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系统

2024-08-23

大学生就业系统(精选12篇)

大学生就业系统 第1篇

毋庸置疑, 政府是大学生就业政策和相关保障制度的制定者、决策者。因此, 政府需要出台更多激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 健全相关制度保障体系, 主要包括:

第一, 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来促进就业市场按其规律有效运转, 政府作为市场的监管者和服务者, 应制定相关制度, 采取一系列措施, 提供相应的保障与服务, 确保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良性发展。

第二, 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法治建设, 维护就业公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 法律手段是政府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的基本手段。要通过法律法规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各个相关者的市场行为, 确保市场的秩序与效率。对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要从立法的高度来保障他们公平就业的权利。

第三, 加强对人才市场的宏观调控, 尽快地规范人才选拔标准。这就要求政府加快人事制度改革, 实行竞争上岗, 择优录取;适度扩大国家公务员的录用比例;给予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更多的用人自主权, 使企业敢于用人、公平用人;强制性地要求民营、股份制企业出台保障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福利待遇政策;改革户籍、社会保障制度, 为大学毕业生解除跨区跨省就业的后顾之忧。

第四, 要促进企业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实习基地和就业见习基地的建设。政府要将企业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实习基地和就业见习基地的建设纳入统一的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体系, 拨划专项经费给予支持。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实习基地和就业见习基地的确立与建设要采取项目申报制和评估制, 对考核合格的基地, 给予建设企业税收减免、项目支持、贷款担保等优惠配套政策。

第五, 出台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 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艰苦的行业工作, 拓宽大学毕业生的择业面。这就要求政府切实为到基层、到西部、到艰苦的行业就业的毕业生落实待遇, 增加柔性发展机会。

第六, 给毕业生创业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 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通过政府和资金的扶持, 降低毕业生的创业成本和风险, 真正地让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精神得到弘扬和落实。

二高校支持系统

(一) 就业指导进课堂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基础。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体系还不完善, 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以学校、人才市场举办招聘会等比较原始和低效的方式获取信息, 信息渠道比较窄, 成功率比较低, 因此就业指导工作进入课堂势在必行。笔者认为, 就业指导课程开设应当从早着手, 进行全程化开展, 新生入学的第一年, 就开始进行职业教育, 帮助他们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 同时进行一些就业政策的指导, 使学生从进校开始就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法规;大二开始给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让他们正确地认知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社会, 从而对自己毕业后的职业定好位,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三开始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 进行一些社会实践和实习, 让学生尽早了解就业市场的一些情况;大四开始帮助学生进行一些求职的准备, 比如求职简历的制作、面试技巧、择业技巧等, 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一些模拟招聘和应聘演练, 帮助学生应对求职中的特殊情况, 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这种就业指导贯穿了大一到大四的整个过程, 让他们从一进校便树立起良好的就业观, 为成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二) 建立学生工作联动体系

首先, 辅导员要主动干预。辅导员要了解所有毕业生的生理、心理、经济状况、学习情况、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以及就业状况, 对可能出现就业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充分关注、进行重点帮助。对迟迟不能落实就业单位的学生, 辅导员要进行对口推荐, 并配以必要的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需要专业介入时, 辅导员要将他们转介到就业指导部门或者心理咨询部门进行深入辅导。

其次, 建立家庭困难毕业生资助体系。家庭困难的毕业生, 面临经济和就业的双重压力, 应该得到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在就业工作中, 要设立困难家庭毕业生信息登记制度, 建立困难家庭毕业生信息库;同时要设立困难家庭毕业生对口推荐指导制度, 提供针对性的就业信息服务, 并密切跟踪他们的求职进程, 及时关心和解决他们的困难;另外, 要建立健全经济资助和帮困助学体系, 在原有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基础上, 加大对困难毕业生的资助力度, 设立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资助专项基金, 减免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相关费用, 并为他们优先推荐勤工助学和实习岗位。

第三, 加强学业监控与督导。学业状况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由于学业不良造成就业困难的学生占就业困难群体的很大比例。因此, 高校必须建立学业监控和督导体系, 对学业困难的大学生进行重点帮助和辅导。这一工作的开展需要贯穿大学四年的全过程, 仅在大四进行突击性的指导与强化虽能亡羊补牢, 但往往事倍功半。学业监控与督导体系的构建应当由学校教学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完成。

(三) 提高就业工作营销理念

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遵循“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原则, 同样面临着市场的研发与开拓的问题。审视目前高校就业工作, 大多缺乏有效的市场宣传、营销意识、市场运作, 习惯于“守株待兔”。因此, 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加强就业市场营销研究, 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客观要求。高校要突破学校的围墙, 把就业工作置于市场的背景下, 用战略的眼光来考虑目前制约发展的问题, 不能仅满足于现有的市场建设, 应主动增强市场开拓意识和市场调研意识, 以市场为导向, 加强职业生涯设计、学生培养、市场营销一体化研究, 努力提高就业工作的营销能力。提升营销理念, 需要高校重视与加强校园市场建设, 努力“做好服务, 巩固原有市场, 利用校友资源, 挖掘潜在市场;全员参与, 培育新市场”。发挥院 (系) 的主体作用, 鼓励院 (系) 依托行业背景, 组织小型专场招聘会;充分发掘教师的人脉资源, 加强双基地即“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建设, 落实“全员化”工程,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毕业生收集和提供需求信息, 拓宽就业渠道。

三个人支持系统

(一) 转变就业观念, 正确估计个人价值

首先,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我国的用人制度也进行了改革, 广大高校毕业生应切实转变过去“皇帝女儿不愁嫁”的观念, 正确认识求职中“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规律, 树立起自主就业和多元化就业的意识, 理解“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理念。同时, 毕业生应该意识到第一份工作对自己来说, 更多的是一种锻炼, 一种实践, 一种融入社会的渠道。因此, 大学生必须改变过去“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观念, 认识到职业是可以变化的, 就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发展的就业观念。

其次, 正确估计个人价值。有些大学毕业生没有真正考虑自己价值的大小, 刚毕业找工作时就开始与招聘单位大谈条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 大学生已不再是稀缺人才、精英人才。大学毕业照样可以从事体力劳动, 何况很少有单纯的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而且刚毕业的学生, 不等于能力和技术就适合社会的要求, 大量的职业能力都是要通过实际工作经验慢慢培养起来的。因此, 大学毕业生应当正确估计个人价值, 提出既能满足自身需求又适合用人单位实际的期望, 增加自己成功就业的机会。

(二) 利用朋辈互助体系, 多方获取就业信息

朋辈互助是当代大学生非常认可的一种援助方式。毕业生面临共同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压力, 有着类似的经历、体验和共同语言, 善于互相理解对方的感受, 能够给就业困难同学直接的心理支持。同时, 毕业生掌握的就业信息针对性极强, 他们了解企业招聘过程的具体情况, 能给就业困难同学提供直接的帮助。班级、宿舍、学生社团甚至网上同学录、班级聊天室都是开展朋辈互助的有效途径和形式。尤其是以就业为主题的学生社团, 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认识企业的人才引进模式、扩大和交流就业市场信息、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树立创业意识

首先,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现代人的素质构成来看, 素质已扩展到人的品质和人的社会品格领域, 是人的品德、智力、体力、审美等方面品质及其表现能力的系统整合。人的素质可以通过自我意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逐渐改变, 但改变程度的大小取决于当事人的决心、意志和行动力的强弱。尤其需要强调的是, 良好的品德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首要的素质。现代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非常注重应聘者的品德修养, 如正直、诚实、可靠等。大学生作为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 在品德培养方面更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 真正体现出自己是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这样才能受到更多用人单位的青睐。

其次, 树立创业意识。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强调指出:“为方便就业, 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仅仅是求职者, 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如果大学毕业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创业中, 不仅可以为社会带来财富, 而且创业者本身也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大学生中若有相当一部分走向自我创业, 将很大程度地缓解现有的就业问题。同时, 大学生的“创业”不仅仅要表现为开公司、办企业, 应更多地表现为树立开拓创新、不折不挠、积极进取的创业精神。

四用人单位支持系统

用人单位是大学生就业流动的终端, 如果终端部分出现阻梗, 就会导致政府、高校和个人的努力大打折扣, 因此, 在大学生就业支持系统中, 用人单位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第一, 用人单位可以以较低报酬、扩大比例的形式多试用应届毕业生, 在合理的期限后择优录用。这种方式有利于用人单位低成本利用人力资源, 也给毕业生们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上岗和积累经验的机会。

第二, 对于所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职员, 用人单位可在人力资源部建立人才档案, 以学校或专业为类别, 结合他们实际工作的表现情况, 系统地分析和评价其质量和差异, 从而在以后的招聘中有的放矢。

