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核心网发展

2024-06-23

移动核心网发展(精选10篇)

移动核心网发展 第1篇

一、传统的TDM交换

传统的TDM交换的一个典型案例就是GSM移动通信系统的运用。从技术层面来讲, GSM只能为单个的用户分配一个信道, 其电路方式也只能传送最高至14.1kbps的数据业务, 其利用率和有效率是十分低下的。尽管高速电路数据可以为一个用户同时分配一个可用信道, 也能够提供与有线网络相比拟的64kbps的高速数据, 然而当传送突发性强的少量数据时, GSM的电路交换方式就无法承载这一功能, 反而是对当时有限的无线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

二、引入分组域

在GSM网络能够与无线业务相通用这一基础之上, 移动核心网充分利用这一优点, 引入了分组域。分组域的体系结构包括MS、SGSN、GGSN、HLR、BG和CG, 分组体系健全完整。引入分组域后, 网络数据传输速率最高可以达到171.2kbps, 能够适合各种突发性强的数据传输, 从而弥补了传统的TDM网络技术数据传输的不足, 也能更有效的利用无线资源, 提高其利用率。

三、软交换时代

R99在GSM和GPRS的基础之上, 对接入网进行的部分的改革, 从而大大的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和数据业务的带宽。而R4在R99的基础之上对电路域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处理, 首先提出了软交换技术, 将控制与承载面分离。

分离架构的引入, 使得网络结构变得更加清晰合理, 路由方式简单灵活, 业务提供方式更加简单, 升级处理也更加便捷, 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网络的建设成本和运维成本。软交换架构的运用, 适应了未来网络架构发展的需求, 也更容易与其他各种网络进行有机的融合, 这种开放性是软交换技术的一个核心特点。由于软交换架构中的所有网络部件之间均采用标准协议, 因而各个部件之间既能够独立发展和演变, 又能够有机组合成一个整体, 实现融会贯通的发展。这样业务商就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灵活选择市场上的优势产品, 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此外软交换技术更能够降低投资和维护成本, 软交换设备处理能力强大, 信息容量大, 对于传统需采用多个MSC进行管理的地区可以集中在同一个服务器上进行处理, 从而显著地降低了维护成本。

四、核心网络的IP化改造

IP技术引入电信网络是信息传送与交换领域的一个革命性变革, 它极大的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中国移动核心网也在软交换的基础上, 进一步的发展改造, 走向了全IP化时代。

中国移动核心网的话音网络也正经历着从传统的TDM网络向IP网络的平稳过渡。整个话音网络IP化的大致进程分为:第一阶段实现省内同一厂家软交换设备之间的互通以便具备省内单厂家2G软交换语音IP化组网条件;第二阶段实现省内不同厂家软交换设备之间的互通, 具备省内多厂家2G软交换语音IP化组网条件;第三阶段实现省际间各厂家软交换设备之间的互通, 引入互通局和CMN, 路由选择遵循“就近入IP、就远出IP”的原则, 从而充分利用IP传输的优势。

在整个IP网络时代中, EPC是未来网络的核心承载架构, 支持多接入技术, 打破传统的单一接口接入局限, 既支持现有的3GPP系统的互通, 也支持非3GPP网络的接入, 并支持两者之间的漫游和切换。整个核心网的全IP化, 提供真正意义的纯分组接入。

总论:移动核心网的发展演变从传统的TDM技术到现在全IP时代, 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完成了巨大的转变, 无论是对运用商还是用户都提供了高效的服务。

摘要:当传统的电信网络时代被移动中心网取代之后, 移动中心网正不断地运用新技术来武装自己, 使其研发的新成果能不断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以便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移动中心网从发展起初至今一直在求变求速中发展, 也经历了不同技术的更新换代, 就其现在的地位影响, 对其发展演变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电路域,分组域,IP网络,TDM交换,软交换

参考文献

[1]牛凯.移动通信原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2]孙继若, 李兴华, 张根喜.中兴3G核心网及其演进策略

[3]赵慧玲, 吴广颖, 梅承力.移动核心网络技术发展探讨.移动通信.2010第七期

移动核心网发展 第2篇

信息通信网络发展到今天,已形成固定电话网、移动通信网、有线电视网、Internet网等多个相对独立的网络,这些网络由特定的网络资源组成,承载和疏通特定的业务。这种“一种业务,一种网络”的网络格局已逐渐暴露其固有的弊端:多种复杂的协议、复杂的.网络共存;网络管理和维护成本很高;不利于网络资源尤其是传输资源的共享不便于跨网络多功能综合业务的提供。目前,在2G移动通信网络中逐步引入分层体系结构的软交换设备组网,可提高传输效率与组网的灵活性,减少设备占地面积,降低运营成本,以实现移动网络向3G网络的平滑演进。

2. 交换网络建设总体原则

结合对某运营商交换网络现状分析的结果,本着“从市场出发,以服务、效益为目标”的前提,遵循以下建设原则。

1. 构建合理网络结构,提升网络安全能力:原则不再对TDM端局进行扩容和新建。从满足业务需求、节省投资和利于网络演进的角度出发,考虑引入软交换设备,传统交换局替换为软交换,提升软交换比重;考虑重要网络容灾,提升网络安全水平。

2. 充分根据MSC, VLR等网络的实际负荷,利用历史发展数据和相关资料合理预测市场话务需求,准确分析网络性能需求,解决现网急迫问题。

3. 对于新建端局,采用软交换设备。要求软交换设备采用和R4软交换同一平台及架构的设备,能够通过简单软件升级和增加硬件板卡支持IP化和R4。并能够平滑升级支持3G。

4. 对于新建软交换设备,须支持2G/3G互操作。

5. MSC Server的设置原则:为“大容量、少局所;集中放置、区域管理”,原则上集中设置在省会城市,对于业务量较大的中心城市,也可考虑设置,全网MSC Server的设置要统一规划。 对于非省会城市设置的MSC Server,如果同时负责管理本省内其它本地网的MGW该城市必须处在二干传输中心节点的位置,并且要确保其具备相应的维护技术力量。

6. MGW的设置原则:MGW设置在有业务需求的各个本地网,尽量放置在传输节点上,尽量考虑与BSC同局所,节省A接口传输资源。初期,MGW单系统承载的最忙时话务量建议不超过8000ERL,中后期,可以适当考虑上调。MGW要求能同时支持TDM端口和IP端口,并支持IP入+TDM出、TDM入+TDM出、TDM入+IP出,采用IP承载时能够支持IP入+IP出。

7. 网络结构应尽量简单、清晰,便于实施。网络结构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便于以后网络的发展。

3. 交换网络建设方案设计

针对现网交换核心存在系统负荷高的问题,根据网络性能需求分析,考虑到网络演进,通过引进软交换设备,设计规划软交换网络架构。采用传统交换机与软交换设备混合组网的方式,解决系统容量问题。实现交换网络MSC增容,一般有两种手段,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现有MSC扩容;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新建MSC。现有局扩容方式,优势是工程周期短,投产快,网络分区不必做较大规模调整,有利于保持网络稳定,电源配套等项目增加投入不大;劣势是解决增容相对有限,议标方式扩容单位成本相对较高,并且需要核定处理机的处理能力是否满足,如果再需要升级处 理机,则扩容的成本将会进一步提高。

新建局方式,则可以满足各种规模的扩容,并目可以采用招标方式,有效单位造价;其不利的方面主要是,工程周期相对较长,网络分区要做较大规模调整,电源配套等项目增加投入较大。但新建局方式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优势就是,可以采用更新的技术,更新的产品,从而保证投资的长效性。

结合对两种建设方式的分析、交换处理能力需求预测及容量需求预测,提出交换端局建设方案。本期工程不考虑对传统交换局进行建设。从网络向3G演进的方向考虑,对于有新增容量需求的传统交换局均采用新建软交换方式建设,新建软交换局管辖区域需要结合BSC划分方案确定,应尽量避免新建局与原有交换局间出现频繁切换从而影响网络质量,考虑到今后3G业务发展需求软交换局优先考虑管辖市区。提出以下建设方案: 城市A业务区:新建软交换MGW 1与MGW2,进行管辖区域调整,管辖部分市区BSC;

城市B业务区:新建软交换MGW2,管辖部分市区BSC;

城市C-F业务区:新建软交换MGW,管辖部分市区或郊区BSC。

软交换组网布局如图1所示。

4. 结论

本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根据某运营商核心网现状分析的结果,本着“从市场出发,以服务、效益为目标”的前提,提出了建设总体原则:即引进R4结构的软交换设备;网络结构要简单、灵活,便于向3G平滑过渡。通过对网络资源利用情况数据的分析,重点解决各业务区系统容量不足与资源利用率高问题。通过话务量预测,确定系统性能需求。经过方案论证,设计了采用软交换设备的分层体系结构的移动核心话路网与信令网网络组网方案。

参考文献:

[1]赵慧玲、叶华,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技术「M].人民邮电出版社,.

