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

2024-07-21

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精选12篇)

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 第1篇

一、语文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1. 小学语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学科。

对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优势的小学语文学科来说, 其有趣的课文内容, 丰富的人文内涵, 积极向上的思想价值, 可以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性情,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在此同时, 还注重对学生思想品格、情感意志、心态个性和良好行为等心理品质方面的培养。高度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小学语文教学, 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2. 小学语文课程蕴涵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形象、生动, 涵盖的内容广泛, 包括文字词句训练、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都能够陶冶情操, 启迪人生, 实现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育目的。

(1) 正面形象的感召性。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是展示人性多样化的一个舞台, 是真实生活的再现。“语文教材中的群体人物画廊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也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文学作品中的正面形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感召作用, 比单纯的心理健康课程更有效。

(2) 反面形象的警戒性。这里所说的反面形象是指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一些心理不健康的案例, 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有着不健康心理的人物形象。接触这些形象时,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实际, 对其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解剖, 指出其产生和形成的原因, 达到警示的作用。教师应以这些内容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和人生, 促进学生的个体心理成熟。

二、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意识品质

新课标要求教师放下架子, 做学生的“真”朋友。学生不能生活在教师的阴影中, 整日看教师的脸色, 揣摩教师的心理。课堂上教师要学会欣赏而不是挑剔, 要善于扬长而不是揭短, 要让学生高昂起头而不是一次次打击学生的自信。

语文教师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把传授书本知识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有机结合起来, 根据学科特点, 训练学生的注意力、思维能力和竞争意识等,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培养自信心。

1. 坚韧不拔的精神。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一定会经受许多挫折,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人格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竞争意识。

麦尔莱尔等人认为, 成就动机不是天生的, 而是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与教育的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因此, 通过适当的训练与培养, 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竞争是成就动机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竞赛性的读写活动, 让学生制定与自己实际相符合的目标, 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满足学生被赏识心理, 促进自我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 被老师赏识是激励学生的重要手段。学生的一得之见得到老师的赞许, 一技之长得到肯定, 一篇作文得到鼓励, 一次作业得到表扬, 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都可以强化学生自信、自尊、自爱、自持的信念, 促进自我发展。我班有位新转来的学生, 初来乍到, 沉默寡言。但他的日记写得很有思想, 经常表达一些自己独到的观点。于是, 在征得他的同意之后, 我在班上读了他的日记, 公开说我很赏识他的才华。后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这位学生的发言越来越多, 并敢于驳间, 提出自己新颖而独到的见解, 在班上开创了一股敢于创新的好学风。这充分说明了满足学生的被赏识心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所以, 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 扬长避短, 择善而从、从善如流, 指导学生蓬勃向上,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搭建平台, 通过课外活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生心目中, 老师是教书育人的先生, 也应该与他们处于平等的地位。能将心比心, 站在学生的立场, 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 诚心诚意为他们服务, 能正确理解他们。一旦学生认为他们和老师是平等的, 认为老师已和他们心理相容, 心理相通, 那么他们潜在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就会充分流露, 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语文课堂仅仅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小阵地。在小学生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中更易找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如专题讨论和演讲。在专题讨论这个活动中, 可以很好地将口语交际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演讲是一种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语文课外活动方式, 有效的演讲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在小学生中进行一些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演讲, 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 另一方面有益于小学生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笔者组织了一个微型演讲活动, 称作“课前三分钟演讲”, 在这个活动中, 可以结合学生当前心理状况, 随时调整演讲主题, 给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

语文教学与闲暇教育 第2篇

闲暇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闲暇教育正越来越引起重视。语文学科与闲暇联系最密切,语文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的闲暇生活的质量;丰富而充实的闲暇生活对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具有重要作用。笔者思考:就从课堂入手,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的闲暇生活,这样让课堂教学松绑,还学生精神自由,也还语文教学以常态。

一、语文与闲暇,密切的联系

语文学科与闲暇的关系,可以从语文学科课程性质看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的基本功能决定了与闲暇教育关系的密切。

⑴语文的基础工具功能。主要表现为它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一个爱读书、善于读书的人,其闲暇生活一定是充实而美好的;而一个不仅爱读书,而且爱写作、善于写作的人,其闲暇生活则更充满创造的快乐。另一方面,一个善于倾吐自己心声并长于倾听别人发言的人,定能与别人很好沟通并受到别人的欢迎,进而比一般人拥有更充实的闲暇生活。

⑵语文的文化传承功能。因为祖国语言是祖国文化的载体,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就是学习祖国文化的过程。语文教学可以提高人的文化素质,这对于提高闲暇生活的品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化素质高的人精神生活一般都很丰富,往往爱好旅游、收藏、阅读等有益身心的活动并能自主地、合理地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

⑶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教育的过程相当程度上是学生感悟文学形象、陶冶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的过程。语文教学最有利于人们“为了欣赏自然、文学、艺术的各种形式作好准备”,有助于人们在闲暇中从事欣赏自然、文学、艺术等各种形式的活动。

