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院校范文

2024-07-26

财经类院校范文(精选12篇)

财经类院校 第1篇

本文首先提出外语教师培养机制,接着以某四年制财经类本科院校为案例,对其培养机制进行了研究,最后对大学英语教师培养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理性反思。

1 研究框架

高校教师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但是按照影响高校教师活动的几个主要因素大致可将高校教师发展活动归为1)专业维度;2)教学维度;3)个人维度;4)组织维度。2作为高校教师一部分的英语教师,其培养机制也应归为这四个层面。其中,专业层面主要指高校英语语教师专业知识的成长与发展。教学层面指高校英语教师教学方面的发展,主要强调高校英语教师如何开发有效的课程,怎样发展教学技能等。个人层面主要是指英语教师对工作的态度、个人健康状况、人际交往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组织层面主要指高校如何通过改善英语教师的工作环境和高校的气候、文化等来促进英语教师发展。这四个层面不是孤立的、封闭的,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共同构成高校英语教师培养机制。本文将以此为研究框架对某财经类四年制本科院校英语教师培养和发展机制进行案例研究。

2 某财经类四年制本科院校英语教师培养机制研究

该校由中央与省共建,以省管理为主。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是一所教学型、多科性、有特色的财经类高等学校,是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该校外语学院的英语教师。2011年,外语学院共有教职工63人,其中专职教师53人,英语教师4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2人,讲师25名,助教1名。

2.1 教学层面

该外语学院通过评比奖励机制鼓励英语教师提高教学质量。2009年举办教师技能大赛,2010年举办“外院2010年青年教师讲课技能大赛”,对获奖教师进行了公开表彰与奖励。08-09年校优秀教学效果奖中,6教师获奖。09-10年校优秀教学效果奖中,7教师获奖。

通过督导制度促进英语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外语学院实施两级教学督导制。外语学院有校级教学督导员2名,院级督导员5名,定期对教师进行听课,并提出改进建议。另外,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由有经验的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实行传帮带。

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学方法等进行研讨。同时,通过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的方式,反馈教师教学信息,对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以此推动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另外,还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说课评课活,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理念研讨会,促进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相提高。

2.2 专业层面

通过培训机制增强英语教师人文通识教育及专业素养。定期邀请专家学者讲座。如2009年4-6月期间,每周举办外教讲座。2010年举办外教讲座5次。2009年4月,邀请计算机学院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培训。鼓励和支持教师通过脱产学习、短期培训等方式提高业务水平,定期派教师参加职业证书考试的短期培训,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2009年7月,选派2名教师参加高级口译培训班。10月,开办青年教师培训班,邀校内知名专家学者现场指导。2010年派出2名教师赴西安外院高级翻译学院学习计算机辅助翻译和口译课程。开办商务英语师资培训班,邀请了6名校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专场讲座。在外语学院获得由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全国英语翻译证书四级考试核心合作培训机构”资质后,派五名教师进修并通过考核,获得培训教师资格证书。每年送英语教师赴国外进修,如2010年和2011年度分别选派2人教师赴英国进修。

通过制定学科科研奖励办法鼓励教师积极投身科研,2009年奖励办法规定对获批国家级、部级、省级、省厅级课题分别奖励0.8万元、0.6万元、0.3万元、0.2万元奖励。2010年外院科研奖励金额4~5万元,远远超过2009年。在学科鼓励下,2010年发表论文73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2篇。出版专(译)著、教材5部。2010年还有1项成果获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各类科研结题10余项。

通过学科建设培养英语教师。根据学科建设规划,2010年进行了4次本学科内部学术交流;3次校外专家交流;完成了学科网站建设;2011年成立“商务英语专业”,该专业的获批为英语教师专业领域的拓宽提供了前景。

通过物质资源的建设培养英语教师。如2009年购置6万元专业图书资料。2010年实验室建设取得突破。“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系统”正在安装,同时,外语学院还在争取更多建设立项,包括商务外语模拟实验室、外语教学中心、同声传译实验室等,以加强英语教师的实验能力培训。

2.3 组织层面

为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学院协助组织“青年教师业务培训班”,召开“新教师座谈会”,。实行“政务公开”,倾听师生对学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设。关心教职工实际困难,慰问、看望生育、生病教工9次。坚持实施“青蓝工程”,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学院各级组织配合教研室,开展科研活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开展各种文艺、体育活动。鼓励英语教师积极参与组织校运动会工作;协助组织教工软式排球比赛;组织的课件大赛;围绕“校庆25周年”及“中华诵?经典伴我行”等主题,组织主题团日、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增加英语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了解。

2.4 个人层面

教师培养与教师的发展愿望是紧密相联的,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对教师个人层面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外语学院教师的访谈。

在访谈中,大部分教师表示有发展的愿望和主动性,希望能有更多机会参加各种培训、讲座、进修和教师发展活动,但是通过访谈发现,年轻教师和职称较低的教师发展的愿望和主动性高于年龄较大的和职称较高的教师,究其原因,年轻教师表示,自己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各类教师发展活动,通过发展活动能增长见识、开扩视野、增进人际交往的能力、促进职业发展,通过各类教师发展活动,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以后职称的评审也有一定的帮助;年龄较大的教师和职称较高的教师表示,自己也有发展的意愿,但是由于身体状况、家庭负担等原因使个人不得不牺牲一定的发展机会,所以对参加各类教师培训活动的要求不太迫切。

通过访谈还发现,职称和年龄不同的教师对个人发展关注的出发点不同。一般来讲,职称较高的教师年龄偏大,他们更多关注个人和家人的身心健康,有的开始远离各种责任。年轻教师一般职称偏低,他们更富有斗志,更注意交际能力的培养。

3对英语教师培养机制中存在问题的理性反思

该校英语教师培养以是教学科研为中心,在教学方面,鼓励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能力,努力争取更多、更优秀的教学成果,在科研方面,通过奖励机制激励教师多出标志性成果和在期刊多发表学术论文。但是该校英语教师培养机制尚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在教师队伍结构中,年轻教师偏多,职称偏低,经验略显不足,但同时也应认识到年轻教师富有活力、精力充沛,所以应对年轻教师充满信心,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各种培训,并通过导师制等加强有经验教师对年青教师的传帮带,这样年轻教师势必成长为教学骨干。

应根据英语教师的专业为英语教师发展提供空间,如果条件允许,适当多创造英语教师国外进修与提高的机会,只有在英语国家环境中,英语教师才能更好地提高英语专业水平,体验英语文化,从而内化为自身的经验,有效传递给学生。

高水平教研成果较少。英语教师在科研方面略显薄弱,科研论文数量、质量有待提高;尽管付出了巨大努力,但高水平科研课题未取得突破;科研团队建设未取得新的立项;教研项目未能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高校教师缺乏从事高层次课题的研究经历,一定程度上影响英语教师掌握本学科前沿研究课题的能力,通过教师培训进修、跨学科研究提升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将对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目前,虽然该高校的外语学院、教务处、科研处等有一些英语教师培养计划,但是,针对英语教师的培养计划还不是很系统。应与教师委员会联合开展活动,采取各种措施,为各个阶段的教师提供帮助,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帮助他们缓解各种压力,关心教师的健康,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活动增进健康,建立系统的教师培养机制,建立教师发展的组织文化,将教师培养与发展内化为教师的自主需求,从而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

英语教师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高校应为教师提供更多职后进修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只有通过对英语教师的培养与发展,才能树立教师的创新意识,运用现代化手段,改革现有的英语教育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毕业生。

摘要:按照高校英语教师活动的主要因素,大致可将高校英语教师培养机制归为四个层面:即专业层面、教学层面、个人层面和组织场面。以此为分析框架,对某财经类四年制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师培养与发展机制进行了案例研究。通过分析指出该校英语教师培养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尚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英语教师科研能力、这就要求加强英语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有针对性地促进英语教师的培养与发展,使英语教师培养系统化、制度化,将教师培养与发展内化为教师的自主需求。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英语教师,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舒志定,鲍聪,黎保锋.高校教师培训项目运行问题及发展策略解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0,22(4):59-65.

[2]王春玲.美国高校教师发展阶段与维度[J].比较教育研究,2011,33(4):88-92.

