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切口手术妇产科

2024-06-29

横切口手术妇产科(精选7篇)

横切口手术妇产科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科2010年9月至2012年5月因多种原因(包括剖宫产,异位妊娠,子宫肌瘤切除术)选择下腹横切口的240例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160例及对照组80例。术前常规检查,排除重度贫血的患者,两组病例手术指征,患者年龄等均无明显差别。

1.2 方法

术前常规准备,手术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常规关腹至筋膜层,检查皮下无活动性出血。试验组皮下脂肪组织用1-0华利康可吸收线间断缝合三针,皮肤行胜康医用胶黏合,待医用胶干燥后外贴干纱布。对照组皮下脂肪不缝合,皮肤采用1-0华利康可吸收线间断缝合三针,切口贴活力碘纱布后外贴干纱布。术后两组常规预防使用抗生素3d。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术后皮肤愈合情况,住院时间及患者的术后依从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皮肤切口甲级愈合率(P>0.0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上意义。试验组住院时间短,免除了拆线时的疼痛感,且皮肤切口处无针眼,美观,患者依从性好(P<0.0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 讨论

女性患者腹壁脂肪厚,横切口相对纵切口张力小,长约6~12cm的切口,皮下脂肪仅缝合三针,与张继平报道的皮下用细线距离短,针距不超过1cm[1]相比,缝合次数少,胜康医用胶为一种高科技产品,具有使用方便,黏合速度快,止血、创面抑菌效果好的特点,适用于皮肤软组织创伤伤口和手术切口的黏合等,免除了拆线的痛苦,创面不留缝针瘢痕,特别是女性患者对于手术瘢痕的要求会更高,手术后切口美观,而且使用胜康医用胶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整体费用。

值得注意的是, 在应用胜康医用胶时切口用量不宜过多,涂胶时需迅速均匀涂抹,切忌滴至切口内,否则反而影响切口愈合;剖宫产时需注意保护皮肤切口边缘,拭净渗血及羊水后才能黏合,皮下应彻底止血,确保无渗血渗液后涂胶。通过临床观察,我们认为胜康医用胶用于妇产科下腹皮肤横切口黏合可靠、安全有效,且手术后切口美观,瘢痕小,免除了拆线的痛苦,住院时间短,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横切口手术妇产科 第2篇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斜疝;耻骨上小横切口;手术治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69-01

腹股沟疝可发生于各种年龄,是外科常见病之一,但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病因、发病特点、腹股沟解剖、手术方法等均与成人不同,通常不修补内环和腹股沟管,具有小儿疝特点。腹膜鞘状突未闭合是多数婴幼儿发生腹股沟斜疝的原因,并非是因为肌肉薄弱。但是疝块仍会随年纪增长而变大,疝块增大就会导致腹股沟绞窄与嵌顿,这样不但会损伤肠道,更有可能导致睾丸、卵巢等生殖器官的萎缩,从而影响生育能力。相对于修补术,进行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是目前公认的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的方法[1]。腹股沟疝的患儿年龄在3个月以上者,自愈机会很少[2],目前在多数医院中,医生多数会采取疝囊高位结扎和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手术治疗患者,由于幼儿腹股沟管较成人短小(约1-1.5cm),不需要暴露出弓状缘、腹股沟韧带等结构,因此不用切开腹外斜肌腱膜与腹股沟管,直接经耻骨上横纹小切口至腹股沟斜疝外环口拉出疝囊,并结扎疝囊颈即可。现将我科94例小儿疝手术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从2009.09——2012.11年收住94例患儿均为腹股沟斜疝,男性85(90.5%),女性9(9.5%)最大年龄7岁,最小年龄6月,平均4.6岁,单侧88例(93.6%),其中右侧56例(59.6%),左侧32例(34%),双侧6例(6.4%)。单侧可复性斜疝80例(85.1%),单侧嵌顿性斜疝8例(8.5%),双侧可复性腹股沟斜疝6例(6.4%),疝囊进入阴囊(或大阴唇)33例(35.1%),未进入阴囊(或大阴唇)61例(64.9%),疝囊最大5.0×4.0×4.0cm。

1.2临床表现94例中89例(94.7%)为出生后发现腹股沟包块,以哭闹时明显,用手可还纳,5例(5.3%)6岁患儿玩耍时出现包块不能还纳,患儿出现腹疼、包块拒按,来院就诊,诊断为嵌顿性腹股沟斜疝。

