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的情感教育

2024-07-11

幼儿美术的情感教育(精选12篇)

幼儿美术的情感教育 第1篇

幼儿美术教育是通过绘画知识、绘画语言的传授, 综合开发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培养孩子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素质和人格品质。在评论美术作品和创作时能够反映他们的认识, 而这种认识可以从艺术观察和艺术体验中得到升华。

一、激发创造精神, 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让情感主导美术创作。在美术学习过程中, 激发创造精神, 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是美术教学的目的之一。艺术作品的生命力, 在于它的创造性。而创造性的获得, 必将通过艺术家独特的情感体验。儿童的美术技巧并不成熟, 但也能画出打动人心的优秀作品。原因就是, 虽然儿童的生活阅历并不丰富, 但是他们画画是用“心”的, 他们会全身心地画出他们眼中的饱含情感的世界。所以, 他们的作品才更具有创造的魅力。因此, 能否促使儿童发生某种打动心灵的情感反应, 获得独特的艺术体验, 始终是广大教师在儿童美术及各类艺术教育实践中应当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持久兴趣, 同时重视对美术的情感培养。美术教育中, 学生有了兴趣。可以转化为巨大的动力, 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帮助学生主动地去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 可以让学生把学习的成果能动地转化为创造社会的财富, 大大提高了美术教育的成果。由此可见, 教师在课堂上, 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现象呈上升趋势的现状入手, 明确学校培养中职学生法制意识的重要性。

关键词:未成年人违法培养中职生法制意识

近年来, 未成年人违法呈上升趋势, 未成年人重新违法现象也比较突出, 这充分折射出我们当前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不足。作为职业中学的一名德育教师。面对的学生大多学习基础差, 学习习惯欠佳, 厌学情绪比普高生较为严重, 法制教育也相对较为困难, 主要体现在学习缺乏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差、法制意识较为淡溥, 因此, 对他们进行法制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在这里, 我主要谈一下学校对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一、强调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对学生进行基础法制教育

学校可通过召开学生大会或让教师在课堂上对当前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进行分析, 让学生明确遵守法律就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 为自身健康成长和美好前途打下牢实的基础, 让他们知道能安静地在学校上课, 自由地择业, 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都是依法行事的结果。反之, 违法行为不仅危害社会稳定、损害身心健康, 同时还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现在, 有不少青少年由于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缺失, 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表现为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讲哥们儿义气, 是非不分, 有不少中职生表现为性格缺陷, 易暴躁、冲动、空虚而冷漠, 据报道, 有些学生参加斗殴自己根本就找不到原因, 反正别人一叫, 跟着就去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违法就是为了获得钱财, 满足自身的虚荣心和及时的享乐, 由此可见, 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教育, 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 从源头上对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预防和扼制已是当务之急。

三、注重课堂的法制教学艺术,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 从学生最熟悉、最关心的问题着手。

如讲《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 让学生列举自己作为消费者, 有哪些合法权益遭到侵犯, 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 列举大量案例, 用事实说话。

如对“许霆”案的分析, 让学生明白天上掉陷饼的事情是不可能的, 顺手牵羊也可能违法。明确罪与非罪的界限。

(三) 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小栏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

童趣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是学生的入门老师, 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前提, 也是保持良良好好创创作作的的基基础础。。教教师师对对学学生生作作品品的的要要充充分分肯肯定定, , 多多给给学学生生一一些鼓励, 不要打击其积极性, 要引导孩子学习观察, 学习临摹, 并注意循序渐进, 要使幼儿力所能及。要讲究评价的科学性, 赏识的评价会使他们自信, 消极的评价会使他们畏缩。对于获奖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鼓励。通过这些活动, 使学生已产生的兴趣得以巩固。然而, 兴趣的前提是人的情感。后天因素在人的素质形成中, 人的情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人在对客观事物直接或间接地认识过程中产生了人的情感。人的情感对人的认知具有能动作用, 它具有鲜明持久的心理指向性。

三、课堂学习, 丰富情感, 抓住作品中的情感因素, 丰富学生的情感。

情感是创作的原动力, 情感是作品的生命力。作品是作者情动于中, 溢于言表的产物。因此, 在美术课教学中, 我们应充分抓住作品中的情感因素, 促使学生由情感的浮浅性向稳定性和深刻性发展, 丰富学生的情感。

四、心灵沟通, 触动情感。

美术课上, 教师要有意识创设愉快的师生互动交流氛围, 了解学生的情感世界, 使师生的心灵更加贴近。美术课有丰富多彩的形式, 教师要利用灵活的形式在教学中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 体现教师亲和力, 首先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老师, 进而接受教学内容。不妨采用角色互换的形式, 教师走下讲台, 到学生中去, 倾听学生心声, 了解学生的情感世界, 使师生的心灵更加贴近。另外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以良好的情绪去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情感环境。

参考文献:1.董学文.美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2版。2.郭志平.幼儿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科教文汇, 2007.4

培养中职生的法制意识

永川职业教育中心孔令兰

开丰富的想象, 从而拓展其视野, 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分析力与记忆力。

(四) 运用“讨论”法将法律概念、条款与案例结合起来。

可以说, 整个法制教育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讨论”方式。一方面, 它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而且可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 调动他们的思维, 另一方面, 还可促进他们对法律有关概念和条款的理解, 并纳为已用。

四、开展社会调查, 旁听审判。

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捷径。一旦有机会, 就动员学生参加各种有关法律方面的社会调查, 了解审判程序及对违法犯罪的惩罚等, 甚至还可以让学生模拟法庭, 对案件加以审判, 让学生真正明白是非善恶, 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培养法制意识, 争做爱法守法的好公民。

五、定期召开法制讲座。

请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到学校, 通过生动的案例, 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几年前, 我所在的学校还现场审理了一宗中职生违法犯罪案件, 对学生的触动很大。由于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所讲案例是真实的、可信的, 很多案件还是他们亲历的, 因而对其法制意识的培养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学校教育外, 家庭教育和社会对学生法制意识的影响也不可低估。有的家长自身品行不端, 势必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还有的家长对孩子只要求学习好, 不对孩子进行法制等综合素质的教育, 要么过分溺爱, 要么拳脚相加, 很少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 对其精神世界一无所知。作为一名合格的家长, 不仅对孩子生活、学习要关心, 还应言传身教, 对孩子进行思想上的关心, 让其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另外, 社会也应担负起它的正面影响职责, 取消黑网吧, 取缔不良文化娱乐的传播, 香港“艳照门”事件的影响是发人深省的, 因此, 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对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亦是很重要的。

摘要:在美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挖掘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发挥情感的功能, 激发创造精神, 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学,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董学文.美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2版。

幼儿美术的情感教育 第2篇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不习惯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往往凭自己的兴趣自由行动,兴趣与注意力都不稳定,他们对鲜艳的色彩,有趣的物体易产生兴趣,但观察不仔细,无意注意占优势,易受外界干扰。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些特点,采取各种有趣的方法吸引幼儿的注意,稳定幼儿情绪,初步培养他们对美术活动兴趣,进一步培养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我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对小班幼儿的绘画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如何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