⑷语文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和闲暇道德观。它能使学生明白闲暇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会科学地选择闲暇方式,自主地安排闲暇生活;树立高尚的闲暇道德观,不做有损于他人和社会的事情。

⑸智力开发功能。这是所有学科共有的功能,当然也与闲暇有密切联系。

二、教学与教育,有意地渗透

语文学科虽然与闲暇有密切关系,但如果语文教师不具有闲暇教育的意识或不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闲暇教育,语文学科的闲暇教育功能也必然大打折扣;闲暇对语文教学的巨大促进作用也必然发挥不出来。我们认为,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实施策略,以下几个问题应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注意: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一方面要相信学生具有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可能性,一方面要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闲暇时间,要尽量少布置、不布置语文课外作业。只有硬性规定的课外作业少了,学生才有可能享受闲暇,在闲暇中学习语文,在闲暇中发展包括语文能力在内的多种能力。知名语文教育专家程红兵先生说过:“……事实上学生的成长,不仅仅限于学习上,学生们的正事不仅仅限止在课业上,而且‘三闲’(闲话、闲事、闲思-笔者注)特别是我们老师所认为的‘胡思乱想’里面就很可能孕育了创造的细胞,一遇时机,它就将萌芽破土,迅速成长,有句话说得很好,需要是创造发明的母亲,那么玩耍则是创造发明的父亲……”

其次,在不忽视小学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要充分重视它的人文性。通过加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能力。其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审美活动是高质量的闲暇生活的主要内容,无论是欣赏自然、文学还是其他各种艺术,都需要比较强的审美能力。在这方面,我们的语文教育做得是远远不够的,总体上是重视实用性,忽视发展性;重视语言教育,忽视文学教育。有鉴于此,语文教学中应尽可能少些分析,多些感悟;少些讲解,多些诵读;少些实用,多些审美。

第三,要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结合起来,和娱乐结合起来,和休闲结合起来。语文来自生活,反映生活,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理应与生活相结合。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尤其容易为丰富多彩的娱乐、休闲活动所吸引,语文教学如能和学生娱乐、休闲相结合,必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反过来又会影响学生的闲暇生活,使语文学习向闲暇延伸。具体来说,有这样几个方面值得一说:

1.要引导学生写自己的闲暇生活、说自己的闲暇生活,表达自己对闲暇生活的感受,在说和写中帮助学生提高在闲暇中的自我决断能力,树立正确的闲暇观念。例如,着眼于对学生进行闲暇教育并提高其语文能力,我们可以让学生说、写如下话题:“怎样度周末”、“快乐的双休日”、“难忘的一次旅行”、“我的业余爱好”、“我最喜爱的一种动物”、“第一次做饭”、“我学会游泳了”、“我爱唱的一首歌”、“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等等。

2.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当下的闲暇生活,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闲暇生活的引路人。如教师在了解学生闲暇生活的基础上可组织学生对正在热销的少年儿童读物进行评论,对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动画片展开讨论,对即将播映的精彩影视剧进行介绍,对即将举行或正在举行的体育比赛进行预测或发表观感等。

3.教师尤其应注意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激发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对于课外读物的兴趣,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更在于提高人的修养、品味,丰富、充实人的闲暇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许多作家在回忆自己如何走上创作道路的时候,都特别提及幼时看过哪些课外书,如何从这些书中得益。作家们的成功经验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参考。

第四,在坚持以教师为主导的情况下,要设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变讲堂为学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语);要重视好的语文习惯的培养,使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种种方法成为终身以之的习惯。强烈的主体意识、过硬的自学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对语文学习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也对一个人能否拥有丰富而充实的、自主支配的闲暇生活起决定作用。

总之,小学语文学科与闲暇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语文教学是实施闲暇教育的主渠道。语文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观念,重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闲暇教育,充分发挥小学语文学科的闲暇教育功能,进而发挥闲暇教育对语文新课标教学的促进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相辅相成 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习兴趣、自信、自尊、自立、心理健康、人格健全

现代教育需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能力基础,更需要有勇于创新、善于合作的意识,有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精神,有热爱生活、服务他人的美好而丰富的情感,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才是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才,才是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学校应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完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正 文】在语文教学中,一些同学认为语文课没有意思,学好语文又需下很大功夫。于是对语文学科不感兴趣。将心理学的一些原理运用语文课堂教学,比如运用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乐学语文的教学中,收获知识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营养。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完善人的人格。教师可将语文教材中潜在的心理教育因素挖掘、整理出来,有侧重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如学习《曹刿论战》时,在分析鲁庄公的优点的同时,提供鲍叔牙的资料,并明确此时鲍叔牙所犯的错误,从而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身的价值。而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懂得自爱,,更应自信、自尊、自强。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敬畏生命》《再塑生命》和《热爱生命》等课文时,让学生意识到要善待生命,敬畏生命。有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在学习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时,告诉学生爱情的真谛:它远高于生理需要,它包含“忠诚”“责任”“心灵的追念”,它需要理智、慎重与聪慧。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大量阅读,选取一些文质兼美,且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优秀文章,推荐给学生阅读,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心灵的洗礼。如作家毕淑敏在《我很重要》中所写的“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一个。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就空留一份慈爱,在风中蛛丝般飘荡。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我很重要。”是啊,我很重要,换一个角度想,别人同样重要。但愿每一个人都能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学会珍惜每一个生命。