财经类院校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第2篇

财经类院校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文章调查和分析了财经类院校双语教学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财经类院校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并对如何改进双语教学管理、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旨在为财经类院校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作 者:石磊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安徼蚌埠,233041刊 名:改革与开放英文刊名:REFORM & OPENNING年,卷(期):“”(22)分类号:G64关键词:双语教学 教学管理 教学效果 影响因素

财经类院校校企合作问题探讨 第3篇

关键词 校企合作 财经类院校 优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校企合作受到越来越多的高校和企业的重视。财经类院校由于本身学科设置特点的要求,在校企合作中具有其他理工类见长的大学所不具备的优势,财经类院校应充分发挥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校企合作之路。

1 财经类院校校企合作的意义及现状

财经类院校校企合作的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让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社会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并能通过彼此的合作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适合其发展的人才;同时,能够帮助大学生找到对口的专业去就业,使大学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减少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定位不准、频繁跳槽的现象。

近年来,财经院校校企合作在供求关系的驱动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受多方因素的制约,在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缺乏政策引导与支持;企业主体地位不明显、利益不能保证。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产学研结合力度不够等。

2 财经类院校校企合作的优势

财经类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与企业的组织结构分级形成有效对应,能够为企业的组织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同时能够建立起对企业管理具有针对性的重点实验中心,加速财经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因而财经类高等学校对社会经济能够形成特有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具体表现在:

(1)学科优势。从专业设置看,财经类院校的专业门类包括经济学、贸易、工业、外贸、经济管理、工商行政管理、会计、财政、金融、保险、审计等数十个专业。每种学科设置都对应了各自的研究领域,能够对应企业的各项日常运营活动,满足企业的组织划分和企业分级管理的各种需要,并且能够通过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的方式将自身的学科教学深入到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2)人力资源优势。财经类院校培养的是经济管理基础宽厚、一专多能、和谐发展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人才。这些精通国内外财经业务,又能在国际市场上运筹帷幄的人才是各大公司企业高薪寻求的稀缺资源。无论是国有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需要大量的具有市场前瞻性有质量保证的人力资本。(3)科技成果优势。财经类高校的教师及学生参与研究众多经济发展领域的课题研究,对企业发展具有前瞻性的指导作用。另外,财经类院校由于教学的需要,拥有先进的经济类和管理类教学实验中心,这些教学实验中心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加强了财经类高校学生的应用能力,减少了企业在岗培训的成本。

3 财经类院校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

财经类院校要想在校企合作中有所突破,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寻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并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将这种比较优势转化为自己的竞争优势,走财经类院校特色校企合作之路,最终实现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科学发展、校企共赢的局面。

(1)树立服务于社会的理念,积极寻求政府支持。财经类院校应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加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利用专业优势全方位地参与到区域经济建设中去。从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出发,结合地方经济的优势和特色经济的发展,建立基于服务地方经济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打造出区位特色,得到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并能够给予一定资金拨付,设立专项基金。同时,企业也能在这些课题的参与下,把握所在区域发展趋势的同时,又能够提升自身企业的社会形象,对企业的公关战略起到促进作用。

(2)建立服务于企业的价值导向。校企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在于实现校企双方双赢。在人才输送上,财经類院校要根据自己企业所需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细化专业学科设置,建立起具有本行业特色高对口的专业及学科方向;在双方合作项目上,高校要提高为企业创收的服务意识,并向企业高度开放,适应市场需求;在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上,财经类院校要形成特色,在人才标准、专业设置、校园文化等方面与企业有机对接,坚持做到为社会需要,而不是为专业存在而办学,为校企合作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3)开展校企合作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机制。目前财经类高校在校企合作中明显缺乏推动因素和制度保障,大大制约了财经类院校校企合作的进度和成效。因此,在双方校企合作的实施初期,应对高校和企业的合作项目要有长期的规划,并对每一个项目都签订较为系统的规划方案。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让企业能够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的过程,使校企双方能够相互制衡,提高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同时,成立以学校为中心、以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委员会,专门处理校企合作的运行管理,保障各种制度的有效合理的运转。

(4)财经院校与企业的联合办学与联合经营,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首先,财经类院校与企业合办针对就业市场的二级学院和独立学院。让企业家走进校园,走上讲台,以各种形式传播信息。应该结合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以服务大学生就业和创业为导向,让企业深入学校,通过双方共同出资、共同建设、共同培养的方式,把产教结合原则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其次,企业通过与财经类院校的教育资源整合,建立适应本企业需要的企业大学。另外,目前的校办企业模式多集中在科技含量较高的领域,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财经类院校也可以借鉴其合作模式创立出适合自己的联合办学、联合经营之路。

通过以上模式的实际操作和运转,发挥企业与财经类院校的优势,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财经类院校的特色办学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地保证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实现双方的共赢。

参考文献

[1] 薛天详.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8-91.

财经类院校摄影系教育的创新研究 第4篇

关键词:摄影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高素养复合型人才

一、研究的内容及价值

摄影系教育不是凝滞的、技术性的和模式化的存在, 摄影教学的创新改革设计可以突破固有模式, 消除摄影系发展的体制机制中的消极意义, 推动摄影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 财经类院校的摄影专业建设要充分运用、把握好所处的优势环境, 注重创新培养学生跨学科交叉、知识融合与数字素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推动与优势学科协调发展“财经特色”高等摄影教育;另一方面, 以适合区域产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和应用摄影艺术前沿带动摄影教学;把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融入教学, 进行多维互动和有机衔接, 为产业升级、文化繁荣提供摄影类人才和智力支撑, 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1. 摄影高等教育的创新, 对深化完善摄影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高等摄影教育开端晚, 从有正规的摄影专业发展到今天也只有三十年时间。在这短期的发展里, 摄影教育已经历时了从开创到相对成熟的改革转型阶段。特别是摄影在技术领域方面的教育活动, 和国际的摄影教育的差距已经相差不远, 但是, 摄影仍是比较新兴的学科, 在国内整体教学资源环境并不是十分完备的前提下, 持续不断地进行教育的改变与创新还是具有挑战的。能够通过依托财经大学的教育资源优势, 将不利地位转化为有利的形式, 创新探索摄影教育内涵建设, 创造特色学科平台。将逾越单一学科功能的认识, 发展综合多学科融合发展理念, 作为摄影专业创新改革发展的核心力量, 以此激发摄影高等教育的全面深化创新, 进而将摄影教育体系研究向更新的阶段推进。

2. 以摄影系教育为经, 以学校经济、管理学科优势学科为纬, 培养出跨学科间、相辅相成的紧密融合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摄影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产物,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面对全媒体时代下摄影知识网络的日新月异, 就业市场的变化莫测, 学生的培养不能停留在单一型人才, 应该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财经类院校摄影教育的跨学科领域发展研究有着其他院校无法比拟的优势, 财经类院校摄影教育可以围绕财经类大学的综合背景和结构, 促进本校学科间的合作交流, 使摄影教育实施战略具有前瞻性、看待摄影高等教育全局的视野更具科学性。向更宽广的领域统筹优质教育资源, 搭建共享平台, 以创新创业教育形势为导向, 深入探索摄影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机制, 充分发挥专业自身特色, 做好多学科领域的教学理论体系建设, 培育出更多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具备知识交叉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3. 探索和实践摄影系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平台的发展建设, 搭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培训平台在摄影教学与实践环节发挥着引领与导向作用。

摄影教育中既重视对学生专业理论能力的培养, 又能够将创新创业课程有机的融入到教学中去。首先摄影系以本专业影像媒体实践教学中心为基础, 可以先与校内其他学科专业间进行互惠合作, 最后形成校级创新创业协同合作网络平台。学院提供能够进行创新创业的、完整的体制机制学习活动空间, 营造学科间跨专业联合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 着力构建覆盖区域广、层次分明和有体系的关于摄影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平台。这一体系平台组成主要包括学校、二级学院、校外企业、教师和学生等多个子系统, 各系统之间相互联通、相互影响、相互支撑, 构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生态体系。学生能够在学校提前实践创新创业、实施策划阶段、研发阶段和草创阶段, 形成良好的学习体验, 并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摄影领域所需的高素养复合型人才。

二、研究目标

国内摄影教育发展经历的过程短, 随着教育深层次的综合改革, 摄影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更加系统性和科学性, 研究目标是高等院校摄影教育能够在互联网+时代有所突破, 希望这些综合的改革创新有力地促进摄影高等教育在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实力等方面得到协调、高效和独具特色发展。

1. 现阶段, 财经院校的摄影系教育建设要坚持以整合校内优势资源, 立足摄影与所在院校优势学科的融合, 以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依托, 开展摄影边缘学科的探索与教学, 坚持传承创新、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融入教育技术新途径和新模式, 创新思考摄影教育发展。

