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式教学微观经济学

2024-07-14

案例式教学微观经济学(精选6篇)

案例式教学微观经济学 第1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案例的分类,案例教学设计

微观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之一,学生对该门课程掌握的好坏将影响到其后续课程的学习。国内的微观经济学教材普遍存在着学起来枯燥的特点:大量抽象的理论,大片的数学公式推导以及几何坐标图形的展示。因此如何讲好、讲透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使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较为严谨的经济学思维,具备一定的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是摆在每一个经济学教师面前的课题。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微观经济学实行案例教学的意义及案例的分类

案例教学又称情境教学法,在多个学科中都有较为广泛的运用,如医学中的病例教学,法律上的判例教学等。案例教学通过对某个实际情景的描述,来引导学生对特殊情景或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济学理论是经济学家从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有着很强的实践基础。对现实经济现象的剖析和探讨能使学生产生亲切的感觉,从而使抽象的经济学理论、深奥的数理推导变得丰满,使经济学从黑板上、书本中走到现实中来。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探讨,对解决方案的寻求既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兴趣的培养是学习一门学科的基础,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兴趣的较为有效的手段。

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按作用、篇幅、嵌入模式、呈现模式等方面的不同可作以下几方面的分类:

1. 按作用、篇幅可分为课堂穿插式小案例与综合性案例

课堂穿插式小案例一般是应章节教学内容的需要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适时加入,以启发或深化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综合性案例一般是在学生掌握一章基础知识点之后,紧扣该章或相关几章知识点所出的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案例,一般用以深化、提高学生对部分章节内容的全面理解和把握,并进一步形成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穿插式案例篇幅一般较短,情节、信息较为简单;综合性案例篇幅较长,信息点多且较为复杂。课堂穿插式案例一般可随堂适时嵌入,并继而当堂予以分析和解决;综合性案例一般在章节内容学习完毕后专门予以呈现,要求学生在课下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并专门组织课上或课外时间进行充分的探讨和解决。

2. 按嵌入模式可分为导入型、验证型和复合型案例

导入型案例在目标理论出现前导出,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路;验证型案例在基本原理讲解完后出现,起到印证原理、加深理解的作用;复合型是“案”、“理”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由案例理解原理,原理指导案例的解析。

3. 按案例呈现方式分为讲解式、讨论式、辩论式和角色扮演式。

4. 按来源可分为虚拟构造的案例和取材于客观经济现实的案例。

5. 按呈现手段的不同又可分为文字(图表)型和视频型呈现。

二、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设计初探

1. 现实案例说明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隐含假定

微观经济中许多理论的建立都需要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这些假定因理论的需要而有所差异,但有一个假设条件是所有的经济理论均具备的基本假设条件,即“理性经济人”假定。微观经济学只指出通篇所适用的这一个假定条件,但需要指出的是市场经济的有序、有效运行需要一个更为重要的假定,即所有的参与者都是“理性经济人”的同时又应是“道德人”。也许西方经济学的撰写者们认为这是一个不言而喻应具备的条件,所以没有明确地提出来。但在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那里可以看到他对此问题的重视,因他是在写完《道德情操论》一书之后才著述《国富论》的。西方一些经济学家把斯密《国富论》的写作看作是《道德情操论》思路的延续。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亟需提高,应把道德———这个市场经济运行必须具备的基础作为一个重要的假定提出来。对这一问题的阐述可采用一个典型案例———三鹿奶粉事件。案例通过PPT展示出三鹿企业网站的宣传材料,又用多媒体展示三鹿的广告片段及事件暴发后新闻的追踪报道。鲜活的案例,生动的呈现,使同学们如身临其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案例最后以当年在广东考察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企业家座谈时所说的话“企业要认真贯彻国家政策,关心社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会管理,企业家的身上还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作结,既使学生明白了经济学道理,也适当渗入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2.《经济半小时》节目剪辑展示经济学理论与经济现实的关系

2010年8月份中央电视台做了一期以《大蒜》为标题的节目。节目组调查了我国重要的大蒜产地———山东省金乡县大蒜批发市场的价格行情,当时批发价格已高达每市斤6元多。节目进一步调查分析了价格高涨的原因:初春时的寒冷天气使大蒜减产,供给减少;部分蒜商提前包地买断大蒜的出产,储存大蒜等待销售时机;众多商户甚至是蒜农看到市场行情好也纷纷加入到蒜贩队伍中来;部分蒜农看到行情看涨从而惜售……。该期节目可剪辑为10分钟左右的片段,穿插在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的课堂讲授中,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供求定理,并进一步深刻地体会到经济理论与经济现实的关系:理论来源于现实,现实复杂于理论,理论用于分析现实。

