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社会管理

2024-05-26

网络文化社会管理(精选12篇)

网络文化社会管理 第1篇

一、本研究的主要概念和资料来源

(一) 本研究的主要概念

1. 信任文化。

按照波兰著名的社会学家彼得·什托姆普卡的定义, 信任 (trust) 就是相信他人未来的可能行动的赌博[2]。信任文化被看做人们支撑他们的信任赌博的基础之一[2]。笔者在研究中采用的也是这一定义。在研究过程中, 笔者将信任文化这一概念操作化为社会诚信评价这一变量。在问卷中设计的问题是:“您对社会诚信状况的整体评价是什么?”选项有五种, 一是很好, 二是比较好, 三是一般, 四是不好, 五是很不好。不同的选项代表不同的社会诚信评价, 而社会诚信评价比较好的反映了信任文化状况。

2. 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指的是社会行动者及其间的关系的集合。一个社会网络是由多个点 (社会行动者) 和各点之间的连线 (行动者之间的关系) 组成的集合[3]。社会网络一般通过社会网络规模和网络趋同性来测量。社会网络规模是指构成一个社会网络的成员的数目, 它是反映个人社会网络状况的重要指标。网络趋同性指的是社会网络的核心人物与其他社会网络成员在某种社会特征方面的类似性。它通常用与调查对象在某一特征方面同属一个群体的人数占整个社会网络成员的百分比来表示。一般认为, 社会网络规模越大, 网络趋同性越低, 社会网络资源越丰富。

(二) 资料来源

本研究运用的是广西的抽样调查资料。资料来源于李文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广西不同民族职业流动与就业培训政策的比较研究”的数据库。数据库的样本容量为1 155份, 其中对社会诚信评价进行回答的样本有1 062份, 占数据库样本总量的91.9%。其中, 男性样本529份, 占样本总量的49.8%, 女性样本533份, 占样本总量的50.2%。

二、社会网络对信任文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在本研究中, 笔者采用的是社会诚信评价这一变量来测量信任文化。首先我们对社会诚信评价进行了统计描述, 结果 (见表1) :

从表1可以看出, 总共有1 062份样本回答了这一问题。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很好的样本有18份, 占总样本的1.7%;认为社会诚信状况比较好的样本有185份, 占总样本的17.4%;认为社会诚信状况一般的样本有723份, 占总样本的68.1%;认为社会诚信状况不好的样本有112份, 占总样本的10.5%;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很不好的样本有24份, 占总样本的2.3%。从这些样本的分布我们可以发现, 绝大多数样本对社会诚信状况的评价是一般, 有少部分样本认为中国的社会诚信状况比较好或者不好, 有极少数样本认为中国的社会诚信状况很好或者很不好。表明中国的社会诚信状况比较合理, 也反映了中国的信任文化处于良性的状态。

(一) 社会网络规模对信任文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社会网络主要通过两个指标来测量:一是社会网络规模, 二是网络趋同性。首先我们分析社会网络规模对信任文化的影响。由于社会网络规模和社会诚信评价都属于定距变量, 因此我们对社会网络规模和社会诚信评价做相关分析[4]。通过相关分析, 其结果 (见表2) :

要分析社会诚信评价是否与社会网络规模有关, 主要参考两个数据:一个是相关系数, 一个是显著性水平Sig值[5]。从表2我们可以发现, 社会网络规模与社会诚信评价的相关系数为-0.047, 社会网络规模与社会诚信评价微弱相关, 表明个人的社会网络规模越大, 其对社会诚信的评价越高, 但需要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由于其显著性水平Sig值为0.071, 大于α值0.05,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社会网络规模与社会诚信评价无关, 信任文化的生成不受社会网络规模的影响。

(二) 网络趋同性对信任文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社会网络还有一个重要的测量指标, 那就是网络趋同性。由于网络趋同性和社会诚信评价都属于定距变量, 因此我们对网络趋同性和社会诚信评价做相关分析。通过相关分析, 结果 (见表3)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1-tailed) 。

从表3我们可以发现, 网络趋同性与社会诚信评价的相关系数为-0.052, 网络趋同性与社会诚信评价微弱相关, 表明个人的网络趋同性越低, 其对社会诚信的评价越高, 并且其显著性水平Sig值为0.047, 小于α值0.05,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诚信评价与网络趋同性有关, 信任文化的生成受网络趋同性的影响。

三、结论

从上面的实证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中国信任文化总体是处于良性状态, 这与一些学者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别。同时我们也发现, 社会网络对信任文化的生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社会网络的网络趋同性对信任文化的生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波兰著名的社会学家彼得·什托姆普卡的研究。彼得·什托姆普卡在研究中认为社会网络或关系可以增进信任文化[2]。但是不是社会网络规模, 而是网络趋同性增进了信任文化的生成。也就是说, 不是社会网络的大小, 而是社会网络的结构影响了信任文化的生成。究其原因, 可能是网络趋同性越低, 表明其社会网络成员的分布越广泛, 同时也体现了个人所扮演角色的多样性, 即地位丛的丰富性。一个人扮演的角色越多, 他对每一个具体角色的依赖就越少。罗斯·劳伯—科塞证明这种情形提高了个体的自治性, 因为他较少受从每一单个的地位发出的角色要求所束缚。因此, 网络趋同性比较低的人对社会诚信的评价就会比较高, 因为他们付出的信任被背叛对其的影响比较小, 他们会有更多的角色选择, 这也许是网络趋同性促进信任文化生成的重要原因。

摘要:信任是社会资本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现代信任理论认为, 信任文化对于一个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文化进步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信任文化的生成是受到许多因素制约的。波兰著名的社会学家彼得·什托姆普卡在研究信任文化的生成时发现社会网络对信任文化的生成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广西实证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 社会网络规模对信任文化的生成影响不大, 网络趋同性对信任文化的生成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信任文化,社会网络,社会网络规模,网络趋同性

参考文献

[1]Kenneth J.Arrow, “Gifts and Exchanges”,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1, 1972:357.

[2][波兰]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M].程胜利, 译.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5:33-173.

[3]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4.

[4]卢淑华.社会统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380.

网络文化社会管理 第2篇

【发布日期】2002-05-10 【生效日期】2002-05-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文化部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的通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网络文化市场迅速发展,“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明显增多,网上文化产品经营活动日趋活跃,对于交流信息、学习科技、传播文明,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监控手段不完备,管理措施不落实,一些单位和提供互联网上网服务的营业场所,利用互联网从事违法违规经营活动也日渐增多。其突出表现为:通过互联网传播和销售走私、盗版的非法音像制品;拍卖和销售假冒伪劣及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艺术品;网络游戏中充斥色情、赌博、暴力、愚昧迷信等不良内容;“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无证经营、未成年人违规进入和经营非网络游戏等现象相当严重。这些现象损害了方兴未艾的网络文化市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新闻宣传和信息内容安全管理工作,并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各有关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文化部负责对利用互联网经营艺术品、音像制品、网络游戏、演出活动及“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日常监督,并实行经营许可证管理。中央编制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增加了文化部的人员编制,文化部为此增设了网络文化处,负责全国网络文化市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互联网管理工作的指示精神,根据国务院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会议的要求和全国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电视电话会议的总体部署,切实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的管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级文化行政部门作为网络文化市场的主管部门,要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贯彻“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要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明确对利用互联网经营艺术品、音像制品、网络游戏、演出活动及“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管理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完善管理法规,使网络文化市场健康有序、规范发展。

二、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取得编制部门、财政部门的支持,尽快解决网络文化市场管理机构编制、人员和经费等问题,充实配备必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网络文化市场管理人员,建成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精干、高效、廉洁的网络文化市场管理队伍。

三、努力推进全国网络文化市场监督管理系统的建设。各地文化行政部门要针对网络文化市场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充分论证,建立、健全全国网络文化市场监控管理系统,形成统一、高效、便捷的网络文化市场管理平台。同时,与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安装内容信息安全和管理软件,增强对各种有害信息的检测和封堵能力,提高对“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四、要加强对利用互联网经营艺术品、音像制品、网络游戏、演出活动的日常监督,实行文化经营许可证制度。要迅速查清利用互联网经营文化产品和传播文化信息的单位或者网站的情况。严厉打击网上经营走私、盗版音像制品和假冒伪劣及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艺术品的活动,坚决清除色情、赌博、暴力、愚昧迷信的网络游戏。凡发现有违法经营活动的,应依照有关管理法规予以处罚。

五、根据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的部署,文化部决定2002年5月10日至10月1日在全国开展“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专项治理行动。各地要对现有“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进行彻底清查,清除各种有害信息,重新审核登记。

凡符合《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证照齐全,经审核符合规定条件的,可换发《文化经营许可证》。对证照齐全,经审核不符合规定条件的,或证照不全的,限期停业整顿。经整顿仍然不能达到规定条件的,一律关闭。对无证经营的,提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一律取缔。重新审核登记合格的或予以取缔的“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由主管部门一并向社会公告。

重新审核登记工作,由县(区、市)以上(含)文化行政部门进行初审,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行政部门终审后,统一换发由文化部监制的《文化经营许可证》。

从本通知发布之日起,至专项治理行动结束,各地一律停止审批新的“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六、对“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要从严审核、控制总量、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加强宏观管理和调控力度,反对一哄而起,盲目发展。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本辖区内每一“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计算机设备总数及占地面积标准,但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每一场所的计算机设备总数不得少于60台,且每台占地面积不得少于2平方米;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以下的地区,每一场所的计算机设备总数不得少于30台,且每台占地面积不得少于2平方米。西部地区可以参照以上标准,适当下调计算机设备总数,但每台占地面积标准不变。

所有“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必须按照《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制定安全措施,要有防火设备和疏散通道。

不得在中小学校周边直线距离200米内开设“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不得设立集中经营场所或集中经营街区。

七、“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必须实行消费者入场登记制度和场地巡查制度。允许未成年人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每日8时-20时进入“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但在线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进入,必须由其监护人陪伴。“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不得容留未成年人夜间上网。凡违反规定的,由文化行政部门吊销该场所的《文化经营许可证》。其场所法定代表人和主管人员三年内不得从事“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经营活动。

八、对“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经营管理人员要进行管理法规、职业道德、业务规范等方面的培训,经考核合格者,发给培训证书。做到持证上岗、规范经营、文明服务。要严格审核经营者的从业资格,凡受过刑事处罚或者曾因违反文化市场法规被吊销《文化经营许可证》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和主管人员,一律不得担任“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法定代表人和主管人员。

九、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明确职责、落实任务。积极主动与公安、工商、电信等互联网管理有关部门相互配合与支持,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切实做好网络文化市场的管理工作。对网络文化市场要实行专职专人专门管理,对所辖区域内出现的问题,应尽快解决,不得推诿、扯皮。凡出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社会反响强烈,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主管部门领导和主要负责人的行政责任。

十、积极开展文明上网工程建设,倡导网上文明行为。联合工、青、妇等社会各界,大力推进“文明网吧”、“放心网吧”等网络文明活动,形成文明上网的道德规范和舆论环境。学校、家长要共同担负起帮助教育青少年的社会责任,各地可以聘请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热心教育的人士作为“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义务监督员,监督“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经营行为,引导中小学生树立积极向上、求知好学的上网风尚,使“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普及科技知识,倡导科学精神的文化阵地。

二○○二年五月十日

网络文化社会管理 第3篇

关键词:网络生态;网络社会;生态网络社会;海量微课程;网民生命样态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04-0010-05

一、网络生态的优化是时代呼唤

站在全球的时代战略格局,值得关注这样的重要事实,即:网民数量全球第一,并不意味着中国的互联网业及其网络生态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一。虽然我国互联网发展速度非常快,但目前主要应用仍然以娱乐为主,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深入分析国外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其关注重点已经转移到网络文化的社会性功能、网络文化下价值观传播的模式、网络文化的享用内容及方式、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力及方式等上面。大纽尔·卡斯特研究网络社会的崛起,揭示网络文化的特质。路易斯(Louis)把网络空间比作一种新经济,一种新的反主流文化,超越了政治樊篱。戴维(David)开展网络文化的综合研究,探索线上发生的社会、文化与经济互动,揭示和考察关于这种互动的话语,探及网络的文化结构。

有关中国网民数据变动研究、中美两国流量排名比较、中美网民上网目的性差异比较等研究显示,越来越多的人把网络作为了解信息、休闲娱乐的主要渠道。据CNNIC第21次互联网发展报告,在前七类网络应用的使用率排序中,网络音乐收听率居中国网络应用之首,比例达到86.6%,即时通信以81.4%位列第二,网络影视以76.9%排列第三。在网民对互联网的评价调查中,94.2%认为互联网丰富了娱乐生活。但这种娱乐性应用,属于网络文化的浅表层次。如果不注重引导这个庞大群体的文化品位、道德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难以成为社会共识;如果不注重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的就不能完全达到;如果不能发挥和引导好他们的主体创造性,就会失去一支非常宝贵的网络文化和道德建设力量。

BDA比较美国前十名网站发现,其以社区为主,其中包括潮热的myspace和facebook。从中可看出,美国网络用户呈现出参与性、自主性强的文化特征,他们喜欢自己上传东西,比如wiki和youtube等,其主流模式接近于后web2.0时代。调查中美俄日韩等六个国家和地区,只有中国大陆流量排名第一的网站是搜索网站,这表明中国网民比较盲目,上网缺乏目的性,被动浏览、娱乐的比例偏高。

加强中国网络文化创造与享用的目的性引导,构建生态网络,已经是目前中国网络社会及其文化研究和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