2. 高等摄影教育体系发展尽快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加强与海内外摄影艺术界、摄影教育界的交流、互动与合作, 借鉴国外最新摄影教育思想, 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先锋摄影科研理论, 积极增加与本校之间、本校与其他摄影院校、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将高校摄影教育贯穿于更宏观的社会空间, 引导教师创新改革摄影教育教学精神,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推动中国摄影教育体系的整合研究。

3. 财经类大学摄影高等教育要围绕服务社会和摄影文化传承创新为全社会培养艺术领域底蕴丰厚, 可塑性强并适应全媒体时代需求的艺术学科与经管学科结合的高素养摄影人才, 使毕业后的学生能够为提高大众摄影艺术素养服务, 为先进的摄影文化发展服务, 为摄影产业化进步服务。

三、方案

1.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

在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梳理中国高校摄影教育情况及发展状况的基础上, 找出影响和制约摄影教育改革创新的因素, 从教师资源、教学环境、培养方案、学科结构和就业指导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2. 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结合。

从国际和国内较为著名的高等摄影院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出发, 着重从摄影教育各领域进行详实阐述与分析, 例如学科课程创新建设、教材创新编写、创新人才发展模式的培养和就业趋势等进行科学地和系统地数据分析, 探索出信息社会财经类院校摄影教育新趋势。

3. 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融通。

立足于浙江财经大学摄影系教育实际情况调查和研究, 把握财经特色办学的学科基础和优势, 统筹与兼顾摄影与所在院校优势学科的融合, 创新复合型跨界人才, 创造财经类大学摄影教育的特色教学体系理论, 把摄影系的创新教学理论研究与解决摄影系的真正实际教育问题相融通。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从事开创性研究和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 难点在于:需要改革创新研究领域容易受到学科固有思维划分的局限, 如何激发学科创新潜能;摄影界对于摄影内涵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不完善, 支撑摄影教育理论还是比较薄弱的, 如何发挥财经院校摄影系自身的特色与学校里的学科优势合作交流;摄影专业教育受到新媒体时代教育技术改革的影响, 如何在摄影教育中有效地融合教育技术, 打造财经特色的摄影专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宿志刚.中国高校摄影教育概览[M].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9.

[2]陈华沙.万象:中国高校青年教师摄影教学论坛论文集[C].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9.

[3]顾铮.中国高等摄影教育的问题所在[C].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9.

[4]张综伟.地方高校品牌的创建研究[M].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4.

财经类院校 第5篇

研究成果材料清单

一、甘肃省教学成果奖申请书

一式三份

二、甘肃省教学成果奖内容简介

一式三份

三、附件

1、数学模型教学大纲

一式一份

2、数学模型教学课件

一式一份

3、出版《数学建模方法》教材一本

共一本

4、兰州商学院关于印发《兰州商学院数学建模竞赛奖励办法》 的通知

一式一份 5、2005年兰州商学院科研资助项目“数学建模方法研究”

结项证书

一式一份 6、2004、2005、2006年兰州商学院数学建模暑期培训

时间安排

共三份

7、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证书复印件

共二十三份

8、近三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评阅结果的通知

200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甘肃赛区竞赛成绩通知

一式一份 2005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甘肃赛区竞赛成绩通知

一式一份 200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甘肃赛区竞赛成绩通知

财经类院校自编教材的探索与思考 第6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财经类院校;自编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1—0341—02

一、大学生面临的素质危机

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某中学听课,明确指出了教育工作的“两个不适应”: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10月,随着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离世,“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质疑引发了世人更多的思考。谈到高校教学改革,许多老师总是认为这些事情是决策层考虑的事,至少也是校领导考虑的事。“肉食者谋之”,与我等匹夫无甚关系。笔者作为一名财经类高校教师,高校教学改革这一宏大的话题自然不能够提出什么高深见解,且就本人承担的《大学语文》、《中国文化概论》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谈一点教学改革与财经类院校自主编写教材的思考。

《大学语文》、《中国文化概论》在大学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财经类高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素质和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大学语文》、《中国文化概论》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具有哪些特征呢?首先,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其次,大学精神应该是倡导“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陈寅恪语)。第三,在一所好的大学里,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管理层的人都是为师生服务的。

以某财经类高校为例,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所具有近万人规模,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体,“经、管、法、文、理、工、教”相互交融、互为支撑的多科性财经类大学。自从该校2003年创设“人文”、“经济”、“科技”三大论坛,打造校园文化以来,就不断为师生搭建融通人文与科技的高层次素质教育平台,完善课程教育体系,将人文素质与专业素质培养相结合。2006年,该校进一步提出了“儒魂商才”的办校理念,并把它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以期构建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因此,从教学改革的角度看,在财经类院校开设这些课程,需要自主编写教材,适应财经类学生群体的特殊要求。自主编写教材,我们必须了解编写的目的、必要性和实施方案。

二、自编教材的目的

古人云:“法乎其上,则得其中,法乎其中,则得其下。”如果我们仅仅着眼于培养具有一技之长、能够在社会上谋到一份职业的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不够的。因此,某财经类高校“儒魂商才”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在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子曰:“君子不器”,意思就是说君子不要仅仅成为某一学科的专业人员。为此,该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进“儒魂商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如近期刚刚成立的“某财经类高校国学研究所”,“某财经类高校人类学研究中心”以及筹建中的“某财经类高校文化传播研究所”等。

《左传》有言:“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从某财经类高校的历史来看,已经编写了《经济史论丛》(中国经济出版社),目前出版三本学术专著。此外,还编写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已经出版一部学术专著。从广义的角度上看,这些学术专著也是推进该校“儒魂商才”人才培养目标的一部分。但是,综观该校的“儒魂商才”人才培养目标,还缺乏专门针对财经类学院因材施教、自主编写的教材作为支撑。“立(下转347页)(上接341页)言”,即通过编写统一的教材、丛书来教育该校学生,阐发该校“儒魂商才”的理念,恰恰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组织编写某财经类高校“儒魂商才”系列教材作为“儒魂商才”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之一,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三、自编教材的必要性

“儒魂商才”之“儒”,并非仅指儒家思想文化,而是对以儒释道文化为主体的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泛称。由于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故以“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所谓“儒魂”,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就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文化灵魂,就是作为中国人一以贯之、可以永久保持并为民族支柱的文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向重农轻商,重义轻利,将“儒魂”和“商才”联系在一起,看起来似乎矛盾。但实际上在“儒魂商才”这个口号中,“儒魂”是“体”,“商才”是“用”。只有坚持我们的“儒魂”这一个“体”,才能决定我们的“商才”这一个“用”能够走远。

2009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指出,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温总理认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因此,该校在办学思路上也积极探索自主创新的道路,拟编《国学经典选读》、《中国文化概论》、《财经大学语文》作为“儒魂商才”第一套系列教材。

四、实施方案

在编写教材人员的选择上,《财经大学语文》以中文专业的教师为主,《中国文化概论》和《国学经典选读》则在全校范围内让学有所长的专业人员参编,主要是在文学和历史学、社会学专业的教师中遴选。

就“儒魂商才”系列教材的编写原则来说,必须结合该校是一个“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体,‘经、管、法、文、理、工、教’相互交融、互为支撑的、培养具有高素质、适应社会需要的‘儒魂商才’的多科性财经类大学”的特点,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在篇目的选取上,除了传统的篇目外,选取适合财经学院的中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秀篇目,设置适合财经学院特点的专题,如《国学经典选读》选取“国学管理之道”、“佛学管理智慧”、“儒学与管理学”、“道家管理学”等专题;《财经大学语文》,选取《大学》、《史记·货殖列传》、《史记·平准书》等篇目;《中国文化概论》选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儒商文化”等专题。

《大学语文》和《中国文化概论》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而言意义深远,作为老师要争取把这些课程开成既受学生欢迎,又让学生受益的精品课。怎样突破教学改革的传统束缚,是教师必须加以思考并研究的问题,希望笔者的这一思考能对教学改革有所获益。

五、结语

综上所述,财经类院校的大学生面临的素质危机使学习《大学语文》、《中国文化概论》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成为必然。然而,根据教育学因材施教的原理,在财經类院校开设这些课程,需要自主编写教材,适应财经类学生群体的特殊要求。如果财经类院校仅仅着眼于培养具有一技之长、能够在社会上谋到一份职业的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不够的。因此,在遵循国家法令和教育部相关规定的前提下,财经类院校有必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编写自己的人文素质教育系列教材,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在未来的求职竞争和工作岗位上占据更多的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徐中玉,等.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游来林.财经大学语文[M].贵阳:贵州财经学院内部出版,2009.

[3]全国各省市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大汇总[Z],2011-03.