[2]陆立、张鹏生、张华、傅娟,NGN协议原理与应用[M] 电子工业出版社,.

移动通信核心网分层组网技术的研究 第3篇

关键词:移动通信软交换技术信令网

中图分类号:TN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9-040-02

1、引言

随着信息网络不断快速发展的今天,通信行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于通信的网络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具有固定电话、移动通信网络、有限电视网Internet网等多个独立网络的局面。这些网络的各自目前拥有着自己的网络资源和技术,承载着自己特定的业务,这种独立的格局使得资源和技术的共享性能降低,并且由于多种协议的网络共存,增大了网络的管理和维护成本。因此,在现有的网络体系中开发新型的分层等技术,使网络朝着技术融合、业务融合、网络融合的方向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2、移动通信核心网络概述

基于目前电信网络的现状和特点,移动通信核心网络要克服现有的缺点,提高网络自身的运行效率,采用分层技术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分层技术进行移动通信核心网络的组建,使得移动通信的多项业务能够通过多种带宽和具有Qos的传送技术,达到业务功能和底层传送技术分离的效果。该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可以满足不同的用户自由的接入移动通信的各种业务,并且保证网络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基于分层技术的移动通信核心网络的具体结构图如下图1所示。

从图l中可以看出,该网络大体上分为四层:(1)接入层:该层拥有客户各种接入移动通信网的方式和手段,并且负责保证传输经过转换的用户消息。(2)传输层:传输层是网络信令和媒体流的一个承载通道,其承载的具体方式通常有基于IP承载方式和基于ATM方式两种。(3)控制层:控制层的主要功能有呼叫控制、连接管理功能和开放的业务接口等功能,该层负责了核心网的主要功能。(4)应用层:该层负责和用户操作的具体衔接,在呼叫建立基础上为用户提供服务。这些层次之间彼此都独立存在,负责各自的功能,他们间的通信都是经过标准的接口进行,从而实现网络多业务的高效融合。

3、移动通信核心网分层技术原理

移动通信核心网络实现分层技术的关键点是软交换技术,软交换技术的实质就是一个通过分布式软件达到数据传输和控制的平台。由于具有统一的标准化协议和编程接口技术,软交换使得网络的呼叫控制、媒体传输和业务逻辑等功能在功能的具体实现上完全的分离开来的同时,也保持着互相良好统一的连接和通信。

3.1移动软交换技术原理及功能

移动软交换系统的体系结构一般分为四个功能平面:业务平面、控制平面、交换平面和接入平面,其具体结构如图2所示。系统经过分层技术后将移动通信的业务控制与呼叫控制功能分离,并且系统的媒体传送和接入功能也进行分离。

在系统的机构中,各个平面都对应有相应的功能,并且平面对应功能都是由相应的部件设备来完成。业务平面负责将系统底层的资源提供给用户以满足用户的各种业务要求和系统操作需要,该层功能实现的部件是应用服务器、业务控制点、网管服务器等等:控制平面是移动通信软交换系统的关键层,它将控制整个网络的呼叫连接建立和释放,并且负责媒体网关的接入,该层的功能实现部件为软交换设备:交换平面实际上就是负责将各种数据信号通过正确合适的通道传送到其目的地址去,实现该层的设备是标准IP路由器:接入平面是最外层,它负责将用户的各种终端软件等与核心网络相连,用户的数据信息经接入平面传入到核心网,最后到达目的地。

从移动软交换系统的整体结构可以看出,在系统中的分层技术关键点在控制平面,因此,本文重点探讨负责实现该层设各(移动交换服务器)的原理和功能。移动交换服务器是实现控制平面具体功能的设备,它在提供系统综合业务的呼叫及连接控制的同时也负责部分业务功能实现。移动交换服务器的主要设计思想是将业务,控制与传送/接入分离,与移动软交换系统中的其它实体之间通过标准的协议进行连接和通信,常用的移动交换服务器为MSC-SERVER,其主要功能包括:(1)号码分析/地址解析功能。可以完成E,164号码至移动交换服务器DPC或ATM/IP地址的转换功能。(2)移动性管理功能。该功能实现了系统的自动化管理,负责系统自动开关机、呼叫转移和定位等管理功能。(3)安全保密功能。MSC-SERVER服务器实行用户认证算法,对用户身份和信息进行密码认证。(4)呼叫控制和处理功能。该功能自动的控制着建立网络呼叫、维持和释放一系列的(5)协议处理功能。移动交换服务器处理的软交换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多协议的系统,多协议之间的通信标准由移动交换服务器统一控制。移动交换服务器的具体功能如图3所示。

3.2信令网的组网技术分析

随着移动通信的信息客户规模和业务种类的不断扩大,用户和移动通信网络的数据交互的力度也随之加大,系统的接入平面的负荷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网络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提高接入平面技术及相应设备迫在眉睫。其中,在接入平面中,用户使用率最高的是信令网。传统的信令网采用TDM链路,当移动通信的业务量过大时,传送的信令消息便会出现瓶颈现象,加上该链路升级带宽面临巨大压力,因此,信令网的改进采用IP信令网技术。IP信令网通过IP协议来进行承载传送消息信令,包括传送到核心网中控制平面的呼叫控制和相关业务功能的消息。在本文中,以No.7信令网为例来探讨IP信令承载技术。为了承载No.7信令,IP网络采用了SIG-TRAN协议栈。SIGTRAN协议的具体结构如图4所示。它是由三个部分的协议组成:No.7信令适配层协议、通用的信令传送协议和标准的IP传送协议。No.7信令适配层协议兼容原有的No.7信令协议,并且负责保证在不改变原No.7信令高层应用不受改变的同时,支持其原语相关管理功能;通用的信令传送协议负责保证可靠的传送各种信令;标准的IP传送协议的功能是将lP地址和相关路由规则成封装IP数据报然后以信令消息方式的传送。

4、移动核心网分层组网的设计

4.1分层组网的总体原则

移动通信核心分层组网的前提是以市场出发,以服务、效益为目标,遵循具体的原则主要有:(1)构建合理网络结构,提升网络安全能力。(2)充分根据MSC、VLR等网元的实际负荷,利用历史发展数据和相关资料合理预测市场话务需求,准确分析网络性能需求,解决现网急迫问题。(3)对于新建端局,采用软交换设备。(4)对于新建软交换设备,须支持2G/3G互操作。(5)MSC Server的设置原则上集中设置在省会城市,对于业务量较大的中心城市,也可考虑设置,全网MSC Server的

设置要统一规划。

4.2组网的具体方案设计

基于对组网总体原则的探讨和分层技术原理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在原有网络的交换端进行建设的方案,该方案从3G网络的发展方向出发,对网络新增的交换局均采用新建软交换方式建设,新建软交换局必须保证与原有交换局频繁切换的网络质量。由于移动通信核心网的分层技术关键部分是控制平面,所以本文着重讨论移动软交换服务器MSCServer的建设方案和信令网的设计。

