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害识别范文

2024-06-21

作物病害识别范文(精选6篇)

作物病害识别 第1篇

第一步:区分侵 (传) 染性和非侵 (传) 染性病害

因为只有区分开, 才能决定是否用杀菌剂去治疗, 非传染性病害用杀菌剂是无效的, 只有找到真正的病因才可能进行防治。例如果树沤根了, 打再多的杀菌剂也是没效果的。传染性病害分为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三大类。传染性病害特点:a、它有点到面、轻到重的过程, 病害逐步传染扩散。b、在病株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生物体, 并且环境适宜时有粉状物、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和脓状物。生理病害主要是遗传性病害;物理因素恶化所致病害如灼伤、冻害、旱涝、渍害;化学因素恶化所致病害如缺素症、大气与土壤污染、药害;农事操作或栽培措施不当所致病害像密度过大造成徒长黄化。生理病害特点:a、大面积同时发生同一症状的病害 (分布位置比较有特点, 特别易发生在放风口, 门口) , 没有传染扩散现象。b、从病植物上看不到任何病征粉状物、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和脓状物, 更分离不到病原物。

第二步:确定病害类别

根据发病的主要特点确定是哪类传染性病害, 是真菌类、细菌类还是病毒类。因为能同时防治这三种病害的药很少, 但是能区分开, 用药就比较容易了。有时虽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病, 但我们可以用症状相似的药, 因为一般一种杀菌剂对同类多种病害都有防治效果。比较常见病害是真菌类病害。真菌病害症状以坏死和腐烂居多, 而且环境条件适合时可在病部看到明显的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颗粒状物等。细菌病害在潮湿条件下一般在病部可见一层黄色或乳白色的脓状物, 干燥后形成发亮的薄膜即菌膜或颗粒状的菌胶粒。病毒病害以花叶、畸形和坏死为常见。

第三步:诊断病害种类

高锰酸钾可防多种作物病害 第2篇

1.防治西瓜枯萎病。西瓜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的土传真菌病害。据试验,在有枯萎病发生的地块,分别于西瓜播种、幼苗和伸蔓三个时期,用500~800倍高锰酸钾溶液作垄面喷施和灌根,一般可将西瓜枯萎病发病率控制在0.5%以下;生长期植株初见萎蔫时,用500倍高锰酸钾溶液灌根,治愈率可达80%~90%。

2.防治辣椒枯萎病。在辣椒大田生长期,用500倍高锰酸钾溶液灌根,可预防枯萎病发生;如果枯萎病已经发生,在植株初见萎蔫时用400~500倍高锰酸钾溶液灌根,治愈率可达90%以上。

3.防治大白菜软腐病。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喷洒500~800倍高锰酸钾溶液,每7~10天喷一次,连喷3次,即可控制危害。

4.防治番茄病毒病。播种时,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30分钟;病害初发时,再用1000倍高锰酸钾溶液喷洒一次,防治效果良好。

5.防治水稻病害。播种前,用0.15%~0.2%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4小时,可有效杀灭附着在稻种上的病菌,并能提高种子发芽率21.5%、提高成秧率32.3%;在水稻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发生初期,及时喷洒0.2%高锰酸钾溶液,防治效果可达85%。

6.防治葡萄霜霉病。在葡萄发病初期,用400~600倍高锰酸钾溶液喷雾,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且比单独喷洒乙磷铝的效果好。

农作物病害诊断方法 第3篇

1“望”

诊断农作物病害, “望”最重要, 农作物无法主动反映问题, 主要靠观察。首先要仔细查看植株的各个部位长相、颜色、斑点, 要与正常情况、常年情况等进行对比, 从中发现问题。必要时要拔起植株, 削开茎叶, 看到内部, 还要注意检查根部[1,2]。通过“望”进行推理、鉴别、排除, 初步判断是侵染性病害还是生理性病害, 若是侵染性病害, 再进一步弄清是真菌、细菌、病毒、线虫中的哪一类, 若是生理性病害, 再进一步弄清是热害、冷害, 还是毒害、干旱、渍害, 最终作出准确诊断。病例:1990年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泗阳县首次发生, 为全省首例, 根据叶片上的短条斑和菌脓准确作出诊断, 避免大面积扩散。

