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病毒病的防控技术

2024-06-14

番茄病毒病的防控技术(精选5篇)

番茄病毒病的防控技术 第1篇

番茄病毒病是番茄的重要病害, 南北分布均较普遍, 尤以秋番茄和秋后栽培番茄发生严重。若管理不当, 定植前就有毁种现象, 严重时棚室发病率达70%~80%, 减产50%以上, 有的常因此而收获不佳。

2. 类型与症状

病毒病常见的有花叶、蕨叶、条斑、混合侵染四种类型。其发病率以花叶型为最高, 蕨叶型次之, 条斑型较少, 而危害程度以条斑型、混合型最严重, 甚至会造成绝收, 蕨叶型居中, 花叶型较轻。

(1) 花叶型主要有两种症状, 一种是叶片上有轻微的花叶或略显斑驳, 植株不矮化、叶片不变形, 对产量的影响不大明显;另一种有明显的花叶, 叶片变得细长、狭窄、扭曲、畸形, 植株矮小, 落蕾落花严重, 果实变小, 果实表面呈花脸状, 品质差, 对产量影响较大。

(2) 蕨叶型叶片呈黄绿色, 并直立上卷, 叶背面的叶脉出现淡紫色。由于叶肉组织退化使叶片扭曲成线状, 表现为蕨叶型。同时植株丛生、矮化、细小。

(3) 条斑型叶脉出现坏死条斑或散生黑色油渍状坏死斑, 然后顺叶柄蔓延至茎秆, 初期表现为暗绿色凹陷的短条纹, 后期变为深褐色凹陷的坏死条斑。果实上产生不同形状的褐色斑块, 并且这种褐色斑块只发生于表皮组织上。

(4) 混合型症状与条斑型相似, 但为害果实的症状与条斑型不同。混合型为害果实的斑块小, 且不凹陷, 条斑型则斑块大, 且呈油渍状, 褐色凹陷坏死, 后期变为枯死斑。

3. 发病规律

由多种病毒侵染所致, 主要有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病毒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 高温干旱易于发生和流行。春大棚番茄前期病毒病较轻, 主要由病残体和种子内携带的烟草花叶病毒引起, 经移植、定植等农事操作传播。进入5月份后, 气温达20℃时蕨叶和花叶病开始加重。凡棚室周围杂草多, 棚室内蚜虫较重, 春棚病毒病的发生较重。一般雨季到来前, 气温持续高于25℃时症状会逐渐减轻。秋后番茄病毒病比春大棚内发生严重, 主要症状为蕨叶和条纹病。此时毒源以黄瓜花叶病毒和烟草花叶病毒为主。此期天气高温干旱, 日照强, 秋番茄在育苗期间经常由于土温过高而造成幼苗根系伤口, 根、幼茎、叶片等也易被灼伤, 加上暴风雨天气造成的植株伤口, 这些均有利于存活在土壤病残体中的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农事操作在幼苗间相互传播感染, 种子上的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率也高于春棚。定植后8月—9月病害加重。蚜虫发生严重,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通风不畅和施用未腐熟的有机化肥均可加重病毒病发生。

4.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针对当地主要毒源, 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 如霞粉、苏抗8号、毛粉802、苏保1号等品种。

(2) 种子处理播种前用清水浸种3~4 h, 再放入磷酸三钠10%溶液中浸种40~50 min, 捞出后用清水冲净再催芽播种;或用高锰酸钾0.1%水溶液浸种30 min。

(3) 实行轮作实行2年以上轮作,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增强寄主抗病力。

(4) 栽培管理加强定植后栽培管理, 如适时播种, 适时早定植等。

(5) 药剂防治发病的初期, 喷洒植病灵1.5%乳剂1 000倍液, 或病毒A 20%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猪圆环病毒病的综合防控技术 第2篇

一、病原与流行特点

猪圆环病毒(PCV)在猪体内变异产生PCV-Ⅰ型和PCV-Ⅱ型,近年来流行的猪圆环病毒病被确定为PCV-Ⅱ型感染所致。PCV-Ⅱ型既可水平传播又可垂直传播。

群体感染率高,混合感染与隐性感染是该病流行的主要特点。因隐性感染不易被察觉,但实际上已对猪的免疫系统造成损害,导致免疫抑制,使猪群的免疫力下降,一旦接触其他病毒和细菌就会造成群体性疾病大暴发,因此这种隐性感染对养猪业带来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

