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外贸易范文

2024-08-26

印度对外贸易范文(精选9篇)

印度对外贸易 第1篇

1.1 双边贸易总额迅速增加, 增幅明显

中印双方同为世界上位居前列的消费市场, 两国经贸发展不断刷新纪录。2002年两国贸易额仅为45.5亿美元, 2007年已达386.47亿美元。两国贸易额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增长。这个速度不仅高于我国同期外贸年均增长25%的水平, 也高于同期印度外贸近20%的年均增速。

1.2 两国贸易基本平衡, 中方略有盈余

中印双方在保持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 在贸易差额方面, 两国也基本处于平衡状态, 数据显示, 近年两国贸易逆顺差各半, 虽然从数量上看, 2007年中方顺差达93.85亿美元, 但2008年中方贸易顺差明显回落。就对印贸易来讲, 我国的贸易顺差, 时间短、数额少, 显然不能成为中印双方贸易的障碍, 但从现实上看, 印度政府及产业各界违背WTO规则, 高筑对华贸易壁垒的情况有不断增强的趋势。

1.3 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调整, 呈现互补格局

过去, 中国对印度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制成品, 而自印方进口的多是原料性商品或半成品。但是近几年, 随着两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制造业水平的提高, 双方的制成品贸易有所增加, 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中方的机电产品、有机化学品已超过矿物产品成为对印出口的第一、二大类产品。2007年, 中国对印度出口的主要产品为电机、有机化学品、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蚕丝、特种机织物等, 自印度进口的主要产品以矿砂、钢铁为主, 同时有机化学品、塑料及其制品、珠宝、棉花也有较大进口。

1.4 印方贸易政策及做法成为两国贸易发展的最大障碍

印度市场贸易壁垒严重, 对原产于中国的产品滥用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较为严重。同时, 印度供应商为了眼前利益, 往往不顾国际贸易的惯例。比如, 国际铁矿石海运贸易形成了以离岸价和每年一度谈判达成的国际公开价格进行结算的贸易方式和基本准则。而中印之间铁矿石贸易主要采取现货贸易的方式, 致使在中国市场上印度铁矿石已经丧失了同巴西铁矿石的竞争能力。

2 对华贸易壁垒的表现

2.1 滥用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

印方自1994年共对中国发起108起反倾销调查。从2001年以来, 印度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数量位居各国第一, 平均每年9起左右, 占中国遭受反倾销调查总数的近15%, 占印度对外发起案件总数的近50%。2007年, 印度对中国发起的10起案件中有1起终止调查, 总涉案金额约8.34亿美元, 是对中国立案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印度对华反倾销成为中国企业进入印度市场最直接的障碍。

2.2 关税处于较高水平, 关税制度不透明

近年来印度政府保持了整体较高的关税水平。特别是印度农产品关税居世界较高水平, WTO定义下的农产品平均适用关税税率高达40.8%。例如印度的酒类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但印度对进口酒类产品计征高额的附加关税和特别附加关税, 因此进口白酒类产品的实际关税率的范围在225%~550%。我国是酒类产品生产大国, 目前, 中国饮料酒年总产量4000万吨左右, 啤酒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印度这一关税政策严重阻碍了我国酒类产品进入印度市场。

同时印度政府虽然每年公布进口关税及附加关税率, 但是却没有一个官方出版物囊括进口关税、税费的所有信息。进口商必须分别参照海关关税表和消费税率表以及其他额外的公开通告、通知等, 才能判断出当前的实际税率。此外, 印度各邦也对与其利益相关的商品征税, 加重了关税制度的复杂性和不透明度。

2.3 货物通关环节壁垒严重

印度对进口交易采取歧视性海关估价措施, 明显违反WTO《海关估价协议》所规定的应以双方成交价格为基础审查确定完税价格, 将其作为控制进口规模的手段。只要海关认为低于正常的竞争价格就可以拒绝进口产品的申报交易价, 按其自行估定的完税价格进行计算, 从而大幅度提高实缴税额。同时印度海关要求提供的文件种类繁杂, 一方面提高了交易的成本, 另一方面也增大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使我国一些出口企业望而却步。

2.4 技术性壁垒限制了印方进口贸易规模

(1) 部分商品不认可我国认证机构, 独家强制进口认证。

印度对超过100种进口商品要求强制认证, 即在进口前必须获得印度标准局的认证证书, 而且只有获得该机构的认证才能在印度市场上流通。认证费用包括检验组首次检验的差旅费、测试费以及每年2000美元的年费。此外, 根据进口认证产品的价值的不同, 还需缴纳0.2%~1%的认证标志使用费。如印度政府规定水、气体和污水用球墨铸铁压力管和管道配件必须通过印度标准局的强制性认证。这种做法对国际贸易造成较大阻碍。

(2) 技术标准规范与WTO所要求原则不符。

根据WTO/TBT原则, 各成员国可以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的安全, 制定本国的技术法规, 但应参照并采用现行的国际标准。而印度政府所公布的如《压制瓷砖法令》等法令中, 虽然在前言部分强调依据相关国际标准制定, 但是其内容并不完全符合ISO系列或国际电工委员会的标准。这种做法不具备公正性和合理性, 对我国货物的出口造成不必要的阻碍。该法规对产品的包装要求做出了规定, 也会增加生产商的负担。

(3) 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构成对我国的歧视。

印度政府以卫生与植物卫生检疫为借口, 发起了多起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歧视性禁令。例如, 2007年印度政府宣布为预防禽流感, 猪鬃纳入禁止进口的产品名单。这一做法明显是对我国的歧视, 因为印度猪鬃主要进口自我国, 而猪感染禽流感的案例非常罕见, 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印度也是唯一以防止禽流感传入为由禁止猪鬃进口的国家。

此外, 印度在知识产权、政府采购、商业、金融、会计、电信、法律等服务贸易领域也存在很多贸易壁垒。同时, 虽然中印双方已签署《关于简化签证手续的谅解备忘录》, 但印度在中方企业人员申请签证的过程中实行不对等待遇, 消极履行两国协议, 对华签证政策缺乏稳定性及透明度, 导致签证问题长期困扰我国在印度的企业。

3 应对印方对华贸易壁垒的策略

3.1 力争首先解决第三国参照的不公平性问题

2007年我国对印度进行了多层次、多方位交涉, 但印方仍拒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样就使印度在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中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裁决中大量使用第三国国内价格或结构价格作为参照价格来确定我国产品正常价值, 导致我国产品倾销幅度被人为地大幅提高。在印度不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大背景下, 我们可以要求印方遵循WTO的公平交易原则, 首先通过谈判, 共同制定参照国的选择标准作为过渡步骤, 确立选择原则以及中方在受到不公平待遇时的抗辩权, 最终解决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3.2 积极培养反倾销法律人才、积极应诉

印度提起了大量对华反倾销诉讼, 而且2005年以来, 我方企业无论应诉与否, 印度在所有原审裁决中未给予任何一家中国涉案企业市场经济地位。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他们有一支数量较多、精通国际贸易救济、擅打贸易官司的律师队伍,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企业的应诉不力。鉴于贸易摩擦将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存在, 国家应鼓励熟悉WTO规则、擅长国际贸易摩擦应诉法律人才的培养, 可以设置专门的专业, 并通过专门职业资格考试的方式, 提高相关人才的应诉能力。政府应设置专门的基金, 对专门从事国际贸易法律工作的法律人才进行资助, 从而减轻应诉企业的费用压力。

3.3 健全贸易摩擦预警机制, 加强行业组织的协调能力

政府应完善贸易摩擦预警机制, 应对重点敏感出口产业、产品出口价格进行有效监测工作, 随时跟踪出口产品被印度反倾销调查等贸易不和谐情况;同时要健全信息公布机制, 将市场信息和政策、政府在国际贸易谈判的结果, 充分及时地公布给企业, 并协助企业搜集、整理其需要的市场信息, 使企业能够较为容易地获得印度市场的各方有用信息。政府还应建立健全便利企业求助的绿色通道, 研究企业出现困难的原因, 对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要防患于未然。

3.4 充分利用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和对话机制

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为我们提供了贸易摩擦磋商和说理的平台, 我们应善于利用这一机制, 在多边体制框架下对印度的贸易保护措施进行大胆质疑和应对, 对印度对我出口产品实施的不公正待遇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充分行使WTO成员的权利, 把握住解决争端过程中的每个环节, 争取最优的解决方案。

3.5 加强对话和沟通, 实现双赢的贸易目标

要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 从共同的利益需要出发、从共识的文化基点出发, 差异之处、分歧之点则要本着互谅互让、利益兼顾的客观心态, 加强对话和沟通, 妥善解决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铁矿石的价格机制等影响贸易全局的焦点问题。

摘要:中印两国在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 印度对华贸易壁垒也不断增多。其中印方滥用反倾销措施、关税制度不透明、货物通关环节壁垒严重以及多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限制了印方的进口贸易规模, 应首先解决反倾销中第三国参照的不公平性问题, 积极应诉, 同时应采取加强对话和沟通等措施。

关键词:印度,贸易摩擦,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

参考文献

[1]尹翔硕.国际贸易摩擦中的“南北不对称”问题[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7 (1) :60-65.

