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比照范文

2024-07-29

临床比照范文(精选7篇)

临床比照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1月收治的中重度宫颈糜烂患者96例,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并结合妇科检查与细胞学检查结果确诊,所有患者均为已婚已产。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实验组患者年龄24~54岁,平均年龄(40.2±4.8)岁;其中23例为中度糜烂,25例为重度糜烂。对照组患者年龄23~52岁,平均年龄(40.7±4.3)岁;其中25例为中度糜烂,23例为重度糜烂。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将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宫颈癌变患者予以排除。所纳入的患者及家属对于此次研究均具有知情权,自愿参与并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微波治疗,医护人员为患者取膀胱截石位,为其进行常规消毒,利用一次性扩阴器充分暴露患者的宫颈部位。依据患者的病变范围调整治疗时间及功率,微波治疗范围需超过患者病变组织边缘的2~3 mm,之后使用甲硝唑粉敷创面。实验组患者给予LEEP刀治疗,术前医护人员为患者取膀胱截石位,为其进行常规消毒后,利用一次性扩阴器充分暴露患者的宫颈部位。待电源接通后,在患者大腿内侧的肌肉部位,使用负极板与之贴附,将其宫颈糜烂组织使用碘液涂抹并标记,结合患者的糜烂范围及糜烂深浅度选择与其相符的LEEP刀,对病变组织予以环形切除,切除范围需超出病变范围边缘的3~5 mm,针对2 cm以下的病变深度可对病灶采取锥切,之后使用甲硝唑粉敷创面,术中如患者有出血现象,可给予电凝止血,术后将所获得的病变组织标本及时送检,进行病理检测。两组患者术后给予3 d的抗感染治疗,且在术后1个月内禁止同房。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以及阴道流液时间。

1.4 疗效判定标准[2,3]

经治疗,患者的自觉症状消失,阴道分泌物明显减少,宫颈糜烂面愈合完全,宫颈光滑,为显效。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糜烂面缩小范围>50%,或患者由Ⅱ度糜烂变为Ⅰ度糜烂,为有效。患者自觉症状、阴道分泌物以及糜烂面均未见明显变化,甚至加重,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实验组中显效33例,有效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92%(47/48);对照组中显效20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5.42%(41/4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91,P<0.05)。

2.2 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为(8.4±2.1)min,术中出血量为(1.9±0.4)ml,术后出血量为(11.5±3.0)ml,阴道流液时间为(7.8±2.2)d;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6.3±4.7)min,术中出血量为(6.4±0.8)ml,术后出血量为(40.2±5.8)ml,阴道流液时间为(15.8±4.9)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宫颈糜烂是以白带异常、腰腹疼痛、小腹坠胀等为主要表现,病情严重者在经期之前及性交后其相关症状会有所加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带来一定影响[4]。临床上,宫颈糜烂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微波治疗与LEEP刀治疗均为宫颈糜烂的物理治疗方法;具有不良反应少、副作用小等优势。LEEP刀治疗法在电切过程中,可实施电凝止血,不会对周围的非病变组织产生严重损伤,术中可以获得患者的完整组织标本,及时进行病理检测,利于宫颈癌的早期筛查[5]。微波治疗法对于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也较为显著,该方法是通过加温效应实施微波凝固;但微波疗法具有一定的缺点,即对于微波治疗输出量不易掌握[6]。在治疗过程中,如果输出量较小,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如果输出量较大,会对病变组织周边的正常组织产生损伤,因此治疗时对输出量需加以控制及关注;此外该种治疗方法不能够对病变组织实施病理检测。此次研究中,对实验组患者实施LEEP刀治疗,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微波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阴道流液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研究结果充分说明LEEP刀治疗宫颈糜烂较微波疗法更具优势。

综上所述,与微波疗法相比,LEEP刀治疗宫颈糜烂疗效确切,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马会贤,张晓,常晓钦,等.微波与Leep刀治疗中重度宫颈糜烂的疗效观察.河北医药,2013,35(12):1869-1870.

[2]王荣霞.重度宫颈糜烂采用激光、微波与LEEP刀治疗的疗效对比研究.中国伤残医学,2015,23(18):76-77.

[3]任丽霞,宁艳,宁丽,等.Leep刀和微波在宫颈糜烂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中国卫生产业,2013,11(32):32-33.

