言语生动的对话。能体现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语感的把握。

4. 英语书法比赛。对于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或是英语基础差的学生来说, 情景表演或英文朗读都具备一定的难度, 书法比赛则为他们提供了展示“内才”的机会。除了比赛, 教师平时也可以指派英语字写得漂亮的学生负责在黑板上抄写练习答案, 最好多派那些学习不够主动的学生, 在抄写的过程中也帮助他们把语言点复习了一遍, 同时促进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还有唱英文歌、电影配音、绕口令、传话筒等有趣的游戏活动, 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乐在其中。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展示自己的特长并得到认可, 有时候后进生的某些特长甚至是优秀生无法可比的, 这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成功的体验, 不仅大大满足了他们虚荣心, 还激发他们的自信, 从而引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重视。

四、用积极、恰当的评价维持学生的自信心

(一) 评价应积极、及时

每次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都应及时地对活动进行总结, 并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甚至奖励。当那些平时上课默默无闻或表现不佳的学生在活动中很好地展现了自己的才能时, 教师一定要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表达出对他们的欣赏, 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不断激发和强化其对英语的兴趣, 鼓舞他们向新的成功迈进。

(二) 评价应具有指引性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有指引性, 指点学生如何进行下一步的努力, 在英语学习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如鼓励英语语音标准或音色动听的学生多听英文广播并进行模仿, 引导爱唱英文歌的学生研究歌词中出现的表达和文化背景等, 让记忆力好的学生默写和背诵经典的文章段落, “说不定你以后能成为英语节目的主持人或播音员呢”“从唱英文歌到写英文歌, 老师期待你能成为全能歌手哦”等话语有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劲头, 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延续性发展。

(三) 持续关注学生的进步, 让学生的自信延续

对于在某次活动中展露才能的学生,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上要持续地给予关注, 用微笑的目光不时巡过他们的位置, 不看名单也能叫出他们的名字, 告诉他们老师对他们的某项特长印象深刻, 希望他们利用特长学好英语等等, 甚至派发些小任务给学生, 让学生产生存在感与价值感, 会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自信。

原创文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 第5篇

中国有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表达出一种“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进取精神,是一种乐观的激励。它告诉我们“年轻时,学是为了理想,为了安定;中年时,学是为了弥补空洞的心灵;老年时,学则是一种意境,慢慢品味,乐在其中!”

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而知之,是自古以来治学立身的良训,也是为人处世中能够有所成就的根本之策。有些人自恃先天条件好而不肯学习和很少学习,如此一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来那点儿先天的优越性,很快就会消失殆尽,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被时代所淘汰。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两句名言出自宋真宗赵恒。宋真宗在政治上虽不曾有过远大的抱负,但他的这两句有关读书、学习的话却流传千古,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南宋诗人、画家郑思肖在诗中云:“布衣暖、菜羹香,诗书兴味长。”更是道出了书中滋味。人们若终生与好书为伴,着迷似的吸取书中美味,就能将自己演化成一个于社会有用的人,一个自身得到完善发展的人。

民国年间,湖北儒医熊伯伊在医道上,妙手回春,远近闻名。此外,他还是一个酷爱读书,博学多才、能诗善文的人。它作为座右铭的诗作《四季读书歌》,笔调生动,情趣盎然,至今,依然对人教益良多,让人在轻松阅读之中,思绪无穷: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生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寸阳分阴须爱惜,休负春色与时光。”

“夏读书,日正长,打开书,喜洋洋。田野勤耕桑麻秀,灯下苦读声朗朗。荷花池畔风光好,芭蕉树下气候凉。农村四月闲人少,勤学苦工把名扬。”

“秋读书,玉器凉,钻科研,学文章。晨钟暮鼓催人急,燕去燕来促我忙。菊灿疏篱情寂寞,枫红曲暗事彷徨。千金一刻莫空度,老大无成空白伤。”

“冬读书,年去忙,翻古典,细思量。挂角负薪称李密,囊萤映雪有孙康。围炉向火好勤读。踏雪寻梅莫乱逛。丈夫欲遂平生志,一载寒窗一举汤。”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有意识的学习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你愿意学,机会随处都是。为人处世中,愿意学习和不愿意学习,其结果大不一样。有的人先天条件好,因而自满,往往是一事无成。所以说,劝人学是件善事,听人劝是件好事。

