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探析

2024-05-26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探析(精选11篇)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探析 第1篇

近些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在不断增长,即便是在2009遭遇了金融危机,我国的对外投资总量依然是呈现增长的趋势(见表1)。我国从2004年到2014年期间,无论是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增长率,还是世界排名都显著提升。经过十年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由2004年的第18名上升至2014的第2名,尤其是2008至2009年,由第12名升至第6名。中国商务部统计显示,如果加上第三地融资再投资,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规模在1400亿美元左右,约高出利用外资200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整理所得。

现阶段,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投资规模较大,私营企业受到自身综合实力的影响,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且数量并不可观。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包括各行各业,主要涉及建筑、批发和零售等行业,到了现阶段,除了传统行业,科学研究、服务、房地产、餐饮、酒店、汽车等行业也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在对外投资区域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域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

2 新常态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政府指导且法律体系不完善

我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政府在信息、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支持不太到位。首先,政府信息的传播途径不畅。投资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之前要了解投资目标国的政治状况、宏观经济、企业要素成本状况等基本信息,我国缺少一个这样的综合全球投资信息了解平台。其次,政府部门冗长复杂的审批手续让企业加大了成本。例如,我国的对外审批制度要经过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外汇管理局、财政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行、国家税务局以及地方政府相应职能部门的审批,审批手续繁杂、程序繁多。最后,不完善的法律制度导致中国企业得不到法律的庇护。我国没有一套完整的《海外投资法》和《海外投资保险法》。

2.2 对外直接投资结构失衡

第一,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单一。国有企业对外经营和投资增长率不高甚至有所下降,民营企业不断上升,但就其总体规模和产业来说,国有企业依旧占主体地位。2015年,国有企业是在整个对外投资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即66.3%(见表2),以绝对优势高居居第一位。我国国有大型企业往往具备雄厚的实力,这是其稳据对外直接投资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当前,我国私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活力还有待加强。我国政府对其监管严、服务差、刺激政策不够等因素直接导致了我国私有中小企业在国际环境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整理所得。

第二,对外直接投资行业过于集中。从产业结构上看,我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第一产业最少,如2015年占比仅为1.74%,这与我国农业大国的现实处境不符。其次是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等行业都占据较大比例,如2015年采矿业占比为9.19%。我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缺乏国际竞争力,在规模上以及数量上都存在短板。占比最高的要属第三产业了,拿2015年为例,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高达82.5%,其中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投资金额分别为140.6和90.6亿美元,占比分别为25.3%和7.67%。在行业结构上,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相对集中,初级的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依然是我国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新产业则被相对忽略了。

第三,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部不均衡。当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遍布世界各地,但投资分布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偏向于亚洲市场,2015投资于亚洲的金额占比高达65%。发展中国家投资数量较多是因为有的投资地区距离我国比较近,在运输方面形成一定的优势;还有的投资地区是因为有助于东盟自贸区等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和货币认可。但是,上述情况会导致中国企业错失了部分发达国家成熟而庞大的市场规模,不能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完善、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等优势。对外投资区域的过度集中,不利于企业风险的分散,也不利于我国企业对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学习。

2.3 企业缺乏竞争力,效率低下

首先,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我国企业观念落后,思想太过狭隘。例如,自从我国加入了WTO之后,接踵而至的问题就是贸易壁垒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了社会责任标准,其中涉及到了道德和工人工作条件的问题,我国企业却因为种种原因意识不到此标准的重要性。

其次,国际战略决策水平较差。我国企业必须做好一系列准备,才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但是,不少企业投资是赶潮流,对国外投资项目缺少一定的价值评估能力,进而很难判断出投资项目的可行性。

再次,缺乏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是企业克敌制胜的杀手锏,但是,我国企业的核心技术缺乏。在“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中,中国微观经济竞争力始终属于排序最后的20%之列。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无论经济技术实力还是国际竞争经验,都处于弱势地位。

