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教育模式

2024-06-25

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精选11篇)

艺术设计教育模式 第1篇

一、研究创新型教育模式

研究创新性教育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的,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材、讲义若干年不变, 在课堂上, 教师占主导地位, 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目前, 我们正在推行素质教育, 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明显滞后于教育的发展。新的教育理念下, 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 要求教师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在研究创新性教育模式中, 我们要通过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方向划分、人才标准的确定等体现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关键在于教师要具备创新的思维, 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需求, 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较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不断提高我国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资源开发的需求, 增强国际竞争力并适应市场经济复杂多变的能力。

二、开放合作式教育模式

从目前人才市场来看, 人才的流动趋于全球化, 对人才的评价标准越来越国际化, 国外教育机构不断瓜分中国原有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市场占有份额, 给中国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 中国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就会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如果我们把教育完全商业化, 就会消弱艺术设计在学术方面的研究, 如果我们只是把这部分教育作为公共产品来看待, 又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 我们在艺术设计职业教育方面, 要采取开放合作的教育模式, 把产、学、研协调统一起来, 加强教育与市场、企业的合作, 密切与科研机构结合, 有效地促进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的形式有:高校开办相关的企业、一些大型的企业开办与生产相关的艺术设计学校、高校与专业的科研机构相结合、高校与已有的产业相结合等。通过各种渠道促进教育改革, 逐步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新模式。这种模式形成以后, 资金和高素质人才相对集中, 可以为科研机构提供人力和资金上的支持, 科研机构可以专心地从事研究企业、学校、科研机构难以单独承担的重大项目, 迅速提高整体竞争力和最佳社会经济效益。使企业更快获得最新设计成果, 更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进而转化为生产力, 取得更大社会效益。同时, 企业可以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基地, 给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有利于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企业的发展又可以为学校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 有利于改善教学条件, 进而形成科研、教学和生产三者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三、信息化教育模式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为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技术和手段创新提供了条件, 因此,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目前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优势, 加快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信息化进程。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目前应用广泛的信息化技术, 就是要依据科技信息化成果建立一个基于信息网络的教育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行政管理、学习活动与网络技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实现对教育对象、教育资源和教育活动的动态管理。在这个系统的教学中, 学生必须具备获取、评价信息的能力, 能够使用计算机处理各种信息, 学生的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信息化教育模式的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节约教育成本。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要用到大量的原材料, 如果我们直接使用相关的原材料进行实验, 就可能浪费大量的资金, 增加教育成本。如果学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相关设计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 又可以减少原材料的浪费, 同时可以进行三维模拟实验, 提高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二是有利于资源共享。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我们的教材内容十分有限, 一个高素质的设计人员必须掌握大量的知识, 特别是专业前沿的新知识、新理念, 信息化教育模式中可以利用网络技术, 与世界各友好单位进行资源共享, 能够准确地、全面地了解该专业的发展动态。三是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运用信息化网络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 缩短学习的过程, 同时, 一些功能强大的辅助性软件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工具, 可以提高设计的效率。

四、市场化教育模式

任何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设计, 我们要开拓市场, 就必须有过硬的产品, 过硬的产品必须经过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精心设计, 高素质的设计人才必须通过职业教育进行培养, 因此, 艺术设计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 设计方案的好坏会影响到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我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不仅仅要满足产品在艺术方面的需求, 同时要运用科技的手段依据市场状况进行设计, 因此, 艺术设计职业教育要加强与市场的结合。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不仅重视物质方面的需求, 也对精神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重视, 市场的需求开始变化, 对产品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应该在艺术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广泛引入市场需求的理念, 深刻洞察市场动态, 为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级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乐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探讨》, 《中国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08期;

艺术设计教育模式 第2篇

摘要: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生活质量已经大幅度的提高,因此艺术设计的发展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我国目前的艺术设计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不过跟国际艺术设计教育经验相比还是有很多的不足,因此在未来的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就应该取长补短,借鉴优秀经验,及时解决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中的问题,促进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模式

前言: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由于受到了20世纪80年代引进的现代教育模式的影响,不仅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还为今后的艺术教学模式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一般的现代设计都是结合了多种元素进行发展,并且具有一定系统性,已经在传统的设计理念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下,传统的艺术设计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有了新的突破。

一、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在我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市场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要求的质量也越来越高,这就导致高校艺术设计必须迅速发展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在高校中纷纷开展了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更多的艺术设计人才为我国的艺术设计领域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很多高校开展这一专业,不仅是专门的艺术院校,包括很多的民办学校、综合性大学或者是一些独立的学院都纷纷开展了艺术设计专业,同时,随着专业课程的设置,很多学校也培养了大批的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因此艺术设计专业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也是前所未有的景象,不过随着专业的开展,很多时候也会存在问题,特别是扩大了艺术设计领域的范围之后,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要想促进艺术设计的长足发展,就需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解决。

二、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规模过大

近年来我国艺术设计类的招生达到了百万人以上,并且随着这一专业的发展,招生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这就为高校增添了很多的生源,不过这些人才的培养需要计划,如果因为盲目的扩招,导致市场上艺术设计人才工作于求,就会导致很多毕业生无法找到本专业的工作。高校扩大艺术设计专业招生的范围,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经济效益,因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费比较昂贵,基本都是一万五千元一年,比其他专业的学费要高出很多,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校获取了经济来源,如果是这一原因的影响,一些学校为了经济效益,还会采取降低录取标准的方式,这样就会导致艺术设计专业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毕业的就业情况。同时盲目扩大招生也直接影响着师资力量与学生培养之间的关系。

(二)教师队伍发展滞后

在艺术设计专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因为市场要求的不断提高,导致对艺术设计人才的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这就成为了学校师资力量的挑战,如果学校的教师不具备优秀的艺术设计能力,就无法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指导,因此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不够认真负责或者是由于教师队伍发展滞后就会导致学生无法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包括在后期的社会实践中由于经验不足导致很多的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就业率。再一个,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并且不注重创新,就会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都是比较陈旧的,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教师是指引学生成长的重要人物,所以要想培养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首先要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这就对学校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学校有目的进行规划。

三、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

(一)提高招生质量

招生的质量是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因素,根据艺术设计固有的特点,本身就是比较综合性的科目,因此学校在招生的时候必须注重招生的质量,尤其是要招纳一些具有艺术基础知识的学生,虽然目前很多的艺术院校招生的门槛比较低,特别是对文化课的要求不高,一般文化课只要达到一个比较低的标准就可以参与艺术考试,因此对于艺术成绩的要求就是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不过大部分的艺术院校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考察范围不大,尤其是考察的专业知识面比较窄,这就直接造成了生源的素质不均衡,而且也无从考察学生的素质能力如何。因此在学校招生的时候,需要注意考核的内容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并且要注意学生的艺术设计水平是基于一定的基础的,这就要求在招生的时候控制好招生的质量,为今后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艺术设计教学体系

