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成长积极作用

2024-07-18

儿童成长积极作用(精选7篇)

儿童成长积极作用 第1篇

一般而言, 家庭气氛可分为平静型、和谐型、冲突型和离散型四种, 平静型家庭气氛, 其成员之间的关系亲密度居中, 一贯和气, 几乎不发生矛盾;和谐型家庭气氛, 其成员之间的关系较密切, 有时发生摩擦产生矛盾, 但能够很快解决达到统一;冲突型家庭气氛, 其成员之间关系紧张, 动荡不定, 经常发生激烈冲撞和矛盾;离散型家庭气氛, 其成员之间关系很松懈, 或者已经分裂成残缺家庭, 成员间漠不关心或很少关心。

家庭气氛对于每个家庭成员都起着无形的作用, 特别是对身心都处于迅速发展的儿童来说更具影响力。

一、不良家庭气氛阻碍儿童的健康成长

不良家庭气氛, 主要是指离散型和冲突型的家庭气氛, 对儿童的影响表现在:

1、不良家庭气氛影响儿童的学业成绩和品德, 易使儿童产生心理问题。

家庭气氛有暗示作用, 压抑、紧迫、多疑、苛求的心理气氛带来孩子的不安、孤独、脆弱和信心的丧失。家庭气氛对自律性有影响, 家庭气氛和谐者自律性高, 父母经常争吵者自律性低, 这可能是家庭成员的争吵使儿童形成矛盾、情绪不稳定的心态所致。在和睦的家庭气氛中, 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品德均优于紧张的家庭气氛。冲突型和离散型家庭气氛下的被试会表现的比和谐型家庭气氛下的被试更加冷漠、孤僻、充满敌意、残忍、好攻击, 同时情绪也会表现得更加不稳定。家庭气氛不融洽的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家庭气氛融洽学生。

2、家庭气氛影响子女人格特征的形成。

心理学家哈特维克, 海尔特等人的研究表明:家庭气氛的安定和睦, 融洽温暖, 民主平等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个性, 而儿童的不良个性都与家庭气氛不良密切相关。家庭气氛在人格形成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些家庭, 夫妻争吵不休, 满嘴粗话, 甚至动手动脚, 家庭气氛经常处于紧张状态, 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压力。有些父母, 长期感情不合, 在家里寡言少语, 总是绷着阴沉沉的面孔, 在这种气氛中生活, 孩子们天真无邪的天性受到压抑, 时间久了势必损害他们的良好个性的形成, 会使儿童变得冷傲、孤独、执拗、粗野或乖僻, 妨碍他们成长为有用之材。

3、不良家庭气氛不利于孩子自尊心的建立与保护。

那些高度自尊的孩子, 常常是在充满民主气氛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在这样的家庭中, 父母用善意的方式, 适度地关怀和引导孩子, 尊重孩子的意见, 把孩子看作和自己平等的人, 使孩子从小具有参与态度,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使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 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常具有创造性的品质。而离散型和冲突型家庭气氛中, 孩子要么被忽视, 要么被打击, 自尊心常受伤害而发生自卑、自暴自弃等不好的状况。

4、不良家庭气氛是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家庭因素。

离散家庭和冲突型家庭家长处理事情的方式偏向于简单、粗暴, 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 与子女沟通少, 一旦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 轻则言语辱骂, 重则身体处罚, 不在乎孩子的感受, 也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意见, 专断跋扈或者置之不理, 容易使孩子心灵受到创伤, 在家里感受不到温暖, 便转而向外寻求关怀, 很容易受坏人影响, 走上犯罪道路。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家庭气氛既是一种隐形的教育力量, 更是陶冶情操的“天然熔炉”。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好庄稼, 只有良好的家庭气氛, 才可能培养出智力优秀、聪明活泼的孩子。因此, 父母们应懂得, 要想取得良好的家庭教育的效果, 就一定要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宜的家庭气氛。

那么该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呢?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的感受和经验, 论述如下:

1、创造出催人奋发的家庭气氛

这种气氛主要表现在家庭成员在学习上不断进取, 在事业上不断开拓的精神状态上。父母的精神状态对孩子有直接的感染力, 是开启孩子心扉的一把有效的钥匙。父母对自己事业的高度责任感、荣誉感;对工作认真负责, 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都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当面临事业上和家庭的困难和挫折时, 为人父母者, 无论如何要挺住, 冷静地、客观地正视它, 分析其原因, 采取顽强的毫不退让的态度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去征服它, 充分显示出浩然之气和阳刚之美, 使孩子树立起世界上的挫折和困难是可以战胜的勇气, 从而具备勇往直前的素质。人们望子成龙最切实际的途径就是自己先立志成为龙, 腾飞起来, 让子女看到父母那腾飞的雄姿, 心里羡慕得跃跃欲试, 然后才能顺势地引导孩子, 关键时刻推孩子一把, 也让他卷起一股雄风, 冲天而去。这样双龙腾飞, 才既壮观而又现实。

2、营造宽松、信任、温馨的家庭气氛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学习是很重要的环节, 尽管家长都希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无干扰的学习环境, 但是孩子一上学开始, 家庭成员就不许看电视、不许大声说话、不许做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这种做法营造出的沉默和冷峻的目光会构成“坟基一般”的家庭气氛, 孩子在学习中会倍感压力, 会害怕辜负父母对自己的期望, 害怕失去父母的关心和信任, 越想成功便越糟糕。尤其是孩子在面临大型考试时, 就更加容易紧张而发挥失常。因此, 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信任的气氛是非常重要的, 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学习的乐趣。