二、临床症状

据专家检测,目前PCV-Ⅱ型感染在我国猪群中普通存在,且以双重感染和多重感染多见,常使病情更趋复杂,病死率增加。目前研究认为,PCV-Ⅱ型主要可引起猪的以下疾病:

1.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

本病主要发生于哺乳仔猪和保育猪,尤其是6~15周龄的后期哺乳猪和早期育肥猪。一般于断奶后1~3周开始发病,临床表现主要为精神沉郁,体温升高,食欲下降,生长迟缓,皮毛粗乱,皮肤苍白,有的在耳部、腹部可见出血性紫红色斑块;患猪呼吸困难,咳嗽气喘,腹泻下痢;部分猪有神经症状,表现为肌肉震颤,关节肿胀,常站立不稳,四肢呈划水状。

2. 猪皮炎及肾衰综合征(PDNS)

多发生于保育猪及育肥猪,呈散发。该病发病率10%~60%不等,死淘率可达发病猪的50%以上。

该病最显著的特点是皮肤病变,可见猪皮肤上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的斑块、隆起的小丘疹或深褐色坏死灶;病变常见于耳、背、胸、腹、前肢、后腿等处。感染严重时可见四肢跛行,体温升高,呼吸困难,体重迅速减轻或生长停滞,四肢和眼睑周围可见水肿,大多数病猪会因消瘦、衰竭而死亡;耐过的猪长期生长不良,可形成僵猪。

3. 新生仔猪先天性震颤(CT)

主要发生于生后不久的仔猪,以头部、四肢和尾部持续性震颤为特征,有的全窝发病,有的部分发病,临床症状轻重不一。病情轻的虽全身震颤,但仍可运动,体温、脉博、呼吸无明显变化,一般经数小时或数日自愈;病情重的头部、颈部强烈震颤或后躯震颤不能站立,病程可持续数周,一般预后良好;也有的病猪因无法吮奶饥饿而死。

4. 繁殖障碍

妊娠母猪如感染PCV-Ⅱ可出现繁殖障碍,表现为流产,产死胎、木乃伊和弱仔等;公猪感染后精子活力下降,配种能力减低,导致繁殖障碍。一般初产母猪感染该病后流产率高达70%以上,经产母猪流产虽少,但产死胎和弱仔数增多,且仔猪断奶前死亡率高达10%以上。

三、防制措施

由于至今还没有有效的商品疫苗用来预防该病,因此,只有加强饲养管理,严格引种检疫,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针对性地采用合适的疫苗和药物防控,提高饲料营养水平,增强猪的抗病力,才能为更好地控制该病奠定基础。

1.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的抗病力

改善饲养环境,控制各种应激因素,提高营养水平,有效地提高猪群的抗病力,对控制该病的发生非常重要。①要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适时做好防寒保暖、防暑降温工作,同时要加强通风换气,改善空气质量,降低氨气浓度,减少断奶后的应激反应;②不同日龄和生长阶段的猪避免混群饲养,尽量做到一胎一栏,并适当降低饲养密度;同时要定期消毒,有效杀灭蚊蝇,保持猪舍内外环境清洁卫生、安静,尽可能给猪群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③给猪群提供全价的配合饲料,并合理添加各类营养物质,保持营养均衡;同时改干料为湿料或半干半湿料,以提高仔猪的食欲和采食量。

2. 严格引种检疫,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严格引种检疫,全面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对防制该病意义重大。每一批猪出舍后,都要彻底清扫冲洗猪舍,反复消毒3次,空舍2天后再进猪;猪场要实行封闭式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车辆、货物等进入;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要更换工作服和鞋帽,并定向流动,不准串舍;同时要做好场区的灭鼠、杀虫工作,对粪尿和污水实施无害化处理;猪场严禁饲养犬、猫和其他畜禽,并防止野禽进入,最大限度地降低病原微生物对猪场的污染,以减少猪群继发感染的几率。

3. 按照免疫程序,搞好综合性预防

PCV-Ⅱ的共同感染源很多,目前还没有有效的商品疫苗用来预防,但已有研制的灭活疫苗用于试验,有一定的保护力。如母猪产前2周免疫1次,后备母猪配种前5周和2周各免疫1次,哺乳仔猪10日龄免疫1次,可使猪群获得一定的保护力;同时要做好猪瘟、伪狂犬病、蓝耳病、细小病毒病和气喘病等的免疫接种。