在学校中培养艺术设计人才,主要是在教学的时候必须明确培养人才的基本目标,因为知道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能制定合理有效的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中,因为学生来说,除了必备的艺术设计基础,还应该具有足够的文化素养以及审美能力等,这些对于艺术设计的学习都是十分有利的。当学生做好基础的学习之后,就可以为今后的实践学习做好基础,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学校不断的优化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有助于学生在走向社会的时候具有足够的就业竞争力。会涉及到很多其他的因素,这就导致在培养人才的时候,需要建立一个比较科学的课程结构,并且要促进艺术设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学习的是一些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学校也会安排一些选修课程,主要是辅助学生的进行一些文化或者是其他科目的学习。这些知识的学习都是有必要的,为了培养出综合性的人才,就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

(三)优化学校办学层次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艺术设计在社会的推广,很多人并不是真正的了解艺术设计的内涵以及具体的作用,这就导致学校在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时候没有明确的方向,因此直接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目前社会对于艺术人才的需求却非常多,尤其是需要一些高质量的艺术设计人才,各行各业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就为高校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优化办学层次,并且能够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且提供实习的机会,帮助艺术设计的学生能够在学校中就接触一些实践活动,这样在就业的时候就会具有竞争力。学校还可以不断的完善教学设施,并且要引入更多的优质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加先进的理念,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不断的促进学生的成长。并且为社会和企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满足市场的需求。

结论:在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中,不仅是要加强艺术设计人才的专业能力,还要使得这些人才能够尽可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和培养,将艺术设计专业中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并且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条件进行学习,这样才能使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有更好的发展。对于培养人才的模式需要更多专业的人进行研究,学生需要吸收的新鲜的养分,特别是促进学生具备创新意识非常重要,当学生学习的艺术设计结合了现代设计理念以及自身思维能力的发展,就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将来可以在艺术设计领域有更高的造诣。参考文献

艺术设计教育模式 第3篇

【关键词】高职 艺术设计 行为导向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15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艺术设计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我国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各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为该领域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改善了从业人员的技术结构,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目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仍存在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其中,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衔接不畅,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和就业联系不够紧密是最为迫切的问题。如何面向市场、面向就业,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使学生真正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是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考虑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的改革中能否探索出一条新思路。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内涵及形式

行为导向又称为实践导向或行动导向,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行为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具体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为和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该教学一般采用案例式或项目式的综合课程教学模式,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订、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全程参与其中。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了咨询者或者指导者,但这并不影响教师作用的发挥,相反,提高了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行为导向教学法重视“案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由于其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有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因此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与劳动界的专家所推崇。

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随着我国经济及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而不断增加,艺术设计成为高校的热门专业,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其培养目标参照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上。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突出的是技术、技能与应用性教育特点,并以就业为导向。但是,由于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专业,在很大程度上,其教学模式、观念及教学手段等仍在参考相关本科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这显然不适应社会发展形势对于高职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同时,艺术设计还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这种“实践”很大程度上是与社会生活、生产加工相对应的。因此,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局来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要树立创新的观念,构建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理论体系,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技能性与应用性综合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思想,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实践、创意一体化。

目前,关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改及人才培养模式定位的研究正如火如茶地开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已成为教育专家和学者们的共识。在解决“如何构建”的关键问题上,国内高职艺术设计的教育同行和专家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和先进教学模式的同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其中包括:在教学活动中采取项目教学法、模拟公司教学法,引导学生在专业对应的职业情境中、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自主学习等,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三、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一)对项目的理解和存在偏差

项目教学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核心模式之一,即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其关键在于设计和制定的项目需要涵盖一定的知识点,才使得学生通过完成一个项目掌握相关知识。项目的设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高职艺术设计的不同专业对“项目”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有结构的项目、与主题有关的项目、与体裁有关的项目、模板项目和开放型项目等。某些项目缺乏对课程知识的典型性、适宜性、先进性、前瞻性设计,目标不够清晰,活动方式不够具体,活动内容缺乏适宜性等问题频现。

(二)课程实施较为散点化

实施行为导向教学的部分课程,难以将教师个体的教学行为放到团队中进行系统设计,教师之间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缺乏必要的交流,各自为政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

(三)教学评价较为主观化

学习成果的评价往往只是专业教师主评及学生互评的“双方”模式,缺乏企业这一关键角色的评价,导致教学过程及成果得不到更客观的指导意见,进而影响行为导向教学的效果。

(四)教学成果虚拟化

基于成本、实用性等因素,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成果往往只有几张设计图纸,难以实现“作品化、产品化、商品化”的目标。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也影响了行为导向教学的效果。

四、强化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对策

(一)高职艺术设计项目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根据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将课程的相同内容与不同的表现形式整合为系列化,作为一个学习包,把教学内容分解成多个学习包或模块,以模块的形式为项目包进行分系列的课程学习。完整单项技能训练,动态更新训练案例,模拟工作环境,引入岗位技能标准,依照实际生产流程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在项目教学与实践中得到系统的训练,攻克工作任务的实践难题,获取相应的能力。

以书籍装帧设计课为例:首先,依照实际工作内容与流程组成项目教学团队,团队专业教师之间建立常态交流机制,团队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系统化设计;其次,建立以印前工艺制作为内容的训练模块;再次,建立以印刷承载物为内容的训练模块;又次,建立以整体设计为内容的训练模块,最后,代入企业真实项目,引导学生依照实际生产流程完成该课程。此番强化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达到了以下效果:改变了常规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l生;企业真实项目的引进让学生了解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体验了工作过程的艰辛与乐趣,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强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有机会直面企业与市场,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更加明确学习目的,提升职业能力。

(二)教学成果评价实现“三合一”

按照工作岗位的要求,在每个专业课的结束阶段展示作品。优秀作品突破以往只有设计图纸的不足,实现商品化和评价社会化。作品展示活动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为学生展示才能提供最好的舞台,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围绕作品展示,同时展开论辩、教学活动演示以及各种主题展示活动等。上述活动又构成课堂教学的相应资料和手段。此外,按照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重构课程考评方式,采取过程考核、项目考核、实践和作品考核等方式。所有实训项目完全依托企业的实际生产任务开展,专业教师协助进行理论教学。采取学校教师、企业主评,学生互评的“三方共评”方式,对过程、结果进行评价,真正实现“三合一”的评价模式。

自主性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探析 第4篇

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 通过问卷及访谈的形式对艺术设计专业三个不同年级的162位学生进行了一次初步调查。调查从课堂听课情况、课堂笔记记录情况、课后学习时间、专业书籍阅读五个方面展开, 调研结果如图1所示。深蓝色、砖红色区域代表积极认真学习状态, 紫色、绿色区域为消极懒散的学习状态。从数据看, 由于课堂教学环节处于较强的教师监管之下, 相对较认真, 但仍有1/3的学生表现消极, 虽然不尽如人意, 但远比课下表现要好, 学生在课外学习上存在严重的消极现象。从整体看, 缺乏积极性和自主性是目前本专业学生在学习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学习本应该是自主的行为, 自主性是学习的本质属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实现学习目标。学习的自立性、自为性和自律性是学习自主性的三方面体现, 是自主学习的三个基本特征。其中, 自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基础, 自为性是自主学习的实质, 自律性则是自主学习的保证。”[2]

