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2024-07-15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精选12篇)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第1篇

1 教师不健康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理由

1.1 自身压力。

由于消极的认知方式导致消极的消极行为和情绪, 使得有些教师对自身职业和发展状况不满意, 或对自身所处的工作环境与人际关系不满意, 进而对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进取意识, 最终引起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二是由于业务中出差错, 致使出现抑郁心理。

1.2 工作压力。

教师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的备课、上课、批作业、辅导, 有时候还要应对一些突发事件, 长此以往, 使之精神疲劳;学校扩招、学生数量激增、教师短缺。使之工作过于繁累, 情绪常常处于紧张状态;年轻教师缺乏, 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无论年龄如何均处于同等的工作压力下, 使之身体透支;现在的教师职业是铁饭碗。工作采取聘任制, 个人教学能力, 工作能力, 管理能力, 交往能力, 各个方面都会和别人形成竞争, 持久的竞争环境使之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1.3 组织文化压力。

部分学校对教师管理缺乏科学完善的选用人机制和相应的激励机制, 绩效考核评价标准不具体, 教师使用和管理缺乏明晰的依据。没有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晋职晋级程序。有的时候存在不公平现象, 这些都容易使教师产生不平衡的心理和抵触情绪。

1.4 社会压力。

现在很多教师都是高学历, 高素质人才, 囿于职业需要, 却每天都要管理一群孩子, 尽是琐碎之事, 有的时候还得不到家长的理解, 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 从而产生不平衡心理。且大部分教师是女性, 充当着妻子、妈妈、儿媳多个角色, 家庭事物负担重, 工作与家庭都要兼顾, 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教师的心理素质。与社会其他职业即得利益与工作强度的攀比, 也是社会压力内容中的一部分,

2 改善教师心理问题的意义与主要途径

教师心理健康的构成是指一个优秀教师所应有的心理素质, 也就是教师对内对外环境及人际关系有着良好适应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特征等。在教师的素质修养中, 教师心理健康的状况, 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 影响学生的身心成长。所以, 好的教师, 除了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能外, 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教师促进自身健康, 还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 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的客观要求。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 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 轻则影响师生关系, 重则可能伤害学生的心灵。因此, 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 教师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 (Dr.Hain G.Ginott) 曾经说过:“For better or for worse”。意思是:作为一位教师, 他 (她) 要么是帮助人, 要么就是伤害人。因为首先教师的期望值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作用--正向的, 亦或是负向的。他还在他的著作中这样阐述教师的力量:

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 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 教学的成功和失败, “我”是决定性的因素。

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 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景的主因。

身为老师, 我具有极大的力量, 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 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 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 也能叫人开心, 能伤人, 也可以救人。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 一场危机之恶化或解除, 儿童之是否受到感化, 全部决定在我。”

这位教育心理学家的阐述进一步说明了教师心理健康对被教育者的作用。从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出发, 对于调节和改善教师心理问题提出如下策略:

2.1 呼吁社会重视

每一种行业都一样, 需要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社会、家庭尊重爱戴教师, 对于解决教师压力是很重要的。教师的心理问题也是一种社会问题, 治标治本, 必须整体联动;社会尊师重教, 尊重教师的劳动, 理解他们的苦衷, 在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中, 自然会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

2.2 把教师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对象, 加强思想教育和培训, 引导他们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

学校要坚持和完善谈话制度, 通过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 帮助教师确立符合个人实际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帮助他们坚定职业信念, 锤炼他们应对各种上挫折的意志品质和能力;帮助他们完善个性品质, 培养他们思维的开放性, 情绪的自我觉察力和心态的平衡性, 及时掌握教师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 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 解除后顾之忧。第三, 改进和完善选拔聘用教师的相关制度和激励机制, 为他们集中精力干好工作提供良好的投放环境。管理者要通过深化学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针对不同年龄, 不同学历, 不同特长的教师, 设计配套规章制度, 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努力形成公开公正的用人环境, 打造晋职晋级机会均等的平台, 从用人导向上为教师减轻压力, 在奖金分配上予以政策倾斜, 让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第四, 换位思考。每一个人的愿望都不可能完全实现, 总会有不如意的地方, 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 想如果我是学生会怎样, 如果我是家长会怎样, 经常和对方对话, 和自己对话使得情绪轻松, 心情愉悦。第五, 提供和拓宽维护教师身心健康渠道, 为他们保持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创造适宜的氛围和条件。要建立和完善心理辅导机制,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 帮助他们缓解工作压力和紧张情绪, 增强他们的心理保健意识, 提高他们的心理调试适能力。

2.3 发挥教师作用是提高教师心理问题的良策

常言道, 学校领导是解决学校一切问题的直接责任人, 以往工作中领导要求怎么做, 教师就按此办法去做。然而, 一个人的思路是有限的, 对有些问题的解决办法难免单一或片面, 不能对问题的本质做出完全、正确的判断, 因此就不能提出更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 有时甚至解决不了问题, 还会使问题复杂化, 长此以往, 便使得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为了消除这种工作方式带来得不良影响, 真正发挥大家的力量, 我们应当尝试提出问题, 给大家一定时间, 让大家思考解决的办法随后召开教师例会, 每个教师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从大家的观点中获得更多的解决办法。教师从中结合自身特点, 选取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 领导受益, 教师受益, 学校受益, 何乐而不为?

例如在解决学生流失问题时, 通过上述做法, 大家集思广益, 提出了众多解决问题的途径, 归纳起来, 有几个关键做法:一是做好思想工作, 用行动感化;二是分析解决流失的原因, 用心换心;三是交朋友, 大手拉小手。此举成功处在于教师的方法领导采纳后, 使教师的信心倍增。学校无论有什么问题, 只要问题一提出, 教师就想办法解决它, 可谓是“众人拾柴火焰高”。这种方法极为奏效, 即分解了领导的压力, 又保证了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 可谓一举两得。

在工作中, 我们更应注重与教师们的沟通。一线教师很辛苦, 且不说“备、上、批、辅、改”等常规教学, 单就他们每人的跨学科授课, 常常见他们刚入下这本教材, 忙又抓起另一学科研读。业余时间我们愿意倾听来自他们的心声, 更愿意与他们谈心。当有教师提到“学生的成长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时, 我们则记在心里并与大家一起关注学生的成长, 因为我们的工作只要发挥了集体的作用, 才能拓展解决问题的途径, 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教师的生活既好象万花筒, 又像一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 五味俱全。学校的教学工作要做到和谐发展, 首要做到的是全体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 这就是必须要做到组织制度保证。一是真正注重贤能, 点石成金, 尊重人才的全面发展, 恰如其分地评价教师, 犹如一剂甘甜的良药, 一池激活的活水;二是全体教师以鼓励为主, 实施多元评价, 科学完善选用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 绩效考核标准依据应明晰而具体, 克服不公平情况的发生, 避免教师产生不平衡的心理和抵触情绪。

摘要: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及其他教师的心理与行为。教师常常产生的不平衡心理和抵触情绪等, 必须重视调节与改善, 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需要相应的策略。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第2篇

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突出问题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偏执、敌意和精神症状。教师需要健康的心理,教育更需要健康的教师,只有心理健康、素质良好的教师才能担当“解惑”的重任。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大。面临着升学的激烈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微薄的工资难一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操劳过度。长期信息闭塞,职业认同意识不强,使得他们观念狭隘、保守,找不到他们所应有的坐标,缺少最基本的职业归属感。教师除了脑力劳动强度较高之外,还要对社会、对家长、对年轻一代的成长高度负责,每天都要接触带有情绪色彩的活动,体验情绪上的紧张与痛苦,由于种种原因,广大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常常累得心力交瘁;又由于恨铁不成钢,往往气得七窍生烟而又无可奈何,这也许就是他们心情不愉快,以致早衰的重要原因!长此以往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第二,缺乏心理健康的保健知识,自我调节能力差。工作环境相对偏僻,信息闭塞,所以缺乏心理健康保健知识,相应地自我调节能力也就差一些。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载体,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条件和保证。人是由大脑皮层统一指挥、各生理系统协调活动的有机体,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益于身体健康;消极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使人容易患生理疾病。同样,生理机能的异常状态也会导致心理的变化。人们常常陷入思维的误区,从而造成认知偏差,导致挫折与困扰,从而失去幸福与快乐,此所谓“作茧自缚”。教师尽管受过比一般人更多的教育,往往也难以幸免。

第三.不合理的比较方式。在报酬、地位方面,总爱与比自己高的人比,生活水平上总爱横向比而不爱纵向比,越比越悲观、失望、憋气、不平,不合理比较的结果是平添了许多苦恼。苦恼之源常来自于比较,摆脱苦恼的灵丹妙药往往也是比较。当你因种种比较而烦恼的时候,试一试以下的比较方式,也许能帮助你摆脱烦恼,得到些许快乐。当我们感到工资不如人家高的时候,跟下岗工人相比。当学校发不出那些“只给政策不给钱”的待遇时,跟其它省市发不到工资的教师相比。当别人评到职称而自己“屡战屡败”的时候,跟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相比。当别人能力不如你却青云直上,你枉有千里马之才却只让拉磨的时候,跟古今中外无数才华横溢却惨遭不幸的人相比,并在“大马拉小车”的轻松自如中品味人生其乐无穷的韵味。当这一切都不如人家的时候,你还可以这样比:我的妻子(丈夫)比他(她)们的贤惠(体贴),我的孩子比他们的出息,我的身体比他们的健康,我的家庭关系比他们的和睦。这在心理卫生学上叫做自慰,在鲁迅笔下叫做阿Q精神。

第四.情绪恶性循环的怪圈。情绪不好——尽量往坏处想——情绪更坏,这就是导致一些人情绪恶性循环的思维方式。人一旦陷入了情绪恶性循环的思维模式,恶劣情绪就会笼罩着他整个的生活。不仅如此,这种恶劣情绪还会传染给别人。原本心情舒畅、开朗的人,若同一个整天愁眉苦脸、抑郁难解的人相处,不久也会变得情绪沮丧起来,这种传染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在家庭中,如某人情绪低落,他们的配偶最容易出现情绪问题。

第五.钻牛角尖。所谓钻牛角尖,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一条道跑到黑”。这种人的思维是单向的、封闭的、形而上学的、经验型的、求同的,定势的。爱

钻年角尖的人,一年到头过得很累,不是跟别人较劲,就是跟自己较劲,常常处于不良情绪状态之中,因此往往人际关系也不好。钻牛角尖的人往往具有一种偏执型人格的倾向。经常处于严重的自卑自责状态,甚至自暴自弃,失去进取的精神和动力,这是钻入了自我挫败的牛角尖。这样的人遇到最大的麻烦来自于人际关系。由于容易出口伤人和沟通不畅,很难与人建立积极的、有效的人际环境。人们会对这样的人敬而远之。尽快从牛角尖里跳出来,学会全面客观理智地看问题,才是上上策。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要了解交往双方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个人的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偏概全;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反面态度;积极与他人做真诚沟通。教师要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学会建立自己的威信,使师生关系融洽。