第三, 用人单位应与所在地区及其他地区的高校保持联系, 交流信息, 有侧重地寻找适合本单位的大学毕业生, 减少招聘筛选的成本。

大学生就业系统 第2篇

一、全国大学生一站式服务系统的意义

1.一站式注册,轻松覆盖各站点:教育部、省市和高校就业网间互联互通,只需在教育部、省市和毕业高校就业网任何一点注册成为用户,即可将招聘信息一站式发布到指定站点,提高招聘效率。

2.信息专享、共享相结合:除了能获取注册网站上的信息,只需激活,即可检索所有激活网站发布的求职信息,实现最大限度共享。

3.多手段实现用人单位和求职学生间的高效交互:系统提供站内交互、手机短信、邮件系统、视频面试等方式实现与求职学生间的便捷高效交互。

4.诚信就业:依托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籍数据库和各高校的学籍库,实现学籍信息实时验证,验证通过的简历将显示“学籍验证成功”标识,推动诚信就业。

二、系统为用人单位实现的功能:

• 用人单位在教育部、省市和高校任一就业网上注册后,可以方便的成为其他就业网站的用户。

• 用人单位在某一就业网注册,就由该就业网审核其资质,其他就业网自动承认其资质有效。

• 用人单位资质审核通过后,可向任一就业网发布招聘信息。

• 用人单位如果一周内没有被及时审核,可以选择更换其他就业网来进行审核。• 可向教育部、省市、高校就业网定向发布需求信息。

• 依托全国高校毕业生生源数据库,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出发,提供科学有效的毕业生生源检索服务。

三、单位用户操作流程:

1.点击登录:进入江南大学就业信息网-全国大学生就业一站式服务系统(http://jiangnan.ncss.org.cn/rec/login);

2.注册账户:进行“注册”,可以进行单位信息查看、编辑等;

3.系统管理:单位用户创建管理,手机短信历史记录等;

4.职位管理:职位的添加、编辑、查询,职位发布站点选择等;

5.招聘管理:应聘简历管理、简历搜索、数据导出等;

6.网上招聘会:查看、参加网络招聘会等;

7.我的人才库:收藏人才简历,联系求职者等;

8.生源信息:检索应届生生源数据等;

9.统计报表:进行应聘学生来源统计等;

大学生就业系统 第3篇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就业 对策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型专业,它融合了计算机科学、信息系统、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手段,深入研究并解决各类社会系统中的信息管理问题。目前全国约有500多所高校开设了此类专业,每年为社会培养约数万信管的毕业生。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中,每年都有部分的信管学生对就业比较迷茫,对未来没有认知,这种迷茫可能会持续整个大学期间,学生最常见的问题是“毕业之后可以干什么”,“信管的计算机不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管理好像也不精,经济学也不知道可以干什么”等。不仅是学生有这种问题,学校、社会也对该专业有一定的疑惑,有些学校将该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而有些学校却将该专业设置在计算机学院,说明该专业的定位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分歧。社会对信管专业的认可度也需要提升。对于这些问题,作为学校,应该对学生的就业进行恰当的引导。

一、加强专业教育

信管专业有它的优势,它是一个交叉型专业,信管的学生可以适应多种工作岗位。在目前社会需求中,复合型人才受到很大程度的欢迎,能够做到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经过一定的社会培育,这样的人才,潜力是很大的。同时,它的一些专业知识,又是其他专业不具备的,比如企业信息化的管理等。

信管专业也有它的劣势,这种劣势主要体现在交叉型专业的各类知识普遍不是太精太专。这样的劣势对于一些同学的需求是明显的。但是每个专业都有其自身的特色,这就要求学校提炼专业特色,加强专业教育,同时也可以通过引导他们去自主学习,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二、改变就业观念

社会的就业竞争在加剧,就业压力也逐渐变大,大学生也不是原来的天之骄子,大学生应该要转变观念,向一个就业人转变。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80万人,预计100万以上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后是教育结构与产业需求间的突出矛盾,部分地区、行业、专业教育存在过热、大量人才扎堆现象。大学生们要转变就业观念,不能一味地贪念高薪、名企、有派头的企业或职位,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地做好最基本的工作,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不是放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而是学校提供大环境,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利用各类资源,结合自身的兴趣及发展目标,自主的学习相关知识,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一些信管的学生对计算机的知识感兴趣,他们在校期间通过信管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的引导,自主的学习,参加国家的软件与计算机行业的资格考试,通过获取软考的证书,增加自己在计算机行业的就业竞争力。另外有些学生在校期间就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市场营销的活动,积累了大量的管理知识,在就业的时候竞争力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些学生竞争力都是信管专业的培养范畴,都是可以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引导来实现的。

四、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教育是学校与企业在资源、技术、师资培养、岗位培训、学生就业、科研活动等方面的合作,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与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企业获得优秀技术人才,零距离顶岗就业员工的需要。信管专业应该大力发展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实现零距离,免培训的就业。比如说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参加某企业的ERP实施,通过这种合作,一些同学受到了项目训练,同时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这种做法对学生、对学校、对社会都是有很大的益处的。

总的来说,信管专业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是具备一定的竞争力的,他们就业渠道多,择业范围广,只要学生能够摆正好自己的位置,端正好就业心态,是能够在就业大潮中获取一席之地的。

【参考文献】

[1]薛伟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3):66-69.

大学生就业系统 第4篇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成因分析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559万人。2003~2007年教育部直属和中央部委所属高校毕业生人数从30.08万人增长到39万人, 地方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52.46万人增长到352.1万人, 民办高校毕业生人数从5.21万人增长到56.69万人。可以看出, 地方高校毕业生是大学生就业的主力军。通过对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研究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如下:

第一, 大学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失衡。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数据, 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创纪录的559万人, 比上年增加64万人, 增幅接近13%, 截至去年9月1日,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有超过140万人还未能如期就业, 往年积压的未就业大学生将加入2008年的就业大军, 与559万新毕业生“抢饭碗”。尽管国民经济运行仍然良好, 但毕竟受寒风侵袭亦难独善其身, 企业用人非但不能增加, 还有大幅萎缩的趋势, 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无法满足如此众多的大学毕业生的岗位需求, 供给的绝对量大于需求的绝对量, 直接导致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

第二, 信息不对称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涉及到政府、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在实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时候, 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需求结构、变化趋势等信息不能及时发布, 导致的最终结果是同类专业毕业生的同台竞争和大量积压;二是学校尚未能根本转变办学理念, 只顾教书, 对就业问题未引起高度重视,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需要多少、分布地区和行业知之甚少, 学生得不到完全充分的就业信息;三是社会对各类劳动力的需求信息不充分, 提前发布的很少, 要么集中招聘, 要么临时搭台, 致使大量就业合同集中交易。信息不对称的结果是无法形成完整、明晰的信息流, 使政府的决策、学校的教学、学生的专业选择和技能准备无法一致起来, 出现就业梗阻也是必然的。

第三, 培养产品目标定位的偏差。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改革, 催生了全民教育时代的来临。然而, 人们的思想和观念还没有得以彻底转变, 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未来预期没有变。这一观念集中体现在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产品) 仍然坚守精英教育模式下的观念。这需要我们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上重新定位, 即培养多层次、复合型、一专多能的合格技术人员。笔者认为, 不管是什么专业、哪所学校培养的学生, 能得到社会的认同, 能在工作中发挥作用, 你是公务员也好, 是教师也好, 是公司职员也好, 都是合格的技术人员, 只是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罢了。如果我们再不正视这一点, 仍然会出现许多毕业生由于身份意识障碍而出现无法就业。

第四, 产品结构、知识结构与就业岗位结构之间的背离和不对称。一是学科的刚性约束与自主设置之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取决于其有社会影响的专业, 尤其是与社会需求高度相关的专业, 但在专业设置方面, 刚性特征十分明显, 自主设置专业的权利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出现专业老化与社会需求的不相适应。高校按照国家公布的高等教育招生专业进行招生, 而有的专业已是明显的边际专业, 社会需求有限, 培养的学生必然出现过剩;二是学科的趋同与同类型人才培养数量的激增, 导致相同专业学生供给过剩;三是高校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要彻底从传统的灌输教学转变为开放性、启发式教学, 真正处理好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消除产品结构、知识结构与就业岗位结构的背离, 实现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良性循环。

第五, 高等教育产品积压的累积效应。产品积压形成的累积效应将产生以下结果:一是缩减存量的压力很大;二是制度设计难度加大, 需要两头兼顾;三是对在校生产生就业压力, 出现就业焦虑;四是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若投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家庭就会失去送子女上大学的热情, 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将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五是社会和企业对毕业生需求步伐的放缓, 既然有如此众多的人可供选择, 就不再急于求成, 对劳动力价格的谈判也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如此一来, 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出现新一轮的就业困难。