一、调研与数据统计

为了解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问题, 对此展开了更深入的调研。通过与教师、学生的访谈, 将后续调研因素设定为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兴趣 (对专业不喜欢、不了解、课程内容没有吸引力、教学方法不好、缺乏动力) 、学习目标 (就业压力大导致迷茫、择业方向不明确、缺少职业认识与规划、不看好专业前景) 、学习能力 (勤奋努力程度、缺乏学习指导、学习习惯、自学能力、学习方法) 、外部环境 (学风状况、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知识获取渠道、课外活动) 。数据统计如图2所示, 73%的受访学生认为学习兴趣因素对自主性影响较为直接, 其次是学习目标因素为46%, 认为外部环境影响了学习自主性的占38%, 认为学习能力影响了自主性的占24%。对于每一个影响因素的具体情况统计如图2所示。

二、问题分析与对策

1.学习兴趣因素对自主性影响最直接, 其中缺乏学习动力、课程内容没有吸引力最具普遍性。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 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处于教师与家长的严管下, 被动地接受学习是一种学习常态, 而在大学里, 所有严管的“枷锁”都得以释放, 且“考上大学”的愿望得以实现, 导致学习的直接动力和外在压力迅速消逝, 学生变得无所适从, 不太适应。再加上此时的专业与职业认知没有形成, 学习动力缺乏自然成为困扰学习自主性的重要因素。这种现象在高年级有所好转, 在调查中发现, 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 随着就业、考研的临近, 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显著提高, 很多受访学生甚至认为自己重新经历高考阶段, 处在学习积极性、自主性最高的时期, 就业压力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对于专业教师来说,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 应该给予足够重视, 54%的受访学生认为课程内容缺乏吸引力导致自己学习兴趣下降, 38%的受访学生不太喜欢现有的一些课程教学方法。专业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学习状态与实际问题, 加强沟通, 及时改进和更新教学内容, 适时进行合理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方面应该作为提高学生课堂兴趣、改善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应根据每门课的教学性质和内容进行合理调整, 大有可为。

针对不了解和不喜欢专业的学生要着重加强引导, 对专业背景、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就业状况等多方面予以详细解读, 使之尽快了解所学专业, 培养学习兴趣, 树立信心。

2.目标的确立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影响巨大。如果方向得不到确立, 何谈为之付出积极的努力?钱理群先生曾关切地指出:“现在年轻一代最大、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生活没有目标, 中学阶段似乎有明确的目标, 就是考上大学;现在, 你们如愿以偿地成了大学生, 在最初的兴奋过去以后, 产生失去目标的迷茫。”[3]当升学的压力得到释放、就业的压力尚未真切显现的时候, 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历压抑的迷茫期, 只有经过慎重地选择, 重新确立目标之后, 才会有新的开始。

导致学生迷茫的因素很多, 其中就业压力大占受访学生的83%, 面对压力, 有的人选择奋起, 有的人选择屈服, 更多的人挣扎于痛苦的选择与游离摇摆之中。就业、创业、考研、考公务员、事业编、各种资格证、出国等选择诱惑着大家, 面对每种机会, 都舍不得放弃, 反而导致没有集中精力攻克任何一个方向, 特别从大三下学期开始, 这种择业方向不明确的问题普遍困扰学生 (占到受访学生的64%) , 东打一杆、西打一耙的人大有所在, 生怕漏了什么。

77%的受访学生认为在确立学习目标上缺乏职业认识与规划, 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不了解, 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能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能有什么发展方向, 甚至是工作性质、状态等情况, 这些问题干扰了学习目标的确立。

在学习目标因素上, 应该加强职业与就业教育。一方面, 在强化专业教育的同时, 加强职业引导, 积极创造各类专业实习、课外实践、校企合作的机会, 使学生了解将来的职业状况, 积极调整心态。另一方面, 要多与学生沟通, 加强疏导, 帮学生理顺思路, 及早确定目标与方向, 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

3.应用有效学习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4%的受访学生认为自身学习能力较差影响了自主性与积极性, 学习不得法, 尽管努力但往往收效甚微。在大学里, 方法与思路的培养远比知识传授更重要。在分项因素调查里, 5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 36%的学生认为缺乏有效的学习指导, 不能及时发现自身问题并予以调整。自学作为大学阶段的主要学习方式, 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加强设计方法与程序方面的教育, 授之以“渔”, 培养树立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同时, 近半数同学承认自身努力程度不够, 学习太懒散, 有待进一步加强自律,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4.加强学风整顿工作, 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 对强化学习自主性有很大的帮助。在学生群体中, 除少数人具有清晰坚定的目标并为此付出努力外, 其他都受到了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特别是在与大一新生的访谈过程中发现, 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高年级的学风、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影响, 很少能保持高中时期的学习习惯。学风一旦不好, 就会对整个年级甚至学院带来非常大的消极影响。

在教学资源方面, 要强化知识获取渠道建设, 图书、资料、电子期刊等多种信息资源要及时予以补充, 及时更新和维护各类教学设备, 加强实验室建设, 同时,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师资力量建设要考虑专业的长远发展, 予以引进和培养, 着力发挥现有师资的优势, 合理安排课程任务。

另外, 37%的学生反映课外活动较多, 特别对于新生来讲, 各种社团、学生会、团委、班委都有很多人选择尝试, 杂事过多会分散学习的精力。

三、结语

学习自主性的提高是一个系统过程, 需要多方面协调努力。综上所述, 应该从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加强能力培养、改善外部环境四个方面协同共进, 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从根本上说, 外部环境的改善、学习能力与方法的培养, 只是提高自主性的外因, 而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才是自主性学习的重点, 发自内心的力量才能持久, 才能取得丰硕成果。

从教学过程讲, 可以根据调查结果有的放矢,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从调动与激发内在学习动力、掌握高效学习方法着手, 有效改进课堂, 设法提高课程教学的吸引力, 设置多项驱动措施, 如项目驱动、竞赛驱动、利益驱动、职业驱动、兴趣驱动等, 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参考文献

[1]童慧明, 膨胀与退化——中国设计教育的当代危机.装饰, 2008.4.

[2]http://baike.so.com/doc/6108011.html.

艺术设计教育模式 第5篇

【关键词】产学研和作;艺术设计专业;高校;教育模式

我们国家自从成功加入WTO世贸经济合作组织后,社会的发展给高校艺术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培养全新的创新型人才,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这一模式需要追随市场经济体制与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要实现这个要求,首先让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与经济、科技紧紧连结,让设计教育与经济科技紧紧连结,互相补充。再次就要改变传统的设计教育思想,让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设计人才相适应。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及必需要要处理以上这些普遍出现的问题。

一、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相合作的教育模式的特点

(1)产学研结合这一教育模式让高校和社会经济科学连结在一起。产学研结合顺应了我们国家当今的社会发展,不仅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对产业界增大科技能力与员工素质的需要,而且让高校的设计力量和成果变为社会的生产力。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是高等学校科技研究的全新方法,它的样式有很多种,比如产学结合与学研结合等,艺术设计的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能够让研究企业、高校和科研组织无法单独完成的任务集中到了一起来研究,提高了创新与竞争的能力,进一步变为社会生产力,给社会带来了更大的效益。