[4]路玉梅.微波、红外线、Leep刀治疗宫颈糜烂的效果对比分析.河南医学研究,2015,24(1):88.

[5]龚正涛.康妇炎胶囊联合聚甲酚磺醛栓用于宫颈糜烂Leep术后的临床研究.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4,30(8):679-680.

临床比照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纳入临床组病例群均为我院2010年6月-2012年12月经X线片检查确诊并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老龄患者148例。其中男64例、女82例, 年龄64~76岁, 平均年龄 (73.7±3.2) 岁。按照Tronzo-Evans骨折分型标准[2]划分, 34例为Ⅰ型、30例为Ⅱ型、40例为Ⅲ型、18例为Ⅳ型, 26例为Ⅴ型。按照骨伤诱因划分, 84例系车祸致伤、52例系意外摔跌致伤, 12例为其他因素致伤。所有病例均排除严重器质性病变, 且符合手术适应证。将患者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及常规组,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研究方法

1.2.1研究组

本组应用微创加压钢板固定术。患肢行皮肤或骨牵引, 患者实施序贯硬膜外麻醉, 为其摆置仰卧位。经C臂X线仪引导首先对骨折灶实施复位, 侧位X线影像若判明骨折灶向后成角在5°以下时则允许复位。此后, 于大转子斜坡下水平锁定2~3 cm长的位置作第一切口, 将肌肉充分剥离直至暴露股骨, 而后把嵌以手柄的钢板远端于切口内插入并滑动至股骨外侧下行方向, 以X线仪跟踪钢板位置, 直至钢板已充分于股骨上固定。操作完成后, 经由将颈部导针套筒插入, 作3~4 cm第2皮肤切口, 以向钢板斜孔内按入导针套筒, 同时将导针钻入并调整至股骨颈远端皮质上5mm处。向大转子侧面皮质下沿股骨垂直方向经手柄插入第2个导针。而后选取长度合适的颈部螺钉长度, 使用引导套筒钻钻出螺钉通道, 远端股骨干螺钉经由切口2安置, 再将近端与中部螺钉安置好, 最后将2枚股骨颈螺钉安好并确认复位完好, 将手柄拆除, 冲洗创口, 常规缝合及留置引流管。

1.2.2常规组

本组应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患者行序贯硬膜外麻醉, 摆置其仰卧位。起点大转子尖端作10~14cm切口至股骨远侧纵向, 按照骨折线走向及移位状态实施牵引, 于显露骨折端行充分的直视复位。复位后向股骨头中心插入克氏针, 而后将外侧骨皮质钻开, 插入克氏针2并深达软骨下方, 而后经由X线仪确认导针位置, 再拔出克氏针, 并选取拟固定位置进行扩孔器钻孔, 选则尺寸合适的螺钉拧入孔内, 再将钢板充分安装固定, 末了将1个6.5 mm拉力螺钉旋入钢板上方, 最后常规冲洗创口、缝合及留置引流管。手术期间记录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耗时, 术后统计住院时长及并发症概率。

1.3 疗效判定

本次应用髋关节哈里斯 (Harris) 评分[3]评价术后髋关节功能: (1) 优:髋关节活动自如, 无痛, 无显著髋关节病变; (2) 良:髋关节活动度达健侧75%, 无痛, 髋关节轻度退行病变; (3) 不理想:髋关节疼痛, 伴中重度髋关节功能受限, 伴中重度关节位移异常或退行病变。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s表示, 与计数资料均行χ2检验, 数据对比为t检验, 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研究组优良率为91.89%, 显著高于常规组的68.91%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

2.2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

研究组其切口长度、失血量、手术耗时、住院时长及并发症发生率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3 讨论