3、创造出民主和谐、有助于情感沟通的气氛

这种气氛自由、轻松, 充满着爱, 对形成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 认识自我价值, 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表现在夫妻之间应恩爱和睦, 互相尊重, 配合默契, 都重视孩子的教育。当意见不和时, 互相理解, 求大同存小异, 经常在孩子面前讲对方的长处和优点。另外, 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也表现在亲子关系上。父母和孩子经常对话, 进行双向思想交流, 可以达到相互理解、信任。父母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 让孩子在家中能够享有平等的地位, 父母与孩子之间同玩同乐, 同活动同探索。当孩子的想法与父母的意愿不同时, 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 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给孩子时间、机会, 相信他们会成熟起来。当孩子遇到了挫折, 正面引导, 帮助他树立信心, 克服困难。当孩子有了出色的表现, 由衷地表扬赞赏。父母也可以向孩子传递大量的知识和信息, 因势利导地启迪孩子的思想, 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为孩子快乐成长增添动力。尤其是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应该如此, 很多家长认为青春期的孩子是叛逆的、不听话的、与家长作对的,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青春期的孩子的叛逆表现恰恰是渴望父母关注和了解自己。

4、保持家庭环境的整洁和宁静, 建立一种稳定的家庭生活秩序。

良好的家庭气氛首先通过孩子感觉器官的作用, 用听觉、视觉来感受, 声音、色彩、物体排列的整体形象都对孩子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保持家庭环境的整洁和宁静是保持孩子心理活动稳定的重要前提。父母应尽可能使房间陈设协调, 家庭成员说话的声音要尽可能平缓柔和, 适当控制播放电视、电脑的时间、音量, 这样有利于保证孩子情绪稳定。稳定的生活秩序, 通过父母遵守生活规律、良好生活习惯、合理安排家务劳动、提高劳动效率、保证充分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活动来体现。这对保持孩子良好的情绪与性格有促进和保护作用。

5、父母为孩子树立一个值得模仿的榜样。

孩子对一种家庭气氛的心理承受表现在他对父母形象的适应和接受, 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最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父母要时刻意识到身旁有一双天真无邪的眼睛在瞅着自己, 意识到该为孩子们提供哪些健康的东西。尊重老人, 礼貌待人, 诚实守信;自觉地消除各种潜在的隐患, 避免在孩子面前激化矛盾、公开冲突……要尽可能更多地表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使孩子感到自己关注的对象可以依赖信任, 感到自己处于温暖美好安全的环境中。和谐家庭偶有矛盾但之后合理处理并很快和好, 这种气氛比单纯的平静气氛有助于儿童成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很难避免遇到各式各样的家庭应激事件, 例如, 父母争吵、打架、分居、离婚、再婚或失去父母等。在矛盾不断发生, 夫妻双方甚至大打出手的家庭中, 孩子心理会出现混乱, 情绪忧虑恐惧、做噩梦、惊慌失措、极易形成抑郁萎靡或粗暴的性格。然而, 一般偶发的家庭矛盾, 只要双方在熄火之后又能相敬相爱, 并且仍然都爱着孩子, 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反倒是有好处的。这其实就是心理学家科尔比的建设性争吵理论。科尔比认为当夫妻间有矛盾时, 不能一味回避, 进行冷战, 那样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若夫妻遵循建设性争吵的原则, 能就事论事实现良性沟通, 问题会很快得以解决, 孩子也可从中学习到如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冲突与问题, 有利于形成有节制的开放性的性格。

6、避免家庭情绪污染, 让家庭充满笑声。

防止家庭情绪污染, 根本的一点, 就是请每个家庭成员不要把不良情绪带回家里。如果在外面受了委屈遭到指责, 便回家发泄, 这是失去理智的表现。人的情绪总是会有低落的时候, 聪明的家庭成员应该学会情绪转移, 特别注意忍耐和克制。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应尽量保持良好的情绪, 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笑迎家人, 千万不要破坏家庭的祥和气氛。因而心理学家建议, 不论是丈夫, 还是妻子, 都应做到:高高兴兴回家去。这是一种良好的表情互动, 每当自己跨进家门的时候, 应该振作精神, 带着愉快的笑容同亲人见面, 人的情绪会互相感染, 在良好的家庭心理气氛中, 什么事情都容易解决。父母乐观、镇静、愉快的情绪对孩子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笑声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润滑剂。父母应克制烦恼、伤感和优郁, 控制自己的性格, 多给孩子以笑声, 使他们感到家庭是温暖迷人的, 感到生活在幸福之中。

三、小结

综上, 家庭气氛是至关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在家庭生活中, 友爱与团结比任何物质财富都宝贵。法国有这样一句谚语:“一对很贫穷而相亲相爱的夫妻, 比一对极富有而离心离德的夫妻幸福得多。”德国有这样一句谚语:“爱情可以化茅屋为宫殿。”这丝毫没有忽视物质条件的意思, 而是希望在不断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过程中不忽视精神因素, 要追求丰富深沉的精神享受, 互相促进, 相得益彰。良好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人人都需要在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中生活, 这样才可以得到全面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魏书珍、衣明纪、帅晓天:《儿童个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1996, 4 (3) :135-137。

[2]吴芸杉、林燕、张进辅:《家庭气氛对心理健康和学业成就水平的影响及其营造》,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 (1) :131-133。

[3]吴芸杉、林燕、张进辅:《不同家庭气氛下子女人格特征研究》,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0 (5) :146-149。

[4]郭忠玲:《家庭气氛与家庭教育探析》, 《中国校外教育》, 2011, 8 (2) :6。

[5]向红:《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成因及对策探析》,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06, 9 (3) :8-10。