二、高校学生就业“人-人”系统概念的提出

在学校管理中有“人-物”系统, 也有“人-人”系统, 但主要是“人-人”系统。所谓“人-人”系统, 就是用系统观点对人与人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研究, 从而揭示“人-人”系统积极状态形成的规律。在学校中,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由教师教、学生学以及教工配合教育、教学工作和发挥领导干部作用的一种综合效果。在此, 我们借鉴学校管理心理学中“人-人”系统的观念, 提出培养高校学生就业的“人-人”系统积极状态培养。

(一) 高校学生就业的“人-人”系统构成及动态分析。

由图1可见, “人-人”系统是由个体、群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组成。它们之间分别组成有层次的三个方面的基本关系。 (图1)

1、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是指环境对人的要求和人对环境的适应与改造。例如, 当前的严峻就业形势要求学校由应试模式转为素质教育模式, 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学校领导、教职工为了适应社会这一外界环境的要求, 采取改革措施, 改变学校当前的教学状况。而广大学生, 则应通过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逐步地了解社会, 了解社会发展趋向, 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能力培养计划, 以其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2、人际活动的互动关系。

是指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活动交往关系。例如, 老师在参加学生班会活动、教研组备课活动、党小组学生活动、领导集体决策活动以及家长学校授课等群体性活动中, 与学生、同事、领导、家长甚至社会团体有关人员发生交往关系。人际活动的互动无形之中就编织成了一种信息资源“大网”, 通过它可以高效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个体生理、心理发展与行为的互动关系。

是指学校中每个人自身的生理、心理发展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例如, 一个班级的同学在学习专业文化课的同时, 能够与老师形成默契的配合, 同学能够更大的调动上课的积极主动性, 听课效率极高, 收获颇大, 而老师则也会心情愉快, 上课的行为显得比较灵活而准确。反之, 若老师与学生没有应有的默契, 则会出现上课秩序混乱, 则会因老师的情绪烦躁影响教学行为, 如言语表达混乱、挂图不及时等情况出现。学生也会失去对课程的兴趣, 继而会对专业的学习产生影响。

(二) 高校学生就业“人-人”系统的开放性、社会性。

高校学生就业“人-人”系统的开放性, 是指由于高校是个开放系统, 学校中的人际作用不仅在校内进行, 而且在校外进行。随着学校组织开放性的增强, 校内外人员的相互作用的程度也明显提高, 成为高校学生就业的渠道之一。同时, 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价值观念及方式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发展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加强对高校学生就业“人-人”系统开放性的研究, 有利于准确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 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起到有的放矢的作用。

高校学生就业“人-人”系统的社会性, 是指高校工作人员、在校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念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 如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校毕业生包分配到现如今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学校引导, 自谋职业, 学生的价值观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针对这一特性, 我们应当积极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 积极响应国家出台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鼓励就业措施,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三、发挥“人-人”系统在大学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 扎实有效地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校学生就业“人-人”系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概括、发现高校及高校成员自身所具备的特点, 应当充分发挥好、应用好这些特点, 调动起“人-人”系统中一切积极因素, 为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服务。

(一) 以社会需求为信号,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实现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化。高校与社会的互动已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了, 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要适应社会, 就必须了解社会的需求。在此基础上, 要尽早地开展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 由学校承担的系统的生涯辅导和职业教育是从幼儿园开始的, 在进入高校之前已经历了生涯认识阶段、生涯探索阶段、生涯定向阶段、生涯准备阶段和生涯安置阶段。在此情况下, 经过上述五个阶段循序渐进的教育指导, 进入大学之前, 学生们已经很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应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但由于我国传统教育体系中很少有生涯规划与辅导的内容设置, 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了一项从零起步的工作。因此,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从步入大学的校门开始, 以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化。

(二) 以学生成才为根本, 鼓励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 实现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员化。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他们要依靠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谋求谋生的岗位, 因此大学生既要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 同时也要能够驾驭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专业课老师在大学生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既有所学专业的背景, 同时又会因与社会的互动而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 适时地给大学生进行一下专业指导、就业辅导, 甚至是就业机会的提供, 对大学生良好择业观的形成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在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的同时, 还要注意因时施教、因材施教。大学生在不同的年级具备的心态各不相同, 针对他们的心态特点, 大一可进行本专业的专业教育, 使其明了专业的基本情况, 大二进行社会就业形势的教育, 辅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三可进行就业技巧的教育, 大四则是就业政策、就业心理的培训。因材施教, 在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 要注意分类指导的原则。可分为优势群体、劣势群体、困难群体, 等等。针对不同的群体, 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力争让就业指导工作既具整体性, 又具个体性。

(三) 以学生身心健康为保证, 培养良好的教风、学风, 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自始至终都生活在集体当中, 集体中成员的言行对每一个成员的影响都很大。一个同学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挫折, 他可能收到来自集体的鼓励, 也可能从集体中一无所获。一个健康的集体必须有严明的纪律, 而这一切都要从学校的根本抓起, 那就是教风、学风。有了良好的教风、学风, 集体的作用就会增强, 成员也会从中受益, 他们会为生活在这样一个集体而感到自豪, 自身的身心健康也就有了保证。前已述及, 良好的身心会让自己的行动更果敢、更准确,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会表现得更自然, 更能够赢得机会。

(四) 以专业特长为依托, 探索高校就业“请进来、走出去”新机制, 为大学生就业牵线搭桥。随着社会的发展, 高校的社会性日趋明显。高校不仅要承担起重要的科技项目, 还要输送大量的人才。在此, 高校应当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 以不同的专业特长为依托, 邀请相关的用人单位来校招聘人才, 甚至可以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 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同时, 也要鼓励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走出去”, 积极地向社会宣传, 吸引更多的用人单位;也要鼓励在校大学生“走出去”, 发挥自身的优势, 进行创业。

(五) 以国家政策为导向, 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 鼓励大学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就业的政策。如,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 这些措施概括起来, 就是一句话: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统计显示, 我国因地区差异, 导致地区间人才的供需不平衡, 大量的基层岗位、重要岗位没有得到大学生们的重视。这就要求高校的教育工作者, 在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涯中发挥好人生领路人的作用, 教育大家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同时, 也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平凡的岗位上建功立业, 在人生的道路上脚踏实地。

摘要:本文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出发, 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形成原因, 提出高校学生就业“人-人”系统的概念, 并对其要素、特性进行分析, 提出五个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人-人”系统

参考文献

[1]朱月丽.学校管理心理学——理论、应用、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

[2]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中国言实出版社.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大学生就业系统 第5篇

热能系设置“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一个本科专业,学制4年。热能系积极推进本科生的通识教育,特别注重学生的数理化、外语和计算机基础,还要学习热与流体、力学、材料、机械、电工电子及自动控制等工科基本理论与知识。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所在的学科领域目前发展状况、发展前景如何?

人类社会发展离不开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化石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减排是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优先支持和发展的热门学科和行业。本专业集能源的开发、利用、转化、系统控制、节能与减排于一体,与我国的能源、动力、环境保护领域的发展息息相关。就业面宽,社会需求量大,是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工科系之一。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从通俗意义上讲是做什么的?清华与其他兄弟院校的相关专业比较,有什么特点和优势?

能源动力系统级自动化专业就是研究如何把大自然存在的,如太阳能、风能、化石燃料、水能、生物质能等各种能源,有效转换成工业上和社会生活需要的电能、机械能等能量,同时如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清华大学在本研究领域一直处于国内的领先地位。清华热能工程系的特点是:教师水平高,有5位院士,大多数教师有海外留学和进修的背景;重要课程绝大多数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其比例全国第一;师生比大,学生可以得到个性化的培养;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大;每人都能直接参与教师高水平的科研项目。

学生通过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学习,可以学到什么?会学一些什么样的主干课?培养一些怎样的素质和能力?

学生可以学到数学、自然科学及工程学的理论知识,掌握能源动力工程领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认识并熟悉能源动力工程领域的设备、流程和系统。

主干课程包括数理化、外语和计算机基础,并要学习机械设计基础、制造工程基础、理论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测试与检测技术基础、控制工程基础、燃烧理论、材料力学、工程材料等工科基本理论与知识。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学校和未来的专业实践中掌握并熟练使用各种科学技术、技能和现代化工程工具,解决能源动力工程领域实际工程问题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认识能力,配备了丰富的实践类课程。

本科期间,学生是否有机会参与一些科研活动?如何参与?

