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感染范文

2024-08-25

疾病感染范文(精选12篇)

疾病感染 第1篇

1.1水样糊状腹泻

氟苯尼考注射液 (10~20 mg/kg体重) , 1次/d, 头孢噻呋 (2 mg/kg体重) , 肌肉注射, 1次/d, 连用3 d。

1.2副结核

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 (10 mg/kg体重) , 分点肌肉注射, 1次/d, 连用3 d。盐酸多西环素 (混饲100mg/kg饲料) 。

1.3醋酮病

(1) 停喂或减少富含脂肪的精料, 增加碳水化合物的优质干草料。

(2) 静脉注射葡萄糖50% (500~1 000 mL) +维生素B1, 饮水添加丙酸钠110~200 g/d。

(3) 地塞米松磷酸钠10~30 mg, 肌肉注射。

(4) 5%碳酸氢钠500 mL, 静脉注射。水合氯醛内服15~25 g/d。

1.4胃肠炎 (结肠炎)

(1) 内服抗菌消炎药物―磺胺+TMP或恩诺沙星。

(2) 补液、解毒、强心 (5%葡萄糖、5%碳酸氢钠、安钠咖) 。

(3) 收敛止泻:次碳酸铋15 g内服。

1.5坏死性恶臭下痢 (犊牛)

肌肉注射氟苯尼考 (20~30 mg/kg体重) , 1次/d。

1.6血便下痢

肌肉注射氟苯尼考或恩诺沙星2.5 mg/kg体重。输液强心, 病情严重时使用糖皮质激素。

1.7产气荚膜梭菌肠毒血症

氟喹诺酮类药物口服。

1.8奶牛寄生虫病腹泻、血便下痢

(1) 犊牛球虫病:磺胺二甲嘧啶50 mg/kg体重, 内服。

(2) 线虫:牛肺丝虫、前后盘吸虫、莫尼氏绦虫, 肝片吸虫。 (1) 伊维菌素0.2 mg/kg体重, 肌肉注射; (2) 定期驱虫。丙硫咪唑10 mg/kg体重;吡喹酮10~20 mg/kg体重, 内服。

2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

2.1牛出败

(1) 氨苄青霉素、恩诺沙星、青霉素、氟苯尼考, 肌肉注射。

(2) 氨茶碱, 肌肉注射。

(3) 病情严重时, 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

(4) 解热镇痛, 可用安乃近。

2.2地方流行性肺炎 (溶血性曼氏杆菌病、犊牛纤维素性胸膜肺炎、支气管肺炎)

酒石酸乙酰异戊酰泰乐菌素、替米考星、复方磺胺、恩诺沙星、甲磺酸达氟沙星内服或肌肉注射。

2.3牛支原体肺炎 (以支气管炎和间质性肺炎为特征)

恩诺沙星、甲磺酸达氟沙星、替米考星、泰乐菌素, 肌肉注射, 注意强心补液。

2.4高热稽留病

(1) 巴氏杆菌-败血症及急性肺炎型链球菌感染。大剂量青霉素G钠 (4×104 IU/kg) , 静脉注射;头孢噻呋2.5 mg/kg体重, 肌肉注射。

(2) 急性大肠杆菌-败血症。氟苯尼考20mg/kg体重, 肌肉注射, 头孢噻呋5 mg/kg体重, 肌肉注射, 1次/d。阿米卡星10 mg/kg体重, 肌肉注射, 2次/d。

(3) 产褥热。 (1) 大剂量青霉素+链霉素。林可霉素+大观霉素;氟苯尼考+头孢噻呋。 (2) 地塞米松磷酸钠, 肌肉注射; (3) 肌肉注射垂体后叶激素, 子宫投放抗生素 (多西环素100 mg) ; (4) 强心输液 (葡萄糖+生理盐水+安钠咖) ; (5) 口服补液盐。氯化钠3.5 g, 碳酸氢钠2.5 g, 氯化钾1.5 g, 白糖20 g;溶于1 L水饮用。

3繁殖障碍感染性疾病

3.1牛生殖道弯曲菌病

子宫内投放药物。先用0.1%的高锰酸钾冲洗子宫, 生理盐水冲洗后投放土霉素或多西环素100mg。

3.2牛地方流行性流产

(1) 肌肉注射长效土霉素10~20 mg/kg体重, 1次/d。

(2) 盐酸多西环素拌料 (5 mg/kg) 。3.3子宫内膜炎

(1) 预防。奶牛分娩后36~48 h内, 肌注PGF2a 10 mg, 用药目的是为了在子宫颈闭合之前将子宫内容物通过子宫肌肉的收缩运动排出子宫因为在生理条件下, 子宫颈在分娩完毕后第3天完全闭合, 因此前列腺素的给药时间应安排在分娩后36~48 h。

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 给母牛产仔后注射前列腺素可缩短母牛断奶到发情的时间间隔, 提高犊牛的存活率、减少日后的死胎和流产, 预防或治疗子宫积脓和子宫炎症。

(2) 治疗。母牛在生产后36 h内注射PGF2a10 mg。然后投回力清胶囊2~3粒, 可有效地防止病毒、细菌、霉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等引起的子宫内膜炎, 子宫恶露, 不发情, 不孕, 返情繁殖障碍等疾患。

3.4乳房炎

(1) 挤奶后乳头药浴:0.1%碘伏, 挤奶后1 min, 药浴30 s。

(2) 干奶期注射恩诺沙星或头孢噻呋+地塞米松6 mg。

3.5产后瘫痪

(1) 25%葡萄糖500 mL, 20%葡萄糖酸钙300~400 mL, 20%磷酸二氢钠500 mL, 缓慢静脉输注, 2次/d, 直到站立为止。

(2) 静脉输液5%碳酸氢钠500 mL, 1次/d, 连用3 d。

(3) 皮下1次注射20%苯甲酸钠咖啡因10~20mL。

(4) 配合使用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D。3.6持久黄体

(1) PGF2a 5 mg, 肌肉注射, 1次/d, 连续2 d。

(2) 孕马血清30 mL, 肌肉注射, 1次/d, 连用2 d。

(3) 己烯雌酚10~20 mg, 肌肉注射, 1次/d, 连用3 d。

3.7卵巢囊肿

(1)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5 000 IU, 静脉注射, 或10 000 IU肌肉注射。

(2)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100μg, 肌肉注射加用PGF2a或类似物进行治疗。

肺部感染性疾病 第2篇

? 社区获得性肺炎:

①空气吸入;②血流播散;③邻近感染部位蔓延;④上呼吸道定植菌的误吸。

? 医院获得性肺炎:

还可通过误吸胃肠道的定植菌(胃食管反流)和通过人工气道吸入环境中致病菌引起。 社区获得性肺炎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

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临床诊断依据:

①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②发热。

③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罗音。

④WBC10×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

⑤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以上1~4项中任何一项加第5项,并除外其他。

常见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和非典型病原体。

医院内获得性肺炎 (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HAP)

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后48小时后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内发生的肺炎。

? 其临床诊断依据与CAP相同,但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所见对HAP的诊断特

异性甚低,

? 尤其应注意与肺不张、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基础病肺侵犯、药物性肺损伤、肺栓塞

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鉴别。

? 无感染高危因素患者的常见病原体依次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

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白杆菌等;

? 有感染高危因素患者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色假单胞菌、肠杆菌属、肺炎克雷白

杆菌等。

临床表现

? 细菌性肺炎的症状变化较大。

? 症状:为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或血痰,伴或不伴胸

痛。病变范围大者可呼吸困难,呼吸窘迫。大多数患者有发热。早期肺部无明显异常,重症患者可有呼吸频率增快、鼻翼扇动、发绀。

? 体征:典型时有肺实变,如叩诊浊音、触觉语颤增强和支气管呼吸音等,也可闻及

湿性罗音。并发胸腔积液者,患侧胸部叩诊浊音,触觉语颤减弱,呼吸音减弱。 肺炎诊断程序

? 确定肺炎诊断

? 评估严重程度

? 确定病原体

确定肺炎诊断

上下呼吸道感染特点,胸部X线鉴别。

其次需要与类似肺炎者相肺部感染性疾病鉴别:

1、肺结核

2、肺癌

3、肺血栓栓塞症

4、非感染性肺部浸润:间质性肺炎等

肺炎严重性决定于三个主要因素:局部炎症程度、肺部炎症的播散和全身炎症反应程度。 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

治 疗

抗感染治疗:

? 经验性治疗: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肺炎病原体流行病学资料,选择覆盖可能病原

体的抗生素。

? 抗病原体治疗:根据呼吸道或肺组织标本的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以及病理结果,选

择体外试验敏感的抗生素。

儿童感染性疾病的对策 第3篇

曾教授:要想预防儿童的感染,首先要知道感染性疾病传播的三个环节。

感染性疾病传播有三个环节,感染源、感染途径、易感人群。切断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都会得到相应的控制。

1.控制感染源

(1)对感染人群的管理。比如说学生患水痘、猩红热,便不应该再去上学。一方面,有利于患儿自身的恢复;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其他人感染的机会。

(2)改善环境卫生条件,消灭感染源的滋生地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3)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延误治疗不但对患儿本身的健康不利,也会增多传播的机会。

2.切断感染途径

(1)改善卫生条件可以使传播中介如老鼠、蚊蝇等大大减少。

(2)强化对食品、血制品的管理等。

(3)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合。有些家长常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如大的商场、电影院等,觉得这样可以让孩子增长见识。作为医生,我觉得还是不宜经常带年龄小的孩子去公共场合,尤其在传染病高发的季节。

3.保护易感人群。

(1)每个人身上的器官都有一个逐渐发育、成熟的过程,其中包括免疫器官。在机体还没有接触到疾病的时候,适当地给它一点刺激,使它产生抗体,将有利于提高其对抗疾病的能力。因此,大力开发、推广疫苗尤其是多价、高效疫苗的接种,对提高机体免疫力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2)积极地锻炼身体。

(3)增强防病意识。

(4)正确对待感染,合理使用药物。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度却很大。比如说很多家长不明白,孩子得了感冒,到底要不要使用抗生素?怎么使用抗生素?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抗生素是针对细菌感染的,而不是针对病毒感染的。普通的感冒大多属于病毒性感染,不必用抗生素,大约一个星期即可恢复。但确实有些孩子会在病程中合并中耳炎、肺炎等。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后机体的抵抗力必然要下降。抵抗力下降很容易继发细菌感染。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建议家长给病儿用三天的抗生素,三天后病儿大多数进入了恢复期,情况会相对好一些。不应长时间给病儿使用抗生素。

父母必读:作为医生,您想给父母提出哪些忠告?