在今天这个动荡变化竞争激烈的时代,终生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经营生命的重要途径之一。终身学习所代表的是活到老、学到老,而且是更积极地把握人生中的每一刻,快速学习及学以致用。终身学习的精髓,正如南宋大思想家朱熹说过的一样:“无一人不学,无一事不学,无一时不学,无一处不学。”

培根说过:“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高世其说:“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人缺少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教师要善于让学习充满愉悦 第6篇

要达到这一境界,我们当前首先要做的事情是为学生减负。包括教育主管部门简化教材内容、学校减少作业时间、教师优化教育教学内容三方面。现行的新教材内容已经简化,减少作业时间是学校举手之劳的事情,优化教育教学内容的责任在教师。

如何优化教育教学内容?一方面,教师应钻研教学大纲,吃透教材,每一课、每一章、每一节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非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应细讲,哪些应略讲,哪些应不讲,哪些应拓展,哪些应补充,教师应了然于胸;另一方面,教师要用心备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道德表现以及家庭情况等,目的是为教师选择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服务。对牛弹琴,是因为方法不当。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所以说,教法得当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开始。

其次,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一切学习方法中,经常复习是一种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研究发现,人们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经常复习,能克服人们的这一记忆缺陷。在生活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事情,我们虽然没有有意去记忆,却经久难忘;有些事情,虽然动过一番脑筋,后来还是忘掉了。哪些事情是我们经久难忘的呢?我们不难发现:是那些对我们的大脑刺激较深的事情。因此,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表演教材、开展小游戏、编写顺口溜等方法使他们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缩短学生学习时间。即使一台机器,运转时间久了,也会发热,甚至损坏,何况正处于身心发展都不成熟的孩子们?一味地靠消耗时间抓成绩,实在是一种愚笨的做法,不论出不出成绩,你是以损害学生的健康和自身的健康为代价的。可以说,无论何时,死揪的时间也不等同于成绩。因为,成绩来之于课堂学习效益,课堂学习效益来之于学习方法和技巧。愿每一个教师、学校领导及教育主管部门领导都不要再犯这个低级的错误。

第四,善于运用学生的力量。常言道:“有智不在年高。”如我们熟悉的“曹冲六岁称象”、“仲永五岁写诗”的故事。作为教师,你什么时候也别把学生当做简单的容器,你应该看到,他们是一群有头脑、有思想、有智慧且充满青春朝气和活力的人。同成年人一样,他们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有长处、也有短处。他们知道的事情,老师不一定知道;他们能做的事情,老师不一定能做。所以,在学习上,学生通过自学或者讨论能掌握的内容,老师就一定不教;在管理上,学生能够自我管理的事情,老师就不必插手。这样做,既可以提高学生充当学习主人翁的意识和学习、管理的能力,又可以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利人利己,可谓两全其美。

如果我们当教师的,在优化教学的同时,能在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上多花点功夫,多想想如何能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如何让学生掌握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如何为他们科学地安排作息时间,如何充分调动他们求学的动机与学习的主动性,那么,我相信,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的现状一定会得到改变,享受教育、享受学习也不再是一句空话。

(作者单位:河南嵩县田湖镇第一初级中学)

喜欢读书善于读书 第7篇

可是, 在今天, 要喜欢读书, 并不容易。我们都知道, 造出文字, 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正是靠了文字, 人才能大步推进那在口语里开始了不久的抽象思维, 并由此激发出想象力的新一轮奔放。可是, 这些年人工图像的狂轰滥炸, 却将不止一代人造得只习惯看图、一拿起书就犯困。如果出生在五十年前, 小时候没电视看, 也没人逼着做习题, 你最大的消遣是读书, 你就很容易养成对文字的敏感, 翻开一页, 一目十行地扫过去, 厚厚的一本, 几下就看完了。可如果生在现在, 那就不同了, 从小学开始, 读书就是做习题, 你很少有时间读课外书, 也许拿起一册漫画, 你能一目四图, 整体把握, 一到翻开书本, 就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数下去, 半天也看不了几页。读书竟然成了一件费力的活, 这要从小独生子女、凡事习惯于省力的一代人, 怎么喜欢得起来呢?

