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2024-07-08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精选12篇)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第1篇

我们的教育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处于基础地位, 所以我们必须坚持教育的发展。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 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 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 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的教师要做到, 面向全体学生, 不仅是民主的基本理念, 而是每个人、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 我们应该尊重这种权利, 保护这种权利, 创造条件实现这种权利。我们的教师要照顾好每个学生的发展, 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学生。

我们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学习的过程是个学生实践的过程, 因此, 我们必须从实践的角度来认识学习过程。实践的过程就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人的实践活动中, 学生的学习是个认识活动, 学习的过程就是个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从根本上讲就是个实践过程。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是从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的角度来看。但是, 每个学生都有其个性, 不同的认知特征, 不同的欲望需求, 不同的兴趣爱好, 不同的价值取向, 不同的创造潜能铸造了一个个千差万别的、个性独特的学生。因此, 教育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 既要充分尊重学生共性的发展, 对学生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有统一的要求。在这样的基础上, 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 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 不同的教育模式, 不同的评价方案。要把学生的差别个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 使每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完全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 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做好充分的教育工作。

教育以发展为前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新课程强调学习的多样化, 现实的、有趣的、探索的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 问题解决等学习活动应该处于重要的地位。引导学生用研究的态度来进行学习活动, 不断拓展学生的研究思路。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国家竞争的基础工程的教育, 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 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 但创新能力的解决不仅仅是一种智力, 它还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 不但表现为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 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 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 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 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学生就是一种探索, 渴望自己发现不懂的知识, 从中学到新的知识的心理。我们的教师要从中帮助我们的学生去完成这个学习的过程。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论文 第2篇

普安小学 杜冰心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是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核心内容。《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主阵地、主渠道,把素质教育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它需要我们去研究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进行教育和引导,因材施教,不但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共性,更要研究他们的个性,使他们各有所得,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乃至“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必须要努力夯实课堂教学这个基础。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课堂教学要更好地实现它的素质教育,必须与课外、校外活动进行沟通和配合。课堂教学着重在学习中研究、生活化活动。语文课堂有效地延伸至生活,重短时效、重生活体验、重实践积累。从成语推介,歇后语解析、谚语收集、名言故事,到话说新闻、评论时事、美文推荐、佳作点评,还有学生们特别感兴趣的班级博客圈、班级日记联播、自写小说联播、当地文化介绍等等,通过多彩的形式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了学生的语言感悟和生活感悟。

课堂教学生活化,要本着生活的需要、课中能练的原则,从课文中提炼生活,到生活中提炼语文,以课堂为基点,向四周辐射,这样课堂教学可得到充实,同时也高效。另外,要求学生在课后主动参与活动、积极主动探索、主动改进、主动提高。语文活动形式多样,如经典美文诵读、钢笔字比赛、“做新时期的好少年”演讲活动,课本剧表演大赛、“错别字大搜捕”活动、想象作文大赛、“亲近母语”阅读大赛、古诗文诵读等。通过这些语文学习活动开展,可逐步优化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最主要的形式,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因此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1)教学内容要精选。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而教学内容却很多。如果我们对诸多的教学内容不加选择,面面俱到地照顾到每一个教学要求,表面上一点时间也没浪费,实际上这种没有重点的教法,只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使学生如坠云雾之中,不得要领,这种不顾授课效率的课,实际上是浪费了教学时间,是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的。因此,要改变这种“贪多嚼不烂’的情况,就必须在备课上狠下功人。教师应紧扣年级及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情况等内容,从一个章节蕴含的诸多教学要求中,认真分析,仔细筛选,舍弃那些零碎的、片 面的、非重点的教学要求,紧紧围绕中心要求进行备课。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授课时才能紧紧围绕重点内容,精心组织教学环节,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节省教学时间。

(2)紧凑教学环节。一般的课堂教学至少有这样几个环节,如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形成技能等,但这些教学程序不是千篇一律的,也有个优化组合,及时调整,详略取舍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教师有拖堂现象,这主要是他们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没能好好衔接每个环节,浪费教学时间造成的。如提问时,有些教师设计的问题太深,学生一时无法答出,教师又缺乏点拨的艺术,往往一喊一大片,到头来仍是教师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白白浪费了几分钟。因此,从备课人手使教学环节精简,从上课着手使教学环节严密紧凑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推敲每个教学步骤,认真计算每个步骤所需的教学时间,做到突出重点,环环相扣,步步紧随,在授课时做到能“一针见血”的决不“绕圈子”,这样才能防止节外生枝,偏离中心,才能克服重复单调、拖泥带水的弊病。

