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普通高校范文

2024-09-08

民办普通高校范文(精选12篇)

民办普通高校 第1篇

当前民办普通高校, 能够联系自身情况合理进行取舍, 主动承担可以实现的使命, 将教书育人作为基本任务与重要的使命, 把有限的服务资源投入到任务与使命之中, 想方设法培养更多的优秀应用型人才。同时, 民办普通高校也需要通过为地方输送优秀的应用型人才这一方式体现其社会服务功能, 当前的民办普通高校在服务社会其他方面的技术较为薄弱, 途径较少。民办普通高校紧密围绕培养人才这个目标定位科学研究, 主要是研究应用型, 将为教育教学提供服务作为研究重点, 始终坚持学研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保证大有作为, 在为社会提供服务方面力争多有作为, 在科学研究方面不要求必有作为。

二、当前民办普通高校获得的成绩

(一) 改善了办学环境

自从颁布实施了民办教育促进法与实施条例, 使得民办普通高校的办学具备了法律基础, 实现了有法可依。另外, 很多城市也出台了对民办普通高校发展有利的政策, 为发展构建民办普通高校提供了政治的和谐环境。

(二) 一定规模的基础建设设施

民办普通高校扩大了占地面积, 建设校舍工作日趋完善, 不断增多的图书教学设备。例如, 江西科技学院在成立12年的时间内, 逐渐从弱变强, 逐渐发展成为校园面积5000亩, 超过30000在校学生, 资产总价值达到20亿元的民办普通高校。

(三) 设置了众多学科

既包括了社会学科也包含了自然学科, 有不少的民办普通高校已经有了重点学科, 逐步形成了学科的优势品牌。例如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就是面向河北范围的社会经济需求, 为建设地方经济提供服务, 重点培养应用型的高级技术人才。

(四) 师资队伍发生了很大变化

1. 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很多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不但有专职教师, 还有兼职教师。伴随着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日益激烈的教育竞争形势, 民办高校逐渐重视专职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 并且获得了显著效果。民办高校除了高薪聘请高水平中青年教师之外, 还对青年教师有计划的进行留用, 并且应用了各种方式积极培养, 促使其尽快成才。

2. 双师型师资队伍。

民办教育非常重视对实用技术或者管理人才的有效培养, 因此民办高校的教师不但拥有知识理论, 还具备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 或者是这两方面兼备的复合型教师。

3. 动态化的师资队伍。

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既有专职也有兼职。在管理专职方面应当积极培养吸引优秀人才, 对师德较差、业务水平很低的人应当安排下岗或者转岗。

三、当前民办普通高校发展思路

(一) 清晰的定位

第一, 民办普通高校的目的就是对整个社会教育制度的激活, 通过为家长与学生提供选择的真正机会, 在竞争中促使公立与私立高校产生各自的优势特点, 主要功能是加强了社会的选择性与补充性。第二, 民办普通高校应当清楚自己的定位, 这样就能够对就业与招生问题有效解决。办学主旨就是对专业化应用型、智能型以及服务型人才的积极培养。以便对市场有效贴近, 培养高素质、高技术的特色适销对路人才。

(二) 国家加强扶持民办普通高校的政策

国家对民办教育的发展给予了极高的重视与支持, 颁布实施了有利于民办普通高校发展的优惠的政策。国家积极推进评估民办普通高校工作, 在评审办学资质、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国家支持中介机构发挥自身的作用, 客观评估民办普通高校, 对办学行为有效规范, 构建优良的民办普通高校品牌形象。行政管理服务于民办普通高校的发展, 利用高效优质的管理服务制造一个优良的发展空间, 推动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校际合并与联合积极鼓励与指导, 并且综合应用各种有利条件, 对民办普通高校投资渠道积极开拓。

(三) 加强建设民办普通高校教师队伍

1. 加强建设自有教师队伍。

(1) 高薪聘请拥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民办高校的办学者必须舍得花费大砝码对师资队伍进行培养。民办高校需联系自身的发展目标加强建设师资队伍, 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注重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 进一步提高办学综合实力。 (2) 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培训, 提升科研水平。

2. 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的考核、激励管理机制。

(1) 政府应当尽快明确民办高校的民办事业单位身份, 有效解决民办高校教师的身份与落户问题, 积极完善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障系统, 在养老、医疗与公积金方面享受与公办高校教师相同的待遇。教育主管单位应当统一管理民办与公办高校教师的评审职称制度, 促使民办高校教师平等职称工作逐渐实现规范化管理。 (2) 在教师管理中引入人力资源管理。其一, 是将教师作为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资源, 站在人资资源管理角度建设教师队伍, 注重全方位评价教师工作成绩。其二, 是重视分配人力资源, 尽量提高整体的人力资源效益。 (3) 不断激励教师。其一, 是目标激励, 设计合理的发展目标, 积极跳动教师的积极性;其二, 是竞争激励, 引进竞争制度, 在晋升教师职称、福利待遇等方面充分应用优胜劣汰的原则;其三, 是考评激励, 将科学的定量激励指标作为考核民办高校教师的主要目标, 并且在评定教师职称、培训培养、奖励资金上体现考核结果。

3. 不断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与生活条件。

(1) 关心教师的生活条件, 为教师解决生活难题。 (2) 提高教师的薪酬待遇, 逐渐对教师的薪酬体系进行完善。民办高校分配收入应当与市场薪酬水平进行紧贴, 不断对基本工资、紧贴岗位以及奖励业绩的薪酬体系进行完善, 在发放模式、分配方法以及管理机制上实施创新探索。

(四) 民办普通高校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

第一, 充分发挥民办普通高校的自主性。很多高校通过独自经营、自主办学等方式逐渐实现了灵活经营。在管理制度上大部分使用了董事会领导的校长负责机制, 其重要特点就是由学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社会专业人士共同构成董事会, 经营决策学校的长期规划、发展目标、筹集资金、财政预算等重要事务。第二, 伴随着社会发展的市场化与开放化, 公立高校对于市场需求反应比较迟钝, 这样就为民办普通高校创造了发展空间。民办普通高校应当具有自强自立的理念, 积极筹集资金办企业。

四、结束语

我国的民办普通高校历经30余年的发展, 在办学方式与竞争能力的运行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不管是分析世界发展经验, 还是分析我国的历史经验, 民办普通高校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现象, 政府教育部门应当积极支持民办普通高校的发展, 对其科学指导, 有效规范, 促使其更上一层新台阶。

摘要:我国民办普通高校自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较快的发展, 但其在建立之初就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 因此迫切需要对当前民办普通高校发展思路进行分析, 对其的长远发展积极探索。主要分析了当前民办普通高校的历史使命、民办普通高校获得的成绩和民办普通高校发展思路。

关键词:民办高校,发展思路,成绩,政策

参考文献

[1]李钊.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办学特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9, (2) .