可是, 怎么理解电脑和互联网?就算不爱读书, 年轻人猫在电脑前、上网的时间可不少, 这不是也能培养他们对文字阅读的亲近感?应该说这有一点作用, 但作用不大。游戏、网聊、查询实用讯息, 大概是年轻人业余猫电脑、上网的三大主因。即便关心时政、发言评论, 一般也都是快速阅读、即时反应, 真像读一本书、一本杂志那样, 在屏幕上盯住长篇文字、持续翻页阅读的人, 其实很少。总体而言, 电脑屏幕 (特别是网络世界) 和电视屏幕差不多, 都是将人引向快餐式的文化消费的。我甚至觉得, 一个习惯在网上阅读文字的人, 可能反而不喜欢读书。网络在教会他一目十行的同时, 会不会也养成他躁动的心性, 令他没有耐心持续阅读一篇稍长的文章?他会不会习惯了蜻蜓点水, 抓住一点就跳开, 什么细致的描写、密密麻麻的数据、一层一层的分析, 他很快就会看得心烦, 于是统统跳过去?他理智上也许知道, 信息、知识、趣味、想象力……一本好书的丰富价值, 往往就在这些他跳过去的地方, 但他就是没耐心, 一看到大部头的书, 心里就发怵:这样的静不下心的人, 会喜欢读书吗?

善于读书, 就更难了。虽说出版业不大景气, 这些年来, 新出图书的总数, 还是相当惊人。其中当然有许多好书, 但和电视、广告或其他媒体一样肤浅不成器的烂书, 也为数甚多。如果是一个读书不多, 但对书本还有兴趣的中学生, 他走进书店, 面对满架五颜六色的图书, 他怎么选择?有谁能告诉他, 这本是烂书, 要丢开, 那本不错, 值得细读?家长吗?如今家有藏书、愿意鼓励孩子丢开习题、掉进小说和人物传记里六亲不认的家长, 委实不多。那老师呢?鼓起眼睛, 训斥沉迷课外书的学生是不务正业、耽误前程的, 往往不就是老师吗?电视上整天娱乐搞笑、“我型我秀”, 主流和时尚媒体或说教、或广告, 千篇一律, 即便大学校园, 也到处贴着舞会讯息、招聘广告, 甚至有这样的教授, 对满满一教室的学生说:死读书没大意思, 还是多考几张证书要紧!偌大一个社会, 就几乎没有谁, 能切实帮助走进书店的中学生, 让他避开粗滥读物, 走近好书。如果他第一步走不好, 善于读书云云, 就更谈不上了。

善于动脑“趣”事多 第8篇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综合学习六·我的小笔头”:生活趣事

你的生活中也一定会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把你觉得有意思的写下来吧!

拓展思路

给凳子穿“鞋子”, 从表面看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但从深层次看又是一件关系邻里和谐相处的大事。小作者能积极地发现生活中的细节问题, 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这件事, 怕噪音会影响到楼下的邻居, 打扰他们安静的生活。小作者创造性地想办法解决, 亲自动手给凳子做“鞋子”。小作者善于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并把解决的经过记录下来, 就成了一篇很有趣味的小文章。在同学们的生活中, 一定也发生过许多类似的事情, 使我们感到开心、有意思……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把你生活中的“趣”事写出来, 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习作提示

1.留心观察, 选择“趣”事。这次习作要求写“趣”事, 什么叫“趣”事呢?它也许是很小的一件事, 但是却能带给我们快乐, 带给我们欢笑。请同学们留心观察, 在你的生活、学习中, 你做过哪些让你高兴的事情呢?把它写下来吧!例文《“夹”沙包》就是写了这样一件小事:“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掉进暖气“洞”的沙包“夹”出来了, 沙包却被剪破了, 豆子都蹦了出来。的确有趣, 让人哭笑不得。

2.按顺序写“趣”事。写事的作文, 要把事情的经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清楚、写具体。常用的方法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想一想:你发现了生活中的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你想了哪些办法——结果怎样。

教师要善于合作 第9篇

所谓合作,是指“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一确定目标,彼此通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联合行动。参与者须具有共同的目标,相近的认识、协调的活动、一定的信用才能使合作达到预期效果。”[1]提倡教师合作主要缘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理由:

1. 时代的要求

全球化时代,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和方便快捷的现代化交通工具,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越来越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一个人想要孤立都是不现实的,他必定被卷入各种各样的交往中。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扩大深化,知识更新加速,对教师而言,还停留在以往的角色势必被淘汰。多元化的客观现实使人们趋向于承认各种文化的平等性,即各种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应该理解、尊重、掌握不同类型的文化。合作,就是最好的途径,教师的合作就是促进不同文化交流的最快捷的方式。只有学会合作、善于合作,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2. 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在新世纪,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所谓学习型社会,就是指参与社会运行与创造的各类主体,始终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始终以学习促进创新,淘汰陈旧与落后,保持开放与进取的社会动力。[2]简言之,学习型社会就是指以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人人均能学习的学习化社会。其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建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的那种“一朝学习终身受用”的观点已不复存在,教师也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在学习型社会中,作为学习者的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具有合作意识则成为包括教师在内的每一个学习型社会成员的必备素质。

3. 新课程的要求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这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国以前的课程体系偏向于模仿、借鉴苏联的课程模式,课程计划较为强调课程的分科性,在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层面上考虑得较充分,导致了学科门类过多,相互较为独立的局面,教师也被描写成了“孤独”的职业,一味追求独立、独干,缺乏与他人进行交往、合作的动机和愿望。针对此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纠正,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着重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教师与他人的有效合作就成为实现课程综合化的前提和途径。

教师合作的层面

合作必然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合作范畴具有多层面性。

1. 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在任何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处于核心地位,是教育过程的重要支柱,教师与学生合作具有必然性。教师与学生作为教育中的两个主体,其主体性也说明了他们进行合作的可能性和有效性。教师与学生只有进行有效合作,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师观和学生观。传统教育观念往往把教师作为知识上的绝对权威,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只能全盘接受,完全不能质疑,更谈不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性的激励了。改变传统的教师观和学生观,也即意味着改变上述的这些对教师和学生的狭隘看法。把教师与学生视作完全平等的两个个体,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学生应该对教师充满爱戴和尊敬,但不是畏惧和臣服。在平等地位的前提下,学生与教师应交流、应合作,学生可以质疑,可以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

其次,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的。为了教学合作顺利开展,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规律、每一个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身心发展特点等,以便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教师还应该课前多准备,精心设计教学的思路,激起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此之外,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还应包括情感上的合作,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做到精神饱满、高昂,对学生的合作充满期待。这样,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合作才不是徒具形式,而是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合作中,促进学生进步的同时,教师也打开了思路,拓宽了思维,以学生的独特视角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查漏补缺,有利于自身的发展,有利于“教学相长”。

2. 教师与教师的合作

传统课程体系对分科性的强调导致了教师之间的孤立;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残酷竞争导致了教师之间不愿意互相交流教学心得、教学成果,即使迫于上级的命令,在各种形式的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会上,也只是泛泛而谈,大多“留了一手”;由于中国封建传统遗留下来的“文人相轻”思想导致了教师之间互相敌视对方,“老死不相往来”,保守性非常强。这些状况对教师本身的发展是不利的,对学生的影响更是弊大于利:导致了学生知识孤立、分化,思维死板、僵化。因此,我们必须着眼于教师集体的改革。由于教师集体劳动的特殊性,各个教师具有共同的教书育人目的,具有统一的职业道德规范,他们之间的合作是可行的。而教师之间的真诚合作,无论从教学效果还是从对学生的影响来看,成效都是巨大的。

首先,同科教师的合作。同一科目的教师具有共同的具体教学目标,合作的意义最大,合作的效果最突出。同一科目的内容相同,教师们的理解相近,合作的可能性最强。但又由于他们的个性差异,在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上,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教学评价的实施上,同科教师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差异性决定了他们应该进行坦诚的交流和合作,共同加深对本学科的理解,提高本学科的教学效果,从学科整体出发,为了学科的发展,在促进“大我”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小我”的发展。

其次,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多元文化的客观存在,课程综合化的要求需要跨文化、跨学科的交流发展,跨学科教师的合作就是为了适应这一趋势。加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有多种途径,较为流行的是组建跨学科教学小组。跨学科教学小组是指教同一批学生的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小组,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定期设计跨学科课程单元,围绕共同的主题开展教学。[3]跨学科教学小组的组建有利于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能够弥补各自学科中的不足,了解其他学科的动态,借鉴其他学科的优势,完善本学科,在合作的过程中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取缔学科界限,真正做到课程的综合化。