总之,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想课内省时,教师就必须在课外费时,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查阅资料、制定教案、课前准备、组织教学等环节上花力气,在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口语表达等方面了功夫,在优化教学目标、结构、手段上做文章。只有这样,才能缓解课时不足与教材容量大的矛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教学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重视语文教学中的隐性过程。根据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理论和长期的小学教学实践,我认为,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素质教育是爱(包括情感)的教育,是知识的教育,是美的教育,是辩证唯物主义及人生观的教育,是行为习惯的教育,又是养成及成才教育。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重视素质教育在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隐性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包括:获得知识和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脑力劳动文明,养成一个人在整个一生中丰富自己的智慧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需要。这段论述说明了不能简单地把智育归结为积累知识,它既有教养,也有智力训练,它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包括世界观的形成,智慧的思想方向性和创造方向性的形成,与个性的劳动、社会积极性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当然也就不能片面地认为就是给学生以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必须是全面的素质教育。而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也应是以人为本的,切忌生搬硬套,穿靴戴帽。例如:在教学托尔斯泰的《穷人》一课时,老师往往机械地告诉学生本文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和沙俄统治的腐败,而忽视了本文散发的“真、善、美”的人性光辉和现实主义特征。因此,学生在续写此文时,往往脱离现实,要么写成“人间地狱”,要么编成“美丽童话”。“在地主渔霸和资本家的残酷压迫下,一家人就这样悲惨地死去了……”在世界日益开放融合的今天,这种“排外仇资”的情绪合时宜吗,有市场吗?“渔夫的孩子娶了美丽的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诚然,我们的孩子要具有一颗善良的心,但如此天真幼 4 稚的他们又怎么去适应复杂的现实社会呢?我们要有永远的善良,但不能要永远的天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使学生从幼小的年纪开始,就得到一种信念,生活和学习中有一个叫“困难”的概念,有许多事要付出极大的体力和脑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遭遇困难才能给人打开通往幸福之路。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要使自己的学生遭遇困难,正是在遭遇困难中萌发出能力——一种具有深刻道德性的能力,即珍惜年长一代所给予他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遭遇困难是一个人的幸福和欢乐的泉源,我们学习语文就是要解决一个一个的困难,解答一个一个的难题,从而才能达到理想的境地。小学生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能力比较低,我们正是要运用语文学习的过程,训练他们这方面的思维品质。当然,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要授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使他们经过努力能达到目的。进行这一思维品质的训练,应该是长期的渗透,否则,欲速则不达。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呢?1.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在语文课上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并养成良好的习惯;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使他们从就有严谨的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习惯,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认真作业和检查的习惯。小学生几乎天天做作业,学生的作业不但反映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水平,表现教学效果,而且也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表现出思想品德和教育的结果。良好的作业习惯 包括:态度认真、独立完成、富有创见、思路清晰、先复习后作业、及时检查、书写工整、清洁等。培养小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是长期、艰巨、细致的综合教育的过程。

浅谈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第3篇

一、德育教育应贯穿知识教育始终

小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初始阶段,对于他们而言,学习知识是一方面,而建立健全的人格品质,培养各方面能力同样重要。所以在小学各个学科的教学中,都应该渗透德育教育。而对于语文课程而言,具有实现德育教育的优良土壤,教师更应该利用有利条件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基础之上完成德育教育。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虽然知道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道理,但是往往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注重学生的知识教育而忽视德育教育,甚至认为德育教育影响了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素质发展很不利。

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的重要方面就是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文道统一”。教师在进行语文知识教学的同时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其始終。教师在和学生分享优美篇章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而学生在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过程中,恰恰就是思维的提升过程。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利用这个过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来促进他们的思想健康发展。关于德育教育的落脚点,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注重在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学生的思想教育,一为爱国主义教育,这个方面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占据较为重要的低位;二为学会感恩,关爱他人,与人交往;三为意志力培养。

二、将知识教育落到实处

知识教育是家长所重视的,也是能切实体现出来的教学成果。但是遗憾的是现在关于知识教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出现了另一种现象:注重了学生文学修养,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曾经有小学语文教师做过社会调查,发现学生的写字水平和识字水平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到了小学毕业还没有掌握笔画的书写顺序,有的学生尽管语言表达能力很好,但是写起文章来别别扭扭、词不达意。作为教师也不得不承认,学生书写能力也呈现下降趋势,甚至高考卷子所写的汉字惨不忍睹。当我们在倡导素质教育时,知识教育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小学时期打好基础。

三、素质教育应该保证学生的所有学习机会,要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和平等

小学教育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基础教育,一方面是素质教育。从整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而言,实现素质教育有着更为广泛和更为深远的意义。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应该将所有符合小学年龄的学生当做自己教育的对象,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做到教育公平,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重视,在备课时能对学生有个全面的了解,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学习习惯,以及班级的整体状态。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四、改进考核办法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

素质教育提倡多年,但是应试教育依然大行其道,关键在于考核办法未有根本改变。考核办法不进行根本性的改变,对于教师而言,很难调动他们改变教学模式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就小学教育而言,现在并不存在淘汰问题,因为是义务教育所以并不会给教师特别大的压力,不论考试还是检测,大多是水平测试,目的都落脚在了解学生,对教学进行评估反馈。往往考试较为简单,能够让教师掌握教学情况即可,这种水平测试应该是符合素质教育初衷的。

但是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尽管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但是小学中的考试相当一部分还是受到选拔淘汰考试的影响,不论考试内容还是考试方法上,尤其是期末考试和毕业考试。考试内容就课本命题,要求过死,这对于语文学习而言,会产生只要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的思想,这使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努力前功尽弃。现在一些学校的期末考试紧紧扣在课本之上,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以及鉴别分析能力都在考试范围之外,一些学校为了凸显自己进行素质教育,会在满卷子应试教育的题外加上一两道测试能力的题,但是这些题对学生而言根本不起作用。如此考试并不能准确体现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