浅议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关系 第2篇

课程论文

浅谈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关系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 月 日

目录

摘要、关键词.............................................3 1中印两国的贸易历程......................................4 2中印两国的双边贸易额现状................................5 3双边贸易存在的问题

3.1 中印双边贸易差额分析............................................6 3.2中印贸易商品结构.................................................6 3.3中印进出口市场结构...............................................7 3.4 印度的贸易保护主义

3.4.1 中印双边贸易摩擦问题..........................................8 3.4.2 印度其他贸易保护措施..........................................9 3.5中印之间政治争端问题.............................................9 4 促进中印贸易发展的建议

4.1 积极发展产业内贸易.............................................10 4.2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10 4.3 加强中印双方的商务谈判,减少贸易摩擦...........................10 4.4增强中印双方政治互信............................................10 5 结语...................................................11 参考文献.................................................12 浅议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关系

摘要: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土面积总和为128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5.6 亿,占世界人口总数大约三分之一。中国和印度均属新兴经济体,发展迅速。中国2001 年到2012 年国民总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0.1%,印度从上世纪90 年代进行经济改革后,经济也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曾连续十年经济增长率超过6%。中国和印度的快速发展使中印两国,不仅成为了亚洲经济发展的引擎,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本文仅从中国和印度双边贸易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简单阐述中国和印度双边贸易关系的发展历程和贸易额现状,分析中印两国双边贸易关系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潜力,从而提出进一步促进中印双边贸易关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印贸易

问题

建议 1 中印两国的贸易历程

中国和印度均是亚洲国家,中国和印度分别位于亚洲东南部和亚洲南部,中国毗邻太平洋,印度紧靠印度洋。中国和印度两国位于喜马拉雅山的两侧,是共享大约2000公里共有边界的邻国。在20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4世纪,中国和印度就已经开始了政治和文化的交流,著名的丝绸之路就见证了中国和印度的友好交流。

在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中印两国交往非常密切,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但是,1600年英国开始了对印度野蛮的侵略和压迫。在之后英国对中国的侵略中,印度也因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在英国侵占印度的这段时间,英属印度外交秘书麦克马洪还提出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为之后的中印边界争端埋下了隐患。在此阶段,中国失去了民族的独立。故此,中印的正常交往被迫中断。

1950年4月1日,中印两国正式建交,之后的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与政治关系的发展几乎同步,经历了起步、中断、恢复、增长等几个阶段,表现出“政冷经冷、政热经热”的双边关系特点。

1950—1962年为中国和印度建交初期,这一阶段的两国贸易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出于政治援助,贸易规模小且结构单一,双边贸易额仅为2.6038亿美元,两国贸易进出口主要集中在农副产品上,如大米、大豆、生丝、原棉、黄麻、烟叶等。

1962—1976年间中印贸易处于中断期。1962年中印因西藏边界问题爆发了一场边境武装冲突,战后,两国政府贸易中断并长期处于僵持状态,长达 15年的政治冰冻时期,两国贸易额几乎为零。

1976—1990年初,中印政治关系开始恢复,贸易关系随政治关系的冰封期结束。1976年4月两国互派大使,中印政治关系缓和,逐渐恢复正常的外交关系。1984年,双方政府签订贸易协定,两国均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到1991年,中印贸易额已达到2648亿美元。

从1990年初至今,中印政治经济关系迅速发展。

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问中国。两国签署中印关系原则的全面关系宣言,并根据《曼谷协定》达成协议,相互提供比最惠国税率更优惠会的协定税率。

2008年1月,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访问中国,中印两国总理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21世纪的共同展望》,该文件标志着中印关系进一步加深,是指导两国经贸发展的重要文件。

2009年6月,包括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在内的金砖四国领导人在俄罗斯举行首次会晤,并发表《“金砖四国”领导人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会晤联合声明》。2010年4月,第二次“金砖四国”峰会在巴西召开,四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至此,“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初步形成。

2010年1月,“中国-印度经贸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印双边贸易额在2010年过500亿美元大关,中国已成为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2014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2015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中国。中印双方签署了一系列合作文件,涉及中印经贸领域诸多项目的合作。2 中印两国的双边贸易额现状

表2.1:2006年—2013年中国对印度进出口贸易数额表

图2.1:2007年—2014.8年中国对印度进出口贸易数额

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中印两国政治关系的逐步改善,中印双边贸易关系稳步发展。2006年,中国和印度的双边贸易的进出口总额达到248亿美元,到2007年,中印两国双边贸易总额已经达到了386亿美元。2006年与2007年相比,进出口增速达到了55.65%。从2001年到2008年,中印双边贸易量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势头,截止到2008 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达到了518亿美元。受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 年,中印双边贸易额有所下降,进出口增速从2008 年的34.21%,下降到2009 年的-16.32%。但之后的2010 年和2011 年,中印两国依托“金砖四国”的合作机制以及中印两国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两国之间的贸易额又重新恢复了快速增长,到2011年,中印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目前历史最高水平739亿美元。综上所述,中印两国的进出口总额总体上升,但部分年份略有下降(如表2.1 和图2.1所示)。3 双边贸易存在的问题

3.1 中印双边贸易差额分析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3)余额单位:亿美元图3.1 中国对印度顺差额趋势图

从图2.2和相关数据显示,自2006 年开始,中国对印度一直保持贸易顺差,由2005年的8亿元逆差变为2006年的41.2亿美元顺差,且顺差额在不断增加,成为了印度的第一大贸易逆差国。2008 年,中国对印度的贸易顺差,突破100 亿美元,达到了113.26 亿美元,2009 年、2010 年、2011 年三年之间,中国对印度的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分别达到了159.29 亿美元、200.8 亿美元、271.66 亿美元,增幅分别为40.64%、26.05%、35.28%。2012 年,中国对印度的贸易顺差额与2011 年相比,增幅为6.31%,增幅虽然有所下降,但中国对印度的贸易顺差依然是增大的。根据商务部数据,2013年印度对华贸易逆差已达到314亿美元,巨大的贸易逆差令印度产生抵触。

综上所述,中国与印度的双边贸易并不平衡,中国是印度的贸易顺差额,且贸易差额不断增大。这与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导致优势产业不同有关。中国与印度之间持续扩大的贸易顺差不利于中印双边贸易关系的正常发展,容易引起印度政府及民众的担忧,渲染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及“龙象之争”的观点。

3.2中印贸易商品结构

图3.2 2012年印度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图 2012 年,印度对中国出口商品的总值为148.54 亿美元,纺织品及原料占了出口商品总额的26.3%,成为印度对中国出口商品的第一大种类,矿产品、贱金属及制品,紧随其后,位列印度对中国出口商品的第二、第三位,分别占比24.0%和18.2%。其中矿产品和纺织及原料占其对中国出口总额的50%。

从印度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可以看出,印度对中国出口的商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比较初级的产品,如纺织品、贱金属及制品;集中在原材料产品,如原料;集中在能源产品,如矿产品。可知印度的工业化程度还不是很发达,在向中国的出口中,印度的出口商品多是比较初级的商品。

图3.2:2012年中国对印度出口商品结构图

2012年,中国对印度出口的商品总值为539.41亿美元,机电产品为第一大种类,占出口商品总值的43.28%。中国对印度出口商品中第二大类为化工产品,占比为17.0%,机电产品的占比比化工产品多出了154.7%。2012 年,中国对印度出口商品的前10位中的其他8 类商品分别是贱金属及制品、仿古制品、纺织品及原料、运输设备、塑料及橡胶、贵金属及制品、光学钟表及医疗设备、家具玩具及杂项制品。

中国对印度出口商品的构成基本稳定,机电产品等工业制成品占中国对印度出口产品的大约二分之一。

通过对中印双边贸易结构的数据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和印度出口商品构成上虽然有一定的重合,但是各有偏重。中国对印度的出口商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上,而印度对中国出口的商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初级产品上。

3.3中印进出口市场结构

资料来源:商务部3.3 2012年中印进出口市场结构表 中国和印度都是发展中大国,发展水平差不多,两国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利用各自廉价劳动力和廉价的资源,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此外,又因为两国的发展起点比较低,所以两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都会把目光锁定在那些发达国家以及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从而忽视了彼此之问的合作与交流。

这些年来,中印两国在农业原材料、食品、制成品、燃料、矿物等商品上对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构成相似。中印两国进出口结构及发展水平相似,竞争性大于互补性,是两国的贸易发展之间存在着的又一大障碍。

3.4 印度的贸易保护主义

3.4.1 中印双边贸易摩擦问题

所谓贸易摩擦,一般是指进行双边贸易的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现象,当这种不平衡现象持续进行,表现为一国持续顺差,而另一国则持续逆差,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就会出现贸易摩擦问题。还有一种贸易摩擦情况为进行双边贸易的两个国家之间,一国的贸易政策不符合或者违反了另一国的利益,所引起的贸易双边国家之间的摩擦问题。中印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可以用印度对中国采取的“贸易救济”方式进行说明体现。所谓贸易救济,是指当本国的贸易安全及相关利益受到损害时,所采取的保护补救措施。

中印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问题明显严重许多,最主要的是印度对中国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进入21 世纪后,发展中国家发起反倾销案件调查的数目不断增加,超过了发达国家(占63.7%),而印度成为了对中国发起贸易调查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欧盟、美国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调查一直很多,但现在印度却成为了对中国立案调查最多的国家。印度自1994 年对中国发起第一起反倾销调查以来,截止到2012 年,反倾销案件调查的数目已经达到了157 起,占印度对外发起反倾销案件调查数目的大约二分之一,中国深受印度反倾销调查之害。

