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创新

2024-05-29

文言文教学创新(精选12篇)

文言文教学创新 第1篇

钱梦龙先生说过:“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 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 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事实上也是这样的情况, 我曾经在班上进行了“文言文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的调研, 调研显示:65%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既没有信心, 也没有兴趣, 70%的学生表示文言文难学, 难点突出表现在:

(1) 理解难。文言文的年代和如今相距太远, 同学们很难融入作者当时的情境中。

(2) 背诵难。因为无法理解, 所以机械地死记硬背很难背下来。

(3) 教学的流程方式单一、被动, 缺少创意;不重视文章自身特点, 用同一种模式组织教学, 因此课堂气氛不好, 经常有“昏昏欲睡”的感觉。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 创新文言文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如何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在教学中, 我对文言文教学方法进行了新的尝试, 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学前预习, 让学生生动进行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 教学古诗文要首先可以让学生能够学会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工具书, 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不要越俎代庖, 什么都由教师代劳。我的做法是上课之前, 要求学生充分朗读全文, 初步感知。然后提出思考问题, 学生对照注释自由阅读教材, 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获取对文本最初步印象, 尤其是对文章题材、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文章内容等要整体感悟。例如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 需引导学生感悟其身处困顿却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

二、疏通文意, 给学生展示成果的空间

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首先应该做好文本的解读和整体梳理的工作。但在这个时候, 要尽可能地把时间和机会让给学生, 让学生把预习时产生的对句义和文义的理解以及对课文解读表达出来, 经过生生、师生之间相互补充, 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 并通过整体梳理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 走进作品, 和作者同喜同悲, 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 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 产生共鸣, 产生向往。例如《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醉翁亭记》的欧阳修励精图治, 与民同乐。同时要能通过倾听别人的见解, 完善自己的认识, 让文本解读得更完整、更精彩。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的学生闪光点, 并适时地进行表扬。

三、背诵, 学生展示能力的天下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读文言文, 要了解内容, 能顺畅地朗读, 背诵一些基本课文。”记诵诗词散文名句佳篇, 能陶冶和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背诵文言文既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功底和文化底蕴, 又能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通过背诵, 学生才能领会诗句篇章所表达的含义和其精妙所在。因此, 在教学文言文时, 有意识地让学生多背诵一些文质兼美的文言文课文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可以拓宽多种渠道引导学生进行趣味性背诵, 让本来枯燥无味的背诵过程变得妙趣横生。

(1) 运用线索式板书, 进行阶梯式背诵。通过教学中的积累, 我认为线索式板书可以对背诵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我们在让学生大致梳理好文意的情况下, 不应再咬词嚼句, 应把重点放到背诵上来。我们可以通过线索式板书来串联起重点的字词。

如教学《山市》最后一部分山市消失的过程时, 其变化过程可以由以下关键词表示:

渐低{顶}———常楼———高舍———拳———豆———不可见。

梳理完以后, 然后引导学生比对板书进行背诵, 多数情况下, 一两遍就可以熟悉课文内容。再加大难度, 闭上眼睛, 不能看黑板, 试着进行背诵。最后通过抽查背诵、续背比赛等灵活方式强化背诵。在各段击破的基础上, 背下全文就水到渠成了。

(2) 问答式背诵。即设置与课文紧密联系的问题, 要求学生用课文原文回答。如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第三小节教学时, 我设置了这样四个问题来帮助学生记诵课文, (1) 滁人在一幅怎样的画面里游? (2) 太守宴请宾客喝的是什么酒, 吃的是什么菜? (3) 宾客们开怀大饮的场面有什么热闹特点? (4) 对此情此景此事, 太守喝醉了吗?醉得怎样?这几个简单又不失风趣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 又化繁为简, 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便将课文记住, 而且理解得也更深入了, 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快速准确地背诵出那本来很难的一段。

(3) 表演背诵法。化静为动, 让无声文字变成直观动作。在进行一些可以通过表演来表现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时, 我们应尽量让学生打破文字的安静。如背诵《木兰诗》时, 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对木兰下决心替父从军的情景还原并表演, 让其他的学生在表演的同时配合课文背诵。这样, 既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诗词, 又使课堂充满了创造的喜悦和青春的活力。

四、以形式多样的活动, 代替简单的复习检查

复习检查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 进行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不要有强制性, 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检查。例如我们可以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 分成学习小组, 进行小组间的对抗赛。教师根据课文所要掌握的内容设计题目, 进行必答、抢答等环节的设置, 让学生参与知识竞赛, 效果要比强制要求好很多。

经过一学期的创新教学, 在其乐融融的课堂教学环境中,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文言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高中文言文创新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第2篇

课题负责人:温州中学 罗进近

课题成员:洪秀善 刘伟 虞黎明 郑艳丽

摘要:

文言文不同于浅显、明白、易懂的白话文,它远离社会现实生活,时代越久远,越枯燥无味,越艰深难懂。文言文俨然成了语文教学的“拦路虎”:老师难讲,学生费解。尽管如此,但文言文知识点多,理论性强,是古典文化的精髓,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故而,作为课堂驾驭者与参与者的教师理应转变思维,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上积极探讨,大胆创新,多做尝试,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改变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我们认为需要做出三个方面的努力:

一、教学方法的创新;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设计的创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面对“古老”的文言文教学现状,我们课题组成员大胆探索,从而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建议。

关键词:文言文 创新教学 教法 学法 教学设计

正文部分:

一、引言

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探索符合学生实际、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是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文言文教学的改革明显滞后。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圭臬,在学生方面却异化成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重词句解释,轻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课堂教学结构散乱,随讲随止;教学过程机械、刻板,缺少创意;不重视文本差异,用固定模式组织教学„„这种课堂教学导致教和学的脱节,缺少探索与研究,缺少师生的互动,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现在实施新课程目标,大力倡导创新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 发展。

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在于一种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更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师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权威的代言者,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语文教师转,围绕着语文教材和教师教案转。这种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疑限制了学生主体 意识和主动思维的发展,大大阻碍了语文学科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发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彻底地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封闭的教学思想模式,要注重语言的发展尤其是文言文发展的规律,尊重语言的继承性、持续性和语言所具有的思想性,始终以引导学生为主,尊重传统与教学创新的统一,充分发挥个性化的文言文教学理念,这样才能使中学的文言文教学与素质教育、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与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开拓性、联想性结合起来,真正地发挥语文在重新建构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家园中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文言文创新教学研究的几点做法

(一)教学方法的创新:

关于文言文教学,传统的务实型教师注重基础字词句的落实,侧重要求学生从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五个方面去达标过关。但是,学生对老师陈旧的、干巴的、灌输式的教学难以产生兴趣,尤其对枯燥的文言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不太熟悉的现象知识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想办法让自己的教学步入“变”的轨道,并让其在“变”中生出奇效。

1、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文言文教学最容易“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其结果是事倍功半,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 必不牢。文言文教学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组织讨论,最后解决问题。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不是盲目的自读,而是有针对性的阅读,是教师提出有关知识让学生进行重点阅读,或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疑难问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教会学生触类旁通。

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实词解释时要兼顾到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虚词理解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弄清它的用法(词性)。对于字句的翻译,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教师讲清知识要领后,就要让学生去活动,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力度,使课堂气氛活起来。如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教师首先发挥“导”的作用,从古今语言运用规律上讲清楚什么是词类活用,从典型例句的分析解剖明确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区别。如让学生比较“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事不目见耳闻”(《石钟山记》)中两个“目”的解释,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名词作动词,它后面不可能带动词,名词作状语,它后面肯定是动词。然后开展学习竞赛,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句子,比谁找得 多,找得快,找得准,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在积极思考中不断得到提高。

3、突出文言文教学的人文情感。

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突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产生共鸣。《触龙说赵太后》一文的教学,许多同学就字词的理解提了问题,也有的同学就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出了疑问:“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郄也,故愿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针对触龙的发话,太后的回答令人费解,应作何理解?此问触及文言文的人文情感。对这一问题,教师绝不能轻松地绕过,敷衍回答。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热情很高,说出了个人独到的见解。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太后的回答,语气生硬,回答极不情愿,对触龙的提问,不愿正面作答,微妙地表现了人物当时当地的心理,与“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的语言环境相吻合,这个环节,意在探求教材的可研究价值,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才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将人文情感引发出来。在教师的导引下,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一步探索、研究。这个学习过程带有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新需要,引发出的一种创造性动机或愿望。它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自觉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动量。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它是整个创新过程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创新意识的培养,从其与思维关系上来讲,就是使人们的思维具有一种对于现有条件、状况重新思索的冲动和习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和结果,思维发展同语言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中所表现出的条理性、清晰性、准确性、简练性正是其思维的直接反映。文言文是中国语言文字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是古代劳动人民思维的结晶,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思维习惯、思维模式的最直接的体现。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更能表现出现代语文教育对古代优秀思维的继承和发展。《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 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不难看出,文言文教学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有着密切的作用。