1.3麻醉本次手术麻醉主要采用的是氯胺酮复合麻醉和局部麻醉。手术前要了解病人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情况,并准备好麻醉机和气管插管机。

1.4手术若患者两侧均有疝块,首先应确认外环口的精索提睾肌筋膜,方法是取耻骨结节上正中横纹外斜肌内外两个脚,并逐级地切开皮下组织。切开皮下浅筋膜后,向外下方牵拉,在外环口处拉出疝囊,在提出疝囊后距疝囊颈大约2.0cm处横向结扎疝囊。使精索复位的方法是牵拉同侧睾丸,最后缝合浅筋膜。注意,切口处缝合2针左右即可,在手术过程中要严密止血疝囊横断面和精索创面等部位;若是患者单侧有疝块,则取同侧耻骨结节,向上横行沿皮纹小切口,在内外环的中点处行横向切口,此处相当于腹股沟外环口的体表投影,长为2cm左右,切开皮肤、浅筋膜等皮下组织,先进行结扎止血,显露出外环之后,不需要切开外环,只需用小拉钩向上拉起外环即能达到高位结扎疝囊的目的,由于幼儿的内外环距离约为成人的四分之一,只有1-1.5cm,并且接近垂直走向,因而不需要切开外环即可。2结果

94例患儿耻骨上小横切口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术后2-5出院,术后5-7天拆线,术后2-3年随访,无一例发生腹股沟疝复发,亦无任何不适。因此,耻骨上小横切口是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3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病因是腹膜鞘状突未闭所致,胚胎早期腹膜在腹股沟内环处,向外突出一小袋状突起,称为腹膜鞘突。它沿睾丸和内环两端向中间闭合形成纤维条索,若鞘突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腹腔脏器进入鞘突就形成腹股沟斜疝,并不是因腹股沟管肌肉薄弱因素,因此不需做内环和腹股沟管的修补。

耻骨上横纹小切口行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切口选在下腹部与耻骨上皮肤纹理一致的横切口,切口小,直视下操作对腹股沟管的损伤减小到最低限度,外环口结扎疝囊的方法,对精索的游离刺激轻,副损伤小,手术后伤口愈合不会留下任何疤痕,这样不但与现代美学观点和微创手术原则相得益彰,而且不会给患儿的心理留下阴影。相对于经典的经腹股沟管的途径,这个途径操作较为简便,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大多数可以控制在25min之内,有的甚至仅需15min即可。

和任何其他手术一样,该手术同样存在术后并发症,并和手术者的经验有一定联系,但因为该手术没有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大大减少了对腹股沟管周围的神经组织的损伤,也尽量避免了术中不慎把精索与腹外斜肌腱膜缝合而导致的医源性高位睾丸。另外,由于该手术是腹股沟管外侧结扎疝囊,这样的方法大大减少了剥离疝囊时不小心撕裂周围组织或脱落的概率,有利于对疝囊完全结扎。保证该手术成功进行的关键是严格掌握手术的操作方法。

下面是进行手术的心得:①该手术方法仅针对腹股沟斜疝患儿,尤其是6岁以下,由于大龄儿童的腹股沟管较长,不适用此方法,我们将年龄控制在7岁左右;②该手术时间短,麻醉风险较小;③手术副损伤小,术后无疤痕,达到美观的效果;④手术效果好,复发率极低;⑤住院时间短(约2-5天),恢复较快,手术费用低,能被广大家庭所接收;⑥该手术方法简便,容易操作,可以在基层医院进行推广。参考文献

[1]陈建民,马建新.新编实用外科学[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1,10:526.