经常会遇到农民把禾苗拔出来要求诊断, 有的能作出准确判断, 有的单凭农民送来的样本无法下结论, 因为有的病征在携带过程中丢失, 样本保存不当还会变形变色, 容易造成误诊。很多情况需要到田间地头实地查看田间状况才能作出准确判断, 通过病株在田间的分布, 相邻田块比对才能得出结论。一般情况下, 大病分病虫在田间不是均匀分布的, 有发病中心或虫源地, 或与田间管理、土质、地势有关。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会随人传播, 在田间形成一定轨迹。药害多与人在田间作业行走的轨迹相吻合, 田边可能影响到相邻田块, 除草剂会把杂草同时杀死。病例:曾遇到多例, 植株生长势差, 弄不清原因, 到田间可见地表有盐霜, 病因就是土壤返盐碱。

田间诊断非常重要, 但也不一定要整天呆在田里, 一次诊断后近期再遇到类似情况就不需要再下田, 可以单凭农民拔出并带来的标本下结论。

2“闻”

“闻”在农作病害诊断中运用相对较少, 但同样重要。农作物生病以后总会发出各种各样的气味, 一般不会发出声音, 如果仔细鉴别, 应当能为病害诊断提供依据。例如, 小麦腥黑穗病会有很大腥味,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会有恶臭, 根部尤为明显。此外, 各种农业投入品也会有气味, 例如:氨态氮有氨气味, 敌敌畏有酸味, 辛硫磷有芝麻香味, 氯溴异氰尿酸有氯气味。病例:一农户反映水稻突然枯死, 实地查看, 间断成片死亡, 田间充满绿麦隆味道, 并有撒施农药的痕迹, 应当是有人用绿麦隆拌土撒施, 人为破坏毒害水稻。有一种植大户机插秧秧苗僵苗, 不盘根, 后查看库存基质, 霉味很大, 原因就是订单数量大, 供货来不及, 育苗基质未充分腐熟。

运用“闻”来诊断农作物病害, 应当扩展到广“闻”博见。要关注一切与农作物生长相关的环境因素, 特别是天气情况, 结合专业知识综合推理判断。遇到持续高温, 可能造成不结实, 遇冷空气可能造成冻害、冻药害, 遇连阴雨一些病害可能大发生, 渍害会加重, 遇长期干旱刺吸式口器害虫就可能大发生。病例:2013年水稻、玉米、大豆不结实, 就是高温引起的。2013年4月倒春寒, 造成少量小麦冻死, 许多成片被冻死的都是秸秆全量还田但未深埋, 造成土壤悬松不抗冻, 还有少量田块是在冷空气来临前用异丙隆等除草剂造成冻药害。每年都会在水稻田出现几例雷击, 雷雨后数天内发生, 1个点发生面积为100 m2左右, 在田间呈圆形分布, 跨越田埂, 表现为青枯, 叶片纵卷。

“闻”的运用还应包括掌握农业科技常识、生产动态, 特别是植物保护方面的基础理论、当地作物布局、品种特性、农作物的生育期、常发性病虫、常见农药的使用方法、混配禁忌等, 掌握越多越有助于及时准确诊断[2,3]。比如:新开荒地容易造成僵苗, 甲氯磺隆使用面积大, 下茬僵苗会多发。长粒型杂交稻孕穗期遇高温干旱容易造成颖壳开裂, 偏春性小麦品种面积大, 播种过早冻害重、纹枯病重。发生过细菌性条斑病的田块下年仍栽杂交稻, 发生面积肯定会逐年扩大, 狂风暴雨后必有一个流行高峰。毒死蜱、对硫磷用于小麦可能造成药害, 三唑类药剂超量使用会造成药害。井冈霉素与氯溴异氰尿酸混用必定减效, 拌种剂种量、水量、药量掌握不准, 浓度很容易加倍, 加倍后会影响出苗。

3“问”

“问”在农作物病害诊断中经常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作物病害总有一个发病过程,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 有的踪迹已经消失, 既“望”不到, 也“闻”不到, 只能通过“问”来诊断。因此, 询问要仔细, 要抓住关键, 从品种、播期、播量、茬口、投入品、栽培管理到具体操作方法、操作人员、操作工具、作业时的天气状况等都要问清楚, 必要时对具体情况与上年情况、邻田情况、同品种情况、同投入品情况进行比对, 从中发现问题, 作出正确判断。病例:有一农户反应花生烂种烂芽不出苗, 经实地查看始终找不到原因, 后经了解才知道, 由于该户劳力不足, 为赶时间, 春节时就把花生种剥壳待种, 花生提前剥壳就容易造成烂种烂芽。有一农户反映水稻旱育秧僵苗, 各种管理措施都和别人一样, 经过了解才知道, 他直接用井水灌秧苗, 造成了低温冷害。