为此,积极关注网络文化背景下德育生态构建的研究,从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格健康发展等多重视角看,都是一个时代性重要课题,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而且若要使网络社会臻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并且持续保持下来,就必须共建共享优质网络社会并建设优质网络文化,并藉由优化网民的生命样态。

二、生态网络具有优化生命样态的功能

分析发现,当代人的交流与表达主要有四种模式:没有交互性的自言自语即自传播,一对一的口碑交流与传播,多人讨论的具有多向交互性的群体传播和一人对多人的大众传播。分析互联网的各种互动应用会发现,长盛不衰、影响力强大的互动产品一般都集纳了多种交流模式。如即时通信产品,其最根本的特性是一对一的口碑式交流,但它研发了QQ群,衍生了群聊功能,形成多人讨论,又通过迷你网页、弹出新闻窗口的方式达到大众传播的效果,还有QQ的签名档,本质上是一种自言自语的自传播。网络论坛也是集多种传播形式于一身的互动产品。多人的共同讨论是论坛的基本状态,实现了论坛的群体传播,但网络论坛也研发了站内短信,提供论坛好友站内一对一交流的通道。此外,论坛版主对热帖的推荐、置顶和排行,可看作是一种间接的大众传播模式。成功的互动产品不仅在于交流模式的聚合,还在于对web1.0与web2.0核心价值的叠加。Web1.0的核心是信息、新闻等内容产品,用门户网站的模式解决了人们“一站式”消费的需求;web2.0的核心是用户,诸多互动工具提供了便利的通道,形成了“去中心化的人与人互动”。即时通信与论坛以及微博的巨大效应正在于叠加了内容与用户,既有内容的聚合,更有用户的聚合。即时通信偏重于用户的聚合,以用户为核心嫁接内容产品;论坛偏重于内容的聚合,以内容吸引用户、影响用户、黏住用户;微博则不偏不倚,既有以内容为核心的聚合,也有以用户为关注点的聚合。

在内容上,从新闻的集散地、观点的集散地到民声的集散地。从信息结构看,论坛呈现树状结构,以公共事件为中心,参与者以各种方式参与到话题讨论中。如果说早期的论坛以提供、发布各类新闻、信息,关注天下大事、发表宏观高论为主而形成新闻的集散地、观点集散地,那么近些年论坛的议题越来越趋向民生,越来越贴近网民身边的小事、琐事,而成为民声的集散地。诸多在论坛热议并引发舆论监督的事件如“杭州飙车案”“‘被落榜’高考女生”等都是发生在网民身边的“小事”。换言之,网络论坛已成为网民陈述、申诉、表达社会不公的主渠道。根据新闻传播价值规律,新闻的地域性、接近性越强,新闻价值越凸显。当网络论坛成为社会公共领域的“第二法庭”时,其背负的社会责任和产生的影响力自然会扩大。

nlc202309031028

在用户上,论坛参与者从草根到精英到党政高层领导。这一变化明显反映在人民网强国论坛每年推出的“十大嘉宾”名单上。2003年的“十大嘉宾”中尚有民间保钓人士,但到了2007年,“十大嘉宾”中有七人是社会精英人物,再到2008年,“十大嘉宾”中的七人都是党政领导,包括多位中央领导……此外,强国论坛还组织了各种系列访谈,有“党委新闻发言人系列访谈”“大检察官系列访谈”“全国公安厅局长系列访谈”等。党政高官频频亮相网络论坛,既彰显出高层对网络论坛、网络民意的重视,也无形中增强了网络论坛的魅力,放大了网络论坛的社会价值。

在交互程度上,从早期单向度的话语通道、表达渠道到多向度的话题讨论、舆情收集和问政平台。每一个舆情、每一次网络问政都是对论坛话语的一次总结和再报告,随着论坛品牌的张扬和累积,论坛的影响力最终抵达社会公众层面。社会民意反馈制度化,达到了以“意见”影响社会进程的效果。

创立生态化社区论坛协力社区治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已成为居民生活的重要物理场所。城市居民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居民也越来越依赖社区,主动地参与社区生活。但是由于空间环境的制约,线下的社区活动常常因难以组织而流于形式。互联网尤其是网络论坛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美国社会学者威尔曼把现代人的组织方式称作“网络化的个人主义”,即脱离传统家庭、单位或社区的“小盒子”束缚,建立起以个人为中心的多元社会网络。北京两个最大的社区天通苑和回龙观,都建有社区网站和社区论坛。居民在论坛上提问、讨论、协商,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强化了邻里关系。尽管社区论坛上的话题在外人看来都是鸡毛蒜皮、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在社区居民看来却是日常生活的“头等大事”。网络论坛的自我沟通能力、协调水平和自发建立的自主协商机制,能够简单而高效地处理可能引发激变的社区问题。对于社区管理者而言,网络论坛的特殊价值正好契合了社区治理的需要。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社区传播渠道不仅覆盖范围过于局限,而且功能也明显不足,逐步嵌入居民日常生活的网络论坛则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将线上线下生活融为一体,弥补了传统渠道之不足,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社区生活。

繁荣论坛,构建生态网络文化。不可否认,网络论坛在为用户创造内容、分享网民智慧上发挥独特作用之余,也为各种不健康思潮、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信息的进入打开了方便之门。网络论坛中也裹挟着一些低俗、庸俗和媚俗的内容以及重复表达、没有价值的垃圾信息,高水平的原创能力不足,优秀文化产品相对匮乏;有些网络论坛格调不高、品味低下,损毁着整个互联网的网络文化。网络论坛是用户使用较普遍的互动工具之一,论坛的开放性、分享性和多重传播的效果可以在网络文化建设方面大有作为。可以调动论坛用户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挖掘丰富的中华文化资源并在论坛平台上向全球展示;可以打造个性化、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产品并通过论坛向全球用户传播,可以让国际人士直接到论坛与网民对话来传播国家形象,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以用户为中心,进行“文化碎片”的“多节点扩散”。每一个论坛用户都是网络文化的建设者、管理者和传播者,通过网络论坛形成文化建设共识、通过口碑传播扩大覆盖范围,是网络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三、生态网络优化生命样态的可能空间

生态网络社会资源极其丰富,蕴含着丰富的体验性,为生态网络优化生命样态提供了巨大可能。

当前,我国正着力建立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亟需生态化网络社会资源的建设与优质资源的富集,其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发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目前,国务院和教育部已经批准建立了国家开放大学,并在该战略平台中植入国家数字化学习技术集成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推进“六网融通模式”,重构传统学科课程,建设海量微课程,重点打造大数据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把大学办在社会中。由此逐步建立开放性、标准化、信息化和社会化的巨型学习平台,共享开放的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实现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但是社会共享机制的建立,其起点就是要首先建立起各级各类教育体系间、院校间和社会各行业间的共建共享机制。

从上述意义上讲,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问题已成为我国网络教育发展,乃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一个重大而紧要的课题。客观上中国加入WTO后,也曾经允诺我国的教育实现向全世界的“有限”开放。其中,实现对国际远程教育的开放,必然带来国际远程教育资源的涌入。及早建立起优质网络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积累一定的国内资源共享经验,可以为共享国外的优质资源提供很好的借鉴。

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管理链中,网络教育资源的质量和应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络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即使是国内重中之重的大学,光靠一家之力,也不能保证每个专业、每个学科课程都是优质的,何况一流大学与一流网络教育资源之间并不能划等号。无疑,普通高校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有利于普遍提高质量和效益。对于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而言,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更为实现规范办学铺垫了必要的基础。此外,资源建设和使用必须考虑成本效益的问题。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往往投资较大,如果一所学校独立建设、独家使用,相对成本较高、效益较低。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办大教育”的穷国来说,资源建设和使用的重复与浪费是不能容忍的。因此,必须自觉发挥国家开放大学及其系统的作用,稳步推进国家教育云平台的建设,同时使大学支持联盟、城市支持联盟、行业支持联盟和社会支持联盟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进而为网络社会优化生命样态提供无限多样的可能性时空。

四、生态网络优化生命样态的实践探索

我国在网络社会优质资源建设的实践探索上,前期对高校网络远程教育已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全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年报年检的统计数据表明,67所网络学院开发的教育资源计有:电子图书273981册、录像带420001盘、光盘724032张、网上视频点播课件近490万学时。其中许多教育资源在学校和社会上都获得了好评,并且得到了至少是本校网络学院教学的应用,维持了网络教育的正常开展。

nlc202309031028

在我国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背后隐藏的一些问题。我国资源低水平重复开发的现象仍很严重。各单位的资源开发立项少有查新,既没有充分调研国内外相应资源建设和使用的情况,也没有经过必要的论证、教学设计和人员培训便匆匆上马,加上制作时不遵循也不了解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更加剧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优质资源(包括国家投入巨资立项建设的优质资源)得不到推广应用的现象。如果立项时能经过必要的调研、查新、论证,制作时能进行教学设计、人员培训并遵循相应的国家和部颁标准,加上能建立起资源共享的机制,这些现象完全可以避免。

随着我国远程开放教育迅速发展,政府和各院校越来越重视网络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目前,我国远程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大概有四种形式:

一是国家支持建设的大型教育数据资源库和网络资源建设工程项目。其中有些资源库类似于美国的ERIC和OhioLINK项目,如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和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前者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在内的多个源数据库及中国基础教育知识仓库、中国期刊“世纪光盘”工程项目等多个知识仓库。后者于1998年由国家立项,联合全国35家加盟图书馆开展多种类型资源数字化的工作,旨在建设大型优质中文信息资源库群,并通过高速网络提供服务。此外还有国家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的“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包括300多门基础性、示范性网络课程、案例库、试题库和课程平台。

二是国家建设的远程教育系统——国家开放大学及其系统。作为教育部直属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大学,国家开放大学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强调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整合和共享,通过云教室、学分银行和学位转换立交桥,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学校,是克服应试教育积弊的战略载体,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一所人人、时时、处处可实现个性化学习和大学梦的国家高等教育大平台。

三是同类型或同地区院校在项目或政府的推动下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西安交大、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在共同参加教育部“远程教育关键技术与支撑服务系统和天地网结合项目”的推动下,联合研究、开发远程教育的若干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地网结合的远程教育支持系统,提出基于天地网的远程教育优化解决方案及技术规范;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共建、共享优质数字化课程,实现学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及信息的共建、共享和共管。在广东省教育厅的推动下,华南师范大学已与同处广州石牌地区的另外5所高校开展资源共享的探索多年,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四是院校主动提供资源并主动争取与其它院校实现资源共享。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对教育部推介和经考察具有一定先进性的网络教育资源,通过必要的技术和教学改建后,正努力进行有偿使用其他院校优秀网络资源的探索。

另一支网络文化的力量不可低估。我国为数众多的中小学幼儿园和大学的校园网,基本上属于门户网站,都可以直接面对社会,向全世界开放。这些校园网对于学校内部来说,往往成为一种参与并促进规范管理、精细管理的“创新催化剂”。校园网的管理信息和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进而支持学校管理的精细化和人性化。校园网还可以成为一种有效整合、自主协作的“探究助推器”。教师、学生和家长登录校园网,不仅沟通育人信息,还在网上学习;不仅让教师、学生更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需要的相关资源,更可以轻松实现集体备课,解决各种育人难题。校园网逐渐成为一种推动并提升幸福成长、弘扬个性的“成长加速器”,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自主成长的“加速平台”和学生快乐成长、张扬个性的“提速跑道”。校园网发挥出越来越大的时代文化建设价值,起到社会文化净化的积极作用。

最后,再作一点理论反思。传播学创始人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深刻揭示:“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说来,如果不加适当的控制,它为恶的可能性则更大。”这可以视为社会责任论在西方产生的背景,该理论针对新闻界一度低俗、黄色新闻肆虐的局面,强调大众传媒在享受新闻自由的同时,必须承当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取得商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社会责任理念是对滥用新闻自由的反驳,同时也提出了一种新的新闻价值理念,一种基于社会责任的新闻价值观,从而为新闻界重新树立了标准:低俗不是新闻。当年《纽约时报》为对抗黄色新闻泛滥成灾,提出“刊登一切适合刊登的新闻”,“不污染早餐桌布”,形成一种新的新闻价值观,成为美国社会主流新闻价值的标准。社会责任论及其实践不但适用于大众传媒,对新兴的网络媒体同样适用,因为互联网也存在着新闻传播自由与社会责任的问题。

深入网络社会及其空间之中,可以发现信息已经呈现出无限泛滥的存在形态。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社会信息潮,当代人学会知道何时可以忽略信息,忽略哪些信息,似乎比获得信息更加重要。这就需要构建生态网络,共建共享美丽网络文化。国务院新闻办有专家曾指出,互联网本身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如果网络媒体传播的内容与社会进步不相容,就违背了互联网本质,就抹杀了互联网的先进性。哲学研究已经发现,在因特网上输入的信息超过人的正常负荷后,信息便不再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反而开始制造压力和混乱,它扰乱了我们平静的生活,妨碍了我们深层次的思考,形成了对人类的身心在广度、深度以及强度方面空前的干扰。这符合《周易》中否极泰来的辩证思想。

为此,我们应当引导全社会,逐渐从“读”网页,臻于“写”网页的境界;从静态网络社会,跃迁至动态网络社会;从单方面提供网络信息,臻于共建共享网络文化,群集陶养生命样态。