1、选择的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

小班幼儿受其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物体有绘画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小班绘画活动教材时,应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如:小班幼儿喜欢小动物,在学习画小草时,可以设计“给小兔喂青草”;在学习画圆圈时,可以设计“小兔吹泡泡”;在学习画波浪纹时,可以设计“会游泳的小鸭”等绘画内容。另外,还可以选择他们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为题材,如:“我帮妈妈绕线团”、“气球宝宝”、“水果娃娃”等等。

2、选择的绘画材料要丰富有趣。

小班幼儿感知经验少,表象贫乏,思维的直觉行动性以及对自己活动的控制和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差,支配能力差。因此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才能使幼儿既能对绘画活动产生兴趣,又能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而且还能使画面产生很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各种印章让幼儿进行印章画,提供纸团让幼儿压印,提供玻璃球让幼儿滚画,提供纸巾染画,提供吸管吹画等。如,在吹画活动“节日的礼花”中,幼儿只需在纸上蘸一滴颜料,对着吸管用力吹颜料,纸上便会盛开一朵朵美丽的礼花。又如,在滚珠画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玻璃球,幼儿用玻璃球蘸上自己喜欢的颜料在白纸上滚画,不同的颜色不同的线条交织在一起,一幅幅神奇的画就这样完成了。活动结束时有的幼儿仍乐此不疲地要继续滚画,有的幼儿还在为自己的杰作而欢呼雀跃。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让小班幼儿觉得绘画原来就是“玩”游戏,绘画是件快乐的事情,有趣的事。

3、让幼儿在玩中学

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由于小班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所以,他们常常把绘画当作一种游戏来对待。只有在这种绘画的游戏中,孩子们才会感到无拘无束,没有精神压力,才会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才能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尽情的发挥。在活动中我首先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导入课题,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如在绘画活动“气球宝宝”时,老师带领幼儿边游戏边画:“有一天,许许多多大大小小,各种颜色的气球离开了妈妈,他们想到天上去旅游,他们飞到了高高的天上,有些气球因为看到美丽的风景而好开心,有些气球因为在高高的天上有点害怕,有几只气球北风一吹,翻起了跟头,他们觉得真好玩,有的却吓得哭了。”孩子们被老师带入气球宝宝的世界,很自然的对画气球宝宝非常感兴趣,因此,他们最后画出来的气球宝宝也各不相同。其次,老师还组织孩子们玩的模仿游戏,如:在学习画螺旋时,首先让幼儿做律动,在音乐中体验绕线团的手臂环绕动作后,再让幼儿在纸上为妈妈“绕线团”。总之,教师利用小班幼儿强烈的好奇心来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把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引过来,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让孩子们眼中充满美。

幼儿对美术有一种自然的需要,他们常常会被五彩斑斓的色彩所吸引。在自然界中感受、发现色彩的魅力,可以从小培养幼儿审美鉴赏能力。鉴赏能力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组织幼儿欣赏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的美以及各种艺术的美,寻找色彩、感受色彩。让幼儿置身于大自然中,青山绿水、旭日斜阳、蓝天白云、碧海拍浪、奇花异草、飞禽走兽、雨后斑驳的彩虹、夜晚缤纷的霓虹等等,这些五彩的色调能直接给予幼儿美的感受。

二、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情感

在绘画教学中,我们习惯以教师为中心,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这使得孩子在绘画中往往按照老师的范例去模仿,教师和家长也常常以画得和老师像不像作为评判的标准。而幼儿本身的创造性在哪里?他们在绘画时是不是愉快、自愿?幼儿的情感是否积极主动?„„这些问题常常被我们忽视。其实在绘画过程中,幼儿自身情感在其绘画中的作用,是幼儿绘画过程中的潜在动力。它包括对事物的正确感受和理解,对美的事物的向往和表现欲望等,那么幼儿在绘画过程中所表现的情感作用表现在哪里呢?

1、幼儿的绘画情感是完成作品的保证

孩子的想象力是很奇特的,在他们的笔下,天空、云、太阳、花草、树木等一切都充满了生气,变得丰富多彩,如在画“我的妈妈”时,小雪把妈妈的头发画得长长的,一卷一卷的,她认为这样的妈妈美极了,金恺把妈妈画成个“大胖子”,而贝贝把妈妈的眼睛画得大大的,在画面中特别突出,三人的特征都被夸大了,可幼儿却认为自己画得很像,还互相夸耀自己的妈妈。这种夸张在幼儿的画中是常有的现象,他们往往对自己看得最仔细、印象最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画得较大,这也是一种创造,是幼儿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来理解、想象、创作。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情感是积极的,由此可以看出,有了积极的情感才能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潜能。

2、幼儿在绘画中的积极情感影响着对色彩的选择

我们观察幼儿的图画时,常会发现他们不受物体固有色彩的限制,而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些颜色去表现,这在大人看来不合理,在幼儿看来却是自然。幼儿在绘画时,基本上每幅画都喜欢添上白云、太阳、小鸟。在画 “生气的颜色”时,大多幼儿用红色和黑色,画“金鱼”时,有几个幼儿画出了五颜六色的底色,这说明,幼儿在使用色彩中,带有较明显的情感倾向,他们对色彩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色彩不仅仅被幼儿用来表现物体,还能表现幼儿自己的情感。

因此,情感一直就存在于幼儿的绘画过程中,老师应善于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让它贯穿于幼儿绘画的始终,那么,积极良好的情感如何才能形成呢?

第一、开阔幼儿眼界,积累创作经验

绘画活动,它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这就需要让幼儿养成观察的习惯,观察周围的人、事、物,包括身边的好人好事,自然界的变化,马路上的建筑等,还可以让幼儿欣赏名画、剪纸、雕塑等,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创作提供材料。如在进行“做操的娃娃”绘画前,老师组织幼儿观察做早操时周围孩子的动作,上课时,幼儿纷纷把看到的画下来,因为有了准备和情感的积累,幼儿情绪很高,创作了一个个动作各异的娃娃。这一绘画过程中,教师没有为其中形象作示范,但孩子却通过自己的眼,自己的手表现得准确、形象。

第二、正确的引导、评价,使幼儿积极情感得到鼓励

幼儿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在绘画中的能力也有强有弱,评价时,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对能力强的给予肯定,有进步的也要表扬,对能力弱的孩子更要鼓励。使每个幼儿对自己有信心,对绘画有兴趣,在这基础上,才有可能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使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发展智力,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幼儿美术的情感教育 第3篇

【关键词】培养兴趣;体验生活;感受快乐

幼儿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有自己的思维、学习和艺术创作的独特方法。人类的童年离不开美术,一张幼儿画的产生是幼儿情感的写照、表达过程的记录。幼儿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喜欢怎么表达,这些问题应该是教育的基点。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展开的应该是自己的天地,表达的应该是自己有趣味的审美情感,那是幼儿的情感体验与情感需求始终是最重要的,情感目标的落实应当摆在美术教育的首位。

一、困惑1——没有东西可以画

《快乐的假日》:假日意味着自由、开心和快乐,是孩子十分向往的,表现假日生活是给孩子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是一件让他们感到快乐的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孩子却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老师,假日里有什么事情可以画啊?” ;“老师,我不知道画什么?”……