3. 讲解式小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讲解机会成本的概念时,教师可带领学生一起推算一下大学四年期间所会产生的会计成本,并指出大学四年光阴的稀缺和宝贵,上四年大学的机会成本就是这四年如果用作工作所可能带来的最高的收入。同学们会发现两项成本加起来将有十几万元之多。经济学家、企业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的差异在于前者不但要看到会计成本的大小,也应看到机会成本的大小,只有这样决策才可能是明智的。在此基础上用经济学术语来进一步讲述:理性经济人是追求效率的,效率可以描述为收益与成本的比值。一个理性的学生应尽量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习收益。

4. 讨论式小案例探讨理论的渊源或背后的逻辑

微观经济学第十章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就是“帕累托最优”。教材由“帕累托标准”和“帕累托改进”来定义“帕累托最优状态”。这三个概念都显得较为抽象不好理解。在讲解这三个概念时,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虚拟案例来分析:假定社会上只有两个人甲和乙,现有一片住宅用地可供使用。其方案有两个:A方案是用作建设商品房,B方案是用作建设经济适用房。甲、乙对两个方案的评价分别有以下三种可能:A优于B,A与B无差异,A劣于B。可让学生讨论两人评价的组合有几种可能,并对这些可能性组合进行分类。

对以上案例的分析、讨论可以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帕累托标准”、“帕累托改进”及“帕累托最优”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提出问题供学生们讨论:为什么帕累托只探讨两人意见完全一致与基本一致的情形,而对完全相反的情形不予进一步的分析?因上述案例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也是同学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所以较能激发同学们的探讨热情。教师可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帕累托理论背后的逻辑:方案选择的标准是尊重某些人甚至是某个人的要求和愿望,还是每一个人的要求和愿望都应该得到同等的尊重呢?帕累托是在后一种观念的基础上构建他的规范理论的,即每一个人的要求和愿望都应该得到同等的尊重,社会资源怎样配置才能实现最优化,要由所有社会成员的要求和愿望共同来决定。可见帕累托效率不仅仅是资源配置的一种特定状态,同时也是对一种社会伦理观念的认定。对该案例的分析不仅解决了较难的理论问题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社会伦理观念的教育。为更好地贴近现实,可进一步指出通常的情况是有人有所得就有人有所失,引出福利经济学的另外一个著名的准则———卡尔多-希克斯改进(Kaldor-Hicks Improvement)。

5. 角色扮演式案例模拟原理的现实性

外部不经济带来的市场失灵是现实生活中较为常见的问题,课本中对此问题的分析及探讨是该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课本中所提到的科斯定理较为抽象,讲解此部分时可采用常用的一个经典虚拟案例:假如有5户居民晾晒衣服受到一家向外排放烟尘的工厂的影响,每户每年所受损失为75元,有如下两个解决方案:其一是每户安装一个烘干机,每户需花费50元;其二为工厂安装一个除尘器,需花费150元。问题是最优方案即花费150元安装一个除尘器能否实现,它的实现需要什么条件。

6位同学分别扮演5位居民及工厂主上台向大家演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在工厂主有排污权的假设下,5位“居民”会在一起讨论:如果每家都买一台烘干机需要花费250元钱,其效率次于给工厂安一台除尘器。他们接着会商议是不是由每户拿出30元从而凑够150元去买除尘器,接下来的问题是与工厂主协商、凑钱、购买、安装。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需要有“热心人”出面组织、协调及协调的成本为零或很小。若工厂主没有排污权,在法律可以得到充分的尊重及贯彻的潜在假定下,工厂主会主动采取措施———安装除污设备。从而外部不经济的问题也可以得到很好地解决。

通过演示学生们可以比较深刻地理解科斯定理的内涵和科斯定理成立的关键条件:有关各方之间协商或谈判等活动的交易成本为零或很小。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延伸,提出一个现实问题供大家讨论:现阶段我国存在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很多情况下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率地解决,原因在哪里,是科斯定理失效了吗?角色扮演已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同学们都乐于参与讨论。同学们会发现现实中的排污造成的外部不经济问题较难得到解决的主要原因在于:污染的受害者常常较多,他们之间协商、谈判的成本较高,科斯定理的关键条件难以具备。进一步的延伸分析也会使同学们更深地理解到微观经济学中的许多原理、定律只有在一定的假定条件下才成立。这些原理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用以解释现实,也在于现实在多大程度上能具备那些假定条件。

三、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 不能颠倒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主次关系

