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化建构范文

2024-07-22

符号化建构范文(精选9篇)

符号化建构 第1篇

旅游吸引物是指吸引人们目的地旅游的所有因素的总和, 既包括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客观实物, 也指承载了一定特殊意义的符号属性[3]。在我国学者对于旅游吸引物的研究中, 马凌 (2009) 从社会学角度, 论述了旅游吸引物的属性及其构建[3], 陈岗 (2012) 从旅游吸引力产生的根源上构建旅游吸引物的符号[4], 赵玉燕 (2011) 从人类学角度以“神秘湘西”和“神秘文化”为例对旅游吸引物进行构建[5]。

798艺术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大子山地区, 是前民主德国援助建设的“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 汇集了画廊、设计室、艺术展示空间、艺术家工作室、时尚店铺、餐饮酒吧等众多艺术元素, 吸引了众多旅游者到访。本文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例, 通过环境与个体的双重匹配, 探讨创意产业园区旅游吸引物的属性及其构建过程, 以期对我国创意产业文化旅游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1 北京798艺术区旅游吸引物的建构过程

马凌 (2009) 认为, 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建构过程是一个双重匹配过程, 本文通过对北京798艺术区的发展历程进行整理研究发现, 北京798艺术区的旅游吸引物的建构过程, 也可分为双重匹配过程。其中, 第一重匹配过程是指北京798艺术区独特的旅游资源, 包括特色建筑、艺术家的进驻、社会大环境和其他偶然因素。第二重匹配是指旅游者本身对于北京798艺术区的旅游动机, 主要包括参观访问、观摩学习、交流沟通和购买艺术品等。这两重匹配相互作用, 使北京798艺术区以其独特的艺术氛围吸引了众多旅游者到此游览。

1.1 第一重匹配

1.1.1 特色的建筑

北京798艺术区是前“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废弃搁置, 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曾经的工业产区成为了如今吸引中外游客的独特的建筑, 其斑驳的红砖瓦墙、独具特色的工业厂房和错落有致的管道等与现代时尚的艺术工作者和游客一起, 形成了历史与现实、工业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文化创意产业

此外, 北京798艺术区以工业厂房的前身, 以宽敞明亮的特点和优势吸引了早期艺术家进驻, 成为艺术家们的创作天堂。随之, 北京798艺术区因艺术家的进驻和其艺术作品的创作而倍增文化艺术气息, 吸引了众多游客到此参观学习和购买艺术品。由此, 北京798艺术区的“创意地区、文化名园”的符号性成为了吸引中外游客到此游览的重要原因。

1.1.2 廉价的租金

北京798艺术区过去是闲置的破旧厂房, 因此租赁价格较为便宜, 成为了吸引早期艺术家进驻的主要原因。主要因为, 大多数早期在北京798艺术区创作的艺术家, 生活并不富裕, 宽敞明亮而又租金低廉的破旧厂房成为了艺术家的实用性较强的最佳选择。因此, 北京798艺术区因设施简陋兼具了租金较为廉价的优势, 不断吸引众多需要特定空间创作的艺术家的进驻, 形成了浓厚的艺术气氛。也正如前文所述, 大批艺术家的进驻和大量艺术品的展出使北京798艺术区成为“艺术天堂”, 吸引了众多游客到此参观和购买艺术品。随着北京798艺术区的文化名片的打出, 许多国际艺术展和国际艺术团纷纷选择798艺术区作为举办地点, 吸引了众多中外政界要人、名人明星和社会名流到此参观游览。

1.1.3 社会大环境

刘丽等 (2006) 提出, 发展创意产业所需要的四大环境是文化精神要宽容开放, 生活环境需要便利和舒适, 专利制度和社会资本网络需要健全适当[6]。对北京798艺术区的发展历程研究发现, 798艺术区的发展正得益于这样的社会大环境。目前,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大力发展创意产业, 798艺术区在2006年正式成为“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发, 经济文化快速发展, 北京市经济的腾飞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为798艺术区提供了经济和文化基础。我国社会资本网络和专利制度的发展成为了北京798艺术区繁荣发展强有力的保障。

1.1.4 偶然因素

北京798艺术区的发展存在着许多其他艺术区无法复制和比拟的偶然因素。北京市是我国首都, 是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是许多外国政客及国家领导人的必访之地。法国总统、瑞士首相、奥地利总理、德国总理、比利时王妃等世界政界要人均到访过北京798艺术区。北京798艺术区举办的国际艺术活动和时尚活动等同样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名人明星和社会名流的到访, 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22个城市艺术中心, 也曾经一度被外国媒体评为外国人到访北京的三大目的地之一, 吸引力仅在长城和故宫之后。

1.2 第二重匹配过程

北京798艺术区旅游吸引物建构的第二重匹配过程是指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者类型的匹配, 主要通过对北京798艺术区的旅游者的动机和旅游产品进行匹配分析, 即从北京798艺术区旅游者的人口学特征和旅游者的动机偏好两个角度出发, 分析旅游吸引物建构的第二重匹配过程。

通过对现有研究整理发现, 到访北京798艺术区的访客主要包括艺术工作者、艺术爱好者和一般访问者, 访客的到访动机主要包括参观观赏、学习访问、交流沟通和购买艺术品等, 其中艺术工作者的到访动机主要是参观学习和交流沟通, 艺术爱好者的到访动机包括购买艺术品, 一般到访者的到访动机主要是一般性观赏, 与上述北京798艺术区的产品相匹配。此外, 北京798艺术区的国际艺术展、艺术活动和时尚活动等是吸引众多游客到访的重要吸引物, 艺术家们不断创作和销售的艺术作品和游客到此购买艺术作品的需求相匹配, 成为北京798艺术区繁荣发展的基础。

因此, 北京798艺术区的旅游吸引物带有参观观赏、学习访问、交流沟通和购买艺术品的符号意义。

2 结语

北京798艺术区的旅游吸引物的建构过程, 实际上是798艺术区从一个破旧闲置的工厂到如今著名的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 它是一个市场自发的行为, 是我国文化旅游兴起的重要标志。

北京798艺术区的繁荣发展同样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798艺术区的名气高涨, 租金也随之增加, 一些年轻的草根艺术家因租金的增加而被迫搬离798艺术区。此外, 众多艺术家进驻798艺术区进行艺术创作的另一原因是早期798艺术区适合艺术创作的安静环境, 随着游客的大量增加, 798艺术区变得喧嚣和“世俗”, 使一些无法专心专做的艺术家搬离798艺术区。

因此, 借鉴北京798艺术区的发展经验, 我国其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应注重经济发展与旅游吸引物的保护间的平衡关系。应发掘其旅游吸引物的内涵, 注重对旅游吸引物的内涵和特质的发现和保护, 寻找最佳路径, 引导创意产业园区走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

参考文献

[1]厉无畏, 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 2006 (11) .

[2]王凯, 唐承财, 刘家明.文化创意型旅游地游客满意度指数测评模型——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例[J].旅游学刊, 2011 (09) .

[3]马凌.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及其建构[J].旅游学刊, 2009 (03) .

[4]陈岗.旅游吸引物符号的双层表意结构与体验真实性研究[J].人文地理, 2012 (02) .

[5]赵玉燕.旅游吸引物符号建构的人类学解析——以“神秘湘西”、“神秘文化”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 2011 (02) .

国家认同的话语符号的建构分析 第2篇

关键词:语言结构;言语;国家认同;2009年國庆庆典

200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日,中国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前举行了盛大的国庆庆典仪式。国庆庆典仪式有何作用和意义,其作用和意义又是如何展现的呢?本文试用符号学中一个最基本的理论工具对国庆庆典予以解析并阐明国家认同的构建过程,以求为以后的相似的活动提供一些借鉴。

一、文献综述

通过检索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学界对国家认同的研究主要有三类。一是围绕政治敏感问题和民族问题展开的国家统一问题、民族关系问题分析,代表性论文有《两岸互动与国家认同——基于台湾民众分析的视角》《新疆南疆地区维吾尔族青少年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比较研究》等;这类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意在为国家建言献策,这类研究对理论工具的运用稍显不足。二是对传统文化思想和国家认同建构的互动分析,代表性论文有《浅论中文语境中的国家认同》《传统文化建构国家认同的多重面相分析》等;此类分析视角新颖,不足之处是二者的融合度还不够。三是从具有重大社会历史意义的新闻事件中归纳国家建构的条件、作用和意义等,代表性论文有《从抗震救灾看国家认同的建构》《奥运会:提升青年国家认同感的良好契机》等;这类研究所选取的题材有较强的时效性,其缺点是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理论力度不强。

本文试图从第三类研究的角度出发,选取2009年10月1日国庆庆典为研究对象,运用符号学理论对隐藏其中的国家认同的建构意图进行分析阐释,既补现实决策的实用之需,又将符号学理论与国家认同的意义分析深度融合,提升理论分析价值和应用价值。

二、国家认同的内涵与外延

《辞海》对“认同”的解释是:“在社会学中泛指个人与他人有共同的想法。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为他人的感情和经验所同化,或者自己的感情和经验足以同化他人,彼此间产生了内心的默契。分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两种。”[1]此概念强调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区隔和关联,个体在后天的社会和生活环境中习得了一套相对稳定的价值判断标准和道德同化体系,而这正好是国家认同的逻辑起点。