有时接受电话咨询, 不能到达现场又必须要在短时间内作出判断, 容易出现失误, 甚至出问题。这种情况下, 要以稳为主, 不轻易下结论, 推荐药剂宁可无效不能有产生药害的可能, 关键问题一定要问清楚。病例:有一种植大户反映机插水稻出现黄化, 电话里初步了解情况判断为麦草未完全腐烂引起, 后来到实地查看才发现, 栽插的是糯稻, 曾用精恶唑禾草灵除草, 造成药害, 引起黄化, 电话里未详细了解, 仅当作常规粳稻处理。还有精恶唑禾草灵误用在籼稻、大麦上, 烟嘧磺隆误用在甜玉米上, 精喹草除灵误用在白菜型油菜上等病例。

诊断农作物病害除了考虑技术性因素外, 还要适当考虑到当事人的心理因素, 经常遇到当事人隐瞒真实情况无法确诊。有的农民用错药造成毒害, 但怕亲属责备, 不肯说出真实情况, 有的农资经销商发生纠纷时怕担责任, 隐瞒真相, 判别这类情况的原则是“定性必须准, 定量可浮动”。

4“切”

“切”应当理解为各种检测化验手段, 通过化验检测诊断农作物病害更具科学性、准确性, 但受条件限制, 应用较少。随着农业生产事故鉴定逐步规范, “切”的方法将应用更多, 也更有说服力。很多病害可以通过对农作物解剖剥查发现问题, 一般真菌、细菌病害只需一台普通显微镜就可以通过病源物作出准确诊断, 有时只需保湿或保温培养即可[4]。病毒病害可以通过传毒媒介的带毒率作出预判。泗阳县第1例小麦全蚀病就是通过保湿培养检镜确诊的。对土壤、空气、水、种子、农药、肥料等投入品都有检测手段可以应用, 近几年很多起农业生产事故纠纷都是通过检测农药、肥料等投入品解决的。病例:某种植大户的水稻后期抽穗困难, 严重减产, 与农资供应商产生纠纷。实地检查, 剥开叶片, 倒4、5节全部短于倒3节, 不符合正常生长规律, 检查农事记录, 是因为多效唑使用太迟导致, 属于指导失误。

参照中医切脉的原理, 对农作物病害的诊断应当以生长点到根系作为一条大动脉, 从总体上观察长势长相, 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可能达到的治疗效果。生长点最能代表植株的整体生长状态, 生长点生病危害损失往往较重, 如果生长点已经死亡, 只能从分枝或分蘖进行补救, 生长点未死亡就有挽救余地。有时生长点表现病状, 而发病原因并不在生长点而在根系。根系则是农作物的动力源泉, 相当于人的心脏, 正常情况下应当以白根为主, 须根发达, 所谓“黄根保命、黑根要命、烂根没命”。生长点与根之间靠茎叶连接, 茎叶发病一般不是致命的, 茎叶上的病状有时又是生长点和根生病的具体表现, 根发病茎叶一般生长势会变弱, 生长点发病一般茎叶生长势会变强。病毒病多从生长点先表现症状, 土传病害多从根先表现症状。生长点最怕冻害、热害, 根最怕毒害、渍害。病例:某肥料厂排放废气造成水稻毒害, 引起群众上访。观察受害叶片上的病斑, 与水稻僵苗、缺钾很相似, 厂方认为是病害。仔细观察, 心叶和根都正常, 受害叶位大多发生在倒2叶中后部, 与水稻僵苗、缺钾有明显区别, 根据出叶进度推断出受害时间, 与风向变化、检修时间、农民反映闻到气味的时间正吻合, 厂方心服口服, 只有少量叶片受害, 损失并不大, 最终农民获得了适当赔偿, 之后又发生多次, 均得到妥善处理。

5 结语

总体来说, 诊断农作物病害应当“望”“闻”“问”“切”相结合, 灵活运用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抓住关键特征, 及时准确判定, 以便制定最佳防治方案。受条件限制, 农作物病害诊断目前还处于粗放阶段, 误诊现象时有发生, 病害诊断专业人才培养以及诊断技术体系建设都有待加强。随着农业经营体制改变, 农民对农技服务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农业生产事故鉴定工作量将逐年增加。随着农业生产条件改善, 病害诊断手段也将越来越多, 准确性也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李永国, 管仕臣.农作物病害防治基本技术[J].农技服务, 2014 (8) :103-104.

[2]刘本军, 朱秀森, 刘忠诚.农作物病害诊断的基本程序及方法[J].种子世界, 2014 (11) :38-39.