[6]叶炳昌:《不要污染家庭气氛》, 《家庭科技》, 2005, 8:54。

儿童成长积极作用 第2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奥尔夫教学法 人格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98-01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城镇化进程迅猛,这就为农村闲置的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实现他们的"淘金梦"。这便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留守儿童"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的关爱,从而引发了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素质培养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奥尔夫教学法是由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于1924年创立的一种音乐教育体系,它与柯达伊、达克罗兹、铃木镇一教学体系并称为当今世界音乐教育体系的四大支柱。它采用声势律动、节奏节拍、音乐游戏、器乐合奏、戏剧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音乐教学,以其综合性、创造性、参与性而著称,成为培养学生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奥尔夫教学法自1981年经廖乃雄教授传入中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它已不仅仅是针对儿童的一种音乐教学法,而是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各个专业的教学方法。目前,奥尔夫教学法广泛应用于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亲子机构以及音乐治疗领域。由于其应用范围极广,被称为适用于0到100岁的音乐教学法。由此可见,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科学的、实用的、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与方法。

由于奥尔夫教学法对教学环境和设备没有特殊的要求,它的教育可以就地取材,人人皆备,比如生动活泼的声势训练只用身体作乐器便可进行长期的音乐训练,而且这种把音乐与身体结合起来的训练可以千变万化并产生出让人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此外,农村在奥尔夫乐器的自制自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例如利用大纸箱、油桶作“鼓”,高低不同的酒瓶排列在一起制成音色纯净的音条乐器,用易拉罐、塑料瓶内装沙子、豆子当“沙锤”等;还可以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出供敲击用的,可发出各种声响的“新乐器”来。所以,这种简单、易操作的教学方式为奥尔夫教学法在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的实施提供了可能。因为奥尔夫教学法采用儿童最喜闻乐见的“游戏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时刻给予孩子快乐的感受,加上它注重对儿童“创造力”、“注意力”、“反应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势必会对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素质起到积极的影响。总的说来,会在以下三个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

一、培养儿童开朗的性格

奥尔夫说过:“心中的喜悦,是儿童生长最重要的因素,而唱歌、跳舞、奏乐,是启发孩子智慧的一种源泉。” 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游戏必须是主要内容之一。游戏是儿童少年体验、实践和掌握生活、学习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之一。儿童在游戏中最能体会到喜悦、愉快的感受。奥尔夫要求音乐与内心的交流,尤其是强调要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孩子能够主动地“从内心出发”来达到这种交流。音乐始自人自身,教学也应当是如此。这样儿童在游戏中学习音乐,在音乐中体验快乐,这也符合我国古代乐教“寓教于乐”,“乐者乐也”的思想。

二、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

奥尔夫课堂注重对孩子的自信心的培养,老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在此,老师不会因为学生一个动作没有做对或是一个问题回答不上来而责怪孩子,相反会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和引导,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答案。因此,奥尔夫课堂首先是轻松的让孩子没有任何负担的参与进来,而集体上课的形式让孩子在群体的游戏和活动中体验到关爱和相互照应,通过身体动作的游戏,教学生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如何与别人合作,产生人际交往中的默契、领悟与表达。这种集体给予的温暖和快乐的感受会对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起到积极地影响。

三、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

(一)培养自控把握能力

在奥尔夫课堂上,节奏训练是很重要的内容之一,节奏可以促使人热血沸腾、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但既是节奏就必须有节有律,相当精准。首先,要做的匀速,这就与人的均匀平衡感有关,这是培养人的自控能力最重要、最基础的训练。节奏不准、拍子不稳,往大处讲会导致生活、工作缺乏行为上的节奏感和节律,往小处讲会导致日常行为、艺术行为中的节奏不准,拍子不稳。因此,节奏感的培养也是对从心理素质到肌肉自控能力的全面训练。针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约束的状态来说,奥尔夫教学法的节奏训练对自控把握能力是一个有益的培养。

(二)培养注意力、反应能力

律动教学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律动不是按规定动作配以音乐进行的,而是人在听到音乐后通过动作自觉反应出来的,这是这种教学方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首先它培养听的洞察力,要求听要专注,只有专注地听,才能培养注意力。然后通过动作自觉反映出来,这就是反应能力,这个“身体外化”是“音乐”的外化,听得准确与否,反应的正确与否一目了然。

(三)培养创造力

对包括农村留守儿童的所有儿童而言,培养的目标应该更加侧重于对创造力的培养。奥尔夫音乐教育中贯穿始终的,就是对创造性精神和创造性能力追求的观念和原则,它把挖掘和培养创造性作为根本的宗旨来对待。

对听的音响(音乐)即兴作出身体动作的反应,这种即兴表演促进了学生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欲望,是培养创造力最简单又有效的教学方法。把对声音的感受,如声音的高低、走向及强弱变化,甚至不同的音色、曲式结构,用动作来表示时,就必须要有想象力才能做到,甚至因为声音的非定量性和多解性,动作的反应完全有更大的自由度去表现,这就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总之,对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素质的培养问题是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教师、父母、监护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他们更多的是需要老师的培养。实践证明,奥尔夫教学法对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素质有着积极地影响和作用,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这种教学法对广大的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甚至他们的老师都没有听说过奥尔夫,这就给我们从事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工作者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我呼吁,有关部门定期有组织的给农村的音乐教师们培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广大的奥尔夫音乐教师也可以作为志愿者深入到農村,把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快乐和关爱传递给这些这些心灵脆弱的孩子,使这种科学的音乐教育理念对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素质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妲娜.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少聪.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及行为问题疏导: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M].西安: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动漫在儿童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第3篇

