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合作范文

2024-05-04

深度合作范文(精选12篇)

深度合作 第1篇

去年年中,PPTV将绝大部分股权卖给了苏宁和弘毅。知情人士透露,苏宁曾希望通过并购PPTV,利用其视频资源打造苏宁的OTT盒子,进军互联网电视领域。目前来看,这一计划并未实现。另外,湖南卫视也曾与PPTV进行过并购事宜的商谈。

“PPTV在视频行业第二梯队里是最好的,很多想进入视频的公司都想并购它,包括国有电视台。”徐云祥表示,“凤凰传媒考虑入股,也是看中其视频渠道的价值”。

两岸农业交流走向深度合作 第2篇

本刊讯(记者 高妙红报道)近日,漳州海峡两岸农博会1花博会开馆第一天,馆内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周丽珍所在的福建周宁县紫馨兰园花卉有限公司公司在今年花博会上展出的大花蕙兰让不少懂行的人眼前一亮,在台湾从事兰花育种五十多年的陈隆辉老前辈当然也不吝啬夸奖。

陈隆辉:“非常的好,而且这些植物都做得很不错,很用心的。”

周丽珍:“我们主要是想把这种造型和品质做得是最好的。”

从1999年第一届海峡两岸花博会参会以来,陈先生一直关注着大陆兰花事业的发展。他说,早期花博会上的兰花造型比较单一,现在兰花品种、造型各异,争奇斗艳,许多获奖作品很不错,有的水平甚至超过台湾,大陆兰花事业进步相当快。

每年农博会花博会期间,许多台湾同胞借此机会来到福建漳州与大陆同业人员进行交流。十几年间,已累计有超过3000家台湾企业前来参展,上万名台湾嘉宾、客商参展参会。

海峡两岸(漳州)休闲农业项目

对接会现场签约台商项目12个

本刊讯(记者 斯蒂芬?斯尔伯格报道)近日,海峡两岸(漳州)休闲农业项目对接会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休闲农业界业者、行业嘉宾及省市有关部门领导相聚一堂共话合作、共谋发展。副市长张翼腾,中国(台湾)海峡两岸农业协会理事长蔡胜佳、监事长钟祥铭出席会议。

会议举行现场签约仪式,共签约台商休闲农业项目12个,总投资额2.83亿元。推出重点招商项目108个,总投资255亿元,其中投资上亿元项目45个、休闲农业项目36个。

休闲农业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农业产业形式,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目前,台商在漳投资规模以上休闲农业项目有16个,总投资12.3亿元,居全省首位。全市休闲农业项目总数216个(规模以上58个),年接待人数达653万人,农民直接就业人数1.16万人,各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其中国家级品牌总数全省第一。

琼台农业青年交流 鼓励年轻人

返乡务农当新型农民

本刊讯(记者 李晓梅报道)近日,琼台农业青年企业家创业交流与合作研讨会在澄迈县召开。琼台农业青年企业家200余人围绕创新合作模式、培育新型农民、拓展就业服务等内容展开研讨。“知识农民”?p“新农场主”、“职业农民”成为研讨会的热词。

“通过两岸交流,最重要的是改变大家对现代农业的看法,培养现代农民的意识。”海南省台办主任刘耿说,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培养一批新的农民,培训农民要像培训中小学教师一样,让他们具备现代管理意识、科学知识和市场营销经验。

近年来致力于两岸农业合作的台湾21世纪基金会执行长、台湾前“农委会主委”孙明贤表示,海南与台湾同属岛屿经济,地缘相近、气候相似,农业资源丰富,合作潜力大。他建议,琼台农业合作应当重视新生代青年的农业知识培训,重视家庭农场经营,培养现代青年农场主,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琼台农业合作

重视新生代青年力量

本刊讯(记者 伍鲲鹏报道)近日,首届琼台农业青年企业家创业交流与合作研讨会在海南省澄迈县召开,台湾21世纪基金会执行长孙明贤表示,琼台在农业合作方面存在很大的潜力,未来应更重视两岸新生代青年的培训与交流,让他们愿意返乡务农,成为知识农民,创造更多价值。

孙明贤说,农民老龄化是两岸“三农”共同面临的突出问题,其中,台湾农民平均年龄超过50岁,“未来谁来种田”愈发突出。要破解这个难题,需要更多年轻人将农民作为职业,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和精致农业,加强两岸新生代的农业培训与交流,为两岸培养出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

两岸青年携手创业

琼台农业合作共赢

本刊讯(记者 杰克佛里报道)为落实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部署,加强琼台农业经贸合作,推动海峡两岸(海南)农业合作试验区澄迈示范基地运行,进一步增强琼台两地青年情感认同,促进共同创业创新,推动两地农业交流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奔驰宝马谋求深度合作等 第3篇

油价和原材料价格的不断攀升,已令美国车企遭受挫折,而这也令德国老牌豪华车企业开始居安思危。

继合作开展混合动力汽车项目后,戴姆勒公司旗下梅塞德斯-奔驰与宝马汽车将商讨进一步合作的方式。据悉,宝马汽车率先向戴姆勒公司建议:在零部件、驱动系统和模块方面建立合作,而戴姆勒公司也欣然回应。目前,梅塞德斯-奔驰、宝马汽车相关业务人员已就如何联合采购汽车零部件(包括座椅架、空调模块)展开讨论。

业内人士分析,两家公司作为豪华车细分市场的龙头企业,目前正面临规模效应降低的压力。因此,考虑到未来发展,两家公司转而寻求某种战略联盟,以降低成本,目的是稳定双方在豪华车市场的地位。

4.4亿元代价

苏宁环球提出退还“上海地王”

8月5日,苏宁环球集团已经向上海房地局提出申请,要求退还黄浦区南京东路163地块的土地款。这块拍卖总价44亿元,楼板价创下6.7万元/平方米的天价土地在一年之后终于也陷入退地的尴尬境地。

据悉,苏宁环球提出退地的一部分理由在于,在公司摘地之后,交地时间却因轨道交通10号线而一拖再拖。而如果苏宁环球正式退地,按照合同将损失占成交总价10%的定金,即4.4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苏宁来说,政府延迟交地反而成为一个很好的止损借口。事实上,面对市场的走低,高价拿地已经面临巨大风险。而在目前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交地期限拖延就意味着土地款严重闲置,则更是雪上加霜。

双龙与上汽合资公司确定

7月,韩国双龙汽车与上汽最终确定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上汽方面给出的最终时间将是在2011年国产双龙汽车。

目前,上汽控股双龙51%的股份。2007年,纳入上汽近三年的双龙汽车终于扭亏为盈,销量为136581辆,增长12.7%。整个公司运作正朝着2011年的33万辆目标靠近。

业内人士认为,在华销量的大幅提升,经销商网络的提前布局,将为双龙实现国产打好基础,而上汽早已成立了双龙国产的项目组。目前双龙在华销售的车型有爱腾、享御和雷斯特三款SUV,其中目前售价在24.38~29.3万元。

双龙汽车表示,今后将推行双龙汽车和上海汽车的双品牌战略,

无锡尚德“冥王星”技术

光电转换效率提升18%

7月中旬,太阳能企业无锡尚德计划在5年内将太阳能发电成本降至1元/千瓦时。尚德表示,其“冥王星”技术的光电转换效率已经提升到18%以上,这将降低太阳能成本,并促使太阳能产业升级。

目前国内太阳能发电成本在2~3元/千瓦时左右,而火力发电上网电价仅有区区几角钱。分析人士指出,如果无锡尚德能将太阳能发电成本降至1元/千瓦时,将会打破目前太阳能发电成本过高的格局,促使太阳能发电产业发展提速。

比亚迪电动汽车欲进军以色列

中国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8月6日表示,该公司欲向以色列推介其最新研制的纯电动汽车和双模电动汽车。

据了解,该公司此次向以色列主推的汽车是E6纯电动汽车和F6DM双模电动汽车,都具有环保无污染、节能、经济等特点,符合当今新能源、新动力、新概念汽车的主流发展方向。比亚迪公司计划2009年底正式打入以色列市场,并逐步进军欧洲市场。