[3]孙靖, 赵伟, 温茹, 等.农作物病虫害诊断系统[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5) :574-579.

作物病害识别 第4篇

关键词:间作;土传病害;根系分泌物;诱导抗性;土壤反馈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1—0016—05

土传病害是指生活史中有一部分或大部分存在于土壤中的病原体侵染作物而导致的病害。土壤病原体有真菌、细菌、线虫和病毒等生物体,能够引发枯萎病、黄萎病、立枯病、猝倒病、根腐病、青枯病、软腐病、根结线虫病、孢囊线虫病、根肿病和丛根病等多种作物病害,如大豆菌核病、水稻白叶枯病、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棉花黄萎病、番茄和黄瓜枯萎病等,严重危害粮食和蔬菜作物,造成粮食、蔬菜产量和品质大幅下降。在现代农业中,由于追求高产,高水肥投入及大面积连续单一种植等栽培措施的应用,造成土壤生态失衡、病原体大量积累和病害暴发。土传病害由于病原体藏身于土壤并可长期存活,耐逆性强,寄主植物较多,防控相对较难,如轮枝菌(Verticillium spp.)能够引起植物的黄萎病,其寄主植物达200多种,棉花、茄子、番茄等都是该病菌的寄主;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也是众所周知非常普遍的土传病原体,能够引起多种植物枯萎病和根腐病。目前,控制土传病害主要是通过土壤改良、栽培制度改进、抗病品种选用、化学药剂施用和生物防治等方式。

作物合理问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在防控土传病害、促进矿质营养有效利用、提高产量和品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早期研究多集中于间作对土传病害防控效应的研究,1977年,澳大利亚的Burdon等观察到大麦/小麦混作能够有效控制大麦的霉病;同一种植物不同基因型或品种也可以控制病害,如易感病水稻/抗病水稻间作,能够抑制易感病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不同香蕉品种混植,能够显著降低危害香蕉最严重的线虫数量;马铃薯/玉米间作能够控制马铃薯的细菌性枯萎病。随着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生态学思想在植物病理学领域的应用丰富了作物病害防控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近20年,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病虫害防治机理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如华南农业大学廖红课题组研究大豆/玉米间作发现,玉米的根系分泌物能够抑制引起大豆红冠根腐病寄生帚梗柱孢菌(Cylindrocladium parasiticum)的生长,并诱导大豆病程蛋白基因的表达;中国农业大学左元梅课题组研究番茄/茼蒿间作发现,茼蒿根系分泌物中的月桂酸能够调节番茄根结线虫的趋药性,干扰Mi-flp-18基因的表达,从而控制根结线虫的侵染。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广泛应用间作方式以达到作物防病增产的目的,并摸索出很多能够有效控制土传病害的问作作物组合,研究的重点也逐渐从现象转向机理。加快其机理研究,可有助于对间作防控土传病害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应用。本研究在归纳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关于间作防控土传病害主要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课题组的工作,论述问作防控土传病害的可能机制,探讨这一领域研究的不足和发展趋势,旨在为间作控病的应用提供一个基础的理论依据和启示。

1根系分泌物对病原体的抑制作用

根系分泌物(root exudate)是指在特定环境下,活的植物通过根系不同部位释放到根际环境中有机物质的总称,包括糖类、氨基酸类、有机酸、酚酸类、脂肪酸、甾醇类、蛋白质、生长因子等。根系分泌物中的有机物质不仅能够为土壤微生物提供碳源、氮源,也具有促进植物营养吸收、种问识别、信号传导及对病原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植物根系分泌物中含有某些對自身、邻近其他植物或土壤微生物产生抑制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即为化感物质(allelochemicals),这种抑制作用称为化感作用(allelopathy)。目前,普遍认为根系分泌物中肉桂酸、月桂酸等酚酸物质及苯醌、氢化奎宁、皂角苷、几丁质酶等抗毒素类物质是抑制病原微生物的化感物质。不同植物根系分泌物的组成是不同的,当2种或者多种作物间作时,一种作物根系分泌物的化感物质可能会对与其问作作物的某种致病微生物产生化感作用,从而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Kcny等发现,柑橘园中间作藿香可显著抑制土壤中的真菌性病原菌如疫霉菌、瓜果腐霉和腐皮镰刀菌,并认为这种抑制作用和藿香向土壤中释放化感物质黄酮、胜红蓟素等有显著关联;西瓜/水稻间作,水稻根系分泌物中的对香豆酸对引起西瓜枯萎病的尖孢镰刀菌孢子萌发和孢子形成有显著抑制作用;大豆/玉米间作,根际土壤中的肉桂酸能够显著抑制寄生帚梗柱孢菌;番茄/茼蒿间作,茼蒿根系分泌出月桂酸调节了根结线虫的趋药性,扰乱线虫Mi-flp-18基因的表达以阻止其感染番茄。笔者所在课题组研究发现,小麦的根系分泌物能够抑制尖孢镰刀菌的生长;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能够抑制引起番茄、黄瓜枯萎病尖孢镰刀菌的生长。由此可见,根系分泌物中的化感物质对土传病原微生物的化感抑制作用,是间作防控土传病害的重要途径。