4. 药物预防控制

对于早期发现的疑似感染猪要进行隔离、淘汰,以控制疾病传播;对无症状的同群猪针对性地添加药物进行防治。

①预防控制

仔猪出生后1日龄、7日龄每头各肌注1次排疫肽(多种免疫球蛋白)0.2毫升,同时1日龄、2日龄、3日龄每头仔猪每日口服1次畜禽生命宝(微生态制剂)0.5毫升,可防治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仔猪断奶前3天,每头肌注猪用转移因子0.2毫升,同时饮用电解多维10天,可增强仔猪的免疫功能,降低应激反应。仔猪断奶前后各7天,每700千克饲料中添加扶正解毒散(主要成分板蓝根、黄芪、淫羊藿)1千克,连续饲喂14天;同时每吨饲料中添加高利高预混剂(主要成分盐酸林可霉素、硫酸壮观霉素)500~1000克,连续饲喂14天,可有效防治细菌性疾病的继发感染。

后备母猪配种前20天,每吨饲料中添加呼诺玢预混剂(主要成分氟苯尼考)1000~2000克,扶正解毒散1500克,连续饲喂14天;妊娠母猪产后在饮水中同时添加益免加(主要成分植物提取物、多重免疫调节剂、氨基酸、多维电解质,每200千克水加100克)和德利米先(盐酸多西环素可溶性粉,每200千克水加80克)连用7天。

②对症治疗

发生繁殖障碍母猪流产时,首先要彻底清除流产胎儿及死胎,并全面消毒;每头母猪肌注20%黄芪多糖注射液10~30毫升,每日1次,连用3天;同时配合肌注干扰素与转移因子,每日1次,连用2天;病重不食者,应静注10%葡萄糖溶液,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B1等。

患皮炎和肾病综合征轻症者可不用药,只对皮肤上的斑块喷洒卫康溶液(主要成分过硫酸氢钾、有机酸、无机盐等)即可,每日2次;病重或有继发感染者,应肌注干扰素和转移因子,同时配合肌注复方板蓝根注射液,每日1次,连用3天,可取得良好效果。

线辣椒病毒病的病原种类与防控技术 第3篇

1 线辣椒病毒病病原种类

辣椒病毒病的病原在我国有10多种, 有黄瓜花叶病毒 (CMV) 、烟草花叶病毒 (TMV) 、马铃薯Y病毒 (PVY) 、烟草蚀纹病毒 (TET) 、马铃薯X病毒 (PVX) 、苜蓿花叶病毒 (AMV) 、蚕豆萎蔫病毒 (BBWV) 、辣椒轻斑驳病毒 (PMMV) 、辣椒叶脉斑驳病毒 (CVMV) 、番茄花叶病毒 (TOMV) 。其中黄瓜花叶病毒 (CMV) 又分为重型花叶株系、坏死株系、轻花叶株系及蒂状株系。在辣椒生产上, 黄瓜花叶病毒 (CMV) 是最主要的毒原, 可导致辣椒出现花叶、畸形、蕨叶、矮化、叶片枯斑或茎部条斑等症状;其次是烟草花叶病毒 (TMV) , 主要是前期危害, 常引起急性坏死枯斑、落叶、顶梢坏死等症状。发生在陕西线辣椒上病毒病的病原主要有7种, 包括蚕豆萎蔫病毒 (BBWV) 、辣椒轻斑驳病毒 (PMMV) 、黄瓜花叶病毒 (CMV) 、番茄花叶病毒 (TOMV) 、烟草花叶病毒 (TMV) 、马铃薯Y病毒 (PVY) 和辣椒叶脉斑驳病毒 (CVMV) 。而以蚕豆萎蔫病毒 (BBWV) 最为普遍, 其次是黄瓜花叶病毒 (CMV) 、辣椒轻斑驳病毒 (PMMV) 、辣椒叶脉斑驳病毒 (CVMV) 。关中西部地区线辣椒6月前病毒病的主要病原为蚕豆萎蔫病毒 (BBWV) 和黄瓜花叶病毒 (CMV) , 成株期以后主要病原为辣椒轻斑驳病毒 (PMMV) 、蚕豆萎蔫病毒 (BBWV) 、黄瓜花叶病毒 (CMV) 、番茄花叶病毒 (TOMV) 等, 由于受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各年份间主要病原的侵染频率和表现症状都有所不同。