民办高校走向 第2篇

结构性矛盾也是民办高校生源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生源数量整体下降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推动,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的办学规模得到跨越式发展。仅民办高校而言,民办高校数量从2003年的175所增加到2010年的676所,增加了286.3%,在校人数由2003年的81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476.68万人,增长了488.5%,生源减少与办学规模扩大的结构性矛盾必然使民办高校的生源枯竭。

民办高校办学质量低下是考生拒绝就读民办高校的根本原因。高考恢复30多年的选才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动,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的“文凭大国”,现在进入了“文凭相对过剩”时代,中国社会也从“文凭社会”转向“能力社会”。家长与考生也不再迷恋文凭,民办高校只有依靠其“文凭”的真正含金量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同。

而且,我国民办高校融资渠道相对单一,很多民办高校的财政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费收入,有的学校学费收入甚至占其财政收入的九成以上,在当前我国民办高校融资状态难以根本改变的情况下,生源的减少使民办高校办学的规模效应不复存在,生源减少带来的生存危机使民办高校由粗狂型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刻不容缓。

民办普通本科高校“三风”建设实践 第3篇

【关键词】民办普通本科高校;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三风建设”;实践

高校“三风”建设是学校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学校端正办学思想,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合格人才的一件根本性大事。“三风”建设对于民办普通本科高校来说尤为重要。重庆地区原有独立学院七所,分别是原西南大学育才学院、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南方翻译学院。2013年4月,原西南大学育才学院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成为重庆市第一所获得批准转设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2013年初,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应用技术型大学战略研究试点高校之一,正在积极创建西部领先、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应用技术型大学。近年来,学校围绕发展目标,增强学校凝聚力,凝练教师队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三风”建设工作卓有成效。

一、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三风”建设目标

(一)建设“校风优”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校风建设是高校“三风”建设中的根本。学校坚持坚定政治原则,着力抵制各种不符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错误思潮侵袭;牢记宗旨意识,着力解决民主意识不强、深入基层不够、办事推诿拖拉等问题;坚持低调务实,着力解决文山会海、重办学规模轻内涵发展等问题。

(二)建设“教风优”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高品质的教风既能推动优良校风的形成,也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学校强化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着力解决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淡化、只教书不育人等问题;加强教师学识提升,着力解决民办教师不思进取、工作积极性不高、教学水平停滞不前等问题。

(三)建设“学风优”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高校大学生应是国家新一代青年中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代表,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学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着力解决入党动机不纯、示范性不强等问题;严格管理,强化诚信教育,着力解决大学生贪玩惰学、纪律涣散、考试舞弊、论文作假等问题。

二、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三风”建设措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转变工作作风,加强校风建设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充分认识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校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学校多次组织中心组切实学习好、落实好《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认真开展各级层面的宣讲和学习,使学校从上到下在校风建设工作上迈出重要一步。

1.加强协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学校行政机关部门每三年进行一次竞聘上岗,选拔优秀人才,不断提高薪酬待遇。2015年3月全校还正式实施职员制级别制度,有利于管理队伍的稳定,及时有效的解决了教职工最关心的发展问题。全校制定全年工作要点推进日程表,行政部门分学期制定主要工作的推进日程表,并下发二级学院,认真组织落实各项工作。学校还制定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加强了部门间的考核和评价,减员增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机关部门全面树立起为全校师生服务的管理理念。

2.管理透明化、公开化、民主化

学校转设后,跻身全国39所应用技术大学行列。在制定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规划时,除邀请国内专家和上级主管部门领导提出专业建议外,更是召开了各二级学院党政一把手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使全校师生有更多的机会关心了解学校发展的状况,纷纷献计献策,增强了学校凝聚力。学校设立有校级领导公开接待日,了解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心中的渴求。校级领导和各级管理干部深入教学第一线,年平均听课近700人次,进一步了解学校日常教学运行。学校领导和各级行政管理干部周末和假节日带头值班,加强校园安全管理。领导干部的深入基层,给广大教职员工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有效的调动了其他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重视教学管理,铸炼教师队伍,加强教风建设

教风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表现,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是教师道德、才学、作风、素养、治教的集中反映。教风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学生起到熏陶、激励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教风建设是我校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是我校教风建设的重要目标。

1.重视制度建设,强化教师管理

学校制定了教学、科研、人事等系列管理制度,并汇编成册,印制有《教学管理制度汇编(一)(二)》《科研管理制度汇编》《人事工作管理制度汇编》等。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修订。每年新进教师报到后,进行新教师入职教育,专门为他们进行教师行为规范、教学事故认定办法、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和年度考核、职称评定晋升等系列管理规定的宣讲。

2.建立科学有效的师生教学信息反馈机制

学校各大教学楼设立有教学质量监督电话,每学期开展一次网络评学评教活动,有效的搭建了师生教学反馈沟通平台。学校组建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学督导员队伍,除日常听课外,更是有针对性的对新进教师、外聘教师和职称晋升的教师进行跟踪听课,全年听课1400余人次。学校重视学生教学信息反馈,每个教学班均设有学生教学信息员一名,共有学生教学信息员400余人,成立了学生教学信息站10余个,每月集中搜集一次教学信息。另建立有学生教学信息员QQ群,及时有效了解学生反馈的教学意见和建议。

3.强化考核,选拔骨干,稳定队伍

学校建立有完善的考核体系,对教师进行德、能、勤、绩的全面考核。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工作作风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与教师续聘、评优评先和职称晋升挂钩。为让教师扎根教育事业,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2014年起,学校实行“青年教师择优培养资助计划”,从不同对象中选拔“英才教师”“青年骨干教师”“青年新秀教师”,每月分别给予2000元、800元、300元的资助,并辅以考核标准,有效了激励了青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4.鼓励教师提高科研教改水平

为提升学校整体科研水平,强化学校内涵建设,学校制定了《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科研奖奖励办法(暂行)》《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科研教改成果认定办法》,旨在奖励科学研究成绩突出的中青年教师及教育工作者。除科研奖励,学校每年立项校级科研教改项目20个,每个项目资助经费1万元,每个项目可有5名中青年教师参与,每年可以有100名中青年教师参与到校级的科研教改项目中来,为中青年教师积累科研教改经验和成果提供了基础保障。仅2014年,全校中青年教师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3篇,主编教材6部,入选12届全国美术作品展1件,获得市级以上科研课题立项7个,科研奖励经费近200万元。学校建立有“学风建设”网站,成立由学风建设领导小组,设立有学术不端举报监督电话,每年认真组织新进教职工见习期培训和岗前培训,学习教育部关于学术道德的相关文件精神和学校科研教学管理文件。学术委员会对每年的科研成果进行评审,无一例学术不端行为。

(三)重视人才培养,强化思想教育,加强学风建设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成为微笑学风建设的首要任务。

1.加强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培养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培养、教育和管理,加强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的思想教育工作,以培养高素质党员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通过建立“党员服务岗”“党员先锋岗”等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2.开展各类教育活动

从新生入学开始,围绕学风认真抓好入学教育、军训教育和巩固军训成果教育。通过组织新生写出军训总结、制订大学生涯规划、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召开“怎样过好大学生活”主题班会等活动,对新生进行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和成才教育。引导新生转变角色,尽早适应大学生活。在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中,采取举办“名师讲座”、学习经验交流会、宣传优秀校友成功事迹、开展“我为什么学习”为主题的反思教育等系列活动,重点帮助学生认识养成良好学风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毕业班学生,注重将择业观教育、文明离校教育和就业指导贯穿学风教育始终。着力营造以学风建设为己任,争做优良学风实践者的浓郁氛围。

3.强化学生行为管理

制定了《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学生校园文明行为规范》、《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学生管理规定》、《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学生违纪处分规定》等具体办法,使规范学风管理,做到有章可循。采取“周日晚点名”、辅导员、学生处查课、设立学风监督岗、严格课堂考勤、检查学生晚归、清理学生校外租房等系列举措,切实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促使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围绕“学风”建设,每年四月在全校开展了学风建设月活动和治理整顿校风校纪的创建和谐校园活动,加大了对校风校纪中不良行为的惩治力度,有效遏制了酗酒滋事、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等不良现象,促进了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养成。