教师必须清楚理论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的主次关系。社会科学中经济学具有独特的科学性与严谨性,严格演示理论推导过程是训练学生经济学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这一过程通常包括对经济变量之间直觉联系的陈述、正式的数学描述及严格的逻辑推演、正式结果的图表展示以及经验证据的支持。充分地讲解基本理论是学生学好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因此微观经济学不能像MBA教学那样可以以案例为主,案例教学只能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在微观经济学内容较多学时较少的现实情况下,教师应注意案例教学不能占时过长,不能影响到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不能影响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特有研究方法的理解与掌握,不能削弱经济学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2. 案例要紧扣课堂教学的需要

案例的编写要紧扣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不仅仅是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案例可以是对理论的注解和延伸,可以是对理论的具体应用,也可以是为了拓展和提升学生的思考。撰写案例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与阅历来控制案例的难度。为使案例较好地发挥作用,案例应该有鲜明的主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一些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考。

3. 正确处理经典案例与现实性案例的关系

微观经济学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曾产生许多经典案例,如以哈丁《公地的悲剧》推演公共资源的过渡使用问题;以“蜜蜂与果园”说明外部经济的产生与补偿办法;以“囚犯困境”去描述个体理性与团体理性的冲突;以“二手车市场”来注解信息不对称及其对市场机制的影响,等等。这些案例能比较透彻地诠释、注解相关理论,在教学中可直接采用。如果只侧重于经典案例的运用还不能很好地达到案例教学的目标,更应开发出反映我国当前经济运行特点的本土化案例。富有现实感和时代感的案例更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经济学的实用性体验。

4. 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

案例教学中学生一般应是主角,应认真分析思考积极发言,从而得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教师的角色应是策划者和主持人,教师呈现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把握讨论的节奏,控制时间进度,最后一般还要作出总结性的点评、总结,从而将对案例的分析引到一个更全面、更高的层次上去。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微观经济学理论教学较好的辅助和补充。我国许多高等院校也较为重视微观经济学的案例教学,但因多方面的原因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等方面还相当滞后,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较为成熟的经济学案例教材。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尚需时日,因此案例教学的开展需要学校财力、政策的支持及高素质教师团队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元鹏,刘文忻.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高等教育管理专刊,2005

[3]严志勇,陈晓剑,邸允柱.中国MBA案例教学体系建立的思路与方法探索[J].华东经济管理,2001(8)

[4]扈立家,唐雪漫.经济学案例教学问题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5)

案例式教学微观经济学 第2篇

一、三本院校学生特点

(一)理论知识薄弱,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弱

通过历届招生情况,三本院校经管类专业文科学生居多,学生高考时录取分数相对较低,数学基础较弱,但微观经济学对数学与逻辑思维要求较高,大量的公式、曲线与定量分析,且建立在基本的假设与理想的经济环境下,三本院校学生学习过程中,会产生抵触情绪,同时高估微观经济学的难度而产生恐惧和排斥心理。

(二)轻理论、重实践,缺乏学习主动性

随着互联网的使用,一方面为学生认识外部环境与参加社会实践提供了便捷式通道,另一方面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渴望及实用主义心态,使他们对应用性强的课程较为关注,而对理论性强的微观经济学缺乏学习主动性,这就这很难与三本院校追求实用性、重视实践性的观念同步,若部分教师只解释基本理论和模型,进行被迫式的学习,就很难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主要是依照生命原始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其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安排,充分显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学生所得到的不仅是课本的知识,更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其作为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行为思考规律,积极创造教学情境,在思考和理解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摒弃传统教学方法中的死记硬背,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自主、从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学情境进行体验,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积极的氛围中享受与探究正确的认识,掌握学习的方法。

(一)体验式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风向标,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方法的使用,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进行学习,重视体验获得的结果,而体验具有抽象性与模糊性,由于学生主体的差异性,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依据微观经济学的课程要求,现制定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与体验性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所学内容的应用程度,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重在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以便学以致用。体验性目标是一个长期性目标,通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灌输,锻炼并建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合作精神与科学精神。

(二)体验式教学设计的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统一的管理与教学,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但也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中引入情境教学一方面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与趣味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自由的思考,通过讨论与反思,从而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教学情境设计的方法有:

1.角色扮演活动

通过让学生角色扮演不同的角色,切身体会与思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思考人物的形象与职能、人物的情感及工作职能。对所学的理论知识产生新的认识,消化并掌握。例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一章中,在介绍市场的种类时,可以让学生分类扮演不同的市场,完全竞争市场以菜农的无奈进行展现,寡头垄断市场以本校的封闭式管理背景下,模拟学校仅有的三家早餐店,垄断竞争市场以不同品牌的手机的厂家的广告为切入点,垄断市场以戴比尔斯的钻戒为切入c。依照不同的市场规则演绎市场模式,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让学生对市场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对不同的市场种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交流活动