2 侵染传播途径

种子带毒、昆虫传播、接触传染是线辣椒病毒病再侵染的主要方式[2]。但是各种病毒传播途径又有差异, 辣椒轻斑驳病毒主要以种子传毒, 高达29%;黄瓜花叶病毒种子带毒率极低, 以杂草、农作物等多种植物为寄主, 通过昆虫传播, 也可通过土壤传播;烟草花叶病毒可以在干燥的病残枝上存活数10年, 也可以种子、土壤带毒传播, 起初从辣椒根部的微创伤口侵入植株体内, 在叶片和幼嫩组织中进行繁殖, 再通过叶片和其他幼嫩组织表面的磨擦由感病植物的汁液传播, 重复多次再侵染, 形成发病中心向四周蔓延, 最后是寄主产生褐色条纹坏死;番茄花叶病毒、蚕豆凋萎病毒则由种子带毒, 经过蚜虫多次传播和健株、病株间的接触摩擦传播, 造成病毒不同程度的流行。线辣椒病毒一般多为2种或2种以上的病毒复合侵染, 6—8月为发病高峰期。

3 发病因素

大多数病毒与寄主共生, 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有些病毒稀释数倍以后仍可造成侵染, 有些病毒可以在寄主上或土壤中存活几十年, 多数病毒能侵染十几种作物和蔬菜, 因此导致线辣椒病毒病发生较为普遍。一般高温干旱、蚜虫和蓟马等越冬基数大的年份, 有利于病毒病的传播和蔓延;另外, 与生态环境中初侵染源群体的大小和数量有直接关系, 如果侵染源多, 遇上高温干旱等不良气候, 病毒就易于流行;辣椒田块周围树木、杂草及残枝落叶等病毒寄主都是诱发病毒的根源。据笔者2007年在岐山县马江村调查, 有一块线辣椒田前茬是苹果园, 周围也是苹果园, 这块辣椒田100%发病, 辣椒成熟期返青, 顶部丛生, 结角极少。线辣椒苗龄大小和生长健壮程度与发病也有关, 大龄苗和生长健壮的苗发病轻或不发病, 小苗、弱苗、高脚苗就易发病或发病重;品种间的差异也很大。

4 发生症状

线辣椒病毒病在陕西线辣椒主产区的每个田块均有发生, 只是由于年份和地域不同, 感染的程度有差异, 使其具有普遍性、严重性和易流行的特点。线辣椒病毒一般多为2种或2种以上的病毒复合侵染, 辣椒感病后症状复杂, 类型多样。同一病毒在辣椒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或不同的环境下, 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不同的病毒有时会表现出相同或相似的症状, 主要有以下几种症状:一是小叶型变细小。心叶皱缩变形, 凹凸不平, 严重时出现蕨叶, 有时与出现药害时的症状相似。二是花叶型。叶面出现深绿和浅绿的条状纹。三是蚀纹型。沿叶脉出现界限有不明显、大小形状不规则的密集小斑点。四是黄化型。叶色变淡, 呈淡黄绿色。五是明脉型。叶片的主脉或部分侧脉色变淡, 呈半透明状。六是斑驳型。叶片上绿色和浅绿色相间, 无规则界限不明显的泡斑。七是卷叶型。叶片沿主脉向上卷, 严重时成筒状, 和蚜虫危害所产生的叶片卷曲是相反的, 蚜虫危害叶片是向下卷曲。八是丛生型。辣椒后期顶部出现返青丛生, 茎杆比健株粗, 不结角或结角极少, 且辣角缩短弯曲, 颜色淡, 肉质薄, 品质降低。

