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的创新模式

2024-05-19

文化消费的创新模式(精选9篇)

文化消费的创新模式 第1篇

关键词:消费文化,电视产业,模式创新,电视真人秀,我的新衣

“消费社会”是鲍德里亚对当代社会现状的一个基本判定与把握。如今, “生产主人公”的传奇已到处让位于“消费主人公”, 我们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境地。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 “丰盛的消费社会”已经代替“匮乏的生产社会”, 使得人们消费的驱动力和关注点从以往的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转向对娱乐、休闲、消遣的需求上。自2011年3月3日, 日本内阁府发布的数据显示, 日本2010年名义GDP为54 742亿美元, 比中国少4 044亿美元后, 中国正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的消费需求也从衣食住行的满足向发展休闲生活发展。需求的发展也给相应产业的出现提供了商机, 也为它们的发展与壮大提供了沃土, 这其中就包括了电视产业。

电视产业的大众性、在场感和娱乐性, 使其成为长期以来备受大众欢迎的休闲娱乐消费方式。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电视产业逐渐开始创新模式, 更多的发展路径被探索出来。本文以东方卫视打造的国内首档明星跨界时尚类电视真人秀《我的新衣》为蓝本, 从现场走秀拉动买手消费、明星效应拉动观众消费和电视节目拉动网络消费三个方面, 对消费文化视域下电视产业的模式创新和路径探索做出一系列的解读和分析。

1 现场走秀拉动买手消费

《我的新衣》是东方卫视与华录百纳、蓝色火焰联合推出的一档明星跨界时尚电视真人秀节目, 其前身为《女神的新衣》。《我的新衣》可以说是《女神的新衣第三季》, 节目模式沿袭了《女神的新衣》72小时全方位跟拍制衣真人秀+现场T台秀+买手竞拍的三段式特色。自2016年9月3日《我的新衣》节目首播以来, 共播出12期节目, 每期节目都制定一个主题 (如第一期“华丽的转身”、第二期“花样职场Lady范”和最后一期的“自由主题”等) 。参与节目的明星需要根据每期节目的主题, 通过T台走秀的方式演绎各自设计师设计出的服装, 争取在座7位买手的竞价。一方面, 明星们的T台表现实际上会影响买手的竞拍价格, 而明星们获得最后的竞拍价有排名机制, 所以这使得明星都会在T台上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另一方面, 买手之间因为第一轮“暗拍” (即买手与买手之间互相不知道对方的出价) 和第二轮的“明拍” (在展示基本价后, 买手们可以根据意愿进行加价) 机制, 彼此之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 这就给节目增添了一重“博弈”感。而这种博弈感, 又是建立在服装设计、舞台美术的艺术性与竞拍的商业性之间的, 这无形之间拉动了买手竞拍的消费。买手们会因为明星T台秀对服装的展示完成度和现场观众对其的反应判断这套服装是否有潜力, 而对于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服装系列, 买手们通常会彼此比较, 不断加价, 使得服装的经济价值获得了最大的实现。

2 明星效应拉动观众消费

明星形象是一个“符号”, 而明星效应则是通过受众对于明星“符号”的心理认同而使得明星产生了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合理的运用“明星效应”, 可以使得电视节目对观众有更大的吸引力, 从而拥有更大的收视群体, 获得更高的收视率。如何使电视节目通过运用明星效应带来更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 是电视产业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的新衣》通过消费明星形象, 实现明星的符号和经济的双重价值。《我的新衣》实现了从明星效应到生产力的转换。《我的新衣》中涉及到的明星不仅包括5位需要走秀的女明星, 更包括这些明星设计师和明星买手。而节目中所涉及的设计、彩排、走秀和竞拍环节, 让荧屏前的观众体验到“女神为你亲手设计时尚服装”的乐趣, 可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拉动观众的消费。同时, 电视产业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业, 其较低的参与门槛和开放的消费环境能够使其拥有深厚的文化消费受众基础。而《我的新衣》采用明星+时尚的方式, 在“时尚”这一曲高和寡的“少数人的艺术”中加入了极具大众化和消费性的明星效应, 并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电视真人秀的节目形式表现出来, 拉近了时尚与消费者的距离。这样“贴近大众”的节目形式, 不仅完成了时尚产业化的一次转向, 更通过明星效应拉动了观众的消费, 更好地实现了经济效益。

3 电视节目拉动网络消费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一文中说道, 越是以前成功的企业, 转型越是艰难, 这就是“创新者的窘境”——一个曾经技术领先的企业在面临突破性技术时, 会因为对原有生态系统的过度适应而面临失败。企业如此, 产业亦然。电视, 作为20世纪中叶的先进技术, 却在仅仅1个世纪后遭受了来自互联网技术的冲击。电视产业如何完成自我的转型升级, 成为电视产业从业者持续思考的问题。在这一点上, 《我的新衣》通过创造崭新的T2O (TV to Online) 模式, 完成了电视节目和电商营销的结合, 通过一档电视真人秀, 不仅实现了电视产业的转型升级, 还拉动了网络消费, 给电商营销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每一期节目中, 明星和设计师一旦完成了服装系列的设计和展示, 买手即开始竞拍新衣。当竞拍成功后, 相应的系列也会即时在D2C购物APP买手专区独家上线售卖。这种电视与电商联姻, “即看即买”的模式, 打通了电视节目、网络销售平台与线下消费者, 满足了消费者“即看即买”的消费心理, 使得消费者可以在观看节目的同时, 直接登录APP选购自己心仪的服装。同时, 如果在观看节目过程中观众看到一款衣服非常喜欢, 就可以打开微信摇一摇界面, 通过手机直接进入商品推荐页面, 同时可以在“互动页——我的衣橱”页面中浏览本期所有正在售卖的服装, 极大地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及消费的效率及便捷程度。《我的新衣》开创T2O模式的尝试, 突破了传统电视节目和电视产业脱离市场的困境, 对国内电视产业和节目的转型升级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人民对休闲娱乐活动需求的日益增长, 我国电视产业, 尤其是电视真人秀节目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我的新衣》作为国内首档明星跨界时尚类真人秀,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突破了电视节目的传统制作模式, 独辟蹊径, 综合运用真人秀、舞台表演、现场竞拍、明星效应、T2C消费等一系列创新的模式和发展路径, 旨在为电视产业与电商业、时尚业等产业构成全产业链提供一种范本和尝试, 将纵向、横向的产业链全面打通, 同时也为线上及线下商家构建与大众媒体和广大消费者进行联系沟通和合作的渠道和纽带, 从而创造更多价值实现的路径。《我的新衣》的成功, 为电视产业如何创新模式, 和其他产业进行融合发展,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正向启示, 对电视产业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借鉴和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福, 金志刚,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赵月.浅析电视综艺节目对“明星效应”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 2015 (1) .

[3]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胡建桥.创新者的窘境[J].理论与当代, 2014 (2) .

[4]陈玲.消费主义语境下的国内户外真人秀节目研究--以《奔跑吧兄弟》为例[J].东南传播, 2015 (8) .