一個人格健全、热爱生命、自尊、自强、自立的学生是会以学习为乐的。因为学习会让其感到充实,感到有成就感,感到人生的意义。

语文课程中,设有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可以以活动为载体,寓心理健康教育和语文学习于活动中,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比如通过活动课《成长的烦恼》来化解学生心中的烦恼,同时让学生体味到爱心的美好与重要,从而有利于学生顺利度过心理上的不舒服,能快乐健康地成长。还有《让世界充满爱》、《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等活动课,都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对待人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心理健康方面的书报,每个人的心理都是趋乐避苦的,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没有烦恼,而心理健康书报可以为他们提供帮助。阅读中,他们会很受益,也会很感兴趣。借此要求他们摘录一些精彩内容,自制心理健康手抄报。他们会努力去完成,并配上精美的画面与美观的书写。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演讲、讲故事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参与说话训练,并借此机会多表扬、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从而会更加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产生一种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这种训练不但能强化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开朗、大方、敢于展示自己的良好性格,增强了他们学习与生活的自信心,使他们的个性品质得到良好的发展。

以作文教学为切入点,疏导学生积郁的情感。俗话说,“言为心声”,学生的作文常常显现出学生心理活动的轨迹。引导学生把思想上、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诉之于笔端,痛快淋漓地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这有助于抑制消极的心理状态,尽快摆脱困扰,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老师透过这扇反映学生心理活动“窗口”,便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疏导。同时坚持要求学生写日记,有时候学生会因为学习压力大、父母的唠叨、与同学老师的矛盾以及青春期生理变化带来的困惑和躁动等问题产生烦躁的情绪,如果能及时将这些情绪记述在自己的日记本上,找个地方倾述,不仅有效缓解学生当时的烦躁心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能在经常写作的过程中提高作文水平。

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第4篇

一.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个人因素:所谓,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所以说, 个人因素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生活在不完整家庭或者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爱, 会导致极度的不安全感, 这种不安全感会促使他经常焦虑不安。或者一个人在童年时遭遇了重大的打击, 会为其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这样会影响其心理和行为。

2、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孩子在性格和处事方面之所以像父母, 不仅仅是因为遗传基因的作用, 还有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影响。在家庭方面, 父母教育方法不当、过于宠爱子女、家庭结构不完整, 都会为孩子带来心理疾病。例如, 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 父母不过问, 甚至是打骂的现象。还有一些家庭过于溺爱孩子, 使孩子自身有一定的优越感, 所以在学校遇到困难, 心理比较脆弱, 甚至一些学生与同学不能和睦相处, 心理存在一定的自卑等等。

3、学校因素:现如今, 应试教育成为了教育的桎梏因素, 在很多学校, 分数几乎成了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尺, 而且, 家长和社会的评价也根据这把标尺, 所以, 学校、教师往往为了升学率, 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于一些教师自身不具备健康的教学心理, 对待一些拖班级后腿的学生, 言辞过于刻薄, 这样, 致使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凸显。

4、社会因素:对于高中生来说, 对社会这样一个七彩的空间充满了好奇。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会侵入学生的思想, 尤其是现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高中生还没有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这样一些低俗的信息杂志和影视书刊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严重的冲击。学生就会效仿其中的暴力、堕落等场景, 进而促成心理疾病。

二.语文教学渗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教材, 进而培养学生坚强的生活意志、谦虚的做事态度、宽容的高尚品格。教材选文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 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其内容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在讲《我与地坛》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或者通过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来品读课文, 让学生去体会作者双腿瘫痪后的暴怒无常, 去体会捶打双腿哭喊着“我活着还有什么劲”时的绝望, 去体会在荒芜的园子里感悟生命真谛时的超凡, 去体会母亲黯然退去泛红眼角的心酸, 去体会史铁生这充满悲壮却又直面人生的勇气……, 用这样忧婉的音乐, 加之动情的文字, 让学生感受到苍白底色下炽热滚滚的岩流, 让学生从中领悟生命的真谛, 感悟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坚韧。