横切口手术妇产科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妇产科手术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筋膜横切口皮内美容缝合法,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经皮间断缝合法,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开关腹方法进行常规临床操作,术后采取传统经皮间断缝合法。观察组选用改良筋膜横切口皮内美容缝合法,切口的选择位置在趾骨联合上2-3cm,沿着腹壁横纹作出弧形切口,长度6-12cm,在切口正中切开,深约2-3cm,到达筋膜层[2],医生以及其助手应该用食指以及中指沿两侧向上拉牵,这样撕开脂肪层,在筋膜正中间切2-3cm,手术者联合其助手依照上面方法撕开筋膜、遁形分离腹直肌,此后,术者联合其助理利用中指与食指叠加,伸入其中,并以均匀的速度向两边拉,打开腹腔[3]。切口缝合:缝合腹膜后,7号丝线连续缝合筋膜层,1号丝线均匀对齐全层缝合皮下脂肪层,4号丝线距切口约0.5cm进针,出针点在切口顶端,自该顶端皮内连续褥式缝合至另一侧顶端,出针点在切口缘皮下,几乎达皮肤,针距0.8~1cm,出针点在另一顶端皮外,距切口端约0.5cm,缝合时助手沿切口方向适宜牵拉缝线,过紧皮肤会皱缩,过松皮肤切口易有裂隙[4],切口两端皮外各打6个结,术后不用腹带,术后5天抽出缝线。

1.3 观察指标

主要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开腹时间、出血量、拆线时间、术后肛门排气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开腹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的数据对比:观察组45例患者的开腹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1.1±0.2)min、(5.5±4 8) ml、(21.4±5.7) h;对照组45例患者的开腹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4.0±1.0)min、(31.7±18.4)ml、(44.3±19.30)h。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拆线时间以及住院天数的数据对比:观察组平均拆线时间为5天,其中住院时间最短的患者5天出院,最长的则13天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7天:对照组平均拆线时间为7天,其中住院时间最短的患者7天出院,最长的达到15天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11天。

3 讨论

通过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不难发现改良筋膜横切口美容缝合法比传统经皮间断缝合法具有更多的优点,并且,在手术中,肠管以及大网膜受腹壁阻挡并不会对手术有过多干扰,并且对肠管儿乎无刺激,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都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生理和心理安慰[5]。

改良筋膜横切口皮内美容缝合技术更加顺应人体皮肤张力线,切口愈合后疤痕小,外观更为美观,也很少出现切口开裂的现象[6],在妇科手术中更为实用。并且采用皮内美容缝合技术,不穿透皮肤,同时也不会留下针眼[7],这样可以保证患者的血液畅通,切口愈合更快,术后五天便可拆线。

综上所述,临床上采用改良筋膜横切口美容缝合术对合良好,患者的手术后疼痛感轻微,排异反应小,止血效果较好。最主要的是能够保持患者肌肤外观完美,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因此受到了患者的广泛关注,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摘要:与传统纵切口妇产科手术相比较,采用筋膜横切口皮内美容缝合技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排气时间短,术后切口痊愈快,住院时短,切口纤细美观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皮内美容缝合,妇产科手术,应用

参考文献

[1]玉丹,潘华雄,班绍廉.皮内美容缝合法在妇产科手术切口的应用[J].右江医学.1999,(5):275.

[2]刘晓霞.皮内缝合在妇产科下腹部纵切口手术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4,(7):78-79.

[3]戴晓怡,宋静慧.改良式皮内缝合法在妇产科手术切口的应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8,40(3):345-346.

[4]梁永赤,肖洪涛.横切口皮内缝合法在妇产科手术中的应用[J].交通医学.1999,(3):416-417.

[5]陆叶.两种妇产科手术切口缝合方法的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4):141.

[6]李国新.妇产科手术切口皮内缝合缝线反应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05,26(4):379,381.

横切口手术妇产科 第4篇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8月收治妇产科下腹部横切口手术患者1560例, 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900例, 采用分层撕开法开腹及皮下脂肪不缝合, 直接用4-0的可吸收线皮内连续缝合;对照组660例, 采用常规分层开腹法开腹, 先缝合皮下脂肪, 再用4-0的可吸收线皮内连续缝合。年龄16~72岁。两组年龄、手术原因、手术前准备、麻醉、术后治疗与护理、观察指标两组无差异, 手术方法和缝合方法有差异。

手术原因:产科的有剖宫产指征, 妇科的盆腔肿瘤有手术指征, 异位妊娠腹盆腔大出血, 甚至失血性休克, 卵巢黄体破裂大出血、盆腔脓肿等, 知情告知, 签字要求手术者。

手术前情况:术前常规做好相关检查, 有并发症者, 非急诊手术, 先治疗并发症, 待无手术禁忌, 签手术协议, 择日手术。术前常规围手术期用抗生素, 剖宫产的在胎儿娩出后即用抗生素。