2.4 跨国经营的专业性人才资源匮乏

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离不开专业性的跨国经营人才,目前我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现有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专业性人才资源严重匮乏。我国企业普遍性地缺乏人才,大致有如下的原因。首先,我国现有的封闭教育模式很难培养出跨国型人才精英。相对于西方开放的个性教育模式,我国传统的应试和共性教育模式不易培养出外语精、专业强的顶尖人才。其次,我国企业实力不足限制了对员工的培养,不能为企业后续的发展扩大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国际人才。最后,我国企业对人才也不够重视,管理机制不合理,本来很多人才由于工作环境或工资待遇等问题流失到了国外的企业中。

3 新常态下我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分析

3.1 尽快健全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法规

健全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政策法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构建信息服务机构。政府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信息采集、建立可靠的信息传播机构和渠道,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邀请企业参加国家大型商务洽谈活动。其次,进一步简化投资审批流程。商业机会稍纵即逝,政府简化管理势在必行。政府应明确部门之间的职责,简化办理手续,使用自有资金的境外投资项目由审批制逐步向登记备案制过渡。最后,完善法律体系。我国政府要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应该以保障国内企业在国外投资的合法权益为起点,制定并完善《对外投资基本法》,建立一些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组成一套完整的专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法律法规。

3.2 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调整

第一,实现多元化投资主体。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不能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由国有企业所占据,我国要实现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加大私营企业的投资比例。只有不断的改革对外投资体制,让民营企业摆脱国内市场的束缚,才能投入到国际市场。

第二,不断调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西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基本上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业到制造业再到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在我国未来的投资行业发展中,传统的投资项目仍然是投资的传统模式,但是农业、食品、高端制造、高科技、房地产、服务行业等正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在向着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选择我国比较有优势的行业如食品、电子、纺织、医药等行业以及与这些产业相关的行业方向。重视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例如,由于“高铁外交”的发展,我们可以进行高铁方面的投资。

第三,扩大投资地区(国家)市场。为了实现投资区域的多元化,我国要制定科学区位选择策略。除亚太地区外,我国还要积极开拓新的目标市场,为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寻找更多的新兴市场。简单来说,就是总体上将发展中国家作为主要投资区域,以部分发达国家作为重点发展目标。

3.3 提高企业竞争力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战略意识。企业必须加强自己的国际竞争和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我国企业要严格履行当地的法律法规经营,积极担负社会责任,融入当地的社会文化。

其次,我国企业要事先分析海外经营环境,做好投资分析。企业投资前应当对自身实力进行评估,建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价值预算评估机制,从而确定合理的投资策略。

最后,加强创新科技,掌握核心技术优势。我国企业必须改变过去粗放型和集约型的生产方式,通过自主研究,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开发和技术引进等方式形成一定的技术储备,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

3.4 培养高素质的国际性人才

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要采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加快对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首先,完善教育机制,改变以前的应试教育,让学生的发展更加的自由,更加的专业。学校也应该建立一个更加国际化的环境,让学生开拓视野。

其次,完善企业的人力资源体制,运用多种培训形式定期培训,加强对境外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并选送有条件的企业人员出国培训,学习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加快涉外人才的成长。

再次,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大力吸引人才。企业在选择高级管理人员的时候,要慎重取优,注重人才的选拔、管理以及培养。采取激励措施,把人才留住,尤其是积极引进留学海外的经营管理人才,对有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特别奖励。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对外直接投资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来,虽然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总量规模逐渐增长,但是缺乏政府指导且法律体系不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结构失衡,企业缺乏竞争力,效率低下,跨国经营的专业性人才资源匮乏。所以政府部门尽快健全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法规,对投资结构进行调整,培养高素质的国际性人才,提高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对外直投资,投资结构失衡

参考文献

[1]易波,李玉洁.双边投资协定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J].统计与决策,2012,(2).