2、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充实学生知识储备的主要途径, 所以,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要有效地引导学生, 积极地开展内容丰富的课外阅读, 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阅读材料种类繁多, 教师要进行甄别和筛选, 为学生推荐一些通过顽强精神战胜困难、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对碌碌无为的愧疚这样的书籍, 可以警醒学生。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保尔身上能体会到战胜困难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 《鲁滨逊漂流记》在鲁滨逊身上感悟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高尚品格, 《平凡的世界》在孙少平的身上可以领略坦然、淳朴的品性和执着、坚韧的毅力……, 这样通过对书中人物及作者的剖析, 让学生在感悟中得到心灵的净化。

创新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第5篇

【摘   要】

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交流,一种生活体验,也是一门情感艺术。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教学方式的变革成了必然趋势。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将给语文界带来全新的气象和面貌。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将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 键 词】 创新教育;  语文教学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语文教学法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所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践:

一、 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也就谈不 上什么创新教育了。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显得苍白无力,教师一时口舌快活,而学生装却“雾里看花”,临考总搞题海大战、时间+汗水、日光+灯光,这样就几乎抹杀了家务事所有的创新能力,因此教法必须改进。要考虑:(一)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二)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三)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

二、 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教师授课一直拥有得失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近年来有多了一块小黑板,稍微丰富了一点。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有多了投影器、配了录音机,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总吃菠菜豆腐总会腻的,因为投影片总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时间久了,也就索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的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三、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那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出新成果;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面对我们的初中生我不禁有些后怕,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不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拿分段来说吧,面对一篇文章总得先分清层次脉络,然后才理解赏析。一篇文章也司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且阅读一篇课文,你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外教学研究》第74期。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语文教学与环保教育 第6篇

一、语文课堂,是环保教育的主阵地

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集中进行环保教育的最重要的载体。在潜心提炼教材的同时将环境教育有机的与语文教学相结合,避免了机械的说教和与课堂教学离。如《大自然的语言》文中的第一、二自然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春天草木萌发,万物苏醒;夏天燕子翩然归来,果实孕育;秋天果实成熟,落叶纷飞;冬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教学时,展现欣赏大自然的色彩斑斓美丽图画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美好自然的热爱。《罗布泊,消失的仙湖》一文中,过去的罗布泊是生命的绿洲, 是美丽的仙湖,现在的罗布泊是荒凉的沙漠,是没有生机的死湖 。当学生了解到造成如此痛心的现状原因是人们发展经济时忽略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之后,心情是难过,是愤怒,是沉重,是反思。看着日益缩小的月牙泉,听着《月牙泉》的优美旋律,触摸到了美丽和恐怖,发出了呼吁:救救我们的地球!这样无形之中就使学生走近了环保,提高了环保意识。

即使不是科普类的文章,在语文课上也同样能适时渗透环保的思想。教材中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在反复朗读仔细体味中都能与文章产生共鸣,不难总结出这些文章的主题都离不了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热爱的同时,也唤起了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们完全可以集审美教育与环境教育一体,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美丽的画面,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情、景跃然纸面,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感受春带给我们美,感受文中的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又如教学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读出主席的豪情万丈、居高临下、意气轩昂,表现出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这样领会作者选择这些自然景观的美处——江山如此多娇。也同样收到了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

二、综合性学习活动,是环保教育的生活延伸

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结合实际才能使教学不拘于形式,才能触及学生的感官,也避免课堂上形成环保思想成为昙花一现,所以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是让学生或提前了解或之后强化认识的最好途径。学生通过亲身观察或搜集资料或调查访问,认识到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通过亲自体验、现实参与来激发他们对美好环境的渴求。如,在学习过《罗布泊,消失的仙湖》之后,给学生布置了,“保护母亲河”活动,学生们调动自己所能,以不同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环保心声,有音像资料,有书面倡议,有宣传设想,有整改意见,并付诸行动,政府部门采纳了孩子们的很好的建议,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保护母亲河方案,也是在设计教学时所没有想到的收获。

再比如“我是环保小卫士”活动,让学生把能够改善环境的做法宣传推广,并做好监督,尤其是自己身边的人,建议也监督爸爸绿色出行,减少汽车尾尾气排放,提醒妈妈买菜用菜篮和布袋子,给同学和老师定纸张用量,这样学生通过活动成了环保主义者和社会宣传员。由此可见,环保教育的课堂更大一部分在学校之外,环保教育的力量可以扩展到社会上,这是语文教学的功劳,更是语文老师的骄傲。

三、语文教学忌成为环保教育的奴隶

虽说环保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无处不在,但是也不能为了环保教育而一味强加给语文的学习,那样不仅让语文学科变了味,也让环保成了祥林嫂的话题,也就是说,并非每课都要谈环保,语文教学可以渗透环保思想,但是环保思想不是语文学科学习的思想主流,这一点必须澄清。其实所有的学科教学和环保教育的关系都是这样,能够适时,恰到好处的渗透环保教育,达到教育的无痕,教育的入心才是真正教育的最高境界。

当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幸福牵手 第7篇

一、创设语文课堂中的和谐心理环境

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科渗透的关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要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教师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