麻醉:腰麻或腰硬联麻。

方法:两者均以下腹部横切口为入径。 (1) 手术方法:取耻骨联合上2~3横指正中做1横切口, 长5~12cm, 若有陈旧疤痕, 切除原瘢痕组织, 观察组切开皮下脂肪2~3cm, 深达腹直肌前鞘, 术者和助手均匀用力向两侧钝性撕开, 横形切开筋膜约3cm, 术者和助手再将筋膜向两侧撕开, 用止血钳自正中分开腹直肌, 术者和助手各用双手示指和中指重叠后向两侧拉开松解腹直肌, 术者和助手用手指在腹膜上抠1小口, 再向上下钝性撕开。对照组按常规开腹方式。手术后清理腹腔, 剖宫产者若胎膜早破或者羊水粪染, 用0.5%的甲硝唑清理宫腔, 术后再清理盆腔;妇科手术后常规用0.5%的甲硝唑100ml清理腹腔, 异位妊娠破裂或是卵巢黄体囊肿破裂大出血, 或是盆腔脓肿术后, 先用生理盐水清理腹盆腔, 再用干盐水垫抹净, 再置入0.5%甲硝唑100ml, 清点器械、纱布无误, 逐层关腹。 (2) 缝合方法:用4-0的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腹膜层, 1-0或2-0的可吸收线连续缝合筋膜层, 对合肌层, 剖宫产用1-0的可吸收线间断缝合1~2针, 因再次手术, 分离粘连时肌肉断裂或术中不小心致肌肉断裂, 对合后用可1-0吸收线缝合, 认真清理皮下脂肪层的积血和渗液, 有活动性出血者压迫止血或1号丝线结扎或缝扎止血, 观察组不缝合皮下脂肪, 直接用1-0的可吸收线皮内连续缝合, 对照组先缝合皮下脂肪, 再用1-0的可吸收线皮内连续缝合。 (3) 术后治疗与护理:术后下腹部切口常规用沙袋 (重量因人而异) 压迫6~10小时, 心电监护24小时, 精心护理, 做好心理治疗, 健康宣教, 禁食6小时后改半流质饮食, 置长期尿管接无菌尿袋24~48小时, 拔尿管后常规下腹部切口微波理疗, 静滴抗生素48~72小时, 如无特殊5~6天出院。

观察指标:两组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切口疼痛情况、术后病率及甲级愈合、脂肪液化、伤口感染、硬结、住院天数、平均医疗费用、患者满意度调查、并进行术后随访。

结果

两组手术观察指标比较, 见表1、2。

讨论

腹部切口感染多发生于切口出血、血肿、异物的基础上。而下腹部横切口手术采用分层钝性撕拉法开腹, 使走形于其中的血管、神经, 借助本身的弹性完整的保留下来, 钝性撕拉分离不易伤及腹腔脏器, 减少血管损伤。

腹部切口的愈合, 除与手术创伤、感染、营养等因素有关外, 与手术时的缝合技巧有很大关系。我们认为手术缝合方法是影响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因素。一般外科皮肤切口缝合的目的是促进愈合, 切口缝合方法直接影响伤口的愈合, 不正确的缝合者皮下形成张力, 残留死腔。因此, 连续缝合皮肤时, 一定注意避免张力过高, 缝合过后的腹部皮肤自然、美观, 不能出现因进针过于表浅而显现的表面局部点状凹陷, 不能出现因牵拉过紧而出现的表面皱折, 类似橘皮样改变。否则因影响皮肤血供进而影响切口愈合[2]。不缝合皮下脂肪层, 使脂肪细胞不被破坏, 脂肪液化减少。任何缝合都会发生急性炎性反应, 即便用反应最小的缝线缝合切口, 缝合部位的组织坏死、异物反应也较不缝合脂肪者重。观察组900例妇产科患者不缝合皮下脂肪层, 结果伤口感染少, 脂肪液化少, 且伤口愈合快。缝不缝合皮下脂肪层, 常考虑的问题是担心留下死腔, 切口取的部位是人体皮肤张力线, 皮肤予皮内缝合时, 将皮下脂肪层自然对合, 但不缝合的皮下脂肪区域组织炎性反应、组织坏死、异物反应轻, 伤口愈合也最快。