4.改进学习环境管理

以主题团日和主题班会为载体,通过“学风建设承诺签名”、“创建优良学风班”等活动形式,广泛开展争创优良班风活动。在学生干部选拔和使用上推行“学习成绩一票否决制”,引导学生干部成为学习的“标杆”。在各园区以学院为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单位(牵头学院),开展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实行园区辅导员、辅导员入住学生宿舍和学生工作干部深入学生宿舍制度,在学生宿舍设立“党员工作室”,划分“党员责任区”,建立“园区学生自律委员会”,开展“文明宿舍”、“安全园区”、“和谐园区”创建等活动,优化园区和宿舍的学习生活环境。针对学生特殊群体,采取“三项行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发放国家助学金和学校困难补助,实施关爱行动;对行为习惯差,学习有困难学生,采取辅导员谈心,结对子,开展“一帮一”的帮扶行动;对心理有疾患的学生,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教师分别进行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落实援助行动),将学风建设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拓展学风建设途径,为创建优良学风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5.树典型,学模范,加强宣传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身边同学的榜样作用也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实例。学校充分发挥校报校刊、广播、电视和校园网的平台作用,采取广大师生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师生的典型事迹。学校专栏宣传获得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学校奖学金获得者,以及重庆市先进个人、先进集体,重庆市优秀大学毕业生。在全校形成了勤奋好学、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2014年学校通过微博投票的形式评选了“我最喜爱的老师”“我身边的学霸”“感动校园人物”等,坚持典型引路,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高校的“三风”建设彰显了高校的特质和办学理念。民办普通本科高校虽然建校时间不长,但更应重视“三风”建设。民办普通本科高校“三风”建设是提高人才质量、引导大学塑造良好形象、优化育人良好软环境、构建和谐校园和促使其内涵式发展的正能量。对提高民办普通本科高校教师教学水平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提高民办普通本科高校软实力,推动学校获得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民办普通高校 第4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专业性社团,社会资源

一、当前民办高校学生专业性社团的现状和特点

学生专业性社团成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其相对灵活的管理机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成长, 促进学生的全面成才。但是由于专业性社团自身的局限性及外部发展环境的影响, 加之民办高校本身所处的尴尬社会地位, 使得其学生专业性社团的发展还处于次成熟、次稳定的阶段。

与一般性学生社团相比, 学生专业性社团还具有其鲜明的特点:

一、专业性强。

在专业社团里, 大学生能及时了解专业及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 表现出鲜明的“专业性”。一方面, 专业性社团活动主要是围绕专业开展, 使大学生的知识面得以延伸, 专业素质得以拓展, 有效激发了学生自我学习的欲望, 并通过共同学习研讨实现创新意识;另一方面, 学生专业性社团作为一种新的学生社团组织形式, 它与相关专业教师的结合是非常紧密的。

二、注重实践。

专业性社团不同于一般的其他社团, 它更注重于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的情感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讲求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 为大学生将课堂知识得以有效转化提供了新的舞台。

三、呈现出一定的自主性、自发性和开放性。

学生社团具有鲜明的自主性, 以专业知识为依托, 不同层次学生融为一体, 结合有关课题、设计进行研讨、交流, 甚至经常深入社会实际进行探索和创新, 体现出旺盛的横向需求。

二、当前民办高校学生专业性社团建设中开发社会资源的现状

就目前而言, 高校中学生专业性社团在自身因素、外部环境上均存在不少问题。

一、经费投入不足是阻碍专业性社团发展的最大难题。

高校社团自身性质决定了它是一个纯粹的消费者, 开展任何一项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注入。相比其他文艺性质的社团, 专业性社团更显枯燥、单调, 缺乏娱乐性, 难以向社员收取一定的社费, 其存在与运作却要消耗大量的资金:专业讲座费用、器材消耗费用、参观实践费用、专家指导费用等。

二、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化指导是制约专业性社团发展的瓶颈。

强调“专业”、重视“指导”是专业性社团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学生社团, 专业教师包括业内相关人士的专业指导对于社团活动的开展、监督与评价,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民办高校团委老师往往只有一两个, 有的还要兼任其他工作。在这种情况下, 再担当“专业指导教师”一职显然力不从心。若是聘请其他专业人士进行指导, 又要增加成本。因此专业性社团很少能接触专业的前沿知识甚至获得某些课题的参与。于是争取一些有益资源, 如寻找行业内的一些优秀校友、资深人士就市场实践与探索作一些针对性的指导成为许多社团的共同之举。

三、思想认识偏差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观因素。

在一些民办高校中, 人们对学生这个群体的要求往往停留在学习习惯的调整, 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对知识的理解和创新。领导及师生对专业性学生社团不予引导、鼓励、指导和规范, 对其活动的支持、帮助不够, 活动场所及经费得不到落实, 致使专业性学生社团的工作陷入困境。影响了学生从事学术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影响了社团的健康发展, 甚至最终走向消亡。

三、民办高校学生专业性社团建设中开发社会资源的积极意义

一、学生专业社团是高校大学生知识转化的新舞台

由于许多专业社团将开展学术研究与探讨、交流创新与经验, 开展技能竞赛, 开展专业成果展示等作为社团活动的主旨, 因此课堂的知识在这里得到了一定应用与转化。

二、大学生专业社团是浓厚学风建设的新动力

由于学生专业社团与专业结合紧密, 因此它对于学风建设的意义非常重大, 社团成员在参加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自觉地培养专业兴趣与学习意识, 从而影响学风建设。

三、大学生专业社团是社团建设创新的新形式

由于专业社团源自于具体的学科或专业等, 它在学生的学习与教学领域内有一个具体的依托与基础, 因此, 专业社团不论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 它都是对学生社团建设的创新, 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目前学生社团建设中经费、指导老师不足和社团活动层次与学术性不强等困惑。

参考文献

[1]卢吉超.和谐校园视野中学生专业性社团发展研究.上海大学学报, 2007 (2) :50-52

民办高校未来走势 第5篇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过30年的发展,今后的发展态势如何,国家民办高等教育政策走向、社会经济发展背景、民办高校发展现状来分析一下民办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是每一位民办高等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未来走势:

1、规模化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2907万人,民办高校在校生占总数的19.7%。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其在校生数和学校数所占比例都会继续有所扩大。生源不会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

民办高校数量未来还会有所增长。在西部地区,只有60所民办高校,占全国总数的18%,仍有发展空间。从本科院校看,国家仍坚持每3年增设一批民办本科院校的规划,数量一般10所左右,设置标准会越来越严。今后民办本科院校的增量主要由独立学院向民办高校转设,这是主流趋势。

2、特色化发展

民办高校在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学科布局、专业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都力求错位发展,特色立校,只有在办学特色上另辟蹊径,才能避免与公办高校的同质化与趋同化,形成自己的品牌和优势地位。

民办高校的发展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优化我国教育结构都有重要意义,未来十年将是民办高校持续完善和发展的黄金十年。

3、市场化发展

民办高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历史积淀、学生来源,决定了民办高校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以“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人才”为主。民办教育的办学定位是以满足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向参与、优势互补来彰显特色。

民办高校西安派 第6篇

会不会出现“东方哈佛”?能不能出现营利性大学?

要打造“东方哈佛”的人,已经远去了。

10月18日,西安翻译学院(下称西翻)25周年校庆。往年的校庆,学校常常邀请媒体报道,甚至找明星来助阵。今年则平淡了许多。

在学校官方网站上,关于校庆的消息只有那天早晨的升国旗仪式,以及一位“知名校友”——成都新得利总经理助理马伟刚的贺电。

今年植树节,这所民办高校昔日的主心骨、学校创始人丁祖诒去世,扔下数万名在校学生、三千亩校园,以及价值十几亿元的学校资产。三年前,丁祖诒因为年满70岁被教育主管部门要求辞去院长一职。他为此在媒体上公开表示不满:“按照教育部的指示,大学校长只能干到70岁。我就问,李嘉诚能干到多少岁?民营企业董事会说了算,民办院校的主权到哪儿去了?”