文化消费的创新模式 第2篇

关键词:消费心理学教学模式创新

0引言

《消费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市场营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普通心理学基础知识与市场营销理论的有机结合,是心理学一般原理在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延伸和应用。对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来说,掌握并有效运用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和消费行为规律,是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但由于学生普遍缺乏普通心理学知识背景,很难看懂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传统教学方法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革教材以适应高职学生特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改变传统理论考核方式以考察和巩固教学效果。以下是笔者就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改革、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1课程教材的改革

1.1课程教材的改进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本区域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我参考了众多心理学教材及市场营销实战教材,制定了体系相对科学、内容相对丰富、视角相对独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重点在微观层面探讨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规律)的教学大纲和对应的教案。如简化了心理学导论,在消费者群体心理一章中增加了目前我国对于社会阶层的划分以及各阶层的消费特点等,这些对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从事营销工作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2制订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消费心理学课件在改编教材的基础上,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呈现特点,用图表、图片、视频的方式展现教材知识,强调其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图示化:力求形象直观、条理性强、重点突出,适合于初学者学习掌握,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于教材内容的识记。

2探索适合市场营销专业的本课程教学方法

2.1教学方法简介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探索出一条适合于消费心理学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即任务驱动、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分析、想象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工作责任心、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得到锻炼;同时,有助于教师因势利导地做好教学的组织和引导工作,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目标。任务驱动、行为导向教学法主要包括案例分析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表演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实验法等。各种方法既可独立应用,又可相互结合、交叉使用。

2.2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

2.2.1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交给学生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负责,教师只起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问题的作用,同时做好有关安全、后勤工作。通过项目的完成,使学生了解和把握项目的要求,从而掌握知识。项目教学将某具体任务交给学生,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与工作的能力。具体项目的布置要求学生必须对相关知识进行研究才能完成,而前期的准备、信息收集等环节则要求学生必须就如何获取信息这一课题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查方法的选择及实施、方案的制订及修改等不仅是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内化的过程。整个过程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

2.2.2案例分析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具体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从中学习相应的知识点,针对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行为环境形成职业行为能力的一种方法。教师在每章的理论部分讲授完毕之后,结合所讲内容,精心选择相应的案例j提出一些思考题附在案例上,提前印发给学生预习。案例讨论一般采用分组讨论、课堂答辩的形式,即以实训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每组选派2~3名代表回答教师提出的思考题,组与组之间进行互辩。这是对学生的组织、应变、口头表达能力的一次综合测评。教师根据小组讨论情况与答案为小组成员记分。

2.2.3角色扮演及表演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是让学生扮演一些角色,亲身体验所扮演角色的心理、态度、情境等,使学生了解学习的要求。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模拟,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条件和模拟的情境作出判断和选择。表演教学法是指学生通过对各种角色的扮演和比较、分析来学习,借此培养其社会能力和交往能力。与角色扮演不同的是,表演有相对独立的主观性行为,以自我为中心来处理角色行为,具有主动决策性,不同于带有任务性的固定角色扮演。

例如在学习有关“推销心理”和“临柜心理”理论知识时,将角色扮演法和表演教学法等结合运用,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学到了许多实际经验,特别是学会了换位思考。

3改革考核模式.注重过程评价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了以往单纯以期末理论考试评判学生的做法,改以采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全程化课程考核方式。该方式注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它既注重考核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又注重考核最终的学习成果。课程的考核包括两个组成部分:①过程评价(包括综合素质评价和具体项目评价),占总分的60%;②期末考试成绩,占总分的40%。在过程评价中,综合素质评价占30%,具体项目评价占70%。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包括学生出勤情况、纪律遵守情况、作业准时完成情况、有效学习方法掌握情况、应变与创新能力培养及课内外活动参与表现以及为团队贡献程度等条目。这一考核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学生平时不学、期末考试前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考完就把知识全部忘掉的应试型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全程投入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4教改存在的问题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思想的指引下,我的一系列教学、考核模式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院营销专业05和06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听课率极高,学习成绩优良,而且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灵活运用。这说明我的教学思路是正确的。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还存在着以下问题:比如:目前学校开展的模拟教学等活动,都是在本校范围内进行,缺少必要的对外联络。再者,行为导向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合作性和主观能动性,但如何使学生在比较自主的状态下保持学习的自律性和主动性,保证教学效果,这对教师的前期策划与过程调控提出了更高要求。最后,在过程性评价中,需要进行学生互评,而学生互评中存在着一些责任心不强或“老好人”现象,这些都需要教师将评价工作进一步细化,并进行有效掌控。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改善存在的问题,把消费心理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推向深入和成功。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03.(5):37--39

[2]叶福华试论案例教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职业教育研究[J]2006.2

[3]马庆发行为导向:职业教育教学的新取向外国教育资料[J].1997.2

[4]梁祖晨,王耀.管理案例教学法对推动高校教改的积极意义.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4(5).103~104

文化消费的创新模式 第3篇

一、消费与消费主义

从人类开始有意识的对物品的使用和消耗开始, 消费活动就开始了, 广义的消费是指对商品的消费, 使用商品和享受服务, 以满足需要和渴望。当代消费主要是意义上的消费, 也就是是“文化渗透的”消费, “文化是消费社会最基本的特征, 还没有一个社会像消费社会这样充满了各种符号和概念”现代社会, 消费己经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一部分, 还是一种生活和生产方式及通过它所表现出来的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形态。消费不仅是经济行为, 更是一种社会行为和文化形态。

消费主义是现代消费文化的特定表现, 它把符号消费对使用价值的背离推向一个极致。人们不加抵制地接受媒体广告创造出的消费意象, 无节制地追求享乐, 把消费作为人生梦想实现的手段, 严肃的、神圣的主题被丢弃, 通俗的、大众的、肤浅的文化产品大受欢迎;符号的大量生产和复制, 同时, 人们丧失对符号的判断能力, 不能分辨媒体制造的社会舆论与真正社会舆论的区别, 甘愿追随和迷恋媒体制造的热潮、焦点, 以为消费的自由就是全部自由实现本身, 用消费的平等代替了对真实的人的平等的追求, 于是消费主义甚至成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实施着对人的控制, 形成一种全面的消费异化。

二、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

(一) 对价值观念的影响

消费主义文化产生之前, 人们对消费品的使用更多地或完全地关注于使用价值,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种消费观念显然己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生活在消费社会中的人们和他们的前辈的根本差异, 并不在于物质需要以及满足这种需要的方式有了改变, 而在于今天人们的生活目的、愿望、报负和梦想发生了改变, 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 最终是作为人的本体的存在方式发生了改变。因此, 这种改变不仅是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形式的转变, 同时也是一种整体性的文化转变。从大众文化的娱乐消遣功能来看, 大众文化促成了人们的逃避主义、遁世主义倾向。

(二) 对消费实践的影响

在消费社会中由于外表被当作自我的反映, 一个人被作为人加以接受的程度降低, 在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下, 也导致了家庭经济的商业化。在消费者社会中, 人们几乎不为自己做事。消费者社会通常被称为物质主义的, 但物质主义者关心和喜爱物质的东西本身, 而不仅仅是消费它们。但在当今用过即扔的经济学中, 一次性用品激增, 短暂的用过即扔物品代替了作为环境健康典范的耐用品, 这几乎成了带有普遍性的生活方式。