第三,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教师作为学校中的一员,其发展要依托和附属并受制于学校,教师只有与教育管理者进行合作,支持管理者的治校方略,遵守制度规章,才能为自己的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又由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理应受到教育管理者的关注,教育管理者也只有寻求与教师的合作,在工作与生活上对教师进行关心,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好的环境条件、设施设备,得到教师的理解,争取团结教师,才能顺利地开展管理工作,促进学校的发展。

第四,教师与教育专家的合作。这里的教育专家是指与亲临教学一线的教师相对应的教育理论工作者,主要包括教育科研人员、师范大学里的教授等等。新课程要求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要求教师具有研究能力,变教师只是课程的机械执行者为课程的开发者与设计者,要求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等,这些都要求教师必须与教育专家进行合作,在教育专家的帮助下,对自身的具体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理论总结,把教学实践上升到教育理论,进行反思与推广,并与他人交流经验成果。

3. 教师与社会的合作

传统的教师自命清高,居于“象牙塔”的学校,寻求与外界社会的隔绝,根本谈不上与社会展开合作。出于对传统教师权威的认同,外界自然也不愿意插手学校内部的事情,并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教师理所当然的职责,不用自己操心。现今社会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人们日益认识到了这种看法的错误,教育应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与社会(包括家庭)的通力合作,共同教育孩子,于是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围墙推倒了,越来越多的家长也主动地关心孩子的教育。教师寻求与社会的合作就成为必然,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在各种社会力量中,家长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类,教师要特别注意与家长的合作。家长较之其他人更关心教育,心理上有与教师接触的愿望,这为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准备了条件。以往教师与家长联系的方式一般限于召开家长会,教师直到发生了比较严重的事件才会想到与家长联系,在这种交往形式中,教师一般是权威、是主动者,家长是被动者。有效的合作要求两者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与家长是以学生为中介而建立的伙伴关系,没有孰优孰劣的偏见,他们要定期进行交流,就他们所关心的学生在家与在校的情况相互交流信息、意见和建议;他们要定期见面,建立稳定持续的长期合作关系,不要“临时抱佛脚”。在有效的合作机制中,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的支持,家长在养育孩子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4]

其次,教师与社区的合作。学校、家庭、社区是教育上的联合整体,缺了任何一方的协作都会使教育产生负效果。在与社区合作的过程中,教师深入社区,融入了社区,能从人们的实际需要出发,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使教育真正与生活结合起来,不仅使教育服务社区,更使教育成为改造社区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辞海 (上册)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912.

[2]韩振峰.建设学习型社会奔小康[N].中国教育报, 2003-03-01 (2) .

[3]上海师大教科所/上海市实验学校“高中课程综合化”课题组.课程综合化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 1996 (9) .

引导学生善于思维 第10篇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老师要为营造学习氛围而努力。《课标》指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朋友、导师, 要真正体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 让学生能与你推心置腹地交流、对话, 切忌将学生当对立面、当敌人。现代教育学知识一针见血地指出:任何优秀的老师都是将学生视为朋友、好友、视为完全可信赖的伙伴。因此, 任教者为构建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应采取各种办法, 激发学生兴趣语文、乐于学习。要让学生明确善于思维的重要性。从现实生活与古今中外中选取典型事例, 使学生领悟善思的好处与懒思的危害, 激发其想思考、乐思考的欲望。在课文的导入中, 以生动的导语驱动其好奇心理, 使之乐于学习。如悬念式导入:作者从普通的钓鱼中得到人生的启示, 到底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吧!———这样的话语, 是能激起学生学习欲望, 使其欲摆而不能, 真是有如磁铁般功效。

二、教给多种训练方法是引导学生善思的关键

1. 画图想象法。

现代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 画图是思维的一种载体。在画图之前, 作图者必须先有一定思维, 必须对所要反映或表现的内容有比较深刻的领会。只有这种情况。画图才能真正表情达意。比如, 教六年级上册《詹天佑》时,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 教师提出要求, “请按照课文具体内容, 自己动手划一划开凿八达岭采用, ‘中部凿井法’是怎样的情况”。学生根据课文具体内容, 画出了简图, 虽然大家作画水平有高低之分, 但是, 学生还是对“中部凿井”理解得比较准确, 每个人都会在山的中部画‘一口井’示意中部开凿并在“井”的两侧以及“山”的两侧分别画上“→”示意工作面。因为学生在动手画“→”中就由原来的书面上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工作面, 而且又画了四个工作面。这时教师只要稍作提示:从“画”中, 你看出詹天佑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创新体现在什么地方?———从具体画图中学生的思维有更具体的对象, 既显明又突出, 有利于学生理解詹天佑的杰出所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在画图中得到突破。