5 防控技术

5.1 选用抗病品种, 培育无病适龄壮苗

线辣椒品种间抗性差异显著, 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当地栽培的早熟、高产、抗病性好的品种[2]。一般早熟品种比晚熟品种抗病。根据生产实践, 线辣椒新品种陕椒2001和陕研168及981等新品种抗逆性强。线辣椒种子能带多种病原菌, 播前把种子在太阳光下曝晒1~2 d, 再放在15~20℃的清水中浸15~20 min, 除去瘪籽后, 用1%的硫酸铜溶液或0.1%的过氧乙酸水溶液浸种15 min, 清洗后再放入10%磷酸三钠溶液中浸10 min, 捞出后用清水反复冲洗5~6次进行播种[3,4]。可根据情况进行催芽, 一般适期播种的种子不催芽, 因为春季气温变化比较大, 催芽的种子若遇冷空气, 会受冻而影响发芽, 若错过了适宜播种期, 可以进行催芽。可用25%的甲霜灵和70%的代森锰锌 (8∶2) 混合6~8 g/m2, 与500 g细土拌成药土, 1/3撒在苗床中, 2/3撒种子上面。再用90%的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喷洒苗床, 用地膜覆盖1~2 d, 可有效杀死地下害虫。落水划格等距点播, 苗床铺好营养土和药土后, 及时灌2次水, 灌饱灌透, 以满足苗期生长所需的水分。第1次灌满苗床, 待1~2 d后再灌1次, 水落后把苗床划分成6.5~7.0 cm的方格, 每方格分开点2~3粒种子, 最好是晴天的上午播种。点好后撒药土, 再覆1层1cm厚的营养土, 不可太厚, 也不可太薄, 太厚则辣椒种在出苗过程中幼茎生长快, 养分消耗大, 苗势弱;太薄, 易使子叶带帽, 烧籽烧苗。适期点播, 双膜覆盖。一般3月5—15日播种, 即在0~10 cm土壤温度7 d稳定在12℃左右时播种, 以苗龄60~65 d为宜。播种后, 在苗床上面覆1层薄膜, 以加快出苗, 再搭建拱棚覆膜。控制温度, 适当追肥。当幼苗露芽50%左右时, 从一端扯去地膜, 并开始通风, 白天床温控制在25~28℃, 夜间20℃, 苗出齐后进一步加大通风, 白天维持在20~25℃, 夜间15~17℃, 通风口一定要错开, 切忌对开, 还要不断变换通风口的位置, 先小后大。定植前7~10 d, 逐步加大通风量, 直至全部揭膜, 进行炼苗。在辣苗十字期进行间苗, 即第1~2片真叶出现时除去多余的苗。间苗工作应在晴天的中午、叶片上的露水蒸发后进行, 以减少病害传播。对长势弱的苗床要进行追肥, 用尿素或三元复合肥10~30 g/m2, 于晴天中午露水干后撒施, 施完后用竹棍扫动叶片, 使粘在叶片上的肥料落地, 以免烧伤叶片, 也可以用0.5%的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肥。施肥后要根据墒情洒水或灌水。移栽前2 d, 给苗床轻灌1次起嫁水。线辣椒壮苗的形态特征是:植株生长健壮, 苗高20 cm左右, 茎粗节短, 12~13片真叶, 叶色浓绿, 根系发达、色白、须根多、无病虫害。

5.2 合理轮作套种, 尽早定植, 加强管理

种植辣椒的地块不宜连作, 也不宜与瓜类、茄果类蔬菜换茬, 可与十字花科或豆类蔬菜轮作, 以减少土壤菌源交叉感染;采用小麦、辣椒、玉米间作套种栽培, 共生期以不超过30 d为宜。要早移栽, 早定植, 早结果, 在病毒盛发期使辣椒进入旺盛生长期, 从而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辣椒属浅根系植物, 呼吸强度大, 种植田块宜选择土壤肥沃, 通透性好, 地下水位低、排灌方便的田块, 利用深沟高畦栽培。定植前施充分腐熟的饼肥750 kg/hm2、优质畜禽粪30 t/hm2、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铵450 kg/hm2、硫酸钾300 kg/hm2、硫酸铜45 kg/hm2、硫酸锌15 kg/hm2、硼砂15 kg/hm2, 结合放入多菌灵7.5 kg/hm2进行土壤消毒, 施入后翻匀整平。开花期适量追肥, 氮、磷、钾配合, 追肥要求是轻施苗肥, 重施角果肥。并要进行田间检查, 清洁田园杂草, 减少病源。采用地膜覆盖栽培, 可以增温、保墒、促早发, 减少灌溉次数和机械损伤, 改善田间小气候和土壤理化性质, 防止病毒再侵染。开花期适量追肥, 氮、磷、钾配合, 追肥要求是轻施苗肥, 重施果肥。并要进行田间检查, 清除杂草, 减少病源;发现病株及时清除, 集中烧毁或深埋, 然后在病株周围撒上石灰粉消毒[5,6]。分苗定植前喷0.1%~0.3%硫酸锌溶液预防病毒病;田间农事活动应尽量减少植株的碰撞摩擦;及时喷药防治蚜虫和蓟马等刺吸性害虫传播病毒。发病前或发病初期, 可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新植霉素2 000倍液, 或病毒净或病毒灵500倍液, 或0.5%抗毒丰水剂300倍液, 或抗毒剂1号400倍液, 或1.5%植病灵乳剂1 000倍液喷雾, 交替使用, 每隔7~10 d喷1次, 连续防治3~4次。蚜虫可用10%蚜虱净4 000倍液, 或2.5%的高渗吡虫啉乳油1 500倍液, 或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防治, 7~10 d喷1次。