1、在主体性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

主体性学习,主要表现在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几个方面。独立性,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独立生存、独立学习生活的精神。而自主性,应着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并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自主的学习,是一种研究发现的过程,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它和创新意识中所具有的最大特征———独创性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认识到主体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使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兴趣和独立的思维习惯,来激发由此而产生的创造性。

《工之侨献琴》文言的难度并不太大,学生完全可以在书下注解的帮助下,对原文的意思做出准确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还以标准译文的讲述为重点的话,显然会压制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机会和兴趣。因此在教学的策略和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借助多种形式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培育自主、合作、互动、探究性学习方式,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循序渐进地化解重点难点,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优化全程教学。如:对于文言意思的理解,可以通过个体自译,同桌对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对于章节的理解,可以通过学生自导自演的课堂短剧,也可以举办自由评说的课堂活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也大大增加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程度;教师从作断纹、作古,埋诸土等方面进行发散思维的启发,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造假的喜剧、爱假的悲剧、助假的闹剧,从而得出有爱假的,才有造假的,根除造假,先莫爱假的结论。这样才真正地体现了主体性学习的宗旨,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主体性精神成了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再现。学生在这堂饶有趣味的文言文课中,不仅学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语文知识,而且习得了语文的学习兴趣和相对独立的思维习惯。让学生自主进入文言课文的情境,领会其中的深奥之妙,并升华为一种领悟力和理解力,也许这正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开始。

2、深层次的文化拓展。

深层次的文化拓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历史文化之所以深沉丰富,乃是因为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思想内涵有着巨大的力量。应该说,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经过历史长河冲刷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当然是思想文化的精华,至少是可以让我们去批判地接受的优秀遗产。而充分发掘出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先秦的“百家争鸣”,各种学说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此后千百年来思想的发展更是无比丰富。对这些思想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能初步接受思想光华的照耀,是文言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反过来,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重视深层次的文化拓展,从而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一个人文的环境。

中学大量的文言文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前人思想品质和道德智慧的范例:《陋室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爱莲说》所暗喻的精神追求,《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对古人的聪明睿智的展示,《勾践灭吴》对人的精神力量的充分肯定,《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对治国得失的规劝和考证,《劝学篇》、《秋水》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深思„„凡此种种,都会对阅读者带来人格力量和思维模式的巨震撼。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这种导向性的文化反省和思维开拓,这种对文化深层次的追求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空间。只有在这种广阔的实践空间中,创新意识才有可能真正地在我们的思维中生根发芽,才能在我们的思维中发挥它积极的作用。可见,文言文教学中,文化的深层次拓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

再如《鸿门宴》中,对于项羽的描写和塑造,是建立在霸王分封十八路诸侯的伟业之上,也是项羽日后势衰、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的预兆,司马迁所倾注的,不单单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扬刘抑项的寓意,相反是对如此历史背景之下,英雄人物悲剧命运的揭示。如果不对史迁“互文”记事写人的方法进行挖掘,不对《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乃至整部《史记》等作进一步拓展,就不可能理解这种英雄悲剧的意义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全可以抛开教材教参的束缚,广泛搜集材料,更深层次地去挖掘中国传统文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从而完成了教学过程中学生与作品人物之间的一段交流的心灵历程。正是因为对文言文中传统文化的有力拓展,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全力思考、倾心感受,领会并理解文本之外的深义,枯燥的文言课文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提供了条件。只有对传统文化量的占有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对文言文中涉及的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拓展,才能实现质的创新性的飞跃。《四书·大学》中有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意识的开拓性特征也就表现于此。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意识的翅膀。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想象具有生动的再造性或独特的创造性。语文学科本来就有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想象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意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苏轼的《西江月·明月几时有》上片对月饮酒,下片望月怀人,上下之间,以空灵澄澈之笔勾对,于醇酒饮酌之间,清风朗月之景,神游于宇宙人生之际,不禁使人浮想联翩:你可以联想到日月光阴如梭流逝,也可以联想到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无限惆怅,甚至可以联想到李白以明月寄喜悦之情的诗句“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豪迈。学生对这种意境的个体化、具体化的想象,也就是其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再现。再比如学完《愚公移山》一课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当年的愚公村气候温暖而湿润,有大片的森林,还有大象。可是好几百万年过去了,沧海变成了桑田,今天愚公村的人们在干什么?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辉煌,又遭遇了怎样的挫折,让学生以《走进愚公村》为题,畅谈愚公村的今天。学生自然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畅想愚公村在新时期的蓬勃发展,还有学生谈到违反自然规律所受到的惩罚„„这些无疑是想象力给了学生创造性的动力:在自由想象的同时,学生不仅陶冶了情操,净化了感情,而且创造性地开拓了思维。

创新意识就是要求在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应该鼓励和引导教学和学习的主体,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不拘泥模式,善于发现,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这是培养文言教学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文言教学的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吸收祖国传统的文化,发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涵,才能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真正有价值的人才。

(三)教学设计上的创新研究:

课堂是教师的第一战场,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需要教师在课堂设计上多花心思,努力在课堂教学教法上推陈出新。

1、巧设导语引人入胜。导语的任务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故而,每一节课的导语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言简意赅、涵义隽永的导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巧妙的导语往往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情不自禁的进入教师设置的课文情景之中。例如,在讲《六国论》时,是这样导入的。“‘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三父子分别是谁”,在学生兴致高涨地猜出答案是“三苏”后,继续补充介绍“‘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正是这一位父亲勤奋苦读和以身作则,父子三人齐齐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可以说两个儿子的出类拔萃与父亲的影响不无关系。”对苏洵的渲染激发了学生拜读其大作《六国论》的兴趣。

再比如,在讲《滕王阁序》的时候,我介绍,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这里风景如画,少年才子王勃触景生情,吟诵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这里的风景是否名不虚传,让我们跟随王勃的步伐去滕王阁赏游一番。介绍到这里,发现学生早已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一睹为快了。再例如,讲《勾践灭吴》的时候,可以用下面这副对联作为导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讲杜牧《阿房宫赋》时,可引用《红楼梦》中的“护官符”作为开头:“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些新颖灵动的导语不仅与课文内容相关,更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可谓事半功倍,岂不妙哉。

2、诗歌故事创设意境。

在讲解文言文时,适当地穿插补充相关的诗歌和逸闻趣事,不仅能够增强说服力,而且可以吸引学生,发散学生思维,达到增添情趣和渲染气氛的作用。令文言文教学化艰深为浅显,联系诗歌故事,不失为一种好载体好方式。例如讲曹植的《洛神赋》时,顺势讲出“才高八斗”成语典故的由来,定会使学生对大才子曹植兴趣大增,乐此不疲地去研究这篇形神兼备的千古美文。再如,讲解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时,可先让全班同学齐声背诵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之一“: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并告诉学生该诗与 《病梅馆记》如出一辙,在诗文中,作者一再表明自己的人才观是给人才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其顺应天性、自然发展,不可扼杀人才,并控诉了扭曲腐败的科举选才制度。让这首小诗带领大家走进龚自珍创作此文的背景和心境,了解其打破选才僵局,呼唤革新的决心。把握了这些,梅的象征意味也就不言自明了,全文的布局谋篇也就豁然明朗了。再如教学《鸿门宴》时,引导学生把握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可借助三首诗中的诗句: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景仰同时饱含惋惜);杜牧的“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卷土重来,鹿死谁手难定);王安石的“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项羽大势已去,败局已定)。这些诗句可以加深学生对环境与人物的认识,使他们对项羽有一个比较深刻和全面的认知,同时还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文章创设的情景中,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3、熟语提问一石二鸟。

熟语是一种大家比较熟悉且在使用过程中约定成俗的词组或短语。熟语一般由四字组成,大多都有出处。很多熟语就是直接来源于古诗文,因此巧用熟语发问,能够深入浅出的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又能活跃课 堂气氛,可谓一石二鸟。例如,在讲完《秋水》后,当同学们在感叹河伯是知错能改的典范时,我提议学生用熟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看看大家从河伯身上获得了哪些启发。同学们的发言非常踊跃,回答得也非常到位:有说“知耻近乎勇”的;有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有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有说“末左井底之蛙”的;有说“朝闻道,夕死可也”的;有说“活到老学到老”的。在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中,既让学生归纳了文章主旨,又加深了对文中人物的认知度,还复习了已学的熟语,真可谓是一举数得,何乐不为。