一些考试虽然进行了题目内容的改革,但是评分标准未进行改革,高标准评分,要求过严,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发挥。语文课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对于学生而言,他们都有自己对语文的独到见解,但是看卷老师只是以标准答案为唯一标准,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压制,上课就没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极为不利。

总之,实现小学语文的素质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作为教师,要首先从我做起,成为改革的前锋,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实现。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探究 第4篇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教学的指挥者, 是教学的主体, 以自我为中心展开静态的封闭教学, 教学过程都是预设好的, 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 学生在下面“乖乖地”坐好, 被动地听教师讲。这种教学是围绕着教师的主观意志而展开的, 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教学的生成, 也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进行思考, 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谈起了。对于刚刚进入校门的小学生来说, 学校的一切东西都是新奇的, 他们性格中具有活泼好动、好强、好奇的天性, 有很强的可塑性, 因此, 教师要采取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 才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反之, 就会制约学生的发展, 禁锢学生的思维, 素质教育也就成了空谈。因此, 只有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思想, 实施科学的教育, 以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 才能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一、以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推动教学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师生是平等的, 求知不存在尊严, 谁说得对, 就听谁的, 服从谁, 这就叫伙伴关系, 这就叫合作关系, 这就叫和谐发展。”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改变以往那种指挥者的做法, 做学生学习路上的指导者, 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 让师生间的交往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师生间浓厚的情感是教学顺利展开的基础。小学生的心灵脆弱而敏感, 教师要尊重他们的天性, 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 关怀学生的成长, 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对跟不上教学进度的学生进行及时的辅导。学生幼小的心灵需要教师的细心呵护, 只有多尊重学生, 发现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 宽容地对待他们的小问题, 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 就能够激发他们的思想, 让他们自由翱翔在知识的天空。

二、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合作情境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在合适的条件下, 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 是能够释放出来的。”因此, 从小学阶段开始, 我们就要着手培养学生创新、合作的能力,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师生之间要共同参与教学, 形成多向互动的网络式教学结构, 使学生不再游离于教学之外, 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教师要多动脑筋, 为学生创设一些符合他们心理和年龄特点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一) 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提问这一环节对于师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它能够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 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提问进行延伸, 有自己的创新;也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因此, 要想有效地实施素质教学, 必须要在提问上下工夫。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推动一堂好课, 能够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教师所提的问题切忌机械化, 盲目提问不仅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问题的设计要从有价值的角度出发, 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并且, 所提问题要以教学内容为中心, 目标明确, 为学生指出正确的思考方向, 突出教学的重点。提问可采取多种方式, 力求新颖、灵活、有趣, 让学生有回答问题的欲望。

(二) 创设合作情境

小学生的表现欲很强, 他们喜欢受他人瞩目, 让别人听自己说话。因此,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为学生创设合作情境, 让他们在分组合作学习中逐步提高。小学生的合作学习多是以交流讨论为主。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的思维在讨论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也能够让学生吸取别人的长处, 找到自己的不足, 培养团体意识和互帮互助的习惯。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指导学生改编故事、表演短剧等, 给学生分配任务和角色, 让他们自己编写剧本和台词, 然后上台表演。以小学二年级《盲人摸象》一课为例, 笔者把学生6人分成一组, 四人扮演四个盲人, 一人扮演牵象的人, 一人扮演大象。学生自己设置场景、台词、服装, 在快乐的氛围中, 他们积极讨论, 很轻松地就掌握了本课的知识。

三、整合多媒体资源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多媒体技术已经逐渐进入了校园之中, 取代了以往那种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的教学结构, 为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导作用, 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多媒体的图画、文本、声音能够从多个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 提高教学效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课堂教学结构得到更大的优化。如果我们能够对多媒体加以有效利用, 就能够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提出:“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小学生对感性事物接受快, 感兴趣。通过多媒体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 使学生最大限度接受更多的信息。将抽象的文字、图像跃然于画面, 配以音乐, 对话等, 就变成了学生喜欢的动画片, 自然能够激发学习的欲望。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 运用求异思维, 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使学生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的答案来。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动静和谐的教学情景, 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 促使学生手脑并用, 思维集中。促进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 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正确性和先进性, 是质的飞跃。它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够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化抽象为具体, 将那些枯燥文字变为活泼、生动的图画,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之中,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这就是教学改革对我们的要求, 也是素质教育的完整体现。

小学语文与素质教育[推荐] 第5篇

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面对新的人才需求,我们不得不深思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既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又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落实素质教育,这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新要求、新课题。如何 实施语文素质教育,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语文素养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应试教育是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迎接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这里面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我们必须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能片面强调突出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所以语文教育成为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教育。体现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它主张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它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使学生主体性、教师的 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它以培养能力,提高文化素质、文化修养为出发点;它不仅注重课堂教学,而且重视课外语文实践活动。这样内外结合,全方位多侧面地学习语文,而不是让学生在做大量的应试篇章或练习册,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多写课外笔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二、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又是个性发展的教育。如果教师还是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一言堂教育,是很难达到素质教育要求的。

1.首先要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担负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及教师观。做到教与学的统一,在通过语文知识经验的传递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机制,不断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会学生学习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目的。教师要用自己真、善、美的精神去培养求真求善求美的一代新人。