在临床上, 骨质疏松最容易诱发股骨转子间骨折[4], 故骨代谢率急剧衰减的老年人是本病的多发人群。而由于骨外科创伤大, 恢复时间长, 故老年人对手术耐受性低。

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应用于稳定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非常广泛, 其套管结构固定极大增强了固定强度, 植入物断折概率及骨折灶移位概率均非常低。然而该术式切口大, 组织破坏广泛、出血多, 故诸多老龄患者难以耐受。而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严重, 故其愈合缓慢, 术后螺钉容易因骨质进一步疏松而松动, 或诱发大粗隆骨质出现劈裂, 故其局限性日趋加深。微创加压钢板内固定则是以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作为蓝本进行优化, 将原单枚拉力螺钉增至2枚, 极大提高固定强度, 且钢板可拆卸, 故力学稳定性与微创处置均得以兼顾。而该术式切口小、组织破坏面积小、出血少、操作便捷, 故术后并发症风险极低, 更能使患者早期下地康复锻炼, 避免肌肉萎缩、坠积性肺炎及压疮的发生。本研究中, 研究组其切口长度、失血量、手术耗时、住院时长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小于常规组, 证实了这一观点。当然, 单就术后哈里斯评分而言, 两种术式其治疗效果是大体一致的。综上所述, 微创PCCP内固定术比较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而言, 其操作便捷、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更能促进患者的恢复, 故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注:与常规组相比*P<0.05

参考文献

[1]聂宇, 赵致良.内锁股骨近端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J].临床骨科杂志, 2011, 14 (3) :299-301.

[2]张学春.微创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39) :9-1.

[3]王明治.不同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 2011, 07 (5) :46-47.

临床比照 第3篇

关键词:胃溃疡,埃索美拉唑,奥美拉唑

胃溃疡为常见消化道疾病, 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及工作压力的增大, 胃溃疡的发病率逐年增大, 其发病与生活压力、饮食不规律、机体免疫因素及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等因素等密切相关。HP感染后几乎总是伴随炎症的发生, 破坏胃黏膜屏障形成溃疡面, 表现为反酸、胀满、食欲不振等, 且时常复发[1]。为比较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将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90例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的观察对象为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90例胃溃疡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5例, 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胃溃疡诊断标准且胃幽门螺杆菌 (HP) 阳性, 排除有消化道手术史、消化道肿瘤及严重肝功能异常患者。对照组45例患者:男26例, 女19例;年龄在26~59岁, 平均年龄 (38.3±6.5) 岁;病程在6个月~5年, 平均 (2.1±1.3) 年;溃疡直径在0.4~1.5 cm, 平均 (0.8±0.3) cm。观察组45例患者:男29例, 女16例;年龄在23~61岁, 平均年龄 (35.9±5.5) 岁;病程在3个月~5年, 平均 (2.3±1.2) 年;溃疡直径在0.4~1.7 cm, 平均 (0.7±0.3) cm。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相关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支持治疗, 对照组使用奥美拉唑 (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46430) 20 mg/d, 每天2次;阿莫西林 (广州白云山天心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44022339) 1 g/d, 每天2次。观察组应用埃索美拉唑 (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46379) 20 mg/d, 每天1次, 同时服用阿莫西林。所有患者均治疗8周评价治疗效果并检测HP。

1.3 效果评价: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镜检测及HP评价总体治疗效果。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胃镜检查溃疡面愈合;有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溃疡面愈合超过50%;无效:嗳气、胃酸、腹胀等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 溃疡面无明显愈合[2]。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 根据参数类型采用χ2检验, 当P<0.05时确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有15例患者显效, 27例有效, 3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有9例显效, 25例有效, 11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75.6% (表1) 。经统计学分析,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41, P <0.05) 。

2.2 两组患者HP根除率比较:观察组经治疗后HP阳性1例, 阴性44例, HP根除率为97.8%, 对照组阳性7例, 阴性38例, HP根除率为84.4%, 经统计学分析HP根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05, P<0.05) 。见表2。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对于胃溃疡的治疗目前常用的药物有胃酸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幽门螺杆菌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等, 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为临床常用联合用药方案[3]。奥美拉唑为第一代质子泵抑制剂, 是临床公认的治疗胃溃疡的主要药物, 目前临床应用率较高, 可显著降低胃酸的分泌, 特别是对HP阳性胃溃疡效果较好。埃索美拉唑为单一旋光异构体质子泵抑制剂, 在胃壁细胞被转化之后通过二硫键与ATP酶结合, 抑制H+的转运, 目前埃索美拉唑被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的治疗[4]。研究表明, 应用埃索美拉唑治疗胃溃疡可明显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和HP根除率, 并且埃索美拉唑相对于奥美拉唑的成本-效果比更高[5,6]。本研究中将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90例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分别采用奥美拉唑与埃索美拉唑治疗, 结果观察组15例患者显效, 27例有效, 3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93.3%, HP根除率为97.8%, 对照组有9例显效, 25例有效, 11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75.6%, HP根除率为84.4%,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HP根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 胃溃疡治疗中应用埃索美拉唑比奥美拉唑效果更好, 可显著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及HP根除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宋会颖.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治疗的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 2011, 8 (Z1) :7-8.