西部财经类院校的普通话教学探讨 第7篇

一、西部财经类院校普通话教学现状及问题

1.1学生普通话意识普遍淡薄。

西部财经类院校的学生并不如文科类,特别是师范类院校的学生那么重视普通话的学习和使用。对财经类院校的学生而言,绝大多数就业岗位并未对普通话水平做出严格明确的要求,因此不少学生都认为普通话水平高低跟今后的工作没有太大联系,只要学好专业课知识和技能就可以了,并不重视普通话的学习和使用。

1.2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学生普通话水平差异大。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语言的,而西部地区财经类院校多处于偏远地区,部分院校的师生之间用方言交流,甚至连课堂教学都使用当地方言,缺少良好的语言环境。

其次,西部财经院校的学生所持方言复杂。以广西为例,同一个普通话训练班的学生可能持三种以上的方言:如壮话、桂柳话、粤方言、客家方言等。每个方言大类还可以再分小类,如粤方言又可以分为邕浔片、广府片、勾漏片和钦廉片,壮话又分南部方言(俗称南壮)和北部方言(俗称北壮)等等。来自城市的学生普通话水平较好,有些从壮语区来的学生从来都没有说过普通话,更谈不上用普通话与人交流,造成学生普通话水平的两极分化。

1.3教学软、硬件设施配套较落后。

大部分财经类院校对普通话课程不够重视。绝大多数的院校把普通话课设置为公共选修课,有的甚至把总课时压缩到16个课时,每周两节课,总授课时间不到14个课时。试想,一个学生长达20年左右的方言习惯仅有一天左右的时间来纠正和改变,难度是非常大的。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大部分财经类院校没有足够的语音室或多媒体教室,大班授课时学生数量多的超过100人。普通话课是一门语言训练课,需要教师面对面的指导及学生大量的口语练习,大班授课导致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难度增加,极大地削弱了教学效果。此外,当前普通话课程的教材和参考资料数量较少,虽然有部分针对各省市方言的普通话培训与测试的教材,但专门针对财经类院校学生专业应用等特点来编写的普通话课本还很少。影像资料内容单一、形式不丰富等也是制约普通话教学发展的因素。

1.4教学方法单一,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普通话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教学往往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大部分财经类院校并没有配备足够的专职语音教师,一般是选送基础较好的中文专业教师参加短期培训,达到相应等级后再兼职从事普通话课的教学,有些院校只要是中文专业教师就可以教授普通话课。普通话是一门技能训练课,按照国家规定,普通话教师和语音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不能低于一级乙等,普通话课教学中音标的训练、朗读的示范等项目都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授课技巧,一般的中文专业教师比较难胜任。

二、西部财经类院校普通话教学的改进措施

2.1端正学生学习普通话的态度,重视普通话课程。

汉语是联合国法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应当树立起民族语言的自豪感,增强语言规范意识,培养良好的语言素质,提高普通话水平和运用普通话交际的能力。

当前,越来越多的财经类毕业生开始渗透到全国各地的各行各业,特别是销售、贸易、物流等行业,往往会对语言表达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学生能在口语表达方面规范、标准地使用普通话,达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对学生的就业会有很大的帮助。

2.2分层次教学,对症下药。

首先可以根据学生普通话的大致水平分班。在授课之初,建立学生的“语音档案小卡片”。卡片上标注上一些重要的内容:一是学生的姓名、班别、年龄,联系方式;二是学生的籍贯和成长地,掌握何种方言;三是学生认为自己在普通话方面有何语音缺陷,今后学习的目标。学生还可以写上对普通话课程以及对任课教师的建议和要求等。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朗读一段普通话测试中的朗读材料,作成语音资料保存下来,学习结束后再朗读同样的内容,将两次的朗读录音进行对比,总结得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语音档案小卡片”和语音资料对所教学生的语音面貌有了初步的了解,可以及时根据学生的建议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还可以将学生进一步分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材施教。

其次要抓准问题,对症下药,进行专题辨音和训练。如在辨析声母“n、l”时,先讲清理论,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这两组声母的发音部位:n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下降,打开鼻腔通路,气流振动声带,从鼻腔通过。l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气流振动声带,从舌头两边通过。通过“捏鼻子”游戏让学生体会不同的发音感受。发l音时,可以捏着鼻子,体验不让气流从鼻腔通过的感觉。舌尖要顶住上齿龈,使气流从舌的两边透出;发n音时,舌尖对上齿龈,不送气浊鼻音,气流只能从鼻腔通过。最后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有趣的绕口令,如:“牛郎年年恋刘娘,刘娘连连念牛郎;牛郎恋刘娘,刘娘念牛郎,郎恋娘来娘念郎。”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训练发音。其他的声母“f和h”、“z、c、s和j、q、x”的辨音以及韵母前后鼻音“in和ing”等的辨别难点都可以采取专题方式来进行讲解和训练。

2.3改进教学设施,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应投入资金为普通话学习提供完善的教学环境,建立部分优质的语音室或多媒体电教室。有了多媒体电教室,教师只要在电脑上输入有关信息,便能让音、图、文等同步传输,大大丰富了普通话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还可以给学生播放影音资料,例如普通话测试的朗读作品和一些与普通话教学有关的相声、小品等,寓教于乐。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给学生提供训练的机会,如组织普通话话剧表演、演讲比赛、辩论赛、普通话兴趣小组等。此外,应组建专业的普通话语音教

四部和声听觉分析教学探究

亢芬

(东北大学大连艺术学院音乐系,辽宁大连

摘要:四部和声听觉分析是视唱练耳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声部的运动规律的感受能力,及对和声功能的听觉意识,使学生从听觉上认识和声,为发展多声部思维打好听觉上的基础。对于四部和声听觉分析的训练,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入一定的理论知识、预备练习以及后续练习,必须从低音声部听辨、和弦性质及功能听辨、旋律声部听辨三方面进行训练才能取得预想的成效,并最终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分析能力。

关键词:理论基础音程训练和弦连接四声和声听觉分析

一、四部和声听觉分析的理论基础

四部和声听觉分析,绝对不只是感性、孤立地听音,而是要将感知的音乐现象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二次辨别、分析,并最终获得完整的音乐印象。

1. 基本乐理对和声听觉分析的理论支持作用

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属于同一学科的音乐基础共同课,曾经合称为“基本乐科”。视唱练耳各环节的学习都需要对基本乐理知识牢固掌握才能顺利进行,包括和声听觉分析。

和声听觉分析对于节奏、和弦性质与结构、调式、调性、旋律发展手法、准确的乐谱书写能力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调式、调性如何标记和弦的级数,不掌握好和弦的结构如何根据级数书写和弦……其中的任何一个知识点的不清晰,都会影响和声听觉分析的结果。

2. 和声学对和声听觉分析的理论支持作用

单从字面上我们就能看出,和声学知识的掌握对于和声听觉分析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理论上理解和声语言以及和声的思维逻辑,是学生从听觉上分析和声的理论根据。在和声分析的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除了明确调性、写出和弦的具体音,还必须对和弦进行级数或者功能的标记。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进一步掌握和弦的序进逻辑以及基本的和声语汇。

二、四部和声听觉分析的预备练习

1.音程训练

在学习和声听觉分析学习前,必须具备良好的音程识别、听辨能力。这里所指的音程训练包括单个音程的性质、音高的听辨和多个音程连接听辨两方面。其中,音程连接的训练对和声听觉分析的学习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音程连接是学习过程中较早接触到的纵横思维结合的训练环节。既要横向把握旋律的律动,又要纵向把握音程的性质。要掌握这一听觉能力,首先必须在调式调性的框架内,确立横向思维。因为在此之前的音程训练主要强调的是纵向的思维,学生很容易放弃横向思维。

2.和弦训练

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听和弦主要就是听辨每个和弦音的具体音高,他们忽略了一个重点:从整体音响上去分辨和弦的色彩与性质。因此进行和弦听辨,必须要把和弦色彩的听辨训师队伍,或加强对原有教师队伍的专业业务培训,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更好地为普通话教学服务。

江姝璇

练提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掌握各种和弦的结构及其色彩应从较简单结构的和弦入手、从协和的和弦入手进行色彩听辨训练。如:从原位的大小三和弦的听辨入手,逐渐加入它们的转位及增减三和弦及其转位,然后进一步加入七和弦的听辨。

这里教师应当注意的是:每个人对音响色彩的感觉都不完全相同,因而也不能太死板教条。听辨时必须鼓励学生从大量练习中找到自己的感觉,产生自己的心得。

3. 和弦连接训练

(1)密集排列的和弦连接训练

先从正三和弦入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再加入副三和弦的连接。在学习中要强调调内级数与和弦性质的关系,如在自然大调中,只有VII级是不协和的减三和弦,其余都是协和的。掌握了这样的规律,在听辨时,如果在大调中听到不协和的音响效果,就只能是VII级和弦。