据中国商务部的《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13》的数据统计,在发展中国家中,印度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案件调查最多。2012年,印度对中国发起7 起反倾销案件的调查,2 起特保措施案件的调查,共9 起贸易救济案件的调查。根据《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12》的数据统计,2011 年,印度对我国发起5 起反倾销案件的调查,1 起一般保障措施案件的调查以及1起特别措施案件的调查,涉及共7起贸易救济案件的调查。1992年,印度开始对外发起反倾销调查,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尤其严重,截止到2012年,印度对中国共发起了181 起贸易救济调查,包括157 起反倾销案件的调查,1 起反补贴案件调查,9 起特保措施案件的调查,以及14 起保障措施案件的调查。这些调查案件涉及的产品主要为化工,钢铁制品、机械器具和木制品等。

在印度对中国的贸易救济案件调查中,反倾销案件最多,占了86.74%,成为了印度对中国贸易救济最主要的方式。不仅印度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调查逐年增加,所调查案件的涉案金额也不断上升。虽然中印双边贸易之间的贸易摩擦并不会改变双边贸易关系前进的趋势,但也不利于其快速发展。

数据来源:《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图4.1反倾销案件调查书 3.4.2 印度其他贸易保护措施

印度进行新经济改革之后,对高额的关税制度有所调整,但印度仍是关税较高的国家之一。印度设置的高额关税不利于中印双边贸易的发展。根据中国商务部《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13》,2010 年,印度的简单平均最惠国适用关税为12%,较2009 年下降1%,其中农产品的简单平均最惠国适用关税税率为33.2%,较2009 年上升了1.4%;非农产品为8.9%,较2009 年下降了1.2%;印度的约束关税也非常高,根据WTO 统计,印度的平均约束关税税率为48.7%,农产品的平均约束关税税率为113.1%,非农产品的平均约束关税税率为34.6%;印度的平均实际适用关税同样较高,如糖和糖果的平均适用关税是34.4%,咖啡、茶叶为56.1%。饮料和烟草为70.8%。此外,印度对纺织品征收最高106%、谷物和配制品最高150%,服装最高315%的高关税;虽然印度许多产品的实际适用关税低于约束关税。但是,由于实际适用关税与约束关税之间的空间非常大,这成为产品贸易的一大障碍;出口商不得不面临印度为了控制价格和供

【7】应量而大幅提高适用关税水平的不确定性。印度还经常一年之中多次调整关税,对向印度出口的中国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印度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还包括关税配额、通关环节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等非关税壁垒。其中,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以政策制定当地的协议、标准、认证体系等作为检验的标准,并且技术性贸易壁垒涵盖的学科种类广泛,涉及科学技术、检疫、环保、产品质量等多重技术指标体系,名目繁多,是一种非常难以应对的非关税壁垒。印度通过制定强制进口认证清单、强制技术认证、进口限制政策、复杂化程序办理手续等措施,限制中国企业对印度的出口,对中国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3.5中印之间政治争端问题

中印双边贸易关系与中印之间的政治关系联系紧密,呈现正线性关系,中印之间政治关系进展顺利的时候,中印双边贸易关系就会发展迅速。而影响中印之间政治关系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中国威胁论”的渲染、西方发达国家的挑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中巴关系、中印边界问题等。中印边界问题是其中主要问题之一。英国侵略印度期间,于1914 年同西藏代表违法在西姆拉会议上签订了《西姆拉条约》,划定了“麦克马洪线”,若根据此线,中国的很多领土将划归印度所有。中方认为的中印边界线为分东、中、西三段的大约2000 公里,而印方却认定中印之间的边界线长约3520公里(如图5.1中印领土争端地区图)。20 世纪中期,印度取得民族独立后,并没有放弃英国的霸权作风,依然想把西藏收入囊中,将西藏作为印度“缓冲国”,在中国一再忍让的情况下,不断对中国发起挑衅,试图占领西藏。1962 年,中国被迫发动自卫反击战,这场战争使中印之间的政治交往陷入沉寂。到1976 年中印之间的政治关系才开始逐渐缓解,但中印之间的政治关系属于地缘政治,边界争端一直存在,为中印之间的政治关系添加了紧张因素。

图5.1中印领土争端地区图 4 促进中印贸易发展的建议

4.1 积极发展产业内贸易

中印两国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既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大部分是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应提高两国产品的专业化分工程度,扩大产品的差异化,同时加强产品细分,使中印两国在产品品种、结构、规格等多样化方向产生互补,这样可以减缓双方贸易的竞争,扩大贸易的规模,改善贸易的平衡,而且还有利于实现专业化生产,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双方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4.2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中印双方都属于发展中国家,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都相似,双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大部分集中在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所以我们应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外国直接投资的优势,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与国际接轨,在保持传统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竞争力的同时,培养新的主导产业,开发培养新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增强中国出口的竞争水平,不断优化产品的竞争结构,使各自产业发展即具有竞争力又能协调发展。在产业升级的基础上优化国际市场结构,中印两国都是以发达国家为主要贸易对象的,而且在发达国家市场上出口的产品结构相似,所以存在激烈的竞争。

我们一方面应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改变过去以资源密集、劳动密集为主要出口产品的模式,努力提高产品品质和产品的附加值,创建自己的品牌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在保持自己已有市场的同时,积极开发占领新市场,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关系,这样既可以扩大市场也可以缓解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

4.3 加强中印双方的商务谈判,减少贸易摩擦

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双边贸易并不平衡,中国对印度保持贸易顺差状态,而且顺差额不断扩大。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导致印度政府及印度民众的担忧。印度政府对中国采取贸易保护政策,频频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调查,导致印度成为对中国进行反倾销案件调查最多的国家,也使得中国对印度的贸易出口频频遭受阻碍和困难,影响了中国和印度之间正常的贸易往来,对中国对印度的出口企业形成了困扰。中印双边贸易存在贸易摩擦,尤其以印度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调查的增多为代表。中印双边贸易存在贸易摩擦,尤其以印度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调查的增多为代表。中印双方应该加强商务谈判,减少贸易摩擦。所谓国际商务谈判,是指在国际贸易中,贸易双方对贸易的各项条件进行谈判协商,以促进贸易顺利进行的过程。中印之间应该加国际商务谈判,使中印两国之间的贸易体制化,正常化,制定有利于中印双边贸易发展的协定,减少中印之间的贸易摩擦。为了解决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贸易摩擦问题,中国应该积极加强同印度的商务谈判,积极磋商中国对印度出口商品的种类、质量等问题,是中印之间的贸易体制化,稳定化,以减少不定期的条款变化,对中国出口企业造成的冲击。通过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商务谈判,更加了解印度的需求和贸易特征,以使中国更好的应对中国和印度的贸易摩擦问题。同时也通过与印度的商务谈判,使中国的出口企业能够得到更优惠的条件,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

4.4增强中印双方政治互信

为了保证中印双边贸易关系的迅速发展,必须维持中印两国之间正常的政治关系,使政治关系健康发展。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印两国之间应该搁置争议,以经济发展为重心,积极发展中印双边贸易关系。加强双方政府部门的对话和交流。要保持两国高层间的经常往来和不断完善双边经贸交往的制度框架,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贸易政策,再以合作宣言的方式公之于众。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双方商业团体间的互动与交流,加强两国商会之间的互 动与沟通。通过访问和交流,促使中印双方找到两国关系的准确定位,增加政治互信,就如何发展中印关系达成一些新的具体共识,找到经贸合作的新方式和新方法。

5结语

中国与印度两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印经贸合作发展潜力巨大,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随着两国在贸易壁垒、贸易平衡、产业互补合作、政治经济互信等方面的问题得到逐步解决,中印两国一定会实现互利共赢,两国经贸关系一定会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参考文献:

[1]万广华.中国和印度的贸易扩张--威胁还是机遇[J],经济研究,2008年4月。[2]张 勇.中印发展潜力的比较分析[J].经济研究,2009年5月。

[3]李 晓.印度经济能够赶超中国吗—兼论中印比较的意义[J],国际经济评论,2006年6月。[4]张 立.中印贸易摩擦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和建议[J].南亚研究季刊,2008(3).[5]赵干城.中印关系现状·趋势·应对[M].时事出版社,2013:109-118.[6]薛勇军,中印经济发展方式比较,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173-187 页。[7]赵干城,略论中印经贸关系若干问题[J],南亚研究,2012年2月。

[8]陈家成,论中印贸易发展的机遇与障碍[J],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5月。

[9]周友梅,金砖五国合作机制下中印农产品贸易救济及应对[J],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11。[10]杨占清、杨惠惠,论中印贸易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3年8月。

中国与印度贸易现状及展望 第3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竞争,互补,贸易摩擦

一、引言

中印建交后的政治关系不稳定,使两国的经贸一直处于较低水平,1989年双边贸易额仅为2.71亿美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两国经济的发展和双边政治关系的改善,中印经贸关系发展迅速,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617.6亿美元。中印两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并且都保持着高速的经济增长。

二、中印双边贸易额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印双边贸易加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印双边贸易发展更快,贸易额以年均43%的的速度增长。2008年印度已成为中国的第十大贸易伙伴和第八大出口市场;中国已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同时也是印度第三大出口目的国。表1显示1994年——2010年的17年间,两国双边贸易额增长了60多倍。

三、中印贸易:竞争或互补

中印贸易关系如何?是竞争抑或互补?在此笔者从贸易结构和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两个角度来考察中印贸易,竞争抑或互补?