2.明确语文课程目标,准确理解和正确处理教材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符合语文教育特点的思想教育,要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其次,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突出了课程目标的实践性,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的选择有所展开,尽可能通过语文实践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完全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再次,从现代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当今意识信息化时代,对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不能仅仅局限于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既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阵地。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较差,对世事的接触较少,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有很强的注意力。教师如果不注意学生的这一特点,将40分钟的教学都放在分析课文、传授知识上,就会使小学语文课变得枯燥五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我们要创设一种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结合教材本身的情感和快乐因素将课堂教学设计得生动有趣、入情入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和满足。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根据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创设情境,为使学生产生共鸣,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伴着哀乐,进行沉痛而又缓慢的叙述,把学生带到了催人泪下的情境之中。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长期养成的一种学习的自觉、自动的行为倾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良好习惯,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首先是善于倾听习惯。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这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培养孩子在有限的集中注意的时间里倾听别人的话语的习惯。

其次是善于思考的习惯。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丰富个性、创造意识、完美人格的社会主人。为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保护其智慧的火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望,启发他们善于思考、大胆提问,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超越教师,并逐步形成习惯。

第三是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教师不要马上说出答案,要与学生共同动手查工具书,耳濡目染以逐步形成习惯。这是素质教育要求“授之以渔”的体现,为学生在读课外书时,遇到不懂的字词,能自觉地查一查工具书,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很大程度上是停留在口头上。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传递场所。在全球都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当今时代,语文教学的这种封闭状态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综合性的学习必然要进入我们的视野,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我们必须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通过自身素质,在教学中扎扎实实落实素质教育,为通过学生的语文素质而努力,以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姓名:梁丽霞 年龄:26岁

小学语文中的素质教育 第6篇

关键词:语文 素质 教育

一、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小学语文教学

1、对“素质教育”的初步认识“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简言之,是注重受教育者基本素质发展的教育。人的素质结构是开放的,有序的、分层次的身心系统。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提法,可以整理成如下的图示:基础层“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其根本属性是“培养人”。“素质教育”就是面向21世纪对基础教育的需求,针对中小学中一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它明确了基础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学校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毋庸置疑,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这种认识,基于“语文学科的功能和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多维的,既包含发展语言这一基本功能和任务,又包含再现知识、认识世界、形成学习方法的功能和任务,也还包含着提高思想、陶冶情感的功能和任务”

(3)不难看出,组成语文学科功能的各要素与人的素质结构各层次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通过个性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比较稳定素养的过程中,语文的学习必然会施以重大的影响。此外,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素质的特点之一。素质是社会文化通过个体有意识地反复交错进行的“内化”和“外化”,逐渐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而这种“内化”与“外化”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况且,小学阶段是整个学龄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其它学科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建国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教学改革不断深化。1993年秋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已明确地将本学科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教材的科学化、多样化进程,不断加速;小学语文教学基本理论,在充分进行实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有所发展。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一些观点已成为小语界同仁的共识,并在逾来逾大的范围内转化为教学活动。一是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功能和任务的综合性,增强了整体意识;二是明确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增强了训练意识,提高了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的自觉性;三是明确了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与教育中的“客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既要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又要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教授;四是更自觉地从教育心理学的高度,探索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了语言与思维发展的辩证统一,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五是明确了语感教学为基础,以语言规律为指导,加强了语言训练的科学性;六是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进行了“愉快教学”的尝试;七是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目标教学”的研究;八是教法、学法、考法的综合改革……篇幅所限,仅举如许,但足以说明小学语文教学。是始终伴随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改革进取的。这构成了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主流。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区域性的教育体制正在完善之中;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适应教育飞速发展;教学研究的成果,不能更大范围地转化为教学效益等原因,造成一部分学校,乃至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有利于区域性教育体制的完美,有利于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些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和其它的概念一样,“素质教育”也具有“内涵”与“外延”这两个逻辑特征,内涵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外延则是具有这个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只有注重概念“外延”与“内涵”的辩证统一,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认识。在这种认识下,才能不偏离“培养人”的基点,使听说读写训练作用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

2、能力和习惯。听说读写能力属特殊能力的范畴,严格他讲,在小学阶段只能是技能。它是以一般能力为基础,一般能力的培养又是靠特殊能力的训练而体现的,而习惯是一种长期养成的比较固定的、机械地完成的自动化的行为或动作的特殊倾向。可以这样讲,习惯应该属于作为个体的“人”素质的有关部分。

浅谈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第7篇

一、德育教育应贯穿知识教育始终

小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初始阶段, 对于他们而言, 学习知识是一方面, 而建立健全的人格品质, 培养各方面能力同样重要。所以在小学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都应该渗透德育教育。而对于语文课程而言, 具有实现德育教育的优良土壤, 教师更应该利用有利条件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基础之上完成德育教育。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虽然知道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道理, 但是往往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注重学生的知识教育而忽视德育教育, 甚至认为德育教育影响了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素质发展很不利。