曾教授:孩子生病,最先感觉不对劲儿的是父母。因此,父母的观察、判断和行动就对治疗孩子疾病的效果很重要。我想给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学一点医学知识,了解感染的临床表现。

感染性疾病虽然很多,但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相似的症状。如发热、精神欠佳、食欲下降等;有一些小婴儿虽然不表现出发热症状,但吃奶不好和精神委靡等,也应引起警惕。

另外,一些常见病的特性也较典型,如呼吸道感染主要症状为咳嗽;消化道感染主要症状为腹泻;泌尿系感染的主要症状为尿频、尿急、尿痛;神经系统感染的主要症状为头痛、抽风等。

家长发现这些情况后一定要赶快带孩子去医院就医,并详细诉说病情,保证孩子得到及时诊断和处理。

2.了解孩子免疫系统的发育规律:孩子出生后至半岁,有来自母体的被动免疫;1至3岁,自身免疫系统逐渐完善;7至10岁,达到成人水平。

有些家长不理解,为什么孩子半岁之前什么病都不得,半岁之后却成了小病包,又是发烧,又是感冒。一两岁后好一些,可3岁上了幼儿园后又不行了,三天两头得病。我自己就有亲身感受:我的孩子刚上幼儿园时,大约一个月发烧一次。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大多会问,孩子还去不去幼儿园?其实,了解了孩子免疫系统的发育规律就会知道,有刺激才有应对。没有特殊情况孩子的免疫力会逐渐提高,过一段时间生病的次数就会大大下降。所以,如果孩子不是患有免疫功能低下等疾病,病好后一定要坚持上幼儿园。

3.积极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

让孩子进行体育活动一定要针对自己孩子的身体特点,要量力而行,有时运动过量会适得其反。

我认识一个孩子,因为从小偏食,营养不良,瘦得像麻秆一样。我建议他的家长一方面纠正孩子偏食的毛病,一方面让孩子注意锻炼身体。于是家长给孩子报了一个游泳训练班。游泳班的运动量非常大,每次要游一千多米,孩子的体质根本适应不了,刚练了几次就开始发烧。在我的建议下,家长和教练协商,减少了运动量,情况就好多了。

4.谨防拔苗助长

现在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有一些特长,这种想法不错,但一定要依据孩子的兴趣和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训练项目,切忌拔苗助长。有的家长让三四岁的孩子同时学习弹钢琴、跳舞、画画……上完这个班上那个班,孩子每天疲于奔命。不仅使孩子失去了体育锻炼和足够的休息时间,同时,长期生活在压力之下,也会使孩子精神过度紧张,免疫力降低。

孩子上学以后,家长要帮助他们安排好作息时间,避免学习压力过大。

5.有病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就诊。

孩子跟成人不一样,病情变化非常快,仅靠在家吃一点药对付一下是不行的,不及时就医很容易延误病情。同时,家长也应了解一些疾病的变化规律。有这样一个例子,孩子只是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症状就是发烧,家长带孩子去医院看病,医生处理后当时孩子烧退了。但两三个小时后孩子体温又开始升高,于是家长又带着孩子去下一家医院。就这样,一夜之间这位家长带着孩子走了4家医院。

其实,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烧大约要持续3天,对待这种病人,正规医院的医生的处理方法大致相同。因此,首次就医后,家长应按时给孩子服药,再辅以一定的物理降温手段。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大可不必一家一家地转院。这样做既无法让孩子得到充分的休息,又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猪圆环病毒感染相关疾病及防控措施 第4篇

1 与PCV-2感染相关的疾病

由PCV-2感染导致的疾病总称为猪圆环病毒病(Porcine Circovirus diseases,PCVD),主要包括仔猪断奶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ostweaning multisystemic wasting syndrome,PMWS)、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orcine dermatitis and nephropathy syndrome,PDNS)、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orc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PRDC)、先天性震颤(Congenital Tremors,CT)、繁殖障碍等多种疾病[1,5]。

1.1 仔猪断奶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

PMWS是最早被认识与PCV-2感染相关的疾病[6],多发生于5~8周龄仔猪,断奶可能是诱导因素,一般于断奶后2~3 d或1周开始发病,发病率为5%~50%,死亡率为8%~35%,若继发其他病毒、细菌感染,死亡率可能超过50%。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消瘦、皮肤苍白、被毛粗乱、呼吸道症状以及发热,有的出现腹泻、黄疸及神经症状;病猪全身淋巴结明显肿大,尤其以腹股沟淋巴结最为明显[7]。若延误治疗会因衰竭或继发其他病毒或细菌性疾病而死亡,耐过猪发育受阻,出栏日龄大大推迟或成为僵猪,失去经济价值。剖检变化主要有:淋巴结肿大2~5倍,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肺门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及颌下淋巴结,切面硬度增大,可见均匀的白色,发生继发感染时,淋巴结可见化脓性或出血性病变;肺呈现炎性病变,以间质性肺炎为主,肾脏水肿、苍白,少数肝脏和胃肠道先不同程度的病变。

1.2 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

PDNS是PCV-2引起的另外一种重要的综合征,主要发生于8~18周龄猪,主要临诊症状是全身性或部分皮肤有炎性分泌物渗出,形成点状或斑状病变,最典型的临床症状是皮肤表面出现圆形或不规则、隆起、红色或紫色、中央发黑的斑块,破损皮肤常融合成大的斑块。病变常首先出现在臀部、腿部和腹部,进一步发展到胸部、背部和耳部。严重感染猪除了发生上述皮肤病变外,还表现皮下水肿、发热、厌食、消瘦、呼吸困难等症状。剖检时可见肾脏苍白,极度肿大(可达正常的3~4倍),肾脏皮质部有出血或淤血斑,淋巴结肿大,脾肿大并出现梗死。病理组织变化为:出血性、坏死性皮炎和动脉炎以及渗出性肾小球性肾炎和间质性肾炎。

1.3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

PRDC主要由PCV-2与其他病原(多杀性巴氏杆菌、猪流感病毒、蓝耳病毒等)混合感染所致,发生于10~18周龄的猪,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低、嗜睡、厌食、发热、咳嗽及呼吸困难等。主要病理变化为肺部广泛性的炎症。由于PCV-2能导致机体发生免疫抑制[8,9],极易诱发多种病毒及细菌的混合或继发感染,尤其以呼吸系统问题最明显,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全身潮红,耳尖、尾端、大腿内侧、前肢腋下皮肤充血、出血、淤血等,剖检可见大叶性肺炎、出血性坏死性肺炎、胸膜炎、胸腔积液、心包炎、腹水增多等。用抗菌药物效果不佳,可导致死亡率增加2~10倍。

1.4 先天性震颤(CT)

CT主要发生在1~3日龄的新生仔猪,以出生1周内发病最为多见,可整窝也可部分发生,表现为头和四肢发生颤抖,震颤严重的仔猪往往由于得不到母乳而衰竭死亡,存活1周的仔猪往往能耐过。主要病理变化为典型的病毒性脑炎和非化脓性脑膜炎[10]。

1.5 繁殖障碍

West等[11]首次报道了加拿大西部发生PCV-2相关的繁殖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病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以及断奶前仔猪高死亡率等。临床上的死胎及新生猪的主要病变是坏死性或纤维素性非化脓性心肌炎,在胎儿心脏和其他组织中检测到大量PCV-2。PCV-2感染的相关表现还有母猪返情率增加、子宫内膜炎等。Park等[12]研究发现,PCV-2可以通过胎盘间隙,在淋巴组织中初步复制,并引起繁殖障碍。公猪的精液中也可检测出PCV-2 DNA,因此精液可能是PCV-2垂直传播的媒介之一[3]。

2 防控措施

2.1 重视疫苗免疫

疫苗免疫是防控PCVD的主要手段,国内外研究者正在着力研究与开发各种PCV-2疫苗,灭活疫苗与亚单位疫苗是早期研究的疫苗,在欧美国家已有4种疫苗注册上市,在我国有1个进口疫苗获准上市;此外,我国自主研发的疫苗也正在申报。在疫苗的实际应用效果方面,加拿大77家猪场比较了母猪接种梅里亚Circovac疫苗的免疫效果,接种半年后,猪群平均死亡率由12.6%下降至5.2%;另一家猪场将保育猪分成2组,分别接种勃林格Circo Flex疫苗和安慰剂,结果育成期免疫组死亡率为2.4%,而对照组为9.5%[13]。由于进口疫苗刚在我国面世,实际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猪场可针对母猪或仔猪分别免疫,此外精液传播也是一种重要传播途径[3],种公猪的免疫接种也不容忽视。通过对母猪进行免疫,减少繁殖障碍的发生,同时也可经母源抗体为仔猪提供保护,使大多数仔猪在PCV-2早期感染前获得一定程度的被动免疫。然而,仔猪获得保护的时间有限,当母源抗体下降、环境中野毒的感染压力较大时,保育猪及育肥猪抵御野毒感染存在危险。因此,在仔猪断奶后应及时进行免疫,直接诱导其建立坚强的免疫应答反应直至出栏。

2.2 加强饲养管理

世界各国至今对PCVD还没有发现特异性治疗方法。只有同时结合良好的饲养管理和免疫预防(包括对协同或继发感染的病毒性、细菌性疾病作适当的免疫),才能更好地控制疾病的发生。除做好常规饲养管理外,还应做好以下方面:一是减少应激因素。应激是诱发PCVD尤其是PMWS的一个重要因素,除保持良好的清洁卫生环境和适当饲养密度外,应尽量减少或避免造成猪只应激反应的行动,如强化哺乳仔猪的补料工作、选择适宜的断奶时间和断奶方式、搞好断奶后的过渡工作等,并且制定适宜的免疫程序,尽量减少对哺乳或断奶仔猪的免疫次数。二是定期对母猪及公猪进行PCV-2抗原及抗体的检测。掌握种猪群的免疫水平,及时淘汰带毒种猪,保证种猪群的健康。三是建立适合的疫病及免疫水平监控制度。通过定期进行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及时了解猪群的免疫水平,及时补打疫苗,消除防控漏洞,及时发现发病猪和带毒猪,进行有效地隔离治疗,必要时淘汰,避免疫病的进一步扩散造成更大的损失。四是严格控制猪蓝耳病、猪瘟、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肺炎支原体等病,防止混合或继发感染。PCV-2单独感染造成的死亡率并不高,然而它能导致感染猪免疫功能受到抑制[8,9],此时如果感染猪体内或环境中存在猪蓝耳病、猪瘟、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或猪肺炎支原体等病原,将发生混合或继发感染,大大增加发病死亡率,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在防控PCVD同时,也应做好其他常见病毒病和细菌病的防控工作。

摘要:猪2型圆环病毒是引起仔猪断奶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猪皮炎肾病综合征、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先天性震颤等多种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且能诱发多种病毒和(或)细菌混合及继发感染,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就这些与猪2型圆环病毒感染相关的疾病分别作简要概述,并从疫苗免疫和饲养管理方面强调防控措施,以期为养殖场防控该病提供参考。

医院感染性疾病试题 第5篇

一、单选题

1.流行性感冒属于(C)传染病。A.甲类 B.乙类 C.丙类 2.病原携带者是指(C)