交流又称为交往与沟通,通过交往与沟通的方式,学生既可以分享、披露与接受信息,又可以通过交流信息获得情感与思想的升华。因为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情感体会也会不同,对同一问题也会有不同的想法与感悟。教师可以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学生通过倾听别人的想法或思路,打开自己分析问题的思路。同时有利于建立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例如:在讲到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这一章时,以“生活中市场失灵的现象”为题目布置课前作业。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关注电视节目、生活现象、新闻报纸以及网上经济快报来了解市场失灵的表现及国家的微观经济政策,随之开展异界讨论课,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以便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探究活动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进行探究活动,以便在探究中学习、锻炼实践能力。在设计探究活动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段具有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教师需要真正了解学生,以学生理解的方式提出问题,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微观经济学供需理论这一章中,以“双十一淘宝购物节某品牌的销量”为切入点,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从而掌握影响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因素。

(三)体验式教学的操作过程

1.兴趣激发阶段

体验式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体验,这可以是一段生动的话、有趣的小故事,也可以是大家都很关注的实事,选取的材料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大纲仅有理论课时,可以引入多种多样的实训与奖励环节,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产生疑问、新的质疑,从而促进学生体验的动力与好胜心,随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体验中。

2.实践感受与强化反馈阶段

实践感受与强化反馈阶段有利于知识的巩固,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对事物产生情感并进行体验。不同的学生由于自身生活经验与思考方式的不同,这样就对事物与知识点产生不同的情感,教师应当把握好体验情境的节奏,让学生表现真实自我的自己情感。把教室当作集零售与批发为一体的市场,学生扮演不同的卖家和买家,遵循市场规则进行交易,逐渐对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变化规律产生深刻的认识。

三、结语

体验式教学在三本院校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还未普及,将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运用到微观经济学课程中,还需要广大老师生的共同努力,不断地扩充体验的形式与实例,使其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更高效。

【参考文献】

[1]柯林・比尔德.体验式学习的力量[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涂晓今.经济学实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3]王娜.体验式教学缺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

相关信息

案例式教学微观经济学 第3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微观经济学;案例选择

很多学者倡导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但如何将案例进行本土化和生活化,以往的研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研究发现目前微观经济学教材中所采用的案例缺乏理论背景,不利于学生系统和深刻地把握案例折射的经济学思想。因此,本文根据以往案例教学方法的有关研究,探讨微观经济学教学方式中案例的选择、编排以及有效组织形式,从而为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效果提供指导意见。

一、系统地选择和编排案例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比较和讨论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结构理论、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等多个理论。由于教学学时的限制以及不同案例对知识点的反应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案例进行筛选。筛选的原则是:案例既能够反映微观经济学理论涉及到的主要理论和知识点,又能满足教学大纲对本科生知识点掌握的深度和广度的要求。目前,微观经济学理论还缺乏成熟的案例库和相关理论背景,大部分微观经济学教材仍是以理论分析为主,虽然很多教材也会用到一些小故事或小案例,但这些小故事或小案例往往并不能满足要求。因此,教师在案例的选择和编排中,应尽可能选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案例素材。例如,教师在讲授消费者理论时,可以设计一个有关猪肉涨价的案例,让学生分析猪肉涨价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该案例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偏好的类型和效用函数的构造、预算约束的表达、消费者最优选择的求解、价格变化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以及消费者的剩余概念。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还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如果政府决定给予消费者补贴,请问需要补贴多少钱可以让消费者处境不变。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的选择和编排中,教师需要考虑到该案例是否有助于阐述或体现微观经济学的主要思想和主要知识点,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

二、选取具有本土化和生活化的案例

目前,微观经济学的教材所采用的案例具有很强的西方文化色彩。例如,在介绍经济资源稀缺性时,教材一般引用“大炮”和“黄油”的案例;在阐述吉芬商品时,一般以“土豆”为例。这些商品具有浓郁的西方文化,中国学生很难理解这些商品体现的经济学含义,因此,微观经济学应选取报纸、杂志、电视新闻等身边发生的事件做为案例。例如在阐述预算约束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了解电信部门的收费套餐,并根据套餐内容写出预算约束;在介绍偏好的定义时,可以让学生玩一个游戏,然后让学生根据游戏描述出自己的无差异曲线;在介绍消费者最优选择时,让学生比较政府的补贴政策,发购物卡和实施“家电下乡”政策,分析哪个政策能让政府花同样的钱但却对消费者的福利贡献最大。

