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引导护理范文

2024-07-13

心理引导护理范文(精选9篇)

心理引导护理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选择2014 年1 月至2015 年1 月收治的160 例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患者为研究对象, 患者年龄 ( 69. 3 ± 7. 6) 岁, 均符合前列腺穿刺活检适应证, 排除泌尿系统急性炎症感染、术前7 d内曾使用抗凝药物者、出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严重的痔疮等肛肠疾病不适宜经直肠穿刺者。将160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 各80 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 P >0. 05) 。

1. 2 护理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 2. 1 心理评估全面搜集患者的相关信息, 先进行全身状况的评估, 如心肺功能是否良好、凝血有无异常等, 及时发现手术禁忌证, 通过交谈等方法仔细观察患者的语言、态度、行为等所发生的变化, 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仔细捕捉患者体征或生活习惯的变化, 并观察是否是由心理变化引起, 如血压、心率的增快可能是心情激动不安的反映, 睡眠和食欲变差可能是患者焦虑心理的反映[2]。前列腺穿刺患者多为老年人, 情感方面一般较为脆弱, 对于穿刺操作和针对前列腺癌的定性检查往往怀有疑虑、恐慌、抑郁等心理, 甚至会选择逃避现实, 拒绝做检查。这些患者在与人交谈时往往采取的是一种防卫态度, 针对这样的患者需要给予充分的耐心和启发, 通过改变谈话方式、谈话时使用尊称等方式获得患者的信任感, 让患者产生亲切的感觉, 从而能主动倾述出内心所想, 以便于我们对其活动状态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

1. 2. 2制定计划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应重视对患者不良情绪的消除, 通过上述的心理评估, 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心理护理计划。例如, 如果是内心较为脆弱、性格较温和的患者, 往往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 对家人的依赖性较强。此时可制定有效计划获得患者家属的支持, 多给予患者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 让他们树立面对疾病的信心; 如果是个性较强而又经济条件不佳的患者, 往往存在着矛盾心理, 其既想尽快治好病, 又不愿意配合检查, 这时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计划, 通过亲切耐心的解释, 告知患者检查的必要性, 消除患者的对抗情绪, 主动配合检查治疗。

1. 2. 3实施护理由于穿刺前患者既有对医院陌生环境的不适应, 也有对穿刺检查的不了解和恐惧, 因此情绪上往往波动较大, 护士需以亲切的举止和言语同患者交谈, 逐渐消除患者的心理防卫机制。术前还应针对患者不同的文化层次进行浅显易懂的宣教, 主要介绍前列腺穿刺的必要性和目的、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适等, 让患者先有心理准备。同时要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 打消其对于检查的顾虑, 增强信心, 积极配合术前准备工作。术中要给患者提供安静隐秘的穿刺场所, 注意调节好室温, 保护患者隐私。穿刺时在患者身旁守护, 密切观察其呼吸、脉搏、面色表情等变化, 适时以安慰性的语言转移其注意力, 缓解其紧张不安, 使身体放松。穿刺后注意观察患者反应, 主动与其交流保持其情绪稳定、心理平静。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和围术期血压、心率的变化以及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差异。

1.4统计学方法用SPSS 17.0软件做统计分析, 组间采取t检验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穿刺的成功率均为100 %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心率、血压对比无差异 ( P > 0. 05) , 观察组在术中和术后心率、血压波动不明显, 而对照组发生较大的波动, 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 P < 0. 05)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 ( 92. 5 % , 74 /80) 高于对照组 ( 81. 3 % , 65 /80) ( P <0. 05) , 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在对患者实施前列腺穿刺的围术期, 通过心理护理程序的综合运用, 尤其是通过术前合理评估, 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 并针对患者的个体心理特点制定心理护理计划, 实施围术期心理护理, 极大减轻或消除了多数患者的心理障碍, 提高了检查的配合主动性, 消除了其面对疾病和穿刺时的紧张焦虑心理, 可极大程度地避免发生情绪波动, 有利于维持血压心率的平稳, 提高护理满意度, 不仅为穿刺操作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而且也使护患关系更加融洽, 操作的安全可靠性也得到充分保障, 效果良好。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的心理护理实施体会。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60例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8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和围术期血压、心率的变化以及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在术中和术后血压心率波动不明显, 而对照组发生较大的波动, 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 (92.5%, 74/80) 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 (81.3%, 65/80) , (P<0.05) 。结论:对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患者实施良好的心理护理有助于消除患者的紧张不安情绪, 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超声引导,前列腺穿刺,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陶凌松, 陈弋生, 孔艰, 等.超声引导下个体化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121例临床分析[J].罕少疾病杂志, 2015, 22 (3) :34-35.

心理引导护理 第2篇

心理引导就是指运用心理科学等理论,根据病患面临的问题,对护理对象心理所进行的帮助、指导和服务,从而改变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的行为,使之有利于疾病的转归和健康的恢复。心理引导是医疗护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护患之间的心理引导,主要是通过沟通的形式来完成的。能否准确地把握心理引导对象的心理特点,是护理人员进行心理引导的基本要求,是做好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一、心理引导应注重病患的心理特征

医院的病患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在所患疾病,年龄、性别和性格等方面会有所不同,这必然会导致他们心理特点会有着明显的差异,护理人员就需要熟悉和掌握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把握好心理引导的方法和尺度,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做好心理护理工作。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设身处地考虑病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加强与病患的沟通来培养护患之间的情感,增加病人的理智,谋求医疗上的默契配合,达到最好的医疗效果。因而把握好病患的心理特征,是进行有效心理引导的基础条件。

我们可以根据病人的气质特征,分为胆汁型和多血型,黏液型和抑郁型等病人类型。一般而言,胆汁型的病人,容易发脾气,有的常为小事计较,生气发火,影响病情的治疗;多血型的病人,比较容易沟通,其心胸开阔,常怀这样心情的病人,对病情的治疗有较好的促进作用;黏液型的病人心理素质比较好,较容易沟通,能尽快配合治疗,不易发脾气。抑郁型的病人,情绪低落,常闷闷不乐,不爱说话,表情淡漠,严重影响病情的治疗。上述中胆汁型和抑郁型的病人,比较难以沟通、配合治疗,这样的病患尤其需要护理人员的心理引导。他们大多生性比较敏感,自尊心强。与他们接触时,首先要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特别是在交谈时,要注意语言的用词,语气要缓和,语调要低,用关爱的语言,对病情的治疗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还有很多不同类型的病患者,如老人病患者和小孩病患者,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等等,其心理特征和性格脾气也有所不同,千差万别,但无不受各自心理规律的制约。因此,心理引导时要努力准确地抓住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和活动规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主要从病人的气质特征来介绍如何正确运用心理引导来帮助病人战胜病魔。

二、正确运用心理引导的方法

护理人员在进行心理引导的过程中,应结合不同病患的心理特征,了解掌握病患的气质特征,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引导,为病患排忧解难,达到争取早日恢复健康的目的。

(一)运用语言沟通进行心理引导

运用语言沟通进行心理引导,就是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的过程中,通过与病人的交谈来进行的心理引导,其主要包括与病患交谈的语言、语气和语调等方面。护理人员主要是通过运用语言沟通的技巧来引导病患配合治疗。