“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对自己的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是维系国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国家认同的内涵也会发生改变。因为人类社会是以一种群体性的组织方式运行着,国家认同的建构必遵循着集体意识下民族历史记忆和地理时空上的个体价值相统一的规律。因此,“国家认同的建构离不开两个条件:首先要有共同的连接基础——血缘和历史记忆,其次还要有经验分享。国家认同表现为人们对国家的情感归属。”[3]

全球化视野下的国家认同通常旨在创造本国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及极具排他性、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相比较下的文化优越感。国民基于一定价值标准对大众媒体所传播的信息产生相应的判断,这对个体而言是主体性的,但随着参与判断人数的增加和价值判断内涵的趋同,就会产生相应的信息关注点,即舆论。国家认同的舆论建构大致分为政府主导的“议程设置”和偶发性的重大事件两种。近年来“议程设置”思维下的国家认同的建构事件逐渐增多,其规模越来越大,意图也越来越明显,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系列活动、“神七”飞天、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及各种各样的国家文化年等,都试图让国民共享华夏盛世的大治理念及中国政治文化的优越性。偶发性的重大事件既有天灾又有人为因素,它们可以被视为对民族文化中原有观念的挑战,也可以当做建构国家认同的机遇,其最后的效果判定取决于事件处理主体尤其是政府操作的科学规范程度,这一类事件有:2008年初南方冰雪灾害、5·12汶川大地震、拉萨3·14事件及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等。

三、符号学分析工具对新闻传播学视野中

的国家认同建构的可能性初探

符号学作为当今研究记号意义的人文学科的“显学”,为人们面对现代或后现代错综复杂的形势和浩如烟海的信息文本提供了一种强大而有效的认识论工具和方法论工具。整个符号学是建构在索绪尔语言学研究中所使用的两个重要二分法概念基础上的——语言结构(langue)和言语(parole)。语言结构是从具体而多变的符号现象中抽引出相对静止和稳定的语言规则和意义,具有群体规整、历时稳定的特性。而言语多是个体性的偶然性因素的集合体,如“发音行为,语法规则的实现以及诸记号的偶然性组合”[4]。从这两个概念可知,只有首先对研究对象进行解构,才能进一步区分其中哪些特征和意义是语言结构方面的,哪些特征又是属于多变的言语范畴的。

总体而言,符号学的概念二分法的分析方法难以在新闻传播研究对象中展开。这一点,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有所探讨:“最有趣的通讯系统,至少是那些属于大众传播社会学领域的系统,都是复杂的系统,其中包含有种种不同的内容。在电影、电视和广告领域中,意义取决于形象、声音和字形之间的相互作用系统。目前为这类系统确定语言结构现象和言语现象的分类为时尚早,一方面因为人们尚难断定每一复杂系统的‘语言结构’是基本性的,还是仅仅是由有关的附属‘语言结构’组成的;另一方面因为这些附属语言结构还未被分析过(我们了解天然语言的‘语言结构’,但并不了解形象或音乐的‘语言结构’)。”[5]

但这并不意味着符号学的大门对新闻传播学相关问题和现象的研究就此关闭,巴尔特上面这段话要说明的是符号学在理论指导上与新闻传播研究对象产生了矛盾,是属于框架性的宏观矛盾,这一点从巴尔特强调的“大众传播社会学领域的系统,都是复杂的系统”即可看出。而解决此矛盾的突破口,便在对新闻传播领域的切入点大小上,即可以通过缩小新闻传播研究的题材范围和对研究对象的分析视角等方式实现与符号学理论相融合。比如视觉传播研究就越来越倾向于探索视觉符号背后的意义,从而实现新闻传播研究微观取材与符号学宏观理论视野的良好结合。

国庆庆典作为国家认同的一种象征化仪式,主要通过电视转播的途径来完成现场气氛的烘托、国家形象的建构,因此用符号学理论来分析国庆庆典进而完成对国家认同建构的探讨是合乎逻辑、合理自然的。

四、作为国家认同建构的代表性事件——“2009年国庆庆典”在理论符号学中的阐释

在明确了“语言结构”和“言语”的概念内涵之后,运用符号学分析法来解析“2009年国庆庆典”这一仪式在建构国家认同过程中的使用途径和分析结论就会更加具体明了。

2009年国庆庆典的流程大致如下: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鸣礼炮、升国旗→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检阅部队→徒步方队、装备方队、空中梯队相继通过天安门城楼前方→群众游行方阵走过天安门城楼前。这与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诸次国庆庆典并无根本上的重大调整或变化,因而这次庆典带有普遍性,也更有符号学理论视野下的分析价值,在历时性的结论展开上也有了“以点带面”的推论意义。

以上流程可大致分析到的“语言结构”话语有:

1.标志性建筑天安门城楼(与1949年开国大典的天安门相对应,构成国家政权稳定的象征),毛泽东挂像(开国领袖,联想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标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国家意识和国际视野)。

2.作为最高军事权力掌握者的中央军委主席驱车检阅部队,并与部队官兵有象征性对话:“同志们好——主席好”,“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国家政权稳固、社会稳定的保证)

3.作为国家稳定基石的部队方阵着装整齐、动作划一,兵种武器多样现代以及“敬礼”的命令。

4.歌颂四代领导人及改革开放成就的群众游行方阵以省为单位有序地走过天安门城楼前。(突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表现民族團结,展示改革开放的成就)

5.重大政治会议和仪式中的背景音乐。(以雄壮的集体主义声调完成对团结的歌颂)

作为政治色彩浓厚的仪式,“国庆60周年”的概念突出新旧中国国家和国民命运的跌宕起伏:旧中国意味着价值判断上的“不好”,代表着贫穷、封建、专制、压迫、战争和民族屈辱等落后面貌,国家尊严和国家利益荡然无存,因而人心转向,国民不安于现状,不认同政府当局;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政府顺应潮流,赢得了民心,其成立60周年以来的建设成就和巨大进步便是有力的说明——新中国民族独立,和平安定、民主,国家富庶强盛,人民幸福安康。因此,通过“新”与“旧”的对比及历史回溯完成了国家认同建构的条件,即共同的民族记忆和经验分享。

上面列举的语言结构1是历史意义的再现,说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人民爱好和平,历史人物毛泽东给后世留下的民族记忆是将古老中国从列国割据的混浊中独立出来,并将中国带到现代世界的门槛前,其作用是为国家认同建构了一个合理的内容和预设的历史前提。语言结构2、3、5带有显著的共时性特点,其未出场的语境是现在的世界虽然处于一个整体和平的状态,但人民对社会稳定的需求和局部战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等都为军队的存在提供了依据,“军民一家亲”的历史记忆唤起了国民对现代军队在诸如1998年抗洪抢险、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中良好表现的认同和赞扬,并使其产生了强烈的安全感和依赖感。语言结构4回归到奠定现代社会高度理性的思想基础上——人人平等、民族平等、共同富裕,并借此获得了国民的认同。

由此,历史文化带来的自豪感和政治色彩、军队带来的安全感、民族平等和共同富裕的普遍心愿带给国民极大的荣誉感和满足感,从而塑造了国家认同的核心要素,树立了国家日益良好的形象,强化了民族自尊,提升了民族的文化优越感,论证了社会稳定的合理性,而这些方面作为国家认同的核心要素又反过来综合作用,建构起一致的国家认同。

而“言语”作为偶尔出场的实在性,诸如具体的人物名称、职位、方阵数量及参阅人数、仪式举行的代价或成本则淹没在“语言结构”的分析框架下,因其不具稳定性,对国家认同建构的影响在庆典仪式中则几乎可以忽略。

五、结论

上述解析可知:以2009年国庆庆典为代表的一系列仪式化事件对国家认同建构的意义不言而喻,它们在维护国家主权、弘扬历史文化传统、塑造国民的道德价值观、坚定国民的理想信念等方面发挥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充分重视象征化仪式的作用,尤其要注重在从个体到集体、从尊重个人价值到展现文化优越性等方面以情动人,隐藏起太过僵化的话语和符号表达,从而圆满完成对国家认同的建构。

注释:

[1]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2][3] 金玉萍:《解读2009年央视春晚——国家认同建构的视角》,《新闻传播》2009年第6期。

[4][5] [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第18页。

在数学模型的建构中夯实符号意识 第3篇

一、激活内在意识,夯实符号意识的基础

师:大家都玩过扑克牌,同一种花色有多少张扑克?生:好像是13张。师:晃动手中的牌,任取三张演算出24。生抽出2、6、8。生:(6-2)×8=24。生:再次抽,抽出了K、A、2,一脸茫然。师:出现符号,这个24点还怎么算呢?生:这些符号在扑克中也代表着数字,比如J代表11,Q代表12,K表示13,而A表示1。师:在扑克牌中字母表示相应的数字,那在数学学习中呢?