高通COO桑杰•贾出任

MOTO手机业务新掌门

8月5日,摩托罗拉宣布,公司董事会正式任命前高通首席运营官桑杰•贾为公司联席首席执行官并执掌手机部门。这一任命也意味着摩托罗拉分拆手机部门的计划再前进一步。

据悉,作为加盟的条件,桑杰•贾已经获得摩托罗拉价值9000万美元的限制性股票和期权,并将得到360万美元的年薪。如果桑杰能带领摩托罗拉手机部门按计划于明年第三季度成功独立上市,他还将获得新公司3%的股份。

目前,摩托罗拉在全球手机市场的地位已降至第三,仅以微弱优势领先于排名第四的LG电子,其市场占有率已由两年前的24%缩水至9.5%。

默多克希望MySpace

在中国市场争第一

8月6日,新闻集团董事长兼CEO、传媒大亨默多克参观了MySpace.CN北京总部,并称希望MySpace.CN能发展为国内社交网络市场的第一。他还给出一个数字目标,希望MySpace.CN用户数量在两年内达到5000万人。

目前,国内社交网络巨头校内网的用户是2000多万人,如果MySpace.CN能在2年内发展到5000万用户,则有望实现对校内网的赶超。根据MySpace.CN提供的调研资料,其目前覆盖人群超过1000万。

车企7月销量大溃败

北京现代销量跌53%

乘用车信息联席会最新统计显示,销售排名前十的乘用车车企,除广州本田因6月水淹减产致7月销量比上月增长外,其余9家车企销量环比全线下挫。同比亦有6成车企销量出现负增长。其中以北京现代销量跌幅最大,达到了53%,其次为奇瑞,下跌近40%。

据分析,7月份销量下挫是之前车企疯狂向经销商压库存而导致的“苦果”。由于6月份是上半年最后一个月,不少车企为完成半年度销售目标向经销商疯狂压库。这就引发价格战、利润下降、持币待购等一系列恶性循环。业内人士指出,为避免这一现象,一些车企已在内部宣布下调全年产销目标。

CRT电视

成国内彩电企业“救命稻草”

在平板电视价格一降再降、企业利薄的背景下,CRT电视也成为国内彩电企业主要盈利来源。CRT电视虽已进入衰退周期,但衰退步伐远比预期的缓慢。康佳、创维等中国传统彩电企业盈利很大一部分来自CRT电视。据调查,今年上半年,我国CRT电视总销量高达1127万台,超过平板电视。

目前,全球50多家CRT生产厂现只剩下不到30家,且主要集中在中国、韩国和东南亚。而随着外资品牌纷纷关闭CRT工厂或升级工厂,全球的CRT产业已向中国聚集。

但是,平板电视仍然是末来的趋势,CRT电视淘汰速度将加快。所以,中国企业要做两手准备,找好平衡点。尽可能挖掘CRT电视盈利空间;又做好彻底放弃CRT电视的准备。不能把利润建立在即将淘汰的产品上。

140亿美元 奇瑞前伙伴

V Cars开出“梦幻”索赔价

8月5日,奇瑞汽车开拓美国市场的前合作伙伴V Cars公司宣布,指控奇瑞公司在决定不履行与V Cars公司达成的协议之后,诱导V Cars公司向其提供北美分销业务计划,腐化公司一位高层官员,进行欺诈。为此,V Cars公司要求奇瑞公司赔偿其140亿美元的潜在利润损失以及2600万美元的投资。

就此,奇瑞公司发表公开声明称,并没有接到来自V Cars公司及美国法院的任何消息。奇瑞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是遵守中国法律和所在国法律而从事经营活动的。

深度合作 第4篇

一、校企双方合作的探索

(一)组建专家指导委员会

学校组建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制定了《专家指导委员会章程》,成员由本专业领域内的行业、企事业单位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一次例会,对校企合作的理念、合作模式、权责义务等相关内容展开充分的讨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整合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促使校企双方基于互惠双赢原则,开展具体合作。

(二)把教室搬进企业

2011年6月,学校在连成旺公司建立了企业实习实训基地,“数控应用技术”二、三年级的近100名学生直接搬进了企业学习,形成了一年在学校学习基础课程,一年在企业学习专业技能,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的“1+1+1”教学模式。学校积极开展企业校区硬件建设,重点建设了“理实一体”的专业教室和实训场所,使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不断紧密。

2015年,学校又在同辉公司建立了企业校区,在汲取原有经验基础上,学校大力开展企业校区的文化建设,使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形成校企合作的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确保企业校区各项工作正常运行。

(三)和企业一起开发课程

为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吻合,学校主动邀请合作企业的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参与到专业教材改编、编写中来。几年来共编印了《Mastercam实例教程》《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数控铣床华中系统编程与操作实训》等多种教材,其中,《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2015年被评为深圳市精品课程。

(四)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为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学校规定教师每年都要在企业一线顶岗,和企业技术人员开展交流,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和生产。同时,大胆选用企业优秀技能人才做兼职教师,为学生开展理论指导和技能培训,成为学生实习的师傅。

二、在合作中实现了“双赢”

(一)学校获得了发展

1.确立了特色化办学理念。学校提出的“明礼、尚艺、致用、和谐”的核心办学理念,通过校企合作,得以完善和提升,取得了由“学校文化”向“文化学校”的飞跃。

2.培养了实践性技术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2013-2015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数控技术应用”项目共获3金3银4铜的好成绩,其中“数控车加工”项目2014、2015连续两年获得金牌。所有获奖同学都获取被高职院校对口录取的资格。2014年金牌选手杨登辉同学升入高校后,参加中国技能大赛还获得“数控铣加工”技师组的全国第一名。

3.推动了课程建设和专业发展。目前,数控、模具专业已初步构建了模块化、项目化的课程体系。还开发了10多门项目教学课程。2015年12月,经过专家评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成为深圳市第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品牌专业”。鉴于毕业生的扎实水平,近三年来,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含升学)达到了100%。

4.架起中高职对口衔接的桥梁。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办学水平日益提高。2016年4月,学校数控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两个专业与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工业设计专业开展实施“中高职衔接招生培养”试点工作,按照省教育厅批准意见,从2017年起沙井职高每年将有75个学生可以乘上中高职对口升学的“直通车”。

5.强化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11名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有10人,3人为高级技师,1人是宝安区高技能人才。黄海鹏老师,数控车加工项目全国金牌教练,荣获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叶松浩老师,数控加工中心高级技师,曾参加深圳市职业技能大赛获职工组第六名,还先后获得广东省教师组数控铣加工技术一等奖、全国机械职业院校“三维天下杯”三维逆向建模与创新设计教师大赛二等奖、“深圳市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6.探索了校企出合作模式。通过与连成旺公司、同辉公司的合作,学校逐步总结出一套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并在其他专业推广。

(二)企业取得了效益

1.实现了科技攻关。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使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外域资源,这些“他者”思想,与企业“本土”文化的融合碰撞,激发出新的经营理念和前沿技术,增强了企业的经营效益。连成旺公司协同学校教师攻克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3项,申请国家专利2项。同辉公司同学校教师共攻关生产难题7项。

2.获取了经济效益。通过与学校合作,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连成旺公司精密件产品从无到有,实现了生产总量年增长8%的增速。同辉公司在学校专业教师帮助下成功实现了企业转型,由原来的以手工加工为主的包装制品生产转型为精密部件制造,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和经济效益。

3.储备了优秀人才。企业技工在带教顶岗实习学生的过程中,实现了教学相长,提升了自我专业水准;学校参加国赛的获奖选手、优秀毕业生、社团骨干被企方优先聘用,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人力资源。

4.完善了企业自身文化。企业在与学校的合作过程中,借鉴学校的管理经验,推动了企业管理朝更加规范、有序的方向迈进,逐渐丰富并完善了自身文化,增强了软实力。同时,企业将自身的文化理念传输给学校师生,也扩大了企业的品牌与文化的影响,造就了企业的潜在合作伙伴和客户群体。

5.赢得了社会声誉。企业在与学校的合作过程中,彰显了管理者的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获得了政府、学校、学生及家长等各界的广泛好评,赢得了极高的社会声誉,为自身的持续、良好发展争取了舆论支持。连成旺企业2011年被宝安区政府评为宝安区中等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

三、合作案例带来的启示

(一)优选企业是建立合作的重要前提

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具有专业化水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优质企业,是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的最佳对象,也是促进学生技能提升、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企业的技术水平,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质量提升;企业的合作意愿,关系着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开展校企合作之前,就必须对备选合作对象进行全方位的考量。

