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与转换范文

2024-08-01

积累与转换范文(精选4篇)

积累与转换 第1篇

一、会计学习成果转换与积累制度建设必要性分析

当前我国会计人员众多, 到2013年, 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数已超出1400万之众, 但是总体素质不高, 素质结构失衡比较严重,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职称层次较低, 中高级专业职称人数不多。据全国会计职称考试委员会的统计资料显示, 至2013年底, 我国获得会计职称的人数共计484万, 其中初级职称326万, 占比为67%;中级职称的有146多万, 占比为30%;高级职称的12万人, 占比不到3%。二是获得较高层次职业 (执业) 资格证书的会计人员比较少。据全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统计资料, 至2013年底全国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人数只有25万, 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整体学历学位水平较低, 根据中华会计网校的调查数据, 到2013年, 我国会计从业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不到40%, 而专科以下学历 (不含) 占49%。四是大多数会计人员对会计专业领域的知识更新还有待提高。近几年我国陆续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小企业会计准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关于印发银行业扩展分类标准的通知》等一系列会计规范制度, 形成了会计、审计、内控和信息化四大会计标准系统为主体的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标准体系, 基本实现了会计规范的国际趋同, 而且会计趋同工作还在持续中。与此同时, 2013年3月26日财政部印发了《全国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养工程提升计划实施方案》, 旨在推动会计队伍的高层次建设, 因此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是会计行业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

正是基于以上问题, 为会计专业能力框架下学习成果转换与积累制度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现实背景。低学历但高职业 (执业) 资格且有相应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绩的会计人员期待提高学历学位, 比如2013年信息中显示中国百强会计师事务所中的19748名注册会计师专科及以下学历的有4937名, 其中占比在25%左右, 其他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其他会计从业人员中的该比例更大。而大多数低学历高职业 (执业) 资格的会计人由于年龄较大、时间不太充裕而不能参加现有的学历学位教育。与此同时, 对那些已经完成了学校学历教育的会计人员, 也存在终生学习的需求。因此, 对于会计行业而言不可能通过一次教育得到终生所需要的知识, 会计人员不仅存在会计职业资格考试的压力, 还有提升现有教育层次的渴望, 但是目前代表职业能力的会计资格证书与学历教育之间的割裂, 影响了他们的后续深造, 造成了会计人才建设和提升会计人才素质的现实障碍。因此如何超越学校教育的范畴, 为会计人员的不同学习需求提供机会, 实现学习成果的互认、积累和转换的衔接机制具有现实意义。

二、会计学习成果的互认、积累与转换模式

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工作实践中, 会计职业 (执业) 资格证书制度是衡量会计人员专业水平的主要考量机制, 因此, 将已取得的会计职业资格证书与开放教育中的学分兑换, 是较为便捷的成果转换模式。如可以考虑将助理会计师资格证书与大专学历建立对接转换机制;将会计师资格证书与会计本科学历形成对接转换机制;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与研究生学历形成对接转换机制等。在对接转换机制中实行相关课程的免试或课程内容模块化或微格化进行填补式教学, 如可以将助理会计师考试课程在“学分银行”大专学历教育中予以免试或模块化、微格化;将会计师考试课程在“学分银行”本科学历教育中予以免试或微格化。这种以会计职业资格为基础的转换机制, 是建立在专业胜任能力框架下来认定的, 它以会计工作岗位为导向, 衡量会计人员是否具备会计岗位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专业素养, 将会计职业资格考试课程与会计开放式学历教育课程实施互认和转换, 搭建一条职业 (执业) 资格证书与开放式教育相通的立交桥, 节省了会计人员接受后续教育的成本。但是, 基于“学分银行”开放性的特征, 有必要建立一个权威、科学的认证转换系统。本文结合会计专业的行业特点, 根据《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认证标准制定指导手册》, 通过建立专业胜任能力框架下的认证单元来确定会计岗位群中不同岗位的认证单元及对应的学分, 以此来衡量会计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转换, 为会计开放教育建立一种通用的行业能力认证机制, 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积累、互认与转换制度。其转换模式如图1所示:

三、专业胜任能力框架下会计学习成果转换与积累制度建设程序

(一) 针对会计职业环境进行岗位与工作分析

会计岗位工作分析是对会计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 目的在于掌握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 以及完成岗位任务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具体过程包括:第一是工作目标分析, 即将会计岗位群的各个岗位划分为若干个职责, 再将每一职责确定具体的工作目标, 从而确定对应于各目标的综合能力;第二是工作任务分析, 根据工作目标明确具体的工作任务及对象, 分析相应会计岗位应具备的专项能力, 并通过文字表述使其成为可操作的具体要求, 包括:所涉及的步骤或活动、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涉及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素养等。如财产物资、往来款项、成本、税金、损益等业务的会计处理及财务报告编制工作是会计核算岗位主要职责, 行业人员要胜任会计核算岗位就应当能对资本的筹集、生产的准备、生产、销售及财务成果的分配等资金业务进行账务处理和涉税处理, 具备薪酬、财产物资、成本等核算及财务报告编制等专项能力。

(二) 确立胜任会计岗位的专业能力

会计职业作为一个传统而又不断成长的管理职业, 就其专业胜任能力的内涵而言,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IFAC) 认为:专业胜任能力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 是指能够在一个真实工作环境中按特定标准承担工作角色所应具备的能力;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 (CGA) 也认为:专业胜任能力是指能够有效履行特定职业角色而必须具备的知识、技巧、才能和行为的总和;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CICPA) 则认为:专业胜任能力是指能够在实务工作环境中按照设定的标准完成工作任务的专业素质。综上所述, 本文认为, 会计专业胜任能力是指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岗位所需的个体能力, 是由个体的专业知识、技能及品格要素组成, 并作为有机整体综合发挥作用, 是从业人员能够胜任该项职责所应具备的水准。

为推进会计职业的发展, 2003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IFAC) 陆续发布了涉及会计专业能力框架的准则。按照会计专业能力框架相关准则, 专业能力应该反映行业对会计职业的资格要求, 并按层次将能力框架分为专业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 这为会计开放教育的实施提供一个有效的行为规范。哪些应当纳入会计职业的专业能力, 其标准的开发首先要规定与工作地点相关的能力模块, 并根据不同的模块设定能力单元, 然后就每个能力单元确定具体工作目的、内容和能力要求, 对每个专业能力给出具体评价指标, 并指明评价范围和评估方法。本文基于会计职业的不同方向, 构建会计专业胜任能力框架, 具体包括:第一, 会计核算监督能力。是指熟练准确地对审查后的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并实行对会计信息的适时审查和监督以确保其真实可靠。第二, 税务处理能力。熟悉国家的税收法律制度, 掌握各项税费的计算和核算, 对于会计业务中的涉税问题能熟练解决, 并能积极实施税务筹划技巧。第三, 财务软件应用能力。具备财务软件应用能力可以弥补传统手工记账式会计的不足, 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第四, 财务分析能力。财务分析是对财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剖析, 旨在通过财务指标的技术分析, 洞察企业的资金运营情况, 为信息使用者的预决策提供相关信息。第五, 专业判断能力。专业判断能力是指根据法律法规和会计惯例等标准, 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环境及企业自身特点, 运用专业知识对复杂的或不确定的经济事项进行辨识和审查, 并作出处理决定的能力。第六, 专业创新能力。社会的发展对于各行各业都提出了创新的要求, 在会计行业中包括对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等工作的变革与创新, 适应社会需要去改革和完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 创造有效的内控制度。

在上述专业胜任能力中, 会计核算能力、税务处理能力、财务软件运用能力和财务分析能力是会计专业的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 专业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属于拓展能力。其框架图如图2所示:

(三) 构建专业胜任能力框架下的会计岗位认证单元

认证单元是通过岗位工作分析归纳出来的, 作为行业岗位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单元, 颗粒度大小以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或能力表现为主要参考。根据《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认证标准制定指导手册》一般需控制在1学分 (16-18课时) 的内容量。认证单元中包含该单元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运用, 同时需标明该单元的编码、应用范围、考核说明。因此, 会计专业认证单元的来源类似于会计职业资格框架, 而不同的是, 会计职业资格框架是整体性的不可拆分的, 只有通过全部考核内容并取得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才能获得的学分鉴定证书, 而认证单元是就会计岗位的某项专项技能来确定, 各个单元之间虽互有联系却又是相对独立的, 只要满足某一个认证单元的全部要素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单元学分, 通过各个单元学分累计达到学习者所期待的成果, 有利于个性化地组合和对接。为建立行业学习成果的认证标准并制定认证单元, 本文基于会计岗位群的专业方向首先构建会计专项能力框架, 如表1。