做教师的一定要明白,我们要为党和人民努力工作,这是师德的基本要求。但是,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旦我们失去了这个本钱,任何人都回天无力,就连自己的亲人也也无能为力。所以必须珍惜自己,保重自己,使自己过得幸福快乐,才能健康长寿。人要想健康长寿,光靠有钱、能吃好穿好住好、生活舒适是不够的,光靠补充营养、服用药物或体育锻炼也是不够的,能对健康长寿发生影响的许多重要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心理因素和生活方式。要让自己健康、快乐、幸福、长寿,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及时调节心态,保持情绪稳定,愉快地面对学生,自觉维护心理健康,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学会快乐地生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干一行,爱一行”。对于教师来说,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首先一定要接受“自己”是教师,也就是心理学常说的进入角色,并且能够在教学、辅导学生中获得乐趣。试想,一个心里厌烦教学工作的人,在天天面对教学工作时,又如何会有一种好的心理状态?!因此教师要进入角色,热爱教育工作,勤于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并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2、放下权威身份,能和学生积极地沟通交流。“现在的学生比过去难教”,这是许多老师的切身体会,可在我们天天面对学生时,如果无法和学生沟通交流,就难免会出现学生不尊重你,你拿学生没办法的状况。作为一种职业,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与学生相处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家人,要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于学生;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学会积极沟通,你会发现效果非常好。

3、学会弹性工作。一个会休息的人才能更好地工作,为此,在安排工作时,千万别忘了安排自己的休息时间。不管工作多忙,尝试着去户外运动一下,爬爬山、朋友聚会、喝喝茶等,能够让自己的身心很好地放松,就会更有利于精神抖擞地去应付繁重的教学工作。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教学语言,布置作业等方面作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

4、保持充实、和睦的家庭生活。工作上尽心尽责,但在家里却时常冲突不断,这种状况的教师总有自己的说法,但其实家庭问题常常是引起教师心理压力的一

大根源。上班时带着家庭里的烦恼,肯定是无法让你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结果只能是一个恶性循环。

5、别排斥去看心理医生。现在许多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不敢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甚至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自然也无法调节好自我的身心。为此,当自己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时,不妨大大方方地做回“学生”。

教师的工作是个性和创造性极强的工作,它需要旺盛的体力,良好的心态。密切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不但要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其着眼点还应该放在作息时间、工作量、工作状态等一些具体实在的内容上。

中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探究 第3篇

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提出如下标准:

心理健康的人,是具有完善人格、稳定情绪的人。他们能够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自尊、自爱、自信,情绪积极,能保持心理平衡。对于中职教师而言,具体表现在:心态保持乐观友善、积极向上,待人热诚;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冷静处理有关学生的不良事件;工作上如果遇到不愉快,不带入家庭。

心理健康的人,是具有良好人际关系、受人欢迎的人。作为中职教师,要在不同环境下,如师生之间,与领导、同事、朋友之间,与学生家长之间,做积极、真诚的沟通,客观了解、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不以偏概全;尊重他人,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

心理健康的人,是具有不断进取、孜孜以求的人。他们生活目标明确,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能够平衡个人与集体、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充分实现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作为中职教师,具体表现在,能不断更新教育理论,完善知识结构,并结合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富有创造性地教学。

一、中职教师存在心理问题的成因

笔者对焦作卫生医药学校140名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所有教师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其中有102名教师存在与职业相关的过度忧郁、极度焦虑、强烈自责等过重心理压力。通过分析,中职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表现在:

1.工作压力大

现阶段中职学校学生无门槛入学,他们有些甚至连初中都未上过,这加大了教师的教学和管理难度;而迫于生存压力,各个中职学校出现“双多”,即单位制度多,教师任务多;中职学校的教师与普通高中,甚至是初中、小学老师比还存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低的状况,由此导致中职教师工作压力大,对工作缺乏热情。

2.交往圈子小

因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差,所以学校大多采用封闭式管理。这就要求教师不管是正常上班时间,还是下班后的晚自习时间,甚至是就寝时间都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向。因此,中职教师没有太多的时间参加其他社会交往,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校,交往的朋友也大多是本校的教师,这导致教师的交往圈子小,视野窄。

3.学习、深造的机会少

相对于高中和大学而言,中职学校教师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很少,虽然国家在加强中职学校教师培训等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但是目前的培训比例还很低,远远不能满足教师的学习需求。教师常年封闭在学校的小圈子里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表现为对学生失去耐心,对工作失去热情。

二、中职教师心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对于目前中职学校的现状,要想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每一位中职教师一定要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因为在工作中,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一批年轻人,不能因为自己的情绪影响了他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要尽量放大中职学生表现出来的优点,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许多成功人士往往不是上过名牌大学的人,记得有位老师说过成功三要素:头脑聪明,胆子够大,能吃苦耐劳。而我们的学生身上,有这样的品质。只要教师能当好伯乐,那么他们就是千里马。作为一名老师,每年过年过节都会受到许多学生发短信祝福,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学会了感恩,我们应因此感到欣慰,保持良好的心态,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2.走出小圈子,广交朋友

作为一名中职教师,在工作之余,一定要走出学校这个圈子,广交朋友。有句话说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普通人的圈子,谈论的是闲事,想的是明天。事业人的圈子,谈论的是机会,想到的是未来和保障。智慧人的圈子,谈论的是给予,交流的是奉献,尊道而行,一切将会自然富足。当一个人的交际广泛时,他的视野就开阔了,机会也增多了。

3.做好自己的专业特长

中职教师基本都是大学毕业,所以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专业。因此,我们要做好人生规划,加快专业成长。有目标才有动力,很多老师在工作中产生了职业倦怠,工作没动力,是因为没有给自己设定好目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将导致一个健康的人产生疾病。如果选准了目标,就要想尽办法去实现,决不能半途而废,坚持加方法就等于成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面对的是学生,要做到的是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自身的专业基本功一定要扎实,这也才能坚定学生学习的信念。事实证明,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较高的学历,在专业领域中有较高的低位,就更能获得学生的认可和信赖。(责编 陈颖)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探究 第4篇

高校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并形成健康人格的主要场所, 高校教师是大学教育的主要推动者, 其心理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 对教师的心理进行疏导、补救, 促进教师心理和谐发展, 已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 也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一、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校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由于所处地位和工作性质的特殊性, 他们承受着来自社会、工作等方面的压力, 容易引起很多心理问题:强迫症, 经常出现某些自认为不必要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抑郁, 对生活、前途逐渐丧失信心, 没有把握。教师的心理特征、行为方式对大学生有示范作用, 其思想观念、科学态度、道德行为、意志品质、言语特点等都有可能被大学生所认同和模仿。心理健康是教师整体素质和高质量教育教学效果的基础与保障。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影响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因素进行分析、探讨, 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方法。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高校教师承受的压力过多

第一, 工作压力。高校教师的工作具有特殊性, 虽然平时不用坐班且有假期, 但是隐形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却非常大。由于高校扩招, 学生越来越多, 教师的课时也逐渐增多, 经常出现一个教师同时担两三门课、一周上一二十节课的现象。况且, 高校教师除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还有一定的科研任务。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使教师长期处于超负荷的状态。2005年, 相关组织对3所部属综合性大学的519名教师调查发现:有330人处于高压力组, 占63.6%;有144人处于中压力组, 占27.7%;感到压力较小或没有压力的教师只有45人, 仅占8.7%。

第二, 知识经济时代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在知识经济时代, 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师不仅是本学科的专业人才, 还要成为复合型、综合型人才。另外, 高校教师以前的教学方式以及知识体系已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这都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压力。高校教师作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 不但要学习更多的知识, 还要对所接受的各学科知识进行分析加工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第三, 体制改革带来的压力。当前, 我国高校不断进行各项改革, 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按绩取酬等。改革给高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也给高校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 高校教师中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扰和问题。特别是职称评定, 过多地强调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刊物的等级, 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成绩考虑甚少。而职称在高校又作为衡量教师教学科研水平高低的标准, 同时也是其社会地位的标志, 所以职称评定牵涉每一个教师的利益, 职称评定中出现的一些不正当竞争给处于“弱势”的教师带来更多的心理压力。

2. 人际关系复杂

高校教师间的人际关系状况也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健康。高校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有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亲戚朋友关系等。在种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 同事关系是最难处的关系。融洽和谐的同事关系不仅有助于教师交流、切磋教学经验, 而且还能从同事那里得到关爱、帮助和鼓励, 从而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的积极性。否则, 矛盾冲突、互相嫉妒等会使教师之间无法进行正常的交往, 容易使教师产生孤独、压抑、焦虑等不良情绪, 影响正常工作。

3. 教师自身的原因

每位高校教师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 有他自身独有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 他们的理想、信念、爱好、性格、气质等都会有所不同。遇到困难时, 有的教师能得到很多的社会支持, 问题会很快解决;有的教师社会支持力量较弱, 问题就不好解决。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要安贫乐道, 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 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心理失衡、退缩、逃避等负面情绪。

二、维护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措施

1. 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 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重视, 每年新生入学后, 相关部门都要对大学新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普查, 但是能对新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的高校还非常少。2006年, 华东交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对该校新上岗的62名教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心理健康普查, 结果显示:约59%的新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对于在某些方面有症状者, 该校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定期干预, 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另外, 西南财经大学成立了“教职工心理健康与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该校教职工都将接受心理健康测试, 并拥有自己的心理健康档案, 还能享受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等服务。

2. 举办心理沙龙, 增进教师之间的交往

心理沙龙是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经常举办的一种集体活动, 旨在促进自我反省与情感分享, 形式比较松散、活泼。参加者可以在活动中自由发表见解, 分享感受, 也可以从活动和他人的分享中获得启发而促进行为的改变和心理的发展。高校教师由于工作的相对独立性, 相互之间的交往较少, 定期举办心理沙龙可以增加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 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

3. 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心理品质

高校教师要维护心理健康除了有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外, 还要有豁达、乐观的态度, 保持一颗平常心。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而社会竞争也是客观存在的。所以, 教师应正确认识竞争, 善于自我调节心理状态, 经常与人沟通交流, 及时释放心理压力, 防止心理失衡。在教学之余还应参加一些文体活动, 积极锻炼身体, 保持充沛的精力,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4. 贯彻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各高校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 把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 为教师建立宽松和谐的管理机制, 探索科学的教师教学实绩考核机制, 以科学实效的办法使教师教学工作张弛有度, 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高校不能不考虑教师的实际而硬性规定科研任务、论文数量, 那样就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 无异让教师打一场疲劳战。上海社科院2005年公布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显示:在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北京, 其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9岁降到调查时的53岁, 这比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北京人均寿命75.85岁低了20多岁。因此, 高校必须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 不仅要提高教师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 还要改革管理体制以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 高校要重视和加强对教师的心理维护和疏导, 在管理中应注意构建人性化的激励机制, 以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给教师提供各种体验成功的机会, 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徐桂玲.高校教师心理状况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08, (5) .