可以探索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将中华传统美德和互联网这一新型传播平台紧密结合在一起。礼失求诸野。汶川地震中展现出来的网络民意力量,“上下同心同德,共赴时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扶危济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价值观在新时代的体现。在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还需要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包括西方文化价值观中优秀的、有益的成分。网络“新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对人类一切文化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对西方以经济势力和科技实力等主导的网络文化应采取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态度,吸收其精华,同时对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等文化现象及其背后的价值观进行批判。目前的互联网还是由西方价值观为基础的网络文化主导,中文网站边缘化,中文新闻网站有失去网络话语权之虞。因此,新闻网站应当承担起在网络上复兴中华文明的责任和使命,对内形成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提高文化自信心,对外打破西方的网络文化霸权,在国内外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中发出中国人自己的声音,从而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和国际舆论。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徐向阳

青岛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 第4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网络把关人,网络管理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上强调,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 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 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 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青岛市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开放的国际化城市, 网络文化的发展非常迅猛, 但也存在网络上各种思想文化良莠不齐、网络管理相对滞后等问题, 如何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以推动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又好又快和谐发展, 是文化工作者应积极研究的课题。

青岛市网络文化建设发展现状

网络文化通常是指网络中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形态表现出来的文化成果, 主要包括网络新闻、动漫、网络视频和音乐、网络文学、论坛等。近年来, 青岛市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能力不断加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文化发展迅猛, 网络文化消费需求旺盛。2010年上半年, 青岛市经济总量达到2586.7亿元, 同比增长13.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13元, 同比增长10.3%, 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不仅如此, 青岛市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能力不断提高, 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已作为我市政府执政及企业经营的有效补充。目前, 青岛市已建成网站4000多家, 网民数量众多, 在线影视收看及下载、在线音乐收听及下载、文件上传下载、网络游戏、博客、电子杂志、短信和彩铃服务等是我市网民常用的网络服务, 网络文化消费需求旺盛。

网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成果显著。在党中央积极部署全国构建新形势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大环境下, 青岛市委、市政府也大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目前, 全市6000个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点、420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实施基地、5000余台政务网终端机均已同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文化 (艺术) 馆等26处共享工程分中心和基层中心实现了互通互连。同时, 青岛市共享工程分中心还根据青岛市地方特色, 建立起电子文献、地方文献、多媒体资源、地方历史文化、专题图文资料等5个特色数据库, 开发出青岛人物、青岛史纲、蓝色海洋、文化青岛、经济博览、奥运之帆、旅游指南、动态青岛八大板块的内容, 满足了基层网络文化的需要。

积极打造网络文化品牌, 增强网络文化影响力。2009年, 青岛市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创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积极将青岛建成我国动漫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城市。2009年, 青岛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69.5亿元, 增长率为15.7%,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5%, 成为青岛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一期投资50亿元兴建的青岛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的兴建, 将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版“迪士尼”。

网络文化管理进一步完善。2005年, 青岛市在山东省率先完成了网络文化监管平台的建设, 经过近5年的进一步完善, 目前全市1000多家网吧全部实行远程监控, 6万余台计算机都在“千里眼”的监控之下。

青岛市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青岛市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与新时期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态势相比, 仍存在不相适应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网上不良信息泛滥, 清理和整治执行不力。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匿名性、交互性及信息海量性的特点, 使网络把关人不可能对所有信息进行传统媒体式的审读与控制, 导致虚假新闻及信息、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网上低俗恶搞等现象屡禁不止, 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我市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网络优秀文化不够充实。从传播学的观点看, 要想让健康、积极的优秀文化主导网络文化市场, 一方面需要网络把关人认真履行网络把关的职责, 积极设置议题引导舆情加强舆论导向之外, 另一方面则需要网络文化企业生产开发出大量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 抢占网络文化市场。而相对于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来讲, 青岛市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则明显不足。

青岛市文化企业实力弱小, 没有形成品牌, 竞争力不强。以网络游戏为例, 目前, 中国网络游戏市场位于前十位的运营商大部分集中于上海、广东和北京, 而青岛市的网络游戏运营公司起步晚、规模小, 还没有真正发展壮大起来。不仅如此, 产业人才也极其缺乏, 特别是高级研发、管理人才的缺乏, 已成为青岛市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网络监管不到位, 特别是论坛、博客、留言板的管理有难度。首先是网络文化管理体制的滞后, 网络文化目前多头的管理体制, 极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漏洞。再者, 由于网络传播信息的海量性及双向的交互性, 使得网络把关人无法对信息做到及时监管, 特别是各门户网站的论坛、博客、留言板的管理。

加强青岛市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针对青岛市在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上出现的问题与不足, 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 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才能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落实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任何媒体的传播都应遵循法律法规, 网络文化环境的净化, 也应在规范的法律法规下有序地进行。因此, 一方面, 应严格贯彻落实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 应利用计划单列市的立法权, 结合青岛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具体情况, 加强网络文化传播与管理的立法。

进一步发展网络文化产业, 创建青岛特色品牌, 用优秀的网络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要做到以先进文化引领网络文化, 必须以强大的民族网络文化产业为支撑, 不断提高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做大做强自己的网络文化品牌。

青岛市应以“国际动漫产业基地”和“中国影视之都”为契机, 依托市场, 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 努力形成一批社会责任感强的网络文化骨干企业;以产品为基础, 不断增强网络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努力推动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向原创为主转型升级;以“微尘文化”、“帆船文化”、“海洋文化”、“海尔海信现代科技文化”、“孔孟文化”为重点, 创新文化服务方式, 大力加强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建设, 努力形成一批具有青岛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加强战略研究, 制订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建立网络文化产业协调机制, 优化网络文化企业发展的基础环境, 指导规范网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建立网络文化产业高端交流平台, 展示、交流网络文化产业新进展、新成就, 提高网上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引领网络文化产业良性运行。

建设网络文化队伍, 为网络文化的管理与发展提供保障。网络文化队伍既包括网络文化的建设人才, 也包括网络文化的管理人才, 甚至还包括网络文化的领导决策人才。

1.加强领导决策队伍的建设。地方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管理者的重视程度及领导决策是关键。各级领导干部应紧跟网络文化发展步伐, 努力提高对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 建议人事部门在公务员的招考、培训、考核中, 加大网络文化知识的比例, 充实并提高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队伍及水平。

2.加强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网络文化的技术与内容互为支撑、相互融合, 共同构成核心竞争力。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 离不开专业的网络技术人员, 培养建设一支长期的、稳定的、服务于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队伍十分必要。

3.加强网络把关人队伍的建设。鉴于网络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 建设一支政治素养高、业务熟练、技术过硬的网络把关人队伍尤显重要。

在网络文化传播中, 政府是最重要和最有力的控制者和把关人, 政府部门应重视网络文化的发展, 加强把关。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网络文化传播法规, 规定信息登载的条件和信息发布的范围等, 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控制, 比如“封杀”某些网站, 采用网上拦截技术使某些网站的页面无法显示;通过扶持重点网站、栏目来贯彻自己的意图, 如青岛信息港、青岛新闻网等。

另外, 职业把关人要履行职责。网络新闻工作者 (如网络编辑和论坛版主) , 都是网络文化传播的职业把关人。首先, 这类把关人可以通过栏目规划、议题设置、信息过滤等方式, 向网民“推荐”一些积极、健康、趣味性的信息或稿件, 同时为网络用户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判断的参考标准;其次, 当网络中出现侵犯隐私、恶意诽谤、低俗恶搞等不良信息时, 把关人可以协助国家有关部门删除、查封甚至举报不良内容, 借助警方和法律的力量将不法分子绳之以法;再次, 当网络上出现复杂舆情时, 把关人可以成为“意见领袖”。通过渊博的专业知识、敏锐的洞察能力和独到的见解, 确立自己的主导者地位, 以影响网民。因此提高职业把关人的素质刻不容缓, 可以尝试通过一定的奖惩措施来提高这些职业把关人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加强自律的同时, 加强舆论引导。

加强网络文化监管, 创造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首先应理顺网络文化管理体制。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涉及众多部门和众多单位, 理顺管理体制有两种思路:一是按照组建大文化部门的思路, 将网络文化管理中的所有事项统统纳入一个部门进行管理, 统一决策, 统一部署, 统一执法, 统一监管。二是在现有机构设置的基础上,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按照各自职责分工, 明确任务, 狠抓落实。

其次要积极探索网络文化管理的新模式、新方法。可借鉴国内外一些成功的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经验, 如韩国2006年底就强行实施的网络实名制, 德国的政府与民间组织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等。

最后应着力加强网络文化技术监管。技术在网络文化的监管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技术手段对网络文化进行管理, 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安全体系建设, 对网上内容进行甄别、屏蔽、过滤;另一方面要加大人、财、物的投入, 加强各类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网络文化监管建立在自己掌控的技术平台基础之上。

积极提高网民素质。网络文化是广大网民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一方面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积极治理维护, 另一方面也要求广大网民提高自身素质, 自觉自律, 共同维护和建设我市和谐网络。因此, 我市相关部门或民间组织可经常有意识地进行爱网护网的宣传活动, 培养市民自觉爱网护网的意识;同时, 建议市教育局把预防青少年学生网络违法犯罪纳入中小学的教育内容, 从小做起, 逐步提高网民的整体素质。 (本

参考文献

[1].山东省网络文化办公室:《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

[2].柳斌杰:《五管齐下净化网络环境》, 《人民日报》, 2007年6月。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第5篇

网络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它具有开放、自由等特点,这些特点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网络语言中,以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为甚。本文所论即是对网络流行语的分析探讨。这些网络流行语的种类大致分为:网络自身生成的流行语,如“9494、斑竹、火星帖”等;网下生成再到网络上流行的流行语,如“RMB”在银行里早就开始运用了,后来在网络上广为流行;源自生活的网络流行语,如“很黄很暴力”原是电视节目中的话语,后在网络上流行。从形式上看,网络流行语主要有谐音式,如“9494”是“就是就是”的谐音;拼音式,如“JJ”是姐姐的意思,“GG”是哥哥的意思”;借用式,如“GF”是“girl friend”的意思,“有钱人终成眷属”是借用“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句话;笔误式:如“斑竹”是版主的笔误。当然网络流行语还可以现成的语句形式流行。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与流行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和发展,反映了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特点。本文以从网络搜索的近年来网络流行语为例,对其进行社会文化分析。

一、树异于人的先锋意识

在网络中,一些看似普通的词语却有着特别的意思。如“灌水”是发无聊帖子的意思;“抛砖、踢一脚”是跟贴的意思;“偶”是我的意思;“9494”是就是、就是的意思;“水蒸气、纯净水”是没有任何内容的灌水之意;“拍砖头”是批评某帖的意思;“路过”是随便看了一下帖子的意思。还有些流行语从形式上看就比较独特。如“弓虽”是强的左右部分、“SB”是对某些人的蔑称;“斑竹”是版主之意;“火星帖”是指经常能看到的离谱的帖子或话题。所谓的火星是指发这样帖子的楼主或者提这个话题的人在这方面比较“无知”,在一般人(泛指地球人)中算是“另类”,他们有可能来自火星。诸如此类的流行语还有很多。它们或是从现代汉语的现有词汇中引申出新的义项,或是创造出的新词新语。这些流行语的生命力姑且不论,但它们均体现了标新立异的特点,体现了一种先锋意识。这种树异于人的用法,还体现在一些句子中,以2007网络流行语为例,“我不是随便的人,我随便起来不是人”这一句是对“随便”的创新用法;“鸟大了什么林子都有”,这是对“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的创新用法,意指人的能力和名气如果足够大,就会有好的舞台供他(她)施展自己的才华;“有钱人终成眷属”是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变异用法,“情”和“钱”的一字之差,使得原句的境界全无。“一大学生最低奋斗目标:农妇、山泉、有点田”这句话源自“农夫山泉”的广告词——“农夫山泉有点甜”,后被改编成“农妇、山泉、有点田”,并借此理解为一个大学生的最低奋斗目标。“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可我却用它来翻白眼”,这是对本来富有哲理的一句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我要用它寻找光明”的改编,改编后增加了幽默、戏谑的色彩。而“思想有多远,你就给我滚多远!”所体现的个性色彩则极为强烈。

这些富有个性的网络流行语之所以产生与快速流行,有其社会基础。网络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很快。据统计,目前中国的网民人数已跃居世界第一。在网民构成上,“历次调查结果都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最多,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网民而占据绝对优势。”[1]和其他年龄层比较而言,年轻人思想活跃,喜欢新鲜事物,更喜欢追求个性,展示自我,崇尚创新,追逐时尚,往往不愿意接受现实生活中诸如一些语言规范的约束。开放自由的网络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创造发挥的空间,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必然和可能。这是网络流行语流行的重要社会基础。

中国人的传统是关注规范,“无论在意见或行为上,传统中国人都有很强之避异趋同的心理,也就是有很强的社会顺同的倾向。在现实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一向是尚同而避异,对循规蹈矩者大加赞誉,对标新立异者则不惜鞑伐。”[2]40在网络中,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现实社会中的等级之分,没有现实社会中的限制和约束。网络又是虚拟的,人们在创造、使用新的词汇、新的流行语的时候,具有更大的自由和空间,而不必太在意他人的评价。从上述流行语如“弓虽(强的左右部分)”、“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可我却用它来翻白眼”就可以看出,有些流行语是反规范、反传统的,具有叛逆性。

从社会心理层面分析,这也反映出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社会变迁中,中国人的社会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倾向于内敛、谨慎,但上述流行语的流行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随着文化融合与现代化的发展,中国人的内敛、谨慎特点的弱化,个性和自我表现等特点的增强。这是因为“社会定向的性格有利于人们适应中国农业社会的传统生活,而个人定向的性格有利于人适应现代化的中国社会生活。”[2]49