1、巧用安慰性的语言来进行心理引导

生病总是一件令人时沮丧事情,患者在这个时候是最需要安慰。护理人员应该在这个时段用安慰性的语言进行引导,帮助病人克服病魔的缠绕,最终恢复健康。这里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护理人员一定要针对不同的病人心理特征,寻找不同的安慰性语言的来进行心理引导。护理人员应根据病人的气质特征,巧用安慰性的语言来进行心理引导。针对胆汁型的病患,采用安慰性的语言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对事业心很强的胆汁型中年或青年的病人,进行护理时可以对他们这样说:“不用害怕,你这么年轻,只要好好的配合治疗,很快就会康复的,不会影响你的事业发展的。”如对牵挂丈夫、孩子的抑郁型女病人,我们可以说:“您要安心养病,他们会照料好自己的,其实有不少孩子,当大人不在的时候更懂事。”对于病程较长的抑郁型病人,可对他们说:“既来之,则安之,吃好、睡好、心宽,只要你对我们有信心,病会慢慢好起来的。”

2、善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进行心理引导

入院治疗的病人一般心理都比较脆弱,护理人员适时给予病人一定鼓励,对于调动病人积极与疾病作斗争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护理人员应当善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进行心理引导。

例如,对新入院的胆汁型病人我们应该采用这样的说法:“我们这里经常治你这种病,比您重得多的都治好了,您这病一定能很快治好!”可以消除其对病魔的恐惧,避免其情绪无端失控。如护士在遇到一位即将分娩的抑郁型产妇时,产妇由于恐惧、加上宫缩阵痛、其他待产产妇的呻吟,心情坏到了极点,痛不欲生。护士可以轻轻地抚摸着这位待产妇隆起的肚子,同情地说:“再忍一忍,过了这一关做了妈妈就好了”。分娩的产妇会产生莫大的鼓舞。对病程中期的黏液型或抑郁型病人则说:“治病总得有个过程,贵在坚持,不坚持怎么看到胜利呢”。对即将出院的抑郁型或黏液型病人可说:“出院后要稍加休息,您肯定能做好原来的工作!”

3、妙用暗示性语言来进行心理引导

一般而言,对于抑郁型的病人我们应多采用暗示性语言来进行心理引导,效果会较好些。积极的暗示性语言可以使病人有意无意地在心理活动中受到良好的刺激。比如,看到病人精神比较好,就暗示说:“看来你气色越来越好,这说明治疗很有疗效。”对挑选医生治病的病人说:“别看某某医生年轻,可他治你这种病还真有经验。”给病人送药时说:“大家都说这种药效果很好,您吃了也肯定会见效。”

4、活用指令性语言来进行心理引导

有时对有的病人必须严格遵照执行的动作和规定,护士指令性的语言也是必须的。但使用时应特别注意不用气质特征的病人和不同工作情况。比如,在做精细的处置时,针对多血型,黏液型的病人就应该用指令性的语言——“不许动”等;针对胆汁型、抑郁型就要语气略为舒缓一些的语言——“保持姿势,不要乱动,否则容易出错”。护士在表达这种言语时,要显示出相当的权威性来。

(二)运用非语言沟通进行心理引导

运用非语言沟通进行心理引导,就是在护理工作过程中,运用护理人员的行为,包括仪表、仪态和表情等技巧来引导病患配合治疗。护士应结合病患的气质特征,运用非语言沟通来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引导,帮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病人在住院期间与护士接触的频率高,时间长,护士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至关重要,言谈举止中稍有不慎都有可能会引起病人的不满情绪。因此,护士不仅要努力提高护理技术水平,还要在工作中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除了要善于运用语言沟通进行心理引导以外,还要善于在行为、仪表和仪态等方面进行心理引导,对待病人和蔼可亲,有亲和力,使病人愿意接近你,想跟你诉说心中的问题,从而达到心理引导的作用。

三、运用心理引导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与病人交流要多采用美好的语言

在交谈中多用安慰、鼓励和积极向上的语言,切忌一些敏感的话题和不吉利的词语;说话不但要注意上述几种方式,还要因人因病采用不同的谈话技巧。胆汁型的病人喜欢说话开门见山,抑郁型喜欢慢条斯理,黏液型的人喜欢言语合乎逻辑,多血型的病人喜欢言语富有风趣,护士的言语要与之相适应。对急性或很痛苦的病人,言语要少,要深沉,给予深切的同情;对胆汁型病人,言语则以顺从为宜。

四:总结

心理引导在护理工作中往往可以起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作用,它可以怎么怎么样,能够怎么怎么样,所以怎么怎么样。

相关文献:

1.《护理心理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作者:邹集原—《包头医学》—2007 2.《心理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作者:韦秀珍—《继续医学教育》—1999 3.《急诊护理工作中的护理心理学应用》

作者:王玉梅,初喆—《吉林医学》—2009

4.《护士与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中的沟通技巧》

作者:武明珠—《当代医学》—2011 5.《待产妇心理护理及重要意义》

作者:祁为—《健康必读旬刊》—2013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心理引导护理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COPD稳定期患者72例, 纳入标准: (1) 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诊治规范》[3]相关诊断标准。 (2) 年龄>50岁。 (3) 病情稳定≥2周。 (4) 知情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 (1) 肝肾功能不全等器质性疾病; (2) 精神异常或认知障碍; (3) 沟通障碍、老年痴呆; (4) 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72例患者, 男50例, 女22例, 年龄平均 (69.0±6.1) 岁, 病程平均 (15.4±2.4) 岁。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分别为8例、5例、10例。数字表格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6例, 两组年龄、基础病合并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吸氧治疗、祛痰治疗及护理、呼吸道通畅护理等综合干预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功能锻炼及心理引导护理干预。

1.2.1呼吸功能锻炼

(1) 缩唇呼气。指导患者鼻吸气 (借助手指按压腹部) , 前倾胸部, 保持口唇为吹笛状, 慢慢的将气体从缩唇中呼出。通过吹蜡烛方式训练唇缩大小程度。 (2) 呼吸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不同姿势 (坐、立、卧) , 坐式:患者选择坐姿, 双手握拳, 屈伸肘关节4~8次, 屈吸深呼, 同时平静深呼吸, 展臂吸气、抱胸呼气等各4~8次。立式:叮嘱患者双脚与肩并宽, 叉腰呼吸, 一手搭肩、一手伸展旋转、双手搭肩、旋转上身各4~8次。卧式:选择仰卧, 呼吸操作基本与坐式类似, 操作前均详细、耐心的讲解呼吸功能锻炼的作用及方法[4]。 (3) 还有全身放松训练、爬楼梯、吹水泡等锻炼方法, 根据患者意愿选择相应的功能锻炼方案。

1.2.2心理引导

(1) 健康教育。采取一对一、集体授课等方式告知患者疾病相关知识 (发病原因、表现、治疗方案、预后效果) , 强调坚持治疗及配合护理的重要性, 通过劝导、典型示范、交流会等方式引导患者根据自身病情自制康复计划, 包括饮食、运动、药物等多方面内容。叮嘱患者保持心情愉快, 通过呼吸疗法、音乐疗法、运动疗法等多种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 (2) 心理疏导。临床实践表明心理状态直接关系到患者治疗依从性, 影响疗效, 为此护理人员要灵活运用沟通技巧, 获取患者信任, 用微笑、眼神及语言等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缓解其焦虑、不安等情绪。 (3) 家庭支持参与。通过健康教育方式让患者家属认识到其在帮助患者康复中的作用, 自觉监督患者合理饮食、运动等, 多鼓励、安慰患者, 让患者得到心理支持, 重新获取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高其配合度, 进而改善治疗效果。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肺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情况。