A.恢复期传染病病人 B.急性期传染病病人 C.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3、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应对传染病做到(C)、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A.早发现、早治疗 B.早隔离、早报告 C.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早报告

4、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以及引起流行必须具备的条件(B)。A.传染源 B.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 C.动物宿主和易感儿童

5、作为传染病的传染源主要有(A)

A.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B.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C.病人和病原携带者

6、保护传染病的易感人群,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主要是指(C)A.保证一定的营养,改善生活环境。

B.开展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C.以上都可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7、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有(C)

A.经血传播、围产期母婴传播

B.性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

C.以上均包括

8、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A)A.性接触传播,经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B.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传播 C.共同进餐和接吻传播

9、日常生活中那些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A)A.同桌进餐

B.静脉吸毒

C.共用剃须刀

10、肺结核病是由哪种途径传播的?(B)A.消化道传播

B.呼吸道传播

C.虫媒传播

11、若有发烧及呼吸道症状,应(C),并切记告诉医生发烧前有无外出史或与相似症状的病人的接触史。

A.戴上口罩

B.尽快到医院就诊

C.A+B

12、被狗等动物咬伤后应(C)

A.立即到医疗机构处理伤口

B.到当地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狂犬疫苗 C.A+B(13-15题共用备选答案)A.anti-HEV阳性 B.抗核抗体(ANA)阳性 C.anti-HCV阳性 D.HBsAg阳性 E.anti-HAVIgM阳性

13.甲型肝炎患者,血清学检查表现为 答案:E 14.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学检查表现为 答案:D 15.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学检查表现为 答案:C(16-19题共用备选答案)

A.乙肝五项为HBsAg、HBeAg、anti-HBc阳性

B.anti-HBs、anti-HBe、anti-HBc阳性,HBV-DNA阴性

C.anti-HBs阳性

D.anti-HAVIgM阴性,anti-HAVIgG阳性 E.HBsAg、anti-HBc阳性,anti-HCV阳性 16.接种过乙肝疫苗 答案:C 17.既往感染甲型肝炎,获得了特异性免疫力 答案:D 18.乙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 答案:A 19.乙型肝炎与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可能为现症感染,也可能为病毒携带者 答案:E(20~22题共用备选答案)

A.潜伏期为7~21天,平均14天

B.潜伏期为15~45天,平均30天 C.潜伏期为10~70天,平均40天

D.潜伏期为15~150天,平均50天 E.潜伏期为30~180天,平均70天 20.甲型肝炎 答案:B 21.乙型肝炎 答案:E 22.丙型肝炎 答案:D(23~25题共用备选答案)

A.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尿胆红素阴性 B.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尿胆红素阳性

C.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阴性 D.总胆红素升高

E.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兼有未结合胆红素升高 23.肝细胞性黄疸 答案:E 24.溶血性黄疸 答案:A 25.梗阻性黄疸 答案:C(26~28题共用备选答案)A.促进肝细胞增殖

B.特异性抑制HBV-DNA多聚酶活性 C.具有抗病毒活性,免疫调节活性 D.杀死并清除血液内的病毒

E.诱导T细胞的分化成熟,刺激细胞因子的产生,增强B细胞的抗体应答 26.干扰素 答案:C 27.贺普丁 答案:B 28.胸腺素 答案:E(29~31题共用备选答案)

A.流行性出血热,轻型 B.流行性出血热,非典型型 C.流行性出血热,中型 D.流行性出血热,重型 E.流行性出血热,危重型

29.T<39℃,中毒症状轻,仅见少许出血点,无休克和少尿 答案:A 30.T≥40℃,中毒症状及渗出严重,有休克、皮肤淤癍和腔道出血,少尿时间<5天。答案:D 31.T<38℃,可见皮肤粘膜散在出血点,尿蛋白(±)答案:B(32~34题共用备选答案)

A.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 B.无发热、无腹痛、泻米泔水样大便 C.腹痛、五更泻、果酱状大便 D.发热、腹痛、水样便

E.发热、剧烈腹痛、洗肉水样便 32.慢性阿米巴痢疾 答案:C 33.霍乱 答案:B 34.细菌性痢疾 答案:A(35-37题)

江南某镇居民共饮一条河水,于7月中旬先后有近百人发热,均伴有乏力、纳差,部分病人腹泻或便秘。检查:大部分发热病人有肝脾肿大,少数病人前胸或上腹部有暗红色皮疹,怀疑为伤寒流行。

35.对正在发热病人进行那项检查最有助于明确诊断(B)A 肥达反应

B 血培养

C 骨髓培养

D 大便培养

E 尿培养

36.通过检查证实为伤寒流行,引起流行的传染源是(E)A 老鼠

B 苍蝇

C 蚊子

D 带菌者

E 病人

37.为防止疾病继续蔓延,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C)A 隔离病人

B 给易感者注射伤感疫苗

C 加强粪便管理

D 突击消灭苍蝇

E 加强对饮食店管理(38-40题)

男性,20岁,今3月来出现颈部、腋下淋巴结肿大,伴顽固性腹泻,每日十数次稀便,体重明显下降达10kg,3年前在国外居住期间,因手术而输血400ml,术后无特殊。

38.最可能的诊断是(D)A 肠结核合并淋巴结结核

B 恶性组织细胞病

C 淋巴瘤

D 艾滋病

E 克隆病

39.确诊的首选检查是(E)A 淋巴结穿刺或活检

B 骨髓穿刺

C 血浓缩找恶组织细胞

D PPD试验

E HIV抗体测验

40.如病程中出现咳嗽气促,紫绀,动脉血氧分压下降,则应首先考虑(D)A 粟粒性肺结核

B 间质性肺炎

C 心功能不全

D 卡式肺孢子虫性肺炎

E 军团菌肺炎(41-44题)

男性,40岁,因发热、便秘、食欲不振10天入院。查体:T 39.8ºC P98次/分,肝大肋下1.0cm,软,脾肋下即边。血常规WBC2.7×10^9/L,中性粒细胞52%,淋巴细胞44%,血清ALT100U/L,肥达反应“O”1:160,“H”1:160.41.该患者最有可能的诊断是(C)A 急性肝炎

B 急性白血病

C 伤寒

D 恶性组织细胞病

E 败血症

42.为进一步确定诊断,需作何检查(C)A 尿常规

B 便常规

C 血细胞培养

D 骨髓象检查

E 肝脏穿刺活检

43.病原治疗最合适的药物是(A)A 环丙沙星

B 青霉素

C 复方新诺明

D 庆大霉素

E 红霉素

44.在治疗过程中以下哪项不正确(A)A 高压灌肠

B 低压灌肠

C 缓泻药应用

D 禁用新斯的明

E 抗生素(45-47题)

男,28岁,农民。发热5天,伴皮肤出血点,于2009年11月10日由乡镇卫生院转入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体检:体温38℃,BP9.3/6.7kPa(70/50mmhg),颜面及眼眶有明显充血,球结膜水肿充血,腋下有条索状出血点,肾区有明显叩击痛。

45.下列何项最有助于确立诊断(E)A 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季节、地区及鼠类接触式

B 典型临床表现:头痛、眼眶痛腰痛、酒醉貌及出血点

C 典型疾病分期: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D 典型血象及尿液检查改变:白细胞升高、血小板降低、有异常淋巴细胞、蛋白尿

E 免疫学检查:出血热病毒抗体IgM阳性

46.病人已进入低血压期,下列哪项不是该期实验室发现(C)A 白细胞升高,有异常淋巴细胞

B 血小板降低

C 红细胞总数降低,血红蛋白降低

D 蛋白尿及管型尿

E BUN12mmol/L,Cr200umol/L 47.关于本病流行病学概念,下列哪项是错误的(E)

A 鼠类是主要传染源,农村型为黑线姬鼠,城市为褐色家鼠

B 虫媒或动物源为主要传播媒介

C 人群普遍易感,有多见于青壮年,感染后可获终身免疫

D 肾病综合症出血热是我国最常见类型

E 注射疫苗可预防本病发生(48-50题)

男性,40岁,发热3天伴腹痛、腹泻,大便每天20余次,量少,有粘冻及脓血。大便光镜检有红细胞(++),白细胞(++),粘液(++)。48.此病的病理变化部位主要以肠道哪一段为主(C)A 回盲部

B 回肠末端

C 乙状结肠与直肠

D 整个结肠

E 盲肠

49.腹痛、腹泻、脓血便是菌痢病人典型症状,其原因为(D)A 内毒素被吸收后激活白细胞,释放出内源性致热源

B 外毒素对肠粘膜损害

C 痢疾杆菌侵入粘膜下层引起炎症

D 痢疾杆菌侵入粘膜下层后引起小血管痉挛从而形成浅表溃疡

E 痢疾杆菌及内毒素、外毒素共同作用 50.为预防菌痢传播应以以下哪一措施为主(E)A 合理治疗病人

B 管理粪便

C 及时发现与治疗带菌者

D 药物预防

E 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措施

二、多选题

1.急性痢疾临床分型包括(ACDE)A 中毒性

B 爆发性

C 轻型

D 普通型

E 重型

2.在霍乱的临床表现中哪像是正确的(BDE)A 寒战、高热、急性起病

B 先泻后吐

C 剧烈腹痛伴腹泻

D “米泔水”样呕吐物

E 严重者有痛性肌肉痉挛 3.符合脑膜炎双球菌的是(ABCDE)A 奈瑟菌属

B 仅存在于人体的细菌

C 严格的需氧菌

D 革兰阴性菌

E 在普通培养基上不能生长

4.在疟疾的表现中(典型),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BCE)A 定时性,周期性寒热,大汗发作

B 有完全缓解间歇

C 脾肿大

D 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升高

E 贫血

5.下列哪项不是乙肝病毒(HBV)的复制指标(ABCE)A HBsAg

B 抗HBe

C 抗HBs

D HBeAg

E 抗HBc 6.对于丙型肝炎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BD)A 急性病性肝炎症状较轻

B 黄疸型患者仅占25%

C 不易转为慢性肝炎

D HCV感染主要通过输血而获得

E 肝细胞癌和丙肝病毒感染无关 7.下列不属于丙类传染病的是(ABDE)A 鼠疫

B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C 包虫病

D 百日咳

E 血吸虫病

8.关于伤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E)

A 临床表现为持续发热,中毒面容,肝脾肿大,相对缓脉,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

B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对伤寒的诊断和预后有参考价值

C 在病程的第2~3周可发生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心肌炎及支气管肺炎

D 在病程的第4~6周,肥达反应效价达高峰

E 最显著病变部位是回肠末端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结 9.流行性乙型脑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ABCD)A 中耳炎

B 化脓性关节炎

C 心内膜炎

D 肺炎

E 败血症

10.下列哪项是肺出血性钩端螺旋体病的诱发因素(ABCD)A 治疗不及时

B 病原体是黄疸出血性钩端螺旋体

C 赫氏反应诱发

D 患者未接种菌苗,免疫力低

E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1.囊虫肺炎的特点包括(ABDE)