2间作提高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

很多学者认为,对植物土传病害的抑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土壤微生物群体的作用。根际的非致病菌和致病菌相互作用,通过营养竞争抑制病原体孢子生成、竞争感染位点减少病原体在植物根上的定植等方式以减少病原体的侵染,并且能够引发植物的防御反应和诱导系统抗性。微生物群落结构越丰富,多样性越高,对抗病原菌的综合能力就越强。

间作能够增加土壤生物的多样性,增加有益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并减轻土传病害。花生/苍术间作,显著改变了土壤无脊椎动物的组成和多样性,降低了花生幼苗期猝倒病和成熟期根腐病;西瓜/水稻间作,改变了西瓜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区系,放线菌和细菌尤其是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数量显著增加,而真菌数量减少,尖孢镰刀菌受到抑制。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课题组多年研究发现,黄瓜和小麦、毛苕子、三叶草、洋葱、大蒜间作,均显著提高了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降低了黃瓜角斑病、白粉病、霜霉病和枯萎病的发生。另外,小麦/蚕豆、豌豆/燕麦、红三叶草/苹果等相互间作均观察到这种现象。

丛枝菌根是最普遍的一种菌根真菌,能和大多数维管植物形成菌根共生关系,拮抗多种土传病原菌如丝囊霉属(Aph-anomyces)、帚梗柱孢属(Cylindrocladium)、镰刀菌属(Fusari-um)、壳球孢属(Macrophomina)、疫霉菌属(Phytophthora)、腐霉属(Pythium)、丝核菌属(Rhizoctonia)、轮枝菌属(Verticilli-um)、根串珠霉属(Thielaviopsis)及线虫,控制植物病害,特别是土传病害的发生。丛枝菌根共生植物对土传病害的良好抗性,主要表现在对病原菌的排斥、植物细胞壁的木质化、根系分泌物的改变、抑制性低分子量化合物的分泌及诱导植物系统产生抗性等。寄主植物会影响丛枝菌根的群落结构,因此作物间作由于作物的多样性会影响丛枝菌根的群落结构,从而对病害产生影响。研究表明,番茄/韭菜间作,番茄根中的丛枝菌根真菌定植率比单作高20%,并降低番茄枯萎病的发生;多作物混植可以增加落花生丛枝菌根的定植率;农林间作可以提高根际土壤菌根真菌的定植率和多样性;玉米/田菁间作,菌根真菌也表现出多样性。

菌根真菌的多样性变化和其他土壤微生物一样,可能和植物的根系分泌物有关。间作中,由于根系分泌物的成分和数量较单作不同,影响了菌根真菌的多样性,而菌根的多样性对植物病害发生产生一个积极的负反馈,减轻或控制了作物病情的发生和发展。问作系统中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也可能和根系分泌物有关,一方面,根系分泌物中某些成分对微生物具有吸引作用,这类具有趋化性的细菌或真菌能够在根际中大量聚集和繁殖,从而对病原菌产生抑制和拮抗作用,抑制与其毗邻作物病害的发生。Bacilio-Jimonez等研究发现,水稻的根系分泌物能够诱导内生菌的趋药性;Mendes等发现,種植于抑病型土壤的甜菜,其根际优势群落普遍为拮抗病原菌的微生物,尤其是假单胞菌在抑病型土壤中的数量极显著高于利病型土壤,并认为这是由根系分泌物介导下植物与根际特异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玉米根系分泌物中的丁布能吸引有益菌荧光假单胞菌向玉米根际富集;西瓜根系分泌的苹果酸、柠檬酸能够富集多黏类芽孢杆菌SQR-21。另一方面,植物能够不断地调整自身根系分泌物的组成和数量来积极响应周围环境的变化,间作条件下,间作作物可以诱导毗邻作物根系分泌物组分、分泌量的改变,吸引有益菌,抑制病原菌。杨智仙等研究表明,蚕豆和小麦问作增加微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可能与根系分泌物有机酸含量的增加及可溶性糖、游離氨基酸含量降低有关,并认为问作中根系分泌物一根际微生物的互作是影响蚕豆枯萎病抗性的重要原因;小麦/蚕豆间作,根系分泌物中的有机酸分泌量和种类都较单作时显著提高;西瓜/旱作水稻间作,西瓜根系分泌物中的苹果酸、草酸和延胡索酸有显著降低;马唐、反枝苋、野燕麦对小麦根系分泌物丁布含量的增加有明显的诱导作用。