1.3 观察指标

(1) 干预前后行肺功能检查, 包括FEV1 (第1S用力呼气量) 、FVC (用力肺活量) 、FEV1/FVC (第1s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 及6min步行实验 (6MWT) 结果。 (2) 通过HAMD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A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评价两组患者心理状态, 分数越高提示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 (3)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ADL评分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 满分100分, 分数越高提示生活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表示, t检验, 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

2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HAMA、HAMD、ADL评分比较见表1。表1提示:观察组干预后FEV1、FEV1/FVC、6MWT、AD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干预后HAMA、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干预后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 P<0.05。

3 讨论

COPD典型特征为通气功能障碍, 发病率近年来不断增多 (与环境、人口老龄化密切相关) ,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尤其是劳动能力) , COPD严重时可能引发肺心病、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甚至死亡[5]。临床上偏重COPD急性发作期治疗, 忽略COPD稳定期康复治疗, 影响患者康复及预后效果。

研究发现, 早期呼吸功能锻炼在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包括缩唇呼吸、呼吸操、全身放松训练等内容, 旨在改变患者呼吸方式, 弥补胸部病变时胸式呼吸不足, 建立正常呼吸模式, 促进呼吸肌 (特别是膈肌活动) 增强, 避免或减少呼吸肌疲劳现象发生, 提高呼吸效率, 便于排痰, 同时能有效改善患者收缩、舒张功能, 便于排出肺内残气, 提高肺容量, 恢复有效通气量, 为机体活动提供氧气[6]。但早期呼吸锻炼不能一蹴而就, 要根据患者体质、耐受力、意愿等制定个性化的锻炼计划, 循序渐进, 以不引发呼吸困难等为前提, 避免适得其反, 加重病情。方丽华[7]等人通过对照实验观察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 表明早期呼吸功能锻炼可以改善COPD患者呼吸困难等症状, 能有效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 提高患者治疗、护理配合度,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表1中可知观察组患者干预后FEV1、FEV1/FVC、6MWT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呼吸功能锻炼能有效提高患者肺部通气量, 恢复患者肺部换气功能, 且FEV1/FVC比值越好, 患者肺功能恢复效果越好, 与赵学松[8]等人研究结果一致。

李智娟[9]等人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患者锻炼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自身文化素养、自我效能等影响呼吸功能锻炼, 通过比较护理干预 (心理、氧疗护理、呼吸功能锻炼) 前后患者肺部功能指标及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 认为针对性的给予护理干预能显著增强呼吸功能锻炼效果, 促进患者呼吸功能恢复, 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大部分COPD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 影响治疗效果。为此COPD除了积极治疗外, 更要加强患者健康教育、心理辅导, 改善患者负性情绪, 进而减少疾病发作次数, 控制病情。邱立萍[10]等人通过比较两组COPD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症状及患者依从性等指标, 提示通过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的目标性心理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疾病知识认知度和治疗效果。本研究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行功能锻炼及心理引导干预, 观察组干预后HAMA评分、HAMD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 ADL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 P<0.05, 提示通过心理引导干预能明显缓解COPD患者不良情绪 (焦虑、抑郁) , 让患者更好的配合早期功能锻炼,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明霞.综合干预提高COPD缓解期生存质量的临床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11 (1) :54~55

[2] 杨少英.呼吸肌功能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生活质量及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28 (20) :21~23

[3]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委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规范[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30 (4) :199~203

[4] 刘步玲.体位排痰护理配合呼吸肌锻炼对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1;17 (1) :73~74

[5] 王静.强化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研究[J].西部医学, 2010;22 (10) :1949~1950

[6] 卿春华, 吴尚洁, 唐丽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影响及心理护理[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0;20 (8) :1197~1199

[7] 方丽华, 梁海燕, 胡继华等.早期呼吸功能锻炼对COP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4;20 (5) :103~104

[8] 赵学松, 谈佳, 何忠俊等.综合呼吸功能锻炼对COPD缓解期肺功能指标的影响[J].武警医学, 2011;22 (11) :961~963

[9] 李智娟, 肖芳红.COPD患者呼吸功能锻炼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32 (3) :478~479

正确引导宝宝的嫉妒心理 第4篇

古埃及有这么一则寓言:

鸟儿子问:“爸爸,人幸福吗?”

鸟爸爸答:“没咱们幸福。”

鸟儿子问:“为什么?”

鸟爸爸答:“因为人心里扎了根刺,这根刺无时不在折磨着他们。”

鸟儿子问:“这刺叫什么?”

鸟爸爸答:“叫嫉妒。”

鸟爸爸的回答一点儿都没有错。人天生都有嫉妒心理,婴儿从16-18个月就开始出现嫉妒表情,2-3岁的宝宝嫉妒吃醋的心理就已经很明显、很复杂了。我们每个成人都有过因嫉妒别人而使自己感觉不安的体验,宝宝同样会被嫉妒折腾得不高兴、不愉快,甚至担心害怕……

缺少玩具的寂寞

我有好几个漂亮的小车,可是今天我发现茗茗的车比我的大、比我的多、跑得比我的还快,不行,我受不了了,为什么我不能拥有它?我一定要占有它,否则,我会寂寞死的,怎么办?“明抢”?“暗拿”?看着它干着急?各种招数都试一试吧。

失去爱的恐惧

我的妈妈怎么去抱别的宝宝了,还亲亲他呢!是不是不要我了?妈妈,妈妈,快点放手,来抱抱我呀!怎么还不来?哇……

没被表扬的冷落

老师说露露的画好看,难道我的不好看吗?那好,现在我拿支黑笔在他的画上胡乱涂上几笔,怎么样,还好看吗?老师,你现在得表扬我的画好看了!

别不小心拔苗助长那根“刺”

“宝宝,你再不吃了这口饭,我就把它送给隔壁的茗茗了。”果然,宝宝把这口饭吃了。

“宝宝,你要是不跟妈妈走,妈妈就做露露的妈妈了,不做你的妈妈了!”果然,宝宝赶紧跟着妈妈的脚步。

当你在得意这一招儿很管用的时候,你是否想到自己可能助长了宝宝的嫉妒心理?并进一步料想嫉妒带给宝宝的焦躁不安和不快?

既然宝宝自然就会产生嫉妒心理,那么在平时的教养生活中,父母就要注意不要这样招惹宝宝,避免无意中拔苗助长了宝宝的嫉妒心理。

在喂养中故意让孩子“吃醋”

3岁前宝宝的饮食、营养和健康非常重要,于是不少妈妈爸爸把“吃”当成排名第一的“硬道理”,其他的教育都为这个服务。明明知道宝宝已经有了“吃醋”心理,还故意利用它把东西喂到嘴里,就像被本文开头举的第一个例子,结果宝宝吃进了食品,同时也“吃”进了嫉妒。婴幼儿的“吃”固然重要,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因此,父母应尽量用积极的、正面的教养方式比较好。

有意“骚扰”宝宝,让宝宝由自卑转向嫉妒

有的成人喜欢逗宝宝,比如一把把宝宝手中的玩具抢过来,说“这是我的!”或者“我不给你了!”看着宝宝瘪着嘴哭了,才还给宝宝。但是,宝宝也辨别不出来玩笑的真假,被这样招惹以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常常是转化为嫉妒的.前奏。当然,如果有朋友、邻居或者同事这么逗你的孩子玩,你也不好意思驳回人家的面子,你可以悄悄地对着宝宝耳朵说:“别着急,别理他,一会儿他就给你了。”这样反而锻炼了宝宝的耐挫心理。