在本案例中,教师创设了计算24的情境,唤起了学生以字母表示数字的原始记忆。案例中所涉及的“K”“A”并非字母的生活再现,而是将学生的意识聚焦到字母表示数字的数学本质中来。学生进行演算,在提升参与激情的同时,意识深处也引发了学生对字母表示数字的内心需要。而在辨析的过程中,体验到具体数字表示的确定性,架设起字母表示数字全新意义和既得经验之间的桥梁,感受其现实价值和意义,从原本对字母表示数字的陌生和抵触感转变为认同和亲切感,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符号意识。

二、体验提炼过程,把握符号意识的关键

师:(电脑屏幕中出示若干篮子,里面放着3个苹果,外加省略号)这些篮子里共有多少个苹果呢?生:不能确定,因为多少个篮子不知道啊!师:可能有多少篮子,猜猜看,共有多少个苹果?生:可能有6个,18个苹果。生:可能有11个篮子,33个苹果。师:想象你们是用什么办法算的?生:篮子的个数×3= 苹果的个数。师:还有什么表示的方法吗?生:?×3。生:a×3。师:同学们喜欢哪种表示方法,为什么呢?生:喜欢用字母表示,这样看着方便,表示起来也很简洁。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从某一事物到个性化的符号再到数学方式呈现的过程,让学生在简洁的符号下感受这一表示方法的魅力。实施过程中,教师以视频中的情景,充分激活了学生的内在思维,将学生原始的“算式语言”向“代数语言”过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普遍现象入手进行归纳提炼,从而将数学本质化、符号化,感受到符号表示的作用和优越性。

三、感知丰富内涵,扣准符号意识的核心

师:课件出示:小军的牌是x,妹妹的牌是x+4。谁摸的牌大?生:当然是妹妹的大,因为妹妹的牌在小军牌的基础上还要加上4呢!师:小军的牌可能是多少?可以是任意一个数字吗?生:可能4,可能是7,但不能超过9。师:为什么呢?说说自己的想法。生:因为扑克牌中最大的数字是13,要减掉4,所以最大不能超过9。师:请以其他方式用数字表示妹妹的牌。生:x-4,表示妹妹的牌小4个点。生:还可以用x×4,表示妹妹的牌是小军的4倍,小军的牌就不能超过3了。

在本案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x+4”与“x”进行大小比较,形成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进行猜测,从而做出判断。而当学生能够得出x表示的范围不能超过9的时候,学生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数学感悟,而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其数量关系的把握,深刻体验到算式其实是一个恒久的变量,因而运用数字的方式进行概括则显得尤其必要。在本环节中,教师在x+4的基础上演化出x-4和x×4,旨在让学生感受运用数字表示可以尝试多种变式,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情感认知,从而强化公式严谨性的认知。

四、体验内在价值,注重符合意识的归宿

课件呈现:小娟带了x元去超市购买学习用品,文具盒需要a元,想购买2个文具盒。师:根据以上的已知条件,写出几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生:2a,这个表示购买两个文具盒需要多少钱。生:x÷a,这个可以表示小娟身边的钱可以购买多少个文具盒。生:x-2a,这表示在购买了2个文具盒之后,小娟身上还剩下多少钱。师:这里的2a是两个文具盒的价钱,如果变成别的情境,可能会表示什么意思呢?生:一辆自行车是a元,2a就表示两辆自行车的价钱。生:每排队伍有a人,2a就表示两排有多少人。

在本案例中,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联系运用代数思想帮助学生进一步体验用字母代替数字的内蕴和作用。教学中,教师围绕着学生较为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模型的运用,学生感知了用字母表示数字从个别化向整体化的过渡,巩固了这种形式的认知效果。同时,又将这种方式引入到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将代替的数字从固定数值向非固定数值转变,为初中代数学习起到了奠基作用,充分感知了模型所起到的广泛性和概括性。

符号化建构 第4篇

【摘要】旅游是展示年俗文化魅力的最佳载体,推进以年俗活动为地域分异特色的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发展极需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遇到了载体不足、节日活动机制缺失、节目组织主体缺位等问题,很多地方的年俗活动也缺乏吸引力,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相比之下,山东年俗旅游活动的开展颇有成效,山东年俗旅游活动在深厚地域文化土壤中成功开展的同时,也在国内确立了“事件经济“、“节事产业”的发展标杆,对其研究极具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旅游凝视理论出发,通过对旅游凝视系统中游客、东道主以及专家等行为主体权力的运作分析,及其各方参与山东年俗文化符号的建构,进而总结出山东年俗旅游全局化运作和政府主导的贺年会组织形式、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创新民俗产品和重视游客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真实性体验的成功经验,并据此提出实现政府主导、鼓励社区参与和构建多方共赢的民俗节事旅游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旅游凝视理论;民俗文化;山东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作为中华民族节日的核心,其习俗是中华民族文化习俗中最能牵动全民族心灵的文化要素,受一定地域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生产生活条件等的制约,年俗会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地域色彩。我国山东地区的年俗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其反映的深厚的民俗文化颇具代表性,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年俗旅游活动有声有色,吸引着四方来客。在当今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精神信仰缺乏尤其对于特色传统文化需求迫切的条件下,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民俗文化乃至民俗旅游的研究,因此,本文拟以新的理论和视角对山东的年俗文化旅游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山东年俗文化特色及年俗旅游活动

(一)山东年俗文化特色

其一是时间跨度较大且成系列。山东传统的年俗文化是自腊月初八的“腊八”起至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止,前后绵延一个多月,其中既有辞旧岁的民俗活动,又有迎新春的民俗活动。再者区域差异明显且各有特色。山东年俗因自然环境的不同和社会文化的差异而各具特色。具体表现在年福、年货、年乐及年味上。山东古时分治于齐鲁两地,大部分地区位于鲁文化统治区,农业发达,受孔孟思想影响较深,文化保守而重礼教;沿海地区位于齐文化统治区,渔业相对发达,过年祭海礼仪比较多。

(二)山东年俗旅游的发展

创新与传承春节文化,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寻求经济文化化与文化经济化的契合是山东贺年会的最初立意。为了满足了人们感受传统文化精华、体验多样节日民俗的需求,促进旅游消费,带动经济增长,山东省立足传统年节文化民俗资源,创新性的整合元旦至元宵节期间全省各类年节消费资源,形成一个由三大节点(元旦、春节、元宵)和五大产品(贺年福、贺年礼、贺年游、贺年宴和贺年乐)构成的节事品牌—好客山东贺年会。同时,山东省通过构筑前后衔接、内容连贯的时间平台,打造全省行动、垂直一体的空间平台,营造互动互惠、多方共赢的消费平台,搭建多方联动、协调统筹的体制平台保证了民俗节事活动的顺利开展。

自2009年首届好客山东贺年会举办以来,山东省旅游业取得了大发展和大突破,旅游总收入在2012年突破了4000亿元。贺年会不断在探索中前进,在创新中前行, 各地在发展大众参与的旅游项目上各出亮点:泰安的“国泰民安过大年”祈福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曲阜孔子故里园赶起了“年货大集”,集中出售当地的年货用品、旅游商品、工艺品和土特产,让游客尽享游购的乐趣,将贺年礼带回家;烟台景区举办的海阳大秧歌、胶东大鼓等传统节目迎来游客参与其中;济宁的礼乐迎宾宴、金蛇贺年宴、合家团圆祝福宴、农家宴等让人垂涎不已;青岛劈柴院“逛劈柴老院,过中国传统年”系列活动、威海的温泉养生也都吸引了大批游客的参与。2013年春节长假,山东各地推出的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不仅吸引了周边地区的游客,更是吸引了来自韩国、美国、泰国及台湾、香港等大批游客前来参与,北京、江苏、河北、河南、安徽等自驾车游客也纷至沓来,游客们在吃住行游购娱的活动中体验了颇具山东特色的民俗文化。

二、国内外旅游凝视理论综述

旅游活动的开展涉及游客、政府、当地居民等多利益主体的参与和互动,好客山东贺年会的举办对于满足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传承山东民俗文化、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旅游凝视理论作为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析工具,它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考察旅游活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试图引入旅游凝视理论对山东年俗旅游活动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期更好地从社会文化学角度揭示年俗旅游的丰富内涵及意义。

法国的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最早提出“医学凝视”的概念,他认为凝视是目光投射的实施主体施加于承受客体的作用力,它象征着一种权力关系和一种软暴力,无处不在的存在于现代社会,是一种被社会组织化和社会系统化的社会力[1]。

在米歇尔·福柯的影响和启发下,John Urry提出了“游客凝视”的理论,他认为“凝视主体”和“凝视客体”之间存在着不对等的社会权力关系。 Urry的“游客凝视”的理论其实是将旅游欲求、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融合并抽象化的结果,代表了旅游者对“地方”的一种作用力[2],Urry只关注到了旅游活动中占支配地位的游客的目光,完全忽视了被凝视对象的主体性,是一种单向度的凝视,这也是厄里凝视理论的不足。

基于Urry的游客单向度凝视,其他学者纷纷对凝视理论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解读与完善。毛茨着重分析了东道主凝视和游客凝视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提出了“双向凝视”的概念;Cheong&Miller认为目的地的旅游“掮客”(包括各类旅游专家、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以及旅游私人部门的从业者)和当地居民一起,通过各种方式,从旅游规划起就凝视着游客,直接或间接地引导或限制游客的行为; Pearce和Yagi等学者提出游客之间存在着互相的凝视和相互的影响;Boorstin、Cohen等学者在讨论游客凝视理论时加入了“伪拟事件”的观点,认为部分旅游目的地的从业者和当地居民为外来游客制造了许多虚拟设计的景点和活动,游客完全被安排,享受着伪拟事件和不理睬真正的事实[3]。endprint