二、思考——培养兴趣,是落实情感目标的起点

幼儿美术教育是美育,是让幼儿对生活有一种积极快乐的态度,让他们能以美的情感去感受世界。兴趣是情感体验、表达、交流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孩子感兴趣了,他才会注意地看、认真地听、细心地摸索,耐心地体验,情感才能得到真实的流露。

人的情感一方面是天生的,另一方面是后天培养的,特别是一些崇高、美好的情感。通过教育,孩子由不懂到懂,由感情平淡到浓烈,犹如酿酒一般。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情感教育,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孩子美好、健康、丰富的情感上,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情感去感受和交流。

三、策略——顺藤摸瓜

生活中有好多身边的事物都可以入画,只是孩子没有注意到,说明孩子还缺乏对周围事物的情感投入。如果孩子能用心去想、去观察,就能找到入画的有趣的东西。小到一片叶子,一朵花、一棵树;大到一辆汽车、一幢房子、一个场景,都是他们可以寄托情感的物品。

孩子如果对画画没有情感就不会去学习美术,他们只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感兴趣,不想画的,逼着画也不画。如果要让幼儿得到“热爱大自然”这个“瓜”,那么就给孩子找一根“喜欢春天的花、夏天的树、秋天的果、冬天的雪”这根“藤”。实践告诉我们,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出发点,只有抓住了“兴趣”这根“藤”,才能引导孩子摸到“情感目标”这个“瓜”。

四、困惑2——想画,不知道怎么画

《神奇的汽车》:汽车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如果让孩子对汽车进行合理的、有创造性的想象,他们会有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思妙想:长翅膀的汽车会飞上蓝天,防水的汽车会驶向海洋,长尾巴的汽车会与小猴子一起吊在树上荡秋千……可是,在绘画时却出现这样的问题:“老师,汽车的翅膀怎么画?”;“老师,汽车的水柱装在哪里?”;“老师,汽车的轮子怎么装饰?”……

五、思考——体验生活,是落实情感目标的方法

艺术教育的目标是造就富于创造力的身心健康的人。创造性是每个幼儿都具有的潜能,只要让他们能无拘无束地表现创作欲望,运用自己的情感去观察、感受、体验和表现生活,就会成为发挥创造力的最佳途径。

六、策略——浅入深出

其实在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和收集美的意识。幼儿只有在自己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才会运用幼儿画特有的艺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从蝴蝶里体验到翅膀的美,从大象和鲸中体验到水花的魅力,从童话中想象到轮子的奇特……孩子在体验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自己的情感因素,由“浅”入“深”地用发现美的眼光去生活中寻找美,感受美,进而表现美。

幼儿的画是他们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情感体验的表达。幼儿作品的个性代表着一个人的独特的情感体验,没有情感的作品是没有个性的,没有个性的作品是不会有感染力的,只有积累了浅显的感情,才能薄而厚发地理解或表达深层次的情感。

七、困惑3——画错了怎么办

《好大的向日葵》:通过让幼儿对向日葵的观察、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孩子在绘画过程中遇到这样的问题:“老师,我画错了。”; “我的向日葵太小了,向日葵的枝干弯掉了。”……

八、思考——感受快乐,是落实情感目标的关键

孩子有喜欢摹仿书本、优秀作品或老师范作的习惯,孩子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老师的肯定。一旦自己的画作达不到摹仿者的效果,他就会认为自己画错了,画得不对。

其实,幼儿的绘画能力还是有限的,热情高于实际能力。我们知道人有了情感才会有表现的需要,有表现的需要才会有实践活动。画画需要激情,更需要情感的孕育和投入;越画才能越喜欢画,越画才能画好画。只有常画的人才能找到激情,只有懂得激情的人,才有这份心境进入角色找到感觉。

九、策略——精益求精

幼儿画追求的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我们要培养孩子用这种态度去对待美术学习。幼儿作品只要是孩子运用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互相的情感交流表现出来的,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

注入了孩子情感的画面是令人惊异和不可思议的画面,它表达的正是幼儿内心的一种情感。他们的世界里太阳公公会笑,小动物会做游戏……这些都是幼儿内心情感的表现,有情感才会产生动力和兴趣,有情感才会去想象和创造,有情感才会充满童趣和快乐。

幼儿美术的情感教育 第4篇

在传统美术教学中, 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心, 教师叫什么, 幼儿就画什么。在绘画的过程中, 教师的指导与评判成为衡量幼儿绘画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但幼儿美术教育就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并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激发幼儿的绘画情感, 让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感受, 画出自己心中美的事物, 慢慢理解美的含义。

1. 绘画情感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1.1 绘画情感是激发幼儿创造力的重要基础。每位幼儿对同一件事物的感受不一样, 因此其所具备的情感也不一样, 所绘画出的作品自然也不一样。在幼儿的绘画过程中, 情感是占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幼儿会将认为重要的东西, 美好的东西画的比较大, 在整个画面上所占的比例也最多。例如, 在画“我的妈妈”时, 有的幼儿认为妈妈的卷发很好看, 就会在“妈妈”的头上画上满满的卷发, 有的幼儿觉得妈妈的眼睛很漂亮, 就会将妈妈的眼镜画的很大。这样的画法虽然夸张, 但是幼儿对世界的理解、看法与想象。在绘画的过程中, 幼儿正是运用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力绘画的。

1.2 绘画情感有助于幼儿更好的感知世界。美国著名心理艺术心理学家加登那曾在《艺术与人的发展》中说道:“艺术作品大致就是知觉、感受、制作三个系统互相作用的结果。知觉系统的产物是识别, 感受系统的产物是情感, 而制作系统的产物是行为[1]。”在幼儿绘画过程中, 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只有对事物有了一定的感受, 才能对其进行绘画。由此可见, 绘画情感是幼儿绘画的整个基础, 能够帮助幼儿更好的感知世界, 更好的描绘世界。如当教师放一个苹果在桌上, 让幼儿进行绘画。有的幼儿会将苹果涂上满满的红色, 因为在他的感知中, 红色的苹果才是好吃的。有的会将给苹果画上一个笑脸, 因为苹果会让他想起笑脸。

2. 在美术教育中激发幼儿的绘画情感的措施

2.1 重视颜色对幼儿绘画情感的影响。经过观察发现, 幼儿通常不会对物体固有的颜色所限制, 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上色[2]。如当幼儿心情不好, 或者生气沮丧的时候, 多会用黑色及深蓝色这一类较为深沉的颜色。当幼儿开心时, 就会用一些比较亮的颜色进行绘画, 而且还会适当的加上太阳、小鸟等。因此教师要始终帮助幼儿以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进行绘画, 让幼儿逐渐喜欢上绘画, 爱上美术。世界是五颜六色的, 教师要引导幼儿养成观察的习惯, 包括我们居住的房子、马路上的汽车还有身边同学朋友的表情。帮助幼儿积累足够的生活经验, 更好的感知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去野外踏青时, 让幼儿在野外画上自己所看到的最喜欢的事物, 锻炼幼儿独自观察、发挥想象、动手绘画的能力。