(二)“互惠双赢”是深度合作的坚实基础

利益的博弈,往往造成校企合作的“浅尝辄止”。对于企业而言,效益的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根本宗旨。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方无疑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去开展学生的技能培训,而这些投入和所获收益如果不能成正比,企业就会产生合作的负情绪,为校企合作的持续、深度发展形成障碍。对于校方而言,如果企业不能满足学校和学生的诉求,无法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提供有力举措,学校和学生就会产生期望落空,进而阻抗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推进。因此,促进校企双方共赢,是职业学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必须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三)建立组织是开展合作的有力保障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要予以组织保障。校企双方要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工作协调部门,对校企合作相关事业进行全方面的论证、调研、组织和实施。要组建生态化的智囊团队,聘请包括政、校、行、企、学生及家长在内的专家和相关利益主体,广泛地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合作的各项事宜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四)签订协议是顺畅合作的法律依据

完善的校企合作协议,是确保校企双方履行义务、行使权力的重要文件,是校企合作大厦的建筑蓝图,只有在合作过程中,双方牢固树立法制意识,签订严谨翔实的合作协议,才能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

(五)文化融合是合作持久的重要因素

师生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企业对学校办学理念的认同,这些因素决定了校企合作的长度。双方的合作看似工作层面上的协同,其实更是文化和思想的碰撞。文化就是“软实力”,在校企合作中,双方应该对这种“软实力”共同进行挖掘、凝练和整合,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在企业与学校的共同需求上,进行积极融合,使双方的“软实力”不断增大。

摘要:校企合作是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一个案例,介绍了校企一体办学的做法和经验。案例中,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教材,组织顶岗实习,共建产品研发中心,实现了深度融合。

市场协助深度开发维护合作协议 第5篇

甲方:上海精政德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太太乐营销管理中心

乙方:

甲乙双方秉承合作共赢、平等互信、长期发展的原则,以规范晾衣架市场操作和服务标准、提升网点数量和质量为共同目的,经双方协商特达成以下约定:

一、合作指导思想:

甲乙双方协作在市场推行以“开发高效新网点,增加渠道数量;整顿优

化老网点,提升客户单产量;培训专业人员,规范标准服务”为目的的“精耕模式”。并由甲方派驻专业人员协助实施。

二、合作目标:

1、销量目标:从万元/月均提升到不低于万元/月;

2、开发有效新网点个(竞品个);维护有效网点个(出样标准符合公司要求);动滑轮产品出样套。

三、甲方责任和义务:

1、派驻专业人员协助乙方推行实施。

2、承担派驻人员的基本工资。

3、承担按双方协议内约定的甲方应履行义务。

4、承担甲方派驻人员的来往甲方总部的交通费用。

5、承担开发人员的优异表现激励费用。

四、乙方责任和义务:

1、保障甲方派驻人员的人身安全。

2、为派驻人员提供食宿等基本生活保障。

3、承担甲方派驻的市场开发维护专员的业绩提成及其它激励费用(见<<市场协助深度开发方案>>)。

4、承担派驻人员的本地交通(按协定)。

5、乙方必须有自己的专业的安装人员,在开发专员谈成网点后日内样品安装到位;超出时限仍为空白的将视为已开发网点与已维护网点。

6、乙方在开发维护人员到达前必须备有主推产品的库存。

五、派驻人员薪资标准:

1.总薪资=底薪(公司承担)+绩效(经销商承担)

2.出差补助标准(随着级别调整变动):

省会:70元/天(住宿45元∕天,餐补25元∕天)(经销商承担)

地市:50元/天(住宿30元∕天,餐补20元∕天)(经销商承担)

当地交通费用:实报实销(经销商承担);电话费:158元/月(公司承担)其它交通费:公司规划出差时间内的往返车费实报实销(公司承担)。

3、提成奖励标准:

1)、每成功开发一网络(一月内进货5套以上的且但样品除外)奖励50元。(公司承

担)。

2)、所开发新网络按首次进货额3%奖励提成(经销商承担)。

3)、开发网点平均每个网点超过5套的,超出套数每套奖励10元。举例:新开发两

家,超出10套的;新开发三家,超出15套的,奖励10元/套。(公司承担)。

六、甲方派驻人员职责:

1、协助乙方进行该市场操作方案规划,复制推行“精耕模式”。

2、协助乙方进行该市场新网点的开发。

3、协助乙方进行该市场旧网点的整顿。

4、协助乙方进行团队打造和人员培训、训练、选拔。

5、其它按公司规定或双方约定所确定的职责。

七、其他要求:

1、甲方派驻人员不许涉及参与乙方的非晾衣架行业的销售及业务。

2、甲方派驻人员须遵守乙方规章制度,并接受乙方在协作业务范围内的工作领导。

3、乙方不得利用甲方派驻人员协助开发的资源,拓展非相关我公司产品的业务。

4、乙方应充分支持甲方派驻人员在规定工作范围内的合理工作要求。

5、协作开发期间,乙方至少安排一名业务人员接受甲方派驻人员的培训,以便后期乙方可独立延续操作。

6、乙方应保证按已签协议框架和甲方合作不低于2年。

7、甲乙双方承担的人员费用,各应在次月的10日前发放到位。

8、甲方开发维护人员有责任监督乙方在日内样品安装到位。

八、协议有限期限:

本协议一式两分,双方各执一份,签字盖章后生效。有效期限:年月日至年月日.其它未尽事宜,双方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由甲方所在地法院裁决.甲方:乙方:

代表:代表:

甲方开发维护人员签字:

甲方开发维护人员电话:电话:

浅析校企合作的方向与深度 第6篇

关键词: 校企深度合作;优质人才;“产、学、研”一体化

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向企业输送优质的技术人才,而优质人才的培养一般有三条途径:一是企业培养,二是院校培养,三是个人自学成才。而不论哪一种方法都有其不足之处。“企业培养”:是一种传统的师带徒模式,缺乏系统、规范的理论学习,理论的不足,制约了人才的进一步发展;“院校培养”:虽然有规范、系统的理论学习,也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训练,可与生产一线的需要和企业特定的工艺及流程相去甚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个人自学成才”:这是条漫长的道路,也不是适合多数人的。而校企深度合作,是一条能够较大规模、较快速度、较高水平,培养优质人才的新路子,是将中国制造转化为中国创造的根基。

一、目前我国职校校企合作的现状

校企合作办学不是什么新话题了,它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必由之路。而目前我国职校的现状是,校企合作基本上都是流于形式上的合作,更谈不上深度了。这有两方面的原因:

1. 学校方面 从学校方面来说,开展校企合作一是附庸趋势,但更多的是出于解决学校在师资、实习基地、设备等办学能力上的不足,以及疏通学生就业渠道的需要,尚未从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需要的角度来认识和开展校企合作。

2. 企业方面 从企业方面来说,还没有将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内容予以重视,缺乏主动参与和积极合作的主动性。

因此校企未能形成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往往表现为一种浅层次的、松散型的状态。企业派技术人员到学校讲讲课,学校老师領队带领学生随便到个企业毫无目的跟班进行一段时间的所谓生产实习。校企合作这种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未能具体体现与发挥,更谈不上深度合作了。

二、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

校企合作不是一种形式,而是学校与企业相互依存的关系。学校需要充分运用企业在师资、技术、设备设施、产教结合等方面的优势,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岗位操作技能以及课题攻关有机结合。企业需要对在职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与在院校的专业进修有机结合,以提升整个企业的技术等级,以及新产品的研发、定型生产等。

具体合作形式可以是:

1. 学校聘请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做专职或兼职教师,把生产一线的技术、工艺流程和先进的理念带入教学中来,使所教授的学生真正掌握一线所需要的技术和思维方向,把育人标准融入市场需求,教学过程融入生产实践,学院发展融入社会进步,全面提升办学水平,量、质并举的培养高技能人才。

2. 规模性培训在职职工、全面提升一线工人技能与理论水平,与在院校的专业进修有机结合,全面提升整个企业的技术等级,为新产品的研发、定型生产打下基础。直接服务于企业经济发展,使院校发展始终紧贴中国制造业。

3. 根据企业需求校、企双方之间共同商定招生专业,共同研究教学计划,共同制定课程结构,共同选派师资,共同签定就业协议,定向培养企业需求的优质人才。

4. 利用学校专业性的“大师工作室”,这一新生的技术力量冠名办班,培养优质人才。

5. 校企联合组织科研攻关,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解决生产难题和科研项目问题,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及企业生产水平,使学校与企业互利共赢,为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创造业大国的转变做出贡献。