[2]曹德福, 戴炜.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效果分析[J].药学与临床, 2014, 8 (2) :227.

[3]王莉, 王娟.临床常用胃溃疡药物研究现状及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7B) :178-180.

[4]张生雄.埃索美拉唑研究进展[J].青海医药杂志, 2012, 42 (3) :85-87.

[5]王良军, 张平武.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160例疗效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25 (19) :47.

临床比照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的68例脑梗死患者, 本组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及脑磁共振检查确诊, 根据患者的治疗药物将其分为脑神经生长素组 (34例) 与胞二磷胆碱组 (34例) , 脑神经生长素组中男19例, 女15例, 年龄51~82岁, 平均年龄 (65.35±12.26) 岁;胞二磷胆碱组中男20例, 女14例, 年龄52~83岁, 平均年龄 (66.47±12.44)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抗感染、降颅压、血压控制等治疗, 在此基础上给予脑神经生长素组口服脑神经生长素, 每次剂量4 mg, 每日1次;胞二磷胆碱组应用0.75 g胞二磷胆碱与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混合静脉滴注, 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则将葡萄糖液改为生理盐水, 每日滴注1次, 患者均持续治疗3周,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效果判定标准:观察两患者的总体疗效、神经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改善水平[2]。其中, 痊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消失, 病残程度为零级,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超过90%;显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得到明显改善, 病残程度为1~3级,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超过46%;进步: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有一定的改善,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超过18%;无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在18%以内或者评分增加在18%以内[3]。总有效率= (痊愈例数+显效例数+进步例数) /总例数×100.0%。同时利用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总分为80分, 60分以上则判定为良, 40分以上则判定为中, 40分以下则判定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 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 使用 (±s) 表示本实验的计量资料,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 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发现, 脑神经生长素组明显优于胞二磷胆碱组 (P<0.05) 。同时, 脑神经生长素组神经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改善水平明显优于胞二磷胆碱组 (P<0.05) 。具体情况见表1、表2。

3 讨论

脑梗死是一种非常危急的病症, 很容易致残或致死, 需积极治疗。同时, 脑梗死病理复杂, 治疗难度较大, 随着如今医疗水平的提高, 在脑梗死的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总体治疗效果依然不够理想, 目前主要通过内科药物治疗。胞二磷胆碱与脑神经生长素是临床上治疗脑梗死的常用药物。其中, 胞二磷胆碱是传统治疗脑梗死的常用药物, 该药为一类核苷衍生物, 药理作用主要是促进患者的意识状态改善以及运动功能恢复, 但在脑梗死治疗中总体效果不够理想[4]。

脑神经生长素的药物成分主要为脑器官特异性多肤基因, 该成分存在大量的游离的神经介质、介质前体、氨基酸等神经营养因子, 可有效穿透血脑屏障而在外周神经组织及中枢部位的代谢过程直接产生药理作用, 以恢复受损神经组织的糖代谢、核酸代谢, 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并且该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较少, 大部分患者在使用脑神经生长素过程中均不会出现过敏反应等并发症,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5,6]。本文主要对我院的68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 试验结果显示,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发现, 脑神经生长素组明显优于胞二磷胆碱组 (P<0.05) 。同时, 脑神经生长素组神经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改善水平明显优于胞二磷胆碱组 (P<0.05) 。表明了脑神经生长素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胞二磷胆碱。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胞二磷胆碱与脑神经生长素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7月诊治的68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患者的治疗药物将其分为脑神经生长素组 (34例) 与胞二磷胆碱组 (34例) , 观察两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发现, 脑神经生长素组明显优于胞二磷胆碱组 (P<0.05) 。同时, 脑神经生长素组神经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改善水平明显优于胞二磷胆碱组 (P<0.05) 。结论 脑神经生长素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胞二磷胆碱。

关键词:胞二磷胆碱,脑神经生长素,脑梗死,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姚胜旗, 陆学胜, 许敏, 等.依达拉奉联合胞二磷胆碱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4, 29 (4) :408-412.

[2]薛旭丽.胞二磷胆碱与脑神经生长素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18) :165-166.