一、动漫对儿童教育的积极作用分析

1. 动漫包含的信息不仅是视觉上的感受, 也是精神和思维上的触碰。

动漫作品往往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映射, 反应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感情和做事方法。儿童观赏动漫作品时, 也会对现实生活产生联想, 这有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还有一些作品通过动漫的方式讲述一些人生哲理, 这对儿童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也有帮助, 这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儿童一些科学文化、中华美德、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知识, 对儿童的教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 动漫的特征深深地吸引着儿童的注意力, 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动漫作为一种媒体, 与电影的方式相似, 能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对受众进行内容传导, 但是与电影不同之处在于, 儿童的思维方式和智力方面有一定的限制, 对电影、电视剧的内容理解起来较困难, 而动漫的方式, 他们接收起信息比较简单, 符合他们的思维方式。所以, 当我们在动漫信息中融入教育内容时, 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动漫的优势, 积极引导儿童教育

现在市面上的动漫产品良莠不齐, 如果不正确地对其内容进行指导, 很容易让儿童误读误看一些不适合儿童的内容, 反而会对儿童教育产生不好的效果。所以教育工作者应发挥动漫的正确作用, 积极引导, 使儿童通过动漫这种媒介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获得更多的信息, 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1. 将动漫与其他教育途径相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 动漫作品也通过各种传播途径进行推广, 不仅仅出现在电视上, 也出现在光盘、网络、图书中, 所以家长和教师要开发多途径的资源, 让儿童通过多样性的渠道来了解动漫。如可以引导孩子走出家门, 到图书馆去阅读大量的儿童动漫书籍, 这样既对儿童的身体有益处, 也可以培养儿童阅读的习惯, 开发儿童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也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与动漫相关的活动, 在愉快的气氛中增加儿童对动漫中知识、理念、思维的理解, 使儿童的兴趣转化为教育资源。

2. 选择适合儿童欣赏的动漫作品

在为儿童选择动漫作品的时候, 教师和家长应事先对动漫作品进行一个基本的了解, 不能依赖大众传媒对作品的评价和排名, 应挑选适合儿童的年龄层次及智力水平上适于观看的影片。根据儿童的各方面特点, 应选择具有如下特点的影片: (1) 主题明确具有教育意义的; (2) 情节简单直观的; (3) 人物和动物形象可爱, 性格鲜明的; (4) 画面色彩丰富, 音乐较多且动听, 欣赏性极强的; (5) 篇幅较短小的。

3. 对儿童的动漫作品观看时间进行严格地把控

虽然动漫作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也符合儿童的特点, 能引起儿童的兴趣, 但是长期的看电视或者看书对儿童的身体影响是不好的。长期坚持一个动作, 会使儿童肢体活动减少, 且长时间的用眼, 会导致视力的下降, 对儿童的身体产生非常不良的影响。长此以往会导致儿童的视力下降、体质变弱、抵抗力下降、脊柱发育不良等身体问题。同时, 长期与动漫人物为伴, 会导致儿童想逃离现实生活, 减少与同伴的正常接触时间, 导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获得体验较少, 影响将来人际交往能力。因此, 家长和教师要对儿童的观看动漫作品的时间进行严格地把控, 帮助儿童在正确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内容。

儿童的健康发展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愿望。要做好儿童教育, 就要从儿童的兴趣入手, 进行积极的引导, 从而帮助儿童对世界和人生产生正确的认识。动漫对儿童的影响是如此巨大, 让我们正确地对待动漫作品与儿童的良性互动, 通过动漫作品传导文化和知识, 丰富儿童的业余生活, 促进儿童的茁壮成长。

摘要:儿童时期对于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利用好儿童时期的教育引导将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由此可见, 儿童教育的作用也是重大的。随着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介入, 动漫作品充斥于儿童的大部分生活, 对儿童的行为方式、各种观念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 我们要利用动漫的优势, 摒除动漫的劣势, 积极对儿童进行引导, 发挥动漫在儿童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动漫,儿童教育,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魁元, 文笑雨, 李晓洁.动漫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特点和影响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8 (16) .

[2]戚家绪.如何利用动漫形象引领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J].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1 (10) :58.

[3]赵慧君, 母远珍.卡通动画片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和教育策略[J].现代教育教学, 2009 (3) :89-90.

[4]郑红伟.如何引导幼儿观看动画片[J].幼儿教育, 2002 (6) .

儿童成长积极作用 第4篇

分析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以及引发的社会问题,阐述了公共图书馆在对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中的社会作用并提出对策。

当前,一个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扩大的群体——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正在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据全国妇联统计,全国留守儿童的人数约为500万,其中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超过400万,且农村留守儿童占总数的28.29%,即:平均每4个农村儿童中就有1个多“留守”,据调查,四川、安徽、湖南、河南、贵州、江西、广东这7个省份的农村留守幼儿数量已超过100万,学龄前留守儿童总和接近全国学龄前留守儿童总数的2/3。农村留守儿童,他们已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辛酸和压力,面临着人身安全、身心健康、受教育等方面的隐忧。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给予这些留守儿童持久、温暖的关爱,这是我们所要面对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全社会要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工作;温家宝总理也在工作报告中强调,要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在此,笔者就图书馆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问题中发挥积极作用,作简要的论述。

一、我国留守儿童的基本现状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由于户籍制度的约束以及城市生活成本高等多种原因,数千万农民在离开家乡进城务工的同时,不得不把尚未成年的孩子留在家乡。于是,这些留守儿童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1.情感缺失。外出打工的父母,他们把幼小的孩子独自留在家中或交给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临时监护人代为照看,这对于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来说,情感世界已残缺不全,简单的表现就是“想父母”。有位10岁留守女孩,她多次用刀片划破自己的手腕,后来大人们才发现了孩子自残的秘密:“我想,如果我的手受伤了,妈妈就会回来看我,还会给我买好多好吃的东西,所以,我要经常受伤,这样就能经常看见妈妈了……”大量事实证明,留守儿童的精神核心还是想念外出的父母。