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的重要方面就是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文道统一”。教师在进行语文知识教学的同时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其始终。教师在和学生分享优美篇章的同时, 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而学生在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过程中, 恰恰就是思维的提升过程。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利用这个过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来促进他们的思想健康发展。关于德育教育的落脚点,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注重在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学生的思想教育, 一为爱国主义教育, 这个方面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占据较为重要的低位;二为学会感恩, 关爱他人, 与人交往;三为意志力培养。

二、将知识教育落到实处

知识教育是家长所重视的, 也是能切实体现出来的教学成果。但是遗憾的是现在关于知识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出现了另一种现象:注重了学生文学修养, 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曾经有小学语文教师做过社会调查, 发现学生的写字水平和识字水平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到了小学毕业还没有掌握笔画的书写顺序, 有的学生尽管语言表达能力很好, 但是写起文章来别别扭扭、词不达意。作为教师也不得不承认, 学生书写能力也呈现下降趋势, 甚至高考卷子所写的汉字惨不忍睹。当我们在倡导素质教育时, 知识教育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小学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小学时期打好基础。

三、素质教育应该保证学生的所有学习机会, 要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和平等

小学教育有双重身份, 一方面是基础教育, 一方面是素质教育。从整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而言, 实现素质教育有着更为广泛和更为深远的意义。从这个角度而言, 教师应该将所有符合小学年龄的学生当做自己教育的对象, 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做到教育公平,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重视, 在备课时能对学生有个全面的了解, 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学习习惯, 以及班级的整体状态。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 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四、改进考核办法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

素质教育提倡多年, 但是应试教育依然大行其道, 关键在于考核办法未有根本改变。考核办法不进行根本性的改变, 对于教师而言, 很难调动他们改变教学模式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就小学教育而言, 现在并不存在淘汰问题, 因为是义务教育所以并不会给教师特别大的压力, 不论考试还是检测, 大多是水平测试, 目的都落脚在了解学生, 对教学进行评估反馈。往往考试较为简单, 能够让教师掌握教学情况即可, 这种水平测试应该是符合素质教育初衷的。

但是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尽管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 但是小学中的考试相当一部分还是受到选拔淘汰考试的影响, 不论考试内容还是考试方法上, 尤其是期末考试和毕业考试。考试内容就课本命题, 要求过死, 这对于语文学习而言, 会产生只要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的思想, 这使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努力前功尽弃。现在一些学校的期末考试紧紧扣在课本之上, 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以及鉴别分析能力都在考试范围之外, 一些学校为了凸显自己进行素质教育, 会在满卷子应试教育的题外加上一两道测试能力的题, 但是这些题对学生而言根本不起作用。如此考试并不能准确体现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

一些考试虽然进行了题目内容的改革, 但是评分标准未进行改革, 高标准评分, 要求过严, 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发挥。语文课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对于学生而言, 他们都有自己对语文的独到见解, 但是看卷老师只是以标准答案为唯一标准, 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压制, 上课就没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极为不利。

情境教学——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初探 第8篇

小学阶段, 是人的潜在智慧发展的最佳时期。人的潜在智慧不像矿藏那样, 有一天不被开采, 照样安全的埋在地下。儿童的潜在督慧作为一种“可能能力”, 是有它发展的最佳期的。儿童的可能能力如果不在最佳期发展, 不被唤醒, 就永远不可能再发展了, 最后便像灿烂的火花得不到氧气的供应而泯灭。小学语文教学本身包含了促进儿童发展的诸多因素。因此, 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开发儿童潜能, 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 不仅是可能的, 而且是责无旁贷。但是,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老师习惯于自己的讲解分析, 以“告诉”的方式推动教学过程, 老师的“责任”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学生的“责任”则是把教师讲解的知识听好、记好。学习语文、作品里的人物学生看不见, 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学生体会不到, 学生应该获得的关于生活的知识、智慧启迪、审美体验都被老师干巴巴的分析取代了。这种传统灌输式的语文教学方式, 压抑了儿童的发展, 延误了儿童发展的最佳期。面对这样的现实, 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已是刻不容缓。

儿童在他们身体迅速成长的时期, 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活动, 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的。在生活和学习中, 孩子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用手摸一摸、试一试。我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点, 参考了许多教育家长关于情境教学的理论, 结合自己语文教学实践, 认识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把学生的活动引入课堂, 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课堂教学别开生面富有生命力, 真正促使了学生的主体发展。现将情境教学和自己的一些认识介绍如下。

情境教学, 是指在教师“吃透”课文的基础之上, 遵循作者思路, 通过实物的演示, 音乐的渲染, 图画的再现, 角色的扮演及语言的描绘等途径, 再现课文中内容中相关的情境, 使情境作用于儿童的多种感官, 让他们去琢磨、去尝试、去发现、去感受, 从而达到理解课文, 也就是说让学生通过课文中形象的感受而来理解课文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中情境课堂上, 通过课文情境再现, 让学生如临其境, 从而引起情感共鸣。这样, 学生不仅很容易理解掌握文章内容, 而且也使其思维能力能得到充分的训练。例如, 教古诗《泊船瓜洲》时, 为了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在月夜诗人乘坐的船靠停在瓜洲, 他思念看自己的家乡, 那“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样的诗情画意太美妙了, 教师就通过简单画勾勒出诗人站在船头, 望着明月, 自己用优美的语言, 伴随着音乐, 创设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思念家乡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之中, 学生不但理解了诗的内容, 而且会读会背, 很容易领会诗的意境。再如, 教二年级的说话《冬爷爷的礼物》时, 老师扮演成冬爷爷走进教室, 学着老爷爷的嗓音, 向学生问好:“孩子们, 你们好!”学生感到新奇兴奋, 教室里气氛立刻会沸腾起来。在这节说话课中, 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活动变成了冬爷爷和孩子的对话, 巧妙地进行了语言的训练和思维的训练。