(2)开放排列的和弦连接

与密集排列的和弦连接听辨相比,开放排列的和弦连接除了强调低音、和弦性质与级数外,还要培养学生听辨和弦旋律位置的能力。可以从单个的开放排列和弦开始,再逐个增多。这一训练环节对学生的音准以及和弦性质的判断力都有更高的要求,教师一定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并鼓励学生多练习,逐步确立多声部的音乐思维方式。

三、四部和声听觉分析的训练策略

1. 分析调式调性、听辨低音

整体把握四部和声的音响,根据色彩判断大小调,根据起始和弦的低音位置判断主音。同时,还要准确地听辨四部和声的低音声部。低音在和弦中起着决定和弦性质的作用,所以在四部和声听觉分析中尤为重要。在这里有个难点需要教师注意:平时进行的音程、和弦等的低音听辨训练大多是在高音谱表中进行,而四声部和声听辨的低音声部位置较低,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中适量加入低音谱号的内容,以培养低音听辨能力。

2. 分析和弦级数、功能

通过第一印象,感性地体会和声语汇,如:开始与结尾处一定均为主和弦,结尾处用了K46-V(7)-I的终止式,整体是一个T-S-D-T的功能进行等。

3. 听辨和弦旋律位置

旋律声部在四部和声的整体音响效果中,是最为凸显的一个声部。因此,相对于低音声部来讲,要容易些。需要注意的是,在听辨过程中,不能孤立地听音高,而要注意纵向与低音的音程关系:低音与高音声部的音程关系主要有三种,五度关系(原位三和弦)、六度关系(转位和弦)、七度(原位七和弦)。

4. 听辨和弦性质并二次分析和弦级数、功能

以初次和弦级数分析为基础,准确听辨和弦的性质,并最终确立和弦的级数、功能。

四、四部和声听觉分析的后继练习

参考文献

[1]郑作广.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第312,314页.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张静雯.高职普通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铜陵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财经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及打造 第8篇

一、财经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及商业的全球化, 对财经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求, 各财经类高职院校开始加强学生包括人文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重视了校园文化建设。但是从总体上看, 目前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 校园文化定位不明确。由于大学办学定位的不同, 校园文化的类型也有不同定位。从地方财经类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向上看, 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是大胆探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沟通、融合的新途径, 建设具有财经特色的、职业型的校园文化。但是长期以来, 很多财经类高职院校, 对于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缺乏明确的定位。这样就导致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缺少主线, 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 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如, 仅仅把校园文化建设看着是学生管理中的一项内容,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学工部门的事,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多开展一些课外文化娱乐活动等片面认识。

其次, 也是最严重的一方面, 就是校园文化特色不明显。一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脱离财经类人才培养目标, 未能体现财经特色, 缺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 导致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脱节。现有的财经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 大部分是以组织学生的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等为主, 这种较为陈旧、单一的形式, 缺乏财经类专业的鲜明特色, 难以真正对学生产生持久的吸引力, 影响力, 因而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

第三, 校园文化规划不系统。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不少财经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的规划, 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轨道, 没有真正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和实施。举行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通常是随机的或服从学校行政管理的需要, 这就使有些文化活动举办的主旨偏离了学校的办学目标。

二、讲究特色创造品牌提升财经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

学校品牌和文化品格在很大程度上是环境造成的, 这种环境就是一种氛围、一种导向, 更是一种特色。金融财政活动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以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为主的财经类高职院校, 既要有“经世济国谋长策”的研究型主题活动, 也要有“理财融资显身手”的应用型实践活动;既要志存高远, 但同时又眼高手不低,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经常开展“诚以修身、信以立业”、“与人为善、不做假帐”等主题活动等, 加强行业自律, 砥砺德行, 健全人格。

商业文化是指商业主体在商业流通和服务领域中通过长期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商业文化也在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 朝着既符合现代国际商业惯例, 又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发展。但是, 我们也看到, 商业领域中诸如行贿受贿、欺诈交易、环境污染、弄虚作假等商业素养缺失的问题依然存在。要想营造健康成熟的商业文化, 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商业从业人员, 财经类高职院校应开展商业文化教育相关课程, 这既是现代商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财经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所在。

首先, 开展商业文化教育, 是提高学生商业文化底蕴的需要。高职院校商业文化教育的本质就是根据商业发展水平的要求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培养为商业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 办学目的是要从商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 坚持教育为商业工作服务。财经类高职院校一方面, 将中国传统和现代优秀的商业文化和成果传递给学生, 可以提高学生的商业文化底蕴;另一方面, 也可以扩大商业文化的影响, 使商业文化自身在传播过程中吸收社会文化以及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精华, 得到丰富和发展。其次, 开展商业文化教育, 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需要。当今, 在商业全球化、一体化的必然趋势下, 中国现代商业经营的环境、理念、内容和方式等等, 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变化是道德情操、价值观念成为重要的商务原则之一。今天各财经类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将是未来商业领域的从业人员, 其职业素养和伦理精神素质如何, 关系整个商业行业的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 关系到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再次, 开展商业文化教育, 是培养学生树立职业意识的需要。各财经类高职院校历来都非常重视学生职业意识的研究及培养工作。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 特殊的生长环境导致其群体思想品德不同于之前的“非独生子女”, 总体缺乏爱心和责任感。通过开展商业文化教育, 借助人物和事件案例、展品、教材、视频等多种资料, 把中国传统和现代优秀商人的职业意识、职业价值观、职业素养展示在学生面前, 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逐渐移植到学生的意识中, 将有效帮助当代大学生特别是财经专业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意识。

三、财经类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打造

财经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同样是学校所有各项建设的最高境界, 是一所优秀院校必须做硬的建设性工作。合格学校主要看条件建设, 良好学校主要看制度或机制建设, 优秀学校主要看文化建设。财经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主要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基本形态之内的建设。财经类高职院校建设之重就是充分重视特色文化建设。

首先, 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财经类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其校园文化具有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所共有的特征。但高职院校的定位是地方性、行业性很强的“职业型”, 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走校企合作, 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 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 因此其校园文化建设又应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主要应体现出职业特征、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财经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既要重视大学作为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应具有的文化品味、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 更应注重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追求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交融, 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相辅相承的职业教育文化, 为培养合格职业人才创造优良环境。

其次, 建设财经类高职特色的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高校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 例如包括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等各种设施, 是校园文化的基本载体。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到近千年大学的英国牛津、剑桥的最大收获之一就是他的文化, 其中物质文化反映出的典型特征是:校园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一楼一室都好像在对你说话, 都在向你眨眼睛, 在对你歌唱, 每个小事都是一首历史故事。我国有百年大学史的大学也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建设财经类高职特色的物质文化, 校园内的楼、路、灯、教室、实训基地、设备仪器、广场等都可以人名、企业命名;树应统一标出它的特征特性、树龄等。校园内还应增加名人石雕、刻上带有文化意义的文字等;花草的养护水平要高。这些文化可集中反映建校以来对学校有贡献的名人、优秀校友、优秀合作企业家、或有过重要贡献的人, 每项物质文化都应该按“艺术”精品的标准来建设。还有校徽、校标、校歌、信封、文稿纸、提袋、校服、画册、学报、教材、光盘、校园网、学校产业的产品的标识、交通与实训工具上的标识等都应该印上无声的文化。

再次, 建设财经类高职特色的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是高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总和, 例如包括在办学过程中, 与学校有相互关系的外界建立的有关机制, 学校内部各种规章制度, 是保证学校与外界、学校内部各项活动正常进行的机制。制度文化建设属于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如果说物质文化建设是基础载体, 属于第一步的话, 那么制度文化建设属于第二步。制度文化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对外办学方面的。如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订单培养、社会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有关方面机制的科学建立与运行。二是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制度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与国家精神相符;与社会现实情况相适应;与学校现时实际情况相适应。注意与时俱进, 创新建设工作。二是注意重制定, 轻执行, 或重执行, 轻监督、轻评价反思问题。

最后, 建设财经类高职特色的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全体人员长期或短期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的总和, 例如价值观、行为模式、学校传统、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班风、作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等, 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对于财经类高职院校来说更为重要, 这是由于我们所处的环境背景所决定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提出:创办平民教育, 到乡村办教育。他脱下西装革履, 到乡村创办学堂, 他认为我国教育的不成功是源于教育与乡村的脱离, 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摘要:加强财经类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要在立足于领会与掌握大学精神真谛的基础上, 创设氛围, 凝练精神, 结合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的专业布局和办学特点, 讲究科学发展, 注重内涵建设, 在共性中凸现个性, 以利于进一步取得实效。