2.行为失范。正处于受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离开了父母的直接管教和对其交往范围的监管,加上他们不太愿意听从临时监护人的教导,大多有纪律散漫、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心事和烦恼时,他们往往会向自己的同伴或自认为朋友的倾诉。因此,也很容易受别有用心之人的诱骗,甚至还会走向犯罪。我们苍南县前几年曾侦破了一个号称“七匹狼”的犯罪团伙,最大的才16岁,令人震惊的是7名成员中有6名是留守儿童,他们涉案300余起。

3.成绩不佳。在我国绝大部分农民的意识里对孩子的总体期望值不高。在我国留守儿童中有79%的留守儿童是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率高,加上还要承担家务和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然而,不少学校忽视了这个原因,有的老师还把这些孩子看成“包袱”,视为“心病”,乃至于留守儿童把在校学习视为在蹲监狱,没有快乐,只有痛苦,因而逃学、厌学,引发了成绩不佳的现象。

4.性格缺陷。一是由于临时监护人他们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对于孩子的成绩、行为、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却很少关注,任其发展,故助长一些留守儿童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强等极端性格。据有关资料表明,有大约60%的留守儿童出现了轻度或中度的心理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诸多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其分析

留守儿童问题不单是农村之事,更不是农民工家庭自己的“私事”,在某种程度上,它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的劳动力、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城乡社会的稳定。因此,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对于推动社会的可持续而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在农村留守儿童中还存在诸多实际问题:

1.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重视不够。针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社会问题,如何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把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三农”问题解决,已显得十分突出。而当前,在对农村教育的改革和投入,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等方面,还没有一定的体现。

2.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主导作用欠缺。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中负有重要职责,农村中小学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而当前,许多农村学校还没有将这些应重视的问题真正摆上工作议事日程。比如,在学习、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的关心和关爱不够,也尚未根据留守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如何加强行为规范的训练,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自我管理。

3.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薄弱。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统一认识,密切协作,我们本应共同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出谋划策,多办实事。而当前,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除了妇联方面在带头倡议、有些小的举动外,尚未形成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由此看来,令人十分担忧。

三、图书馆应在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中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

图书馆是政府设立的社会公共文化教育机构,是人民群众的终身学校,也是少年儿童获取知识的源泉和国家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阵地。图书馆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诸多问题上,虽不能说就有“回天之力”,但它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中,还的确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我们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留守儿童的精神面貌、道德品质及为人处世产生良好的影响。笔者建议:

1.针对家长,搭建留守儿童信息平台。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一盏明灯,父母之爱是普照生命的七色阳光。因此,在为留守儿童的服务工作中,基层公共图书馆,首先要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及临时监护人宣传和普及家教知识,为进城务工父母开辟绿色服务通道。如在图书馆设立专门的服务区,为他们利用图书馆的文献提供便利,请有关专家举办讲座,建立咨询台,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其次,为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感情,可建立视频专线,定期安排务工父母与自己的孩子进行视频沟通,尽可能缩小孩子与父母的距离,并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及时作妥善处理。

2.加强协作,开展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图书馆应加强与各地方政府以及教育等部门合作,以更好整合力量。比如由政府出资建立农村儿童“留守之家”,家长可由团委、少工委、妇联、教育部门及相关的社会各界的志愿者轮流担任,图书馆为“留守之家”配送适合农村儿童阅读和学习的书籍,并想方设法创新工作载体,对那里的孩子开展优质的阅读指导服务。在家庭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建立“留守之家”等形式的综合性的社会支持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和对知识的需求。

3.优化资源,丰富留守儿童精神生活。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优秀的人力资源。因此,可以定期向农村各流通点提供有关自强、诚信、重义、爱国爱民、尊师重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书和推荐中外名著、科普图书、道德箴言类图书;借助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行经典电影和爱国主义电影放映;建立适合农村儿童的电子阅览室,让农村儿童也能享受到网络资源给他们带来的知识源泉,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以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举办活动,拓宽留守儿童文化视野。少儿读书活动作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宣传文化科学知识和指导少年儿童进行课外阅读辅导的职能,结合农村儿童的特点,开展有益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教育活动,比如举办专题讲座、科普展览、图片展览、趣味知识竞赛、谜语竞猜、现场征文等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和不良情绪。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长期持续的支持和关注。如果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能像计划生育政策管理那样实行一票否决制,如果能在中国的每个乡村都有政府负责建立的“留守之家”,有专职的辅导老师陪伴着这些孩子,如果有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工作的更多支持,使这些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享有应有的关爱与教育,享有与其他儿童同样的幸福生活,那么,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问题就会得到较好解决。在此,笔者与同行共勉,但愿基层图书馆能在其中创新思路,多做贡献。

[1]姜惠芳.关于图书馆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作用的思考.图书馆与未成年人教育 [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1).

儿童成长积极作用 第5篇

在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很多心理问题, 诸如学习压力、情感困惑、人际关系紧张、专业与兴趣不符、考研与就业的焦虑、经济困窘等等, 比较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我意识冲突; (2) 个体情绪障碍; (3) 人际关系问题; (4) 就业心理问题等。

二、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通过社会实践, 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社会实践活动是自我意识发展与完善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 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形式。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和有效控制自我具有促进作用。

第一, 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自我。深刻的自我认识是以深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以及认识和理解他人为前提的, 一个人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往往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获得的。只有投身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才能更加准确清楚地认识自我。

第二, 有利于大学生发展积极的自我体验。自我体验的核心在于能否悦纳自我, 悦纳自我是发展健全自我体验的关键, 也是适应社会的前提。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的成功中实现自我价值, 体验积极快乐的情感, 形成自豪感、自尊感和自我效能感。

第三, 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是个体在认识自我, 悦纳自我的基础上, 自觉规划行为目标, 主动调整自身行为, 使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有利于促使大学生多角度看问题, 形成辩证思维能力, 学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问题, 增强自我意识中的理性成分, 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自我调控能力。