[2]申秀清.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路径选择[J].经济论坛,2010,(12).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探析 第2篇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增加,选择合适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对于企业成功实现“走出去”战略尤为重要。本文从企业优势有效转移和利用的视角,通过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梳理,归纳出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提出一个选择直接投资方式的综合分析框架,最后应用这

一框架就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提出了策略建议。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综合分析框架策略建议好范文版权所有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走向海外,实施跨国经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大幅增加。200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2004年将达到70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45%,2005年达到140亿美元。不同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在资源投入、控制水平和风险承担上对企业要求各不相同,这不仅影响着企业对外投资的管理和控制,而且还影响企业自身投资的风险和绩效,因此选用合适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是确保企业海外经营成功的前提。国内已有学者对海外投资中各种对外投资方式的优劣(刘松涛,2004)、独资和合资的选择(尹建桥,2001)、对外投资的国际经验(陈浪南等,2005)等作了研究,但基于直接投资理论系统提出企业海外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甚少,也缺少选择对直接投资方式的建议。

本文从如何高效转移和利用企业优势的视角,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梳理,将影响企业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因素概括为:企业优势资源转移起点因素、转移终点的因素和企业战略因素。并据此提出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一个综合分析框架,最后应用这个分析框架就我国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从知识转移的视角,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是说明企业所具有的特有技术、管理等优势如何有效转移到国外,与东道国的资源和能力结合,产生最大效益。早期的主要理论有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利等的内部化理论,以及弗农的国际产品周期理论和区位理论。垄断优势理论主要强调企业拥有的特定的生产和过程专有技术,从而具有相对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这些优势生产和过程专有技术转移到海外,就能产生更多的经济收益。直接投资的内部化理论主要认为能使企业利用内部组织体系和信息传递网络能比市场以更低的成本发挥将企业专有的知识和技术优势转移到国外。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区位理论认为直接投资在那些适合企业知识和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的区位条件下,企业专有的技术和知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邓宁对上述三个理论进行了综合,提出了折衷范式,认为对直接投资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特定知识和技术等无形资产,而且还要有特别适于企业特有技术和知识发挥作用的国家和地区的有利配套条件,而这二者的结合取决于企业转移和利用这些知识和技术的内部化能力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企业所专有的技术和知识的性质,东道国的政策,所要转移知识的价值,企业转移的能力,东道国的配套资源和文化差异等因素。

从企业国际战略的视角,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总体市场战略和竞争战略的一部分,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战略防御、分散风险、提高企业形象或者协调战略行动,是为了避免竞争地位被削弱,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取利润,或者是为了抢占一种有价值且有限的资源或生产要素,以防止其落入竞争者手中,或者是企业为了出于海外战略协调,加强各子公司之间的战略支持和协作。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主要是基于企业的战略动机或者投资动机考虑。

综上所述,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概括见表1。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分析框架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按其海外企业的股权安排,可分为独资和合资两种方式,前者是指海外企业中的股份全部为母公司所有,后者是指海外企业股份为母公司与合作伙伴共同拥有。而按照海外企业的建立过程不同,对外直接投资可分为并购和新建两种方式,前者是指母公司直接收购或者兼并国外已经存在的企业,将其纳入母公司的运营体系,后者是指企业通过在海外建立全新的企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并购相对新建,优点在于能快速进入市场,利用原有的供应、分销渠道,不确定性和风险比较小;缺点在于进入市场后整合难度大,短期内投入大,同时可能购买到企业不需要的资源,并可能受到东道国政府政策的限制。独资相对于合资优点在于控制程度高,企业技术扩散风险低,可能的投资收益高,但缺点在于投入资源多,投资风险大。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探析 第3篇

关键词:直接投资 趋势 策略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new trends and our country enterprise overseas investment strategy

XuWeiQ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Content abstract: in the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nvironment, to the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prospects have based on the forecast and prospects, o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c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from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domain of the new phenomenon of trying to sure these years in 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field achieve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analysis is still restrict China's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growth factors, and from the state, enterprises and market environment three aspects, this paper expounds China'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policy strategy