摘要:研究分析了陕西线辣椒病毒病的病原种类、侵染传播途径、发病因素、发生症状, 总结了线辣椒病毒病无公害综合防控技术, 对实现线辣椒栽培优质、高产、安全具有一定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线辣椒,病原种类,侵染传播途径,发病因素,发生症状,防控技术

参考文献

[1]常绍东, 黄贞编.辣椒无公害生产彩色图说明[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4.

[2]蒋健箴.王志源.辣椒无公害高效栽培[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3.

[3]程永安.辣椒无公害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4]赵尊练.辣椒高效实用生产技术[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61-68.

[5]庄灿然.中国干制辣椒[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5.

番茄和辣椒病毒病的识别与防治 第4篇

一、下面介绍病毒病的识别

1. 番茄病毒病

由于病原不同, 番茄病毒病分四种:即花叶型、条斑型、蕨叶型和黄化曲叶病毒。

(1) 花叶型。花叶型是最普遍的类型, 一种是在番茄叶片上起轻微花叶, 植株不矮、不变形, 另一种是叶片上有明显的花叶, 新叶变小, 叶细小狭窄, 扭曲畸形, 果实小品质差, 多呈花脸状。

(2) 条斑型。条斑型病毒主要表现在番茄的茎秆和果实上, 发病时, 上部叶片呈现深浅绿色相间的花叶病斑, 茎秆上中部初呈暗绿色下陷的短条纹, 严重时变深褐色下陷的油浸状坏死条斑, 叶柄变黑, 叶片发黄, 甚至整株枯萎死亡。果实上出现黑色不规则的病斑, 果皮凹凸不平, 果实畸形, 长油浸状的环死斑。失去食用价值。

(3) 蕨叶型。番茄新叶变细卷曲, 病株明显矮小叶色变成黄绿色, 新萌生的侧枝叶片也变小变细呈丛枝状, 下部叶片边缘向上卷起, 严重呈管状, 上部叶片细小形成蕨叶。花变小, 授粉不良, 不易坐果。

(4) 黄化曲叶病毒。该病毒是这几年新发现的一种病毒, 也叫TY病毒。番茄植株感染病毒后, 发病迅速, 对产量影响大, 严重的造成绝产。主要在上部新叶发生, 叶片颜色发黄, 变细卷曲, 呈丛枝状。初期主要表现生长迟缓或停滞, 节间变短, 植株明显矮化, 叶片变小变厚, 叶质脆硬, 叶片有褶皱、, 叶片边缘至叶脉区域黄化。下部老叶颜色和形状无明显变化;后期表现坐果少, 果实变小, 膨大速度慢, 成熟期的果实不能正常转色, 是一种对番茄产量影响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2. 辣椒病毒病

辣椒病毒病主要有两种:花叶型和坏死型, 花叶型这一类型植株矮化, 辣椒叶片皱缩不舒展, 叶片颜色呈黄绿相间的斑驳花叶, 叶片变小, 叶脉上有时有褐色坏死斑点, 植株病叶病果出现不规则褪绿, 浓绿淡绿相间的斑驳, 有的病叶变黄, 严重时上部叶片全部变黄, 形成上黄下绿, 病叶和病果畸形皱缩。叶缘向上卷曲, 幼叶狭窄呈线状, 后期植株上部节间缩短呈丛簇状。花小而短, 果实又小又硬, 易发生落花落果。坏死型果实和叶片出现大型黑色环状斑纹、云状, 叶片逐渐变黄脱落。严重时生长点的新叶和花坏死脱落。有的植株枝杈顶端幼嫩部分变褐坏死, 而其余部分症状不明显, 有的在叶片和果实上发生红褐色或深褐色不规则形病斑, 有时穿孔或发展成不规则的大斑, 病斑周围有一深色的环, 叶片迅速黄化脱落, 有的在枝条上表现条纹状斑。有些感病植株症状复合发生, 一株多症的现象很普遍。

