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病种范文

2024-07-02

手术病种范文(精选3篇)

手术病种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组选择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5月30日期间收治的符合慢性鼻窦炎诊断标准的患者共207例,分为单病种、多病种两类,详细分为5组:(1)单纯鼻-鼻窦炎(不分单、双);(2)单纯鼻炎(不分单、双);(3)单纯鼻中隔偏曲;(4)慢性鼻-鼻窦炎伴鼻中隔偏曲(不分单、双);(5)慢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填塞材料分三种:单独应用生物止血棉;单独应用膨胀海绵;联合应用生物止血棉和膨胀海绵。慢性鼻-鼻窦炎伴鼻中隔偏曲57例,其中1型3例、Ⅱ型41例、Ⅲ型13例;慢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26例;单纯鼻中隔偏曲:6例;慢性鼻-鼻窦炎:107例,其中1型15例、Ⅱ型77例、Ⅲ型15例;慢性鼻炎:11例。

1.2 方法:

鼻腔填塞材料情况分布见表1,术后患者随访3个月以上,术后以鼻腔出血、鼻腔感染、鼻腔粘连、鼻中隔延迟穿孔为并发症。

2 结果

同期多病种手术及单病种手术应用联合止血材料后,单病种并发症发生率为4.84%;多病种并发症发生率8.43%。两组病例术后出现并发症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和表3。

3 讨论

膨胀海绵术后舒适,但下鼻甲与鼻中隔粘连发生率较高,文献报道接近凡士林纱条,考虑术后黏膜肿胀,下鼻甲内侧面与鼻中隔接触时间较长,发生粘连。结合生物止血棉贴敷于下鼻甲内侧面,在抽出膨胀海绵后,仍能维持隔开下鼻甲及鼻中隔,减少术后粘连的发生。膨胀海绵比较规则,在鼻腔不规则的空间下,填塞后,下鼻甲内侧面部分地方压力不均匀,抽出膨胀海绵后,下鼻甲水肿较重,易干扰鼻腔黏膜毯运动,术后下鼻甲与鼻中隔易粘连。临床观察:术后鼻腔粘连都位于下鼻甲内侧中段与鼻中隔处,而此处恰好是膨胀海绵填塞后,压力最大的地方,术后肿胀较重。而中鼻道采用生物止血棉,可适度维持时间较长,有效的隔离了黏膜面的相互接触,同时填塞压力适度,术后水肿反应减轻,以上为术后黏膜上皮化提供了有利条件。还有一种情况,应用膨胀海绵组的患者多为病变较重的患者,术后炎性反应也较重,这也可能是术后粘连较多的原因。术后当天出血量:抽出填塞物后出血量;抽出膨胀海绵后可有鼻腔少许出血,少于10 mL,鼻部冷敷后2 h内出血可自行停止。术后粘连情况:我们使用膨胀海绵后可发生鼻腔粘连,为2.5%。与文献资料不符。膨胀海绵发生率为17%[1]。

本组病例膨胀海绵单用或联合应用后发生鼻腔粘连较文献低,考虑两个原因:一是严格控制填塞时间:一般48 h;二是联合应用生物止血棉后,在抽出膨胀海绵后,并不同期清理出生物止血棉。这样生物止血棉在鼻腔黏膜肿胀消退期,对预防鼻腔黏膜相互接触起到一定隔离作用。

膨胀海绵缺点:压力较大,术后水肿反应较重,有发生粘连的可能。优点:适宜鼻中隔手术后填塞(上述病例所有鼻中隔手术的患者均采用了膨胀海绵,均无鼻中隔血肿出现),鼻中隔重塑型满意。

生物止血棉术后舒适,无术后出血,无残留顾虑,但鼻腔冲洗时间较长才能自然排除,术后患者鼻堵症状较长。同时生物止血棉干燥状态时较粗糙,质地较脆而疏松,填塞时需压紧填塞,吸水或吸血后为凝胶状物质,可维持1周以上,维持适度生物止血棉的紧密度,保持术腔填充物,有利于黏膜恢复[2]。术后早期不易自行液化排除,需鼻腔冲洗排除。我们措施:术后第5天,如果鼻腔不通气,行鼻腔部分清理,保证中鼻道及总鼻道通畅,部分筛窦内及额窦口的生物止血棉给予保留。有利于隔开中鼻甲外侧面与开放后的筛窦、额窦口,上颌窦口,防止中鼻道粘连,有利于鼻窦术后引流。能有效止血,维持术腔形态,可覆盖创面,适度湿度的术腔环境,能促进术区黏膜生长,防止早期抽出术腔填塞物后黏膜损伤的继发出血。