采用可吸收线缝合筋膜, 减少了常规丝线缝合的异物反应, 从而也降低了术后病率, 皮肤用4-0的可吸收线皮内缝合, 不需拆线, 解除了患者对拆线时疼痛的顾虑。另外, 手术伤口愈合后表面平整、易被腹部皱褶遮盖, 不影响体表美观。

手术时间短, 对上腹腔干扰少, 术中对肠壁刺激小, 患者术后6小时改半卧位, 6小时后进食半流质, 24~48小时拔尿管后下床活动, 胃肠功能恢复快, 肛门排气时间短, 也加强了腹壁的重力作用, 使脂肪自然下垂。

微波照射理疗促进妇产科下腹部横切口的愈合, 尤其是生育过后的妇女, 脂肪分布大多集中于下腹部, 该处脂肪组织厚, 血运少, 创伤后易出现脂肪细胞壁破裂, 脂肪外渗, 发生切口脂肪液化, 甚至继发感染[3]。

综上所述, 妇产科下腹部横切口采用分层撕开法开腹及皮下脂肪不缝合, 具有脂肪液化少、手术时间短、手术损伤小、手术出血少、术后病率低、术后疼痛轻、术后恢复快、不需拆线, 伤口甲级愈合率高且美观, 硬节少, 住院时间短、节约资源、平均医疗费用少、群众满意度高、减少了医疗纠纷, 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手术简便、快捷、安全易学会, 深受广大医生的青睐, 值得临床推广。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说明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说明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柳耀萍, 刘芳芳, 王金锁, 等.妇产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浅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72 -73 .

[2] 马彦彦.新式剖宫产术[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22-57.

横切口手术妇产科 第5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小儿疝气患者34例, 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男性患者15例, 女性患者2例, 患者年龄8个月~14岁, 年龄6.0±1.4岁, 发病时间7d~5年, 开始发病时间2.1±0.5岁。对照组男16例, 女1例, 患者年龄11个月~12岁, 年龄5.0±1.2岁, 患者发病时间6d~4.9年, 开始发病时间3.1±0.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手术治疗, 治疗组患者进行横切口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外环中上方腹横纹肌下进行手术横向切开, 长度1cm左右。对切口皮下组织使用小拉钩和蚊式钳进行钝性分离, 确保精索暴露。纵向切开疝囊, 对疝囊进行游离分剥, 使用可吸收线进行高位疝囊结扎。止血处理后将精索睾丸复位。在无菌操作下使用止血钳对患者切口皮肤进行覆盖敷贴, 对手术麻醉后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进行处理, 常规输入抗生素预防感染。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切口大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进行记录, 观察患者的并发症状况, 统计并发症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SPSS 16.0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 采取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治疗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在临床中, 通过手术对患者的疝囊进行切开, 对疝囊进行游离, 实现对疝囊的结扎切除或隔离切除, 确保从本质上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横切口手术在对小儿疝气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以明显缩小患者的切口面积, 提高患者在手术后的恢复效果, 对患者的治疗具有非常好的促进效果[3]。

在本次治疗的过程中, 治疗组患者的手术切口1.7±0.9cm、手术时间5.5±0.4min、住院时间1.7±0.9d, 无并发症出现, 其手术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5) 。在本次治疗的过程中对照组出现2例术后不良症状, 经及时治疗, 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研究结果证实, 对小儿疝气患者进行横切口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效果, 降低患者在手术中的不良反应, 减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 缩短患者治疗时间。

医师在治疗中要加强对患者的抗菌处理, 提高对患者术后抗感染效果, 避免患者手术操作中切口暴露形成感染, 导致患者手术风险上升。手术操作时, 要注意对膀胱手术操作进行准确定位, 防止切口过于靠近膀胱内侧造成损伤;游离疝囊的过程中, 医护人员要对损伤的疝囊及时进行修补, 留置导尿管, 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处理, 防止患者出现其他并发症。

摘要: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小儿疝气患者34例, 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手术治疗, 治疗组进行横切口手术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组患者的手术切口1.7±0.9cm、手术时间5.5±0.4min、住院时间1.7±0.9d, 无并发症出现, 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5) , 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横切口手术可以有效提高小儿疝气患者的治疗效果, 缩短患者治疗时间。

关键词:小儿疝气,横切口手术

参考文献

[1]韦启鹏, 宋伟鹤.小儿疝气手术治疗及临床麻醉药物研究[J].河北医学, 2011, 17 (7) :903-906.

