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范文

2024-07-25

高校师德范文(精选11篇)

高校师德 第1篇

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 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2007年8月, 胡锦涛在会见全国优秀教师时对全国广大人民教师提出了四点希望, 要求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四点希望成为新时期教师师德的新内涵。

高尚的师德, 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 师德建设决定着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败, 要想把教育做好, 决定性的因素是教师, 而在教师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师德。所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有利于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是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重要前提, 是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和完成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同时师德具有强烈的示范性的作用, 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直接的影响, 特别在引领大学生道德实践过程中, 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所以加强师德建设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学风。和谐校园需要强化师德, 只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 才能提高教师的整体协作精神, 激励教师爱岗敬业, 增强师生互动,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而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师德对社会的影响具有广泛性, 教师的道德状况关系到整个社会风气, 所以加强高校的师德建设有利于净化社会不良风气的作用, 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当前高校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1. 民主观念不强, 平等意识有待加强。

高校教育的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推行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但是传统的教育因素仍然存在于现实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中, 中国古代有着师道尊严的教育传统, 教师被推崇到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由于长期深受这种传统师生关系的影响, 教师难以放下教师的架子, 学生本身又对教师存着敬畏的心理, 这就导致了教师和学生之间难以有真正的民主观念和平等意识。在教育的过程中, 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大多发生在教学过程中, 而教学的过程又过多地依赖于课堂秩序的维护, 仅仅把师生之间的关系仅限于一间教室之内, 没有平等沟通的良好氛围, 没有沟通的畅通渠道, 更没有沟通的实质内涵。换句话说, 部分高校教师不把学生作为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和教育的主体来对待, 不能够和学生以心换心, 从而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所以如何增强高校教师的民主观念和平等意识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2. 育人意识淡薄, 敬业精神有待提高。

“教书育人”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指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要给学生为人处事的指点与教化。但一部分高校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 教书与育人脱节, 只是把工作局限于课堂上, 满足于课堂教学, 不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 对学生缺乏关爱, 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管不问, 缺乏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交流, 更有甚者歧视或者漠视个别同学, 缺乏作为高校教师应有的育人意识。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指出:“教师的职业道德集中体现在爱生敬业四个字上。”少数高校教师, 爱岗敬业意识淡漠, 身在其位, 不谋其职, 无心施教, 备课不认真, 教学不努力, 上课照本宣科, 对教学工作敷衍塞责、消极对待、精力涣散、对教学投入不够, 下课后, 学生难以见到教师等现象, 说明了部分高校教师的教学精力的投入严重不足, 缺乏起码的敬业精神。

3. 政治素养不高, 师表作用有待增强。

教师为人师表是中华民族教育的一个优良传统, 由于高校教师身处的位置, 有强烈的典范性和鲜明的示范性, 与一般的职业劳动者相比, 对从事教育活动的教师, 在道德要求上要更高、更严格。但是部分高校教师却放松和忽视政治理论学习和活动的参与, 政治觉悟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和进步。更有甚者, 在课堂上随意发表不利于学生成长的言论观点, 甚至是过激和错误的政治观点, 不仅给自己的形象抹黑, 更给整个高校教师群体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轻政治、不注意师表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师德建设体制的不健全, 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衡量教师师德的标准, 表现在职称评审和人才评选中, 一般只注重高校教师的科研和学历等可见因素, 而难以在政治素质和师德方面进行比较, 这种导向的偏差, 导致了高校教师不去关注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为人师表的作用。

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途径

1. 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热爱学生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情感的参与下进行的, 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 进而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 高校教师只有真诚地爱着学生, 真切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学生才能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改变以往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 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是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

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立足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学生具有向师性和教师处于主导主体地位的特点, 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时, 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付出更多努力, 高校教师要切实做到尊重学生人格, 把学生作为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和教育的主体来对待, 去除霸权、支配关系等不平等思想, 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彼此的交往, 理解学生的情感和需要, 信任、激励、赞赏自己的学生, 跟学生以心换心, 和学生在精神领域达到真正和谐相处。为此, 高校有必要把师生关系的好坏作为评价高校教师师德的一个标准。

2. 加强高校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育人意识。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 加强高校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育人意识是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最直接的途径。高校教师要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律性, 加强教师职业纪律的学习, 例如加强高校教师对《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法规条文的学习, 同时增强高校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师只有具有教育责任感后, 才能够竭尽全力,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大学教育事业, 大学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教育, 这种高层次的教育必然要求高业务素质的高校教师。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自己要先接受更多的教育, 使自身的思想觉悟、专业水平、治学精神、科研水平和创新意识尽快提高到较高的层次。

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责任教育, 首先, 应从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抓起, 努力使自身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以适应新知识不断更新的速度, 以便游刃有余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 这是对敬业精神的最起码要求。其次, 要增强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和认同感。使高校教师了解、清楚自己教书育人的职业责任, 增强对其所从事的高等教育工作的认同感, 认同自己教育岗位的价值所在, 是尊重和忠实于教师职业工作的基础。没有认同感, 敬业精神就无从谈起。最后, 在加强高校教师敬业精神的同时, 要引导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育方向性, 即要注重对高校教师育人意识的提高, 时刻提醒高校教师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讲究道德教育的渗透。

3. 提高高校教师的政治素养、完善师德考核体系。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既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特征, 又是教育教学过程对高校教师的一种必然要求。高校教师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并且与教书育人紧密结合在一起, 即在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同时, 要注重对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 特别要注重政治素养的提高。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 做到政治立场坚定, 不仅仅对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而且对重大理论问题要有正确认识, 对涉社会热点问题要及时了解和密切关注, 体现出高校教师应具有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时刻严格要求自己, 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规范, 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 对学生实施积极的正面影响。

在对高校教师的日常管理中, 对师德建设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 最主要的是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师德考核体系, 考评指标的设置上不合理, 相应的师德监督体系也不健全。健全和完善高校师德考核和监督机制有利于促进师德的提高和巩固, 能很好地杜绝高校教师发表不良的言论, 杜绝败坏教师形象和声誉的失德行为的发生。制定科学的、可操作的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估标准, 就要把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品质、师德师风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贡献作为必备的条件和重要的考察内容, 就是要将上述表现作为高校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对于师德考核优良的教师要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要及时进行规劝;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 按照有关程序, 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权”, 终止聘任。

摘要:高尚的师德, 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 但高校教师在民主观念和平等意识、育人意识和敬业精神、政治素养和师表作用等师德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通过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提高高校教师的政治素养、完善师德考核体系以及加强高校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育人意识等方面来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师德,问题,途径

参考文献

[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8/31/content_6638950.htm.

[2]石国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指引[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7:4.

[3]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5.

