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文件备份范文

2024-08-26

异地文件备份范文(精选9篇)

异地文件备份 第1篇

电子文件自身特性决定了其保存较其他传统存贮介质更不稳定、更易损坏的风险。为此有必要对电子文件进行异地备份。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国外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了这项工作。这种异地备份分为自行异地备份与商业化异地备份两种模式。自行异地备份是电子文件产生者用自身的资源在其不同地域的分支机构对电子文件进行备份;商业化异地备份是电子文件产生者将产生的电子文件交给专门的商业化数据公司, 由商业化数据公司负责进行异地备份。商业化异地备份是目前信息产业中最普遍的外包业务之一。美国“911”事件后, 在世贸大楼中的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从灾难中恢复过来, 就是得益于事先的电子文件“异地备份”。

在我国, 最早关注与研究电子文件“异地备份”的是金融企业。从“中国知网”检索的结果看, 国内最早开始研究电子文件“异地备份”的论文发表于2000年。“异地备份”的论文有42篇。档案部门最早关注电子文件“异地备份”是在2002年, 相关论文有4篇。无论从关注度与研究的深度、广度上都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

近些年, 随着档案信息化程度的提高, 电子文件的安全性问题引起了档案行政管理高层的关注。2007、2008年国家档案局将这一问题列入了当年国家档案局科研项目指南。国家及各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也强调:“要在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立政府电子文件异地备份中心, 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 (单位) 在向信息中心报送电子政府信息的同时, 一并向国家综合档案馆报送一份电子政府信息, 以确保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资料收集的齐全和应对各种突发自然灾害。”

从实践层面上看, 国内从事电子文件“异地备份”的商业化企业已经从无到有。陕西省档案馆、河南省焦作市档案馆等一些国家综合档案馆已经建立了电子文件异地备份中心。

从技术层面上看, 硬件、软件、通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电子文件“异地备份”的实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特别是硬件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为财力有限的档案部门实现电子文件“异地备份”提供了条件。

二、区域性电子文件中心建设与电子文件异地备份研究的必要性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办公自动化的迅速普及和应用, 各级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多种类型的电子文件, 这些文件从今年开始将陆续移交到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如何做好这些电子文件的管理, 尤其是如何规避风险、保证这些电子文件的安全和持续有效地利用, 已经成为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各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建设电子文件中心和对电子文件进行异地备份无疑是解决电子文件的安全和持续有效利用的方法之一。这样做可以防止系统遭到攻击, 可以应付突发事变, 可以迅速快捷地提供利用。但是经过调查, 我们发现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 大部分地方综合档案馆都无力建立单独的电子文件中心, 而对所有电子文件都能进行异地备份的地方综合档案馆就更少。基于这种情况, 我们认为由各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牵头, 加强各地间的沟通和协作, 建设区域性的电子文件中心, 按照规范格式对电子文件进行异地备份是切实可行的一项措施。

但地方综合档案馆对这一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地方综合档案馆档案管理与电子文件管理是“地自”为战, 与属地以外的档案馆没有直接的业务关系, 各馆相互之间也没有馆际交流。这种状况更加大了电子文件保存的风险性。

地方综合档案馆电子文件“异地备份”研究是今后档案部门特别应该给予关注与加大研究力度的工作。

三、区域性电子文件中心建设与电子文件异地备份研究的意义

认真深入地进行区域性电子文件中心建设与异地备份研究, 无论在学术上、经济上、实际工作中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 学术意义。

从学术上讲, 目前我国地方综合档案馆电子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局面, 学术界关于建立各地电子文件中心研究的大部分资料与数据很少。这一研究的最终成果, 可为目前国内过于空泛的电子文件管理理论研究提供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能够让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真正了解我国各地电子文件管理的现状, 为加强电子文件的管理和利用, 为在电子档案管理方面的馆际合作、馆企合作创造条件, 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2. 经济意义。

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 地方综合档案馆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必然涉及一定的技术条件, 在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各地方综合档案馆电子文件管理现状等情况后制定的规范, 其适用性将更强, 由此就可能减少各地方综合档案馆电子文件管理过程中的转贮、迁移所产生的费用, 减少由于技术或操作流程方面存在的问题造成的浪费, 这样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是隐性的, 但比直接的经济价值更重要。

3. 实用意义。

高校档案数据异地备份策略探讨 第2篇

目前,档案数据备份工作已引起高校档案馆的高度重视,无论各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进度如何,各馆基本都建立了较完备的本地备份和离线备份制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档案数据异地备份还未引起高校档案界的足够重视。

1 高校档案数据异地备份的必要性

目前,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档案数据安全在档案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计算机系统中的档案数据时刻面临着各种威胁和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灾害风险。档案数据面临的灾害风险包括火灾、水害、电源灾害、气象灾难以及地质灾难,除气象灾难和地质灾难外,其余风险发生概率都较高,而气象和地质灾难对档案的破坏往往是毁灭性的。目前,虽然这些突发性灾难未涉及高校档案馆,但其危害性和残酷性应该引起高校档案馆的重视,灾害一旦发生,本地保存的档案可能会遭受毁灭性的损失,因此,为了降低档案安全风险,必须对档案数据进行异地备份。

1.2 人为因素。在数字时代,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与长久保存问题是档案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为了避免因网络恶意攻击、破坏性病毒入侵、操作失误、蓄意破坏、设备故障等带来的档案系统崩溃、数据损毁问题,必须开展档案数据异地备份工作。