[2]谷成, 周鹏.浅谈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与师德完善[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7, (3) .

关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第5篇

关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迎接未来世界的挑战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后盾,这已成为国人的共识。作为教师素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心理健康,不仅是教师个体的发展的事,而且关系着国家、社会、民族的未来,也关系到年青一代健康发展问题。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口阐发开去,从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影响因素、保健等四方面加以论述,以亟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据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蓝博士调查:当今世界上10种致残或使人失去劳动能力的疾病中有5种是精神疾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酒精依赖和强迫性障碍。其中,精神抑郁症名列第5位。为此,专家、学者惊叹:精神疾病时代正悄然来临并兴起。人类已由“传染病时代”、“躯体病时代”进入“精神疾病时代”,精神疾病将是21世纪的流行病。

近年来,教师作为特殊的群体,无论在职业适应还是在生活适应方面都未必较社会上的其他行业的人表现得更健康,甚至心理适应困难的比率较一般人高。什么是心理健康?《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指出:“心理健康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最佳功能状态,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内部心理状态的平衡及内部心理活动同外部世界的协调。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教师个体发展的事,而且关系着国家、社会、民族的未来,也关系到年青一代健康发展的问题。探寻新时期教师心理健康的状况,引导全社会重视、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当今教师的心理现状

近年来,教育系统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保健,但教师的心理保健却相对被忽略了。据了解,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曾在一份检测报告中反映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份报告是在对辽宁14个地市、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调查后做出的)。该报告表明: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已经构成心理疾病。不久杭州教育研究所在对市内随机抽取的31所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卫生、职业精神压力等情况的调查中发现,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太大,并已影响其生活和工作。其中高中教师、男教师、40岁以下的教师、毕业班教师、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及未婚教师的职业压力尤为严重。一项采用国际通用的心理测验调查显示,约有50%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障碍,远远高于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发生率在20%左右的水平。有心理问题的教师,小学多于初中,初中多于高中,城市多于乡村,小学女教师的心理问题多于男教师。调查的另一项结果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成正比。

从教师电话咨询的基本情况公布看来电教师分布:小学教师占45%,高中教师占29%,初中教师占37%,大学教师占5%,幼儿教师及退休占4%。来电高峰期:春季—4、5、6月,秋季—

10、11月。咨询内容:职业压力占55%,人际冲突占22%,情感困惑占17%,职评、评优占4%,躯体化疾病占2%。

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1、调查了解到的教师压力大的主要原因

个人的层面:学习:学历、继续教育;职称评定:普通话、计算机、学科考试、面试、论文评审;学校的各类评估:成绩(素质测试)、达标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学生难教、家长的要求越来越高(参差不齐)

职业层面:工作量大占84%,收入与付出不成比例,认为低的占49.1%;学生的问题难处理占38.4%;教学的问题:传统的教育理念与具有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相冲突,新课改难适应的占24.6%;个人的价值难体现占22.8%;升学压力大占19.6%。

2、从上可以看出,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外界的客观因素和教师自身的内在的因素。具体而言:

1)教师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是引起教师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着行业收入不公平的现象。教师这一职业无论是社会地位、政治地位,还是经济待遇等都与教师的付出有差距。再加上学校的职称评定、成绩考核、晋职晋级等不合理、不公平因素,长此以往的理想与现实的背离,从而可能使部分教师心理失衡。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男性教师,与其他的行业相比往往会有一种自卑和无奈,进而产生职业倦怠:对工作不满意、疏离感、工作压力等。

2)超负荷的压力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客观原因。

(1)工作繁重,累及身心。《教师杂志》曾刊登有关教师健康的问卷,征询三十万读者填答,其中百分之八十四的人认为繁重的工作压力是影响他们健康的主要因素。教学过程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的创造性劳动。备课、讲解、作业批改、辅导、等每一环节均不是简单的劳动,都需要教师呕心沥血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了解和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身心情况、情绪变化、成绩优劣等。做班主任的教师还得负责班级日常事务。这一切的工作,事无巨细都离不开教师的苦心探索和勤奋付出。

(2)社会期望值高,心理承载量大。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职称、学历、教学水平、普通话等级等各个层面的要求愈来愈高,教师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也相应加大。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由成绩的单一性向优课比赛、学历达标、论文发表情况等多元化转变。教师为了达到一项项指标,教学之余,苦心努力。有的教师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面临着“末位淘汰”或“落聘转岗”等危机。他们因之产生的心理压力的指数也相对升高。社会影响对教师的要求也日趋提高,尤其是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值较高。他们往往将教师的优劣介定于升学率的高下上。而且这些评价一般与教师的工资、奖金、福利、职称、晋职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所以,这些各种社会影响的价值观无形中奠定了教师所承载的心理压力必然比其它工作更大。

除此而外,教师的社会及家庭中的“压力”同样也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如恋爱、婚姻、子女升学、家庭就业、人际关系等,处理不当,就会产生烦恼、痛苦和焦虑。而教师的职业和社会地位又往往增加这方面的适应困难。

3)教师劳动的个体形式和集体要求之间的矛盾。教师的劳动形式是个体作业,这易于形成孤独、乖僻和情感的忧郁,既会在自豪中产生自赏,也会因为挫折而形成哀怨情感。另外,教师的劳动的性质是脑力劳动,脑力劳动的本质就是自觉性和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本身具有开拓的科学创造力。当前,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日益更新。许多教师因为知识陈旧、年龄老化等原因,而跟不上集体和时代的节拍。由此,教师劳动的个体形式和集体要求之间的矛盾,也是构成教师心理健康的一大威胁。

三、教师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

1、情绪问题:

神经官能症:有自知之明,自己很痛苦,区别于精神病,睡不着觉又很疲劳,一般中年教师高于青年教师。其心理本质是焦虑、紧张。情绪异常:不能管理自己的情绪,要么非常激动(情绪高涨),要么非常低落(抑郁),无怨无故流眼泪。

2、认知障碍(偏差):所有问题的出现都是别人不好,与自己无关。凡自己做的都是对的。

3、个性缺陷:主要是人格缺陷,如性格异常,存在猜疑、偏执、抑郁、自卑、妒忌、暴躁、爱发脾气等特点,这类人常会使周围的人很痛苦,很难与人相处,同时也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阻碍事业的发展。

4、在躯体上的表现:不完全的调查结果,教师每星期工作时间长达53—55个小时(11小时/天),中小学教师每周工作时间的基本情况:50—55小时占38.2%、45—50小时占31%、55小时以上占26.7%。中老年教师中躯体上存在的心身疾病有咽喉炎占78.4%、偏头痛占40.6%、胃溃疡占23%、心脏病占15.8%、高血压占8.9%、神经官能症等。例:焦虑、紧张是教师常常面临的心理问题,严重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胃疼(中层干部)。

四、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心理健康是人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前提,教师职业更是如此。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本身就是“心理学化了的知识”。教师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全的学生;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胜任学校教育工作;教师的心理健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与氛围;教师的心理适应困难比其他行业高(新课改)。教师可以决定孩子在一天中的快乐或不快乐,这一天过得有意义或没有意义。教师以接纳的、了解的、亲切的、协助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喜欢学校、喜欢老师,进而引导学生喜欢学习,接受学校良好的教育。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除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精妙的教学艺术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1、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教师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其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正在成长着的、有个性特征的青少年。教师不仅以自己掌握的知识传给学生,而且以自己的志趣、才能、性格、情感、意志、心境去影响学生,以全部的心血去浇灌年青一代的心田。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使之完成光荣职业的前提条件。正如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应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教师是年青一代的教育者和引路人,其工作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导向性。教师的精深的学问、高尚的品德、友好的态度、浓厚的教学兴趣与热忱、适当的情绪表现、合理的语言表达等特质,都会为学生所观察、所注意、所模仿。由于青少年身心尚未健全,教师的不良心理行为往往会给他们潜移默化的负面效应或意想不到的心灵伤害。所以,一个教师要圆满地完成“教师角色”,首先要培养和调适自身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健康向上的青年一代学生。

2、教师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心理健康是教师生活、教学和工作的基础。我国著名的心理卫生专家陈学诗教授指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学习必优于心理不健康者;心理健康的成人,其工作效率必胜于心理不健康者。”由于教育实践活动的需要,一般地说,教师应时时谦虚谨慎、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在师生的相互教学场中,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的和相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是如果教师的这一切劳动不以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作支点,其必然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最终影响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

五、教师心理健康的构建

1、整个社会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作为一种现象、一个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警惕和重视。我们应尽快建立心理测试机构,定期对在职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测试和指导。对人格有缺陷、心理有障碍或心理不良者应及时加以疏导、教育、治疗或劝其改行。如果有严重心理疾病或心理变态的教师,应立即停止其教师工作。同时,对于将来有志于教师职业的人,要建立个人心理档案,进行心理跟踪调查,严格筛选淘汰,让热爱教育事业且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品德至上的人投身于教育工作。

2、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等要为教师的心理健康创设有益的环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只有重视教师的切身利益,才能真正地推动教师素质的提高。只有从外环境上、软环境上彻底为教师立法规范,“减负”“松绑”,谋求福利,创造发展的有利条件,才能真正地促进教师身心健康的发展。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除对教师的管理督促外,更要多渠道多方位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和服务。有些政策应更多地考虑或有意识地倾斜于农村教师或客籍教师等。作为学校领导,不仅要对教师的觉悟、师德、态度等作要求,同时应多关心教师的实际的工作和生活。深入了解教师的需要,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对于教师提出的要求不能满足的,校方要耐心地解释或通过其它的方式加以补偿。社会应确立良好的舆论导向,建立科学而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行政领导还可开辟领导谈心日、“谈心热线”、谈心网络专栏等,通过这些方式了解体察教师的生活、情绪、思想、心理等状况,并及时加以解决。