反复传说宝宝的嫉妒趣事,让宝宝变得心安理得

皮皮说他想变成一只小虫子,钻进东东的嘴里,把他的牙齿都咬成小洞洞,这样他吃饭就不快了。原来,老师总是夸东东吃饭又快又不撒饭粒,皮皮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他,就幻想出这么一个“损招”,暂时求得心理平衡。妈妈听了以后觉得孩子太有意思了,逢人就说这个笑话,皮皮就在一边听着,时间长了,他的“幻想故事”越来越多,博得妈妈的“快乐”也越来越多,后来老师提醒妈妈:“您这么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不利于他的心理健康发展。”妈妈这才意识到自己太疏忽对孩子的正确引导了。

修剪宝宝那根嫉妒的“刺”

宝宝的嫉妒心理不可能完全消失,但是经过父母的有意引导,可以尽量减少嫉妒那根“刺”对宝宝自己和他人的伤害,使这种消极心理向其他积极方面转化。

正面鼓励孩子,不要一味地哄孩子

婴幼儿特别需要父母的表扬和鼓励来建立信心,于是有的父母单一地、夸张地表扬宝宝,孩子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也把责任向别人身上推。宝宝长期被这么哄着,久而久之就不愿意学习和承认别人的优点,不接纳和嫉妒别人的事情随时可能发生。例如在一项小比赛或者小游戏中,孩子输了以后比较伤心,有的父母就说:“他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也行!”这样也许安慰了宝宝,但却无形中助长了宝宝逃避现实的嫉妒情绪。父母可以正面鼓励孩子:“人家宝宝学会了,那我们经过学习也一定能行!咱们回家试试吧?”

常常念叨别人的优点

这并不是长他人的士气,杀自己的威风,而是认可别人、接纳别人的“情商”培养,引导宝宝走出嫉妒的狭隘天地。父母可以经常与孩子交谈:“某某小朋友有什么优点?”“你可以从某某小朋友身上学到什么长处?”

转化为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动力

有的宝宝会因为自己折不好一张纸,画不好一只苹果而嫉妒旁边的小朋友,知识和技能上的匮乏常常是孩子产生挫败感的直接因素,也潜藏着嫉妒的危机。如果孩子是这种情况,就手把手地教他知识和技能,让他产生成就感,蓄积自身的潜能和优势,建立自信心。

游戏时别总是让着孩子,要让宝宝输得起

关注心理需求引导自主学习 第5篇

教师在备课时, 必须从学生的兴趣、愿望、自信出发, 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心理需求。教师的导入要新颖、灵活、多样,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进入自觉学习的状态。教师的教学组织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即要明确学习的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而学会学习方法, 又要给学生创设自学机会, 让他们自我探讨, 再通过教师的适时指导, 学会自我发展, 建立起良好的学习自信心。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学中应通过激发学习兴趣来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并通过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为此, 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尊重学生, 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培养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想学习、会学习, 施教之功, 先在激趣。如, 在《山中访友》的教学中, 先安排了从整体入手, 了解内容, 安排质疑后, 教师这样导入:说说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想一想课文为何以“山中访友”为题。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山中拜访他的“朋友”。学生被教师的质疑带进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 很快有兴趣的读起课文来并想尽快找到“朋友”。

教学过程中, 充分运用启发性提问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创设具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 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桥》这一课,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 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 极富韵味。在设计教学时, 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学生们通过读书、讨论, 谈了自己的观点, 有的同学还加进了自己的想象, 说的恰如其分, 很神奇。接着教师再提问:又从哪些简短的句子、语段来渲染当时的紧张气氛?对于这种环环引导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了。

二、明确目标

教学目标只有带有明显的公开性和操作性, 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成为学习动力使他们自主地把握学习方向。如学习《桥》时, 激发兴趣后, 明确这节课的目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简短的句、段和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 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从而将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应达到的要求, 以及需注意的地方, 清清楚楚地展示给学生。

对于课文《语言的魅力》的教学目标, 其中继续学习分清主次概括段意的方法这一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在授课时进行了更改。把这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1.通过学习法国诗人让彼浩勒帮助盲老人的故事, 体会语言的魅力。2.结合生活实际, 进一步体会语言的魅力。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练习背诵第六自然段。这样, 既淡化了分段、概括段意的训练, 又明确了本课的重点就是体会语言的魅力, 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目标明确了, 学生就能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 自觉控制注意力, 将注意力集中到最重要的方面去, 有目的、有方向、有针对性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根据目标, 有序导学;学生依据目标, 有序学习。这样教与学避免了随意性, 增强了针对性, 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引导自学

课堂上, 努力建立“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 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学。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把知识作为师生之间的媒介和桥梁, 启发学生学会积极主动驾驭自己的学习过程, 获得创造的一种心理体验。如“自读型”的阅读教学基本模式为:整体感知课文——自我阅读批注——小组议读交流——全班析读检查——师生归纳总结。在自读过程中, 让学生有多样的学习形式。把个人自学、同桌商量、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 变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为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 建立以个人自学为主, 多种形式并存的“交往型”、“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如《语言的魅力》一课, 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 整体感知课文。自读全文, 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而后, 采用边读边画诗人帮助盲老人的句子, 默读思考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小组讨论, 生生交流, 找出答案, 谈出自己的理解。接着, 师生析读检查, 在这一环节安排了自由读体会、同桌互读、分角色朗读、指名读、评读等形式练习, 最终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是理解的难点, 运用情境教学来突破。因为情境教学是小学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 它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品质、智能及个性地和谐发展。“春天到了, 可是……”这富有诗意的语言, 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春天到了, 自然让人想到万紫千红的春天美景, 适时地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眼里的春天。通过交流, 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并利用“看见”与“看不见”的心理反差, 体会盲老人的处境,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喜欢的美好事物, 而盲老人却什么也看不见, 把学生带入教材描述的情景之中。从而理解到路人纷纷解囊相助的原因是人们对他产生了同情之心。在理解课文内容后, 引导学生把发现的日常生活中感受较深的语言, 说给大家听。有的学生谈到小动物, 并与“爱护动物, 人人有责”做对比, 深切感到语言所起到的作用非同寻常;有的学生谈到一些广告用语, 特别是一些公益广告, 给人的印象很深, 起到了劝戒、督促的作用。至此, 学生已明白了“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

中学生写作心理流向引导 第6篇

当今的中学生, 正处在成长的旺盛期。他们的情感丰富而又起伏跌宕, 他们的思想复杂而又扑朔迷离。社会和时代的急剧发展, 家庭和学校的种种期盼, 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间的联系与纠葛, 无不牵动着他们尚未成熟而异常敏感的心灵。于是, 在他们的作文中, 我们不难觅见到中学生的种种心理流向:对社会的关注, 对人生的思考, 对青春的烦恼, 对友情的倾诉、对父母的困惑……因此, 对中学生写作中的心理流向的引导, 比写作技巧的指导更为重要, 更为珍贵, 须臾不可缺失。