(2)产学研结合这一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艺术创新人才。社会的需求与以前单一的只重视书本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的教育模式已经不相适应,当今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培养知识、能力与素质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这个教育模式让学校、产业和科研组织在培养人才时候的好的条件与方法集中到了一起,让理论和实践互相结合,学习书本的知识和发挥学生的创造相连结,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和实际的生产现场相连结,在设计工作与实践的时候要让学生养成主体的意识以及创新的精神,让学生更加地主动与积极参与实践,全方位地培养学生,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更好地改善了高校的教育制度。

二、艺术设计有利于带动社会发展,是社会的生产力量

艺术设计包括了技术科学、美学和经济学、人文科学等,它是为了设计和应用人们的信息视觉,进行形象的设计和宣传,对产品进行设计与开发,对环境艺术进行研究与设计。艺术设计专业一定要让艺术设计与社会市场互相结合,艺术设计一定要根据市场的需要来设计,要让科技、艺术与市场连结要依赖设计,设计最主要的发展因素是构思,即发明和创新。设计有利于带动社会发展,是社会的生产力量。

(1)设计的实践和社会。人、社会和自然共同组成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它们能通过设计实践而互相融合,艺术设计通过当今的设计观念来观看这个世界,艺术设计可以改善人的生活,实现人的精神与生活工作上的物质欲望。

(2)艺术设计和市场。当今,科学和意识的有机结合必须依靠设计,当今的技术需要和美学互相融合与补充,新的技术必须顺应新的潮流,高新科技必须要有新的活力。

市场变化与人精神的需求促成了艺术设计,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精神欲望与促进市场的发展进步,所以其实设计是为了创造人生活的新方式,是为了带动人们生活的新趋势。

(3)艺术设计和知识经济。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开始转变为了知识经济,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知识,经济的发展的必需依靠知识经济,这是取决于知识经济自身的特点。而艺术设计教育又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必需发展艺术设计。

三、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要发展就必须依赖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

(1)产学研结合这一教育模式的成效。这一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加速了高等学校艺术设计学科的建设和改造,给高等学校的科研和教学提供了实践的条件和基地,它同时让学校和企业两方都能得到各自的利益,学校能够培养人才,企业能够获得人才在艺术设计创新上获得的成果。

(2)建立教育的发展机制必须依赖产学研合作这一教育模式。艺术设计教育是为了满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能够加速艺术设计教育自身的成长,建立艺术设计教育本有的投入和产出的制度可以让产学研的每个环节相互补充和连结,组建设计教育发展必须的全新组织,要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艺术设计的教育这个学科要生存和发展首先就要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学生的发展和教学的内容一定要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它的运行体制要促进市场经济制度的运行。

参考文献:

[1]周红.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探讨[A].经济师,2004年02期

[2]常跃中.艺术设计职业教育模式再探讨[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沪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之借鉴意义 第6篇

上海作为我国大陆第一大城市, 已经发展成为闪耀全球的国际化大都市, 在这个与国外交流最为便利和频繁的都市里, 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也更加便利地借鉴外来的先进教育模式, 结合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年办学经验, 创立了一套国内先进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

一、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培养方式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成立于上世纪中期, 已经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艺术教育体系, 建立了美术学、设计艺术学和建筑学三大学科, 形成独有的建筑系在美院的教学特色。艺术设计除了有传统广告、环艺、动漫等专业外, 还开设会展和数码艺术专业, 师资力量相当雄厚, 致力于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并能反映现代审美意识的一代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在培养模式上打破传统意义上以教室为课程载体, 课程设置对应专业需要, 专业建设对应行业需求的固有教育模式, 以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为核心, 建立以工作室为教学载体、以科研项目细化为课题, 进行研究和教学的崭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试点。以课题模式引入课程教学, 体现了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以综合的素质教育丰富传统的技法教学, 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教学内容;以社会认可替代应试考评, 建立反映综合能力的评价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成立将近十年, 既有艺术设计, 又有新闻与传播、文化产业管理等文科, 工业设计为理工科, 形成一个文理相互渗透、多学科发展的学院。致力于培养既掌握现代传播理论技能, 又具备创意设计思维与能力的新一代复合型人才。四年本科教育课程压缩三年内完成, 前两年作为基础培养大平台, 并将专业课程提前, 从大一就开始分专业, 基础课跟着专业课走, 到二年级有比较明确的专业课, 到三年级时基本课程学习基本结束, 四年级进行双向选择, 各个导师带学生进入工作室学习, 集中培养设计能力, 使学生在导师的实际项目中, 做到手脑并重, 产学研一体化。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成立虽然只有两年多, 却是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艺术设计系发展而来的, 有十几年的历史。新学院借鉴世界设计与艺术学科的最新理念与模式, 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 创新型、前瞻型、研究型、综合型的新一代设计人才。充分利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强势工科, 在依托综合的学科背景发展设计, 强调设计与多门学科的渗透与交流。

这三所上海高校艺术教育模式虽各有特色, 但无疑都在不断寻求创新, 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根据社会需求引入新的专业增长点, 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合理设置课程安排, 注重科学性和完整性。引入课题制教学模式, 适应时代的发展;注重多学科的相互渗透, 利用学科优势带动发展;充分利用上海这个颇具优势的发展平台, 发展与校外的合作项目,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建立各类设计实验室和工作室, 更加细致分清专业方向, 由导师集中培养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加强图书资料室建设

资料室是学院为师生提供知识来源的重要信息平台, 对学院教学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上海大学除了学校图书馆有专门针对美术学院师生使用的书籍外, 美术学院内部还投入几百万资金建设二级资料室, 藏书4350册, 外文书籍500多册, 期刊60多种, 每年固定投入资金至少4万, 有2名管理教师负责收发整理, 为师生提供了便利的阅读和交流场所。除了美术学院内部的二级资料室以外, 每个系部又有单独的三级资料室, 主要用于内部教师相互交流。例如建筑系里有单独的资料室, 每年固定投入3万元以上, 由每年出国访问学者带回大量的国外优秀资料放于资料室内, 供大家学习交流, 以获得最新的国外信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每一级的资料室力争资料不重复原则, 充分发挥各级资料室的优势。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资料室现有图书9000多册, 期刊120多种, 外文期刊含港澳台占20%。资料室分为教师阅览室和学生资料室两个单独空间, 教师阅览室可供教师看书, 开会, 以及讨论学生作业等。学生资料室供大家借阅图书, 由一名管理教师负责登记管理。馆内每年按学生数来分配购书资金, 图书分类明确, 除了学生需要的各类专业类书籍外, 还有开发学生思维、提高修养、交友等提高素养的期刊书籍。上海交通大学校图书信息楼也有艺术设计类图书, 在媒体与设计学院内部经常会有国内外图书展销。