二、病毒病的防治

病毒是不能在病残体上越冬的。其只能靠冬季尚还生存、种植的蔬菜, 多年生杂草、蔬菜种株作寄主存活越冬, 来年又在存活寄主上依靠虫传和接触及伤口传播。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田间农事操作 (如打杈、整枝等) 和蚜虫、烟粉虱危害, 因此防治番茄病毒病, 采用以农业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措施

(1) 种植抗病品种, 种植嫁接苗。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病毒病的主要措施之一, 采用抗病和耐病品种可以经济有效地防止和减轻病毒病的发生, 多数抗病品种可以抵抗病毒复制和扩散, 有些蔬菜可以抗传毒介体, 由于蚜虫和白粉虱不喜欢这些品种, 传毒几率大大降低。辣椒一般早熟有辣味的品种比晚熟无辣味的品种抗病力强。目前, 番茄抗病毒病的品种主要有:贝利、优抗98、戴维森等。辣椒抗病高产品种有:37-74、红罗丹、方舟、皇马等。

(2) 实行轮作换茬。避免多年连作, 减少土壤和残留物的传毒, 减轻病毒病的发生。

(3) 培育壮苗和无毒苗。育苗时首先进行种子处理, 先在清水中浸泡3~4个小时, 再用磷酸钠泡20~30分钟, 然后用清水淘洗。选择育苗工厂育苗时, 一定要选择规模大、技术先进、设备先进的大型育苗工厂, 严防秧苗带毒。严禁将带有传播病毒病的害虫的卵、幼虫、成虫的幼苗带入生产温室。

(4) 防治传毒介体。大多数植物病毒病是通过介体传染, 因此防治传毒介体是防治植物病毒病的重要措施, 病毒病的传毒介体基本上就是蚜虫和白粉虱, 蚜虫和白粉虱由于繁殖快、抗药性强、易飞等特点防治起来非常费劲, 尤其是秋季温室和大棚放风口长期处于打开状态, 打上药, 白粉虱就会通过放风口飞到室外, 所以消灭起来很吃力。

要及时清除棚室四周空地的杂草, 棚室周围空地尽量不要种植白粉虱喜欢吃的作物。

温室放风口张挂40~60目防虫网, 防止白粉虱成虫飞进飞出。

利用白粉虱和蚜虫对黄色的趋性, 在每亩棚室内悬挂25片左右黄板进行诱杀。

秋季打药时最好选择在傍晚, 打药时药液要喷施在作物正反两面, 特别是背面。如果白粉虱发生较轻, 可用“至高点”杀虫剂喷雾杀虫。如果发生严重, 用“至高点”加上“肼酯螨清”喷雾杀灭。防治蚜虫可用“龙久”, 既能消灭普通的蚜虫, 对非常难缠的黄蚜和红蚜也有特效。或者用阿维菌素加苦参碱, 或者在密闭的温室晚上用异丙威或敌敌畏熏烟也可防治蔬菜上的白粉虱、蚜虫、蓟马、潜叶蝇等。

(5) 加强田间管理, 彻底清除棚内外杂草和残留植株。在整枝、打杈、摘果时, 先处理健株, 后处理病株, 注意手和工具要充分消毒, 减少人为传播。

(6) 叶面喷施“碧生”感化剂, 7~10天一次, 正反面都要喷到。

(7) 发病初期一定要及时拔出病毒株, 并用塑料袋装好, 拿出棚室焚烧或掩埋, 千万不要随处堆放。

(8) 改变耕作制度。高温干旱, 蚜虫和白粉虱发生最重, 所以在不发生严重徒长的前提下, 保持种植土壤湿润, 施肥灌水做到少量多次, 做到不旱不涝, 适时放风避免棚内高温, 高温强光照天气用喷泥浆、加遮阳网、或者喷施利凉降温剂的方法调节好棚内温湿度。增施有机肥, 切记勿偏施氮肥, 增施磷、钾肥。培育健壮秧苗, 提高秧苗抗病能力。