[2]廖跃武.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疝气120例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 2011, 28 (8) :1598-1599.

剖腹产横切口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第6篇

2013年1月~2014年1月, 我院科室对200例产妇行剖腹产腹部横切口手术, 先将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1月, 我院科室对200例产妇行剖腹产腹部横切口手术, 并提前排除胎儿头过高, 前置胎盘患者, 胎盘位置低, 双胎或多胎等不适宜行剖腹产腹部横切口手术的患者[2]。产妇年龄19岁~40岁, 平均年龄 (25.3±3.4) 岁, 孕周37~42周, 平均孕周 (38.5±1.3) 周, 体质量为 (68.2±5.8) kg, 身高为 (159.5±2.4) cm。

1.2 手术方法

剖腹产的切口有两种:一种是横切口, 另一种是竖切口[3]。横切口就是在下腹壁下垂的皱褶处, 阴毛线上方, 做一个15~20cm的横切口, 切开皮肤后, 逐层切开皮肤下的组织, 分离腹部的肌肉, 直到子宫的表面。第二个切口会在子宫下段, 可以减少对子宫体的损害, 减少再妊娠的危险[4]。相对于竖切口而言, 横切口伤害肌体相对较少, 术后的疤痕较小, 一般不会影响到穿泳装, 因此横切口又叫做比基尼切口, 详如图一所示。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产妇从平时轻松、自在的生活环境突然进入陌生的医院中, 再加上医护人员严肃的面孔和陌生的医疗群体, 如果产妇对手术缺乏心理准备, 则会引起产妇的恐惧心理, 并且随着手术的临近, 产妇的心理压力会逐渐加重, 会产生既希望早点进行手术, 又企图放弃手术的复杂心理变化[5、6]。

2.2 术前准备

所有产妇均卧床休息, 密切观察脉搏、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观察腹痛、自我感觉情况及记录阴道出血量等[7]。剖腹产术前需要和产妇及家属做好沟通工作, 减少产妇及家属对手术顾虑及害怕的心理: (1) 了解产妇对剖腹产手术所掌握的知识程度, 了解产妇具体担心的问题和经济状况。 (2) 教会产妇术后如何咳嗽, 采取适宜的体位。 (3) 解释剖腹产手术的方法、手术过程、麻醉的安全度。 (4) 术前要做一系列检查, 包括孕妇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既往病史、现在体检结果、血型、肝功能、HI病毒、丙肝、梅毒, 以确定孕妇和胎儿的健康状况。 (5) 剖腹产术前产妇要空腹, 并且确认产妇身上没有饰品, 然后备皮、取血、插尿管, 送进手术室。

2.3 术中护理

产妇进入手术室后, 情绪比较紧张, 护理人员可适当与产妇交谈与手术无关的话题, 分散其注意力。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要一丝不苟, 操作快、准、稳, 边操作边解释, 多沟通使产妇获得安全感, 积极主动配合手术。胎儿娩出处理好后, 把新生儿抱给产妇看, 并与之身体相贴, 告之胎儿的性别、出生的准确时间。

2.4 术后护理

(1) 麻醉未清醒前取去枕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保证呼吸道通畅。要注意观察产妇呼吸, 血氧饱和度, 有无嗜睡和呼吸抑制情况及镇痛效果, 必要时请麻醉医生处理[8]。产妇意识清醒后采取侧卧位, 减轻对切口的震动和牵拉痛。 (2) 术后6小时内应禁食, 以后逐步增加食量[9]。 (3) 每天擦洗外阴一次, 保持外阴清洁干燥, 勤换卫生垫。保证足够的休息及睡眠。 (4) 指导患者的卫生宣教、疾病相关知识, 鼓励患者有效咳嗽、排痰、功能锻炼等, 预防各种并发症的措施落实到位。 (5) 术后4~5d可以出院, 注意阴道出血量, 会比自然产多1~3倍, 如果不适及时通知医生。

3 结果

经过剖腹产横切口围手术期的护理, 200例产妇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 190名产妇均在术后4~5d出院, 其余10名产妇因非医疗原因延迟出院。