4、编舞台剧融洽和谐。

文言文教学应有所创新 第3篇

一、传统文言文教学

传统文言文教学较为程式化,教师视文言文为重要知识点,因而思想上虽高度重视教学中却难以放开手脚,惧怕教学中出现遗漏或差池。这样,一个貌似固定的教学模式便遵循了下来。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课文,上课开始,老师就逐字逐句开讲,先译字,注释就标在原字上头,后译句,翻译就写在原文下面,就这样从开头一直串到结尾,笔记清清楚楚,一目了然,然后就是读和背了。似乎只有这样,老师才感觉把课讲“实”,学生面对考试,心才算踏实。这也是我们所讲的课堂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理名言,殊不知学生视其为紧箍咒,导致许多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畏难情绪和厌恶感。

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是比较大,但现行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数篇幅短小,故事性强。针对这种实际,要想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必须让学生首先把握故事的内容,若让学生一句一句直译文言文,字字落实肯定是很难的,而且是枯燥的。

二、正确认识文言文学习

現行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比较详尽,且提示和练习中有对重点字词的要求,所以学生结合注释是完全能理解课文绝大部分句子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趋向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当学生遇到困难,通过努力,攻克了困难,便会产生愉快的心理,继而产生继续攻克难关的兴趣。所以学生一旦能自己读懂文言文,就会产生极大的阅读兴趣。所以我们应该尽量让学生尝试着自己读懂文言文,让学生正确认识,文言文难度虽然较大,但只要我们不畏困难,一定能读懂。

让学生通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只画上横线,暂时别管它,然后说出自己所把握的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讨论并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点评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教师及时捕捉到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三、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尝试

1、自学讨论。结合注释,逐句理解文意,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先查字典、词典,或在小组上讨论,解决不了的做上记号。

2、班上交流。由学生提出第一步中尚未解决的字词,先由班上能解答的学生解答,教师适时的给予指点,并强调重要的字词。若学生确实不能解答,教师再适时给予讲解。

3、总结积累。教师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提出必须重点理解的字词,让学生用一个专门的本子记下来。便于以后备用。

这样的程序基本是由篇章段落到字词。把字词置于具体的语境中讲解,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既可突出其特殊意义和作用,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又可以使学生加深文章印象,巩固所学的知识。这一转变,意味着文言文教学观念的更新,即摆脱了传统的把文言文分成诸如解释词义、分段串讲、归纳全文、布置作业等几个阶段的框框,而突出了文章的整体特点,注意了字词、诵读、分析之间的 内在联系,始终围绕一个中心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四、注重实践,拓展学习

要有目的地增大学生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加固和补充。语文教学历来重视课外阅读,这是对的。但是,目前教师们指导课外阅读,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现代文上,忽视了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文言文的阅读训练,如果仅仅只在课堂上进行,课外不去阅读文言作品,是很难形成能力的。即使在课堂上把文言文学懂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也容易退步,结果是劳而无功。因此,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教师可以选择一批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并且在关键的地方给以点拨,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能逐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能真正形成。

总之,新课程下的语文学习,文言文教学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我们要积极推进新教改的实施,既尊重传统又注重教学创新,以求找到文言文教学的最佳契合点。

文言文教学的坚守与创新 第4篇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部分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言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应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如人意。只要冷静地反思近几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现代文教学是“热点”,而文言文教学则是教改热潮中的“冷点”。“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课文来教学。尤其是随着课改的全面推进,文言文教学作为阅读教学改革的“瓶颈”,仍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这些年来,尽管已有相当部分一线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并在课堂教学上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但遗憾的是,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未能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长期以来,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流行着一种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文言文时,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逐字逐句地翻译,导致教师往往占据主体,一讲到底;学生则很少有机会自己读课文,做练习,他们只需一支笔、一双眼睛、两只耳朵。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唇焦舌敝,费尽心机,教得吃力,学生则或笔忙于做笔记,或梦游爪哇国,或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被忽视了,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内因没有被调动起来,课堂里死气沉沉,学习效果不甚理想,根本谈不上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教师讲得再好,也是事倍功半,学生也只能从听讲中得到某些益处;而长期缺读少练的结果,势必影响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得师生对文言文产生厌烦、畏惧、排斥心理。又因为市面上文言文的注释资料泛滥,不可避免地让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上课不

(1)畅想“如果”:以“如果项链没丢,……”开头,请你为玛蒂尔德想象一个未来。

(2)莫泊桑说:“如果她没有弄丢那串项链,今天又该是什么样子?谁知道呢?谁知道呢?生活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把你断送,也可以把你拯救出来!”请问,你怎么看“丢项链”对玛蒂尔德的影响,说明理由。

一个关于“如果”的想象充分激活了课堂。同学们纷纷发言,有一个同学给出了这样的解读:“如果项链没丢,玛蒂尔德因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女子而得到了部长的青睐。由此她常跟部长出去玩,认识了不少达官贵人,她的丈夫也因此平步青云。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但后来,玛蒂尔德却红杏出墙了。她因跟部长好了于是就跟丈夫离了婚。但由于她后来慢慢地变老了,部长也就不喜欢她了,最后她一个孤独落魄地生活着,直至终老。”在全市的公开课上,该生的发言赢得了大家的赞赏,也令老师深思。学生的解读虽然仅在叙说,但其中隐含了对玛蒂尔德的评价,这样的理解无疑是带有现代社会生活的痕迹。虽然教师在评价中应该及时地对其进行健康生活价值观的回归引导,但无法否认,这样的想象之于玛蒂尔德的生活是合理的,而这样的解读其实也在帮助学生形成“小说人物认真听,不注重思考,总认为资料上写着,何苦去白费劲,结果影响到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力的锻炼。

新课标出台后,激进的教师们高举语文改革大旗,在课堂上大胆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他们多主张采用“谈话法”,搞“启发式”,鼓励学生自学、质疑、同堂讨论,尤喜在教师的主持下,实现师生互动。新理念的实施给往日沉重的课堂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课堂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就在大家以为看到希望的曙光的时候,另一种弊端又产生了:没完没了的“提问”,没完没了的“谈话”,长串的“提问”和无休止的“谈话”贯穿课堂始终,同样占用了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此时的谈话和提问已经蜕变为另一种刻板的教学程式。在热闹过后,学生仍然没能学到多少实质性的东西。那么如何破解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呢?笔者经过长期的实践认为既要坚守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诵读,又要有创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一)重视课文诵读,培养感知能力。

多读、熟读是提高阅读古文能力的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有个经学家叫董遇,对《左传》、《老子》等古籍都很有研究。有人想跟他学,他却不肯教,说一定得先读一百遍,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宋代大文豪苏轼深有体会地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不在阅读上下工夫,想通过别的途径获得一把可以打开一切古文学习之门的钥匙,那只是一种幻想。学习文言文,熟读课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真到了这种境界,文意将会自见。出于这样的目的,可从以下四步着手:第一步,听读课文,认准字音。这一步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千万不能忽视。在泛读时,应做到声情并茂,尽可能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如果自己没有这个条件,可让学生听朗读带,务必让他们感觉到文章的美,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第二步,合读课文,明确节奏。学生一边随录音或泛读轻声诵读,一边标画节奏,对一些难以确之我见”的能力,从而接近了本课真正想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目标。

“导创教学认为,教学生怎样学习比教学生学习更重要。让学生学习‘怎样学习’,让学生学习‘怎样思考’,这是新世纪———即将走向信息化社会的新世纪对革新教学法的基本准则”。[3]通过鉴赏《项链》一课中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的阅读模式探究,我更深切地体会到在人物鉴赏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表面感知—联系背景—个性解读”三步走法对于学生小说人物鉴赏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从中感受到学生在三块砖的基础上找到了阅读桥路,其深入探究小说人物的阅读兴趣变得浓厚。当然,本节课只是对小说人物鉴赏模式的探微,要想让“初—深—研”三步读的小说人物形象鉴赏更完善,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摸索。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学语文课型与教学模式研究.新世纪出版社,2002.