2 高校档案数据异地备份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各高校建校规模不同,建校历史长短各异,馆藏档案数量差异很大;各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进度不一,馆藏数据量差距也很大,难以形成共识;高校档案馆之间协调机制不健全,普通高校隶属于各级教育部门,而档案业务工作接受所在城市的档案局指导,同一省区内的高校档案部门之间联系尚且无法畅通,不同省份的高校档案馆之间更是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渠道,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高校档案馆之间进行档案的异地备份保管,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可操作性;同时,各高校档案馆数字化程度和规模各不相同,使档案的异地备份保管在费用协调方面也存在难度。

2.2 经费与技术人才欠缺。档案部门在高校内部属于教辅单位,办公经费本就勉强维持运转,档案数字化加工又要占用一大部分经费,难以承担异地备份及备份后续管理所需的费用。同时,档案数据异地备份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选择何种备份方式、何种备份介质、如何确保备份数据的安全与长久保存问题都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术,高校档案部门由于种种原因,缺乏这方面的技术人才。

2.3 对异地备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异地备份是一项高投入而几乎无产出的工作,由于突发性、地域性灾难发生的频率很低,使得许多高校档案馆认为档案数据异地备份也许永远不会用到,因此,不愿意在上面花费太多的金钱和精力。

3 高校档案数据资源异地备份的具体策略

选择同一省份、不同地区的,规模相近的高校档案馆,而且,档案数字化规模与进度相近,最好是使用同样的档案管理软件的高校之间建立档案数据异地备份合作机制,并通过签署协议来明确异地备份的具体实施细节和双方的责任及义务。目前,“南大之星”档案管理软件在高校中用户多达四五百家,并且,各个高校用户可以通过软件开发公司建立的QQ群保持联系,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方便地寻找合适的有异地备份合作意向的高校。

3.1 数据备份中异地和载体的选择

3.1.1 异地的选择。“异地备份”中“异地”的选择是异地备份工作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如果“异地”选择不当,等于没有异地备份,容灾能力几乎为零。选择“异地”时,首先,应保证两地不处在一个地震带,不处在一个大河流域。其次,要通盘考虑人力、物力、财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1.2 载体选择。档案数据异地备份的载体选择问题也非常重要。备份载体要选用较耐久的材质,使数据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可以维持更长的可读时间。目前,在档案异地备份中运用较多的是移动硬盘和光盘。移动硬盘具有存储量大、读取速度快等特点,是备份电子文件与数字化档案信息的重要载体;光盘具有存储容量大,可靠性高,存储的信息不能被轻易地改变,存取速度快,保存管理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能满足确保档案信息备份的需要,也是目前档案机构运用较多的备份载体,但是,光盘也有使用寿命短的缺点。

所以,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要想最大限度地保证异地备份数据的安全,最好能保存尽可能多的数据备份,多种备份介质并用。比如,可以将备份数据在服务器或工作机上复制一份,移动硬盘上保存一份,然后,再用光盘刻录一份保存,避免因某种存储介质出现问题后导致数据丢失。

3.2 异地备份方法选择

3.2.1 馆际互备。选择规模相近的高校档案馆,双方经协商建立档案数据异地备份合作机制,通过移动硬盘、光盘等存储载体进行档案数据互存储备份。这种互存方式的好处是存储介质轻便,所需空间小,所需费用也相对少一些。

3.2.2 远程异地容灾备份系统。利用网络技术建立数字档案远程异地容灾备份系统,选择异地高校档案馆作为数字档案远程异地容灾备份系统的互存单位进行互存,实现实时备份、互为备份,在紧急情况下可保证正常档案信息服务。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采用虚拟磁带异地备份库进行数据备份与恢复,可以实现对档案系统在发生自然灾害、战争、人为因素、硬件故障等情况下,及时有效地恢复数据库数据,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其缺点是前期投入大,后期系统维护、更新的费用更高。

两种方法相比,前一种因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档案的安全,而且,成本低、安全性高,更易于被多数高校档案馆接受。不过,这种档案数据异地备份方式的难度在于合作模式如何长期保持稳定,所以,需要合作高校之间充分沟通,并通过签署协议来明确异地备份的具体实施细节和双方的责任及义务。

3.3 异地数据备份的时间选择及具体策略

3.3.1 每学期末进行一次完全异地备份。完全备份是将所有数据库文件和应用软件复制到备份设备上。高校档案工作周期性强,每年暑假前主要接收上一年度的管理类档案,寒假前整理完成科技类档案,所有这些档案的目录录入和扫描电子文件上传档案管理系统都会在假期之前完成,之后,这些数据基本不会发生变化,比较稳定。所以,将异地完全备份时间放在每学期结束前,既可以避开档案查询利用的高峰期,又可以将整个学期的档案数据完整保存。

备份双方可以通过协商购买同样容量的移动存储设备,如300G或500G的移动硬盘,将本馆档案数据库完全备份下载到移动硬盘上,定期互寄或人工传递,如果数据量过大,也可以约定只备份重要的档案数据,或剔去占用空间较大的声像档案。然后,将收到的移动硬盘中的数据保存到服务器或电脑硬盘中,也可以根据约定刻录成光盘保存,在下一个学期结束时,再将下载有新的备份数据的移动硬盘互相寄回,可以通过协议约定双方各自负担的费用。

3.3.2 每月进行一次差量数据备份。高校档案数据库在学期中间变化不大,进行一次完全备份后,每月可以通过远程桌面连接或ftp进行一次差量数据备份,把与前一次备份新增加或改变的数据进行备份即可。这种备份的优点是数据量较小,备份所需时间短,可以通过网络在线完成。备份完成后将数据下载至移动硬盘脱机保存。