A 早期影像表现不明显,肺门旁见淡片影

B 病变发展迅速,几小时或几天内病灶融合呈两肺门旁蝶翼状影

C 病变主要累及肺间质,为间质性炎症

D 病变与肺水肿.细菌性肺炎或混合感染不易鉴别

E CT较平片发现病变敏感,且可以为病灶活检定位

12.发性肺结核需与支原体肺炎早期鉴别,主要鉴别点在于(ABC)A 炎症多发生于中下肺野,而结核原发灶多发生于上肺胸膜下部

B 炎症病变多于2~3周吸收,而结核灶通常需1~2个月

C 肺炎一般无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

D 肺炎经抗炎治疗会吸收,而原发肺结核多引起播散

E 以上说法均正确

13.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的临床表现包括(ABCE)A 起病急,病情重

B 脑膜炎症状,头痛、呕吐,颈项强直 C 寒战、高热

D 咳大量透明较稀的黏液痰

E 呼吸困难,严重者发绀 14.咯血伴黄疸可见于(ACD)A 钩端螺旋体病

B 流行性出血热

C 大叶性肺炎

D 肺梗死

15.输血可以传播:(ABCD)A 肝炎

B 艾滋病

C 梅毒

D 疟疾

16.阻断母婴传播的方法为:(ABCD)A 减少怀孕期间的侵袭性操作 B 尽可能地缩短产程 C 避免母乳喂养 D 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17.性接触传播包括(ABCD)A 生殖器疱疹 B HIV C HBV D 解脲脲原体 E 阮病毒

18.32岁男性,体检发现如下结果:HBsAg(+)HBeAg(+)抗-HBc(+),可能是(ABCD)A 急性乙型肝炎 B 慢性乙型肝炎 C 无症状携带者 D 有强传染性

E 接种过疫苗,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 19.下列有关病毒疫苗的描述正确的是(ABCE)A 减毒活疫苗通常是选择对人毒力低的变异株 B 减毒活疫苗有回复毒力的可能性 C 灭活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IgG抗体 D 灭活疫苗通常可诱导机体产生IgA抗体 E 减毒活疫苗有活化体内其他潜伏病 20.与细菌侵袭力有关的物质是(ABCE)A 荚膜 B 菌毛 C 血浆凝固酶 D 芽孢 E 透明质酸酶

21.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ABDE)A 荚膜 B 菌毛 C 异染色颗粒 D 脂多糖 E 磷壁酸

22.关于正常菌群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BCDE)A 一般情况下,正常菌群对身体有益无害

B 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产生大量碱性物质,能拮抗肠道细菌感染 C 口腔中的正常菌群主要为需氧菌,少数为厌氧菌 D 即使是健康胎儿,也携带正常菌群

E 在人的一生中,正常菌群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变的 23.关于外毒素的叙述,下列正确的是(ABDE)A 多由革兰阳性菌产生 B 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C 耐热,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仍不能使其破坏 D 经甲醛处理可制备成类毒素 E 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24.符合脑膜炎球菌送检标本要求的是(ABD)A 采集标本注意无菌操作

B 根据该病原菌主要存在的部位取材 C 采集标本一般应在使用抗菌药物后 D 采集的标本要立即送检 E 标本送检过程中要保持低温和干燥 25.能用于细菌检测的方法是(BCDE)A 蚀斑测定 B 噬菌体分型 C 细菌素分型 D 聚合酶链反应 E 气液相色谱法

26.下列传染病中,不属于呼吸道传染病的是(ABC)A 疟疾 B 狂犬病 C 肝炎 D 流行性感冒

27.对于肾综合症出血热来说,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BCD)A 是自然疫源性疾病 B 野生鼠类是主要传染源 C 病原体是RNA病毒 D 可经呼吸道传播 E 每年7~9月份为流行高峰

28.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传播途径包括(BCDE)

A 夏天蚊虫叮咬病人然后再叮咬其他人

B 吸进鼠类带病毒的排泄物污染的尘土

C 进食鼠类带病毒排泄物污染的食品 D 孕妇感染的病毒经胎盘感染胎儿

E 经过皮肤伤口感染

29.根据下列HBV感染状况检查结果,可作为献血员的是(ACDE)

抗 HBc 抗Hbe 抗HBs HBsAg

A

+

+

B

+

C

+

+

+

D

+ E

+

+

30.在下列诊断阿米巴肝脓肿要点中,其中哪项是正确的是(ACDE)

A 脓液中找到阿米巴滋养体即可诊断

B 脓液中找到阿米巴包囊即可诊断

C 脓液中找到夏科-雷登结晶可考虑诊断

D 服用甲硝唑有效

E 脓液为棕褐色可考虑诊断

三、判断题(A正确,B错误。)

1.对甲类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部门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履行传染病防治和保障职责的,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会着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3.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当地政府可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及相关设施、设备。()

4.患甲类传染病死亡的,死者的尸体可直接交予其亲属开追悼会。()5.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由国务院主管领导人担任总指挥,负责对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

6.传染病防治工作,要围绕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7.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不是《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8.在我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9.淋病、梅毒病人应当在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接受治疗。尚未治愈前,不得进入公共浴池、游泳池。()

10.单位和个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特指传染病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照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11.在突发事件发生期间,散布谣言、哄抬物价、欺骗消费者,扰乱社会秩序、市场秩序的,由公安机关或者工商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2.消毒产品的生产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对生产的消毒产品应当进行检验,不合格者不得出厂。()13.消毒液的浓度越高,消毒效果越好。()

14.大多数消毒药品均有腐蚀性和刺激性,消毒次数过多、消毒液浓度过大,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损害。()

15.洗涤灵具有消毒作用,可作为消毒剂使用。()

16.消毒产品的标签(含说明书)和宣传内容必须真实,不得出现或暗示对疾病有治疗效果的内容。()

17.中毒性菌痢的病原治疗,儿童宜选用头孢曲松等三代头孢菌素,不易静脉点滴庆大霉素。()

18.钩端螺旋体病潜伏期为2-3天,最长为14天。()

19.囊虫病有皮下结节并伴有红、肿、热、痛性表现,有的甚至有癫痫发作症状。()

20.恶性疟的病原治疗应选用青蒿琥酯。()

答案1.A 2.A 3.A 4.B 5.A 6.A 7.B 8.A 9.A 10.B 11.A 12.A 13.B 14.A 15.B 16.A 17.A 18.B 19.B 20.A

四、简答题

1.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①病原体被清除 ②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③病原携带状态 ④潜伏性感染 ⑤显性感染

2.艾滋病的预防措施:

①避免高危行为:无保护性交、共用注射器、共用牙刷和剃须刀等;

②杜绝滥用毒品;

③不要用可能被血液污染的用拒; ④献血员定期查体,保证血源安全;

⑤加强血液制品管理,减少不必要、不适当输血。3.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的临床表现:

本期表现酷似重感冒,除发热外,主要表现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伤和肾损害。

(1)发热:起病急,突然畏寒发热,39℃~40℃,于l~3日内达高峰,多为稽留热和弛张热。

(2)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全身酸痛、头痛和腰痛(三痛)。

(3)胃肠道中毒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少数有腹泻,部分病人呕吐剧烈。

(4)毛细血管损伤症状: 主要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皮肤充血主要见于颜面、颈部及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三红)重者呈酒醉貌。水肿征多见于球结膜水肿、眼睑和面部、四肢浮肿为早期较特殊的症状之一。、(5)病后2--3天起出现尿蛋白,且骤然增多。末梢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高,出现异常淋巴细胞。

4.乙脑极期的临床表现:

病程的3~10天为极期,全身的毒血症症状加重,主要表现为:

(1)高热:持续不退,可达40度以上,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2)有抽搐与惊厥:是由于高热、脑实质的炎症、脑水肿所致,是病情严重的表现;

(3)意识障碍:昏迷时间越长、越深,病情越重;

(4)呼吸衰竭:多见于重型患者,分为外周性及中枢性呼吸衰竭,是由于脑实质的炎症、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疝的发生所致。中枢性呼吸衰竭为乙型脑炎的主要致死原因;

(5)脑水肿及颅压增高的表现;(6)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休征;(7)少数病人可发生循环衰竭。5.普通型流脑的临床表现:

(1)前驱期:大多数患者无症状,部分患者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持续1~2天。

(2)败血症期:毒血症症状,高热寒战,头痛,呕吐,周身不适等,重要体征皮肤粘膜瘀点或瘀斑(70

%)持续1~2天,(3)脑膜炎期:高热、毒血症持续,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加重:颅压升高,脑膜的炎症表现,如脑膜刺激怔。

(4)恢复期:体温正常,体征消失,口唇疱疹,1~3周内痊愈

五、名词解释

1.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及寄生虫(蠕虫、原虫)等感染人体而产生的疾病。2.潜伏性感染:是指人体内保留病原体,潜伏一定部位不出现临床表现,病原体也不排出体外。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在机体的体的某些部位机体的免疫功能将病原体局限而不发病,但又不足以将其清除,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引起显性感染。

3.败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不断侵入血液循环并继续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出现明显中毒症状及其它组织器官明显损伤的临床症状等。

4.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被感染者免疫功能的部分或全部丧失,继而发生机会性感染、肿瘤等拒有一系列复杂症状的综合症。

5.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体外,经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到达与侵入新的易感者的过程,谓之传播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接触、昆虫媒介、性途径和血液途径等。

6.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就有的,非针对某一特定抗原物质的免疫应答反应。主要表现为天然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因子作用等几方面的功能。

7.伤寒肉芽肿 伤寒病灶中,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杆菌、红细胞和细胞碎片后形成伤寒细胞,伤寒细胞常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称为伤寒肉芽肿或伤寒小结,是伤寒的特征性病变,具有诊断价值。

8.华-佛综合征 即暴发型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主要表现为败血症休克而脑膜的炎症较轻。短期内即出现皮肤、粘膜下的广泛性出血点和淤斑及周围循环衰竭等严重临床表现,同时伴有双侧肾上腺广泛出血及急性肾上腺功能衰竭。

9.原发综合症(primary complex):是原发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由肺的原发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三者构成,在X线片上呈哑铃状阴影。

口腔病原微生物与感染性疾病 第6篇

【关键词】 口腔;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2-0218-02

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分,机体借助口腔和外界相通。由于口腔是消化器官的一个组成部分,机体通过其摄入食物、水分以及空气等,所以口腔内含有丰富的营养。另外口腔内含有牙齿、舌等器官,因此口腔内形状较为复杂。以上因素都适合口腔微生物的繁殖。口腔内栖殖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既有非致病细菌,也有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口腔的自洁净功能能有效的清除病原微生物。但在机体患病时,自洁功能减弱使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引发感染[1]