生物止血棉缺点:无较大止血压力,不能控制较严重的出血。当然还有其他类似材料,如纳吸绵材料[3]、数字纱布和藻酸钙[4]、瑞纳凝胶快速止血材料等[5]。但这些材料在基层医院并不容易得到采购。而我们采用的这两种材料临床上非常广泛,价格也比较适宜。市面上同类产品的生产厂家很多,尤其生物止血棉(有的产品名字是:止血海绵)许多科室都在使用,非常易得。

慢性鼻-鼻窦炎围手术期中手术后术腔尽量使用止血效果好、可吸收、生物相容性和保湿功能好、能促使上皮愈合的填塞材料[6]。生物止血棉能基本满足上述鼻窦填塞要求,结合膨胀海绵应用于同期行鼻中隔手术。能够相互弥补两类材料的缺点,发挥各自的优点。目前是比较适宜的联合填塞材料。

在目前没有任何一种材料可以同时满足鼻腔、鼻窦、鼻中隔同期手术不同术腔及创面要求的情况下,因患者病情不同,采取的止血要求也不同,目前难以同时兼顾适度压力及创面止血。膨胀海绵适宜伴鼻中隔偏曲手术或下鼻甲手术,生物止血棉适宜鼻窦手术及下鼻甲与鼻中隔的隔离手术。降低术后鼻腔黏膜肿胀期的鼻腔黏膜相互接触,减少鼻腔粘连。联合应用止血材料(两种不同止血机制的材料)是目前最适当的选择,在保证术后有效止血、有效维持术腔空间结构;同时有效减少传统材料的不良反应前提下。采取以上两种材料具有安全、价格较低廉、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易于推广,能适应目前鼻内镜下同期多病种慢性鼻窦炎伴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或单病种慢性鼻窦炎、慢性鼻炎、鼻中隔偏曲手术的填塞,有利术后病程缩短,有利于疾病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戚意冰,郑开敏.三种填塞物对鼻内镜术后出血及粘连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08,3(6):35-36.

[2]段成规.慢性鼻窦炎术后中鼻道填塞材料粘连发生的对比-凡士林纱条与生物止血棉的对比[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6):3823-3824.

[3]谢佳,颜永毅,于锋.鼻内镜术后两种处理方式的疗效比较[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2,4(23):36-38.

[4]和守睆,沈志豪,金晓杰.鼻内镜术后两种鼻腔填塞物的疗效对比[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1,6(12):67-69+73.

[5]陈秀梅,张庆泉,栾信庸.三种鼻腔填塞材料在鼻内镜手术中的疗效比较[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06,5(8):438-440.

手术病种 第2篇

医疗卡

及定点就诊医院的通知

各院、系、教学部,校直机关各部门,各直属、附属单位:

我校在职、退休教职工于2007年2月1日起参加安徽省直基本医疗保险,根据医疗保险规定,参保人员中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病三期、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肝硬化、肾透析、肾移植术后这八种病之一或以上的,应及时办理特殊病种门诊医疗卡并选择一家门诊定点医院治疗。具体办法如下:

1.先由个人持合肥市基本医疗保险证到合肥市区内三级医院进行诊断并填写《安徽省直参保人员就医特殊病种门诊申请表》,再经该院的医疗保险管理部门盖章确认。

2.凭上表并附一张一寸彩色照片交校医保办公室(设在校医院),这次由校医保办公室集中到省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办理“合肥市基本医疗保险特殊病种门诊医疗卡”