6. 学校选拔优秀师生组成专业突击队,解决企业中的急、难生产问题,为企业的生存和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同时为学校的创收做出贡献。

三、严格考核,明确奖惩措施〔制度保障〕

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技工院校教育的重大改革和创新。教学的针对性、课堂的有效性、培养人才的前瞻性都有待于通过校企深度合作逐步实现。因此必须有明确的制度措施给予保障:

1. 校企协商制订合理的校企合作年度目标任务或项目;

2. 校企共同出资设立奖励基金,奖金分别为奖学金或奖教金等;

3. 按年度校企合作的目标任务或项目,表彰奖励在校企合作中有贡献的部门和个人,以及学生或进修工人中的突出者;

4. 对于自制开发产品直接用于教学、生产,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部门给予进级或重奖;

5. 惩戒校企深度合作成效不大的部门和个人。可根据当年校企紧密合作工作的具体要求,对成效不大的部门和责任人进行适当的惩戒。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校企合作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校企紧密合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以及,及时借鉴外地有益的经验,和推广校内成功的做法等。院校应给予充分认识,由院校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负责人,这样才能确实有效的开展校企作中的各项工作。

总之,校企深度合作中,学校、企业都要本着积极合作的态度,需要正能量,这样才能产生良性互动。同时管理制度要建全,要落实,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保证校企合作健康发展。这样才能够较大规模、较快速度、较高水平、的培养优质人才,为将中国制造转化为中国创造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提高职业教学质量若干意见》

[2] 张奕《浅谈创新教育的实施途径》、《职业教育研究》、2006、第四期

校企深度合作的实现路径研究 第7篇

1 校企深度合作的必要性

1.1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社会格局的变化和经济水平的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的动力来源,为应对日益加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国家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要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增加新的拉动力;二要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转变;三要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这三个转变关键在人才,尤其需要大量技术技能人才。

1.2 企业发展需求

人才培养计划具备系统性,是由教育中的资源、情景以及教学过程等活动所构成的系统性活动。应在校企合作所建立的模拟环境(企业生产与管理环境)中,有效利用实践教学法,丰富学生的经验和见识,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发展。目前院校与企业合作是建立在双方需求和发展前提下的合作,也是校企双方“就业、事业、产业”层面上的合作。一切以企业发展导向为主要指导理念,从实际人才需求出发,细分到工种和岗位,并进行分批、分层培养,实现了院校与企业的良好融合,在融合中做到成效化、深度化。在长期合作中双方建立起互信互惠的合作机制,在双向利益的背景下,校企合作不失为一条双赢的发展途径。

1.3 院校发展需求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是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客观要求,也是院校谋求生存发展的自身需要。国内外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成功案例数不胜数,且各自都形成了自身特色,学校是国家实行社会教育、提升国民素质的场所,也是未来社会经济的巩固者和生产者,企业则是学生未来从业的主要场所,三者间的微妙关系决定了高职教育办学所需的基本特征——必须适应行业和区域的需求,并为需求的未来发展服务。如动物科技产业,当前主要需求方向为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生产过程分为前、中、后三部分,但这三部分受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较大,呈不定期变化,因此职业院校食品安全专业必须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树立以优质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观念,为人才培养方案拟定基本原则。

2 校企深度合作的制约因素

2.1 缺乏健全的法律支撑体系

虽然我国教育机构逐渐将高职校企合作摆上台面,但还缺乏一整套科学、权威、可行性强的合作准则和法律法规。各省市政府尚未出台刚性、针对性的校企合作具体实施途径和激励机制;没有明确规定政、校、企三方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应尽义务和应享有的权利,且明确划分合作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伤害事件(如学生发生工伤或意外人身伤害)、责任分担等问题,针对性的法律条例较少,这些问题都导致校企合作缺乏深度。

2.2 院校、企业双方对深度合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从院校角度来看,虽然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某些院校还为此成立了专门的校企合作委员会,但由于相关的政策法规支持与企业配合相对缺乏,目前开展校企合作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长此以往,合作机制将处于被动消极的状态,导致很多院校不愿意主动寻求企业开展合作;从企业角度来看,尽管有很多企业主动与院校达成合作共识,但大部分企业在短期利益驱使下缺乏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合作事宜浮于表面,所起到的实质作用甚微。

2.3 专业设置与企业人才对口需求不符

2014 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对高职院校做出如下要求:在设置、调整专业,拟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要高瞻远瞩,将目光投向市场和经济格局的变动,认真开展市场调研,把握市场对各类热门人才的实际需求水平,并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资源对当前所开展的专业进行合理调整。但笔者从本地区十多所院校中了解到,大部分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对市场调研不够深入,未考虑到市场实际需求状态,也没有邀请企业专家开展专业论证,这种现象导致院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现实需求脱节,如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或者人才不符合企业实际所需,从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学生的就业率。

3 校企深度合作的实现路径

3.1 政府出台政策,加强法律保障

校企深度合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办学、运行、管理等多项体制,还涉及教学、培养、评价等模式问题,合作深度不仅取决于教育管理部门和高职院校自身,更取决于企业行业的发展时态和合作的积极性,某些重大问题还会涉及税务、企业管理和财政等部门。因此,政府的统筹协调是校企合作深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保障条件,只有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才能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的合作积极性,促进合作办学模式发展并逐步形成制度化。

可采用小范围试点的模式,选取符合的院校与企业,打破传统办学合作模式,并由点及面、由表及里,逐步扩大实施范围。具体从以下方面进行。

第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院校、企业双方的责任和权利,可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以“工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法律政策,并拟定对应的管理条例,促进企业与院校参与合作的规范化;第二,政府统一规划,对办学经费、教育信息资源、校企双方利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并出台相关政策,全面协调各方利益,保证双赢,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还要起到指导作用,对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事宜进行可行性评价,并全程监督,期间给出指导意见;第三,对企业适当进行政策倾斜,给予优厚条件,如对与院校有合作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收、学生带薪实习、政府出资支持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对校企共同建设的实训基地进行资金或设备补偿,再如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资金投入等,都可依据我国现行的法律政策,对企业与院校给予减免或支持,为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创建良好条件,提高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第四,建立保障制度,完善企业与院校参与合作的激励政策与保障机制,对校企联合开展人才培养计划给予指导和辅助,并积极投身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拟定和实施过程中,对设置专业、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和学生到企业进修等事项提供帮助,与校企双方共同完善。

3.2 提升校企双方合作意识

高职院校要根据新时期职业教育精神,为地区经济发展、产业服务升级贡献自己的力量,秉持学校以特色专业为发展目标,教师以特技教学为权威,学生以特长技术为就业出路的办学理念,提高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在这一过程中,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意识必不可少,院校可建立校企双方互派互访机制,推荐专业素养高的教师和学生到企业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践,在企业中接收针对性的专业培训,认真学习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此外,院校还可从合作企业中聘请骨干专家来校担任兼职教师,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构建双师结合、专兼结核、雁阵型的师资力量,与企业文化、管理、研发、产品运营实现对接,为校企深度合作的双赢局面奠定基础。同时院校也要分拨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合作机制的建设,让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武装教师和学生的头脑,以企业实际工作为依据积极对课程进行改革,使概念性的知识转化为实践做法,如可鼓励教师下车间参与实践,提高教学水平,将企业的实践生产知识转化为课堂教学的项目或案例,充分保证教师的专业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场竞争力。

3.3 与时俱进,创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首先,院校要加快专业结构调整,集中精力打造重点专业、优势专业,并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打造有潜力的专业,面向企业岗位形成一系列核心专业群。以某高职院校材料工程系为例,2014年该校以市场调研和专业调研结合为专业调整的依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从工程教育中的大工程观念入手,全面制定了全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按照“材料科学+ 工程专业”的要求招生,具体专业课程设置为:基础课、公共课、专业课三大类。前三学期课程进度全系完全统一,在教学期间以1 个月为周期,安排教师和学生进如合作企业内部进行实践,从第四学期开始按照市场需求灵活设置柔性专业模块。在方案中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实践操作环节要占总学时的30% 以上,其中实验课程占11%,综合实训占20%,从强化实验,总结心得,动手设计等方面入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采取多种手段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其次,校企深度合作需实现资源与利益共享,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实现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的完整对接,院校可根据地区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改善专业的资源配置,将实践科堂设在企业的工厂车间或服务岗位上,建立“校中厂”和“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训基地,实行半工半读、工学结核、顶岗实训等多种人才培养途径,学校通过“引企入校”,在校内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由院校提供实训场地,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由企业提供设备、技术,以及相关的技术人员和生产链支持。实训项目以企业的标准要求进行设计,企业安排质检人员对产品质量严格把关,所得盈利有校企双方共享,院校主要受益表现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企业主要受益表现为解决了人力资源供给的问题和实际利润。

最后,协调解决双方共同难题。在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安排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时最大的难题是企业经营的淡季旺季影响,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色,从某些层面上来讲,与院校固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冲突,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院校需适应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提前了解合作企业的用工实际情况,按照企业用工需求对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进度进行合理调整,实行“交替穿插、分段轮换”的教学模式,采取柔性顶岗实训政策,最终达到“院校培训不中断、实习实训不冲突、企业用人不间断”的目标,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的互惠互利。

参考文献

[1]夏玲,宋建军.校企深度合作: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

[2]张士辉,严玮,田红,等.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1).