(一)从贸易结构看中印贸易:竞争或互补

从中印对世界的贸易结构来看,2010年中印主要进出口产品及占比如下表所列:

由表2-表3可见,中印贸易既存在竞争激烈的产品,如纺织品、贱金属及制品;另一方面,又存在较大的互补性,如机电产品、矿产品。

从中印双边贸易结构来看,根据印度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10年印度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是矿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和纺织品及原料,分别占印度对中国出口总额的40.1%、26.3%和13.4%。印度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分别占印度自中国进口总额的41.7%、16.8%和10.3%。由此可见,中印双边贸易同时存在着竞争性和互补性。

(二)从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看中印贸易:竞争或互补

笔者按照国际贸易分类标准(SITC)中的一位数指标,把国际贸易商品划分为10类,SITC0(食品及活动物)、SITC1(饮料及烟类)、SITC2(非食用原料)、SITC3(矿物燃料)、SITC4(动植物油脂)、SITC5(化工产品)、SITC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8(杂项制品)、SITC9为未分类产品,其中第0—4类为初级产品,第5—8类为制成品,其中第6类和第8类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第5类和第7类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可用来考察中印在各类产品上的竞争优势情况。公式为:RCAij=(Xki/Xti)/(Xkw/Xtw)。其中,Xki表示i国k产品的出口额,Xti表示i国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Xkw表示世界k产品的出口总额,Xtw表示世界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一般而言,RCA值大于1,表示该国在此产品上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RCA值小于1,则表示该产品不具有比较优势,或显示比较劣势,国际竞争力较弱。

由表4可见,在初级产品上中国不具有比较优势,而印度在部分初级产品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如SITC0、SITC2、SITC3,说明中印在初级产品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中印两国都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存在较强的竞争,但激烈程度在缓解。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中印各自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在SITC5产品上中国的RCA值小于1,而印度大于1;在SITC7产品上中国的RCA值大于1,而印度小于1。这说明中印两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各自具有优势,存在互补性。

(三)中印贸易:竞争和互补并存

在现实中,中印两国产业各有优势,经济结构有很强的互补性。和中国相比,印度有着比较完善的市场制度和法制体系,银行系统制度健全,结构合理,不良贷款率很低。印度的资本市场运转良好,中小企业管理良好,有一批具有国际声誉的公司,印度在全球服务领域和高价值行业,如软件、金融、医疗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拥有优势。但是,印度基础设施和制造业落后,而中国在此方面见长,尤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占有相当显著的比较优势。两国产业发展的差异说明了中印经济间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中印可以相互学习和合作的一个典型就是信息技术领域,印度在软件领域首屈一指,而中国在硬件领域无可匹敌,如果联合起来,中国和印度就会在世界信息技术领域大有作为。

但是,中国和印度都是发展中大国,发展水平差不多,而且人多地广,这使得中印两国都存在着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因此,两国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利用各自廉价劳动力和廉价的资源,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此外,又因为两国的发展起点比较低,所以两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都会把目光锁定在那些发达国家以及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从而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些年来,中印两国在农业原材料、食品、制成品、燃料、矿物等商品上对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构成相似,这使得两国贸易发展中存在很大的竞争。

四、中印贸易摩擦问题

中印经贸关系不断加深的同时,两国间的贸易摩擦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两国贸易不平衡加大。贸易赤字对印度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近年来中印贸易逆差持续上升引起了印度的强烈反响。如表1所示,长期以来中印贸易基本保持平衡,2004年印度对中国还拥有17.4亿美元的贸易盈余,但到2006年情况出现逆转,由上年的8.3亿美元顺差变43亿美元逆差,逆差额迅速攀升,至2010年,中印贸易顺差扩大到200.7亿美元。

二、印度对来自于中国的产品频繁运用贸易救济调查。近年来中印两国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印度对中国实施的贸易保护案数居高不下,从反倾销、反补贴到特保调查,贸易救济手段多样化,涉案金额屡创新高。印度是世界上继欧盟、美国之后对中国反倾销立案数排第三位的国家,也是对中国立案数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三、除频繁发起贸易救济下的各类调查以外,印度还不断针对中国出口产品展开多种形式的贸易歧视措施,主要包括不合理的重征进口税、配额、禁止进口等制度。针对我国的技术标准、检验检疫、环境、劳工保护等方面增加壁垒,并且对几十种商品设定监管价格。

中印之间的贸易摩擦,除经济因素外,还交织着政治因素,这严重影响两国双边经济的健康发展。印度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持有疑虑和戒心,认为中国的强大可能影响印度的国家利益,把中国视为“最大潜在威胁”。因此,本是国际经济交往中常见的贸易逆差现象被印度政府人为的放大,借机对中国施压。

五、中印贸易关系展望

随着中印两国经济发展和政治关系的改善,双方的经贸合作将加强。近年来,两国政治关系正在改善之中,友好往来增多,双方互信度有较大提高。因此,中印经贸合作前景光明,中印合作伙伴关系会继续朝着双方设定的健康方向发展。

(一)中印贸易额将继续高速增长

作为WTO正式成员国,中国和印度市场都将进一步对外开放;两国关税水平都在下调,且印度关税下调空间更大。并且未来10年中国和印度经济都有可能继续保持6-7%以上的高速增长,这使得两国国内需求增加,这会将刺激两国贸易额进一步高速增长。

(二)中印合作将增强

中印经济模式的不同,确定了两国有合作的可能性。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较高,,有““世界工厂”之称。而印度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行业占GDP 50%以上,而工业和农业则分别只占26%和22.8%,被称为“世界办公室”。中国的“硬”和印度的“软”决定了两国有很大的合作前景。

2010年在云南召开的“中国-印度合作论坛”,以“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印合作”为主题,研讨了中印合作的对策和途径,为促进中印双边贸易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推动两国经贸合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祝树金、陈艳、谢锐,2009:““龙象之争”与“龙象共舞”——基于出口技术结构的中印贸易关系分析”,《统计研究》,2009,4。

[2].李天华,2004:“中国与印度经贸关系发展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4,1。

[3].谭晶荣,2004:“中印两国商品贸易比较研究”,《南亚研究季刊》,2004,3

对外友协代表团访问印度 第4篇

访印期间,代表团同印度文委主席卡兰·辛格博士进行了工作会谈,会晤了印度多个对华友好组织负责人,拜会了比哈尔邦首席部长尼蒂什·库玛尔、那烂陀大学校长拉文德拉·潘特博士等知名友好人士。

促进中印民间组织

广泛交流

代表团同印度各界人士广泛接触,加强了相互了解,扩大了交流渠道,为今后对印友好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王文元团长在与印方会谈时对当前的中印关系表示满意,他强调,中印两国同为亚洲大国,经济增长迅速,两国关系发展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民愿与印度人民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共创美好未来。

陈昊苏会长表示,对外友协作为中国从事民间外交的主要机构,愿意同印度各友好组织加强合作,不断丰富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新内涵。

在同印度文委会谈时,双方对印度总理辛格即将访华充满期待,希望中印关系以此为契机迈上新台阶。辛格访华期间,两国总理将出席两会合作备忘录的签字仪式,以及中印联合医疗队成立仪式。双方一致认为,两国总理亲自出席民间组织举办的活动,体现了两国政府对民间友好的重视,应全力办好有关活动。

代表团还同印中协会、印中友协和印度对外友协等对华友好组织代表座谈,就加强双方合作达成许多共识。双方一致认为,中印同为亚洲文明古国,在传统文化领域自古就有密切交往,在新时期加强传统领域的相互交流与共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双方就具体合作內容交换了意见。

推动地方政府

互利合作

论中国对外投资受限——以印度为例 第5篇

进入新世纪以来, 印度政府在降低外资进入, 鼓励外资进入门槛, 加快国内市场开放方面确实做出了不少努力;但与此同时又以“保护国家安全”为由, 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特定国家实施贸易限制。中国作为全球第五大外资输出国, 一直非常重视对印度的投资输出, 印度己成为中国前十大投资输出国。自2003年开始, 中国对印度的投资流量始终趋于快速增长, 但2009年首次出现负增长, 为近-2.49亿美元, 同比下降125%。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印度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对中国投资采取严格限制。纵观近年来印度对中国投资的限制措施,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将中国列入“投资敏感国”名单

早在2002年, 印度政府就以“国家安全”为由, 对来自特定的邻近国家, 包括中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在内的外国直接投资实施限制。时隔四年, 据印度《经济时报》2006年10月报道, 印度政府又提议起草一项外国直接投资审查政策, 将首次把中国列为“存在威胁印度安全的敏感国家”, 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地区在内。对涉及印度港口、航空、电信和互联网服务等领域的中国投资实施严格审查, 并有可能在印度国家安全委员会建议下, 将审查范围扩大到医药、数据处理、冶金、IT硬件、石油和消费产品等重要领域。

1.2 通过立法明文限制中国外资进入

印度将中国列入“外国直接投资存在安全风险的国家”名单, 日后来自中国的投资皆不能通过“自动审批”程序获得批准, 且对来自中国的外资实施更为复杂的审查程序与严格的审核标准。中国资本此前多次遭到印度政府的政策歧视, 目前, 中资公司在印度设立办事处程序繁琐, 最少要耗时两三个月以上, 时间长的要6个月至1年。根据印度《The Finance Times》2010年7月的报道, 印度情报部门将25家中国电信设备供应商列入黑名单, 华为、联想集团、中兴通讯、UT斯达康等知名企业均榜上有名。