三、中国和谐消费文化模式的构建

(一) 树立整体消费文化观

和谐的消费文化不仅注重消费诸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 还强调消费与生产、消费与生态之间的有机协调, 维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尽可能降低消费风险, 树立适度消费、公平消费的文化理念, 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角度, 将消费视为促进新型现代型发展的重要前提。整体消费文化观是一种科学、人文、协调和健康的消费理念, 体现了和谐文化的基本要求和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的时代特征。

(二) 倡导理性消费文化观

当前, 在西方强势消费文化加强对世界各国进行渗透和控制的背景下,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继承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的批判精神, 培育消费理性。要引导居民从满足需求发展为创造需求, 拉动经济不断增长, 人们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前进。在观念上应该划清两个界限:一是浪费与浪费的界限。提倡消费, 反对浪费, 提升一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二是合理消费与过度消费的界限。提倡合理消费, 防止过度消费, 提高消费效益, 实现消费水平的持续、稳定增长。

(三) 培育和谐消费文化理念

消费的最终实现必须依靠消费者, 因此应重视消费者的自由和幸福, 注意消费者的精神消费质量, 而消费者教育是提高消费质量、培育和些消费文化的重要前提。在多元的消费方式的影响下, 各种消费信息和消费观念层出不穷, 给消费者的鉴别和学习带来较多困难, 面对各种消费风险, 消费者也感到无所适从。对于各种消费主义的危害, 消费者普遍认识不够深刻。在提高消费者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 要将和谐消费的理念贯穿到消费教育的全过程, 帮助消费者树立正确的和谐消费观、价值观, 推动消费文化的大众化教育, 进行消费知识教育、消费观念教育和消费规范教育, 培育视野开阔、健康文明的消费者, 为推动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的传播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使和谐消费文化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源泉, 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彼得·克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6年版。

[2]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译林出版社, 2000年版。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创新研究 第4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同心圆理论

2013年2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据相关部门测算,2013年我国文化消费总量已经超过1万亿,并且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速始终保持在20%以上。相比于文化产业发达、市场成熟的国家,中国文化产业消费的增长潜力巨大。从商业层面讲,文化产业这个大市场的诸多参与者怎样做才能既配合国家政策、释放人们的消费潜力,同时又达到做大做强我国的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名符其实的新经济增长点的目的 ,这个问题正是我们需要探索的。

一、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研究现状

关于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研究,陈亚民(2010)指出,文化企业商业模式的建立要考虑5点因素:(1)确定公司或产品的价值目标,(2)明确消费者目标群体,(3)构建商业模式内部运作体系,(4)构建商业模式外部运作体系,(5)建立有效保障利润的制度保障。陈少峰指出,作为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来说,由于文化产业本身的创意性和风险性的特点,导致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的构建极为重要,有两点值得考虑,首先是内在价值链的延长,其次是注重品牌力量的效益。郭毅夫(2009)认为文化企业商业模式的各个环节(研发、制造、营销、服务等)的创新都会带动商业模式的创新,创新要点有三个:(1)价值链创新,(2)资源创新,(3)先进技术。张书成(2011)认为没有商业模式的辅助,就没有文化产业的经济利益,文化企业商业模式的要素包含基础设施、产品服务、顾客反馈、财务能力和模式进化(创新)。另外,也有部分学者根据具体案例,例如赵本山、迪斯尼等的商业运作来分析文化产业内企业的商业模式。

总的来说,目前国内关于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单个企业的商业模式组成要素上,关于文化产业这个整体的商业模式的研究是目前的研究所欠缺的。

二、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层面核心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是:(1)利用本土文化资源的能力不强。(2)创新力不强。

2.企业层面对文化产品的外延产产品开发力度不够。许多案例都表明单一的文化产品很难取得持久的成功,如果注意在核心产品的周边创造出延伸产品,不仅有助于核心产品的品牌效应加大,也有助于培养各个细分市场的大量受众。

3.企业层面营销方法的落后、服务意识的淡薄以及品牌战略的滞后。

4.近些年来国家扶持、建立了大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总体来说,目前这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比较完备,作品质量也是逐渐进步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就是许多文化产业园区有园区之名,而无园区之实。园区本身的优势就是借助文化产业不同阶段的企业集聚,达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和产业链经营,但是有些文化产业园区过于注重单一企业的全能扩张(即包办产业链上不同阶段的业务)或者产业园区内企业间的协同效应优势发挥得不是很到位,各自为战,文化生产企业不注意同下游企业的合作,不注重市场导向需求,配套服务企业相关措施不完善, 没有达到一个集聚降低成本的预期效应。另外,许多文化产业园区过于注重盈利,直接将创意园区变为地产项目,忽视了创意园区本身设立的初衷和园区企业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下文将采用同心圆理论,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分析论述如何构建合理的商业模式。

三、同心圆理论及文化产业分类

1. 同心圆理论

澳大利亚麦觉里大学经济学教授、前国际文化经济学会主席大卫.索斯比(David Throsby)比在《经济与文化》一书中用一个同心圆来界定文化产业的行业范畴。根据大卫·索斯比的同心圆模式,可以把文化产业划分为三个从“核心—外围”的圈层:核心圈层是极具文化内容和创造性的部门,如:音乐、舞蹈、戏剧、文学、视觉艺术、工艺等。第二圈层是将文化内容直接产业化部门,如:电影、电视、广播、报刊和书籍。最外围圈层是依附性的文化产品制造、服务部门,如:建筑、广告、旅游等。

按照索斯比的划分,创造性艺术如音乐、舞蹈等处于这一同心圆的核心并向外辐射;环绕这一核心的是那些既具有上述艺术产业特征同时也生产其他非艺术性商品与服务的行业,如电影、电视、广播、报刊和书籍等;处于这一同心圆最外围的则是那些有时需要艺术创意的产业,如建筑、广告、旅游观光等产业。创造性理念位于圆圈的中心并且向外辐射。艺术的创造性与创作性的艺术是这个模型的核心,而“艺术的特征”使外围圆圈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在这个模型中,每个行业都只是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

基于此,我们可以文化意义的创作与生产为文化产业的基本定义,按照这种生产的不同环节,将其区分出“文化意义的本身的创作”、“负载文化意义的产品的复制与传播”、以及“赋予一切生产活动和产品以文化标记”三重不同的层次,并以此构建文化产业概念的基本内涵与范围。

以艺术的创造性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环状模型中,虽然每个产业依然是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但是,其核心是艺术的创造性,也即离圆心越近,对艺术创造性的依赖越多,其艺术含量越高,越接近圆心的行业与艺术的关系越深。

2.文化产业分类

2004年,国家统计局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及相关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根据这一概念,中国文化产业的范围为:

nlc202309020423

(1)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实物形态文化产品的娱乐产品的活动,如书籍、报纸的出版、制作、发行等。

(2)为社会公众提供可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服务和娱乐服务,如广播电视服务、电影服务、文艺表演服务等。

(3)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务,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

(4)提供文化、娱乐产品所必须的设备、材料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印刷设备、文具等生产经营活动。