国内旅游凝视理论的研究是从国外传入的,目前对这一理论进行解读的学者主要有:刘丹萍以摄影这一“旅游凝视”的有形化表现作为研究视角进行研究;胡海霞反思Urry的游客凝视理论,认为主客之间应该在平等、公正、互重的基础上进行对话;曹莉丽等学者在游客凝视视角下研究乡村旅游;成海倡导多向度的旅游凝视,认为旅游凝视应该是东道主、游客、政府、旅游规划者等旅游业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凝视;吴茂英对国内外旅游凝视理论的研究做出系统的评述,并从多维度的视角对旅游凝视系统进行了解读与展望。所有的这些研究都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旅游凝视理论。

三、旅游凝视理论对山东年俗旅游的解读

(一)旅游凝视各利益主体互动关系分析

旅游凝视贯穿在旅游符号生产与消费的过程中,这个过程既包含旅游地如何生产出有吸引力、能获利的旅游凝视形象并且长久的维持下去,也包含了游客如何追寻、体验其向往和期待的标志性符号,同时也涉及到为满足这种凝视而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与社会协作。Urry的凝视理论只是强调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支配地位,忽略了东道主在旅游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毛茨的理论虽然涉及旅游活动中东道主和游客这两个主要的利益相关体,但仍不够全面。吴茂英国内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凝视系统的概念,认为旅游凝视应该是各利益相凝视关主体的凝视,游客凝视、东道主凝视、专家凝视(凝视的主体包含专家、学者及政府)是凝视系统的主要内容。在旅游地的发展过程中,各凝视力量之间由于权力的变化和追求利益点的不同导致凝视关系错综复杂。

Urry认为旅游凝视是游客对东道主文化及居民生活的单向凝视,东道主作为弱势一方总是被动的接受游客带来的影响,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游客与东道主之间存在相互凝视,并且这种凝视随着彼此力量的消长而在旅游活动中不断变化。一方面,游客凝视通过差异被构建,游客所消费的其实就是旅游地符号所构建起来的特殊性[4]。游客会捕捉与自己生活迥异的符号作为自己凝视的对象。因此,作为一种隐形力量,游客凝视的符号性和特殊性会影响着旅游地形象的构建,为了吸引游客的目光,勾起游客的凝视欲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旅游地会参照游客的需求来建构旅游地的形象;另一方面,东道主的凝视也会介入游客的生活,游客会在不知不觉中按照东道主的期望和想象行事[5]。东道主独特的生活景观,淳朴、自然的生活方式会激起游客对旅游地生活的向往,事实上这种差异的生活景观和生活方式正是居民对本土文化认识与理解的反映,它具体的影响着旅游地凝视对象物的构建。在这个过程中,游客凝视的对象是东道主凝视下被规划的产物,东道主通过自己的凝视引导着游客的观看行为,更好的为自己本地的发展服务。当然,凝视符号的建构也离不开专家的凝视。专家凝视的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及各类专家、学者[6]。政府作为行政权力的主体因其掌握着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的调配权在旅游节事活动的开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组织协调作用,各类学者、专家在政府的指导下通过专业化的凝视构建着游客凝视和东道主凝视,在为旅游地建构凝视对象、为旅游者提供旅游凝视对象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凝视对象物的构建过程中,政府部门及各类学者、专家要考虑到游客的凝视需求,以游客的眼光来审视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将游客凝视纳入到旅游规划之中;对旅游地本土文化的缺乏深层次理解又使得其脱离不了东道主居民的参与。因而,作为专家凝视主体的政府部门和学者虽然拥有权力和权威的知识,其具体的凝视设计会仍受到来自东道主居民和潜在游客的双重影响。因此,旅游凝视符号的建构实际上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旅游凝视的结果:山东年俗符号的建构

各利益主体的凝视是旅游地民俗文化重新建构的推动因素,自我与他者的互动始终贯穿其中。传统民俗文化的重新建构有重组和弱化两种趋势。一方面是庸俗变异,“出于赚钱的目的,任何可以合法吸引外来游客的文化因素,都可以被包装、被定价、作为商品提供和出售给游客”;另一方面是基于“游客凝视”需求变动所做的创新[7]。

随着国内民俗旅游地的逐渐开发和人们对各地民俗习惯的广泛了解,各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主客权利不对等的情境中,游客扮演的是主动、强势的一方,而各旅游地则因为激烈的竞争在旅游活动中处于被动状态。部分旅游地为了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在旅游规划的过程中一定会揣摩游客的心理,对于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文化符号加以选取、放大,对于游客忽视或者不认同的符号在旅游地规划的过程中会尽可能的避免,甚至会为了经济利益的获取将其它地方的文化移植过来,导致传统民俗文化被弱化。

游客的凝视通过差异而实现,对异地特色文化真实性体验的追求是游客进行旅游活动的重要原因,基于此,山东省在分析了游客对异域传统文化需求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全面的挖掘齐鲁年俗文化的地域特色和符号价值,将旅游者的符号需求与旅游地的特色符号进行耦合,以元旦、春节和元宵三大节日作为旅游节点,以贺年会为载体,积极搭建体制平台和公共参与平台,通过贺年福、贺年礼、贺年乐、贺年游和贺年宴五大创意产品将山东的年俗符号展示给游客,并通过电视、网络、邮政物流作为传播媒介,运用现代商业文化营销传统民俗文化,刺激旅游者的凝视需求,引导游客的凝视行为,使得旅游者在吃住行游购娱的活动中实现了旅游者与旅游地符号建构的双向互动。

山东年俗文化符号的建构是多个利益主体协商共谋的结果,它是政府指导下自我的本地文化与他者的异域文化的互动。山东旅游相关部门在年俗符号的建构过程中关注游客的凝视需求,并依托当地居民对自身文化的理解通过博客、贺年会金点子征集等多种方式将居民吸引到山东年俗文化符号的建构过程中来。通过对本地文化符号的甄选复制与外来符号的筛选借用,旅游地保持了自身对游客的吸引力并形成与其它旅游地的差异化竞争,同时也为游客理解本地民俗文化提供了可能,减少了本地与异域文化之间的矛盾,旅游地的民俗文化得以重新构建、整合。这样的民俗文化不是完全复制本地的传统文化符号,也不是出于赚钱目的一味迎合外来游客口味的庸俗变异。它既参照了他者的眼光对自我文化进行表达,也满足了游客存异求同的消费需要;既认同了异域文化的合理成分也保留了本地文化的独特个性,突出了自我特色也实现了文化的再造重组,适应现代游客探新求异与旅游地经济发展的双重需要。为了顺利推动年俗节事旅游活动的开展,山东省积极搭建协调多方利益的体制平台和互动互惠的参与平台,改变了以往各地旅游地文化符号建构过程中各利益主体权利不对等的现象,保证了山东年俗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各利益主体权力运作的相对公正与公平,推动了山东年俗旅游的健康蓬勃发展,实现了凝视的多向互动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endprint

四、山东年俗旅游发展的经验总结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好客山东贺年会已经成长为一个深受山东人民和海内外游客喜爱的一个节事品牌,总结其成功经验有以下四点:

(一)全局化理念和政府主导的贺年会组织形式

山东省地域广阔,春节文化习俗各具特色,基于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的需要,也为了打造一个属于本省的节日文化旅游品牌,提升山东地域文化和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政府牵头组织专家充分的挖掘地区文化的特色,对各地现有的春节文化活动进行整体梳理和集中打造,成功的塑造了好客山东贺年会这样一个节事品牌。为了更好的推广好客山东贺年会这一旅游形象,山东省政府积极构建科学指导、统筹谋划、协调统一的组织系统,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融合、市场运作、群众主体”传承和创新春节文化的山东模式,保证了贺年会的活动得以顺利运作,成功的打造了一个节事活动的特色品牌。

(二)建立利益协调机制以利于旅游持续发展

在旅游凝视系统中,各凝视主体所关注的客体不同导致了其在旅游活动中利益期待的多元化,各利益主体间错综复杂的作用关系也加剧了利益的冲突与矛盾。旅游地社区追求自身文化的传承与经济利益的获取,旅游者期待于文化真实性的体验,旅游企业关注经济利益的获取,多样复杂的利益期待如果得不到妥善的协调就会引起各个利益主体的不满,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就会受阻,旅游业也就无法得到持续发展的动力。山东省政府运用其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身份为旅游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制,将旅游活动中旅游者、旅游地社区等各个相关主体都囊括在内,减少了利益的冲突和纠纷,在维护一定的利益关系和推动旅游节事活动的成功举办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

(三)在传承中创建新民俗

山东省在全面挖掘齐鲁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合理创新春节民俗文化,培育了一批具有现代特征且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民俗。以曲阜的孔府宴为例,为吸引海内外游客到孔子故里过大年,曲阜市聘请专家对孔府过大年的文化进行挖掘和梳理,将孔氏家族过大年的习俗移植到宾馆,把原有的27道过年程序简化为9道,在传承与弘扬优秀节日文化的同时也满足了现代游客对特色民俗的了解与接受。

(四)注重游客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真实性体验

对本真性的追求是旅游者到异地进行民俗旅游的重要动机,旅游者到旅游地进行旅游的目的就是要获得其所向往的旅游文化的真实体验。山东省立足游客旅游的求真需求,使游客在山东获得了当地年俗文化的真实体验的同时也增加了对本地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五、结束语