3、教师个体应多从主观上确立心理保健意识。身为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断地完善自我高迈的人格和崇高的师德。生活中,教师应乐于进取,注重从有效率的教学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实现。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整个神经系统活动的协调,也能增强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有益于身心良好的平衡和发展。工作中,教师要乐于合群,与同事彼此信任,和睦相处,对同学和蔼可亲,尊重爱护,言传身教,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平时,教师个人应多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学习,掌握必备的心理保健方法,诸如一张一弛工作休闲并重、科学用脑脑体结合、学会交际调适身心、培养兴趣转移视点等。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自我调适能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建设策略:

以下列出的是一些应对压力事件的比较常用的办法。

1、将自己的需求忽略,只是埋头工作,拼命工作。

2、寻找朋友进行交流并获得他们的支持。

3、比平时吃更多的东西。

4、进行某种形式的体育锻炼。

5、发怒,并将周围的烦恼统统赶走。

6、花些时间来放松,喘口气,做伸展运动。

7、抽支香烟,喝那些含有咖啡因的饮料。

8、面对压力的根源,做工作改变它。

9、收回自己的感情,远离人群只做自己的事情。

10、改变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以求更加透彻地看待它。

11、睡觉的时间比我真正需要的时间长。

12、花一些时间离开自己的工作环境。

13、外出购物,用买东西的办法使自己感觉良好。

14、和朋友们开玩笑,用幽默的办法来钝化困难的锐气。

15、比平时喝更多的酒。

16、沉溺在个人的爱好或兴趣中,它使我放松并感觉良好。

17、吃药来使自己放松或者改善睡眠。

18、让自己保持健康的饮食。

19、我只是忽视问题,并且希望很快地过去。

20、祈祷,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21、对存在的问题担心,害怕去做任何触及到它的事情。

22、集中精力对付那些我能够控制以及能够接受的事情。

以上的各项条目中,序号为偶数的条目是一些更具有建设性的策略,而标有奇数号的条目趋向于不大好的应对压力的策略。如果核对出了奇数序号的条目,那么就应该考虑一下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否要做一些改变。同时可以尝试着采用过去没有采用过的偶数序号策略的方法。

常见策略:

1、常用方法

理智:考虑消极情绪产生的后果,具体做法:用10秒钟的时间考虑后果,可起缓冲作用,能有意识地克服这种不良情绪。也可用数数的方法,美国总统林肯经常使用。(教师在门口站一下)

转移:生气时,大脑的某个部位兴奋灶很高,会越想越气,这时换件事情做做,避免伤害他人;极度愤怒时,离开现场;但也不要一个人闷在那里,郁郁寡欢,伤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可以走出去,找支持你的人说说。

升华: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宣泄:

a.直接宣泄:直接针对引发情绪的刺激表达自己的情绪,对事不对人,如经常对人发脾气,易引起人际对抗,导致关系不好,有消极作用。

b.间接宣泄:运用倾诉、记日记、听音乐、散步、打替代物(如对领导有意见)、揉纸团用力扔到垃圾桶里等形式宣泄不良情绪。西方人信基督教,心中有烦恼,对上帝诉说,也是自我安慰。阿Q精神、酸葡萄主义,适度运用有助于健康,那是在力所不能及的条件下。但如果过度使用,会妨碍人们追求真正的东西,从某种角度讲是一种病态。

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父母、爱人、朋友、孩子、同事、邻居等人际群体。

应该让人相信:人就是“人心”所认为的人。记住自己在今天、最近或曾有过的成绩和进步上,并学会表扬自己。肯定不能成功的,干脆放弃;多与能给你心理支持的人交朋友;调节方式因人而异,以把伤人伤己减少到最低限度为原则。

总之,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某种意义上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如果我们再从更高、更深、更远的角度来看,教师的心理健康,将会直接、间接地影响整个社会和民族心理的健康。

浅谈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 第6篇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数据或许是枯燥的,但数据往往又是最具说服力的:不久前,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这一工具,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实行检测。检测表明,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另外,忌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是较突出的问题。

下面我提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一、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教师们常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们也觉得自己要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解惑,所以教师们普遍有“完美人格”,即觉得自己为人师表应该各方面都要好。但现实是,现阶段的教师们工作任务繁重,上级要成绩,要优秀率,学生感觉到课业繁重,厌学情绪严重,家长们常觉得把孩子交给学校了,老师应该全面教育、负责。所以,教师们一面在教学,一面在育人,经常无形中扮演着心理咨询师的角色。这样,教师们对家庭的顾及就少,家庭也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因此教师在种种压力的挤压下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教师们的心理问题来自各方面,不仅有繁重的工作,还有个人情感、家庭生活等等。教师易出现的心理症状有焦虑、抑郁、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恐惧等。

1. 教育改革带来的压力

对教育体制改革的不适应。目前,我们的教育体制已进入全面改革:一方面,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而不少教师由于教学技能的欠缺和素质发展的滞后,在不同程度上一时难以适应,因而心理的焦虑、困惑日益增多;另一方面,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成绩取报酬等等,给教师造成很大的压力。

研究教师的心理问题首先要有一个落脚点。教师的职业固然有其特殊性,但正如人们存有自然属性的同时也存有社会属性一样,教师的心理困境既有其职业的因素,也离不开社会这一大环境,教师是人不是神,做不到“心源自有灵珠在,洗尽人间万斛尘”。尤其是最近十多年来,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投入到经济大潮之中,可以说,先前的神圣的价值观念被打破,新的现实的生活观念在建立。

2. 来自学校的压力

学校相继推行的各项改革给教师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挑战。学校用人机制不健全,权利意志过强,缺乏对人的信任、鼓励和尊重,教师人心涣散、敷衍塞责、精神萎靡、效率低下,眼中充满了职业倦怠、对于前途的迷茫和抑郁感。教学方面, 双语教学的普遍实施,更新自我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学校强调升学率、平均分工作任务繁重,上级要成绩,要优秀率,学生感觉到课业繁重,厌学情绪严重。这些都使教师产生抑郁、敌意和破坏欲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3. 来自家庭的压力

因教师的心理素质不同,所以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心理承受能力,个人素养,自我认识能力也各不同。.如果教师自我调控能力缺乏,他们在社会、家庭等方面遇到亲人亡故、患病、失业等问题时所带来的不良情绪会影响教师的心理。

4. 来自教师自身的压力

教师本人作为心理压力源有三层含义。一是教师对自身能力、水平认识不足,过高估计自己,自我期望值过高,经常导致活动失败而引发心理压力;二是教师本身的人格缺陷,如名利思想、患得患失、追求完美、意志力差等造成的心理压力;三是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正确而造成心理压力。

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要能恰当有效的传授知识与引导学生,教师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必须的。但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工作中要投入大量的体力、智力与时间,而教学基本上是每天都进行的、随时让人挑毛病的工作。因此教师常常遭受解体的痛苦。这种痛苦从表层看来是由于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师发现自己与同事和学生处于疏远,这种痛苦来源于切断了与我们自身真实的联系,切断了我们投身教学的热情的联系,也切断了与心灵的联系,而心灵才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在长期繁重的工作任务下,有的老师能通过自我调整,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但不少老师则会因为对自己工作的高度期待,倾向于对自己的评价过严、过低 , 从而产生失落、躲避和焦虑等负面情绪。而累积的负面情绪没有及时化解,影响到后续的工作与生活状态,陷入恶性循环。

二、解决教师心理问题的想法:

1.教师是社会大家庭的成员,社会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全社会通过尊师重教来切实解决教师生活与工作中的难题,有助于为他们营造一个充满关爱与信任、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增进他们的职业自豪感。

管理部门要像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那样密切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建立并推行教师心理健康保障机制。在条件具备的学校可通过开设针对教职工的心理咨询室、谈话室或心理保健咨询热线等方式来增加教师心理压力释放的途径。不断改进教师的福利待遇,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及科研的机会和条件。

全社会应通过各种渠道增强教师的职业威望,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切实改善办公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为教育工作注入新活力,为教育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使教师能够安心工作,共同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尽力减轻教师的公众压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2.学校应尽力完善管理体系,学校管理要切切实实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的特点学校领导应加强与广大教师的沟通与联系,建立良好的领导和教师的关系,接受教师的合理要求,营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尊重教师渴望了解新知识,出去学习交流的愿望,使教师都有出去交流、学习、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了解教师身心健康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对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教师,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工作上也要给与照顾。对有心理需求的教师开展咨询,直接帮助教师排解压力,帮助教师坦然面对可能或已经出现的问题,疏通心结。

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第7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心理素质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更加重视,农村初中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已有较大的改善,农村初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然而教育毕竟是一种精神消耗。多项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初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依然严峻,这已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我们以黑龙江省鹤岗市部分农村初中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准确把握农村初中教师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深入剖析其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旨在为提高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提供借鉴。

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鹤岗市农村(绥滨、萝北两县除外)的111名初中一线教师进行了有效测查。共发出SCL-90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124份,回收有效问卷111份,有效回收率为89.5%。

一、调查结果分析

(注:*P<0.05**P<0.01***P<0.001, 以下同)

由上表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一)被测农村初中教师在SCL-90及其因子上的得分均低于国内常模,强迫症状的平均分是最高的,精神病性的平均分是最低的。

(二)不同性别教师在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精神病性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P<0.01, P<0.001),除了敌对因子男教师得分低于女教师外,在其余各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女教师。

(三)班主任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非班主任教师,除了焦虑、偏执、其他(睡眠及饮食障碍)三个因子方面未见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项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P<0.01, P<0.001)。

(四)语数外学科的教师除了在其他(睡眠及饮食障碍)因子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低于担任其他学科的教师外,其余各因子的得分均高于担任其他学科的教师,在躯体化、敌对、偏执、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和SCL-90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P<0.01, P<0.001)。

(五)不同职称教师在SCL-90及其各因子上均未见显著性差异。

(六)不同年龄的教师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状态。26—35周岁与46周岁以上之间的教师在SCL-90及其各因子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二者与36—45周岁之间的教师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敌对及偏执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P<0.01, P<0.001)。

二、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来看,鹤岗市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好于全国普通人群,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近年来国家更加重视教育,重视改善教师生活,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农村初中教师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加上黑龙江省鹤岗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受该地区整体生活节奏和竞争的影响,该地区教师所面临的应激源相对较少,再加上农村教师容易获得职业满足感,而且近几年比较注重个人的身心健康,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1]

尽管如此,我们还应该看到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助人行业,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要远高于其他职业。初中教育恰逢学生身体发育的鼎盛时期和性成熟时期,由此造成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种种特殊矛盾和表现,使他们面临一系列的心理危机,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因此心理健康的教师对学生的正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基础教育的三分之二在农村,农村初中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关系着农村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农村教育能否和谐健康地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因此,分析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寻求其解决策略,尤为重要。

造成农村初中教师个体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就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一)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导致诸多矛盾冲突