1 口腔微生物菌落

口腔既有坚硬的牙齿也有柔软的舌头等器官,两者间隙以及两者个部位上栖殖着特异的菌落。牙齿表面不能剥离,因此在其上形成的牙斑非常牢固,这位口腔细菌提供了良好的栖殖环境。口腔微生物菌落根据其栖殖部位不同特征。口腔内最常检出的微生物是链球菌。在牙龈沟等氧浓度含量低部位常能检出革兰氏阴性杆菌。在多数情况下,口腔检出的细菌称为“常栖菌”,这些细菌在机体正常情况下无致病性。某些链球菌在免疫能力低下人群或口腔状况不佳情况下可能导致感染性疾病。在这些人群还可能检出的微生物菌落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绿脓假单胞杆菌等菌落。除细菌外,口腔内还能够检出真菌、原虫、病毒等微生物。真菌中假丝酵母属的白色假丝酵母最为常见。这种真菌在装有假牙情况下检出率大幅提高。在某些免疫力低下人群有可能检出曲霉属真菌。口腔内检出主要原虫为无明显致病性的口腔毛滴虫。口腔内能检出病毒主要包括HBV、HIV、HCV、HSV等病毒。

2 口腔感染病

2.1 口腔内感染性疾病 口腔微生物菌落能够引起的感染主要包括口腔内感染和口腔外感染。口腔内感染主要龋齿和牙周炎,其主要由牙垢牙斑上的微生物菌落所引起。龋齿主要由突变株链球菌引起。这种细菌能够分解蔗糖并形成多糖体而形成牙斑牙垢,进一步生成有机酸腐蚀病牙磷灰石,从而导致龋齿。牙周炎主要由伴放线杆菌、中间普氏菌等革兰氏阴性厌氧杆菌引起。这类细菌能产生酶和毒素,破坏牙齿周围组织,刺激免疫系统引发炎症。牙垢牙斑还为本不能在牙齿表面附着微生物提供受体,也为某些致病菌提供栖殖环境。

2.2 口腔外感染性疾病 口腔细菌能够引起包括误吸性肺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口腔外感染疾病。误吸性肺炎主要致病菌包括常栖链球菌、消化链球菌、具核梭杆菌、嗜二氧化碳嗜纤维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细菌。造成肺炎的误吸包括显性和非显性两种类型。显性误性主要由于脑血管障碍损伤吞咽功能而造成明显误咽误吸。非显性误吸主要指细菌自然下落进入呼吸道。显性误吸使口腔细菌以及外来细菌随食物而进入呼吸道,从而导致呼吸道感染。非显性误吸使口腔细菌自然下落进入呼吸道而引起感染。正常情况下,非显性误吸引入的口腔细菌被纤毛运动或粘膜免疫功能而不引起感染。只有在人体免疫机能下降或免疫能力低下人群,误吸才有较大可能导致肺炎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戈登链球菌等口腔链球菌、致病性放线杆菌、艾肯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龋齿以及牙周炎都可能使口腔细菌进入血液,从而导致感染。口腔内核梭杆菌、咽峡炎链球菌等细菌可能与肝脓肿以及脑脓肿有关。

2.3 其他疾病 口腔内常能检出幽门螺杆菌,该细菌常常导致胃溃疡和胃癌。

3 口腔感染性疾病的预防

口腔护理主要通过使用口腔护理液或者其他护理工具,达到清洁口腔、去除异味、治疗炎症的目的。口腔护理能够有效的控制口腔内病原微生物的数量,降低口腔细菌导致的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无论在日常生活和患者护理,口腔护理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口腔护理主要方法包括刷牙法、擦拭法、冲洗法、含漱法等方法[2]。刷牙法是人们常用的口腔护理方法,能够有效的去除牙斑,刺激粘膜。对于某些特定患者如不能自理患者,如具有特殊功能的牙刷如自动吸水式牙刷能够有效的防止误吸的发生。齿间刷能够为牙间隙增大患者提供有效的口腔护理。含漱法能够保持口腔湿润,清除大块残留物,减少牙斑的形成。含漱法除正常人适合外也适合无意识障碍患者日常口腔护理。冲洗法主要用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或其他口腔护理液冲对患者牙部、峡部、舌部等部位进行冲洗。冲洗法适合有大面积口腔溃疡或口腔损伤严重患者,该方法能清除创口分泌物以及坏死组织。冲洗法具有操作简单,操作压力大,冲洗彻底等优点[3-4]。擦拭法主要使用沾有生理盐水或其他口腔护理液的无菌棉球对口腔不同部位进行顺序清理。擦拭法具有很好的清理效果,但也有范围小、不彻底等缺点。口腔护理液在口腔护理中能起到很好的护理作用,一些新型护理液具有口感好、杀菌效果好等优点,被人们广泛接受。在口腔污物较多或者牙斑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几种护理方法联合使用,如可以采用生理盐水或其他口腔护理液含漱后,再用牙刷或其他牙科专用器械进行专门清理。

参考文献

[1] 徐云.生理盐水与牙龈炎冲洗剂口腔护理对比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6(23):556-557.

[2] 牟凤萍,李振凤,孙玉荣,潘艳丽,路敏,王海婷.口腔护理研究及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8):49-50.

[3] 王舜娟,陈秋芳,钟华荪,冲洗法在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的临床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8):685-686.

妊娠合并感染性疾病患者的分娩安全 第7篇

1 阻断感染性疾病的母婴传播

1.1 减少分娩前胎儿感染

很多微生物在孕期可通过各种途径越过母胎屏障感染胎儿, 导致流产、早产、胎儿生长受限、死产、新生儿死亡和新生儿多种出生缺陷。

1.1.1 减少病毒性宫内感染

很多对胎儿有致畸作用的病毒感染 (如TORCH) , 对孕妇并没有很大的影响, 症状轻微, 胎儿的超声征象也缺乏特异性。目前的筛查手段以检测母体血清相应病毒的IgG与IgM为主, 未能反映宫内感染的发生风险与胎儿预后。尽管如此, 多数专家认同以下观点:①国内多数地区开展乙型肝炎病毒 (HBV) 、HIV、风疹病毒以及CMV的妊娠期筛查有意义;②母体特异性的IgG抗体亲和力指数 (avidity index, AI) 能反映母体感染状态, 低AI提示母体孕期原发感染较继发感染宫内传播风险高, 新生儿全身症状更严重。③侵入性产前诊断适合作为B超检查发现胎儿畸形后的辅助诊断方式。

孕期感染患者可给予相应药物治疗:病毒感染以抗病毒治疗:如HIV以齐多夫定治疗;HBV感染者在晚孕期用拉米夫定阻断母婴传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苍白螺旋体感染, 予以大剂量的长效青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疗;原虫感染者, 予驱虫治疗。此外, 免疫球蛋白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如人CMV特异性高效免疫球蛋白在孕妇不愿意终止妊娠时使用, 可能改善胎儿的预后。但由于孕期用药的安全性问题, 特别是早孕期的用药尚需进一步评估。

1.1.2 减少生殖道疾病的宫内感染

生殖道传播为主的感染性疾病包括:生殖器疱疹、淋病、尖锐湿疣、非淋病奈瑟菌性尿道炎、细菌性阴道病、假丝酵母菌病等。此类病原体虽然以生殖道为主要传播模式, 但在妊娠期可上行蔓延感染胎儿, 导致早产、流产、先天性畸形或新生儿肺炎等。细菌性阴道病, 可以造成胎儿炎症反应综合征 (FIRS) , 导致新生儿先天性感染, 虽然红霉素与甲硝唑能否减少早产的发生率尚存在争议, 但从减少新生儿先天性感染角度出发, 可尝试予抗感染。围生期B族溶血性链球菌 (GBS) 目前被认为是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和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1], 需注意预防。可以参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 的指南, 给予预防性治疗。假丝酵母菌病可引起新生儿罕见的先天性假丝酵母菌病, 甚至在新生儿血管内可发现假丝酵母菌性肉芽肿。治疗方式以局部使用抗真菌药物为首选, 可也选择使用氟康唑口服 (孕期C类药物) 。有研究发现, 孕前或孕期单一剂量氟康唑治疗不会增加胎儿先天畸形、低体重儿出生或早产的风险。

1.2 分娩方式的选择与分娩安全

1.2.1 病毒性感染分娩方式选择

在分娩方式的选择上, 循证医学证据更倾向于自然分娩。①HIV:Read等[2]在一项Cochrane回顾分析中, 分析了5项以HIV-1型患者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实险, 比较选择性剖宫产、阴道分娩对因婴传播、产妇死亡率的影响后认为, 选择性剖宫产可以减少母婴传播的风险, 但有增加母体产后感染、败血症等并发症的风险;对于没有接受高效逆转录抗病毒疗法 (HAART) 或其他抗病毒治疗的母亲, 择期剖宫产可减少母婴传播;对于病毒载体低 (<1000copies) 或接受HAART治疗的孕妇, HIV的母婴传播率较低, 可以选择阴道分娩。如果在选择性剖宫产前临产或胎膜破裂, 应根据破膜时间、产程进展、血HIVRNA水平、现在HAART治疗和其他临床因素, 个体化对待。②HBV: 虽然经阴道分娩时产妇的血液、阴道与产道分泌物、母亲会阴切口的血液渗漏能增加母婴传播的风险, 但有学者认为HBV的母婴传播主要在宫内, 选择不同的分娩方式对阻断母婴传播的意义不大。国内有学者[3]对比469例HBV感染者孕妇中, 通过产后及时主动与被动干预 (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疫苗) 等措施, 对比阴道分娩后新生儿感染率6.4% (10/157) 与急诊剖宫产感染率4.8% (4/82) 和择期剖宫产感染率4.6% (10/216)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 对于无剖宫产指征的HBV感染孕妇, 鼓励自然分娩。

1.2.2 生殖道传播疾病的分娩方式选择

对于此类疾病, 阴道分娩对疾病传播的影响在不同类型感染有所不同。如主要由单纯疱疹病毒 (HSV) 感染所致的生殖器疱疹, 分娩时无活动性生殖器疱疹者, 无需剖宫产;临产时有活动生殖器疱疹者, 未破膜或破膜在4小时内者, 可行剖宫产结束分娩。新生儿出生时留取脐血检测HSV抗体及HSVDNA, 确诊胎儿感染, 新生儿应密切随访, 及早发现异常, 给予干预。

孕期淋病感染, 新生儿预防性使用眼药水预防眼炎;高危儿可予以预防性治疗。尖锐湿疣无论治愈与否, 若无产科指征, 均可由阴道分娩, 既使剖宫产也不可能逆转胎儿的宫内感染。当生殖道巨型疣梗阻产道可视为剖宫产指征。新生儿需密切随诊, 极少数新生儿出现尖锐湿疣。非淋病性尿道炎主要是指尿道感染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所致的尿道炎。沙眼衣原体可引起新生儿包涵体性结膜炎、鼻咽部感染及肺炎, 是引起新生儿呼吸窘迫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经红霉素治疗后大部分可转阴, 新生儿感染仅占7%, 因此即使沙眼衣原体感染, 经过红霉素治疗可经阴道分娩;解脲支原体虽然在孕妇下生殖道中定植率较高, 但对于妊娠结局影响不大, 患病孕妇不论治疗结果如何, 均可考虑阴道分娩。