其次, 结合上述会计岗位不同方向的专项能力确立各项能力所应当涵盖的专业内容, 即进行能力认证。基于能力框架中诸多的专项技能, 本文选取财务会计核算方向中的资金管理能力 (出纳岗位) , 参照《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认证标准制定指导手册》进行单元认证, 见表2至表4。

由以上分析可知, 各个认证单元根据岗位要求会派生出诸多要素, 包括适用范围、知识理解和考评指导。这些要素具体描述了各个岗位的认证单元内容, 确定了会计岗位应该达到的能力程度和知识水平, 构成能力单元的核心内容, 它确定了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能做什么, 并达到什么要求和达到的专业能力框架等级。当然, 在实际进行鉴定考核时需要提供满足认证单元要求的工作过程或成果证明, 便可获取学分并存入个人账户。

(四) 前期学习成果实行课程免修或课程内容模块化、微格化

对于先前已经获取的会计职业资格证书, 可以与颁证机构进行合作, 比照会计行业岗位认证单元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职业品格, 对于达到认证单元要求的, 开放教育机构应当承认颁证机构的资格证书, 将获取证书的专业课程转化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的学分, 少修或免修相关课程。

对于与会计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则可以采取课程内容模块化、微格化的教育形式。因为每个行业都具有不同领域、层次职能, 可以通过采取前期测试来了解持证人的会计专业水平, 并根据测试结果匹配适合的专业知识模块, 使每个模块都构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和技能, 并在模块领域中区分出层次, 进行小规模的微格教学, 在学习者完成学习、通过测试后, 可以直接获得该模块的学分, 达到开放教育课程的认证水准并积累、转化会计“学分银行”的相应学分。

(五) 兑换学分并获取学分鉴定证书

根据进入“学分银行”账户管理之前的学习成果, 学习者可以自己选择会计领域不同层次的模块进行学习, 并按照已完成的认证单元要求兑换学分。如, 学习者完成了出纳岗位三个认证单元的要求则可以获取“学分银行”中等级为“三级”的3个学分, 就能兑换开放大学出纳岗位能力三级证书。另外, 学习者也可以选择直接进行证书考试取得会计职业 (执业) 资格, 可以直接获得学分银行相应学历课程的学分。

四、专业胜任能力框架下会计学习成果转换与积累制度建设保障

(一) 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学习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目的, 学生较为被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建立会计专业胜任能力框架下学习成果的转换和积累制度后, 学习者可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通过制度中的认证单元的要求来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因此在该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秉承“教授学习”的教育理念, 引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动力, 实现时时学、处处学的目标。教师职能也要发生转型, 建设服务型教学队伍, 配备会计核算、成本计算、财务分析、财务管理、审计、税务申报等各个专业能力框架下的认证单元软件, 使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软件平台进行分享与交流学习心得, 师生借此记录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对问题各抒己见, 充分发挥能力框架下学习成果的转换和积累制度在学分银行运用中的教学优势。

(二) 倡导普通教育、开放教育与职业 (执业) 资格制度的协同发展

目前我国会计职业 (执业) 资格证书主要是政府颁发认可, 与普通教育和开放教育之间处于割裂状态。在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的建立过程中, 应当秉持普通教育、开放教育与职业资格制度的相互尊重、地位平等的宗旨, 力求职业资格证书与学术资格证书能够交叉获取、畅通转接, 使两种资格证书在升入高等教育的入口具有同等效力, 以便于社会成员在终生学习的理念中, 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层次和拓展专业方向, 力求普通教育、开放教育与职业 (执业) 资格相融合的趋势。