二、多元文化的接触

语言在发展演化过程中,随着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等,会出现不同语言之间的借用、吸收现象。在网络中,也存在着语言的借用与吸收。

在网络流行语中,有些源自方言。如“顶你个肺”原来是广东方言,周星驰的电影里出现过这样的台词,而随着《疯狂的石头》这部电影的火爆,这句幽默的台词也随之流行。

恶搞文化,原来经日本游戏界传入我国台湾地区,成为台湾BBS网络上一种特殊的文化。这种新兴的文化后又经网络传到香港、继而全中国。“恶搞”这个词也随着恶搞文化的兴起而流行。

除了方言成分的流行以外,网络上还出现了许多源于英语的流行语。如“FT”是“faint”的简称,晕倒的意思;“CU”是“SEE YOU”的意思;“RUOK”是“ARE YOU OK”的意思;“OIC”是“Oh, I see”的意思;“OICQ”意思是“oh,I seek you”;“BTW”是“By the way”的意思;“GF”是“girl friend”的缩写;“BF”是“boy friend”的缩写。这些流行语均来自英语,并作了改变,是对英语的变异使用。

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大量出现,和网络环境的特点密不可分。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和自由性,它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使得不同地区、国家甚至全世界的人都能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这种特点为不同语言的接触、借用、流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并加速了这一进程。而基于这种基础生成的上述网络流行语,体现了多元文化彼此接触的特点,使得不同的文化成分可能为对方所吸收、借用,从而为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英语作为一种全球语言对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网络中多元文化接触的影响在很多源自模仿英语的流行语中得以体现。如很多通过汉语拼音生成的流行语就是对英语形式的模仿:“TMD、TNND”是骂人之语;“BT”是变态的意思;“MM”是妹妹全拼的缩写 ;“GG”是哥哥全拼的缩写 ;“JJ”是姐姐全拼的缩写;“DD”是弟弟全拼的缩写 ;“PLMM”是漂亮美眉全拼的缩写;“PPMM”是漂漂美眉的拼音缩写;“3Q”是THANK YOU的意思;“PF”是佩服的意思。

三、社会心理的表达诉求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因此,语言这个表达系统,需要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而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心理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化,这就有可能形成语言表达系统的缺位现象。也就是说,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已经形成了某种社会心理,形成了某种表达诉求,但是,在语言系统中暂时未找到合适的语言形式,从而形成大众心理需求与语言表达之间的矛盾。网络自由的环境和富有创造性的群体,使得语言系统中的缺位有可能迅速得到填补。如“顶你个肺”这句网络流行语表示惊讶、不满的意思,而更多的是表达了无奈。在汉语中,原来就有很多表示“惊讶、不满、无奈”的多种语言表达形式,但是《疯狂的石头》的热播,加之齐达内在世界杯上的以头顶人,让这句台词成为网络流行语。究其社会心理,是因为在现代化转型期,人们往往不再满足默默无闻的生活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在现代社会中勇于彰显自我,展示个性,这逐渐成为一些人追求的生活方式。就“顶你个肺”而言,语言系统中原有的表达

形式已经不能准确地表达其中包含的社会心理,故而形成了在语言表达上的缺位现象。“顶你个肺”这句极富有个性的流行语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心理诉求,适时填补了语言表达的缺位,所以广为流传。赵本山春节晚会的小品几乎每年都会引爆几句流行语,其中“相当”一词已经成为2006年影响甚广的网络流行语。“相当”本是一个普通的词语,因为社会上明星甩大牌的现象屡见不鲜,爱慕虚荣成为社会上一些人的追求和特点,“相当好、相当贵”等便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他们的形象,这就给语言表达系统中“相当”增加了讽刺的意味,从而满足了讽刺爱慕虚荣的社会心理需求,所以流传甚广。

四、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人们创造了网络,网络反过来也影响着人,影响着个体的社会化。在过去,人们获得知识主要靠积累,而在网络流行的现代信息社会,人们获得知识主要是靠对信息的选择、分析、判断。在选择、接受的过程中,个体完成了社会化。

语言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工具。语言材料中往往承载着特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个体特别是青少年在学习掌握语言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受其影响。一些词语诸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等体现了不良的思想倾向,如果个体在频繁地接触这些词语时,就有可能潜移默化地受到其不良影响。

在网络流行语中,有相当部分是有益于语言的丰富与发展的。如“pk”在google搜索的结果已经上亿,可谓广受欢迎,流行甚广。流行的原因之一在于这个词简洁、形象,可广泛运用于新闻等语体中,适应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一些网络流行语有益于个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的形成,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网络流行语对个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的形成具有负面影响。如上述网络流行语中“SB”、“TMD、TNND”等词难免给人粗俗、没有涵养的印象,如果个体将其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则对其社会化有着极大的不利影响。再如2007年网络流行语中的一句——“有钱人终成眷属”,如果个体受到“有钱人终成眷属”的影响,将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再者,在网络流行语中,其中不少严格地说是错别字或语法不通的句子。像前例“CU、RUOK、OIC、OICQ、BTW”等流行语如果出现在学生的英语作文中,将严重影响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像“偶、弓虽、斑竹、9494、水蒸气、纯净水”等,像“水能载舟,亦能煮粥”这些对名句的别用现象,如果个体将其内化并加以应用,那么也将会严重影响其语文水平和语言能力。以网络语言写作的作文,如“昨晚,偶GG带着他滴GF到偶家来7饭,那个MM在吃饭时一直向偶妈妈PMP,那样子真是好BT,实在是让偶粉寒,偶粉8稀饭她的话……”,[3]这样文字让人不知所云,连作文老师都看不懂。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动则以网络语言特别是网络流行语与人交流,形成了个体的话语风格,就不仅会时常造成交际障碍,而且更易形成代沟。

文化部加强和改进网络音乐内容管理 第6篇

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对现行网络音乐内容管理政策作出调整,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网络音乐内容管理,促进网络音乐行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中央关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要求的具体举措。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各网络音乐经营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执行有关管理制度,严格履行相关职责,共同推动我国网络音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泉州启幕

11月8日,由文化部、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福建省文化厅、泉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福建泉州开幕。文化部部长雒树刚、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文化部副部长丁伟,福建省领导叶双瑜、张志南、李书磊、刘群英、李红、郑晓松、刘可清等与泰国前副总理、泰中文化促进委员会主席披尼·扎鲁颂巴,亚洲合作对话机制临时秘书处秘书长班迪,孟加拉国文化部辅秘、文物局局长穆罕默德·阿尔塔夫·侯赛因等外国嘉宾出席开幕式。

据了解,亚洲艺术节是国务院批准的首个区域性国际艺术节,自1998年创办以来,规格和规模连续提升,在国内和国际的影响不断扩大,已成为展示亚洲各国艺术成果、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促进亚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品牌。

本届亚洲艺术节于11月8日至15日举办,以“情系亚洲、逐梦海丝”为主题,囊括表演艺术、视觉艺术、文化交流对话、魅力文都、网络亚艺节、主题公园活动6个板块10余项活动。

2014年度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评选揭晓

11月6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等单位主办的第二届(2014年度)“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评选结果在京揭晓。

获2014年度“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的是:河北承德普乐寺保护修缮工程,山西省太原市窦大夫祠保护工程,辽宁锦州广济寺古建筑群维修工程,黑龙江中东铁路建筑群横道河子机车库及东正教圣母进堂教堂抢救保护工程,江苏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官邸旧址修缮工程,湖南永顺县老司城遗址文物本体保护工程,四川茶马古道—观音阁灾后抢险维修工程,云南曹溪寺宝华阁修缮工程,甘肃武山水帘洞石窟群壁画、彩塑及浮雕保护修复工程和青海玉树达那寺建筑抢险修缮工程。

“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是国家文物局指导开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旨在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导向,全面促进和提升文物保护工程水平,并向社会各界汇报一年来我国文物保护工程的最新成果。该活动自去年启动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两届。

今日美术馆年底回归人文关怀 呈现“上世纪——吕胜中”

11月8日,由今日美术馆主办的年终大展“上世纪——吕胜中个展”在今日美术馆圆满开幕。今日美术馆继8月探索“未来”后,重回人文关怀,关注民族文化,展现“上世纪”的经典。展览共展出吕胜中作品11件,陈列于今日美术馆1号馆2、3、4层,展期长达两个月,至2016年1月1日结束。

此次展览距离吕胜中1988年在中国美术馆首次公开亮相的《吕胜中剪纸艺术展》已过去了近30年;与2005年最近一次在纽约举办的个展《推陈出新》也已整整过去了10年。多年以来,吕胜中作为一位学者型艺术家一直活跃在艺术、文化、教育、传播的各个领域,本次“上世纪-吕胜中个展”将再一次全面呈现其艺术实践性作品与学术性艺术思考。谈到本次展览,吕胜中说:“上世纪,是发源地,是现代的开始,我们在近百年来试图解决的问题,都是上世纪的问题,这期间经历的坎坷,代价巨大,所要的却并非今天的结果,我们没有必要为今天活着。”

2015国际面具大会在上海举办

11月6日,2015国际面具大会在上海开幕。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艺术基金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少华,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钟燕群,国际面具文化艺术联盟会长、韩国安东市市长权宁世等出席开幕式。

2015国际面具大会由国际面具文化艺术联盟、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上海国际文化学会联合主办。2015国际面具大会作为国家艺术基金年度资助项目,是国际面具文化艺术联盟去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后首次举办的全球大会,也是在中国举办的第一次世界性面具艺术盛会。

本次国际面具大会以鲜明的主题、丰富的内容、精心的设计,全面展示了中国面具以及世界各国特色面具的不同风采,旨在积极推动面具艺术的资源保护与学术研究,搭建世界面具文化艺术的交流平台。大会的主要活动包括开幕式、政策论坛、学术发表、面具展览、假面舞会等。与此同时,来自五大洲20多个国家、具有代表性的面具,将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分6个展馆展出至11月18日。此后还将前往浙江余杭、江苏昆山和福建福州等地巡展。

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汇聚百余非遗项目

11月10日,由安徽省政府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安徽省文化厅、黄山市政府承办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开幕。安徽省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曹征海,省人大副主任沈卫国,副省长谢广祥等出席开幕式。

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突出“文房四宝”这一主体,展出的100多个非遗项目中,有肇庆端砚、徽州歙砚、绛州澄泥砚等名砚雕刻技艺,有宣纸、新疆和田和安徽潜山的桑皮纸、江西铅山连四纸等特色制作技艺,有徽墨松烟制作技艺,也有宣笔、湖笔、岭南白沙茅龙笔、扬州毛笔的制作工艺。此外,还有扬州雕版印刷技艺、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徽州石砖木竹雕刻技艺等。大展着重展示项目的历史渊源、工艺流程、现存流派和技艺核心。来自安徽、北京、新疆、广东、贵州、江苏、浙江等22个省区市的200余名传统技艺从业者和研究者参与展览,其中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有38位。

大展还设立了非遗讲习堂,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南京大学的专家学者将为公众进行专题讲座。据悉,大展将于11月15日结束,为期6天。

浙江萧山发布全国首个镇级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标准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近日发布《乡镇(街道)公共文化服务评估规范》(以下简称《评估规范》)。这是萧山区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工作,创建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的标志性成果。《评估规范》经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审查备案,是迄今为止全国首个镇级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标准。

浅谈社会网络安全文化的构建 第7篇

一、社会网络安全精神文化建设

在社会网络安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首先要重视社会网络安全观念的强化, 通过网络风险意识的教育与宣传来培养社会大众的网络伦理道德。在安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 宣传与教育是主要的方式, 通过对这种方式的运用, 社会大众能够树立良好的网络安全思想、态度、理念以及行为习惯, 从而在社会中构建起良好的网络安全氛围。社会网络安全文化的构建、社会大众网络安全理念以及行为的培养都需要网络安全氛围来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并在长期坚持的基础上推动网络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在此方面, 可以使用的方式方法包括课堂教育、安全理念与安全知识普及、安全行为的倡导, 同时, 网络安全宣传与教育有必要对传统的宣传手段与教育手段做出创新, 通过发挥网络本身的优势来将网络作为网络安全宣传与教育的有力媒介;二是强化网络安全技术的探究与应用。网络安全技术本身也属于文化范畴, 在网络安全文化构建中重视先进技术的应用, 有利于为网络安全管理建立技术保障, 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网络安全文化内容的发展与丰富。另外, 先进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推动网络发展, 而这是强化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中重要的内在需求。

二、社会网络安全制度文化建设

社会网络安全制度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强化网络安全法制建设。网络安全法制是网络安全文化中重要的组成内容, 同时也是推动网络安全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必然要求。作为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手段, 网络安全制度文化建设中的法制建设工作能够有效推动网络安全的实现。在此方面, 需要以网络特点为依据、确保网络安全为目的来制定专门性的法律法规, 同时虽然网络环境下的网络群体具有着明显特性, 但是也具有同样作为社会群体的共性, 因此, 一般法律在网络安全领域中也具有着一定的适应性, 所以, 重视对一般法律的完善也是强化网络安全法制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二是对网络安全文化的建设机制作出完善。在网络安全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 有必要通过完善构建机制与机构来推动网络安全文化的建设。在此方面, 有必要构建完善的网络举报制度以及激励机制, 并对网络安全文化的建设工作作出整体的规划, 同时有必要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培训机制, 从而有效提高网络文化建设的质量以及效率;三是构建健全、科学的网络安全文化评价体系。在网络安全文化的构建中, 要对网络安全文化的构建进程以及网络所面临的安全风险做出认识, 就有必要构建合理科学的评价标准以及评价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对网络安全文化的构建做出度量。另外,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中对网络安全文化的理解以及对网络安全尺度做出认定的标准具有差异性, 所以网络安全文化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必要以网络安全文化建设任务与目标为依据, 从而提高网络安全文化评价体系在我国社会中的适应性;四是构建公平合理的网络安全管理体制和权利分配体制。当前互联网最高管理机构为ICANN, 虽然这一组织在名义上并不是盈利组织, 但是下设的来自各个国家的顾问委员会并没有实质发言权, 拥有否决权和专控权的国家只有美国。很明显, 这种网络管理体制是并不合理的, 而这种不合理的管理体制以及权利分配也会对网络安全的发展造成制约, 因此, 构建合理公平的网络安全管理体制以及权利分配体制是十分必要的。