1.3 设立“安全禁区”限制工程投资

距离将中国列入投资敏感国不到两年, 印度又提出设立“安全禁区”, 进一步限制来自中国的投资。据《印度时报》2008年2月报道, 印度基于国家安全考虑, 计划在诸如中印边境印方所称“阿鲁纳恰尔邦”、查谟以及克什米尔等“敏感”地区, 设立所谓“安全禁区”, 禁止中国能源设备制造商赴当地投资, 或参与工程项目建设。不仅如此, 甚至于印度国内若干特别经济区的投资建设, 也将加强针对中国厂商的项目安全制度审查。

1.4 利用舆论压力限制劳工签证

金融危机直接沉重打击了印度的金融、钢铁、汽车、金融外包服务、奢侈品、航空与旅游业, 官方估计失业率在7%~8%左右, 为保护本国就业, 印度官方开始限制发放中国劳工签证, 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在印度的工程项目投资建设。据2009年9月18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 印度政府已经证实不愿意给中国工人发放签证一事, 并表示, 中国投资者在印度的建设工程应该更多雇用印度人, 而不是从中国带来大量工人。

2 中国对外投资在印度受限的原因

2.1 边界纷争降低两国政治互信

中印就边界及西藏问题的长期摩擦与分歧同样也阻碍两国建立互利互信的长期有好经济关系, 至今就“麦克马洪线”是否存在法律效力问题仍未达成一致。此外, 印度还担心中国同彼此共同的邻国巴基斯坦合作过密而影响印度安全, 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受边界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上互信度的降低, 两国经济关系必然受到影响, 张艳 (2006) 也发现, 两国的经济政治关系呈现联动现象, “政治热, 则经济热;政治冷, 则经济冷”。

2.2 贸易失衡刺激非公平竞争

在中印之间贸易严重失衡, 印度对中国有着巨大贸易赤字, 据印政府称, 2009年, 印度对中国的双边贸易逆差约为160亿美元, 约为两国总贸易额的27%。此外, 印度本国的IT产业十分强大, 但中小制造企业的竞争能力其实是十分薄弱的, 而在中国对印度的出口集中于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 又一次冲击了印度中小企业的市场, 进一步由贸易不平衡引发不公平竞争, 迫使印度政府采取激进的限制投资措施。

2.3 金融危机滋生贸易保护主义

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经济遭受重创, 印度金融、钢铁、汽车、金融外包服务、奢侈品、航空业也遭受沉重打击, 仅纺织业, 在短短四个月间岗位锐减百万。而另一方面, 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下降了38.7%, 发展中经济体下降了34.7%, 但中国只微降了2.6%, 且从2009年8月起, 中国利用外资更连续保持增长态势。可见两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不相同。为推动出口、稳定就业、保护本地市场, 印度也大力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由此也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国投资的限制。

2.4 国际产业转移威胁印度国际竞争力

随着全球经济的产业升级, 一些技术含量低的产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印两国具有相同的劳动力比较优势, 在全球产业转移中竞争本已十分激烈。加之长期以来, 印度的低国民储蓄率、基础设施落后以及缺乏对于外国直接投资吸引力制约了“印度制造”的最大因素, 使得中国受到全球国际产业转移的青睐。由于恐慌“中国制造”将替代“印度制造”所带来的威胁, 故屡屡采取措施限制中国投资。

2.5 美国等大国牵制中印政治经济关系

近年来, 中印两国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吸引了美国的注意。为维护美国的霸主地位, 不仅在经济上给予印度大力支持, 还积极打造所谓的“美印军事同盟”, 真实意图是引诱印度加入美国围堵中国的包围圈, 激起中印关系的持续紧张, 从而得以长期牵制中国的发展。由于美国因素的存在及两国的历史偏见, 两国的经济关系必然以竞争为主, 合作为辅, 故印度限制中国的投资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3 中国对外投资在印度受限的影响

3.1 打击中国企业投资热情

受金融危机影响, 各国投资者投资信息大减, 对外投资下降, 为刺激外资, 各国纷纷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以鼓励外资进入本国市场。而印度却在此时对中国投资实行差别待遇, 将中国列入“外国直接投资存在安全风险的国家”, 将中国诸多知名电信企业列入投资“黑名单”, 极大地打击了中国企业投资印度的热情。同时, 也不利于中国企业投资海外的长期战略部署。

3.2 限制印度自身发展

作为新兴的发展经济体, 印度急需大量建设资金, 早在2005年时就已成为投资净出口国。由于缺乏资金, 印度的基础设施一直不容乐观, 但外资进入审批程序复杂, 劳工法案标准苛刻等劣势又无法吸引外资流入, 甚至连本国大企业都不愿投资印度本国。以印度建筑业为例, 由于企业缺乏资金, 建筑业吸引不到足够的资金, 因而出现开工不足现象。在印度, 建筑业是与纺织业相媲美的吸引劳动力最多的行业之一, 每年吸引的劳动力数量也有3300万。在厂房及办公设施建设方面, 270个成立的经济特区中, 至少有15个以上由于资金不到位而停止了建设 (张宇燕, 2009) 。此外, 印度工人的受教育水平相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较低, 人口基数又极其庞大, 缺乏资金开工不足即意味着就业率下降, 直接影响工人的基本生活与印度社会的稳定, 不利于经济快速发展。

3.3 牵制国际社会经济复苏

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 是未来多极世界格局中十分重要的一极, 也是衔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的一环。双方经济关系直接影响整个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根据2011年IMF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 发达经济体由于面临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国内需求下降、产量过剩等问题, 复苏仍将缓慢;而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及土耳其将继续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由此可见, 中印两国的友好经济合作关系直接牵制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印度限制中国投资对早日实现全球经济复苏百害而无一利。

4 改善中国对外投资在印受限的对策

首先, 两国应该尽快解决边界争端, 增强政治互信, 为经济发展营造健康稳定的政治环境;其次加快推进两国优势产业互补, 进一步优化产业分工, 促进两国共同发展;最后,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开展独立自主外交, 妥善处理与大国的政治经济关系, 努力提升本国综合竞争力。

摘要:近年来, 由于中印两国比较优势相似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 印度频频限制中国投资令中国企业苦不堪言。结合当前印度限制中国投资的形势, 深入分析了中国投资在印受限的原因及影响, 并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对外投资,印度,限制

参考文献

[1]张艳.试论中印关系的政治化[J].南亚季刊研究, 2006, (2) :96-102.

[2]张宇燕.亚太地区发展报告 (2009)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323-331.

印度对外贸易 第6篇

一、政府高度重视软件产业

印度政府高度重视软件产业的发展, 把软件产业视为国家经济起飞的支点。印度政府除了为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法律制度和市场规则的基本框架之外, 在更多时候充当的是私营部门的服务者的角色。印度政府的软件产业政策和相关措施既保证了高科技 (软件) 产业生态的四个基本要素 (企业、人才、技术、资金) 的健康的发展, 又促进了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动, 从而为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 使软件产业这种新兴产业在其产业化的道路上, 从众多的产业中脱颖而出, 形成了今天的繁荣。值得一提的是, 产业生态的四个基本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的基础:众多的软件高级人才和殷实的风险投资是推动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 而人才的流动又可以带动资金及技术的流动, 许多规模较大的软件企业是在资金的有力支持下建立起来的。

二、产品价值链上的高端定位

在产业全球化的背景下, 生产链各个基本功能环节在地理空间上越来越发生分离, 各自集聚成群, 由此形成了一个按附加值尺度衡量具有典型等级特征的空间等级体系。印度软件产业的兴起缘于产品价值链上的高端定位 (基于良好的印度高科技产业生态) , 这使得印度软件业的加工贸易存在着较大的增值空间, 对GDP的贡献率更高, 反哺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形成良性发展态势。在过去的5年里, 亚太地区增长最快的是IT行业, 强劲的需求带动印度软件产业的出口, 使得印度软件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从1999年的1.2%上升至2005年的4.8%。印度软件公司通过主动新建合资企业、跨国并购和结盟当地企业等方式提高和加强全球服务能力。这使得他们获得了新服务的“端对端”的提供能力。值得注意的是, 目前印度软件业从高科技产业生态的四个基本内涵—高科技产业的上中下游关系、高科技产业的附加价值链、高科技产业的密集度以及高科技产业技术与商品化能力的角度分析仍然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三、投资主体本土化

印度软件产业加工贸易的投资主体以本国公司为主, 这主要是由于高科技产业发展必须具备大量人才储备。这样就使得产业发展的相对独立性有了较大的保证, 不必受制于人;同时也能更好地分享外国直接投资形成的不同程度的示范效应、溢出效应、关联效应和竞争效应, 使得发展中国家得以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化, 积累资金, 提高技术水平, 发展关联产业;最终形成具有独特竞争力的产业进入国际市场, 打破中心—外围论的束缚, 以享有先进行业技术进步带来的利益。

四、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 重视全球价值链驱动力的选择

在全球价值链的架构之下, 价值链蕴含着地区间价值分工的不平等。尽管后起国家或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制造环节建立全球竞争优势的进程加速了, 但由于老牌或新兴工业化国家把持着其通往产品最终市场的中间环节, 拉长了这些国家实际的产业升级周期。中国的服装等传统产业虽然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确立了在制造环节上的全球竞争优势, 能够在任何类型和任何质量层次上生产出具有足够价格竞争优势的服装产品。然而10多年后的今天, 从其在全球价值链所处环节来看, 却没有取得任何有效的进展, 一直仍然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其原因在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 区域产业集群所要面对的市场规则和竞争原则发生了动态的变化。这些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转移到了贸易联系、品牌、融资能力等方面。根据经济学原理, 缺乏对国外市场的控制和国内市场的支撑是很难培育出具有有效的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的。结合中国加工贸易的实际, 中国加工贸易应同时向生产者驱动模式和购买者驱动模式发展。