1.3 分娩时及时干预, 减少新生儿感染

助娩时动作轻柔, 可以减少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阴道分娩时避免会阴侧切, 减少产道裂伤, 降低手术助产。处理新生儿时动作要轻柔, 压力适中, 避免损伤新生儿黏膜, 减少新生儿在产后与母亲体液和血液接触的机会, 以减少感染的机会。对于母体筛查阳性的新生儿, 出生后需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筛查并随访, 例如对母体CMV感染者可进行胎儿脐血的CMVDNA筛查并予以预防性的治疗。对母婴联合治疗可以显著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垂直传播。Foulon (1999年) 追踪了144例血清学阳性的弓形虫感染的孕妇与子代弓形虫感染后发现, 使用螺旋霉素三联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 垂直传播几率明显减少 (38.7% vs 72%) [4]。对有假丝酵母菌感染可能的新生儿, Blaschke建议可用以下方案预防感染: ①在妊娠晚期经阴道给予感染孕妇多烯类 (polyene) 或偶氮类 (azole) 抗真菌药物; ②对有危险因素而易于感染假丝酵母菌, 特别是有发生全身性假丝酵母菌病倾向的新生儿, 可口服多烯类抗真菌药做预防性治疗, 预先口服制霉菌素可以大幅降低以后新生儿发生假丝酵母菌感染的风险。对有免疫因素致病的复发性妊娠期假丝酵母菌病, 可尝试免疫治疗。

2 减少产褥感染

产褥感染的发生与机体免疫力、病原体数量与病原体毒力有关。妊娠合并感染性疾病时, 机体免疫力下降, 产褥感染的机会增加。如妊娠合并HIV感染, 产褥期注意控制感染。对于妊娠合并细菌性阴道病, 重在预防, 可参考美国CDC的指南, 建议对孕妇进行筛查, 对高危孕妇预防性使用抗生素[1]。

3 减少院内感染

通过由上而下, 建立感染管理体系。医院根据卫生部颁发的 《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分级管理办法》及《消毒技术规范》, 当地的流行病情况、医院的设备条件, 制定常规, 成立感染管理小组, 监督工作并组织人员培训。科室建立组织结构管理, 成立由科主任、护士长及兼职监控护士组成的感染管理小组, 制定感染管理措施及应急预案, 对病区进行分区管理与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医务人员积极配合感染管理小组的工作, 减少院内感染。如入院后常规行HIV、梅毒、乙肝等检查 (孕期已进行的除外) 。凡HIV或梅毒阳性者或疑似患者分娩时置隔离待产室及隔离产房, 阳性者需在病历上标识清楚, 并上报感染科, 同时注意保护产妇的隐私。分娩方式依据感染性疾病的种类与孕妇自身条件而定。对高危型的感染性疾病如HIV和梅毒, 分娩时注意切断感染途径, 无论剖宫产或阴道分娩, 手术医生和助产士均戴两副手套和护目眼镜, 使用一次性的医疗用物进行手术和接产。

参考文献

[1]胡蓉, 李笑天.围生期细菌性感染的诊治策略[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1, 27 (9) :653-655.

[2]Read JS, Newell ML.Efficacy and safety of cesarean delivery for prevention of mother to child transmission of HIV-1[J].Cochorane Database of Systemic Reviews, 2005, Issue4:CD005479.

[3]周素芬, 李敦华.围分娩期干预对乙肝母婴传播阻断影响的探讨[J].浙江预防医学, 2008, 20 (11) :63-65.

禽流感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的防治 第8篇

1 新城疫与H9型禽流感混合感染

新城疫与H9型禽流感混合感染发病率最高, 在临床上也是最常见的。突出的表现是新城疫疫苗免疫后的2~3天就出现呼吸道症状或者新城疫症状, 这是H9、新城疫及细菌混合感染的结果。在笔者检测到感染新城疫的有85例病例中, 单独感染新城疫的仅有4例。应在鸡免疫前和免疫时要加强保健。首先是增强鸡的抵抗力, 可以选用增强免疫的中药方剂进行保健。一般免疫都是选在前三周进行, 这三周至少要进行1~2个疗程的保健, 如果不保健的话, 鸡就极有可能发病。其次针对不同的鸡群合理应用抗生素;此外, 在免疫时须再次增强抵抗力。

2 禽流感与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混合感染

在检测到传染性支气管炎的94例病例当中, 只有3例为单独感染, 而73例是禽流感与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混合感染。因此, 对于有这种特征性病变的鸡只不能盲目地判断为仅仅是发生了传染性支气管炎。

通过观察发现, 禽流感、新城疫以及传染性支气管炎之间是一种交替关系。即当禽流感尤其是H9流行严重的时候, 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流行较轻;当禽流感流行较轻的时候, 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流行较为严重。

3 禽流感与法氏囊病混感的防控

法氏囊疫苗多在14天进行免疫, 但多在疫苗免疫后的第4天发生法氏囊病。这是由于现在采用的疫苗多是中等毒力, 法氏囊器官多在免疫4天后开始萎缩, 相当于正常法氏囊的3/4, 鸡的免疫器官受到了侵害导致发病。它与单纯的法氏囊发病有所不同:一是无死亡高峰期, 死亡率多在1%左右;二是在治疗时注射抗体无效果, 死亡率不降反升。这实际上是H9型禽流感、法氏囊病及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防控上应选用中等偏弱的毒株;通过添加中药黄芪多糖、瘟囊神康散等来增强鸡群的免疫力。

4 禽流感与霉菌毒素混感的治疗

这个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也较高, 除了表现为胸腹腔气囊炎和气囊内出现严重的干酪样物外, 还会在肌胃角质膜上发现有大量的溃疡灶, 这种现象也是较为突出的, 这主要是因霉菌毒素中的呕吐毒素所导致的, 出现腺胃肿大以及肝脏发黑、坏死等。防控上应加强饲养管理, 对饲料进行脱霉、脱毒。

5 引起气管栓塞

针对当前有支气管栓塞症状的临床表现, 对这些栓塞物做过检测, 从中检测到了H9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两种病毒, 而传支病毒正是刚刚免疫过H120中的病毒。但经多次检测发现,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检测率不到20%, H9不超过60%, 这说明形成栓塞的主要原因不只是来自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或H9病毒, 还来自于其他的细菌感染。通过对上呼吸道感染细菌进行检测, 发现大都是革兰氏阳性菌, 而我们在治疗呼吸道疾病时, 由于看到的都是气囊炎、大肠杆菌病, 在治疗时多采用治疗革兰氏阴性菌药物, 所以效果不显著。在这里建议治疗呼吸道病时最好使用广谱抗生素或革兰氏阳性药物。

6 引起肾充血

鸡出现了肾肿、花斑肾和严重肾出血之后, 为什么使用了粒子型通肾药物效果不明显?原因就在于, 在前些年, 只有肾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中毒等才会导致个别的鸡肾出现这种现象。但现在在解剖的鸡只当中我们几乎都会看到肾肿、肾充血的病变, 实际上这多是由H9病毒引起的。禽流感是感冒的一种, 从中医的角度来讲感冒属于寒症, 但是一线的工作者看到鸡只肾肿, 就开始使用通肾药物, 结果是越用药效果越差, 死亡率越高。作为临床兽医, 一旦发现有这些病变, 首先应该选用一些用于滋补或保肝护肾的药物。当然如果诊断出确实是因传染性支气管炎引起的疾病而应用通肾药物是没有错的。在当前来讲, 肾充血可以作为H9的特征性病变来对待。

7 气囊中出现干酪样物引发气囊炎

当前, 在临床上多见胸、腹腔的气囊中出现干酪样物, 这一方面是细菌在作怪, 但最主要的还是霉菌毒素在作怪。霉菌毒素在养鸡过程中无处不在, 且易与H9混合感染。霉菌主要来源于饲料 (尤其是玉米) 和空气。笔者认为来源于空气中的霉菌是占第一位的。空气中吸附的霉菌孢子定植进入鸡的气囊后导致发病。对于此种原因引起的气囊炎, 一般用药物治疗难度很大, 须从饲养管理方面入手。食槽、发霉的垫料等尤其是饮水器发霉最快、最严重, 也是大家最容易忽视的环节。肺脏病变, 引起肺脏大面积坏死可以说是鸡发生流感的一个特征性病变, 因此在治疗流感时, 还要考虑到如何对肺脏进行修复, 以免出现更严重的心肺疾病 (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 。

8 防治

由于禽流感是一种全球性的疾病, 控制和扑灭该病十分困难, 迄今尚无特效的防疫制剂, 可根据不同情况, 采取有力措施把该病的传播及危害降至最低限度。

8.1隔离封锁。对发病的鸡场进行隔离、治疗、消毒相结合, 对养殖场、养殖户的人员及来往车辆严格消毒, 同时加强检疫。一旦发病, 要立即封锁疫点、疫区, 对易感动物进行紧急免疫。

8.2加强消毒, 对环境进行有效消毒, 室内可用食醋加热熏蒸按每立方米空间10~15毫升用量, 每天熏蒸一次。

8.3混合感染潜伏期的治疗使用邯郸市神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感欣先锋 (主要成分:抗病毒因子、金丝桃素、干扰素、解热因子等) 和中草药制剂, 结合应用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感欣先锋:每100克对水120~150千克饮水, 也可每800~1000只鸡一袋, 连用3天。瘟囊神康散 (主要成分:板蓝根、野菊花、黄芪、金丝桃素等) 或神康感克 (主要成分:桑叶、金银花、菊花、连翘、甘草等) 拌料。初、中期:感欣口服液+感欣先锋饮水;重症时用感康口服液 (主要成分:金银花、大黄、黄芪、板蓝根、野菊花等) +瘟囊口服液 (主要成分:板蓝根、野菊花、黄芪、车前子、连翘等) 饮水;对不饮水者及早分群, 每只灌服20毫升, 补充水分, 预防酸中毒、休克、器官衰竭等症状;及时添加抗生素预防细菌感染;并根据情况进行添加VC、VB、保肝护肾等对症治疗。

注意要早用药, 前两天用药量要足, 控制住发展可转为常规用药。

8.4预防免疫。禽流感基础免疫好的鸡群, 可采用适合当地流感病毒株制备的灭活苗或农业部指定禽流感生产厂家H9油苗进行紧急预防注射0.3毫升。配合中药口服液治疗。

感染性疾病科规范化建设初探 第9篇

1. l位置布局要合理

感染性疾病门诊须与其他门诊分开,应设置挂号收费室,呼吸道(发热)和肠道疾病患者的各自候诊区和诊室、治疗室、隔离观察室(若干个),以及检验室、放射检查室、药房(或药柜)、专用卫生间、处置室、抢救室等。严格区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

l.2环境要符合消毒隔离要求利用电子传输和数字化技术传递图像,减少纸质文件及胶片传递,减少交叉感染,地面、墙面、桌椅、物品等应每天用消毒水拭擦或喷洒消毒,保持空气流通,并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应用各种先进感染控制技术设备、用品等,如空气过滤除菌器等,此类产品可以更好地协助我们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1.3 指引要清晰