语文情境教学是以“强化感受, 涨化分析”为宗旨。在进行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时, 教师应让他的学生看到课文中描写的形象, 要想法设法, 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 用图画、用音乐、和表演等艺术直观, 让学生仿佛看到了、仿佛听到了、整个心灵感受到了。在学生眼前再现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这就很容易动情, 这就必然唤起学生的兴趣, 打动他们的心。

语文情境教学关键是再现课文内容情境, 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要让儿童的感情进入情境之中, 这还有一个过程, 包括心理过程, 首先需启动。儿童的情感像河水, 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 我需要外力的推动。这种“外力”, 或许是课文中一个美好的场景, 或许是一个或几个角色鲜明的形象, 或许是一个引人入胜、精心组织考虑的导语……优化的情境是教师的情感和优化的手段在一起构成的。教师只有真情投入, 才能使学生进入情境之中。

语文情境教学, 必须结合能力训练, 以求扎实。将儿童的活动引入课堂, 使课堂教学比单一的“灌输式”教学丰富多了。但课堂教学中引入儿童活动, 并不只是追求形式上的生活, 而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 充实教学内容, 丰富教学形式, 让儿童乐中学、动中学、趣中学、做中学。既然如此, 将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 就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而要突出教材重点、针对教材特点、突破教材难点, 以语言训练为主, 从而加强基础。因此,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推导、联想等思维活动;讨论、商量、讲述、对白、演讲、争辩的语言活动, 并在比较鉴别、评价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辨别、鉴赏能力;在朗读、默读、连读、演示、表演、模拟、操作活动,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第9篇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语文学科的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的, 课堂教学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完美结合,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 担负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及教师观, 做到教与学的统一, 通过语文知识经验的传递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学会学习, 学会生活, 而不是仅仅让他们认识多少字, 考了多少分。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机制, 不断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达到教会学生学习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即培养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也就是落实素质教育) 的目的。只有教育观念的改变, 才是素质教育之路的良好开端, 才是素质教育的基本条件。

二、应建立语文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 这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

1. 面向全体, 注重个性, 这是提高素质化教学的关键。

素质教育作为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注重培养所有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的教育。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先决性的, 我们必须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因材施教, 以不同层次知识要求,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因此, 语文教学过程的设计、教法的安排, 要适应于受教育者的不同层次、不同情况, 让能力差异的学生学到更多相适应的能力,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接受知识, 从而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使各类学生能经常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使他们都能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学习。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曾指出:教育者的基本态度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 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在教学中, 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 师生之间平等、民主、融洽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创新意识的产生。只有自由、民主的氛围, 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

3. 发展能力, 培养习惯, 是建立素质化课堂教学的现阶段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为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长期养成的一种学习的自觉、自动的行为倾向, 也是最基本的素质教育要求。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主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习惯, 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和思考训练。所以必须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 以吸引住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 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专心听课的良好环境, 让学生能专心听讲。这样可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专注的特质, 也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语文教师是实行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课程、教材、评价改革固然十分重要, 但最终都要由人来操作。因此, 教师的素质如何就至关重要。教师素质的提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教师应有更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 以自己的行动做学生的表率。教师要培养“四有”新人, 自己必须有高尚的品行、良好的习惯、认真负责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 用自己的理想、情操、言行去教育学生。

2. 科学育人, 勇于创新。

教育工作不仅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种艺术。教师只有了解教育的客观规律, 熟悉学生的心理特点, 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和艺术,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为了科学育人, 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教育理论, 用以指导实践, 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使自己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3. 学校和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要很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各学校及社会上要彻底改变单纯以分数和文凭来评价学生的现象,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学校的音体美、科技、健康、劳动及课外活动一定要开足开好, 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全社会也要改变以前单纯以分数定高低的评价习惯, 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就业环境。

小学语文进行素质教育的策略 第10篇

1 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孩子们的阅读素质,开阔学生视野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把学生的阅读教学放到一个重要的地位,时间久了,学生阅读的多了,就可以叫孩子们学习到很多的知识,帮助孩子们提高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思想就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教育,从而为社会培育出一批批优秀的合格人才。通读,在通读的时候,做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首先是通读可以帮助孩子们查字典词典把生字生词学会,为下一步扫除障碍,,把句子读的通顺,不再是结结巴巴的读书,进一步对整个文章的大意有所感悟,,在头脑中对文章产生一个整体的印象。在读的过程中要用到字典词典,弄清楚不认识的字和词语的基本含义,对把握课文的大概意思很重要,为课文的自然段标记数字,在这个基础上为课文分段,概括一下段落大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在老师讲解的时候多注意听讲,所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其次是精读,深入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精读课文需要孩子们对文章的有较为深入放入理解,加上一些小练习,深入理解课文,是学生和作者的感情的深刻的接触和交流。比如在《詹天佑》的教学过程中我才用的是多媒体教学,可见的丰富多彩的直观图画,为孩子们深入领会课文意思打下基础,学生们你一句我一言的看着这些画面,思考着,精心阅读,很快就知道了重点内容,重点和难点、疑点全部解决,省时省力。第三是熟读,感悟作者的情感所在。多读就会很快了解作者的思想,熟读就会把这节课要学的知识复习和巩固起来,在进行字词句篇章的训练就会轻而易举。《大海的歌》的为啥要用大海的歌来安排为题目 ? 我们在以上初读,精度,熟读后给学生的一个问题,带着问题再去读书,学生们就会很快的找到答案,这样就可以叫孩子们感悟到我们的祖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是改革开放的结果,进一步去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2 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强化他们的思维品质