热能系率先在学校全面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即在整个本科学习期间有导师对学生进行学习以及生活等全方位的个性化指导。同学们可以加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约60%同学会参与)、申请“国家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支持(10%同学参与)、参加导师的高水平科研项目(100%同学参与)、还可参加全国节能减排大赛(热能系是这个大赛清华大学组织单位)等,一些同学在本科阶段就发表了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或申请了专利。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的国际化程度如何?从哪几方面体现国际化?本科期间,学生是否有国际交流的机会?本专业的特点就是国际化程度高,热能系是清华大学中法合作培养硕士项目的三个参加单位之一,并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共同成立的“清华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正在围绕“发展低碳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同时热能系还与国际著名能源公司BP(英国石油)合作建立了“清华BP清洁能源研究与教育中心”,还建立了“清华大学――三菱重工业研究开发中心”等多个国际项目研究中心。学生有机会以多种形式参加国际交流,加入和国外大学的交换生计划、国外暑期实验室研修计划、国际暑期学校,参加国际科研项目等。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要求高中生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有远大理想,积极向上的精神,勇于探索创新、不怕困难的素质,团结协作的意识和心胸。

大学生就业系统 第6篇

关键词 MVC模式 B/S结构 iBATIS框架

一、MVC模式

MVC(Model View Controller)模式国外用得比较多的一种设计模式,最早是在Smaltalk中出现,MVC包括三类对象:Model是应用对象、View是它在屏幕上的表示、Controller定义用户界面对用户输入的响应方式。它是基于的Web应用的一种最为典型的一种应用方式,Struts 1架构实际上是建立在Model2基础之上的。

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大部分内容是有关就业管理的,其主要是为了学生的就业问你,让学生了解如何去实施选择就业的这个过程。对于就业管理试行一体化的操作,它涉及的内容包括:计划管理、简历打印、数据的整理和数据统计等等。这些内容都是招就专干在日常工作中的职责范围。而学校的其他事宜如: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财务等等都不属于这一范畴。

MVC的处理过程,首先控制器接收用户的请求,并决定应该调用哪个模型来进行处理,然后模型用业务逻辑来处理用户的请求并返回数据,最后控制器用相应的视图格式化模型返回的数据,并通过表示层呈现给用户。

模型、视图与控制器是分开的,因此一个模型是具有很多个的显示视图的。如果用户在某个视图中改变了模型的数据,那么其他只要是依赖于这些数据的视图都会马上有反应,即刻就会发生变化。因此,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数据都发生变化,再加上MVC设计的局限性,那么控制器都会将变化的通知视图,显示也会随之更新。

二、B/S结构简介

B/S模式是Browser/Server的缩写,即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它是基于文本技术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系统平台。包括数据服务器、多应用服务器(一个或者多个),如此分解之后便形成了一个三层结构的客户服务体系。它是WEB兴起之后形成的一种网络结构模式,将复杂的系统功能简单化,并且统一了客户端,这种技术的运用将会大大的缩小毕业生在就业信息查询时候所耗费的时间。系统资源被统一的管理和使用是这个体系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而网络资源被透明使用是它另一个重要特点,其主要特点为:

①易系统扩展。当注册的学生和企业越来越多的时候,必然也会很多的问题会随之而来,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增加中间层的部署服务器来解决信息管理的相关问题,这也就是三层或者多层分布的区别于其他结构的一个重要的应用。为了提高表层客户的响应速度,他对客户端都是透明的。

②响应速度快。当中间层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它的效率也会大大的提升。对于实现均衡负载和数据缓存的实现都是较为容易的。这样的设计效果就是让客户端的反应速度会得到大大的提升。

⑨便于升级维护。一般业务规则的变化会引起其他程序的一些变化,但是因为有了业务逻辑功能的存在,所以我们的系统不会有变化,这样对于系统的升级和维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④稳定性好。为什么这种数据系统非常的稳定,其实是与它通过使用Client与实际的数据库相连接分不开的。

⑤安全性好。业务服务中间层的设计使用,对于系统的安全性具有很大的作用,用户就不能直接访问数据服务器,通过这样就可以达到保护数据库安全的目的。

三、框架技术分析

(一)Struts框架

为了减轻企业在构造Web应用时产生的负担,所以开发者在设计企业版Web应用时,便基于MVC设计模式设计开发了Web应用开发框架。该框架自带有标记库,大幅度的提高了开发的效率,并且还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充性。本文在设计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时,按照其实现所需要的几大模块,便制定出以下四种功能模式。该统需实现四大功能:人员管理模块、单位管理模块、招生就业工作模块和查询统计模块等四个模块。

与Struts 1相比,在框架上,Struts 1是一种Action驱动的框架,必须使用ActionForm,而Struts 2是Command模式的一种实现,采用反射机制,只需要编写Action就可以。在技术上,Struts 2的标签结合ognl语言,能够方便的在页面读取数值,比EL的功能要强大方便。因此,Struts2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框架。

控制器代理负责处理用户请求,处理用户请求时回调业务控制器的execute方法,该方法的返回值决定了Struts 2将怎样的视图资源呈现给用户。

实际上,框架的稳定性是整个系统最为关注的问题。我们要使用MVC框架,那么就必须了解Struts 2是WebWork的升级,并且Struts 2还吸收了Struts 1和WebWork两者的优势。即使他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框架,它仍然值得我们运用到本校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里,充满期待。

①Controller:控制器的作用是从客户端接受请求,并且选择执行相应的业务逻辑,然后把响应结果送回到客户端。在Struts中Controller功能由图1中ActionServlet和Action-Mapping对象构成,核心是一个Servlet类型的对象Action-Servlet,它用来接受客户端的请求。

②Model:Struts为Model部分提供了Action和Action-Form对象。Action处理器对象封装了具体的处理逻辑,它调用业务逻辑模块,并且把响应提交到合适的View组件以产生响应。Struts提供的ActionForm组件对象,可以通过定义属性描述客户端表单数据。开发者可以利用它实现对客户端表单数据的良好封装和支持。

总体来看,Struts2是当前MVC模式框架精华的集成体,是当前的主流使用框架。为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开发的简单性,系统基于Struts 2框架进行设计实现。

(二)iBATIS框架

iBATIS框架是基于Java语言的持久层框架,实现从数据库表到Java实体对象之间的自动映射(对象关系映射Ob-iect Relational Mapping,ORM)。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有效的控制sql发送的数目,提高数据层的执行效率。阿里巴巴现在也在用是IBATIS;它需要程序员自己去写sql语句,不像hi-bemate那样是完全面向对象的,自动化的,ibatis是半自动化的,通过表和对象的映射以及手工书写的sql语句,能够实现比hibernate等更高的查询效率。

Struts應用通过JSP技术来实现View部分的功能,它提供了自定义的标记库。它能非常好的和系统的Model部分交互,完全是因为它有这些自定义的标记库,创建JSP表单,去实现Model部分中的ActionForm的映射,完成对用户数据的封装。这些技术如果运用到我院毕业生就业信息统计的话,那么对于学生和企业对于各种信息的查询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学生选择企业,企业选择学生的这种双向现则过程就是一个筛选的过程,一个相互的映射。

Struts框架和iBATIS框架都是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运用的最为主要的框架,有了这两个技术的运用,将会大大的减少信息统计工作的工作量,也会更快捷的进行信息的录入审核和查询。各种技术组件的默契合作,也给本系统的建设带来不少便捷之处,为系统的成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小结

大学生就业系统 第7篇

关键词:生态位理论,竞争,就业力,适合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大学毕业生就业日渐趋向多元化,然而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规模的扩大与社会人才需求增长的不同步,造成了大学生就业成为继城镇职工下岗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进城之后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资料显示,2002年全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为64.7%,有51万人待业,2003年有70万人待业,2004年有75.6万人待业,2005年有91.8万人待业,2006年有124万人待业。按照初次就业率70%来估算,2007年约有148.5万毕业生无法实现当期就业。而实际就业率可能远低于70%,所以未能按期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可能比统计数据高得多。本文拟以生态位理论为中心,解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生态因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力培养及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提供理论基础。

一、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理论是近20年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涉及到种内——种间关系、生物多样性、种群进化、群落结构与演替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等研究领域[2]。Grinnel于1917年首次应用生态位(niche)概念表示栖息地划分的空间单位,随着生态位概念内涵的不断拓宽,逐渐被定义为在生态系统和群落中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相关联的特定时间位置、空间位置和功能地位。在现代生态学理论中,Hutchinson更将其发展为多维生态位或超体积生态位,是生物单位适应性的总和,主要体现在有机体和所处生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两个方面。物种的生态位是其在生态学上的特殊性,即该种生物与群落中其他种及生境之间的特殊联系[3]。生态位是某个生物体单元在特定生态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地位与作用,是某生物单元的“态”(指生物单元的状态,是生物单元过去生长发育、学习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结果)和“势”(指生物体单元对环境的现实支配力或影响力)的有机结合体。