三、对案例进行深加工使学生有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空间

案例教学与传统单向式的教学方法不同,非常强调学生的参与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通过案例教学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分析与应用能力。因此,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的编排和设计中可以引入一些开放式的题目。例如在猪肉涨价政府补贴的案例中,可以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即要学生思考猪肉涨价相当于拿走消费者多少收入,而这笔收入与政府为了让消费者回到初始的效用水平所需要补偿的收入是否相等。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会发现这两笔收入不相等,而这是有悖常理的。那么教师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而且有没有可能两笔收入是相等的,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出现?

另外,教师可以将某些案例改写成开放式的辩題,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以辩论会的形式讨论案例,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例如,在讲完消费者行为理论以后,让学生讨论以下案例:政府对消费者征汽油从量税,遭到消费者反对,因此政府把征收的税又返还给消费者,很多政府官员认为这一政策不会对消费者产生影响,但有经济学家提出消费者出境变差了,请问你同意哪一个观点。根据两派观点,将学生分成两组,并让学生进行辩论。

参考文献:

[1]饶龙先.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J].商业经济,2007,(10)。

[2]刘志迎,程瑶.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7,(3)。

[3]郑凌燕.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4)。

[4]扈立家,唐雪漫.经济学案例教学问题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5)。

[5]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张元鹏,刘文忻.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高等教育管理专刊,2005。

[7]周怀峰.普通本科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1)。

[8]哈尔.R.范里安.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案例教学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 第4篇

微观经济学不仅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 也是一些非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微观经济学以理论抽象、图标复杂、术语众多、数学知识使用频繁、逻辑性强等成为理解和讲授的难题。学生对该课程内容掌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其后续课程的学习。此外, 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假设条件严格、使用多种分析工具也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觉得枯燥乏味。同时, 微观经济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要想学好微观经济学, 就不能停留在书本和课堂里, 它的魅力在于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和应用。

2 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 不仅可以将抽象的理论和知识的要点简单化, 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也是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方面。案例教学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必要性有以下几点:

2.1 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任何知识没有兴趣都不可能学很好。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内容比较枯燥乏味, 虽然教科书上理论逻辑严谨、图标和公示完美无瑕, 但也提不起学生太多的兴趣。因此, 实施案例教学, 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 甚至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将抽象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感到微观经济学就在身边, 寓教于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培养学生用经济学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而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对大量现实问题的分析, 不仅可以加深同学们对抽象的经济理论的理解, 培养学生处理复杂的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更是要向学生传输一种思考方法或分析工具。掌握了这些分析工具和方法, 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有很多帮助。

2.3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是主体, 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案例教学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在教师案例的精心选取、整体设计以及对学生的耐心引导下, 吸引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 得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仅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还激发学习兴趣, 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将枯燥乏味的学习变成其乐融融的求知欲。教师的角色则变成了策划者和主持人, 通过教师呈现案例、引导学生以及最后的总结和点评, 把案例分析和对理论的理解升华到一个更高、更全面的层次上去,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案例教学的组织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 案例的选择和编排要充分考虑该案例是否有助于阐述或理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和知识点, 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 同时又能满足教学大纲对学生知识点掌握的深度和广度的要求。在遵循这样的原则下教师要对案例进行筛选。

3.1 教学案例选取

(1) 案例选取的本土化和生活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与现实联系很强的实践性学科, 因而案例的选择不能脱离中国实际问题, 要立足于现实与实践。关注本土经济促进案例本土化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向。选择自主案例坚持在“就地取材”上做文章。使学生易进入案例情景, 更容易结合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目前, 我国的经济学教材最初是由西方引进的, 虽然随着我国实际情况的变化, 教材内容不断更新和完善以更适合我国的国情, 但教材中所采用的经典案例仍具有浓郁的西方文化色彩。我们的学生很难理解这些商品所体现的经济学含义, 因此, 微观经济学的案例应选取报纸、杂志、电视新闻等身边发生的事件。

(2) 案例选取要“与时俱进”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使用的案例多数是直接摘自国外的教材, 由于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差异, 学生很难进入案例情景中, 这样的案例教学效果甚微。或者使用的案例过于陈旧, 很难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案例内容的选材应该与时俱进, 引入创新理念。我们既要引用那些能够充分说明相关理论、被反复引用的通俗易懂的经典案例。同时, 案例教学过程中更要关注我国现实经济运行下的热点、难点问题, 引入新案例。案例来源的多样化和形式的新颖性能有效地避免讲述理论时的枯燥, 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3.2 案例教学的组织方式