教师,因其特殊的职业特征,导致诸多矛盾冲突,从而引发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神”与人的冲突。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神”化了的职业在客观上迫使教师将不良情绪长期压抑,这是教师躯体化、强迫症的直接诱因。第二,角色与自我的冲突。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学生的良师益友、领导的体贴下属,农村教师面对留守儿童,承担更多为人父母、为人子女的角色。如此复杂的角色关系所带来的心理矛盾与冲突,使得不少农村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是教师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又一原因。第三,创造性与常规性的冲突。教师职业要求教师的工作具有创造性,而教师的劳动又具有常规性、重复性的特点,因而难免会产生单调、枯燥、乏味、郁闷的情绪体验和心境。第四,高期望与低产出的冲突。期望做出优异的成绩是每位教师的共性心理,所有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好的学习成绩,早日成才,但由于农村办学条件落后,生源较差,最终往往事与愿违,难尽如人意。理想和现实的太大反差使教师产生无效能感和职业倦怠感,从而损害教师的心理健康。[2]第五,高付出与低回报的冲突。由于农村办学条件不够理想、生源较差、生活工作条件艰苦等原因,教师处理生活、工作上的问题需要太多的情感支出,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心血。然而,农村教师的待遇却远不如城镇学校,使农村初中教师产生了心理困扰和冲突,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第六,素质教育的要求与个人能力的冲突。近些年,新教学理念、新教材、新教育技术手段不断向农村教师自身素质提出挑战,人事制度改革带来的评聘、考核等竞争机制逐步深入,使农村教师产生焦虑、恐惧、挫折等情绪,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

(二)个体素养不高引发诸多心理困惑

影响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除了其职业的特殊性外,与教师自身的因素也密不可分。第一,个性因素影响。知识的教育力取决于教师的教育力量,而教师教育力的源泉则在于教师的个性。缺陷的个性是教师心理问题发生的基础。第二,生活经历的影响。每位教师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而在这些经历中如果产生不合逻辑的思考模式或不合理的精神意念,就会引发心理问题。第三,缺乏职业热情。有些教师选择这个职业仅是为了谋生,工作变成了负担。有些教师在较为艰苦的农村工作环境中形成麻木的意识,激情被岁月消磨,躯体化、强迫症状等问题也就出现。第四,专业素养不足。农村初中教师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大、学历不达标的教师,受其自身的学历、经验等条件限制导致专业素养不足,尤其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大潮的冲击下,无法把握行动方向,容易产生心理困惑,使得自卑、紧张、抑郁等情绪滋生,这也是其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三)学校诸多因素诱发教师的消极情绪

学校承载着教师的诸多梦想,如“桃李满天下”的愿望、职称职务的升迁、生活条件的改善等,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必定受学生、同事、管理者等学校因素的影响。第一,学生因素。除了常规的教学任务外,差不多每位教师都要兼负辅导之责。另外,农村学生厌学、弃学问题较突出,增加了教育的难度,再加上诸多的留守儿童,增加了农村教师教养的负担,恶化了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第二,同事因素。随着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和全员聘任制的实施,加上工资上调后,职称工资档次拉大,增加了职称评定的难度,教师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尤其在农村,各级职称的指标更少,教师间的竞争更加白热化。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加重了同事之间的矛盾,诱发了教师的敌对情绪。第三,管理者因素。目前,农村学校管理者仍旧习惯以加压加量来促进工作,管理不当,以及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忽视导致农村教师们经常超负荷工作,占用大量自己的时间,缺乏自主权与参与权,加深了教师的职业心态不稳、心理健康欠佳等问题。

三、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策略

心理健康问题不断消蚀和消磨着农村教师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士气,导致了厌教情绪的产生。因此,要想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并取得满意的效果,当务之急是解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消除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努力,又需要学校创设有利于教师工作和生活的良好的心理氛围。

(一)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心理素质

一个优良的教师,除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能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这样才能栽培出身心健康的学生。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必然会尊重学生,知己容人,致力于营造有效的沟通,积极的关怀学生,教学态度自由而不放任,达到言教、喻教与身教共融的境地。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对生活多一点“体验”,少一点“占有”,教师应更多地“欣赏”事物发展的“过程”,忘情地投入生活。如果处处抱着“占有”的态度,纯功利的态度,时时急于得到“结果”,就会不堪生活的重负,并为自己占有得不够多而产生挫折感。总之,为了维护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就需要教师们建立一种积极的、开放的、现实的、辩证的、通达的人生态度。教师虽然工作繁重,生活清苦,但是如果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愿意教书育人、诲人不倦,那么教师就已经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只有那些热爱教育事业,有坚定的教育信仰的教师,才能够在工作中不仅尽责尽力,而且全身心地投入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并且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寻找乐趣的人才能保持健康的心理。

其次要确定恰当的奋斗目标。建立合理的奋斗目标是解除心理顾虑第一步,把奋斗目标确定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以内,使自己通过艰苦努力,能最终实现目标。如果不自量力,仅凭良好的愿望和热情,盲目地制定宏伟目标,结果往往是目标落空,在个人心理上蒙受打击,产生挫折体验,不仅白白耗费精力,而且给自信心和心境造成不良影响,影响到今后的进一步发展。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教师首先要有一个清醒的自我意识,能够正确地评价自我,辩证地看待自身的优缺点,学会从周围的世界中提取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避免由于自己的主观理解带来的误差。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选择适当的目标,尽可能地使自己的目标与现实接近;社会比较的标准要广泛,避免用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否则就会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

再次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顺利进行教学工作的保证,教师应该培养对人的兴趣,乐于合群,积极参加学校、教研组或学生的集体活动,与学生、同事、领导和家长友好相处,并改变自己诸如逞强、冷漠自私、自卑软弱、偏激狭隘、求全责备等容易造成人际阻隔的不良性格特征,建立与保持一种和乐的人际关系或氛围。只有不断地与社会交往,保持自身与社会的平衡,将自己和谐地融于社会之中,才能保证教师健康的心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当我们表现出对别人的真诚关注、爱护、安慰、信任、鼓励、赞赏和批评,就会得到别人的关注、爱护和安慰,从而使心理的健康发展获得足够的营养。同时,教师也要学会发现他人的长处和闪光点,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进一步增进人际吸引力。

最后要及时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为了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的水平,教师应当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经常用心理健康的标准衡量自己的行为并作出调整。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我们每天都有可能产生不良情绪,这是正常的现象。只要及时合理地把它宣泄出去,就会迎来心理上的一片晴空。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感到困惑、不平衡,如不及时疏导,不仅会影响自身,而且会投射到学生身上。因此,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态平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孰能无惑呢?这种“情”与“惑”在一定限度内个人是能把握的,然而一旦超过了个人能力限度,尤其是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求助于专家的指导并进行有效的处理解决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师本人无能力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时,切忌自视清高,或无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或对自己心理问题讳疾忌医,而应积极求助心理专家进行咨询、诊断与治疗,以便早日清除障碍,正常、高效地投入工作。

(二)学校要积极营造适合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心理氛围

“皮格马利翁效应”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学校是教师工作的场所,在校时间占据了教师大部分的时间。众多研究表明,领导行为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同的领导行为对提高工作满意度的作用程度不同,参与管理也对提高工作满意度有显著作用,参与的形式与参与的期望对这种作用起调节作用。

学校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学校领导要善于给教师创设宣泄的机会,使其把对学校的各种建议、意见及时反映出来,以使不满情绪得到释放。如召开民主生活会、座谈会,给教师提供合理的宣泄途径。创设良好的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心理环境,教师会感到学校领导对他们的关心。领导层面尤其是校长应注重对教师的引导,把苦恼变成乐趣: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管理环境,优美的校园工作环境与和谐温馨的人际环境,为教师创造“自我实现”的机会,更多地让教师获得成功与自信。在成功中感到尊重,教师才会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对待。以人本思想为指导,注重感情投资,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宽松心理氛围,使教师置身其间能有一种安全感,从而心情舒畅地工作。创造条件使每个教师都有获得工作上成功的可能,从而有效地释放教师的心理压力。另外,校长应树立“我是坚强的后盾,我是可以信任的”形象意识,带给教师安全感。

总之,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唐旭, 陈志雄, 许明智, 李田妹, 李科杰.大中专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 2009, 21, (9) :32.

[2]李星.教师心理健康及心理适应性问题探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03, (6) :52.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探究 第8篇

一、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

我国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 高校教师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已逐渐引起了相关研究人士的警觉。哈尔滨理工大学教师心理健康课题组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 33%的教师有心理问题;山东烟台师范学院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 54.44%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邱毅对陕西34所高校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 38.62%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濮宁镇等对19所不同层次的高校教师进行抽样检测结果表明, 强迫、焦虑、不安是高校教师群体中最主要的心理障碍, 62.5%精神压力大, 37.5%对工作效率、个人健康忧虑, 36%在角色转换和社交方面不适应。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 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 (1) 职业倦怠。对教学采取应付方式, 把烦恼、怨愤转嫁到学生身上, 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 对教师职业失去热情, 甚至不愿从事教育工作; (2) 人际交往障碍。敏感、固执、多凝, 缺乏人际交往技能和支持群体; (3) 亚健康状态出现。体虚、困乏、失眠, 注意力不易集中, 适应能力减退, 精神状态欠佳, 焦虑程度偏高, 自我调适能力差。虽然这些数据和研究都具有其具体性、局限性, 但是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差, 越来越多的教师遭受着心理困扰, 并已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职业行为和职业体验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

二、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

1. 社会环境带来的心理压力。

高校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使高校教师始终处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压力与挑战之中。 (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 知识和信息的普及化程度大大提高, 高校教师已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源, 这使得高校教师的权威地位日渐衰落, 心理负荷日渐加重。 (2) 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对高校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他们除了完成超量的教学任务外, 还要不断适应教材的更新、学科日新月异的发展, 承受培训学习、职称外语过级考试、职称计算机过级考试、讲课比赛、课题申报、论文发表及各种教学检查与评估带来的压力。 (3) 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度、繁重度、紧张度比一般职业劳动者大, 但在学生面前往往不易看到自己艰辛工作所创造的成果和价值, 难以获得职业成就感, 容易因无法实现自我价值这种高层次的需求而产生烦闷、压抑之类的心理问题。 (4) 传统的尊师重教风气失落, 学生、家长与高校教师之间呈现出契约化趋向, 不允许教师有半点差错和失误, 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荷, 易引发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问题。

2. 学校环境带来的心理压力。

虽然各高校都在向人性化管理方向努力,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有的高校管理者官僚主义作风严重, 不关心教师疾苦, 忽视教师的合理需求, 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在考核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中, 管理制度不健全, 缺乏监督机制, “认人为事亲”;在制定的分配方案中, 行政人员与教学人员分配差距较大, 使许多承担繁重教学与科研任务的一线教师心理失衡, 抵触情绪严重, 甚至产生仇视心理, 严重地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健康。