2.2 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幼儿对同一件事物的感受不一样, 自身的绘画能力有各有不同, 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 多鼓励幼儿, 对有进步的幼儿有给予肯定与表扬, 表扬时不要过于笼统, 要具体指出幼儿进步的地方。

教师可以和家长一起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美术最初, 家长可以告诉幼儿, 美术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你可以通过你的绘画来告诉我们你看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然后可以给幼儿一张白纸, 让幼儿随意的画画。家长与教师在根据幼儿画画的内容进行正确的指导, 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创作兴趣或表达兴趣。

2.3 将幼儿的作品保留下来。幼儿的每一幅画都表示了他当时对一件事物的看法与感受, 可以说是幼儿自身经历的一个记录[3]。但年幼的幼儿没有保存自己喜欢东西的习惯, 因此教师或家长应该将幼儿的画的好的作品保留下来。这样不仅是一种珍藏方式, 也是可以激发幼儿绘画情感与绘画兴趣的方式。当一段时间过后, 幼儿通过观赏自己的作品时, 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绘画方面有哪些地方是有进步的。

2.4 不要过于注重孩子的绘画技巧。在幼儿的世界中, 绘画是一种表发情感与看法的方式, 不是模仿也不需要考试或竞争。教师与家长要更加重视激发幼儿的绘画情感, 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 而不是一味的强调绘画的技巧与绘画的质量。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 不要给幼儿提供示范, 不要对幼儿的绘画制定统一的标准, 不要桎梏住幼儿的创造力, 要让他们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画出自己眼中所看到、所感受到的世界, 扩散他们的思维。如此才能让幼儿逐渐养成绘画的习惯、保持绘画的渴望[4]。

2.5 教师与家长要学会做孩子的倾听者。幼儿对事物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 因此他们只能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绘画作品是教师与家长可以了解幼儿内心的世界, 了解幼儿的当时的感受。所以, 在幼儿绘画完毕后, 家长和教师要多于幼儿沟通, 做孩子的倾听者, 听他们讲诉他们画了什么, 为什么会画这个。

结论

幼儿对语言的使用还处于成长阶段, 因此家长和教师在激发幼儿的绘画情感时要多一些耐心, 少一些功利。让绘画成为幼儿表达自我感受与感情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培养幼儿观察世界的能力, 重视幼儿累积生活经验, 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才能让幼儿正确的认识到学习美术的意义, 教师才能更好的进行美术教学。

摘要:绘画是幼儿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绘画情感是培养幼儿美术兴趣的重要基础, 也是现代美术教育的意义所在。教师要重视在美术教育中激发幼儿的绘画情感, 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 让幼儿了解什么才是美术, 从而真正爱上美术。本文主要从绘画情感在美术教育中的意义来讨论, 教师应该如何更好地激发幼儿的绘画情感。

关键词:美术教育,幼儿美术,绘画情感

参考文献

[1]黄佩营.美术教育中幼儿绘画情感激发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交际, 2014, 08 (36) :148.

[2]陈亚西.浅谈幼儿美术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 (管理研究) , 2011, 03 (31) :35-36.

[3]李群.论幼儿绘画兴趣的再培养[J].长三角 (教育) , 2012, 05 (12) :78-79.

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第5篇

情感是人对待周围现实和对待自身态度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体验。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艺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别于其他学科。艺术更为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否则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从某种程度上说,情感是美术教育的核心──美术教育即是情感教育。

但情感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如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你的学生接受到这种情感教育呢?笔者认为,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多点整合,多层推进,能有效加强情感教育,长足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发展。

一、心灵沟通 交流情感

小学生的基础文化科学习是非常紧张的,部分学生已经形成较独立的个性,有自己的主张。既然艺术课不是考核项目,学生对艺术课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决定于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作为教师,上课先要做到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接受你、才能接受你的课。情感,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所以,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有效的策略,积极创设生动真切的情境,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之弦。

1、角色互换,拉近距离

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当然这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提前预习。

如:一身厨师打扮的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今日的菜谱”(人教版小学美术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以下简称人教版二上),面对色彩缤纷、形状奇特、构思巧妙的各种菜肴、点心和水果拼盘,学生仿佛一下子走进了神奇美妙的菜谱世界,目不暇接,赞不绝口„„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畅谈菜谱之美,交流欣赏感受,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各式菜谱的浓厚兴趣,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作了成功启动和必要铺垫。

2、倾听心声,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

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畅所欲言。学生可以谈自己在这堂课

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打算做些什么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巧用资源 积蓄情感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这给师生的美术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同时,也要求广大小学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使用好原有的课程资源,还必须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并加以有效整合、灵活运用。

三、精心创作 表达情感

创作出一件美术作品并不是美术创作活动、也不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而美术创作活动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模式。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个人独立创作、小组合作或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材质带来的新奇与乐趣,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教师切实以人为本,采取活化教材、拓展教材、整合教材等多种积极策略,让教材“站起来”、“动起来”、“唱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美术创作、表现内心情感的兴趣。在教《闪光的烟花》、《美丽的印纹》、《鱼儿游游》、以及《瓢虫的花衣裳》、《有趣的半圆形》、《分蛋糕》、《太空里的植物》、《运动场上》等内容时,教师能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既作线形的深入,又作点上的泛化,把一课内容分成有共同主题统领的几课时完成,又注重美术与音乐、语文、科学等学科的有机整合。

重视高中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第6篇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高中美术教学很难实施。学校忙于进度考核,忙于提高高考成绩,导致很多学生学习美术不懂方法,缺少审美和鉴赏能力,对美术历史的相关知识更是一问三不知。每天动手不动脑,机械地工作,学习的思路和方法比较单一,甚至有学生想转专业,不喜欢上美术课,这说明美术老师需要加强美术的教学反思。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情感教育,或者说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丰富,审美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这也是美术课堂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如何在高中美术课堂中融入情感教育

我认为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注重美术课堂中的智慧很重要。列宁说过,缺少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停滞不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中传授相对比较枯燥的理论技巧的同时,应该多考虑给学生渗透一些美术文化、历史人物及人文精神之类的知识,使课堂更加丰富高雅,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技法的背后有情感人性的支撑,真正引导学生去大胆思考、创造,感受作品中的乐趣、情感和意识。例如,我以前抽上课的时间,给学生带点当代超写实油画的图片及资料,让学生从图片中直观地感受到作品所体现的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达的情感,给学生的心灵以不可想象的震撼。让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对待一幅作品的态度,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审美能力,更加明确自己以后的人生方向,目標没有局限于参加高考、取得高分上,而是通过学习这个专业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人生价值。

我们可以结合本土文化特色、民间艺术,灵活巧妙地給学生的心灵以深厚的美术文化熏陶,将对美术课的兴趣延伸到志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

美术课堂中对于人物素描头像的写生本身是一门有趣的课程,但初学画不好,需要深入地研究、学习、解剖知识,经过大量的写生训练才可能慢慢画好,但往往教师会急于求成,为了教而教,忽略了学生的学。学生想画但画不好的时候,是最苦恼烦闷的时候,甚至会渐渐失去绘画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巧妙灵活的启发、引导和示范显得很重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感性和理性相结合,充满智慧地对学生的美术学习进行引导。