4 讨论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增强, 剖腹产后的皮肤切口的愈合情况备受准妈妈们的重视。过去剖腹产手术的刀口是竖切口的, 疤痕比较明显, 剖腹产横切口则是顺着皮肤的纹理横切一个口, 切口容易愈合, 而且切口位置较低, 易于遮挡, 比较美观[10]。但是因为女性在怀孕期间乃至生育期间处于一个代谢旺盛的时期, 外加术后护理不当、月子过度进补, 部分产妇会在剖腹产术后12周内产生增生性疤痕, 导致伤口留下较明显的疤痕, 因此爱美的产妇可在医生的建议下选择预防疤痕过度增生的产品, 防止疤痕增生。

剖宫产是解决某些难产最有效的手段, 做好孕产妇的围手术期护理至关重要, 严谨细致的护理, 才能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母婴安全及良好的术后康复。

参考文献

[1]吴梓瑛.腹腔外与腹腔内子宫切口缝合方式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疗美容, 2014, 4 (3) :44, 20.

[2]万星秀.剖腹产术后护理108例报告[J].海南医学, 2001, (7) :88.

[3]耿凤琴.剖腹产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4, (11) :195-196.

[4]潘宝业.对剖腹产手术患者的护理体会[J].黑河科技, 2000, (4) :56-57.

[5]陈传芳.妇科病人手术前后的心理护理[J].青岛医药卫生, 2006, 38 (4) :304-305.

[6]王娴.妇产科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措施[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5) :74-75.

[7]乐杰.妇产科学 (第七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05.

[8]喻新华, 梁英, 常晓畅, 等.围手术期雾化吸入祛痰的改进与质量控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 (10) :27-28.

[9]高勇, 彭南海.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护理[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6, (3) :190-191.

横切口手术妇产科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阑尾炎行手术方式治疗的患者100例, 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30例, 女20例;年龄在21~47岁, 平均 (32.6±2.8) 岁;发病距离就诊时间在4~20h, 平均 (11.7±1.4) h。对照组患者中, 男32例, 女18例;年龄在20~45岁, 平均 (32.2±2.6) 岁;发病距离就诊时间在3~18h, 平均 (11.2±1.3) h。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程度、就诊时间等一般资料上进行比较, 无明显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临床均主要表现为右下腹部持续性出现明显疼痛, 均经血常规以及腹部B超等辅助检查[2], 显示具有阑尾炎临床基本症状, 同时结合临床病理组织学予以诊断并确诊。排除诊断结果不明确患者, 体型过于肥胖患者, 疑有异位阑尾炎、穿孔性阑尾炎以及阑尾周边出现脓肿等症状异常情况的患者。

1.3 手术方法

1.3.1 观察组

经麦氏点行横切口进行手术。患者取平卧姿势, 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 于患侧进行按压, 将麦氏点受压后痛感最明显部位选为切口部位, 并行2.5~3.5cm长切口, 顺次将皮肤以及皮下组织切开, 并将皮下的脂肪组织牵拉开, 然后将腹外斜肌腱膜行斜形方式切开, 钝性将腹内横斜肌分别予以分离直至腹膜后, 斜形或横形切开腹膜, 探找到阑尾并予以切除。阑尾残段采用“8”字进行包埋缝合[3]。术后7d常规方式应用抗生素。

1.3.2 对照组

常规方式行麦氏切口手术。麻醉方式及术中患者体位同观察组, 于麦氏点按压痛感最明显处行5~7cm斜切口, 后于腹腔常规方式将阑尾切除, 并采用荷包方式包埋缝合。术后7d内常规方式应用抗生素。

1.4 评价指标

(1)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整体情况进行总体评价, 主要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以及术后镇痛患者比率和经随访6~18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 (2) 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具体发生情况予以统计分析。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分析处理, 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 并使用t检验, 采用χ2对计数资料予以检查, 以P<0.05判断为差异性明显。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整体情况

观察组手术时间 (28.3±2.7) min, 切口长度 (2.9±0.2) cm, 手术出血量 (92.5±7.3) mL, 术后排气时间 (19.4±6.2) h, 术后下床时间 (15.4±5.8) d;对照组手术时间 (40.6±4.2) min, 切口长度 (6.3±0.8) cm, 手术出血量 (116.2±10.4) mL, 术后排气时间 (26.7±8.3) h, 术后下床时间 (21.6±7.1) d。在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上, 观察组较之对照组用时均相对更少;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更小, 且手术出血量相对更少;另外, 观察组术后未出现需镇痛患者, 对照组出现3例, 占6.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 对照组为12.0%。整体比较, 观察组手术效果更加显著 (P<0.05) 。