整节课学生都很投入,脸上洋溢着暖暖的春意,心中充满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师精心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输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是十分有益的。此外,课堂还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分阶段分主题进行布置,如“恐龙世界探秘”、“刘翔与约翰逊的赛场故事”、“遨游海底世界”等。在这样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里学习,大家心情舒畅,师生关系融洽,课堂必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潜在心理因素

1.以体验为基石,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 对同学的友谊感及国际主义情感等, 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

审美感是一种与人的审美需要相联系的一种高级社会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的课文举不胜举。有的课文表现自然环境的美,如 《九寨沟》,描写了九寨沟的美丽景色,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美好。

2.以榜样为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良好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教育的过程。《翻越远方的大山》一文记叙的是刘翔把约翰逊当做自己的努力目标,经过艰苦的训练,一步步向着约翰逊这座“远方的大山”迈进,最终打破了世界纪录,实现了自己超越“世界跨栏王”——约翰逊的梦想。

三、培养语文教学中的良好学生心理品质

1.学会合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目前在校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为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养成自私,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目标分享,成功喜悦的分享,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

2.体验成功,形成学生的自信情感。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关爱和信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觉得“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行”, 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四、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相结合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心理,积极健康。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

2.学法指导,凸显影响。小学语文学法指导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的内容不仅仅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且还包括指导学生掌握对所有影响学习的因素进行有效调控的方法。特别是心理调节方法,它对学法指导有着特殊的意义, 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起着启动、维持、强化作用,是影响学习的动力部分。

3.课外活动,个性飞扬。语文课外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开展,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新的渠道。在小学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语文课外实践中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

立足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能让学生享受到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的喜悦。对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视与关注, 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使学生的精神更丰富,心灵更充实,目光更敏锐,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 和谐、健康地发展。

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 第8篇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我根据自己十余年的语文教学实践, 在不违背儿童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特点的前提下, 把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目标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使学生既能成才又能成人。

一、善于深入文本, 寻找切入点

小语教材是新课程标准的呈现, 是我们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范本, 承载着学生学习的指标。 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 既注重语言, 也注重人文。 在语文学科中寻觅心理教育的深入环节, 是在语文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小学语文课本中不乏文情堪美的课文, 而其中较多的课文与心理健康教育息息相关。如小学语文人教教材一年级上册《入学教育 》, 是指导学生在小学刚入学开始就要具有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上学积极心理状态。又如, 《尊重》一课, 是告诉学生学会自尊自爱, 懂得尊严精神品质。 在一年级上册的课文里, 有帮助学生克服沮丧心理的课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有帮助学生排遣嫉妒情绪的课文《争吵》, 有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课文《用心灵去倾听》, 还有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课文《搭石 》。 此外, 还有 《只有一个地球 》《鸟的天堂》等课文教育学生走进大自然, 体验大自然的美, 从小培养亲近自然, 爱护生存环境的品质;《秦兵马俑》《迷人的张家界》《长城》《颐和园》 等课文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祖国大好河川, 培养学生珍惜幸福、爱我中华大家庭的感情。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的寓意也很深刻, 告诉学生, 如果不努力学习本领, 就如井底之蛙一般的孤陋寡闻。 特别是《给予是快乐的》《我选我》等课文, 更是让学生自爱自尊, 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和在学习生活待人接物的生活技能。只有把握住这些课文特点,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会有的放矢。

二、把握教学时机, 多样运用教法

语文与心理教学又有所不同, 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是重点, 所以, 相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 这就是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创新性的体现。 除关注课文文本外, 教师还能从语文实践活动中有新的发现。 例如, 二年级口语交际《大家都来帮帮他》的渗透目标是要做诚实、守信、尽责的人。 在讨论、角色扮演的过程中通过同学的反应, 学生能感受到诚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习作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 互为渗透。所以, 教师应鼓励学生写真人真事, 表达真情实感。 在习作中倾诉不快, 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压力的释放, 为更多的正能量进入提供空间。 在批阅习作的过程中, 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 帮助他们排解各种心理困惑, 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更加积极地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 如描述心理情感的有《我真后悔 》《我真开心 》《我渴望》《假如我是 》;写人的有《我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让人难忘的人》;写事的有《这件事教育了我》《难忘的一件事》《小事不小》《我相信我能行》等等。 通过这些内容, 进行自我再认识、反思提高, 正确面对, 健康生活。习作与成长结合, 从而把习作作为个人经历不可或缺的一环, 使自己的人格趋于完善。

三、增大课外阅读数量, 陶冶性情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不仅注重于课内, 还应关注学生的课外生活。 课外是课堂阅读的延展, 是阅读能力训练的重要方面, 也是提高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 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方法。 艺术疗法中的阅读疗法正是基于阅读文本产生效果的。 在恰当的时间, 给合适的读者以适宜的书, 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因此, 语文教师为学生提供适宜的书籍, 就能为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 第9篇