一.关注社会的心理引导

当代中学生是有思想、有责任心的一代。虽然他们还年轻, 有些想法还很幼稚, 甚至有点偏激, 但是, 他们对社会关注的心理反映了中学生正在走向成熟。笔者以为, 作文绝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巧的拼搏, 而是要拥有哲学的头脑, 理性的视野, 这样, 才能创造出情理兼容的作品。只有拥有理性的眼睛, 才能测出自己本身的深度。因此, 我们要对学生作文中幼稚的想法加以疏导, 对偏激的心理加以转移。

如, 习作《位卑未敢忘忧国》。作者写道:

历史如同一个老人安静地站着, 在夕暮之中诉说着玄远的传说———汉高祖大唱大风的威猛, 骑着骆驼西出阳关的商旅, 打着唿哨、舞着弯刀、浑身酒气的成吉思汗的铁骑, 和五千年的岁月一起, 从古老的东方骄傲地走过去。孔子、老子、孟子、墨子在这古老的东方, 谱写了一首首让人心灵燃烧的歌。

……

中国本是诗意的渊源, 画意的所在。但现代, 中国不缺少流水叶面的题诗, 而缺少那种震撼心魄的庄严与恢宏。踏着悠悠的小路, 我耳闻的是爵士鼓幼稚而虚弱的喧嚣;听见的是摇滚歌手声嘶力竭的呼号;目睹的是游戏室、网吧、台球室里杂乱的人群;濡染的是父母的溺爱———失败的教育……

这里, 作者激情横溢, 以深邃的目光洞察社会, “位卑未敢忘忧国”, 这是难能可贵的。但是, 字里行间, 既有对社会关注的激情, 又有对现实的愤懑之慨。科学是柄双刃剑, 文化娱乐市场也是精华与糟粕共存。但是, 那种不和谐的“喧嚣”, 只是奔腾江流中的一股小小的“潜流”, 它最终将被时代的主流所“同化”。如果看不到这一点, 那么就会“一叶障目”。

因此, 我们要引领学生用哲学的眼光去观察, 用理智的心灵去感悟。只有这样, 才能给迷茫的双眼带来清明, 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 给卑琐的人格带来刚健。

二.思考人生的心理引导

在中学生作文中, 我们不免看到他们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中学生既有对未来的憧憬, 也有对现实的呻吟。他们的心理是复杂的、矛盾的、多变的。我们要引导他们寻找人生的坐标, 充盈人生的底气。惟此, 作文才有“灵气”。

如, 习作《明天》。某学生这样写道:

人生十六、七, 理应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季节……

从小便生活在校园这纯净的世界中, 没有肮脏与丑恶, 没有争权与夺利。一想到离开学校走向社会, 我不觉退却了。面对这不可回避的事实, 我心惊胆颤。蝴蝶尚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留下翅膀作为它们存在的见证。可我呢?或许就会在那激烈的竞争中被伤害得尸骨无存。

昨天的颜色究竟是斑斓还是苍白, 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知道;可昨天的路通向哪里, 会有多少坎坷, 却永远是个未知数。面对打工者不堪重负而跳楼自尽的残酷事实, 加剧了我对明天的恐惧;面对着那身经百战的生意人在汹涌的商海中被淹没的坎坷经历, 加深了我对明天的迷惘……

小作者在文章中流露了对明天的困惑与忧愁, 迷惘与恐惧。还未踏上远足的行程, 就惴惴不安, 疑虑重重。这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心理的阴霾。他们只看到险象环生, 看不到前途光明;只看到“山重水尽”, 看不到“柳暗花明”;他们只看到荆榛遍野, 看不到危机与竞争同在!

因此, 虽然作文的语言告别了“冰泉冷咽弦凝绝”的尴尬, 但他们的思想尚未进入“银瓶乍破水浆迸”的境界。这种人生观念的偏差, 既妨碍了作文水平的正常发挥, 又影响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语文老师, 我们既要有催生人的“理性觉醒”的义务, 也有催生人的“良知自觉”的责任。某公司近年来屡屡发生的青年工人跳楼事件, 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对未来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 作文教学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健康心理的引导, 对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引领。具体地说, 笔者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引导:第一, 让学生敞开心扉, 抒写性灵。即, 写自得之见, 抒自我之情, 显自在之趣。第二, 让学生扑向生活的“百草园”, 使作文过程成为学生在生活中求真、养善、立美的过程。第三、确立“真诚”为作文的第一标准。综观历代文论, 从《易》的“修辞立其诚”, 《论语》的“诗言志”, 直到鲁迅的“渊邃人之性情, 崇大人之好尚”, 巴金的“掏出自己的心”, 贯穿始终的就是一个“诚”字。心口如一, 人文协和, 这是一条抱朴含真的作文成功之路。纵容学生编造假话, 就会造成学生的假面人格。可见, 作文教学中的人格培养实在是责无旁贷的。

三.对待青春的心理引导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 同学们的生理日趋成熟, 必然导致心理上对异性的好奇, 因而对某个具体的异性有着朦胧的好感和热衷交往的愿望。这是人生在这个季节出现的正常情况。但是, 另一方面, 又要看到, 中学生如果放任这种情感, 任其无约束地发展, 直到跌进“早恋”的泥淖, 后果又将令人担心。所以, 有人把早恋称之为人生发展到青春期的“栅栏”。闯过这道栅栏, 天高地远;跌倒, 则不堪设想。在中学生作文中, 我们不难发现, 有些学生“进亦忧, 退亦忧”。对此, 我们要抓住教育的契机, 进行温馨的提示, 正确地疏导。

如, 习作《这个季节真美》。某学生在作文中写道:

老师, 记得开学初, 您在我的日记本上这样写道:“你成绩优异, 开朗活泼, 乐于助人, 老师遇上您真是幸福。”于是, 我尽力去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 “他”在其中。我家和他家是邻居, 每天早晚都走在一条路上, 或前或后, 或左或右, 几个调皮的同学都说我和他是天生的一对。开始, 我也不以为然, 说就说吧。后来, 我有点怕了, 有意无意地疏远他。可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发现自己真的喜欢他了。上课, 总想窥视他, 做作业时, 满脑子都是他的影子。我整天为此心烦意乱。我对自己说, 我怎么能早恋呢?我也曾努力忘记他, 却怎么也做不到……也许是上帝让我的爱情来得比别人早把。

不难看出, 即使在春天的日子里, 也会出现阴云。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积极的心态其作用远远出乎人们的意料, 它足以让人彻底抖落精神上的颓唐和生活中的失意, 足以让人从无所事事的无聊空间转向奋发有为的锐意进取。因此, 我们要从心态的层面上去抚慰, 去修补学生“破残”的心境, 唤起学生的思索, 廓清学生的认识, 净化学术的灵魂, 指点学生的迷津, 排除学生的困惑, 矫正学生的行为。委婉、深邃、贴切、温馨的评语, 能收到劝勉、告慰、激励、鞭笞的功效。于是, 我在评语中写道:“早恋如同一朵鲜艳而带刺的玫瑰, 看上去很美, 而一旦用手去触摸, 必将被它刺伤, 给你的成长带来影响。”这种“情感呼唤式”的评估, 带着温馨, 带着暖意, 带着激励, 流进学生干涸的心田, 赋予其热情和毅力, 增加其勇气和自信。

浅谈高校问题学生的心理引导 第7篇

一、高校问题学生的表现及类型

高校问题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大多是和其家庭、所处外部环境分不开的。根据高校问题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不同,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经济困难型。这类学生主要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 难以交付学费, 缺乏生活费, 必要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都无法保障。他们容易受到其他同学的歧视, 在与人交往中往往表现出怯生、不愿与人多交流、不善语言表达、不自信等状况。