在针对不同的理论选取行之有效的案例后, 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方式。比如, 在讲授基本概念或理论时, 可通过穿插案例来加深理解;在系统讲完某一理论后, 可通过案例讨论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某几章的理论系统讲授后, 教师选取跨章节的综合性案例, 根据学生人数将学生分为若干组, 以小组讨论和组长代表发言的形式进行案例教学。

4 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手段

4.1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

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 多媒体教学具有能够方便地提供大量的图形演示、图片和相关的影像资料;能够将经济学模型中的曲线变化和曲线之间的联系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能够提供较多的案例教学内容, 直观地对案例进行整理、归纳,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了解案例的背景和要分析的问题;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有利于案例教学, 因此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虽然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但是按部就班地讲授多媒体课件中的案例内容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 (板书等) 的有效结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 应以现代教学手段为主, 以传统教学手段为辅, 结合多媒体课件讲授大量的内容后, 应适当地停顿让学生思考, 穿插必要的板书和即兴的解释帮助学生消化多媒体课件中的知识。在案例教学实践中, 教师授课还要根据学生的水平适当调整内容的节奏、语速的节奏和时间的节奏。

4.2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在微观经济学的案例教学中, 教师既要注重自己的“教”, 又要注重学生的“学”。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进行引导、指导, 在学生充分表达观点的基础上, 教师要整体点评总结, 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案例中所要展现的理论内容。因此, 要让学生积极参与, 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 避免教师唱“独角戏”, 重视师生间形成有效的互动, 形成教学相长的局面。师生互动可以表现为互相提问、启发, 也可以利用情景模拟案例教学, 学生教师参与其中, 形式多样的互动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吕文慧.浅论微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

[2]初凤荣.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20.

[3]刘礼花.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编排[J].黑河教育, 2012, 10.

