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专业范文

2024-07-19

特色专业范文(精选12篇)

特色专业 第1篇

一、联系专业特点, 倡导“专业文化”

高等职业院校的畜牧兽医专业, 是一个根据党的教育方针, 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掌握动物的饲养管理、繁殖改良、产品加工及常见疾病防治等方面的技术, 能从事本专业生产、技术指导、管理和经营服务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专业。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根据本专业特点, 要求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做到口勤、手勤、腿勤;在实习随师临诊中做到讲文明、讲团结、讲科学、讲奉献;在临场实践中做到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屎、不怕麻烦、不怕到基层;“三勤、四讲、五不怕”专业文化的形成与提出, 折射出我们专业的特色和时代感。其一, 我们牧医专业培养的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具有组织、指导生产、进行技术推广、经营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只有做到口勤、手勤、腿勤, 勤于实践, 勤学苦练, 才能掌握一手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其二, 牧医专业是一个服务行业, 从新中国建立前到现在, 过去一直采用师带徒、父传子的作法。门户之见、传统的保守性以及经验主义、行业不规范的职业道德, 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行业的发展;而我们的毕业生去向是走向畜牧兽医行业第一线, 为了培养新一代“四有”牧医专业人才, 我们提出了讲文明以破除兽医、劁猪佬是下九流的陋习;讲团结以破除行业内的门户之争;讲科学以克服用经验、偏方代替完整、系统的牧医科学的错误;讲奉献以倡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情况下的“急农民之所急, 想农民之所想”的行业服务思想。其三, 我们的学生基本上是从中学门到学院门, 对牧医专业既缺乏实际的感性认识, 更缺乏对专业的全面理性认识, 在专业文化中, 我们极力倡导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屎、不怕麻烦、不怕到基层的“五不怕”精神, 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连续作战的作风, 以及实事求是、精益求精、敢于走向生产第一线的作风。

二、倡导专业文化, 发挥多种育人功能

在探索与实践中, 我们认识到专业文化是校园文化更深层次的构成部分, 是学校教书育人中“教”与“育”紧密结合的具体体现。它融政治思想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价值规范等为一体, 在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

1.教育功能。专业文化的教育功能在于专业教师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行动就是无声的命令。”教师用言和行去影响学生, 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着每一名学生。同时专业文化的形成, 可以对高职大学生塑造思想、陶冶心灵、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加速了学生在职业角色、知识技能、道德规范、人格心理等方面的社会化的进程, 易于克服学生由学校到社会的心理障碍。譬如, 牧医20013041班的学生, 由于生源在文化层次、个人阅历、区域等方面差异大, 入校一段时间后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安心本专业学习, 在临床实践中存在怕苦、怕脏等畏难情绪。通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身体力行和率先垂范, 通过“三勤、四讲、五不怕”等“专业文化”的倡导, 结合优秀毕业生典型事例的教育, 使学生克服了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增加了专业自豪感, 在学习实践中加强了技能训练, 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毕业实习取得了优异成绩, 宜昌实习小组获得了“扑疫先锋, 牧医新秀”的荣誉称号。

2.导向功能。“专业文化”所蕴含的价值体系, 是长期的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实践凝练而成的。而导向的成功与否, 是专业文化发挥积极的正面效应还是产生消极的负面效应的重要标志。实践表明专业文化导向是正确的, 发挥了正面效应。例如, 牧医8001班是一个应届中学生班, 入学时学生年龄差异大, 入学前对学习本专业思想上准备不足, 社会知识较少。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倡导学生在学习中要做到口勤、手勤、腿勤, 在实践中要做到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工作, 实习中要做到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屎、不怕麻烦、不怕到基层。由于“三勤、三同、五不怕”的倡导, 弥补了该班学生社会知识的不足, 加速了其社会化的进程。

3.激励功能。倡导专业文化, 旨在强化学生的工作、学习动机,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需要唤起动机, 动机引起行为。多年来, 我们根据牧医专业理论性专一、实践技能性强等特点, 着重倡导以“三勤、四讲、五不怕”为中心内容的专业文化, 激励学生搞好学习,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 牧医7701班在全省职业院校牧医专业第一次统考中, 取得了总分第二名和《养猪及人工授精》单科分第一名的好成绩。

三、倡导“专业文化”, 形成特色专业

倡导专业文化, 不是为了倡导专业文化而倡导, 而是为了服务于教学, 更是为了办出有特色的专业。由于长期在本校牧医专业倡导以“三勤、四讲、五不怕”为中心内容的专业文化, 这种专业文化的多种功能长期影响着牧医专业的师生, 也影响着牧医专业本身, 使我校牧医专业成为颇具特色的专业。

1.理论与实践并举, 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手抓, 使学生既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在教学中, 注重面向社会、面向生产、面向实践。譬如, 牧医9301班在1995年春季学期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利用教学基地销售饲料103吨, 接待农友咨询1400多人次, 饲养出栏猪、鸡200多只 (头) , 孵化小鸡近2000只, 为农友代购小鸡苗3000多只, 出诊50多人次, 为农友猪、牛驱虫300多头, 完成小型手术10多例, 阉猪150多头。

2.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加速学生“社会化”过程。改革招生制度以来, 我校的生源是以应届高中学生为主体, 其特点是年龄趋于成熟, 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但社会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水平较差, 导致学生毕业后的“社会化”过程较长。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既重视对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 又注重学生的社会交往、做群众工作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能尽快适应工作的需要。据不完全统计, 我校牧医专业近10届的毕业生中, 已有4人被选 (提) 拔到县 (处) 级领导岗位, 走上科级领导岗位有20多人, 我校牧医专业毕业生已成为宜昌市畜牧兽医战线的骨干力量和基本组成成份。

3.培养敢为人先, 开拓进取的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需要千千万万有识之士的参与, 更需要我们学校源源不断地输送适应社会、合格的大、中专毕业生。在教学中, 我们既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 又要重视对学生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人的现代化”的开拓进取精神培养。“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最切合实际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似乎莫过于解释人们从具有传统的人格转变为具有现代人格的过程。”[5]臂如, 我校牧医专业91届毕业生武汉宇妍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熊罡, 在几乎是白手起家的情况下, 敢为人先, 开拓进取, 遨游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海”中, 现已形成年出栏万头育肥猪生产线一条、年产3万吨浓缩饲料厂一座、年屠宰10万头育肥猪生产线一条的武汉新洲区的骨干民营企业。

4.形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 面向基层, 服务社会的育人氛围。从事畜牧兽医工作, 服务对象是千家万户农友, 医治对象是猪、牛、羊、马、鸡、犬六畜疾病;进门一身屎, 出门一身臭, 工作环境与条件相当艰苦。我们在教学中, 极力倡导要有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屎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要具备不怕麻烦、不怕到基层服务社会的思想。臂如, 牧医2002届毕业班在2001年秋季学期的集中实习中, 发扬“三勤、四讲、五不怕”的专业文化精神, 深入生产第一线, 共防疫注射牲猪25000多头, 鸡免疫40000多只, 耕牛”洗”口1000多头, 义务出诊5000多人次, 做到了与基层兽医师傅同吃、同住、同出诊, 圆满完成了实习任务, 深受当地的业务部门的好评和农友的欢迎, 真正做到了面向基层, 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刘臣华, 杨子红, 鲁修琼, 等.农业职业院校创建“专业文化”的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 2002, 45 (1) .

[2]郑杭生, 李强, 林克雷, 等.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3]Blau, p.m.&Duncan, O.D.TheAmericanOccupationalStructrue[M].NewYork:Wiley, 1967.