[3]语文导创学探索.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以诗意润泽心灵,让生命充满活力

———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思考和实践

郭新迎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东风中学,广东广州

摘要:在青少年心理危机渐趋严重的今天,初中古诗文教学应该遵循“以人为本”、“全人教育”的理念,充分发掘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这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作者尝试从“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自然”和“人与宇宙”这四个维度展开,在初中古诗文教学这渗透生命教育,以诗意润泽心灵,为生命加钙,使学生保持一种强健的生命意识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初中古诗文教学生命教育四个维度

近年来,青少年暴力或自杀事件频频发生。看着一个个花样的生命被扭曲,在凋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除了痛心,也应该警醒和反思:我们是否真正有效地发挥了语文“人文性”的作用?是否对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其心理处于多变、不稳定的状态,竞争的巨大压力和各种不良传媒的影响,导致一些初中生出现种种的心理危机,严重影响其成长。同时,初中生又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其就像一块干燥的海绵,极具吸收力。因此,对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是一种必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再次肯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认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广泛而深刻,教师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在文化引领、价值导引方面的积极作用。可见,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就已决定在教学中定停顿的句子,首先应借助注释、已有的语法知识,或前后文的提示,弄懂句意,这样才不致读破句子。第三步,分读课文,领会文义。在这一阶段里,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个人读、分组读、可配乐朗读,也可开展朗读竞赛,使课堂上的琅琅书声不绝于耳,使学生以诵读为乐,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第四步,齐读课文,总理全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

通过这样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学生对全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就为分析、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课堂效率。

第一阶段:教师讲解如何学习文言文。指出现代文与文言文有什么不同地方:实词虚词用法、古今词义差异、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内容,从而让学生心中有数:文言文究竟学什么。接着讲几篇范文,目的是让学生摸索出规律。

第二阶段:学生操作。在讲授新课文前两天,把全班学生按照四个人一个小组分配任务,起初是每小组承担一个自然段的任务,再后来就是每个小组承担一篇课文的任务,每个小组有一个学习组长,尝试自己当老师,实行师生角色互换,还要求每个组员都必须有任务,避免遗漏。刚开始学生可能讲很快,也可能出现诸多漏洞,但不急于指出他们的得失,而是组织各个小组进行评议,最后指出他们各自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几堂课下来,同学们学习的热情提高了,求知的欲望增强了,合作的精神更浓了,原来不爱发言的同学也开“金口”了。当然尊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地位,并不等于忽略教师的作用,“唯自主化”的课堂效果也将是低下的,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因此每篇课文学生上完后,都要利用一部分时间点拨弥补学生上课中的缺漏,

渗透生命教育是一种必然。

如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于1968年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它主张“全人教育”,旨在引导人正确认识学生的生命价值,生存意义,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人得以自由发展,幸福生活。它是“一种新的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一个纵向包括生命意识、生存技能和生命意义感教育三个层次,横向包括处理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自然和人与宇宙几个和谐关系的立体结构”。(1)

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从“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自然”和“人与宇宙”这四个维度来展开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一、引导学生追求自我完善与自身和谐

当今,青少年心理危机之一就是无法准确认识和评价自我,不能有效自我实现,从而导致一种自卑自弃的心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努力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潜能,力图达到完美境界的成长需要。而这种需求反过来又成为人实现这种需求的动力。人与自身的和谐,实际就是指能人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既可以肯定自身优点,又能够直面自己缺点;既明白需要什么,又知道能得到什么;既可接受顺境,又可以承受逆境,基于这种正确的认识而使人感动自我身心的愉悦,情感的满足,以及达到自我实现。因此,人要达到与自身的和谐,就要不断自我完善,不断追求,完成自我实现。

也让学生在听教师上课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对教材处理的不足,从而为今后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更多的经验。

实践证明,在合作中学习文言文,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每个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到本组或自己的课题中来,学习的主动性有了,课堂的气氛活跃了,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学习方式唤起他们强烈的学习热情,由原先对文言文的厌学到乐学,由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由几个人动到大家都动起来,一扫平时上课时的平淡沉闷,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欣欣向荣的学习热情。有的学生感慨地说,原来枯燥无味的文言文竟能如此生动活泼,真的是太有趣了。上完了这节课就盼着下一节课。通过实践我终于明白了,原来的文言文课堂上为什么学生无精打采,是因为我们教学的主导思想存在问题,我们没有把“学生的主体”放在第一位,不是从“学生的发展为本”进行教学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学来的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去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充分体验享受每一次小小的成功的喜悦,这时他们就会学习兴趣大增,一个个跃跃欲试,因而也就不再视学习文言文为难题,老师也可从滔滔不绝地讲述,但成效甚微的尴尬境况下解脱出来,提高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力的目标也就可以实现。

文言文教学创新 第5篇

自主创新P96辛酉年正月初五日,天气晴朗和暖,风光景物宁静优美。我与两三位邻居,一同游览斜川。面对悠然远逝的流水,眺望曾城山。夕阳中,鲂鱼、鲤鱼欢快地跃出水面,鳞光闪闪;水鸥乘着和风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那南面的庐山久负盛名,我已很熟,不想再为它吟诗作赋。至于曾城山,高耸挺拔,无所依傍,秀丽地独立于平泽之中;遥想那神仙所居的昆仑曾城,就更加喜爱眼前这座山的美名。如此欣然面对曾城赏景,尚不足以尽兴,于是即兴赋诗,抒发情怀。岁月流逝不返,使我感到悲伤;美好的年华离我而去不再停留,使我内心哀痛。各位游伴分别写下年龄,籍贯,并记下这难忘的一天。

自主创新P96辛酉年正月初五日,天气晴朗和暖,风光景物宁静优美。我与两三位邻居,一同游览斜川。面对悠然远逝的流水,眺望曾城山。夕阳中,鲂鱼、鲤鱼欢快地跃出水面,鳞光闪闪;水鸥乘着和风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那南面的庐山久负盛名,我已很熟,不想再为它吟诗作赋。至于曾城山,高耸挺拔,无所依傍,秀丽地独立于平泽之中;遥想那神仙所居的昆仑曾城,就更加喜爱眼前这座山的美名。如此欣然面对曾城赏景,尚不足以尽兴,于是即兴赋诗,抒发情怀。岁月流逝不返,使我感到悲伤;美好的年华离我而去不再停留,使我内心哀痛。各位游伴分别写下年龄,籍贯,并记下这难忘的一天。

自主创新P98因为双亲年纪大了,家里贫穷,出来做了州里的祭酒(官名),但是不能忍受所任官职必须做的事,没几天就自己解甲归田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我姑且以出任官职来作为归隐田园的本钱,可以吗?”(或:想做个文官(或县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可以吗?)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于是命令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

自主创新P100 古代的国君,有一个想用千金买千里马的,(寻求)

了三年也没有得到。(一个)近侍之臣(对国君)说:“请让我去寻求千里马吧。”国君派遣他去做这件事。过了三个月寻到了千里马,(但是)马已经死了,(近侍之臣)用五百金买下了这匹千里马的骨头,返回向国君报告.国君大怒,说;“(我)所想寻求的是活着的马,怎么用五百金买了一匹死千里马?”近侍之臣回答说:“死的千里马尚且用五百金来买,何况生马呢?天下(的人)一定认为国王您能有交易千里马的诚意,千里马很快就要到了。” 果然,不出一年,千里马到了很多。①涓人:指在君主左右担任洒扫的人,也指亲近的侍臣。②请:请让我。③遣:派遣 ④反:通“返”,返回。⑤安:怎么。⑥事:做(这件事)⑦ 对:回答。⑧(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以:认为。⑨能市马:这里指识货(的人)。⑩市:买。⑾期(j ī)年:一周年。⑿.以:用。⒀.且:怎么

自主创新P101 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要到这个地方去(谋职)。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燕赵一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过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这次前往而产生一些感想。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过去时代屠狗者(高渐离)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替我向他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

自主创新P101 《野老歌》本诗写山村老农遭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终年劳动而不得食。

老翁家贫住在山中,靠耕种三四亩山田为生。田亩少,赋税多,没有吃的。粮食送进官府的仓库,最后腐烂变质,化为泥土。一年到头,家中只剩下锄头、犁耙靠在空房子里面,只好叫儿子上山去拾橡子充饥。从长江西面来的富商的船中,成百上千的珠宝用斛来计量,就连船上养的狗也长年吃肉。

江畔独步寻花译文 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蝴蝶在花丛中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和谐动听,美妙无比。