2. 问题想象法。

问题, 指课文中重点问题或关键性问题。想象, 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欧洲伟大的哲学家康德说得好:“从哲学角度讲, 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 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 它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 创造出第二自然。”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凭借课文所描绘的人或物, 启发学生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展开想象, 充实丰富或适当拓展延伸课文内容, 达到巩固知识与发展思维之目的。问题, 不是乏指课文中的一般性问题, 而是比较有价值的问题, 比如关键性问题或重点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想象能达到巩固拓展知识与发展思维两方面目的。比如, 教学六年级上册《穷人》时, 引导学生根据原文的赞美穷苦渔民桑娜和丈夫的美好心灵, 续写《穷人》, 当渔夫看到了床上的孩子后的片段描写 (注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 。这种规定范围的想象, 既有利于学生对原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又有利于其思维的再发挥、想象。大多数学生都能从“爱、关心”这一理念出发, 描写渔夫发现西蒙的孩子后十分关心、疼爱的话语以及他俩如何从吃、穿等方面对西蒙孩子的照顾。又如, 教学《唯一的听众》时,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题想象, 谁是“唯一的听众”?在什么情况下成为“唯一的听众”?“唯一的听众”说明了什么?由于本文的课题就是文章的关键性问题, 从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想象, 学生既要熟读课文了解相关的内容, 又要思考、探究, 找出答案。从这种“读书—问题—再读书—结论”的学习方法中, 学生逐步提高了思维能力, 培养了创新能力。

3. 正反辩论法。

从无数课堂实例中, 教师们明白了, 小学生往往从自己的看法为根据, 通过“正”“反”的争辩, 逐步获得正确观点。因为, 在语文教学中, 适当引进“正反辩论法”, 有利于启发思维, 有利于综合素质提高。比如, 五年级上册《假如没有灰尘》略读课文, 引导学生学习时, 教师采用“正、反两方辩论法”的方法, 让学生自由组合成“正、反”两方, 然后组织在课上各抒已见。由于, 两方的学生都想在辩论中取胜, 所以学习课文时, 个个很认真, 同一方的学生偶尔还窃窃私语, 很神秘地交换自己的学习成果。这种学习方法, 能较大幅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思维能动性, 很有利于启发思维、引导想象。

4. 课题开花法。

不少课题是文章的中心, 是“题眼”。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以课题为切入点, 进行合理想象,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 六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民居》 (略读课文) 采用‘课题开花法’教学;教师在提出课题《各具特色的民居》后, 这样引导学生思考: (1) 课文介绍几种民居? (2) 每一种民民有什么特点? (3) 课文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些特点?第一个问题根据课题的前部分提出;第二、第三个问题根据课题的后部分提出, 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学生易于理解, 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只要细心精读思考其中内容, 是能够回答的。这样引导, 也完全符合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训练, 是提高学生素养的有效训练。

5. 创新训练法。

新课标指出,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素养教育的重点。教师要利用儿童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 从小就培养儿童的这种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发扬敢闯、敢冒风险, 敢于竞争的精神, 要运用质疑法、尝试法、探究法、发现法等方法, 让学生标新立异, 释放灵感, 展现自身价值, 发展创新思维。比如, 级上给课文换个题目, 变动写作顺序, 改编续写故事;结合语文剧。教六年册《山中访友》时, 让学生改换课题并比较与原题的区别。通过比对, 学生从《山中动植物》、《山中访友》中悟到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思维境界得到升华。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第11篇