[3]王红,傅鹤川.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实践探索——以汽车维修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4]李济球.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中企业动力调查与思考[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高校校企深度合作有效措施探讨 第8篇

1、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是指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由用人单位和学校共同制定,校企双方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学院在正常的教学计划设置中,除了基础性和综合性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以外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特定的实践技能培训,使人才培养更具有岗位针对性,等学生毕业后就可以直接上岗工作。

2、工学交替培养

“工学交替培养”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结合,半工半读的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学生在校期间,学校会把每学年分为学习学期和工作学期,工作学期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半年后再回到学校上课,这样可以让学生较好地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

3、产学结合培养

“产教结合”培养模式,是指学校或专业系部组织的与专业教学相关的技术服务、生产和科研协作等。即发挥学校先进的设施设备和专业师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研发,帮助中小型企业解决相关的科研难题,产业和教育紧密结合,教育以产业为导向,产业以教育为依托。具体的培养模式有投资合作式、引企入校式、产学研结合式、企业简单技术劳动补充与实习相结合等。

二、高校校企合作各方存在的问题

1、学校方面

部分高校办学基础差,底子薄,实力不强,吸引企业参与合作的优势不明显,更难以吸引企业开展深层次的合作。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不能适应校企合作的需要,如学校认为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其身份还是学生,其行为和时间上要以学校为主体。教师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企合作。

2、行业、企业方面

行业、企业对合作的认识有偏差。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往往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只对能立即带来经济利益的成熟技术感兴趣,认为培养人才是高校的责任和义务,导致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单纯的人才选择的层面,主动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动力较为缺乏,无法进行真正的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中小企业缺乏资金和精力,无力或不愿与高校开展合作。

3、政府方面

校企合作主要靠“关系和信誉”来建立和维系,缺乏合作办学机制与内在动力,难以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法律依据缺乏。虽然从国家层面上出台了相关法律,但地方政府并未从法律层面上建立起完善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对校企合作中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尤其缺乏保护企业利益的相关法规。各级政府尚未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考核、监督和推进落实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造成在很多校企合作项目中难以充分协调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之间的关系。

三、高校校企深度合作有效措施

1、互惠共赢是基础

校企合作能否长久,关键在于合作各方能否找到各自利益的集合点,合作各方都能获利,才有积极性,合作才能深入。

企业会着眼合作是否能降低人才培养成本、发现有价值员工或实现经营优势,尽快提高企业效益;行业会注意到能否帮助提升行业整体或部分的经济实力;政府则希望通过校企合作,进一步提升高校院校办学实力和区域竞争力。高校院校选择合作企业,主要看企业是否优秀,能否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等。只有各方的条件与需求都相适应,才能顺利实现名校名企“优育优生”的局面,合作才能走向成功。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获人力资源储备、学校培训、咨询服务和文化资源;学校建对接专业,推课程改革,变教师结构,建实训基地,改教学条件与教学方式,拓服务领域,提教学质量,推“双证书”制度;学生学习有目标,学费有资助,毕业能就业,就业能对口;社会则解决上学和就业两大难题,促进社会稳定。

2、机制建设是保障

校企合作从松散、零星的形式开始,到经常性的紧密合作,无论学校或企业,仅凭一腔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科学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作保障。

(1)外部机制。导向机制主要是政府在推动高校教育过程中,通过明确高校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指导思想,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主导校企合作发展方向,这一机制主要是形成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层面的行为。

约束机制带有明显的强制性,有物质处罚的内容,对于区域内的行业企业、学校,强调其进行校企合作的责任与义务。一般而言,约束机制更多的是倾向于约束企业,促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就是在国家法律框架下的校企合作形式,这种约束已上升到了国家的政策层面。

激励机制成为政府推动校企合作的重要法宝,地方政府通过政策扶持、专项投入、减免税收等举措鼓励校企之间进行合作。

(2)内部机制。一是利益机制。校企合作首先要找到双赢的利益结合点,其次还要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起不断扩大合作利益的动力机制。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校企合作出现的“一头冷一头热”现象,根本原因是企业没有在校企合作中找到愿意为之付出的利益点,本质上缺乏有效的利益驱动。由于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阶段,企业急需扩充生存发展的空间,对于利益不明显或无利可图的合作,企业的参与度必然非常有限,同时,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成本比较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性也很大,企业投资参与职业教育未必能使自己直接获益。

二是平衡机制。学校必须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大职能,校企合作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实现以上职能,因此,学校内部要建立一个目标发展的平衡机制。同样,市场体制下的企业,其主要目标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对于企业而言,校企合作必须从属于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因此企业也要建立一个目标发展的平衡机制。

三是保障机制。校企合作的顺畅运行,需要完整的体系作保障,因此要建立管理、评价、自我发展等保障机制。管理机制包括组织架构、规章制度、经费来源及使用等,必须建立相应的董事会或理事会,设立相关的职能部门及人员构成,明确各自的职责,确立议事规则、行为准则。评价机制是衡量校企合作运行状况的一套标准,可以从合作的基础、合作内容、合作取得的成效等多方面拟定指标,对校企合作进行过程评价。自我发展机制指的是从保障资金、战略规划、开放合作等方面构建的持续发展体系。学院各教学系部邀请企业高管、知名企业家、技术专家和学院的主管领导、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人力资源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行业企业需求进行专业调整、课程开发,共同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根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双方共同制订有关教学运行与管理、课程开发与特色教材编写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双方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人才资源、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高职院校的专业要对准市场产业,课程连线产品。在运行机制上,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讨就业问题,及时了解市场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使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使学校分享企业资源,实现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

3、人才保障是关键

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突出合作办学特色,体现高水平教师的专业素质。除了引进校外专家和企业中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授课外,还需对参与合作教育的教师进行考核,注重选拔既有丰富教学经验又有企业或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参加。教师不仅要组织教学、传授知识,同时还要身体力行,将职业人的行为和作风带给学生。

配备专职指导校企合作的老师,由于校企合作一般是义务工作,负责教师并没有固定的劳动报酬,这就导致教师配备力量不足,为保证老师多参与、多投入、多付出、多关心校企合作,学校一定要出台鼓励教师参与校企合作活动的导向政策。校企双方还应各派一名代表进行活动接洽,保证沟通无阻。活动过程还应有记录,比如照相或摄影,以便企业和社团存档和进行总结。

4、具体实施是核心

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基本是由学校出面,与企业签署相关培养协议。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优秀学生,学生是培养的主体。而现在的校企合作模式却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自主性,从根本上讲还是一种“灌输式”教学模式,从而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专业型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学生也就有很高的积极性,只要加以合理指导和利用,完全可以运用到校企合作中去。

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的群体和组织者,是学生联系社会的纽带,对学生增加社会阅历,丰富实践经验,尽快适应社会有很大的帮助。企业与学生社团合作的互动,主要集中在企业为社团提供活动资金和智力支持,社团为企业提供产品推广、市场开发、劳务出租等服务。企业与学生社团合作:一是寻求市场,获取现实经济利益;二是宣传自身,扩大企业知名度;三是回报社会,提供慈善帮助。而学生专业社团的自发性和群众性决定了高校社团的“民间”性质,从而决定了其缺乏来自学校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专业社团要靠活动来推动,也缺少实际企业文化的引领。学生社团特别是专业型学生社团参与校企合作,探索一种从资金来源和活动内容上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能有效解决社团普遍面对的成员欠活力、活动少内涵、发展缺后劲的难题。