高校教师师德总结 第2篇

高校教师师德总结一

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兴衰,取决于教师。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师风则是教育之魂。从古至今,在人们心目中,似乎很难找出比教师更受敬重的职业。只要用真诚的心去感化学生,用真诚的爱去引导学生,只有真的爱学生才能当之无愧地说爱教育事业。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教书育人是师德师风的关键。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有用的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浪头上行舟,难免惊心动魄,但也有欣慰与欢畅,谁说不是呢?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

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的工程师。

师德师风不仅是教师个人问题,也是教师群体问题。个人师德师风不好,虽然有时会在小范围里造成“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的坏影响,但毕竟还只是小范围的事。教师群体如果风气不好,特别是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沆瀣一气,其危害性就大了。这时的师德师风问题就演变为整个教育行业的道德问题,这时的不良师风就演变为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了。

这些年来,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教育行业也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大到学校乱收费、“吃”学生、拿学生,小到教师个人贪占学生,一度成了一种极坏的社会风气。

可见师德师风问题是与行风紧密相关的,而行风又与世风相伴相随。一般说,世风日下,必然行风日下,行风不正,必然师风不正。所以整顿师风必先整顿行风,整顿行风必先整顿世风。而特殊说,由于教育行业对后代的影响超过其他行业,因此,有时师风正,也可带动行风,行风正,又可影响世风。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师风,即教师的行为作风。师德师风对一个教师特别的重要,因为,教师是学生行动的标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于师德师风问题,不少教育家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也有人说过“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综上所述,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价值,倡导爱岗敬业,强化责任意识,是社会对教育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由此可知,作为教师,你要把学生培养成大家都愿意接近的人,你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而你要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就要让学生愿意和你接近,以便对学生施加大的影响。因此,你自己就首先要成为有道德的人。

良好的师德师风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在制度约束的基础上,也需要广大教师提高自律意识,自觉改正自己生活、工作中的不良习惯,在学生中树立起良好的师德师风。

我认为要提高自身的师德师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老师的影响而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尊重学生。每一位大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我们要把学生平等看待,不能把学生当下级随便呵斥。只有我们把学生看重了,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了,他们才会尊重老师,愿意学习这个老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努力进取。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积极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以身作则。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

以上是我对师德师风的一些总结。我将坚持不断的学习,使自己能在不断更新的知识中汲取营养,能够把自己所学奉献给学生,更会在道德和作风方面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高校教师师德总结二

为了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使广大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为我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根据新时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新需要和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按照市教育局文件要求,结合xx中心学校的部署我校全体教师积极参加了学习,提高认识、对照检查、认真扎实地开展了师德主题学习活动,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组建了领导小组,加强了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本次师德主题学习活动的组织领导,全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以张xx为组长、以陈xx为副组长,以全体教师为成员的“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师德主题学习活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并对领导小组成员各自职责做出了明确的分工,做到了任务到人、责任到人,领导小组的成立,为全面完成师德教育活动各项工作任务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精心部署,周密安排

学校专门召开了领导小组会议,认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xx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以“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为主题的师德主题学习活动的通知》,xx中心学校关于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的工作安排,研究制订了《xx市xx小学“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师德主题学习活动实施方案》,对整个师德学习教育活动做到了精心部署,周密安排。

三、积极动员,认真开好动员部署大会

为使我校“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师德主题学习活动迅速开展,学校专门召开了“‘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师德主题学习活动”动员大会,对本次师德主题学习教育活动做了整体安排。其次,对我校部分教职工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个别教师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不强,工作缺乏事业心,不讲奉献、只求索取,缺乏进取心、满足现状,工作缺乏研究探索,教育管理学生方法简单,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组织纪律淡漠、法制意识淡漠,不能正确对待组织和他人等九个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了重点指出,并对本次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动员部署大会的召开,为整个师德学习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领导带头,率先垂范

在师德主题学习活动中,校领导坚持带头学习,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要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点,多学一点,能要真正坐下来、静下来,集中精力,聚精会神,保证了学习时间,保证了学习质量,能深入专业组,带头发言,带头评议,带头剖析自身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带头整改等,以校领导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了整个师德学习教育的顺利开展。

五、认真扎实,保质保量完成了学习任务

在学习教育阶段,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的通知、黄庄中心学校关于师德主题学习的文件,在学习方法上,采取了集中学习、分组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办法,保证了学习时间和学习质量,全体教职工做到了工作学习相结合,保证了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习教育活动“两不误,两促进”,保证学习任务按期完成。

在对照检查、剖析评议阶段,学校专门召开会议,校领导深入教师一线,带头对照检查,分析评议自身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全体教职工认真撰写分析材料,全体教职工逐人评议,剖析材料能触及问题的本质,做到了对存在的问题不遮遮掩掩,取于揭丑亮短,重点剖析了师德师风方面的问题,剖析原因深刻,努力方面和整改承诺书明确可行。

高校师德现状与对策研究 第3篇

关键词: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07)12-0119-02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及其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为了解当前高校师德状况,以期为高校和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师德建设提供参考,2007年3月-6月,我们对分布在四川省的部分高校的师德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本次调查采取网上问卷调查与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共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21所高校的5317名教师和5128名学生参与了网上调查,答卷有效率为100%。从调查范围和调查对象的构成情况来看,调查样本基本上反映了总体的一般状况,因而调查样本较好地反映了总体的特征,调查结果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一、师德现状

调查表明,当前高校教师总体的道德素养、职业操守、专业素质、教学科研水平等都是比较高的,符合党和国家对高校教师的要求,也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评价。

(一)普遍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关注国内外大事,政治鉴别能力增强

调查表明,高校教师普遍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政治态度正确,政治鉴别能力强,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认识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能坚持正确的观点。90.78%的教师同意“执政能力建设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85.1%的教师认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80.5%的教师赞同“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89.03%的教师认为“我们要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92.67%的教师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持乐观态度,83.55%的教师对于“经济社会快速、协调、持续发展”一题的回答是“非常乐观、比较乐观”。

(二)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执教水平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教师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向上。80%的教师同意“劳动和奉献是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准”,91.66%的教师赞同“教师应该是全社会的表率”,96.06%的教师赞同“教师应该坚持高尚情操”。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教师关注自身教学科研能力的增强,严谨治学,专业水平较高。赞同“教师应该不断提高科研能力”、“教师应该有丰富的知识”、“教师应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给学生传授更多有用的知识”的教师比例分别为97.75%、99.3%、99.23%、98.44%。

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成长,注重教书育人,除了上述的道德修养高、敬业精神强、专业水平高之外,还可以从下述调查情况得到体现。98.46%的教师赞同“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98.4%的教师在教学中会听取和改进学生的意见,80.28%的教师“发现某学生有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时”会“主动关心,及时提供帮助”。

(三)关注学校教学环境的改善,对所在学校的工作作了肯定的评价

调查表明,广大教师普遍关注学校的教学环境,对所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作了肯定的评价。85.08%的教师认为“学校关心教师的成长,为之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82.13%的教师认为“学校尊重教师,教师的主体地位体现比较明显”,96.73%的教师“热爱学校,关心集体,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中,自觉维护学校声誉”,96.47%的教师认为“学校重视师德建设”。在加强师德建设方面,大多数教师也非常认同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教学科研工作氛围等措施。

二、存在问题

尽管当前高校教师师德状况总体较好,但还存在着诸如学校的师德建设工作力度不够、极少部分教师的师德素养与合格的人民教师还有较大差距等问题。

(一)少部分教师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实用主义和功利性倾向

在价值取向上,要求解决有关切身利益和实际问题的呼声较为强烈。对于“您认为影响发挥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一问的回答,有44.29%的教师选择的是“分配不公,心理不平衡”,有71.62%的教师选择在高校工作的主要原因是“职业稳定”,有21.31%的教师的职业理想是“赚钱养家,生活无忧”,实用和功利性倾向明显。

(二)少部分教师敬业精神不强,“全员育人”的意识不强

调查显示,有少数部分教师道德修养较差,敬业精神不强,不太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全员育人”的意识不强。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反应,有24.84%的教师会“一般不予干预”;“当班上某个同学上课时不遵守课堂纪律”时,有21.1%的学生认为老师通常的做法是“置之不理”;有19.94%的教师认为“教师教好书就行了,育人是思政人员的事”;有46.7%的教师课后不和同学一起讨论问题或偶尔讨论问题。

(三)对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表示担忧,对学术评价机制、教学环境等方面的问题给予关注