〈水槛遣心〉译文

草堂远离城郭,轩楹宽敞,极目远眺,没有村庄阻隔,视野开阔。江水清澈,江水上涨,几与江岸齐平,因而几乎看不到江岸,草堂四周,树木葱茏,在春日的黄昏里,盛开着似锦的繁花。蒙蒙细雨中,鱼儿欢跃,时不时跳出水面,微微风中,燕子斜飞。城中有十万户人家,而此地只有两三户人家。

P107练习册与施从事书译文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第6篇

对高中教学当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是否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知,是促使其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前提条件,作者依据其多年的高中教学经验,从而对高中教学当中文言文教学的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总结,主要存在的相关情况可分为以下几点:

①文言文教学当中所运用的方法与学生进行学习的兴趣相互抵触。原有的教学方法不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其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得文言文的学习更加枯燥乏味,难以前进。

②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之间的相互脱节。在高中学习当中,文言文教学方法仅仅是为了提高语文考试的整体分数,直接讲述重点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仅仅学会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并没有使其产生兴趣,积极主动的去阅读和学习。

③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权不断消极被动。课堂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使得学生之间对其讨论和研究的机会缺失,也致使学生的学习模式仅仅变为强性记忆和抄写背诵,兴趣的培养更加遥遥无期。

④教学所运用的方法陈旧。“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仍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方法,简单的短句、词义的理解使得学生忽视了文言文整体文章的含义和连贯性,是学生学习和阅读的能力及其兴趣更加难以提高。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针对其文言文学习的诸多问题进行总结,能够更加清楚其现今所需要进行教学创新的必要性,从而更好的对新课改所指定的目标进行完成。

二、如何对文言文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

依据新课改当中对于教师教学标准所作出的规定和要求,结合本文作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可以得出,在高中教学中文言文教学的方法上应该采用共同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模式呈现出开放性和秩序性并存的教學课堂。同时还要结合学生个体所存在的不同情况,运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潜力,使得教学主题、课内外学习和学习方法等等都具有开放性和兴趣性的特点,针对这些进行有效的调整和创新,具体如下:

①教学的主题应具开放性。例如在学习《荆轲刺秦王》一节的时候,教学当中大多将荆轲的缺点作为重点讲述,去反应其人物的缺点,然而世界上并没有绝对完美的人物,如果在这时候同样对其缺点和不足进行探讨,在结合历史资料以及现实生活进行表述,从而归结其荆轲虽是一位勇敢的大英雄,但是其仍存在一些自身上的不足之处,很难与人沟通交流,并缺乏智谋,这样对文言文主题进行开放,从而使得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更具主动性,同时也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②课内课外贯穿结合并开放。在教学与生活这二者之中,虽然两者不属于同一方向和类别,但是二者却又是相互牵制,互相影响的。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更好的将课程所需要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视角更加的宽广,这一点对文言文的教学尤其重要,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在课外生活当中也能够更好的回顾所学的内容,加深其知识的积累、巩固及其运用。

③对学生如何进行开放性的学习进行培养。在这里所谓的开放式的学习方法不仅仅只是培养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多样性,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课外书籍和资料的阅读,广泛并且全面的增加自己的知识量,同时也鼓励和支持学生运用自己所学习的文言文知识进行课外写作或者记事等等。如:在对李密的《陈情表》一文进行学习和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布置学生对其进行模仿教学,运用自己之前所学习的文言文知识仿照其结构特征进行写作练习,或者开展其文言文演说比赛等等,以此激发起积极性。

④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多媒体及其网络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在当今高中教学当中,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师和学生都能够通过网络以及各种渠道去了解到更加广泛的知识,如果将其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则能够使得教学方法更加的充满活力。如:在讲述《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对其《三国演义》当中存在的主题曲进行播放,从而营造一种特殊的情景,随之播放事先准备好的相关视频或者是幻灯片等等,将学生的情感逐步带入到文言文所表现出来场面之中,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这首词所表现的意境以及思想特点。

三、结论

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及相关教学成果,对陈旧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创新和研究,重点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方式进行了很好的创新性研究和思考,并探讨了如何对所处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怎样提高其兴趣和自主性,并为以后更多学者和爱好者进行这方面研究垫下理论基础。

创新让文言文教学迎来灿烂的春天 第7篇

一、文言文授课方式陈旧, 多采用串讲

文言文的教学通常采用的方式就是带领学生结合着教参进行疏通译文。本来学生对文言文就不感兴趣, 教师再照本宣科, 学生就更加厌倦文言文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取策略让文言文教学不枯燥乏味, 让学生愿意学习, 从而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教学, 笔者就是以读为主线, 贯穿课堂的始终。据粗略统计, 短短45 分钟, 学生读的次数就有10 次之多, 课堂活跃, 学习气氛融洽, 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文言文教学内容不够宽泛

事实上,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古代文化典籍浩如烟海,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随意撷取一些简易而又有阅读价值的文言文作为课内教学的辅助教材, 比如, 《山海经》《世说新语》《论语》等等, 都可以从中挑出一些好文章来, 让学生阅读。而不必局限于教材上的二十多篇课文的反复记忆和背诵。

三、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有待提高

现在很多学生读不懂古文, 不愿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 缺乏读写技能, 不懂中外传统文化和基本文史知识, 缺乏人文素质。初中语文课本中推荐的名著阅读《水浒传》《西游记》就有很多学生读不懂, 读不下去, 还有很多学生只能读这些名著的青少年版。究其原因, 还是文言文底子薄, 没有形成语感, 对一些基本的词语掌握不够。

针对以上问题, 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着手改进。

1.增加朗读训练, 读出文言文的音韵之美

老师要以朗读为主要手段, 使师生、生生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 在“求美”的氛围中共同走进古典文化, 让学生长期在古典文言文的浸润下潜移默化地成长。入选初中课本的文言文有很多都是短小精悍、内容精美的文章, 比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刘禹锡的《陋室铭》都是古文中的典范, 这些文章语言精练, 文质兼美, 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句式整齐, 整句和散句结合, 具有一定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教师如果能从文言文的朗读入手, 帮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妙处, 那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起到很大的作用。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都值得一读, 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文言文变成有声音的文章, 让学生在读中品味、鉴赏和体会文言文蕴味。

2.落实字词的积累, 需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对于古文教学, 加大学生的字词掌握量无疑是重点。学生没有大量实词和虚词的积累, 想要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只是空谈。文言文的阅读训练, 如果仅仅停留在课堂上, 而不延伸到课外, 是很难形成能力的。因此, 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 有很多古典名著, 如, 《岳飞全传》《杨家将》《呼家将》《隋唐演义》《七侠五义》《古文观止》等等, 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 并且在关键的地方给予点拨, 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 并且在运用中巩固, 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 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步形成。

3.把文言文的教学和现代文教学融为一体

其实, 文言文虽然短小, 但值得玩味的字句还是很多的, 比如在教《小石潭记》中, 在体会写景之妙时, 作者就用了十八个“清”组成的词语, 来概括文中所描写的各种景物的特点, 这样使教学内容紧凑, 又有助于学生体会文言文用词的精当。文言文的教学形式可以多样, 既可以结合诗歌来阅读, 又可以当成散文来赏析, 还可以当成议论文来讲解, 所以教师只有把握住主要内容, 才能使文言文的教学更丰富多彩。

文言文的时代已经远去, 对现在的学生来说, 文言文近乎半门外语, 我们在弱语境下学习, 只有依靠教师的智慧引导。教师只有通过严谨的治学、丰实的资料、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 才能使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创新文言文习题教学的几点尝试 第8篇

一、选取真题,自主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并不排斥应试能力,如若可以在应试过程中培养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创新能力,这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在进行文言文习题练习的过程中,笔者常选取文言文中考真题,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以升华他们的学习能力与发现意识。

教学八年级上册《小石潭记》一课时,笔者在习题课上出示了2013年苏州市、2014年南京市中考试卷中的文言文部分试题,通过电教媒体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对升华他们的应试能力、文言意识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通过分析,笔者将学生们的观点归纳总结了一下,基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言文学习的基础是掌握相关的实词、虚词的含义,了解古今语言习惯及词义差异,能准确捕捉文中的重点字词,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并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这是文言文中考试题的主要内容。

2.文言文学习要坚决拒绝死记硬背的陋习,注重在对比联想中升华自己的文言能力。如2013年苏州市的这份试卷,考察的文本虽然是《小石潭记》,其试题却触及到了《出师表》《邹忌讽 齐王纳谏》 《捕蛇者说》《陈涉世家》 等多个经典名篇,可见培养自己过硬的文言素养才是学习的硬道理。