进入医院大门后就能看到通向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的指引牌,让病人有可能自行去感染性疾病科诊治。进入常规诊区后的病人要能看见就诊指南和导医,以便使患者更快地了解就诊程序。

2 针对特点采取相应的分诊方法

2.1 门诊设置分诊台

在常规诊区入口明显位置设置醒目的分诊台(发热病人、肠道病人登记处),配备体温计、一次性口罩、规范化登记簿及感染性疾病为什么需要到特殊诊区的宣传资料等,安排具有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导医人员。

2.2 第一次分诊

2.2. l初步筛查感染性疾病可疑病人

分诊护士要主动迎接进入就诊区的每一个就诊者,发现具有发热症状和腹泻症状的病人,对其进行初步问诊和初步检查。对感染性疾病可疑病人逐一进行登记或给其佩带一次性口罩并亲自将其送到感染性疾病就诊点。

2.2.2有针对性地提供防病治病的基本知识分诊的同时要利用面对面讲解传染病基本知识。对于作为传染源的传染病患者和带菌者,要进行隔离和管理知识的教育,提高人群普及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知识,有针对性地介绍传染病的家庭防护、饮食起居注意事项等。

2.3 第二次分诊

综合性医院所设的每一个门诊(包括急诊),只要是开诊就有可能接触到早期感染性疾病病人。因此,经过门厅初筛后的病人还有可能是感染性疾病病人。门诊医生不仅要有传染病防治知识,还要发现早期的、可能的传染病病人,再把他们导向感染性疾病就诊点。

2.4 第三次分诊

在经过首诊住院医生的详细体检、询问病史或按初步诊断治疗一定时间后还有可能疑似感染性疾病,这样的病人同样需要转到感染性疾病科就诊。

3 设置规范的感染性疾病科或规范化门诊

感染性疾病科可根据医院的发展规模或相应级别的要求规划医院大小。至少应设置挂号收费室、呼吸道(发热)和肠道疾病患者的各自候诊区和诊室、治疗室、隔离观察室(若干张床位)、检验室、放射检查室、药房(或药柜)、专用卫生间、处置室、抢救室等。严格区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感染性疾病科及规范化门诊要设置合理、设施齐全、人员固定,常年具备开诊条件和应急能力。

4 讨论

4.1 硬件设施是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基础

综合性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设置,功能上应包括相对独立的(呼吸道)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肝炎门诊、艾滋病门诊等。硬件上要保证“两个保护一个提供”,即:保护来院治疗的患者不受传染病感染侵害;保护一线医护工作者安全可靠的工作环境;为传染病患者提供适宜便捷的治疗环境[1]。应将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纳入医院总体建设规划,其业务用房应根据功能需要合理安排布局;内部应严格设置防护分区,严格区分人流、物流的清洁与污染路线流程,采取安全隔离措施,严防交叉污染和感染;各类功能用房应具备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做到可分可合,能适应公共卫生、医疗救治需要。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可以实行一些灵活的策略,感染性疾病科病房实行机动机制,平时可收治一些普通病人,一旦发生疫情则及时调整,做到有备无患、灵活机动。

4.2 软件准备是防控感染性疾病的根本

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当配备有一定临床经验,经过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工作制度及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预防、诊断、治疗、职业暴露防护和处理以及消毒隔离等内容的培训,技术好、责任心强的高年资内科医师,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三级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配备一名具有副高职称以上、有传染病临床工作经验的医师担任主任,全面负责科室工作;各诊室、检查室应配备能满足工作要求的医护人员,并专人负责清洁消毒和医疗废物处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范,制定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同时,各级医院应当把传染病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训列入继续教育项目之中,各类医师上岗前必须经过相应的传染病管理培训和考核[2]。

4.3 综合性医院是切断传染源传播的重要环节

2003年SARS流行时,由于很多医院防范不当,不仅一些医务人员感染了SARS,还使医院成为感染源,造成医源性传染病传播[3]。今后各级各类综合性医院仍然会长期面临各种传染病的问题,反复强化各类综合医院中医务人员的传染病防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比设立感染性疾病科更重要。要求各级综合医院的医生熟悉各种传染病的病因、传播方式、临床表现,掌握确诊手段,把混杂在普通患者中的传染病患者,尤其是早期的患者检查出来,及时转给传染病治疗机构,实现专病专治,这是提高传染病防治能力的基础和关键。

4.4 防控传染病是患者生命安全的保障

目前,感染性疾病科所涉及的病种是与感染有关的疾病。随着医学院校附属综合性医院医疗、教学、科研的发展,感染性疾病科的功能和领域将逐渐扩大和延伸[4]。综合医院对传染病承担首诊负责责任。但由于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决不能由综合医院治疗,必须转诊到定点医院。为了保证转诊通畅,不仅要求平时做好相应的准备,有足够容纳传染病患者的病床,而且一定要有相应的保障运行机制,如建立对口定点医院,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医务工作者和其他患者的生命安全。

【灾后卫生防疫】

摘要:传染性疾病科在综合性医院中是一个独立而特殊的临床科室,是筛查、预警和防控传染病的重要科室。感染性疾病科建设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到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开展情况,关系到医护人员和患者的生命安全。由于感染性疾病多具有起病急、变化快、有传染性,并且在初期与非传染性疾病没有区别等特点,因此,综合性医院对传染性疾病不但要进行有效的诊断,还需进行合理的处置。

关键词:感染性疾病科,综合性医院,规范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文雪梅,高玲.长宁区传染病防控现状调查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7,23(1):46-47.

[2]何权瀛.充分发挥综合医院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1):31—33.

[3]谢苗荣,周宝利,李春盛,等.综合医院急诊科建筑要符合传染病防治要求[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5):339-341.

疾病感染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通过对2010年9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肺功能检测的120例患者进行研究, 总结肺功能检测时所采用的预防和控制措施。120例患者诊断均符合相关标准, 其中哮喘患者70例, 男性患者45例, 女性患者25例, 年龄38~78岁, 平均 (50.5±6.3) 岁;慢阻肺患者70例, 男性患者37例, 女性患者33例, 年龄41~87岁, 平均 (63.7±5.9) 岁。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同时, 对比检测室空气消毒前、后细菌情况。

1.2 方法

1.2.1 加强检测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

肺功能检测室可能存在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隐患, 故我们必须加强检测室的通风。做到勤开窗户, 保持良好的空气状况;如果检测室属于密闭环境, 需使用空气过滤器。同时联合紫外线消毒, 保证检测室的空气清洁。室内地面、桌椅每天都要用消毒水擦洗一遍。而且医疗人员要勤洗手防止交叉污染, 在用手接触完接口器、胶管等设备相关部件以及检查完患者后都应立即洗手。

1.2.2 定期清洗、消毒仪器

如连接接口器的弯头、流速传感器、管道等此类非一次性使用, 而且被患者接触可能被污染的部件应定期拆卸下来进行清洗、消毒。可用的消毒方法有:环氧乙烷气体消毒法、化学试剂消毒法。应用气体消毒法消毒时最好在通风柜中进行, 减少对室内环境的污染及对人体的损伤。使用含氯化学药剂消毒要用清水彻底的清洗干净, 防止化学药品的残留对人体造成伤害。我院使用含氯化学药剂消毒法, 先投入多酶洗涤剂中浸泡清洗, 然后用1%强力消毒净浸泡30 min, 离口腔越近消毒越频繁, 如连接接口器的弯头, 消毒后务必用过滤清水漂洗干净, 自然干燥后安装回去。

1.2.3 使用一次性口含嘴及呼吸过滤器

受检者使用一次性口含嘴及呼吸过滤器, 能够有效的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在受检者与肺功能仪之间放置有效的一次性呼吸过滤器, 不仅能防止受检者吸入沉积在回路中的微小颗粒, 起到保护受检者的作用, 而且能防止肺功能仪器受到污染。

1.2.4 了解受检者病史

了解受检者的病史能有效的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如果病史显示受检者患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 如结核、流感等, 那么我们要安排最后检查, 在该受检者检测完后对仪器重点消毒再投入使用。

1.3 空气消毒达标标准

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实施的关于医院消毒卫生的国家标准, 我们将空气消毒卫生≤200 cfu/m3定义为检测室的空气消毒达标;大于该值定义为不达标[3]。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18.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组间的数据采取χ2进行检验, 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测室消毒前后空气达标情况比较

随机检测消毒前检测室的空气消毒情况和消毒后检测室的空气消毒情况各50次。按标准评定其是否达标, 比较其达标率发现, 消毒后的达标率明显高于消毒前, 差异显著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追踪调查患者因肺功能检测而感染传染性疾病的情况

对120例肺功能检查患者进行追踪观察, 发现本次研究中没有患者因为肺功能检测而感染传染性疾病。研究表明采取相应措施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肺功能检测时交叉感染的发生。见表2。

3 讨论

在使用过程中肺功能检测仪很容易被患者的飞沫、唾液等污染[4]。主要是由于肺功能检查时, 患者的呼吸道与呼吸测试管相连后, 需要通过该呼吸回路进行深呼吸[5]。患者深呼吸时会产生污染物污染肺功能检查仪。而且此过程易引起患者咳嗽, 产生更多的污染物污染肺功能检测仪, 从而可能导致交叉感染的发生[6]。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在肺功能检查时交叉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防止患者因肺功能检测而感染其他传染性疾病, 加重病情以及造成传染性疾病的传播[7]。通过临床实践以及经验总结发现:加强对检测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定期清洗、消毒仪器;使用一次性口含嘴及呼吸过滤器;了解患者病史等措施在临床上预防和控制肺功能检查所引发的交叉感染有着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 我们认为首要关键的问题还是要提高医疗人员的预防意识。医疗人员每天在检测过程中都要接触大量的携带传染性病原体的受检者, 因此其可能成为传染性疾病传播的中介。提高医疗人员的预防意识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肺功能检查时交叉感染的发生[8]。肺功能检测交叉感染的发生危害性重大, 应受到我们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发现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后患者在肺功能检测后均未有交叉感染的发生。故在临床上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元林, 李丽.肺功能检查交叉感染预防和控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2, 32 (8) :601-604.

[2]昊纯刚, 梅牧.老年OSAHS并COPD患者辅助通气治疗前后多导睡眠监测及肺功能检查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8) :1324-1325.

[3]傅秀红, 胡雪峰.肺功能检查预防交叉感染控制措施的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 2011, 6 (20) :86.

[4]薛亮亮, 江小鹏.像素指数法定量测定COPD及其与肺功能检查的相关性[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3, 44 (5) :382-385.

[5]郑向真.肺功能检查交叉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29) :7217.

[6]朱绍英.肺功能检查中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18) :3538-3539, 3541.