3.特殊病种门诊就诊定点医院的选择: 可根据情况自行选择。根据省医保办的推荐,最好在一级医院办理,这样能及时给予每年两次的核报;二级以上的大型医院目前有延迟报销的现象。建议首选安徽大学医院。一是方便就诊、取药、治疗。二是校医院门槛费低,医药费价格低,报销比例高,可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省医保办规定,特殊病种患者在定点门诊治疗累计发生的门诊医疗费用,一个年度内按一次住院的待遇进行报销。校医院门槛费只收200元,三级医院门槛费为600元。校医院报销比例:≥30年工龄在职、退休教职工报销97%,在职教职工报销94%;三级医院:≥30年工龄在职、退休教职工报销95%,在职教职工报销90%,三是报销次数多,方便教职工。4.特殊病种门诊所发生的任何医疗费用,在个人所选定的特殊病种门诊定点医院进行审核报销。

5.持有2001年《合肥地区基本医疗保险特殊病种门诊医疗卡》的教职工,请将原卡在1月29日前交到校医保办(校医院),由校医保办于30日集中送到省医保中心医疗管理科,重新进行确认、审核后换发新卡。(详见关于恢复安徽大学参保人员《慢特病门诊医疗卡》功能办理程序的通知)

安徽大学医院

病种治愈好转标准 第3篇

结算首批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

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 【诊断依据】

1.腹痛:转移性右下腹痛或右下腹痛,逐渐加重;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便秘、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小儿症状出现较早且程度重。

2.全身症状:乏力、头痛、畏寒、发热、脉率加快。

3.查体:麦氏点或右下腹固定性压痛,可有反跳痛,不同程度的腹肌紧张,肠鸣音可减弱或消失。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闭孔试验可能阳性。

4.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尿常规及胸腹透视一般无异常。

5.排除其他肠道疾病、妇科及内科疾病。【疗效标准】

治愈:1.手术切除阑尾,症状体征消失,切口愈合,无并发症。阑尾周围脓肿 【诊断依据】

1.急性阑尾炎病程中持续发热。

2.发病后3-5天右下腹出现肿块,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3.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4.腹部CT或B超可探及局限性包块,其中可有低密度影区。【疗效标准】

治愈:1.手术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伤口愈合,无相关并发症。慢性阑尾炎 【诊断依据】

1.有典型急性阑尾炎病史,遗留右下部疼痛。2.反复发作右下腹部痛,排除其他疾病。3.右下腹部固定性局限性压痛。

4.X线钡餐检查,具备下述一项即可诊断。

(1)阑尾充盈并有压痛,或未充盈但有随盲肠位臵而变动 的压痛。(2)阑尾充盈不规则呈分节状或扭曲固定。(3)阑尾充盈但排空迟缓。(超过48小时)5.排除胃肠道和其他疾病。6.确立诊断的三个标准:

(1)症状体征存在超过2周。

(2)手术及病理确定阑尾有慢性炎症。(3)阑尾切除后症状体征消失。【疗效标准】

同急性阑尾炎。

胆囊炎、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伴胆囊炎 【诊断依据】

1.上腹部或右上腹隐痛、胀痛或右腰背部不适感,发作时可伴发热,可有餐后上腹饱胀、打呃、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常误为“胃病”。多在进油腻食物后症状明显。可有胆绞痛及急性胆囊炎发作史。少数可无症状。

2.查体可有胆囊区压痛,墨菲征阳性,胆囊积液时可扪及肿大的胆囊。3.B超示胆囊萎缩或肿大、有的胆囊壁增厚、合并胆囊结石时可见胆囊内典型的强光团。

4.手术及病理检查可确诊。【疗效标准】

治愈:手术后症状、体症消失,无并发症、切口愈合。急性胆囊炎 【诊断依据】

1.突发右上腹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放射,常有恶心呕吐,可有畏寒、发热、黄疸等,常因油脂餐、劳累所诱发。既往可有类似发作史。

2.查体可有右上腹压痛、肌紧张或有反跳痛,墨菲征阳性。有时可触及肿大之胆囊。

3.B超检查可显示胆囊增大、壁增厚欠滑,可见异物波,光团,声影。CT亦可显示胆囊增大或壁厚或发现结石。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部分可有肝功能改变、胆红素轻度升高。【疗效标准】