二是学业困难型。这类学生或由于知识基础差, 或由于个人适应能力不强、学习方法不当, 或对所学专业掌握的不牢固、专业兴趣不足、学习动力不够, 导致学习成绩差, 考试挂科多, 学分修不够, 进而产生厌学、逃学现象。

三是网络迷恋型。这主要是指整日沉溺于网络, 通宵达旦的打游戏、网上聊天、网上交友、看网络小说、浏览色情信息的那部分学生。他们把学习与娱乐的关系本末倒置, 致使学业荒废、身心健康严重受损, 甚至出现个人行为异常, 我行我素, 不合群, 经常对家长、老师说谎等情况。

四是心理问题型。这种类型是指由于疾病或受外部刺激等多种原因导致心理脆弱、心理承受能力低、耐挫折能力差的那部分学生。他们的外部行为表现异常偏激, 他们的人身安全也是辅导员关注的焦点。

二、高校问题学生的教育与引导

加强高校问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 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以问题学生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 帮助他们提高认知水平, 防止和减少认识偏差, 促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社会上的各种现象, 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和价值取向。除了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外, 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到高校教育的整个过程, 从每个入校新生开始都应该分步骤、分阶段、有侧重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对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要分类进行, 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学生应采取不同方式方法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着力培养经济困难型问题学生的自强自立意识

目前高校里来自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占60%以上, 这些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比较多。他们当中部分学生一方面由于其本人的生活经历的限制, 思维不发散, 做事、学习被动;另一方面由于贫困导致在生活、感情、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比较大, 思想负担比其他学生更重一些, 自卑心理严重。高校在充分运用“奖、助、困、减、免”等措施以解决经济困难型问题学生实际困难、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的同时, 一定要把“扶贫”与“扶志”紧密结合起来, 以“扶志”为终极目标, 教育和引导他们要以健康的心态正视贫困, 正确面对自己所遇到的各种困难, 培养他们健康、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 树立积极向上思想。对经济困难型问题学生不但要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困难, 还要提供锻炼个人能力的平台, 比如在竞聘班干部、班级事务管理, 学生会工作, 学生实践等活动中多给他们锻炼地机会, 促进他们提高人际交往、语言交流的能力, 改善他们思考问题的习惯,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变“要我做”成为“我要做”, 从力所能力的事和身边的事做起, 逐步培养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对症下药提高学业困难型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待学业困难型问题学生班主任、辅导员要经常与他们单独谈心, 了解情况, 逐个分析学习成绩低、学习效果差的原因, 通过心理疏导等工作对症下药, 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基础较差的学生, 要鼓励他们多利用课余时间复习学过的知识, 虚心向老师请教遇到的问题, 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补充知识漏洞, 开阔视野;学习方法不当的学生, 要及时指出问题所在并加以改正;专业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 可以通过参加实践课, 来提高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实践中让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客观实体, 让学习变得鲜活起来, 促使他们提高学习的兴趣。

3、加强管理引导网络迷恋型问题学生戒掉网瘾

网络迷恋型问题学生荒废学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网络上信息的吸引力远远大于专业知识, 说到底还是一个兴趣的问题。“网瘾”不是一两天形成的, 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复杂, 要达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不可能一蹴而就, 除了进行教育、引导外, 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手段也是必要的。辅导员应加强对他们的考勤, 要密切与家长、班干部保持联系, 及时沟通情况, 知道他们每天什么时间都在做什么;同时还需要用热心和耐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帮助他们摆脱网络的诱惑。

4、创造有利环境帮助心理问题型学生走出心里阴影

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 更应单独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用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作系统的治疗, 定期随访。对这类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要特别关注, 多给些理解、爱心和耐心, 在学习与生活中要多些帮助, 积极开创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环境。

三、以人为本, 用“三心”对待高校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往往心灵较为脆弱, 除了采取科学的心理引导方式外, 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用爱心、耐心和诚心来对待他们。首先辅导员、班主任对每位问题学生都要用“爱心”去温暖他的心灵, 相信他们本质都是好学生, 出现问题往往不单是学生的主观原因, 还存在有大量的客观因素:如亲人离去等意想不到的打击造成心灵的严重创伤;父母离异、家庭关系不和、对学生的关心教育不够, 学生才会放任自己的行为—厌学、逃课、迷恋网络, 迷失生活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其次, 对每位问题学生都要有“耐心”, 深入探究学生出现的每一个问题, 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的辅导和教育, 这样才可能从细微处发现问题, 抓住本质, 提高办事效率。第三, 辅导员要有一颗能够感化问题学生的“诚心”, 要让学生在爱心的感召下, 在耐心的教育下看到老师在真诚地帮助自己, 而不是以敷衍的态度来搪塞。

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培育适应时代需要的大学生的目标。只有对问题学生的具体情况了如指掌, 心中有数, 才能及时地、有针对性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学生为本, 处事公正, 赏罚分明, 才能赢得学生尊敬和信任, 成为学生的贴心人和知心朋友,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 高校问题学生的教育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日常教学管理和生活上的帮助有机地结合起来, 同时学生辅导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用爱心温暖学生心灵、用耐心倾听学生心声、用诚心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只有这样才能使问题学生的教育收到良好成效。

摘要:高校问题学生在数量上占极少数, 但是他们的行为在整个学生群体中消极影响很大。作为高校学生辅导员, 对问题学生及时地进行心理引导关系到学生工作的大局。根据问题学生的不同表现及类型, 要对他们进行积极的教育和引导, 还需要高校辅导员用爱心、耐心和诚心去对待, 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浅谈儿童逆反心理的引导 第8篇

关键词:儿童,逆反心理,引导

逆反心理是指生命个体在日常的生活中为维护自己某方面的需要, 采取的一种敌对的态度与言行, 它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反应。儿童时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 主要在3—6岁期间, 其表现为儿童认识上的逆反以及情绪和行为上的对抗。三岁左右儿童进入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 这时孩子喜欢和成人对着干, 家长作为孩子身边的重要他人, 对孩子逆反心理的引导尤为重要。

1 儿童逆反心理的表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 孩子开始学会自己独立思考, 排斥不喜欢的东西, 对大人的话不再言听计从, 用自己的方式来行事, 给成人的感觉就是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难管, 此时的孩子, 进入第一个逆反期。

2 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2.1 好奇心强, 求知欲得不到满足

三岁左右儿童探究心理较强, 喜欢刨根问底, 爱问为什么, 好奇的东西爱摸摸、碰碰, 这是儿童主动认识世界的表现。但有时会惹怒家长, 于是, 孩子们轻则行为被限制, 重则受到训斥, 甚至体罚。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有时站在大人的立场来看待, 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 给予惩罚而不加以解释就导致孩子与家长对着干, “你不让我干什么, 我偏干什么”的现象。

2.2 不尊重孩子的人格

儿童虽小, 也有自尊心, 家长需根据他们心理发展规律和个别差异进行教育, 多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问题, 他们需要公平, 需要讲道理的。不可以辱骂, 体罚等错误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这样很可能会引起儿童的逆反心理。

2.3 不顾儿童的个别差异和意愿

部分家长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 只要其他儿童学的自己孩子也要学, 不论是否接受, 所有时间排满, 孩子从来都没有体会到童年的快乐。这种急于求成, 揠苗助长的做法, 非但不会使儿童学到知识, 还让其与家长产生对立, 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3 对儿童逆反心理的引导