在MSC Server建设方案方面。由于MSC Server服务器的设置和MGW的MSC Server相对应的关系,其直接关系到通信网络的城市的二干传输线路,因此,MSC Server服务器的位置应该尽可能的布置在二干传输节点上,从而方便组织网络的同时,覆盖多个MGW。同时由于IP承载网规划设计时应该保证IP骨干节点的设置与MSCServer的设置一致性,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MSC Server的局址选择也直接影响到IP承载网的布置结构。因此MSC Server局址选择在大中型城市的二干传输节点上能够保证组织传输路由,满足网络的安全性,网路组织的便利性、维护管理水平、局房条件。用户规模及今后软交换网络发展等。同时,为了安全,MSC Server大容量设置时必须制定备份策略。

在信令网的设计方面。本文讨论的信令网是三级结构的No.7网。由于本次设计在原有网络的交换端引入了软交换设备。因此,为了降低对原有的网络影响,在短时期内取得较好的信令传输效果,本信令网的设计保留原有TDM承载方式,保留原有的各传统局信令组网方式。对于新增加的软交换架构,其MGW之间的采用IP方式传输信令。通过相应的网络设备可以实现IP的连接。软交换设备与现有移动网络信令点设备的互通方式采用MGW内置SG通过TDM接口与现有信令网连接。

5、结束语

随着移动通信业务和技术的发展,采用分层技术取得的网络质量突破的研究日趋成熟,而软交换作为分层技术的重要手段,其效果已经得到了业界的认同,为了取得更高的效益,推动即将到来的3G时代,移动的运营商开始在2G核心网中引入该技术,该技术的引进在解决目前的2G交换网存在的信息传送瓶颈问题的同时也给移动通信2G核心网络向3G网络的平滑过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l]赵慧玲,叶华,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陆立,张鹏生,张华,傅娟,NGN协议原理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强磊,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组网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4]桂海源,IP电话技术与软交换[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4

[5]杨放春,孙其博,软交换与IMS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

面向未来的移动核心网发展探析 第4篇

一、移动核心网的发展与演进过程

移动核心网技术在移动通信的发展与前进的道路上, 在技术和协议上也在不断的完善和革新。总体来说, 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传统的TDM交换。移动通信早期兴起和发展是基于TDM交换技术, TDM (Time Division Multiplex and Multiplexer) 时分复用是指通过不同信道或时隙中的交叉位脉冲。典型的运用TDM交换技术的通信系统便是GSM技术。此技术无法根据用户需求分配更为细化的单独信道, 在信息传输速率和资源利用率上都比较低。2、分组域。针对GSM在资源传输利用率低和传输速率无法满足通信发展要求的情况, 引入了分组域及时, 对数据技术的通用分组无线业务进行开发, 其技术理论是根据信息资源的部分需要和变动性质来分配数据组合, 此技术对频谱的利用率相对比较高, 传输速率可以达到171.2kpbs。3、软交换技术。按照目前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而言, 软交换技术是当前核心网向未来发展的最佳过渡转型选择。软交换技术通过一套基于PC服务器的呼叫控制软件, 实现PBX功能, 系统不需要单独铺设网络, 通过局域网共享实现统一管理与维护, 极大的降低了成本。4、引入IMS网络。IMS适应时代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在:IMS网络实现了业务与控制真正意义上的分离, 从而大大的提高了业务能力;IMS网络支持多元化的接入方式, 支持无缝的移动性和业务连续性, 为网络运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IMS网络在归属地控制上, 实现了呼叫控制和业务控制的统一管理, 提高了业务的一致性, 可以更好的实现业务扩展;在统一策略控制上采用统一QOS和计费策略控制机制。

二、未来移动核心网主要演进方向

1、EPC是未来移动核心网的演进方向。

其具有3大优势特点:基于扁平网络、控制与承载的分离;ALL IP承载。具体表现在:EPC将实现网络的全面分组化, 提供真正意义上的纯分组接入, 除了支持现有的3GPP系统接入和CDMA、WLAN等非3GPP网络接入, 并且可以实现不同网络标准的之间的切换和漫游;EPC支持端—端Qo S保证, 简化了网络协议, 提供了高效的信号指令控制与实现流程, 降低也业务连接的时延, 实现了全面IP化的核心网架构。

2、基与IMS核心网向融合方向发展。

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早期就已经将IMS定义为未来核心控制架构, 包括3GPP、3GPP2、ITU-T等。IMS具有开放式标准架构, 具有灵活的业务整合和实时触发能力, 以及对多媒体业务的管控和运营能力, 由于IMS采用了与固定宽带交换相同的SIP协议以及相似的架构, 是的IMS能够实现固网和移动网的无缝接入和业务随时切换能力, 为用户提供了更强劲的无缝漫游技术支持, 这给利用IMS实现移动、固网融合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和发展前景。

3、RCS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RCS (Rich Communication System) 技术为用户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交流、共享服务, 除了传统语音通信外, 还包括静态图片、动态视频、文本文字等信息, 为用户创设了更丰富和方便的沟通环境与体验。RCS的目标是用户提供可以定制的基于IP的增强性整合式信息服务。其也具有的商业价值包括, 提高了运营商的商业竞争能力, 为用户呈现出更全面的现代化信息服务, 为用户定制可选择性层面的业务, 其消息业务基于电话号码, 通过手机地址薄可以实现便捷化应用, 可以实现与固网用户的互通。随着IP技术以及LTE等无线超宽带技术的拓展, 将全面实现网络的信息互联化和宽带高效率传输, 这为得RCS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网络环境, RCS的发展将在传统固网与未来互联网之间架设一座可以高效连接的现代化信息桥梁。

参考文献

[1]柴远波, 戚建平.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 (06)

移动核心网发展 第5篇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是一家以搜集整理人文社科类学术文献为使命的出版机构,书报中心1958年创立,迄今为止已经有57年历史。国家期刊总数量9877种,我们作为独立的出版机构,拥有独立刊号的出版物是最多的,有148种,主要面对人文社科领域,同时一部分是原创期刊。这样一个期刊结构决定我们在数字出版来临的时代,特别是数字出版对学术出版造成足够影响和冲击的当下,这个挑战更加鲜明。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思考、尝试和探索。

对这个问题思考的核心,是我们要从产品价值导向,向用户价值导向转移,来探索学术期刊刊网融合变革的模式。刊和网是并存的,而不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我们的使命是做出一本内容厚重、印刷精美、文字风格喜闻乐见的期刊。在用户价值导向下,因为有了互联网、大数据和数字技术,交易的过程和对读者需求的过程链条拉长,从一个单一的线条,变成一个平台的推送,所以在这个时代,用户价值导向对于我们传统的学术期刊来讲,是一个战略性的转变。

满足用户多层次的需求为价值导向

用户价值导向,简要来说就是满足用户多层次的需求为价值导向。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的便捷、传播形式和载体的多样化,给我们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带来海量垃圾,不是所有信息都是用户需求的,更不是提供的信息就是适合的。用户价值导向就要对信息进行甄别、重组,把无序状态下的信息,转化成真正用户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这样才能跟用户之间真正建立起基于数字平台的互动关系。

IT行业有一句话,要创造客户,要为客户创造价值。真正的数字出版要为读者和作者提供、创造使他意识到这种需求。提供产品信息,开放他的潜在需求,满足他意识到或者没有意识到的价值取向,这是用户价值取向的一个概念。把这个概念和需求渗透到我们期刊、团队、平台的发展战略,平台定位。只有从生产模式、运营模式、管理模式、组织架构模式这几个方面同时实施从产品向用户的价值导向的转换,才能真正推动传统的学术期刊转变为现代技术的数字出版机构。

产品价值导向和用户价值导向的一个区别在于,产品价值导向是以完善的产品为目标,购买产品为成功的标志,交易完成,把书卖给你皆大欢喜。用户价值导向是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掌握多维度的推送,注重体验实现,用户购买产品仅仅只是开始,买了刊物看到其中的文章,读者看到跟这篇文章相关的内容是什么,这个作者对这个观点的看法,这个领域其他学者怎么看,这篇文章在社会上的影响和反响价值是什么,这是后续的。这些内容和他的承载力远远超过文章本身的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掌握了,推送给读者,同时又反馈给作者,这样一个链条完成之后以基础信息题为核心的链条才能形成,这就是用户价值导向,他的服务周期应该说可以是无限延伸,如果一直往下推送,真正跟作者、读者建立起互动关系,把研究的过程用立体的形态在数据平台上呈现出来的时候,这个过程可以无限进行下去。