三、社会网络安全物质文化建设

在社会网络安全文化构建过程中, 物质文化建设要求将精神文化建设内容与制度文化建设内容转换为现实, 尤其是要重视推动网络安全技术产业化发展, 在网络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要体现出人本思想。在实践过程中, 要求网络工程的设计与生产中选取具有更低辐射、更简单操作以及更高安全性的设备来确保人的安全, 同时要选取具有更高合理性、可靠性以及安全性的信息处理设备来确保信息的安全。网络安全物质文化建设工作具有着复杂性特点, 仅仅重视某个方面的物质文化建设是难以完成网络安全物质文化建设目标的, 因此, 在网络安全物质文化建设中, 需要以人的安全、环境安全以及信息安全三个方面的内容为核心, 并有意识的通过长期努力来构建优秀的网络安全物质文化。

总之, 社会网络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其中社会网络安全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物质文化建设缺一不可, 在社会网络安全文化的建设中, 有必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来确保社会网络安全文化建设的全面性, 从而推动网络以及网络安全的健康发展。

摘要:网络安全是网络时代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对网络安全问题作出正确的认识与解决对于推动网络以及网络安全的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构建和谐的社会网络安全文化为出发点, 从社会网络安全的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物质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对社会网络安全文化的构建策略做出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社会网络安全,安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

参考文献

[1]陈华栋, 于朝阳, 胡薇薇.国内外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模式比较分析与借鉴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 2010 (17) .

[2]郭加书.论信息化背景下的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J].山东社会科学, 2010 (08) .

[3]吴毅君.网络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0 (04) .

[4]靳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04) .

论网络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第8篇

一、网络文化从理念上影响和冲击政府的行政管理

(一) 对政府行政管制理念的影响和冲击。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行政宗旨,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党和政府的建设目标, 以民为本、以社会发展为本、以服务为本是党和政府的基本理念, 然而在实际的行政管理服务中政府依然没有摆脱管制理念的牵引, 依然追求管理者的便利性, 而不是给被管理者带来便捷性。网络文化的兴起和发展, 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同时也为政府行政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式, 稀释了政府管制的权力, 成为政府管制的“克星”, 使政府行政管理理念从管制向服务转变。

1、网络文化以社会力量稀释政府权力。

随着民主社会和民主经济的发展, 民主深入人心, 建设服务型政府成为了我国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在互联网产生之前, 政府居于权力的中心地位, 是整个社会的核心, 对整个社会进行的是垂直管理, 网络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政府控制机制, 改变了政府垂直管理的结构、手段和方式。正如戴维所说, 没有任何一个机构能控制网络, 网络对政治的渗透, 逐渐击垮了集权与专制。一方面网络突破了传统行政管理在空间地域的局限, 改善了公众参与行政管理的手段, 提高了公众的参与能力, 网络民众的责任和权利意识在网络公共领域中凝聚成一股社会力量, 减弱了政府集权控制的能力, 限制着政府行使权力的范围;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平等性削弱了政府的集权, 拓宽了民主参与政治的途径。

2、网络文化以信息自由消解政府信息的垄断。

信息自由是网络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政府管制以信息垄断为基础与前提。在互联网产生之前, 政府垄断着信息的传播, 然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渠道, 改善了政府“一手遮天”的传播信息的方式, 普通民众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与政府及领导人互动沟通, 为公民获得政治信息提供新的渠道。网络文化信息的多元化传递方式以及言论自由的局面, 提高了民意表达的功效, 民意表达突破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方式的控制而得以改观。网络具有开放性和便利性的特点。当涉及重大舆情或者是敏感问题时, 网络作为信息传播平台, 公众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各种信息, 甚至还可以通过网络获悉一些政府没有发布或者刻意隐藏的社会热点信息。

网络文化的兴起和发展, 使信息得到了多元化传递和平等交流。政府不但没有控制信息传播的权力, 更没有控制信息传播的能力, 政府对于统一舆论的工作开展越来越困难。由于网络文化的兴起, 政府被迫从信息垄断者转变为信息的发布者, 因此政府必须及时全面地发布各类社会信息, 充分满足公众对信息的知情权和了解权, 从而减少不良信息造成的危害。

(二) 冲击政府以官为本的理念。

以官为本的理念又称为“官本位”理念, “官本位”思想不仅是中国社会中的社会意识, 而且也是现实政治中的一种政治文化。尽管“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逐步登上社会政治舞台, 但是政府官员的“官本位”意识依然是官僚主义的寄生载体, 与民众对“清官”的依赖情结共同存在。古人云:“民为重,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君, 舟也;民, 水也;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更体现了民众的社会地位,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这就要求官员在行政工作中要切实做到以民为本, 以人为本, 这样才有利于国家的和谐发展和繁荣昌盛。

网络文化的兴起和发展, 使公民的民主意识得到发展。据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表明, 多数被访对象期待网络能带来更多的参与权, 有30.3%的人认为网络可以使人在政治上有更大的权力、47.9%的人认为网络可以使公民有更多的发言权、75.1%的人认为网络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政治、59.3%的人认为网络可以使政府工作人员更关心老百姓的看法。换而言之, 网络文化的兴起, 一方面促进民众自我意识的成长和发展;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使民意表达的渠道得到了畅通, 给官民对话带来了新的希望, 打破了“官本位”意识的生长环境。尤其是中央政府对网络文化态度得到明确转变, 对官员的“官本位”意识更是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和冲击。

(三) 冲击政府“围墙政治”理念。

我国封建社会进行统治的基本手段是“民可使听之, 不可使由之”。当然, 即使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 政府行政管理仍然存在封建管理理念, 一旦发生重大的社会事件, 政府依然选择封闭消息, 甚至发布虚假信息扰乱公众的视听。2008年的瓮安“6.28事件”就是“围墙政治”的重大体现和教训。

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传播飞速的时代, 一旦政府隐瞒事件真相, 容易造成民众与政府间的信任危机, 使事件朝着失控的方向发展。相反的, 如果政府在事件发生之初积极的发布信息, 给予积极合理的引导, 积极主动的回应和表态, 事情将会得到很好地控制和解决。2011年“抢盐风波”的平息, 体现出政府及时公开信息与公众互动的积极作用。

由此可见, 网络文化冲击着政府的“围墙政治”理念, 这就要求政府在实际工作中公开信息, 增加工作透明度, 提高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做到更高效的为民服务。

二、网络文化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我国网民结构多样化, 没有年龄、性别、职业、地域的区分, 他们在网上畅所欲言, 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把不同阶层的社会问题反映在网上, 并督促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解决。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这也导致了政府的执政能力差, 使政府的公信度较低, 归根究底是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督, 而网络文化也给政府执政带来了有力的监督。政府可以通过网络公布方针政策, 对其实施或将要实施的政策方针进行调查评估, 开展问卷调查、民意测验、决策投票的方式了解民意, 根据公众的意见或建议修改政策, 从而掌握政策实施的具体情况, 能够有效地防止“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的现象发生。2009年“两会”召开前夕, 温家宝与网友在线交流并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 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社会的需要, 网络已经成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形式, 同时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网络的重视和对互联网的利用, 增强了政府吸纳社会意见和抵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三、网络文化可以促进反腐倡廉建设

廉政建设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 反腐倡廉是一个永恒不落的话题。网络成为舆论监督的“利器”, 领导者可以通过论坛、博客等与民众沟通, 网络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新平台。政府在网上公布各项活动和政策, 可以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对政府反腐倡廉有着重大的意义。网络作为一种双向的沟通方式, 拓展了人民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工作的新渠道, 可以促进民众与政府的沟通, 从而增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可信度, 提高政府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 网络成为广大民众参政议政的新方式, 网络反腐也已经成为反腐倡廉建设的一种新形式。在网络的监督下, 一个个贪官落网, 2008年的天价烟事件开启了网络反腐的先河;原南京市江宁区房产管理局周久耕, 因为在房价问题上发表不当言论激怒了网民, 进而被“人肉搜索”导致东窗事发;2011年的微博开房事件, 谢志强被停职并接受调查, 是最荒唐的一起网络反腐案例;2012年的雷正富不雅视频曝光事件等等, 都是网络反腐的重大体现, 让民众看到了网络反腐倡廉的希望。温家宝曾说过:“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 监督政府, 同时充分发挥新闻与舆论的监督作用, 让权力在阳光下进行”, 温家宝的话让我们更加坚信网络文化可以促进反腐倡廉建设, 中国政府也必将会走得更好、更远, 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网络文化影响政府行政决策

行政决策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处理国家行政事务时, 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 根据一定的情况和条件, 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系统的分析主客观条件, 在掌握大量的有关信息的基础上, 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或处理的事务, 做出决定的过程。行政决策是政府行使权力的先行条件, 正确的决策是行政工作正确进行的前提。近年来, 我国政府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着重实现行政决策与实施的科学化、民主化、探索符合社会主义民主国家性质的决策机制, 建立民主决策制度, 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然而, 部分地方和部门在进行决策时, 仍然存在不按法定程序决策的现象。有的虽请公众参与, 也不过是一种形式, 他们并没有真正的话语权, 即使是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也往往不被采纳;有的仍由领导个人说了算, 由于民主的缺失, 从而导致决策失误, 损害群众利益, 影响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威信和形象。

网络对政府行政决策中发挥了有效的舆论作用和监督作用, 给政府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政府可以通过网络与民众进行交流, 倾听民众的意见和建议, 缩短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改变了信息量过少的弊端, 扩大了获取信息的范围, 使行政决策的集体性更为明显, 从而实现行政决策真实化、科学化、民主化。

五、网络文化影响政府行政能力

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与此同时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 成为我国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大挑战, 社会和谐稳定的党和政府的重大政治目的, 如贫富差距扩大、财富分配不公、政府官员腐败、司法执法不公以及教育问题、医疗问题、三农问题、进城农民工问题、社会治安问题、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理问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都是党和政府要着力于重点解决的问题, 这就要求政府官员在实施行政决策的同时, 不仅要有解决事件的能力, 而且要具备很好的社会控制力, 同时控制力是政府官员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新的媒体时代也随之到来, 对整个社会产生强烈的影响和冲击, 同时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削弱了政府的控制信息的能力, 增强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通过论坛、微博等平台, 可以有效地促进政府和网民的沟通与联系。网络文化也常常给政府管理带来巨大的舆论压力, 挑战着政府控制力的极限。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改革, 人们的利益诉求也逐渐多元化, 网络文化的兴起使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得到了合理的表达。2008年11月17日, 陇南市武都区东江镇30多名拆迁户集体到陇南市委上访, 要求相关部门对搬迁后他们面临的住房、土地和今后的生活等问题做出答复, 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当晚, 聚集和围观群众陆续增加, 砸坏部分车辆和办公设施, 打伤维护秩序的武警战士, 由于网络的介入, 更是扩大了这一事件的影响力, 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对这些利益诉求及时回应, 才能更好地解决利益矛盾冲突, 否则将会引起民众的强烈谴责, 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六、网络文化可以凝聚社会力量, 从而促进政府行政管理

互联网作为信息交流的平台, 网络文化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产物, 它凝聚了人类智慧发展的结晶。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我们更多地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通过网络可以汇聚来自不同地域的社会力量, 网络文化在组织社会力量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有目共睹。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西南地区旱涝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 网民们纷纷通过互联网传递救灾信息, 开展救助行动, 表达对受灾地区的关心, 这充分展示了网络文化的凝聚力量。2012年11月23日至26日, 第十届中国国际网络文化网络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举办, 在此基础上不论是移动互联网还是第三方产业, 都将推动网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自己的办会宗旨和立会之本。体现了社会各界对网络文化的重视, 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络文化的发展。网络文化可以凝聚强大的社会力量, 积极有效地促进政府的行政管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文化随之日益兴盛, 我们也看到网络文化在社会以及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网络作为一个信息传播平台, 通过网络可以使网络民意、网络舆论得到了更好的表达和解决, 但是网络在提供一些有效信息的同时, 也会存在一些恶意、虚假信息, 这就要求政府和民众拥有辨别真伪的能力。因此, 政府需要合理利用互联网, 正确引导网络文化的发展, 建立完整的网络文化制度, 健全网络机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发展, 尽可能地利用多渠道实现与民众的互动, 善于甄别民意的真假, 结合具体情况, 融合网内与网外的不同民意, 主动合理地做出回应。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 积极借助全国网络媒体资源, 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及时遏制网上有害信息传播, 正确合理的引导和促进网络文化的发展, 积极构建绿色网络文化, 促进网络文化又好又快的发展, 建设阳光型、服务型的政府。

参考文献

[1]戴维·米勒, 韦农·波格丹诺.邓正来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中国政法大学, 1992.

[2]王小东.信息时代的世界地图[M].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3]彭向刚, 张世杰.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能力建设[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3.