[3]郝晋伟.胞二磷胆碱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4, 18 (35) :4777-4778.

[4]Bao G, Han Y, Wang M, 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cellular apoptosis and the expression of p75 neurotrophin receptor and tyrosine kinase A receptor in tissue surrounding haematoma in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J].J Int Med Res, 2011, 39 (1) :150-160.

[5]刘莉, 石正洪, 鄢琦, 等.胞二磷胆碱治疗急性脑卒中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1, 11 (4) :404-412.

临床比照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25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接受的不同治疗方法展开分组。C1组(63例):男27例,女36例;年龄范围为6~79岁,平均年龄为(41.6±3.2)岁;C2组(62例):男28例,女34例;年龄范围为7~81岁,平均年龄为(41.9±3.3)岁;C1组以及C2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1.2.1 C1组方法:C1组63例观察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治疗方法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体位采用平卧位,对患者患肢实施臂丛麻醉[1]。观察麻醉显效后,于患者患肢骨折位置制作纵型切口,长度为5 cm,对患者的皮下组织、骨膜以及肌肉进行钝性分离,将患者骨折端背侧面进行充分暴露。针对骨折位置的血肿情况进行有效清除[2]。之后针对骨折位置实施复位,成功完成复位之后,针对骨折位置复位的具体情况,通过C型臂X线机进行有效确认。确保患者骨折位置成功完成复位之后,利用锁定钢板以及克氏针对患者的骨折位置实施复位,合理进行引流管的放置,对手术切口实施逐层缝合[3]。

1.2.2 C2组方法:C2组62例对照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治疗方法为外支架固定术。手术体位选择平卧位,针对患者的患肢实施臂丛麻醉。观察麻醉显效后,要求操作医师于患者的患侧站立,利用双手将患侧手掌大小鱼际肌有效握住,要求患者双手拇指保持并拢,于患者骨折位置远端有效安置[4]。之后要求两人针对患者的患肢同时施力,有效完成拔伸牵引,直至确保患者发生移位桡骨远端可以有效进行复位。成功完成复位之后,针对骨折位置复位的具体情况,通过C型臂X线机进行有效确认[5]。确保对患者骨折位置成功完成复位之后,于患者桡骨远端以及患者第二掌骨近端,分别将2枚螺钉准确置入,之后在患者桡骨中下三分之一的位置将2枚螺钉准确置入,有效实施固定,之后利用外支架针对桡骨远端骨折的位置有效实施固定。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完成治疗后,针对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出现疾病并发症的概率以及治疗费用等展开对比分析。

1.4疗效判断标准[6]。优:实施3个月治疗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能够正常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未表现出疼痛感;良:实施3个月治疗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腕关节能够正常进行相关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会出现轻微疼痛感;可:完成3个月治疗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能够正常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疼痛感较为严重;差:实施3个月治疗后,患者腕关节会表现出明显活动障碍以及疼痛感。

1.5统计学方法:对于所有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数据的统计学分析,临床采用统计学SPSS16.0展开,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等采用%形式展开χ2检验,治疗费用等采用(±s)形式展开t检验,当P<0.05为存在明显差异以及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C1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优、良、可以及差的概率分别为76.19%(48/63)、14.29%(9/63)、7.94%(5/63)以及1.59%(1/63),治疗优良率为90.48%;C2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优、良、可以及差的概率分别为50.00%(31/62)、6.45%(4/62)、35.48%(22/62)以及8.06%(5/62),治疗优良率为56.45%,C1组明显优于C2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P<0.05)。

2.2并发症发生率:C1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7/63),C2组为3.23%(2/62),C2组明显优于C1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P<0.05)。

2.3治疗费用:C1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治疗费用为(4759±257)元;C2组为(2493±263)元,C2组低于C1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明显(P<0.05)。

3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主要指的是在患者手臂前方肌近侧缘远端的位置出现了骨折的情况,属于较为普遍的一种上肢骨折,于儿童以及老年人群中较为多见。患者出现了挠骨远端骨折的情况,会导致出现腕部畸形的现象、出现腕关节慢性疼痛的情况以及出现僵硬情况,针对患者的腕关节功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7]。对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以及外支架固定术属于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治疗过程中较为普遍的两种方法。前者的治疗疗效更为确切,后者治疗费用较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较低。