学校引进企业进驻学校,企业按要求提供建设实训室,学校提供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环境、场地和设备,建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享受校办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企业选派人员管理基地生产经营,指导师生实践、实习和实训,帮助学校建立实训课程体系;学校按照企业要求,将实训课程纳入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安排学生到基地顶岗实习,派教师到基地实践,输送优秀毕业生充实企业员工队伍,解决了高校缺乏真实生产场地和师生真刀真枪参加生产的双重矛盾。

摘要: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的教育模式,目前常见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有订单式培养模式、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产学结合培养模式三种。在政府职能缺失、企业动力不足、学校能力欠缺现状下,本文从互惠共赢是基础、机制建设是保障、人才保障是关键、具体实施是核心四个方面,探索高校校企深度合作的有效措施。

深度合作 第9篇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可持续发展,内涵建设

高职教育经历了规模发展之后目前正处于内涵建设的关键阶段,校企合作成为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彰显高职院校特色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通过全面校企合作,在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推进办学模式的创新,增强办学活力等方面成效显著,也面临校企深度合作的一系列问题。

一、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形式

1. 建立校企合作机构。

以学院为主体,与有影响的企业、行业合作,在校企合作理事会下成立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办公室,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建立教学、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办学机制,不断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通过定期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在学院发展、专业设置、师资培养与聘任、人才培养、产学研互动、办学经费、学生就业等重大问题上与合作单位进行深度交流。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同构建了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合作制订贯彻落实具有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办法、教学手段和方法,继续推进案例教学法,开展多种形式的顶岗实训。

3. 进行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

在校企合作理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在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办公室的领导下,与企业共同开展调研工作,大力加强会计专业建设;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在充分听取和吸收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在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会计专业必备的专业应用知识、职业核心能力、职业主要素质,从而构建了与该知识、能力、素质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了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与行业企业人员共同进行了精品课程建设。

4. 构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双方相互兼职,企业负责人及有关领导兼任专业导师,系领导兼任企业有关部门副职;聘请企业有关专家和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员工为专业特聘教授或实习指导老师;建立校企双方兼职人员奖励机制,激发其工作热情。

5. 建立实习基地群。

根据财经类学生每个单位接收人数少的实习特点,学院在多家企业建立会计专业实习基地,满足学生顶岗实习、零距离就业及教师顶岗实践、横向课题及专业技能开发、教学案例收集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缩短学生的岗位适应期,使实训教学真正实现工学结合。

二、会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面临问题

会计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面临着困扰校企深度合作的困难,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1. 缺乏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

学院虽然成立了校企合作的相关机构,但是该理事会在校企合作事宜的运行、章程的制订、各方权利义务的明确方面仍然不够完善,没能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使我院尚不能实现与企业的资源共享以及零距离接触。

2. 企业参与校企深度不够。

目前,校企合作主要是高职院校为其生存、发展而主动寻求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形成的。在校企合作中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培养形式更加合理,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但是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理财目标的。没有利益驱动的合作,很难调动其的积极性。大多数企业尚未意识到校企合作对其在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方面的发展会产生有利影响,合作培养人才从短期看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还难以实现,培养出的人才还不一定留得住,用得上,因此,企业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驱动力不够。

3. 校企深度合作的制度不完善。

目前,国家虽然一直倡导校企合作办学,但是并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校企合作的监督、考核,也没有建立校企合作对企业的保护、奖励机制。这样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过程中并不能得到其主管单位、劳动部门、税收部门等各方面的充分支持,不能得到其期望的利益回报。因此,虽然学校积极主动要求与企业合作,但是企业一方比较消极,致使双方深度合作难以为继。

三、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对策

1. 建立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

建立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政府应设立专门协调机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校企合作。该机构机构应充当校企合作的推动者、协调者和监督者。其职能包括研究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制订校企合作相关的法律形式,进行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探索。通过以上职能的实现能够有助于校企合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吸引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搭建平台。另一个方面要成立“校企合作办学董事会”。制订董事会章程,建立合理的董事会运行机制和相应的日常机构,通过该日常机构来实现对企业和学校的指导、协调,解决合作中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学校和企业双方全力以赴进行合作办学。

2. 增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能动性。

校企合作应该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因此应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强调各方的权利义务对等。对于学校而言,通过校企合作,利用企业的物质和人力资源,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学生的顺利就业,因此其合作积极性很高;对企业而言,如果能够从企业知名度的提高、税收优惠、贷款、人力资源成本的节约方面得到一定的实惠,则能够大大提高其合作积极性。因此,在合作中学校应强调其义务,比如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对企业提供免费培训,进行合作开发,合作企业可以优先在学校中挑选其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等,此外学校还要主动与相关的政府机构取得联系,让企业了解到校企深度合作对其发展的其他有益作用;对政府而言,通过校企合作,能够统筹学校和企业的各类资源,促进学校培养和企业需求的相互匹配,从而促进就业环境的改善,提高就业率,实现人才供需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从税收和贷款等方面给企业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以确保校企合作的法律地位和权益。

3. 完善校企深度合作相关制度。

为了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政府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 (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府应针对目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修订、补充,制订与其相配套的措施,为校企合作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从而保障校企合作的长远发展。 (2) 制订相关引导政策:为了激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政府应在税收、信贷、就业奖励、知识产权等方面制订对企业有吸引力的政策,调动企业与学校长期合作的积极性。 (3) 完善办学体制:政府应进一步明确“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完善政府投资体制,大力支持行业、企业举办院校及民办院校,进行管理创新,着力解决好职业教育管理条块分割、证出多门的问题;理顺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行业部门的关系,明确各自的管理责任与分工。

参考文献

[1]陈小虎.校企融合,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9.

[2]黄迎新.关于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培训, 2006.

[3]高耀彬, 陕荣善.产学一体, 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J].中国教育报, 2007.

[4]马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时代创新[J].职教通讯, 2006.

[5]杨广斌.对“订单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J].职教通讯, 2006.

[6]陈景增.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4.

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路径研究 第10篇

尽管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最大的目的是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 它需要学校培养适应生产需要的人才, 然而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没有法定明确的责任与义务, 这使得校企合作难以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成熟的合作机制。对于高职教育而言,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发展之路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态势, 但从理论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 校企深度合作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一、现阶段高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高职校企合作的行业背景差异, 常使校企合作模式呈现不可复制性

我国目前共有1200多所高职院校, 其中大部分院校都有各自不同的行业背景和专业背景, 其校企合作模式各具特色。由于很难概括总结出具有普适性的模式或经验, 使得在某个院校的成功经验很难被其他院校所借鉴。因此, 在现阶段,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研究主要任务就是突破不同的行业和专业背景, 寻找根本性的研究方法及工具, 在现有的校企合作成功案例中提炼出能供其他不同的行业和专业背景的高职院校借鉴的理论或模式, 即找到关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通用路径。

(二) 高职校企合作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的差异, 使校企合作双方的内驱力难以同一

我国关于高职校企合作的现有政策往往是从学校角度出发, 缺乏对企业利益的考量, 即使有个别优惠措施, 也缺乏可操作性。因此, 学校仍然处于教育的主导地位, 企业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由于培养对象的身份是学生, 毕业后的走向未定, 企业投入不见得能达到直接回报, 所以缺乏热情。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必然追求, 在人力资源利用方面也是如此。企业总是希望学校能够培养出所需的人才, 而对投入精力和资金参与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则必然会予以计较。由于企业与学校之间缺乏直接利益的兼容, 致使合作过程中校企之间缺少互惠互利的合作基础。因此, 现阶段校企合作另一个挑战即校企合作的支撑体系尚不完善, 为此, 应当致力于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的利益共同体的建立。

二、高职教育中校企深度合作的路径研究

针对上述提出关于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 可从通用路径的打造和利益共同体的建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而形成体制、文化、组织、政府作用发挥四个层面切入架构的校企深度合作路径。