关键词:财经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打造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文件)

财经类院校专业型社团的实践与思考 第9篇

专业型社团,作为高校学生社团的一个分支,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探索实践教育教学新形式和新途径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当然,在专业型社团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本文拟以我国六大财经类院校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探讨财经类院校专业型社团建设过程中的有益经验与效果以及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促进专业社团的健康发展。

1 目前财经类院校专业型社团的概况

学生专业社团是指高校内由一群学生自愿加入,围绕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以传播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信息为主的学生性群众组织。社团成员一般是有志于某一学科、专业或某一方向研究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与兴趣自愿加入的。这类社团开展的活动往往以结合有关课题、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研讨、交流并深入社会进行实践探索为主要目标。专业社团正以其鲜明的与专业结合的学术研究特色和理论联系实践的特色而越来越受到高校及社会的关注。财经类院校的专业社团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专业社团发展迅速,数量增长较快,规模不断扩大。专业社团在近些年的发展中,无论数量还是社团人数都增长较快,受到学生的一定追捧。从表1中可以看到目前几个财经类院校专业社团在整个学校社团所占的比例已然不低。财经类院校基本上把学生的培养目标确定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上。随着社会上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考虑到今后的发展前景,学生都更愿意加入到这样的社团中,通过这个媒介去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因此,在财经类院校里,像这样具有专业学术背景知识的社团要比一般的社团更容易受到欢迎,规模不断扩大,有的已成百人社团。象上海财经大学的工商管理学会,每年都会组织一场年会,邀请过邵亦波等业界颇有名望的CEO前来做讲座,就吸引了大批学生前往。[1]

2)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社团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社团内外管理正日益成熟。从学校层面,各学校团委纷纷成立了专门的社团联合会对本校社团进行宏观管理,制定社团联合会章程、管理条例、财务制度等规定,定期对社团进行活动检查和财务监督等等。这些都推动社团建设向着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

各学校还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社团评优、评奖机制,例如“优秀学生社团”、“学生社团精品项目”。对外贸易大学科研处自2004年起每年投入50万元,其中一部分就是专门用于学生学术社团活动的专项经费;中央财经大学“芙蓉学子奖励基金”专门设立了一项“优秀社团人奖”。从社团内部来看,各专业社团都有自己独立的章程或者管理条例,尽管有的章程内容不完善,但已经具备了内部管理和展开活动的总体框架和依据。

3)专业型社团挂靠专业对口院系,形成专业教师辅导、学生主导的运作模式。专业型社团往往是以一定的专业为基础,社团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本专业而开展的。各学生专业社团要更好的得到发展,各学校充分明白仅凭借学生团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调动学校相关资源,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科研处主持建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科研管理网络平台”,服务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并对科研能力优秀的学生社团给予奖励。

各学校的专业型社团往往挂靠在专业对应的院系,由相关专业指导老师对其进行学术指导。专业方面的支持使社团成员专业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激活了社团内部机制,增强了社团竞争力。专业社团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基地,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丰富了视野。同时,院系和专业社团的相互渗透对推进相关专业的发展与创新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作为中央财经大学最具特色的社团之一的会计研究会就在校团委及会计系的指导下,开展了“天健杯”论文大赛,邀请了不少财经界名人进行精彩的讲座,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增进了校园良好的学术氛围,优化了学风,推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4)从学生社团的物质保障方面看,专业型社团正在积极利用社会资源,逐渐由靠学校划拨资金和会费发展为多渠道筹集资金,包括与社会企业联合共同进行活动。[2]对外贸易大学的欧莱雅全球在线商业策略竞赛、中央财经大学会计研究会的“天健杯”论文大赛和面向北京地区高校的学生举行的“德勤杯”论文大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市场营销协会和顺爽、武汉移动、武汉同济医院等公司或企业进行的合作。

5)活动紧扣专业,学术化氛围浓烈。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会开展了“完美大学必修课”系列活动,对新生开展专业启蒙教育。对外贸易大学国贸学社举行了“中美经济政治分析”系列、“国有资产重组”等讲座,使学生全面了解与专业知识及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为专业学习提供有益的补充。学生专业社团的活动主要是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研讨和科技创新实践等,通过这些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创新热情。他们的这种学习和进取精神容易影响到身边的同学,这种影响最终会激发校园中所有学生参与学习,使整个校园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表2列出了6个学校近几年开展的一些有特色的社团活动。这些活动从新生专业教育到各项专业比赛既创造活跃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又在活动中融入了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兴趣爱好、扩大了求知领域、掌握了一技之长、发展了个性、健全了人格,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自身建设和发展也取得长足发展,在校内外有较大的影响和知名度。

2 当前财经类院校专业型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社团活动宣传力度不够、活动质量不高。对于社团来说,只有不断搞活动才能维持社团的活力和生命,活动对于专业型社团来说,可以说至关重要,活动除了维系社团成员的感情,还是社团最大的品牌。可是对一些专业社团,宣传无非是张贴海报,根本无法让学生对此产生兴趣和关注,有时学生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过这个活动。有些活动看似热闹,但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他们反映在活动中也学不到什么有益的东西。专业型社团的活动容易给人严肃、死板的感觉,因此在专业活动宣传和活动内容形式等方面需要社团组织者能有创新。[3]

2)专业型社团组织的凝聚力稍显不足。社团为松散的组织,一般靠活动和感情维系组织。专业社团的成员往往是同专业或相近的学生,但由于社团的高度自由性,组织的松散性、专业活动缺乏趣味性使得如何加强社团的凝聚力同样是一个长期困扰不少专业社团发展的难题。

3)专业型社团专业性、理论性明显,学生参与度不高。学生中部分由于主观原因,不太愿意参与学术性活动,有参加热情的低年级学生不少认为自己年级低,专业知识了解欠佳,而这些活动要求较高,感觉离自己很远。而高年级的学生往往对社团活动的热情减退,不愿加入专业社团。由于社团活动效果难以让大家满意,社团活动互动效果不理想。加入专业社团的不少学生也不能坚持参加活动,来了一两次就半途而废了。有的专业型社团的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翻版,不能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成为学生专业学习的调味剂,不能真正成为第二课堂。

4)指导教师的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虽然我们看到前面几所高校里不乏有有特色、树立品牌的专业社团。但还有不少专业社团的活动,缺乏老师的精心指导,社团活动缺乏整体策划、缺乏标志性和鲜明度。尽管大部分专业社团拥有自己的指导老师,但因为指导老师大多是义务兼职,不可能投入全部精力和时间,使得社团在专业指导上存在着真空,也使得一些社团活动内容在低水平上重复。而专业型社团的专业性决定了指导教师在社团活动中的重要性。社团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与活动的深度、社团的长远发展密切相关,所以需要加大对社团指导的专业力度,使社团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发展。

3 推动专业型社团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

1)定位明确。专业型社团的定位是社团有效地开展工作,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一些专业社团的成立往往只凭几个发起人的一腔热情,并没有发现、把握社员真正的根本的需求,导致社团工作并不能满足社员的需要。依笔者看,作为专业型社团无非是对专业的扩展性研究或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大多数社团将自己的专业社团定位于学术性社团,一部分定位于实践性社团。但在实际操作摸索过程中,有些学术性社团的组织者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譬如社团的学术水平难以达到或专业指导老师不到位的情况下,使得社团活动的学术水平低下,有的甚至完全背离了初衷。只有找到社员的根本需求,推出本社团有特色的服务内容、项目和工作方式,才能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体现社团个性,产生公信力。学术性定位成功的当属成立于1985年的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会,它一直致力于校园学术气氛的营造与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通过举办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学术活动,营造具有东财特色的校园科研文化,受到东财学生的一致好评。上海财经大学的金融科学学会以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为指导思想。一方面引入高水平、重量级的讲座创设了有利的学术氛围;另一方面,邀请业界著名专业人士进行实践性指导,构筑起两元指导的格局,专业社团活动的成效显著。

2)加大对专业指导教师的支持力度。专业教师在专业型社团的建设、长远规划以及社团活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指导教师不仅能在专业科研、专业实践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帮助,更能对整个活动的过程起到一定监督作用。目前,专业社团的专业指导教师不仅在人数还是投入关注程度和指导力度都无法跟上社团的发展。这就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在社团指导教师聘请方面应给予政策扶持和鼓励,譬如为指导教师计算工作量,按教学工作量的标准发给指导教师适当的劳务津贴,并引入一套评价激励机制,奖励在社团中做出贡献的指导教师。学校要鼓励和吸引更多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高职称、高学历、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专业社团指导老师。