综上所述,对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或者选择外支架固定术的方法进行,以显著提高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以及外支架固定术完成治疗后获得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25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接受的不同治疗方法展开分组。C1组63例观察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治疗方法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C2组62例对照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治疗方法为外支架固定术;对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以及临床治疗费用等进行对比。结果 在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方面,C1组优于C2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明显(P<0.05);在出现并发症概率方面,C2组明显低于C1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P<0.05)。在治疗费用方面,C2组明显低于C1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P<0.05)。结论 针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最终获得的临床疗效明显强于采用外支架固定术进行治疗,但是采用外支架固定术对患者完成治疗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以及患者的治疗费用较低。从而证明两种方法在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各存在优缺点,需要根据现实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给予临床治疗。

关键词: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外支架内固定术,桡骨远端骨折

参考文献

[1]陈凌云,胡勇斌,卢伟民,等.外固定支架结合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6(52):9083-9088.

[2]陈一衡,陈时益,陈星隆,等.桡骨远端骨折合并腕骨骨折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5,31(1):17-20.

[3]刘振阳,张基仁,齐勇,等.不同类型植入物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17):3205-3208.

[4]陈沛波,孙少鸿,郑绵英,等.社区康复对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后功能康复的作用[J].广东医学,2015,5(5):766-767.

[5]李玉周,谢仁国,王古衡,等.桡骨远端骨折分型与月骨形态学分型的关系分析[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5,31(6):439-441.

[6]李福东,王宝鹏,常西海,等.锁定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34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4,6(37):75-76.

巧用比照把握文言词义 第6篇

一、文言实词的比照理解

1. 一词多义

一个实词往往有若干个义项, 要引导学生积累课内所学义项, 灵活运用到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之中。

比如“亡”字课内有三种义项:“逃亡” (“今亡亦死”《陈涉世家》) , “灭亡” (“入则无法家拂土,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同‘无’, 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阅读《韩信拜将》中“丞相何亡”, 句中“亡”应译为“逃亡”, 而阅读《隽不疑之母》中“或亡所出”, 句中“亡”应译为“同‘无’, 没有”。

2. 词的古今异义

词语的演变发展造成了许多词语的古今异义, 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区别理解, 切不可以今推古、望文生义。

“觉” (jiào) 字在古代汉语中当“睡醒”讲 (“惊觉欠伸”《口技》) , 而没有“睡觉”之意, 古汉语中解释为“睡觉”的词有“寐” (“乃悟前狼假寐”《狼》) 、“寝” (“怀民亦未寝”《记承天寺夜游》) ;阅读《杨生养狗》中“生醉不觉”, 一目了然, 句中“觉”解释为“睡醒”。

3. 词类活用

实词的活用是指一个实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词性, 并相应改变其语法意义和语法作用的一种语法现象。常见的有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状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针对不同的活用现象可进行比照理解。

《陈涉世家》中“夜篝火”和“乃丹书帛曰”两句, “篝”字活用为动词“用笼子罩”, “丹”字活用为状语“用丹砂”来修饰“书”, 稍一比照就会发现名词活用为状语时一定是用来修饰后一个动词的;阅读《韩信拜将》中“吾亦欲东耳”, “东”后没有动词可修饰, 根据语境, “东”即活用为动词“向东进军”。

阅读《杨生养狗》“此狗曾活我于已死”一句时, 联想到课内“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 句中“生”活用为使动词“使……活下来”, 通过比照, 结合语境, 可以推断“活”亦可活用为使动词“使……活下来”;阅读《张良受书》“良因异之”一句时, 联想到课内“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 通过比照, 结合语境, 可以推断“异”同样活用为意动词“以……为异”。

二、文言虚词的比照理解

文言虚词的用法不一, 很容易造成学生阅读理解时的困惑, 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掌握“之”、“以”、“而”、“于”等常见文言虚词的众多用法, 构建“文言虚词用法储备库”, 使学生居高临下, 巧妙辨别, 加深理解。