调查表明,教师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一直予以高度关注,期待高等教育的改革继续深化。在座谈会上,很多教师都谈到了对目前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担忧,如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在部分教师中存在的急功近利的浮躁现象、学校师德建设力度不够、制度不健全等。有的教师还谈到,有的高校在学术评价机制方面不尽合理,导致了学术腐败现象的愈演愈烈之势。一些教师只管发论文、拿项目,埋头做基础研究、做原创性研究的人越来越少,给本科生讲授基础课的教授、博士生导师越来越少,这些都不利于高校的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对策建议

(一)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

一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办学观念,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从制度上和政策上维护广大教师的基本权利和合法利益,通过多种途径,为广大教师搭建自主发展的平台,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二要深刻认识师德建设在高校发展、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师德建设活动,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二)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地位,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舆论氛围

由于我国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师职业远没有真正成为受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因此,要进一步把各项尊师重教的有效措施落到实处,加大对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大力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为师德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撑和舆论保证,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三)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师德建设

首先必须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倡导严谨的治学精神,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其次,要通过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教学经验交流、思想感情交流和文艺体育活动等来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力倡导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四)优化高校内部教育管理制度,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完备的制度体系,是师德建设有效保障的关键所在。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构建起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用合理的制度来塑造师德。第一,通过开展系列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宣传师德方面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强化教师道德自律意识等途径,构建师德教育机制。第二,完善考评体系、强化监督机制,建立科学的师德评价机制。第三,深化师德制度建设,引入竞争管理制度,建立系统完善的师德约束制度,从责任和义务上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约束和规范。第四,通过成就激励和物质激励,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进一步增强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教书育人的意识,鼓舞教师自觉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

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只有政府、社会、学校和教师各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强大合力,才能全面推进师德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林伟健.高校师德建设概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樊小东.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15).

[3]孙福疆.略论高校师德建设的环境与途径[J].党史博采,2007,(6).

[4]林桂梅,陈稷玲.论社会转型期高校师德建设的难点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7,(6).

[5]吴勇.以人为本: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根本[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7,(2).

浅析高校师德建设 第4篇

一师德的含义

在教师应具备的各种素质中, 有一种素质是具有根本意义的。它渗透在教师职业活动中的各个方面, 随时随地发挥着作用。这种素质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

怎么定义师德?所谓的师德, 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师德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岗位上从事职业活动时应当自觉遵守的道德。

二高校师德建设的意义

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是社会发展的外在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科技快速发展, 市场经济秩序正在建立, 网络文化渐成强势, 这些都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各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层出不穷, 如何跳出分数第一、智商第一等应试教育的樊篱, 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去, 对教师个人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教师的发展不仅是知识、技能层面的问题, 其核心是观念层面的问题。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行为善恶标准和观念意识, 不仅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而且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对各种关系和矛盾加以调节和解决的重要依据。只有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教师才会爱岗敬业、以身作则, 才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才会成长为一名受学生爱戴、家长敬重、社会认同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三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对策

1. 加强学习, 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教育观念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师德师风的灵魂。所有教师都应认真学习科学理论, 联系实际, 改造思想, 不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心国内外大事, 紧跟时代,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不断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更新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发展观;自觉把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联系起来, 增强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 培养学生健康成长。

2. 完善制度, 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

加强师德建设, 除了教师自身的自觉性和良好的素质外, 明确师德规范对于提高师德建设水平、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也是很重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都对师德提出了明确要求, 基本上形成了教师道德规范体系。我们还要从实际出发, 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教师的师德规范和各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并在完善制度、规范师德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使广大教师真正将制度规范融入道德理念。

3. 优化环境, 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

加强师德建设, 不但要对教师提出要求, 而且要帮助教师创造达到这些要求所必备的条件。通过丰富校园生活, 弘扬民族文化, 强化师德理念, 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 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亲身体会到教师工作的崇高感和幸福感, 也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向心力和人格魅力。同时, 学校要关心、理解、体贴教师, 切实解决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把思想道德建设寓于多做实事之中, 通过细心、周到的工作, 为教师创造“多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师德氛围。

4. 重视考核, 强化师德的激励机制

加强师德建设工作, 在重视思想教育的同时, 还要以激励机制为杠杆来推动。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 对认真履行师德师风义务, 表现优秀的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评选“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德育工作者”“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方法, 树立先进模范典型, 积极、灵活、形式多样地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 如举办师德报告会等。同时, 把师德规范纳入教师考核指标体系中, 如通过自我总结、学生测评和组织考核等方法对教师在教学中和课外辅导中的工作责任心、治学态度、教改精神、教学效果和为人师表、育人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 可以在岗位津贴、课时酬金、住房分配、职称职务晋升等方面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 提高其物质待遇。

摘要:高校师德建设关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和未来, 加强师德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师德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师德的建设也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师德建设对于促进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加强师德建设, 必须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 树立新的学生观, 努力弘扬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

关键词:师德建设,高校,意义,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周济.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努力造就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10) [1]周济.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努力造就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10)

[2]杨蓓.师德建设的内容与要求[J].科教文汇, 2007 (9) [2]杨蓓.师德建设的内容与要求[J].科教文汇, 2007 (9)

[3]姚林群.当前师德培训的问题与策略分析[J].中小学教育与管理, 2007 (8) [3]姚林群.当前师德培训的问题与策略分析[J].中小学教育与管理, 2007 (8)

[4]谭凤林、周克武.论新时期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J].新西部, 2007 (7) [4]谭凤林、周克武.论新时期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J].新西部, 2007 (7)

[5]姜艳华.论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界, 2007 (10) [5]姜艳华.论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界, 2007 (10)

高校教师师德禁行行为 第5篇

不得有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的行为;

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

不得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

不得有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

不得在招生、考试、学生推优、保研等工作中徇私舞弊;

不得索要或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财物;

高校师德建设工作机制探析 第6篇

【关键词】高校 师德 机制 研究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社会给予教师的崇高地位和作用,法律规定教师的崇高职责和义务,教育改革发展赋予教师的责任和使命,这些都要求必须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师资保障。

一、师德及师德建设现状简析

进入21世纪以来,广大教师继承和发扬优良的师德传统,思想观念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努力与改革同行,与现代文明的发展同步。尽管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生源质量有所下降,而校园教育教学秩序井然,究其原因,教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然而,由于市场经济一些负面效应的影响和渗透以及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存在“一好三少一低”的情况,在保持好的主流的同时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例如:一些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知之甚少,不愿深入学习社会主义理论,不能够正视国情,造成信念上的动摇,政治上的冷漠,工作上的懈怠;一些教师对教书育人的义务承担过少,对个人利益追求过多,导致对教书育人神圣职责的轻视、疏离与淡忘;一些教师对爱岗敬业的责任履行甚少,对教师这个岗位一方面作为“保饭吃”的基本阵地,另一方面又不愿尽职尽力,导致一些教学事故的发生;一些教师作为公民具有的基本素质过低,导致上课出现不文明用语、侮辱学生的情况;等等。这些问题出现在部分教师身上,突出反映在少数青年教师身上。目前,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体,其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直接影响到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关系到高校的长远发展,一些不良倾向不容忽视。

与此同时,尽管各高校在加强师德宣传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与目标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从师德工作机制看,学校各部门紧密配合、推进师德建设的合力还没有完全形成;从师德建设对象看,一大批青年教师相继走上教学科研第一线,特别是80后青年教师队伍,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任务将十分繁重;从师德研究角度看,虽然各高校始终坚持师德工作的重要地位,但对师德工作本身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创新。