[4]张彩云, 王存银.政府信息化对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创新[J].兰州市委党, 2004.12.

[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 1981.

[6]社科院.近七成事件网络舆论推动政府解决[EB.OL].新京报, 2011.7.13.

网络语言文化中的高校舆情管理 第9篇

伴随着网络在中国普及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群体, 不仅具备一以贯之的对新事物的高敏感度和参与度, 还在人格发展、社会化过程中打上了网络文化的深深烙印。对北京大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数据显示, 网络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达到100%, 学生认为超过1/3接触的信息来自网络, 1/3的学生参与网络讨论, 网民平均每周上网16.8小时, 并在持续增加之中。这部分人年轻, 有朝气、有文化、有思想, 强调个人主义, 有着强烈的民主意识, 善于洞察社会现象, 喜欢用激烈的语言表达思想, 用夸张、自由的语言表达心声。因此,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伴随着网络的发展新兴的游离于主流现实语言环境以外的变异语言形式, 能够迅速、深入地在大学生群体当中广泛传播, 甚至创新、发展。

一般来说, 高校网络舆情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群体, 通过互联网对校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校园管理, 以及其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它是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主要通过校园新闻网、学生网站、论坛、博客和QQ、MSN (即时通讯) 等载体予以强化。现代高校管理面临着社会化、多元化及网络化的多重冲击, 大学教育的知识学习体系和人格培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与网络文化产生了聚合效应, 时尚性、倾向性、情绪性的网络文化恰恰符合了大学生对新知识体系、新价值范式的追求。如, “给力”、“打酱油”、“躲猫猫”、“做人不要太CNN”等众多网络流行语言, 作为社会历史记录者、公众的解压阀, 提高了网络传播的时效性, 也满足了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现实和虚拟的认同感、成就感。因此,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语言文化, 正在以强大的社会基础、创新的公民意识、轻松幽默的现代风格、简明的构词方式渗透到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 进而使我们对高校舆情管理模式的制度变迁和控制方式提出了新的思考。

一、校园网络语言文化的特点

校园网络空间形式开放多样, 互动自主性强, 并随着3G技术与流媒体的推广普及, 变得更加便捷高效。无论何时何地, 甚至不需要网线, 只要拥有一部手机或笔记本电脑, 就可以尽情地接受和发布最新信息, 使人们传播和交流信息的方式彻底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据统计, QQ、BBS、E-mail、博客等“微媒介”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传递信息、表达个人思想主要方式之一, 95%以上的大学生拥有网络聊天工具, 约50%的大学生每天网聊时间超过2个小时, 27%的学生通过网络留言、更新博客、网游等方式认识了新朋友, 信息传递过程中短信、飞信的运用比例明显上升。正如G.德兰蒂指出的:“知识变得非个人化、非区域化和全球化, 它已经脱离了它传统的背景, 由新的传播媒介来传播……将知识置于广袤的赛博空间 (cyberspace) , 消除了妨碍知识传播的时空的作用。” (3) 网络促进了沟通方式的变革, 打破了传统组织中“点对点”的交往模式, 实现了多元基础、海量信息源的“点对面”互动。网络话语涵盖了对现实中幽暗面的抨击, 对政治、文化伦理失节的焦虑, 对权利“增肥”的吁求, 又有对市场逻辑下公共空间中物欲泛滥、道德滑坡的忧心, 对文明建构的期许等, 它们是“普遍化的现实愤懑, 或寂寞无味的文化表情;同时它与意识形态脱缰, 以自由解构的精神瓦解着正统腔调的严肃性, 挑战权力阶层的话语霸权”。

1. 约定俗成与符号化

网络语言是网民身份识别和群体归属的符号资本。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新成员要融入群体, 就需要经历一个从顺从、认同群体规范、内化群体规范直至自觉执行群体规范的过程。网民群体中的成员为了找到自己在网络世界的社会地位与群体归属感, 必然会认同、内化并自觉遵循该群体的规范, 模仿或使用为该群体接纳的流行语。校园网络语言的模因传播正是借助这样一种从众心理机制实现的。众多的网络用户在交际的过程中形成一个新的语言社区 (speech community) , 技术精英通过网络技术创新为参与网络文化的所有人建构了不同的社会关系和感觉方式, 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时空, 也形成了具有隐匿性的身份认同, 如学校的简称、英文缩写等。

校园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时尚, 其中有一部分是从社会焦点事件中提取出来的片面化符号, 具有密切的现实切己感, 这些符号的创新基于对象、媒介和解释之间的关联重组。事实上, 校园网络中的学生有意无意地使用E-mail、个人网页、微空间等各种网络平台不断对现存的文化产品和语言分化、解构、重组, 实现了颠覆性解码功能。首先, 由于网络话语空间提供了平等会话的情境。其次, 虚拟身份的言语者基于交往行为, 在论证过程中, 用有效性要求检验报道中的言论, 用事件的真实性、言语者的真诚性标准检验公共话语, 最终聚合为集体解码动机。语言因而在社会中被赋予意义, 形成了大众认同的规约性符号。

2. 挑战权威与大众化

一般来说, 网络虚拟空间是“为其成员提供理论学习和各类信息的平台, 并营造情感交流与展现自我价值的学生自主管理和维护的虚拟环境” (4) 。这种语言文化低门槛强化了网络参与的自主性, 使共同的兴趣爱好、情感、理想成为维系群体的唯一纽带, 从而表现出群体内部高度同质、群体之间高度异质的倾向, 容易形成开放性集群现象。作为大众文化的网络语言文化, 其资源的共享性体现出文化上的平等, 包括网络内在交流的平等和获取文化资源的平等, 因此原有的、特定的精英文化符号逐渐变得荒诞不经, 比如传统意义上的“天天向上”、“服从”等主流舆论导语已经失去了控制力, 各种主体的积极参与使以话语霸权作为载体的校园强势管理模式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基础。

正如福柯认为的, 权力是一种网络关系, 可以是有形的政权机构、法律条文, 也可以是无形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习俗等。话语将权力和知识连接起来, 权力如果争夺不到“话语”, 就不再是权力。无所不在的权力既是压抑的力量, 又是建设的力量。中心权力话语与边缘权力话语不是单纯的对抗关系, 而是认同、利用、化解、破坏等一系列交错演化的关系。网络语言, 尤其是校园流行词语的使用, 作为大众话语和知识的表现形式, 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个体权利的诉求和对管理公权力的颠覆。大众网络文化为处于边缘的学生文化提供了阐述自我、张扬个性、与校方强势文化平等对话的公共空间。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

“一个追求沟通的行为者必须和他的表达一起提出三种有效性要求, 即所作陈述是真实的;与一个规范语境相关的言语行为是正确的;言语者所表现出来的意向必须言出心声”。在网络语言文化中, 单向的、集中的、持续的、高强度的灌输方式已经变得落伍与陈旧, 容易引起逆反, 管理的不可控性增加, 去权威化的、平等自由的, 主要由网络媒体的新闻、网络博客日志和网络论坛 (BBS) 上的发言及跟帖组成的网络平台, 成为大学生主动参与舆情建设的基础。

2008年, 一位清华大学毕业生为抗议西方媒体的造谣污蔑和支持北京奥运, 创办了“ANTI-CNN” (反CNN) 网站, 收集、整理并发布了西方主流媒体作恶的大量证据, 日浏览量达到上百万, 一时“做人绝不能太CNN”成为高校学生的流行语。在网络论坛上发帖、评论, 参加网络调查、投票、签名等活动已经极常见、极普遍。

1. 参与———舆论高地

朱大可在《流氓的盛宴》一书中认为, 以“哄客”群体的产生为标志, “第三种话语势力”已经在网络上崛起。通俗地讲, 借助于互联网, 大众掌握了自己的话语权, 并且逐渐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所谓网络民意就在于此。网络舆情的传者往往是通过词语的选择建构一个语义空间, 通过选择评价性高的词汇描述自己的观点, 并以此为号召进行概念上的拔高, 在得到自我满足之后吸引更多人支持自己的观点。反之, 选择评价性极低的词叙述自己反对的事件, 渴望得到更多人的口诛笔伐;除此之外, 还通过选择动能性高的词吸引受众的眼球, 选择效能性高的词支撑自己的观点, 博取受众的好感, 进而获得更多人的支持。这些词语的使用都对受者起到了或正面或负面的刺激作用, 更有利于激发受者的情感因素, 高校学生作为价值观形成阶段下易受煽动鼓舞的年轻人, 在“沉默的螺旋”的作用下, 就容易对某一事件产生一边倒的反应, 网络舆情就形成了。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 他们有理想、有激情、有抱负并愿意为之奋斗, 但心理不成熟, 特别是对各种因转型时期或因机制不健全导致的社会问题往往缺乏冷静的思考和理智的分析, 有可能给他们带来一些社会心理压力。一些大学生有可能在某一事件的刺激下诱发个人压力, 而且在通常情况下会主动寻求群体的沟通。但如果得不到正常渠道 (如师生有效对话交流、座谈会等) 的沟通, 或者学校政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出现问题, 产生各类利益冲突, 就必然会寻求网络, 这时各种意见和言论的表述汇集成网络舆情, 形成“大众狂欢”式的焦点、热点。

2. 关注———隐喻形式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 具备分权、平等的能力和特征, 它在削弱管理集权控制的同时明显拓宽了民主的内涵, 网络文化的进步意义之一便是话语权的公众化、自由化, “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T.Cohen指出, 隐喻使用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获得亲密 (achievement of intimacy) 。这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说话者要发出含蓄的邀请;第二, 听话者需要付出特殊的代价才能接受说话者的邀请;第三, 这一交换要使得双方承认属于同一团体。Cohen认为, 这种同一团体归属感的产生, 不仅是因为知道发出和接受了某一特殊的邀请, 而且是因为知道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这也就意味着, 人们对隐喻性语言的共同理解需要建立在彼此之间有着共同的或者非常熟悉的知识、信仰、意图和态度等。

高校网络社群成员在发表自己意见的过程中, 一些人往往凭借自身素质充当“舆论领袖”, 他们引领话题的迅速聚合, 通过“发帖、灌水、加精、置顶、跟帖、回帖和点击看帖”形成“滚动散发”式传播。在此过程中, 直接当事人、利益相关者、关注事件者和其他旁观者都有可能围绕事件参与讨论, 形成舆论场。其特点有多元性与综合性、群体性与放大性、非理性与难控性等。网络的虚拟性正好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展示自我和对自由表达的迫切需求, 成为他们自由发表评论的最佳平台, 校园内外的重大新闻和突发事件会第一时间通过这一平台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他们的价值观更容易达成一致, 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从而形成群体一致性意见。加之网络传播的即时性, 特别是一些社会突发事件经过网络传播, 往往会使社会舆情产生令人难以预料的连锁放大效应, 网络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在大学生中间引发“滚雪球”现象, 极易诱发那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出现非理性行为。因此, 对“舆论领袖”的认同是大学生网络语言文化中的重要环节。

3. 释放———诉求情绪

Verschueren认为在社交世界中, 许多语言选择取决于依附关系和权威或权势和平等关系。符号创造机制的多元化、符号构成方式的社会化、符号传播效果的扩大化网络流行语的隐喻化和象征化的背后是网民对社会公共事件的深刻观照, 是网络公民在狭窄的公共言论空间中, 为了寻求对权力话语的反抗进行的“集体发声”和“话语狂欢”。

一方面, 随着传统媒体和网民对事件进一步深入挖掘和采访, 与其他媒体的声音混合形成立体式的传播, 甚至会使校园网络舆情出现“二次生成”引发继续放大和扩散, 引起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另一方面, 随着校园“热议话题”讨论的不断深入, 受羊群效应的影响, 一些网络“舆论领袖”逐渐形成网络空间的强势声音, 并引领舆情发展, 最终便形成了主导性舆论。李普塞特认为, 当政治人表现出对政治信念和规范的选择取向时, 如果他处于与其他政治角色的广泛接触状态, 由于角色对与之接触的其他角色及观念的宽容接受, 这时就往往可以选择代表自己利益的政治取向, 也会宽容代表其他角色利益的政治取向 (5) 。在校园网络语言流行的同时, 情绪的释放和对话语权的诉求往往形成既定的沟通互动模式, 反过来决定了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然而, 具有反讽色彩的是, 在大学校园这个“强管理—弱疏导”的模式下, 大学生网民追求话语权, 因网络虚拟世界言论环境的管理尺度、外界社会的不稳定容易产生无所适从感, 进而出现“集体失声”。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

无论是传统意义上自上而下倡导式的管理适应, 还是大学生网民自下而上自发式的管理革新,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 即校园网络文化都已经势不可挡, 渗透到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正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 时时在线”, 网络技术以其信息量大, 时效性强, 使先进与落后文化并生, 各种价值观与文化激荡;以其虚拟性、互动性强, 使人们把现实的学习、生活和娱乐平台进一步向网络世界延伸, 甚至转移到网络上的“赛博空间”。在北京大学校长一次在线交流中, 学生共提了1000多个问题, 最高在线人数达8000。应该说, 当代大学生网络参与的热情已经成为推动高校舆情发展的主要动因之一。从舆情本身的主要内容指向看, 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学生对国内外重大热点问题, 有关国家、民族情感等敏感问题的一些涉及社会稳定的言论;二是事关学校自身形象和办学声誉的舆情信息;三是涉及校园突发公共事件, 以及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等校园安全信息;四是学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管理服务、奖惩处分、师德师风等相关工作的意见建议及其他权益类舆情信息等。