(5)提供文化、娱乐服务所必须的设备、用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等生产经营活动。

(6)与文化、娱乐相关的其他活动,如工艺美术、设计等活动。

《文化产业分类》还可组合出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具体划分如下:

文化产业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

文化产业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

相关文化产业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产业中也存在与前述同心圆模式相同的行业体系,以同心圆模式为基础而构建的商业模式对于中国的文化产业也是适用的。

四、以产品(项目)为中心协作共赢的商业模式

1.核心思想

以文化产业的同心圆行业体系为前提,以产品(项目)为中心,以核心层企业为文化产品的创造母体,外围层企业全力支持,相关层企业积极参与,利益共享,合理分配,共同发展。

2.基本内容

(1)在提出创意、进行技术论证和市场调研的阶段,不同层级的企业需要积极接触沟通。创意的提出可以来自任何层级的企业,但是从创意变成产品的过程则要靠核心层企业来完成,因此如果是外围层和相关层企业提出了某项创意,其技术可行性还需核心层企业论证和试验。对于由核心层企业提出的创意,其产品的市场前景如何、收益能否覆盖相关成本等问题,都需要擅长跟市场打交道的外围层、相关层企业进行市场调查和估算。在这一阶段,不同层级的不同企业进行了初步接触,之后便可以围绕最后可行的方案,签订合同将协作关系确立下来。

(2)在寻获资金支持,开始研发产品的阶段,同样需要企业之间的配合和协作。就研发产品的资金来源而言,除了核心层企业使用自有资金,外围层和相关层企业的投资也是必要的。由于核心层企业通常缺乏合适的担保物,不易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融资,相关的外围层甚至相关层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资产优势为核心层企业进行担保从而获取所需资金。在核心层企业研发产品的同时,外围层和相关层企业的有关工作如宣发、衍生品开发等也应相应展开。

(3)在产品生产、包装完成,投放市场的阶段,虽然核心层企业的主要任务基本完成,这时仍需要配合外围层企业的宣传发行活动,以及相关层企业的衍生品售卖活动。

(4)企业间的收益分配应当本着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要优先保障核心层企业的生存,进而弥补其研发创造的成本。核心层企业作为不与市场直接对接的专业性文化产品生产者,在收入来源上有其单一性和脆弱性,文化商品本身的市场不确定性也会对其收入的稳定性造成很大影响。但是,作为创造母体,核心层企业的创造潜力理论上是无限的,如果项目发生了亏损,维持一个创作团队的生存有利于弥补亏损甚至创造新的盈利可能性。

其次,外围层和相关层企业通过经营相关商品和业务获得的收益主要归各自所有,以弥补宣传发行和生产实物产品的成本。

最后,外围层、相关层企业应通过收益分成等方式回馈核心层企业,具体的分配方式应遵循前述原则在最初的协作合同中写明。

3.应用和施行

上述商业模式应通过业内企业间的联合组织如行业协会、产业同盟等提倡和推广,推动企业采纳,在企业间进行合作时将该内容融入合同文本中,促进达成行业共识。

五、结语

文化产业已成为当代人类社会新的财富创造来源,已经由国家经济体系的边缘逐渐走向中心。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文化成果,还依赖于现代商业体系的助力。以文化产业的同心圆行业体系为前提,以产品(项目)为中心,以核心层企业为文化产品的创造母体,外围层企业全力支持,相关层企业积极参与,利益共享,合理分配,共同发展的商业模式或许正是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强有力助推器。(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陈亚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商业研究[J].2011.(02)

[2]郭毅夫,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商场现代化[J].2009.(07)

[3]张书成,文化创意与商业模式研究新探——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视角[J].2011.(04)

[4]David Throsby,经济与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09

文化消费的创新模式 第5篇

一、技术与文化生产和消费关系的历史演变

伴随着技术的进步, 人类文明也是不断更替和演进着的, 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及正在发生的后工业文明的人类文明更替表明, 技术的每一次突破, 都推动着社会文化形态的变革。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正在发生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来看, 技术的进步促进的是生产方式、社会结构以及消费方式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工厂代替了家庭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 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壮大, 第二次工业革命虽然没有使生产方式发展根本性的变化, 但是“大规模生产”成为制造业的主导生产组织方式。以福特主义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大规模生产方式, 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20世纪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米歇尔·阿吉列塔与阿兰·列别策关于福特主义的研究认为, 生产与消费的联接对于资本主义再生产至关重要。福特主义正是在降低个人手工技能要求、迫使工人失去对自己劳动和工作节奏的控制、割裂生产劳动和家庭生活的基础上, 将大众消费整合进生产的条件。但至20世纪70年代, 福特主义生产组织方式固有的僵化弊端, 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为了对市场需求做出及时的反应, 福特主义逐渐向具有灵活性、分散化、创造性等特征的后福特主义转变, 以消费为中心的后福特主义, 创造了和引导了消费的多样化形式, 将生产和消费重新对接, 促使当代消费文化和文化消费的兴起。

技术促进下的大规模生产和过度丰盛, 导致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促使传统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转向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 引导和控制消费成为进一步发展的手段。20世纪以来, 技术的发展和革新, 促使产品生产组织模式不断变化, 也伴随着人们消费方式的转变, 这一时期关于消费的“有闲”、“时尚”、“仪式”、“区分”等属性的经典论述不断涌现, 从整体发展脉络来看, 消费越来越是文化的消费, 以至于当下消费的文化属性占据了中心位置。伴随着技术促进的生产方式的转变, 消费的文化意义从隐性要素的存在转变为作为区隔和建立等级差异的方式, 进而发展为现今消费文化的“夷平化”特征, 最终将文化推至消费的中心。鲍德里亚认为, 物的文化价值和符号价值成为划分社会等级差异的手段和社会区分的逻辑, 并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 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生产的不仅是产品和使用价值, 更是一套由使用价值抽象出来的符号体系, 而个体的需求则是在这套符号体系的控制和刺激下产生的。“19世纪发生在生产领域的那个生产力合理化进程在20世纪的消费领域中得以完成。”消费社会中文化的中心地位和消费控制的探讨也延伸到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中, 大众文化消费的兴起使得在文化产业领域也出现了技术单向的控制和塑造作用, 法兰克福学派关于文化工业的批判最为激烈,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 在技术世界里, 大众化的文化已经丧失了文化真正的本质规定性, 生产方式的标准化导致虚假个性的流行, 单向度的人是大众文化时代的典型的人的特征。

二、新技术条件下文化生产和消费的特征

两百年的工业化进程, 是建立在以煤炭和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基础之上的, 伴随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危机证实, 传统的依赖于攫取不可再生资源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以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为支点, 新的符合自然规律的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建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建立在互联网和新能源相结合的基础之上的。不同于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的系统化的、集中式的生产活动和具有同质化、控制性特征的消费活动, 新技术条件下的社会发展方式具有新的特征。