面对儿童的逆反, 家长如果实施高压强行让儿童屈服, 其结果可能不尽人意, 儿童不仅不服, 以后也难以管教, 最后家长也弄得情绪不佳、精神疲劳;但如果直接顺从, 又可能导致儿童越发任性。所以, 正确引导儿童的逆反心理, 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那么, 针对孩子逆反心理, 本文浅谈以下几种方式:

3.1 冷处理

儿童在一些不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 时常会以哭闹、耍赖的方式来对抗家长, 面对这样的情况, 家长要学会忽视孩子的哭闹行为。待儿童觉得无趣后, 情绪便会慢慢平静, 之后家长再尝试和其沟通。

3.2 选择法

选择法是在儿童与家长对抗冲突时, 可假设儿童已同意, 然后给之一个选择的机会。它的优点是在不把家长的意愿强加给儿童, 避免和儿童的正向冲突的同时, 能让儿童享受自己拿主意、自己做决定。比如, 儿童不愿穿鞋子服, 可假设喜欢穿, 之后说“是自己穿鞋, 还是妈妈给穿”, 或是“穿蓝色还是黑色”等。

3.3 替代法

在教育过程中, 为避免儿童的逆反, 不要一味要求孩子不要做某事、不能做某事, 这时, 可以告诉儿童正确的做法以及可以做的事情, 让儿童能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明白自己的做事方向, 就好过于单纯的制止。

3.4 幽默法

当儿童逆反时, 家长可换一种表达方式, 用一些与平时不同的语言和儿童沟通, 会给其带来一种新鲜感, 让他们更容易接受大人的建议。比如有的儿童吃饭很难, 这时家长可以说, “别的小朋友都是大口吃饭, 他们啊就会长成‘高朋友’, 你如果不吃饭的话, 就会变成故事里的‘矮朋友’, 天天仰着脖子看别人, 多累啊, 咱们快大口吃饭!”这种以幽默的语言与孩子沟通比用强硬的方法让更能让孩子接受。

3.5 参与法

在儿童正专注某事时, 要其分心来听家长的话是很困难的, 这时的他们不是有意地忽视家长, 只不过是他很忙, 家长此时想与其交流, 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入其中, 和他们进行生动富有想象力的对话, 这样一来, 不仅使儿童感受到家长的亲切感, 还能让其容易接受家长的建议。在使用这种方法时, 配上“肩并肩、蹲下来”的体态, 效果会更好。

3.6 设置底线法

为了儿童的心理能够健康的发展, 在儿童自主表达愿望时, 正确的要予以理解和鼓励, 错误的要加以制止, 并说明道理。例如:儿童自己洗碗、穿鞋、穿衣服等行为, 要鼓励并给予方向性指导;如果是不让儿童做的事情他偏要做而且危及安全时, 家长必须第一时间阻止, 并讲清道理。

4 结论

面对不同情境下儿童的不同行为, 要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要能站在儿童的角度, 用科学的方法来引导, 最终才能学会承担责任, 顺利度过人生逆反期。

参考文献

[1]尤登星.浅析儿童的逆反心理[J].教育导刊.儿童教育, 2006 (06) .

[2]董淑珍, 蒋波.对儿童逆反心理的反向思考[J].教育导刊, 2012 (Z3) .

[3]杨俊岭.论儿童逆反心理的引导[J].科教导刊 (中旬刊) , 2012 (08) .

大学生消费心理探析与引导 第9篇

1 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

(1) 大学生的消费来源。据调查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大学生消费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 现代大学生的消费来源途径有69.2%为父母或其他家人, 有10.3%为自己勤工俭学所得, 有11.6%为贷款或奖、助学金, 有0.8%为个人理财, 有8.1%为其他。由此显示出大学生消费的最主要来源途径是父母家人。

(2) 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据中国教育报刊社发布的《大学生蓝皮书:中国大学生生活形态研究报告 (2013) 》调查结果, 中国大学生人均月消费支出945.6元, 人均全年消费总额达11 347元, 月均消费在300~499元的大学生占12%;月均消费在500~999元的大学生占50%以上;月均消费在1 000~1 499元的大学生接近30%。此外, 还有一些消费水平更高的大学生。根据2011年国家统计年鉴的数据, 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 810元, 可以看出, 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超出了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50%。大学生群体具有非常强的消费能力, 尤其是城市学生, 消费水平比农村学生高出1/3左右[2]。

(3) 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大学生的消费项目主要包括:基本生活费用、学习消费、休闲娱乐消费、人际交往消费、其他消费等几个方面, 整体消费还是处在一个比较理性的层面, 基本生活消费占据了大学生消费支出的大部分, 其中校内外餐费占60%左右。学习消费除了必要的课本外, 主要集中在购买教学参考书, 参加各类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各类资格证书考试、公务员考试的报名费、资料费、培训费等。休闲娱乐消费与人际交往消费比例呈上升趋势。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重视人际交往, 花费在人际或公关上的费用也年年增加, 恋爱中的大学生在这一项上的消费以及休闲娱乐上的消费也会相应高出其他学生, 尤以男生为主。除了以上几大类消费外, 大学生在交通、通讯等方面的费用也不可小觑。

(4) 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大学生消费方式主要以现金支付为主, 但是现在办理银行信用卡门槛较低, 持卡人可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 使一些诚信意识不强的学生易产生透支行为。

2 大学生消费心理分析

2.1 大学生消费心理理论分析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产生同其他群体一样, 是一个从引起需要到形成动机, 再到产生消费行为的过程, 都要受到心理因素、个性、社会文化、相关群体等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消费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心理活动过程是消费者行为的基础, 通过心理活动过程, 可以找到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共性及其行为的共同心理基础。通过感觉、知觉、学习、记忆、想像和思维的认知过程而产生快乐、愤怒、恐惧等情绪, 从而做出决定。大学生作为拥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群体, 其消费心理也有其独特性, 尤其在进入大学后, 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这种自主权也体现在大学生的消费态度及消费行为中。

2.1.1 大学生消费认知过程

现代大学生文化水平、综合素质较高, 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较强的判断能力, 同时自我意识也极强, 因此一般的广告效应在大学生身上无明显影响作用。他们独立性强, 容易接受新的理念, 消费渠道多来自于朋友、家人、网络, 相对来说较为理性。但是由于心理不够成熟, 在消费过程中缺乏经验和消费技巧, 因此也较容易陷入从众消费的误区。同时, 由于过于追求个性化, 也容易走入过于求异的消费误区。

2.1.2 大学生消费的情感过程

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群体, 他们拥有较高的审美能力, 感情丰富, 但同时自制力较弱, 容易受自我情绪和外界的干扰, 通过消费过程中的各种心理体验, 在感情和理智上容易纠结, 在特定的环境下, 容易产生冲动消费或完全感性消费。

2.1.3 大学生消费的意志过程

消费的意志过程是做决定、执行决定和体验执行效果的过程。大学生处在心理发展由半成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 可能会产生盲目性消费或无计划消费。