因此,合理问作改变了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反过来微生物的多样性变化抑制了病原菌,促进了作物生长,这种“反馈”作用可能是问作防控土传病害的又一重要途径。

3提高作物的抗病性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病原物的侵扰,在与病原物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相互选择乃至协同进化过程中,植物获得一系列复杂的防御机制保护自身,来减轻病害的危害。一方面,植物自身的某些物理结构与化学成分如细胞壁的角质、蜡质、木质素等,以及产生抑制病原物的有机物如植保素、毒性酚类小分子化合物等具有抗病效果,这些物质通过根系分泌物的形式分泌到根际对病原物产生化感作用;另一方面,在某些因子刺激下可以诱导植物产生抗性,从而在病原物侵染下,启动抗性相关的分子和生理生化过程,防御病原物的侵袭。

3.1间作改善作物根际营养,提高作物的物理抗病性

矿质养分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一方面可以作为植物组织的构成成分或直接参与新陈代谢而起作用;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改变植物的生长方式、形态和解剖特征,如使表皮细胞加厚、高度木质化或硅质化,形成机械屏障增强其抗病能力。Zhang等在间作改善作物矿质营养的研究中作出巨大贡献,在国内外同行的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其研究表明,间作可以显著改善作物的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含量等,而作物矿质营养的改变影响着作物的物理抗病性;肖靖秀等在间作改善作物营养与控制病害关系方面的研究较多,如小麦/蚕豆间作,蚕豆改善了小麦的氮、钾营养状况,从而抑制了小麦锈病及白粉病的发生,小麦/蚕豆间作,改善了蚕豆的锰营养,降低了蚕豆叶赤斑病的发生,间作水稻的氮含量下降,降低了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但是,关于间作改善作物矿质营养与病虫害减轻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相对比较少,值得更深入的研究。

3.2间作提高作物的系统抗性

间作能提高作物抗性基因的表达和防御酶活性,从而使植株的系统抗性提高。玉米/大豆间作,根的相互作用改变了大豆病程蛋白PR基因的表达及相应酶的活性,从而表现出对病原体较大的抗性。卢国理等研究主栽杂交稻合系-41和易感稻瘟病的优质糯稻黄壳糯间作发现,间作黄壳糯叶片中总酚、类黄酮含量提高,稻瘟病发生降低;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课题组对问作(伴生)提高作物抗性方面做了较多探索,发现伴生小麦提高了西瓜POD、PAL、SOD等防御酶的活性和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等病程蛋白基因的表达,提高了西瓜的抗性,西瓜枯萎病、白粉病的发病率降低。间作中作物系统抗性的提高可能和根系分泌物及土壤微生物有关。作为根系分泌物中的重要组分,水杨酸可以诱导西瓜、番茄提高对尖孢镰刀菌的抗性;土壤中绿脓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分泌的水杨酸能够使大豆获得抗性;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如荧光假单胞菌和菌根真菌也可以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抗性。

植物诱导抗性是通过植物后天免疫实现的具有广谱性、持久性和选择性的病害防御措施,是提高植物抗病性的有效途径。目前,对间作提高作物系统抗性的现象及机理研究还远远不够,值得关注。

4展望

间作对作物土传病害的防控往往是根系分泌物、土壤微生物及土壤矿质养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根系分泌物在土传病害的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直接抑制病原菌、吸引有益菌、改变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而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又可以抑制病原菌,还可以促进作物的矿质营养吸收,提高物理抗性及诱导系统抗性。

间作防控土传病害的机理研究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还存在一些不足。近年来,间作防控作物病害多集中于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对诱导作物抗性的研究鲜有报道,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课题组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加大了相关研究的力度和深度。另外,间作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而生物多样性对间作防控病害的贡献也鲜有直接的证据,云南农业大学相关课题组目前已经开展一些相关研究。

怎样区分作物的叶面肥害和一般病害 第5篇

是否能正确区分作物的叶面肥害和一般病害, 是有效预防作物病情的关键, 只有正确的判断, 才能选择正确的药物处理措施, 叶面肥害与一般病害区别:

1 发病的时间不同

叶面肥害一般发生在叶面施肥后的几天内, 与施肥的前后关系比较密切, 而一般病害与施肥时间通常不存在必然联系。一般病害发生的时间不固定, 例如茄子黄萎病, 黄萎病属于真菌性病害, 俗称半边疯, 是茄子的重要病害, 该病除了危害茄子, 还危害辣椒, 番茄、瓜类、白菜等。植株全生育期均可发病, 但以结果期最重, 也最常见。出发病时, 从植株的一边开始, 渐向全株发展。开始时植株的中下部叶片叶脉间退绿变黄、坏死, 渐渐整个叶片边缘上卷直至干枯脱落。刚开始染病的植株晴天中午萎蔫, 早晚尚可恢复, 后全株枯死。经常可见植株半边变黄、半片叶变黄的症状。

2 病情发展速度不同

叶面肥害发病比较快, 从叶缘变色到枯干一般只需数小时或1~2d, 以高温期病情发展比较快, 通常上午施肥后, 下午就能出现症状。而一般病害需要的时间较长, 发病初期时有可能是1株甚至是1叶, 最终面积扩大, 例如辣椒和茄子的青枯病, 它属于细菌性病害, 植株感病后, 全株叶片凋萎, 开始时早、晚仍能恢复正常, 叶片青绿, 以后逐渐枯黄, 10d左右整枝死亡。刚见病时, 整片地也就一两株, 后逐渐面积扩大。

3 发病规模不同

叶面肥害一般只局限于喷肥的地块或苗畦, 没喷肥的地块或苗畦不出现症状, 不扩散、不蔓延, 且不具有传染性。而一般病害的发生田块不固定, 且扩散蔓延较快, 临近植株逐渐感病。例如辣椒的疮痂病和细菌性叶斑病, 这两种病都属于细菌性病害, 该病主要引起植株的落叶、落花、落果, 俗称三落病, 而且这两种病常相伴而生, 很难区分, 植株的叶、茎、果柄上均有不规则条状病斑或斑块, 发展速度快, 规模大, 几天内整片地连片感病, 远远望去植株叶片呈褐色和铁锈色。造成大面积落叶、落花、落果, 减产相当严重。

4 发病表现不同

作物叶面发生肥害时, 一般表现为:叶缘变黄褐色或干边, 叶面发生皱缩;严重时心叶枯黄萎缩, 叶缘大片枯干, 叶面出现褐色斑, 最后全叶枯干死亡, 最明显的是新叶容易受害, 下部老叶一般受害较轻。在一般病害中如果作物出现花叶、蕨叶、明脉皱叶、矮化、黄化、坏死和顶枯等现象, 则作物感染了病毒病。如甜椒、辣椒病毒病, 番茄病毒病等,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形态的生物, 能侵害各种作物, 由于它侵染的方式特殊, 早期不为人们所注意, 蔓延迅速, 防治困难, 常造成作物大面积损失。如果在作物根部看到虫瘿, 有肿瘤则是线虫病, 如黄瓜根结线虫病、茄子根结线虫病等。

5 叶面肥害和一般病害的处理

如果叶面施肥不当发生肥害时, 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叶面, 冲洗掉还未吸收的肥料, 且增加了叶片的含水量, 缓解了叶片的受害程度;要进行大水浇灌, 增加作物体内含水量, 降低茎叶中的肥液浓度。如果肥害发生在苗床内且光照过强、温度过高, 则应对苗床进行遮阴降温, 以减少叶片的水分蒸发, 缓解肥害。而作物的一般病害则应根据作物病害的症状, 判定其是真菌、细菌、病毒还是线虫类等引起的病害, 来选择适宜的药物, 进行处理, 达到有效防治的目的, 但是单纯的药剂处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应本着“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为原则, 结合药剂处理防患未然, 就茄子的黄萎病而言, 应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茄子黄萎病病原菌具有寄生范围广, 在土壤中存活时间久及病残组织和种子带菌等特点。因此, 防治此病必须采取选用抗病良种, 加强栽培管理, 辅以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 才能收到较好仿效。

5.1 选用抗病良种

一般是叶片长或尖形, 叶缘有缺刻或齿形, 叶面茸毛多, 叶片厚并且紫色或浓绿色的品种较抗病, 当前抗病品种有沈茄2号、辽茄10号, 绿油长茄等。

5.2 种子消毒

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h, 或用种子量0.2%的8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用55℃温水浸种15min, 移入冷水中冷却后催芽播种。