生态位理论认为,每个物种的生态位在每一维空间(某一生态因子或资源)上都具有一定的宽度。当所有环境因子都达最佳状态时生物单位往往在各资源维上具有最大生态位宽度,即理论生态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每个生物单位所需的资源量都是有限的,而且各生态因子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作用,这就制约了理论生态位的实现,每个生物单位在各资源维上的实际生态位都比理论生态位窄。当生物个体(或生物单位)间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某些环境变量时,在该维上就会出现生态位重金现象。在资源量不足的情况下,生态位重叠的生物单位之间必然出现竞争作用,具有适应优势或强竞争力的个体最终胜出,而处于竞争劣势的个体被迫进行生态位压缩(niche compression)或生态位分化(niche separation)。生物单位生态位的重新定位可减轻个体间恶性竞争,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使不同物种都能获得一定的生存优势。实际生态位是所有生态因子作用于生物单位后多方权衡的结果,比理论生态位具有更重要的生物学和现实意义。此外强势的竞争者的生态位宽度不一定在所有资源维上都最大,在特殊生境中的竞争胜利者肯定在影响该生境关键因子的维上具有更大的耐受性和竞争力,这一性状往往得到了定向选择和加强。

在高校、学生个体、用人单位和就业市场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每个大学生相当于一个生物组织体,每个大学生所特有的毕业院校、专业、理想与价值追求、自身综合素质等特征即构成了他们特有的“生态位”基础。每个大学生具有自己特有的生态位空间的同时,其生态位空间又有重叠区,这样每个人在学习、生活和就业等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与自然界中的生物体相似的类生物性—一竞争、分化与共存。正如著名生态学家E.P.Odum所说,一个生物的生态位就是其在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而这种位置和状况取决于其本身的适应能力、生理反应和本能行为,即它(他)能干什么和他在干什么。

二、就业限制因子生态位分析

当代大学生就业率低很大程度与大学生主客观内因有关。大学生之间生态位重叠程度太高、每个个体生态位宽度较窄以及分化程度不够高都直接加剧了个体之间的竞争强度,导致一部分处于竞争劣势的学生就业延迟或不能就业。

(一)生态位重叠——大学生就业去向的趋同性

当代大学生毕业就业趋向具有明显的趋同性:(1)就业地域取向的趋同性。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大学生就业地域取向表现出内陆流向沿海、经济不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流向城市、小城市流向大城市的特征。尽管经济发达地区有较多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但是由于就业群体数量远大于欠发达地区,就业压力更大,竞争更为激烈,因此相对于每个个体而言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反而大为降低,造成了大量大学生未能及时就业。(2)就业单位取向的趋同性。有资料表明,外企仍然是毕业生心目中最青睐的就业单位,高达29.85%的毕业生表示会把外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其次有25.80%的毕业生把国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单位;政府机关排名第三,所占比例为15.20%,三者累计仅有70%,这也极大地限制了毕业生按期就业[4]。

(二)生态位宽度较窄——大学生就业力弱

大学生生态位宽度是由大学生系统教育与就业中的各种生态因子构成的多维生态空间,体现了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功能和位置以及就业系统中的就业力大小,受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毕业院校、专业、自身的能力、理想与价值追求、自身的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大学生生态位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校园与社会环境下,大学生通过学习、工作及自身努力而获取的生存、发展、竞争的能力与地位。部分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自身的生态位宽度较狭窄,在就业的过程中处于竞争劣势,从而直接导致其就业失利。就总体而言,在多维生态位空间上任何一维的致命缺陷都可能降低其就业力,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学习维缺陷。许多学生读书期间不努力学习或不善于学习,造成多门功课不及格,缺乏参加各种业余学习与活动的积极性,自然提供不了证明自己能够胜任应聘职位硬件材料。(2)能力维缺陷。有的学生成绩不错,相关证书也不少,但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不高,这也造成了大批学生不能就业。用人单位在看重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注重包括说话办事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交际公关能力,尤其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创新、创造、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对存在能力维缺陷的学生来说可能是就业成功的致命伤[5]。(3)道德维缺陷。有的学生专业能力方面都不差,但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或在单位实习时暴露出自己道德素养和人品的不足,结果与预期的签约单位失之交臂。

三、当代大学生生态位优化战略

就业过程是检验每个学生生态位定位与构建是否合理的环节之一。生态位合理的同学才能够在职场如鱼得水,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生态位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将有助于指导学生在求学和就业过程中构建正确的生态位,并能够妥善处理与周围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

(一)泛化——特化战略

生态位有泛化和特化两种趋势:扩大生态位的宽度,在上学期间尽可能是宽口径教育,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拓宽知识面,全方位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就是泛化,也即“多元化”;通过宽口径的多元化教育,可以扩大学生的基础生态位(理论生态位),扩大他们的就业选择面。在现实生活中要将学生的实际生态位更符合“生境要求”(就业环境),这样扩大特定维生态位宽度,提高某一领域的专业水平而成为“专家”,这一过程就是特化战略过程。高校之间相似专业课程设置大同小异,为了提高学生就业力,在宽口径教育构建好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基础上(泛化过程),学校和学生本人应该恰当定好自己生态位,技术或能力细化、强化、“专家”化,培养和构建自己的特色本领,做到“己能而他所不能”(特化过程)。“特化”过程是在正确分析和预测了“生境条件”(就业形势的时空动态)基础上进行的定向选择和强化过程。只有采取泛化+特化的战略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才有较强的就业力,才会有广阔的就业市场。

(二)苦修内功战略

由于当代大学生就业失利很大程度上是就业力低造成的,而就业力又由诸多核心能力构成。以下七个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决定当代大学生生态位宽度、适合度及综合竞争力的关键。(1)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是指良好的品德修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价值观念及政治方向等,这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2)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以及科学的精神等方面,它是其他素养的基础,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养成都要通过文化手段来实现。(3)较强的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包括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觉探索、不断创新等多种智力因素的综合能力,这是学生就业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4)顺畅的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解释的能力、传递信息的能力及浓缩资料的能力对任何职业都不可或缺。(5)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交往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通过良好的沟通和友善的交往而构建起来的,是企业凝聚力的纽带,因此任何用人单位都非常强调应聘者的团队协作精神。(6)稳定的身心素质。身心素质主要指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其中身体素质是其他各项素质形成和发展的生理基础,而心理素质表现在个人的意志、性格及应对困难和挫折等非智力方面的因素。毕业生身心素质的好坏,已经成为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基本要求。(7)快速的适应能力。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在从“学校人”走向“社会人”、“职业人”的角色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着截然不同的环境,用人单位都期望毕业生能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环境的顺利过渡,学生到职业人的顺利转变。

(三)避强就弱战略

就业观念的偏差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后,当代大学毕业生迫切需要改变就业观念。相比较而言基层、中小企业人才需求较大而竞争相对较小,然而在这个层面上发展空间并不比外企、国企小,相反一旦就业可能会立即进入角色,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况且强和弱是个相对的概念,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强弱关系是动态的,是随时变换的。在大城市、外企等空间中潜在机会多,发展空间大,但竞争极为激烈(强),这种发展机会分解给每个个体就相对较少(弱),而在基层总的发展机会虽不如前者(弱),但每个个体所分享的机会相对于前者可能就高得多(强)。所以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改变就业观念,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减少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适当降低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6];不要片面追求大城市,也可以去基层发展,有效利用就业的社会环境资源,避免由于生态位过度重叠造成的激烈竞争,同时在基层锻炼的过程中可以强化自己的竞争力和就业力,也为今后的二次或再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资源配置与多维引导战略

大学生就业空间结构与就业需求空间的不匹配性是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或道德约束来要求大学生去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或从事艰苦职业,也不可能保证每个大学生毕业后都能够及时就业,所以国家和政府部门这方面的主要的职责就是政策性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对大学生就业空间进行多维引导并确保相关就业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1)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职能部门应对我国经济现状及走势,对就业态势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监测预警系统和对就业市场的预测系统。对现有松散的区域性就业市场信息进行联网共享,建立一个全面性的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直接、畅通的就业信息。(2)经济资源的倾向性配置。国家通过有效的政策刺激以促进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通过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或倾向性配置鼓励大学生到特定地区(落后地区、危险地区)、特定企业(小企业、微型企业)、特定职业就业,对大学生的收益差进行制度化的合理补偿。(3)政策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要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这是高校大学生就业的新模式、新趋势,它蕴涵的生机和发展趋势所引发的一系列观念、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意义深远[7]。国家要加大力度,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扶持。同时为了毕业生就业渠道通畅,政府应该简化毕业生就业的程序,减少就业限制,并确保各项就业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

总之,大学生培养与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社会系统提供的生态位发展空间以及大学生生态空间的定位、转换与匹配。因此,在此过程中要不同结构单元(政府、社会、高校、企业及大学生)互相协调、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积极调整。在培养的环节首先要注重宽口径的“泛化”教育,构建科学而完整的文化与知识框架,打开学生的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需求“特化”加强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就业力。而再就业阶段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准确进行生态位定位,在政府、社会各方面共同协调下引导每个毕业生都能够合理占据多维就业空间中合适的位置,取得最大的适合度,从而产生最大的社会“生态效能”与个人“生态效能”。

参考文献

[1]肖云,吴国举.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J].青年教育,2008,(2).