结合自己的专业创作去引领学生的情感方向,使他们能看到教师最近创作的作品。这种影响对学生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鼓舞和信心激励,让学生从心里与作品进行交流、对话,同时给他们指明了学习的目标、方向。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美术情感教育的探索

美术新课标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概念。这说明了情感教育在高中美术课堂中的重要性。美术高考和鉴赏课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情感教育与高中美术技能教学相背离。情感是审美活动的中心,美术习作充分融入了个人独特的情感和认识。因此,欣赏美术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艺术专业课的学习才能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获得更大的进步。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如何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更信任老师,接受老师的讲授十分重要。具体的方法有:(1)让学生做学习的主角,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应该首先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授课模式,把主角位置还给学生,而不能让学生产生“上美术专业课”是一种负担,布置的作业更是一种压力的想法。(2)教师要适时地走到学生中去,作为教学讨论的一分子与学生加强互动交流,这样师生的情感会更加融洽、距离会更近,有利于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愉快的心情去感受生活中或作品中的美。(3)注重提高课堂效率,巧用每一分钟,对于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思维能力,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书籍、图片、视频更新上市,也会有学生关注很多与美术有关的微信平台,但是如何去辨别选择,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鼓励学生学习美术要注重观察生活,深入生活,联系生活,把自己真实的情感融入美术创作中,运用速写的形式去记录生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高考美术试题的走向也越来越贴近生活,需要学生不断地总结思考,积极主动地与老师同学交流,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

幼儿美术活动中情感教育之我见 第7篇

一、尊重幼儿意愿, 培养美术兴趣

在平时的美术教学活动中, 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 当幼儿对本次的绘画内容感兴趣时, 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非常集中, 并积极参与讨论, 在绘画时能够大胆想象进行创作, 画面丰富, 色彩鲜艳。而当教学内容没有吸引力时, 幼儿的积极性就会下降, 画的作品将缺乏亮点。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教学内容有所选择,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要保持积极情绪, 这样才能调动幼儿的情绪, 让教学活动变得轻松。除此以外, 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用线条、形状、色彩描述身边的景 物, 请父母利用节假日, 带孩子到公园或郊区感受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春天到了, 迎春花开了, 小鸟飞回来了;夏天到了, 荷花开了, 知了声声叫不停;秋天到了, 菊花朵朵开, 树叶飘下枝头;冬天, 白茫茫的一片……孩子们在观察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从小就对生活、景物产生浓厚兴趣, 从而丰富其情感体验, 为美术创作打下基础。

二、提高幼儿欣赏水平, 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美术欣赏教育是培育幼儿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 它对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幼儿从小就接触经典, 与大师直接对话, 这样幼儿发展的起点高了, 眼界开阔了, 对美的知觉和选择也会更敏感。如果幼儿能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 那么就能更快提高审美水平和欣赏能力, 从而开阔艺术视野、陶冶情操, 获得积极的情感。

在作品的选择上, 形式感强的美术作品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审美感知能力。从色彩看, 应选择色彩明亮的、阴郁的、欢快的、悲伤的, 体现鲜明色彩个性的作品。如色彩鲜艳、不断流动变化的现代派作品以其新鲜多变的特点引起儿童的好奇心和注意。 从造型看, 应选择构图简单、富于节奏、韵律的作品, 从线条看, 应选择大胆夸张、富有特色的作品。同时可以选择一些山水花鸟、风景静物作品。山水风景作品能激发幼儿对大自 然的热爱, 对自然中美的事物多加留心, 使其情感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花鸟、景物作品使孩子们逐步培养起从平凡中发现美的能力, 产生主动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的情感。

三、激发创造力, 宣泄情感

在绘画活动中, 幼儿大胆创造, 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经验, 能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 选择独特视角, 表达自己的情感, 展现自己的个性。除此以外, 还应该适当地帮助幼儿掌握一些美术表现技巧, 如各种几何图形———圆形、三角形、半圆形、长圆形、椭圆形等, 不同的生活图形———花朵、云、爱心、五角星等, 各种基础线条———直线、横线、波浪形、锯齿线、螺旋线等, 引导孩子把这些基础图形组合拼装, 将自己看到的物体表现出来。在熟练运用以后, 孩子们能够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意愿表现不同的作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 看到的也不一样, 最后创作的内容也会不一样。这样不仅拓展了创作空间, 而且提高了绘画技能。

在绘画活动中还要营造宽松愉快的氛围, 让不同水平的幼儿的创造和情感都能得到表达和宣泄。比如在主题活动《你快乐我快乐》中画“会变的表情”时, 我事先请幼儿看看简单的脸谱, 让幼儿说一说、学一学这些不同的表情, 然后讨论自己的好朋友、爸爸、妈妈或其他认识的人的面部表情, 说说最有印象的是什么样的表情, 并提醒幼儿要表现出细节, “我妈妈生气的时候眼睛瞪得大大的”, “我爷爷高兴的时候会张大嘴巴哈哈笑, 眼睛旁边还有皱纹”……在画自己的表情时, 孩子们对着好朋友摆出不同的表情, 有的孩子开心地露出牙齿微笑, 眼睛眯成了一条线;有的孩子愤怒地瞪着眼睛, 眉头皱了起来, 嘴巴紧紧地抿了起来;有的孩子闭上眼睛, 嘴巴张得大大的, 呈现出哭的样子……这样的体验更加激发了幼儿的创作欲望, 抒发了幼儿的情感, 所以创造良好环境非常有利于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 对激发幼儿的绘画欲望有很大影响。

四、正面评价, 让情感得到回应

当绘画结束后, 孩子都会有强烈的表达意愿, 所以我们要给幼儿时间讲述自己创作的意图, 抒发自己的情感, 这有利于幼儿以后进行新的创作。

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老师在评价时, 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点评。针对孩子的作品, 我首先找出孩子成功的地方进行表扬鼓励, 对于还存在的问题用建议的方式, 引导幼儿进行修改, 如如果能……就会……让孩子能够理解并掌握。孩子们在得到老师鼓励的基础上自然有信心完成, 达到老师提出的目标。当发现有的孩子的作品确实存在问题时, 我们也应该尊重孩子的创作, 公平对待孩子的作品。每个孩子都能在这种积极的评价中获得快乐的情感。

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第8篇

一、教育中学生的情感因素

在美术教育中, 学生对作品不同的体验和主观反映, 是学生获得心灵陶冶和学习动力的基础。美术教育是最能满足人的情感需要的艺术教育。

学生在美术教育的陶冶过程中, 实际上也是学生实现其自我完善的过程, 是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行为与发展的过程, 也是人的精神需要与实现自我价值的体验过程。学生在创作作品时, 离不开自身的情感因素。在创作作品时, 色彩是情感表达最为直接的语言, 它具有一种形式的主动吸引力, 使人产生或强烈、或寒冷、或沉静的情感倾向, 这些都需要在美术教育中正确地培养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情感倾向。如装饰画《淳香》上下左右人物造型均齐、均衡、香台、门栏直线构造与香炉曲线构造形成包围状构图, 运用强烈对比色彩, 表达作者的许愿情景, 描绘得真实感人。如果作者没有得到良好的美术教育, 就不会抒发这么浓烈的情感, 也不会创作出这样感人的作品。艺术家在生活中孕育的情感, 是艺术家产生创作愿望的基础。在欣赏自然美时, 往往由于触景生情产生美感。艺术家对生活中各类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敏锐的观察, 从中发现生活与自然的内涵, 作出对生活、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思考。正因为艺术家的审美感受是细致、敏锐、深刻的, 所以他们善于捕捉生活中各种生动的细节, 把握客观事物突出的特征, 能够看出别人所容易忽视而确是有意义的东西。在美术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如何欣赏美, 体会艺术家的丰富情感, 产生强烈的共鸣和美感。在美术教育教学及美术活动中,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敏锐观察和心理感受, 对艺术作品的辨析能力和自我情绪控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二、正确的情感培养