2.2 两组并发症具体发生情况

观察组分别出现1例切口感染和肠粘连患者;对照组出现3例切口感染, 2例肠粘连, 以及1例切口疝和1例残端出血患者。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少 (P<0.05) 。

3 讨论

3.1 阑尾炎与手术方式

阑尾炎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急腹症, 一般起病急, 且病情进展快, 患者右下腹部出现持续性镇痛, 部分患者难以耐受。手术治疗及时将阑尾切除是临床治疗阑尾炎的基本方式。常见的术式主要有传统常规手术方式、麦氏切口方式以及腹腔镜手术方式等术式, 近些年随着临床医术的不断提高, 对手术的要求进一步提升, 减少手术的损伤程度, 并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 促进术后患者身体的尽快恢复, 成为临床行阑尾切除手术的目标。横切口手术方式即很好地改善了既往术式中的弊端, 对提升整体手术效果作用明显, 逐步得到临床的认可。

3.2 横切口手术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

横切口手术一般是基于麦氏点, 后行小横切口进行的一种阑尾炎术式。由于手术切口明显减少, 对患者身体的损伤相对更小, 减轻患者的痛苦, 且一般不会造成切口开裂, 术后恢复时间明显缩短;同时,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手术效果一般比较理想;且手术瘢痕比较小, 对外形的美观影响更小;另外, 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手术费用相对降低;且此种术式具有较好的临床普及性[4], 整体而言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研究结果即显示, 较之常规麦氏切口手术方式, 横切口术式在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上均相对更少;且手术切口长度更小, 手术出血量相对更少;另外, 术后未出现需镇痛患者, 并发症发生率为4.0%;麦氏常规术式组出现3例需镇痛患者, 占6.0%;并发症发生率为12.0%;横切口术式整体应用效果更为显著 (P<0.05) 。

3.3 横切口在阑尾炎手术中的适应证

横切口行阑尾炎手术应对患者进行慎重选择, 确保患者具有手术适应证, 一般具有以下情况的患者不在手术适应证范围: (1) 发病后距离手术时间一般不应超过36h, 对24h内患者更具适应性; (2) 临床症状提示阑尾炎相对处于浅表部位, 以明显的肌紧张以及右下腹压痛为主要表现; (3) 无明显的既往病史, 临床经辅助检查并结合病理学诊断后疑有异位阑尾炎、穿孔性阑尾炎以及阑尾周边出现脓肿症状, 或合并有腹腔内其他相关疾病的患者; (4) 体型过于肥胖, 腹部的脂肪明显过厚的患者[5]。

综上所述, 横切口在阑尾炎手术中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应用, 但在应用中应确保所选手术病例具有手术适应证, 以利于手术效果的改善。

摘要:目的 分析横切口在阑尾炎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适应证。方法 随机选取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阑尾炎行手术治疗患者100例, 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50例, 分别采用横切口术式以及常规麦氏切口术式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手术整体情况, 并对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予以具体统计。结果 在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上, 观察组用时均相对更少;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更小, 且手术出血量相对更少;另外, 观察组术后未出现需镇痛患者, 对照组出现3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 对照组为12.0%, 且并发症类型相对更多。观察组手术整体效果更显著 (P<0.05) 。结论 横切口在阑尾炎手术中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 但在应用中应确保所选手术病例具有手术适应证, 以利于提高手术效果。

关键词:横切口,阑尾炎手术,应用价值,适应证

参考文献

[1]明新周, 明新求.小横切口单层缝合法在阑尾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2, 5 (1) :41-42.

[2]金丽明, 杨惠文.小横切口阑尾切除术155例体会[J].腹部外科, 2007, 20 (5) :305-306.

[3]苏遂仁.小横切口阑尾切除术1253例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20) :155-156.

[4]吕会增, 陈图锋, 徐明, 等.横切口腹膜外单层缝合用于阑尾切除术临床评价[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8 (3) :206-208.

上一篇:专项力量特征下一篇:发展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