刊网融合当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

第一,刊网融合发展理念。在理念的建立上,一定要清楚刊和网的差异在哪里,刊是刊、网是网,刊网不一样。刊中有网,网中有刊,才能真正达到刊网融合。简单地在自己内部成立数字出版机构,一些人建一个网站发一个微博,建一个官方微信,只是一个内容的载体迁移,不是真正建立数字出版的网络。

第二,互联网思维尚未确立。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尽管在概念定义上有这样那样的区分,但基本的大概意思我们都是明白的。互联网思维既不要对其视若无睹,同时也不要把这个问题说得太过,互联网思维建立是不是意味着传统出版、纸质媒体这些耳熟能详的东西通通消失。简单地说,我们读惯中文的人,特别是读学术杂志的人,还是追求一册在手满口留香的阅读愉悦感,还是需要纸媒。而碎片化的阅读、浏览式的阅读则需要互联网。他们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前两天我看到一篇文章讲互联网跟电影的关系,电影跟互联网的娱乐传播也有类似的,曾有观点认为,互联网数字技术或者说电子技术发展会导致银幕将会消失,但事实上并没有消失。最早网络传播平台开始的时候,全中国只有2000块银幕,2014年底全中国变成24000块银幕,同时我们知道网络视频广泛程度比那个时候多得多,他们之间并没有产生此消彼长的关系。在纸质阅读上更是这样,过分强调互联网思维带给我们危机,要么不懂互联网思维,要么不懂传统纸质出版的精髓所在,互联网思维非常重要,但互联网思维不是期刊产业的冬天。

第三,技术上的固步自封。所谓的互联网技术优势不在我们这边,而是在技术掌握的人手上,如果自己做很有可能按照自己的传统思维建技术平台,建出来的技术平台既不像真正的技术平台,也会跟传统的出版模式有所脱节,两者都靠不上。

第四,忽略内容建设的重要性。以为技术才是根本,忽略内容才是至关重要的。

第五,管理体制落后。应该说传统出版体制和模式跟所谓的数字出版模式是两个不同的范式,只有真正地把这两个不同的模式按照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把短板互相弥补起来,才能融合发展。互联网数字出版的体制跟传统出版不是一个先进和一个落后的问题,而是不同优势和面对不同市场形态的问题。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做出的探索

首先,确立用户价值导向,实行不同机制出版主体的一体化运作是实现社会化转型和相互融合的必然成果。我们的做法一是强化传统的出版平台,比如说书报资料中心学术品牌积累了半个多世纪,在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影响力是有目共睹的,这方面不去削弱,不要求转型,不要求在自己的阵地上巩固、发展、坚守,把自己的学术品牌做精做深做得更加厚重,而是把这种厚重的内容迁移到数字出版平台上,从而达到目的;二是建设新媒体平台,就是人大数据科技公司,这家公司完全是数字化出版,跟原来的书报资料中心没有任何的瓜葛。把这两个平台按照不同的工作对象、范围和市场主体分别建立,内容上实行互通,运作上完全分离,实现真正的内容和数字平台的一体化运作。这样才能把传统的出版平台和新媒体平台两者的优势充分发挥,因为公司面对市场变化要快一些,公司的人员架构完全是技术人才,内容完全由书报中心提供,书报资料中心还是我们传统的纸质出版,书媒公司做数字出版机构建立刊网融合的数字出版平台。

第二,服务于读者和阅读研究的全过程。在这个平台上,读者申请项目、参加会议、建立组群,还可以发布自己的成果,包括学者个人的兴趣爱好,在这样一个空间里也都可以呈现,这方面的服务传统纸质媒体根本做不到。

第三,深度挖掘分析数据,满足用户需求。给用户提供数据定制服务,给个人用户、机构用户包括读者在内,对哪个问题感兴趣,需要哪个方面的数据服务,在这个平台上完全可以提供。

第四,学术体系要有学术评价,学术平台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术评价。学术资源的整合,知识网络的连接,挖掘技术的价值,得出预测性的判断。建立复合型的学术评价指标体系,把以同行评议为主的内容评价和以数据统计分析的数据判断两者结合起来。现在的数据评价体系,有的过分偏重于所谓的内容评价,就是我们过去定性的引进国际上的评价,有的过分看中数量分析,比如说被引用次数等影响因子,这样的评价分析出来的结果跟实际在学术研究和学术整体评价的过程中有时候是一致,但很多时候分离性很强,没有真实地反映出学术研究的状态,拿被引率去搜,谁被引率最高,肯定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被引率最高。我们想把这两者比较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有较好的科学性和直观性。

以上是我们做的新媒体,一方面我们把现有资源迁移到数字平台,另一方面以平台为起点进行延伸和扩张,形成几个不同的完整链条。通过几个链条的服务,实现了用户价值导向,实时内容推送。公司化的运营体制,但运作要一体化,从内容上几个方面要统一起来,确定一主两翼的架构。

从结论上来讲,传统的学术期刊要打破自己固有的顾虑和禁忌,要有所创新,建立用户导向为核心,把学术期刊内容进行精细化运营和数据分析,最大限度发挥学术期刊的科研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真正的刊网融合发展。我们希望用智慧、科技、文化的力量打造中国最具活力和成长性人文社科专业的期刊出版社。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任兼党委书记)

移动核心网分组域演进策略 第6篇

LTE (Long Term Evolution, 长期演进) 是由3GPP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 定义的移动宽带网络标准的下一个演进目标:“发展一个能提供高数据速率, 低延时和面向分组业务的无线接入系统架构”, 确定了3GPP接入技术的长期演进计划。LTE采用“扁平”的无线访问网络结构, 取消RNC节点, 简化网络设计。实现了全I P路由, 网络结构趋近于I P宽带网络结构。

3GPP还开展了一项平行研究, 即系统架构演进 (SAE) , 来展示核心网络的演进内容, SAE架构的目标与LTE完全相同。SAE采用全I P承载, 控制面与用户面分离的扁平架构并支持各种网络共接入的特点, 实现核心网的融合, 使得网络结构更加简单, 降低了网络运营成本。同时支持各种接入方式之间的无缝移动性, 提供更高的用户数据速率覆盖率;此外SAE架构优化了I P传输网络。

LTE致力于无线接入网的演进 (E-UTRAN) , 系统架构演进 (SAE) 则致力于移动核心网分组域的演进 (演进型分组核心网EPC) 。LTE和SAE共同组成演进型分组系统 (EPS) 。

2 SAE系统架构

SAE系统架构 (图1所示) 采用两层扁平网络结构, 主要网元包括移动管理实体 (MME) 和服务网关 (Serving Gateway) 、演进型分组数据网关 (evolved Packet Data Gateway, ePDG) 、策略和计费规则功能 (PCRF) 、归属用户服务器 (HSS) 等。实现了移动核心网分组域的控制平面和用户平面相分离, 由MME负责控制平面的处理。3GPP原有网络 (例如2G、3G、LTE等) 和非3GPP网络 (例如Wi Fi) , 分别通过服务网关 (Serving Gateway) 、演进型分组数据网关实现接入SAE系统。

3 移动核心网分组域面向E的演进策略

3.1 移动核心网分组域网络融合思路

这里讲的网络融合是指通过设备的共用综合实现2G、3G、WLAN、LTE等接入网业务的网络方案, 也就是说相同的核心网既为3GPP网络用户服务, 又为非3GPP网络用户服务。很显然, 这种网络融合是以设备的共性为基础实现的。

通过核心网分组域设备的融合组网, 不同的接入网之间能够动态共享有限的核心网分组域设备的处理能力, 在不同接入网用户迁移过程中能降低核心网建设的成本。网元种类的减少, 运营商也有利于减少维护成本, 同时提高了网络处理能力, 提升了用户漫游和网络切换的性能。