初中语文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语文学科教学,可以熏陶情感,积累思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反过来,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热爱语言文字,又会进一步促进语文学科教学的顺利展开。

但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语文教学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果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让语言的习得与运用成为一句空话,忽视了“语文味”,这就是语文教师的失职。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既突出“语文味”,又有机地渗透与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下面将以名著推荐与阅读《筑路》为例,从两个方面,具体阐述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如何渗透与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而构建学生的健康心理。

一、关注学生心理成长需求

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分析学情,根据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学习心理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满足学生在各个时期的不同需求。

知、情、意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知”指的是传授知识,即学习知识培养智商。“情”指的是情感教育,指的是让学生形成美好的情感和积极健康的心态,即情商的培养。这个教育更多地包涵、渗透在知识教育之中。知和情是教育的较低级层面的目标,是经过师生共同努力所能够达到的。“意”指的是意志教育,即要帮助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如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持之以恒、顽强拼搏等。这是一个将知识、情感内化的过程,即将情商、智商转化为个人内在的品质,与自己的形体、实践融为一体的过程。如,学生不能坚持学习就属于意志薄弱的表现。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初二年级的学生处于初一到初三的转折时期,他们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但是,又往往流于肤浅,容易自以为是,一些学生听不进师长的一些建议与劝导。他们有的学习目标明确,做事情的时候热情高涨,可是一碰到困难就容易打退堂鼓,心理脆弱而敏感。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根本没有任何学习目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学习被动,心灵空虚。初二这一段时期,如果他们的心灵得不到成长,将很难面对初三的紧张而辛苦的学习生活,甚至可能无法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是否有明确的目标,能否经受挫折的考验,不断磨炼意志,使自己更加积极地面对以后的挑战,是这个阶段学生面临的普遍问题。因此,这一时期,可以针对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考虑利用某些课文本身的文本内容,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相对于纯粹的理论说教,这种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与融合,更形象,更易于让逆反的青春期学生接受。

二、将文本个性与学生心理特点巧妙结合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每门学科的知识结构都有其自身的系统性和合理性。教师作为教材的使用者,首先应该深入理解教材,善于把握教材所反映的精神实质,对教材灵活处理,创造与生成新鲜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学得开心而扎实。

教师要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和潜在价值。教什么才适合学生?教学的切入点太高,学生跟不上,久而久之,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的切入点太低,老师的提问学生不用动脑就能随口接话,学习流于表面的热闹而没有实质的收获,师生满足于浅层的肤浅阅读,课堂气氛很好,但课堂实效较低,久而久之,学生阅读能力得不到提升,学生思维得不到训练,没有深度,读不懂文章。

以《筑路》为例,平常我们上名著推荐课的时候,一般是学习附录资料的内容,了解大概内容和艺术特色,读一读精读的篇目,交流几个名著中的经典故事,就这样草草了事。由于老师备课时,不精心研读教材,毫不费力地处理教材,学生当然只能被动应付名著阅读了。

只有教师首先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照搬书上的东西,挖掘到这一本名著中的丰富的知识、无限的情趣,才能有效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

《筑路》选自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长篇小说。讲述保尔·柯察金从一个不懂事的少年到成为一个忠于革命的布尔什维克战士,再到双目失明却坚强不屈创作小说,成为一位钢铁意志的战士的故事。这是一部带有自传味道的小说,它赞扬了在绝望的命运中仍坚强不屈,向命运挑战的精神。这部书被译介到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盛传不衰,被视为生活教科书、人生路标和精神补品,受到一代代读者的喜爱。

小说中的许多故事都来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因此读起来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但作者又不拘泥于生活事实,对人物和情节做了大量典型化处理。另外,小说写人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与日记,格言警句等。环境描写语言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这些都是这部书的魅力所在。

《筑路》作为这本名著节选的部分,通过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修筑轻便铁路的具体描写,歌颂了以保尔为代表的党团员们勇于战胜困难,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以及他们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忘我劳动精神。保尔及其战友在筑路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顽强的斗争意志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它作为八年级名著推荐与阅读的课内节选部分,旨在以点带面,由局部到整体,引起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保尔的故事,学生的兴趣不大。大概在学生眼里,那段艰苦的岁月,那种为了一种单纯的信仰而奋斗的生活模式,相较于现在的流行音乐、偶像剧情来说,实在太无趣了。教师的力量怎么比得过社会时尚呢?