人们在生活中需要艺术, 也因为有了艺术生活才变得美丽。美术教育是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情感教育。重视情感的培养, 是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教育, 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情感, 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对真善美的热爱以及对假恶丑的憎恨。还要培养自尊、自爱、自强、有理想、有道德的健康人格。美术教育如果脱离心理需要也就是缺乏情感因素的教育。正确的情感培养, 能使学生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关爱他人。一幅环保内容的绘画, 能让一些学生产生某种激情与冲动, 产生对环境保护的某种欲望和责任感。在艺术作品中, 不论描绘的山水也好、动物也好, 都已经不是自然形态的东西, 都反映艺术家的一定思想情感。我们可以才这些形象中看出人的心灵的形象。如《庄稼地里的农妇》作者对农妇在造型上做了大胆的夸张强化, 色彩对比强烈, 装饰感强, 表现了一个健康并充满生命活力的农妇形象, 歌颂了劳动人们的伟大和对劳动人民无限的同情与爱。这幅画能让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了生活, 劳动人民应值得人们尊敬和热爱,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受到教育和启发。

三、美术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美术教育是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课程, 它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培养在艺术活动中感受情感和表现欲, 提高学生在体验中正确认识和调整自己情绪的情感能力。

学生在投入自己亲身实践的作品中感受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写生、临摹都是学生对客观事物直接或间接地感知与体验, 所运用的夸张或写实都与学生的心理倾向和表现欲有关。而学生的表现欲受学生对事物的感知程度、技能水平、心理需要和环境气氛的制约和影响。人在认识过程中产生了情感, 人的情感推动人的认知, 具有鲜明的心理指向性, 根据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 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充分发挥情感的能动性, 帮助学生正确感知客观事物。

如果我们对所描绘的形象缺乏深刻的认识, 对其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没有深刻的体验, 就难以塑造出具有感染力的形象。没有艺术家向现实灌注生气, 就不可能产生生动的艺术作品。

欣赏是学生对客体的能动性反映, 并从中获取对客体的情感体验。在欣赏过程中感情丰富的人, 对欣赏客体感受面较宽, 感情细腻的人对欣赏客体理解较深刻, 影响学生欣赏水平的因素有学生的知识水平、阅历经验、个人心理品质等。让学生去亲近自然, 并从中获得愉悦。在欣赏大自然中, 陶冶情操, 为学生提供素材, 帮助学生获取欣赏经验。如在指导学生欣赏民居的时候, 先让学生了解有关民居的图片、照片等, 让学生查资料深入了解其中自己喜欢的一至二个民居。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进行相互介绍, 做成小册子, 然后教师组织布置专题展览, 这样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积累了素材, 培养了能力。

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生活体验相结合, 不仅增加了美术教学的丰富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还使学生增加了生活经验, 获得了情感体验。如在向学生介绍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创作的《格尔尼卡》作品时, 要让学生了解这幅画的背景、历史, 才能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和感受这幅画的内在涵义, 从而产生浓烈的情感倾向, 对他们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获得创作经验与情感体验。

在美术教育中, 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是美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行动, 是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 激励和帮助学生实现自己每一个目标的有效手段。美术也是一种情感艺术, 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情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也是美术教育适应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

摘要:在科技迅猛发展的社会, 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是至关重要的。美术教育也是情感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因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并且可以有三方面的手段实施情感培养。

关键词:情感,情感教育,心理感受,欣赏

参考文献

[1]齐凤阁周绍斌.外国美术史[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唐星明甘小华.装饰艺术设计[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

[3]李泽厚.美的历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第9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情感教育;效果

美术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 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美术教育, 既使其掌握基本知识, 能认识和欣赏美, 又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 能够表现美和创造美。其中, 情感教育比之技能技巧的培养更为重要。然而, 目前的美术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 轻视美育, 忽略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 使学生在美术活动中, 缺乏表现的愿望, 机械地画, 这就势必造成美术教育上的误区。

学生在参加美术活动中, 基本素质是:感知、愿望、再现能力。这三方面的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整体, 不可缺一。但是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 应以激发兴趣、培养愿望为抓手, 同时全面照顾, 使各个因素都向着积极方向和谐发展。近年来, 本人根据上述思想, 以提高兴趣、提高自信心为主要目标, 把愿望与感知、再现能力有机结合, 经过实践, 取得了较好效果。绝大多数儿童都喜欢上美术课, 同时, 他们的创造能力与绘画技能有明显提高, 构思比较新、奇, 色彩较鲜艳, 形态表现较富童趣。下面, 我就具体做法作一简要介绍。

一、教材内容选择和安排上注意趣味性

在选择教材上, 我采取了三种做法。 (1) 拓宽原教材主要形式——临摹的内涵, 使临摹教材内容由机械模仿而转化为有变化、有生气的创作。在美术教学中, 临摹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学画方法, 一种踩在巨人肩上的好方法, 能帮助儿童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 登堂入室, 但也带来不少弊端:思维受束缚, 画面效果呆板, 千篇一律。我认为, 应拓宽临摹概念, 以原作为主, 但可取舍。形式、内容、构图、表现对象基本相似即可, 色彩亦可加以变化。这样, 能给学生一个创造天地, 强化创造意识, 使他们求异思维、想象力、情感的表现有舒展的可能, 并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2) 补充生动有趣的情境添画, 找错改画。单纯的课本内容, 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通过补充, 可达到内容的完善。我在启发学生作想象画的时候, 启发学生做到:范围往广处想、题材往新处想、构思往妙处想、构图往巧处想。儿童画就本意来说, 是为了用自己的画表现自己的意愿。因此, 儿童画, 也可称为“儿童意愿画”, 这种意愿画有很大的创造性, 充分展示了儿童扩散性思维的发展程度。 (3) 设计生动有味的画题, 以吸引注意, 激发意愿, 突出教育主题。通过精心安排, 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题上来, 激发甘肃通渭●周锦东