治愈:手术后症状、体症消失,无并发症、切口愈合。

腹股沟疝

腹股沟斜疝 【诊断依据】

1.腹股沟区发现可复性包块。

2.包块自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突出。可达阴囊或大阴唇内。3.包块软,有弹性,挤压时可还纳腹腔,压迫腹股沟管深环可阻止包块出现。浅环扩大。病人咳嗽时有冲击感。

4.包块嵌顿时,除局部疼痛外,有腹部疼痛伴有呕吐(肠梗阻、肠坏死症状)。【疗效标准】

治愈:手术后包块消失,切口愈合,无并发症。腹股沟直疝 【诊断依据】

1.腹股沟区发现半球形包块,可为双侧,老年男性多见。

2.包块自赫氏三角区出现。压迫腹股沟管深环时包块仍可出现。3.平卧时包块可自行回纳,赫氏三角可触及腹壁有缺陷。【疗效标准】

治愈:手术后包块消失,切口愈合,无并发症。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诊断依据】

1.多见于长期站立工作、重体力劳动者,久站后患肢沉重、酸胀、困倦及麻木感。

2.立位可见下肢大隐静脉和(或)小隐静脉隆起、扩张、弯曲或蜷缩成团,卧位时消失。小腿皮肤色素沉着、湿疹、脱屑、萎缩或慢性溃疡。

3.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及其深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Pratt试验)示大(小)隐静脉有功能不全和(或)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试验)检查示深静脉通畅。

4.多普勒超声及下肢静脉造影,见浅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及(或)交通瓣膜功能不全,深静脉无异常。【疗效标准】

治愈:手术治疗后,患肢沉重、酸胀等症状及曲张静脉消失,切口愈合。

好转:治疗后静脉曲张减轻,症状改善。

异位妊娠

大多为输卵管妊娠。【诊断依据】

1.多有停经史、急性腹痛、肛门坠痛及少量持续性阴道出血等症状(须注意个别病人无明显停经史)。少数可有蜕膜管型排出。输卵管妊娠早期可有不规则阴道出血,无其他临床症状和体征。

2.腹部有压痛及反跳痛,腹肌略紧张、内出血多时可有移动性浊音,并发生休克。宫颈有举痛,后穹窿可饱满并有触痛,子宫大小正常或稍大而软,一侧附件可能有压痛明显、边缘不清、质软之肿块。

3.后穹窿或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液。

4.妊娠试验阳性,但阴性并不能排除此症。血HCG-β亚基测定,低于同期正常妊娠水平。如病情较轻,诊断不明确,可作HCG-β亚基连续测定。

5.诊断性刮宫,刮出物作病理检查,未见绒毛,子宫内膜可呈蜕膜改变,或出现类似过度分泌的变化(A-S反应)。刮宫后继续流血不止,应怀疑为本症。

6.超声及(或)腹腔镜检查可协助诊断。【疗效标准】

治愈:1.手术切除病变部位,症状及体征消失,妊娠试验阴性,月经恢复正常。

好转:主要症状消失、附件肿块缩小,妊娠试验阴性,月经恢复正常。

子宫肌瘤

【诊断依据】

1.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出血,可引起继发性贫血。浆膜下肌瘤及肌壁间小肌瘤无明显的月经改变。壁间肌瘤往往有持续性或不规则的阴道流血。

2.肌瘤大于妊娠3个月大小以上可扪及下腹部包块,质地较硬,形态不规则。少数可有疼痛及压迫症状,压迫膀胱可出现尿频,排尿障碍,压迫直肠可发生便秘或大使不畅等症状。

3.分类:

(1)浆膜下肌瘤:肌瘤突出于子宫表面,常为多发性。(2)壁间肌瘤:子宫前壁可后壁有球形突起。

(3)粘膜下肌瘤:子宫均匀性增大,如宫颈管松弛,手指伸入可扪及光滑球形的肿瘤。有时肌瘤可由宫颈突入阴道。

(4)阔韧带肌瘤:子宫侧壁突出硬块,进入阔韧带两叶之间。4.用子宫探针探测宫腔,可发现其增长或变形。诊断性刮宫,可在宫腔内触及凸起面。

5.超声及(或)子宫镜检查协助诊断。对于小肌瘤、症状不明显者可借助子宫输卵管造影协助诊断。

6.病理检查可确诊。【疗效标准】

治愈:肿瘤及症状消失。

白内障

总 则

【诊断依据】

1.询问白内障的起病年龄、视力及屈光状态变化,发病及治疗经过。过去眼病史,全身疾患史,家族史及长期用药经过。

2.视功能检查:远、近视力,矫正视力,光定位,光色觉,固视性质检查。必要时进行视网膜视力,视网膜电流图及视诱发电位检查。

3.眼压及前房角镜检查。

4.一般情况下须在散瞳下裂隙灯眼部检查(散瞳禁忌者例外),特别注意晶体的大小、形态、位臵、混浊的形态、颜色与部位,并详细记录。同时检查玻璃体及眼底情况。

5.眼部超声波检查,测量眼轴、角膜曲率。

6.独眼患者或特殊病例须手术摘除白内障时,必须酌情增加结膜分泌物细菌培养,角膜内皮照相,视网膜视力,视网膜电流图,视诱发电位等检查。

7.当白内障引起的视力下降已影响病人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时(一般术前矫正视力在0.3左右),而患者又要求提高视力时,可以手术摘除白内障或在摘除白内障的同时植入人工晶体。手术前检查应排除眼部及全身的手术禁忌症,如慢性泪囊炎、急性结膜炎、严重的心肺疾患等。

一、老年性白内障 【诊断依据】

1.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双侧性,可先后发生,从发病到成熟 的时间可数月到数年不等,视力逐渐减退,患眼无红痛。

2.老年性皮质性白内障的病程分期:

(1)初发期:混浊先出现于周边部皮质层,呈扇形或楔形,灰白色。散瞳后作彻底照法及裂隙灯检查时,这些混浊在晶体赤道部呈辐射状或车轮状排列,瞳孔区透明,对视力无大影响,眼底可见。(2)膨胀期(未成熟期):晶体皮质混浊加重,体积变大,略显膨胀,虹膜被推向前,因之前房稍变浅,用斜照法检查时,可见半月状虹膜投影,裂隙灯检查皮质层可见水泡,水隙、板层分离等。视力显著减退。膨胀期白内障应注意前房深度、前房角及测量眼压。

(3)成熟期:晶体完全混浊,膨胀消退,前房恢复正常,虹膜半月投影消失,视力可仅存手动或光感。

(4)过熟期:晶体混浊纤维分解溶化,不断将水分排出,因之体积变小,在前囊可见彩色的胆固醇结晶或白色的钙质沉着,黄色硬核下沉,前房加深,虹膜震颤。过熟期白内障需注意观察晶体囊的钙化点、皮质液化、核下沉等。注意房水、眼压及晶体不全脱位等。

3.老年性核性白内障:裂隙灯下,胚胎核呈黄色粉尘样混浊,对视力无影响。以后扩及成年呈现棕黑色,视力减退。扩大瞳孔时,彻照法检查,红光背景下可见瞳孔中央有圆形黑影,周边透明区可见部分眼底。【疗效标准】

治愈:1.手术后创口愈合良好,角膜透明,房水清。人工晶体居中,瞳孔圆。

2.视力增进。

二、并发性白内障 【诊断依据】

1.许多全身性疾病和眼病都可引起并发性白内障,因此患者常有相应 的全身性疾病或眼病史。

2.视力下降。

3.晶体混浊:由眼球后节病变所致者,一般先出现于后囊,呈金黄色 蜂窝样锅底状混浊,以后向中心及四周发展,后囊下皮质出现菊花状混浊,并有较多的空泡变性,分布不均匀,最后逐渐扩展至全皮质层,向后扩展至核及后皮质,以致全皮质混浊。

4.超声检查排除晶体后组织异常。

5.眼电生理检查(视网膜电图ERG、眼电图EOG视诱发反应VER)异常者,显示眼底或视路有损害。【疗效标准】

治愈:凡适宜手术者,其治愈标准同老年性白内障。但视力增进程度,随发病原因及眼底损害情况而异。因原发眼病已严重损害视力功能者,视力预后差,有时甚至无恢复视力的可能性。

