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管理制度

2024-09-18

企业会计管理制度(精选12篇)

企业会计管理制度 第1篇

企业会计制度因为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适应当下企业的快速发展,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企业正常的运营, 如果不及时改正, 将对企业的今后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下面就企业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做简要介绍:

1. 企业会计制度的权责划分不够清晰

企业的会计制度的制定就是为规范会计从业人员和财务工作者的一些行为, 但是当前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的权责划分上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权责制度的制定不健全, 不能够明确规定出事故负责人和其应承担的责任, 所以在会计预算、结算和审计过程中, 当出现一些差错时工作人员相互推卸自己的责任, 到最后也不能明确指出事故的负责人和其应承担的责任。权责不明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会计工作的正常运作, 使得会计工作人员不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 对企业的利益和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后果。

2. 企业会计制度不够科学严谨

当下企业会计制度不够科学严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会计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分支, 比如人力资源会计、物价变动会计等, 但是对于新出现的这些会计分支企业会计制度并不能为其提供具体的制度和准则规范。这些企业会计制度不能够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对会计工作提供很好的规章制度, 甚至会计核算、会计预算、会计审计和成本折算内容制定不够科学合理, 企业会计工作缺少统一的评判标准, 有损企业的发展效益。

3. 企业会计制度不能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我国存在着不同类型的企业, 这些企业的类型不同, 工作重点也不同, 因此需要不同的企业会计制度实施到不同的企业当中, 这样才能为不同企业中出现的特殊会计问题做出特殊的解答。但是当今我国很多企业并没有匹配符合其自身特点的会计制度, 这些企业都是依据国家会计制度来指导各个企业的会计工作,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会计制度无法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同体现会计制度对某一公司资金管理的优越性, 摆脱实际情况的企业会计制度对企业资金的合理配置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企业会计制度改革与企业会计理念发展

企业会计制度在实施中的弊端可以通过企业制度的改革来弥补, 通过全新的企业会计理念来促使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 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企业会计制度。

1. 发展绿色会计理念

绿色会计发展理念越来越被各大企业所接受, 绿色会计发展理念就是在企业进行内部会计核算时要把握好对外界环境和资源造成的影响和成本结算。这种新型的企业会计理念需要企业对其使用的社会资源等的成本通过权责责任制的形式用货币或实物等对其进行资金结算, 这样能把环保的理念运用到其中。这样也可以使企业的权责划分更加清晰明了和准确。

2. 结合企业发展情况制定企业会计制度

每个企业都有每个企业的运营特点和资产管理模式, 就企业会计制度而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 然后依据企业的未来发展思路, 制定科学合理的资产财务管理体系, 这样才能有一套统一、合理、科学的财务管理机制, 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 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把企业中的会计工作分成几个小的类别, 包括公司人员开销的计算, 公司资产投资和预算等, 细化和完善会计工作。这样才能将企业会计制度灵活运用, 提升每个企业的会计工作效率,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3. 提升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素质

企业会计员工的素质影响着企业会计制度的开展, 企业要逐渐提升其企业内部会计工作者的工作素质和道德修养。企业要每隔一段时间就组织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 不仅包括会计能力方面的培训还要包括员工素质方面的培训, 这样可以让企业的会计工作更好的朝着制度化的方向开展, 能够有效的保证企业制度的科学合理的执行, 使企业能朝着一个良好的势头前进。

结束语

随着国际大环境的不断变化, 中国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我国企业面临着更多的竞争压力, 风险也就越来越大。所以要加快企业会计制度的变革, 深入探索传统企业会计制度的弊端, 不断地为企业会计制度注入全新的发展理念, 提升企业会计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使之更适合社会的发展, 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摘要:会计工作是一个企业各项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的核心工作之一, 为企业的资金流动和财务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和经济全球化形势的不断加深, 世界经济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基于这样的发展背景, 过去老旧的会计制度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模式, 不能为企业会计工作提供更好的资产管理。所以本文结合当前企业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就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和企业会计理念的发展做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企业,会计制度,改革,企业会计理念,发展探究

参考文献

[1]郭玉.近代我国会计制度的变革及新企业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制度的差异分析[J].中国外资, 2012, 15:121-122.

[2]商艳敏.企业会计制度改革与会计新理念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4 (11)

企业会计管理制度 第2篇

《小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相比较,为适应小企业经济业务较为单

一、资金规模不大、企业组织结构简单等特点,切实简化了会计核算,如取消和合并了一些会计科目,简化了一些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

《小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本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相比较,为适应小企业经济业务较为单

一、资金规模不大、企业组织结构简单等特点,切实简化了会计核算,如取消和合并了一些会计科目,简化了一些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长期投资项目

1.长期股权投资。考虑到小企业对外投资的情况一般较少,完全采用《企业会计制度 》中关于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规定可能存在困难,本制度要求小企业一般采用成本法进 行核算。若小企业对于被投资单位存在重大影响、确有必要按权益法核算的则可采用简 化法来处理,即不要求核算股权投资差额以及除净损益以外的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 益的变动,也就不需设置“股权投资差额”、“股权投资准备”等明细科目。原采用成 本法核算后改为权益法核算时,本制度为简化起见,规定直接将其原账面价值与享有被 投资单位的股权份额之间的差额作为投资收益处理。

2.长期债权投资。本制度规定长期债权投资的入账价值不包括取得投资时发生的相关 费用,发生的相关费用不管金额大小,一律作为当期费用处理,从而就取消了“长期债 权投资——债券投资(债券费用)”科目;债券的溢价与折价摊销为简化起见规定只采用 直线摊销;无论长期债权投资、还是长期股权投资,本制度均未要求对其计提减值准备,这也就取消了“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

3.委托贷款。如果小企业发生类似业务,本制度规定视期限长短,分别在“短期投资 ——其他投资”科目或“长期债权投资——其他长期投资”科目中进行核算,不需计提 减值准备。

(二)固定资产项目

1.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1)对于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由于考虑到在计 算最低租赁付款额过程中涉及的职业判断及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等困难,本制度要求按 照租赁合同或协议确定的价款,加上运输费、保险费、安装调试费以及其他达到预定可 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其他有关必要支出来确定其入账价值,从而取消了“未确认融资费 用”科目。(2)本制度对于借款费用的核算,规定将小企业在固定资产开始建造至达到 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所发生的专门借款的借款费用,均可资本化并计入固定资产成本,而不必与各期的实际资产支出数相挂钩。(3)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时,本制度要求在“固 定资产”的借方以及“待转资产价值”的贷方核算。

2.固定资产的期末计价。本制度不要求计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也就取消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科目。

(三)资本公积

本制度只为其保留了“资本溢价”、“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准备”、“外币资本折算 差额”、“其他资本公积”四个明细科目。取消了“接受现金捐赠”、“股权投资准备 ”、“拨款转入”等明细科目。

(四)所得税

本制度要求小企业只能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取消了“递延税款”科目。

(五)会计报表

本制度只要求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两张基本报表,对“现金流量表”可 以选择编制;会计报表的附表取消了五种,只规定填报“应交增值税明细表”:“资产 负债表”减少了一些项目,“利润表”的补充资料只保留了“当期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 ”一项,会计报表附注仅保留了“主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及其变更的说明”和“其他 重要事项”两项内容。