国家特色专业 第2篇

国家级特色专业是中国高校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专业。具体而言,特色专业是指一所学校的某一专业,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

国家级特色专业已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是一种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则表明高校的此专业在国内具有特色,在全国都具有优越性。

特色专业 第3篇

【摘要】: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产业对职业教育专业的要求随之提高。以对职教专业与区域产业双向关系的基本认识为出发点,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对职教专业结构进行优化,融入区域产业打造骨干专业、提升特色专业、开设新兴专业,做到真正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发挥专业的示范性作用。

【关键字】:区域产业;优化;产业发展

一、引言

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宗旨,专业设置和调整需根据产业、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产业对技能技术型人才规模、素质的要求逐步提高,职教专业如何适应区域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专业结构优化、深度融入区域产业创建特色示范性专业以更好的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须面对的问题。

二、职教专业与区域产业的关系

职业教育要求专业的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区域产业,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为最终目的,向区域产业提供人才、智力支持。作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职教专业的建设受区域产业的影响,其结构、规模等的发展程度,对专业的设置起着重要作用,也对专业的改革和发展趋势有着决定性影响。

区域产业反映区域内产业空间布局状况。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为发展定位和以服务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为服务定位的职教专业,为区域产业的发展培养技术、管理服务等应用型人才。

因此,职教专业与区域产业两者的影响是双向的。区域产业在对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同时,职教专业对区域产业也表现出相应的影响,其融入区域产业的深度,决定了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

三、基于区域产业优化专业结构

区域产业要求职业教育在专业布点、招生规模上与区域产业岗位人才需求量一致,要求职教各专业人才层次与区域产业需求层次一致,要求各职业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规范标准等与各产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相一致。服务区域产业的发展,就必然要求职教专业充分实践自身定位,发挥服务作用,进行专业结构优化、创新。

(一)专业设置方面。结合区域内产业结构,专业设置突出第一、二、三产业的市场导向,侧重与区域经济的紧密结合,形成面向各产业、较为齐全并具有一定规模的职教专业结构体系,专业结构设置要有较强的行业性和应用性。

(二)在专业比例方面。根据区域内产业结构对应的人才需求情况,分配、确定各专业的布点数和招生规模,真正做到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導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向,实现各专业比例与区域产业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基本一致。

(三)在专业层次方面。各级职教专业名称、专业内容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为满足区域产业发展、转型升级过程中对基础理论、技能操作、技术改革与创新等多重专业技能技术人才的需求,各级职教系统、院校通过中职、高职各层次之间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模式上的衔接,从专业的设置上、人才培养的模式和侧重点上明确各自的人才培养层次。

(四)完善专业机制。基于区域产业的职教专业优化,要充分发挥政府教育部门的主导作用,发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调节作用,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是职教专业调整、运行的重要依据,深度融入区域产业,充分调研职教专业的市场需求,政府教育部门严格控制专业增设、布点、培养,形成与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调整和运行机制。

四、对接区域产业创建示范性特色专业

深入区域产业的发展实际,对接区域产业创建示范性特色专业,促进专业结构调整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良性互动。

(一)对接区域支柱产业打造骨干专业

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对接区域支柱产业,以支柱产业为基础打造骨干专业要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1.专业建设以服务支柱产业发展为最终目的。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其核心是服务区域支柱产业[2],打造骨干专业是职业教育服务支柱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要整合优势资源,提高骨干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支柱产业经济快速增长。

2.专业建设规模与内涵并重。区域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中占的比例大,具有大规模产出的特点,因此骨干专业首先在专业规模上要随支柱产业的发展而发展,在专业布点、招生规模上与支柱产业对接,做到专业规模适应产业需求;同时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做到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上深度融入产业,强调与产业的紧密联系,注重服务产业的质量,真正做到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发挥骨干专业的作用。

(二)对接区域特色产业提升特色专业

区域特色产业是一定地区范围内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以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状况为基础,结合区域职教资源,发挥现有专业的优势,创建并提升自身专业特色,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才的竞争力。对接区域特色产业,特色专业必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和需要,以区域产业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方向选择和特色定位,用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和创新,显现专业建设的特色性。

(三)对接区域新兴产业开设新兴专业

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3],有效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保证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职业教育要提高对产业的嗅觉,根据区域内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时设置新兴专业,以满足区域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新兴产业的兴起带动新兴专业领域的发展,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根本任务,也更好的协调了专业建设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问题。

基于区域产业的职教专业结构优化是职教专业与区域产业紧密对接的前提,对接区域产业进行骨干专业的打造、特色专业的提升以及新兴专业的开设,是职教专业对区域产业发展的真正适应与融入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盛世明.高等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平衡性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

[2]钱国华.略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战略重点的对接[J].教育与职业,2012(18):15.

特色专业 第4篇

一、中共党史特色专业的科学内涵

“学科性质问题, 是研究一切问题的基础”。[1]要弄清楚中共党史特色专业的性质, 首先就要弄清楚中共党史学科的性质, 因为该学科性质问题不解决“既不利于其按自身应有的规律发展, 又不利于其作为政治理论课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为高等学校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2]中共党史学科是研究中国共产党自身规律的一门学科, 属于社会科学范畴, 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 它究竟应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还是历史学门类, 或是政治学门类, 在这一问题上人们意见不一。自1958年开始, 中共党史被作为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由此人们理所当然地认定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当前, 我国的学科分类又将中共党史划归法学门类的政治学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为了解决好这一个始终困扰和制约中共党史研究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在我国著名的张静如教授的大力倡导下, 自1958年到1989年, 中共党史学界连续召开了几次大型的学术研讨会和小型的学术座谈会, 重点研讨了中共党史的学科性质。张静如教授首次论述中共党史学科的性质, 认为中共党史学科性质是历史学科, 强调:“凡研究和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纵向学科, 不管它是整体的、断代的, 或者是分类的, 都应属于历史学科。党史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过程的纵向学科, 是中国近现代历史时限之内的一部专史, 其性质自然应该属于历史科学。”[3]“只有认清党史学是历史学科, 才能使党史学的研究按照自身规律发展, 从而取得更大成绩。摆错了位置, 难免陷入误区。”[4]目前学术界已普遍认同中共党史学科应属历史学科。其次, 还应弄清楚何为中共党史特色专业。百度百科里对“特色”一词是这样注解的:特色是指:“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 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 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5]根据这一定义, “特色专业”必须具备与众不同的、“独具特色”的“风格”。从哲学的角度看,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特色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因而, 特色专业就是特殊性和个性在专业建设中的集中体现, 它既有本专业的一般的共性, 又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借鉴企业差异化战略理论, 高校特色专业是专业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是“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结合中共党史专业和特色专业的性质, 我认为, 高校中共党史特色专业的性质, 是指高等学校在中共党史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过程中, 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 培养的学生某些方面的素质优于其他院校中共党史专业学生, 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有较高声誉的历史学科。

特色专业是根据社会对紧缺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建立起来的, 中共党史特色专业在教学方面, 要确定特色专业的培养规格和数量, 把专业的发展纳入学校整个发展战略的框架内进行制定和实施, 同时加对特色专业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 不断深化专业的内涵建设。在科研方面, 应以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 培养出一支有持续发展潜力的教学和科研创新队伍, 力争通过科研项目的突破来提升特色专业的建设水平。在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方面, 专业建设要紧密关注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以及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及专业的发展动态, 紧密结合具体实际, 适时调整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适应行业、企业急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二、关于中共党史特色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共党史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专业建设多方面创新和变革的系统工程, 包括该特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改革的推行、教育环境的培育等方面,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一) 加强科研实力雄厚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建设, 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