二、加强师德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师德建设作为塑造人格的系统工程,必须开辟新途径,创造新方法,探索新手段。就内蒙古工业大学而言,应建立并完善“以教育为基础,以制度为保证,以活动为载体,以典型为示范,以考核为手段”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确定一套师德建设规范,制定一套师德建设实施办法,推出一批师德典型,启动一批师德建设活动立项,搭建一系列师德建设的有效载体,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向基层延伸,增强基层工作的实效性。

(一)强化教育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基础

陶行知先生说:“要人敬的,必先自敬的,重师首先师先重。”就是说明在师德建设过程中,教师本身是主体和内在因素。近年来,内蒙古工业大学认真分析师德状况,在强化师德教育、树立优良教风方面大做文章。坚持教职工理论学习制度,注重研究回答教师中普遍关心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引导广大教职工把理论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与个人思想状况结合起来,提高认识,澄清是非。在学习中特别围绕“办一个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这样的大学”“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等问题,就更新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就加强德育工作、调整专业布局和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师资水平等方面开展大学习、大讨论,为学校改革的深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做专题报告,举办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开展“十佳教师”“三育人”评选表彰宣传活动,对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等,积极引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率先垂范,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今后一段时期,学校应进一步加大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的选树、宣传力度。开展宣传工作“亮化工程”,挖掘广大教职员工在平凡岗位上的业绩,并运用多种形式宣传优秀教师的事迹,在全校掀起师德宣传教育的新高潮。出台《师德建设活动方案》,继续开展“十佳教师”评选、“优秀教师报告会”“师魂”宣讲等特色活动。以“大爱”为主线,以“典型”为示范,开展“大爱——工大教师看师德”主题实践活动,包括“教授看师德”“院长看师德”“书记看师德”“一线教师看师德”“行政人员看师德”“教辅人员看师德”等一系列专题,逐步建立教授、院长、书记、教师、行政、教辅“六位一体”的师德建设层级体系,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学术风范。

(二)完善机制是加强师德建设的有力保障

法律制度是师德建设的强大外援和重要保障。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成为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历史性文献;之后,国家教育行政机关相应制定了一系列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其中就包括了2012年制定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成为推动高校师德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实践中,各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从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入手建立了一系列教职工职业道德规范。多年来,内蒙古工业大学先后制定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并随着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多次进行修改补充。近年来,学校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教师年度考核要将师德表现作为重要考核内容,要将师德考核结果作为职称评定、津贴发放等的重要依据”。在每年制定的教职工工作实绩考核方案中,都据此执行。师德规章制度中增加的“一票否决”的师德考核内容,切实保证了师德制度建设的实际效果。

今后一段时期,学校应在实施以上师德规范的基础上,顺应当前形势进一步修订。结合人事聘任制度改革,确立教师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标准,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学术风范。建立师德激励和约束机制,制定《师德建设考评办法》,定期评选和表彰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和师德标兵,为教师遵守职业道德提供现实示范,对违反职业道德造成恶劣影响的教职工及时予以处理,净化师德环境。出台《师德建设活动项目管理办法》,启动师德建设活动立项,支持基层单位开展具体、有成果的师德工作,以师德立项推进师德研究的深入开展。

(三)创新载体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师德载体对师德建设这一内容的建设至关重要。座谈、报告、讲座、评比表彰、研讨等形式,比赛、演讲、文艺演出等活动,参观、走访、观摩等实践,广播、报纸、电视、宣传栏等媒体,作为传统载体在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功不可没。

如何在传统媒体继续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利用新媒体强化师德宣传、教育,成为摆在高校师德建设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全新的、紧迫的挑战。近几年,内蒙古工业大学以传统媒介为依托,利用新技术创新载体,充分发挥校园网、手机报等新媒体的功能,更好地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师德教育目的。2008年在宣传部主办的新闻网上专门开设了师德建设专栏,2011年正式开通了《新华工大手机报》,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实现了“陆海空”全覆盖,有力加强了对教师的思想引领。

今后一段时期,学校可以根据师德建设工作实际,进一步增加载体的形式,针对教育对象选用恰当的载体,如针对80后教师选用活泼新颖甚至有挑战性的载体;丰富网络载体方式,如开通师德微博,进一步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创新活动形式,如开展征集、宣传、推广“师德铭”活动,号召全体教师参与,通过教师自己创作、自己朗诵、自己歌唱“师德铭”的过程,充分发挥教师自我教育、自我建设、自我提升的作用,起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效果。

师德建设是高校一项根本性、长期性的工作,师德建设重在实践。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必须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必须积多年工作之功,傾全校师生之力,扎扎实实逐步推进师德建设,才能真正达到以正确的方向引导人、以远大的目标激励人、以理论的逻辑力量说服人、以人格的力量感召人、以真情实意打动人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我国高校教师师德状况研究 第7篇

关键词:教师师德,师德教育,师德研究

教师师德概述

1. 师德的含义

师德, 又叫教师道德或教师职业道德, 是指教师在从事自己本职工作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具备的道德品质。这也是狭义上的理解。而广义的师德包括两点:一是指教师的明显导向作用, 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二是指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隐性引导, 力求做到开启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1]

2.教师加强师德修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 教师师德是一名教育者必备的基本素质。

(2) 教师师德是教师职业必备的基本条件。

(3) 教师师德是教师的核心灵魂。[2]

(4) 高校教师的师德对大学生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4]

1. 高校教师常常重视自身业务工作、轻视思想政治学习

教师肩负着培育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既要德才兼备, 达到师德的基本目标;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保持与时俱进。

2. 高校教师往往重视言语、轻视以身作则

部分高校教师言行不一, 课堂上给学生讲传统美德, 或教育学生热爱专业、热爱科学, 而课后却言行不拘小节, 不遵守公共秩序, 待人虚伪, 不能与他人团结合作。

3.高校教师常常过分重视科研、轻视教学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任务, 是教师的主要工作, 师德的基础是爱岗敬业, 教学必须是其工作的重心和落脚点, 科研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辅助教学, 要将科研的新成果填充到教学内容中去, 这因为学生才是学校的主体。

4.高校教师时常只注重教书而轻视育人

部分高校教师只满足于课堂教学或只顾完成教学任务, 上课只是为完成教学量, 不与学生沟通交流。往往把“育人”看作是政治思想工作者的责任。

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的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下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了多元的价值理念和社会思潮。[4]高校处在思想文化碰撞的最前沿, 受其影响更为深刻。

2. 高校本身对教师师德建设重视度不够。[5]

第一, 师资培养和使用中重才轻德。实践中, 高校教师的选聘出现了对师资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上的偏差, 并不是所谓的德才兼备。

第二, 师德宣传教育的淡化。在众多高校中往往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投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 而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尤其是师德的宣传教育相对淡化、弱化。

第三, 高校的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高校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 有利于教师教学思路的拓展, 教学方法的创新, 但也给教育教学评价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3. 高校教师自身不注重师德的培养和提升

由于现在社会工作的激烈竞争, 生活水平的不断上涨, 高校教师往往为了生计、职称、薪酬, 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业务的发展上, 过分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物质的索取, 用庸俗化的生活标准看待生活。

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的对策建议

1.高校要高度重视教师师德的宣传教育

高校是教师重要的培养基地, 也是思想创新和传播的重要地方。但是, 社会上各种思潮对教师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高校要把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到重要的位置, 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地位, 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引导和帮助教师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6]

2.高校要重视师德建设保障体系的建设[7]

第一, 制订完善的师德规范。高校应该根据教育部或相关职能部门制定颁布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 提出具体的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明确的师德标准。

第二, 创立相关教师师德资料库。在教师进入学校之后, 在接受师德教育的同时完善教师本人的师德资料。

第三, 完善师德考评制度。根据有关的师德标准规范, 高校可以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

第四, 健全师德监督机制。监督机制包括奖励机制和惩处机制, 针对不同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理。

3. 高校教师从自身出发, 提高师德素质

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关键因素在于教师自身。[8]

4. 从社会角度上看, 营造遵纪守法和维护社会公德的良好氛围

师德建设需要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环境。切实保障高校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维护高校教师的合法权益。特别要对坚守教育精神的教师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心诚意的支持, 合理评价教师。

参考文献

[1]钱艳芬.和谐视野下的高校师德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3:84.