农业企业会计制度辨析 第3篇

我国目前经济飞速发展,会计改革正在进行中,对于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的研究具有实际目的与意义。对于是否建立农业企业会计制度问题,目前,会计理论界正在探讨之中,绝大多数人认为,考虑到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根据农业生产的特殊性,我国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制定农业企业会计制度,实行专业化核算,还是十分必要的,笔者也十分赞同这种观点。对于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的理论研究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学界也进行了界定,具体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不尽相同,为该制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关系等方面的研究,首先从所规范的具体目标、适用范围、可操作性的强弱以及在会计规范中的层次四个方面,可以系统地分析并研究出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关系,笔者认为,虽然新《企业会计制度》中包含了許多会计准则的内容,但二者仍是有区别的,会计准则在会计规范中的层次要高于会计制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可操作性较差,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而会计制度的稳定性较差,可操作性较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要求相对较低。其次,我们对新旧会计制度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得知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的原因,即我国多数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较差,与会计制度相关的制度缺乏灵活性,由此而形成了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的局面,所以,制定农业专业会计核算办法,完善农业企业会计制度也是顺其自然的事。

我国农业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的动因研究。我国农业企业会计制度是企业会计制度的一种具体形式,从辨证与发展的角度来看:它与任何事物一样,既有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也有其变迁的理论动因与现实动因。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首先我们要对我国农业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的历史进行回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我国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的萌芽阶段、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农业会计制度以及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的逐渐规范。“萌芽阶段的农业会计制度”是与一般会计制度交织在一起的,并未形成独立的内容体系,也未出现“农业会计制度”的专门术语;“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农业会计制度”虽然没有制定颁布专业的农业企业会计制度,但由于此时全国已经建立许多国有农场,而且此时在全国经济建设中,农业生产的地位举足轻重,农业合作社经济发展很快,所以在这一时期,财政部于1950年制定、发布了《各级人民政府暂行总预算会计制度》、《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1961年11月又颁布了《农村人民公社示范会计制度》,1962年2月党中央有发出了《关于改变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在“农业会计制度的逐渐规范”阶段,我国已经于1992年1 2月22日制定颁布了专门的《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用于对农业活动会计核算进行规范。

有关中外会计制度比较研究。随着对外改革开放的进行,国际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增多,也为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会计制度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对于我国农业企业会计制度运行现状与问题,大部分还是要通过案例分析来获得结论。首先我们要分析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的运行现状,以案例分析为基础,系统地研究重建我国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的必要性,包括农业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性、新《企业会计制度》的不完全适用性以及1992年所颁布《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的滞后性。

我国农业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研究。农业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性质、设计对象与任务、影响因素、设计原则都是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具体思路可以很广泛,不同类型的农业企业以及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业企业具有其相应性质特点。最后,从会计假定、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会计报告与披露方面,也可以对农业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内容进行研究,并相应完善我国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的保障措施。

(作者单位:长春市房产委托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会计管理制度 第4篇

一、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以及会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不合理

现如今有很多企业会计制度不合理, 对于企业内部的会计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不重视。有一家企业老板掌握一切财务方面的事物, 会计形同虚设, 会计工作人员在单位每天都是混日子, 这样的生活在刚开始时, 会计工作人员还是觉得很舒适的, 因为工作轻轻松松就可以赚一个月的工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工作人员也会产生疲惫感, 也会有离职的打算。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对会计人员的基本信赖, 这样的雇佣与被雇佣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在一些企业会计人员会为公司进行核算和管理账本的权利, 但是一个企业中没有合理的会计制度, 出现了责任没有愿意负责任的人, 因为企业会计制度不合理, 只要可以蒙混过关, 对会计本人的利益不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个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不合理, 就会影响企业的长久发展, 会计关系到一个企业的财务, 财务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所以企业想要永远的发展下去, 就要完善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

(二) 企业内部会计缺乏监督机制

一个企业对会计要有强有力的监督体制, 这个体制既可以促进企业的会计人员在其位谋其政, 也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现在我们国家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对会计审计部门不重视, 有一个企业, 发展规模较小, 工作人员数量也不是很多, 所以放松了企业内部会计方面的管理监督, 由于单位规模小, 员工的工资没有达到当地的基本消费水平, 所以这些会计在做账的时候, 尽量做一些假账, 这样会计本人从中可以赚取一部分利润, 保障生活所需, 每一个在生活中都需要基本的物质保障, 所以企业要满足会计在职期间的付出的劳动力有所回报, 同时也要对会计进行监督, 但是如果利用安装监控器的方式对员工进行监督, 没有给会计人员留一丝私人空间, 这样的管理显然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 企业可以建设内部监管部门, 但是前提是企业不从员工身上剥削, 经营企业的目的是进行盈利, 而不是从会计工作人员身上得到利益。

二、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以及会计管理模式的原则

(一) 现代企业应该坚持稳健性原则

现代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在进行核算企业的日常收支问题时, 就利用稳健性原则, 也就是在进行核算企业的收入和支出时, 务必要保证做出来的账本就准确无误的, 而且没有做假账, 这样的企业才可以长久地发展下去。一个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 为了方便, 将随便计算出来的公司账本报告到企业总部, 会计工作人员进行这样的工作看似简单省力, 但是企业需要的不是一个随便简单的会计工作人员, 而是要将企业的账本精确到一分一毫, 在企业需要的不是一个企业总部就会将这个大约的财务数字当成精准的财务数据, 这样不仅损坏企业的利益, 也影响公司的形象。所以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在进行核算时要坚持稳健性原则。

(二) 现代企业应该坚持可操作性原则

现在企业制度中, 在用文字进行阐述会计管理制度时栩栩如生, 语言在行动面前会显得苍白无力, 所以在企业中要坚持实行可操作性原则。有很多企业的领导害怕会计工作人员吃空饷, 会计工作人员没有实际的权利, 企业既然应聘了会计, 就要信任会计工作人员, 就要让会计工作人员具有可操作性, 同时企业还可以利用制定相关的会计制度来实现企业的利益, 既保证会计工作者的权利, 又取缔企业领导者的防范心。这样才可以确保企业的每一条法律法规在企业的日常生活中应用, 有时在文字中反映出来的企业会计制度充满理想主义色彩, 但是在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中就可以退去理想的外衣, 进行有效地操作, 由此可见, 在工作中实行可操作性原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企业会计制度以及会计管理模式

(一) 应用强化会计财务管理的模式

一个企业想要发展就必须有强大的经济支持, 没有经济支持的企业就像没有水源的树林, 不用外界力量, 就可以将其变为一片枯木丛林。在企业中, 会计和财务就是一个企业掌握经济命脉的部门, 所以在这样的部门工作的人员, 要时刻提高警惕, 时刻将企业的利益放在首位, 如果没有企业的存在, 个人的才华和抱负就无处安放。为了避免企业的其他工作人员怀疑会计工作人员在做假账, 企业可以应用强化会计财务管理的模式, 尽量将企业的账本透明化, 但是不包括企业的机密性文件, 在现代企业中应该保持一个良好的相互信任的环境, 但是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 只是相对的, 在现代企业中的机密性文件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即使信任也不能随便公之于众。在企业中可以建立信息公众平台, 在公众平台上将企业的每一个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实现对现代企业的会计财务管理模式更加先进化, 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一个企业中, 一定会设有会计财务管理部门, 设立内部结算中心, 以便有效融通资金和加强监控。一个企业的财政关系到企业真正的存亡, 每一个人都财政都很重视, 所以企业应用强化财务监管的管理模式, 尽量将公司的会计财务透明化, 可以在实行公司内部财务信息联网, 提高会计财务监控质量。

(二) 现代企业采取统一和分散管理相结合的模式

现代企业的企业在会计管理中实施统一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 这样有利于企业管理的系统化, 因为世界上的所有事情都没有原本的答案, 如果采取单一的会计管理制度, 对于一部分而言不合适, 所以采取统一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当今社会企业各个方面的管理都趋向系统化, 会计部门也可以取长补短, 一个企业中将会计管理系统化, 所有的会计工作人员都可以发挥自己职责。有时企业的发展会进入一个发展的高峰期, 会计工作人员就要注意及时整理会计信息, 虽然工作量增大, 但是关系到企业良好发展。这样利用统一和分散相结合的方法为企业的发展扫清了企业内部的道路。

结语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企业会计制度是现代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当前我国企业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会计制度改革,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 现代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需要技术方面的支持, 而且也需要适合现代企业会计管理制度对工作人员行为的规范化。企业会计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制定合适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最终要落实到设计合理、执行优良的现代企业会计制度安排上。同时, 现代企业制度安排作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参与博弈、协调的契约合作性组织, 既需要对参与者的要素贡献给予清晰的计量与监督, 也需要对各要素所有者分享的权益给予适当的保护, 这以企业会计系统的高效为前提。

参考文献

[1]胡景涛.基于绩效管理的政府会计体系构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11, 10 (09) :23-24.