3.3.3 每周进行一次目录数据备份。一般的档案管理系统目录数据库数据量较小,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数据备份,电子文件往往是以附件的形式与目录挂接,所以,通过手动的远程桌面连接或ftp远程数据传输,每周进行一次目录数据备份,远程目录备份应放在与完全备份数据不同的文件夹中以示区别。

3.4 异地备份数据的管理。备份数据的保管和维护是实施异地备份工作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双方通过协议约定异地备份数据的保管和维护,必要时,可以对部分重要档案进行异质保存,所需费用由双方约定解决。对异地备份的档案数据还要定期进行抽检,如光盘、移动硬盘,要定期检查看是否能正常读取,发现问题应及时与备份合作单位沟通,积极采取补救措施。

在危害档案安全的突发社会事件和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高校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人员必须树立防范风险意识,提高灾害应对能力,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备份方法与策略,并能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改进,以最大限度地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来稿日期:2011-12-15)

高校重要档案的异地备份 第3篇

一、突发性灾难造成档案损毁的案例

笔者通过不同途径搜集了一些突发性灾难对档案造成严重损毁的案例, 并对其进行筛选、归纳、整理, 发现突发性灾害造成档案损毁的案例大体分为以下类型:

1. 渎职型灾难。

1998年12月18日下午, 某自治区档案馆一号库房发生重大火灾, 三个密集架的档案全部烧毁, 2203卷民国档案及2000多卷近期档案全部燃为灰烬。灾害原因:该馆工作人员在使用“图书档案微波杀菌灭虫机”过程中, 夹带了档案中的金属回形针, 在微波机高频电磁波的作用下产生感应电流后, 高温引起档案纸局部受热自燃, 装盒归库后又扩大, 引燃其他档案, 从而形成火灾。

2. 人为破坏型灾难。

2001年9月11日发生的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 不仅摧毁了美国纽约地标性建筑——世界贸易中心双塔, 夺去了数千人的生命, 同时也摧毁了许多公司赖以生存的商业档案资料, 从而导致这些公司遭受重创。灾害原因:恐怖分子通过劫持多架民航飞机, 冲撞纽约曼哈顿的摩天高楼以及华盛顿五角大楼的自杀式恐怖袭击造成的火灾。

3. 自然灾害型灾难。

2008年, “5.12”汶川特大地震使北川羌族自治县档案馆遭受巨大损失, 6层楼高的档案馆坍塌成两层楼高的废墟, 馆藏档案资料8.5万余卷 (册) 被埋在废墟下面, 其中国家重点档案有8801件。震后共抢救出档案资料5万余卷 (册) , 这部分档案遭到极大损毁, 全部修复整理完毕需要4至5年时间。但该馆较完整记录羌族1700多年发展史的“孤本”档案《石泉县志》在地震中丢失, 损失惨重。灾害原因:为突发性特大自然灾害——地震所造成的档案馆坍塌、档案被埋。

4. 连带波及型灾难。

2009年3月3日, 德国科隆市城市档案馆突然坍塌。该馆是德国最大的历史档案馆之一, 馆藏档案6.5万宗, 不少档案超过千年, 其中最早的档案是公元922年的1份文字档案资料。该馆还藏有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手稿,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著名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文学作品原本, 科隆地方史图片资料等珍贵档案及文物。灾害原因:据当地人士分析, 坍塌原因可能是因为档案馆所在地区正在修建地铁工程, 致使档案馆地基松动受损。目前, 此案尚在调查之中。

二、高校重要档案异地备份的重要性

上述各类型的突发性灾难案例仅是诸多突发性灾害的部分代表, 虽然灾害的类型各不相同, 但笔者所选取的灾难案例都具备以下两大共同特性:一是无法预测性;二是对档案破坏的不可逆转性。这些突发性灾难虽然未涉及到高校档案馆, 但其危害性和残酷性足以令高校档案馆管理者震惊和警醒。高校档案馆要想预防和避免在类似的灾难中“中招”, 就必须未雨绸缪, 针对突发性灾害的无法预测性和对档案破坏的不可逆转性, 进行风险意识防范。

也许有人会说:高校档案馆所藏档案数量、质量及其重要性远远不及国家、省、市档案馆, 重要档案数量也不及国家、省、市档案馆多, 没有必要搞异地备份。但笔者认为, 虽然高校档案馆馆藏重要档案不及国家、省、市档案馆多, 但高校重要档案异地备份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高校重要档案异地备份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高校重要档案异地备份, 不仅保护了高校档案馆自身的重要档案, 从长远来看, 也保护了国家的重要教育档案。 (2) 高校重要档案异地备份, 有效规避了因仅有一套重要档案所带来的一系列灾难风险, 切实提升了高校重要档案的风险防范机制。 (3) 高校重要档案异地备份, 有效地控制了因高校档案馆本地遭遇突发性灾害, 给高校馆藏重要档案带来的不可逆性损毁, 从源头上解决了高校重要档案在唯一地点存放所产生的安全隐患。 (4) 高校重要档案异地备份,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档案人员因突发性灾害对馆藏档案的损毁所产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

三、高校重要档案异地备份的方式

笔者认为, 在目前情况下, 高校档案馆应主动参照国家对省、市、县重要档案异地备份的具体要求, 结合本馆实际情况, 创造条件, 逐步开展高校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工作。笔者认为, 高校重要档案异地备份的方式大体有如下几种:

1.选择一所与本校档案馆规模相仿、距本馆所在地300公里以上、不属同一江河流域、同一电网、同一地震带的本省或其他省份高校档案馆作为互相存放重要档案的对象, 互在本馆为对方设立规模相当的备份档案库, 互相为对方存放重要的纸质备份档案。如地区突发性灾难造成本校档案馆重要档案的损毁, 可在灾难结束后, 立即将异地备份档案调回使用, 同时对这部分重要档案进行再次复制后, 继续送往异地备份。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安全, 管理也方便, 由于采用互换重要档案异地保存的方式, 在档案库房、档案装具方面资金投入较少。弱点是复制纸质档案副本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 工作量大且费时, 备份档案运输也比较麻烦, 在路途中存在安全隐患。

2.加快本校档案馆档案信息化进程, 对本校重要传统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扫描, 并通过移动硬盘、光盘、磁盘阵列等存储载体进行存储备份。这种互存方式的好处是存储介质轻便, 所需空间小, 所需费用也相对少一些。但其弱点是安全系数较低, 若干年后可能会出现因阅读设备不配套而无法读取的情况, 因此需考虑异质转存的问题和阅读设备升级后的重新备份问题。

3.在完成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前提下, 设想建设数字档案远程异地容灾备份系统, 选择其他省份高校档案馆作为数字档案远程异地容灾备份系统的互存单位进行互存。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采用虚拟磁带库进行数据备份与恢复, 可以实现对档案系统在发生自然灾害、战争、人为因素、硬件故障等情况下, 及时有效地恢复数据库数据, 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其弱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系统将面临进一步升级、更新的问题, 在升级或更新中, 可能会产生数据目录结构丢失和数据丢失的问题, 此外还可能面临系统崩溃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军.灾难的启示:建立极重要档案保护制度势在必行[J].上海档案, 2002 (2) .

对开展重要档案异地备份的认识 第4篇

1备不备

异地备份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不论什么地方都应如此。对位于华北平原地震带与汾渭地震带之间,受这两个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影响较大,多年来被确定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全国重点抗震设防城市之一;且中心城区地势北高南低,平原过渡带短,夏季降雨集中,一旦遭遇突发性和破坏性较强的暴雨,极易造成洪涝灾害的焦作来说,应率先做好此工作。

2备什么

省局《通知》规定的保存在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的五个方面内容是异地备份的重点,结合焦作的实际,我们扩大了备份的范围。一是将备份的范围扩大到了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求不管是已移交档案机构保存的,还是仍保存在其他机构,甚至是仍保存在个人手中的,只要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保存价值,都应进行异地备份。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很有价值的档案,并未全部移交到国家综合档案馆,以往我们档案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效果并不是很好。现在开展的异地备份工作,在不改变档案的所有权,甚至不改变档案原件保管地的前提下,通过柔性接收的办法,可以将我们想接收但接收不过来的重要档案收进档案馆保存,达到档案保护和丰富馆藏的双重目的。二是不放松异地备份的另一个重点各类民生档案。近年来我们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其重点就是民生档案,如果只是对其进行了规范,而未整合保存到档案馆,没有进行异地备份,其安全就没有根本保障,自然也谈不到档案利用体系的建设。

3怎么备

一是备份件怎么做,二是在备份库里如何存放备份档案。关于备份件,如果我们以往已经制作有第二套或复制卷(件),或已经进行了数字化转换,拿出一份纸质的或电子的进行备份就行了。比如现保存在市房产管理中心的房产档案,已经全部扫描加工有电子档案,只需用磁带复制一套即可。如果是新制作,现在设备和技术均不成问题,原则上应以电子档案为主。对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医疗等民生领域中形成的动态业务电子文件和数据库,应每年异地备份一次,同时保存其系统文件。

档案馆的基本职能,一是存史,二是利用。所谓异地备份,存是主要目的,在备份库一般不提供利用。所以,备份档案在存放上(装盒、装箱、上架)与现在的办法应有原则性区别,其关注点,一是防火、防潮、安全保密;二是便于搬运;三是不同载体保管环境要求不同,最好分库存放。

4将来怎么办

重要档案异地备份是项长期工作,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定期收缴,定期向备份库移送。对平时存档和年度文件归档制度进行调整,纸质文件至少要多存一份,要明确细化需异地备份保存档案的范围。加强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管理,通过政务内网,实行电子文件即时在线归档。除法定进馆单位的重要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外,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医疗等民生领域中形成的业务电子文件和数据库,市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的数字化成果(包括项目前期文件、隐蔽工程和竣工图等),作为监管的重点,确保各类专门档案的安全可控。加强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备份库的特点,设计建设经济实用、方便整体搬运的档案架柜等装具。

浅谈电子档案的异地备份管理 第5篇

一、电子档案异地备份管理的必要性

电子档案异地备份管理是对电子文件经过数据保存处理并对系统、数据库和数据进行备份后通过多重备份形式, 利用不同存放载体所开展的系统外异地备份管理工作。长期以来, 档案在面对突发事件或重大自然灾害时, 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以往的档案异地备份工作是以纸质档案为主, 不仅需要人力和物力的配合, 还要有经济实力的支持,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 与纸质档案同时存在的还有大量的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各类电子档案, 电子档案配套管理工作的完善, 使其呈现出利于保存、提供方便、利用高效等优点。随着档案保护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掌握了电子档案的管理性能后, 运用多种载体储存档案并开展电子档案的异地备份工作成为可能。现阶段有三种形式的电子档案可以实现永久保存和提供利用:一是在设计工作中完成的各种可反复利用和可更改的电子文件, 如CAD图、WORD文件以及EXCEL文件等;二是通过收集产生的具有档案保存价值的各种电子文件;三是通过扫描设备将纸质档案原件进行扫描后产生的, 具有与纸质档案同等的一致性、永久性和不可更改性的电子扫描档案, 如TIF、PDF等格式文件。以上形式的电子文件通过利用不同的载体进行保存, 可以保证电子档案异地备份安全高效地开展。