[2]林开敏,郭玉硕.生态位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1,(3).

[3]王刚,赵松岭,张鹏云等.关于生态位定义的探讨及生态位重叠计测公式改进的研究[J].生态学报,1984,(2).

[4]孙树枫.“十五”期间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J].浙江统计,2006,(5).

[5]卢丽琼.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若干突出问题及对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6]李晓燕.塑造大学生择业“阳光心态”的对策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

大学生就业系统 第8篇

近年来, 大学生就业困难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究其原因, 除整体岗位供应满足不了工作需求的根本原因外, 毕业大学生与用人企业之间信息交流不通畅、不全面、不对称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有这样一种现象值得关注:一方面, 大学生就业难, 苦苦寻觅就业单位;另一方面, 用人单位通过各种途径发布招聘信息, 却经常说招不到适用人才。对此, 笔者认为, 在无法改变工作岗位需求大于供应的客观环境下, 增强毕业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 最大限度地为彼此提供可用信息, 不失为一种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以网络为依托建立大学生就业系统, 通过引入“本体论”思想, 规范大学生就业信息。

语义网由Tim Berners-Lee[1]首次提出, 它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方向, 其实质就是增强网络资源内容及功能的语义和表示, 以满足分布式主流计算机环境语义互操作的需要, 这样可以实现对互联网上异构和分布信息的智能化、高效化访问[2]。本体是解决语义层次上Web信息共享和交换的基础[3]。本文将为大学生就业建立“本体库”, 搭建本体模型, 规范信息表达的方式和语言。只有拥有通用、规范、高效的信息表示方式, 才能保证信息的良好共享。这在大学生就业系统中具体表现为, 各个招聘单位的招聘条件、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等信息都有规范的格式表达, 方便了毕业大学生查看招聘单位信息, 从而为找到符合自己对工资福利、工作环境、是否解决户口等方面要求的招聘单位提供了最大可能。另一方面, 企业也可以更多地获取满足其对毕业学校、学历、个人能力等方面要求的应聘大学生的信息, 为其找到合适的人才提供了方便。总之, 本文通过高效的知识表示方法, 建立大学生就业系统模型旨在改变当前毕业大学生和招聘单位之间信息沟通的障碍和瓶颈。

2 大学生就业系统本体

大学生就业系统在掌握各个企业招聘信息的基础上, 为大学生应聘者提供满足其就职要求的企业。从这个目的出发, 大学生就业系统本体可分为以下7个类:行业、招聘单位、职位、职位要求、求职者、求职要求和求职者条件 (如图1所示) 。

在大学生就业系统本体中存在各种关系, 而在概念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 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 在类与类之间、类内子类之间、类间子类与子类之间都存在着关系[4], 其中主要的关系有以下几种:

(1) 属于关系。“属于”关系比较多见, 在大学生就业系统本体模型中, 属于关系具体有5个:招聘单位属于行业;职位属于招聘单位;职位要求属于职位;求职者条件属于求职者;求职要求属于求职者。

(2) 决定关系。在大学生就业系统本体类之间, 决定关系有两个:职位决定了职位要求, 求职者决定了求职要求。

(3) 选择关系。大学生就业系统本体类之间的选择关系主要有两个:求职要求选择行业、招聘单位、职位, 职位要求选择求职者条件。

(4) 匹配关系。匹配关系与选择关系类似于一对逆关系, 在该本体中:行业、招聘单位、职位的信息匹配求职条件, 而求职者条件要匹配职位要求。

3 知识一致性分析

大学生就业系统本体的公理主要有类内公理和类间公理两类。其中, 类内公理分值域公理和属性关系公理两种。

大学生就业系统本体的值域公理详见表1。

大学生就业系统本体的属性关系公理详见表2。

类间公理是表示类与类之间、类槽与类槽之间的公理。类与类公理是对类之间关系的约束, 大学生就业系统本体类之间公理详见表3。

大学生就业系统本体类槽之间公理详情如表4所示。

4 大学生就业系统知识推理

根据公理定义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已知的概念或属性信息上推理出未知的、新的相关知识[5]。知识推理把原来隐性的难以理解的关系明晰化、简单化, 新的知识为解决特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 根据大学生本体类之间的关系图, 通过相邻类关系进行推理, 可以得到新的类间关系, 强化不相邻类之间的关系。

[例1]如图3所示, “求职者”决定了“求职要求”, 而“求职者条件”属于“求职者”, 实际上不难看出求职者的要求不是异想天开的, 而是与自己的条件即求职者条件息息相关的, 求职者实际上是根据自己的条件确定自己的求职要求。由此可推理出:“求职者条件”对“求职要求”起决定作用。

[例2]如图4所示, 截取的是类关系图的左半部分, “求职者”决定“求职要求”, 根据“求职要求”去选择“行业”、“招聘单位”、“职位”。由此推理出“求职者”与“行业”、“招聘单位”、“职位”之间的关系, 这一部分实际上是求职者选择职位、单位和行业的过程, 也可直接简化成“求职者”寻找“职位”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通过推理更加明晰地显现出来。

[例3]如图5所示, 这次截取类关系图的右半部分, “职位”决定了“职位要求”, “职位要求”选择“求职者条件”, “求职者条件”是属于“求职者”的, 这就可以推理出“职位”与“求职者”有一个直接关系, 那就是“职位”在寻找能胜任它的“求职者”。当然, 同时因为“职位”属于“招聘单位”, 也可以看出“招聘单位”寻找人才即“求职者”的关系。

5 本体模型在大学生就业系统中的应用

为该大学生就业系统设计本体模型的最终目的是要把本体知识应用到大学生就业系统开发实践中, 用本体的理念和方法优化系统, 实现大学生求职者和招聘单位之间信息的高效沟通, 从而为大学生求职者匹配到最合适的招聘单位, 同时也为招聘单位找到合适的大学生人才。

大学生就业系统语义查询的设计模型由5个主要部分构成, 分别是用户界面、查询、公理库或推理引擎、系统本体知识库、系统元数据。

系统元数据是该大学生就业系统数据的本质存在形式, 这里的元数据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求职者的信息, 包括求职者的条件和求职者的求职要求等;另一部分是招聘单位的信息, 主要有行业信息、招聘单位信息、职位信息和职位要求信息。

系统本体知识库, 即我们之前设计本体模型过程中建立的本体及其知识库, 通过科学规范的本体表示方法, 把原本原始、杂乱的数据规范化、统一化。本体知识库的建立是在该系统中应用本体思想, 实现知识高效共享的基础。

公理库或推理引擎是公理的集合, 通过公理的约束生成推理引擎。用户的高级语言需求通过公理库及推理引擎转化为系统可以理解的命令, 最终作用于本体库或系统元数据, 找到用户需求的信息, 返回给用户界面。当然, 公理库是建立在本体库的基础之上的, 在推理过程中结合本体库是必不可少的。

查询则是因为用户在搜索信息的过程中, 涉及对系统元数据和本体知识库的查询工作。所以查询分为两种:系统元数据查询和本体查询。

用户界面为用户提供友好的视窗界面, 用户在界面输入目标信息, 系统内层会为用户搜索到匹配信息, 返回到用户界面, 显示给用户。

6 结论

该大学生就业系统本体模型可以为择业大学生和招聘单位提供信息检索服务, 其主要特点及优势是为用户快速、准确地找到就业信息或应聘者信息。这样就为大学生择业者提供了更多更准确的就业信息, 提高大学生择业者就业的成功率,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这一社会问题。此外, 该系统本体模型的建立过程及建立规则, 将为其他就业系统的建立提供技术及准则参考, 并可以为其他领域本体模型的建立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Tim Berners-Lee, James Hendler, Ora Lassila.The Semantic Web[J].Scientific American, 2001 (5) .

[2]沈海波, 洪帆.语义Web及其应用[J].微计算机应用, 2005 (5) :586-589.

[3]王志华, 赵伟.基于本体的语义网检索模型及关键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1 (1) :145-148.

[4]邓志鸿, 唐世渭, 张铭, 杨冬青, 陈捷.Ontology研究综述[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5) :730-738.