案例式教学微观经济学 第5篇

(1)现实中,人们对待风险有哪些态度?从同学的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理财行为可以看出个人的风险态度?(2)从本案例中你能解释出为什么俄尼斯特-沃克曼在个人理财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非理性?这种非理性是合理的吗?(3)如何理解“人们对于比平常多的钱趋向于风险规避,而对于比平常少的钱则更易表现为风险取向,而数目大小取决于他们的收入情况。”这句话?你觉得实验经济学家KahnemanandTverskv对问题的解释合理吗?(4)对于本案例不要求你有很确定的理由解释,但是,你能区分确定情况下和风险情况下的人们的选择行为的差异吗? 俄尼斯特-沃克曼在理财上是个保守主义者。他的年收入有2.5美元,他把其中的1万美元存入了当地银行,并且每月投资200美元在信誉卓著的债券和蓝筹股上。此外,每星期总有一两次,俄尼斯特会用10美元来买彩票;每年他还会带着1,000美元去一次毕勒斯睹上一把,而且他几乎每次都是空手而归。俄尼斯特是否像其他人一样,由于缺乏自制力或教育而把保守行为和冒险行为集于一身?或者说他是非理性的呢?对于像俄尼斯特·沃克曼这种并不罕见的理财行为,会有不少种解释。相对而言,其中的一些似乎更可信,也更吸引人。但我们仍然难以给出一个真正有说服力的答案。一个常见的解释是人们在多数情况下是理性的,俄尼斯特的赌博也说明了这一点。问题是这个解答并不能帮助我们理解俄尼斯特和其他人的行为。非理性是没有层次性的,即使从大体原则上,它也无法被度量。因为它是对我们无法理解的行为的全部概括,是那种无法阐述清楚的东西。另一种可能性是俄尼斯特也许缺少理财约束,所以看不出他的行为中明显的不一致性。他在存钱和投资方面有着规则的理财约束,但理财约束仅此而已吗?假如他只是存1,000美元,并且每月用50美元进行相同的投资,我们就能况他有足够的理财约束吗?但为什么这种约束每星期会动摇两次,每年会消失一次呢?如果俄尼斯特明年不去华勒斯赌博,他就有厂足够的理财约束吗?这种解释不能对俄尼斯特的行为给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因为它没有回答出什么是俄尼斯特的理财约束,更不用说对其他人了。另外,把这个问题归结于教育同样是无用的,我们无法判断什么样的教育对理财约束来说是恰当的。如果我们无法判定理财约束到底是什么的话,作为一种不确定的概念,理财规则不能被度量,因此,与之相关联的不同行为也不能被评估。还有一种解释是,俄尼斯特和许多人一样是长期储蓄和投资积累方面的保守主义者,或者说是风险规避者。储蓄和投资行为自身并无效用,而仅是达到理财目的的工具而已。相反,赌博是有趣的,起码对俄尼斯特和其他有相同爱好的人来说是如此,确实,赌博也被当作实现理财目的的工具,但赌博本身对那些定期赌博的人来说通常是快乐之源。对于俄尼斯特来说,赌博和赢钱的愿望是那么强烈,以至于使他专注于此,当然还会带来潜在的收入。俄尼斯特愿意以他输掉的钱来“购买”他从中感受到的快乐。理财经济理论难以对其进行解释,因为该理论假定人的理财行为是受着行为的效用及预期结果激励的。这种解释无法提供一种方法来区分。下面这两种行为:其—,像赌博那样的经济行为,人们为了他们自身的价值取向而参与进来;其二,那些可以充作工具的有帮助的或无帮助的经济行为。例如,俄尼斯特也许会通过买垃圾债券、低价股票或商品期权,来从事同样水平的风险/回报交易。但为什么他却愿意去赌博呢?这种解释缺少方法论和最终结论,因此并不可取也许俄尼斯特显出了规避损失的倾向。这意味着收入的价值低于同等程度的损失,这种情形很常见,也被认知心理学家们(KahnemanandTverskv,1984)用来支持他们的观点即人们看轻他们已经拥有的事物,而重视尚未拥有的或将要拥有的事物,对后者财富上的价值赋予更多的主观价值判断,他们认为这是人的内在本性。赌博收入有后者,即未获事物的性质,而储蓄和投资被用以积累来增加已有的财富。损失规避解释了这样的谚语:“手里的一只鸟顶得上灌木丛里的两只。”有趣的是,接近现实的表述大概是两单位的价值损失(-2x)相当于一单位的价值得到(x)(TverskvandKahneman,1991)收益和损失的边际效用风险规避的解释可以结合这样的理解,即赌博可以看作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活动,它产生的赌博收益和赌博损失比它本身提供的任何一种解释都多得多。这种损失规避的解释在主流经济学看来是制造麻烦,因为它意味着机会成本概念应被不对称地看待,收益应比损失的价值更低。为什么1美元的收益等同于2美元的损失?如果把机会成本概念囿于无法解释的经验性规则,就不能引起以概念为导向的主流经济学的思考。最后的解释以人们理性的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理性经济个体对最优既定目标有持续的偏好。持续偏好是指每个人有着隐藏的偏好,该偏好完全由个人确定,他们自己了解自己的偏好,每个人实际做出的选择会揭示出他们的偏好,但偏好并不会改变。激发个人做出抉择的有两种可能因素,它们是个人独立做出选择的边际机会成本,或是提出及表现出某种选择的条件。不变的偏好或“品味”包含风险特征。风险取向的行为既非理性也非不理性,在风险爱好和风险规避之间毫无理由地摇摆却是不理性的行为。对于俄尼斯特-沃克曼来说,这意味着不管他表现的行为是怎样的风险爱好和风险规避的混合产物,他的行为仍是不变的。如果俄尼斯特在某种场合下是风险爱好型的,在相似的状况下依然是风险爱好型的。在此,关键的词当然是“相似状况”。弗里德曼和萨维奇(FriedmanandSavage,1948)处理该问题的方法是推测个人有种效用函数,因此人们对于比平常多的钱趋向于风险规避,而对于比平常少的钱则更易表现为风险爱好,而数目大小取决于他们的收入情况。对于俄尼斯特的边际效用函数,假定俄尼斯特年收入35,000美元,处于X至Y的区间内。在这一范围内,少量的收入损失只会造成小部分效用损失,因此我们可以解释俄尼斯特为何买彩票。他的潜在收益巨大,因为潜在的高回报将使他很快进入边际效用递增的Y-Z区域。尽管玩彩票有明显的风险特征,损失的价值(货币损失X收入损失边际效应)少于收益的预期价值(货币收益X收益可能性X收入收益的边际效用),因此俄尼斯特玩彩票是理性的。1,000美元损失很可能会使俄尼斯特来到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增区间,即在X-Y连线中点的左侧。如果他是一个风险规避者的活,结合考虑货币损失的大小,用收益的期望价值来弥补损失的大量价值是不可能的,因为每年1,000美元代表着长期收入中一笔数目不小的部分。虽然这能够解释他购买彩票的行为,却无法解释他到毕勒斯赌博的行为。俄尼斯特将35,000美元输得越多,每元钱损失的边际效用越大。如果赌博有其内在价值而不仅是有助于增加其财富的工具价值,那么我们能进一步理解俄尼斯特的行为。很明显,没有一种单—的解释能够完全解释俄尼斯特·沃克曼的行为。赌博所具有的内在价值、风险规避和弗里德曼一萨维奇的效用函数可被综合为一体来解释俄尼斯特的行为。但这仍不能完全令人满意,因为这些解释的理论来源彼此不相同。对这个难题尚未有更好的解释。