以文言虚词“而”为例, “而”有表并列、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等众多用法, 学生最易混淆, 在分析“而”的用法时切不可脱离语境, 将它孤立地理解。《捕蛇者说》一文中涉及“而”的多种用法, 不妨指导学生联系具体语境进行比照, 加深理解:“黑质而白章”中“而”前后所表意思没有主次之分, 故“而”表并列;“得而腊之为饵”中“而”前后所表意思有先后顺序, 故“而”表承接;“……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中“而”后一句所表意思是针对前一句陡转所述, 故“而”表转折;“吾恂恂而起……则弛然而卧”中“而”前一个词都用来修饰“而”后一个中心词, 故“而”表修饰。如此比照, 验再去阅读《贾人渡河》, “渔者载而升诸陆”一句中“而”前先“载”, “而”后再“升诸陆”, 有先后顺序, 故“而”表承接;“向许百金, 而今予十金”一句中“而”后“予十金”有背“而”前“许百金”之意, 故“而”表转折;“渔者黯然而退”一句中“而”前“黯然”用来修饰“而”后“退”, 故“而”表修饰。

三、文言兼词的比照理解

文言文中还有些单音节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 这种词即“兼词”。教师在讲解这类词时可以结合现代汉语语法中的“兼语”成分进行比照, 启发学生理解。

阅读《终不知车》中“舟载以归夸诸人”, 联想到课内“假诸人而后见也” (《送东阳马生序》) , 不难看出, 句中“诸”相当于“之于”;阅读《贾人渡河》中“栖于浮苴之上, 号焉”, 联想到课内“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 , 也不难看出, 句中“焉”相当于“于此”。

四、文言固定短语的比照理解

文言文中有很多固定短语, 常见的有“何以”、“是以”、“所以”、“然则”、“得无”、“如……何”、“孰与”等等, 对于这些固定短语, 我们要指导学生牢牢记住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以便迁移运用。其中有些固定短语不止一个义项, 因此亦要加强比照分析, 正确理解。

苜蓿品种适应性比照试验 第7篇

1 试验材料

选择国内苜蓿品种龙牧801、龙牧803、敖汉、公农1号、肇东苜蓿等5个品种;选择国外苜蓿品种润布勒、阿尔冈金等2个品种。

2 试验小区概况

试验地设在松嫩平原的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 该区属中温带季风气候, 春季干旱多风, 冬季寒冷少雪, 平均气温+3.1℃, 极端最高温度37.5℃, 最低气温~39℃, ≥10℃的积温2723℃, 年平均降雨量450mm, 无霜期130天左右, 土地为黑风沙土, pH值7.4。

3 试验小区设置

试验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三次重复。每小区为6m2, 播种行距30cm, 种子播量1kg/亩, 试验主要进行越冬率观测和产草量等指标测定。

4 试验方法

整地采用重耙灭茬, 使用旋耕机进行深耕翻, 耕翻深度18~20cm, 必须将土壤耙碎并镇压。苜蓿的种子很小, 因此播种时整地要求平整细碎无大土块, 每平方米大于5cm的土块不得超过5个。

由于春季干旱、少雨、风沙大, 选择适宜的播期很重要。一般以夏播为好, 该地区夏季雨水充沛, 温度高, 利于苜蓿抓苗。播前整地, 可有效控制杂草。本试验2006年6月15日播种。

采用行距为30cm条播。种子播量每亩1kg, 由于苜蓿种子小, 幼苗弱, 顶土力差, 一般播种深度以2cm左右为宜, 播后镇压。6月25日出苗, 当年没有采草;2007年4月24日对苜蓿的越冬率进行调查, 2007年7月6日、9月10日, 2008年7月4日、9月12日进行二次刈割测产。

5 结果与分析

2007年越冬率测定龙牧801、803为98%;公农1号为96%;肇东为97%;敖汉为94%;润布勒为91%;阿尔冈金为90%, 从越冬率看龙牧801、803和肇东苜蓿表现较好。2007、2008两年分别测产龙牧801干草产量为每亩496kg、723kg, 平均609.5kg;龙牧803干草产量为每亩501kg、694kg, 平均597.5 kg;公农1号干草产量为每亩495kg、686kg, 平均590.5kg;肇东干草产量为每亩464kg、652kg, 平均558kg;敖汉干草产量为每亩367kg、405kg, 平均386kg;润布勒干草产量为每亩358kg、398kg, 平均378kg;阿尔冈金干草产量为每亩290kg、380kg, 平均335kg。

通过7个国内外不同苜蓿品种的越冬率、产草量等指标比照试验, 结果龙牧803、龙牧801、公农1号综合表现较好, 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较高的产草量。国外品种的长势也很好, 但越冬率和产量相对较低。

6 结论

上一篇:危险因素调查下一篇:分析试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