[2]康萍.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 2012, 12 (08) :12-13.

企业会计人员管理制度 第5篇

会计人员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1.为了规范对公司会计人员的管理,使得公司会计人员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高专业技术水平,以公司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宗旨,特制定本办法。

2.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本部及所属子公司、分公司对会计人员的选拔、任用和管理。

第二章 会计人员的任职条件

1.公司会计人员实行定期轮岗制度,一般2~4年轮岗一次,

(1)外派到控股子公司的财务总监、财务部经理,一般3~4年轮岗一次。

(2)公司财务部的科级干部,一般2~3年轮岗一次。

(3)一般会计人员,一般2~3年轮岗一次。

(4)出纳员在同一出纳岗位上工作满2年者,必须轮岗。

(5)退休前两年的会计人员原则上不再轮岗。

2.会计人员的具体轮岗时间,由财务负责人按照上述规定,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3.会计人员调动岗位或者离职,必须与接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

(1)一般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科长监交。

(2)科长办理交接手续,由部长监交。

(3)部长办理交接手续,由财务负责人监交。

(4)财务负责人办理交接手续,由公司总经理监交。

第三章 附则

1.本制度由财务部制定、解释和修改。

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第6篇

摘要:就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企业为了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工作质量,检查各项经济运行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促进生产经营管理各部门协调工作,保证国家法律政策的执行,保护企业财产安全完整,达到预定的经营目标而建立的一种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和财产管理等所进行的控制活动,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是会计控制,《会计法》所要求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执行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指标的真实与否及国家经济运行指数,建立内部会计制度,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加强会计人员素质控制

内部会计制度采取的一切措施方法和程序,最终要由人来执行,所以最首要的是会计人员素质的控制,包括以下内容:制定有效的用人政策;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对会计人员进行轮训或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其业务技术能力;岗位定期轮换,以加强责任心;实行会计委派制,切实把管理者行使权力的过程纳入会计监督的范围。

二、组织机构控制

在建立组织机构时,将具有控制功能的措施引入内部控制机制,使其具有防护性功能。具体包括,一是单独设立机构和会计人员,明确会计人员的职权范围。二是会计人员职权要明确划分,明确各自应履行的权力和应尽的义务。三是会计内部人员岗位的划分要明晰。

三、业务处理程序及经营全过程控制

从会计角度说,一切经济业务都须经过会计部门,并明确各部门发生或经办有关业务与会计部门的关系,以防止管理过程中漏洞的发生,同时也使会计资料反映真实、准确、及时,减少会计记录遗漏等错误。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应着重从采购业务控制、销售业务控制、货币资金控制、固定资产业务控制入手。

1、采购业务的内部控制

采购业务包括商品、材料和固定资产的采购。它一般由签订购货合同、验收材料或商品入库、结算支付货款三个环节构成。其要求包括,采购计划、订货、验收、结算等工作必须分工负责;采购人员除特别授权外只能按批准的品种、规格、数量进行采购,不得擅自改变采购内容;除零星采购外,采购业务均需签订采购合同;采购货款必须经过审核、核对合同,方可付款结算;采购货款除小额采购外必须通过银行结算;采购的物资必须经过验收方可入库;采购过程的损耗必须查明原因,经审核批准后方可处理;应付账款明细账与总账应定期核对。

2、销售业务的内部控制

销售业务是指企业围绕推销产品、商品或劳务等所发生的经济业务。销售业务一般要经过签订销售合同、填写发货单通知仓库发货、办理发货、办理货款结算四个环节。在设置销售业务内部控制时要求:销售合同、发票和发货单,必须经审核批准方能生效;发票和发货单应顺序编号,如有缺号须经批准方可注销;要按规定价格销售,未经授权不得改变售价;收款时必须对品名、数量、单价、金额进行审核,有销售合同的必须与合同核对;废残料的出售必须按一般销售处理;销售退回必须经授权批准后方可办理退款手续;开单、发货、收款必须分工负责;应收账款明细账应与总账核对相符。

3、固定资产业务的内部控制

固定资产是企业的生产手段,价值大,使用期长。它的内部控制要求是:固定资产的购买、自制报废、清理、转移、调拨和出租均应经过批准,并取得相应凭证;固定资产购买必须签订合同;固定资产应建立固定资产目录、明细账和卡片;定期对固定资产清点,对账实不符情况须经过批准后方可进行账务处理;固定资产折旧和大修理费用必须经过复核;报废固定资产处理必须经过审核。

4、货币资金业务的内部控制

货币资金收支业务的内部控制,是整个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关键。货币资金业务是指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的收支业务。它具有业务量大、发生范围广的特点。具体要求有:实现钱账分管,出纳员不得负责总账的记录和凭证的保管;各种收付款业务均应集中于出纳部门。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出具收款凭证或付款凭证;现金收入和支出必须立即记账,应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现金日记账情况并进行账实核对;银行存款收付业务必须定期与对账单核对,并由出纳员以外的人员编制或审核银行调节表;库存现金除日常周转需要外都应每日解交银行,库存现金必须存入保险柜;发票和收据必须按编号顺序使用,领用空白发票和收据必须进行登记;支票签发必须由出纳员和财务负责人两个以上负责并签字,并应设置支票签发登记簿进行记录;所有付款业务只有经过审核批准后方可支付;一切收付款业务员必须凭证齐全,收付业务完成后必须加盖收付讫印章;所有与现金或银行存款收付业务有关的人员在业务处理后都必须在相关文件上签字,以备追溯责任。

企业会计管理制度 第7篇

一、资产类科目会计核算差异

(一) 库存现金

原制度对现金短缺、溢余的核算不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账户, 现金短缺扣除可收回的赔偿金额后的净损失计入管理费用。新准则设置“库存现金”账户, 可以单独增设“备用金”科目;增设“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账户核算现金短缺或溢余, 现金短缺净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二) 银行存款

原制度详细规范了银行结算方式及汇兑损益的会计处理。新准则对此没有详细规范。

(三) 其他货币资金

原制度下, 本科目包括外埠存款、存出投资款等明细科目和对各明细科目使用的详细规定。新准则增加了备用金明细科目, 删除了存出投资款明细科目, 且对各明细科目使用未作详细规定。

(四) 短期投资

原制度下, 持有期间所收到的股利、利息等, 不确认投资收益, 而是冲减投资成本;提取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计入投资收益。新准则下, 持有期间所收到的股利、利息等确认投资收益;不再计提短期投资减值准备。

(五) 应收票据

原制度规定到期不能收回而转入应收账款的应收票据, 应计提坏账准备;对于带息票据, 期末按票面价值和利率计提利息, 增加应收票据的账面余额。新准则规定到期不能收回的应收票据, 应按票面金额转入应收账款, 不计提坏账准备;对带息票据未作规范。