学生好比是一辆崭新的汽车,如果我们用马拉着它行进,那么它的速度和行驶的路程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把汽车发动起来,靠自身的力量行进,那么它的速度不仅要快而且会行驶的更远,这就是外部力量与内在动力的区别。所以,我们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一次讲学中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他走上讲台后,从箱子里抱出一只大公鸡,并在桌子上撒了一把米,然后就按着公鸡的头吃米,可公鸡拧着头“咕咕咕”直叫,怎么也不肯吃。陶行知又扳开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随后陶先生轻轻把手松开后,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走到一旁,大公鸡就自己啄起米来了。陶行知对台下的师生们深有感触的说:“我们的教育就如同喂这只鸡,强迫孩子学习,把知识硬灌给孩子是不会有好的效果的。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需要内在的动力,有了内在的动力他才能主动去学习,可见要想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老师就必须想办法让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的学习心态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想让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目标,一艘没有航行目标的航船任何风向的风都是逆风,它将不知被吹向何处。学习目标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有了学习目标学生就有了学习的方向,也就会产生无比的动力,他将克服一切困难和外界干扰,朝着自己的学习目标大步前进,走向成功。教师要善于帮助学习树立起科学的学习目标,目标可大可小,可远可近,因人而异,适合就行。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只有是学生自己选择的,他才愿意去做,而且还要把它做好,这就产生了动力。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自主选择的愿望非常强烈,但是大多数的家长和老师总会把自己认为美好而有价值的东西,统统强加给学生,却不管学生愿不愿意,有没有兴趣,殊不知,这一味的强加往往会适得其反。例如有的学生非常喜欢舞蹈,对舞蹈情有独钟,可家长和老师却偏偏去让他学习绘画。一个愿学而不能学,一个不愿学而非得学,两种结果可想而知。那么我们何不转变一下教育思想,不仅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愿望,还为他创造自主选择的机会。学生这样的主动选择,一定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老师和家长只需在学习过程中稍加引导,就可能成为有效的成功的教育。

教师要善于排解压力 第12篇

由此看来, 教师必须加强自我心理的保健, 要敢于正视自我。要学会用自我调节、自我暗示、自我激励的方法来平和自我, 用合理方式发泄自己的消极情绪, 保持积极的情绪, 增强生命的活力。

慧宗禅师经常云游各地弘法讲经, 临行前总不忘吩咐弟子们侍弄好寺院的数十盆兰花。弟子们深知禅师酷爱兰花, 便十分殷勤地加以照顾。一天深夜狂风大作, 之后暴雨如注。弟子们一时疏忽, 将数十盆兰花遗忘在户外。第二天清晨, 弟子们望着眼前倾倒的花架、破碎的花盆, 后悔不迭。几天后, 慧宗禅师返回寺院, 众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 准备领受责罚。慧宗禅师泰然自若, 神态安详。他宽慰弟子们说:“当初,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待得知原委后, 慧宗禅师更是淡然一笑:“经不起风雨, 是花的错, 而非人之过。”就是这么几句平淡无奇的话, 在场的弟子们听后, 却在肃然起敬之余, 更如醍醐灌顶、大彻大悟……细微之处见品性, 慧宗禅师也由此成为唐代名僧。

做教师的, 千万不能把自己的心理怨气带到教学工作中去, 无端地向学生发泄, 如果这样, 势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影响。一句话能说得让人笑, 一句话也能说得让人跳。所以,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进行自我心理保健, 做到冷静地看待自已的心理问题, 理顺自已的心理流向, 改善自己的心理环境, 使自己的心态永葆健康年轻。

面对工作压力, 教师要运用积极的方法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首先要让自己经常得到成功的体验。成功是一种主观体验,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并无统一的客观指标, 它只是一个人在完成某项任务 (包括学习、生活、工作中的任务) 后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的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有些人渴望成功, 不允许自己有失误和不足, 如果得不到自己要求中的成功就会失望。这些人要求的目标过高, 当他因能力有限而达不到目标时, 就会产生失败的体验。我们要将奋斗目标定得客观一些, 或将大目标化解为多个力所能及的小目标, 使完成这项任务变得可能。教师要学会主动体验成功, 在看到不足的同时, 更要看到自己的成绩。

每个教师都要以博大的胸怀为桥墩, 以良好的教养为桥面, 以广博的知识为路灯, 以聪明的才智做护栏, 架起爱河上的这座桥, 帮助学生从这座桥走向成功。教师在不断拓展学生生命空间的同时, 自己也拥有了广阔的天空, 守住了自我心理健康发展的净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善于学习】相关文章:

善于学习的教师05-19

善于学习勇于创新08-01

善于观察06-29

善于倾听06-30

善于倾听阅读答案06-30

要善于总结范文05-25

敢于担当善于担当07-14

敢于担当善于作为07-14

善于担当党课讲稿07-31

善于发现美的事例07-31

上一篇: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研究下一篇:社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