3.文言文也要多多拓展,开展课外阅读,如2014年所考的《报恩塔》,就属于明朝张岱的名篇,如若我们能够在平时对其生平、文风、思想有所涉略,那么自然会在考试中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自主探究环节虽然没有实际的练习操作,却真正地让学生明白了文言文学习应学些什么,真正凸显了“以生为本”的课改理念。

二、编题自练,深入实践

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成为了点击率最高的短语。教学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需要根植于一定的土壤环境中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文言文习题课堂上,笔者常于自主探究环节之后开展编题自练活动,让学生在深入实践中将创新意识与能力落在实处。

以前文记叙的《小石潭记》习题课堂为例,学生们在探究发言之后,以小组为单位,纷纷编制了扎实、深刻的文言试题,并主动开展交换练习。其中,我注意到了以下几道习题:

1.解释加点的字

其境过清:

虽乘奔御风不疾也:

2.穿越时空隧道,如若毛泽东手捧《沁园春·雪》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遇,请发挥你丰富的想象,谈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

3.最近,永州市政府为了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拟借柳宗元的这篇名作搞宣传,请你执笔,为该景点拟一则宣传语。

从这几道题中,我们可以充分领略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与能力,我不由得感慨:你给学生的舞台有多大,他们的天空就有多大。

三、多元评价,升华效果

心理学研究显示,多元评价有益于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意识,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一把利器。文言文习题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也会组织学生自主编题,但如果没有有效的评价活动来检验编题成效,其课堂活动的意义便很值得商榷。

在教学《小石潭记》时,笔者在组织学生自主编题、交流练习之后,让编题者评价了做题者的情况,也给了做题者评价编题者的机会,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文言文习题课堂迸发出别样的精彩。其中,以下几名学生的评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1: 《小石潭记》这篇文章中有很多生僻艰涩的字词,对我们理解课文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我觉得出题者应该在检测虚词用法的基础上,加大实词的注音、理解检测。

生2:作为一篇写景类散文,我觉得柳宗元在描摹手法上有着极为独到的地方,很遗憾出题者没能涉及这一知识点。

生3:部分同学在回答上文介绍的第3题的时候,过于凸显“小石潭”的人文内涵,却忽略了其自然魅力,这对于景区发展来说极为不利,应当有所改进。

生4:回答上文介绍的第2题时,我认为几名同学引用各自的诗文名句特别好,不仅契合了两位文豪的身份性格,更让习题答案富有诗情画意,极具文学意味,为他们点赞!

……

评价时,课堂气氛非常和谐、融洽,评价者说得头头是道,聆听者时而点头,时而蹙眉,点染了一个幸福的语文境界。

文言文教学创新 第9篇

一、释放学生学习激情, 营造互助合作氛围

1. 确定目标。

每学习一篇新的文言文, 都要将学习目标明确的告诉学生。这样不仅会使学生的预习具有针对性, 而且也明确了教学任务和要求, 使学生被动的听讲变成了主动的探究, 以此来调动课堂教学的参与热情。

2. 诵读先行。

反复诵读课文, 利用多媒体CAI伴音齐读, 尝试男女生交叉朗读, 举办古诗文朗读比赛均是很好的诵读形式。著名语文学者钱梦龙先生也说应重视学生的自得、自悟和语感的培养。古人云,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会逐渐领会文章大意,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 小组合作。

教师先讲解文言文翻译的三步骤: (1) 对照注释, 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 (2) 根据需要, 适当调配词序; (3) 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 作出增补。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 确定学习难点, 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集体学习, 交换每个成员的意见和看法, 在翻译时力求准确无误。

4. 课堂竞赛。

把全班分成若干组, 以组为单位开展实词虚词的朗读竞赛、翻译竞赛、背诵竞赛等, 获胜小组将给予物质奖励或口头表扬。

二、感受经典诗文魅力, 提高学生情感体验

学习文言文如果只局限于字、词、句的理解, 只满足于会疏通和翻译那么只能说是浅尝辄止。经典诗文是中国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欣赏价值。因此, 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切身感受经典诗文的人文魅力, 逐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如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岳阳楼记》、《与朱元思书》、《陋室铭》、《爱莲说》等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 其内容不但措辞讲究, 行文优美, 而且所含哲理发人深省, 给人启迪。

经典文言文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处世哲学对于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审美情趣, 丰富学生的内心感受的确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文言文佳作时, 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鉴赏和评析, 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情境美, 人文美。例如, 学习《岳阳楼记》就要与作者一起忘怀得失, 宠辱不惊, 追求人生的崇高理想。学习《爱莲说》就应“质本洁来还洁去”, 不能随波逐流, 做世俗之人。与这些经典对话, 怎么不产生美的火花、心灵的愉悦呢?

三、倡导师生课堂互动,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要想激活文言文教学这潭池水, 教师就要不断的引领学生实现有效探究。借助反复的诵读,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以此来增强师生的互动。问题是教学的核心, 也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爱因斯坦曾言,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问题的出现正反映了学生思考的深度。如在学习《口技》一文时, 有的学生曾提出过“为什么要描写观众的反应”的问题, 经过教师点拔与揭示, 大家很快的做出了解释。又如, 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中笔者提出, “假如你是元方, 你应怎样对待已经悔过的友人?”这一问题。还有, 在学习《伤仲永》一文时, 我问学生, “伤仲永的悲剧全是其父一人之过吗?”对于这些问题, 建议学生通过小组讨论, 细读原作, 师生探讨等形式深入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教学, 学生应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就要充分把握文言文的行文特点和作品内涵。把课堂真正的交给学生, 以更加开放的胸襟, 更加活泼的形式, 更加巧妙的引导鼓励学生诵读经典之作, 探究作品的文学价值与审美价值, 真正做到在诵读中欣赏, 在体验中升华。

摘要: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中, 教师往往把识记和背诵作为其主要教学目标, 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审美需求。本文作者从文言文的诵读与欣赏角度出发, 深入浅出的讲解了文言文教学教法上的创新之举。

关键词:文言文,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彭志能.初中文言文教学点滴浅析.《学周刊》.2011年.第6期

[2]徐飞月.激趣·诵读·授法·拓展——新课标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1年.第4期

[3]黄青山.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的探讨.《黑河教育》.2010年.第2期

[4]乔志军.浅谈文言文教学方法的个人体会.《基础教育论坛》.2011年.第8期

[5]曾清华.浅析文言文教学的误区.《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1年.第5期

文言文教学创新 第10篇

1 分析教材, 把握学情

1.1 教材分析

笔者选用的教材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是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教材。该教材重视基础、突出应用、反映前沿, 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及其后续课程学习、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奠定了基础。《游黄山记》是第一册教材文言文“阅读二”首篇,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游记散文, 学习重点是欣赏我国古代游记散文的精美写作手法, 体会记游、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掌握实、虚词和重点句式。《游黄山记》移步换景, 描写细腻, 将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 在古代游记散文中极具代表性。故笔者将其作为单元教学重点, 希望学生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实现单元学习目标。

《游黄山记》一文教学安排2课时, 本次教学内容是在第一课时完成词汇、句式讲解和疏通文意基础上分析课文内容。

1.2 学情分析

常态教学下的普通班级学生, 经过初中文言文、本册文言文“阅读一”及本篇课文第一课时学习, 已有一定文言文基础;但对文言文学习兴趣不浓, 文言文基础参差不齐。本次授课班级为2009级涉外护理专业2班, 共50名学生, 其中5名学生文言文基础较好;17名学生反映对文言文理解有一定障碍;28名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枯燥无味, 听课效率不高, 考试中文言文阅读得分较低。

2 制定教学目标, 确立教学重点、难点

2.1 制定教学目标

笔者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试行的《江苏省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标准》,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 确定了以下“三维一体”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文章写作特色;学习按登山与观察顺序写景状物, 从不同角度描述山势、山路、山色的写作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利用网络工具检索信息, 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可贵精神。

2.2 明确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试行的新课标和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认知能力, 明确本次课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理清文章脉络, 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2) 难点:学习按登山与观察顺序写景状物, 从不同角度描述山势、山路、山色的写作方法。

3 创新教学策略, 完善教学过程

3.1 创新教学策略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特点, 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教法。 (1) 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在2项任务驱动下, 实现了“做”中“学”。 (2) 情境教学法:图片展示和模拟登山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帮助其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 (3) 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 学法。 (1)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在任务驱动下, 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了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在完成任务过程中, 加强了生生交流、互助合作;在自主学习和合作过程中发现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 (2) 借助工具:通过网络查阅黄山旅游图, 完成学习任务。 (3) 朗读体会: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3.2 完善教学过程