从生产方式来看, 建立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条件下的生产方式, 对于石化能源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能源机制塑造了文明的本质, 决定了文明的组织结构、商业和贸易成果的分配、政治力量的作用形式, 指导社会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自上而下的层级性、规模化、集中化、垄断性等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和商业运营方式。而建立在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可再生能源基础上的新经济, 由于可再生能源本身的分散性, 需要合作性的组织结构而不是层级结构, 并为由此衍生出的所有经济活动提供了一个开放性、合作性、共享性和扁平化的组织模式。建立在新能源网络基础上, 伴随着信息互联网技术、全球物联网、3D打印技术等共性技术的不断完善, 开放性、合作性、共享性和扁平化的组织模式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导方式。开放性的共同体和新的社会生态正在挑战着传统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维基百科数百万计的编辑者参与其中, 拥有成千上万参与者的社交网络如雨后春笋搬涌现, 音乐、视频、旅游以及其他多种专业化共享社区网站不断普及等等现象表明, 建立在分散式的新能源网基础上, 与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通讯技术相结合的新经济是以合作、共享为主导特征的。

从社会结构来看, 互联网技术、物联网系统以及以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为代表的制造技术等新经济的技术支撑系统, 正在改变传统工厂生产的方式和集团化的商业模式。新制造技术和物联网不断降低商品生产成本以至于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 每个创意都可以变成产品, 每个产品都能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到消费者, “长尾”成为网络时代的蓝海, 数以百万计的小型企业和个体制造时代的“创客”成为新经济的主导者。克里斯·安德森所说的“创客”, 即是利用新技术和全球网络, 将自己的创意转变成实际产品的人。生产方式的便利性和低成本特征, 将生产者的创意推至新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理查德·佛罗里达认为正如封建贵族的权力和身份来自对土地和民众的世袭控制, 资产阶级的成员是商人和厂主, 创意阶层的特征则是在于扮演着创意提供者的角色, 由于创意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 因此创意阶层已经成为社会的主导阶层。在新经济愈演愈烈的当下, 创意阶层成为生产的核心, 创意经济下的创意阶层是促使新工业革命进程中社会结构变化的主导力量。

从消费方式来看, 创意产业每天为世界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 以高于传统产业24倍的速度增长, 创意产业已成为众多发达国家的支柱性产业, 工业社会正在转入一种创新型的经济模式, 创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无论从创意产业发展的速度来看, 还是从创意阶层的崛起来看, 人们的消费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 特别是主导创意经济发展的创意阶层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将会成为塑造未来社会的主要力量。创意阶层从事对创意具有较高要求的工作特征决定了创意阶层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我们的创意思想反过来也决定了我们的休闲爱好。因为我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对经济发挥作用, 也由此将自己定位为‘创意人’, 所以我们乐于参与的休闲及文化活动也都是那些能够表现并培养创意的活动。”从创意阶层的工作特征来看, 创意工作者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充分发挥创造性进行各种新的尝试尤为重要, 充满激情和活力, 是保持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其次, 创意工作也是一个团队协作性的, 创意氛围、创意团队对创意的激发和创新性行为的产生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同时, 创意思维很难随时开始和结束, 创意的出现往往具有不经意性, 因此, 创意工作的性质决定了灵活安排工作时间的重要性。相应地从创意工作者的消费特征来看, 创意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创意阶层消费方式的特征。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条件下, 向大众提供文化、精神、艺术和娱乐的新兴产业, 多样性的文化环境有利于提供包容、信任、合作、共享以及激发创意的工作条件, 因此多样化的文化消费对于创意阶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次, 体验式、参与式的文化消费特征。派恩和吉尔摩认为“体验经济”的到来, 主要是因为科技推动下的许多新体验的产生, 人们的日益富足以及经济价值的本质及其自然递进的趋势。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创意阶层的更加偏爱体验式和参与式的消费形式。体验性、参与性的消费方式的社会影响正在逐渐扩大和流行, 因为它们激发了创意的本能, 提高了创意的能力。最后, 个性化和专业性的消费方式。“以选择多样性为基调的现代休闲消费方式并不是强调消费主体属于某一个群体……在这里, 自我认同的身份是一种独立而完整的自我存在, 是以塑造自我为出发点, 同时在塑造自我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为目的的。”个性化的消费方式是创意人才的身份决定的。同时, 创意阶层的消费方式还表现为围绕共同兴趣和爱好, 依靠网络联接而组建的专业化的共建、共享的创意生产和创意消费的专业性网络社区。开源、共享、体验、参与和个性化、扁平化等成为新技术条件下和新经济进程中, 生产和消费的关键词。

三、技术与未来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演变趋势

前两次工业革命进程中, 特别是后福特主义以来, 对于资本主义体系来说, 是将消费符号体系、文化体系和控制体系的生产纳入到产品生产的过程之中, 消费体系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是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前提。对于消费者来说, 个体的需求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构建的符号体系下产生的, 是受控制和引导的, 个体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也是完全割裂的, 异化现象仍然存在于人们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之中。而新技术革命和新经济的蓬勃发展, 将会使21世纪的社会产生新的生产和消费趋势。

首先, 技术的普惠性和生态化。正如正在成为现实的云计算的世界, 当下, 云计算的创建及运营还只是服务于企业利益而非个人和用户的利益, 当不断整合进能源网、互联网、物联网以及以3D打印和计算机为代表的面向个人的便利性制造技术等多样化的共性技术时, 一个不仅服务于企业, 更面向于个人的云生态将会出现, 云生态成为生产、制造和销售的后台服务者, 建立在云生态基础上的社会, 将会充分发挥和激发个人创造性的作用, 满足创意阶层共享、合作与个性化创造的需求。因此, 未来应该是面向所有社会主体的普惠性的共性技术的不断建立和融合。其次, 生产和消费的同质化和整合化。凯文·凯利以书为例来探究未来生产和消费的整合关系, 建立在网络共享、共建和合作的基础上, 未来的书只是一个过程而非物品, “我们的文化正在从‘书本的文化’转向‘出书的文化’”。书只是出书这个过程的副产品, 真正的重要的是在网络共享、共建和合作基础上, 整合了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各个创意主体共同创作的过程。因此, 在技术的整合性和生态化的基础上, 生产和消费的本质界限也逐渐模糊了, 生产者和消费者也逐渐融合和同质化了。最后, 生产和消费的全面文化化。创意阶层参与性、体验性特征的日益扩散, 新的大众群体对消费参与性的要求日益提升, 将会使得生产也成为创意群体的一种自我满足的消费方式, 当一切的生产和消费只是为了满足个体的个性化、创造性和创意性需求的时候, 生产和消费也将会是全面文化化的生产和消费。

四、结语

技术发展的历程表明, 每一次技术的进步, 都伴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 社会结构的转变以及相应消费方式的转变。建立在19至20世纪技术基础上的, 是集中式、层级式和垄断化、工厂化的生产方式, 相应的是劳工阶层的异化, 高产量和僵化的生产组织模式, 一方面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日趋饱和的市场需求问题, 生产和消费固有的矛盾, 迫使一套控制、引导和激励消费的符号体系的生产, 成为产品生产销售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 在向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转变过程中, 大众在消费方式上又进一步被控制和异化了。新技术条件下, 扁平化、合作式、共享性的新的社会生产方式, 建构的是新的社会生态系统, 伴随着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低成本制造和销售成为可能, 创意推至经济发展的中心, 创意阶层的不断壮大也将弱化社会阶级区隔, 推动生产和消费的同质化和整合化, 以及生产和消费的全面文化化, 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将不会变成异己的力量来控制人们本身, 相反人的个性化和能动性发展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相应的, 文化生产与消费的方式也将迎来一个全新的转变。新技术条件下, 生产和消费不断变化的特征和正在出现的新的趋势, 也会是一个全新的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摘要:从历史的发展脉络中可以看出, 技术的进步和变革, 伴随着的是生产方式、社会结构以及相应的消费方式的转变。本文在阐述建立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技术革命基础上的生产与消费特征的同时, 说明和展望了新技术条件下, 生产与消费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强调了新技术条件下生产与消费的全面文化化趋势。

关键词:技术,生产,消费,变化

参考文献

[1]罗钢, 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3-4.