(六) 应收账款

原制度规定应收债权融资或出售应按规定提取坏账准备, 计入管理费用。新准则未规范应收债权融资或出售应收债权的会计处理;对于应收账款不再提取坏账准备, 而是将实际发生的坏账损失直接计入营业外支出。

(七) 预付账款

原制度没有设置预付账款科目, 预付工程款在“在建工程”科目核算。新准则增设了该科目, 且预付工程款在本科目核算。

(八) 应收股利

原制度设置“应收股息”科目核算小企业因进行股权投资应收取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小企业对外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应分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 增加投资收益或冲减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新准则将“应收股息”科目, 拆分为“应收股利”和“应收利息”科目;“应收股利”科目核算小企业应收取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收利息”科目, 核算小企业债券投资应收取的利息。小企业对外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应分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 增加投资收益。

(九) 其他应收款

原制度规定对其他应收款可计提坏账准备, 且核算内容不包括增值税出退税 (增值税出退税在“应收账款”科目核算) 。新准则规定本科目不再计提坏账准备, 但增值税出退税通过本科目核算。

(十) 存货

(1) 核算科目的差异。原制度没有设置“材料采购”、“材料成本差异”、“周转材料”和“消耗性生物资产”科目, 设置有“低值易耗品”科目, 而包装物在“材料”科目核算。新准则增设了“材料采购”、“材料成本差异”、“周转材料”和“消耗性生物资产”科目, 将“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并入“周转材料”科目核算。取消了“委托代销商品”和“存货跌价准备”科目;以“原材料”科目取代“材料”科目。 (2) 接受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计价方法不同。原制度下, 投资者投入的存货, 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入账。新准则下, 投资者投入的存货, 改为按评估价值入账价值。 (3) 存货盘亏的处理不同。原制度下, 存货盘亏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存货盘盈收益冲减管理费用。新准则下, 存货发生盈亏, 先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核算, 然后将盘盈收益和盘亏损失分别计入营业外入和营业外支出。 (4) 是否计提跌价准备。原制度下,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新准则下, 不计提存货提跌价准备。 (5) 采购费用的处理不同。原制度和新准则, 分别将采购费用计入“营业费用”和“销售费用”。

(十一) 长期债券投资

(1) 核算范围差异。原制度设置“长期债权投资”科目, 核算范围比新准则大, 包括长期债券和其他债权投资两部分。新准则设置“长期债券投资”科目, 取代原制度中的“长期债权投资”科目, 核算内容不再包括“其他债权投资”。 (2) 手续费等相关税费的处理不同。原制度和新准则分别将企业购入债券所发生的相关税费计入当期损益和长期债券投资的成本。 (3) 对长期债券投资损失的处理不同。原制度对长期债券投资损失核算未作规定。新准则规定:实际发生的长期债券投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同时冲减长期债权投资的账面余额。

(十二) 长期股权投资

(1) 核算方法不同。原制度下, 长期股权投资可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核算方法。新准则下, 统一采用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 (2) 对长期股权投资损失的处理不同。原制度对长期股权投资损失的核算未作规定。新准则将长期股权投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同时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 (3) 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不同。原制度对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未作规定。新准则增加了此项规定。

(十三) 固定资产

(1) 接受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差异。原制度和新准则对接受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分别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和“评估价值”入账。 (2) 折旧方法差异。原制度下,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包括工作量法。新准则取消了固定资产折旧的工作量法。 (3) 固定资产的盈亏的处理差异。原制度下, 固定资产的盈亏不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非流动资产损溢”科目核算。新准则下, 必须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非流动资产损溢”科目核算固定资产的盈亏。 (4)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确认的时点差异。原制度和新准则对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确认的时点分别是“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和“竣工决算前”。 (5)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处理差异。原制度下, 没有明确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修理费、大修理支出和改扩建支出的核算。只规定将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不能资本化的部分确认为当期费用。新准则下, 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费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大修理支出, 计入长期待摊费用;除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和经营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改建支出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外, 其他改建支出均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十四) 在建工程

(1) 借款费用的处理差异。原制度下, 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的资本化金额与资产支出数挂钩。新准则下, 在建工程在竣工决算前发生的借款利息全部资本化, 计入金额不与资产支出数挂钩。 (2) 试运转过程中发生的支出处理差异。原制度没有在建工程在试运转过程中发生的支出的规定。新准则下, 在建工程在试运转过程中发生的支出计入在建工程成本, 形成的产品或者副产品对外销售或转为库存商品的, 应冲减在建工程成本。

(十五) 工程物资

原制度规定工程物资发生的盘盈、盘亏、报废、毁损的净损失或净收益, 工程尚未完工的, 增加或冲减工程成本;工程已经完工的, 计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新准则对此未作明确规定。但可参照“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的使用规定进行账务处理。

(十六) 生产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

原制度没有设置这两个科目。新准则增设这两个科目, 分别核算小企业为生产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和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的累计折旧。

(十七) 无形资产

(1) 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差异。原制度和新准则对于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分别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和“评估价值”入账。 (2) 自行开发建造厂房等建筑物, 外购土地及建筑物价款的分配差异。原制度无此规定。新准则增加了将相关价款分配计入土地使用权的规定。 (3) 开发费用的处理差异。原制度对于无形资产相关研发费用不允许资本化, 于发生时计入当期管理费用。新准则允许将部分开发费用资本化。 (4) 摊销的会计处理差异。原制度没有设置“累计推销”科目;不允许将无形资产摊销额计入成本。新准则下, 增设“累计推销”科目;根据受益对象, 将无形资产摊销额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者当期损益。 (5) 摊销年限的差异。原制度有按合同受益年限、法律规定年限孰低原则确定摊销年限的规定。新准则无此规定。

(十八) 长期待摊费用

原制度下本科目核算小企业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 (不含1年) 的各项费用, 包括开办费。新准则下本科目核算内容不包括开办费, 直接将开办费计入当期损益。

(十九) 待处理财产损溢

原制度无此科目。新准则增设本科目, 核算小企业在清查财产过程中查明的各种财产盘盈、盘亏和毁损的价值。

二、负债类科目会计核算差异

(一) 短期借款

原制度下, 将到期无力支付票款的应付票据的账面余额, 转入应付账款。新准则规定将到期无力支付票款的银行承兑汇票票面金额转入本科目。原制度和新准则分别通过“预提费用”和“应付利息”科目计提短期借款利息。

(二) 应付票据

原制度下, 计提带息应付票据的利息费用, 增加应付票据成本。新准则没有对带息应付票据的会计处理进行规范。但参照“应付利息”科目的使用规定, 计提带息应付票据的利息时, 应贷计“应付利息”科目, 不应调增应付票据成本。

(三) 应付账款

原制度和新准则分别将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账款转入“资本公积“和”营业外收入”科目。

(四) 预收账款

原制度无此科目。新准则增设本科目, 核算小企业按照合同规定预收的款项包括预收的购货款、工程款等。

(五) 应付职工薪酬

原制度无此科目, 通过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等核算职工的工资和福利费, 未规范非货币性薪酬及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等其他职工薪酬的核算。新准则下, 本科目扩大了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科目的核算范围, 核算内容涵盖应付给职工的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 包括非货币性支出及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

(六) 应交税费

原制度设置“应交税金”和“其他应交款”科目。新准则将“应交税金”和“其他应交款”科目合并为本科目, 核算小企业按照税法等规定应交纳的各种税费。

(七) 应付利息

原制度无此科目, 应付利息通过“预提费用”科目核算。新准则增设本科目核算小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应支付的利息费用。