陕西省堪称中国民办高校最为兴盛之地之一。根据官方统计,截至2011年,该省民办本科院校数、万人以上规模民办高校数均位居全国之首,民办高校固定资产达70多亿元。西翻、西安培华学院(下称培华)、西安外事学院(下称外事)、西安欧亚学院(下称欧亚)、西京学院(下称西京)等学校均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或者说有了不错的“名份”。西京学院更是获准从今年9月起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

这些学校的创始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们当年或因钟情教育,或因政府鼓动,或为名,或为利,先后投身民办高等教育。他们有着相似的基因:大多教师出身,搞过教育,下过海,起步于中年;起初定位于高考落榜生的避风港,又赶上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享受了人口红利带来的繁荣市场,也大多经历过“校舍租来的、老师聘来的、学生骗来的”野蛮生长历程。

如何继续生存,仍然是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必须面对的命题。当年曾协助丁祖诒打理西翻、后来创办外事的黄藤坦承,民办高校可谓内忧外患。

近年来,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加上公办高校大举扩招,独立学院异军突起,国外高校到中国抢生源,民办高校的生源受到了多重冲击。

民办高校经费来源有限,主要依赖学费来运作。而很多民办高校的声誉极为脆弱,声誉又与招生、与学费息息相关。西京副院长马成胜对《创业家》记者表示,北大出个负面消息不会有太大影响,但任何一所民办高校都经不起这样的突发性事件,“你会全军覆没,马上面临的问题是,今年一年没有学费收入,明年就倒闭了。”

丁祖诒关于他70岁被迫退休的抱怨,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民办高校的最大风险:政策。和公办高校一样,民办高校的校长和党委书记任命得经过教育主管部门批准。

“哪一天政府出台一纸文件,所有民办高校关门……民办高校自己办学不行的话,还是跟公办高校合办吧?是不是民办高校就没了?”马成胜说。

那些一心想赚钱的创始人,以及对此感兴趣的投资人,还关心民办高校能否公开贴出“营利”标签。2011年年底,陕西省出台文件规定今后对民办高校实行分类管理,民办高校可以选择做“营利性学校”,登记为企业法人。但很多民办高校依然疑虑重重,据马成胜了解,目前没有哪所学校主动申请营利性大学。

在西安民办高校帮,丁祖诒被视为行业老大。他的女儿丁晶接班担任董事长后,表示要继续高举父亲“创东方哈佛”的大旗。圈内外人士其实非常清楚,“东方哈佛”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远景”。

上篇:创业

为什么是西安

西安的民办高校创办热潮始于1984年。

那一年5月4日,时任陕西省政协委员、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沉慧俐,在省政协会议倡议创办一所女子大学。当年8月,民办公助性质的西安培华女子大学获准成立,办学层次为专科,被称为“新中国第一所女子普通高校”。四个月后,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在北京会见了学校校长王宏基和副校长姜维之。

如今,这所习仲勋陕西家乡的学校已更名为西安培华学院,且不再是一所女子大学—尽管这所学校愿意将自己的历史回溯至1928年的“西安第一女子平民职业学校”。

1987年,48岁的丁祖诒辞去西安石油学院外语教研室主任一职,创办西翻。与培华一开始就得到高层关注和社会各界支持不同,西翻等民办学校相当草根。當时作为自考助学机构的西翻,与培华还有一大区别:它根本不被列入国家统招计划。

丁祖诒被人津津乐道的版本是,他500元起家,最初设备极为简陋,就是一间办公室和一间教室。1988年秋季,丁派出几路精兵强将分赴陕西各地招生。招生的队伍中,有两个年轻小伙子。黄藤,1958年生,西安大学职业教育所研究员。胡建波,1963年生,黄藤的同事。黄藤脑子活,除了去地方上招生宣讲,还参与西翻早期的课程设置。胡建波踏实肯干,细致入微。

一年后,黄藤去经贸委主办的一家民办高教培训学院做常务副院长,胡建波作为帮手也跟着过去了。对于离开西翻的原因,两人至今讳莫如深。

按照陕西省教育厅民办教育处原负责人李维民的说法,邓小平1991年的南方讲话掀起了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第二个涌动期。“那时候批学校很简单,条件没有现在复杂,基本上一天一所学校。”李维民说,“领导们的态度也比较积极,不批还叫你批,我们把老同志叫来动员,退休没事儿办个学院。”

这其中就有外事。1992年,经贸委那家学院解散,黄藤和胡建波创立外事。一个是董事长,一个是副董事长。没多久,胡建波出局,至今他一提及此事“就没好气儿”。

离开外事后,胡建波在西安机械化养鸡场租了场地,于1995年创办欧亚,开始二次创业(参见《创业家》2010年第5期“民办大学:‘潜规则’左右商业模式”)。

民办高校之所以在西安蓬勃兴起,除了与当时高考落榜生多的社会大背景有关,还有一些特殊因素。李维民表示,陕西省从人大、政府包括政协,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高校的认可度比较高,“碰到问题善于理解和疏导,而不是一棒子打死”。

民办普通高校 第7篇

关于员工流失的问题,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Near通过研究非职业高原员工以及职业高原员工, 认为非职业高原员工的生活满意感更大, 生活方式更为健康。而职业高原的员工相反, 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不满, 希望有所改变, 而离职就是最直接的方式。Burke通过对教师职业发展的阶段研究, 发现教师的职业发展中有“稳定和停滞”的一种状态。因此, 笔者从职业高原的角度来探讨江西民办高校教师高流失率现象, 为江西民办高校教师高流失率问题的防范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一、相关变量的界定

1、职业高原。

职业高原, 最早由Ference提出, 是指个体在职业发展的某个阶段, 能够得到晋升的机会很小。结合本论文研究的背景, 笔者认为职业高原是民办高校教师目前处于在职业生涯中的停滞阶段, 是职业发展中工作内容、责任、挑战、压力的相对静止或者终止。

2、职业高原结构及变量的界定。

关于职业高原的结构, 学者Milliman根据Bardwick提出了职业高原两维度的观点, 认为职业高原包括结构高原与工作内容高原两方面。其中结构高原是指, 个体在组织中未来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很小。工作内容高原是指, 个体掌握了与工作相关的所有知识和技能, 工作缺乏挑战性。因此, 本论文使用双维度的观点。除了两维度观点外, 学者Joseph在1996年提出了四维度的观点, 他认为职业高原应该包括结构高原、内容高原、个人选择和工作技能四个维度。遗憾的是, 他的这一理论构想并没有得到他本人实证研究的证实。根据上述研究, 并结合本论文研究背景, 笔者运用Bardwick的观点, 将职业高原的结构分为结构高原、内容高原两个维度。

3、职业高原各维度变量的界定。

本论文从职业高原结构的结构高原和内容高原两个维度来进行研究, 根据相关文献综述, 确定了每个维度的变量。 (表1)

二、职业高原对民办高校人才流失作用机理的假设

通过相关文献综述, 本文提出下列假设:

假设1:结构高原与民办高校人才流失呈正相关。

假设2:内容高原与民办高校人才流失呈正相关。

当员工薪酬不足以满足其个人及家庭生活时, 员工很可能会流向薪酬较高的企业, 而一旦员工满足于目前的待遇、家庭生活时, 则会出现个人生活上的静止, 导致个体职业发展上的停滞, 即进入了生活高原。

三、职业高原对民办高校教师流失的影响

本研究以江西民办高校为例, 选择了江西蓝天学院、江西科技职业学院、江西城市学院为代表, 于2011年5月分别对三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292份, 有效问题285份, 有效回收率为95%。

1、可靠性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处理, 得到结构高原变量的Cronbach'sα值为0.821;内容高原的Cronbach'sα值为0.772;职业高原效应Cronbach'sα值为0.850。以上三个变量的Cronbach'sα值均大于0.7, 说明论文设计的构件一致性较好。

2、有效性分析。

本研究运用SPSS17.0软件, 对数据进行KMO测度, 判断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在这些分析中, 测量项目7个, 其中结构高原3个, 内容高原4个, , 经过因子分析, 得到的KMO值分别为结构高原变量为0.879、0.903, 接近1, 说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3、回归分析。