3)创造独具特色的社团文化,增强凝聚力。社团的凝聚力是由社团成员之间共同的向心形成的组织合力。专业社团应该象家一样的温暖,使人心生向往,从而使兴趣真正成为专业学习的动力。这就需要营造独具特色的专业社团文化,缔造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制定完善社团的章程和奖惩制度,强化社员的社团意识,注重与社员的珍贵友谊。由于同一专业社团的社员不少是同班或同系同学,因此要强调工作协调与生活往来,积极营造团结向上、融洽协调的社团氛围,实现了“沟通、团结、效率”的递进效应。[4]

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设。从专业设置上看,财经类院校一般都设置了经济、财政、贸易、会计、审计、金融、工商管理等经济管理类专业,这些专业也是开展创业教育的一些必修课程,所以财经类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上具有其他专业院校所不具备的学科优势。而专业社团正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生在高度自由的专业社团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更敢于尝试。在这种情况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时俱进地改革财经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专业社团这一第二课堂,通过创业教育体系和创业培养机制建设,提高财经人才质量和竞争力,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财经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处在大环境下的高校各类学生社团也呈现出一片蓬勃发展的大好势头。本文对我国6所财经院校的专业社团进行了调查,总结了财经类院校专业社团的一些特点和不足,并提出了推动专业型社团健康发展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专业社团,对策

参考文献

[1]朱延华,梁中芳.商业化背景下高校社团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5(20).

[2]徐振郝,杨艳新.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高教与经济,2007(3).

[3]朱斌.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5 (27).

财经类院校 第10篇

职业倦怠于1974年首次提出, 用这一词汇描述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职业倦怠是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对工作失去热情, 情绪烦躁, 对前途感觉无望, 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 (2) 对工作消极怠慢, 没有耐心。 (3) 不认同自己工作的意义, 看淡工作的价值。

职业承诺是个人对专业或者职业的认同和情感依赖, 对专业或职业的投入以及对社会规范的内化而导致的一种不愿变更职业的程度, 包括情感承诺、持续承诺和规范承诺。它是表示员工对职业态度的一个变量, 虽然只有二十多年的研究历史, 但已经成为职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了职业承诺方面的研究, 希望进一步提高职工对工作的热情。教师职业承诺是指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程度、热爱程度、对工作的投入程度, 以及对本工作是否感到满足。

2 研究过程

为了更好地探讨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财经类院校的教师中进行了调查, 根据随机性的原则发放调查问卷300份, 收回有效问卷280份。其中男教师130人, 女教师150人;已婚160人, 未婚120人;年龄在30岁以下113人, 30岁以上的167人;重点本科高校教师124人, 一般本科高校教师156人。研究以情感承诺、规范承诺、持续承诺为变量进行研究, 最终分析数据得出职业倦怠和职业承诺之间的关系, 以及职业倦怠和情感承诺、继续承诺和规范承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教师职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3 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关系的探讨

3.1 职业倦怠对职业承诺有预测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 教师的职业倦怠对职业承诺发挥着重要的预测作用, 二者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越高, 其职业承诺的水平就越低。当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较高时, 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就会带有强烈的责任心, 也会为教师的工作带来无尽的动力, 使教师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工作,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工作效率较高, 这使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也会相应地降低。当教师的职业承诺水平较低时, 就很自然地不愿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甚至会有跳槽的打算, 这样就更容易在工作中产生职业倦怠, 形成恶性循环。

3.2 情感承诺、持续承诺和规范承诺三者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情感承诺是指教师对本职业的喜爱程度以及本职业和自己理想职业的符合程度的认知。

持续承诺是指教师由于各种原因不愿离开教师职业的程度。

规范承诺是指接受社会伦理规范而对不愿离开教师职业以及对从事教师职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研究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显著地负相关关系。研究中对教师的情感承诺产生消极影响的主要有:成就感缺乏, 学历, 学校的所在地等。同时, 这些也对教师的规范承诺产生消极的影响。在调查时我们发现, 有的教师在工作中缺乏成就感, 体会不到自己工作的成就, 当自己由于能力不足而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时, 会感到极度的消沉, 十分不自信。有的教师由于自己的学历问题而感到困扰, 自己的学历没有其他教师高, 于是对自己没有自信, 担心会丢掉岗位, 所以不敢对教育事业投入自己全部的情感和热血, 造成教师的职业承诺度不高, 还有些教师工作单位与自己的家距离较远, 由于距离的问题对工作投入的感情十分有限。长期的单调机械式的工作, 加上缺乏职业成就, 使得教师逐渐丧失了对教师职业的责任感。因此, 我们要想办法提高教师的职业承诺水平, 降低其职业倦怠程度。

3.3 持续承诺与职业倦怠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职业倦怠的构成因素包括低成就感、人格解体和情绪耗竭。

研究结果发现, 持续承诺与上述三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人格解体, 情绪耗竭对持续承诺产生了显著的积极作用。这些似乎与人们的正常逻辑产生冲突,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 人格解体、情绪耗竭对教师的持续承诺产生的影响一定是消极的。但在深层次的研究后我们发现, 教师虽然会感到身体疲惫, 精神涣散, 但是正是因为他们是热爱这一行业的, 所以他们心甘情愿为了这一行业投入自己的大部分情感, 觉得这样做很有意义, 因此他们反而是轻松的。如今, 教师的待遇、福利等也在不断提高, 人们越来越尊重教师, 使广大教师能够有信心去继续从事这个行业。正如我们在调查中接触的一位老教师所谈:她已经在某财经学校做了三十多年的教师, 长时间单调的工作会让她感到身心疲惫, 很多时候都想放弃这份工作, 但是一想到自己这么累都是出于对教师行业的这个热爱, 尽管工作枯燥乏味, 但这就是一直以来自己热爱的东西。现在已在副教授岗位上的她, 每天的工作仍然十分忙碌, 但是就是对教师职业的爱让她一直从事于教师这个神圣的行业之中, 默默地为学生们奉献着。

3.4 情感承诺、规范承诺与职业倦怠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 规范承诺和情感承诺对由于压力而造成的职业倦怠负相关的关系, 对职业倦怠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虽然效果不是非常明显, 但这说明了在教师面对职业的压力时, 规范承诺和情感承诺能作为一种快速而有效的调节机制, 能够帮助教师缓解职业倦怠产生的消极影响。早就有学者提出, 当面对压力时, 认知和态度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压力只有人们把它认同为压力时才能算真正的压力, 压力只有长期产生影响才会产生慢性压力症状, 进而才会出现职业倦怠的反应。本研究发现, 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的职业规范和职业责任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压力对教师的职业倦怠产生的影响。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 专家教师的规范承诺和情感承诺要高于普通教师, 这一点也和我们得出的结论大体相同。因此, 对教师的责任感和职业规范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

4 总结

本文通过实际调研, 分析总结了教师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之间的关系, 并讨论了职业承诺的三个构成因素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得出了以下结论:职业倦怠对职业承诺有预测作用;情感承诺、持续承诺和规范承诺三者之间呈负相关关系;持续承诺与职业倦怠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情感承诺、规范承诺与职业倦怠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但是研究中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从更多的方面去研究,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帮助教师去了解教师职业的真正意义, 让更多人投入到教师行业中来。

参考文献

[1]张珊明, 袁红梅.高校教师职业承诺和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11) .

[2]陈春, 王大涛.教师职业承诺研究述略[J].河西学院学报, 2011 (6) .