2、减少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困惑

要想改善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减少人际交往困惑, 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多与他人接触、交流和沟通, 而社会实践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交往的平台。

第一, 有助于减少情绪情感障碍。情绪情感障碍是人际交往中的主要问题, 常见的情绪情感障碍有:害羞、愤怒、嫉妒、自卑等。在社会实践中, 经常是组队开展活动, 小组成员必须相互交流、分工协作, 这都使他们有了交往的空间和自由。为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成员之间必须互相配合, 遇到矛盾和分歧必须通过协商达成一致, 小组中容易形成互相关爱、互相支持的氛围, 这对于提高处理负性情绪的能力, 减少情绪情感障碍有较大帮助。

第二, 有助于减少社交恐惧。社会实践的经历, 增加了大学生与人交往的情景, 从而增加了对交往恐惧的耐受性。由于在社会实践中, 不是为了交往而交往, 而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活动内容而交往, 从而可以使注意力转移到活动上, 而不至于在交往中过于紧张。另外, 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配合, 先由擅长交往者唱“主角”, 不擅长者唱“配角”, 这样后者既可以学到别人的社交方式, 又可以借以训练自己的社交能力, 逐渐减少对于社交的恐惧。

3、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

求职的过程也是毕业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 通过大学期间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 可以培养大学生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 增强抗挫折能力, 缓解就业心理压力。

第一, 有助于提高心理承受力。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心理承受能力差。因此, 提升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关键。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 在实践中寻找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办法, 从而培养大学生面对挫折的自我调试能力, 提高挫折承受力。

第二, 有助于树立求职信心。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 大学生要相信自己具备某项职业所要求的条件, 鼓足勇气, 参与竞争。如果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参加了社会实践, 特别是专业性很强的实践活动, 能够强化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较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专业优势, 对今后发展形成明确的认识与定位, 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面对招聘单位才可能信心十足。

4、有助于大学生社会适应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社会适应能力差的问题。如何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起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方面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引导, 要求学生根据社会客观条件来决定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社会适应能力不仅仅是一个心理调整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实践的过程。只有到社会中去, 亲身参加社会实践, 才有可能真正的了解社会客观现实, 并根据客观现实修正自己的理想目标。

树立社会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成为合格接班人的必备条件, 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 在社会实践中来培养和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平常在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强化社会责任感教育, 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论证和灌输, 学生往往觉得比较空洞, 在现实生活中难找到落脚点。而社会实践可以将社会责任感具体化, 通过对社会的了解, 学生能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具体化, 从而为自己找到一个现实性非常强的目标。目标的具体化, 要求达到目标的行为方式的具体化,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 大学生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满足目标所需的具体的行为方式, 从而使大学生实现社会责任感的行为方式也具体化了, 使得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建立在完全现实的基础之上。

三、结语

总之, 社会实践是新时期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 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通过社会实践, 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主动了解社会, 正确认识社会, 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行为, 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把社会实践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 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有必要强调的是, 大学生获得一种科学正确的实践理念常常显得比某些局部的实践技能、实践活动更重要。

摘要:时下, 很多大学生都会选择利用假期开展家教、进工厂、进企业、“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 有的甚至利用课余时间去实践社会兼职工作。这无疑是大学生难就业的一大趋势, 但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本文先分析当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然后根据这些问题论述社会实践是如何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心理,成长

参考文献

[1]刘红波, 赵进, 欧阳九根.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机制的探索[J].职业时空, 2009 (01) .[1]刘红波, 赵进, 欧阳九根.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机制的探索[J].职业时空, 2009 (01) .

[2]马丽华, 肖胜春, 雷起宏.试论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才智, 2009 (17) .[2]马丽华, 肖胜春, 雷起宏.试论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才智, 2009 (17) .

儿童成长积极作用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处特选取在市医院进行相应健康护理的共计140例儿童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并将其所有儿童采用随机分成的方式分为两组, 每组70例儿童, 在对照组方面我们采用常规方面的护理, 观察组则采取儿童保健方面的护理。对照组当中有40例女童与30例男童, 平均年龄为 (3.5±1.4) 岁;观察组有40例女童, 33例男童, 年龄为1~5岁[4], 平均年龄为 (3.5±0.9) 岁。通过对两组儿童在年龄与性别等诸多基本资料方面差异的比较。在两组接受护理之前, 我们都要对其进行十分常规的检查, 且没有出现任何的疾病。

1.2 方法:

在对照组方面我们要对儿童进行常规的保健护理, 而在观察组方面我们要对儿童进行综合性的儿童方面的保健护理。在这期间要对两组儿童所出现的各种发育情况以及在营养性疾病方面的发生率都要逐一进行比较, 且要进行综合性的严谨分析[5]。

2 结果

两组儿童营养性疾病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佝偻病10例、缺铁性贫血6例;观察组佝偻病2例、缺铁性贫血2例, P<0.05, 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众所周知, 儿童其自身的抵抗力本来就相对薄弱, 在此特定的非常时期又是十分容易患上各种疾病, 因此, 这时就更加需要制定好具有针对性的儿童相关的保健护理措施。所谓儿童保健护理其主要的功用就是针对各个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其的生理以及心理方面的诸多特点, 在护士的正确指导之下, 我们要采取十分有效的措施[6], 从而才能促进儿童进行健康的成长, 以便解决儿童时常出现的各种问题, 这也十分有利于提高儿童的相应健康水准。儿童综合性保健护理有以下几个主要的措施, 包括这几个方面: (1) 营养方面的护理: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营养方面的需求, 我们还要制定相应的营养方面的规划。由于婴儿的生长是非常迅速的, 而婴儿的消化功能也是很完善, 所以就很容易出现在消化功能方面的紊乱现象, 所以, 我们应该时刻的提倡使用母乳进行喂养, 给予婴儿及时的补充维生素A与维生素D;并要合理的坚持进行户外运动, 接受阳光的照射, 这十分有助于促进婴儿对钙的吸收。 (2) 常规方面护理:由于每个不同阶段的儿童其在生理与心理都时刻发生着变化, 因此, 制定一套相应完善的护理措施, 使家长们能够便捷的按照上面的相关措施对儿童施以安全有效的家庭培训, 并同时可以锻炼儿童在思维方面的能力。还有接受早期相应护理的儿童家长也可以定期到最近的社区参加有关儿童护理这方面的培训课程, 学习儿童在发育期间的相关规律, 以便能更加有效的对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保健护理, 预防儿童出现各种疾病[7,8,9]。