本研究采用本研究采用多元线形回归的方法对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运用SPSS17.0软件分析, 得到结果如表2。 (表2) 可知, 模型1的确定系数R2和调整的确定系数R2的值分别为0.902和0.881, 表明方程变量J1、J2、J3对民办高校人才流失的解释能力非常强, 共解释了人才流失90.2%的变化, 拟合优度较高。标准回归系数Beta值分别为0.325、-0.109、-0.245, 即员工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越小, 员工流出的可能性越大, 因此假设1得到验证, 即结构高原与民办高校人才流失呈正相关。

模型2的确定系数R2和调整的确定系数R2的值分别为0.897和0.856, 方程变量N1、N2、N3、N4共解释了人才流失将近90%的变化, 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标准回归系数Beta值分别为-0.095、-0.252、-0.148、-0.169, 即员工的工作越缺乏挑战性, 员工流出的可能性越大, 由此假设2得到验证, 即内容高原与民办高校人才流失呈正相关。

四、小结

本研究对职业高原的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 通过对江西西民办高校进行实证分析确定了每个维度的影响变量, 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结构高原、内容高原对民办高校教师流失的影响, 为江西民办高校减少教师队伍人才流失、提升竞争力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摘要:本文在对江西民办高校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 对职业高原的结构及相关变量进行深入研究, 在此基础上形成职业高原与江西民办高校教师流失的相关关系问卷调查表, 验证本文提出的理论假设。从职业高原的视角为江西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流失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江西,职业高原,民办高校教师流失

参考文献

[1]Andreas S G M.Nachbagauer, Gabriela R.Effects of career plateau on perfor-mance.Work satisfaction and commit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Manpower, 2002.

[2]马远, 凌文栓, 刘耀中“.职业高原现象”现象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 2003.3.

民办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第8篇

一、培养目标的确定

民办普通高校的基本定位可描述为教学型 (类别) 、本科 (层次) 全日制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其服务面向地方,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和智力支持。在民办普通高校基本定位的基础上, 民办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确定为: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实用、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地方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其中“全面发展”是目标的基础, “高级应用型人才”是目标的核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必须强化应用, 突出实践。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要有“必需的基础理论”。这一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主要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民办普通高校要面向地方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高级”体现本科层次。

民办普通高校为地方本科院校, 因此, 在办学过程中应为地方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的发展培养急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主要是立足地方, 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体现民办普通高校坚持为地方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民办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定位的依据是《高等教育法》中关于“本科教育基本要求”。民办普通高校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既区别于二表普通本科院校又区别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民办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集中体现了“加强应用”的特点。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

课程体系是由课程组成的。课程是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 是学校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单元, 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心所在。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

课程体系设计坚持“精化基础理论、优化专业知识、淡化专业界线、强化实践能力、深化素质教育”的原则。其中, 关于“强化实践能力”和“深化素质教育”是贯穿从“入口”到“出口”全程不断线;“淡化专业界限”是通过设置专业大类课程来达到, 主要目的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增强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精化基础理论”是根据本科教育基本要求和民办普通高校生源实际情况提出的, 基础理论要“精化”到既区别于普通二表本科院校又区别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理论, 使各本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具有针对性;“优化专业知识”是对普通本科院校同类专业的专业知识优化选取或组合, 使各本科专业的专业知识具有实用性。在教学实践中, 专业界限经过“专业大类”授课达到专业界线“突出”, 必须的基础理论经过“精化”达到够用, 专业知识经过“优化”达到实用, 实践能力经过“强化”和不断线培养达到“能力强”, 素质教育经过“深化”和全程教育达到“素质高”。因此, 民办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着力体现“突出能力”的特点。

三、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 课程体系充分体现整体优化

从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育目标的内在联系上, 从课内课外的结合上, 整体优化, 建立适应普通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课程框架:四个教育平台 (通识教育平台、学科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能力教育平台) 和十个课程模块 (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课、学科选修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基本能力教育、就业能力教育、综合能力教育) 。整合课程门类, 淘汰内容陈旧的课程, 避免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扩大知识容量, 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率。力求把握基础理论“必需、够用”, 专业知识“实用、适用”的尺度。

(二) 坚持统筹安排, 突出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原则上为6:4。理论教学打好基础, 拓宽知识面, 注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教学在密切联系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突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与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在培养方案中有学时保证, 做到四年不断线。同时, 把学生的第二课堂作为能力培养的重要补充, 学生在第二课堂、科研、创造发明活动中获得各种省、部级以上奖励者 (包括国家承认的各种等级证书、资格证书) 或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或获得专利等, 可申请获得创新学分。创新学分可冲抵选修课程学分和重修课程学分。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的健康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三) 加强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指导

优化课堂教学, 精选课程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压缩课内讲授学时, 不准把课外训练的内容放在课内, 充分保证学生课外训练的时间。对学生课外训练要加强指导和考核, 给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个性发展、能力训练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使课内和课外形成有机的整体。

(四) 采用3+1的人才培养模式

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质量至上”的观念,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应用性、技能性、开放性、多样性和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理念。前三年主要是夯实学生基础, 开设通识的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程及部分专业方向课, 同时开设公共选修课;后一年开设若干个专业选修课模块, 学生完成一定的学分, 并进行专业实习及完成毕业论文 (设计) 等,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民办普通高校本身就是应用型的民办本科高校, 并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已任。把“应用型人才”和“注重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因此, 民办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应用为本, 能力为先”的特点。随着培养方式不断完善、不断积淀、不断创新, 民办普通高校一定会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科研——校长论坛·教育改革[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2]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新机制新模式新探索——民办普通高校办学经验启示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民办普通高校开设散手专项课的初探 第9篇

关键词:陕西省,民办高校,散手教学

一、研究目的

民办高等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民办高等教育得到飞速发展, 民办普通高校也大量涌现出来。陕西省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省份之一, 而陕西省的民办高校借助脸很好的本地一面旗帜。但陕西省民办高校真正能发展也仅仅20余年, 仍处于不断自我完善之中。现如今, 民办高校的发展结构为;以自考生为教育对象的培训, 专修学院, 逐步发展为拥有国家专科教育层次的职业学院。从而进一步提升为民办本科教育层次的三本院校。目前, 陕西省拥有民办本, 专科院校29所 (其中三类本科19所, 高职10所) , 由于学院发展时间短, 各方面工作均处于发展期, 体育教育作为学院教学工作的一部分, 也不例外。如何将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及民办普通高校的实际情况合理的结合起来, 开展富有民办普通院校特色的体育教学工作, 是当前民办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重点。本为以西安思源职业学院开设散手专项体育教学课的现状进行调查, 分析与探讨:认为民办普通高校开设散手专项课作为体育教学的一个内容既符合民办普通高校实情, 也适用散手运动的特点, 有利于成为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文以西安思源职业学院参加散手专项课教学的05级, 06级, 07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 文献材料法及数理分析, 归纳法等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三、结果分析

(一) 结果

1. 学生情况

在学院连续3年所开设的11个项目中 (足球篮球羽毛球网球武术跆拳道健美操散手) , 学生体育课选择散手专项的均处于前三位 (表一) , 并且人数逐年上升。

由表一可以看出, 选择散手的学生3年来的均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 并没有像其它的项目一样时冷时热, 学院每年有近7000名新生入校, 练习三首的占有相当的比例

2. 教学情况

由于采用的是学生自由选择专项课教学, 所以学生课堂的出勤率全学年始终保持在93%以上,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锻炼,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教学效果也十分明显。在所调查的3个年级中, 学生的出勤情况逐年上升, 并且远远高于学院体育课教学的平均出勤率 (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 学生的出勤率上升趋势明显, 并且始终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位置。