现在这个年代的学生,虽然距离那个红色年代已经久远了,但是,理想信念和顽强意志的培养,却是永远需要,不会过时的。而这正是这部名著的特色所在,也是学生心理成长急需补充的精神养料。况且,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坚定的目标,坚强的意志,正是学生这一时期成长成熟的标志之一。

课程目标对名著推荐与阅读的要求是学习阅读整本书,增长见识,扩大积累,拓宽眼界。因此有必要考虑节选文本向外合理拓展,促进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也可以适当延伸,加深对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体会。无论如何,都不可脱离语言的品味与运用。因为只有拿起语言的钥匙,才能打开审美的大门。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以《筑路》为抓手,可以引导学生感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的精彩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写。笔者通过两个不同翻译版本的比较,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语言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不同作用。

译文一:“快,打电话到特勤部去。”托卡列夫对他说:“没有面包的事情,不许告诉任何人。”老头子接着又警告杜巴瓦。

译文二:“快去挂电话,要特勤处。”托卡列夫吩咐他。“没有面包的事情,你要守口如瓶,”老头子接着又警告杜巴瓦。

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筑路工程队员在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险的社会环境时,坚定的信仰,顽强的意志,从而了解信仰、意志对于成功的重要性。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他们能够置生命于不顾地筑路?从而,加强理想信念和顽强意志的心理健康教育。至少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应当有点追求,有点信念。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明确节选部分在名著中的位置,笔者插入了筑路的背景资料:

1. 被红军赶进白色波兰境内的彼得留拉残余匪帮,现在正跟住在华沙的外国使节们互相勾结,准备组织一次暴动。……暴动被及时地制止了。

2. 但是,新的敌人在威胁着全城———铁路运输眼看着要瘫痪了,饥饿和寒冷就会接踵而来。一切都与木柴和粮食的供应来决定。

3. 冬天就在门外了。医院、学校、各机关以及成千上万的居民,都将受到严寒的侵袭,而车站呢———人挤得像蚂蚁窝,火车每星期只能开一次。

同时,插入筑路工程结束阶段朱赫来的评论,让学生结合材料和《筑路》一文,谈谈如何理解标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朱赫来看着闪光的铁锹和那些在紧张的劳动中弯着的脊梁,低声对阿基姆说:“用不着开群众大会了。这里谁也用不着鼓动。托卡列夫,你说的对,他们真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笔者期望以此以点带面,通过节选文字的引入,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实现课程目标的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教育,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一部分的学生会存在自卑、不自信的心态,一部分的学生对于学习充满着困惑,还有一部分的学生经历过上当受骗但是却选择默默承受,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学校中还有很多,只要教师细心地去发现,就可以找出若干个学生在心理健康上出现的问题。我想提出三种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帮助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学方法,它们分别是:“师生交流自我认知教学法”、“公益视频树立目标教学法”以及“事例培养诚信意识教学法”。下面就一一来展开论述:

一、师生交流自我认知教学法

1. 学生按要求进行自我介绍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的开头前五分钟喊一名学生,让该学生站在讲台上或者是站在原先的座位上进行一次有条件的自我介绍,虽然学生之间都知道彼此的名字,但是对于各自的性格或者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却是知之甚少的,按照教师所给出的条件进行自我介绍,不仅可以让其他学生和教师更好地了解该名学生,同时也有助于该名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举例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喜好和家庭环境,那么被点到的同学就应当以这两点为主要的介绍内容,在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不仅仅要说出自己的喜好还要顺带说出自己为什么会喜欢,接着还要说一说家庭环境,可以说家里的人员以及家庭的变化,然后说说自己的性格等等。通过这样的介绍,教师可以大致知道该学生在家的学习环境,以及分析出该同学性格。通过这样的自我介绍,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认知自我以及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

2. 师生之间开展一次座谈会

第二种师生交流的典型方式就是进行一次座谈会,在座谈会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心理状况。比如说,教师可以这么问学生:“同学们,在最近的学习中,有没有碰上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呀,或者是,对哪一单元的知识点还不了解不懂,都可以提出来哦,老师现场给你们进行解答。另外,你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开心不如意或者是受到委屈的事情也可以和老师分享,把老师当成是你们的好朋友,想到什么说什么,不要感觉害怕,也不要不敢。”教师通过亲切温和的语言来向大家传达“把我当成是你们的知心朋友”的信息,从而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也就可以在座谈会上去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烦心事,进而改善学生的消极情绪和心态。

二、公益视频树立目标教学法

上文也提到,很多的小学生都对学习抱着一种茫然困惑的心态,他们不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究竟在哪里,在这里,我推荐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给学生放映公益视频来增加学生对于学习意义和确立自身奋斗目标的理解。

1. 公益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环保意识

小学对于学习的兴趣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更高层次的学习,如果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顺利地培养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那么这将会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而言,也需要将培养学生对于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关键内容。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公益视频来引起学生本性里就带有的“善良和爱心”,并且以此来呼吁学生好好学习,将来可以更好地回报父母,回馈社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帮助学生从小确立一个大的目标。不仅如此,通过观看公益视频,学生也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和环保有关的知识,从而在生活中更加注重环保和节约,比如说,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中央台播出的长江江豚的公益视频,让学生了解到因为人们的乱砍滥伐加上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导致了长江江豚濒临灭绝的惨况,所以,教师可以由此呼吁和引导学生从小爱护环境,从小事做起,节约水和粮食,争做一名环保小护士。