如上所述山东年俗旅游的经验也为其他地区开展民俗节事旅游提供了以下启示。

首先是实现政府主导。在旅游凝视系统中,政府的凝视作为一种监控力量控制着旅游凝视的各个环节。在现实的节事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主导是被业界普遍认可的中国旅游节事成功最重要的原因[8]。和企业供给、社区供给的对比不难发现,政府主导不仅可以把节事旅游的发展放在带动区域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同时可以弥补企业供给经费不足、社区供给无法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等问题,更重要的是政府可以运用其拥有的行政权力为节事活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协调保障,推动旅游节事活动的顺利开展。

其次是鼓励社区参与。纵观古今,凡是历久弥新的传统节日往往都是源自民间,以民众为主体。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需要依靠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节事旅游活动中传统节日艺术节目需要社区居民的本真演绎,社区文化的保护更需要居民的广泛参与。社区居民的参与对于社区文化的生存或消失、表演或真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区民俗旅游节事活动的开展应将居民广泛的纳入其中。

再者是构建多方共赢的平台。旅游的发展在为各相关主体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矛盾与冲突。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强势干预以及某些盲目决策都会影响到旅游系统中其他主体的利益,游客和社区居民的呼声时常得不到反映,这时就需要构建一个平台来制约各权力主体的行为,保证权力的公平运作。通过将游客、社区、当地政府等参与主体纳入其中进行平等对话,可以对各种问题进行协调,尽量减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John Urry著,杨慧等译. 游客凝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丹萍. 旅游凝视:从福柯到厄里[J].旅游学刊,2007(6):92-94.

[3]邹统钎,高中,钟林生.旅游学术思想流派[M].南开大学出版社,225-227.

[4]刘丹萍. 旅游凝视:从福柯到厄里[J].旅游学刊,2007(6):92-94.

[5]成海. “旅游凝视”理论的多向度解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报,2011(1),69.

[6]吴茂英.旅游凝视:评述与展望[J].旅游学刊,2012(3):108-110.

[7]杜聪贤. 基于旅游凝视理论的民俗文化变迁研究[J].社科纵横经济视角,2001(8):181-182.

符号化建构 第5篇

一、符号互动论基本内容

在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 (Herbert Blumer, 1900-1987) 的著作《人与社会》 (1937) 一书中, 符号互动论被首次提出。20世纪后半叶, 在互动过程领域最具创造性的理论家是戈夫曼 (Erving Goffman, 1922-1982) , 他提出了拟剧理论。

符号互动论强调人类制造和使用符号的能力, 强调象征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从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对比看, 其他动物的符号象征能力是有限的, 甚至根本不存在;而这种能力正是人类和世界之间关系的本质之所在——凭借这种能力, 人们能用符号象征化客观事物、思想, 和事实上他们经历的任何事物, 并进行交流。”符号互动论认为符号不仅具有社会性, 而且符号互动还是一种社会互动。语言符号是人类所使用的主要符号, 所以语言也是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可见, “如果人类不具备这种制造符号和运用符号的能力, 那么人们也不会被创造、维持和改变社会组织模式”。角色扮演是社会互动的关键机制。

二、建构高校师德体系的理论依据:符号互动论

教师个体通过符号为中介, 建构师德的互动过程即为高校教师师德的建构。

教师个体通过不断实践, 将社会思想道德社会化。这一过程突出了师德是指向教师的行为规范要求。教师个体通过角色扮演与社会互动, 在这种角色扮演互动中, 积极进行自我建构, 以促进德性的生成与发展。随着大学功能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者, 而是具有教书育人、引领学术、服务社会的多重角色。而师德也不能仅仅指狭义的师德, 更是指上升到广义的师德。狭义的师德, 从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与工厂产品生产劳动两种劳动的相似性出发, 是指教师从事传授知识劳动这一具体事件的职业道德。广义的师德包括: (1) 教师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积累着做一个合格公民应有的道德素养; (2) 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 更应注重传授那些无法用语言文字描述的隐性知识, 并力求做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个体以各种符号为中介, 与学生个体进行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 符号既是教师个体外部行为的凝聚, 又是教师个体心理内化的依据。通过对符号的掌握, 教师个体具备了扮演多重角色的能力。教师通过从事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进行符号意义交换, 交换了意义的符号又反过来塑造学生的认识和行为。通过语言等多种方式的交流和沟通, 透过符号系统赋予学生个体的行为动机和行为取向。

符号互动论视角下高校教师师德的建构是教师个体社会化与自我内化对立统一的过程。教师个体的社会化与自我内化是同一过程却又相互对立统一。师德以符合社会和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去引导教师, 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师德影响、从而自觉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要求。因此, 教师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是通过教师师德的建构来完成的。通过个体转化为具有个性特征的观念和行为过程, 师德建构这一过程的社会化指向得以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师的社会化过程同时又是其内化过程。由此可见, 在师德建构过程中, 社会化的教育影响、教师个体的个性同时影响教师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显然, 教师个体体验和社会化之间既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又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师德建构既包括教师个体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社会思想道德观念传递, 也包括社会化和内化双重作用和双向互动。因此, 在教师师德建构过程中, 要重视两个方面的过程。

符号互动论视角下高校教师师德建构是教师个体经由角色扮演, 对学生个体进行教育活动而达成一致目标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通过互动来实现的。互动行为能够发生、持续进行的基本机制是被称作“担当他人的角色”的角色扮演。要形成健康的自我, 教师个体就必须借助表意符号来了解和采取他人的态度, 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维持互动。教师和学生双方以各种符号为中介、经由角色扮演, 达到情感共鸣、相互理解和认同一致, 在这一基础上, 双方获得思想道德发展和境界提升, 在此基础之教师师德得以建构。只有教师和学生双方进行角色扮演, 通过设身处地体验、感受对方, 才能让双方的互动持续下去。, 从而使得教师和学生双方达成经验共享、情感共鸣、意义生成以及精神觉解。所以教师个体要自觉运用多种有效的教育策略, 通过提供教育双方完成角色转换或角色扮演的各项条件, 从而让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能够准确地理解在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符号的意义。特别是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将心比心, 积极进行换位思考, 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 拉近与学生的感情, 发自内心去体验、感受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才能传递有效的隐性知识。

三、符号互动论视角下高校师德体系的建构

透过符号互动论的视角, 我们可以对高校师德体系进行新的理解和阐释。

首先是灵活运用多重符号系统, 增强信息传递的效果。教育是一种精神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借助各种符号系统所传递的信息, 相互沟通、理解, 相互作用。作为传统的符号系统, 语言符号系统同时也是教育系统中的主要符号系统, 语言符号系统对教育效果的影响毋庸置疑。除了语言符号系统, 也不能忽视非语言符号系统对教育效果的影响。因此, 教师在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中, 要学会利用多种符号系统, 在发挥语音符号系统的作用的同时, 还要大力运用非语言符号系统。互动的效果也会受到不同的互动空间的影响。通常线上互动因为相对比较自由, 所受到其他外界环境的影响比较小, 故而更加接近学生的本我状态, 而线下互动由于相对比较真实, 更加容易受到互动环境的影响, 而更接近学生的自我状态。在新媒体环境下, 教师个体应充分运用网络信息传播系统, 利用论坛、即时通讯、博客圈、游戏圈等非语言符号系统间接传播信息, 引导学生的成长。

同时, 学生只有正确地理解和解释教师的符号意义, 才能接受教师的影响, 并产生教师预期的反应。为此, 教师在编制和发出信息时, 不仅要赋予清晰而准确的意义在所发出的符号里, 同时还要观察和预测学生对该符号的反应, 针对学生的反应而及时作出反馈或调整。

其次是要打破主客体意识, 打造互为主体性意识。在传统的师德体系中, 教师个体作为主体, 单向输出信息, 学生个体作为客体被动接受信息。所以, 要营造平等互动的良好氛围, 构建多维度的师德体系, 就要打破主客体意识, 提倡互为主体性意识。只有在一定的情境和氛围中, 互动才能顺利进行, “在社会互动中, 人需要得到社会安全, 只有处于平等、自由的人际情境中, 人才能够达到自我控制, 因此在与人的互动中, 要注意与人站在社会平等的地位上, 才能进行深入的交流。”教师与学生必须树立互为主体的平等意识, 才能营造良好的情境和氛围。而只有具备良好的情境和氛围, 教师与学生的教育互动才能有效。因为“为了消解自我认识中的私人性和主观性, 达到对世界的共同认识, 也就是由私人世界进展到共同世界, 不同认识主体之间要相互交流, 彼此沟通, 并设身处地, 转换视角, 承认他人的主体地位及主体性。”教师与学生要想真正确立起平等的主体性关系, 真正敞开心扉进行真诚交流, 必须要清除身份、地位的障碍。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转变自身的角色, 从一个控制者、支配者转变为一个真诚的对话者, 也只有这样, 透过符号系统传达的教育信息, 教育才能真正起到沟通连接师生双方的桥梁。