但是, 网络文化的异质性和隐蔽性, 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主体价值观的确立, 引发了非理性集群行为的传染效应, 造成部分大学生道德意识弱化, 形成“怀疑一切、嘲弄一切、仇视一切、逃避一切”的人格异化。“现在的青年学生大都为独生子女群体, 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完整的沟通方式, 他们相当多的从高技术电子游戏中吸取营养, 容易导致孤独症和网络上瘾症, 从而错失在实践生活中完善人格的大好机会” (6) 。

1. 网络参与的集群性是群体文化传播的一种表现形式。

换言之, 无论是否上网, 一个群体在社会环境下都可能会产生集群行为, 比如游行集会。只不过, 网络的隐匿性使得群体成员更容易受到感染, 更敢于表达出现实社会中受到环境、身份制约的思想与行为, 这和网络群体中符号化角色表现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讲, 网络实际上充当了人们表达对现实社会中不满的情绪宣泄渠道, 对高校舆情管理来说, 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整个社会来说, 极端未尝不是件好事。在美国, 群体集群性往往让许多重要的价值得以实现, 例如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及反种族歧视运动。在某种程度上, 网络流行语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社会批判, 是一种民意的体现, 人们对当今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一种警示。正因如此, 不少网络流行语受到了社会普遍认可, 获得了社会裁定的力量, 极大满足了广大网民的社会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说, 这些网络流行语具有了反映人们情绪、评价和基本态度的意义, 并在此基础上凸显了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社会批判的包含。须特别注意的是, 这部分网络流行语不再只属于网络, 而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只要坚持公开、透明的引导原则, 积极的网络集群现象能使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得到增强, 使更多人参与到群体活动中, 形成一股巨大的社会力量, 促使某些价值意义得以实现并传播。

2. 高校舆情管理实践中的网络参与有利于凸显少数派权力, 保持对压倒性舆论和群体无意识的警惕。

哈耶克曾预言, 多数决策的权威性并非源出于即时多数的意志, 而是源自于对某些共同原则的广泛同意。如果无视对多数权力加以限制, 从长期来看, 则不仅会摧毁社会的繁荣及和平, 而且会摧毁民主本身 (7) 。对于组织管理而言, 只有数量缺乏质量的广泛参与未必是件好事, 有时高涨的热情和群体狂欢, 会湮没少数清醒的声音, 使正确的决策建议得不到重视。网络可以保证整合严密的少数派的理性被保留下来, 逐渐影响并否决多数人的意见, 从而凸显更多的权利。少数人在网络中的声音可能对“多数同意”的民主原则构成挑战, 使教育管理者不再只看人数上的优势, 而要多考虑不同意见的呼声制定决策。加强网络信息管控与引导, 善于借力, 整合网络舆情干预的多方力量, 快速反应, 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应急与处置机制, 果断应对舆情危机。

3. 从大学生未来承担的社会使命来看, 网络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人际沟通互动的载体,

还是孕育和滋生普遍社会信任、公共精神与公民文化传统的土壤。

文化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嵌入性研究 第10篇

1 文化产业集群与社会网络嵌入性

文化产业集群亦称“文化产业集聚”、“文化产业园区”,是指众多相互关联的文化企业或机构共处一个文化区域,形成产业组合、互补与合作,以产生孵化效应和整体辐射力的文化企业群落或产业集聚。[1]皮埃尔和赛伯(Piore和Sabel,1984)认为,集群成功的首要因素应归为弹性专精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方式不但激励企业协作分工,获得成本优势,而且使得集群企业互通信息,知识溢出,激发创新。[2]文化产业集群内大量产业相关企业的高度空间聚集,形成协作分工,也具有一般集群弹性专精的生产模式特征,更重要的是集群内形成密切的社会网络。

文化产业集群的这种社会网络是指各种嵌入性的社会关系,它是集群企业在一定文化环境中塑造而成,并反过来规范与制约企业经济交易行为的一系列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文化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嵌入性研究是指借助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重点考察集群内部网络关系、结构以及各种文化特质,包括信任度、合作精神等对集群产生、发展和影响意义的研究倾向。[3]文章认为,文化产业集群在其本质上是一个网络生产统一体,不管是其弹性专精的生产优势还是知识、信息高度共享的创新优势,都是以集群内部企业(主)间紧密的网络关系、本区域特有的文化特征及社会资本状况为前提的。因此,文化产业集群的研究应该由原本注重对其内部劳动、弹性专精关系的研究转向对社会网络嵌入性因素如何影响集群各组成部分的研究。

2 文化产业集群社会网络嵌入性的分类[4]

社会网络视角的组织嵌入性研究将组织视为开放式的系统,强调组织所嵌入的社会关系网络的结构形式对组织行为的影响(贝克尔特简斯、叶鹏飞,2004)。[5]文化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嵌入性能给集群企业带来信息和资源优势,这种优势可以通过与相关企业的持续交往获得,也可以通过占据网络中的恰当位置或选择嵌入在恰当的结构网络中而实现。因而,从信息和资源优势的实现机制看,文化产业集群社会网络嵌入性可以分为关系嵌入性和结构嵌入性。

关系嵌入性是指直接联结作为一种获取信息和资源的机制所起到的作用 。关系型嵌入强调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网络中的各组成部分可通过彼此之间的联系来分享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关系嵌入性表明独特的关系对焦点企业的经济行动有着直接影响。文化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关系嵌入性要求企业尽量保持其间相互联系作用的关系,关系嵌入性对企业的作用可以转变为对企业间的经济行为进行规范以及制约。在文化产品进行交易前,企业之间的网络关系可以作为一种信息,提供给相关企业,为此将节省企业挑选搜集合作交易信息的成本;另外,由于社会网络关系的长期存在,也使网络关系中的各企业之间形成了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的关系。在同一个网络结构的企业彼此间对对方的产品的品质,以及运作能力,诚信度等都有很多的了解,这样交易的风险性也就大大降低。尤其对于文化产业,原本该产业就比较灵活,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此,这样的关系网络更好地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共赢,促进了集群中网络系统的规范和完善。[6]

结构嵌入性通常是指组织所嵌入在特定网络中的位置所带来的价值。结构嵌入性对嵌入的组织有更为微妙和间接的影响,对嵌入的组织提供了机会和约束。[7]集群的结构嵌入性是捕捉周围相互合作双方的影响因素,如那些基于股权或董事之间的所有权关系,以减少今后同盟关系之间的相互控制。集群内的任何一家企业都会影响到其他企业,同时这两家企业也会被一个强大的第三方企业影响,这样就建立了复杂的网络系统。文化产业集群的结构嵌入性是指在集群中的经济活动者的行为嵌入其网络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结构之中,这种社会结构表现为网络结构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信任水平、习俗和价值观等结构性特征[8]。

总之,文化产业集群的关系嵌入性强调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网络中的各组成部分可通过彼此之间的联系来分享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与关系嵌入性相比,文化产业集群的结构嵌入性强调网络的整体结构,强调网络结构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9]文化产业集群正是在这两种嵌入性的作用下,进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协调、竞争与合作等经济外部行为,使集群内的新知识,新思想得到迅速的传播,同时也能够吸收外来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使文化产业集群企业得到长远的发展,集群的竞争力得到不断提高。

3 文化产业集群社会网络嵌入性系统的构成

在文化产业集群中,不管是企业间的生产网络、企业主间的社会关系网络,还是企业所在地的价值观念、信任、合作文化等社会资本状况,都对集群竞争优势的维持及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发挥重要的影响。[10]集群内各企业与组织在产品设计、技术开发、生产与销售等过程中,形成长期的互惠合作共赢关系,经济活动嵌入在社会行为和网络环境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网络系统,如图1所示。文化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系统主要包括生产网络子系统、创新网络子系统、社会关系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相互作用、共同推进。

3.1 生产网络子系统

文化产业集群是一种特殊产业形势,生产网络是文化产品的设计策划商、成品的生产制造商、承包商、授权商、代理商,以及各种形式的企业服务商等构成,既包括众多的中小企业,同时也包括少数的大型企业。企业是社会生产网络中最重要的经济单元,是参与创新实现价值的最直接的行为主体。因此,研究者将企业作为各种网络联接关系的中心节点,进行经济学研究,并将其作为研究集群结构的出发点。生产网络是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网络,文化产品的开发、投入生产、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等都是生产网络的必要环节,文化产业集群的大部分生产都是依靠生产网络来完成的。随着生产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的嵌入,网络的作用越来越大,使各种资源在得到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

3.2 创新网络子系统

文化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子系统是指由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政府等构成的各个网络节点,他们在相互作用下构成创新网络,并融入到社会网络创新环境中而组成的系统,也就是说文化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是创新网络与创新环境相叠加而够成的系统。文化产业集群创新子系统是通过知识的有效累积、传播与知识共享来促进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刺激生产率的大幅提高;通过创新系统的主体构成有效的创新网络和创新环境,互动创新的方式实现。创新网络是文化产业集群的核心,没有创新网络就没有文化产业,只有创新,才可以使文化产品通过层层竞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同时创新网络也是文化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文化产业是内容为主的产业,因此必须在内容上下功夫,内容上创新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3 社会文化子系统

文化产业集群系统的社会文化子系统包括区域内居民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心理素质,主流的价值观念、社会风气等内容。按照美国人类学家林顿(1934)的论述:社会文化是“某特定社会的成员共享并互相传递的知识、态度、习惯行为模式等的总和”。[11]这些都影响着人们是否有追求创新的热情,人与人之间能否建立起相互信任、合作共赢的关系。而在社会文化因子中,长期的协作并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是最有价值的资源。Hodgson(1988)甚至认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经常是利用传统的稳固的社会网络与个人网络进行合作生产经营,而不是开放的市场中寻找竞争性的方法进行交易和处理。[12]所以说,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不能独立存在。正像自然界中生物群落的发展必须与周围的温度、空气等环境相适应,并形成生态系统一样。文化产业集群内各个行为主体行为活动都受到集群中的制度、规则、习俗等环境因子的影响。

4 社会网络嵌入性对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产业集群的生产和创新网络嵌入于社会网络之中的,而社会网络又嵌入于更宏观的社会结构中。这种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促进文化产业集群获取外部信息和资源,极大地影响着其创新和绩效,推动其持续发展演化。

4.1 社会网络嵌入性有利于文化产业集群中各资源的优化配置

社会网络嵌入性使文化产业集群在社会网络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对内可以促进社会网络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价值;对外可以同外界相关企业联系合作,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只有将分散在文化产业集群中的各个企业、各个资源有机的整合在一起,才能得到优势互补,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文化产业集群中有很多相似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其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特色板块,提高其竞争力。

4.2 社会网络嵌入性有利于增强文化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网络中的各结构,加快了文化产业集群内信息的流动、以及知识的扩散与共享。网络是信息流动的主渠道,由于资本的嵌入和网络地域的嵌入形成的网络关系,使文化产业内部各部门企业相互合作,交换信息和知识,企业之间的人才得到充分的流动,形成竞争机制,促进其创新欲望、学习效应和传播效应,从而形成文化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制。文化产业又是一个创新为王的产业,文化产业集群网络中各高校及科研机构通过与企业的各种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创新网络系统,这样就进一步增强了文化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4.3 社会网络嵌入性有利于加强文化产业集群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

上文提到,文化产业集群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集群,通过社会网络的嵌入,使成员之间形成相互信任的关系。文化产业的运转实质上是文化产品交换的过程,而交换则需要的是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这里边包括对创意人员的信任,对历史文化的信任,对血缘,亲缘,地缘的信任。文化产业集群要想在地区立足,其“影响力”最为重要。众所周知的迪士尼文化产业集群中各个企业其中也不乏有跨国公司,如果彼此之间没有相互信任的社会网络关系,其也不可能在世界立足。今天人们也不可能对迪士尼旗下的众多产品抱有那么大的兴趣。

4.4 社会网络嵌入性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形成战略联盟

由于文化具有交融性和互通性,那么对于文化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来说,建立企业战略联盟可以很好地利用文化资源,彼此发挥优势,弥补劣势。社会网络的不断扩展,为集群内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更有利于彼此发展的战略联盟,打破原有的惯性模式,从另一角度也促进了企业创新。同时网络嵌入性使企业之间形成了彼此相互信任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企业与企业之间可以排除沟通和联系障碍,从而更好的结为联盟,共同应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外部风险的刺激。

5 小结

文章尝试性地将“社会网络嵌入性”分析方法应用在文化产业集群的研究。通过研究文化产业集群社会网络嵌入性的分类、构成及作用,得出了文化产业集群必然嵌入特定的社会网络中的结论。为此,文化产业集群要积极构建社会网络体系,充分利用社会网络嵌入性来规避风险,开拓创新;而对于政府这一社会网络嵌入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通过政策支持引导和培育集群充分发挥社会网络嵌入性的作用,推动集群健康演化发展。

摘要:从文化产业集群与社会网络嵌入性的关系入手,将文化产业集群社会网络嵌入性分为关系嵌入性和结构嵌入性两种类型,提出文化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系统主要由生产网络、创新网络和社会文化网络三个子系统构成的观点,并对文化产业集群社会网络嵌入性的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化产业集群,嵌入性,社会网络,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韩俊伟.文化产业概论[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111

[2]PIOREM S C.The Second Industrial Divide:Possibilities for Prosper-ity[J].New York:Basic Books,1984

[3]林竞君.网络﹑嵌入性与产业集群:一个国外研究综述[J].世界经济情况,2005(10):32-35

[4]MORAN P.Structural vs.Relational Embeddedness:Social Capitaland Managerial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12):1129-1151