(八) 递延收益

原制度无此科目。新准则增设本科目核算小企业已经收到、应在以后期间计入损益的政府补助。

(九) 长期借款

(1) 计息时点和计入对象差异。原制度规定长期借款在会计期末预提利息费用, 并将利息计入“长期借款”科目。新准则规定长期借款的利息, 在应付利息日计算确认, 计入“应付利息”科目;核算内容只包括借款本金, 不含借款利息。 (2) 专门借款费用的处理差异。原制度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作为为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起点, 借款费用包含汇兑损失;有暂停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规定。新准则以“竣工决算”作为为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起点;取消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条件、暂停借款费用的资本化的规定;将汇兑损失全部计入财务费用。

(十) 长期应付款

原制度下, 本科目核算内容仅包括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付款。新准则增加了分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应付款的核算内容。

三、所有者权益类科目会计核算差异

(一) 实收资本

(1) 核算内容差异。原制度规定:本科目核算内容只包括小企业实际收到的投资者投入的资本。新准则下, 本科目增加了“已归还投资”的核算内容。 (2) 是否涉及“股本”科目的使用说明。原制度也未明确股份制小企业的“股本”科目。新准则明确规定小企业 (股份有限公司) 应当将“实收资本”科目的名称改为“股本”。

(二) 资本公积

(1) 核算内容差异。原制度规定:本科目核算内容包括资本溢价、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外币资本折算差额、其他资本公积等。新准则下, 本科目的核算内容只包括资本溢价。 (2) 是否可以弥补亏损。原制度未涉及此问题。新准则明确规定资本公积不得用于弥补亏损。

(三) 盈余公积

原制度下本科目核算内容包括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和法定公益金。新准则下本科目核算内容包括公司制企业的法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 外商投资企业的储备基金和企业发展基金, 以及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归还投资者的投资。

(四) 利润分配

原制度下本科目的明细科目有:其他转入、提取法定盈余公积等七个。新准则下本科目下又增加了“利润归还投资”明细科目。

四、成本类科目会计核算差异

原制度下, 成本类科目仅包括“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两个科目。新准则增设“研发支出”、“工程施工”、“机械作业”三个科目。

五、损益类科目会计核算差异

(一) 主营业务收入

(1) 销售收入确认条件差异。原制度下, 小企业销售商品收入, 在同时满足“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管理权控制权转移、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等四条原则时, 才能确认商品销售的实现。新准则下, 小企业只要满足发出商品和收到货款或取得收款权利两个条件, 即可确认商品销售收入, 并且根据销售方式和结算方式规定了七种具体的确认时点, 减少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2) 资产负债表日后销售退回的处理。原制度下, 资产负债表日后销售退回, 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 并调整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相关项目。新准则下, 没有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销售退回) 的规定。对于已经确认销售实现的商品发生的销货退回, 在发生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

(二) 其他业务收入

原制度下, 本科目核算内容包括出租包装物租金收入。新准则下, 本科目核算内容不包括出租包装物租金收入, 将出租包装物租金收入计入营业外收入。

(三) 营业外收入

原制度下, 本科目核算范围较小, 仅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出售无形资产净收益、罚款净收入等内容。新准则下, 本科目又增加了政府补助、捐赠收益、汇兑收益、出租包装物和商品的租金收入、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先征后返的税金 (不含出口退回的增值税) 等核算内容。

(四) 其他业务成本

原制度下, 本科目核算小企业除主营业务成本以外的其他销售或其他业务所发生的支出, 包括销售材料、提供劳务等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及相关的税金和附加、结转出租包装物的成本。新准则下核算内容缩减, 结转出租包装物的成本在“营业外支出”科目核算;销售材料、提供劳务等发生的相关税金和附加在“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核算。

(五) 营业税金及附加

原制度下, 本科目核算小企业日常主要经营活动应负担的税金及附加, 包括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和教育费附加等;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税和印花税不在本科目核算, 而是计入管理费用。新准则下, 本科目增加了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等核算内容。

(六) 销售费用

原制度设置“营业费用”科目, 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可不单独设置‘管理费用’科目, 其核算内容并入本科目。新准则将“营业费用”科目改为本科目;删除了将“管理费用”科目核算内容并入本科目的规定。

(七) 管理费用

原制度下, 本科目核算内容包括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矿产资源补偿费、存货盘盈或盘亏、计提的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新准则下, 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矿产资源补偿费在“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核算;存货盘盈或盘亏分别计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不再计提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

(八) 财务费用

原制度下, 本科目核算内容包括汇兑损失 (减汇兑收益) 。新准则下, 财务费用中的汇兑损失不再减除汇兑收益;汇兑收益单独在“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

(九) 营业外支出

原制度下, 本科目核算内容包括固定资产盘亏、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出售无形资产净损失、罚款支出、非常损失等。新准则下, 本科目又增加了坏账损失、无法收回的长期债券投资损失、无法收回的长期股权投资损失等核算内容。

(十) 所得税费用

原制度下, 小企业收到因多计等原因而退还的所得税, 应冲减当期的所得税费用。新准则将原制度中的“所得税”科目改为本科目;先征后返的企业所得税计入营业外收入, 不再冲减当期的所得税费用。

六、外币业务会计核算差异

(一) 记账本位币变更问题

原制度没有明确记账本位币的变更问题。新准则下, 明确了记账本位币的变更问题;增加了采用变更当日的即期汇率将所有项目折算为变更后的记账本位币的规定。

(二) 投资者外币投资折算汇率不同

原制度下, 投资者投入的外币, 有合同约定汇率和无合同约定汇率, 应分别按收到外币当日的汇率和出资当日的汇率折合的记账本位币金额入账。新准则下, 只能采用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折算, 不得采用合同约定汇率和交易当期平均汇率折算。

(三) 外币会计报表折算方法不同

原制度下, 外币会计报表的折算方法较复杂。新准则下, 外币会计报表统一采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 简化了核算。

七、财务报告差异

(一) 会计报表编报要求不同

原制度下, 现金流量表为年报, 可按需要选择编制;应交增值税明细表作为资产负债表的附表。新准则下现金流量表为月报和年报, 且必须编报;取消了应交增值税明细表, 应交增值税余额在附注中的应交税费明细表中反映。

(二) 报表项目内容和填列要求不同

由于会计科目的变化, 造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部分项目的项目内容和填列要求发生改变。如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资本公积等项目, 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等项目。利润表项目更加细化, 调整了营业利润的内容, 将“投资收益”并入“营业利润”项目。现金流量的项目也更加明了。

(三) 会计报表附注内容不同

原制度下, 附注内容包括:主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及其变更的说明和其他重要事项两部分。新准则下, 附注内容更加详细实用, 包括:遵循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声明、利润分配的说明等八项内容。

八、特殊业务差异

原制度详细规定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等小企业不经常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处理。新准则对上述交易或事项未作详细规定, 只在第三条第一款有“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的表述。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准则》,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企业会计管理制度 第8篇

在实际工作中, 建筑企业 (下称企业) 此类补助的主要形式有财政拨款、财政贴息、税收返还和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主要是补偿企业由于非市场因素导致的价格低于成本的一种方式。而与资产相关的补助最终也是与收益相关, 只是暂时作为递延收益处理, 在相关资产形成投入使用时, 以提取折旧或摊销方式从递延收益转入当期损益。笔者就不同类型的企业, 执行相应的会计核算制度, 在对取得的补助收入进行账务处理时, 科目的使用、报表的列示以及在税务处理方面作一探讨。

1 现行的企业会计核算种类

按照财政部财会[2006]3号文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 鼓励其他企业执行。部分中央企业也于同年执行。我省国有大中型企业自2010年1月1日起执行。

民营大中型非上市企业执行2001年颁布施行的《企业会计制度》 (下称制度) , 同时有条件的也可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按照《中小企业划型标准的规定》的小型企业除:1、股票或债券在市场上公开交易的2、金融机构或其他具有金融性质的3、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和子公司外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 该准则从2013年1月1日起执行。