(三) 保持网络资源的发展优势

相比普通的教育模式, 学分银行制度主要建立在网络教学平台上, 如对先前专业学习成果的网络查询和认证, 利用多媒体和全媒体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检测, 包括利用MOOLD平台进行个性化的网上教学等。因此, 不断汲取国内外最先进的网络资源, 同时培养优秀的网络资源开发及使用团队, 保证学分银行建设中拥有强大的后台技术支持至关重要。学分银行在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占有方面应适应更加多样、复杂的教学环境, 以突出开放性、灵活性、全民性和终生性的特征, 满足学习者更加专业、目的性更强的多元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卢玉梅、王延华、孙静怡:《从资格框架看我国“学分银行”制度中学习成框架的建立》, 《中国远程教育》2013年第11期。

积累与转换 第2篇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研修员,日常工作围绕课程建设与改革,一线学习与实践也是必不可少,从一开始的茫然无措,到一步步实践思考中,我时不时会问问自己:学到了什么?专业上有没有什么进步?答案我想在工作积累、交流与实践中,在前人学者研究、总结与反思中。“风月是益友,读书乃良师”,虽未曾读到万卷书,但在笔墨文字间,解答了我心中诸多的困惑。

日前阅读了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香港学者罗厚辉编著的《课程范式的转换》一书,这本书探讨了前沿性的课程理论与研究的课题,关注课程统整、学科课程改革、国际间课程政策与课程改革展开研究。很多观点不仅局限于课程领域,具有普适性的推广意义。与大家分享几点收获:

一、转换与发展

世界当代课程研究已经超越普适性课程原理的建构,而转向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在学校教育的真实情境中探问意义,融入了不少具有时代发展意义的课题,如课程的全球化问题,人力资源概念对学校课程改革的.影响等。这种多元化的课程话语将回应急剧变革的世界带来的挑战,简而言之,课程改革是各国人才培养的新观念在课程领域的投射,是优化人力资源、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手段,其发展寓意不言而喻。

二、传统与现代

在全球化、地方化和个性化的现代化进程中,学习、课程和教学也是裹挟在其中,他们区别于传统学习模式的特征是什么?或许需要一场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从传统的“场所受限”的教育范式转向新的包括全球化、地方化和个性化的教育范式,在信息技术、网络、地方和全球资源以及实地经验和有效现实情境的支持下,课程的选择往往是混合的、交换的和互动的。这种新的发展是为了促进学生情境性多元智力发展以及使学生的个性化、地方化和全球化学习的发展机会最大化,也应该是课程设计的目的。

三、坚守与抉择

一味的摒弃过去,毫无戒备地接受国际课程改革的经验是值得商榷的,本书中梳理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改革轨迹,从整体性的视角考察东西方课程变革的全球趋势与本地情境。为了捍卫作为社会的未来公民的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未来公民必须学会在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下生存与抉择:终身和全方位学习成为不二之选。

四、实践与深思

课程改革要实现其目的,必须落实到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的层面,新课程不能通过教师的操作而落实到课堂教学?100多年前,杜威认真思索了社会对学校的挑战和需求,批判了传统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主持了芝加哥大学初等学校的教育实验,其设计和理论是他的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检验和应用,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过分强调直接体验社会生活,轻视理论和间接经验――书本知识的学习,这些误区是否我们可以避免,实践与反思才是对改革最好的检验。

积累与模仿 第3篇

关键词 阅读;写作;积累;模仿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良好的阅读能为写作提供语言材料的积累,能提供广泛的写作形式。我就想依托阅读这一有效形式,探求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让学生不再面“文”生畏。

1 阅读中积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公民教育,学生在语文教育中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东西是语言积累,它是公民必须具备的发展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积累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对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其中,阅读就是积累的有效途径。

1.1紧抓教材中的阅读积累:《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积累,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每学完一篇课文之后,课文中出现的好词、好句、好段,教师都要让学生加以背诵积累。学完一个单元课文之后,教师要让学生整理出自己认为的好词好句,专门摘抄到一个积累本上。在学生自己积累的基础上,教师还要经常想出一定的形式让学生巩固积累,比如举办“词语擂台赛”,请学生说说描写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词语分别有哪些,我想,学生不是为了积累而积累,而是为了运用而积累,而写作正是积累运用的有效体现方式。

1.2强调课外书的阅读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课外阅读就是学生语言积累的非常有效的方式。