[5]贝克尔特简斯,叶鹏飞.经济社会学与嵌入性:对“经济行动”的理论抽象[J].经济社会体制与比较,2004(06):85-87

[6]GIROUD A,SCOTT-KENNEL.MNE Linkag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A Framework for Analysis[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9,18(6):555-566

[7]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3):481-510

[8]LIN HSIN-MEI.How to Manage Strategic Alliances in OEM-basedIndustrial Clusters:Network Embeddedness and Formal GovernanceMechanisms[J].Marketing Management,2011:451-452

[9]LILY KONG.The Sociality of Cultural Industry[J].International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2005,11(1):61-76

[10]林竞君.基于网络嵌入性的集群生命周期研究——一个新经济社会学的视角[J].经济地理,2005(3):82-85

[11]LINTON R.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Personality[M].Oxford,England:Appleton-Century,1945

网络文化社会管理 第11篇

关键词:有效沟通,大学生,网络文化;管理

一、高校網络文化现状

信息化的发展,形成了新的文化形式,网络文化对于传统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高校作为培养教育大学生的场所,由于具备一定网络基础设施,而大学生又具备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成熟等特点,使高校网络文化有一定特殊性,应当引起高校管理层的重视。目前高校网络文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多元文化冲击

西方信息大国如美国等国家利用其领先的网络技术优势,传播大量的网络信息,这些网络信息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政治性于一体,对我国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造成冲击,对于国际政治事件、国际交往事件不同的信息解释,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宣扬,大众文化、世俗文化、主流文化、先进文化、时尚文化、高雅文化等等造成大学生观念上的和心理上的冲突,丧失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或者盲目自大情绪,甚至造成自我的迷失,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2,信息量过大难分良莠

垃圾信息污染也是不能等闲视之的消极面。由于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播迅速、使用方便和难以控制的特点,一些黄色、黑色、暴力、黑客信息也借助互联网而广为流传。现实经济生活中诸多道德标准的不确定性,造成大学生不满现实,是非标准混乱,心理上茫然,无所适从,容易引发不健康行为。

3,网络游戏成瘾

据山东建筑大学2007年对于大学生的网络游戏问卷调查,有91%的学生曾接触网络游戏,22%有上网成瘾的倾向,由于网络成瘾而造成耽误学业甚至身体疾病的不乏其人,当他们在网络上获得的快乐比现实多时,自然会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网络交往之中,不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都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慰藉。在网络中,他们很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感受到自身价值的极大化和他人对自己的终极关怀。久而久之,导致一些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求自认为完美的人生,而更加消极地对待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我们国家目前网络游戏呈现出产业化的趋向,2006年,国产网络游戏产品的市场规模占网络游戏市场总规模的64.8%,在2006年投入运营的111款网络游戏中,国产游戏79款,占71.7%。2007年的网络游戏产值已经达到了67亿元,在未来若干年这一数字还将继续增加。

二、高校网络文化存在问题的原因

1,大学生心理的特点影响

大学生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失去目标,失去指引。他们脱离家长进入大学校园,渴望沟通、渴望倾诉、渴望理解,经济、学业和就业的多重压力使得大学生无所适从。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的不稳定阶段,心理上常有大量的矛盾和冲突,对于网络信息的认识存在误区,有迷信权威和盲从心理,被经济大潮中宣扬的个别英雄或明星所吸引,盲目追星崇拜,梦想一夜成名或不劳而获,丧失正确的理想和目标,不能正确对待和分析客观事实,不能正确规划自己的生活。

2,缺乏有效的管理

大部分校园网络信息匮乏,停留在简单的实现学籍管理等方面,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要求,而网络安全措施不健全,网速慢、病毒多的现象在校园网络十分普遍,对外网的不良信息不能有效屏蔽。由于高校扩招改革,教育部门存在一定的功利主义倾向,使传统的教育方法失去了有效的公信力,如果教育管理者没有能够和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大学生很难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学校的主流文化上来。

3,社会文化环境影响

大部分院校由于资金等问题缺乏对于文化建设的投入,而各种商业网站(包括一些知名大型网站)为牟取利益和吸引眼球丧失道德和文化的约束。外界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市场经济发展中人文精神的缺失造成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也存在浮躁心理和功利主义倾向,社会上网络游戏产业的兴盛,违法网吧的存在,家庭的不良教育,都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和行为产生各种影响。

三、如何利用有效的网络沟通解决问题

1,建设良好沟通渠道

通过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学生提供健康、良好、安全的网络环境,加强校园网站的建设和网络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开放、交互等优势,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努力成才,适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更能够收到最直接的效果。校内上网终端供不应求、网速慢或限制多等是学生校外上网的主要原因。学生在宿舍、机房如果能够享受低成本、高品质的上网环境,流失到校外网吧的学生将得到自然的引导,并且得到安全的保障。校园网络通过对不良网络信息和病毒的技术屏蔽来保障网络的健康,呵护学生的成长。

校园网络要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建设起真正高技术含量的虚拟校园。高校网站不仅是高校的一个形象窗口,也是知识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的信息集散地,更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出口。因此,应该紧紧围绕各校自己所拥有的著名专家学者、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及重点课题等独特方面,鼓励有较深造诣的专家学者推出自己的学术网页或相关内容,或组织人员对其成果理论化、科普化、文化化,向公众展示有关内容的深层次文化内涵,以增强高校网站中的文化品位。同时,还应立足于高校所处的地域环境,把本校特色和所处地域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结合起来,深层次开发其特色信息资源,使得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块新型阵地。

2,加强对信息发送和接受者的培训和管理

网络文化已对大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到目前为止,高校教师和辅导员们对网络知识和信息技术缺乏充分的了解,或者跟不上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各级教育管理者重视学习互联网知识,提高网络驾驭能力,形成与大学生有效沟通的基础,牢牢掌握网络发展和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导权。由于大学生是社会中思想最活跃的一个群体,在接受传播者的信息时,他们更注意主动地思考、独立地判断,因此,教育者要注意工作方法,避免简单化、行政化、发号施令的方式,实现工作方式从“信息灌输”到“信息引导”、“信息分析”的转变,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有效性。

通过招聘网络兼职辅导员的方法,通过网络形式沟通引导学生。及时收集、分析、监控网络信息,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带倾向性、群体性的问题,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培育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各种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网站、博客和论坛,并进行网上家庭沟通,为学生、家长反映问题、建言献策畅通网络渠道,学校、家庭也能够了解学生情况,倾听学生心声,从而及时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网络形式实现家庭、学校、学生三方共管,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通过开设网络基础知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游戏设计、沟通技巧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通过校园网资源建设,将网络与教育相结合,提供电子邮件、BBS、网络教学、资源链接和下载、文化园地及各种互动活动,将电子邮件答疑、网上布置和提交作业作为师生沟通的新渠道。通过提高信息发送一接受者两方的沟通能力,协调沟通方法,实现有效信息沟通,缓解学生无所适从的状态,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帮助。

3,网络沟通环境的培育

为了推进网络文化建设、营造文明网络氛围,应广泛开展多种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建设主题活动,主导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丰富网络文化内容,提供多姿多彩的网络娱乐。

倡导学生通过进行电子商务创业,创办个人网站,进行网络文学艺术创作,参与各种电子竞技大赛等增强真实的实践操作,获得成就感,同时树立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

网络文化社会管理 第12篇

比如“屌丝”和“高富帅”的对立, 是现实社会中贫富差距拉大在虚拟网络社会的一种折射,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是这样解读的, “因为年轻人他得社会流动, 现在垂直流动的渠道比较窄, 你没有一些关系和背景很难上去, 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的一些重点大学, 他们农民子弟的比例都在下降。这叫阶层固化, 不是好事儿, 这个社会要充满活力需要有流动。”而“维修性拆除”源于2012年初, 北京东城区文化委对违规拆除梁思成和林徽因故居的回应, 这种敷衍的词汇一经官方发布, 即刻成为流行的网络词汇, 被网民用来表达一种价值判断和民众观点。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教授汪玉凯认为网络反腐也将促进公权力发生改变, “有些人利用权力来获取利益, 通过网络反腐曝光以后, 网络会给出一个很形象的表达。当这些词语流行起来后, 反过来也给政府造成很大的压力, 也给官方认识民意、了解民意, 尽快改正自己的行为提供了重要参照系。”2012年“元芳”很忙, 一天之内被网友问到250多万次:“元芳, 你怎么看?”这一出自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狄仁杰对保镖元芳的反复询问被网友广泛跟风, 并被广泛运用到生活中, 表达咨询、发泄、倾诉之意。在网友看来, “元芳, 你怎么看?”表达出了适应潜规则的难处与智慧, 而专家则认为“元芳, 你怎么看?”的迅速蹿红, 体现了网民表达意见、寻求民意共鸣的社会心态。

美国学者布赖特在他的《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提出了“语言和社会结构共变”理论: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或激变时, 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会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和发展, 反映了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特点和社会心理。要分析这种文化现象的特点, 有必要先来了解Grice (1975) 所开创的现代语用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会话含义”, 即在话语解释中, 有些层面不能按照某套语言规则的解码方式进行解释, 而应该在设想话语遵守交际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 将所说词语的意义和话语信息联系在一起, 借以设法弄清说话人想表达的真实意义。语言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工具, 承载着特定的价值观与伦理观, 是社会生活现状和人们的诉求和心理的一种虚拟镜像。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与流行既是语言现象, 也是社会现象, 它的产生与流行会引起人们的争议和思索。从社会心理层面来分析, 这反映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 不但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在变化, 中国人的社会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 反映了中国人传统的内敛与谨慎在弱化, 而个性和自我表现等趋向则在不断增强。话语也是一种权利, 网络流行语的风行是公众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重要方式, 本质上是一种无法阻遏的对公共空间和民主权利的社会性集体呼唤, 是网友表达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表达情绪的产物。在政府掌握话语权利, 通过正当的手段或者被法律允许的手段发出权利的号令, 让大众服从接受的社会现实下, 普通民众只能通过网络这样一个开放而多元的虚拟空间表达内心的呼声。对于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事件, 舆论在传统媒体难以得到生长和表达的情况下, 网络就成为人们观照现实、实现政治参与的替代空间, 流行语因而几乎成为网络民意的风向标。

流行语网络流行语的频发、风靡也与中国网民结构有关, CNNIC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历次网络发展研究报告显示, 35岁以下的网民一直占网民总数的80%以上, 是网络流行语最重要的创造者和使用者。这一群体处于生命的活跃期, 对社会变化感知敏锐, 想象力创造力强, 并且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和叛逆性, 生存的焦虑感和角色归属感并存, 心理上既追求自我个性又渴望得到认同, 出于“使用与满足”的动机作出使用或不使用某个新词语的个人选择, 这些选择不断积累汇合, 就决定了某些词汇在网络上的存在与消亡, 结果网络流行语就成了反映网民集体创作, 反映社会心理和诉求的作品。由于网络交际环境的特定性, 网络语言中的网络称谓呈现出许多与传统称谓截然不同的种种特征, 网络称谓中的等级、权势、亲疏、长幼等因素已不再明显和被强调, 相反某些社会文化心理和时代的特征却通过网络称谓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 “表哥”、“房叔”、“房姐”的称谓简洁准确概括了事件与其中角色的身份。在虚拟的世界中, 日常交际形成的隐私、身份等无形的制约消失了, 设立起全新的交际关系, 而思维、语言又具有广泛的开放性, 于是在这样的空间, 人们可以自由、平等用戏谑的交际方式相互称谓, 以此形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传达了一种社会心理和民众观点。网络流行语言, 既是调侃, 又极具深意, 与传统文化语境里的标准表述形式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的社会, 是人们对生活感受的一种写照。作为一种灵活的表达方式, 与传统的语言相比, 它新奇、简单、幽默, 可以和社会流行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的王英对网络语言的特点归纳如下:简洁明了, 易记易传;标新立异, 俚俗奇巧;反讽隐喻, 富于张力;复制简便, 类推性强。网络语言是一种新的信息载体, 它能通过生动形象的借代来简短表达, 因而使得信息长度变短, 在有限的时间里向信息接受者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 丰富了信息交流载体的种类, 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与效果。

网络流行语代表了一种民意, 是民众对社会热点的普遍关注和对社会现象的基本评判, 抒发的是普遍的民间情绪。在多元化的今天, 这无疑为文化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力量, 打破了意识形态长久以来的盲目崇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许多新词在网络交流中被不断创造出来, 有的昙花一现, 有的则进入我们的生活, 成为社会语言的一部分。我们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网络流行语, 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以便丰富和发展我们现有的语言。网络热词是互联网时代产生并与之相适应的一种崭新的语言方式和文化景观, 它真实地折射出这个时代大众的社会诉求和心理, 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其未来的发展轨迹, 也必然与时代需求与发展走向相契合。

摘要:网络流行语伴随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 在网络上几乎同步发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 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敏感的反映, 它不仅是一个独特的语言现象, 还是一个深刻的文化现象, 反映出来的社会心理也值得探究。文章应用语言学理论, 参照新闻时评与相关论点, 围绕社会文化与社会心理方面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 以期对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影响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民意,信息载体

参考文献

[1]李慧.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演变[J].新闻世界, 2010, (3) :32-44.

[2]媒体盘点:“2012网络流行语”[Z].http://www.100ec.cn, 2013-02-09.

[3]王英.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J].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2011-05-13.

[4]李敏芳.网络流行语兴盛的社会心理分析[J].企业家天地, 2010.

上一篇:英语真实阅读课下一篇:地形测绘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