三、糖尿病性白内障 【诊断依据】

1.系并发性白内障之一种,有糖尿病史,特别是青年性糖尿病,为双 侧性。

2.视力下降。

3.裂隙灯检查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晶状体前囊有空泡及白色小点。

第二期:晶状体皮质呈雪花样混浊。

第三期:晶状体皮质及核全部混浊。

4.血糖、尿糖等实验室检查符合糖尿病改变。

5.注意眼底改变,玻璃体改变、虹膜新生血管形成,前房角的新生血管膜与眼压等。

6.视网膜电生理检查异常者显示眼底有损害。7.超声检查可发现玻璃体病变或有无视网膜脱离。【疗效标准】

治愈:同老年性白内障。视力增进视眼底情况而异。

四、外伤性白内障 【诊断依据】

1.常见于较重的眼球钝挫伤、眼球穿破伤、眼球内异物伤、红外线损 伤,电离辐射或其他职业性眼病。询问病史十分重要,必须了解受伤与白内障发生的关系,间隔时间与发展经过,是否做了治疗。

2.视力下降。

3.裂隙灯下晶状体呈团状、环状可菊花状混浊或全部混浊。有时前囊 膜破裂,破碎的晶状体皮质进入前房;如后囊膜破裂,则将进入玻璃体。可引起继发性青光眼或晶状体过敏性眼内炎。

4.超声和X线检查:可明确晶体皮质是否进入玻璃体,玻璃体有无积血、眼内有无异物。

5.视网膜电生理检查:明确视觉功能状态,以排除眼底并发症。6.眼部检查除注意晶状体的改变外,也注意眼外伤所造成的眼部其他改变,例如:眼球壁是否有破口、疤痕,眼压升高,前房角后退,眼内细小异物残留,铁锈沉着症,玻璃体积血,视网膜震荡,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脉络膜破裂出血,视乳头苍白等。对有异物进入眼内或眶内的可能者,应常规做眼眶X光照片,如可能应行CT扫描,务使眼部得到彻底的检查,排除眼内异物存留。

7.对于复合外伤,应先使患者的全身情况得到稳定,先对全身其它部位的外伤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治疗。【疗效标准】

治愈:1.手术创口愈合良好,混浊之晶体基本清除或少量残留,无明显刺

激症状,无严重并发症,视力增进。2.安装人工晶体者,人工晶体在位,无刺激症状,无并发症,视力

增进。

五、先天性白内障 【诊断依据】

1.询问白内障的发生时间及发展经过,了解母亲孕期有无风疹、感冒、腮腺炎、发热等全身病及用药情况。了解母亲孕期营养情况,是否存在维生素A缺乏,缺钙或甲状旁腺机能障碍等。

2.询问家族史及有无明确遗传因数的存在,与染色体基因有关,有家 族史应描绘发病家谱图。

3.自幼发生,多为双侧性、静止型,仅少数病例出生后可继续发展,混浊区与透明区分界清晰。注意检查全身疾患的存在,如骨骼发育异常,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痴呆及合并先天性白内障的综合症。

4.混浊部位和范围决定了视力下降和瞳孔区发白的程度,临床下分为 六型:

(1)完全性白内障:出生时晶体全混,裂隙灯检查在灰白色混浊背景 上,呈不规则的密度不匀的混浊区。

(2)极性白内障:①前极性白内障是指混浊在前囊中央,表面可隆起 突入前房,呈金字塔状;②后极性白内障是指混浊在后囊中央,呈灰白色。

(3)冠状白内障:散瞳后在晶状体周边部前后皮质的不同层次内,可 见大小不等的棒状或水滴状乳白色混浊,排列成环,不影响视力。

(4)点状白内障:裂隙灯下晶体内散在蓝色、浅蓝色或乳白色混浊小 点,边界清晰。

(5)绕核性白内障:围绕晶体中央呈圆形灰白混浊,上有细小白点,周边有菊花瓣状的白色纤维骑在其上,影响视力,但晶状体最外层的皮质透明,扩瞳时视力增加。

(6)膜性白内障:为完全性白内障液化所致。前后囊膜之间仅有残余 之晶体纤维,呈厚薄一匀的混浊。

5.其它诊断要点与白内障诊断总则所列要点相同。详细检查排除白内 障以外的眼部其它先天异常及同时存在的其它眼病,如:小眼球、小角膜、斜视,眼球肿瘤等。【疗效标准】

治愈:不影响视力者,不需要治疗。明显影响视力者,为防止形成弱 视,应在2-6岁内尽早考虑行白内障摘除术,视情植入人工晶体。手术后 伤口愈合、视力增进为治愈。

六、后发性白内障 【诊断依据】 1.有晶体外伤或作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史。2.视力下降。3.常见前房变深。