5.3 合理轮作, 加强管理

不能和茄科作物连作, 实行4a以上轮作制, 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沙壤土, 茄子属深根系作物, 应深耕, 多施有机肥, 每667m2可施5000kg左右农家肥。定植时不宜过早, 在10cm土温稳定通过15℃以上开始定植, 最好铺光解膜, 避免用过冷井水浇灌, 选择晴天合理浇灌, 茄子生长期间易勤浇小水, 保持地面湿润;门茄采收后, 开始追肥或喷施叶面肥。

5.4 及时药剂处理

黄萎病是土传病害, 所以苗床或定植田需每667m2用50%多菌灵2kg进行土壤消毒, 苗期或定植前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 定植时用0.1%多菌灵药液浸茄苗30min;定植后, 黄萎病发病初期, 最好的方法是灌根, 用50%多菌灵500倍液、50%敌克松500倍液、10%双效灵1500倍液灌根, 每柱用药液250m L。也可以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施或灌根均有较好的防效。

5.5 嫁接防病

采用嫁接育苗的方法, 通过换根栽培, 是有效防止茄子黄萎病的最好方法, 砧木可选择托鲁巴姆、赤茄等。

总之, 无论是作物的叶面肥害还是一般病害, 它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 作物栽培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要有科学技术为依靠的。

摘要:叶面肥是营养元素施于农作物叶片表面, 通过叶片的吸收而发挥其功能的一种肥料类型, 一般可以分为大量元素叶面肥、微量元素叶面肥、氨基酸类型叶面肥, 喷施叶面肥的目的是为作物提供各种营养元素, 防治农作物的生理病害, 增强作物的抗逆性, 调控作物的生长发育, 从而达到改善产品品质, 增加了作物的产量。由于操作上的失误, 如叶面肥的浓度过高, 或者施药时是在高温期的中午前后这样更容易造成作物的叶面肥害。

黄瓜病害识别“三字经” 第6篇

2. 霜霉病 叶染病,水渍状,多角形;斑颜色,先黄色、后褐色,斑边缘,仍黄绿;看叶背,有黑毛,湿度大,发病快,跑马干,来势猛,早防治,病害轻。

3. 炭疽病 叶生斑,斑圆形,边红褐,中淡褐,黄晕圈,边上生;蔓生斑,斑长圆,色淡黄,稍凹陷,到后期,斑开裂,粉红物,斑上生;瓜染病,椭圆形,先浅绿,后黑褐,稍凹陷,瓜变形,粉红物,斑上生。

4. 黑星病 叶生斑,斑圆形,先湿污,后淡黑,到后期,易穿孔,缘不齐,似黑星。蔓生斑,椭圆形,先水渍,后暗褐,斑凹陷,龟裂形,潮湿时,烟霉生;严重时,病部烂,停生长,秃桩形。瓜生斑,先水渍,后暗褐,斑凹陷,龟裂形,琥珀胶,斑处流,停生长,瓜畸形,湿度大,烟霉生。

5. 枯萎病 根生斑,蔓爛肉,麻状裂,纤维剩。先萎缩,后要命,蔓横坏,管变褐,手按压,无白液。栽培前,要预防,土消毒,病害轻;嫁接苗,发病轻;药灌根,病害轻;发病后,要拔除。

6. 疫病 茎基部,易生病,先水渍,色暗绿;后缢缩,软又细。发病苗,青枯型,有白霉,蔓横坏,管变褐,手按压,出白液。叶染病,斑边缘,不太清,干燥时,易穿孔;湿度大,白霉生。瓜染病,斑圆形,水渍状,色暗绿,易皱缩,易软腐,灰白霉,表面生。

7. 蔓枯病 叶上生,斑黄褐,半圆形、V字形;蔓上生,斑黄褐,椭圆形,斑凹陷,有胶脓,上节处,易生病。

8. 灰霉病 花染病,易脱落;幼瓜病,先烂花,后烂瓜,瓜顶部,灰毛生;幼苗病,为害大,阴雨天,病害重。

9. 白粉病 叶生斑,斑粉状,连不清,白粉多,近圆形,像降霜,连成片,粉变色,先变灰,后变褐;叶枯黄,不脱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作物病害识别】相关文章:

农作物常见病害防治06-24

蔬菜病害识别08-23

农作物病虫害远程识别03-12

作物资源05-05

作物结构06-16

作物品种06-23

作物产量06-25

作物药害06-30

玉米作物07-04

作物种植面积05-06

上一篇:小儿惊厥怎么办下一篇:学科德育功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