最后, 重视角色扮演, 通过社会实践进行角色体验与角色内化。师德的形成过程由外部的他律逐步转化为内部的自律过程。规范务实态度是社会对于教师的角色期待, 同时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体现, 教师只有重视自身对于该角色的领悟与认同, 才能更好地进行角色扮演。为了更好的实现师德内化, 使角色的价值观内化为教师自身的价值观, 教师自身必须要重视个体角色的领悟。因为角色制定是相对的。任何一个角色除了自身限定的角色外, 还有一个模糊的模式, 同时因为这个模糊的模式, 角色具有更广泛的幕后领域, 可以拓展新的行为模式。但师德不仅仅涉及教师个体职业和一般道德。社会期待不仅对教师的台前角色有期待, 而且对教师角色广泛的幕后领域也有期待, 前台和幕后前两个环节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角色的社会实践过程。这样的话, 单靠教师外在的他律不能满足角色实践的幕后扮演的需要。故而教师需要进行印象管理, 即如何在学生心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印象。因此,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通过重视对教育内容的了解与解释, 来获得学生的理解和认同, 通过多重社会生活实践, 来进一步促使教师自身在与学生的互动中, 扮演多重角色来认识教育内容蕴涵的伦理价值与道德意义, 提升师德的感悟, 反思自身在与学生的互动中的缺陷与不足, 不断在实践中改进自觉的不足, 弥补自身的缺陷, 通过社会实践进行教师角色体验和内化。

摘要:师德作为指向教师的行为规范要求, 是在教师通过实践, 而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通过角色扮演与社会互动这种过程中, 积极进行自我建构, 以促进德性的生成与发展。透过符号互动论的视角, 我们可以对高校师德体系进行新的阐释。首先是灵活运用多重符号系统, 增强信息传递的效果;其次是要打破主客体意识, 打造互为主体性意识;最后, 重视角色扮演, 通过社会实践进行角色体验与角色内化。

关键词:符号,符号互动论,师德

参考文献

[1]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247.

[2]Jonathan H..Turner.The Structure of Sociological Theory[M].6tn Edition.Wadsworth Publishing House, 1998.

[3][4]〔美〕特纳·邱泽奇著, 张茂元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6:334.

[5]张高明.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教师师德散论[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3..

[6]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269.

符号化建构 第6篇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符号感

良好的教学情境首先能够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他们的思维, 使他们精神更加集中, 其次学生能够体会真实的数学符号感, 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相应的教学情境理解教学, 将抽象化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明确把数学知识符号化的过程, 使教学更加轻松化, 有趣化.在中心对称与轴对称的教学时, 通过展示奔驰车的标志, 中国农业银行等标志, 学生作出判断, 最重要是使学生理解中心对称与轴对称的区别.

二、在教学过程中, 逐步渗透, 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学生符号感的培养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 因而需要在数学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 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 培养的过程也会不断地深入.在刚刚接触方程的时候, 我们用字母来表示数, 很多学生都会感到困惑.弗赖登塔尔曾指出:“如果字母作为一个数的不确定名词, 那为什么要用那么多a, b, c…其实, 这就像我们讲到这个人和那个人一样, 学生不理解a怎么能够等于b, 你可以告诉他a与b可以不相等, 但也可能偶然相等, 就像我想象中的人恰好和你想象中的人相同.最本质一点是要学生知道字母表示某一些东西, 不同的字母或表达式可以表示相同的东西.”在不同的情境中字母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例如, 方程4=3x+1, 在这里x只是表示一个特定的值, y=2x表示一个函数, x是自变量, 可以取定义域内的所有的数, 两处x所表示的意义就不同.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中能够抽象出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 最终能够用数学符号正确表述出来.

三、突出数学符号的外形特征, 增强学生对数学符号的辨别能力

在理解数学符号的时候, 应做到形与意的统一, 将数学符号的外形与相应的语言所标识的对象相联系, 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一般情况下, 数学符号的外形特征越明显, 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是越容易,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数学符号的外形特征, 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例如, a>0, b

<0, |a|>|b|, 则a+b=|a|-|b|;若a<0, b<0, 则有a+b=-|a|-

|b|, 通过以上法则的学习, 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绝对值的含义, 并且也学会了运用数学符号来表述数学法则.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定理或者是概念用汉语叙述起来非常的复杂, 很不方便学生记忆, 而使用相应的数学符号来记忆就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全等的几个判定定理的时候, 用汉语记忆就很不方便, 因而我们采用了数学符号来简化, 如:两个三角形三组对边对应相等则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称SSS或者是边边边) , 两个三角形两个角以及两个角的夹边对应相等则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称ASA或者是角边角)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轻松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符号感.

四、多整理归纳, 形成数学符号知识网络, 丰富学生的符号体验

数学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作图、计算需要学生亲身实践才能够培养出感觉.从构建主义的学习观来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是学生相互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之上主动构建的过程, 数学符号意识也需要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 要想具有良好的数学符号意识则需要一定的数学经验以及数学知识, 数学经验一般来自于数学实践, 因而在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过程中, 应当充分让学生动手, 强调学生的活动, 丰富他们的学习经验, 以此来构建自身的数学符号意识.并且数学符号有很多, 丰富多彩, 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 数学符号的量还会增加.数学符号都可以归纳以下几个大类:1.对象符号, 个体对象符号如数 (有理数、无理数、实数、整数、自然数) 、∞ (无穷大) ;可变对象x, y, z…表示变量, A, B, C…常用来表示几何中的点, a, b, c…一般表示直线;2.运算符号+, -, ×, ÷等;3.关系符号≤, ≥, <, >, =等.构建数学符号网络之后, 能够帮助学生记忆数学符号, 拓展学生的思维.要强调学生对符号的理解, 比如负号的理解, 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都是用零下温度来引入的, 也可以买东西用了10元钱记为-10这样的例子来加深学生对负号理解.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 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 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 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同时又不断强化了原有知识.慢慢的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使数学符号意识得以提升.

五、体验生活, 在生活中提升数学符号意识

多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实例, 将数学模型建立在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 让学生发觉生活中的数学之美、数学之思、数学之用.明确数学的实用性,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闰炳霞.学生符号感的培养——从“字母表示数”谈起[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21 (12) .

[3].刘春梅.探究初中数学教学课程理想之路.科技文献, 2003.

符号化建构 第7篇

求职者的评判通过招聘方、专家 (Mr.Job) 和观众三权分立的方式进行, 完全呈现了国家、精英、大众话语等三套话语系统。由于娱乐真人秀节目的内容空乏, 实质的东西少, 信息损耗大。就只能不断地通过“符号”的策划进行填补、补偿。

二、符号权力的语言形式——“灭灯”和“点评”

从《职来职往》节目的表面形态来看, 是一场面试, 求职者面对由18个职场达人组成的面试团的提问, 结局或是过关或是被灭灯淘汰, 只要赢得9位以上职场达人的认可, 就有权选择自己喜欢企业所提供的职位。从文化的角度来看, 是一场精英文化对抗大众文化, 一场精英分子对平民的审判, 当职场达人每一轮对求职者以“亮灯”的形式来肯定或否定选手时, 是一种权力的体现, 职场达人有绝对话语权。“台上”与“台下”就是一种权力的建构方式, 当你在“台下”时, 会不自觉把“台上”的人认为是权威的, 且他们话语也具有强说服力, 总之, 节目中“台上”与“台下”是一种权力划分的界限。有网友评论说:“《职来职往》这档节目难道是专门来培养中国年轻人的奴性的?感觉达人们和主持人他们不是来支持年轻人的, 更多的却是来打击和挖苦。”经过笔者的观察发现, 严厉点说, 《职来职往》节目中职场达人是打着“招人”的“幌子”, 职场达人形成一个强大的“权力”攻守的准联盟, 毫无回避地对求职者进行言语的攻击, 毫不遮蔽地展示自己话语系统中主导者的地位。总之, 求职节目所提供的媒介环境中容不下群体中产生不一样的声音, 而更多的是精英群体对环境的评判和构建, 而大众群体则呈现沉默的状态。

三、符号权力的神话形式——“18铜人”

文化精英的建构对电视的影响可以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 即像那些与电视共生的其他媒介符号资源, 《职来职往》中“18铜人”的权力符号元素的建构。

根据皮尔斯的符号学, 语言文字所使用的是象征符号, 其意符与意指的关系是任意的, 除了文字, 在电视符号的系统中, 物体也可以成为象征符号, 例如, 《职来职往》中使用“18铜人”象征权力, 这些符号通常因带有强烈的情感, 而使得意符和意指之间的约定性不易被察觉, 但却建构了“18”这个数字的精英神话。同时, 文化精英就用“18”这个数字参与了大众文化的建构, 神话是指与符号有关的话语, 它属于第二层的符号系统, 建构在索绪尔能指与所指的第一层符号系统上。以“18”位达人中的“18”为例来说明这第二层次符号系统的建构, 在第一层次的表意过程中, “18”的能指为“18”这个阿拉伯数字, 在第二层次上, “18”的符号在《职来职往》中变成了新的能指, 指涉一种文化底蕴, 在中国说到“18”这个数字, 对中国人而言, 更有寓意———“18铜人”、“18层地狱”, 过了18层地狱, 或许才有复生的机会。作为“18”符号的寓意, 是在第二层次的表意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同时, “18铜人”策划出了给受众具有内涵的“记忆点”。总之, 《职来职往》中的18职场达人就像是“18位铜人”, 实行着权力的审判, 完成了精英话语系统的塑造, 并不断地神话自己, 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实践提供意识形态地支持, 神话既能将职场达人叙述成超常人的“达人”社会群体, 为其自我认同提供形象, 又能将职场达人所占有的职场丰富社会资源的现实转述成个人能力的结果。其中“18对1”的模式在电视的视觉上更加具有刺激性, 在话题上更容易产生碰撞, 达到良好的收视率。