没有思维的读书时没有用处的读书,只有学生们的思维有了发展,孩子们的智力水平才能会进步和提高,这是因为思维是智力的基础,是能够促进学生们各种潜力的发展的。所以教会孩子们去如何思维,去思考,是我们的目的之一,这样可以开发学生们的智力和潜力,对我们的语文的教学质量也是大有益处的。首先是多多的思考,思维空间要广阔。小学的孩子们因为年龄小,知识少,思考的能力不高,考虑问题的思路就会被受限制,思路就会狭窄,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去用具体的孩子们易懂事例,来诱发和引导孩子们进行闭上眼睛进行合理地想象,培养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能力,但是不可以一刀切,要孩子们的能力是齐头并进的,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每一节课我们都要给孩子们去思考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有的简单的可以在课本中找到答案。为拓展孩子们的思维的广阔性,我们可以给孩子们设置一些课本上没有答案的问题,是需要孩子们思考了再思考才能得到解答的问题,叫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按照孩子们自己现有的水平,思维出不同的有一定价值的结果和结论,锻炼的是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其次是锻炼孩子们的思维的敏捷性。多媒体是孩子们最愿意上的课,孩子们对色彩,对动画,对音乐,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爱好,在多媒体教室用精彩的课件来品词析句,就可以把孩子们的积极性无限的调动起来,对课文的理解就会加深,孩子们的思维也是无比的积极,对孩子们的思维的敏捷性就会有一个大的促进。第三是提高思维的深刻性。一步一坎,一步一个问题,步步深入,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有的氛围,我们要精心设疑,逐步引导孩子们去加深理解文章大意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思考中孩子们有了对词句篇章的深人理解,孩子们思维的深刻性又得到了锻炼。这些疑问都要紧紧地围绕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和感悟上,叫孩子们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3 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敢于辩论,敢于争个是非曲直

讨论、争论、议论是语文的必备环节,议的是孩子们的思维,孩子们的口才,孩子们的出口成章的表达能力,哪怕是争得面红耳赤,只要是把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提高就是好样的,这就值得我们提倡和发扬。首先是鼓励孩子们敢于表达,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能叫少数学习优秀的学生来完成一些问题的回答,要把问题教给孩子们,在孩子们思考,交流,讨论中完成,这样都会有所收获,孩子们的亲身实践,印象深刻,学得扎实,要把孩子们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基本要做到人人参与,人人都议,人人敢议,人人发言,人人都有收益,这样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虽然有的学生的答案不一定对,但是都做到了积极参与教学,都在积极的思考问题,都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其次是尽量做到用词准确,表达清楚。教育孩子们不但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还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要说出水平,讲出质量,要一语中的。第三是多角度思维,灵活表达自己的观点。根据文章和在平时学到的别人的有点,逐渐的学会学一反三,努力形成自己新的观点,新的见解,来影响别人,提高自己。

4 培养和辅导学生去训练,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素质;情感态度;审美情趣

关于语文素质培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已有明确的要求,其中提出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在语文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帮助学生实现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一定的语感和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基本的语文素质。

一、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态度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语,热爱自己民族的语言就是热爱自己的民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小学生只有热爱祖国语文,才能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学习祖国语文,形成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并为自己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在语文教育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1)展示汉字这种方形文字的历史魅力,展示汉字跟随时代变迁的历史进程;(2)通过文字游戏展示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比如给“妈妈、爸爸和弟弟看电影去了”“昨天的比赛火箭队打败了小牛队取得了冠军”等句子加标点,或者改“这家水果店关门了?”中的问号为感叹号,使学生感受加上不同标点和改变标点后句子意思的改变,在自我探索中发现祖国语言的奇妙之处;(3)通过教材中歌颂爱国情结的文章和古诗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中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一切,忍受折磨,通过顽强斗争,历经五年终于回到祖国怀抱的故事,教师要充分阐发其中的爱国精神,让学生在熏陶下培养对祖国和祖国语言的热爱。

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的形成

张志公说:“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出语感来。丰富的语言积累,作为小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要素之一,它的积累分为课内语言积累和课外语言积累两种。课内语言积累主要是指通过教材文章的学习,掌握常用字和词汇,背诵优秀段落和诗词歌赋,熟悉各种修辞表达。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忽略语文知识的基础地位,语文知识是形成小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它能规范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加深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应用。比如,在《火烧云》一文中,带领学生学习巩固新词语“紫檀色”“笑盈盈”等,感受作者对火烧云的形象描述,充分掌握“词语盘点”中的词语,熟读学生自己喜欢的段落;课外语言积累则主要是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来实现的。教师还可以多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的优秀读物。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言积累,熟读文章优秀段落,在课外阅读中丰富文本的题材和体裁,感受更多的语言表达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语感。