[2]张建群.新时期如何加强高校师德建设[J].师德师资, 2009, 5 (上旬刊) :11.

[3]张巍.对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1:141-142.

[4]薛腾飞.关于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 2010, 1:154.

[5]钱艳芬.和谐视野下的高校师德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3:85.

[6]胡锦涛.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N].人民日报, 2007-09-01.

[7]高娟.探析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J].人力资源管理高校教育工程, 2010, 5:98.

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 第8篇

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高校”“师德”为主题检索词检索到的结果表明,伴随着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以“高校”“师德”为主题的研究论文数量即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这一段时间也恰恰是高校大批引进青年教师的时间,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高校师德所受到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表明目前高校青年师德建设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师德调查结果分析及师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本文在前人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搜集到了山东、辽宁、广东、湖南、湖北、河南、重庆、山西、广西、四川、新疆等11个省市自治区89所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省属或者市属本科高校)在2006年至2010年之间的调查数据,以期从中发现更具代表性现象。本次共得到有效问卷12042份,其中教师卷5782份,学生卷6260份。通过将不同问卷中类似问题合并整合,发现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重视科研,忽视教学,缺乏敬业精神。

爱岗敬业自古以来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主流来看,绝大部分教师长期以来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但是近几年高校青年教师总体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当前,近半数的青年教师同意“科研重于教学”的观点,这显然与地方高校自身“教学型”或者“教学科研型”的定位是相冲突的。

科研是高校教师提升自己、服务社会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但高校毕竟不是科研院所,科研的主要落脚点理应放在教学上,将科研的新成果填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为教学服务。但部分青年教师学术功利化倾向严重,颠倒并割裂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工作却只是应付差事,上课仅仅是为完成教学任务。

综合对比反映了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对“青年教师的敬业精神”这一问题的看法,教师表示“一般”和“不满意”的共占总数的19.3%,而学生方面则为23.3%,表明青年教师的敬业精神亟待加强。事实上,青年教师“缺乏敬业精神”的现象由来已久[1][2][3],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课迟到,早退,备课不认真,甚至根本不备课;教学内容陈旧,不能及时更新讲义;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形式单调枯燥;甚至有的教师为了较高的考试成绩和评教成绩,讨好学生,考试前搞突击复习,无原则性地指导重点,划范围,或者变相透露考试题目;阅卷不认真,缺少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随意给分;个别教师以单纯的赚钱为目的,热衷第二职业,在校外到处兼职,把副业变成了主业,甚至有的将精力集中在炒股、经商等方面。

2. 只教书不育人,对学生缺少关爱。

“教书育人”既是教师对社会应尽的职业职责和道德义务,同时也是社会赋予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当前,广大高校教师育人意识不断增强,大部分教师都认识到“育人”的重要性,但是把“育人”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青年教师对学生的熟悉程度”这一问题调查结果表明,高达22%的青年教师对自己任教的学生不熟悉,这一现象表明在当前的大学课堂里,不少青年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不多,对学生缺少关爱,育人意识淡薄。其实很多业务课教师缺乏全员育人的理念和修养,甚至认为只要不违法乱纪,教好专业知识、对得起良心和工资就行,关爱教育学生是政工干部和辅导员的工作,与己无关。部分高校个别青年教师不能坚持以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感染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任意宣泄对社会、对学校的不满情绪,或有意无意流露出消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或发表违背社会主导价值观的错误言论。

3. 学术道德失范,表率作用欠缺。

高校教师的职业特殊性要求其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处处彰显“为人师表”的风范。然而,当前少数高校青年教师不注意自身修养,师表意识淡薄,甚至严重背离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将教师和学生对于“青年教师的表率作用”这一问题的看法做了对比,教师表示“一般”和“不满意”的共1300人,占总数的22.5%,而学生方面则为1758人,占总数的28%。近几年,高校青年教师连续不断的负面新闻报道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了目前高校青年教师的表率作用愈来愈差。

随着地方高校科研、职称评审的压力越来越大,学术腐败也越来越严重。学术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形式有:抄袭剽窃、任意署名、评审不公、会议经济、导师经济、变相买卖文凭、潜规则横行等种种不良现象。一方面严重污染了学术环境,影响了学术声誉;另一方面也在学生中造成了负面效应和不良影响。此外,部分青年教师言行不一,课堂上讲爱国守法、淡泊名利、实事求是、诚实守信、言行雅正,但课后却追名逐利、弄虚作假、自我化倾向严重、对领导阿谀奉承、奴颜婢膝、对待学生颐指气使、自以为是等。

二、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校教师师德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 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一方面激活了人们的竞争意识—追求效率、创造价值,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个人功利主义膨胀。此外,由于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法制还不够健全,管理制度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道德的滑坡,而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失范不过只是其中一个缩影而已。

由于多数青年教师就业不久,待遇偏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甚至不少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工资收入甚至不如本校基层管理人员,而工作压力却远远超过这些人,急速膨胀的房价更是将不少青年教师变成了房奴。心理不平衡以及诸多现实问题导致一些青年教师很难静下心来搞好自己的业务,而社会上日益横行的“拜金主义”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思想的蔓延。于是不少青年教师开始寻求“自身价值最大化”,开始信奉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多给钱多干活,少给钱少干活,不给钱不干活,对学生缺乏责任感,出现了学风浮躁、缺乏诚信、以教谋私、钱分交易等失德行为;甚至少数青年教师通过荒废本职工作来获取高额利润,通过剽窃、造假等不正当手段掠夺别人成果使自己获利。

2. 考评制度的片面性产生的误导。

高校对教师进行的考核评价与教师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个人利益直接相关,因此,它对高校教师影响最大。而目前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导向下,国内各地方高校为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实现“大跨越”、“大发展”的目标,过度重视教师的科研水平,发表论文水平、科研经费总量、专著成果等级、学历层次等已经成为教师的岗位考核、职称评定、先进评选、项目申报的硬性条件和主要标准;部分高校还设立了学术骨干教师岗位津贴、科研成果奖励、高水平学术论文嘉奖、科研项目学校配套支持等科研激励政策,来促进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而个人工作作风、职业道德、教学水平等软性指标往往不是考核的重点。即使是在目前各地方高校推行的教师岗位聘用和考核方案中,教学水平、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指标也难觅其宗。在这种“重科研轻教学”、“重业务轻道德”的政策引导之下,青年教师为了尽快解决自身的职称、住房、收入水平等相关问题,普遍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自身学术水平的提升上,无形中忽视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在这种不合理的考评体系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师德管理、监督、考核机制,致使教师放松了对自己的师德要求,导致学术腐败的盛行。

虽然目前师德建设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视,但师德考评至今仍然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现有的师德考核指标缺乏理性指标,弹性大,操作性差,在师德考核时往往流于形式,这种流于形式的考核,实质上仍未把师德标准纳入人才评价体系中[4]。虽然部分高校简单地把评教结果作为考核教师师德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容易操作,但现行的评教制度是一套较死板的指标体系,在实际评教过程中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有待进一步改进[5][6]。