资料来源:FDI数据单元, 商业部 (印度)

(二) 积极引导外国投资企业资金的流向

外国直接投资进入中国更多是出于劳动力成本与人才优势的考虑。所以奢求外国投资企业转移其高增值环节至东道国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而引导资金进入更多的新兴领域会是更加实际的选择, 若外国投资企业“移师东来”仍处于相同的产业链环节对产业发展是不利的。同时, 开放更多高新技术领域行业同样能达到引进先进技术的目的, 发挥曲线效用。

(三) 加速相关产业集群培育

在原有的产业聚集地的基础上, 我们要加大力度建设配套能力产业集群, 形成外部性规模效应。一方面可以扩大外国投资企业选择配套企业时的自由度, 把本土加工企业纳入其配套采购序列, 才能获得竞争机会;另一方面, 能促进本国加工企业之间竞争, 促进技术升级, 形成更高的加工能力, 逐步走向产业链条的高增值环节。同时, 注重培养“龙头”加工企业, 以点带面, 形成最具开拓性和进攻性的正三角发展模式, 具备与国外加工企业同台竞争的实力, 争夺市场份额, 扩大本国加工企业平行生存空间。

(四) 扶持本国企业成为加工贸易投资主体

中国加工贸易微观主体是外资企业, 国有和民营企业没有成为微观主体。以2006年为例, 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为7055.50亿美元, 同比增长22.09%, 比上年同期增幅下降了6.32个百分点;占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的68.07% (所占比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41个百分点) , 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 (8318.27亿美元) 的84.82%。其中:加工贸易出口总值为4311.63亿美元, 同比增长24.39%, 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值 (5638.35亿美元) 的76.47% (所占比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56个百分点) , 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总值 (5103.55亿美元) 的84.48%;加工贸易进口总值为2743.87亿美元, 同比增长18.66%, 占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总值 (4725.92亿美元) 的58.06% (所占比重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61个百分点) , 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口总值 (3214.72亿美元) 的85.35%。尽管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增速有所回落, 仍占据加工贸易84%以上的比重。在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方面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更具参考价值, 且这一比重有逐步增大的趋势。

五、结束语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产业中由劳动密集型环节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环节的升级转换, 表现在生产和出口上, 将呈现出如下阶梯状演进: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生产和出口→零部件的分包生产和出口→中间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国外品牌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OEM和ODM) →自创品牌的生产和出口。所以, 在充分积累资金及具备相关条件后, 印度软件产业中的先行公司必须完成加工企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驱动力角色的转变, 中国加工贸易企业亦是如此, 才能真正在世界产业中屹立, 成功培育出民族产业。

摘要:在10多年的时间里, 印度软件产业从不引人注目成长为全球软件行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印度政府高度重视产业的良性发展;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高端定位获得了竞争优势并存在着较大的增值空间;投资主体本土化保持了产业的独立性。对未来面临的国际竞争来说, 产品价值链驱动力选择、积极引导外国投资企业资金的流向和加速相关产业集群培育对于发展中国家软件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加工贸易,高端定位,价值链驱动力,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印度预算部.印度经济概览 (2006-2007) [EB/OL].

[2]孟薇, 钱省三.印度软件产业研究[J].科研管理, 2005 (1) :113-117.

[3]张辉.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与产业发展策略[J].中国工业经济, 2006 (1) :40-48.

印度对外贸易 第7篇

李婉丽:博士, 会计学教授,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特聘教授, 上海市“东方学者”, 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复杂贸易环境下的财税问题、反倾销反补贴会计。

导师评语

白莲萍同学对近年来印度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原因及其产生的贸易效应进行了研究, 文章思路清晰, 在搜集数据等方面投入工作量较大, 写作认真。符合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 对外贸易飞速发展, 由此产生的国际贸易摩擦也逐渐增多。据WTO数据统计, 我国已经连续16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总案件数占全球的21%。从对华发起反倾销的国家分布来看, 印度自从1994年对我国异丁基苯发起第一起反倾销调查之后 (1) , 目前已经超过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 成为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无论是印度对华反倾销的规模还是频率, 已经对我国的出口经济和国际市场地位等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研究印度对华反倾销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及贸易策略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回顾

在对反倾销影响因素的研究中, Prusa和Knetter以四个最大的反倾销案件发起国即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为例, 根据1980~1998年的相关数据, 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分析发现, 发起国的GDP、汇率与反倾销案件数显著相关, 其每变动1%将会引起反倾销案件频率的不同程度上的变动 (2) 。Ka Zeng研究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提起反倾销的动因, 并以1976~2004年相关数据为基础, 利用Heckman selection模型, 得出我国的出口竞争力、GDP增长率与反倾销有很大关系 (3) 。Weifeng Zhou、Ludo Cuyvers和Antwerp Belgium研究了欧盟对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发起反倾销的决定因素, 得出比如GDP增长率、汇率、失业率、竞争结构等宏观经济因素均与反倾销显著相关, 国际环境和竞争模式的改变也会导致欧盟对其发起反倾销 (4) 。关于印度对华反倾销的影响因素研究中, Raghavan和Narasimha认为, 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严重影响了中印的贸易交往, 尤其是替代国政策对于中国应对反倾销极其不利 (5) 。T.N Srinivasan认为中国和印度同为发展中国家, 同为人口大国, 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相似, 双方竞争性较强, 印度将反倾销作为一种贸易保护手段来抵制中国强大的出口竞争趋势 (6) 。国内学者就印度对华反倾销的原因及其影响等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取得了一些较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基于上述文献分析, 本文将主要从中印经济增长率、贸易差额、外贸依存度、人民币卢比汇率变动以及其他法律、政治等因素入手, 分析印度对华反倾销的影响因素。

关于反倾销的影响效应方面, Bown和Crowley以进出口贸易流量为中心, 分析了欧美对中国反倾销导致的的贸易转移、贸易偏转和贸易抑制效应 (7) 。Ludo Cuyvers和Michel Dumont则运用面板回归分析方法, 以1991~2001年欧盟对东盟各国提起反倾销的12种商品为例, 分析了欧盟的反倾销手段对东盟各国家贸易流量的影响效应并发现, 被征收反倾销税的涉案商品对欧出口量和出口价格呈负相关关系 (8) 。Khai Cong Dinh则以1995~2003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 采用最小二乘法模型研究发展中国家采取反倾销手段的贸易影响, 得出对于发起国而言, 采取反倾销并没有造成太大的贸易转移, 原因是由于其针对涉案行业对其他国家已经设置了相对较高的关税壁垒或者是进口限制 (9) 。

二、印度对华反倾销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经济增长率

就影响印度对华反倾销的宏观因素看, 在经济增长率方面, 中印两国近年来均有较高的GDP增长率, 据对1995~2010年中印GDP增长率统计, 可以看出我国GDP增长率基本位于印度之上, 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高于印度。在国家经济发展均衡的情况下, 当我国经济增长率高时, 其出口贸易份额会提高, 这将会使印度市场的产品竞争压力增强, 生产同类产品的印度企业可能会联合政府采取反倾销手段来保护国内产业, 从而导致贸易摩擦。

(二) 外贸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反映国家经济发展对国际贸易的依存程度, 可通过出口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表示。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GDP增长率, 外贸依存度呈上升势态, 意味着我国整体经济主要靠出口贸易的带动, 显示出过高的外贸依存度。印度与我国的发展模式相当, 产业结构类似, 因此外贸依存度过高可能会带来包括反倾销调查在内的不同形式的贸易摩擦。

(三) 汇率

汇率直接关系到出口商品的交易价格, 从而影响到进出口贸易量和贸易额。在中国和印度的交易中, 当卢比对人民币的汇率降低时, 相同卢比价格的人民币出口价格下降, 站在倾销定义的角度, 当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值时则存在倾销, 因此汇率的下降很容易增加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值的可能性, 从而引起反倾销调查。相反, 如果汇率上升时, 则降低了出口价格小于正常价值的可能性, 相应引起的反倾销调查可能性也会减少。卢比对人民币的汇率以1998年为分界点, 从1995年卢比对人民币汇率为0.258, 逐步降低到1998年的0.201, 在随后的几年内汇率均在0.20以内小幅度波动。

(四) 关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以及WTO、GATT的不断完善, 世界各国都普遍降低了关税来促进世界贸易往来。然而关税的降低将导致大量的国外进口产品冲击国内市场, 国际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许多国家则绕过关税壁垒而采用WTO允许的非关税壁垒如反倾销来保护国内市场, 减缓竞争压力。中印两国于2003年达成《曼谷协定》, 约定双方将会在进出口贸易中使用最惠国税率, 相互提供更为优惠的关税以促进双方的贸易往来, 其中包括减让来自中国出口产品的188个税目单, 囊括了化工、水、钢铁、橡胶等产品。由于受益于最惠国税率, 从我国出口的低成本低价格的产品减少了关税的附加值, 降低了产品进入印度市场的到岸价格, 从而加剧了印度市场的竞争压力。因此印度对中国关税的降低将会增加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相应的印度会利用反倾销手段来缓解压力, 尽可能维持进出口贸易平衡。