参考文献:

案例式教学微观经济学 第6篇

一、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教育体系中一直提倡和倡导的,尤其在大学阶段,学习不仅仅是教师在课程上的“传道”“授业”“解惑”,更多地是需要学生自己去认真地思考。“潜进去”,“悟出来”,是绝大部分高等院校的课程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微观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性和逻辑性都非常强。正是基于课程自身的这种特点,要求整个教学模式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实践检验理论。通过案例讨论的形式,在原有的理论框架体系下加入实践分析的内容,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达到素质和能力的双提升。

(二)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源泉。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新”更是体现出了创新对社会对国家对民众的重要性。高等院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沃土,基于案例研究视角开始微观经济学引导式、启发式的教学模式,着重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通过沙盘模拟,实战演练的方式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热情。案例研究式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性思维和活跃的动脑状态,通过刺激课堂上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探索求知欲,从而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着眼于提升教学水平的目标

案例教学方法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实际案例为基础,以课程的知识要点为导向,通过课前的案例组织和准备,在课堂上用特定的讨论或互动方式,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碰撞,沟通之后达到的一种融理论于实践,融方法于现实的创新性教学方式。对于教师来说,通过案例课前的准备,组织和课后的案例信息反馈,能够达到自我充实,教学相长的目的和效果。

二、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改革的教学目标

(一)实现激发大学生经济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目标

微观经济学不仅是一门理论科学,更是人们生活中的经济学。社会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通过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和验证。培养大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使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首要任务。一般来说,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大学本科生都是在大学一年级或者二年级开始,在此阶段,作为低年级的大学生,初次系统性的接触过经济学,在学习伊始可能会感觉新鲜但略有吃力。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中实际遇到的经济问题,将理论和实际紧密相联系,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开始理解和感悟身边的经济学,将兴趣和探索统一起来,对激发大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理论方法的积极性更有裨益。

(二)实现培养大学生经济学思维的教学目标。

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复杂抽象的经济理论和方法,如果培养的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通过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抽丝剥茧的分析中掌握经济学概念,熟练运用经济学理论方法,构建经济学模型,变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为大学生在解决和分析和验证现实的经济学问题时提供一定的方法指导和理论支持。这一阶段一方面对学生的培养应侧重于对经济学框架理论结构的学习和应用,同时也通过积极的培养大学生的经济学素养和经济学思维,为今后从事经济管理类的工作奠定基础。

(三)实现提升大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

任何一门科学的最终目的都是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学以致用。微观经济学课程通过案例教学,使教学过程灵活生动,学生通过案例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不但能够达到传授理论知识的目的,更满足了大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从事经济管理类工作学以致用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初期教学目的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学习中期以促进学生掌握系统的经济理论方法体系,培养经济学思维为主;学习后期以提升学生灵活运用经济学理论水平解决现实问题为主。

三、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案例教学促进基础理论课教学效果作用的研究

通过微观经济学案例研究式教学中的案例结构与层次,对基于案例研究视角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构建并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将具体研究指标主要分为案例指标群和教学效果指标群。案例指标群主要涉及案例个数,史学案例比例,时事案例比例,国外案例比例,国内案例比例,直觉案例比例,抽象案例比例等,教学效果指标群主要涉及兴趣指数,课堂气氛,理解程度,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实践尝试等指标。通过以上指标来探索性的解决案例教学对教学目标的深化,教学目标的广化的作用。

(二)提出“教-学-研”实践性融合的教育改革方向

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课程中,构建基于案例型教学的互动平台,将案例分析和理论学习,以及知识点互动有效的充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通过“案例式教学+研究型学习+实践互动性平台”的融合性教育改革方向”。在案例式研究型教学方式下,学生能够将自己思考后的结果总结成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进行展示,将教师的科研项目和案例教学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在一个自我探索和研究性以及外界启发式案例介入性的平台上进行经济学以及其它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学习。

摘要: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其特殊要求在其授课过程中,适当的加入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启发性教学,本文通过分析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改革的意义、教学目的,提出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内容,对改革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案例研究,教改

参考文献

[1]张元鹏.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问题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S1期.

[2]代中强.《国际经济学》课程本土案例教学研究,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6年02期.

上一篇:理工实验室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