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虽然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但也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目前, 大部分高校进人均要求达到硕士以上学位, 专职任课教师要求达到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 这对在校的教师构成了强大的学位学历压力, 迫使他们在工作之余阅读大量书籍, 一次又一次地走进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场, 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学位学历而立足于高校。同时, 有的高校已打破了“职务职称终身制”, 收入也拉开了较大的档次, 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之间相差好几倍, 甚至还实行了竞聘上岗, 教师如不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奋力拼搏、有所作为, 就会失去原有的工作岗位。因此, 不管是职称高、收入高的教师, 还是职称低、收入低的教师, 都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

3. 教师职业带来的心理压力。

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使他们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 在面对当今科技迅速发展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尤其如此。 (1) 高校教师承担着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的重任, 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没有明显界限, 加之社会对高校教师角色的形象要求高, 使得他们难以像常人一样无拘无束地放松情绪, 工作压力不易消除。 (2) 在教学工作中, 高校教师面对的是一些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已基本成熟, 世界观初步形成, 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和人格特征有其独特视角的大学生, 他们要获得学生的满意和信赖, 就必须在学科知识领域和教学能力上狠下功夫, 并随时对学生的各种表现作出准确的判断和敏捷的反应。 (3) 在新的教学手段不断涌现, 新的教学观念挑战传统教学观念的时期, 教学中往往需要教师用独到的视觉对许多尚未定论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为此教师必须付出数倍于以往的精力才能紧跟发展的形势。 (4) 高校教师扮演着多重角色:作为教师, 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 而且要为人师表, 时刻起模范带头作用;作为科研人员, 要承担科研课题, 挑灯夜战进行科学研究;作为行政管理人员, 要为学校和部门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绞尽脑汁;作为班主任, 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解决学生的烦恼和疑虑……这些角色的扮演使高校教师的心理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易出现心理问题。

4. 个人因素带来的心理问题。

高校教师工作任务重, 承受的各种压力大, 但在相同的压力下, 有些教师能调整心态从容面对, 保持着健康的心理状态, 而有些教师则会出现心理问题。教师出现心理问题的个人因素主要有: (1) 每个教师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存在差异。有的教师不能正确地对待个人的名利得失, 总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从而产生不健康心理。 (2) 每个教师在结果的归因方式上存在差异。有的教师不知道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 而是孤立、片面地寻找失败原因, 从而易产生悲观心理。 (3) 每个教师的心理素质存在差异。有的教师受成长背景和教育的影响,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不能正确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 易产身自卑、不安、无助、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 (4) 每个教师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存在差异。有的教师有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自尊需要, 当在一定时期内竭尽全力都不能达到既定目标时, 就易产生紧张、恐惧、自我否认、交往退缩、逃避现实等心理问题。

三、促进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缓解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 维护和促进其心理健康, 需要通过社会、学校、教师共同努力, 形成扭转现状的整合力。

1. 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虽然长期以来, 国家一直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 使他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自豪感, 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 但由于多种原因形成的不良社会因素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为此, 国家还应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 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 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各种传媒宣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特殊性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推动尊师重教社会风气的形成。呼吁全社会关心、支持、配合教育改革, 促进高校教师身心和谐发展, 更好地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作出积极贡献。

2. 着力优化学校内部的心理环境。

优化学校内部的心理环境, 帮助教师化解心理压力带来的困扰, 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 要营造宽松和谐的人际氛围。虽然高校教师的工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彼此之间的交往受到一定的限制, 但他们在文化素质、工作经验和教育活动等方面又有许多共同之处, 易于沟通。如果高校管理者善于体察教师的心理, 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管理环境, 真诚面对教师, 让教师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建立和完善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机制, 不仅有利于教师与领导进行沟通, 而且有利于教师之间彼此交流信息, 增进感情, 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2) 要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高校应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收入、住房、工作室、实验室、图书资料室等物质条件, 尽量解决其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努力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和科研条件, 满足教师自我提高和从事科研的需要;建立各种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使教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的温暖。 (3) 要防止教师过渡疲劳。高校教师从事的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需要更多不断学习、独立思考和个人钻研的时间, 因此, 高校应降低学生和教师数的比率, 缩短工作时间, 保证教师必要的休息时间, 使教师的身心压力得到应有的缓解。 (4) 要帮助教师缓解心理压力。作为高校管理者应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维护专门机构建设, 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软硬件投入, 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一方面, 要定期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为教师举办专题讲座, 传授心理健康知识, 引导教师认识自己, 关心自己, 善待自己, 正确对待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 主动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 要为教师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及时了解教师的心理动态, 通过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门诊, 开展心理咨询双向交流, 让教师心中的郁闷渲泄出来, 达到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

3. 努力增强教师维护心理健康的应对能力。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离不开自身的努力, 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驾驭自己的心理变化, 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1) 积极应对压力。要对压力采取正确认识和接受态度, 知道压力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的心理现象, 并理智地分析压力情境, 在积极调控压力情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调适, 把对心理压力的消极回避转向积极应对。 (2) 主动寻求支持。当心理压力来临时, 夫妻、父母、兄弟姐妹、知心朋友、心理咨询师等都是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寻求社会支持可以帮助其恢复自信, 舒缓紧张情绪。 (3) 善于调控情绪。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可避免要遭遇挫折, 挫折对人的心理有很大的消极影响。面对挫折, 教师要善于调整自己, 学会自我克制, 通过自我安慰、自我激励和自我解脱等方法消除其消极情绪;学会积极思考, 认真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 积极寻找应对策略, 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学会以宽广的胸怀对待挫折, 泰然处之, 乐观向上, 开拓进取。 (4) 注意劳逸结合。通过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培养多种兴趣爱好等来缓解不良情绪, 促进身心健康。

摘要:维护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在探析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 从社会、学校、教师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干预对策。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彩霞.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维护[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4, (1) .

[2]刘志成.高校教师心理压力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张瑾.试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对人才培养的影响[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6) .

[4]徐志勤.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综述[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5]李娟.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 2007, (5) .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第9篇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心理学界对心理健康有一个共识,即心理健康至少应该包含两层含义:没有心理疾病和持有积极发展的心态。课题组在吉林省100所高中对信息技术教师随机发放了260份《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检测问卷》和《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回收问卷254份,回收率为97.69%。调查结果显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心理问题检出率占45.27%。教师的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化、焦虑以及偏执倾向都较高。具体表现为一些教师有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心理素质相对比较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工作懈怠,与人交往不畅,容易猜疑。数据显示接近一半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心理问题形成原因

我们根据访谈、调查发现,影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方面。

1.客观因素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决定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处境和地位。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不参加国家统一招生考试的非主科课程,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在多年只重视考试课、片面追求分数、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环境的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及学科本身的处境可想而知。

例如,领导、家长不重视;硬软件条件差;没有课时安排;工作杂而多;待遇差;没有工作量计算标准;评职称问题等。58.3%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认为与学校其他同等教龄、同等学历的教师相比,信息技术教师的职称、收入是偏低的。每学期教学和备课的工作量仅占教师总工作量的三分之一,其余时间都用于学校信息化设备及网络的维护,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指导、帮助其他学科教师使用信息化设备,进行电子文本编辑,制作课件等,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使得他们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教研工作,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同时这些工作都属于义务工作,不能按课时核定工作量,教师努力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些都严重挫伤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

2.主观因素

(1)学科专业能力不能持续发展导致低自我效能感。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其更新发展速度较快。而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目前国家为教师提供的资源与支持服务体系明显不足,尽管2007年吉林省进入课改之初,省教育厅要求对教师实现全员培训,但仍有一些教师几乎没有参加过任何业务培训和到外地听课学习。没有进修、学习的机会,再加上对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把握不准,这就导致一部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能力不能持续发展而产生低自我效能感。

(2)对学科价值认识不清导致低自我价值感。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普遍偏低。典型特征是:只管低头干活,不管抬头看路。信息技术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始终停留于简单理解的技术化倾向层面。“关注教什么以及怎么教”的技能培训层面,而不能够使技术与人文信息素养相互融合。长此以往,导致很多教师看不清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彷徨、迷茫,易丧失工作的自我价值感。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1.积极自我调适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成为积极、阳光、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不断自我调整、自我改变和提高。通过调整认知、合理宣泄、理性升华、自我激励、自我暗示等方式积极调整心态,用独特的、健康的心理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了解并接纳自己;悦纳、善待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情绪的调控力,保持平和的心态;学会健康的休闲和放松。

2.打造积极的心理发展环境,提升教师心理资本水平

生态心理健康既包括人自身内部的平衡,更注重人类与环境的和谐与统一。生态心理学系统理论强调人所生存的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因此改变影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心理健康的环境因素很必要。

(1)依托有效渠道提升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地位。学校应改革教育评估体系,深入教育实际,针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课时计量标准、待遇、职称等需求,采用不同的改革激励方式,改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客观困境。

(2)加强培训,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价值感。学校和上级行政部门应该创造条件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通过培训进修学习,把握本学科发展动态,深刻理解、领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大纲。学校要鼓励支持他们提高学历,通过各种途径帮助他们充实自我,提高适应形势的能力,使他们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最终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价值感。

(3)打造培养型的环境,提供有效的组织支持,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心理健康。培养型的环境包括环境的支持和同事的帮助。当人们面临问题需要解决并也有潜在解决可能性的时候,培养型的环境能使人们表现得更加乐观,也会提高希望状态。在培养型环境下会使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产生组织支持感。组织支持感能够通过使教师感受到组织给予物质上的支持或精神上的鼓励来减少这些压力带来的心理和精神上的不良反应,如减轻他们的紧张、过度疲劳等。感受到组织给予的支持越多,其情绪也越乐观,会影响教师对自身能力及价值的看法。这种良好人际关系和高强度的社会、组织支持感会直接影响教师积极的生理和心理结果,激发与促进个体的整体心理潜能,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第10篇

1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不仅没有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这是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给人的健康下的定义。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心理健康就是指具有完整、正常的心理状态及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它包括情感特征与意志特征;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内容。

2000年,浙江杭州市教科所为了了解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随机抽取杭州市和农村31所中小学的1946名教师进行关于心理健康和职业压力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3%的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小学9%,初中15.6%,高中13.4%;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正常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2004年,有学者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辽宁省14个地市的168所中学的2292名教师检测表明,51.2%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属于“中度心理障碍”,而2.49%的教师已经构成“心理疾病”。