3课余活动情况

学生经过散手专项课教学, 培养了学生对散手运动的浓厚兴趣。学生将散手运动作为业余体育活动的重要部分。如今, 学校已组建了散手协会, 拥有学生会员三百人, 以成为学生社团中人数最多的社团之一, 并且每年仍有上拨人加入。每周安排固定的练习时间, 成为校园课余体育活动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每学期的学生武术节, 散手对抗赛已经成为学校国定的活动安排。散手表演也成为校园文艺表演的传统节目。

(分析)

1散手特点

中华武术享誉全球, 散手被称为中华武术之精髓。三首具有进攻手段的多样化, 表现形式的多变性, 与中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等特点, 深受国人喜爱。在散手练习过程中, 除了具有强身健体的基本特点之外, 还具有防身自卫的实践特色, 陶冶情操, 愉悦身心, 增进交往, 对抗激烈, 深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

散手练习过程简单, 对场地器材均我过高妖气, 器材也便宜, 简单。练习不分男女, 适合各类学生, 而且在练习中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 顽强拼搏的意志, 已成为青少年学生释放压力的有效途径。

2民办学校的特点

民办普通高校均是近年来快速发展新型学校, 虽然校园建筑新颖, 但由于资金不及办学理念等一系列原因, 许多学校在学生体育场所建设中明显赶不上学院的发展规模。多数学院在校学生已近万人或多达几万人, 但体育场馆的标准均不达标, 国家明确要求:在校学生人数为10000人及一下规模的普通高校, 体育场基本要求室外场地面积为生均1000-20000人规模的普通高等院校, 室外场地设施面积为生均4.7平方米, 室内场所设施面积生均0.3平方米。但陕西省民办普通院校在校学生均超过万人, 但许多学校没有室内场地, 仅个别学校建有体育馆。

(2) 学生特点

笔者调查中发现, 民办普通高校无论是三本院校, 还是高职院校, 录取是多为本层次的最后批次, 招录的学生均是刚上线的学生。这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 并且喜欢对抗性强, 精彩刺激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对学生调查中也发现, 就读于民办普通高校的学生体育观念也有较大差异, 有68%的学生对体育运动没有经济之出概念, 仅有38%的学生愿意对体育活动进行资金投入。因此消费低的而体育项目容易为学生接受。散手器材简单。价格低, 适合民办普通学校学生体育消费特点。

(3) 教师现状

近年来, 中国民办高职院校均较强升本工作, 为了弥补师资的不足, 大量引进体育教师。散手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在各个体育院校 (系) 均有开设, 散手专业的毕业生大量涌进民办院校均有武术系或散手专项毕业的体育教师, 对于开设散手专项课具有师资方面的优势条件。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散手本身的特点弥补了民办普通院校在场地器材方面的不足。对于体育教学而言, 散手适合民办普通学校学生的特点, 并且各学校又有很好的师资条件, 所以, 在民办普通高校中开设散手运动, 并且将其引入学校体育教学之中, 不仅可以激发学院体育教师的活力, 调动学生的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也有利于丰富民办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

综上所述, 将散手运动的特点与民办普通院校有机地结合起来, 必将会万恶哦民办普通晕啊小体育工作带来新的活力, 也必将成为民办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特色

(二) 建议

(1) 民办普通学院应认真调查学校的各方面特点, 分析是否在本校开设散手专项训练课。

(2) 积极向开设散手专项课的公办高校学习, 放弃原始的。落后的体育教学模式, 探索新的, 有活力的适合本学院体育教学模式。

(3) 针对本校体育教师, 学生特点等, 充分发挥教师和的特长,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4) 充分利用本校的体育教学工作, 认真贯彻高校体育坚持“终身体育“, ”健康第一’’的知道思想, 贯彻落实教育部对高校体育工作的会议精神。

五、结论

中华武术美誉全球, 2008年中国将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 散手以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为此, 在全国乃至全球必将掀起学习中华散手的人潮, 各民办普通高校体育工作者应珍惜这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向世界人民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在宣传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特色的同时, 大力发展民办普通高校的体育工作, 真正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促进民办院校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西安交通大学体育部武术{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

[2]冷锋。散手初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民办普通高校 第10篇

1 初步商讨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学指导性文件, 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 知识、技能的范围, 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也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

教学大纲需在分级教学之前初步制定, 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为保证学时学分相同, 又要防止学生出现严重的不平衡心理, 因此经过商讨研究, 最后确定, 在教学大纲中基础知识占用的学时比重不同, 同时基础好的 (A级) 增加了多媒体技术章节的内容和学时。

2 调查分析

该阶段采用的是调查问卷的形式, 需在新生刚报到入学时完成。调查问卷中共包含20个选择题, 涵盖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并在其中添加了学生生源地的填写, 为后期有关地域文化差异的研究打下基础。我们对刚入学的大一新生进行了调查, 对回收的436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调查发现,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差异较大, 具体结果见表1。

3 分级测试及班级划分

分级测试可以更加准确的了解新生的计算机水平。青岛工学院采用无纸化考试系统进行分级测试, 经过该测试, 将学生分为A/B两级。分级测试题库包含多套试卷, 每套试卷都根据大纲要求涵盖各相关知识点, 题型包括选择题、Windows操作题、Word、Excel、Power Point、Internet和打字题, 共计100分。测试前给每个班级半小时时间熟悉系统的使用, 并由老师讲解使用注意事项, 确保学生不会因为操作失误而失分。测试安排与期末考试安排一样, 分批次、随机抽卷进行测试。分级测试后, 根据学生考试成绩, 以45分为界, 高于45分 (含45分) 的为信息技术A级, 低于45分的则为信息技术B级, 学生根据各自的考试成绩在教务系统中选择正确的课程和班级修读。

4 修订教学大纲

根据调查问卷情况及分级测试结果, 详细分析学生对每章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并根据分析结果适当调整教学大纲, 确保内容及学时安排更加适合该级学生, 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5 班级内部分级教学 (针对A级)

初步分级后, 信息技术A级的学生中有掌握较好的学生, 也就是教学大纲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基本都已掌握, 对知识的渴求更加强烈。因此, 需要给这部分学生单独开设“小灶”。这部分学生人数较少, 分散到每个班级里可以起到帮助其他学生的作用, 并且可以对信息技术基础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而在上课时, 由老师单独布置“作业”——二级MS Office题目或其他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实践内容, 结课时可达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MS Office的大纲要求。

6 教材的选定与编写

教材在教学中所占的地位非常重要, 为突出青岛工学院特色和更好地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学校组织老师编写了《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及其配套的实验指导教材。该教材涵盖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等知识, 并针对A级学生在多媒体技术章节增加了较为详细的Photo Shop图像处理技术的介绍及使用。B级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后也可根据个人兴趣, 自由选择学习内容。除此之外, 教材编写过程中还根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MS Office的大纲要求, 将操作系统版本改为Windows 7, Office办公软件的版本升级到2010版, 这样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大部分学生学完后即可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 考取证书。

7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步, 考核结果能够客观、真实的反映出教学效果的优差。我们在考核方法上也进行了改革, 由传统的笔试改为无纸化考试系统, 由侧重理论改为侧重操作, 并在题型设置上参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题型。考核内容方面, A级的题库增加了多媒体技术的分值。并且为提高学生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的积极性, 学生考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MS Office证书后, 可获得奖励学分。

8 存在的问题

分级教学能够根据学生的水平选择更加适合学生的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在实施分级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依然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尤其是教务管理方面。学生根据分级测试成绩选择课程修读后, 不可避免的造成班级课表混乱, 虽然前期已经根据专业和班级进行了大体的划分, 但依然给教务管理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排班级课表时该门课程占用了太多的时间段。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 可以将分级教学转换形式, 由任课教师在班级内部分级教学, 根据掌握程度的不同布置难度不同的实践内容, 亦可达到相同的效果, 但这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做到认真负责。

9 结语

信息技术分级教学开辟了民办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新模式, 打破了传统的专业班级授课制的旧框架, 真正地考虑了每个学生的学业需求和学习中的情感需求, 促进了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优化了教学过程,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有利于组织课堂教学,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但这种教学模式给教务管理方面带来的困难也不容忽视。若学校中绝大多数的课程依然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 即使只有很少的课程采用分级教学 (如信息技术、英语、数学等) , 依然会导致教务排课困难。所以采用分级教学模式最好是打破传统的排课制, 由学生根据培养方案自由选择修读的课程。这样可以避免排课困难的情况,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周海芳, 王挺, 宁洪, 等.“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调研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12 (8) .