4.瞳孔区残留的晶体囊膜及(或)皮质可以增生,而且有皱褶,因此,厚薄不一。裂隙灯下,囊膜呈蜂窝状、条索状或膜状。与虹膜或伤口相连者,瞳孔变形。

5.视网膜功能检查基本正常。【疗效标准】

治愈:1.伤口愈合,混浊组织全部或部分除去,瞳孔领全部或部分透明,视力增进。

2.YAG激光治疗者,混浊组织部分除去,瞳孔领部分透明,视力增进。

胃 癌

【诊断依据】

1.早期无症状或仅上腹不适,隐痛、嗳气、返酸、食欲减退、轻度贫血等;病情进展后可出现明显的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消瘦、进行性贫血、甚至呕吐或上腹部包块;晚期可有肝肿大、黄疸、腹水、可并发穿孔、出血和梗阻等。

2.体检早期常无异常发现,上腹部深压痛或轻度肌张力增强是唯一值得重视的体征,晚期部分病人上腹部可触到肿块,直肠前陷窝或脐部肿块、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转移癌体征;贲门部癌肿侵犯食管,可引起咽下困难,幽门部癌可出现梗阻症状和体征。

3.X线钡餐检查证实胃部有癌肿征象。

4.纤维胃镜检查可见病灶隆起、凹陷、肿块、溃疡等病变。病理活检切片可确认。

5.B超检查可见胃癌征象。

6.胃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可查见癌细胞。

7.实验室检查:部分病人有贫血、低白蛋白血症,CEA升高及大便潜血持续阳性。

8.腹部CT可分析胃癌大小,周围浸润腹腔淋巴结肿大及肝内转移情况。【疗效标准】

治愈:根治性手术后,原有临床症状消失,无严重手术并发症者。好转:姑息性手术或药物、放疗等治疗后,症状改善或病灶缩小。

乳 腺 癌

【诊断依据】

1.乳腺癌的易感因素(高危因素);(1)家族有患乳腺癌者;

(2)月经初潮较早或绝经较晚者;(3)未婚、未育或高龄初产者;(4)一侧乳腺癌经治疗后;(5)患乳腺增生病者;

(6)放射性大剂量或长期接触者;

(7)曾患功能性子宫出血或子宫体腺癌者。

2.乳房内无意中发现无痛性肿块,增大较快,可伴有乳头溢液、溢血,乳头皮肤脱屑、长期糜烂。

3.体格检查可发现双侧乳房不对称、可有乳头抬高或内陷,肿物可有溃烂,局部表面皮肤可凹陷或呈(橘皮样)改变;肿块质地硬,不光滑,可与皮肤及胸大肌粘连;同侧腋窝及锁骨上淋巴结可肿大。

4.钼靶X线摄片可见乳腺内结节状或不规则的肿块影,常伴有手刺,可有钙化。CT还可发现肿块内的坏死灶及局部的皮肤增厚、粘连、回缩以及乳头内凹等。

5.穿刺细胞学检查或切片活检可确诊。【疗效标准】

治愈:根治性手术后,切口愈合,无并发症。好转:姑息性切除术或非手术治疗肿块缩小。

肺炎

【诊断依据】

1.起病急,多数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先驱症状。

2.高热、咳嗽、咯痰,可有胸痛、气促、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见全身衰竭。典型病变者肺部叩诊呈浊音,语颤、语音增强,有支气管呼吸音和湿罗音。

3.X线检查可见肺叶斑片浸润、实变等征象。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多增高。痰涂片及痰培养多可查见病原菌。【疗效标准】