四、符号权力的影像文本——镜头的能指与所指

在电视符号学批评中, 语言对于电视来说只是众多符号元素之一, 同时, 目前许多象征性的符号被运用到电视的影像文本中, 所以, 影像符号也是一种象征符号, 不过是一种外在的符号象征。《职来职往》中则使用摄像机镜头的类别、各种类别所具有的能指和所指功能, 运用影像文本区阐述了一种权力的分配关系。

同时, 《职来职往》节目中, 摄像机的操作和剪辑方式都是呈现单一性和固定性的几个表述方式:

以上两组影像文本分析, 表明节目中不经意的传达出了镜头前的一种权力关系, 求职者与职场达人所使用的镜头是不相同, 利用不同的镜头, 特写、中景、远景、近景等, 求职者更多地运用特写和远景的大落差镜头来表示, 而职场达人更多地运用中景与近景来表示, 在视觉上职场达人的镜头运用更加舒缓。同时, 对职场达人的仰拍代表的是一种权力、威严;而对求职者的俯拍代表的是一种渺小、微弱。同时, 求职者“失败”时使用的音乐也进行了一定的影像文本的象征。■

摘要:面对最近求职电视热的现状, 文本以2012年12月江苏卫视和中国教育频道联合打造的《职来职往》为例, 从电视符号学批评角度揭示出求职节目演绎的是一场精英权力的主导话语系统。

符号化建构 第8篇

一、视觉符号的建构

视觉符号是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基本组成元素, 影像又是视觉符号建构的基础组成部分, 选择哪些城市形象元素来表现城市形象, 展示城市整体风貌, 是城市形象宣传片传播过程中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美丽春城, 幸福昆明》中结合了多种富于昆明特色的视觉符号。开篇以水墨画的形式导入, 将昆明的特色景点——莲花池融入其中, 嵌入真人向前推进, 动态感十足, 且具有真实感。荷叶上的水滴如墨滴下, 晕染出“昆明”二字, 紧接着以线条勾勒出昆明的整体城市空间布局, 浮光若隐若现, 神秘而奇幻。朦胧中, 昆明景象渐渐清晰, 映入眼帘。随后出现在视野中的是各具特色的昆明景观, 包括西山龙门、石林风景区、东川红土地、禄劝轿子雪山、宜良马蹄河、九乡溶洞、牛栏江入昆瀑布公园、西亮塘湿地、海东湿地、白鱼河湿地等自然景观, 这些自然景观的视觉符号有意将昆明绿色环保、生态和谐的一面传递给受众。金殿、翠湖、大观楼、世博园、筇竹寺五百罗汉、金马碧鸡坊、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国立西南联大旧址、云南大学、晋宁郑和公园、人民音乐家聂耳雕像、朱德故居、石屏会馆、昆明戏曲、东西寺塔步行街、官渡金刚塔等人文景观, 这些人文景观的视觉符号有意将昆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一面传递给受众。呈贡斗南花市、KIFA昆明国际花卉市场拍卖交易中心、机场、地铁、立交桥、城市道路交通, 则展示出昆明的现代化气息, 这些视觉符号有意将昆明的经济发展、不断进步传递给受众。小锅米线、汽锅鸡、铜火锅等昆明传统特色小吃俨然就是“舌尖上的昆明”。整个宣传片中不时嵌入图片影像的视觉符号, 如红嘴鸥、猿猴、熊猫、少儿足球赛、马拉松长跑、孔雀舞、泼水节、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 展现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各民族生活和乐多彩, 各肤色人群融洽相处的画面。之后还有一些老昆明的照片, 这些黑白图像的视觉符号富于历史感, 能够引发受众的怀旧感。片尾几个昆明不同视角的夜景流水线画面和长水机场整体夜晚轮廓相互映衬, 以高空俯视昆明夜景图为结尾, 壮阔无比, 令人无限遐想, 入夜既繁华又平静。

二、文字符号的建构

文字符号是城市形象宣传片的重要组成元素, 起到解释说明、过渡补充的作用。宣传片中出现的各种景观往往是当地最具代表性和表现力的标志性景观, 这些景观对于受众来说, 特别是外地受众并非都知晓熟悉, 因此加入文字符号的提示能够帮助受众更好地认识理解宣传片的内容。

《美丽春城, 幸福昆明》以现当代著名作家杨朔的一首《茶花赋》引出“昆明”, 开门见山地向受众表达了作为一个外乡人的心声“:今年二月, 我从海外回来, 一脚踏进昆明, 心都醉了……”这是一种真实的昆明情结, 如痴如醉。接下来的“30年来,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 上万只红嘴鸥飞抵昆明过冬, 人鸥同乐, 生动和谐。”确切具体地向受众交代了红嘴鸥每年在昆明的来去停留时间, 被称为“城市精灵”的红嘴鸥将其越冬地选在昆明, 已经成为昆明的一张城市名片, 侧面展现了昆明的宜人气候“四季如春”, 无愧“春城”之称。紧接着的文字符号都是配合各个景观地点的名称介绍, 告诉受众出现在影像中的是何处、为何地。以天空、长水机场、鲜花为背景的“七彩云南欢迎你”, 表达了昆明作为云南省会城市宽广开阔的包容性, 欢迎五湖四海、天南地北的人们前来。“两千多年前以滇池为中心曾存在一个青铜文明高度发达的‘古滇国’。”直观简洁地抛出了历史悠久的青铜文化。昆明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 城门三十六丈高。骑匹马来么坐着轿轿, 走进城来么到处绕绕。”增加了整个宣传片的独特性和趣味性。最后的“美丽春城, 幸福昆明”, 直击主题、点明主旨, 作了精炼而标语性的收尾。

三、音频符号的建构

音频符号是城市形象宣传片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 控制着整个宣传片的节奏进度, 使宣传片生动活泼, 富有震撼力。音频符号主要由音乐符号和人声符号两部分组成。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音乐符号, 不管传统或现代, 古典或流行, 它都赋予了宣传片以独特的风格与内涵。人声符号则着重体现了宣传片的真实性, 特别是含有方言符号的元素, 更给受众以亲切温馨的独特感, 使宣传片的地域性得以呈现。

在《美丽春城, 幸福昆明》中, 音乐从头至尾配合着画面, 富于变化, 金声玉振, 这些音乐符号渲染了整个宣传片的氛围, 跌宕起伏、交相辉映。开篇的水墨画面音乐轻盈舒缓, 让受众身心放松。随后伴着袅袅女声节奏慢慢活泼起来, 珠落玉盘。在趋于平稳的节点一击镲响便鼓振连连, 少数民族传统民乐响起, 直到轻灵飘逸的佛音浮出, 再次静谧下来。当画面开始追溯古往今来的变化, 清新淡雅的音乐馨心温暖, 不觉叫人热泪盈眶。季风呼啸, 音乐再次铿锵起来, 坚韧自信。一段美妙动听的钢琴乐后, 昆明戏曲声画结合。紧接着到现代生活中, 音乐又变得平静悠扬, 时隐时现的女声如出谷黄莺, 书写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有条不紊、安定舒畅、欢乐祥和。片尾主题词的出现用逐渐柔弱下来的钢琴尾音结束, 余音绕梁, 意犹未尽。另外, 人声符号在整个宣传片中的出现虽然不多, 但在宣传片的内容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使宣传片更显饱满充实、完整有力。运用人声符号的地方共有四处, 其中两处的女声是作为歌声和在音乐符号当中, 另外两处其一作为《茶花赋》的吟诵, 其二作为童谣的传唱。这里的这首童谣最有特点、最具代表性, 昆明方言版的童谣经过人声传唱, 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昆明文化。可以说, 方言带来了人们对家乡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 是每座城市都存在的文化缩影。

四、结语

“最早制作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城市是昆明。”[2]早在1999年的时候, 昆明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城市形象宣传片。16年后, 昆明最新一版的城市形象宣传片出炉——《美丽春城, 幸福昆明》。这部宣传片在城市营销、提高城市品牌知名度、进行旅游商业宣传的传播时, 突出了“美丽”、“幸福”的感觉, 主要通过网络播出, “一方面, 在互联网兴起的大背景下, 受众接受信息的心理有所改变, 无论是文字、图像、音频还是视频, 受众更习惯于快速阅读、收听、收看, 同时网络的快进功能也决定了受众能够自主选择宣传片的播放长度。另一方面, 宣传片不像电视剧那样有跌宕起伏的情节, 也不像综艺节目有令人捧腹的看点, 它注重的是一种情感体验与视觉享受。”“任何一座城市都拥有独特的性格和城市品牌, 而城市形象宣传片所要展示的不仅仅是城市的‘外貌’, 更是这个城市的‘灵魂’, 而城市形象宣传片则是受众触及‘灵魂’的桥梁。”[3]

参考文献

[1]周进.城市形象宣传片的结构创意与审美[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5 (1) :19.

[2]张鸿雁, 张登国.城市定位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252.