了兴趣和作画的愿望, 使儿童追求完美的表现形式。

二、讲解、示范注意形象性, 趣味性

美术教育的基本方法是讲解、示范, 运用这些方法时, 必须注意趣味性、形象性。 (1) 我在讲解示范时, 语言注意儿童化、形象化, 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纳。对低年级学生而言,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讲解时, 不仅要了解儿童的心理, 还要熟悉儿童语言, 掌握儿童的语言特点。对儿童难以理解的概念, 教师要加以解释:根据儿童比较喜欢用重叠字, 我在讲解各种动物特征时, 多用诸如“长长的鼻子”“大大的耳朵”“圆圆的脑袋”“尖尖的嘴”“胖胖的身体”等, 这样有助于小学生的理解, 更适于他们依靠表象作画的特点。低年级儿童喜爱猜谜, 我就顺其童心, 常编一些和内容有关的谜语儿歌, 加深所画物体的印象。如:教学一年级课本中的《快乐的小鸟》, 我把小鸟的特征归结为一首儿歌:小鸟小鸟, 圆头圆脑, 嘴巴尖尖, 身体半圆, 这样, 小朋友就画出了小鸟的形态了。 (2) 各种示范形式交替运用。美术课中的示范也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示范得法, 往往事半功倍。在教学中, 我作了以下尝试。1) 表演示范。对所画物体作仔细描绘并加以说明。在教《花瓶设计》一课时, 我先对花瓶作了介绍 (形、色、花纹) , 然后在板上进行表演, 使学生对画法及过程一目了然。2) 领画示范。根据低年级特点, 我画一部分, 学生跟我画, 我画完, 学生也画完。3) 学生参与示范。师生合作, 共同作画, 学生较能掌握操作过程与技能。

三、为学生作画创设气氛

课堂上作画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和谐优美的创作气氛, 能使学生进入创造佳境。具体做法是: (1) 教师以情景角色, 朋友身份, 真诚信任的态度进行巡回指导, 为学生创作服务。在一个班级中, 学生作画的能力有多种层次。对好的鼓励独立、创新更上一层楼;对中等水平的鼓励进一步提高, 给予适当指导;基础差的采取“迎合”的态度, 以鼓励为主。 (2) 恰当运用音乐艺术, 使儿童创作过程中视觉、听觉和谐活动, 更好地提高作画水平。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的轻松愉快的音乐, 学生得以感染, 在音乐声中想象, 在无形中受以启发, 画起来更有劲, 有利于技能表现和创造性发挥。

四、知情结合, 情感交替,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1) 知情结合。即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画知识技能与激发其绘画愿望相结合。 (2) 情感交替。指把凭借兴趣作画和意志努力作画过程相交替。在教学形式上, 让学生参与, 当小老师, 或者改变一下一成不变的师生关系。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 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绘画, 努力画好。

总之, 我们要重视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 陶冶情操, 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通渭县碧玉学区)

摘要:小学美术教育中, 情感教育比之技能技巧的培养更为重要。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 陶冶情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作者以提高兴趣、提高自信心为主要目标, 把愿望与感知、再现能力有机结合, 经过实践, 取得了较好效果。

浅谈融入情感教育的美术课堂 第10篇

一、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

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学生对于感兴趣的课堂教学会提高学习效率,只有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美术课程的学习效率才会提高。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发挥学生本身的积极能动性才能有效的提高美术教学在学生中的认知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

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一个课堂教育工作完成的工作基础。良好的课堂氛围是靠着教育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融入情感教育,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平等的对话、相互之间愉快的交流,这是情感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础。从而进一步的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了解美术作品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美术教育工作

美术作品来源于具体的生活,是生活中美术素材通过美术手段的艺术加工升华而形成的作品。而学生对于来源具体生活的美术作品认知程度也是美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具体内容。在美术教育工作中,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溶入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对于来源于生活的美术作品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阐述美术作品所表现出的内涵,激发学生的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创造性能力。

二、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创设情感生动情境

美术是需要想像力与创造力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具体的作品反映出了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层次与理解能力。在美术教育工作中,溶入了情感教育的课堂会有一种让人产生情感心弦被振动的感觉,通过提升学生的想象力结合教育工作者美术教学中心内容,创设教学氛围的情感化,使学生与教育工作者两方产生共性的心理共鸣,在溶入情感教育的同时使学生对艺术性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全面提升。形成一种校园、课堂、美术作品所产生的三位一体的美术教育新体系。

(二)增强欣赏能力,丰富情感世界

美术作品主要是作者用来表达自身对于社会的态度与认知,加上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与创新的综合反映。美术教育工作就是将这种生活认知与综合素养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方式加以传播并理解转化成社会的正能量。这个过程可以增强鉴赏能力,丰富情感世界,促进学生对社会观、价值观的形成。在具体的美术教育中引入情感教育一方面可以利用作品本身所蕴涵在作品之内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人生观;一方面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展示使学生对于民族发展产生归宿感。

(三)深挖情感素材

美术教育工作中溶入情感教育后,学生对于教育素材中所承载的情感教育载体有着一定的归宿感。对于培养形成民族凝聚力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在学习古代绘画鉴赏时,将感受到的艺术精美与民族精神进行结合教育,可让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种深挖情感素材所产生的美好情感对于美术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实施情感引导

作为美术课的主要教学目的,让学生能在生活中发现美,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拓展教学空间,开展第二课堂,形成美术教育补充。一方面结合民间艺术生活元素,让民间艺术结合教学工作目标,创新发展载体,实施情感引导;另一方面可以从学生自身角度来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实施情感引导。

总之,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能够有效实现美术教学的三维目标。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意义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了解美术作品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美术教育工作。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具体策略可以从创设情感生动情境,拨动学生情感心弦,开展情感溶入性教育、增强欣赏能力,丰富情感世界,促进美术教育工作进展、深挖情感素材,增强美好情感,促进美术教育工作发展。通过对美术工作引入情感性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与分析能力,增强美术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郭湘云.高中基础美术教学中如何融入情感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6-05-18.

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初探 第11篇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情商;情感内化;素质教育;视觉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53-02

素质教育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阐释,包括多项综合性指标。既有道德、智力、健康等方面的要求,又有结合新时代衍生出的新范畴。

杨振宁在回忆对现在的科学建树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时,他合并双手以一种虔诚的心态说:“中国古典文学对于我在科学上的成绩有滋养作用”。而另一位科学巨擘爱因斯坦更把“小提琴”作为激发他科学灵感的钥匙。可见艺术和科学互为作用,而其中隐含的非智力因素就是“情商”。诚然,不可否认的是,时下的教育,对于情商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够。因为现行教育考察指标还仅仅局限于智力因素,对于诸如情感道德的考察却是短板,于是我们经常在报端看到当下国人对道德价值观以及信仰缺失的拷问,更有眼光高瞻的学者,把问题归结为学校情感教育的缺失,但是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对问题有理性的思考。笔者认为,对于情感指标的缺失我们完全可以在当下的教育体制内,带着脚镣去舞蹈,为情感教育的良性发展做出尝试,这个尝试就是在艺术教育中着重提升情感教育因素的比重,其中美术学科中的情感挖掘蕴藏无限可能,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

在现行的中学美术教育中本身就有情感教育的参与,美术与其他领域获得的经验迥然有别,它包含对形象、色彩、创作风格等艺术因素的审美体验,还包括对历史、社会生活、性格心理等人文知识的理解。学生在视觉体验中,升华为内心的情感,而此种体验又可以内化为道德礼仪。情感体验既是人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过程,又是人类心灵相互慰藉的有效载体,美术教育的特殊性为情感的内化提供了天然的基石。感情不是知识,不是理论,难以通过教材表现出来,相比之下,自然科学以及其他人文学科则大多研究客观规律,因此课程往往排斥了情感因素。而美术作品无不是作者感情的流露,存在较强的情感体验,因此,美术教学就有学生在感情上利于接受的优势存在。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情感教育可以作为美术教育的核心而存在。