民办高校税收管理初探 第11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税收管理

0 引言

民办高校的的兴起,对弥补国家办学资金不足,解决不少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顺应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需求,在《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推动下,更是迎来了民办教育的春天。许多民办高校对《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所确立的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欢欣鼓舞,对税收优惠政策充满期待,但整整五年过去了,至今没有具体的政策,税收政策管理中存在的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1 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国家对民办高校缺乏统一的税收政策,税收管理明显滞后 民办高校在我国已有三十年发展历史,是一个集公益性与一定产业属性的经济实体,其单位性质在《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明确界定为“民办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属于非营利的公益事业单位。《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由国务院财政部门、税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制定”,但整整五年过去了,至今此政策内容几乎空白,税收政策明显滞后于民办高校的发展,至今国家对民办高校没有形成统一明确的税收政策,也没有一套全国相对统一的税收具体实施的条款。

1.2 现有税收政策,有些条款与《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存在政策差别 从目前与民办高校相关的税收政策来看,主要有[2004]第39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和[2006]第3号《关于加强教育劳务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他很多民办高校可能会涉及的税种,如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关税等,没有具体的单列的税收条款及政策解释。从税务主管部门层面讲,如真正将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作为同等法律地位,的确没有单独出台税收制度的必要,但问题是[2004]第39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中出现了政府举办与非政府举办之分,如第一条第五款“对政府举办的高等、中等和初等学校(不含下属单位)举办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收入,收入全部归学校所有的,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明显因办学主体不同适用不同的税收政策,显然与《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 “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相矛盾。第十一条第十款“对学校经批准收取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收费不征收企业所得税”与《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按是否合理回报来享受公办同等待遇也存在着政策差别。

1.3 税收政策概念模糊,管理滞后,全国各地执行不一 尽管[2006]第3号《关于加强教育劳务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2004]第39号文件作了补充,进一步将“政府举办的高等、中等和初等学校”明确为“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界定为“普通学校以及经地、市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同级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成立、国家承认其学员学历的各类学校”,并明确“上述学校均包括符合规定从事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较好地进行了修整,但有些概念还较模糊,如对[2004]第39号第一条款“对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提供教育劳务收入,免征营业税。”以上可理解为:由于学校从事学历教育,因此产生的承认学历教育的学费收入免征营业税。也可理解为:只要是举办学历教育的学校,相关的学费收入、住宿收入、非营利性质的就餐收入、罚款收入、培训收入都可称为“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提供教育劳务收入”,都可以享受免征营业税优惠。对[2004]第39号第十一条第十款“对学校经批准收取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收费不征收企业所得税”,而民办高校期盼的是能及早明确取得合理回报与否的税收政策,及早确定举办方与学校方的利益分配关系,但税务部门没有单行规定对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的税收政策,这样易被理解为对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的税收优惠,当前和公办学校、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适用统一的税收优惠,今后有关部门制定了相关规定,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再按照新的税收政策执行。但这种理解是缺乏政策依据的,而且对促进民办高校的公益性是不利的。

2 税收管理建议

2.1 明确会计制度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组织实施,从理论上结束了民办高校没有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尴尬,按照有关规定,民办学校应采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但由于《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适用组织还需具备以下特征:该组织不以营利为宗旨和目的;资源提供者向该组织投入资源不得取得经济回报;资源提供者不享有该组织的所有权。但民办学校出资人对其出资部分享有所有权和允许从办学结余中提取"合理回报"的政策都与《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中的这些规定不符,在实际操作中,有的民办高校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有的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有的执行高校会计制度,因此国家财政部门首先应明确民办高校适用的会计制度,会计制度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在确定了会计制度后,才能确认收入、支出,从而确定应纳税所得额,否则会因为会计基础的不同,可以列支费用的项目不同,而使应纳税所得额缺乏核算标准,从而使纳税额不能正确申报征收。

2.2 明确“合理回报” 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38条规定“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那么意味着民办学校如需合理回报,在涉及“合理回报”上的税收,应有所区别。在明确了会计制度以后,应界定何谓“合理回报”,然后按是否合理回报制定税收政策。资本是有货币时间价值的,合理回报是否可按实际投入资本的一定比例计算,最高不得超过同期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如当年遇银行调整贷款利率,则应按日计算加权平均贷款利率。换言之,此回报仅仅是弥补了出资额的货币时间价值,非真正意义上的回报。然后按是否合理回报来确定涉及此回报的相关税种——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2.3 遵循《民办教育促进法》精神,明确具体税收政策 在明确了会计制度和“合理回报”后,税务部门就可以遵循《民办教育促进法》精神,明确具体税收政策,及时出台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真正发挥《民办教育促进法》促进作用,发挥税收有效的杠杆作用。当把合理回报界定为实际投入资本的一定比例计算,此比例最高不得超过同期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时,建议按是否合理回报具体制定税收政策。

3 结束语

税收是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通过税收手段可引导引导人们的经济行为,对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尤其是对起步不久属于战略产业、幼稚产业的民办教育,它的发展更离不开国家财税政策的引导,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希望让民办高校期待已久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能及时地出台,真正对民办高校的发展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扫除前进道路上的政策障碍。

参考文献:

[1]《民办高校税收管理的现状与分析》.北京市地方税务局第二稽查局网站.

[2]《要求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该怎样收税》.中国教育报.丁贤友.

民办普通高校 第12篇

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特殊组成部分, 对丰富我国高等教育资源, 探索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具有不同于公办院校更不同于营利性民办高校的独特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要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这为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实现质的飞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本文以广州非营利性民办P高校为例, 分析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瓶颈及突破路径。

1 非营利性民办P高校的基本情况

P校创建于1993年, 依靠海内外热心教育人士和社会力量的捐资办学, 学校创办人不以营利为目的, 不要任何回报。办学结余全部投入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当中。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院长负责、党委政治核心、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领导体制。经过多年发展, 目前P校是具有十余个院系的本科高校, 在校生一万三千余名, 通过了广东省学位委员会评审, 成为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该校是广东省比较有竞争力的民办学院, 学校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为广东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

2 非营利性民办P高校发展的外部瓶颈

在多年良好发展的同时, P校发展道路中的外部及内在瓶颈因素也日渐显露, 外部瓶颈因素主要有:

2.1 非营利办学模式尚未获得社会普遍认可和政府大力支持

我国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已经开始加以区分, “民办高校分类管理, 已成为当前民办教育改革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尽管国家已在政策层面提出推进分类管理, 并在个别地区实施试点改革探索, 然而, 在思想上, 大家对分类必要性尚未达成完全一致的看法”, [1]这样就造成在一些地方还没有落实这项政策, 还有个别营利性民办高校浑水摸鱼以非营利性登记, 或者宣称自己是非营利性民办高校, 模糊了两者实际界限。P校创办人不求回报, 在章程中明确规定捐资人不分红, 学校盈利全部用于学校发展。P校自成立以来不断加大宣传力度, 收到一定成效, 但尚未获得社会普遍认可, 离P校期望还有一定差距。非营利性办学理念事关学校美誉度和知名度, 还需要做更多宣传工作。