现代教育学理论中, 素质教育的教学原则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因而在课堂教学中, 应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和主动性。为实现教学目标, 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本课时教学分以下8个环节进行。

3.2.1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课前发放导学卡, 指导学生学习;为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其他媒体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笔者课前将黄山旅游图上传于校园网供学生查阅。 (2) 学生准备。学生分4组登录校园网, 通过信息检索查阅黄山旅游图, 并对照课文查找作者经过景点, 画出作者游览路线图, 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3.2.2 第二环节复习反馈

该环节主要是巩固上节课重点知识。采用生生问答、师生问答形式, 其中, 作者作品、省略句和词类活用情况由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并强调表示“看”的不同词语。

3.2.3 第三环节图片导入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兴趣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所以, 用多媒体展示成功登山后的美景,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4 第四环节展示学习目标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方面展示学习目标。

3.2.5 第五环节探究新知

(1) 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 引导学生完成2项任务。试行的新课标提出“要从学生的职业需求出发, 融‘教、学、做’为一体”, 为此, 笔者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使学生在“按图索骥”和“登山竞赛”任务的驱动下, 在“做”中“学”,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知识建构能力。

“按图索骥”要求学生课前合作, 教师课堂完善, 共同画出作者游览路线图, 并根据游览路线, 理清文章脉络。由此明确第一个写作特色:文脉清晰。

试行的新课标建议“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为此, 笔者设置了第二项任务“登山竞赛”, 即为学生模拟登山竞赛情境,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课文, 寓教于乐。由最先到达“山顶”的小组代表描述在每一个景点所见景致, 其他小组评判。学生质疑“汤池”“汤寺”“朱砂庵”景点没有景色描绘, 由此启发学生总结第二个写作特色:详略得当。通过小组“登山说景”, 教师展示图片, 使学生掌握按登山与观察顺序写景状物, 从不同角度描述山势、山路、山色的写作手法。

在2个任务完成过程中, 学生自评、师评、生生互评, 加奖励分、授予团队荣誉称号, 评价方式和内容多元化, 体现了评价方式的创新。

(2) 探究情感, 提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 首先设置2个问题:课文中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有哪些?作者在游览黄山过程中何时最兴奋?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不仅加深理解, 同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提高思辨和合作、探究能力;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师生齐声朗读、共同欣赏在天都峰顶所见景致相关文字, 体悟作者情感, 使学生明白此时作者最兴奋, 进而引出文章第三个写作特色:寓情于景。最后根据情感流露语句, 分析3段景色描写所采用的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总结第四个写作特色:相互映衬。

通过体悟作者情感, 提炼出作者表达的思想:“不畏艰难, 勇于攀登”, 同时联系护理专业特点, 鼓励学生勇攀医学知识的高峰, 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现“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

3.2.6 第六环节拓展延伸

用多媒体展示郦道元《三峡》全文, 请学生将《游黄山记》与《三峡》进行比较阅读, 并讨论2篇课文写景不同之处, 突出教学重点, 体会《游黄山记》写作特色。

3.2.7 第七环节总结全文

对照板书 (见图1) 归纳总结全文内容, 加强学生对全文的认识, 使课文内容更富条理性, 便于学生记忆。

3.2.8 第八环节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试行的新课标要求“能背诵教科书中的诗文名篇或名句名段, 加深文化熏陶”。 (2) 请学生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石钟山记》相关资料, 查找“石钟山”命名由来。引导学生预习, 为下一课学习做准备。 (3) 尝试将《石钟山记》翻译成现代汉语。针对文言文基础较好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设置选做题, 体现分层教学。 (4) 填写导学卡中第四部分内容 (课后记) , 师生共同填写《合作探究评价表》, 实现多元评价。

本课教学紧紧围绕职教理念, 从学生职业需要出发, 融“教、学、做”为一体, 以试行的新课标、现代教育学理论为指导,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实践为主线。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笑起来, 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中职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初探 第11篇

到底该如何来教文言文呢?笔者根据十多年的中职语文教学经历和经验,认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才能很好地完成文言文教学任务。

一、定位教学目标,认识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文言文,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在这些作品中表现出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当代凡卓有成就的作家,尤其是散文家,大多从这个宝藏中汲取过丰富的养料。中职生是正在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现代人,适量读一些古代的诗文佳作,培养一点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对他们提高文化素养、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真正的现代职业技术人才。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明确规定:“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熟练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句、名篇,扩大积累,增进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了解主要文言句式,初步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110个)和文言虚词(12个)……理解词句含义和表达的思想内容。”因此,职业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目的很明确——使学生读懂一些浅易文言文,记住一些名句名篇,掌握一些文言基础知识,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增强文言文学习兴趣。职业中学语文课本对文言文的要求是比较低的,这不同于普通高中的要求。

但要求低并不等于说可以放弃文言文的教学,或者轻视文言文教学。相反中职语文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文言教学质量。

中职语文教师应该重新认识文言文教学在职教领域的作用,把文言文教学看作是培养中职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介质,也就是力求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全面健康地向前发展,力求让中职生成为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这些也正符合“以人为本”的新教育理念。现行“人教版”中职语文教材(2005年修订版)在“修订说明”中说:“要求语文教育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人文素养,打好语文基础,重视文化传承,走进社会生活,强化美育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真的把文言文教学看作人文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不局限于琐碎知识的积累,而更多在于学会知礼、懂道、辨是非、分善恶,学会刚毅、合作、友爱、自尊,学会“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对文言文的“教”与“学”都会激发出无穷的兴趣。

二、整合文言课程,改进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现行“人教版”中职语文教材(2005年修订版)已经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原教材相比:一是适当降低了起点和难度要求,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内容相衔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搭建了台阶;二是体现了时代性,体现了课程改革精神,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主动学习,使教材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三是增加了教材的弹性和选择性,以利于分层次教学。因此,中职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必须在课程重新整合的基础上实施。为此,笔者认为应该从这样三个方面来整合文言文课程:

(一)根据专业特点筛选文言文教学内容

目前人教版《语文》课本的文言文数量是四册书共48篇,其中必学和必选课文共24篇。这样的阅读量并不多,但如果在一学年中完成教学任务,那就显得太多了。因此,必须根据专业特点对内容进行调整。对于必学课文(共16篇)应该保留,其中对于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的文艺性和趣味性比较强的优秀文言文还要重点讲读,这是中职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内容。对于必选课文教师要有选择的教学,比如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多讲讲《孙膑减灶》、《石钟山记》(科学考察类)、《张衡传》(科学家传记)等文言文;而文科类的学生,可以多选些《兰亭集序》(人生感言)、《六国论》(历史凭吊)、《滕王阁序》(览物抒情)这类文言文。如果是旅游或文秘专业的,还可以把每个文言文单元后面的古代诗词作为教学内容,以丰富该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根据学生基础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中职生文言文基础薄弱,所以对文言文有了厌恶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妨多讲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或绕开课文讲讲课外文言小故事等等,以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赤壁之战》《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由于内容丰富,故事性较强,人物众多,情节扣人心弦,教师如果采用分角色表演的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学生了解了文章内容,学的时候津津有味,兴趣就会油然而生。有条件的甚至可以收集或自编一些浅易文言读本,或积极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最终让学生达到克服畏难情绪、提高文言文阅读素质、培养较为稳固的文言阅读兴趣的目的。

(三)根据教学目标改变教学评价办法

以往我们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唯一的办法就是考试。这种教学评价办法是从普通教育中沿袭来的。而中职教育主要是就业准备教育,所以,中职语文教学评价也必须相应地确立“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的基本观念,让一切评价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只有改革课堂评价才有利于学生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人文素养。

中职文言文教学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文言基础知识、阅读能力,还应包括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意识以及潜能等。同时,我们还应在重视终结性评价的同时,更关注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

三、提高自身素质,丰富文言文教学的情感

新课程改革虽然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并没有降低对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以下文言文教学能力:

(一)较强的文言文诵读能力

声情并茂的诵读,是一种感染;抑扬顿挫的吟咏,是一种陶醉;字正腔圆的朗读,是一种示范。诵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也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古人强调诵读是符合认识规律的,传统文言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之一是教师的诵读带动,因为韵味是通过吟诵来体会的,兴趣是通过吟诵产生的,语感是通过吟诵积累的,素养是通过吟诵培养的,倾听教师吟诵,有助于学生情感体验。