[2]陈庆德.文化视野中的消费分析[J].社会科学, 2006 (02) :53-61.

[3][法]让·鲍德里亚著, 刘成富等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74.

[4][美]杰里米·里夫金著, 张体伟等译.《第三次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2:109.

[5][美]克里斯·安德森著, 萧潇译.《创客:新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2.

[6][美]理查德·佛罗里达著, 司徒爱勤译.《创意阶层的崛起》[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0:201.

[7][美]B.约瑟夫·派恩, 詹姆斯H.吉尔摩著, 毕崇毅译.《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6-7.

[8]易华, 胡斌.发达国家和地区创意阶层消费特征探析[J].现代科学管理, 2010 (06) :66-68.

文化消费的创新模式 第6篇

据悉, 以构建循环型社会为目标, 以制造业为重点, 兼顾农业和其他产业, 加快转变不可持续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 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 建立与特大型工业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相适应的循环经济理论与科学技术支撑体系, 是天津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宗旨。为此, 结合天津市产业发展状况, 天津市确定重点发展15大类循环经济研发技术。

据悉, 这15大类研发技术包括:一是生态产业链的链接技术。重点研究生态链网络构建技术、生态链的经济驱动与运行机制、生态工业园设计原理方法及其运行模式、虚拟生态园的构建与运行模式等, 将位于不同区域的关联企业链接成一个生态产业网络;二是节能和能源效率改进技术。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冶金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关键技术, 建筑节能技术, 交通节能技术。重点突破高效热交换器的热系统节能技术, 煤的经济、高效、清洁开发利用技术, 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 能量梯级利用技

术, 工业过程低温余热的高效回收技术;三是可再生能源技术。天津市将重点发展高性价比太阳能电池制备技术, 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 氢能综合开发应用技术, 海上风场发电技术, 地热资源综合、梯级利用技术, 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海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建筑应用技术, 生物质发电和液体燃料转化技术, 重点突破清洁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拓展应用技术;四是能源高效存储及转换技术。重点发展新型高容量、高功率、长寿命动力型二次电池制备技术, 氢能高效储存与转换技术。重点开发新型电池材料制备技术, 氢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等;五是核能安全利用技术。重点研究低温核能供热利用技术, 核能与海水淡化耦合的应用技术, 为大规模海水淡化工程提供技术支撑;六是绿色能源过程及其装备技术。将重点开发清洁生产新工艺新技术, 短流程工艺技术等, 重点突破大规模化短流程工艺技术及其装置的核心技术;七是石化下游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开发技术。重点开发石化及下游产品的新型催化技术, 碳化工新技术, 高性能聚烯烃树脂合成新技术新工艺等。组织科技力量, 重点突破以煤、天然气及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聚烯烃合成新技术;八是膜技术与膜材料。天津市将重点开发中空纤维膜材料、膜组建、膜装置的制备技术, 模块化技术, 在线检测技术, 成套装备制造及系统集成技术, 膜生产与应用过程中的标准化技术等;九是绿色制造技术。重点开发绿色设计与制造、智能自修复与再利用、计算机集成、微机器人、极端加工等技术, 制造业信息化综合集成技术;十是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利用开发技术。重点开发多水源承载力综合评估技术, 地下水资源开采布局和控采技术, 多水源的优化配置方案和多目标决策支持系统技术。重点突破水资源分质供水与梯级利用技术, 再生水安全利用技术, 雨洪水调蓄与利用技术等;十一是综合节水技术。重点突破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关键技术, 典型工业企业节水减排技术。大力推广行业适用共性技术。开发应用工程节水和农艺节水等农业节水技术。开发节水设备及器具等建筑节水技术;十二是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技术。目前, 天津市已组织有关技术力量, 重点开发低成本海水淡化成套技术, 以突破海水淡化关键设备及多联体耦合设备国产化制造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开发大规模循环冷却水成套技术装备, 大规模海水净化工程技术, 浓盐水综合利用技术等, 并着手制定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的技术标准;十三是资源节约、循环利用与再制造技术。重点开发废物最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关键技术, 开发典型行业清洁生产工艺及“零排放”技术, 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开展行业环境技术标准和规范研究, 并按照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产业园区;十四是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技术。对此, 天津市将重点开发区域污染综合调控与产业污染控制关键技术, 大气及多介质复合型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土壤污染防治技术, 流域水环境承载力与水环境的生态管理技术, 开展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暴露水平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开发城市饮用水源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等;十五是绿色建筑与建材技术。重点开发复合墙体材料, 保温防水涂料, 纳米改性建材, 特种水泥等新型环保、节能、功能性建材, 研究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等建筑施工的绿色技术与方法。

商业文化的现代特征与创新模式 第7篇

商业企业文化是从文化的角度对商业进行的一种深层发掘, 体现了商业活动中的精神风貌、理想追求、生活情趣、行为习惯、伦理道德等, 可以说是人类从事商业活动所积累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称。因为商业行为是受到商业文化支配的, 商业文化的这种巨大的作用决定了商业文化的巨大价值。只有从商业文化的角度出发, 才会深刻理解商业举措发生和发展的缘由和结果。事实上, 商业目标的确立, 生产、消费心理的形成等也都可以从商业文化得到解释。胡平先生将商业文化的内涵界定为德、智、美、情四个字。德, 即商业道德, 就是要树立商德。智, 是要发挥智力, 制定正确的经营策略。美, 即完美, 从商品的设计到商品的包装、广告都要让消费者有美的感觉。情, 就是情谊, 商家与顾客要有情感的交流。这种界定得到业内和学界的普遍认可。