“治校兴业, 人才为先;治教兴学, 唯在得人”。拥有实践能力强、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是中共党史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一方面, 要注重整合师资力量, 加强中共党史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整合校内与中共党史专业密切相关的师资力量, 发挥他们在特色专业建设方面的独特作用;引进一批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深的党史学者、党史专家等教学与学科建设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加大对现有党史专业师资培养力度, 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构建起党史特色专业师资队伍的职称、年龄、学历结构科学合理, 打造具有较高教学与科研综合水平能力的中共党史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另一方面, 要引入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只有建筑好“巢”才能引来“凤”, 引进激励机制, 提高中共党史特色专业的教师物质待遇, 加强特色专业学术创新团队资金投入, 为特色专业教师能够安心从事科研、教学提供优越环境和服务;引进竞争机制, 完善和规范高校教师评价体系, 以学术水平作为教师评价标准的重要标准, 打破旧有的论资排辈的陈规恶习, 坚持学术自由, 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共党史专业教师的学术潜能。

(二) 深化教育改革, 不断完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和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是中共党史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首先, 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中共党史特色专业要科学分析社会需求和自身实力, 坚持科学定位原则、创新性原则和市场导向原则, 主动适应外部环境, 充分发挥现有专业优势,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形成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性作用的、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 科学合理的中共党史专业课程体系是高校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前提和基础, 采取“通识教育+学科平台+专业核心课程+方向模块课程+学科前沿特色”的课程体系设置模式, 构架一个“宽、精、新”的知识体系, [6]达到知识层次渐进、结构合理、专业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专业基础夯实、自主创新的专业课程目标体系。再次, 大力推行教学改革是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措施的关键。高度重视中共党史特色专业课程的教与学, 突出专业特色, 积极探索产学研的教育模式, 可以将区域特色引进课堂教学, 充分利用本地的红色资源, 坚持让红色资源进课堂、进学校、进社会, 建立起课堂、学校、社会三维教育机制。最后, 打破专业、学科之间原有的条块分割, 加强党史专业与相关专业如旅游专业合作, 固定一些革命圣地、革命领袖人物故乡、革命纪念馆等作为相对稳定的实践实习基地, 根据教学进程和内容, 具体安排教学实践的时间和内容, 含收集资料、请当地专家作学术报告、实地参观考察研究等项目适量增加交叉学科、前沿类、方法类、实践类课程的比例。

(三) 更新教育观念, 营造优质的特色专业培育环境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

中共党史特色专业建设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外, 还必须更新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理念, 打破传统的专业教学观念, 以适应特色专业建设的需要。更新教育观念, 营造良好的特色专业培育环境是中共党史特色专业的关键,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视导师为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根据党史专业学生数量较少的特点, 实行被称为“精英教育”的本科生导师制度, 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本科生指导模式, 多让党史专业的学生了解、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 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二是试行本科生“创新学分”制, 培养特色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党史特色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 学校应鼓励党史专业学生从事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根据学生在活动中取得的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 经过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认定后被授予一定的学分, 并作为“创新学分”而计入总学分。三是实行“专才教育”培养模式, 为党史专业学生科研活动提供充足的专项科研经费, 是营造良好的特色专业培育环境的重要举措。一方面, 加强与红色革命遗址地联系, 及时将党史特色专业建设成果运用到实践第一线。另一方面, 加大对党史特色专业硬件设施的建设、更新与维护, 加大对党史专业学生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

总之, 中共党史特色专业是一项长期复杂工程, 必须以“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实效”为专业建设的基本准则, 把教育教学理念先进、人才培养方案规范科学、建设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公认作为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实现“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者有机结合。

摘要: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是深化高等教育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中共党史特色专业建设要突出“特色”, 必须加强科研实力雄厚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建设, 深化教育改革以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更新教育观念和营造优质的特色专业培育环境,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中共党史特色专业,科学内涵,建设思路

参考文献

[1][2][3][4]张静如.张静如文集[M].海天出版社, 2006:448, 447, 48, 398.

[5]http://baike.baidu.com/view/203939.htm[EB/OL].2011-04-12.

特色专业 第5篇

西安华中科技技师学院特色专业之石油专业

西安华中科技技师学院为国家油田定点代招代培钻井工、录井工、测井工、监理、技术员。学校开设有高级工(大专)班、中级工(中专)班、短训班。学员毕业达到以下标准方可应招:

1、年龄18周岁至28周岁。

2、高级工(大专)、中级工(中专)、技校毕业或同等学历。

3、无传染病、心脏病、家族遗传病、无纹身、无色盲、血压正常。

4、无不良嗜好和犯罪记录(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出具证明)。

5、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五份。

6、户口本复印件两份(有公安局印章、户主页、本人页)。

7、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两份。

8、一寸彩色照片六张。

品貌端正、身体健康、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能吃苦耐劳者优先。

收费标准:

1、短训班:学制一年,学费、住宿费、军训强训、德育培训、岗前企业培训等杂费总计12800元。

2、中级工(中专):学制三年,每学年学费、住宿费、军训强训、德育培训、岗前企业培训等杂费总计9600元。

3、高级工(大专):学制三年,每学年学费、住宿费、军训强训、德育培训、岗前企业培训等杂费总计11800元。

4、由用人单位按国家政策负责办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意外等社会保险,并享受相关的福利待遇,免费管吃管住。

入学待遇:

1、学校实行准军事化管理,统一着装、统一食宿、统一行动、统一作息。

2、学校与每一位学员均签有“就业安置协议书”。

3、保证100%安置工作。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从事石油工程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身体健康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

课程设置:

主要课程包括:德育、物理、化学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程及机械制图、工程力学、石油地质基础、钻井概论、采油工程、钻采机械等专业课程。

工作安置:

1、经培训后考试合格,并经用人单位面试、体检合格者,交清学院规定的各项费用,由学院负责推荐安置到中国长庆油田所属企业工作(延安、吴起、志丹、定边、靖边、甘肃庆阳、内蒙乌申旗)。

2、合同签订:1年到3年,然后续签。

3、由于学员个人或主观原因造成无法上岗或被辞退者,责任自负;由于学院未履行相关义务造成学员无法上岗者,由学院负责重新安排上岗或合理退还相关费用。

岗位待遇;

1、钻井工待遇: 第一年 3万-3.5万 4万-4.5万 5万-5.5万 6万-6.5万 7万-8万

2、录井工待遇:3万-4.5万

3、测井工待遇:6万以上

4、监理待遇:8万以上

特色专业 第6篇

关键词:国际IEEE专业认证;教学改革;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

为了探索适应于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北京交通大学工程教育和学科发展,提高专业的建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推进特色专业教育国际化,依托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和“自动化”两个国家特色专业的学科优势,2011年5月,我校与IEEE国际认证委员会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依据ABET专业认证准则,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两个本科特色专业“通信工程”、“自动化”申报参加国际IEEE专业认证评估。

IEEE专业认证专家对我校院管理、专业建设、实验室设备、员工决心和热情、学生激情和活力等方面给出极高评价,认为我校“两个专业建设的标准和水平已经超过国际认证的工程学位要求”,“IEEE中国”也在第一时间报道了我校本科“通信工程”和“自动化”专业顺利通过IEEE专业认证专家评估的新闻。