由此可见, 儿童综合性的保健护理这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促进作用, 而且其也能够进一步的提高儿童在健康方面的水平, 有效的防止儿童在成长的各个阶段当中时常会出现的各种营养性的疾病, 进而有效的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方面的发展, 很是值得今后临床护理方面的推广。

参考文献

[1]郝波, 王临虹, 张文坤.中国部分城市2岁儿童行为偏离的多因素水平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8, 11 (12) :273-274.

[2]边海燕, 尹晓丹.不同文化程度及社会支持程度家长儿童保健知识掌握情况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19) :133-134.

[3]周仲华, Rudd KW, 金世红.儿童保健中的预见性指导[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1, 10 (1) :4-6.

[4]宋丽桃.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现状及建议[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5) :127-128.

[5]康晓艳.营养知识的普及在儿童保健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资讯, 2010, 02 (9) :524-525.

[6]潘黎明, 唐剑波, 叶掌梅.湖州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9, 12 (13) :229-230.

[7]陈妲.儿童心理卫生在儿童保健中的重要性分析[J].中外医疗, 2012, 31 (1) :374-376.

[8]潘桂琼, 肖连娣, 张雪茹, 等.新型儿童保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探索[J].社区医学杂志, 2007, 5 (15) :22-23.

儿童成长积极作用 第7篇

一、少儿舞蹈中的音乐是美的唤醒者

少儿舞蹈根据表达的需要所选择的音乐,对少年儿童认知风格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选择的舞蹈音乐如果悦耳动听、旋律流畅并且具有教育性和趣味性,就能让少儿展开联想的翅膀,能提高少年儿童对音乐形象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表现能力,陶冶他们的性情,培养健康的品格。形象鲜明、乐句短小的舞蹈音乐,有利于少儿对舞蹈形象、情感的表现和抒发。曾有人把舞蹈美称为“带着笑容去训练的项目”。如,少儿舞蹈《一分钱》,通过少儿的唱白,叙述了小朋友捡到一分钱的故事,曲调活泼欢快、充满稚趣,歌调完整,虽然没有一句是说教的味道,但却自然而然地表现了拾金不昧的美德。美的音乐形象唤起了少年儿童对美的追求,由此也达到了美的情操的陶冶。又如,少儿舞蹈《小蜻蜓》,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的三拍子音乐让儿童产生轻松愉快的心情,唤起对勤劳的小蜻蜓的赞美。再如少儿舞蹈《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教师打破传统模式,把东方(民族民间舞蹈)、西方(简化芭蕾舞)、体育舞蹈(体操)三合一,集天文、地理、语文、数学、自然科学于一体,精心选题、配乐及优美的动作设计,让孩子们既学会了洋娃娃与小熊的快乐舞蹈,又感受到了人类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由此也使孩子们在内心世界里增添了几分对人类博爱之心的向往与追求,使少年儿童的人生体验得到了艺术升华。

二、少儿舞蹈对开发少儿智力、启迪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性起重要作用

当今,素质教育培养要求学生不仅要能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还要能够在丰富的生活获得感性的认识。艺术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让人“感觉得到”事物,而不只是“知道”此事物,感知特性是舞蹈极为鲜明的特性。少儿舞蹈的教育实施不能靠说教,而是要借助其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并通过少年儿童个体亲历亲为的艺术实践来达到目标,它虽然是无声的语言,但是少年儿童能依靠独特的想象和心灵的感悟去领会这些动作的内涵。与此同时,少年儿童通过对舞蹈动作内涵的理解又激发、启迪他们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激发了多种感知和思维。

在少儿舞蹈训练中,教师常会采用儿童舞蹈启发式的教学(也称儿童舞蹈即兴),即:经由对主题的认识、语言的引导与外界环境的刺激而自然产生的自发性肢体语言动作,是自内而外表现出来的。儿童舞蹈即兴的授课是通过各种刺激来启发引导儿童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排练舞蹈《拾稻穗的小姑娘》时,老师首先创设情境,带她们到田里去拾稻穗,体会农民伯伯种田的辛苦与快乐,接着再跟她们一起研究分析音乐所表达的意境。孩子们会很自然的有感而发,用舞蹈的动作,舞出歌曲中勤劳的小姑娘的美好形象。最后老师启发引导孩子们以情带动,以动带情,从而达到由平面形象到立体形象转换的升华。如此既培养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孩子的观察能力,最终促进了孩子的智力发展。又如上肢动作练习———《手臂组合》,老师从各种的手臂舞姿中挑选那些动律特征最突出、舞蹈表现性最强的精华动作,重新组合起来教给学生(如整合蒙古族、苗族、朝鲜族、彝族的手臂律动等)。这种民族风格的多元组合不仅能够激发少年儿童的学舞兴趣,让他们能很快地适应各种不同表现风格的舞蹈,而且还能让学生在舞蹈中不断深化并感悟创新,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舞蹈是一篇用姿体语言表现的文章”。这种由校外少儿舞蹈的外部形态而引发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将使少儿成长终生受用。