财经类院校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财经类高职院 校企合作 新模式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走进企业就能直接进入一线的关键技术岗位熟练工作。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直接与一线多变和多样的关键技术岗位结合起来,这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发展需要与企业紧密结合,而合作办学就是紧密结合的极致。高校与企业合作在发达国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许多国家如美国、英国 日本等都建立起有各自特色的较为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在我国,其发展一直缓慢,经过多年的发展,纵观我们身边的各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仍然不普遍,即使有合作,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制约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院将把财经类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作为重点和目标,力求在促进财经类高职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下,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区域企业需求,培养地区经济发展所需高技能人才,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改革教学模式,增强学院社区服务特色和功能,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并且在借鉴国外校企合作的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中国的国情,及区域发展状况,提出树立校企合作新理念,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使之遵循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校企双方的客观实际、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互信任、坦诚相待、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下尽可能灵活多样。

多数财经类高职院校,吸纳企业的意见较少,职业教育仍以学校教育为主,校企联合办学尚处于浅层次水平,学校与生产企业之间还有较大的鸿沟。目前制约因素主要有:一是政策方面。对于高校来说,种种政策不利于调动教师主动深入企业,为企业服务。从企业来说,由于技术创新、突破的难度不断增大,投资高科技的风险很大,缺乏国家在资金、人员、政策等方面强有力的支持,因而企业不愿或不敢将自己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与财经高职院校合作。二是体制方面。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僵化办学模式和观念较难转变,一些企业缺乏人力物力支持,难以主动地参与职业教育,使学校在利用企业的生产工程环境方面存在较多困难。三是观念方面。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高职院校成为一个较为封闭的部分,面对突如其来的变革,许多院校显得很被动,一时间观念上还难以转变过来,对于开展校企合作这项工作还没有充分的重视,甚至有不少的高校教职员工认为校企合作有违高校真正的使命,是不利于教学和科研。

二、校企合作的模式与机制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结合制约因素。本课题进行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研究,提出包括政府、高职院校和各界企业的校企合作,提升校企创新能力,加强教师的培训及评估机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1.建立校企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笔者认为,只有满足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发展的需求,才会形成真正合作的动力,校企合作才会更有生命力。政府要把财经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纳入经济社会和社会发展规划,要建立与完善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管理办法,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引导、鼓励与支持服務类企业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提高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2.引人政府,保障校企合作的政策机制。政府对校企合作要予以重视;不仅从资金上给予支持,而且应从法规政策上进行规范,建立相关机构予以引导,帮助校企双方沟通,科学策划校企合作重点项目,宣传校企合作新观念。只有政府把角色改变过来,校企合作才能有新的局面。

3.建立基于教师教育培训和评估的机制。教师是连接学生和企业的桥梁,因此教师素质必须得到提升,而提升的途径有很多,如邀请相关企业人员来开讲座,高校与企业共同建立交流中心等等。并且通过提倡教师经从传播知识,科学研究,扩展到社会服务。

总之,笔者认为“校企合作”是高职职教育的内涵发展取向。随着基于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以及校企合作体系的逐步深入和完善,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周强,刘媛嫒,郑喜群.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的经济学思考们.北方经贸,2008,(09).

[2]郑锡陆.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互利性分析[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3]韩爱群.高等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4]黄迎新.关于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田.中国培训,2006,(12)。

财经类院校 第12篇

关键词:新建本科,博弈论,教学,教改

1994年, 三位博弈论专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博弈论在经济学领域的特殊地位进一步突显。由于博弈论对于专业知识和数学理论具有较高要求, 因此博弈论课程在本科教育阶段的发展并不是十分明显, 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更是较少开设。但是作为新建财经类本科院校, 开设并推动博弈论课程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1 新建财经类本科院校开设博弈论课程的重要意义

1.1 新建财经类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需要引进专业性强的本科课程

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就是如何迅速的成为合格的本科院校, 并向优秀本科院校看齐。新建财经类本科院校, 除了要完成上述目的外, 还要突出财经类本科院校的特点。要快速的实现这些目标, 适当的开设和发展专业性强的本科课程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之一。学习博弈论要求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基础和相关数学知识, 很多重点本科院校也只是在经济学研究生阶段才开设此课程, 可见, 该课程对于学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新建财经类本科院能够在本科生教育阶段开设博弈论入门课程, 那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校教学层次的提高。

1.2 学习博弈论有助于提高财经类本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博弈论与数学的关系十分紧密, 需要大量的使用数学工具进行分析。具备严格的逻辑推理能力将有助于快速掌握博弈论的精髓。在学习的过程中, 逐步接触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提高, 并且有助于他们将推理运用到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的解释中, 这对于财经类本科生来说是十分有用的。

1.3 博弈论课程的开设也提高了对新建财经类本科院校教师的要求

新建财经类本科院校由于处于本科教育的起步阶段, 必然可能会引进一定数量的新教师。新教师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要能够从容的讲授类似博弈论的课程, 是需要完成比较大的工作量的。讲授专业性强的课程, 教师除了熟练把握相关基础理论外, 在授课的过程中还要能够运用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展开分析,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提高自己, 从而也促进新建财经类本科院校的教师不断进步。

2 新建财经类本科院校博弈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数学基础有待提高

博弈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需要运用到大量的数学方法, 因此对于学生的微积分、线形代数和概率论的相关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要求。在新建财经类本科院校里, 很多专业的学生是文理兼收的, 学生的数学基础有待提高, 这就影响了学生对博弈论基础理论的理解, 学生常常会因为复杂的数学运算而降低了学习博弈论的积极性。

2.2 博弈论课堂实验面临挑战

博弈实验是博弈论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通过课堂实验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博弈论的知识, 而且可以产生很好的课堂互动效果, 所以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比较喜欢开展课堂实验。但是, 从课堂实验的效果来看, 却产生了一些不符合理论的现象。例如, 我们在授课过程中, 进行了以下课堂实验:两个学生一组, 每个学生独自在纸条上写“合作”或者“竞争”, 如果双方都写的是“合作”, 则平分1000元, 如果一方写“合作”而另一方写“竞争”, 则写“合作”的那个学生可以获得1000元 (虚拟资金) , 另一个一分钱都拿不到, 如果双方都写“竞争”, 则双方都不能得到一分钱。这个博弈可以用图1表示。根据博弈论推理, 纳什均衡是 (合作, 合作) , 因为当甲写“合作”时, 乙的最优策略是“合作”, 而当乙写“合作”时, 甲的最优策略也是“合作”。但是实验的结果是, 我们一共在76组学生 (即152人) 中进行了该项实验 (这些学生具备基本的博弈论知识) , 其中60组学生都选择了合作, 12组学生一方选竞争, 一方选合作, 4组学生都选竞争, 即21%的学生没有在纳什均衡上做出选择。这似乎与理论的差距较大。

2.3 博弈论理论与实践的差异对学生产生影响

许多关于博弈论应用的例子学生们都耳熟能详, 比如囚徒困境、田忌赛马等, 这些应用使得很多学生在进行博弈论学习之前就对这门课程颇感兴趣, 但是, 当他们真正进入到博弈论的核心理论学习时, 他们困惑了。学生们说:“老师, 原来博弈论这么难, 我们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啊!”会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包括博弈论对数学的较高要求和应用例子的抽象程度。博弈论理论与实践的差异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开始的热情高涨和后来的摸不着门道现象比较常见。

3 改进新建财经类本科院校博弈论课程教学的方法

3.1 补充相关数学知识, 适当选择教学内容

讲授博弈论课程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根据知识点的情况, 适当的补充必要的数学知识。当然, 由于新建财经类本科院校的博弈论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 因此如何科学的选择博弈论课程的内容, 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新建财经类本科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 合理的选择博弈论的授课内容, 同时还要慎重的挑选合适的教材, 使之更符合专业学习的需要, 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3.2 改进博弈论课堂实验方法, 创新博弈论课堂实验内容

由于课堂实验的参与者是具有主观意识的学生, 他们进行选择的时候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从而有可能会同事先预想的实验结果不同, 对于理论可能有一定的挑战。因此, 教师在设计课堂实验的时候要尽量使游戏规则符合实验的初衷, 并且在解释差异的时候, 要引入合理的因素。比如前述课堂实验, 会出现比较大的差异, 原因之一是1000元是一个虚拟的约束, 学生们知道不可能真的获得, 因此, 我们改进了规则, 变成了以下实验, 仍然是同样的学生, 同样的分组情况, 每个学生独自在纸条上写“合作”或者“竞争”, 如果双方都写的是“合作”, 则平时成绩各加1分, 如果一方写“合作”而另一方写“竞争”, 则写“合作”的那个学生可以平时成绩可以加2分, 另一个一分都不加, 如果双方都写“竞争”, 则双方都不加分。这个博弈可以用图2表示。结果同样的76组学生中, 70组学生都选择合作, 5组学生一方选合作, 一方选竞争, 1组学生都选竞争, 即92%的学生都遵循了纳什均衡的选择, 实践与理论的差距缩小, 而改变的关键是, 约束条件从虚拟的变成了真实的。

3.3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循序渐进

许多学生对博弈论的兴趣来源于几个非常有名的博弈论应用,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 讲授到相关的理论的时候, 应该先从这些学生感兴趣的例子入手, 再层层深入, 导入理论, 进行分析, 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比较容易接受相对复杂的理论。当学生理解了这些例子之后, 再随后引入更深的题目, 学生触类旁通, 掌握起来就相对简单了。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公司核心竞争力下一篇:水利水电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