另外,语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点。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师对某篇课文的读解,而是在教师的示范与指导下,学生在阅读文言文中自身感受到什么,领悟到什么,有什么进步与提高。比如,教师的诵读可以带着学生沉浸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美妙意境之中,教师的诵读可以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苏轼的《赤壁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快意和“哀吾生之须臾”的悲苦。由此可见,教师优美的诵读可以激发学生对文言美的欣赏的兴趣。

(二)厚实的古代文化知识素养

要教好文言文,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扎实而深厚的古代文化知识素养。于漪老师说,现在的语文教学缺少“文”,语文教师也缺少“文”,这个“文”就是文化底蕴。文言文教学不同于现代文的教学,它涉及到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古代哲学、古代天文地理等方方面面。特别是古代文化知识,不同的历史背景有不同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古代文学家的作品集的命名就有相当的学问,有的是以籍贯命名(《临川先生文集》),有的是以书斋命名(《聊斋志异》),有的是以谥号命名(《欧阳文忠公文集》),有的是以名号命名(《稼轩长短句》),还有的以官职命名(《宋学士文集》)等等。再比如古代纪年纪时的方法与今天不一样,有干支纪年的(“壬戌之秋”),有年号纪年的(“阳嘉元年”),有特定称谓纪时的(“七月既望”)等等。因此,如果语文教师不掌握扎实的古代文化常识,就很难正确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甚至会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

(三)丰富的文言文教学情感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而情感教育是推进教学过程优化的最强盛的驱动力。教师的教学情感是形成生动、和谐、协调的教学氛围的重要方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自己丰富的情感创设一种愉悦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自己或教材中的情理、情趣、情态激起学生的情思,发挥好语文教学的情感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中职文言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声情并茂、挥洒自如地以声激情,以声传情,巧妙地创设一个又一个情境,那肯定会激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情趣,也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文言文教学中,只有读懂字句,才能通之以情;只有通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情理相通,才能形成学生知、情、意和谐发展的审美人格。反之,如果在不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就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情感熏陶”,忽视学生个体情感的激发,实行硬性灌输,就难以使语文教育深入学生的灵魂,语文学科的“语文味”也就无从谈起。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不能沿袭普通中学的教学方法,而应该针对职教特点,不断探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思路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职业高中的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成为既有专业知识与技能,又有文学修养和丰富情感的社会人。

文言文教学创新 第12篇

一、概括成语

例1. (2014·山东菏泽) 阅读《周处》第8题:请用一个七字成语形容周处改过自新的可贵。

【简析】本题考查考生成语的概括能力。做好本题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文章, 总结文章的主旨, 围绕主旨选择平时积累能概括人物性格的成语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浪子回头金不换。

二、撰写广告

例2. (2014·重庆A) 阅读《三峡》12题:三峡风光, 美不胜收。为了更好地宣传三峡, 请你根据本文内容, 写一则广告词。 (要求:体现三峡特点, 朗朗上口, 20字以内)

广告语:

【简析】拟写广告词, 首先要切合主题, 真正起到宣传的效果;其次应做到语言准确简洁、言简意丰;第三, 运用修辞手法, 力求含蓄而有韵味。解答本题时, 首先应根据本文内容, 抓住“三峡风光”的特点, 巧妙地运用对偶等修辞手法来拟写, 还要符合字数要求。

参考答案:连绵三峡奇景, 敞开四季温情, 三峡欢迎你!

三、补写对联

例3. (2014·江苏南京) 阅读《报恩塔》第11题:学校文学社为正在重建的报恩塔征集对联, 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造大窑器堪称奇迹

下联:

【简析】根据对联出句和对句句法结构相同、词性相同的要求, 我们可以从原文中组织词语来完成对联。上联中的“造大窑器”是动宾短语, 与之相对的下联也应是一个动宾短语, 即可对出“成一金身”。由此类推, “堪称 (动词) ”对“信属 (动词) ”, “奇迹 (名词) ”对“鬼工 (名词) 。

参考答案:示例:成一金身信属鬼工

四、填写表格

例4. (2014·贵州贵阳)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第20题:选段描写了唐雎和秦王你来我往的斗争过程。在针锋相对中, 秦王态度由“怒”到“谢”, 请结合下面图示认真梳理情节后, 在选段中提炼出能概括斗争变化过程的短语, 并依次填写在A、B、C、D四个方框里。

【简析】理清并概括文章情节, 是近几年中考常见的题型之一。这类题既考查了考生理解分析能力和提取信息能力, 也考查考生概括能力。做好本题考生须仔细阅读选文, 然后根据已填好的短语, 对比秦王和唐雎的斗争言行, 提炼出所需短语即可。

参考答案:A天子之怒B布衣之怒C唐雎挺剑而起D秦王色扰

五、评价人物

例5. (2014·黑龙江牡丹江) 阅读《世说新语》第14题:从文中可以看出郗超是一个怎样的人?

【简析】做好人物评价题, 考生一定抓住文章有关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句子去思考人物的性格, 围绕其突出的性格去回答。

参考答案:郗超有远见, 胸怀宽广, 不因为个人的爱憎埋没别人的长处。

六、赏析手法

例6. (2014·湖北十堰) 阅读《与朱元思书》第22题:本文在描绘景色时, 手法多样。请你任选一种手法, 结合选文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简析】表现手法的辨析与赏析是中考阅读题的难点之一, 也是常考考点。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托物寓意、咏物抒怀、夸张、对比、悬念、照应、联想和想象、抑扬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伏笔呼应、白描细描、正面侧面、借古讽今、承上启下、虚实相生等等。解答本题时, 首先要找出描写景色的句子, 然后对照常见的表现手法进行简要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如“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突出了水清的特点;“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突出水清和水势迅猛的特点等。

七、阐述看法

例7. (2014·浙江湖州) 阅读《搜神记》第21题:上面两篇短文中的“龙”与“黄雀”, 你更欣赏哪一个?为什么?

【简析】此题设计注意了与考生的阅读实际、生活实际及已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的结合, 力图多角度、多侧面地考查学生对文章以及生活独特的感受体验、价值取向与个性化的理解。解答本题既要结合原文, 又要注意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不管欣赏哪一个,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一:我更欣赏龙, 龙有爱心, 虽身患重病, 也为农夫降雨;龙讲诚信, 求治时承诺“疾痊, 当有报”, 后个“果大雨”;龙知恩图报, 为人着想, 不仅降大雨解旱灾之燃眉之急, 而且穿井让人们长久受益。示例二:我更欣赏黄雀。黄雀知恩图报, 虽事前并未许诺, 事后却主动报恩;而且, 用送玉环的方式来表达他的美好愿望;让杨宝的子孙像玉环一样洁白、高贵。

八、写读后感

例8. (2014·江西抚州) 阅读《坦然翁传》第13题:读了文本, 你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

【简析】本题考查了考生结合文章写出人生感悟的能力, 也就是写读后感。做好本题考生须了解文章作者写作背景, 了解坦然翁“天性孝友”的思想, 围绕“孝敬父母, 善待家人, 体恤父母”等方面去写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俗话说百善孝为先, 作为子女, 无论身处何地, 无论有多忙, 都要时刻做到孝敬父母, 体恤父母, 善待家人。

九、迁移拓展

例9. (2014·湖南株洲) 阅读《桃花源记》第22题:有人说:“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陶渊明在作品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 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 如何为自己辩护?

【简析】本题结合文言文阅读考查考生口语交际辩论的能力。需要提醒的是, 论辩不是“攻击”, 所以说话时要有尺度, 要有理有据, 有进有退。考生在具体解答这道题时, 必须站在陶渊明角度, 明确自己欲“立”的观点, 并抓住对方的话语 (让老百姓躲起来, 这是不对的) , 进行阐述反驳, 力求“秀”出精彩。有题明抓起述

参考答案:示例:大家好, 因为我当时所处的社会政治黑暗, 想报国但又无门。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我只好虚构出世外桃源, 让老百姓躲进去, 过上没有压迫, 没有战争, 人人平等, 人人因暗, 自桃幸福的生活。

十、比较阅读

例10. (2014·辽宁丹东) 阅读《曹刿论战》和《秦攻赵长平》第21题:阅读【甲】、【乙】两文, 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简析】做好本题需要认真阅读两篇文章, 准确地梳理出所比较文段中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 再根据题意要求进行整合取舍即可。

上一篇:加工环节下一篇:实用型动漫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