现代商业企业文化, 是在实施企业经营目标的过程中建立的, 并形成由商业企业认同和遵守的道德标准、管理方式与规章制度。其核心是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 最终目标是追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培育和造就优秀的商业人才。在构建现代商业企业文化体系中, 要以商品文化为基础, 以商品营销文化为手段, 以商业环境文化为条件, 以商业伦理文化为自律, 以新商人文化为主体, 以商业精神为核心, 并在其相互的统一作用下, 共同对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 商品文化是构建商业文化的基础, 缺乏良好的商品文化基础作为保障, 就断然不会有商业文化和商业经济的长期发展与持续繁荣。只有文化商品通过长久保持自己先进的专有技术、独特的工艺创新和超出普通商品质量标准等行业优势, 有效地满足商品特定的社会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方能超越商品本身而发挥更大的经济价值。其次, 商人是商业活动的主体, 任何商业文化都必须由人来表现, 人是创造一切商业文化的决定因素。因此要依靠优秀文化的力量来引导, 培养出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的一代有知识、有能力、有道德的新一代商人, 成为推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经济能人”和“道德贤人”, 这是关系到商业文化建设兴衰和成败的关键。第三, 营销文化贯穿于商品流通、市场运行的全过程, 并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品格, 促进大市场、大商业、大流通。只有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交流, 获得域外消费者的接受和认同, 才能不断为商品流通产业经济的发展增强动力。还有, 就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商业伦理文化, 即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蕴、寻找支点, 突破传统伦理维系封建秩序的历史局限性, 提倡弘扬品德修养、强调群体关系的商业意识、突出社会道义责任的精神内核。

应该看到, 现代商业文化早已突破传统的地域限制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由于商品经济本质所体现的金钱至上、人性自由和个性张扬等特点, 在此环境下形成的商业文化除了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成分外, 同样存在着一些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成分。这也是现代商业文化发展不可避免的特征之一。

二、商业文化的自身构建

商业文化建设从文化的角度对商业进行宏观把握, 它链接的不仅是商品的供需, 还交流着商品之外的大量文化、精神信息, 对商业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商业文化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构建:构建商业精神文化。商业精神文化的巨大意义在于树立美好的社会形象, 从而强化竞争能力, 增强员工凝聚力和创造智慧;构建品牌、商号、商标文化。品牌的确定、商号的命名、商标的设计均体现了商业企业独特的文化内涵;构建营销文化。营销是联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 包括橱窗艺术、柜台艺术、广告艺术、展销艺术等;构建商业伦理文化, 也叫公关文化。无论是传统商业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商业, 都必须珍视对人的真诚、关心和尊重;构建商业环境文化。包括城市的商业建筑、商业设施, 以及影响商业活动的环境氛围、店堂设计、配套服务达到的水平等。商业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 服从企业的战略目标, 结合社会以及市场环境的发展, 做出与企业相适应的文化决策。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 突出服务特色, 营造服务文化氛围, 这是企业发展最活跃、最富于创造力的因素。如果没有人的准确而全力的投入, 即便拥有再先进的技术、设备, 或是再雄厚的资金实力等外在条件, 企业的发展也形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企业的发展, 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而企业的竞争, 最终也取决于人才的竞争。“以人为本”的另一层重要含义是尊重顾客, 坚持顾客利益至上的经营原则。企业之间的竞争, 最终也归结为对顾客资源的争夺, 谁拥有了顾客谁便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二是塑造优秀的现代商业精神。商业企业必须实现现代化管理, 做到人尽其能, 人尽其用。员工奋发昂扬的精神状态是一种伟大的整体力量, 当他们把个人溶于企业之中的时候, 就能形成统一协调、励精图治的自觉行为, 在企业内部和外部, 树立起以文化制胜为特征的精神风貌。三是建构完善的现代商业制度。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也是法制经济。商业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不能不呼吁全社会共同建构起一个公平的竞争机制和环境。这一机制与环境的建构除了有赖于政府法律、法规外, 另一个更具实践意义的就是商业企业“自我制约”的制度建设。

还有一点需要提及, 就是弘扬高尚的商业道德, 正确处理好义利关系。不可否认, 商人“重利轻义”、“见利忘义”, 乃至“利令智昏”的现象屡见不鲜。在社会主义商业道德建设中, 毫无疑义地必须坚决消除唯利是图的腐朽的商业道德观的恶劣影响。同时坚持“义利一致”的原则, 充分肯定经商获利, 发财致富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通过理性的引导和必要的规制, 批判和革除传统商业文化中的糟粕, 继承和保留那些以义取利、刻苦创业、节俭守业、富贵立德等优秀商业文化因素。

三、商业文化的创新模式

商业企业文化的创新关键是企业家基于知识和素质基础上的学习创新, 不断在合作、竞争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 这是一个新的发展模式。保持企业文化的时代性, 符合企业和员工个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确保企业文化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 使企业的发展时刻充满生机和活力。

商业文化反映出人类对商业活动的高品位精神追求, 是先进的商业理念在商业领域的深层体现。从管理的角度看, 商业文化带来的是文化管理。对商业企业内部来说, 它将形成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从而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对企业外部而言, 商业文化将为外部提供更多可依赖的商务路径, 从而降低社会成本。商业要发展, 必然走文化创新之路, 商业本身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而大众消费文化档次的不断、全面的提升也必然带来对商业文化的进一步需求, 这种需求正由潜在变为现实、普遍的行动模式。一般而言, 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创新实施方案包括:建立企业文化的领导机制和实施机构;编写企业文化手册, 依次对各层次员工进行培训;建立企业文化责任制度, 责成各级管理层切实负责, 实施严格考核, 搞好企业文化的传播;建立企业文化的奖励与惩罚制度;制定完整的企业文化计划和预算, 并付诸实施的配套措施。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生存的世界瞬息万变, 企业的环境、顾客的要求、竞争的对手、科技的进步等一系列因素的改变, 都要求企业及时调整自身的运作。优秀的企业会把创新模式引入到企业经营的过程中, 以应付各种不断出现的市场变化。

经济文化一体化与经商理念的新变化也要求商业竞争方式作出新选择, 这就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商业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 而且是一种文化行为, 这种新的商业经营理念促使商业经营者改变商业运行的传统, 选择“以文促商、以文兴商”的新模式, 打造与时代发展同步的商业企业文化。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升级更在客观上要求企业提升商业文化品位, 消费方式已逐渐从实用功能型转变为文化审美型, 体现出消费的智能化、健美化、个性化和世界化倾向。对此, 商业主体必须考察消费者深层文化心理和审美欲求, 运用具有文化品格的营销观念和手段, 才能打造商机, 赢得消费者。

二十一世纪是文化经济的新世纪, 体现文化融合的大趋势。发展商业文化品牌, 强化商业文化经营, 就是充分发挥我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 铸造独具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名牌文化产品, 并全力将其普及全国、推向世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各国贸易、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更好地发展商业经济, 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形成现代商业精神和商业道德, 不仅成为当今商业文化创造的新模式, 而且成为当今世界文化追求的新潮流。

参考文献

[1]贺名仑等主编:商业文化学概论,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2年

[2]刘建湖:再论商业文化内涵, 商业文化, 2006年, 第10期

[3]周俊敏:重新认识商业文化,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4年, 第4期

浅谈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第8篇

1. 目前我国主要的文化产业商业模式

1.1 品牌先行

对于任何一种服务, 一个组织或者产品而言, 品牌都是独一无二的标识, 它是一种值得信任、长久的价值承诺, 一般都采用记号、名称、象征、术语等方式设计而成, 或者是其他各种组合而成。所谓“品牌先行”商业模式的概念主要是指通过某些名人、品牌产品或者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利用某种理念或者概念来推进某个项目的生产、经营, 占有更多的市场空间, 获得更多的利益。在这种商业模式下, 知识产权是其中最核心的要素,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品牌效应。比如, 《印象·刘三姐》这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经典商业模式例子, 有机结合了演出和旅游,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山水实景演出的快速发展, 也传播了我国的文化。