大学生就业系统 第9篇

一、大学生就业心态调查问卷的制定

首先要制定问卷提供信息系统。这个问卷是针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问卷包含的内容有就业期望、就业意向、就业态度、就业形势的认识、社会适应性、希望获得就业指导与服务七大类。每类问卷采取单选、多选题形的问题形式,以大量的问题选项供大学生选择,目的是让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充分表现出来。由于这个问卷是在网络信息系统中发放,和纸质问卷相比,优势在于可大大增加问题选项量的同时,节约大量的纸张、油墨、和印刷过程。

二、调查问卷的发布、收集

信息系统采集功能的运用。当今学大学生手机的普及率几乎达到了100%,手机上网率高达90%以上,网络信息系统能够复盖整个校园,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网络信息系统的采集功能,向全校大学生发布问卷调查,由于问卷调查计设的是单选、多选题,大学生完全可用手机随时随地完成查看和提交问卷,这与传统的纸质问Commentary Summary卷调查相比,扩大了大学生参与问卷调查的范围,从回收的数量与纸质问卷相比,调查问卷的收回率也明显提高,同时也减少发放、回收问卷的人力和时间。

三、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处理

信息系统的处理功能的运用。信息系统的处理是指:收集、输入、传输、存储、处理和输出等。当信息系统把各类问题答案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快速提取出比较集中的问题,制成直观的图形,实现信息系统的辅助决策功能。网络信息系统对提交的问卷进行处理,信息处理也称为信息加工,它是信息系统最基本的功能。这个过程免去大量的人力物力,节约时间、节约能源,处理结果见下表1、表2:

四、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者,通过分析系统提供的结果,得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焦虑心理

有的认为自己还有很多都不会做,难适应社会,出现慌乱焦虑。

2、自卑心理

大学生在择业时,一般都是踌躇满志,当受到挫折后,自信心马上减弱,会产生失败和愧疚的感觉。

3、怯懦心理

大学生在面试中表现得很突出,面试前寝室难安、失眠,在面试中语无伦次、答非所问,严重影响水平的正常发挥。

4、自大心理

有的大学生认识认为自己大学毕业了,是属于精英型人才,出现对专业、区域、薪酬等方面过高要求。

5、依赖心理

过分依赖学校集中的就业双选会,不注重其它的招聘信息。

6、虚荣心理

不从自己的能力、个人今后的发展来择业,而是盲目攀比同学选择的工作环境、薪资,遇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单位也因环境、薪资不如同学放弃。

7、消极心理

不积极争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反而埋怨学校和社会,意志麻木适应能力差。

五、对策

根据以上普遍存在的心理状况,我们提出相应对策。1、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拓展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视野,提高职业素养,制定近期的职业发展规划;2、设立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组织一支专业的心理辅导队伍,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正解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心理,提高挫折承受力,客观接受现实,建立正解的就业价值观;3、组织大、中、小型的“双选会”,为大学生主动提供就业机遇;4、建立多种多样的第二课堂,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放松焦虑、紧张的心情,调整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5、组织开展多样化的社会活动,在社会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吃苦耐劳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单娟,孙召伟,常连玺.河北省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问卷的制定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2月第33卷第1.

大学生就业系统 第10篇

1 四川就业动态检测及分析系统简介

1.1 GIS系统

GIS系统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平台,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GIS系统采用与世界同步的计算机图形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及地理信息处理技术,利用其提供的强大的图标输出功能为就业动态监测及分析系统提供就业动态图形化定位功能。

1.2 四川就业动态检测及分析系统构成

该系统体系架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开放式、可移植、具有伸缩性的多层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分为多个彼此相对独立的层次:B/S客户端可以让平台建设单位外的专业用户通过互联网访问系统;利用大型数据库来对数据进行集中管理;而利用中间层组件来实现用户程序与数据库的连接,隔离商业逻辑,提供系统间的共享和协作可在不同应用层灵活发挥其优点和特性。

2 四川就业动态检测及分析系统功能实现

就业动态检测及分析系统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就业信息采集、就业信息展示、人才、单位、专家交流平台。其功能模块结构如图2所示。

2.1 数据信息采集

系统提供数据导入接口导入大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基本信息数据,这里的数据来源如表1所示,本系统采集数据真实可靠为后续就业分析打下坚实基础:

2.2 就业信息展示

就业信息展示分成学校及用人单位展示两个部分:

1)学校信息展示

就业信息系统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学生就业展示,如图3所示。GIS地图上以红色标注点现实学生就业地点,点击就业标注点可展示就业学生及联系方式。此外系统还对就业数据进行分析、汇总,生成各种报表:包括对口、行业、趋势、类型、排名。

2)就业单位信息展示

系统在政府部分采集到真实数据,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展示医院基本信息及就业招聘信息,如图4所示。包括医院简介、地理位置、科室人员构成及医院各项报表(学历、性别、配备、职称、年龄、排行、汇总)。

2.3 人才单位专家交流平台

在线交流平台为学生、企业、就业指导专家提供网络交流服务,就业专家可在线实时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把握求职技巧,解决求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确选择职业。此外学生可与用人单位进行直接对话,帮助就业供、求方准确、及时获取所需信息。

2.4 就业数据分析及预测

1)医院人员配备信息计算:本部分即是医院信息报表中的配置报表部分,展示各医院所拥有的床位数,利用上表设定的床位和人员的标准配置比,计算出标准配置人数,将其对比实际人员配置数,得出各医院的人才需求量,如图5所示。为求职者与医院管理者提供有效而详实的参考。

人才需求量算法如下:

Ri∈[1,3]:四川省中医医院动态招聘人数,其中R1表示动态招聘护士数,R2表示动态招聘医师数,R3表示动态招聘卫技数。

B:中医医院的实际床位数。

Pi∈[1,3]:中医医院实际配置人员数,其中P1表示实际配置护士数,P2表示实际配置医师数,P3表示实际配置卫技数。

Si∈[1,3]j∈[1,3]:医院等级配置比,其中i表示医院等级(一级、二级、三级),j表示护士、医生、卫技人员。

依据病床数量将医院分为三个等级,并为不同等级的医院设定人员标准配置比,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3 结束语

本系统在高校学生就业数据及就业单位数据的基础上,设计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多维分析,结合地理卫星地图、国家地理测绘数据基于GIS系统四川就业动态监测及分析系统。为我省相关教学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公众和学生提供决策支持、公众查询等有利于高校教学和学生自我发展的数据信息服务。软件具有如下意义:第一,为学生实习去向提供参考,提高就业率。系统结合GIS系统以地域用人单位来展示医院需求信息、学生就业信息、分析就业趋势,学生实习地可择优选取就业形势好的地区及单位,增加学生实习后成功就业的机率。第二,提供学生职业选择参考数据,为学生自我培养、自我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系统提供的用人单位信息,包括机构设置,招聘信息等,为学生职业选择提供参考数据。系统就业趋势、方向预测为学生进行个性化自我培养、自我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最终实现满意就业。第三,为学校决策者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课程设置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相信通过软件的实现可以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力地信息助力及技术支持。

摘要:该软件基于GIS系统在真实详尽的高校学生就业数据及用人单位信息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地理卫星地图、国家地理测绘数据、推算供求资源及不断收集相关数据,开发出医学生就业动态监测及分析系统,以地域用人单位来展示医院需求信息、计算出各医院的人才需求量,分析总结往届成功就业学生信息、分析就业趋势,为学生实习去向和职业选择提供参考,帮助学生投递简历,提高成功率及就业率,为学生自我培养、自我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学校决策者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课程设置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就业分析,GIS系统,医院人员配置

参考文献

[1]李彦奇.基于决策树的高职院校就业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2.

[2]陈红斌.基于组件技术的GIS系统设计与实现[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6.

[3]李海琼.数据挖掘技术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09.

[4]谢梅芬.校园信息交流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大学生就业系统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就业对策研究毕业生

.一、 引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属于管理科学类,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其就业方向包涵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企业信息管理等。近年来,企业及社会各部门信息化建设人才紧缺,用人单位人才匮乏,而另一方面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并不高,学生就业满意度低。针对如此现状,对信管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 当前的就业形势

我国目前招聘市场需求量前六位的职位是IT、销售、生产运营、市场公关、行政人事、物流贸易。总的来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相当可观的。但是,随着各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剧增等各方面的原因,各专业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信管专业也不能幸免。教育部于2012年11月发布了《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当前,国内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据近年来累计未就业毕业生人数统计,每年未就业毕业生人数呈百万人数递增。

三、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分析

(一) 社会因素

1. 对信管专业认识不清

每年都会有来自各类院校的大量的信管专业毕业生求职,但是社会上本专业的就业渠道历年来并没有大的改变。企业单位、机构等对信管专业认识不清,有的认为信管专业属于计算机专业,有的甚至从不知道该专业或者完全不清楚该专业。

2. 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政府和管理部门没有对就业市场进行规范的管理,使得很多专业包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渠道少而窄,就业环境相当不宽松,制约机制不健全,不公平竞争;对就业市场监督不严谨,使得毕业生就业后权利不被保障,失业率剧增;就业机制不完善,使得就业信息传递不通畅,就业滞后,导致很多待业的毕业生无法就业;虚假招聘,随意毁约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二) 学校因素