一、认证机构与ABET认证准则

1. 国际认证机构与ABET认证准则

目前国际知名的工程教育认证机构有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澳大利亚工程师学会(IEAUST)、台湾地区IEET、新加坡 IES、德国ASIIN、加拿大CCPE、南非ECSA。

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是一个得到美国官方承认的非政府组织,是美国高教界和工程界广泛认可和支持的唯一的工程教育专业鉴定机构。华盛顿协议目前签约成员组织(包括正式和非正式成员)有:美国(ABET),加拿大、南非、英国、澳大利亚、爱尔兰、中国香港、新加坡、新西兰、日本、韩国、德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等14个成员组织。中国也计划在2013年6月申请加入华盛顿协议成员组织。

ABET推行了“基本等效评估(Substantial Equivalency Evaluation)”,为没有全国性专业鉴定机构国家的相关专业点进行评估,用ABET准则衡量其质量与水准。ABET还设立了“学历评估(Educational Credentials Evaluation)”部,为学生个人作学历评估,以确定其学历与ABET准则的异同,以便在美国深造或就业。

ABET是一个会员制的机构,会员单位大多是美国的主要工程师学会,如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等。每个会员单位推荐1~3名代表组成董事会,一般有几十人,是ABET的最高领导。董事会下设四个鉴定委员会(工程鉴定委员会EAC、技术鉴定委员会TAC、计算科学鉴定委员会CAC、应用科学鉴定委员会ASAC)及十几个常务委员会、特别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四个鉴定委员会中,工程鉴定委员会(Engineering Accreditation Commission, EAC)负责各工程专业的鉴定,这些专业主要是培养未来工程师的。

ABET认证准则包括以下3个文档:ABET工程专业鉴定准则,2011—2012 鉴定周期;ABET自评问卷:自评报告模板,2012—2013评审周期;ABET的《认证政策和程序手册》(APPM)”,2011—2012鉴定周期。

2. 国际与国内认证准则对比

ABET认证准则是目前国际上被广泛认可并广泛采用的认证准则,我们国家也计划在2013年6月加入华盛顿协议成员组织,国内2012年开始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也将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新标准,主要参考ABET准则,同时也兼顾了2012年前使用的旧标准的部分准则。ABET准则与国内2012年及之前的认证准则名称对比见下表。

二、参加IEEE专业认证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两个国家特色专业顺利通过国际IEEE专业认证专家评估,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保证了两个特色专业工程教育的质量,满足了它们在充满活力和竞争的环境中的需要,推进了我校电信学院特色专业教育国际化,提高了专业办学水平。下面就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参加IEEE专业认证的工作经验谈一点体会。

1. 提升了人才培养理念,达成了国际认证共识

全面认识IEEE专业认证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达成国际IEEE专业认证共识,有利于国际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本次本科“通信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的国际IEEE专业认证是国内、校内的第一次,学校和学院领导非常重视本次IEEE专业认证工作,多次召开国际IEEE专业认证工作会议,充分了解认证机构,认真研究认证准则,理解和领会评估体系中有关“学生、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成效、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学校对专业的支持”等各项指标的内涵。强调重视评估过程,在评估过程中找问题,找差距;重视评估工作,明确评估任务,全面动员,齐心协力,形成了良好的评估氛围,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和中心地位。

2. 依据IEEE专业认证准则要求,促进了管理体系的规范化与国际化

研究和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就需要按照国际标准,建立国际化办学的管理体系。通过参加IEEE专业认证工作,使我们在专业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学生管理、学生成效、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管理等多个方面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促进了教学文件的规范化与国际化。

针对学生,加强了对学生绩效的评估和对学生进步的跟踪的程序,加强了对相关信息、调查问卷、就业反馈等证明文件的保存。增加了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等相关人员对学生学业建议和就业指导的次数、深度和广度。

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明确了学校“建设成为以信息与管理学科为优势、以交通科学与技术为特色的多科性、开放式、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宗旨,力求符合学校和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学生毕业应具备的能力相统一,还体现出专业对所有赞助商、企业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

在制定2012年新的专业培养计划过程中,我们将课程体系与国际化接轨,提高了大学数学和基础科学的基本要求,在设计工程科目时,强化了将知识延伸到创造性的应用。在编写课程教学大纲时,特别强调了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列出教学的具体成效,必须明确地指出学完该课程学生能够与准则3中列出的学生成效的哪一条相对应,课程大纲还简短列出了该课程所覆盖的论题。

在学生成效方面,除了要求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求解能力之外,还加强了学生对职业和伦理责任的认知能力,有效的人际交流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如设计、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和组织完成实验的能力,工程活动对学生的影响等用具体课程进行了说明。

在涉及教职员工的权利和责任部分,具体阐述了在专业指导、评审、评价过程、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成效等方面教职员工所起的作用,并介绍了院长、系主任、课程负责人所起的作用。

在教学设施方面,介绍了参与专业的学生如何就工具设备、电脑资源和图书馆资源的使用接受到适当的指导。

3. 通过参加国际专业认证工作,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

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关键。学院目前开设了27门双语课程,其中2门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在参与评估工作的40多名教师中,双语教师几乎占了一半,他们都是参加认证工作的主力军。通过参与IEEE专业认证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师资队伍建设,凝聚、锻炼、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了解国际IEEE专业认证的内涵,学习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从国际化的发展角度重视专业建设,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为国际化办学提供了良好条件,也使得我们以后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更加规范可行。

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优秀教师必将进一步深化双语教学,从原版教材的选取、课程大纲的编写、课程内容的更新,电子教案的展示,教学方法的改进,均应按照IEEE认证准则提出的要求和格式完成,逐步向全英文教学拓展,实现与国际的全面接轨。

4. 通过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为办学国际化提供了可持续的保障机制

不断完善的国际化教学管理制度,为办学国际化提供了可持续的保障。通过本次国际IEEE专业认证工作,依据ABET认证准则与自评报告要求,针对“学生、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成效、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学校对专业的支持”等八个准则都进行了规范管理。我们也更加明确了有关资料的收集和保存,如教材、学生作业、实验报告、成绩单、试卷、试卷分析、平时成绩、毕业设计、雇主调查、毕业生调查、应届毕业生问卷,辅导员考核表、班主任考核表,各种思测加分、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加分、体育加分、文艺加分、先进班集体、优秀班干部、参加各种大赛的比例和成绩,参加全国考试的比例和通过率,转专业的人数和比例,学生评教等等工作实现常态化管理,还应保存重要会议记录、评估结果、意见建议以及它们是在哪里实施的等其他信息,为专业办学国际化以及今后进行国际、国内认证提供了便利和保障。

5. 成果推广起到一定的辐射和示范作用

在2012年5月召开的全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本科“通信工程”、“自动化”两个国家特色专业顺利通过国际IEEE专业认证专家评估,作为电信学院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在学校大会上进行了经验推广和交流。其他学院、兄弟院校也先后到电信学院交流取经,评估成果有了一定的借鉴作用。随着2013年6月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成员组织,评估成果的应用也将更加广泛。

以特色教材构建专业特色 第7篇

一、特色教材建设符合订单式教育的要求

职业教育在开展“订单式”培养必须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校企互补, 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 要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和修改、教学实施、专业技能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参与作用。这种培养方式, 特点是目标明确, 要求学生掌握的技术和技能很清晰, 教学具有针对性。要实施订单式的人才培养, 让学生学到新的技术、新的技能, 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载体———教材, 就必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必须特色鲜明。以《仓储与配送》的实训教学为例, 在东部沿海地区教学设备好的学校, 已经通过自动化立体货仓及电子拣货系统等先进设备开展仓储、拣货、配送等实训, 而西部地区由于设备落后还采用传统的仓储与配送形式。由于东西部差距较大, 统一使用同一种教材就明显存在不适应性。那么就必须结合区域经济、技术水平, 编写适应本区域经济、技术水平要求的教材, 适应本区域发展的需要。这样做能使人才培养更有前沿性和市场适应性。