(五) 其他因素

在印度对华反倾销调查的影响因素中, 我国被印度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并采用替代国制度来确定我国反倾销产品的正常价值, 致使我国在反倾销调查中难以得到公平的待遇, 所以无论选取任何国家作为替代国都将削弱我国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 使得出口企业在反倾销案件应诉中非常被动。另外, 虽然印度对华反倾销的涉案金额逐渐增大, 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 无论其规模还是金额仍然偏小;而且印度反倾销法律不够健全, 反倾销当局握有较大的自由量裁权, 增加了应诉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导致我国出口企业应诉积极性不高, 多数企业选择放弃应诉权利, 从而被征收了较高的反倾销税。

三、印度对华反倾销的贸易效应分析

为了全面研究印度对华反倾销问题, 不但要分析起因, 还要分析其结果。在分析印度对华发起反倾销的影响因素之后, 本文将利用统计性描述方法从总体和行业两个层面分析印度对华反倾销所造成的贸易效应, 其中行业将列举纺织、化工、光学和矿产品四个行业为代表进行分析。

(一) 总体效应分析

反倾销作为一种非关税贸易壁垒, 一旦被确定征收反倾销税, 在价值一定的情况下相应增加了出口产品的价格, 造成了出口市场上的阻碍, 并对出口额产生直接影响。由表1可知, 印度对华反倾销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双边贸易差额, 比如1998年印度对华发起反倾销10起, 当年的中印贸易顺差为191.98百万美元, 同比减少了10%;进入2000年之后, 印度对华反倾销的强度明显加强, 自2000年起连续三年对华反倾销案件数为10、15、14起, 相应三年的中印贸易顺差当年就有所减少, 而随后的2003和2004年中印出现了贸易逆差, 由此可见, 印度对华反倾销产生了较强的贸易抑制效应。

数据来源:根据WTO反倾销数据库和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整理

数据来源:根据WTO反倾销数据库整理

数据来源:根据WTO反倾销数据库整理

(二) 行业效应分析

本文统计各产品在确定征收反倾销税的前后两年即总共5年内出口到印度的贸易额变化, 来分析印度对华反倾销所导致的贸易效应。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2009年我国各行业出口额巨幅下降, 因此本文在搜集数据时排除2009年以后的数据, 即统计案件时间范围为2000~2006年, 相应数据的时间跨度为1998~2008年。反倾销案件来自于WTO反倾销数据库, 结合其他数据的可获得性, 本文将对纺织、化工、矿和光学行业的主要出口产品为例分别进行分析。.1.对纺织行业的影响

中国和印度同为世界纺织产品大国, 为了占有国际市场, 两国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 印度对我国纺织行业进行反倾销造成的影响也比较明显。由图1可知, 纺织行业产品在征收反倾销税的第二年出现出口下降, 具有1年的时间滞后性, 而在第二年又开始小幅度上升。因此印度对华反倾销对于纺织行业来说具有短期的贸易抑制效应。

2. 对化工行业的影响

化工行业是印度对华反倾销调查数和终裁数最多的行业, 每年我国都会受到多起印度对化工行业发起的反倾销调查。由图2可以看出, 印度对化工行业征收反倾销税的第二年出口额出现下跌, 然后在随后一年又开始升上, 其变化规律与纺织行业类似, 具有短期的贸易抑制效应。

3. 对光学行业的影响

光学行业以金属闪光灯和塑料镜片为例, 如图3可知, 光学行业在受到反倾销控诉之前一直处于增长趋势, 而反倾销调查并没有阻碍增长, 两种产品在随后两年仍逐步增长, 只不过第二年的增长率有所降低而已。因此由数据可以看出反倾销控诉对于光学行业的贸易抑制效应并不明显。

4. 对矿产品行业的影响

在矿产品行业反倾销里, 仅有一笔是印度对中国出口的硼砂提起过反倾销调查, 并于2003年11月21日作出终裁征收26.58%~96.5%的反倾销税。由表2可以明显看出, 硼砂在2003年开始征收反倾销税时对印度出口额无 (即出口额太小可忽略不计) , 并连续4年退出了印度市场, 直到2008年才恢复到2000年的水平。因此矿产品在受到反倾销调查时贸易抑制的影响效应比较明显。

数据来源:根据WTO反倾销数据库整理

虽然对于总体进出口贸易额来说, 印度对华反倾销直接导致了中印贸易顺差的减少, 甚至出现逆差, 具有较为明显的贸易抑制效应。但是通过对涉案行业的细分可以发现不同行业在受到反倾销终裁公布的前后共5年内出口额变化差异很大。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印度和中国是属于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在有些领域里两国优劣势互补, 互相促进发展, 而在有些领域里两国由于生产结构、技术水平等相似而存在强烈的竞争。对于竞争性产品来说, 反倾销调查将会直接导致中国对印度相应产品的出口;而对于竞争强度弱或者互补性产品来说, 反倾销调查并没有阻止该产品继续涌入印度市场。

四、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印度对华反倾销影响因素的分析, 可以看出, 中印两国的宏观经济贸易变量, 如中国出口增长率、GDP增长率和印度出口增长率、GDP增长率的变动与印度对华反倾销案件数有一定的关系, 但在实证上可能与发达国家对华反倾销的结论存在区别。印度企业在判断是否对华进行反倾销调查时, 更多是从价格以及产业损害等的微观角度来确定, 如卢比对人民币的交叉汇率、印度关税和外贸依存度等三个变量与印度对华反倾销案件数可能更为显著。

在就印度对华反倾销的贸易效应进行分析时发现, 在总体上, 印度对华反倾销直接导致了我国对印度出口的减少, 总体抑制效果较明显;而不同行业的抑制效应随着中印两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的差异有所不同。

结合印度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和特点, 认为应增加直接对印度或者第三国投资, 尽量规避反倾销;提高出口企业的应诉积极性, 及时应对反倾销调查;规范出口行为, 完善出口价格策略;积极利用WTO成员国身份解决贸易争端, 对抗不公平待遇;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等, 以规避和减少印度对华进行反倾销调查, 不断增强竞争力。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印度对华反倾销的现状, 然后通过文献综述法分析总结出可能影响印度对华反倾销的7个经济变量, 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中国和印度的出口增长率、GDP增长率与印度对华反倾销案件数的统计不显著, 这有别于发达国家对华反倾销的特点, 而卢比对人民币汇率、印度关税和中国外贸依存度是潜在影响印度对华反倾销的驱动因素。最后, 提出了不断降低印度对华反倾销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反倾销,影响因素,印度

注释

1李晓亮.浅析印度对华反倾销问题.河南社会科学, 2008年5期.

2Prusa T.J, Knetter M.M.Macroeconomic Factors and Antidumping Filings:Evidence From Countri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3 (61) .

3Zeng, K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veloping Country Antidumping Investigations against China.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s, 2011 (02) .

4Weifeng Zhou, Ludo Cuyvers, Antwerp Belgium.Determinants of EU antidumping acions against East Asian countri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and Policy, 2009 (08) .

5Raghavan, G.Narasimha.Dancing with Giants:China, India and the Global Economy.Vikalpa:The Journal for Decision Makers, 2009 (01) .

6T.N.Srinivasan.China and India:Economic Performance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04 (04) .

7Bown Chad P, Crowley Meredith A.Trade Defection and Trade Depression.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 Working Paper, 2005 (26) .

8Ludo Cuyvers, Michel Dumont.EU Anti-dumping Measures against ASEAN Countries Impact on Trade Flows.Asian Economic Journal, 2005 (10) .

印度对外贸易 第8篇

据报道,近日印度虾生产商可以通过下载手机APP获取最新国际市场价格动态,该APP产品名称为“m-KRISHI Aqua Service”,虾农可由此获悉种虾类产品的国家市场售价以及一些分析数据,包括天气、产量及饲料使用情况。该产品由印度海产品出口发展局(MPEDA)研发,旨在促进印度海产品的出口贸易。(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

小贴士:

7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将现代农业纳入了“互联网+”的重点领域,成为官方文件对“互联网+”农业的正式肯定。一时间,“互联网+”农业再度成为讨论热词。“互联网+”农业也在2015年“三夏”期间找到了最佳契合点,许多农机合作社开通微信公众号或者使用手机APP对收割机进行安排调度,很多物联网公司、卫星定位公司也已经在农业机械方面进行农机信息平台的建设和智能农机的制造。

印度对外贸易 第9篇

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 特别是发达国家企业为了节约成本, 尝试将企业的IT服务外包, 促进了全球软件外包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据IDC统计, 近几年全球应用软件外包服务市场平均每年以29.2%的速度增长。全球软件产业梯次转移为我国软件外包服务贸易发展带来了机遇。

中国与印度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承接国际软件外包项目的, 但从目前发展现状看, 我国与印度存在较大差距, 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其中百分比=中国出口额/印度出口额

中国与印度软件外包业同时起步, 甚至基础设施都要好于印度, 为何发展中却产生如此大的差距?比较中印软件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对促进我国软件外包服务贸易发展, 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综合比较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外包服务的出口市场, 在软件业产业链、行业规模、相关行业支持等方面都达到较高水平, 软件业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较高。尤其是随着美国、欧盟企业软件外包业务的加速转移, 印度软件业技术提升、研发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进。