1.2 产业链经营

其实和其他的产业市场本质相同, 文化产业的市场诉求都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文化产业涉及的领域比较广, 可以很好的融合其他产业, 因此具有相对的产业链延伸优势。其实简单而言, 产业链经营方式主要是指利用产业价值链经营, 其中包括纵向产业链, 也包括横向产业链, 而它的发展形态也是日益扩大的。这种商业模式主要是为了大规模生产, 通过减少生产成本增加利润。对于这种商业模式而言, 产业连接是其中最重要的核心要素, 而想要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最关键的是要平衡好各产业的联系。

1.3 内容为王

对于文化产业而言, 它的内容非常新颖, 凝聚了大量智慧的结晶, 不管是独特的创意、节目、故事或者活动, 还是优秀的文化艺术, 都可以视为文化产品的附加值。而内容为王的商业模式主要是指利用创新、创意的手段建立一个独特的文化事件, 形成文化产业核心, 并且为其申请知识产权保护, 确保能够顺利的开发、推进这个文化事件。比如, 湖南的一个原创民族节目——《追爱》主要是借鉴了大型民族舞台的《张家界·魅力湘西》这档节目, 在我国龙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后惊艳四座, 得到了全国广大观众的好评和认可。

2. 创新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建议

2.1 延伸企业价值或产品价值

评价一种商业模式是否成功, 首先要看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到底为广大消费者带来了多大的价值, 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不仅要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同时还应该实现顾客价值的最大化。创新商业模式本质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延伸企业价值或者产品价值, 这就要求一定要充分考虑到目标消费者的消费偏好, 尽可能使产品或者服务能够为目标消费者带来新的价值, 其次一定要使企业的创造价值得到提高。如果成功的向目标消费者传递了产品或者服务的价值, 这样可以提高目标消费者对于产品以及服务的信任感以及忠实度, 进而赢得更多的消费群体,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2 维持和扩大目标消费群体

实际上, 商业模式最后也是针对目标消费群体的, 因此在创新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过程中, 一定要强调如何维持并且扩大产品或者服务的目标消费群体。顾客是企业获利的关键, 但是影响企业利益的最大因素也是顾客, 并非产品或者技术, 因为只有准确把握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就可以明确定位产品或者服务的发展方向。如果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可以为企业创造很大的顾客价值。假如创新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过程中, 没有维持或扩大目标消费群体的情况下, 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

2.3 整合创新企业内部资源

这种创新方式主要是对企业内部的整个运作系统进行合理规划, 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具体包括企业内部的信息收集及处理系统、产品生产及运作过程、装备系统、技术系统以及企业组织系统等。高效整合企业内部这些系统后, 可有效提高企业内部运作效率, 不断增加企业利润。其中, 合理整合企业组织系统, 会对执行层面运作效率有直接影响, 因此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以及环境变化进行整合、创新, 进而从根本上突破企业内部机制。

综上所述, 文化产业企业想要创新商业模式具有多种途径, 可以从企业或产品价值、目标消费群体以及企业内部资源等多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创新, 文化产业企业一定要对自己进行明确的定位, 也要充分、全面的认清市场发展形势, 选择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创新模式, 进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为企业获得最大的利润。

参考文献

[1]陈亚民, 吕天品.文化产业的商业属性及商业模式[J].商业研究, 2010.3.

[2]杨凤阁.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生态位优化的效应分析[J].商业时代, 2010.31.

[3]张其翔, 吕廷杰.商业模式研究理论综述[J].商业时代, 2006 (30) .

文化消费的创新模式 第9篇

在高校教育教学中, 加大校园文化建设非常重要, 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文化尤为关键, 因此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努力探索是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创新是高校发展的灵魂,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校人才, 是高校一项重要而长期的任务和目标;而所谓创新性人才, 是指那些具备创新素质、能够适应创新要求、勇于开创创造性活动并善于取得创新成果的人。[1]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此可以看出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下面将结合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来简单探讨一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校园文化的建设的关系。

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呢?所谓创新思维、精神和能力都比较抽象, 而我院的培养人才理念概括的很直接和完整, 比较易于理解: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培养具有”一个头脑, 两个工具, 三个习惯, 四项品质“的人。“一个头脑“指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 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的财经头脑;“两个工具”是能熟练运用外语和信息技术两个工具;“三个习惯”是培养学生自信、自律、自学三个良好的习惯;“四项品质”是塑造忠孝、廉耻、诚信、勤奋四项品质。[2]这不仅秉承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 也是高校德育的核心内容, 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校园文化则是上诉所有这些人才培养理念得以实现的前提和条件。

学院经过12年的探索和实践, 制定并全面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根本、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学习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此, 我院针对不同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进行了认真收集和梳理, 归纳出通用能力和各专业能力。在此基础上, 将这些能力要求分解到不同的课程和学生学术活动中去, 并设计出有效的培养途径和手段对这些能力进行培养, 使天府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既包括知识学习, 也包括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不仅是课堂教学要求, 也包含学生活动规划。

我院在坚持育人理念的同时, 在充分理解和依托校园文化功能的基础上, 不断的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是实施大类招生, 学生在入学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或者更换专业, 这无疑是给了学生认真和理性面对自己的机会;在全球大的教育背景下, 根据大势所趋, 学院全面开展“双语教学”, 全校所有专业所有班级都是双语教学班;在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和“关爱心灵, 历练心智”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全院个机构和部门实施“全面责任制”做事的原则, 要求每个人都“立足本岗位, 关注全过程”……

诸如此类的还有“雅典式”教学, “双导师制”等, 除了这些具有国际化趋势的教育理念外, 学院在尊重学生个性和完善人格的基础上,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院为学生设计了许多“职位”, 例如学生干部、教学助理、辅导员助理、社团CEO、图书馆管理员、策划书、营销员、楼长等, 任职的原则是“自愿争取, 竞聘上岗”;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 学院还通过导师制、学长制、工作坊、同辈教育等形式引导学生健全完善人格, 增强团队意识, 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与此同时学院还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在校园内开展各类进一步促进创新人才完善的校园文化活动, 例如女生节、校园文化艺术节、才艺大赛、心理讲坛、科技实践活动等等, 从活动策划、宣传、组织、预算、实施的整套过程都由学生来发动, 教师只是指导者和观赏者, 而评价和总结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这些校园文化活动集学术性、娱乐性、创造性、才艺性、教育性为一体, 为学生锻炼自己的自处能力、共处能力、学习能力和做事能力提供了最坚实的平台,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和文学、艺术欣赏水平, 同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这些校园文化活动所创造的潜在价值是学校大力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建设在实现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前进过程中最典型的表现。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是给在校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环境和学习、生活氛围, 因此在校园内大力开展一系列创新性的文化体育活动, 充分给予学生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平台, 都是为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做准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淑慧.学费建设要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3) .

上一篇:档案影像下一篇:火灾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