二、特色教材建设对职教教师发展、推动教研水平提高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进行专业技术教材建设, 既有学科内部问题, 也有学科交叉问题;既有技术真实性问题, 也有技术革新问题;既有理论探索问题, 又有结合实践实际问题;既要考虑教材自身问题, 又要考虑教和学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和自己的特点。编写一本较高水平的教材, 要付出艰辛劳动, 使教师对教育教学有更多更深的领会, 能够有力地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从教学水平提高途径上, 职业学校专业建设要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开展特色教材建设。开展特色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

特色教材在帮助教师结合专业进行研究, 提高教学水平, 掌握专业系统性, 增强教材的针对性, 降低成本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如果一所学校教材的三分之一是有一定水平的特色教材, 并能随着专业技术发展而及时更新, 对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对专业建设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特色教材建设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 体现新

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应用, 在操作能力培养上更能结合企业和学校的实际

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订单式服务是针对部分企业和个别行业的。由于各企业的职业能力要求存在差异, 使得一些职业技能训练, 必须依靠特色教材建设才能实施。如汽车行业, 引进的流水线不同, 其操作规范就不同, 统一用一个标准或某个认证体系, 不能完全满足本地区各企业的要求。若职业学校成立相关的特色教材建设课题组, 由学校教师和部分企业技术人员、工程师等组成, 来共同参与完成有针对性的教材建设, 特别专业技能训练方面的教材建设, 以反映由于职业院校各自实训设备、实训基地条件都不尽相同, 由此而产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 必须加强特色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才能使职校教材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 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上要建立一支教材研发课题组, 把握专业动向和发展趋势, 及时跟上技术和工艺的更新。比如, 在工业发达国家, 模具工业已经大量采用CAD/CAM/CAE/CAPP技术进行模具结构设计、分析和制造, 而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大多处于试制或空白状态, 所以六部委将数控技术应用作为紧缺专业加强建设。在专业建设过程中, 东西部的“时差”是多少?用同一类规划教材能不能满足就业的需求?培养的人才怎样才能符合当地的需要?这些都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此, 各职业院校都要研究这些问题, 进而开发特色教材。

特色教材还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层次。根据学校在社会、行业中的影响程度和知名程度, 一般来讲学校招收的学生整体水平是比较固定的, 吸引的生源群体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层次。学校训练的技术并不是越高越精, 越会越好, 要看实施教学的教师水平和接受训练的学生水平。开发特色教材能更好地解决因材施教这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四、完善特色教材建设的管理制度

开展一定量的特色教材建设, 要保障质量就必须有配套的操作流程。通过一套有效的管理、监督办法, 来推动特色教材建设, 逐步提高特色教材的水平, 进而写出一些有影响力的、可以推广使用的教材。

首先, 作为职业院校, 要将特色教材开发作为院校级课题进行立项, 成立特色教材研发课题小组, 并且给予一定经费支持。课题小组的组成以教师为主, 吸收企业、行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工程师等直接参与, 加强现场经验的吸收, 采集更多的现场问题, 获得生产实践中的技术要求, 保证教材开发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注重职业的操作特点。

其次, 课题完成后, 由课题管理职能部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审核, 提出修改意见, 进行完善和补充, 对特色教材进行使用前的监督。同时, 建议有关教育行政部门, 在组织教材建设时, 提出该教材编写大纲, 由各学校或多校之间自行联合编写, 然后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下进行招标, 择优推广, 将优秀的特色教材为大家所共享。

职业教育的特色教材建设, 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教材建设, 对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对特色专业建设等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当前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呈滞后局面, 许多职校教材内容陈旧, 缺乏科学性、针对性, 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部分教师自编讲义时, 又缺乏研究性, 往往以作者个人理解为主, 编写的讲义存在质量问题。因而, 只有将特色教材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部分来认识和管理, 才能满足中职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创建特色专业培养航空人才 第8篇

关键词:特色专业,航空人才,培养

一、前言

在新环境下, 开展航空人才培养时, 应该首先对航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 在此基础上, 加强对航空企业的合作, 全面培养航空人才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并对航空人才的综合素养进行全方位培养, 这样才能满足航空企业的发展需求。

二、当前航空企业对空乘人员的素质要求

航空人才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到航空企业在市场的占有率, 因此, 对航空企业而言, 会对航空人才有很高的素质要求, 具体有几下几点: (1) 拥有良好的外在形象, 对于航空人才, 其外在形象不仅包括外貌, 还需要做到气质优雅、站姿高雅、富含亲和力, 文明待人; (2) 拥有丰富的知识, 对于航空人才, 需要掌握的知识有很多, 如航班在飞往美国时, 航空人员需要了解美国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国家概况等, 同时航空人员还需要掌握关于飞机的一些知识, 如紧急情况的处置、飞机设备等; (3) 拥有良好的英语水平, 在全球经济化的今天, 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越来越紧密, 而英语是世界上应用最多的语言, 因此, 航空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英语水平, 能熟练的与旅游进行交谈; (4) 拥有良好的沟通技巧, 对于航空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 能在不同的环境下, 灵活的应用沟通技巧与游客沟通, 如对于第一次乘坐飞机的乘客, 使用什么样的沟通技巧;对于发脾气的旅游使用什么样的沟通技巧, 都是航空人员需要掌握的。

三、当前航空人才培养的难点

1. 相关硬件设施不足

航空服务专业是近几年新兴的一个专业, 而在开展航空专业教学活动时, 需要一定的硬件设施, 这些硬件设施的造价比较高, 学校受资金、场地等因素的限制, 无法为航空专业教学活动提供充足的硬件设施, 这就对教学活动的开展造成一定影响, 从而影响到航空人才的培养。

2. 实践教学有待加强

在新环境下, 社会各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 学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必须加强实践教学。而对于航空服务专业, 开展实践教学的要求比较高, 学校无法拥有自己的飞机, 这就导致航空人才培养只能停留在理论层次上, 而在航空企业实习中, 航空公司只招收几个学生, 这对整个专业的学生而言, 可谓杯水车薪, 根本不能解决问题, 实践教学的不足, 严重影响到航空人才的培养。

四、创建专业特色培养航空人才的策略

1. 以企业为依托, 创建特色专业

在培养航空服务人才时, 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以企业为依托, 打造特色专业, 从而全方位对航空服务人才进行培养。学校应该加强与航空企业的联系, 了解航空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 针对性制定教学内容, 以此满足航空企业发展需求。其次, 学校应该在教学计划中, 增加专业知识实习计划, 安排学生在接受过保密教育、技安教育之后, 对航空企业进行参观实习, 在实习过程中, 由航空企业安排的校外实训兼职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飞机知识讲解, 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飞机的各种知识及服务知识。学生在实习结束后, 学校可以让学生根据实习情况, 写一篇实习总结, 这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实习过程的映像, 另一方面还提高了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学校在进行理论教学时, 应该坚持“必须和够用”的原则, 注重对基本概念的讲解, 针对性的安排一些与航空服务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 加强实践教学, 以此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对于一些实际工作应用不多的教学内容, 学校应该适当的删除, 从而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合理, 学校应该加强与航空企业的沟通, 根据航空公司用人需求和学生毕业工作情况, 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在设置教学课程体系时, 学校应该组织专业的教师团队、航空企业工作人员、相关专家等共同协商, 精简教学内容, 加强实践教学, 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利用企业资源安排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提高航空服务人才综合水平的重要手段, 由于学校本身缺乏相应的航空实践教学设施, 因此,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 合理的设置实践教学活动, 以此保证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例如在学生达到航空企业后,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 航公企业可以安排学生与部分游客进行沟通, 这样学生就能在实际交流中发现自身的不足, 从而加以改进, 此外, 学生与游客的交流还能扩展学生的视野, 有利于学生综合水平的提高。此外, 学校也应该积极的构建航空服务实训基地, 建设航空模拟客舱、化妆室、形体室等, 组织学生进行航空服务实践, 以此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目的。