1. 学校教育相对滞后

我们的社会无时无刻不在飞速的发展,如果不积极的争取与时俱进,将会落后于社会潮流。学校的教育也是同样的道理,社会在改变,经济体制在改变,如果学校的教育方法和内容还是一成不变,毕业生如何能够适应当下的就业形势,又如何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2. 教学中缺乏实践

学习总是要先打好基础,然后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大学的学习中尤其要注重实践的重要性。在用人单位雇佣求职者的时候,除了要求其专业知识以外,还对实践能力有一定要求,比如:是否有实习经验,是否做过什么项目等等,甚至还有的会要求有一定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能力和动手能力等。

(三) 个人因素

1. 基础知识不扎实,不注重自身综合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培养

首先,信管专业是文理科兼收的,但是在课程教授内容和实际培养方面,还是偏向理科的。因此在学习中,部分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显得较为吃力。比如:文科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不是很大,对高等数学等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不是很擅长。

另外,据调查,用人单位认为历届本科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一般,甚至有些达不到应聘企业的基本要求,企业更加看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经验。

2. 专业方向不明确

信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学的知识很宽泛,课程涉及信息系统开发、管理学、运筹学、企业资源管理等,所以在选择方向的时候,本专业的学生总会显得很迷茫。

3. 缺乏正确的就业观

现在很多大学生一直都是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这些大学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旦踏上工作的道路,往往缺少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另外,很多毕业生自我评价和期望都偏高,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甚至一味的追求高待遇、高的薪酬。总之,对自己的就业前景过于乐观,不能清醒地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缺乏正确的就业观。

四、 解决对策

(一) 社会方面

1. 加强宣传力度,加深用人单位对信管专业的认识

加强信管专业在各方面的宣传力度,让社会、用人单位对本专业的认识加深,更加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方向,从而拓宽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2. 政府和管理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机制

首先,政府和管理部门要对就业市场进行规范的管理,拓宽就业渠道,创造相对宽松的就业环境;其次,政府和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督,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从而保障毕业生的权利,降低失业率;第三,政府和管理部门要完善就业机制,形成信息畅通、公平竞争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二) 学校方面

1. 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增加实践锻炼

首先,学校要根据社会的需求,积极开展教育改革,调整专业知识的内容和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调整人才的培养计划。

学校应该要多多组织和策划实践的机会,这样能让在校大学生多多参与到实践中去,培养一定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能力和动手能力。

2.加强就业指导

加强就业指导至关重要。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首选是外资和国有大企业,目标过于集中,求职意向过于单一,服务业不被大多数毕业生所看好,鲜少问询。大量毕业生涌向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造成中西部和农村地区人才严重短缺。

(三) 个人方面

1.扎实基础,巩固知识,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应该把握一切机会锻炼自己,从而增强自我的责任心、团队精神、道德诚信、沟通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社会工作能力、專业知识、自我管理能力及学习能力,以适应于用人单位的要求,增强就业竞争力。具体可以多参加社团活动、兼职或者暑假工等等。

2.明确专业方向,养成正确的就业观,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在校大学生应该要早日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然后根据职业生涯规划,去学习和实践。其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正确的就业观甚为重要。必须认清事实,明了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式的严峻性,并且进行自我定位和客观评价。

参考文献:

[1]姜爱,贤孟亮,刘桂英.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11.

[2]雷小龙.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就业问题的研究[J].企业文化(中旬刊),2012.3.

[3]丁丽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择业障碍及对策[J].图书馆学刊,2011.5.

[4]刘东菊.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5]刘春平,陈少兴,张小瑞,宋海啸,杨娇娇.用人单位对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分析 [J].现代经济信息,2013.2.

[6]黄淑伟,刘会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因素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7.

大学生就业系统 第12篇

目前, 职业学校内部运行着各种管理信息系统, 如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德育信息管理系统等, 但都只是在传统数据库中收集、保存数据, 由于缺乏信息意识和技术平台, 管理人员只能通过简单的统计或排序等功能获得表面的信息, 隐藏在这些数据中的信息一直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分析利用。比如哪些学生找到了最合适的岗位, 哪些学生基本能就业, 又有哪些学生不能找到合适单位而失业呢?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 就可以给出毕业生的不同去向, 从而为职业学校办学及学生培养方案提供决策及理论支持。将数据仓库技术引入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中, 对学生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 给学校领导层提供决策支持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基于上述问题, 本文提出了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学生就业趋势分析系统的设想。综合利用数据仓库概念和O L A P技术, 对学校教学管理中现有的数据进行分析, 找出影响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发现学生就业规律, 为学校决策者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课程设置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二、数据仓库模型设计

1、逻辑模型设计

将数据仓库模型按功能划分成以下三个层次:

表示层:该层主要完成用户与系统的交互功能以及简单的数据处理, 完成对数据的查询、分析操作。

应用逻辑层:该层次主要完成复杂的应用, 集成服务器端构件, 供调用即可完成功能, 原始数据通过抽取、转换后存入数据仓库, 并通过OLAP引擎, 为用户提供查询访问的链接。

数据层: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 主要是学校现有的学生系统数据源, 这里有数据表、视图等, 可以封装存储过程供调用提高执行效率。

2、数据仓库设计

数据仓库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进行设计和载入数据, 即它是逐步迭代进化的。

(1) 确定主题域

学生就业分析系统的数据是按学生毕业时间来组织的, 而基于数据仓库技术进行的联机分析处理要求按决策分析的主题来组织数据。在学生就业分析系统中, 决策层最大的需求是, 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就业状况。所以本系统的数据模型的主题为:“学生就业分析”。

(2) 数据仓库模型设计

现今最流行的数据仓库模型是多维数据模型, 常见的维度建模方式有星型架构和雪花型架构。在大多数设计中, 星型架构比雪花型架构更可取, 因为前者包含的用于信息检索的联接更少, 并且更容易管理。如图1就是本系统的数据仓库模型。

(3) 事实表和维度表的设计

事实数据表位于星型结构或雪花结构的中心, 用来获取反映组织业务运行情况的数据。各数据仓库或数据集市都包括一个或多个事实数据表, 事实表的一个关键特征就是它包括大量能够汇总, 提供有关单位运作历史的信息数字数据 (事实) 。

表1给出了本系统的事实表结构。由于篇幅有限, 各维度表暂略。

(4) 数据抽取与加载

Microsoft SQL Server的DTS工具可以从不同的数据源提取数据、转换数据, 并把数据导入到单一或多个目标位置。数据源之间的连接是通过OLE DB提供的, O L E D B是数据访问的开放标准。通过OLE DB Provider for ODBC, DTS也支持O D B C (开放数据库连接) 数据源。

将数据载入仓库中是任何OLAP程序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主要解决从不同的数据源中提取数据, 将不同系统中的可操作数据根据需要装载到数据仓库中。

三、学生就业趋势分析系统设计

学生就业趋势分析系统客户端体系结构的核心是数据透视表服务 (PivotTable Services) , 它是连接Analysis分析服务器和客户端用户的桥梁, 用户通过接口访问数据透视表, 数据表又可直接访问Analysis服务器。

1、数据表的Analysis

本系统使用数据透视表服务在线访问OLAP数据、在线分析和预测数据。通过使用数据透视表服务的缓存功能, 还能对缓存中的数据进行离线分析。图2是本系统的Analysis Services客户端的体系结构。

2、客户端设计

在基于微软的数据仓库框架中, 客户端应用可以通过MS Office, MS Query, MS Visual Studio等任何支持OLE DB的软件开发工具开发。在本次开发过程系统中, 作者使用MS Office中的Excel查询数据仓库中的多维数据集, 因为对于客户端用户来说, Excel是比较常用且简单易懂的。

数据透视表是一种交互的、交叉制表的Excel报表, 用于对多种来源 (包括Excel的外部数据源) 的数据 (如数据库记录) 进行汇总和数据分析。通过已经创建好的多维数据集, 对STUD_OLAP数据仓库中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OLAP分析, 将数据导出至Microsoft Excel 2003, 利用其中的Pivot Table, 对数据分析结果, 进行前端展现。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分析需求的深入探讨, 综合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和OLAP技术, 建立了学生就业趋势分析系统的多维数据模型, 并对其进行了OLAP设计。利用该系统, 学校决策层可以对学校管理信息系统中长期积累的、大量的、繁杂的历史数据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综合分析, 从中发现一些潜在的规律和联系, 从而为学校制定科学教学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从而为加速学校的发展服务。

摘要:本文综合利用数据仓库概念和OLAP技术, 对职业学校多年来积累的学生管理方面的数据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找出影响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发现学生就业规律, 设计分析系统, 为学校决策者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课程设置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数据仓库,OLAP,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万玉凤.着眼社会需求开拓就业新思路[N].中国教育报.2007-11-28 (5)

[2] (美) WilliamH.Inmon.Buildingthe Datahouse, FourthEdition[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上一篇:自制装置下一篇:流场模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