为促进和鼓励民办非营利性学校的发展, 国家提出“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 特别是对民办非营利性学校要给予积极支持。”[2]但在我国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没有清晰界定情况下, 各地政府对民办非营利性学校的实际支持力度各不相同。例如:“在民办高校的企业所得税问题上, 广东省是完全按照《企业所得税法》执行, 对于《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所提出的“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 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却以“合理回报”概念不清、不具有操作性而未予执行”。[2]非营利性民办高校需要政府出台有利政策, 鼓励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 在税收上同营利性高校加以区别, 使其有更多资金投入到学校长期发展中。这也将有利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树立公益形象, 便于取得社会认可, 进而获得更多捐资, 也可以增强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社会美誉度。

2.2 难以具备同公办高校平等竞争实力

首先, 在招生环节难以同公办院校竞争高考成绩优秀生源。众所周知, 民办高校的生源基本在2B、3A之间。这与我国民办院校办学不久, 没有形成足以抗衡公办院校的综合实力有关。比如, 民办院校目前仅有个别学校获得招收研究生资格, 办学层次和学科综合性、学科优势等明显弱于公办院校, 由此, 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在招生中不能够占据较好位置, 只能充当高等教育资源的补充角色。加之, 人口出生率有一定规律性, 就全国而言, 高等教育适龄人口逐年下降, 高校的招生竞争愈加激烈。

其次, 在涉及高校发展的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申请、社会保障等基本福利上与公办学校差距较大。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在副高以上职称评定中明显处于劣势, 缺少公办院校的高级职称评定的话语权是关键因素, 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吸引人才形成瓶颈制约。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在科研项目申请中也存在被边缘化的情况。以目前高校教师职业发展路径看, 缺少科研项目做支撑, 难以评定高级职称。而民办院校恰恰在这个关键点处于弱势, 科研实力始终难以整体提升。在社会保障上, 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员工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 难以形成对人才的较大吸引力。

3 非营利性民办P高校发展的内部瓶颈

除了外部制约因素以外, P校发展道路中的内部瓶颈因素主要有:

3.1 办学特色难以继续突破

P校在长期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强化英语教学、重视计算机应用、面向中小企业需求的办学特色。但随着我国高校之间竞争日益加剧, P校的这一特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教学水平的提升, 制约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高等教育生态圈, 特色是任何学校健康生存的理由所在”[3]如何实现办学特色的突破是P校不断思考并有待研究的课题, P校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在新的市场需求下必须要有所突破, 才能在众多民办院校中脱颖而出,

3.2 教师结构不合理, 科研创新能力弱

P校具有民办高校在人才结构上的共性, 即教师以新毕业的硕士生和和公办院校退休教师为主, 中年教师缺乏, 刚毕业的硕士生以P校作为临时性跳板, 打工心态明显, 一旦评定了职称或有其他机缘多半会选择转向公办院校或事业单位。公办院校退休教师虽然职称较高, 但年龄较大, 难以承担较多工作量。他们教学经验虽然丰富, 但也有照搬公办教学经验的倾向, 难以吻合民办高校学生的要求。

在科研上, P校一直比较重视, 在资金上大力扶持, 对教师发表论文和立项课题予以奖励。但P校教师科研能力仍然相对较弱, 科研热情不高。新教师往往仅以评定中级职称为科研动力, 功利性驱使下, 缺少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评定中级职称后, 因评定副高职称对大多数P校教师来说相对难以企及, 导致拥有中级职称的教师无心科研, 从公办高校退休到P校的老教师虽然科研能力强, 但大多缺乏动力和激情。这样, 就形成科研长期低水平徘徊的局面。不可否认, P校也有少数科研的优秀分子, 这是P校大力支持和其个人努力的结果, 但教师整体科研水平还有待提高。

4 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突破发展瓶颈的路径

P校经过多年发展, 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P校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瓶颈几乎是所有非营利性民办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因此具有典型性。为实现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本文从政府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两方面来提出对策。

4.1 政府采取支持非营利民办高校的措施, 突破外部发展瓶颈

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以公益为目的, 切实提高高校入学率, 为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向社会提供产品与服务的非营利组织, 其本质被认为是政府职能的延伸, 因而它们在理论上应当享受政府的财政补助。此外, 许多国家的税法都规定企业和个人对此类非营利组织的捐助享受一定的税收抵扣, 这也是一个非常强烈的激励社会资源向该领域流入的机制设计。”[5]主管部门要明晰“合理回报”的内涵和外延, 使非营利民办高校有所遵循。此外, 地方政府应以购买教育服务的方式, 扶植一些对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特色专业, 改变单纯的资金补贴, 这将更加有利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

除了要给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更多财政支持, 在人事管理等方面政府也应提供配套鼓励政策, 尤其是社会保障待遇方面, 正如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所说, “当前民办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 总体素质不尽如人意, 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保障水平与公办学校教师相比差距较大”[6]公办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在养老、医疗等基础福利待遇平等的前提下, 应尽快打开民办和公办高校的人才通道, 建立灵活的公办民办高校之间的人才自由流动机制, 采取鼓励措施, 使高质量的人才有可能向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流动, 从而真正促进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教师结构合理化。

教育管理部门应当赋予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更多改革实验的空间, 扶持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与公办院校对口合作, 或为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联合办学提供更多便利条件, 开办硕士层次教育, 提高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层次, 形成高等教育良好竞争生态。

在科研领域, 科研主管本门要加大非营利民办高校的扶持, 建议在科研立项中出台对非营利民办高校的适当倾斜政策, 建立公办高校对非营利民办高校的科研帮扶机制。

4.2 非营利民办高校练好内功, 突破发展瓶颈的内部路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给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带来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在期待这些政策能尽快落到实处的同时, 应加强自身建设, 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首先, 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应当抓住机遇, 着力完善学院管理的顶层设计, 学校管理中在更加公开化、民主化、制度化上下功夫, 从优化顶层设计起步, 让员工充分参与学校政策制定;其次, 加大对外公关力度, 让非营利性这个关键软实力转化为被社会认可的硬实力;再次, 单个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各自为战的自我宣传可能收效有限, 非营利民办高校应该联合起来形成合力, 共谋提高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的路径。2013年12月12日, 在北京成立了非营利性民办高等学校联盟, 第一批联盟成员学校有57所民办高等学校, 非营利民办高校要通过这种联盟形式, 在宣传非营利性方面进行合作;第三, 关心员工职业生涯发展, 优化教师评聘等内部激励机制, 加强人本管理, 激发员工主人翁意识, 逐渐去除其打工心态。最后, 突出特色办学, 打造品牌, 探索可持续的办学发展路径, 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教育和科研服务。

5 结束语

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存在对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多样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状况值得政府和教育界长期关注。尽管目前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中面临一些瓶颈, 与其他高水平大学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但在政府、教育管理部门以及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共同努力下, 相信遇到的瓶颈会逐步破解, 办学水平的提升值得期待, 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必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独特的力量。

摘要: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特殊组成部分, 对丰富我国高等教育资源, 探索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具有不同于公办院校更不同于营利性民办高校的独特意义。政府要给予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更多财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鼓励政策,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赋予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更多改革实验的空间。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及时抓住机遇, 着力完善顶层设计, 优化教师评聘机制, 突出特色办学, 打造品牌等, 探索办学发展新路径, 为社会发展提供教育和科研服务, 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良性竞争生态环境,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独特的力量。

关键词:民办,非营利性,发展瓶颈,路径

参考文献

[1]李文章.关于民办高校分类管理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 :12.

[2]袁贵仁.全面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实现科学发展[N].学习时报, 2011-1-3.

[3]孙晓华.基于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定位的民办高校企业所得税问题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3 (3) :32.

[4]熊军文.规模大未必是强校, 无特色就不是一流大学[N].广州日报, 2004-11-23.

[5]郭磊.非营利性民办学前教育组织发展的机理、困境与对策[J].教育研究, 2013 (3) :37.

上一篇:社会信息科学论文下一篇:天然气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