资料室的建设决定院系师生接收信息的数量, 对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内地高校大多对资料室建设不够重视, 图书陈旧, 寥寥几本核心期刊, 每年没有固定资金投入, 不注重资料室的开放性, 没有可让学生汲取营养的平台。作为艺术设计专业, 不能够大量接收外来信息, 就等于泯灭了很多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采用工作室和实验室教学模式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拥有一批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的工作室和实验室:公共艺术实验中心、陶瓷工作室、玻璃工作室、版画工作室、雕塑材料工作室、多媒体艺术工作室和综合材料造型艺术工作室等。学院在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建立了巴黎工作室;在上海M50创意产业园设立了99创意中心。逐步推行的以教学为要务的“工作室制”作为专业目标实现的主要手段, 通过多层次、模块化、菜单式、开放型的服务, 培养学生的基本艺术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工作室教育模式建立在完整的设计专业框架内, 学生完成设计基础学分后开始双向选择, 再进入各个工作室跟随导师学习。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建设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实验中心, 包括设计实验室、影视制作实验室、摄影实验室、信息效果实验室等, 设计系又有由工业设计、视觉传达、景观与环境设计等专业教师成立的独自工作室, 设计系学生需在三年内完成所有课程学分, 第四年进行双向选择, 进入以导师为中心的工作室学习, 导师根据专长来开设课程, 并带领学生做自己主持的项目, 学生也可以在校外自己找些实际项目来做, 导师进行指导, 为进入社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每个工作室有1名教师和5—6名学生。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近年来一些艺术类院校教育改革开始尝试使用的, 把课程放入实习制作场所, 形成包豪斯作坊式, 将学习内容分成不同的实验项目进行练习。工作室的设立, 为研究教学方法提供了更宽广的实验空间, 教师时刻关注每个学生每个阶段的设计成果, 及时给予指导, 在充分的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学。工作室教育模式避免了兴趣多样的学生的相互影响, 激发了学生动手制作的积极性, 打破了单纯理论教学的刻板印象, 也节省了教育教学资源, 提供了更加高效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 有利于当前艺术设计教学的发展。

四、积极对外合作交流

上海高校利用上海的有利地势, 积极发展国内外的交流活动。首先, 建立战略同盟:与世界一流的设计院校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在教学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实质性的合作。其次, 合作办学:与美国、欧洲、亚洲等世界艺术发展高水平国家建立校际合作, 互送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再次, 利用社会资源:与国内外优秀企业合作建立各类设计研究实验室, 合作完成设计项目, 为师生提供动手锻炼的机会, 探索培养人才的途径;举办设计论坛和设计大赛,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最后, 教师深造:学院自筹资金, 组织教师出国访问、考察, 并积极选送教师去国内外进修深造,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五、结语

沪高校在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中大胆尝试, 制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向, 根据学生需求进行课程改革, 使课程结构更加合理;与时俱进, 寻求适合社会发展的新的专业增长点, 与企业积极合作, 锻炼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勇于创新, 在教学中进入课题制教学和工作室教学模式, 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硬件设施建设, 为师生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在国内艺术设计教育发展飞速的今天, 我们要确保教学模式不落伍, 使教学模式更加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 培养适应社会有活力的创新型人才, 还需向更好的教学改革范例学习。

参考文献

[1]郑曙旸.考察后的对比[J].美术观察, 2001, (9) .

[2]朱涛.艺术设计本科人才培养课题制模式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 2010, (7) .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设计 第7篇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错位现象

(一) 创业教育与活动相脱离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 大部分还满足于学生在校择业的观念, 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对于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虽然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创业计划大赛、科技创新项目大赛, 却缺乏相应的创业知识普及培训, 只是针对少数参加者进行赛前指导, 很难满足学生对创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二)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计划相脱离

一些高职院校引入创业教育时, 对于如何开展创业教育没有明确的规划, 或将其作为第二课堂的一部分, 以创业讲座、报告和社团活动的零散形式开展;或将其作为就业技能的一种, 只在就业导向课程上集中讲解, 没有将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学计划的一部分, 参与到专业的教学中。

(三) 创业教育与培养目标相脱离

很多高职院校将SYB、KAB项目作为本校创业教育模式, 直接采用项目的培训材料。这样做看似是成功的, 既弥补了学校无创业教材和师资的缺陷, 又借鉴了国外成熟的培训模式, 但从培养目标的角度来看, 是不合适的。SYB、KAB作为一个创业培训项目, 它有自己的教育目标和适用人群, 培养对象包括大学生、待业者和下岗职工, 如此广泛的适用范围, 很难将培训内容与大学生的专业性相联系, 容易导致大学生轻视创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必要性, 不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的层次。此外, 创业所需的不畏风险、首创精神很难通过短短十几天的课程获得。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错位的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出现与高职院校缺乏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念、教育资源不足、创业教育定位不明确有直接联系。

(一) 创业教育观念缺失

长期以来, 高职院校教育目标定位于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培养的重点是学生的专业技能, 大多数高职院校还将关注目标放在学生的就业与择业方面, 这与学校的就业率息息相关, 虽然创业也是就业方式的一种, 但学生自主创业的比率很低, 致使学校不愿投入资源来开展创业教育, 例如, 2009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5.2%, 而自主创业比例仅为1.6%[2]。

(二) 教育资源投入不足

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重视不够, 相应的教学资源投入不足, 很多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创业指导部门和全职专业化的创业师资, 更缺乏全面系统的培养模式, 而导致创业教育流于形式, 每年只是在参与创业竞赛和科技作品竞赛时, 针对个别学生开展短时培训, 完成竞赛要求。

(三) 创业教育定位不明

由于创业教育在我国开展时间较短, 大部分学校创业教育的开展都处于初级阶段, 针对创业教育模式的思考、研究与应用还处于探索期, 因此, 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目标和模式不清晰的情况下, 导致以活动代替创业教育、以项目代替培养模式的现象。

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设计

面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定位不明、培养模式缺乏的现状, 本文认为只有将创业教育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结合, 并融入到现有的专业教学计划中, 才能真正激发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动力, 确实发挥创业教育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一) 创业教育目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就业导向的技能人才, 学生特点是文化基础薄弱、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强[3], 创业教育应服从于上述目标, 侧重于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和职业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独立意识、开拓能力、适应性, 掌握职业与事业发展的规律, 能利用所学到的创业知识与技巧, 发现并把握个人职业生涯中的创业机会, 实现自身的更好发展。

(二) 创业教育模式的设计思路

为体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促进职业发展的性质, 将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和校园生活更好地融合, 本文将创业教育目标划分为品质目标、创业知识目标和创业技能目标, 并根据各个目标的内涵和要求采用不同的实现方式, 通过设计实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 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1. 品质目标。

品质是指学生的首创精神、独立意识、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的意识, 这些不仅是创业者所具备的, 而且也是个人参与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品质目标的实现是学校文化长期熏陶和引导的结果, 本文认为应以学校中的活动为载体, 并将其贯穿于整个学校学习生涯过程中, 从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激发学生自身的创业者特质。

2. 创业知识目标。

创业知识包含的内容广泛, 这里仅提及三个方面, 即创业环境分析、创业资源整合、创业团队组建。创业知识目标实现可根据学生的接受和理解程度, 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全校选修课普及创业基础知识, 让学生对创业过程有基本认识, 在大学二年级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创业必修课程, 讲解特定行业的创业知识。

3. 创业技能目标。

创业技能是指组建企业、管理企业的能力, 如办理开业手续、筹集资金、估算成本、开发产品、定价与营销等, 这部分的内容以实际操作为主, 更贴近现实的小企业创办与管理实务。创业技能目标的达成依赖于高职院校自身资源, 通过创业模拟、校内外实训来加深学生对创业技能的理解与认识, 在实践中锻炼操作技能。