(一) 进一步实现机制、体制层面的合作

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有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特殊点, 就是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是以技能的高低作为核心质量评价体系, 单凭学校自身的教育是培养不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 所以就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言, 校企合作是必要路径。同理, 校企合作也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既然是合作, 那就不是学校单方面的问题, 如果没有企业的主动参与, 势必影响整个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发挥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 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机制体制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严格来说, 所谓的规定、要求、条例都不叫制度, 它最多只能算作是制度的要素。制度应当是要素之间有机连接, 形成网络系统。制度建设中最重要的, 不是要素的建设, 而是制度体系的建设。

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体系, 一般是由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反馈机制、监督机制4个机制子系统构成的闭合回路。机制建设, 特别是系统化机制建设, 一般首先要有先进的理念, 合理的规章制度, 然后内化人的素质, 内化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 进而再外化为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这种内化和外化的过程, 就是机制的建立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制度的建设过程, 又是观念的转变过程, 还是素质的提升过程和习惯的养成过程以及关系的固化过程。建立健全机制体系最重要的是要抓好三项建设:第一, 制度建设。制度建设一般要明确以下几点:即明确是什么对象问题, 采取什么措施、达到什么要求、由谁负责、哪里是重要控制点、怎样培训提高相关人员、怎样督促检查、落实如何。第二, 素质建设。人是机制运行的主体, 所以必须提高人的能力、提高人的境界, 包括转变人的观念, 养成良好习性。第三, 氛围建设。有了良好的氛围, 就有了带动力、协同力和制约力。

在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机制建设中, 要明确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路径的理念, 增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管理机制、依法治教、师资培养、经费保障等方面, 实现校企合作法制化、制度化。通过法律手段给予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等政策, 保护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 弥补他们的损失, 从而调动他们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同时, 也应强调企业作为社会一分子应付的社会责任, 通过法律约束使企业承担他们参与职业教育事业的责任和义务, 形成校企合作的机制体系, 实现校企合作的长效发展。

(二) 进一步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企业用人的根本目的是在经营运作中创造实际的效率和业绩。企业希望学生进入企业后很快进入角色, 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高职院校和企业作为两个不同的实体, 其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别。埃德加·沙因认为, 从企业的各个层面上来说, 文化就是根本的思维方式———企业在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融合过程中独创、发现和发展而来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因而被作为正确的思维方式传输给新的成员, 以使其在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融合过程中自觉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感受事物。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和企业精神为核心, 以共同价值观、行为规范、企业伦理、企业形象、企业目标、企业作风为主要内容, 能激发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 能进一步凝聚企业员工, 是企业的灵魂和潜在的生产力。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属于不同的组织文化, 但企业和高职院校在人才开发和人才储备需求上存在一致性, 从而使两者的文化实践活动具有同步性、相同性、互补性和可操作性。

高职院校应该建设一种企业化的校园文化, 即为企业服务的“技术型”的校园文化。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来说, 是对学生进行进入社会 (企业) 前的素质教育和训练, 包括人文素养、人际关系处理、职业道德、文化知识、技术技能、工作方法与能力等方面, 同时也要让学生在思想理念上做好走上工作岗位的准备。而企业文化也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员工进行熏陶、教育和管理, 从而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因此, 从这点来说, 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有相同之处, 都是围绕“管理”与“氛围”, 形成特色。如何使自己的成员 (员工或学生) 统一思想, 爱岗敬业, 协同工作, 提高凝聚力和向心力, 如何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是企业和学校管理者的共同任务, 这些任务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校企合作, 首先需要完成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 然后才能逐步开展不同层面的合作。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 校企合作将根据价值属性不断进行调整, 呈现出动态发展及螺旋式上升。校企文化融合的根本目的, 在于通过营造真实的企业文化氛围, 提升高职院校师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与仿效, 同时能够将学校的文化底蕴通过融合传达到社会和企业中去, 扩大院校的文化影响力。只有把文化冲突的问题解决了, 校企合作才能长久、稳定,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深化, 在双方价值观的驱动下动态发展与螺旋式升级, 最终把彼此都带入各自的战略蓝图, 构成彼此异质资源的一部分, 并且成为可持续竞争力的源泉之一。

(三) 建立“超企业”组织的价值网络

价值网络的本质是在专业化分工的生产服务模式下, 通过一定的价值传递机制, 在相应的治理框架下, 由处于价值链 (产业链) 上不同阶段和相对固化的彼此具有某种专用资产的企业及相关利益体组合在一起, 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它是产品和服务价值的不可分割性或互补性导致共同创造这一价值的企业连结成为一个整体———价值网络。每一个网络成员创造的价值都是整体价值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是由每个价值网络的成员创造并由价值网络整合而成的。价值网络是由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价值生成、分配、转移和使用的关系及其结构。价值网络改进了价值识别体系并扩大了资源的价值影响, 同时使组织间联系具有交互、进化、扩展和环境依赖的生态特征。

在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中, 我们一直倡导建立一种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价值网络, 只有价值取向的趋同才可以实现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校企合作的实质在于在校企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超企业”组织, 企业与学校分别对自身的战略目标、战略预期、自身资源能力进行评估, 找到希望达到的战略目标与凭借自身的资源、能力所能实际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弥补差距成为“超企业”组织发展的最大动因。学校与企业通过自身需要慎重选择伙伴, 达成合作协议, 设计合作管理规程, 并在管理和实施的过程中对现有合作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改。学校和企业所形成的“超企业”组织应当形成资源互补、减少风险、增强价值链上的互补性这样一种价值网络。

所以, 高职院校作为区域性高校, 是由地方政府主办, 其办学定位首先必须考虑所在区域的人才需求和经济发展, 由此, 才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同时, 高职教育应坚守培养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一价值取向, 因为这类人才与一定区域的市场、职业、产业、行业等有着更直接、更密切的关系。

(四) 进一步发挥政府在深度校企合作中的作用

温家宝总理指出:“重视技能、重视技工要成为一种全社会的文明风尚。”“扫除重学历轻技能、鄙薄职业教育的陈腐落后观念, 使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一定要发挥政府的理念引导和实践管理的职能。

政府部门要制定校企合作法和条例, 对校企合作教育过程中政府、学校、学生和企业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立法规范, 保护各方的利益不受侵害。不仅要明确企业在接受学生实习方面应尽的义务和职责, 更应在政府作为、学校人员配备、设备配置、学生主动配合等方面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同时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应做出具体的处罚条例与措施。比如企业有在培训期间提供学生 (学徒) 报酬的义务, 有完成企业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责任;对于学生实习结束随意跳槽的行为, 家长要赔偿违约金, 这样可减少企业"搭便车"的行为, 也有助于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

要突出政府对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学校、学生三者构成校企合作系统的三大主体, 这三者利益互不相同, 但又互为资源供求关系。政府在其中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 可在宏观层面上出台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 如通过财政、税收等杠杆, 调动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在政府主导下, 学校和企业双方平等合作, 形成双赢机制。

以四川省德阳市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方案为例, 其高职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搭建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公共服务平台, 形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 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和模式的综合改革创新, 探索建立中、高职全面衔接的职教人才培养体系, 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这其中, 德阳市出台了很多措施, 包括:省市共建、资源整合, 形成共建共享的办学体制。组建以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为成员单位的行业联合会和职业教育联合会。按照地方经济建设、新产业发展和产业调整需要, 改革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招生考试等制度。通过与企业共建“校中厂、厂中校”, 整合企业先进设备资源等, 注重校企合作, 实现政府主导、行业引领的校企合作的机制建设。并且, 为了保障试点的顺利实施, 德阳市制定了配套政策和保障条件。其中包括了将职教纳入全市经济社会总体规划, 提供政策保障, 为综合改革实验区提供资金保障和制度保障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措施, 极大地推动了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

参考文献

[1]俞启定, 等.深入理解“规划纲要”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7) .

[2]张亚军, 等.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述评[J].职教论坛, 2008 (12) (下) .

[3]刘景光, 等.当前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研究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7) .

[4]吴海平, 等.价值网络的本质及其竞争优势[J].经济管理, 2002 (24) .

[5]刘淑芳, 等.走向和合:“后危机”时代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思维[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11) .

[6]丁敏.现代经济学对企业管理学发展的影响与启示[J].企业活力, 2010 (10) .