笔者通过多年教学经验,通过大量教学实践,多点整合,有了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挖掘情感课程的有效尝试,现通过以下文字阐释来与各位同仁分享自己的心得,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共同促进美术教学工作的发展。

一、美术作为视觉艺术为情感内化提供感官体验

据统计,人类9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眼睛获得的,其中具象实物转化成的知识量是最大的也是最直观的来源。美术形象作为对具象事物的模仿,中间存在一个情感内化升华的过程,所以我们也把美术教育的过程称为情感教化过程。我们知道在人类文化现象中,艺术对人类灵魂的指引净化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就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可见美育和宗教在慰藉人类心灵方面,有相同的功用。如在欣赏毕加索名作《格尔尼卡》时,面对半抽象符号时,自然会联想到残暴、光明、挣扎,而这些形象又可内化为愤怒、欣喜、同情等情绪。因此艺术审美中情感参与如影随形。

二、美术鉴赏中的触觉体验为情感内化提供实物载体

美术欣赏不能狭隘地认为只是视觉盛宴,更宽泛地讲还有触觉,如雕塑、建筑等门类,既可观亦可触。触觉在艺术品鉴中与视觉相互补充,使体验更加充满立体感。这种立体感更加强化了观者的情感参与度。因此美育中的触觉既可为视觉作有效补充,本身它也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文学用文字,音乐用音符,戏剧、舞蹈通过肢体展示,而美术作品通过现成作品材料本身的视觉、触觉,通过多种手段,使欣赏者获得深刻的全息体验,而且这种体验极其深刻持久,历久弥新。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这对于美术在人类情感教育中所起到的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所以美术从诞生那一天起视觉审美就与情感联系到了一起。

三、现代多媒体影音技术为美育提供更多内涵和外延

教学手段的运用同样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硬件和软件的要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美术教学的内涵和外延注入更多内容,特别是媒体技术中对声、光、电、的运用,使美术超越静止艺术的范畴,获得了更多的外延。其中音频、视频技术的运用,使得人作为情感主体在感受艺术形象时,可以在多种生理因素的参与下体验形象,这种立体真实感使感情的内化更加深刻,于是在现代多媒体所营造的全息环境中,美术教育在挖掘情感教育上有了更多的内涵和外延。情感教育不是靠理性的灌输,而是靠心灵的感受,我们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可以利用情感的感染、调节功能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现在提倡的科学教育就是在尊重学生各种精神权利,给学生心理自由,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教育,师生之间应建立人道的、民主的、平等的关系,让学生在平等、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鼓励,得到指导和建议。美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充分发挥情感的功能。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教学真情”,“学得动情”。只有这样技术和艺术才能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谈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第12篇

一、确立中学美术教育中情感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人的美术素养和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充分显示出美术教育的综合性。美术学习分学前阶段和学校学习阶段。学前阶段虽然无系统地计划与学习, 但是儿童的美术表现能力和心理、文化素质都在同步发展, 他们对美术和生活的兴趣及情感也在相应地发展。学校学习阶段, 学生已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表现能力, 学习过程也开始规范化, 但该时期教师往往会太专注于学生的作品效果, 而忽略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以及自身情感的发展。在中学美术教育中, 应把学习美术与学生的生活及游戏结合起来。如本人在教学《汽车的造型》课时, 首先在多媒体上播放一系列关于汽车的影视, 让学生立刻沉迷到这精彩的影视中。在观看结束后, 和学生玩“猜一猜”的游戏, 让学生根据汽车轮廓剪影形式猜出各种类型的汽车。同时又以解说员的身份讲解汽车的外形结构、特征等。在讲到汽车造型的设计和对未来汽车的想象时, 学生的学习情绪异常高涨, 大家分组讨论, 把讨论的结果向全班公布。最后让学生在电脑演示板上绘出他们自己所想象 (设计) 的汽车。这样以学生为主体, 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习兴趣, 能更有效地控制课堂局面, 教学过程更为和谐喜悦。

二、强调中学美术教育中情感思想的必要性

1. 美应贯穿于中学美术教育的全过程

众所周知, 创造教学和欣赏教学是完成美术教育的两大主要手段。通过学生对形式的对比、协调、多样、统一等美的规律来感悟和研究并获得对形式美的把握, 从而加强审美心理结构的建设, 达到培养美感的目的。以使得主体在掌握一定创造方法的基础上, 获得表现自己审美、感受的能力, 最终创造出有价值的作品, 加入社会的审美大循环中。

2. 美能陶冶学生的内在情感

人的行为多多少少都与感情因素有关, 在人的内在生命中, 有一些复杂运动的微妙而真实的生命感受。而这种感受, 只有在直觉和体验中才可能得到, 并通过具体和抽象的形象表现出来。虽然许多复杂的情感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但美术能让人们体验到生命的各种细微之处。

3. 教学的过程使得学生的个性更为丰富

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顺应和促进人的发展。作为中学美术教师, 首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发学习美术的倾向。其中绘画是通过美术语言进行创作的最佳途径之一, 而学生在创作上较倾向于成人化的写实作品, 因此教师应适时地引导学生来感悟艺术创作最宝贵的因素, 即应具有感人的力量、动人的心弦、较强的震撼力, 而不仅仅是呆板地去描绘对象。其次, 在美术的教学理念中,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 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种积极的学习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渴望, 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教师可以与学生以朋友的关系来完成教学过程, 这样也可以舍去一些没有必要的教学组织环节。另外, 还可以通过欣赏、参观、调研、创作、讨论、评述等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手法, 让学生爱上他们身处的课堂环境。

三、营造中学美术教育中情感精神的多样性

自美术新课程标准实施后, 中学均使用了全新的美术教材, 美术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纷纷对美术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 把课堂讨论、问题研究、小组合作、自由想象、创意互动、课外调研等组织形式引入中学美术教学中。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以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真正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体, 成为美术学习的发起者、参与者。当然, 作为美术教师也要善于创设情境, 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既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又要尊重学生的想象成果。要知道自然界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所以教师不能随意、武断地否定任何一位学生的想象。如在教学八年级《绿色的梦》一课时, 本人首先利用多媒体放映部分视觉大师、创意大师的作品给学生观看, 让学生的脑子里有了基本的创造想象意识。在教学过程中, 以“手”作为创意主题, 让学生联系生活, 结合自己的喜好大胆地设想和构图, 在色彩方面鼓励他们不要被现实中的固定色彩所锁定, 直接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 放开思维勇于创造。结果在学生上交的作品中发现了许多画面表现独特、创意无限、色彩绚丽的好作品。

总之, 中学美术教学中应注意加强情感教育, 因为作为美术基础教育的中学美术教育, 培养的不是美术家、艺术大师, 而是对“美”有所了解、有所感悟的人, 因而我们应在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中寻找科学的人文关怀, 并最终促进中学美术教育的新发展。

上一篇:云计算现状综述下一篇:数学与智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