四、创业教育模式实施的对策建议

(一) 活动设计

为提升在校学生的创业精神和热情, 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品质, 高职院校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以学生策划、组织为主,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活动形式可采用企业家定期讲座、创业者与风险投资者演讲, 增加学生了解和接触创业的渠道;可采用创业计划竞赛、商业谈判比赛,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可组织成立创业协会、创新社团, 建立日常化的创业指导服务, 以及争取校内外的创业资源。

(二) 课程设计

为实现创业知识目标和提高创业层次, 高职院校需要将创业教育纳入到现有教学体系中, 即对现有课程的改进和新创业课程的补充, 可通过开设基础课、专题课、综合课三个步骤来完成。首先, 可在学生入校后增设创业基础课, 介绍创业原理、准备和过程等内容。其次, 在大学二年级学生学习专业课期间, 在现有的专业课基础上拓展与创业相关的知识章节, 如财务管理课程中可增加创业企业的财务管理;经过逐步整合与积累形成特定专业的创业综合性课程体系, 以保证专业课与创业课的紧密衔接。

(三) 实践设计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高职院校应在开设理论课程的同时, 增设实际操作课程和实训环节, 可采用创业模拟、实习训练、市场调研等形式, 一方面使课程模式贴近创业实际, 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实习或兼职中体验创业, 对创业有更加正确的认识。

创业模拟的规模可根据学校的资源情况来提供, 小规模的创业模拟可以为开业手续办理, 大规模的创业模拟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资金与场地, 即在校内或创业园区内创立企业, 开设店铺。

实习训练是指在高职院校学生第三学年的实习期内, 到企业的某个职位实习, 从而了解企业内组织结构、人员分工及企业运作过程。市场调研的开展可针对某行业市场营销或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 到企业内和社会上进行调查, 以此进一步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创业关键因素,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业的新兴与多学科性质, 决定了对其进行研究与教育是一项挑战。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如何依据学校层次、学生特点和区域发展重点, 设计与选择合适的创业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 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徐平磊.桂林航天高专生创业意愿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13) .

[2]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2010.

艺术设计教育模式 第8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产学研

在19世纪末, 威斯康辛大学提出的大学教育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的理念, 如今已被全世界多数高校认可。不可否认, 高校人才培养为服务地方经济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加快。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在为社会输送大批设计人才的同时, 也面临着人才质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困境。如何能够解决这种困境?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

一、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一) 师资队伍建设良莠不齐

艺术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而且专业变化比较迅速, 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必须时刻关注本专业的国内外动态, 及时掌握最前沿的理念、技术等信息。然而, 随着我国高校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背景, 高校开始了大规模扩招。师资力量一时难以满足相关的教学要求, 一些教师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 导致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很好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 缺少与社会的有效对接

我国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能做到良性的对接。加之目前高校尚未完全拜托应试教育的模式, 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 缺乏创新能力的引导和培养。具体表现在培养的人才很少能做到活学活用, 普遍缺乏实践能力, 与社会脱节。

二、产学研教育模式概述

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概论》一书中对产学研教育模式的定义为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 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这从根本上为了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 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企业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具有独特的、学校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艺术设计产学研教育模式实践

(一)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传统的大学教育我们一直按着“精英”式教育的模式进行教学的, 以教师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 重视学术而轻视技术。这类大学我们一般称之为“研究型”大学。

目前这类“研究型”大学的教育模式往往成为部分地方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参考标准, 忽略了对自身的师资特点、学生特点、地域特点等方面的研究和结合, 甚至完全对老牌高校培养模式的机械复制, 形成了不上不下的局面。

加之高中传统应试的教育模式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 导致了学生进入大学后其求知欲、想象力、创造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受到约束。反映在学生基本功和理论知识十分扎实, 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为了改变这种困境, 首先必须人才培养方案入手, 使学生认识到良好的素质、扎实的知识与能力同等重要, 学校以此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引导和培养, 使学生做到协调发展。使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不再是一个只能绘制方案图纸的“绘图员”, 而是要做到理论知识扎实;设计能力突出;施工经验丰富的全新应用型人才。

(二) 建立多元化的授课模式

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方式, 一方面运用现代化的教学硬件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开设具有创意思维的课程, 培养学生想象、思考、创新的能力。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实践, 要把课程转换为课题。把学生作业转换为项目。创造学生主动探索、思考, 指导教师辅助指导的教学模式。此外学校还要建立起与市场需求相吻合且利于学校专业长远发展的办学软环境。

(三) 重视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

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 不能把学生固定到学校的这个小圈子, 这样发展模式只能是“坐井观天、纸上谈兵”。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与之联系紧密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也随之改变, 传统黑板课堂的授课方式显然不能够跟上时代的节奏, 必须鼓励学生走出去, 深入到社会、企业中去, 了解最新的艺术及技术发展的动态。得到那些受课堂局限不能提供的设计构思的过程, 以及由自己设计创作到最后完工的切身感受和经验。利用高校人才集中的优势, 更好的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能。

以上目标如需达到, 学校必须扮演好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管理者的角色, 在社会、企业、学生之间搭建一个无障碍平台。

(四) 校内设计工作室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在与企业社会对接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的障碍, 如教学管理不便等,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开展。为了使产学研的教育模式更为顺利的实行,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可以在校内设立工作室, 教师可以拿到最为真实的课题、项目、工程, 有针对性的结合授课与设计指导可以一站式完成, 一方面可以解决教学环节空有理论讲述而无真实实践的难题, 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学校与企业交流沟通的平台, 便于获得信息。

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广博性的特征。所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 并且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一体化, 对培养“一专多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的应用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至此可知, 艺术设计“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制定和推广,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166.

[2] (英) 朱迪思·卡梅尔-亚瑟·包豪斯[M].颜芳译.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 2002.15.

服装设计教育模式的分析 第9篇

一、当前服装设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所谓培养模式, 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 为受教育者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方式。针对服装设计专业, 我们一直采用的是整体系统的艺术设计教育培养模式“厚基础、强专业、重实践、常创新”, 所以在这以基础上, 我们的学生整体艺术素养得到了提高, 专业技能明显进步, 综合能力也普遍增强。但是面对国际化的专业培养模式, 我们依然存在这多种多样的问题。

(一) 专业课程设置“老龄化”

在服装设计的课程设置中, 我们还是沿用了建立专业初期的培养计划, 一些老旧的专业课程依然在现在的教学计划当中, 与时下的服装设计运用技能脱轨。像是丝网印、扎蜡染这种传统的工艺课程大课时的安排在大三大四相对精专的专业课程中, 而现在服装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数码印花、数码刺绣、激光切割和3D打印等工艺课程学生在课堂中接触不到。而像是现在服装设计中惯用的立体剪裁和电脑制图在课程设置中也只是小比重的出现。课程的“老龄化”直接让学生的专业技能落后于时代, 相比其他教学课程与时俱进的专业院校来说, 社会竞争力降低。

(二) 专业细分不完善

在全面启动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后, 服装系的专业设置开始调整。在更加专业的艺术院校, 服装系本身就由多个小专业组成, 像是北京服装学院, 在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中还细分出了针织专业, 女装设计, 男装设计, 内衣设计等不同方向, 依照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本专业的“专才”培养。而大多数院校的服装专业现在还处在混合教学阶段, 本专业内各个设计方向的课程有选择的混合授课, 虽然扩大了学生的专业广度, 但是在专业深度的探究不够, 不利于向就业岗位推送专业人才。