上海市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课题组和北京市也都对本市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在经济发达且工资水平较高的城市,中小学教师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王丽君在研究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时,把心理健康问题分做十个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排在前五的依次是:恐怖、精神病性、强迫症状、躯体化、偏执和焦虑。

各项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比较严峻,国家各部门必须对这一问题进行关注并采取联合行动。

2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压力的定义为:当个体面临外在环境刺激时,经认知评估,感到外在环境刺激会给自身造成相当程度或过度的负荷、感到个体应用自身资源无法应对的情况。压力犹如一把双刃剑,教师职业压力对教师也具有相反的两方面的影响:适度的职业压力会产生积极的反应,如集中注意、全心投入、积极思考等;过度的职业压力会对教师的心理、生理和行为产生消极的影响,并产生连锁反应,最终可能会对社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

2.1 学生因素

有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中小学教师中,54%的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不听话、难教育”,并认为是排在“工作量大”之后的第二个让教师感到困难的问题。这一问题与家庭组成有关,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在渴望子女成才、严加管教的同时,更是呵护有加,致使孩子“不听话、难教育”。孩子的这些特点,使教师在学生学习成绩、学习态度不良等方面感到压力巨大。其中,小学教师的压力感最低,初中教师较高,高中教师压力感最高。这就要求切实贯彻实施素质教育,不要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应使中学教育从片面追求升学率转向提高学生素质。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助于减少教师的工作压力,增进教师的身心健康。

2.2 社会因素

(1)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过高会给教师带来巨大压力。众所周知,我国家庭一直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认为教育是孩子出人头地、光耀门楣的最好机会,而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更加集中在知识和信息方面,因此,孩子的教育问题更是被看成重中之重,社会和家长对教师的期望也就越来越高。其中,小学教师、非学科带头人的教师压力最低,初中教师的压力居中,高中教师、担任学科带头人的教师压力程度最高。而在各级学校中,普通学校的教师压力又高于重点学校教师。普通学校的生源普通甚至有的较差,但是社会和家长会同样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如何将这些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令社会和家长满意,普通学校的教师就需要花费比重点学校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普通教师的压力自然也就更大。

(2)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态度也让教师感到压力。社会认为教师职业本来就是一个奉献的职业,教师必须运用各种方法来提高孩子的成绩,把孩子培养成才。因此,当社会看到教师的成绩时,认为那是理所当然,否则还当什么教师,然而,教师一旦出点什么差错,他们很可能就被新闻媒介和各种机构所渲染和放大,认为他们根本不配做一名教师。结果,教师如履薄冰,时刻走在压力的边缘。因此,对教师职业的正确认识,对教师的宽松要求和对教师的真心理解是减轻教师压力和鼓励教师集中精力、全心投入的重要方法。

(3)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也是教师压力产生的因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认识到教师职业的重要性,为了培养社会需求的或者能适应社会的人才,社会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为了激励和留住教师,不断增加教师的工资,提到福利待遇。然而,与社会其他行业的同等学历及能力水平的人员相比较,教师仍是一个社会地位和劳动收入较低的职业,特别是一些“三资”产业,其高收入水平更是教师职业望尘莫及。有调查显示,男性对教师职业认同度低于女性,重要原因便是认为教师劳动收入低,无法支撑家庭。即使在工资收入水平较高的广东、上海等地区,教师的工资收入相比其他地区是高的,但是相对本地区总体收入水平来看,仍然偏低。于此同时,其他行业存在不菲的灰色收入,使教师收入相形见绌。所以,在大多数地区,从总体上看,教师的工资平均水平仍然偏低。因此,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不仅是尊师重教的需要及对教师劳动的肯定,也是增进教师身心健康、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2.3 教育教学改革因素

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使得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育教学改革要教师在贯彻执行改革措施的同时,还必须保证教学质量,这必然给教师带来压力。所进行的改革难度已经很大,例如,素质教育的实施,怎样教育教学是素质教育,这本身就给教师很大的困惑,因为现在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素质教育,而要他们实施素质教育,明显捉襟见肘,而且,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教师要求很大,教师本身必须具备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识和技能,这样必然会使教师增加学习和工作的力度,这都会增加教师的压力,但是又要保证教学的质量,达到社会和家长的期望,两手都要抓,压力可想而知。其中,女教师的压力又高于男教师,这体现出性别的差异,因为在改革与竞争中,女性由于家庭和工作的原因,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应多关心和支持女教师,为女教师提供自我发展和提高的机会。与此同时,女教师也要顽强奋斗,适时地抓住机遇,努力提高完善自己,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与时俱进,减缓工作压力。社会各方面也应给予女教师更多的关怀和理解,理解会对女教师的工作带来很大的激励作用,对她们的身心健康也很有帮助。

2.4 职业发展因素

职业发展,主要是指职业竞争和职业前途两方面。有调查显示,35岁以下的教师压力感最高,其次是36岁-45岁的中年教师,45岁以上的教师压力感最低。这与教育教学改革分不开,改革内容之一是实行全员聘任制,因此学校实施聘任制后,教师间竞争激烈,稳定和安全感减少。青年教师刚刚走出校园,踏上工作岗位,教龄短、资历浅,教学经验和技能困乏,缺乏竞争力,因此在职业发展方面,压力自然更大些。36岁-45岁的中年教师很大一部分是学校的骨干教师,但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与科研工作,也需要不断地提高完善自己,因此压力也较大。而45岁以上的教师,基本上是高职称,在业务上已是成熟的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丰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因此压力会小些。而即将退休的教师,不用再考虑职业发展问题,因此压力也较小些。除了职业竞争外,职业前途也使教师产生压力感。高校的部门和领导职位还多些,而中小学由于规模、教学任务等因素的影响,部门和领导岗位要少的多,教师的职业前途让教师及其家庭感到失落,他们的职称可能很高,但是一生可能都要在教学岗位上度过了。教育与其他行业相比,职业前景也要黯淡些。这也是赞扬教师默默无闻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大多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呆一辈子。所以,学校、社会和家庭要给予教师更多的关怀和理解,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充满信心和热情。

2.5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指教师的工资待遇与家庭支出的关系。普通学校教师比重点学校教师的压力大;已婚教师比未婚教师压力大。与重点学校相比,普通校教师的福利待遇较低;而已婚教师多数是上有老人,下有子女。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他们工资待遇虽然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今天的消费水平相比,很难满足全家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家中有子女上高中或是大学的。同时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的工资还是很低的,学历不高的打工者月工资可能也要比农村教师的工资要高,这都会增加家庭的矛盾和不和谐因素。工资是大多数教师唯一的生活来源,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筹集教育经费,解决教师的工资足额发放和拖欠问题;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在教育上杜绝乱收费、乱摊派的现象,保证教师工资按时和全额发放。

2.6 学校管理因素

陈旧的管理方式会对教师产生消极倾向和压力。管理方式是文化氛围形成的重要原因,合理先进的管理方式可能形成相互合作、团结一致的文化风气,而陈旧专断的管理方式可能会产生缺乏生机和和谐的文化风气。一个学校的校长造就一个学校的特点,所以学校校长必须采取先进合理的管理方式,对教师多些关心和关怀,提供自由的工作环境和心理空间,使教师工作的自由时间和工作的独立性比其他专门职业少;维护教师的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改变学校与教师的简单的“劳资”关系。大部分教师要在一所学校呆上一辈子,学校就是教师的另一个家,所以学校校长要使教师完全融入到学校的大家庭中去,参与教学、决策和科研等各方面工作。

2.7 人际关系因素

教师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与社会的和学校的人际关系两大块。与其他劳动者相比,教师属于一个比较孤立、封闭的群体,他们接触最多的是学生和学校的教师,与社会的联系较少,参与各种决策的机会与进行反思和与亲朋好友交流的时间也很少。因此,教师的集体需求和获得支持的需求常得不到满足。学校领导可以采取措施增加教师与社会的联系,可以安排社会各界人士到学校进行参观,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和合作,使教师和学生家长建立联系互动机制;同时学校领导要搞好与下属和教师的关系,为校内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提供榜样。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教师互相交流,保持良好的心情,增强归属感,提供工作能力,维护健康的心理。

3 心理福利机制

虽然现在社会对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投入增大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也确实提高了很多,但是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说是有增无减。因此,除了物质方面的福利待遇,必须把维护心理健康作为一种福利,形成教师待遇里必不可少的心理福利。

心理福利,即把维护心理健康作为一种待遇免费提供给劳动者,它与工资待遇共同构成完整的福利机制,满足在激烈的竞争下心理正在接受各种挑战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然而,心理福利形成一定的机制必须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3.1 法律层面的保护和支持

依法办事是各国社会秩序得以保持正常的重要手段,离开法律依据将会破坏井然有序、有条不紊的秩序。国家为了维护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出台了《教师法》,其中对教师的工资待遇有着明确规定,它成为维护教师权益的依据。然而,由于教师的心理健康的不同状况,各学校和教育部门可能不会给予重视,因此,这就需要把心理福利写进法律中去,这样各学校和教育部门必须依法行事,执行法律规定,从而达到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目的。

3.2 学校、教育局和心理部门联合

执行法律规定,增加心理福利,要求学校、教育局和心理部门联合起来。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育经费往往已经很紧张,再增加心理福利,会增加学校的负担,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做好工作。如筹集用于心理福利的经费;要求各学校在招聘教师时专门招聘一定的心理学方面的教师,充斥到学校,便于对教师的心理健康进行维护;寻求与心理部门的合作,让心理专家按时坐诊,为教师服务,这种方法既有利于学校减轻负担,又有利于心理部门进行调查研究,易于获得研究素材。

3.3 教师的理解和配合

由于生活的需要,教师对工资福利待遇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是符合经济发展形势的,然而,心理福利则不一定得到教师的欢迎。虽然教师能免费获得心理医疗,但是很多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教师不想让人们知道,让其他人知道可能使他们感觉到害羞,担心别人会以别样的眼光看待他们。所以,为了不产生各种麻烦,很多教师会选择拒绝接受心理测评,更不愿意接受心理治疗。因此,为了使心理福利能贯彻实施,而不是只当作一种形式,这就需要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教育,使教师特别是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教师能豁然地面对心理治疗。

知识经济时代给教师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不但挑战教师的知识、技能和道德,而且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提出了挑战,在同等水平的情况下,心理健康可能是胜出的关键因素。这就需要社会加大对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的投入时,寻求心理福利机制的构建,维护好教师的心理健康。

摘要:中小学教师因为学生、社会、自身职业发展等各方面的压力,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肩负着特殊使命,他们的心理健康不但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还会影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甚至会影响社会和民族的将来。因此,除了物质方面的待遇外,还需要对教师的心理健康进行维护,增加其心理福利。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压力,心理健康,心理福利

参考文献

[1]郭黎岩.教师心理素质专题[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

[2]张世平.教师的心理教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

[3]姚立新.教师压力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钟毅平,刘志军.教育心理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5]石林.职业压力与应对[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王丽君.中小学教师心理卫生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5,(3):138-141.