《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对补助收入账务处理方面在2013年已实现统一。 (以下不对《小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展开)

2 补助收入的会计处理

2.1 企业会计准则

准则规定 (1)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 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周期内平均分摊计入当期损益。 (2) 用于补偿企业的后期间费用的相关费用或损失, 确认为递延收益, 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损益。 (3) 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 或按照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收入,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通常以实际收到的金额计量, 存在确凿证据表明该项补助是按照固定的定额标准拨付的, 如以实际销量或储备与单位补助定额计算的补助, 可以按照应收的金额计量。

2.2 企业会计制度

制度在负债类专设“专项应付款”科目核算企业接受国家拨入的具有专门用途的拨款, 如技术改造、技术研究等, 以及其他来源的款项。待拨款项目完成时, 按照项目的性质属于费用类的核减专项应付款, 其余部分转入资本公积, 属于补助企业购置仪器设备的, 在项目实施后直接转入资本公积。

2.3 相关的业务帐务处理

2.3.1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1) 准则规定: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按照综合性项目取得的政府补助, 应在取得补助的当期确认损益。借:银行存款, 贷:营业外收入 (递延收益) .。

如果企业取得的政府补助, 需要将其分解为与生产相关的部分和收益相关的部分, 分别进行会计处理, 难以区分的, 将政府补助整体归类为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视情况不同计入当期损益, 或在项目期内分期确认为当期损益。

(2) 制度规定:企业在收到政府拨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专项应付款, 项目完成时, 借:专项应付款, 贷:管理费用。

2.3.2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1) 准则规定:企业取得的, 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 企业取得与资金相关的政府补助、不能直接确认为当期损益, 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 自相关资产可供使用时起, 在该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 分次计入以后各期的损益, 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前被出售、转让、报废或发生毁损的应将尚未分配的递延收益金额一次性转入资产处置当期前损益。

(2) 制度规定:企业应将拨款用于补偿当期损益, 拨款结余或购置固定资产, 应转入资本公积。

3 补助收入的信息披露

《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对取得的补助收入项目实施前在资产负债表中作均为负债处理, 是一致的, 《企业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南规定, 取得的补助收入作为递延收益或专项应付款填列在其他负债,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 取得的补助收入作为专项应付款填列在其他负债。项目实施后在损益表, 《企业会计准则》对取得的不论是补助期间费用还是补助与资产相关的补助收入, 均作为确认为营业外收入。《企业会计制度》在损益表中体现为相关费用的减少, 属于补助期间费用的予以直接核销, 属于补助资产相关的转入资本公积在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填列, 信息披露较为分散, 不如《企业会计准则》来得全面、完整。

4 补助收入的税务处理

4.1 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

依据财税[2011]70号文件的规定, 企业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取得的应计入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 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 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

(1) 企业能够提供资金拨付文件, 且文件中规定该项资金的专门用途。

(2) 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对该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或具体管理要求。

(3) 企业对该项资金以及该资金发生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

企业将符合条件的财政性资金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后, 在5年 (60个月) 内未发生支出且未缴回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的部分, 应从取得该资金的第六年计入应税收入总额, 计入应税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发生的支出, 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税时扣除。

对于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 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因此支出所形成的资产, 其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属于时间性差异, 采用定额补助办法当年未收到的补助, 在会计核算已作收入处理, 但在年终企业所得税汇算时, 应按实际收到的补贴作为不征税收入,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其尚未收到的补贴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属于永久性差异, 资产出售前每年计提的折旧20% (100/500) 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如果将财政拨款直接计入不征税收入, 则会增加所得税支出25 (100*25%) 。假如先做专项应付款处理, 在第5个年度作收入处理, 表面上是时间差异, 但节约所得税支出产生的时间价值对企业影响还是较大的, 以银行贷款基准利率5.31%计算, 可节约资金时间价值25* (1+5.31%) n (N为4次方) -25。虽然还属于永久性差异, 但会节约资金流出。

《企业会计准则》侧重于反映企业取得的补助收入的整个过程, 收入费用实现配比。《企业会计制度》有些与税收的规定基本一致, 如企业取得的补助收入用于补偿期间费用的直接核销, 而补偿资产相关的收入, 企业则需要按照财税[2011]70号文件的规定, 进行纳税调整。

4.2 税收返还、免征等税收优惠的账务处理

这里所指的税收返还、即征即退是除企业所得税、出口退税之外的税收减免。

企业收到的增值税返还和即征退与资产无关也不是为了未来发生耗费的补助, 故在取得时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其他税收优惠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企业所得税减免等, 不作为政府补助。

5 总结

(1) 企业财务人员应认真学习国家有关财务会计法规, 明确所处的企业单位的属性执行相应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 把握不同的会计核算制度对补助收入不同的账务处理。对企业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在结转补助收入时, 应注意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的使用, 全部反映企业实际应收的补助收入与实际应发生的支出, 不论是补偿期间费用还是与资产相关的支出, 均通过营业外收入进行会计核算。

(2) 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由于补偿期间费用与资产相关支出的补助收入, 账务处理有所不同, 财务人员应注意这些会计处理的差异, 以保证企业取得的补助收入能够正确反映。

(3) 企业决策者在运用财税政策时, “风物长宜放眼量”把眼光远, 以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认真研读文件的实际意义, 寻找政策文件对企业有利的条件, 使企业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4) 我国会计核算制度是由国家颁布施行的, 企业单位必须执行, 《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颁布并在上市公司和国有大中型企业试行, 目前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应及时总结和推广, 将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过渡到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使国家的会计信息真正统一。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2.

[2]李娜, 王炳志.政府补助会计准则解读[J].财会通讯:综合版, 2008 (2) .

[3]蒋苏娅.政府补助的所得税会计核算[J].财会月刊:会计, 2007 (11) .

[4]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5]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 (2011) 70号﹞[N]中国税务报, 2011-09-26.

[6]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企业会计管理制度 第9篇

2004年制定出台的《小企业会计制度》, 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 会计核算的标准更加统一化, 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小企业的会计行为得到很好的规范, 从不同层面地反映出我国目前小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但是就目前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状况来看, 其已经显现出明显的弊端和滞后性。比如适用范围不太合理、特殊经济业务处理方法不明确、《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简化还不够完善、与税收法规不够协调等等。

2《小企业会计准则》概述

我国财政部在2011年10月份颁布了《小企业会计准则》, 旨在更好的提高财务报告质量, 对会计核算进行简化和规范, 并加强对我国小企业的内部控制, 并自2013年1月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施行。

当前通行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小企业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两部分组成, 充分考虑我国小企业中存在得一些问题, 例如规模比较小、业务相对比较简单、会计基础工作较薄弱、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相对单一等的实际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对小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行了相应得简化处理,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内容与空间。

3《小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差异分析

3.1 适用范围的差异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主要是, 《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中的小型企业与微型企业。《小企业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不包括微型企业, 一般为小企业, 它的适用范围相对前者来讲也不够明确不完整。

关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和适用对象主要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所指得是不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 并符合2003年制定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 (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 中界定的小企业, 其中不包括以个人独资及合伙形式设立的小企业。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和适用对象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 并且要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规定划分的小型企业标准的企业。不包括下列三类小企业: (1) 股票或债券在金融市场上能够公开进行交易的小企业。 (2) 企业集团内的母、子公司。 (3) 金融机构或者其他具有金融性质的小企业。

3.2 会计科目设置的差异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会计科目处理, 主要依据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制定, 分五大类共66个会计科目。《小企业会计制度》与《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会计科目设置, 在资产类、负债类、成本类方面存在差异, 增加、删除、拆分和合并了一些科目。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设置上有以下变化:

取消的科目主要有, "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其他应交款"、"委托加工物资"、"委托代销商品"、"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

新增的科目主要有, "预付账款"与"预收账款"、"应付利息"、"递延收益""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待处理财产损溢"等。

合并科目有, "应付工资"与"应付福利费"合并为一个名称"应付职工薪酬"。

科目的名称发生了改变, 但核算内容不变的科目有, "现金"变为"库存现金"、"材料"变为"原材料"、"应交税金"变为"应交税费"、"所得税"变为"所得税费用"、"营业费用"改为"销售费用"等。

3.3 会计核算的差异

(1) 资产。从资产方面来看, 《小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制度》在减值准备、存货、存货借款费用、周转材料、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及其折旧、长期待摊费用和无形资产等的核算方面, 存在一定的差异。

(2)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从负债方面来看, 《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和借款利息方面, 与《小企业会计制度》存在差异。从所有者权益方面来看, 两者在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实收资本等方面存在差异。

(3) 收入、费用和利润。从收入方面看, 两者在销售商品收入和提供劳务收入方面有所不同。《小企业会计准则》将收入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两部分, 并详细说明了每类收入的具体内容, 原有的一些制度对小企业各类收入确认标准规定得相对比较抽象。从费用方面这个角度看, 两者在营业税金及附加和研发支出方面有所差异。从利润方面看, 两者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方面有所不同。

(4) 财务报表方面的差异。从财务报表方面来看, 两者还是有所差异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将《小企业会计制度》中的"会计报表"重新改称为"财务报表", 并出台相应规定, 财务报表分四部分组成:分别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而《小企业会计制度》中的规定, 会计报表与上者是不同的, 分别由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应交增值税明细表组成。

参考文献

[1]邴羽冬.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问题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 2011.

企业会计管理制度 第10篇

会计工作作为一项社会经济管理工作, 必须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会计工作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 会计工作在改革中不断发展, 在对外开放中逐步与国际接轨。会计改革取得的成效和会计工作的发展, 是各级政府重视、社会各界支持和广大会计工作者努力进取的结果。但是会计工作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比如会计信息失真就是目前会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个问题已引起多方的关注, 为了进一步有效保障会计秩序, 加强社会监督, 抵制会计领域的造假行为,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修订后的《会计法》已于1999年10月30日由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由国家主席江泽民以第二十四号主席令公布, 自2000年7月1日施行。虽然《会计法》的颁布为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但企业面对瞬息万变的内外环境, 很难有一种会计制度或模型能始终如一地满足各方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如何才能真正使企业的会计工作走向法制轨道, 并能正确地计量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承担的负债, 合理衡量企业收益与成本, 为企业外界利益相关人员和企业管理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内部会计制度设计。

会计信息质量在当前所引起的关注, 并不能说明过去的会计信息质量就好。这是因为长期以来, 我国实行计划经济, 投资渠道单一, 外界对会计信息要求不高。而作为各个会计主体虽也是严格遵守非常详细的行业会计制度, 但只注重平时的核算过程。例如对现金的核算, 工业企业、商业企业使用“现金”科目, 不敢越雷池半步, 而对最终提供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客观性则重视不够。在这种指导思想下, 企业没有多大的灵活性,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也就无从谈起。市场经济条件下, 投资的多元化, 必然强调会计报表信息的高质量, 在国外报表的地位也非常重要, 而对一项业务是增加固定资产还是增加设备不作深究。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具有很强的动感, 因为作为信息系统企业会计制度应适应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 由于信息有效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优秀的会计制度也应该是动态的。通货膨胀时高时低、技术革新迅速, 浮动外汇汇率的影响或者是人为因素的干扰, 都会引起企业外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满。这些外在压力, 迫使企业不得不重新修订企业的内部会计制度, 这就说明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 不仅存在于一个新单位, 对于老单位有时更为重要。

2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要具有合规性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会计准则, 采用文字图表等形式对企业会计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应采用的程序和方法, 应提供的数据资料以及会计管理应达到的要求所作的明确规定。一般包括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设计, 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会计帐簿的设计,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 成本制度的设计以及会计报告的设计等内容。从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含义不难看出, 在设计会计制度时首先要合规。1985年1月21日新中国第一部《会计法》诞生, 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国基本形成了以《会计法》为中心的包括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和会计规章为内容的会计法规体系。所谓合规性首先要符合会计法律即《会计法》, 因为它是调整我国经济生活中会计关系的法律总规范, 是会计法律制度中层次最高的法律规范, 是制定其他法规的依据, 也是指导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其次要符合会计行政法规, 会计行政法规是调整经济生活中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 尤其要符合属于会计行政法规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再次要符合会计规章, 它是主管会计工作的行政部门———财政部就会计工作中某些方面内容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如行业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及《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合规性要求会计制度设计必须符合该体系并把它们贯彻到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中。例如根据国家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和结算制度》, 企业就应制定有关货币资金的收支、保管和核算的规定, 以充分体现有效利用资金, 堵塞贪污盗窃和违纪使用现金的漏洞。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国际化的一条主要途径, 它的颁布实施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一种自觉行为, 它虽不属于法律范畴, 但它具有法规效力。例如随着我国个体工商业的发展, 财政部印发《个体工商户会计制度 (试行) 》, 要求个体工商户按规定必须配备必要的专职或兼职会计人员办理个体户的财务工作, 有条件的应当聘请有关社会中介机构代理记帐。根据这一规定个体企业就应进行会计人员和机构的设计。另外该制度还增设了“税后列支费用”科目, 迫使企业将业主个人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各项支出剔除在帐外, 用个体户帐内款项为业主个人或其家庭代为支付的款项, 视作业主提款, 通过“业主投资”科目核算, 这正是依据的会计主体假设。

3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设计过程应当成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有力保证

企业应根据外界对信息的需求以及企业内部的管理要求, 在不违背法律法规体系和会计准则的前提下, 内部会计制度设计过程将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例如根据一致性原则, 企业对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一经确定一年内要保持不变, 但期间若遇到特殊原因, 根据重要性原则就可以中途变更, 但要对外界披露。再如, 企业可以通过制定一套种类齐全、内容完整、连续编号的可靠的内部凭证制度, 并建立合理有效的传递程序, 以便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又如各项经济业务的进行均需有管理部门授权, 任何人未经管理部门授权不得动用企业的资产, 这些控制要求均需有关领导人签字, 这与《会计法》突出单位领导人的责任相辅相成, 从控制程序和法律上解决一些领导人为人不正、授意、指使编造假的会计资料, 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问题。国外也不泛这样成功的例子, 众所周知的飞利浦公司, 自1951年开始采用现值会计, 50年代至80年代对现值会计制度不断加以完善, 但1992年又重新回到成本会计, 作出这种调整就是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使控制的风险降低到最低点, 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及时有效性。

4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为达到这个目的就必然要扩大再生产, 追加投资, 为外界利益相关人员以及企业管理者提供高质量管理信息, 可以说与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目的一脉相承。一套健全的、完善的、适应本单位的会计制度对企业来讲举足轻重, 但这一切又取决于会计人员的素质。为了使会计人员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财政部新近出台的各类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 无疑是一个良好的举措。这个措施的实施, 将会使会计人员及时认识到环境变化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 并有能力实行改革, 从而使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在新形势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寥洪.新编会计制度设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2000.