Keywords: direct investment trends strategy

当今,亚洲金融危机仍然影响着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日本经济持续低迷,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经济千疮百孔的背景下,国际直接投资是否会持续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辉煌?国际直接投资的地区流向、产业流向、投资方式等将会如何变化?国际直接投资在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呈现出怎样的新趋势?2008年3月末,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为16822亿美元,如何利用这些外汇储备值得研究与探讨。我国应该怎样合理有序地运用来之不易的外商直接投资,又应该怎样充分利用我国的外汇储备资源真正走出国门进行跨国直接投资显得格外重要和紧迫。

面对这样的新情况,我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趋利避害?对这些看似脉络清晰,实则错综复杂的问题的回答和预测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际直接投资新趋势

近几年来,受世界经济持续繁荣,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继续加深等因素的影响,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呈现出了继往开来的新趋势。

(一)国际直接投资总量和主体持续增长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布的报告—《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采掘业与发展》指出,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连续第三年呈现增长趋势,达到13060亿美元,增长38%。这一数字接近2000年创造的14110亿美元的历史纪录。可见,国际直接投资总量持续增长,投资主体也不断增长,只是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二)以发达国家为主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将继续增长

2007年的世界投资报告数据表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都出现增长。其中,发达国家增长45%,增幅远高于前两年;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外资流入量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分别为3790亿美元和690亿美元。但是,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将会继续增长,规模也将会有所扩大。

(三)发展中经济体和经济转型体发展为国际直接投资来源地

《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的相关数据报告表明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企业越来越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为母公司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另外,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促进了大规模的南-南直接投资流量,从而促进了南南国家在投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四)全球当地化

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促进了国际产业转移,跨国公司为提高全球竞争力,纷纷对外投资。而进入21 世纪,当地化和全球化一样变得越来越重要 。跨国资本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一体化的生产活动,而且还要认识东道国的具体特征 ,要考虑当地的供给能力、当地消费者的偏好、政府规章制度等。跨国资本在当地化和全球化之间不断地寻求平衡。

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概述

(一)我国国际直接投资所取得的成就

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30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企业实力的增强,我国企业跨国投资也蓬勃开展起来,成为主动参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有关人士在“第二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截至2007年底,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累计达920.5亿美元。如今,我国繁荣的经济和庞大的外汇储备使得来自我国的资本正成为全球市场上的重要投资者,此前,我国资本已经进入了多个世界级的公司。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在多元化投资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收购了摩根士丹利、黑石集团等金融巨头的部分股权。

nlc202309010111

(二)我国国际直接投资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仍是我国参与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在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增强的大背景下,积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将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更为深远的促进作用。从根本上说,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决定于其经济发展水平。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论对此做出了科学的解释。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可能很大。除此之外,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稳定低水平。另外,在国际直接投资问题上,我国仍然存在着体制上和资金上的障碍。

(三)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直接投资策略

政府的政策支持。这是一个资本高速流动、跨国公司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面对这样的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在政策上对跨国企业的支持对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至关重要。

企业的开拓进取。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我国企业不可避免地将会遇到一系列的策略选择问题,如投资国别的选择、投资所有权形式的选择等。许多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在这些策略选择上出现了失误。因此,必须特别注意对外直接投资策略的选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区位是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直接投资所必须考虑的极为重要的因素。选择国别或地区时应遵循的总原则是加强国际直接投资的区域选择,开拓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的投资市场。

最大化地利用发达国家技术集聚地的外溢效应,实现“研发在外、应用在内”的发展战略。我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快速发展,资金、技术已发展到一定阶段,这就需要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外资的涌入,需要逐步从承接转移来的产业转变到从国际生产体系中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我国企业要想获取技术这一产业竞争中最为关键的战略要素,在强调“自主创新”、“科技强国”的同时,也应当积极主动“走出去”,开展以技术获取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最大化利用发达国家技术集聚地的外溢效应,将海外研发机构的研究成果在国内迅速转化、投入生产,实现“研发在外、应用在内”的格局。