但是, 印度的软件外包业的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自主品牌较少, 创新能力不足;国内制造业不发达, 外包基础薄弱;外包业务单一, 竞争潜力有限。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软件外包业务的接包市场之一。中国发展外包业务的主要优势在于:不断提升的国民技术素质为发展软件业积蓄了大量的人才;国内企业蓬勃发展为软件业外包提供了庞大的市场需求;市场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加速、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为软件业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国内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软件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行业支持。而中国的相对劣势主要体现在国内软件企业的规模太小和高端人才的缺乏。我国以充足低廉的人力资源, 被认为是未来印度软件外包业的主要对手。

三、宏观产业比较

印度是世界排名第一的软件外包业务的接包市场。目前印度软件外包已经跨越了初级阶段, 正在向全系列软件外包集成方案和定制开发大型企业级应用软件过渡, 开始提供系统集成、方案执行、信息技术咨询等服务, 承接金融服务、电信设备和制造业的全系列软件工程服务。由于软件产业发展集中度高的特征明显, 印度已形成以班加罗尔等城市为中心的“硅谷”。

中国是从事世界软件外包服务的新兴国家。我国软件业从上世纪90年代起步, 但直到2003年才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4年, 中国软件外包市场以49.9%的速度增长, 并在随后的几年中保持了50.9%的高速增长率。在承接项目上, 一般都是总承包方进行系统设计、框架分析之后分解出来的子模块, 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来料加工”的性质比较明显。

四、国际贸易竞争力比较

(一) 占全球市场份额比较

中印两国相比较, 印度软件行业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要高于中国。印度软件业属外向型产业, 其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 成为继美国之后软件业出口第二大国。这种对国外市场的高度依赖, 使印度软件业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国外软件市场稍微有一些风吹草动, 印度的公司就会受到波及。

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占全球市场的份额较低, 2004年, 我国软件业出口仅占世界市场总额的1.5%左右。进入2007年后, 我国软件服务出口快速增长。

中国出口的主要是低端服务型的产品, 但低端服务型产品仅占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的1.5%左右。

(二) 出口市场比较

软件外包服务的主要发包市场为美国、欧盟和日本。通过对近年来中国和印度在上述三个国家市场占有率比较发现, 印度在美国和欧盟市场的占有率比中国具有优势。其中, 印度在美国市场的优势明显, 市场占有率为80%;而中国在日本市场的优势明显, 中国占65%, 印度占6%。

但是, 由于日本企业自身管理上的特点, 少有项目整体发包到中国, 一般都是其作为总承包方分解出来的子模块, 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致使中国软件外包业“来料加工贸易”的性质比较明显, 不利于中国软件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随着中国加入WTO服务业领域的全面开放, 软件外包市场政策放宽以及越来越多的中国软件企业加强同欧美企业的联系, 中国的软件出口在欧美市场的份额会有大幅度提高。

五、影响软件外包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相关因素比较

(一) 企业规模

从雇员人数上来看, 目前, 印度拥有2000员工以上的软件企业达1700多家, 拥有20000名员工以上的企业达20多家。以位居印度第一位的TCS公司为例, 2006年该公司员工为6.5万, 2007年底达到8.5万。根据《2006年第4季度中国软件离岸外包市场季度监测》显示, 中国最大的软件外包公司只有几千人。

从认证的获得情况来看, 印度的大多数软件公司都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与CMM质量认证, 全球每四家拿到CMM5级认证的企业有3家是印度企业。中国最大的30家软件企业中只有6家获得CMM4级或5级水平认证, 即便是通过高等级认证的软件企业, 也难以被认为是具备管理大型软件外包项目能力的企业。许多软件外包企业一味地参加各类认证, 而不是将认证视为提升企业研发和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即便在初期, 发包企业基于高等级的认证发包一些项目, 但发包公司在实际合作中会逐渐认识到企业的真正能力而终止长期的合作。

(二) 政府政策

印度政府于1986年制定了《计算机软件出口、软件发展和软件培训政策》, 明确了印度软件产业外向型发展战略目标, 并采取了一系列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例如对开发软件而进口的硬件设备实施关税减让;为保护知识产权, 帮助印度软件外包企业建立良好的信誉, 1994年印度出台了世界上最严厉的新《版权法》。

中国政府扶持软件发展的政策严重滞后, 直到2000年, 才出台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简称为18号文件) 、《振兴软件产业行业纲要》等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 并规划了6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 与印度相差近20年。

六、发展建议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 由于中印两国软件业的发展历史不同、市场状况不同, 中国软件外包服务的发展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印度扩大出口来实现。借鉴印度模式, 依据自身比较优势发展国内软件外包服务势在必行。对此, 建议如下:

(一) 积极推动软件产品出口政策制定, 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出口的良好环境

目前, 我国鼓励软件业出口的政策更多的是由各地地方政府制定的, 缺乏全国统一的规范性指导性文件。政策上的优惠更多的集中在企业税、增值税减免等国内税环节, 针对软件外包服务的优惠政策较少。建议可从以下方面考虑:加大国家对软件出口的政策推动力度;减免软件出口的海关手续费用;开通软件服务出口的绿色通道;对研发型软件设备的进口, 减免关税。此外, 在新的政策制定时应拓展政策涵盖的范围, 将软件外包服务的内容也包含在其中。

(二) 加速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公共支撑平台建设, 构建产业公共服务体系, 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2007年, 信息产业部开始启动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公共支撑平台建设项目。建成之后, 国家中心和10个地方中心可实现互联互通, 资源共享。加速该平台建设将会促进全方位整合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公共技术服务资源, 构筑覆盖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企业主要聚集区的公共技术支撑服务体系, 为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共性技术、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和国家公共品牌推广等服务, 推动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 加强软件外包业的区域特色建设, 避免出口恶性竞争

对于外包产业来讲, 区域性特色是经济环境、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因素的综合, 要形成聚合效应就需要在已有基础上去分析自身优势, 并做好发展定位。目前, 国内软件外包企业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大连、西安等大城市。各地区应结合自身已形成的优势, 发展区域特色, 避免造成因市场相同引发行业内的恶性竞争。例如, 上海软件外包业务的主要优势是许多国际性大型制造业或服务业企业都已进驻上海。因此, 上海可积极推动面向金融、物流、电力、通信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发展, 重点开发嵌入式基础软件平台以及面向智能终端设备、网络通信、汽车电子、信息家电等领域的嵌入式应用, 由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迈进。

(四) 加速国内软件企业的战略联盟, 优化整合产业链条

决定外包企业承接项目能力的很大一方面因素是规模, 发展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就是一条不错的思路。战略联盟具有灵活、快速、经济等优点, 能在短时间内通过集成联盟成员企业的技术、管理、资金、信息和市场等资源, 形成新的、更强大的协同优势, 共同做大市场。从长远来看, 软件企业联盟应本着尊重市场变化和产业发展规律的原则, 逐步从出口自愿联盟发展到战略联盟, 从单个联盟发展到联盟网络, 从本地联盟发展到跨区域联盟, 不断扩大和加深软件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 打造软件外包完整的产业链, 从而实现提高竞争能力和延伸软件外包产业链的目的。企业为配合这个趋势, 应在三个方面做好准备:首先, 转型期的企业并购会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业绩, 并购整合时, 企业要有一个互补型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其次, 企业合并时, 相应规模会增加, 这就需要一个完善的企业管理体制;第三, 不同企业的文化背景不同, 企业并购时, 还应考虑企业文化的融合问题。

(五) 提升软件外包企业的管理水平及质量

目前国内外包企业首先要升级的是“管理"。现在的软件外包项目规模越来越大, 对项目的管理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沟通, 在未来的外包市场将很难打开有利的局面。其次, 外包企业需要升级的是“质量"。质量是软件外包企业的生命线, 只有质量过关, 才会赢得发包商的信赖和认可, 才会有延续合作的可能。提升质量就要树立品牌意识, 制定企业的品牌发展战略, 注重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品牌的推广。同时, 要进一步提高软件质量和规范化管理水平, 规范技术标准, 重视标准化和质量体系建设, 制定整个软件产业生命周期的行业标准, 统一开发平台、管理平台、测试平台、质量平台, 建立成熟的产业链模型。

(六)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系统建设

成立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政策法规、条件支撑和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 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建立信息共享、联席会议、案件移交、多方联动的工作体系, 建设知识产权保护长效机制。联合开展专项市场检查与执法行动, 健全保护知识产权举报制度, 成立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 开通知识产权举报投诉电话。广泛开展知识产权宣传与培训, 通过“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街头普法、知识产权有奖竞赛、万人签名抵制侵权产品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活动。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印度软件业的发展现状, 透析中印软件发展差距以及各自的发展优势, 指出我国应从政府扶植软件产业、提高软件质量管理水平、大力培养适用型软件人才, 形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软件产业链等方面入手, 更稳更快地发展软件产业。

关键词:软件业,比较研究,产业升级,软件外包

参考文献

[1]于峰.世界软件外包承接强国的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 2006 (12) .

[2]周小和, 陈超.我国企业承接软件外包业务的对策[J].经济师, 2006 (2) .

[3]徐兴锋.印度爱尔兰软件产业扶持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贸易, 2007 (5) .

[4]张斌.印度服务业市场开放的现状与趋势[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6 (2) .

[5]李蕊.印度软件外包的发展及启示[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7 (11) .

[6]胡国良.中国印度软件外包业国际分工发展模式及竞争力比较[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7 (6) .

上一篇:乐教下一篇:三大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