二、电子档案异地备份管理的可行性

1. 异地保存成本低, 占用空间少。

纸质档案的异地备份方式具有占用空间大、提供利用不便、成本高等缺点, 而电子档案异地备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载体形式, 如磁盘、光盘、缩微胶片、硬盘等进行分别保存, 不但制作成本低, 而且方便携带和移动, 不受传统库房的要求限制, 占用空间小。

2. 提供安全高效的档案信息。

档案异地备份改变了传统档案管理的重藏轻用的管理形式, 使传统档案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紧密结合。数据以不同备份载体保存, 当需要利用备份载体或网络传送提供档案信息, 而一地的备份载体因机器设备或网络等原因无法正常提供利用时, 可通过异地其他备份载体继续提供, 以保证长期、高效、安全的利用档案信息。

3. 具有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 防患于未然。

当档案资源因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受到严重损毁时, 保存在异地的备份档案则安然无恙, 数据内容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三、做好电子档案异地备份管理的主要措施

1. 建立健全电子档案异地备份管理制度。

电子档案异地备份管理制度的建立要着眼于未来电子档案发展的方向, 确保档案信息资源长期安全有效, 要以《档案法》等法律法规和各行业相关的标准、规范为基础, 制定和完善电子档案操作管理、归档管理、存储管理等相关规定和管理细则, 并根据电子档案异地备份的特点建立一套完备的人员管理、设备管理、档案管理相结合的电子档案异地备份管理制度和应对突发性事件时档案数据恢复应急预案。

2. 抓好电子档案归档管理。

档案人员在电子档案的形成初期就应提前介入, 要求电子文件在归档时以件或册为单位完整归档, 以保证其归档后的完整备份和提供利用。对收集的各种电子文件, 尤其是技术含量高、价值大、具有长远利用需求的电子文件, 应要求归档人员注明该文件的详细内容、特殊要求等, 根据其重要程度进行归档备份, 设定异地备份管理等级。

3. 完善网络管理手段。

电子档案载体的多样化基本满足了当前电子档案保管工作的需要, 但很多电子档案的异地备份工作还停留在单一依靠计算机和相关设备近距离地提供利用层面上。网络技术的应用, 为电子档案异地备份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备份平台, 在电子档案备份级别不断提升达到海量存储时, 异地在线提供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因此, 不仅要使互联网络技术为我所用, 还应完善远程网络管理的手段, 加强电子档案网络防御体系的建设, 使电子档案异地备份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Sybase数据库远程异地备份 第6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许多单位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大量重要的数据在网络上被许多用户共享, 一旦服务器遭受破坏而造成数据丢失将会给用户带来巨大的损失。为了防止数据意外丢失或损坏, 必须对数据采取有效的备份手段。

二、Sybase数据库特性

Sybase数据库在当今企业级数据库应用方面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 它可以轻松地应用于Windows、Linux、Unix等操作系统。相比SQL server仅仅适用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局限性, Sybase的跨平台特性使得它更受开发者的喜爱。Sybase数据库产品是第一个真正基于客户/服务体系结构的RDBMS产品, 对客户/服务器计算技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Sybase数据库的集中式数据管理方式, 其数据库服务器一端数据相对集中, 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实际的日常维护工作中, 我们总结并实践了两种Sybase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方法, 其中《华南金融电脑》2008年第8期刊发的《基于sybase client实现大型数据的异地备份和恢复》一文介绍了以BCP方式实现数据的异地备份和恢复, 本文则从另外一个角度介绍Sybase数据库的远程备份与恢复。

三、实现方法

本文所介绍的方法已在南宁同城票据清算系统中得到应用, 实现了同城系统的三个应用数据库 (当日库ccsdb、历史库archdb和应用日志库logdb) 自动备份到异地的备份服务器上, 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 系统概况

南宁同城票据清算系统于2001年上线运行, 并于2008年底升级了清算中心服务器和密押系统。升级后, 清算中心增加了一台存储阵列, 阵列存储方式实行RAID 1管理, 原有的两台应用和数据库服务器实现双机热备, 主机故障时, 系统自动切换到备机, 极大地提高了数据安全性和系统稳定性;密押系统由高速密押卡升级为两台负载均衡的密押机, 任何一台密押机出现故障都不会影响同城业务的正常运行。另外, 密押机通过生成密钥文件进行密钥管理、发行, 操作方便、安全。

(二) 备份环境准备工作

备份环境如下:同城票据清算系统操作系统为SCO Unix5.0.6, 数据库为Sybase 11.0;备份服务器操作系统为Windows 2003 Server, 数据库为Sybase12.5。同城服务器位于核心机房, 备份服务器位于同城通信转接中心, 两地之间网络带宽为1G。

1. 备份服务器上的准备工作

(1) 要实现同城票据清算系统的数据库异地备份, 必须在备份服务器上安装Sybase Server。数据库安装好以后, 进入SybaseASE-12_5bin目录, 打开syconfig.exe, 创建Backup Server, 假定Server名字为BACKUPSERVER_BS, 启动服务BACKUPSERV-ER_BS。

(2) 建立目录D:TCQSNEW和D:TCQSOLD, 用来存放最近的2个数据库备份文件。在将同城服务器上的数据库备份到备份服务器之前, 执行编写好的脚本move.bat, 先将D:TCQSOLD中的内容删除, 并将D:TCQSNEW的内容移至D:TCQSOLD。脚本内容如下:

2. 同城服务器上的准备工作

(1) 将本地Sybase数据库备份到异地客户端上, 修改本地Sybase的interfaces文件, 添加远程客户端Backup Server的条目, 包括Backup Server的名称、地址和端口号, 其中Backup Server名称不能使用别名。本文interfaces文件需要加入以下信息:

BACKUPSERVER_BS

Query tli tcp/dev/tcpx00021451c0a864c80000000000000000

master tli tcp/dev/tcpx00021451c0a864c80000000000000000

IP地址 (c0a864c8) 和端口 (1451) 为十六进制表示。

(2) 在Sybase的master数据库的sysservers系统表中添加远程客户机上Backup Server的名字。

1>sp_addserver BACKUPSERVER_BS, null

2>go

(3) 登录Sybase数据库, 使用sp_helpserver查看至少存在以下2个条目, 并保证本地Backup Server服务启动。

本地Backup Server名称;

远程Backup Server名称。

(三) 数据库备份

建立数据库备份脚本backup.sh和dumpdata, 并创建定时任务, 于每日0:00时执行脚本backup.sh。

1. backup.sh内容:

isql-Uuser-Ppassword-i dumpdata

2. dumpdata内容:

dump database ccsdb to‘D:TCQSNEWCCS-DB.DAT’at BACKUPSERVER_BS

go

dump database archdb to‘D:TCQSNEWARCH DB.DAT’at BACKUPSERVER_BS

go

dump database logdb to‘D:TCQSNEWLOGDB.DAT’at BACKUPSERVER_BS

go

此处假定远程客户机存放备份数据文件的路径为D:TCQSNEW, 使其与上文文件路径保持一致。

(四) 数据库恢复

在同城票据清算系统服务器上执行远程恢复操作。

1>load database ccsdb from‘D:TCQSNEWCCSDB.DAT’at BACKUPSERVER_BS

2>go

1>load database archdb from‘D:TCQSNEWAR CHDB.DAT’at BACKUPSERVER_BS

2>go

1>load database logdb from‘D:TCQSNEWLOG DB.DAT’at BACKUPSERVER_BS

2>go

此处假定远程客户机上存放备份数据文件的路径为D:TCQSNEW, 使其与上文文件路径保持一致。

四、总结

电子档案异质异地备份实践与思考 第7篇

一、电子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的必要性

随着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进入最后收尾阶段和新增地质资料的汇交,全国地质资料馆地质资料电子档案迅猛增长,数据量达到近80TB。这些地质资料信息资源是国家宝贵的财富。地质资料电子档案的安全存储已成为全国地质资料馆目前必须面临的挑战与困难,许多人为与自然因素都有可能损坏数据,其损失是无法挽回和估价的。为了避免电子档案数据的失真与损毁,确保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可用性,开展异质异地备份工作是积极应对大数据时代地质资料电子档案信息安全挑战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电子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的依据

档办〔2009〕213号《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中规定:“档案馆要对本级重要档案及电子文件实行异地备份和异质备份,确保电子文件的长期可读,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的绝对安全。”[1]4GB/T18894-2002《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中要求:“把带有归档标识的电子文件集中,拷贝到耐久性的载体上,一式3套,一套封存保管,一套供查阅使用,一套异地保存。”[2]4这些规定和要求为异质异地备份保存工作提供了标准、规范和制度依据。

三、电子档案异质异地备份探索与实践

1. 电子档案异质异地备份工作机制。

为预防突发大范围自然灾害,多点异质异地灾备方式已成为灾备领域重要的发展趋势。电子档案异质异地备份工作机制采用馆际互备,是目前预防灾害的最可行办法。利用移动存储技术进行离线备份,这种方法投入不多,简便易行,且机动灵活,方便突发情况下的转移。离线备份载体选用光盘(档案级光盘、蓝光光盘)、磁带。全国地质资料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安全保障条件,电子档案异质异地备份采取4-3-2的异质存储策略,即:4种备份介质,3种不同的物理载体,其中2种是可移动的、离线的永久备份载体。2014年,全国地质资料馆形成了“两地三点”(即:本地、同城异地、异城异地)的存储安全保障体系:全国地质资料馆库房存放1套离线载体和1套服务器(磁盘阵列);同城异地———燕郊冶金档案馆存放2套离线载体(蓝光光盘和磁带);异城异地———甘肃省档案馆存放2套离线载体(档案级光盘和磁带):使电子档案的长期安全保存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2. 电子档案异质异地备份工作实践。

(1)异质异地备份基地选址。异地备份地点是直线距离在500公里以上,交通便捷,低发自然灾害的区域。异地备份场所的建筑应能预防八级以上地震,有防火、防水、防潮、防霉、防虫、防光、防尘、防盗、防磁的措施和设施,并设有确保涉密数据安全的各项防护措施,房间环境能符合电磁介质长期保存的要求。备份基地和数据源要注意“三个不原则”,不能在同一地震带,不能在同地电网,不能在同一江河流域。充分考虑全国地质资料馆5—10年的远期备份需求,需要至少60平米的存储空间,存放光盘备份载体和磁带介质载体。

(2)异质异地备份介质载体传递。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厅字〔2000〕58号通知转发《中共中央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国家保密局关于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的规定》,传递异地备份数据载体。传递异地备份数据载体前,应由专人将异地备份数据载体进行包装、密封、登记,应经单位主管领导批准,履行必要手续。传递异地备份数据载体时,应通过机要交通、机要通信递送,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密措施,使秘密载体始终处于携带人的有效控制之下。由专人将备份数据送达备份地点。专人运送异地备份数据时,实行二人护送制。必须有两名以上正式职工共同前往,共同负责,互相监督,确保备份数据的安全。传递数据的人员应是负责备份和库房管理的正式职工。