三、在实践中完善语文能力,促进语文思维的发展

语文能力即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运用语言顺利传递信息的一种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其实就是言语交际过程,这一过程又离不开语文思维。语文思维即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与语言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如,对交际内容的判断、领悟,思路的调整、语言的表达等。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思维,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口语交际教学,促进知识和能力的统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或者创设合理的情境,以“秋天的快乐”为主题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启发学生从“秋天”和“快乐”出发,结合本单元学过的对颜色的描述,以及“日积月累”中“天对地,雨对风”的表达技巧,与学生交流在金秋时节做过的事,当一个学生谈起了放风筝的事,大家从买风筝或者做风筝到放风筝的趣味故事开展口语交际,大家讲述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的金秋时光,将快乐的情绪通过有条理、有逻辑的语言感染别人,比一比谁讲得最动听。

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阶段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根据小学生的能力和实际水平,在各年级中实施不同的培养方法。在一、二年级时,教师可以通过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为学生构建美好的情境,让学生从中感受世间万物的美好,从而关心自然和生命,通过诵读歌谣和浅显的古诗,为小学生铺开文学的画卷,带领学生进行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在三、四年级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作品中形象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的感受能力,比如,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为学生饱含情感地朗读,通过多媒体展示西沙群岛风景的优美,从文中优美的语言中学习对海水、岩石和珊瑚的形象描述;在五、六年级时,学习辨别相近词语的不同情感色彩,比较分析对同一件事的不同表达效果,老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优秀作品,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促进语文素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吴忠浩.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第12篇

1. 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念,正确引入挫折教育

在语文课堂上引入挫折教育的时候,很多教师都认为他们的责任就是传授学生知识,帮助学生解决疑问,并不注重传授学生生活方面的知识。而且教师也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因为教师不仅仅是教书,还承担着育人的重担。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入挫折教育,就是有效的育人途径之一。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相当重大的,我国的挫折教育要从小学生抓起。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教育学生在挫折面前不低头,勇敢地去面对它们,并在这种困难当中锻炼自己,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培养小学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坚强品质。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接班人。

小学生涯是人生的最初阶段,如果小学生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这将关系到他们的成长,也关系到他们的未来。当前,我国的小学生都是“00后”。他们的物质生活非常优越,可以说养尊处优。而且一般为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非常溺爱,因此,很多小学生从小都是顺顺利利,并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因而这一代小学生比较任性自私,精神层次比较低,对于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 [1]。当这些小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会气馁,很容易采取逃避或是其他消极的方式对待挫折。如果现在的小学生都是用这样的心态去解决面临的困难,那么他们在未来又怎么会有能力去面对社会的千变万化,又怎么去建设祖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呢?所以,在小学语文中引入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重视。

2.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面 对挫折

让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前提是要让他们能够正确认识挫折。教师要让小学生知道,困难并不是不能战胜的,只要我们采取了恰当的方法,并且能够充满勇气地面对它,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它。而且小学生在面对挫折的同时,还能够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品质,锻炼自己的意志,健全人格的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加有能力的人才[2]。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挫折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应对社会的各种挑战,在这种残酷的现实生活当中越挫越勇。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引入这样的例子:张海迪虽然身体残废了,但是却有远大的理想,她自学成才,成为了一名人大代表;海伦·凯勒虽然眼睛看不见了,但是在她家庭老师的引导下,成绩优秀,写出了一部又一部著作,鼓励着人们敢于向命运挑战; 贝多芬作为一名出色的音乐家,虽然耳朵失聪了,但是他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最终写下了《命运交响曲》。在实际的生活当中,挫折是无所不在的,只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让他们敢于向困难挑战。如果他们丧失了对抗的勇气,那么他们就会被挫折打倒,在人生道路上他们终将一事无成。

3. 适当给学生一点挫折,实施拓 展教育

因为小学生年龄比较小,自制力比较差,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容易走极端。作为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循循善诱,教育他们在生活中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倾听他人的心声,做一个勇敢的人。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一些小挫折。比如,有些小学生特别喜欢展示自己的能力,在教师提问以后总会把手举得很高很高。这时,如果教师不叫他,他就会丧失信心,觉得教师并不看重他。这样的小学生也许会采用消极的方法,不喜欢学习。这时,教师应该课下和学生谈谈心,让他们去体会其他学生的感受,让他设身处地地去想一想,如果每次提问老师都叫到他回答问题,其他的学生会怎样想。这样他就会理解老师的处境,也会勇敢地面对挫折了。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入挫折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念,让他们健全人格,培养他们坚强、勇于面对挫折的品质。让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不退缩,采用恰当的方法去处理问题。当然,以上都是笔者的一些小小的建议。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会有很多问题等着我们去一一解决,还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去积极讨论。

摘要:每一条成长的道路都是由挫折铺垫的,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引入挫折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将对如何在小学语文当中引入挫折教育进行讨论。

上一篇:保险教育创新研究下一篇:吉林省科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