3. 高校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一个健全的管理体制是高校良好师德形成的重要保证,但是目前我国地方高校依然行政化色彩浓厚,“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变成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决定制”,实施的是“以人治校”而非“依法治校,以德治校”。本应在学校重大事情决策以及教师工作考评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教授委员会变成了形象工程,而有的地方高校甚至根本不设此类组织,导致出现“一言堂”、外行人管内行人的不良机制。

在这种不完善的管理体制下,行政管理之类的教辅岗位明显表现出相对教师岗位的优越性,工作压力小,个人收入高;此外,由于校内的各类条例制度(例如,绩效工资制度、岗位聘任和考核制度)多数是由这些岗位上的人起草制定,因此在考核条件和考核标准上,往往对教师岗位坚持从高从严,而对行政管理岗位则从低从宽,进而滋长了教师的官本位思想。从高校内愈演愈烈的裙带关系,到趋之若鹜报名参加内部公开聘任行政管理岗位的人员,足以证明了这种管理制度的缺陷性。因此,教师不再甘于教学与科研岗位,千方百计想获得一官半职,教学、科研成果畸变为一些教师走向仕途的“敲门砖”。这对青年教师的影响极坏。

同时,由于地方高校教学和科研资源相对贫乏,在这种不完善的管理制度下,通过权力寻租获得有限的资源分配就在所难免。在各级各类项目申报、奖项评选中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领导挂名”现象,而处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因为“无人无权”只能被挤掉,严重挫伤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4. 教师自身因素。

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师德建设的成败与否,它是高校进行师德建设的基础。随着教师队伍的急速扩大,教师素质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一部分青年教师刚毕业就被推上了讲台,对教师职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并且多数青年教师阅历浅,经验不丰富,抗干扰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比较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传身教时刻影响着学生。故其对师德的追求很容易被“票子”、“帽子”、“车子”、“房子”等实际物质利益的追求所影响,因此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至关重要。

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思考

1.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考评、监督和激励制度。

之所以在地方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中出现“重视科研,忽视教学,缺乏敬业精神”现象,目前高校中普遍实施的片面考评机制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只有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教师考评、监督和激励制度,才能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提高教学质量,真正爱岗敬业。

因此,解决教师职业道德问题,(1)需要完善我国现行的职称评定制度,将教学质量和职业道德具体量化作为重要的硬性指标列入职称评定体系中,让评教更加科学合理。(2)要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把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并渗透到教师的职务晋升、评优奖励、项目申报等各个方面,使之逐步走上日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3)要注重师德监督体系的反馈环节,教师通过了解师德监督结果的反馈情况可以完成对自身师德表现的诊断,这样有利于教师明确自己在哪些方面要继续发扬,哪些方面要着力改进。

2. 进一步健全高校内部的管理制度。

(1)通过设立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代会等形式,提高教师在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中的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减少对学术研究的行政干预,让行政权力逐步退出学术研究的具体领域,避免以行政权威压制学术权威、以行政权力代替学术权力、以行政管理代替学术管理等现象。(2)要精简机构。严格定编设岗,调节教师与非教学人员的比例,加强管理和教辅部门编制的控制。

3. 遵循以人为本,切实关怀教师物质需求与精神提升。

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有着利益牵挂和俗世欲求的普通人,不能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而无视教师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基本需求。那种排斥教师利益的道德本身是缺乏感召力和生命力的,要把师德教育与教师的切身利益、自身发展、立业需要等结合起来。高校教师是具有较高文化层次和知识水平的人,他们也有作为人的本能的需求,有着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现实需要,诸如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继续教育等方面的需求[7]。

4.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1)在录用新教师时,建立完善的选拔机制,对新教师的录用,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录用,不仅要重视对录用人员业务水平的考核,还应重视对其思想道德状况的考察,将业务水平的考核与思想道德状况的考察结合起来,把那些真正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人才选拔到高校师资队伍中来。(2)要重视青年教师师德教育,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列入学校党委行政工作的议事日程,与教师的继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教师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教育,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行为规范和教书育人观念的形成。

摘要:通过调查分析:重科研,轻教学,缺乏敬业精神;只教书不育人,对学生缺少关爱;学术道德失范,表率作用欠缺已经成为地方高校教师师德失范的主要特征。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片面的教师考评制度、亟待完善的高校管理体制等是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考评、监督和激励制度,健全高校内部的管理制度,关怀教师物质需求与精神提升,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则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对策

参考文献

[1]邹大勇.高校高层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5):97-98.

[2]张寅红,张彤彤.社会转型期高校师德失范环境因素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8,(14):77-79.

[3]魏晓,燕金博.利益观视野下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7):149-150.

[4]梁庆周.当前我国高校师德问题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5-26.

[5]杨宏伟.论当前高校教师评价不当对师德建设的负面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S2).

[6]黄晓星.“学生评教”意欲何为[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3).

高校师德 第9篇

一、辅导员师德的探析

中共中央16号文件指出:高校辅导员是普通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师德建设在高校师德建设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稳定发展。

高校辅导员的师德与高校普通教师相比, 既有共性, 也有其特殊性。共性表现在:一是无私奉献, 甘为人梯;二是忠于事业, 热爱学生;三是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四是求真务实, 不断创新。其特殊性表现在:一是政治性, 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要求辅导员政治坚定, 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二是引导性, 要求辅导员在实际工作当中要正确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三是模范性, 要求辅导员注意言行举止, 成为广大学生学习的表率。

二、辅导员师德建设现状与问题

当前, 辅导员师德状况从总体上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 大多数辅导员队伍政治坚定, 理想远大, 作风严谨, 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对学生关爱有加, 对工作勤勤恳恳, 尽到了教师的职责。但值得注意的是, 师德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也日渐显现,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政治理论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客观原因上, 由于辅导员忙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 难以保证有充分的时间投入政治理论学习, 主观原因上, 一些辅导员来源于其他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在政治理论的基础方面较为薄弱, 此外, 有的辅导员自身忽视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 片面认为政治理论务虚, 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有限, 也有一些辅导员认为自身的工作经验能够解决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 而无需坚持理论学习。实际上, 随着我国进入转型期, 在社会思潮多样, 价值观多元的情况下, 尤其在涉及到重大问题和立场问题时, 政治理论素养的不足难以全面客观地向高校大学生说明和解释, 辅导员也就难以获得学生的认可和信任。

(二) 岗位责任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 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为1:200, 但是在现实中大多数高校辅导员至少要管理300多名学生, 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纷繁复杂, 对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造成一定难度。另外, 对于辅导员来说, 主观上没有真正意识到辅导员工作职责所在, 认为自己是学生的“保姆”, 帮助学生解决一些事务性问题就是自己的职责所系, 而对于如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方面没有过多关注。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 树人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岗位责任, 而树人又涵盖思想、能力、素质等多个层面。由此可见, 辅导员的岗位责任重大且神圣, 对岗位责任的认识要从“保姆意识”中脱离出来, 转变为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育人意识”。

(三) 综合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辅导员岗位要求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熟悉教育政策和法规, 同时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 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并且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当前, 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 管理的学生与自身所学专业也不尽相同, 在日常的心理健康、职业规划和专业教育中, 普遍意识到专业能力不足, 尤其对于刚入职的辅导员, 在面临多种多样, 纷繁复杂的学生问题时, 往往感到无从下手, 缺乏专业教育知识的支撑, 担心自身的做法不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反而会加剧问题的复杂程度, 可能会失去学生的支持和信任, 辅导员自身也会感到泄气。因此, 辅导员要不断加强综合业务能力的学习, 不断积累和总结良好经验, 为解决不同难度的现实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四) 模范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强化