从创业实践到校企深度合作 第11篇

“校企一体化”,是校企共同发展的一种合作方式,是学校与企业紧密融合、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的一种办学模式,表现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发展;“校企一体化”,又是推进职业学校校企深度合作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改革创新发展的自身要求,它包括“企业校区”与“校区企业”两方面实践载体。正如教育部袁部长所说:“职业学校绑在企业上,才能更加感受到经济发展的脉搏”。

然而:“校企一体化”就大部分地区而言,尚未形成实质性运行机制;“校企合作”只是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招工”平台;企业对职业教育也停留在“用人”利益驱动层面;校企合作缺乏稳定性、持久性,难以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对人才培养产生实质性影响。常熟职教中心面对万名在校生,面对每年近3000名毕业生,具体做法是:广泛开展创业实践,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努力构建“校企一体”,全面实现“四个对接”。

1.主要举措

做法一,规范校区企业。

一是创办经济实体,由校属企业扩办企业。学校在校属液压工具厂出资的基础上,建办了人力资源公司,对内实施资源开发托管;对外组织市场劳务派遣。

二是创办创业基地,分别打造生活、文化、科技三类递进层次创业园。实行由学校宏观指导,学生自主管理、自由经营、自主创业的管理模式,并以此作为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校内实践基地。其中,生活创业园是以生活需求为背景,按照“个体户”经营模式运作,提供服务师生生活需要的市场,为师生服务搭建的一个创新型创业平台;文化创业园是以校园文化为背景,按照“公司化”经营模式运作,提升学校文化内涵,是一个为校内外文化建设服务、构建特色文化的创新型创业基地;科技创业园则是以专业建设为背景,创办校区“专业工厂(专业店)”联办公司、合作企业,与地方社会实施对接,按照“集团化”经营模式运作,提升骨干专业示范能力,发挥立足东南、服务全市、面向社会对接、辐射与服务作用的创新型创业基地。

三是组建春来创业集团,实行统一经营管理。按照“立足学生成长,培养三创人才;服务顶岗实习,推进校企一体;开发经营市场,提高规模效益;实行统筹管理,实现立体发展;通过校内创业,带动教师创业、推动学生创业”的经营宗旨,实施“仿真”经营,即模拟社会企业集团公司经营模式、体制,代表学校对校属经济实体、经营单位、创业基地、系部经营统一集中管理。

做法二,建办企业校区。

一是组建办学集团,形成核心企业。学校先后选择了当地数家发展成熟的主导行业中的主流企业、百强企业,开辟了顶岗实习、专业实训基地,实现了强强联合。

二是走进开发区,服务开发区。通过与德国大陆等跨国企业建立实习校区,与经济开发区形成了合作联动局面。

三是依靠涉农政策,贴近三农服务。按农村企事业单位特色专业需求、季节性需要,落实了一批企业校区定点基地。

做法三,开发合作资源。依托学校建办的社区培训学院,通过培训服务,加强与核心企业的紧密关系,为学生进入企业开拓渠道;依托汽修专业,与地方高校错位发展、共享资源,初步实现了共建汽修实训工厂、共同发展专业建设的目标。

2.基本成效

一是对顶岗实习在系统上、批量上和质量上起到了良好作用,更好地把教学实践环节、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落实到位。

二是学生就业率提高,在校内、校外企业顶岗后,更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三是校区企业留用、录用的学生,缓解了实习指导老师紧缺矛盾。

四是推进了校企合作、优质合作建设步伐。目前,已初步安排200多名优秀实习生投身到校内创业园中创业实践、100多名学生参与校区企业顶岗实习。学校将在近年内通过构筑校企一体,自行解决三分之一毕业生的创业实习岗位。

3.推进措施

未来的“十二·五”期间,江苏将从经济大省步入经济强省,重点发展高价值、信息化、低碳化、服务化四大经济,创新成为发展的主体战略。而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培养有职业道德、有技能水平、高素质劳动者的历史使命。因此,学校将不断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构建“校企一体化”,努力实现“四个对接”:

一是实施学校建设与开发区发展相对接,服务区域经济。

二是实施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接,服务企业行业。

三是实施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培养相对接,服务创业就业。

深度合作 第12篇

近期, 谷歌官方表示可能将旗下的Google Latitude (手机定位应用) 与2月份新推出的位置社区应用Buzz进行不同程度的整合。业界认为, 谷歌今年在位置应用的调整与诺基亚的竞争有关。金融危机过后略显沉寂的移动位置应用 (LBS) 市场再起波澜。

运营商、手机终端厂商等对位置应用的深度介入, 在推动了GPS手机终端更加丰富的同时, 也使中国地图软件市场蓬勃发展。因此, 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 位置应用产业更需要商业模式创新来推动产业规模的释放。目前, 车载信息服务与互联网搜索似乎成为业界公认的两大主流盈利模式。

3G加速位置服务普及

业内咨询专家表示, 在开放互联格局下, 包括运营商、图商、软件服务商和终端厂商在内的竞争者都通过资源整合推出手机客户端软件, 介入最终位置服务, 使得该产业渠道竞争格局处于混沌状态。中国电信政企客户事业部副总工程师周焱曾强调, 通信行业将为车载信息服务的信息通信提供通道和载体。

Frost&Sullivan认为, 从另一个角度看, 随着3G网络与终端的进一步发展, 在个人领域, 融合性位置服务将获得快速普及, 而以数字城市为代表的政府应用也将稳定发展, 未来三年移动增值服务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图1) 。

在终端用户方面, 预计2012年使用用户将达到5000万左右, 其中个人用户的规模化发展使得移动位置应用成为一种大众化3G应用。

软件商盈利模式不断创新

对于地图软件商来说, 主要的商业模式是以卖产品和服务为主。不过, 新兴的智能交通导航信息平台系统、新媒体运用这两种运营方式将会极大提升地图软件市场的增长。智能交通系统通过信息提供者、电信运营商等产业链多方的合作, 将智能交通信息及时地提供给用户。此外, 由于使用GPS的人群是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用户, 因此, 地图软件商可以针对这些用户进行一些类似于广告、搜索等功能的信息发布, 这也是未来增长的一个热点。

为了让用户使用更高精度、更加精细化的地图产品, 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地图软件商利用电信运营商提供的无线网络实现导航电子地图的动态更新, 在线增量式更新方法将是导航电子地图更新的主流趋势。从而, 增量更新应用服务也将为导航电子地图的销售带来一种新的市场模式, 形成新的盈利市场。

然而, 由于图商可以通过向下游提供地图和POI (兴趣点) 信息库获得收入, 而位置应用目前要以免费服务为主, 尚未出现非常清晰和可持续的收费服务。因此, 虽然导航地图软件赢利模式不断创新, 但位置应用产业价值链目前还是以地图为核心。

产业链合作是图商盈利基础

依据中国权威咨询机构的调查结果, 2009年中国互联网地图数据提供商调用量市场集中度很高, 其中高德以49.7%的份额位居调用量首位, 四维图新则以40.5%紧随其后, 两家图商占据了互联网地图调用量的主要份额。

业内咨询人士分析, 在互联网地图方面高德及四维图新能够拥有绝对调用量, 产业链合作是他们获得成功的重要基础, 原因可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产业链合作, 图商可以获取各个垂直应用提供商部分深度POI信息。电子地图作为搜索引擎的一个重要分支, 其主要的赢利模式还是会落到对信息的搜索和排序上。而用户群和流量作为这种赢利模式的基础, 也是现阶段所有互联网地图数据提供商通过产业链合作模式扩大推广渠道的重点。

另一方面, 图商会随着整个互联网地图产业链及赢利模式的升级, 逐渐从数据提供商转变成内容提供商。后期真正决定互联网地图赢利基础的不再是基本的POI信息, 而主要依赖的是深度POI。图商通过与各个垂直应用提供商的合作, 收集各方面深度POI信息, 也是进行产业链合作的主要目的, 也最能评价导航地图服务提供商的市场价值。

据记者了解, 目前互联网电子地图提供商高德在产业链合作上是最为广泛和成功的。高德的合作对象主要是自有地图服务网站、公众地图应用提供商 (如谷歌地图、必应地图、新浪爱问地图) 、企业及垂直应用提供商 (如搜房网、点评网、爱帮网) 等。

车载信息服务将加速汽车与通信产业的充分融合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 有效构成中国智能交通、车载导航产业发展的基础。随着人们对在车内能够享受的服务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强烈, 运营商与整车企业均注重对车载信息系统的研究, 充分融合汽车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据悉, 真正的车载信息系统有两个网络, 一个是汽车内部的电子网络, 另一个是与外界相联的通信网络。

上一篇:实验方法下一篇:连带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