2.1.4大学生消费需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 人们有多种需求, 并且按满足的先后排列成阶梯式的5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 (爱与隶属) 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随后又在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加进了求知、审美两个需求层次。求知需求包括好奇心、求知欲、探索心理及对事物认知和理解的需求;审美需求则指人有追求匀称、整齐、和谐、鲜艳、美丽等事物而获得心理上满足的需求。马斯洛认为, 这7种需求是按上述次序依次满足的。其中, 生理、安全需求是低层次的需要, 而社会、尊重、求知、审美及自我实现则是高层次的需要。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 才能形成较高层次的需要[3]。需求层次理论富有变化性、多样性、层次性和潜在性, 这个理论在大学生消费需求中也同样适用。大学生消费活动中总是力图满足某种需求, 一旦这种需求得到满足, 就不会再成为消费的激励因素, 同时会有另一种需求取而代之, 即变化性;大学生的需求结构复杂, 无论任何时间, 无论何种消费, 都会有许多种因素影响消费需求, 即多样性;根据马斯洛理论, 大学生消费也是从较低层次的消费需求开始的, 只有低层次的需求得以满足, 才会有较高层次需求的驱动, 即层次性;利用弗洛伊德“潜意识”的观念再一次剖析消费需求的内在驱动力发现, 往往在主客观条件发生变化后, 人们才有可能发现其潜在的需求, 即潜在性。

2.2 大学生消费心理特点分析

大学生消费群体作为消费市场中独特的消费力量, 其消费心理与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特定生活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同时也显示出其独特的心理特点。

2.2.1 消费心理日趋成熟, 理性消费占主导地位

大学生心理日趋成熟, 虽然消费呈多样化, 但是总体较为理性, 大多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虽然也有一些学生会追求一些比较高端、特别、时尚的东西, 但大多还是有所控制, 理性消费也被众多学生所接受。以理性消费心理为主导的大学生, 在消费中不盲目、不盲从, 从自身实际出发, 适时选择适合自己的消费模式,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务实消费和计划消费。务实消费是大学生以自我需求和自我经济承受力为主导, 消费不从众、不冲动, 具有很强的排他性和独立性。计划消费是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 所有的消费活动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这类大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自控能力和理财意识。

2.2.2 自制心理较为薄弱, 趋同消费心理广泛存在

大学生虽然心理上日渐成熟, 但是还有众多学生自制心理较为薄弱, 尤其是步入社会, 在社会环境、消费理念及消费群体的影响下, 消费心理往往归于趋同, 即随大流购买, 以保持自己与群体的一致性, 表现为“你有, 我也要有”, 缺乏务实性、独立性, 同时无计划性。趋同消费心理主要表现为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盲目心理。这类大学生往往攀比心理较重, 追求时尚消费, 盲目从众。尤其在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 网络消费更是加速了趋同消费心理的发展。趋同消费主要体现在物质对比上, 女生多以时尚包装为主, 男生多以人际交往消费为主。趋同消费往往与自身的经济能力不相匹配, 由此可能导致消费的恶性循环, 本质上也是一种虚荣心理。

2.2.3 追求个性心理发展, 求异消费心理异军突起

大学生处在时代的最前沿, 喜欢与众不同, 喜欢多样化思维, 他们有敏锐的洞察力, 时时彰显自我个性, 走在时尚的前端, 有着强烈而多样的自我需求。求异消费心理主要体现在兴趣引导和时尚追求上。兴趣引导性消费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联系, 主要表现为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有一定的自主性和排他性, 在自我兴趣范围内不计成本。追求时尚消费主要是以追求时尚为主导的消费。大学生在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愿意接受外界的新鲜事物, 追求个性、追赶潮流, 力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甚至存在奢侈消费, 这实质上也是一种不够成熟的心理体现, 是过渡期间的正常现象。

2.2.4 消费心理可塑性强, 易受各种消费思潮影响

大学生接受信息渠道众多, 尤其以网络为主, 他们很容易接受新事物, 可塑性强。一方面, 他们容易被社会思潮中的享乐主义观念所吸引, 产生不理性的消费行为以及不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另一方面, 他们也能够被正确的消费观所引导, 理性地思考与计划, 合理地安排消费。所以只要社会、家庭、学校及周围群体给予合理、正确的消费引导, 创造一个健康理性的消费环境, 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就会合理。

2.3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心理分析

2.3.1 消费结构不合理, 享受性消费较高

由于社会发展迅速, 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除了必要的生活学习消费外, 其他消费也稳步提升, 尤其是娱乐、社交等消费, 这些都从侧面展现了大学生消费结构失调。

2.3.2 消费行为无计划, 从众冲动消费较多

大学生消费往往存在无计划性, 超前消费, 成为“月光一族”。由于消费的从众性和盲目性, 许多大学生将金钱过多浪费在一些不必要的消费品上, 消费冲动性较强, 不考虑后果。同时, 各种信用卡的出现也给大学生消费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新的隐患。新的契机是可以暂时缓解大学生的经济压力, 不至于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新的隐患是透支使大学生的消费出现了更多的无节制性, 甚至出现多张信用卡关联, 临近还款期时“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2.3.3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攀比、盲目消费上升大学生消费受许多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一些“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的思潮影响着大学生, 有少数大学生虚荣心理较强, 盲目攀比, 造成不正当消费。

2.3.4 不会合理运用消费知识, 储蓄理财观念淡薄

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 虽然消费有一定的自主性, 但是不会合理运用消费知识。大多数大学生在储蓄理财方面观念淡薄, 对于基本的金融知识知之甚少。大学生投资理财能够培养理财意识, 帮助大学生管理好资金, 防止过度消费, 同时还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但目前能够做到的大学生可谓是凤毛麟角。

3 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 自主观念也较强, 因此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不是一蹴而就的, 不能以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作为评判标准, 也不能以传统的教育观念来解决现代的消费问题, 而要根据现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合理把握大学生消费心理的特征, 采取相应的消费教育, 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做到理性、文明、科学消费。

3.1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后备中坚力量, 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 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尤为重要。要使大学生认识到正确消费是自身综合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消费活动要结合自己的消费能力, 根据客观实际, 合理、有计划地进行消费, 不讲排场、不求攀比、不盲目, 充分调节好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消费的比例, 同时利用自己的劳动来提高经济实力。

3.2 加强学校教育, 提高认识水平

高校应将大学生消费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通过消费知识讲座、先进事迹报告、树立典型事例等方式, 对积极的消费行为加以宣传。同时净化校园环境, 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 增加各种勤工俭学的渠道, 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实习实训, 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 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劳, 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另外, 引导学生将精力放在学业上, 不要过分追求物质享受, 拒绝攀比, 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

3.3 注意家庭影响, 有效支持消费

家庭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 家庭的消费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消费观念。作为家长, 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自然无可厚非, 但是也要注重引导孩子正确消费, 自己坚持合理消费。同时, 要培养孩子消费意识的自主性和经济的独立性, 培养其科学的消费观, 引导其正确消费, 提高其责任意识和理财能力。

3.4 社会共同努力, 共建理性消费环境

社会作为大学生生存的大环境, 不仅要关注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把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 同时还要营造健康的社会消费环境, 使大学生做到自觉自愿地科学消费。从政府到公众服务部门, 都有责任为大学生合理消费创造条件, 抵制不良风气, 发挥榜样作用, 发扬传统美德。在如今的信息时代, 更要有效地利用大众媒体, 积极宣传“俭而有度”的价值取向, 坚持新型节约观和科学消费观, 自觉抵制各种消极思潮的影响[4]。

参考文献

[1]冯丽华.消费心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0.

[2]张新洲, 夏文斌, 沈壮海, 等.大学生蓝皮书:中国大学生生活形态研究报告 (2013)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3]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上一篇:良繁体系论文下一篇:零收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