三、少儿舞蹈能促进少年儿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德

少儿舞蹈作为一门整体艺术,分为独舞、双人舞、集体舞几种,在集体舞表演中,队形的整齐、动作的划一是衡量集体舞整体美感的重要标准,只有配合默契才能表演好。教育家陈鹤琴说过,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在舞蹈中如果出现一个孩子不认真,动作冒泡,就会影响甚至破坏整个舞蹈画面的美感,老师通过步调一致的训练,鼓励学员在自己学习动作训练的同时互相帮助、克服困难,一起分享学习的快乐,达到手脑并用。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就会自觉地遵守纪律,主动去关心帮助他人,自觉注意集体协作,最终实现集体美丽的目标。

少儿舞蹈训练还能锻炼少年儿童坚强的毅力、培养少年儿童活泼开朗的个性。少儿舞蹈是一门残酷的艺术,在少儿舞蹈训练的过程中,有些动作(如下腰、劈腿、翻滚等动作)必须付出十分的痛苦和艰辛才能完成,我们以“帮助你、我快乐”、“一同创造、舞动梦想”等给力的口号激励孩子,孩子们通过老师的鼓励、同伴们的帮助,克服了性格内向,胆小害羞等心理,在自己的不断努力,攻克了高难的动作,自信心也就随之增强了。一些体质比较娇弱的孩子,在学习少儿舞蹈中经过刻苦训练,磨炼了毅力,也绽放了美丽。

少年儿童通过集体舞蹈的训练,在舞蹈合作、表演、竞赛等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团队合作和良性竞争的意识,培养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优良品德,也养成了吃苦耐劳、积极乐观的精神,体现出大方得体、聪慧懂事的气质。

四、少儿舞蹈让人体动态造型精华得以提升

首先,科学协调的舞蹈训练可使正处于骨骼生长时期的少年儿童新陈代谢显著增强,让其身体各部分的生长发育加快。研究表明,舞蹈可增加骨骼的血液供给,使骨组织得到更多的营养物质,又能给生长骨骼的骨骺以适当刺激,从而促进生长(长高)。舞蹈训练同时还能提高少年儿童身体、手、腿、腰、关节等各部分的协调性、灵活性。

其次,舞蹈中需要消耗一定的体力,可以大大提高肺活量,舞蹈运动后还能促进食欲,增强消化机能,从而提高身体素质。医学证明,运动融于音乐之中,音乐调配着运动,使人感到心旷神怡、悠然自得,从而达到消除疲劳、促进睡眠的效果。舞蹈中学会正确用气、呼吸,可以使少年儿童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适量跳舞还能缓和神经肌肉的紧张,从而获得安神定志的效果,有效地降低血压,减少许多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做舞蹈动作需受到大脑的全方位支配,因此,在对身体训练的同时也是对大脑的训练。舞蹈训练会让少年儿童获得身体平衡和节奏性动作的习惯,舞蹈中的节奏使生命的肉体节奏与精神节奏形成统一,潜意识的直觉与有意识的理性达到最终的平衡。教师在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的教学过程中,促进了少年儿童感觉与思维的协调。如,少年儿童舞蹈训练中要求挺胸、抬头、收腹、提臀等,这些要求有助于培养孩子挺拔向上、大方活泼的形体和开朗美好的气质。在《小红帽》、《春晓》、《红星闪闪》等各个舞蹈剧目的表演中,音乐与身体和谐结合的节奏运动使少年儿童赋予了一种“人格的力量”,人体动态造型精华得以提升。

五、展示让少儿舞蹈美的社会化进一步升华

通过各种社会活动的展示,少儿在活动中不断成长。许多在训练厅里表演得很好的少儿在舞台上或公共场合常会慌场,这与2l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适应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通过个人表演、家长观摩会、素质汇报活动、广场音乐会、文艺汇演及鼓励少儿参加舞蹈考级等各种形式,积极创造机会让少儿上台表演,并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演出结果:成功了应该庆贺,但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下次加油再来。同时也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深刻内涵。

舞蹈不同于美术、作文等,可以通过书面向人们做永久的平面展示,它是用姿体动作通过人们的听觉与视觉来立体感受,并且这种展示只是表演时的瞬间亮相。针对这一特点,我们每次活动都拍下孩子们的一个个精彩镜头,汇编成册,或制作成VCD,发给孩子们做纪念,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风采。同时也通过家长们的口口相传,电视、报纸等媒体的大力宣传,让孩子们展现自我、了解自我、不断完善自我,并树立舞蹈艺术服务于社会的正确思想。

校外少儿舞蹈通过调动人体表情、动作、姿态、情感、内心体验等多种心理机能,给少年儿童提供和构筑了富于童心的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的空间。校外少儿舞蹈以特有的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少年儿童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所以说,抓好校外少儿舞蹈教育,对少年儿童个性特征和认知风格的形成,对少年儿童的智力发展、道德养成、意志品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身体素质的提高等具有独特的作用。

摘要:少年儿童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阶段,此时的他们性格活泼、好奇心强、好模仿、求知欲望强烈,是人生塑造的关键期,西方国家把舞蹈学科作为少年儿童素质培养的必须课程。由于我国中小学校课程标准对舞蹈学科尚无明确的规定,因此校外少儿舞蹈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少儿舞蹈中的音乐是美的唤醒者,少儿舞蹈对开发少儿智力、启迪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性起重要作用,少儿舞蹈能促进少年儿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德,少儿舞蹈让人体动态造型精华得以提升,少儿舞蹈展示是少儿舞蹈美的社会化的进一步升华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校外少儿舞蹈教育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独特作用。

上一篇:聋校美术教学下一篇:低年级语音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