(3)异质异地备份基地管理制度。为确保存储的备份介质和数据的安全和长久保存,异质异地备份基地的负责部门应严格按照《异质异地备份基地管理制度》执行,指定专人管理,每日巡查并记录库房的温、湿度,库房的卫生保洁,认真落实库房防火、防水、防潮、防霉、防虫、防光、防尘、防盗、防磁“十防”要求,确保库房保管环境符合异质异地备份基地存储介质的长期保管要求。

(4)异质异地备份介质载体管理。异质异地备份基地的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备份介质载体和数据的安全,并为全国地质资料馆检查数据提供便利条件。

全国地质资料馆负责电子档案的同城异地、异城异地备份。负责异地备份介质载体的登记、存放、保管。负责异地备份介质载体的可读性、可用性检查。负责新增电子档案异地备份介质载体的更新。负责每3个月对新增电子档案的异地备份介质载体进行更新。对异地备份的电子档案还要定期进行抽检,如光盘,要检查其可读性、有效性。对检测出缺损或数据读取错误的备份载体,应采用新载体重新备份。

四、电子档案异质异地备份思考

目前,电子档案异质异地备份实行的是离线载体备份:光盘和磁带介质载体。电子档案的异质异地备份及其备份载体的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工作。应申请专项资金保障备份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备份载体数据有效性检测工作。异地备份基地负责部门应建立严格的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预案,组织应急处置工作队伍,明确职责分工,制定各种具体应急措施预案,建立防灾减灾培训教育机制,定期进行演练,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正常进行,不断提高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实战能力。提高防灾减灾安全意识,把防灾减灾和应急演练工作落实到实处,科学、有序、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工作。

按照GB/T20988-2007《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划分的“基本支持、备用场地支持、电子传输和部分设备支持、电子传输和完整设备支持、实时数据传输及完整设备支持、数据零丢失和远程集群支持”六个等级要求,目前电子档案的异质异地备份处于异地容灾的“基本支持(第一阶段)”,随着电子档案异质异地备份基地库房设施、网络系统、专业技术支持能力、运行维护管理能力相关条件的日渐成熟与完善,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异地容灾备份系统”,实现远程实时备份、互为备份,在突发、紧急情况下可保证电子档案正常信息服务,确保电子档案在任何情况下都处于安全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国家档案局.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档办[2009]213号[S].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2

多管齐下保障异地数据备份 第8篇

(一) 使用最新的硬件及技术保障系统安全

选用提供了i LO3软件技术的HP DL580G7服务器作为异地备份系统主机, 可通过虚拟KVM技术通过控制台远程管理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

i LO3是一个运行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微处理器, 使用i LO3软件无须进入计算机房即可访问服务器, 实时取得硬盘、温度、处理器、内存等服务器状态信息。同时, 还可查询机器记录的所有日志信息, 确知机器所做过的所有操作及发生过的任何故障。

(二) 合理规划分区及文件系统

根据系统特点及运维经验适当规划硬盘分区并挂载文件系统, 保障系统稳定运行。异地备份服务器的应用程序分别安装在/home及/usr文件系统下, 其中/usr文件系统也作为异地备份数据上传路径。异地备份日志以每两天1G的速度于/home增长, 因此在操作系统安装时将/home, /usr及根目录/分别挂载于不同分区并合理分配磁盘空间, 确保在疏忽对磁盘可用空间的监控导致分区满的情况下, 根目录/一定可用, 进而通过以字符界面登录的方式对/home, /usr等目录进行操作, 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

(三) 根据操作系统版本保障运维监控的实施

最新的HP DL580G7服务器上只能安装SUSE11操作系统, SUSE11 SP1操作系统上只预装了openssl, 而没有预装openssl-devel, 导致在安装nagios运维监控客户端nrpe插件时出现错误提示而无法完成安装。

通过对安装补丁的依赖性分析, 我们按照先后顺序分别安装了:libopenssl0_9_8, zlib-devel-1.2.3, libopenssl-devel0_9_8等补丁包后, 顺利地完成了nrpe daemon的安装, 并通过运维监控服务器对异地备份服务器的机器性能及资源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和本地化展现, 使得科技人员可以更加直观地发现异地备份系统软硬件状态、预警和告警信息, 从而快速响应和处理系统的异常情况。

(四) 使用Java技术实现上传备份信息的分析与展现

对异地备份服务器上接受到的备份文件实现了定时监控与分析, 及时列出未上传数据名单, 方便对省内的异地备份数据查缺补漏, 确保异地备份数据的实时有效。

开发时我们遵循两级数据中心的技术路线, 依据开发规范约束, 采用J2EE技术构架实现与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无缝整合。同时系统可利用数据中心门户技术, 以portlet方式成为业务网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取得成效

异地文件备份 第9篇

1 备份目标

我们具体研究实现目标包括:每天对数据库进行两个不同时刻的完全备份、保留最近1周的备份数据、备份数据实现异地(异机)存放。

每天对数据库进行两个不同时刻的完全备份;保留最近1周的备份数据;备份数据实现异地(异机)存放;对于目标的前两条,我是利用SQL Server 2000本身自带“数据库维护计划”来实现的;而最后一条我是通过手工编写脚本来实现的。

具体如下:“数据库维护计划”是SQL Server 2000能够实现自动备份调度,以及自动删除旧的数据备份,完全能够满足我我们备份要求。

2 实现步骤

2.1 打开SQL Server“企业管理器”窗体

用鼠标单击任务栏上的“开始”按钮中的“程序(P)”菜单下的“Microsoft SQL Server”子菜单中的“企业管理器”菜单项,即可打开SQL Server 2000的“企业管理器”窗体。