(三) 忽略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在专业学习过程当中, 虽然我们采取小班式教学, 但是在进入专业学习初期我们忽略了学生对服装专业的认知能力, 忽略对学生自己专业兴趣偏向的自我发掘。从初期设计方法培养阶段就出现了一种“老师教什么我学什么”基础教育模式, 学生缺乏对服装创新的探索精神, 认为只要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就是学会了服装设计, 没有带着问题去学习专业, 没有带着问题来发掘自己的专业学习需求, 没有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自己的专业能力。这与国外自我认知, 自我发掘的专业教育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对现有培养模式的改进方法

为了更好的培养复合型人才, 确保我们的学生具有专业竞争力, 面对现在存在的这些问题, 值得让我们去思考改进的方法。分析原因, 开阔思路, 秉着“传承、发展、创新”的宗旨, 去解决问题。

(一) 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

服装设计专业有着特殊的专业性质, 它的潮流走向和发展趋势瞬息万变, 一年两季时装发布, 四大时装周。无论从色彩, 面料, 工艺上每次都推陈出新, 这就让越来越多的服装设计理念、制作工艺和时尚动态成为服装设计的主流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培养方向就需要进行及时并且灵活的调整, 只有不断的更新教学观念, 适时补充新咨询、新知识, 才能确保学生走出校门学有所用。针对像是扎染、丝网印这些经典的传统课程, 我们也要发扬传统继续传授给学生, 但是可以合并压缩课时, 作为一种选修课程让学生实践了解。而新工艺需要成为我们主流的专业课程, 当然这也需要我们专业实验室的不断建设, 只有与时俱进的教授专业知识, 通过实践驾驭新知识, 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才能帮助学生开阔眼界, 更好的实现设计作品。让他们知道有些设计已经不是天马行空的空谈, 现在工艺技术已经可以实现, 像是之前不可想象的雕刻感的镂空3D服装, 现在已经可以通过3D打印机快速完成, 只有让学生真正了解科技, 了解工艺, 实施操作并与国际发展趋势接轨才能打开他们的设计思路, 激励他们进行创新设计。这有这样, 我们培养的人才才能具有高精尖的专业知识, 在服装设计的专业深度上勇于钻研, 具有创新至上的设计激情。

(二) 以市场为导向, 因材施教

像社会推送人才, 是我们高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及时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是我们高等院校需要及时应对的问题。针对服装设计这个专业, 服装市场发展日益正规化, 行业的专业细分也越来越多, 国外的服装设计教育已率先的针对现在服装行业进行了专业细分, 像是伦敦艺术大学的伦敦时尚学院 (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 已经从现在时装市场所需要的各个工作岗位中重现设置了专业, 像是服装设计与发展, 时尚设计与技术, 男装设计, 女装设计, 时尚珠宝设计, 时尚内衣制作, 时尚纺织品设计, 针织设计, 印花设计, 刺绣设计, 时尚图案与剪裁时尚运动服装设计, 时尚管理, 时尚采购与营销, 时尚品牌与视觉营销, 时尚摄影, 舞台表演服装设计, 时尚新闻学, 时尚创意指导, 时尚与舞台表演3D特效, 表演艺术化妆与发型, 时尚传媒策略等等将近54个专业, 含盖了时尚行业内各个环节需要的专业人员。而我国现有的专业设置中, 服装设计专业针对的是服装设计和服装工程。而市场需要我们培养的不仅仅是针对某个职业的复合人才, 而是应该针对整个行业的自我内部细分更加精准的培养人才。像是现在市场对一般的服装设计需求达到了饱和, 而服装设计类的针织, 图案, 买手, 策划等专业供不应求, 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市场的变化, 大一、大二初学阶段统一学习服装设计入门知识, 在大三过后专业细分, 学生根据个人的设计能力和兴趣选择自己细分专业, 分班教学。这是现有服装设计教育模式与国际接轨的一大突破, 也是逐渐实现专业培养产业化的转变, 这就像是我们专业自身成为时尚行业的缩影, 服装设计类集合了更加专业的打版, 男女装, 针织, 服装图案, 设计过后我们拥有时装配饰专业完善整体造型, 之后有时尚营销专业的进行推广, 时尚视觉策划和时尚新闻专业进行展陈和宣传, 时尚表演专业进行动态展出。当专业设置形成一种内部产业链, 可以促进各个细分专业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因材施教, 活跃专业创新氛围;在处于蓬勃发展期的中国服装行业, 专业细分和产业链模式的建立, 有利于帮助有才华的学生进行独立创业打造个人品牌。专业细分是一个在专业领域内横向和纵向的同时发展, 促进细分过后的专业课程更加精专, 同时也扩大专业发展的广度, 这是以后中国艺术设计类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也是我们服装专业发展的方向。

(三) 全面实施“引导式”教学

“引导式”教学已经提倡多年, 但是在我们服装专业课堂上大多时候还是以讲授为主。特别是在大一期间, 由于学生还是高中时期的学习习惯, 对专业还不是很了解, 课堂全部依赖老师的“讲授式”教学。同时有很多老师也没有转变思想, 认为只有多讲形式的“满堂灌”才对学生有帮助, 其实我们在大一专业基础教育时期都错误的理解了“多讲”和“精讲”, 用讲授的时间来定义内容的可用性是毫无根据的。尤其是服装专业的设计是建立在审美和时尚品味基础上的创造, “审美”和“品味”是没有统一的固定标准的, 是无法通过讲授来获得的, 也无法从短暂的课堂时间改变, 只有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在四年大学生活的课上课下不断的扩宽眼界, 累计知识, 才能拥有树立起一个正确的审美观。并且在专业基础教育阶段我们一直忽略培养学生的设计习惯和设计方法, 只重视最终的设计结果, 这也是违背设计精神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所指的就是大学的培养模式, 教授给学生正确的设计思维, 设计步骤, 设计方法, 保证整个设计过程的完整性, 是“讲授法”的重中之重。通过“引导式”教学培养学生国际化的设计学习能力, 以自我的专业需求为主, 提高主动参与性, 懂得学习是“I want (我想要学习什么) ”而不是“You need (你需要学习什么) ”, 自己主导学习方向, 多想、多说、多做, 通过对专业的认真思考向老师提出疑问来获得专业知识, 老师在这一教学活动中起到的是主导性引领和“答疑解惑”的作用。只有让学生获得这种自我认知能力, 发现问题, 深入思考, 自主学习, 将课堂当做是自我提升, 学术交流的讨论场合, 体验自主获得知识的成功感和快乐, 才会培养出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的复合型人才, 才能提高我们的专业培养能力。

艺术设计教育模式 第10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知识内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81-01