SAE架构的提出, 为运营商核心网的演进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运营商可以根据网络现状及网络发展定位, 建设基于LTE的SAE架构的试验网, 逐步推进3G核心网分组域的扁平化, 实现SAE架构和原有2G/3G架构的融合, 形成2G/3G/LTE融合的统一核心网, 最后在SAE架构的基础上, 融合Wi Fi等其它接入技术, 全面实现核心网融合目标。

3.2 移动核心网分组域的演进阶段

根据核心网分组域网络融合思路, 运营商可以分以下几个阶段逐步实现核心网分组域面向SAE架构的演进部署, 最终实现2G、3G、WLAN、LTE等接入网的核心网全面融合。

3.2.1 4G技术3G化的引入策略

在目前阶段, 对数据业务流量较大的区域进行现有网元面向LTE/SAE的改造, 构建扁平化网络, 使得网络具备接入LTE用户的能力。网络扁平化后, 可以节省3G网络的高数据流量带来的用户面投资。引入无线LTE需要符合国家政策, 核心网可提前准备向SAE演进, 引入LTE时SGSN核心网元只需增加MME功能的License。现网准备阶段的SAE系统图见图2。

引入场景:数据业务热点地区, 如省会城市或热点城市;

引入时机:2010/2011年建设SAE试验网, 2011/2012年建设SAE商用网络;

网络改造:SGSN升级支持S 4接口, 可选支持MME功能;GGSN升级为SAE GW。

3.2.2 分组网络完全融合前SAE与现网互通方案

原2G/3G核心网分组域经过改造后, 其SGSN和GGSN分别能够具备MME和SAE GW (Serving Gateway) 的功能, 原2G/3G网络的HLR也能够实现HSS的功能, 存储LTE用户的数据。这样在LTE商用阶段, 2G、3G、LTE的基站能够直接接入现有核心网, 形成融合网络。次阶段SAE系统图如图3所示。

MME支持基于GTP v1的Gn接口, 与2G/3G的Gn Gp SGSN互通, 适合2G/3G分组网与SAE完全融合前, 现网不需要改造, 保护投资;S4 SGSN与MME融合方式部署, 避免现网多次改造, 增加投资。

3.2.3 业务连续性需要考虑网关的正确选择

如果用户从S4 SGSN/MME附着, 网络选择SAE GW提供业务, 业务能够保证连续性;如果Gn SGSN需要软件升级后, 用户从Gn SGSN附着, 网络需要根据用户属性及终端能力选择GGSN或者SAE GW。

4 移动核心网分组域网元部署策略

4.1 MME集中部署降低维护成本

控制和承载分离的网络是MME的集中部署成为可能, MME作为一个纯粹的控制面节点, 集中部署 (图4) 不会给骨干网引入过多的流量, 还得到更低的建设和维护成本, 更少的机房资源, 更少的节点数量有利于降低维护成本, 更好的网络性能。

通过POOL组网能够进一步提升MME的业务范围, 降低MME间位置更新和切换的频率, 提升网络的性能和网络扩展能力。通过部署大容量、高性能的MME, 可以提升网络的扩展能力, 实现网络的快速扩容。

4.2 业务驱动SAE网关层次化部署

分布式的网关部署将会成为未来网关的主要部署形式, 这是因为:网关随互联网IDC逐步下移, 并且本地业务的本地交换也需要网关下移, 从而提升承载网效率和用户的业务感知度。集中式的网关在未来网络部署中依然需要, LTE部署初期, 继承现有集中部署的模式, 维护现有的运维体制。SAE网关层次化部署如图7所示。

4.3 LTE引入初期采用新号段HSS独立部署

LTE引入初期只提供数据卡业务, 用户采用独立号段, 部署独立的HSS设备, 如果考虑用户在不同网间切换, 可以部署独立的HSS/HLR融合设备 (图8) 。HSS独立部署可以减少对现网HLR的影响及其周边网元的配合, 便于业务的迅速开展。

4.4 现网用户向LTE迁移阶段的HLR与HSS融合部署

现网用户向LTE迁移阶段, LTE网络规模部署用户扩展到普通移动终端。现网HLR为升级支持HSS (图9) , 实现用户不换卡不换号平滑向LTE迁移。

在网络全面融合阶段, SGSN与MME融合、GGSN与SAE GW (Serving Gateway) 融合、HLR与HSS融合, 实现统一用户面、统一控制面、统一用户数据、便于业务的统一发放与管理, 能够接入2G、3G、LTE、Wi Fi等网络。实现核心网资源的有效共享, 降低网络运营成本, 方便迁移用户到不同的网络, 提升用户体验业务的感知度。

5 中国移动2G、3G、WLAN、LTE发展定位策略

GSM、TD-SCDMA、WLAN和LTE等四种网络具备不同的无线覆盖能力和业务承载能力, 将在中国移动未来网络发展中长期共存、互为补充, 因此四网融合协调发展是目前中国移动网络发展战略的重要考虑内容。

移动核心网IP承载方案研究 第7篇

随着电信业务和IP技术的的发展, 核心网IP化是未来电信网络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运营商对现网进行核心网IP化改造, 可实现移动通信网络结构的简化与优化, 使组网更加灵活, 传输带宽得到充分利用, 并可为基于IP的下一代移动技术的到来做好充分准备。

核心网IP化改造涉及多专业之间的相互配合, 存在很多技术细节, 比如承载网的建设、核心网设备的接入、IP话路与TDM话路的转换等等。其中承载网的建设是核心网IP化改造的重要环节, 本地的承载网络既要负责与骨干网络衔接, 又要支持核心网设备的有效接入, 需要满足电信业务所需的各项要求, 本文主要研究移动核心网IP化改造过程中的IP承载方案。

一、移动核心网IP化的业务要求

为保证电路域业务顺利有效的开展, 对于移动核心网上联的本地承载网来说, 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1网络的可靠性

网络的可靠性, 即在网络设备出现故障或链路出现中断的情况下, 仍能保障电路域业务不会中断。由于电路域业务对实时性的要求很高, 因此, 网络的可靠性对于用户的业务体验来说至关重要。

1.2网络的稳定性

对于大规模的全国网络来说, 应尽可能地减少其他本地网络的发展及改变对本地承载网的影响, 保持网络的稳定性。满足这样的要求, 就可以有效减少本地承载网及核心网设备的处理资源, 减轻网络设备的压力, 为保证电路域业务的稳定奠定基础。

1.3对QoS的有效保障

由于电路域业务对于QoS要求相对较高, 对于本地承载网络来说, 应尽可能地保证电路域业务的Qos, 包括信令及媒体数据。

1.4网络发展的需求

本地承载网应该具备可扩展性, 即可以根据网络的发展, 平滑地扩大网络规模, 并尽可能地减少对现有网络的影响。

二、IP承载网建设方案

2.1本地承载网建设方案

本地承载网由接入路由器 (SR) 和汇聚路由器 (MR) 设备组成, 业务设备 (如CS域、PS域设备等) 通过接入路由器接入, 并经过汇聚路由器汇聚后统一接入IP全国骨干网。本地承载网内部链路之间启用ISIS路由协议, 并启用MPLS VPN方式进行不同业务之间的隔离。

本地承载网与IP承载网骨干网之间, 启用EBGP协议互通, 采用OPTION A的方式实现跨域链接。组网拓扑如下图1所示。

本地承载网总体建设原则如下:

(1) 本地IP承载网内设置一对汇聚路由器与IP承载网骨干网连接。根据本地网内的节点及业务量情况, 汇聚路由器可与本地业务接入路由器合设也可以单独设置。

(2) 各业务节点成对设置业务接入路由器, 本地业务接入路由器与本地汇聚路由器之间以“口字型”连接。

(3) 本地IP承载网内启用MPLS VPN及Qos策略, 实现不同业务的隔离及QoS保障。

(4) 本地业务接入路由器设备原则上按照局址成对设置, 同局址多设备可以共用, 如同局址设置一对接入路由器设备容量/端口受限, 受限因素包括设备能力受限 (槽位数量达到扩容极限值、单板端口数量达到扩容极限值等) 或网络组织受限 (包括传输电路调度、以太网传输距离受限、机房条件受限) 时, 可考虑设置第二对业务接入路由器。