治愈:体温正常,症状、体症消失,血象恢复正常,胸部X线检查肺 部病变吸收,痰培养阴性。

好转:体温正常,症状明显减轻,胸部X线检查肺部病变吸收好转。

脑梗死

【诊断依据】

1.脑血栓形成:(1)常在安静状态下发病。病前可有TIA发作。

(2)多见于有动脉硬化、糖尿病、高粘度血症、低血压及高脂血症等病史的中、老年人。也可见于各种动脉内膜炎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患者。(3)意识多清醒或仅有轻微意识障碍。

(4)症状常在病后数小时到2-3天内达到最高峰。脑局灶体征因梗塞部位而异。颈内动脉系统以内囊附近病变所致的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最多见;椎动脉系统以延髓后外侧病变所致的眩晕、眼球震颤、共济失调、一侧球麻痹、交叉性感觉障碍等最多见。

2.脑栓塞:(1)突然起病。

(2)多见于有风湿性心脏病或心房纤颤史的青、中年人,也可见于亚急性细菌性内膜炎和心肌梗死等患者;偶可由气体或脂肪栓子所致。(3)多有一过性意识障碍,可伴抽搐。

(4)症状于数秒或数分钟内达高峰。以偏瘫、失语、癫痫发作最常见,可伴皮肤、粘膜或内脏栓塞。

脑梗死患者的脑脊液多无色透明。腰穿不作为常规检查,但对于观察颅内压及鉴别诊断方面有时意义重大。CT在8小时内一般不能显示梗死灶,但可以鉴别缺血和出血病变;24小时后可以明确看到低密度区。CT观察脑干病变显示欠清。MRI对于发现小灶梗死和脑干梗死有明显优势。【疗效标准】

参见脑血管疾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详见附录1)。

治愈:意识清楚,血压平稳,肢体及言语功能恢复较好,能自理生活,可遗有轻度神经损害体征。

好转:意识清楚,肢体及言语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变。

脑出血

【诊断依据】

1.多在活动或激动时突然发病。

2.常迅速出现头痛、呕吐和意识障碍,脑局灶性症状因出血病灶不同而异,以基底节内囊部位出血所致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失语最常见。

3.多见于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史的中、老年人。也可见于脑血管畸形、脑瘤和出血性疾病等,并有相应的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所见。4.脑脊液多呈血性,可查到各型巨噬细胞,压力和蛋白含量多有增高。5.CT、磁共振检查或脑血管造影,可进一步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疗效标准】

参见脑血管疾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详见附录1)。

治愈:意识清楚,血压平稳,肢体及言语功能恢复较好,能自理生活,可遗有轻度神经损害体征。

好转:意识清楚,肢体及言语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附录1:

脑血管疾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评定时限】

按治疗后30天进行评定 【疗效评定依据】

按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评分标准进行计分评定。

(一)脑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 意识(最大刺激,最佳反应)积分

⑴ 两项提问:⑴年龄;⑵现在是几月(相差两岁或一个月都算正确)

均正确 0 一项正确 1 都不正确,做以下检查 ⑵ 两项指令(可以示范):⑴握拳、伸掌;⑵睁眼、闭眼

均完成 3 完成一项 2 都不能完成,做以下检查 ⑶ 强烈局部刺激(健侧肢体)

躲避刺激或防御动作 6 肢体回避 7 肢体伸直 8 无反应 9 2 水平凝视功能

正常 0 侧视动作受限 2 眼球侧凝视 4 3 面瘫:正常 0 轻瘫、可动 1 全瘫 2 4 言语:正常言语 0 基本可以交谈,但有表达困难 2 简单交谈 3 几个单字式的联系,借助表情、动作 5 不能言语达意 6 5 上肢肩关节肌力: 正常 Ⅴ° 0 Ⅳ° 1 Ⅲ°抬臂高于肩 2 Ⅲ°平肩或以下 3 Ⅱ° 4 Ⅰ° 5 0° 6 6 手肌力:正常Ⅴ° 0 Ⅳ° 1 Ⅲ°握空拳,能伸开 2 Ⅲ°能屈指,不能伸 3 Ⅱ°屈指不能及掌 4 Ⅰ°指微动 5 0°

下肢肌力:正常Ⅴ° 0 Ⅳ° 1 Ⅲ°抬腿45°以上,踝或趾可动 2 Ⅲ°抬腿45°左右,踝及趾不能动

上一篇:声音制作下一篇:发酵酸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