辅导员是高校中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师之一, 辅导员的言行举止时刻影响着身边的学生, 有些辅导员在与学生接触中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言行举止, 将工作中的坏情绪和负能量传递给学生, 比如抱怨对工作环境和待遇的不满, 又比如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 自己却失信于人, 引发学生的反感, 辅导员的模范引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三、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途径

在高校德育工作当中, 辅导员发挥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育人必先自育, 辅导员自身如何加强师德建设,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结合本人辅导员工作,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在加强师德修养上下功夫实现以德育人

岳飞有言:正己而后可以正物, 自治而后可以治人。大学教师的重要职能不囿于传授知识技能, 更重要的在与对学生思想、行为、价值观的引导。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 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加强师德修养, 提升人格品质, 恪守道德规范, 在日常工作当中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 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在涉及到学生切身利益的评奖、评优和入党问题上, 更是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实事求是和全面客观地评判学生, 决不能因为跟某个学生或学生家长关系好, 在这些问题上出现倾斜, 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感。在解决人际关系和宿舍关系等敏感问题时, 要坚持实事求是, 公正无私的基本原则, 全面客观地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弘扬清风正气, 摒弃歪风邪气, 不断总结和反思自身的不足, 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榜样, 实现以德育人。

(二) 在提升业务水平上勤学习实现以学育人

习近平指出, 打铁还需自身硬。辅导员要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 提高自身素质势在必行。思想政治工作集政治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 同时高校大学生处于一个价值观多元的社会环境中, 各种思潮充斥其中, 有些大学生集体意识淡薄, 功利思想浓厚, 学习态度散漫, 大学生思想出现困惑或混乱, 对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了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 这就要求辅导员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从学习理论知识入手, 在提升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上下功夫, 通过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学习良好的工作经验并加以运用, 切实把握学生思想脉搏, 切实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另外, 除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学习之外, 在奖助贷、心理、组织管理等常规工作当中, 辅导员也要认真学习业务知识, 掌握工作技能。此外,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 大学生群体倾向在新媒体平台表达意见和交流思想, 这就要求辅导员学习新媒体的特点, 以新媒体的话语方式同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将线上和线下两种交流方式结合起来, 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时代在发展, 思想在进步, 辅导员唯有紧跟学习步伐, 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库, 才能实现以学育人。

(三) 在关爱学生成长上用心力实现以爱育人

辅导员在学生工作当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关爱和关注每一个学生, 需要辅导员在实际工作当中要有“四心”。首先是爱心, 大学生离开父母, 告别家园, 只身一人来到大学这个陌生的环境, 更加需要爱的关怀、滋润和温暖。爱心是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对学生施之以爱, 动之以情, 尤其对于家庭贫困和单亲的学生, 应多给与关爱, 在学习、生活和实践方面给予鼓励、支持和引导, 帮助他们树立求学和生活的信心, 直面现实中的困难和不幸, 提升他们的抗压能力。其次是责任心, 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千头万绪, 纷繁复杂, 但学生工作无小事, 有些工作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 稍微不慎就可能造成学生利益损失, 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有责任心;再次是细心, 学生中的一些问题可能不会向辅导员汇报, 但是问题一旦长时间得不到解决, 就容易引发大问题, 比如宿舍关系和贫困生心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辅导员就要通过眼睛和耳朵细心地了解、发现和解决学生中的实际困难, 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比如了解到某同学经常不去上课而在宿舍, 这种情况就要及时前往宿舍了解情况, 同时向其他同学询问, 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再有是耐心, 辅导员工作繁琐而又突然, 需要我们在面向学生处理问题时做到平心静气, 耐心细致地了解情况, 把控自己的情绪, 顺利地解决问题。

三寸粉笔, 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 一生秉烛铸民魂。作为高校辅导员, 承载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光荣使命, 承担着圆就育才梦的艰巨任务, 机遇与挑战并存, 光明与希望同在。铸高尚师德, 圆育才梦想是高校辅导员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无论是师德认识的提升, 师德情感的陶冶, 还是师德行为的养成, 都需要“玉汝于成”的过程, 这要求我们在艰辛而漫长的育人生涯中砥砺品质, 增长才干, 努力成为一名师德高尚、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的高校教师。

摘要:本文从高校辅导员的定位出发, 分析辅导员的师德现状与问题所在, 提出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的三条途径, 促进辅导员成为一名师德高尚、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的高校教师。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浅析 第10篇

目前, 高校的青年教师人数已经占到高校教师总人数的60%以上, 而在从事公共基础课教学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中, 青年教师已占到80%以上。当前, 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

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还是能够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但是,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准距离大学生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例如:近期一份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总体评价达到“很满意”或“较满意”的数据如下:课堂教学水平为48.57%, 学术研究水平为54.87%, 人格魅力为41%, 敬业精神为61.21%, 教书育人状况为46.88%。

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

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种, 是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思想与行为规范的总和, 其中最主要的相互关系与规范包括教师与国家, 教师与教育事业, 教师与学生, 教师之间, 教师自我修养等基本的人际、社会关系的规范。师风则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长期的、稳定的、有鲜明指向的思想与行为的定式或习惯。简而言之, 师德是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人格品质, 师风是教师的风范, 师德师风不仅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风、学风, 而且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直接反映了校园的精神面貌以及校园的风气。

师德师风建设影响着民族素质, 教师队伍的素质影响着人才培养的素质, 教师队伍的质量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进而影响和决定着整个民族的素质。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岗”何其重要, 教师的“业”何其神圣。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关系到我国能否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建议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即: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二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其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 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 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文化建设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

当代青年教师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 面对社会价值的多元取向, 该怎样把握自己, 确实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判断、来主导。

2、建立良好的舆论氛围, 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

学校可以经常召集青年教师召开座谈会, 通过新老教师的交流及老教师的现身说教, 帮助青年教师走好踏上社会的第一步。同时在各类会议及活动中, 对青年教师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指出和分析, 抓住先进事例加以表扬和宣传。使得比奉献、比师德很快在青年教师中成为主流, 形成良好氛围。

3、完善的培训机制

青年教师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 首先要进行师德理论和知识规范的学习教育, 然后才能内化为师德意识 (包括师德理想、师德观念和师德价值等) , 形成师道情感, 磨炼为师道意志, 进而才能外化为师德行为。建立与完善业务培训机制是优化青年教师学历结构, 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手段, 也是教师迫切要求满足的发展需要。因此, 加强师德的学习教育是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环节, 要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要把好新教师师德的入口关和建立导师制。把好入口关, 就是搞好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 对新进青年教师开展包括师德师风在内的培训, 并严格考核, 把是否熟悉和掌握师德理论作为上岗的重要依据;建立教学导师制。就是在学校教务、人事、科技部门的统一安排下, 各院系为青年教师配备教学导师, 实行“传”、“帮”、“带”。教学导师不仅要指导新教师备课、上课、课外辅导、实践教学等教书环节, 更重要的是指导新教师建立良好的师德师风, 并付诸于平时的教学工作中。

4、健全师德师风评价体系

师德师风评价是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一方面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 将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具体化、规范化, 促进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健全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考核体系。要把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在考核的过程中应将考核指标量化, 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 形成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 考核结束后公开公布考核结果, 奖优罚劣, 使得培养自身良好的师德师风, 成为青年教师的自觉行为。

摘要:本文从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德师风建设现状着手分析, 明确了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并针对当今青年教师教师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自己对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德师风建设的看法。

关键词: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珏:《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2007年。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青年教师,师德,机制