软交换设备直接接入同局址的移网本地IP承载网业务接入路由器 (信令部分也可经汇聚后接入) 。原无线侧的业务连接保持现状。

(5) 对于AR与MR设备间可开启BFD机制以保障链路的安全, 加快对链路中断的检测速度, 从而尽快实现网络的路由收敛。

(6) 为了减少本地网络配置时的工作量, 建议将MR设备成对设置成VPN路由反射器, 本地承载网内的设备同路由反射器建立邻居关系。

2.2本地组网方案的优点

本地组网承载网建设方案有如下优点:

2.2.1业务的隔离与QoS

通过设置MPLS VPN, 可以有效地将不同业务进行隔离, 避免不同业务数据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可以引入QoS保障机制, 以保证在网络拥塞的情况下, 语音业务仍能有效安全地传输。

2.2.2网络的稳定性

由于本地承载网与骨干网间启用EBGP协议, 该协议有效地对骨干网域与本地网域之间的网络进行了隔离, 减少了由于本地网络变动而对骨干网络的影响, 使网络中的路由设备稳定。

2.2.3便于维护及可扩展性

所有核心网软交换设备统一接入局址内的一对业务接入路由器, 并通过汇聚路由器实现与IP承载网骨干网的连接。这样做可以屏蔽软交换和IP承载网骨干网之间异厂家的差异、分清维护界面、有利于整网的维护。

并且, 将MR设备成对设置成VPN路由反射器, 有利于减少本地承载网内各网络设备的邻居关系的配置, 从而便于以后的网络扩展和网络维护。

2.2.4减少对IP骨干网络设备的压力

通过本地组网, 本地业务可以通过本地承载网进行疏通, 不用经过骨干网AR设备进行数据的转发, 从而有效地减少IP骨干网的处理压力。由于本地业务经过本地汇聚路由器汇聚, 可以减少对骨干IP承载网AR设备的端口需求。

2.3本地组网承载网方案的相关配置

为满足移动核心网的各项业务需求, 本地承载网需要做如下配置:

2.3.1 EBGP的协议配置

由于本地承载网与骨干网间需要配置成两个不同的自治域, 因此建议MR与AR间开启EBGP协议, 实现Option A模式的跨域VPN, 同时MR与SR间开启IBGP协议。

2.3.2 BFD配置

经过实验室的实验验证, 开启BFD协议有助于提高链路故障的检测效率, 从而在网络链路出现故障的时候, 能够及时收敛路由表从而切换到其他的有效链路。

2.3.3 MPLS LDP以及VPN相关配置

本地承载网内链路之间启用ISIS路由协议, 内部启用MPLS VPN方式进行不同业务之间的隔离。

2.3.4 QoS配置

本地IP承载网内启用MPLS VPN及QoS策略, 实现不同业务的隔离及QoS保障。QoS设置应根据业务的需要划分不同的业务保障等级, 并采用PQ或WFQ等多种策略组合实现在网络拥塞的情况下, 仍能有效保证重要数据的传输。由于语音业务对数据的实时传输要求较高, 因此在网络组建的时候, 应当将语音业务的数据至于较高的优先级。

但应予以注意的是, 各厂家设备对于Qos优先级队列的默认设置不同, 华为、中兴设备的第6优先级队列、思科设备的第1优先级队列、爱立信设备的第0优先级队列、贝尔设备的第7优先级队列被设置成供协议报文使用的优先级队列。因此, 在规划QoS优先级队列时, 应根据各厂家设备的不同情况, 尽量避免在协议报文存在的优先级队列中同时允许业务数据的通过, 以避免因业务数据容量超过限制而导致网络中断。

三、本地IP承载改造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VPN的规划

根据业务隔离的原则, 核心网软交换IP化改造以后, 信令及媒体数据业务需要划分在不同的VPN内, 以实现数据隔离。由于Nc、Nb接口为端局间以及端局与汇接局 (CMN) 设备间的接口, 因此各核心网设备的Nc、Nb接口所在的VPN需要统一, 否则将无法建立呼叫。

MC接口为MSS与MGW间的内部控制接口, 综合考虑池组化以及减少全国核心网地址学习的压力的需要, 在设备可以将Nc、MC接口地址分离时, 则可以考虑该接口在省内或本地网范围内进行VPN的统一。

3.2对骨干网及本地承载网间联络的保护

本地承载网与骨干网间采用EBGP协议, 由于EBGP协议的稳定性导致该链路在进行路由收敛时会较慢, 因此建议本地网汇聚路由器 (MR) 与骨干网接入路由器 (AR) 设在同一局址, 以降低链路中断的可能性。

四、结束语

本文详细分析了本地承载网的组网需求, 描述了本地承载网的配置原则。但由于本地承载网的建设要综合考虑与骨干网、核心网设备及互联问题, 同时还要考虑网络管理、网络拓展等因素, 在网络发展演进过程中, 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因此, 我们还需要在以后的网络演进过程中不断完善本地承载网的配置, 以满足未来的业务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美]Charles M.Kozierok《TCP/IP指南底层核心协议》人民邮电出版社

移动互联时代的核心网建设思路 第8篇

随着移动宽带技术向我们的社会和生活的全面渗透以及移动互联网的空前繁荣, 不知不觉间, 我们即将迈入万物移动互联 (M-ICT) 的新时代。

在这个新时代, 作为移动互联接入管道提供者的运营商, 其传统优势地位却正在不断遭受着来自各个层面的冲击和蚕食。一方面传统话音/短信业务在移动互联网OTT业务的冲击下, 正呈现出快速的衰退趋势。微信、Skype、Facebook等新型移动通讯社交应用以免费的形式, 更丰富的体验在短短几年内就快速取代传统通讯方式成为日下人们通讯的首选, 使运营商传统电信业务方面的收益快速萎缩。另一方面, 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创新模式不依赖于移动网络和运营商, 导致运营商被彻底沦落为“管道工”的角色, 难以从活跃的移动互联网创新中获得持续的收益。加之传统电信网络专用设备多, 相对IT网络更高昂的建设费用、更庞杂的运维开支和更封闭的业务形式, 使电信运营商在“收”“支”两端都陷入了困境。

面对这样的境遇, 运营商除了顺应时代变化, 不断变革自己, 实现转型, 没有更好的出路。

运营商角色定位的变化

目前, 全球很多运营商都在进行着多方面的尝试, 希望在这场变革中尽快找准自身的定位, 以获取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面对OTT的挑战, 很多运营商纷纷推出基于IMS的Vo LTE业务和RCS业务替代传统话音/短信业务, 展开和OTT的竞争。与传统话音/短信相比, Vo LTE/RCS业务可以提供高清的语音感受, 更丰富的信息媒体类型;相较移动互联网OTT业务, Vo LTE和RCS业务又可以提供更可靠的业务质量, 更广泛的业务互通性和更私密的业务安全性, 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业务体验。从2012年8月, 韩国移动运营商SK电讯、LG U+等少数几家运营商首批提供Vo LTE服务, 经过2年多的市场培育和技术完善, Vo LTE已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Verizon、AT&T、中国移动等大T也相继宣布加入, 商用化Vo LTE已不断壮大, 走向成熟。

面对移动互联“管道工”的角色困扰, 运营商们也在不断进行多种角色的尝试。从当初“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到现在的“流量经营”、“开放合作”, 运营商在不断的试错中逐渐找准自己的位置:通过给移动互联网客户提供差异化的增值服务去获取收益, 合作共赢。如美国运营商Verizon针对个人、集客、政府等领域推出的不同服务, 国内运营商也正在积极推动和CP/SP的后向合作, 如中国联通推出的定向流量包业务, 中国移动正在推动的流量800、视频保障等业务。