[7]马真, 卓宋明, 刘文凤, 等.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四川医学, 2011, 32 (6) :888-890.

疾病感染 第11篇

【关键词】 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预防和控制;护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4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88-02

医院感染率是评价医院管理和医疗护理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医院感染发生率的高低除受到治疗因素、环境因素及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外,与护理工作质量也存在有一定程度上的因果关系[1],目前院内感染病例主要集中于呼吸科疾病。为更好地控制院内感染,提升医疗管理水平和护理质量,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1月间223例院内感染呼吸道疾病病历资料,现将有关结果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并整理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间223例院内感染呼吸道疾病病历资料。其中男115例,女98例;入院时均无感染症状。其中60岁以上141例(63.23%),50-60岁30例(13.45%),50岁以下52例(23.32%);住院天数7-26d(16.5±9.5d)。所选病例入院前均无感染症状,呼吸科疾病感染症状的诊断标准具体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001年)执行。

1.2 分析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分析院内感染致呼吸科疾病的病人病历资料,主要分析病人的年龄、护理记录、各种侵袭性操作及抗生素或激素应用情况等。

2 院内感染原因分析

本研究显示,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

2.1 病人自身因素 本研究中,院内感染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主要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63.23%(141/223)。由于患者自身免疫机能衰退下降,尤其是老年病患的机体组织器官正发生退行性改变,抗病能力差,加之原有疾病的损害,合并院内感染的几率自然远远超过正常人群[2]。同时,医院感染发生率有随住院时间增长而明显增高的趋势,住院时间>10d的病人,感染发病率较高。

2.2 引起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及耐药性 本组病例的痰培养结果分离出致病菌株205株,检出率91.93%。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感染的病原体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26.50%)、酵母样真菌(14.56%)、肺炎克雷伯菌(12.60%)等。从药敏试验对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结果可以发现,以上几类病原菌对于常用抗生素如哌拉西林、氨节西林/棒酸、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均有极强的耐药性。而其他一些临床应用的敏感抗生素如亚胺培南,尽管抗菌谱较广,但由于价格昂贵,经济性差,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还可能对使用者构成易对神经毒性或肾毒性损伤,临床应用价值较低。

2.3 抗生素应用不规范 部分患者抗生素用药时间长,更换频繁,未严格遵循痰培养、药敏试验的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导致患者用药后体内菌群失调,发生院内感染。

2.4 病区空气质量 从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的季节分布来看,秋冬季节为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的高发期,同期空气细菌培养结果也提示病原菌含量明显超出其他季节段。由此可推测,病区空气质量与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存在密切关联,秋冬季节病区空气不流畅,会为病原菌传播及交叉污染形成便利条件,致使病人受到病原菌侵袭[3]。

此外,呼吸道侵袭性检查时医护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无菌技术操作的执行情况,特别是接触过侵袭性操作如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留置导管、吸痰等医疗设备或器具也具有较高的院内感染风险。

3 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

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是减少或杜绝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结合近年来我院护理部对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病例的护理经验,总结出如下护理体会。

首先是要加强高危人群的基础护理措施。对于老年并伴有多种严重内科疾病病人应实施保护性隔离。病区应保持通风换气,空气相对湿度在50%-60%,室温22℃左右,每日定时对病区进行紫外线照射空气消毒30min以上,力求保持病室内空气通畅和低病原微生物浓度。嘱病室患者要注意病区清洁环境的维护,禁止随地吐痰,保持个人卫生,出汗、咳痰污染的被褥要做到及时更换、清洗、曝晒消毒。在积极治疗病人原发病的基础上,陪护家属应在临床医师指导下加强营养支持以增强病人免疫力,抵御病原微生物侵害,缩短住院时间[4]。

其次,抗菌药物使用方面。临床医师应当严格采用血常规检查、痰培养及药敏实验的用药指导标准,护理人员应遵医嘱指导病人合理使用抗生素,在健康宣教知识中重点强调抗生素用药知识,明确给药剂量、次数及间隔时间,杜绝抗生素误用、滥用的现象[5]。在抗生素选用上应依据痰培养、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或2种以上的抗生素联用,防止病人出现耐药性。根据患者病情发展或转归情况,在药物选择、剂量控制方面要及时予以调整。

再次,针对呼吸科疾病病原感染特征,采取并加强医院感染预防工作,包括控制流动人员,限制陪护、探访人数及时间,切实做好病区的清洁、消毒、隔离工作,预防交叉感染,尽可能地切断感染途径。

综上所述,医院内感染是目前各级医院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护理人员应对相关危险因素给予足够重视并加以预防和控制,力求最大限度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参考文献

[1] 周泽云.呼吸重症监护室预防医院感染的护理措施[J].重庆医学,2010,39(9):1168-1169.

[2] 段美丽,李昂,翁以鑫,等.重症监护病房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及其耐药性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6,9(17):1422-1424.

[3] 李善华,涂明利.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9,28(3):295-296.

[4] 李爱珍.最新医院普通外科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与护理风险防范及护理质量安全管理规章必备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2-97.

PCT检测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意义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148例入组病例均为在2011年4月至2012年5月在我科住院及门诊治疗的各种疑似感染性疾病患者, 住院及留观期间检测患者的PCT、CRP以及全血细胞分析 (CBC) 。按出院诊断分为3组: (1) 细菌感染组:63例, 男性患者39例, 女性患者24例, 平均年龄 (31±5) 岁, 急性感染性肠炎16例, 细菌性肺炎16例, 败血症5例, 尿路感染14例, 伤寒12例。 (2) 病毒感染组:45例, 男性患者25例, 女性患者20例, 平均年龄 (32±4) 岁, 病毒疹20例, 急性腮腺炎9例,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8例, 带状疱疹8例。 (3) 非感染组:40例男性患者20例, 女性患者20例, 平均年龄 (33±4) 岁。

1.2 方法

所有148例患者入院后立即采静脉血进行全血细胞分析 (CBC) , 分离血清后测定C反应蛋白 (CRP) 、血清降钙素原 (PCT) 。CPR采用免疫比浊法, CPR≥8mg/L为阳性。PCT采用化学发光法, 根据检测结果分成4个等级:0~0.49ng/m L;0.5~1.99ng/m L;2~9.99ng/m L;≥10ng/m L, PCT≥0.5ng/m L为阳性。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 所有计量资料结果以均数±标准差 (χ—±s) 来表示, 组间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为患者资料, 表2为患者治疗前后检测结果。表1显示, 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和非感染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表2结果显示:细菌感染组患者治疗前血清中PCT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感染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细菌感染组患者血清中PCT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与治疗前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病毒感染组患者治疗前血清PCT水平和非感染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非感染组比较, P<0.01;△与治疗前比较, P<0.01;▲与非感染组比较P>0.05

3 讨论

降钙素原PCT是降钙素的前体, 它是甲状腺C细胞产生一种由116个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 无激素活性, 需经酶切作用后转变成降钙素才能发挥生物学作用。它存在于正常人血清中, 但正常健康人血中因含量太少 (<0.1ng/m L) 而检测不到。临床上当患者发生严重感染并且全身表现明显时, 降钙素原PCT水平可超过100ng/m L。实验证明, 注射细菌内毒素4h后降钙素原水平迅速升高并能保持24h以上, 因为降钙素原的半衰期为25~30h, 说明细菌内毒素是诱发体内降钙素原升高的主要因素[1]。本研究显示, 细菌感染患者, 经抗生素治疗, 感染得到控制后, 患者血清有中的降钙素原PCT浓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病毒感染和非感染患者血清中的降钙素PCT浓度不增加或者仅有轻度增加, 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清PCT的水平无明显改变, 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但细菌感染患者中发生局部感染的部分患者血清PCT浓度也未见明显升高。因此, 临床上降钙素PCT可以作为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重要指标。由于降钙素PCT的半衰期为25~30h, 细菌感染发生后, 其产生具有早期、迅速的特点, 因而可以用来诊断早期细菌感染。降钙素PCT不仅可以作为一个较理想的的标志物早期检测全身细菌感染/败血症, 而且也是一个区分感染状态的重要指标。

研究表明, PCT-Q法与血培养比较, 其阳性率明显高于血培养[2]。降钙素检出结果迅速、明确、定量;血培养耗时长, 且是定性结果, 无法反应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 无法用以评价抗生素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故以降钙素水平诊断全身细菌感染或败血症明显优于血培养。但PCT和血培养相比不能确定患者所感染细菌的种类, 无法进行药敏试验, 因此, 在指导临床用药方面不如血培养。

CRP是一种急性时相 (期) 蛋白, 亦称C反应蛋白, 是由肝细胞产生能结合肺炎球菌细胞壁糖蛋白, 能监测疾病的发展情况, 。临床上常用检测CRP来评价感染所致炎性反应[3]。细菌感染后血清中的CRP水平升高, 其达到峰值所需时间和持续时间都较PCT长。但CRP是一个非特异性的检验指标, 很多疾病时都可以表现出来, 敏感度较低。特别是对严重感染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均不如PCT。

细菌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的水平, 与感染严重程度有关, 且在严重感染的早期就表现明显升高, 因此, 很多学者认为, PCT做为急性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 优于CRP等其他急性相反应物质[4]。

白细胞计数也是临床上监测感染的一个重要指标, 但白细胞总数因个人抵抗力不同表现出基础值不同、个体差异性大的特点, 另外药物因素, 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药物均可使白细胞降低[5]。因此, 白细胞总数做为检测指标在对感染诊断的特异性、灵敏度方面均低于PCT。

综上所述, 本文认为降钙素原PCT对于细菌感染特别是严重感染的敏感度、特异度均优于CRP、白细胞, 且可以反映感染的严重程度, 以及用药的疗效和预后, 故降钙素检测可以作为临床早期诊断细菌感染特别是严重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指标, 因其还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 故可以用来做为临床鉴别感染性疾病的辅助手段。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 (PCT) 检测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法对148例各种感染性疾病患者测定患者血清PCT水平, 按出院诊断将患者分成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和非感染3组进行比较。结果 细菌感染组患者治疗前血清中PCT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感染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细菌感染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PCT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与治疗前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病毒感染组患者治疗前血清PCT水平和非感染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血清PCT是一个早期诊断细菌感染的重要指标, 其诊断价值明显优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血清CRP;血清PCT水平可以作为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和感染的预后。

关键词:血清降钙素原,感染性疾病

参考文献

[1]赵美健, 徐琦新.降钙素原的临床意义及其在新生儿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2004, 31 (2) :86-88.

[2]冯晔, 陈大庆, 徐英美, 等.降钙素原侧定在诊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意义[J].实用临床儿科杂志, 2005, 20 (8) :765-767.

[3]俞钱, 石冬敏.C-反应蛋白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应用探讨[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07, 17 (2) :301-302.

[4]时兢, 宋秀琴, 谢为星.等降钙素原监测对严重感染患者的临床意义[J].中国急救医学, 2004, 24 (3) :222-223.

上一篇:高中化学的课堂引入下一篇:产品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