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第11篇

关键词: 高职教师 心理健康 问题 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对技术和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高职教育开始快速发展。高职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在快速发展的高职教育工作中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导致高职教师出现了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教师的心理问题会导致工作效率、教学质量的下降,甚至影响教师的个人发展;同时会对教育对象产生消极作用。

一、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体现

1.在工作负荷方面。

不少高职院校的教师认为教育教学方面的压力较大。主要原因是不少高职院校是由中职学校升格而来,然而教师的教学能力没有随着院校升格而提高;知识和信息更新快,不少教师表现为教学知识方面的储备不足和知识体系陈旧。教师面临要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学习新知识的问题。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基础薄弱,学习的自主性较差。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投入精力,还要在课堂管理和学生管理方面投入精力。这就给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带来很大的压力。

2.在学历进修及职称评审方面。

信息化时代,社会和教育环境对高职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教师原有的知识储备已不能适应发展中的高职教育的新要求,促使他们在完成教学工作以外,还要继续学习来全面提升自己,于是学历、职称就成了教师工作中的重要目标。因此,多数人参加学历进修、职称计算机和外语考试、写论文等,这些都成为高职教师的必修课。这些学历的再提升、考试、职称评定等一系列学习工作的压力交织在一起,让高职教师处于焦虑状态,从而给他们带来沉重的职业心理负担。

3.教科研工作中的焦虑情绪。

教育的发展要求高职教师及时了解和把握本专业的前沿知识以更新教学观念和内容。除此之外,还要求高职教师在其专业领域有专长。因此,高职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提升理论和技能知识,另一方面要在其专业领域做教科研活动。教师的教科研成果几乎成为衡量高职院校教师优秀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另外,教科研也是教师职称评审当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所以教师们要加强教科研。对于学历低的教师来说,他们的知识储备不足,教科研方面对于他们来说是一大难题。高职教师在承担巨大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进行教科研工作,这必然会增加心理压力,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心理问题。

为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高职院校和高职教师的共同努力解决教师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二、解决高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途径

1.改善教师旳工作环境。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绝大部分来源于工作,因此学校应该积极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与氛围。只有保证教师的身心健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潜力,从整体上增强的教学效果。学校应该制定合理的教学任务,建立完善的评估、考核体系,避免为教师安排过重的工作量。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特别是在教学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时要充分考虑到各要素的变化,以及不同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如果有条件的话,学校就应该积极改善教学和实验设施,为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提供基础的保障,这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积极开展岗位培训。

要满足就业市场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就要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避免学生所学知识和实践脱节的现象出现。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内容和教学方法,除了教师自学以外,也离不开学校的各种岗位培训。参加岗位培训,不仅可以使教师收获更多、更新的知识与教育理念,而且可以为教师提高专业能力,为个人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另外,教师新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能影响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作风,从而可以对高职教育起到促进作用。

3.高职教师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建设。

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高职院校的重心,也是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高职院校不同于研究型的大学,大多以教学为重。高职教师在工作负荷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多与教学能力有关,比如教师认知能力、实施能力等。从教师专业化的角度审视,高职教师除了要解决“教什么”外,还要解决“如何教”的问题。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技巧。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教学能力问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如鱼得水,才会有自信心和成就感,这样高职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压力才会小。

4.努力提高自身学历,积极参与各项教科研项目。

学校应该鼓励学历不高的教师提高自身学历水平,并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从而督促教师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职称评审中学历是首要条件,故高职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学历。除此之外,高职教师还应积极参与、主持学校的各项教科研项目,这是职称评审中的重要条件。即使不少教师没有主持过教科研项目的经验,应先从参与开始,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逐渐发展为自己主持教科研项目,这为后续的职称评审提供条件。

5.认清自我,积极心态,建立合理的目标。

高职教师要对自身能力、性格等方面有较全面的客观性认识。当工作中的结果没有实现预期目标,不要对自己进行过多的自责。当高职教师出现职业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用积极的心态接受它,通过正确的自我认识,找到其形成的原因,这样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平时对待工作中的一切事物都要有积极的心态,能做的尽量尝试,切不可消极对待,漠不关心;否则长此以往将逐渐脱离教师队伍。除此之外还要多与人交流,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以增强抗压能力。教师的人际关系对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很大,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很好地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总之,高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会对自身及高职院校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我们要重视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探索对策。

参考文献:

[1]李业亮.髙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及对策研究——以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为例[D].湖南:湖南农业大学,2013.

[2]张峰.浅谈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14(7):209-210.

[3]全平东,黄建德.高职院校新入职教师职业心理现状的成因与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23):74-76.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第12篇

1.1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 对教师角色认同。勤于教育工作, 热爱教育工作, 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 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第二, 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 将人际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 个人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 不以貌取人, 也不以偏概全;与人相处时, 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积极与他人进行真诚的沟通。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则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 教师能建立自己的威信, 善于领导学生, 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 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第三, 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具有较高的个人教育效能感;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 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做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 学生、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第四, 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 不断进步, 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 选择教学方法, 设计教学环节, 正确使用语言, 布置作业等。第五, 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1.2 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第一, 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不仅可以通过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管理工作来实现, 而且教师自身的心理特点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不容置疑的。第二, 心理健康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2 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压力源

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压力源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自我生存。目前国内教师收入整体偏低, 增加了教师的职业压力。职业学校教师更是如此, 社会不重视职业教育, 教师的经济待遇差, 同时, 教师也面临是否下岗的问题, 使教师压力很大。第二, 工作负荷。教师的教书育人的工作性质使其很难将工作与休息分割清楚, 一般来说, 教师的工作时间过长, 教学工作繁重, 事物繁琐, 较为劳累。第三, 学生因素。因为职业学校学生素质较差, 教学效果较差, 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操作能力总跟不上, 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较多, 教师身心俱疲。第四, 学校生存压力。职业学校也面临着生存压力的问题, 职业学校的生存压力与教师的自我生存息息相关, 也给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压力。第五, 职业学校教师的角色模糊。

3 职业学校教师的情绪问题与调试

3.1 教师常见情绪问题的表现

3.1.1 焦虑不安。

教师经常会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刺激主观上认定将来会发生一些不良的后果或者认为周围存在某种威胁, 心理上会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 生理上也表现出烦躁不安、心神不定、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睡眠质量降低等现象。

3.1.2 抑郁消沉。

这是一种持续的低落的情绪体验, 多发生在个体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时, 常表现为心情苦恼、思维迟钝、痛苦羞愧、自怨自责、情绪低落、性情沮丧和行动迟缓等。

3.1.3 自卑。

自卑是个体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对自己不满、鄙视、否定的情绪体验。有些教师认为自己在才能、学识、职务、职称、教学质量甚至家庭等方面都不如别人, 自尊心屡次受到伤害, 时间长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 总感到低人一等, 在思想上表现为与他人不合拍, 行为上表现为不愿意和别人交往, 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这样就更得不到别人的认可, 自卑的心态越发严重。

3.1.4 嫉妒。

嫉妒是与自卑密切相连的另外一种不良情绪, 是教师发现自己自尊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之后产生的一种企图缩小和消除与他人的差距、实现原有关系平衡的消极手段。教师将别人的进步当做是对自己的威胁, 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痛苦。

3.1.5 压抑。

压抑是对不良情绪的过分克制和约束。当不良的情绪得不到适度的表达和宣泄的时候, 教师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复杂的内心体验, 它混合着不满、苦闷、烦恼、空虚、困惑和寂寞等多种情绪, 这就是压抑。长期感到压抑的教师会表现得委靡不振, 讲课时提不起精神, 语音低沉, 课堂气氛沉闷, 缺乏生气和活力。

3.1.6 激动易怒。

愤怒是由于主体愿望的实现受客观事物的阻碍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它会对教师的健康造成影响, 而且还容易导致心律失常、心悸、失眠、高血压等身心疾病, 严重者会感到意识范围缩小, 自制力被削弱, 容易做出不理智的冲动行为。

3.1.7 冷漠。

冷漠是个体受到挫折后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的消极情绪反应, 表现为对外界刺激不关心、冷淡、退缩。这种情绪状态对个体的身心危害很大, 因为它是个体内心情感和情绪经过压抑之后的一种集中而强烈的表现。虽然从表面上只能够观察到个体漠然的表情, 实际上他的内心可能正在承受着痛苦、孤独、寂寞、不满和愤恨的折磨, 有着强烈的压抑感和冲动感。当这种强大的能量找不到宣泄的途径无法释放时, 就很容易引起心理上的疾病和障碍。

3.2 情绪状态的调适

3.2.1 理性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第一, 将认为引发不良情绪的事件和认识一一列出。第二, 找出引发不良情绪的非理性观念。第三, 通过对非理性观念的驳斥, 找出合理的替代观念。第四, 通过建立合理的信念, 最后达到情绪感受的改变。

3.2.2 注意力转移法。

注意力转移法就是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转移到其他事物上或从事其他活动的自我调节方法。当出现情绪不佳的情况时, 要把注意力转移到使自己感兴趣的事上去。

注意力转移法按其转移的方向可分为两类, 即积极的转移和消极的转移。消极的转移就是当情绪不佳时, 转向吸烟、酗酒、吸毒等消极行为, 这种消极的转移是我们应该努力避免的。积极的转移就是把时间和精力从消极的情绪体验中转移到对调控情绪较为有利的活动中去。这种方法, 一方面中止了不良刺激源的作用, 防止了不良情绪的泛化、蔓延;另一方面, 通过参与新的活动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达到增进积极的情绪体验的目的。

3.2.3 宣泄法。

宣泄法就是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得到一个释放的渠道, 用来恢复自己身心机能的平衡和稳定。精神分析学家认为, 身心的紧张状态部分原因是由情绪得不到适当的宣泄造成的, 长时间的精神紧绷容易造成身体的病变。

3.2.4 放松法。

放松法是教师用来克服紧张焦虑情绪的一种简便的方法, 尤其是在遇到一些难以应付的场面的时候, 将心情平静下来就显得非常重要。紧急的处理方式可以先闭目片刻, 咬紧牙关, 深吸气, 屏气一小会儿, 长长地吐出一口气, 再深吸气, 把紧张和焦虑随呼气一起吐出去。这是最简单的放松方式, 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或者可以借用音乐来让自己达到放松的状态。

摘要:从三个方面简要论述一下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相关问题。

上一篇:印刷技术下一篇:现浇混凝土护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