2. 事例培养诚信意识教学法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普遍存在“诚信意识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抄袭作业上。教师可以进行诚信的宣讲,并且通过一些实际的案例来教导学生讲究诚信,比如说,教师可以和学生讲述“狼来了”这个故事,通过生动的语言讲述,教师告诫学生在学习中也要讲究诚信,最后,告诉学生要独立完成作业,不会做的可以空着,但是不可以抄袭。

总之,当今的小学语文教育应当更加注重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课堂之中,通过小学语文和心理健康的有机结合来教学,从学生的自我认知、学习目标、做人准则以及社会意识等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这些方面的教学以外,教师还必须要注意,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质量的考核其实不仅仅包括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加包括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只有树立这样的观点才能够进行科学的考核,发挥好考核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春光.浅谈小学语文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3):30-31.

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 第11篇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初级应用型人才,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是各类职校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工具性、综合性、实践性特点。语文是进行一切社会活动交流的基础,它既浪漫又富于诗意、充满激情,饱含着悲喜哀乐的感情色彩、坚定的信念和美好的憧憬。语文让人感悟到的是生命的灵动与张扬。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受职业教育自身特点的影响,轻视学生情感的培养,于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教学脱离生活,教学效果差的现象十分突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使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在语文学习中接受美的熏陶,修身养性,完善自我呢?

一.语文教师要具备必要的情感素质和能力

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是一个丰富而宝贵的资源,对教师资源的开发应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完成。首先是教师对职业对学生要充满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是产生强烈持久的教学激情的基础。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具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师魂,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的师德,和谐施教、全面发展的师观,知行统一、教书育人的师能。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其次,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所蕴涵的情感。教师只有在深入钻研大纲和熟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才能把握教材要点,体会其中的内涵,发掘其蕴涵的情感,才能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才能写好教案和教学设计。第三,语文教师要把握中专生的心理特征。中专生情感的两极性表现极为明显,如取得好成绩时非常高兴,甚至忘乎所以,唯我独尊,一旦失利又极端苦恼,甚至悲观,失去信心。作为教师只有把握中专生的心理特征,才能进行情感教育。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基本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我们认为,语文实践主要是言语实践。从本质上说,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理解、表达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听说读写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使学生奏响言语实践与语文体验的主旋律呢?我们认为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1.文本对话。基于体验的语文情感教育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要重视学习者独特的理解、感悟,这是他的生命活动、精神追求。2.表情朗读。要真正读懂文本,其关键性的方法在于朗读,有表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来体验作品中的人、情、美、理。3.在情境中体验。与教材相应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动机,引起学生接受信息的兴趣。4.小组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旨在体验过程中敏锐地捕捉问题,紧紧地追问、探索问题的结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三.课外阅读活动是“情感教育”的有效实践

有计划、有步骤、有条理地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情感”及人文素养,无疑意义重大。它是对课堂教育的一个强有力的补充,是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自我实践和反思。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就中华古典文学而言,它深厚丰富的底蕴,文学家、思想家们的人格魅力、不朽的精神力量,对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一座“情感富矿”。这种“能源”的辐射和熏陶,让他们受益无穷。当然,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对于语文教育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尝试着通过结合教学实际的“情感教育”,完成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目标要求,从长远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人文主义精神,真正意义上理解“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

语文教育是情感的天地,无论是在教科书中,还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回首语文情感教育的历史,确实是一笔可载入史册的财富,然而,现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却不断地困扰着语文情感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工作在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他们是语文情感教育实施的主导者,其自身的素质、自身情感的投入、对语文情感教育的认识重视程度、对语文教科书中情感体验性内容的挖掘程度及在实施中所采取的情感教育策略对语文情感教育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第12篇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 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 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 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 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 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 让学生感知美。

例如, 《风景谈》一开头, 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 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 发着“微微的白光”, 突然, 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 逐渐变成“黑线”, 微风送来铃铛“丁当, 丁当”的“柔声”, “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 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 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 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 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 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二、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

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 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 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和联系”。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 一种内容在出现时, 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 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 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 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 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 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 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 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 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 诱导学生阐发、品味。所以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思考练习”, 设置想象、联想的阶梯。如《荷塘月色》第二题:“作者是抓住荷塘月色的哪些特点来写的?……并联系写作实际说说如果不这样写, 还可以有怎样的写法, 效果会怎样。”这是指导和提示作想象和联想操练的, 施教者可以根据题目设计出各种有益于想象、联想的训练台阶, 使学生得到发生想象和扩展联想的实践锻炼。

三、培养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

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 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 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 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挞落后, 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采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 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读苏东坡的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 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 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 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联系起来, 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 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 体会作者感慨今昔, 由物及人, 由人及己, 抒发“人生如梦”的心理历程, 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

上一篇:混凝土韧性下一篇:大学生实证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