五、总结

在新环境下, 航空企业对航空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 学校应该加强与航空企业的沟通、联系、合作, 加强特色专业的建设, 全面培养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并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规范学生日常行为, 对学生个性化发展进行有效指导, 以此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振国, 孔令波, 王玉湘.创建特色专业, 培养航空人才[J].中国培训, 2011 (08) :29-30.

[2]张丽媛, 范晓航.航空经济背景下的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J].管理工程师, 2015, 20 (04) :72-75.

特色专业 第9篇

为了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设进一步适应本地区的城市化及经济发展的需求, 推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环境艺术专业教育应以教育部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指导, 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为主导, 锐意创新,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德艺双馨的高技能艺术设计人才。

1 构建专业与职业有机对接的环境艺术设计特色专业

围绕环境艺术设计特色专业的建设, 强化了专业内涵建设的力度,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不断进行探索和调整, 从基础、技能、技术、理论和专业设计的教学改革入手, 将上述内容以项目引领整合教学包, 并渗入职业能力的培养, 大力开展职业素质的教育, 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同时, 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形成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

1.1 大基础平台与小专门方向

为了使专业培养与学生就业能够良好对接, 环境艺术专业应研究企业相关岗位分类、专业岗位分布及工作流程、工作内容, 分析职业岗位与专业内涵的关系, 细化专业方向, 使专业方向与岗位对接, 进一步为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就业创造条件。

环境艺术设计属实用艺术设计范畴, 工作全程涵盖艺术创造、工程管理等多方面内容, 工作岗位设置多样, 因而采用大基础 (艺术基础) 逐步过渡到小方向 (专业方向) 的教学方式能够适应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同时也贯彻了“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在有限的专业空间内逐步调整和发展, 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 提高学习兴趣。

1.2 项目串联课程包——课程系统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根据行业发展要求, 确定了以“工作室制”教学为载体、“大专业基础平台向小专门化方向”进阶的培养模式。试行“主题+项目”教学法, 围绕“大专业基础平台、小专门方向”的课程进阶形式, 以“工作室制”为基础, 实施“项目+主题、真实场景、团队教学、顶岗实习”的教学改革。

环境艺术的专业教学过程即是学生体验环境艺术行业工作的过程, 并通过过程学习专业。教学采用引进企业的实际项目和虚拟项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围绕主题或项目, 以主干课程为主线, 穿插次干课程和理论讲座、实践实训, 组织专业课程群 (包) , 并详细设计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通过分阶段授课, 学生感受了企业工作过程, 了解了工作所需要的知识, 明确了专业方向, 提高了教学效率, 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大大加强, 教学成效更加突现。

1.3 优质教学团队授课——成分多样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实际经验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合理调配教学团队资源是顺利开展项目教学的充分保证, 教学团队的选择依据项目生成。围绕项目, 团队处于动态存在与任期稳定的交替之中。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提倡“协同作战、能分能合、功能互补、共同成长”的团队精神。

1.4 真实工作环境, 真实项目课程——产学结合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就业环境, 教学过程中将产学研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 将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完全对接, 建立具有企业运行模式又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的环境——环境艺术设计模拟实训场所, 模拟实训场所引进多家合作企业, 分设多个事务所, 每个事务所都有定向的项目课题和课程内容。环境艺术专业应积极探索将产学项目引入专业教学的方法, 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和真实项目中学习专业知识, 直接参与真实项目的设计投标、设计实践和工程实践, 从而达到学习中有工作内容, 工作中包含专业学习, 将学习和工作融为一体。通过实际项目设计操作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加强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 使他们从毕业到就业真正达到零距离。

1.5 教学机制的变革——突破现有管理机制

规范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改革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控制授课过程、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围绕项目+主题的教学改革, 运用“工作室制”的教学培养模式, 必须严格按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教学的全过程, 科学分配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实训课程的比例, 更新授课方法, 优化课程的结构, 把握和控制好课程设计、学生选课、教学进程、阶段考核、能力测评、终端评估等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

1.5.1 课程设计科学化

始终坚持以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项目+主题”作导引, 精心设计课程, 组织实施课程过程, 对每个“项目或主题”做认真分析, 针对项目的特点及特殊性进行课程优化设计, 排出相应课程群 (课程打包) , 制订详细的课程计划, 设计教学实施的程序, 推敲教学方法, 对每一个“项目”课程, 都要制定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 并精心组织实施, 同时还要设定评价方法。

1.5.2 学生选题职场化

为适应专业发展、满足行业需要, 应充分依托小专门方向与设计事务所 (工作室) , 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的自主选课制度。学生的大基础平台课程达到专业要求后, 可根据自身特点与兴趣爱好选择与其相适应的专业方向, 再进而进入小专业方向, 在相关设计事务所 (工作室) 学习和工作 (顶岗实习) 。在选课的过程中, 一方面是学生选专业课程, 也是选教师团队, 另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选择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能动性, 增强市场意识、强化职业素质培养, 同时提高教师的责任心, 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1.5.3 教学方法多元化

在课程设计上, 将“次干课程”与主干课程综合、渗透、交织、相融, 将单门课程同组于一个层面, 循环反复、螺旋式上升。在教学过程中, 每个环节都包容了理论和实践内容, 既注重技能与创新的训练, 又注重专业知识积累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教学手段多样化。在每个学期形成若干课程环, 围绕一个主题或项目重点解决一到二个层次的设计问题。强调课程实验、能力实训、企业实习三位一体, 循序渐进, 逐步深入。

2 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应研究行业特点, 明确高职环境艺术设计培养人才的位置, 细化专业方向, 使专业与职业有机对接。根据行业企业的职业分类和岗位特点, 着重研究本专业与职业岗位的关系。通过调查企业专业岗位的分布和工作流程及内容, 寻找适合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培养方法和模式。

参考文献

高等院校特色专业创业探析 第10篇

一、问卷调查及分析

(一)调查目的

问卷在于通过调查收集被调查者对本校课程的满意程度及意见,创业的认知,将来从事工作的意愿,创业意向,创业经历,创业培训需求等相关的信息,问卷共25 题。

(二)样本选择及样本量

问卷分两部分,共发放问卷890 份,回收问卷848 份,有效问卷819 份。一部分是4 个高校特色专业的不同年级学生,发放问卷648 份,其中云南农业大学467 份(茶学、茶艺、花卉、烟草),昆明学院专业53 份(茶学),福建农林大学90份(茶学)、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职业技术学院38 份;另一部分是云南农业大学非特色专业的不同年级学生,共回收有效问卷171 份。