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状况不仅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还对学生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形成以及健康人格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大批青年教师走上高校教学的讲台, 青年教师在高校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大幅度提高。在青年教师补充师资力量的同时, 个别青年教师在师德方面也暴露出种种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高校青年教师自身的提高, 也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甚至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近几年的调查研究, 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的总体师德水平和发展态势是好的。但是, 由于当今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个人的成长背景, 使得青年教师的师德存在一些问题。

1.急功近利, 敬业意识淡薄

由于青年教师在过去的学习中缺少对教师职业的专门化培养, 他们很少有强烈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没有培养祖国、民族未来人才的神圣使命感。多数人仅作为就业岗位去看待, 把教师工作作为谋生手段, 缺乏强烈的职业情感。在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影响和个人利益驱动下, 部分教师价值取向发生改变, 趋向功利和实惠, 拜金主义思想严重, 看重实现个人价值和利益, 重视科研, 轻视教学, 心浮气躁, 求利心切, 精力投入不够。有些教师视教学为副业, 把大量精力用于社会兼职及一些商业性活动, 无心钻研业务, 备课不认真, 教案缺乏新意, 有些甚至连教案也不写,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价值观, 人生观。

2.重业务素质提升, 轻道德修养培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使学生学得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塑造能够担当国家和民族文明发展重任的人。“教师在整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绝不能仅仅承担起“教书”的责任, 做科学的布道者, 更应该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探究知识的同时, 肩负起引领学生个体的道德、情感、责任感、价值观成长的文化使命。”因此, 无论是业务素质, 还是道德素质, 都是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 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注重教师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的提高, 而忽略了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的培训, 从而导致业务素质与道德素质的严重失衡的状况。在教育实践中, 有个别青年教师满足于课堂教学, 只顾完成教学任务, 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闻不问;只注重传授知识, 片面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 没有把育人作为应尽的责任。

3.重个体利益, 轻团队合作精神

“教育工作的特点就是数个个体劳动与教师团队其他成员紧密地结合, 形成一个学科群, 既突出个人的教学成果、学术带头人、教学骨干, 又紧紧依靠团队其他成员, 有专业建设、精品课程、育人体系等, 从而打造成一个高效团队, 产生1+1>2的育人效果。”但在实践中, 某些青年教师与同事相处, 缺乏团队合作精神。青年教师年纪轻、阅历少、容易冲动和意气用事, 在与同事合作时, 因性格、为人处事或意见不一时容易出现人际关系紧张。有些青年教师凡事只考虑自己, 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 价值标准注重实用, 行为选择偏向实惠。有的片面追求个人利益, 有酬之劳则干, 无酬的公益活动则推诿敷衍, 缺乏奉献精神。同事之间不相互尊重, 取长补短, 积极合作, 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二、师德存在问题的成因

1.价值取向多元化,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认同度不高

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 深受改革开放环境的熏陶和市场经济的冲击。随着社会价值观念不断变化, 许多教师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嬗变, 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特征。一部分青年教师, 对当代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还缺少系统地学习和深刻地理解, 又缺乏社会实践锻炼, 缺少对国情的深入细致了解, 政治上不够成熟, 因而很容易产生政治迷茫和误区, 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还没有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部分青年教师趋向功利和实惠, 看重实现个人价值和利益, 重视科研, 轻视教学, 心浮气躁, 求利心切, 对终身从事“教师职业”的思想不稳定。这些现象直接影响到对大学生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培育, 给学校、社会带来了负面效应, 严重时更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2.高校师德建设制度不够完善

师德建设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 我们在学校建设中只注重了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拔尖人才的培养, 普遍重视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优化、年龄结构优化、知识结构优化, 强调业务培养, 而忽视了师德建设和德育工作者的培养。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偏颇, 致使师德教育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死角, 导致教学科研工作比较硬, 思想道德建设比较软的状况。具体表现在青年教师的招聘上, 重视学历、专业能力, 忽略教师的个人思想品质;在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 更重视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不重视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对教师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要求既有量的要求, 又有质的要求, 而思想道德方面却存在迁就、宽容, 没有质和量的要求;重科研, 轻教学, 使得部分教师对教学缺乏积极性, 也就谈不上教书育人。

3.高校青年教师缺乏系统的师范教育和正规培训

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 专业知识基础扎实, 深受现代文明的影响, 但多数高校青年教师毕业于非师范类专业, 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尽管现在高校要求教师要持教师资格证才可以从事教学工作, 要获取教师资格证, 虽然需要接受一定的培训, 可是这种培训毕竟只是一种短期培训, 也带有某些应试的成分在里面。因此, 多数高校青年教师还是缺乏专门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素养, 其中也包括师德素养。在高校迅速扩张, 师资缺乏的情况下, 一些高校不得不降低要求, 只要专业对口、学历相当, 就可以引入教师队伍, 这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三、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

在高校整个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青年教师义不容辞地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历史使命。因此, 针对实际情况,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已刻不容缓。

1.加强师德建设, 要坚持用正确的政治理论武装全体教师, 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青年教师在向广大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 师德师风如何, 人格魅力如何, 这些都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整个教学环节中, 并深深地感染和影响着广大学生。高校的党政工团要齐抓共管, 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 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师德培训, 吸引青年教师参加师德教育活动, 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一方面, 二级院 (系) 的基层党支部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 要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 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素质和认识水平。

2.建立健全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制度

高校教师来源广泛, 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较高, 特别是工科类专业教师, 绝大多数教师都是非师范毕业生, 教学技能没有经过系统训练。借鉴国外教师培养经验, 各省的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建立自己的高校教师培训基地, 将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岗位轮训制度化。如可以规定, 新分配来的毕业生必须接受半年到一年的专门培训, 经考核合格后方能执教。这可与我国现行的教师资格证制度结合起来, 具体实施时, 可以根据毕业生所在学科的不同特点, 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计划, 在内容上应加大对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学、教学法、教学艺术等方面素质培养的份量。培训计划同时还应体现阶段性和层次性, 使在岗的青年教师每年都有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机会。

3.建立激励机制, 激发青年教师的内在动力

加强师德建设不能单纯依靠抽象说教, 必须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 与教师的实际工作、生活实际相结合。学校要创造良好的条件, 提供广阔的舞台, 使教师能够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 充分感受到教书育人的乐趣。作为年轻人, 学校要在生活上多关心教师, 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 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使他们无后顾之优, 能更好地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 并设立针对师德的奖项, 将其与职称、津贴挂钩, 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 使得在教师中除了比教学比科研之外, 比师德也成为一项重要内容。

4.建立考评机制, 完善制度建设, 促进教师将提高道德水平化作自觉的行动

“根据道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属于道德范畴的师德建设, 需要建立相应的师德考评制度, 形成一种科学的师德评价形式, 促进教师师德意识的提高和师德行为的养成”。通过制定准则、建立制度、形成规范等, 加强师德的“硬”约束, 借此来提高师德建设的效果。结合学校实际, 建立师德考评的内容与标准, 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是加强师德师风有效建设的前提。这一考评体系可根据多层次的师德原则, 依照教师在各自岗位和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对于优秀的教师树立其为先进典型, 并进行隆重表彰, 大张旗鼓地宣传, 让他们为其他教师树立榜样, 感染、鼓励、引导其他教师。建立考评机制主要目标是将师德要求具体化、明确化、虚功实做, 努力使师德建设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基础性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规范还应该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不断增加新的内容。高校依据青年教师的身心特点和高等教育发展特点, 逐步构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规范, 积极采取有效途径, 促进青年教师师德的知行合一、德才兼备, 从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 提高高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叶淑玲, 李焱, 周春芳.试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时代内涵[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9) .

[2]蒋晓雷.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师德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2) .

上一篇:分享机制下一篇:标准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