在此过程中, 运营商越来越发现原有的电信网络架构过于僵化, 难以适应移动互联网快速多变的业务模式与场景的需要。他们希望能够更好地将网络各方面的能力释放出来以获得更多的增值收益。为此, 业界纷纷推出了各种流量经营解决方案, 如中兴通讯推出的“数据智能网”解决方案, 通过引入能力开放接口、大数据分析能力、用户体验的闭环保障系统为运营商提供了一整套用户差异化服务能力, 为运营商构建了一座通向“移动互联网协作创新“的桥梁。

SDN助力运营商向新战略转型

针对电信网络居高不下的TCO和业务封闭、新业务引入周期长的问题, 运营商们也在不断寻找更好的解决方式, 近几年兴起的虚拟化和SDN技术让运营商看到了曙光。虚拟化技术提供了将一套IT服务器的相关资源 (如计算、存储和网络) 虚拟化成多个不同的虚拟机为不同的用户使用的手段。在电信网络中引入虚拟化 (NFV: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 , 可使其摆脱对于专用设备的依赖, 促进电信网络硬件资源的IT化、通用化, 减低硬件采购成本, 同时通过虚拟化可以促进电信网络物理资源的共享, 充分提升硬件资源的利用率。此外, 电信硬件的IT化、通用化也为第三方新业务的引入开启了一道方便之门。因此虚拟化技术可以更好地促进电信设备软件和硬件分离, 使电信网络具备更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SDN技术源于IP网络的路由控制, 它通过将路由设备的控制和转发相分离, 将原来改变网络拓扑需要对网络中大量路由器进行路由配置的工作转化成只需要通过控制面集中配置并下发到转发面执行的方式, 从而使网络路由维护的工作得到最大的简化。此外, SDN通过开放接口还可以引入第三方应用来控制业务流的路由。在电信网络中引入SDN技术, 不但可以提升网络部署的自动化能力, 实现基于业务的灵活组件调度, 同时, 通过在移动网络节点 (如SAE GW) 内部引入SDN化理念, 还可以有效促进整个网络的扁平化, 提升报文转发的效率。将NFV和SDN相结合, 使电信网络真正成为了可以按照不同客户需求进行实时定制, 根据不同的网络状态进行自适应调整的“智慧型网络“。

可以说, NFV和SDN代表了未来电信网络的发展趋势。目前, 很多标准化组织如ETSI, ONF都在积极推动NFV和SDN在电信网络中应用的标准化工作, 国内外很多运营商也在进行NFV和SDN的技术验证, 如Vodafone、德电、中国移动等都在积极进行IMS和EPC网络的虚拟化验证工作, 而西班牙电信 (Telefonica) 更在MWC 2014展会上公布, 将在集团网络上推采用NFV (网络功能虚拟化) 技术的UNICA计划, 对其移动网络和固网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并希望到2016年, 在30%新建网络都实现架构的虚拟化。

移动核心网怎样应对物联网的冲击 第9篇

关键词:物联网,移动核心网,媒体,号码资源

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成为通信行业最新的增长点, 物联网成为各个运营商关注的重点, 运营商是物联网智能通信管道的提供者, 同时也是物联网能力平台的提供者和运营者。从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转变与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 不同的通信对象和不同的通信模式, 对现有运营商的核心网提出了挑战。

一、目前核心网的承载能力分析

1.1 号码资源。

目前的移动核心网中普遍使用IMEI、IMSI、MSISDN、IPv4地址进行设备标识, 可以满足H2H设备标识需求 (以IMSI为例, 大约有10个亿个号码资源) 。未来物联网的终端将有爆发式的增长, 现有号码资源很难满足要求。

1.2 分组域容量。

核心网络负荷包括控制面负荷与媒体面负荷。大规模的M2M设备同时接入到核心网, 同时发送数据到M2M应用平台, 核心网会遭受非常大的负荷冲击。控制面:核心网的移动性管理网元需要同时处理终端的接入控制, 频繁进行附着、激活、业务请求、创建承载等信令交互, 会造成控制面负荷过载的发生。媒体面:当数据交互同时发生时, 大量的M2M终端通过核心网的媒体网关与同一个远程服务器进行数据通信, 这就可能造成媒体网关数据拥塞, 引起媒体面负荷过载的发生。

1.3 Qos策略。

要求核心网支持QoS功能, 能够根据HLR中用户QoS签约参数, 以及MS、BSS、SGSN和GGSN之间的协商决定MS的QoS特性, 并通过网络资源的分配和调度最终实现QoS。

不同策略的Qos保证不同的业务需求, 适应物联网多业务多终端的管理方式, 优化资源利用。

1.4 运营维护。

物联网与目前的个人通信业务形式不同, 运营维护与个人通信都有不同的要求。物联网处于不断创新和开发阶段, 对系统改造和新功能加载频繁, 需要更高的维护要求。

二、核心网建设策略

2.1 号码资源。

物联网发展初期, 运营商可采用现有的号码资源发展数量较少的试点性质的业务。采用现有资源更有利于运营商快速有效的开展前期物联网业务, 占据有利市场地位。发展后期, 随着业务类型和终端爆发式的增长, 势必要采用新的号码资源-专用的物联网号码资源。

对于专属的号码资源, 建设专属的HLR便于号码段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2.2 网元设置。

物联网以数据和短信业务为主, 对核心网HLR、GGSN、SMSC在扩展功能需求、建设规划、QoS、网络维护和安全性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需求。

(1) 功能: (1) HLR:为了提高批量操作效率, 支持与BOSS之间的Soap接口;为提高10648号码利用率HLR应能扩展支持临时号码池和定制的数据制作流程; (2) GGSN:为实现动态的QoS, GGSN应能、扩展支持、PCC; (3) SMSC:物联网重点应用对短信可靠性要求较高, 时延要求不高, 需要为这些短信设置比个人用户更强的丢弃机制, 和较弱的重发机制;支持多级别的短信Qos;

(2) 容量:物联网业务与现网个人业务话务模型差别较大, 业务量规划相对独立;

(3) 运维:个人业务的话务高峰和升级调整不应影响物联网业务的运行;由于号码分配不再分省, 因此话单采集应由基地平台统一采集分发。

所以, 考虑到物联网功能扩展、业务容量规划、物联网与现网业务的影响、安全需求、计费和运维管理等, 单独建设专属HLR、GGSN更适合。与无线直接相连的核心网MSC/VLR、MGW、SGSN设备难以实现设备专用, 可由现网设备兼做。

2.3 维护管理。

物联网应用与个人业务应用类型不同, 从设备物理上的区分, 可以避免个人业务升级改造和节假日拥塞时对物联网应用的影响, 需要建设独立物联网元集中运维、集中管理。

三、总结

物联网发展初期, 为了便于灵活迅速的开展新业务, 可在现有网络中开展实施。

移动核心网优化的要点及方法研究 第10篇

1 移动核心网优化的作用

移动核心网的优化主要包含于无线网络的优化中, 作为无线网络优化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 其优化措施直接关系到用户网络的质量及需求。移动运营商只有重视对核心网进行优化, 才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 保障自身的经济效益。

移动核心网的优化体现在网络升级便利、网络结构合理、易于维护与管理、提高网络安全性、增强网络容量与集成度、实现核心网的软交换和提升业务能力等方面, 既可以为用户提供多媒体的信息服务与多功能语音服务, 又可以通过优化, 分析移动通信网络运行情况, 及时解决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保障核心网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为移动网络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 移动核心网优化的思路

移动核心网的优化主要内容为网络结构优化、系统配置优化、接续时长优化、网络指标及系数优化、话音质量优化和局数据优化等方面, 其优化的思路主要为: (1) 从移动网络的结构出发, 对网络中个网元结构与功能进行全面系统的把握, 保障移动核心网优化工作有序开展; (2) 初步分析系统的统计报告, 确定移动核心网进行优化的方向与重点, 提高优化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3) 检查移动核心网优化过程中的关键性信息与数据, 保证优化信息的可靠性; (4) 对移动核心网优化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整理与初步定位, 对其中关键性的问题进行集中分析和优先处理, 并对网络结构采取适当的调整与完善措施; (5) 对移动核心网的接通率采取呼损分析措施, 配合无线解决其中存在问题, 并对移动核心网的优化工作及优化网络进行科学合理的总结与评估, 保证移动核心网优化的效果。