2. 化学防治措施

病毒病的防治一般采用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 注重农业防治, 及时消灭传毒介体 (蚜虫、白粉虱) 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策略, 但实际生产中对化学防治的措施依赖性仍然很强。药剂防治: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 20%病毒灵水剂500倍液, 20%毒克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5%植病灵1000倍液, 或用三氯异氰尿酸钠喷雾, 隔10天左右一次, 连续防治3~4次。

三、防治病毒病注意事项

1. 病毒病对植株侵害越早, 发病率越高, 所以预防要从育苗期抓起, 做到早防早控, 力争少发病或不发病。

2. 严格控制蚜虫、白粉虱。

3.由于白粉虱在同一时间同一作物上卵、幼虫、成虫同时存在, 同一药剂不可能对每种虫态都起作用, 所以不能总打一种药。

4.有些药剂能引起害虫产生抗药性, 不宜多次连续使用。

番茄TY病毒病的综合防治 第5篇

一、发病症状

病株生长迟滞矮化;顶部新叶变小,呈褶皱簇状;叶色发黄,边缘上卷,叶厚且脆硬,叶背面的叶脉常呈紫色。染病幼苗严重矮缩,无法正常开花结果。成株染病后仅上部新叶表现症状,中下部老叶症状不明显;后期表现坐果少,果小,果实膨大速度慢,成熟果实不能正常转色等。若番茄植株在开花前感染此病,则果实产量和商品价值均会大幅度下降,严重时全棚几乎绝收。

烟粉虱是该病的主要传毒媒介,获毒后可终生传毒;成虫喜在番茄幼嫩叶上吸取汁液,并于叶背面产卵。番茄种子不传毒,但农事操作(如打杈、定植、绑蔓等)过程中的摩擦损伤可致传毒。

二、番茄TY病毒病的综合防治

目前,尚无针对该病的特效药剂,因此,生产中一定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1. 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

目前,市场上真正抗TY病毒病的番茄品种并不多。2010年秋季很多地区番茄TY病毒病大发生,但粉果番茄“粉的帅”表现良好,值得推广。另外,普威贝利100、普威汉娜也都是较好的抗TY病毒病粉果番茄品种。

2. 培育无毒壮苗。

该病对秋大棚番茄危害最重,而秋大棚番茄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育苗,此时也是一年中雨水较多、温度最高、光照最强、烟粉虱危害最为猖獗的时期。因此,必须采用“拱棚防雨、遮阳网遮阴、防虫网防虫”的全保护措施培育壮苗。播种前,可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30分钟进行消毒,然后将种子捞出洗净再催芽。育苗前,要彻底清除苗床内外的杂草和残留植株,对苗床进行消毒处理,然后闭棚熏杀残留虫源,并在通风口处设置筛网孔径0.25~0.42毫米(40~60目)的防虫网,防止烟粉虱进棚传毒。建议采用穴盘或营养钵育苗,以避免分苗伤根,缩短缓苗期。建议在番茄整个生长期内,每隔5~7天用健植宝500倍液喷洒1次,可有效提高植株对TY病毒病的抵抗力。

3. 培育壮棵。

①养根、促根。定植时每穴灌活性促根剂1 000倍液500毫升,可促发新根。缓苗后要控水控温,促进番茄植株根系深扎,通过养根、促根增强植株的抗病力。②加强水肥管理。适当控制氮肥施用量,增施磷、钾肥,并注意喷施锌、硼等微量元素肥。肥水管理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保持田间湿润,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注意保持植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平衡,避免因营养分配不均(果实得到的管养多,植株得到的营养少会使植株早衰)而导致抗病能力下降引发病毒病。③减少植株染病机会。整枝、打杈时,要先处理健株、后处理病株,注意要对手和工具进行充分消毒,减少人为传毒。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以减少病原传播。

4. 轮作换茬。

轮作换茬有利于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和连续危害,有利于不同作物在同一块土地对营养的选择性吸收,从而达到增产目的。番茄病害严重的地块可换种西葫芦、辣椒等作物。

5. 药剂防治。

上一篇:股权众筹风险下一篇:状态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