出资方式策略。境外投资企业有不少是拿外汇资金(货币资本)作为出资物的。其实,到境外办企业不一定都拿资金去,拿机械设备、技术(专利、商标或专有技术)、管理折股投资都是可以的。我国企业在机械设备、技术和管理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应鼓励更多的企业利用这些优势从事境外投资。即使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必须投入一定量的货币资本,也不一定都从国内输出,而是要尽可能从当地或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

经营当地化策略。经营当地化又称经营属地化或经营本地化,是指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以东道国独立的企业法人身份,按照当地的法律规定和人文因素,以及国际上通行的企业管理惯例进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对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展望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十年,2008-2010这三年更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意义。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将呈现以下趋势:

(一)行业选择上将突出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业

首先,今后将加大对发达国家前瞻性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这既是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对先进技术的现实需求,又是我国获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最有效途径。其次,对外投资于成熟技术的过剩产业,扩大出口贸易量。扩大这些产业的投资不仅能优化国内生产、产品结构、促进劳务和设备产品出口,而且能扩大出口份额,为高科技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积累和提供外汇资金。

(二)地区分布日益多极化

发达国家仍是投资的重点地区,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经济的普遍转好、市场潜力巨大、优惠的政策以及为我国企业相对优势的发挥提供了便利条件等因素,而被我国企业所看好。

(三)投资方式灵活多样

随着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企业对投资方式的选择将更加灵活多样。除了继续采取并购方式,缩短进入进程,尽快得到技术和市场。在投资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领域的大型企业时,我们更可能会尝试以战略联盟的方式进入,充分享用战略联盟形式带来的好处。

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各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已形成趋势和潮流。面对21世纪,能否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在发展中国经济中取得新的突破,是关系到我国今后发展全局和前景的重大战略问题。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良好机遇下,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必将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和长期持续发展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继勇等.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

2.卢进勇,杜奇华,闫实强.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案例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3.李东阳.国际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王林生.跨国经验理论与实务.对外教育出版社,1994

5.杨大楷,李增春,杨晔.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6.苏旭霞.国际直接投资自由化与中国外资政策.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7.赵春明.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8.刘军善,王月溪.国际金融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探析 第4篇

1. 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与流量

从我国近几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 虽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但从总体规模上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 截至2003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332亿美元, 相当于1990年的13倍。2004年延续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上升势头, 中国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36.2亿美元, 年末存量接近370亿美元。2008年,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更是增速惊人。在5月举行的第四届东亚投资论坛上,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陈健在论坛上透露, 该年一季度,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FDI为193.4亿美元, 同比增长353%。

2. 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

从投资区域结构看, 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区域更为广泛, 2006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业务已经遍及世界约200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 在亚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30%, 在非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比例约为3%, 在拉美国家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0%, 拉美已经取代亚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地。可以说, 我国9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投向了亚太地区, 相比之下, 欧洲其他地区所占份额极小。

3. 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与投资方式

近年来,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国家逐渐放宽了对外投资政策, 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逐渐由国有企业主导向投资主体多元化方向发展。国有企业占整个投资主体的比重由2003年的43%降至2006年的26%, 而有限责任公司由2003年的22%上升至2006年的33%, 超过国有企业跃居对外投资主体首位, 私营企业则位居对外投资主体的第三位。这表明有限责任公司和民营企业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新生力量, 投资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另外, 跨国并购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 缺乏清晰的境外发展战略, 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往往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就是具有完整的全球战略, 以世界市场作为角逐的目标, 对再生产周期的各个环节实行国际化安排。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 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首先, 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其次, 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 增加出口创汇, 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 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2. 企业缺乏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是企业在市场中取胜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还处在技术引进阶段, 在关键技术上, 还难以与国外具有高新尖技术和成熟产品的企业抗衡。从总体上看,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许多引进的先进技术缺乏消化吸收, 创新能力不强, 特别是一些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 甚至某些行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根本没有竞争优势可言, 因而无力参与国际竞争, 甚至连国内的市场份额都难以保全。技术优势的缺乏, 将是制约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长期性因素。