3 移动核心网优化的要点及方法

网络结构的优化方法。网络结构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到移动网络的质量。网络结构优化主要为对信令网与话务网的连接方式、网络结构、本地网络配置和路由设置等各个方面进行规范与调整。随着移动核心网的发展和网络规模的扩大, 网络容量也在不断增加, 移动核心网需要做好网络结构优化, 以保证网络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例如在电路域核心网的优化中, 运营商需要做好网络性能的调查、业务路由分析、信令网分析、网络阻塞分析和网络负载观察等各项内容的优化, 以找出业务性能较差环节;在分组域核心网的优化中, 通过对设备与业务容量分析、网络拓扑性能的优化、分组核心网络的安全性及配置分析和业务模型分析等, 得出网络瓶颈、负载分担和容量浪费的状况, 从而提高用户对网络性能的满意度。

系统配置的优化方法。在移动核心网系统的配置相同时, 如果设置方法不同, 则会使核心网出现负荷不均衡问题, 为移动网络埋下安全隐患。因此, 在交换机的开局过程汇总, 运营商需要进行合理规划, 将同局向信令与话路分配于不同模块上, 同一模块也需要均衡配置不同局向, 以避免在移动核心网运行的过程中模块负荷出现不均衡或者局向信令全集中于统一模块上, 影响移动网络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在进行系统配置优化时, 运营商可以采取均衡负荷、扩容模块和调整模块局向等措施, 这样既可以提高移动网络利用率与安全性, 又可以对移动网络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为移动核心网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依据。

接续时长的优化方法。寻呼的接续时长直接关系到移动核心网的质量。影响寻呼接续时长的主要因素为寻呼、被叫支配与主叫支配。因此, 在对寻呼的接续时长进行优化时, 需要从如下方面入手: (1) 寻呼方面。寻呼方面的因素主要为寻呼间隔、再寻呼的次数和映射位置的登记等, 调整寻呼因素对优化寻呼的接续时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映射位置的登记对寻呼接续时长影响最为显著, 运营商可以通过增加访问的时间和减少辩解等途径, 降低寻呼中映射位置登记比例, 实现优化寻呼的接续时长目的。 (2) 寻呼的成功率方面。虽然优化寻呼的成功率不会直接影响其接续时长, 但是在修改SCI值、优化再寻呼的次数及寻呼间隔的过程中, 也可以减少寻呼失败的次数, 提高用户对移动网络的信任度和感受度。 (3) 早指配方面。指配分为早支配与晚指配, 二者区别主要为TCH信道的分配时机不相同。对主叫而言, 早指配顺序为指配→Alerting消息, 晚指配为Alerting→指配;对被叫而言, 早支配顺序为指配→摘机, 晚指配顺序为摘机→指配。因为指配和寻呼的接续时长较大, 所以早支配最为适合, 在主叫支配将要结束时, 发送出Paging请求, 使主叫侧指配请求和寻呼可以同时进行, 从而减少接续时延, 提高寻呼的成功率。

网络指标及参数的优化方法。网络指标能准确反映出移动网络质量的优劣, 而网络指标及参数优化也是移动核心网优化的主要内容之一。交换侧指标主要为交换系统的接通率, 系统接通率的考核指标为交换系统的接通率×无线系统的接通率。运营商可以通过规范路由、局数据和解决中继溢出等途径, 对交换系统的接通率进行优化。同时, 运营商可以对交换机参数与计数器值进行优化, 以提高寻呼的成功率指标。例如在贝尔设备的交换机中, 运营商可以将VLR清除服务区外用户的时间参数改为1d, 这样可以提高2%的寻呼成功概率, 降低3%的VLR占用率。此外, 运营商可以利用T305与T308的计算器值对挂机后出现掉话情况进行优化, 并对同无线侧的周期进行更新, 调整MSC中隐含关机的时长, 从而避免因长时间的脱网而出现呼叫失败的情况。

话音质量的优化方法。在移动核心网系统中, 当MS/UE相互将进行呼叫时, 其二次编码将会对语音信号产生不利影响。为了消除这种影响, 在主叫MS/UE与被叫MS/UE的语音编解码器相同时, 可以对编解码器功能采取关闭措施, 让发起端MS/UE与终结端MS/UE之间的语音信号可以进行透明传输, 而语音信号将只会在发起端MS/UE进行一发编码, 以及在终结端MS/UE进行一次解码, 这样就不会影响语音信号的传输质量。如果网络访问两端编码器的类型相互不匹配, 通过协商TFO的优化参数, 从而建立起TFO。本地UE先发出TFO_REO消息, 表明系统识别标识与编码器主要特征, 而远端将会对本地TC回应TFO_ACK消息, 由本地TC和远端TC共同完成这一个过程。在本地TC接收到远端TC发出的应答消息, 并且判断出两边的编码器相互兼容后, 就会进入到TFO的状态。为了顺利建立起TFO, 本地与远端TC需要发出TFO_TRANS消息, 并在其中定义出传输带宽的占用情况。在本地与远端TC发送和接收TFO后, 并且两端编码器的类型相互匹配, TFO状态就随之建立。

局数据的优化方法。局数据优化在用户呼叫与漫游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化结果不但关系到呼叫功能与漫游功能的顺利实现, 而且关系到移动核心网交换系统资源的开销与占用。但是移动网络的规模非常庞大, 移动设备的机型也非常多, 在局数据格式与制作方法方面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因为局数据做错与漏做而引起的呼叫与漫游问题也层出不穷。因此, 运营商需要做好对局数据的管理, 规范其制作过程和制作方法, 对局数据的优化措施进行认真分析, 消除呼叫与漫游时出现的障碍问题, 这既有利于提高移动网络运行时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又有利于树立运营商良好的形象, 增加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局数据优化是指依据局数据的制作规范与信令路由的组织原则, 对路由数据、号码分析的数据和GT分析的数据进行核对与规范, 其方法主要有修改DPC+SSN寻址方式和GT寻址方式, 将外省数据从启用号段调整为分配号段。同时, 局数据的优化方法还包括清理垃圾数据、优化路由设置、优化号码分析及传送格式等。按照局数据的制作规范进行数据的初步分析, 并将同类号码集中到同一个索引中, 这样既可以简化分析的数据, 又可以避免出现做错与漏做的问题。为了通过优化MSC数据和号码的传送格式, 尤其是本地号码数据, 运营商可以采取最大匹配方式进行局数据的制作, 并且通过对路由设置进行优化, 提高网络安全性与直达路由利用率。同时, 清理垃圾数据可以降低数据分析表的占用率, 以及垃圾数据对非正常资源的占用率, 使局数据更简洁清晰, 提高移动核心网系统运行时的流畅性和高效性。

4 结语

总之, 移动核心网优化非常重要, 其不但可以提高移动网络的质量与利用率, 保障网络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而且关系到运营商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业务种类的增加, 移动核心网的结构将更为复杂, 运营商只有认识到核心网优化的作用, 把握住移动核心网优化的要点及方法, 才能真正推动移动核心网的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 人们对移动通信网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当前的网络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用户通信需求, 加快移动核心网的优化势在必行。文章从移动核心网优化的作用入手, 阐述了移动核心网优化的思路, 从网络结构优化、系统配置优化、接续时长优化、网络指标及参数优化、话音质量优化和局数据优化等方面, 探讨了移动核心网优化的要点及方法, 为保证移动核心网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移动核心网,优化,要点,方法

参考文献

[1]史彦锋.移动核心网录音通知常见问题分析[J].硅谷, 2011 (13) .

[2]谢永基, 吕品.移动核心网Ao IP技术应用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 (11) .

[3]史煜玲.以IMS为基准的移动核心网建设探讨[J].硅谷, 2013 (8) .

[4]李菊香.移动核心网MGW至RNC (BSC) 间传输通道的主备用保护探讨[J].硅谷, 2013 (16) .

[5]丁占荣, 洪超.打造面向未来的移动核心网[J].通讯世界, 2006 (3) .

上一篇:救助分析下一篇:纪实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