当今社会,人们渐渐认识到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与翻转课堂之间有着一定程度上的联系:先进技术促进了翻转课堂实施,翻转课堂拓展了先进技术的发挥空间。翻转课堂与先进技术的“融合”对当今网络时代的课堂教学改革有一种启蒙的作用,同时未来课堂的些许理念也将在翻转课堂中找到一些类似的东西。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一致通过了翻转课堂的基本含义和内容,系统深入的阐述了翻转课堂的先进性和局限性。尽管如此,这种教育理论研究并未真正的反映翻转课堂的实践,更没有指导实践。由于翻转教学自身定位缺少准确性,导致产生师生关系“失位”、知识难度“越位”、适用对象“错位”等矛盾重重[1]。解决的办法只有正确认清翻转课堂的含义,分析翻转课堂中学习是怎样发生的,才能够设计出正确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翻转课堂中的知识内化过程

翻转课堂全程一般由三个部分构成:问题引导、观看视频和问题解决。

(一)问题引导。

问题引导。当学生对课堂内容一无所知时,教师提出几个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简单问题,将已录好的教学视频发给学生。这个环节是知识内化的开始部分。

(二)观看视频。

观看视频。学生放学后观看教学视频,并通过在线交流的方式讨论解决教师的问题,将不懂的知识筛选出来。这是翻转教学的关键环节,是第一次知识内化。

(三)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教师通过学生反馈的不懂的问题进行综合整理,重点针对这些问题与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互动,共同解决这些问题。还可以鼓励小组之间利用竞赛等方式参与解决。这个环节是翻转教学的第三个部分,是第二次知识内化[2]。

以上的分析表明,翻转课堂的全过程实际上存在两次知识内化,通过“问题引导-观看视频-问题解决”的流程解答学生疑惑和内化知识,促进正确的知识概念的形成。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只把翻转课堂当做一种流程,应该注重翻转过程中的知识内化,如果不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翻转课堂就不能有一个好的效果。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以上讲述的问题引导、观看视频、问题解决三个部分是从中观层面上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阐述,然而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考虑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中也同样重要。

(一)宏观层面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在宏观层面上,翻转课堂是学校教育模式的整体变革,而不是改变单一学科的教学模式。如果真正实施起来,从广泛意义上说,一个班级每学期十多门课程,每天上三四门课。每门课10分钟观看视频,在网络条件好的情况下,保证不被其他网络内容吸引,学生每天晚上需要花30分钟看完这些视频,总的来说又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翻转课堂的真正实现大规模应该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师培训等多个方面系统进行[3]。

(二)微观层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从微观层面来看,翻转课堂模式并不是万能的,要结合课程的实际内容进行取舍,还应该结合教学目标、学习者已有基础、知识点的学科属性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师与学生的状态等很多因素综合考虑。如果教学内容能够适合利用翻转课堂,利用翻转课堂教学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学内容不适合使用翻转课堂,应该及时调整,不能生搬硬套。

三、学校教师培训

教师是发挥翻转课堂作用的主要负责人,由于专业背景和学科不同等原因,教师们对翻转课堂的理解并不相同。不同学科中的各个知识点是否适合使用翻转课堂,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对教材的领悟程度都需要考验。

翻转课堂的教师培训比较特殊,它更加侧重于培训教师对教学模式选择的一种敏感性。这种敏感性简单来说就是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知识点,选择翻转课堂还是一般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还是传统课堂教学,在教学效果上哪一种是最佳的选择,需要教师有精准的判断力。

结语:

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如何建设未来课堂,这是未来很长时间需要探索和思考的话题。在今后研究中,我们将深入分析翻转课堂与其他信息化环境的教学模式,利用数据和案例进行说明论证,探索翻转教学和其他先进教学模式对教学的真正影响,探究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方案,以期使其真正服务于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學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55-61.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3]陈菁,王忠,范青刚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z2):290-292.

注:该论文为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校级课题“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下的大学英语分级分类教学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艺术设计教育模式 第11篇

一、工作室制教育模式的作用

所谓工作室制教育模式,就是指将某个专业的课程分为若干阶段,在进行完每个阶段的课程学习之后,让学生进入工作室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市场案例的教育模式。[1]这种教育模式具备以往传统教育模式所不具备的种种优点,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加了课程学习的开放性。更重要的是,这种教育模式能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人才。具体来看,它有以下几点作用。

首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为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师对理论教学比较注重,而且,学校的大部分课程都是理论教学课,实验课程较少。这往往导致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也就是说,部分学生的专业知识扎实,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却不能将所学知识用来解决现实问题。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恰恰弥补了专业教学的不足之处,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次,学校和企业实现双赢。通过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就业能力获得了显著的提升。企业面对这些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时,自然毫不犹豫的选择他们。这不仅提高了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增强了学校的竞争能力,而且也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的提升,从而壮大企业的经济实力。

从以上两点主要作用可知,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对学生、学校和企业都有很大的好处,所以,各大高校应积极推广工作室制教育模式,为我国培养更多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育模式研讨

(一)营造工作室制教育氛围

为了将工作室制教育模式推广开来,高校必须营造良好的工作室制教育氛围。因为学生大多适应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新的教学模式往往有一个适应的阶段。而高校作为新的教学模式的推广者、主导者,理应为该模式的推广做相应的准备工作。例如,可以根据该专业学习流程的不同,对工作室进行不同类别的改造工作,在改造过程中,应该参考相关企业或艺术设计公司的建议,使工作室的设计合理、规范。甚至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按专业方向进行工作室的设计,从而将工作室划分为室外设计工作室、室内设计工作室以及效果图工作室等。

在工作室的空间布局上,应选择钢架结构、钢化玻璃和采矿灯等原料。[2]对室内的墙体也可以进行软包设置,并且在室内摆放减轻工作疲劳强度的绿色植物。同时,将工作室内部结构划分为设计区、洽谈区和休息区等。不过,尽量使工作室的人数保持在合理的范围。

(二)工作室制的课程实施内容和形式

首先,高校一定要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社会需求进行课程的相关的设计,确保毕业生离校之后能立即上岗,或者说只需经过短暂的培训工作即可胜任复杂的工作。因此,该专业的课程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对于室内设计而言,室内的光色、家具、空间大小以及他们之间的合理规划等[3],应作为其主要内容。对于室外设计而言,公共艺术、空间,建筑的外观与人的审美等,可作为其主要内容。

确定了课程的实施内容之后,专业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和培养专业人才,使其承担某工作室的主要工作。不过,工作室负责人可以轮流上岗,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锻炼,从而强化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学校与企业合作运行工作室制

在工作室制实行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应进行密切的合作。这是因为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社会的需求也在相应的改变,为了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完全与社会接轨,学校应经常和企业保持合作关系。一旦社会需求变了,学校能及时地更新教学方式、课程内容,使工作室制教育模式保持更为长久的活力。

三、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工作室制教育模式的作用,以引起读者对工作室制教育模式的重视。在此前提条件下,笔者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育模式进行了一番研究讨论,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营造工作室制教育氛围;其次,工作室制的课程实施内容和形式;最后,学校与企业合作运行工作室制。希望通过文章分析,能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环境艺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而要求毕业生能掌握更加扎实的专业技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育界人士提出了各种新的教育模式。本文通过对该专业工作室制教育模式作一番分析、探讨,以引发读者思考。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制,研讨

参考文献

[1]赵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创业指导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7):89-91.

[2]王明森,龚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运用研究[J].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5(01):160-161.

上一篇:物流制约下一篇:研究及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