企业会计管理制度 第11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融合

一、企业管理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

(一)二者的联系。企业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通过核算、分析、评价经营单位的经济活动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可靠依据,从而促进企业发展。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相辅相成构成了企业的财务活动。管理会计的大部分数据来自于财务会计,二者使用了基本相同的原始资料。企业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控制流动资金、把控投资风险、考核投资动向,使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优化企业资源。

(二)二者的区别。首先,内容不同。管理会计的内容主要包括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责任,管理会计负责企业的预算,是对资金的操纵、计划、和评价,用于管理企业经济活动。财务会计内容的呈现方式主要体现在两个表格上,一份表格包含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方面,另一份表格包含费用、收入及利润等方面。其重点在于报告财务状况和运营状况,是对资金流向的把控。其次,服务对象不同。企业管理会计为企业高层人员提供最有效、确切、真实的管理信息,对企业经营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管理会计实际上是属于内部会计。企业财务会计侧重于会计核算和编制报表,有专门的方法和格式,侧重于向外界提供企业基本财务信息,所以财务会计属于外部会计。

二、企业管理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基础

在企业管理中会计通过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整合信息来对企业资金进行全面、综合、系统的核算与监督,从而控制企业经济活动,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会计由于过度重视资金、资产在经营活动中的作用,而忽视了经营决策者在经营活动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理论的完善,会计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应用内容的不断拓展,不但要涵盖传统会计的内容,还要包括脑力成本、人力成本的统计、记录、监控等内容。要想使企业会计更加完善,必须重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实际上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是通过收入、利润、成本等资料来体现的。财务会计的侧重点是企业的经营活动,而管理会计是利用了财务会计收集的相关信息来具体的针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分析、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都为了提高企业收益,维护企业利益,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三、企业管理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实现路径

(一)基础数据是二者融合的根本途径。财务会计是通过收集、记录、汇总基础数据编制会计凭证、会计分录,通过运算编制财务会计的明细账、总账和财务报表。而管理会计是利用财务会计统计出来的基础信息进具体的分析,通过对比数据、计算数据进行数据差异分析,从而得到相应的结果报告。

尽管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运算法则上和运算结果上是有区别的,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是通过提取企业在经济经营活动中的原始基础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的。所以,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可以通过基础数据相一致进行融合。

(二)会计凭证是二者融合的有效媒介。会计凭证是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采集原始数据的重要依据。根据企业经济业务的实际发生情况收集原始凭证完成记账凭证形成会计凭证。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分析、选择、融合编制会计凭证。会计凭证是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基础信息来源是二者融合的媒介。

由于现行的以货币为单位的会计准则无法在会计凭证上体现出管理会计所需要的非货币信息,因此建议在会计凭证上增加备用信息栏,体现出管理会计所需要的其他信息。而传统会计中的普通借贷关系记录也很难为管理会计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在基础的会计科目上增加统计信息代码则能更好的为管理会计服务。

(三)网络信息统计为二者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通信功能也出现会计工作中,而它们为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提供了技术的支持。企业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原始信息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统计,为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提供了便捷的服务。而网络信息通信功能则帮助了在线数据采集和实时数据传递,为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对于及时性的要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通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网络为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能够实时、在线、远程管理企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原始数据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使企业的内外部信息能够及时有效的为经营者所用,并且为企业提供外部报告,有利于经营者和投资者对企业经济效益做出争取的发展和投资决策。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是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的必要条件,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处理成本。

综上所述,在企业管理中要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有效融合,就应该在充分了解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准确录入基础数据,充分利用会计凭证,并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更加及时和有效的数据信息,为企业的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秦高翔.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3(01).

企业会计管理制度 第12篇

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是由全国人大制定的。主要规定了会计工作的基本目的、会计管理权限、会计责任主体、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基本要求、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的职责权限、并对会计法律责任作出了详细规定。是会计工作的基本法, 是指导我国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对于会计制度来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由以所有制和行业的同意会计制度为主的管理体制逐步过度到以会计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为指导、由企业自行设计内部会计制度的管理体制。然而从我国现状来看,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薄弱、财会人员严重缺乏相关知识与技能、企业每部会计制度实务与经济管理的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 建立科学、合理、适用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必须解决的一大问题。那么现行会计制度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有什么影响, 以下是我对现行会计制度与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分析。

1 深刻理解现行企业会计制度

企业会计制度自2001年l月1日起, 在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上市和非上市) 执行, 2002年1月1日起在外商投资企业执行, 2003年1月1日起在新设立的大中型企业执行。据调查, 企业会计制度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例如在广州地区国有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为数不多;外商投资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普遍准备不充分, 导致形式上执行, 实质上并未执行;民营企业基本上未执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技术操作较复杂, 会计人员包括管理当局难以适应;二是会计与税收差异过大, 使得企业成本增加, 而税收上又得不到实惠;三是企业会计制度的执行使许多企业资产严重缩水。所以说现行会计制度会给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带来一定的影响。要加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和管理。

2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在财务管理等方面也存在诸多的问题。许多中小企业工作职责划分不清、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业务循环缺乏严格的财产牵制、会计记录缺乏复核监控措施等, 其结果往往造成企业无章可循、违规操作、财产流失、营私舞弊等现象发生为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 需构筑一个较完善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2.1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内涵

2001年, 我国财政部颁布的《基本规范》中给内部会计控制下的定义是: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 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笔者认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是指企业内部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 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等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包括控制环境和单位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会计控制不仅包括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财产安全而实行的控制, 也包括影响内部会计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实施效果的控制环境。将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 可以保护企业资产, 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为企业获取最大利润服务。

2.2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问题

(1) 所有权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企业通常投资主体不多, 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 并且对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 致使其职责不分, 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 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 (2) 管理人员少, 组织结构简单。中小企业多采用集权制, 经营机构和内部组织机构比较简单。很多企业都没有设立相应的管理决策机构。管理制度、工作规范、技术规范等都很少, 导致职责分工不明确。 (3) 岗位设置不尽合理。一些企业根本不设置会计机构, 也没有在相关机构中配备专职会计人员, 出现销售人员一人销售商品又记账的现象;还有些企业虽然没会计机构, 但岗位职责不分, 将本不相容的岗位交织在一起, 如出纳人员一人管钱又管往来帐, 等等。 (4) 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 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一方面体现在制度建设滞后, 跟不上形势发展的步调: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 (5) 经营规模较小。经济业务简单。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业务简单, 企业的会计资料少。会计核算简单, 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低, 造成会计信息因会计人员素质低下而质量不高。

2.3 如何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1) 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 为了贯彻落实各项内部会计制度, 企业必须依据现行的会计制度加强在岗人员的会计培训, 其对象包括企业领导者和会计人员。为了提高企业领导者的专业知识和思想道德水准, 企业可以通过定期举办高级人才业务培训班, 广泛宣传新出台的会计法规、会计政策, 使领导者了解会计知识, 读懂会计报表, 以便进行财务分析并做出科学的理财决策;同时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在会计工作中的职责, 用专业知识判断自己和会计人员的俞法与非法行为, 真正承担起会计责任主体的责任, 考核不合格者待岗或下岗。随着时代的发展, 知识的更新, 会计人员也不能停留在某一水平上, 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不断提高会计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

(2) 根据现行我国会计制度建设完善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建立严密的财务控制制度、授权批准控制制度、会计系统控制制度、应收账款控制、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管理信息系统控制等、所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生存和发展, 必须从自身内部修内功、夯基础、壮规模、强实力。

随着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出台, 会计规范体系将发生重大变革,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这长期被忽略的问题必将引起会计界的重视。因此, 企业只有完善内部会计制度才能实现其健康快速发展。

摘要:因现行会计制度的变革, 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秩序混乱以致最后管理失控。本文通过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存在问题及现行会计制度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现行会计制度,内部会计制度

参考文献

[1]石红.试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设计[J].山中经济管理群众教院教报, 2006, 3.

[2]孙娟.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思考[J].2009, 7.

上一篇:成绩质量分析下一篇:交易成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