2.2 找到“数据库维护计划”功能

在“企业管理器”窗体中左侧的树型选项卡中,用鼠标单击“+”图标扩展开“控制台根目录”下的“Microsoft SQL Servers”,可以看到其下有一个“SQL Server组”;接着继续扩展开“SQL Server组”,此时可以看到其下出现了服务器的名称;再继续扩展开此服务器,可以看到其下列出了诸如“数据库”、“数据转换服务”等项目;最后单击“管理”项目,可以看到其下存在一个“数据库维护计划”(如图1)。

2.3 创建“数据库维护计划”

鼠标右击“数据库维护计划”项目,选择“新建维护计划(P)”功能,将打开“数据库维护计划向导”窗体,依照此向导能够创建一个新的“数据库维护计划”。

步骤1:单击“下一步(N)”按钮,打开“选择数据库”窗体(如图2)。在此窗体中选定文献系统数据库“tsgdb”。

步骤2:单击图2中的“下一步(N)”按钮,打开“更新数据优化信息”窗体(如图3)。

在此窗体中可以对数据库中的数据和索引重新进行组织,以及能够设定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维护计划自动删除数据库中的未使用的空间,以便提高性能。

本人没有使用其中的功能。

步骤3:单击图3中的“下一步(N)”按钮,打开“检查数据库完整性”窗体,如图4所示。

在此窗体中可以设定维护计划在备份数据库前自动检查数据库的完整性,以便检测由于硬件或软件错误而导致数据的不一致。选中“检查数据库完整性[H]”复选框,因为有可能会修正一些错误,使备份的数据更有效。

步骤4:在“检查数据库完整性”窗体中的“下一步(N)”按钮,打开“指定数据库备份计划”窗体。因为图书馆开馆时间为8:00——12:00和14:00——21:00,所以我在“调度”中设为每天12:30开始备份和21:30开始备份,这样做,即提高了数据库备份的效率,又不会影响到文献系统的正常使用。

对数据库进行备份,则必须选定“作为维护计划的一部分来备份数据库[A]”复选框,指定存储备份文件的位置:磁盘。设定“调度”后单击“下一步(N)”按钮则显示“指定备份磁盘目录”窗体(如图6)。

在图6中,指定存储备份文件的目录备份文件扩展名,因为我要保存最近1周的备份,所以设置备份计划自动地删除早于1周的备份文件。设定后,单击“下一步(N)”按钮则显示“指定事务日志备份计划”窗体。

步骤5:指定“事务日志备份计划”的过程与步骤4的过程完全相同,只是在设定“调度”上稍有差别(因为我的要求是数据库每天备份一次,事务日志每1小时备份一次)。

步骤6:对事务日志的备份计划全部设定后,单击“下一步(N)”按钮则显示“要生成的报表”窗体。在此窗体中可以指定用于存放整个备份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日志的目录。

步骤7:完成步骤6后,单击“下一步(N)”按钮则显示“维护计划历史纪录”窗体。

在此窗体中可以指定如何存储此维护计划的历史纪录(是存放在“本地服务器”上,还是在“远程服务器”上),而且通过指定表中的行数可以限定历史纪录的存储大小。

步骤8:完成步骤7后,单击“下一步(N)”按钮则显示“正在完成数据库维护计划向导”窗体(如图7)。

在此窗体中自定义一个“计划名”为“tsgdb备份”。

步骤9:完成步骤8后,单击“完成”按钮,则显示“维护计划已创建成功。”的提示框,再单击“确定”按钮即成功地设定了文献系统数据库维护计划。

2.4 启动SQL Server 2000代理以便执行“作业”

完成第三步后,还需启动SQL Server 2000 Agent(代理),以便执行“数据库维护计划”作业。

与展开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维护计划”的步骤一样,在“管理”项目中,可以发现存在一个“SQL Server代理”。

2.5 检查结果

经过上述步骤后,文献系统数据库的备份计划就建立起来了。可以通过“资源管理器”来检查备份目录下是否存在相应地备份文件。

通过以上操作,已经实现了在服务器上保留最近一周的备份数据了,为了防止服务器本身硬件故障等情况对备份数据造成破坏,我又通过编写脚本实现了备份数据的异地(机)存放。具体如下:

3 编写脚本

新建文件名为cptsgdb.txt的文本文件,在其中编辑以下内容(如图8):

说明:

172.16.0.8是数据库服务器,DB_bk为服务器上存放备份数据的目录,一定要先将其共享。

编辑完成后保存文件,将文件后缀改为.bat,这样就生成了一个批处理文件,我们使用windows自带的“任务计划”来调度它,实现数据在两台计算机之间的自动定时copy。

4 结论

这样对数据库的异地备份的实现,这样我们就能有效防止软硬件损坏、人为操作错误等对数据库造成破坏,来保障数据内容。

参考文献

[1]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7-248.

[2]张家爱.基于日志的数据恢复及其在SQLSERVER中的实现[J].农业网络信息,2009(1).

[3]赵松涛.SQL SERVER2000系统管理与应用开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8-20.

[4]苏国磊.利用RMAN实现Oracle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异地文件备份】相关文章:

自动异地备份06-25

档案的异地备份浅析09-10

异地备份容灾方案08-09

离职文件备份制度07-23

工作文件备份范文05-31

异地商会05-25

异地模式07-10

异地设计08-24

异地开展08-28

异地高考改革08-05

上一篇:水行政执法下一篇:新课程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