符号化建构 第9篇

空间艺术是从本土生长出来的, 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结晶和载体。空间艺术应当是多元化的, 而不是一元化或全球一体化的。但是, 恰恰在近二三十年, 随着国外“少则多”、“减少主义”等设计思想的传入, 我国也同许多西方国家一样演绎了一场“建筑、景观、室内风格一体化”的悲剧。这场悲剧的后果是, 我国传统空间所特有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逐渐被侵蚀, 形成了“千城一面”的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空间设计中的传承面临着危机。

二、中国当代空间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缺失的表现

从符号学角度看, 我国当代空间设计中的本土文化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方盒子的机械运用

从密斯·凡德罗与菲利普·约翰逊合作设计的西格兰姆大厦开始, 国际主义风格开始在全球流行。美国作家汤姆·沃尔夫 (Tom Wolfe) 愤怒地在他的著名作品《从包豪斯到我们的房子》 (From Bauhans to Our House) 中说:密斯·凡德罗的“少则多”的减少主义原则改变了世界大都会2/3的天际线。他的这个说法并不夸张, 从东京到纽约, 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法兰克福, 全世界的大都市都变成一样:方盒子建筑、框架结构、玻璃幕墙等, 减少主义成了空间设计的核心原则, 像病毒一样蔓延全球。国际主义风格为世界各地带来了拔地而起的“方盒子”, 这种“方盒子”被认为超然于历史性和地方性之上。

(二) 、传统文化符号的古板模仿

面对“设计趋同”的现状, 九十年代国内“继承传统”的呼声越来越强, 仿古、复古之风一时风生水起, 各种传统符号不加改变地一股脑的被“搬运”到我们的设计中来。例如, 九十年代国内许多传统风格的建筑都少不了大坡屋顶, 大坡屋顶甚至已经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唯一代名词, 仿佛戴上了帽子就能夺回“古都风貌”。

(三) 、传统文化符号传承表面化

在飞速发展的今天, 各种建造技术越来越先进, 而文化却渐行渐远;设计费扶摇直上, 而设计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气息却越来越淡薄。只强调高度现代化, 会使人们感到失去传统的根基和精神的寄托。中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但这种文化性在中国当代的空间设计作品中却很少能充分表现出来。究其原因, 一大部分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少且浅, 如此怎能设计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作品?

(四) 、过度装饰、无视空间的功能性

国内有不少设计作品一味地将各种传统文化符号聚集到一起, 采用“1+1=2”的手法堆砌传统文化符号, 堆砌的结果往往是杂乱无章。过度强调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 看起来貌似是文化内涵十足, 其实是过分注重装饰, 忽视了空间的功能性。

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形态的现代建构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包罗万象, 不论是具象、抽象、三维、二维、整体还是个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若想运用到空间设计当中, 都必须以一种视觉化的点、线、面、体 (包括实体和虚体) 的形态语言显现出来, 没有形态的符号在空间设计中无法得以存在。因为空间设计的核心在于空间构型, 没有形, 空间设计就无从谈起, 对形的研究是深入到空间设计的关键本质, 关于色彩、材质、照明、陈设等因素, 都是建立在空间发展自律性之外, 对空间构型起到补充、附助、配合等作用的空间因素。 (一) 、抽象提炼: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有的线条洗练、高雅别致;有的形制简约、内敛、朴实;有的造型复杂, 装饰较为繁琐。对于具有可塑性的传统文化符号, 设计师应敢于在保持传统文化符号形态整体性和艺术性的前提下进行大胆提炼, 选取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符号进行创作。

(二) 、解构重组:

即把传统文化符号的原有形式打散、解体或抽取传统文化符号的一部分重新构成新的符号形式, 使传统文化符号形式中的局部或整体与现代设计理念、现代审美、现代技术、现代材料相互融合。俏江南北京金地街分店的室内设计以“中国红”为主题, 打造了一个新中式的川菜馆, “中”体现在它采用了许多传统的元素, “新”体现在它将这些传统元素解构、重组并运用现代的设计语言表现出来。传统的“灯笼红”以各种形式出现在餐馆中:红色布帘隔断、红色座椅, 红色蜡烛, 甚至木隔断上羊皮纸上的青竹都是红色的, 这些大小对比的红颜色不仅点缀了空间, 而且突出了“中国红”的设计主题;俏江南的标志“脸谱”以现代灯箱的形式表现出来;原本象征喜庆的印有红色福字的壁纸却用了暗色调;宫灯柱变身为高烛台;红色布帘与鸟笼灯组合;简约的中式窗格以夸张的比例分割和隔断 (图1、……解构重组的目的是在传统文化符号和当代审美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 甚至是不和谐的关系。对传统文化符号进行解构重组的能力可以体现出设计师的设计素养、设计水平和审美水平。

(三) 、母题重复:

母题即重复出现于一件作品中的主题;重复, 是指相同的视觉元素以同种形式多次出现, 形成有规律的节奏感或秩序感。在空间设计中, 母体重复的最大特点是可以统一和突出作品的风格和意义, 加强作品整体的脉络, 加深观者对设计作品的印象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有一些典型的母题, 例如院落、中轴线、大坡屋顶、斗拱等, 这些经典的母题若合理运用到当代空间中同样可以产生很好的效果。在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中, “白墙灰瓦”、“方形院落” (图2) 这两种母题被反复运用, 这两种母题的重复运用对于苏州博物馆统一风格的形成起到很大作用。 (四) 、参照借用:参照不同于模仿, 是一种形式借鉴, 即寻找一些比较成功的案例作为示范, 通过反复比较, 有目的地吸收其中的精华,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意设计, 使设计呈现出新的特质。借用是空间设计中一种较为便利的设计手法, 即在空间设计中直接借用某个传统艺术作品、造园手法或传统布局形式等。由于大多数传统文化符号不论是形态还是文化内涵都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 因此恰当地借用传统文化符号不仅可以有效地营造文化氛围、宣扬精神理念, 还可以大大提高空间的艺术品质。

四、中国传统色彩、材质、意境的现代建构与应用

(一) 、色彩的现代建构与应用

色彩具有“传情达意”的功能, 空间设计中对色彩的运用应当符合“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在中国古代, 色彩有尊卑贵贱之分, 不同的色彩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含义。例如中国古代皇家建筑中大量使用代表尊贵的黄色琉璃砖瓦;而江南民居、园林、寺观多选择朴素淡雅的白墙灰瓦。如今, 色彩包含了更多新时代赋予它们的新含义。比如蓝色具有科技、深沉等含义;绿色具有生命、活力、环保和青春等含义;红色具有喜庆、热烈和艳俗等含义;黄色具有明亮、温暖等含义;黑色具有时尚、另类等含义;灰色具有中性、低调、包容等含义;白色具有纯洁和神圣等含义;橙色具有明朗和活力等含义。因此, 在当代的空间设计中要合理配置现代色彩含义与传统色彩含义的关系。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中国红采用了渐变的形式——从上到下由四种红色组合而成, 红色由深到浅“退晕”渐变 (图3) , 不仅丰富了中国红的内涵, 而且使整个建筑呈现出一种层次感和空间感, 极富生气和活力。渐变的中国红既传达出传统中国红所包含的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 也传达出新时代中国“热情、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这是对中国红的一次创新运用。

(二) 、材质的现代建构与应用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材料以土、木、砖、石等材料为主。以竹为例, 竹, 是亚洲地区常见的造园植物, 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汉文化特色, 此外, 竹作为一种绿色材料, 由于既具有美感、亲和力又符合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被广泛运用在当代的空间设计中 (图4) 。例如, 梁志天设计的香港竹寿司店面, 以竹为主要的装饰元素, 餐厅入口的两侧是两排金色竹林 (图5) , 配合灯光效果, 给人一种走进竹林深处的感觉。用餐区以黑色和啡色竹片为隔断和吊顶 (图6) , 竹叶的图案隐约见于墙面, 打造了一个贴近自然的“竹餐厅”。

(三) 、意境的现代建构与应用

将传统理念、传统装饰元素与陈设、传统布局形式与当代的造型语言、色彩、材质、肌理、科技成果结合起来, 打造符合当代人审美的空间意境。意境是空间的灵魂, 所谓“有境界自成高格”, 没有意境就没有感染人的力量。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工人体育场西路西门院内经营杭州菜的许仙楼, 占地2000多平方米, 进入院内, 池水、翠竹、白色的许仙翘首雕塑便映入眼帘, 江南的天井在门厅的上方体现, 营造出一种“世外桃源”的意境 (图7) 。

五、结语

暮然回首, 中国的传统文化贯穿古今, 具有强大生命力。试看中国的当代空间设计, “新中式”等带有民族气息的优秀空间设计作品正在不断出现, 且不论他们的创新是否成熟, 仅是这份勇气便值得我们喝彩。日本著名建筑师妹岛和世在接受采访时说:“风格的缺失是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之一”。她鼓励中国本土设计师, 尤其是年轻设计师要尝试着宣扬自己, 建立独特的东方个性, 这才是使中国设计立足于国际设计界的最佳方法。同时, 要避免“中国风”语体过早纯化, 要坚持以人为本, 精益求精打造当代的“东方风格”。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2]胡飞.艺术设计符号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3]徐恒醇.设计符号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4]孙全文, 陈其彭.建筑与记号[M].台湾:台北市明文书局, 198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符号化建构】相关文章:

浅谈“符号化”“组合拼贴”绘画创作方式的误读09-12

符号关系05-18

民族符号05-21

色彩符号05-21

标志符号05-21

化学符号06-03

符号女性06-10

符号文本06-12

艺术符号06-22

符号意识06-22

上一篇:复发性口腔炎下一篇:营利性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