其实,课内的阅读积累是非常有限的,关键还是靠学生的课外积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请学生拿出笔摘抄下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好篇,制作成一本自己的“采蜜集”。每个星期老师专门组织一次“品蜜会”,请学生把上周自己摘抄的好词、好句、好篇介绍给同学们,然后评出十佳“香甜蜂蜜”。也可以举办好书推荐会,请学生把自己看过的好书推荐给大家,引起大家阅读的兴趣。在班级中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的课外书互相传阅,俗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希望同一本书能在不同的学生身上产生不同的作用。

1.3明确生活中的阅读积累:生活中阅读的内容有很多,比如大街上的广告牌、电视中的广告词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的同学们有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有只勤于动笔的手,把生活中所看到的有意思的语言随时能用你的笔记录下它。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不但要学会用眼睛去阅读,更要学会用耳朵去阅读。随时竖起你那双善于阅读的耳朵,捕捉生活中人们口中那精彩的语言。

2 阅读中模仿——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阶梯

语言学习研究表明,儿童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模仿,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的知識贫乏,经验不足,模仿是他们的天性。当然,这个模仿学习的过程并不是囫囵吞枣似的,而应该是有的放矢的,有点及面的。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要抓准学生模仿学习的结合点,让阅读与写作有效地结合起来,让阅读成为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阶梯。

2.1选择生动句式:一篇好的文章,它应该是由一个个生动的句子,一个个恰当的词语组成的。在阅读积累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积累了若干个生动形象的词语,那么要怎样让学生将它们串连成一个个优美的句子呢?我们可以去寻找文章中描写得生动的句子,让学生照样子写一写。比如《爬天都峰》中有个句子,“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老师就可以借机请学生写一写:“啊,———这么美,———!”“啊,——这么深,——!”

其实,在阅读教学中的模仿句式练习,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要进行,而应该是有选择性的,抓住各种各样有特点的句式,比如说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反问句等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有就是运用了关联词的句子以及运用了好词的句子。通过好词好句的模仿练习,让学生渐渐地由句到写段,由段写到篇,运用由点及面的方式,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2.2寻找文章顺序:一篇文章的描写顺序是有很多种的,比如说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顺序、空间和地点的转移顺序等等,单和学生口头谈论什么顺序,学生可能听了半天也不明白,老师可以抓住具体的课文,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就是描写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景色,这篇课文就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描写的。那么,在学完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按时间的顺序写一写家乡的一处景物。

2.3把握文章结构:文章的写作结构也有很多,常见的就是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形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要根据不同的文章,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结构形式。比如,《秋天的雨》整篇课文是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其中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又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在明白了相应的结构关系之后,就可以请学生用总分总的形式去描写下秋天的声音,用总分的结构去描写下秋天的色彩,不但巩固了本单元的学习主题,而且学会了运用不同的结构形式。

如果没有阅读中语言的有效积累,写作将是无本之源;如果没有阅读中有效性的模仿,写作将是无根之树;就让我们以“阅读”为翅膀,让“写作”这只小鸟飞向它理想的高空。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积累与成功作文 第4篇

杰克。伦敦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成功离不开积累”,这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要想在学习上一蹴而就,成为大学问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在劝学中说的“积水成渊,积土成山,积善成德”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有的同学不注意知识的积累,正如人们常说的无志之人常立志,虽然花了很多时间在学习上,但收获却很少。到用时捉襟见时很难解决实际问题。

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多读、多记、多写、要有水滴成穿的精神,在阅读过程中要多积累些知识,努力提高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把知识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做到游刃有余,融会贯通。

正如邓拓说的,真正所谓成就,就是在前人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没有积累就什麽也谈不上,注重积累,不断积累才能扎下深厚的学问之根。我们要学习杰克。伦敦持之以恒,长期积累的精神,认真对待我们的学业,掌握一技之长,才能立足于社会。

2、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匡衡家穷买不起书。同乡有个富翁家中藏书很丰富。匡衡就去他家做工,却不收分文工钱。富翁感到很奇怪,问匡衡为什么?匡衡说:“我不想要工钱,只希望您能把家中的书都借给我读,我可就很心满意足了。”富翁听了,被他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上一篇:瓜熟蒂落下一篇:基因型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