(三)调查数据及分析

1.工作意愿。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1.4%的学生今后愿意从事茶叶种植的工作,25.5%的学生今后愿意从事茶叶加工工作,30.2%的学生今后愿意从事茶叶买卖的工作,18%的学生今后打算从事与茶叶无关的工作,并且有19.2%的学生要从事其他的工作。昆明学院的调查数据也同样如此,茶叶买卖这一工作是学生们普遍想从事的工作,占32%,但今后打算从事其他工作的数据跟茶叶买卖的数据相同,茶叶种植工作占的比例较低,仅有8%。从福建农林大学的调查数据来看,今后从事与茶叶无关的工作占27%,高于茶叶买卖工作。同样,茶叶种植工作占9%,所占百分比最少。

2.就业思路及意向。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三个年级的被调查数据显示,茶学与茶艺两个专业的学生创业想法普遍一般,其中,2012 级茶艺专业有强烈创业想法的比例略高于其他几个年级。被调查者中只有少部分的人没有创业想法,这说明,大多数的学生对创业还是充满渴望的,但是苦于没有学习的机会,这一点从被调查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可以看出。在“创业单位”选择这一问题上,我们发现,在这些被调查者中选择较高的是自己创业和事业单位,企业和互联网创业相对较少。

3.创业经历。从下页图1 可以看出,有过创业经历或创业实践的人数较少,云南农业大学有27.12%的学生有过经历或实践,福建农林大学有30.85%的学生有过创业经历,昆明学院的被调查者中仅有16.98%的学生有过创业经历,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大致是因为学校的创业教育等课程发展以及校园内创业训练等还不够完善,没有在学生身上起到促进的作用。

二、高校特色专业创业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培养及创业指导

下页图2 显示,3 所高校的被调查者中,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大学四年应该安排专门的训练创业能力的课程和实践,其中昆明学院的比例占到了98.11%。

(二)选择创业单位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希望(曾经)创业单位是哪儿”显示,参加本校创业园或实践训练的情况,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比例高于热作学院占22.46%;事业单位、自己创业以及企业的比例热作学院高于云南农业大学分别占36.84%、42.11%和26.32%;在网络营销等创业方式上热作学院的比例是0。高职类院校和本科院校的特色专业大学生在创业单位的选择上主要是自己创业,其次是事业单位。但是在参加本校创业园或创业训练的问题上,本科和高职类院校的学生表现得并不是十分积极,尤其是高职类院校的本校创业训练率要低于本科院校。

(三)家庭因素影响创业

家里是否重视或支持大学生的创业训练和实践这一问题上来看,我们根据对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的3 个年级专业对比显示,除了2013 级茶学专业选择家里非常重视自己创业训练与实践的较多,其他几个年级的被调查者均认为一般重视。这就说明,当前我国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导致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孩子的溺爱教育十分严重,一些家庭甚至认为孩子毕业后有无工作无所谓,就连让他们毕业后尝试创业的想法没有,这也是我国教育体制的一个问题。

(四)特色专业与普通专业创业情况

根据调查“曾经创业内容是否与专业学习内容”,可以明显地看出,无论是特色专业还是普通专业,被调查者的数据明显显示曾经创业内容与专业学习相关,其中特色专业茶学和茶艺占63.86%,普通专业环资和农科占55.79%,创业内容与专业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上,特色专业比例较高。选择“没有”关系的,普通专业的则高于特色专业。

三、结论

从被调查的四所院校存在的问题来看,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在学生创业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云南农业大学、昆明学院和热作学院的绝大部分特色专业大学生曾经的创业实践经历都是在校外进行,而福建农林大学绝大部分特色专业大学生曾经的创业实践经历都是在校内进行。这就说明,云南省高校需加强特色专业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及特色专业创业课程的开展,供特色专业大学生积累创业知识和经验。

通过创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未来创业的能力,避免自己在今后的创业道路上少走弯路,是成功创业的有效途径。无论本科还是高职院校,学校都应开展具有特色的创业训练,且课程不易过于枯燥,要以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和认同为根本出发点,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对本领域的创新创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实现创业促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目标。

摘要:针对农业高等院校特色专业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工作意愿、创业意向及经历、创业培训需求等方面,进行调研走访,找出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对于促进我国高等院校特色专业学生的创业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特色专业,创业,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李艳利.高校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路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2,(1).

[2]冉千里.以特色专业奠基以创业带动就业[N].西部时报,2008-08-19(014).

[3]赵雪妮.云南省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现状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财经类院校与特色专业概述 第11篇

一、财经类院校总体状况速读

填报高考志愿是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因素,首当其冲的是学校的选择。按照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教育统计数据《普通高等学校规模》划分,国内本科院校分为12个类别,即综合、理工、农业、林业、医药、师范、语文、财经、政法、体育、艺术、民族院校,以2009年12月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校数》统计数据为准,在我国现有的2200多所普通高校中,财经类院校目前有237所,其中大学、专门学院有110所,专科学校127所。

目前我国大学的办学层次大体上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型、职业技术型三个层次。财经类院校权也以此来进行分类:

1.研究型

研究型财经类院校属于国家级重点大学,在110所财经类本科院校中,属于“211工程”院校均在此类,分别是: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共5所。这些大学建校历史较长,办学条件好,经、管、法、文、理、工学科门类相互配套,师资力量强,本、硕、博点齐全,以培养研究型高级人才为主,培养研究生的比例较高,录取批次均为本一批次。

2.教学科研型

教学科研型财经类院校属于省部级重点院校,以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并重,录取批次的重心基本上呈现出由本二批次逐渐过渡到本一批次,有的已是全部本一批次。按办学历史来分,一般又有两种类别:一类是建校历史在50年以上的大学,例如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这些大学办学条件较好,经、管、法、文、理、工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师资力量较强,培养研究生的一级学科办学史一般在8~10年以上;另一类是建校历史在50年以下的院校,这在110所财经类本科院校中占大多数,这些院校为后起之秀,研究生教育处于起步阶段,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国家级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一般不超过3个,学科支撑与配套正在发展中,但专业少而精。

3.职业技术型

职业技术型财经类院校多属于高职高专学校,录取批次以专科为主。例如: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等,这些学校大多在专科学校基础上可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面向基层、生产和服务管理的高职类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

二、财经类院校专业总体状况速读

填报高考志愿最后的落脚点是选择专业,就专业的学科门类和数量来说,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统计,本科学科共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个门类,下设71个二级类、249种专业,如果加之专业方向及专科专业,摆在考生及家长面前的所涉专业成百上千,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内涵属性及就业方向均不相同,且还在不断发展扩大之中。

从本科学科门类上来看,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11大门类中,绝大部分财经类院校所属学科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这六个门类之中,其中基本上以经济学类、管理学类为主干学科,以法、文、理、工学科为辅助支撑学科。而在哲学、历史、教育学、农学、医学这五大门类的学科设置较为少见。

从具体专业设置上看,财经类专业主要包括经济学、贸易、财政学、审计学、会计学、金融学、保险、审计学、工商管理、商品学等经济管理类专业,在金融、财务、法律、税收、市场营销、管理等知识方面涉猎较多。这些都是财经类院校的专业强项,其国家级、省级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基本上都在此所属之列。

“你们学校哪个专业就业最好”是咨询的热点话题之一,要读就读底蕴深、有特色的专业也是众人的共识。截至2009年11月底,教育部、财政部共批准了五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在财经类院校中,其中“211工程”院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在6~10个,有的已超过10个,例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省部级重点院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一般多在3~5个之间,有的已有7个,例如东北财经大学。办学历史较短的地方财经院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一般不超过4个。具体参考数据如下:

就财经类院校之间内部比较而言,尽管在办学层次、培养水平、专业特色、录取批次之间有差别,但和当地农、林等其它类别院校在同批次录取时,财经类院校录取分数基本上一直是居高不下,众人的共识很简单:阳光总在风雨后,金融危机是暂时的,学好本领才是永恒的。科学、稳健地发展经济,需要成熟的经济学、成熟的经济和成熟的财经人,财经类专业的就业前景总的来说还是看好的。眼下考生要紧的是结合实际瞄好专业,脚踏实地学好本领、打好基础,以便机遇来临时能脱颖而出。

特色专业 第12篇

一、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

(一) 蔗糖业

广西是中国最大的蔗糖生产省区, 从1992年开始至今蔗糖产业总体规模一直保持全国第一, 目前产糖量已占全国的50%以上。植蔗已成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自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 广西地区蔗糖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2008/2009年榨季糖料蔗种植面积达1600万亩, 总产量8008万吨, 产糖量763万吨, 分别比2000/2001年榨季增加867万亩、5210万吨和421万吨, 实现了种植面积、总产量和产糖量的快速增长。目前, 蔗糖生产已经成为广西大部分市、县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据不完全统计, 2010年全区糖蔗业覆盖56个县 (市、区) 、749个乡镇, 蔗农人口1200万人, 全区49个贫困县中有36个县主要依赖种植甘蔗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糖料蔗总产占广西地区主要经济作物总产的70%以上, 商品率高达98%, 种蔗已经成为广西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二) 木薯产业

广西是中国最大的木薯生产省区, 近年来全区木薯年种植面积500~600万亩, 占全国木薯种植积60%, 产量占全国产量的70%, 广西有良好的木薯加工业基础, 是我国木薯淀粉生产的最大省份, 年产量为46万吨左右。现有木薯淀粉加工企业120多家, 占全国木薯淀粉产量的69%, 还有木薯酒精加工企业20多家, 年产量达20万吨以上, 居全国前列。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在《广西建设燃料乙醇基地实施方案》中提出, 在“十一五”期间为广西在优势区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加工企业, 包括中粮广西生物质能源公司五期共10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隆安县10~15万吨/年高纯度食用乙醇、无水乙醇项目、天昌公司10万吨/年燃料乙醇项目、明阳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万吨/年变性淀粉项目、蒙山县15万吨/年变性淀粉项目以及右江河谷地带大型淀粉、酒精项目等。木薯已成为广西生物质能源开发中的最重要的作物。随着木薯深加工技术研究不断深入和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 木薯生产将为继蔗糖业之后一个重要的产业, 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 桑蚕业

桑蚕业是广西新兴的一个特色优势产业10]。近几年来, 广西利用“东桑西移”的历史机遇, 把桑蚕业作为新兴农业优势产业来抓, 使全区桑蚕业发展迅速, 全区桑园面积从2000年的30万亩猛增到2010年的200多万亩, 2006年广西蚕茧产量达到18.57万吨, 占全国总产量的30%左右, 总产量超过了连续10年业内排名第一的江苏省, 稳坐全国第一把交椅。2009年, 广西全区桑园面积191万亩, 蚕种饲养量458.6万张, 蚕茧产量17.29万吨, 居全国第一位2009年, 广西蚕茧平均价格为22.13元/公斤, 蚕农售茧收入38.26亿元, 同比增长约35%。全区养蚕农户82万户, 年养蚕收入超万元的有17.74万户, 其中, 年养蚕收入超5万元以上的有5560户。我区桑蚕业成为继甘蔗产业之后又一重要的优势农业产业、我区农民增收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围绕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 建设农学特色专业

(一) 围绕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 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建立与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适应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要, 建立培养目标、规格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 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广西, 立足广西, 面向全国, 服务“三农”, 围绕广西蔗糖业、木薯淀粉酒精产业、桑蚕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 建立“种植—加工—经营”型、“技术创新—技术开发—技术推广”型、“农学与工学结合”型等多种与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1.“种植—加工—经营”人才培养模式:

“种植—加工—经营”型农业技术人才是广西农业发展需求量大, 分布面广的一类实用型农业技术人才。近年来广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种植—加工—营销”一体化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 既有农作物种植、加工技术, 又有农产品营销能力的农业技术人才, 是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根据农业和农村发展急需专业人才需要, 在培养学生过程中, 有针对性地强化农作物种植和农产品加工技术, 注重农产品营销技能培养。

2.“技术创新—技术开发—技术推广”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培养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开发和推广的技术人才, 为广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3.“农学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在学校学习农作物种植技术, 到工厂学习农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例如学生在学校学习甘蔗、木薯的栽培技术, 到糖厂、淀粉厂实习可以了解制糖、淀粉、酒精加工技术。

(二) 地方特色学科建设与特色专业建设有机结合, 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

广西地处热带、亚热带, 植物资源极为丰富, 甘蔗、木薯、桑蚕等热带亚热带作物产业发展优势突显, 潜力巨大。亚热带作物遗传育种与栽培是广西重点建设发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学科。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学科优势, 把地方特色的重点学科建设与特色专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 充分利用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 开展本科生实验教学, 建立本科教学与重点学科、重点实验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机制, 鼓励本科生到重点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 提升专业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 建立务实高效的校企联合办学机制, 提高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蔗糖业企业集团、木薯淀粉、酒精企业集、木薯生物质能源企业是广西特色优势产业的火车头。广西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需要怎么样的专业技术人才?如何有效培养?企业最有发言权。因此, 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与企业联合。建立务实高效的校企联合办学机制。通过校企联合办学, 一方面可使学校更好地了解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专业人才培养更适合企业的要求。另一方面, 可以充分利企业的设备和资源, 为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服务, 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 产学研结合, 拓宽特色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特色专业要为地方特色产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产学研结合是拓宽特色专业人才培养途径的有效措施。通过产学研结合, 学校与农业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企业、农业生产单位广泛联系, 在校外农业科研院所、农业推广部门、企业、农场等到生产单位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每年学生到这些单位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创新实践。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和资源为学校办学和人才服务。同时, 通过产学研结合,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社会, 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 改革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建成一支高水平兼专结合的资师队伍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 特色专业要培养出高质量专业人才, 必须要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必须改革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打破“唯学历论”的框框, 建立以水平、能力为重的用人机制。围绕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 在国内外重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业企业聘请相关的学术水平高、工作实践经丰富的优秀专业技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 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兼职结合的高水平优秀资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楼林燕.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探讨[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10, 27 (2) :111-114.

[2]于仲安, 梁建伟.地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8) :36-38.

[3]杨玲玲, 高军礼, 等.自动化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的若干问题研究与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0 (7) :201-202.

[4]顾爱萍.建地方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文教资料, 2010, (28) :1690-1692.

[5]张春庆, 赵延兵, 等.关于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山东农业教育, 2010, (2) :1-3.

[6]覃泽林, 陆宇明.广西甘蔗糖业产业创新平台组织体系构建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 2010, 41 (9) :1014-1017.

[7]覃家法, 黄宝中.金融危机下的广西蔗糖业发展状况及对策探讨[J].广西蔗糖, 2010, (1) :58-60.

[8]曹春梅.发展木薯产业是广西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3, (9) :18-20.

[9]王耀钰, 谢发明.广西发展木薯产业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 (下半月) , 2008, (5) :12-14.

上一篇:Linux安全性分析下一篇:数字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