3. 缺乏高水平的跨国经营人才, 经营决策和管理水平不高

在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对企业挑战最大的是人才竞争。国际市场环境变幻莫测, 跨国经营要求企业家必须具有全球化的眼光, 善于以全球的视角定位企业的未来和发展方向, 精通国际竞争规则, 具有丰富跨国经营管理经验。但就目前而言, 中国跨国企业中符合上述要求的管理人才数量十分有限, 而且在竞争激烈的国际人才市场上, 相当部分的本土管理人员从中国企业流失。

此外, 我国海外企业人员队伍总体素质和水平与开展跨国经营的需要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4. 投资规模较小, 抗风险能力偏低

不仅投资总量上我国与国外存在显著差距, 从平均水平上来看, 发达国家单一目的跨国投资的平均金额是以600万美元, 发展中国家为450万美元, 而我国境外企业中方投资100万美元以下的占90%, 500万美元以上的只占23%。这种投资规模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在投资规模上, 目前我国的境外企业除了海尔、华为等少数企业外, 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投资规模过小, 缺乏国际经营经验, 因而在经营中常常因资金、技术的缺乏而失去竞争力和投资机会, 势单力薄难以抵御风险。

5. 市场信息掌握不充足, 缺乏对投资项目的深入了解

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 需要了解很多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其他国家的投资环境, 市场供需情况, 行业竞争程度以及政府政策等等方面。如果我们没有深入了解, 考虑全面, 那必将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许多麻烦。例如, TCL收购法国的汤姆逊彩电业务后, 在对公司的整顿时需要辞退1 000多名员工, 但因此举违反了雇员方面的法律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不得不将其在中国内地市场的电视机利润补贴到汤姆逊的业务中。

另外, 还存在一些监管体制不畅、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摘要: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区分布不尽合理, 投资规模小, 经济效益偏低;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缺乏高效统一的宏观管理与协调机构;海外企业缺乏高素质的人才, 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我国海外投资风险尚缺乏有效的防范制度和措施。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问题

参考文献

[1]鲁桐: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咯[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24-25[1]鲁桐: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咯[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24-25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发展策略 第5篇

关键词: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策略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3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565.3亿美元,名列全球第五位,发展中国家第一位。2010年我国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流量),对外投资流量再创历史新高。截至2010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588亿美元(存量)。图1显示了从1990年到2009年这2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图1)可以看到,加入世贸组织后,从2002年到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快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包括金融类和非金融类)从27亿美元上升到565亿多美元,增长20多倍,年均增长速度超过65%,从世界第26位上升为第5位,发展速度相当可观。但是,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是相当弱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数量、金额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比较小;同时,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投资主体规模较小,一般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另一方面是投资的资金量较小。目前,我国的境外企业除了海尔、华为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投资规模过小,绝大多数的投资规模仅为几百万、几十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0万美元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0万美元的水平。

(二)投资结构有待改善。首先,从对外投资区域结构来看,存在着投资区位相对集中的问题。其中,亚洲是我国对外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他地区的流量则相对较少,造成企业之间为了争客户互相压价、封锁消息,致使海外投资环境不断恶化;其次,从对外投资流量的行业分布来看,我国的对外投资主要流向了商品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等行业。这样的行业结构既不甚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也不尽依据FDI理论的学习动机。中国拥有低廉劳动力、大国规模经济和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真正体现我国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建筑业在FDI投资存量中的比例偏低,高新技术等学习型投资所占比例更低。相反,采矿业等资源寻求型投资比重较大,且呈逐年上升态势,表明我国对外投资的产业导向还停留在初级层次,缺乏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行业,行业结构表现出较明显的初级化特征;再次,从投资主体看,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是对外投资的主要力量。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投资主体相对单一,很大一部分投资属于政府政策性对外投资,由此会造成国有资本与私营资本比例失调,私营资本积极性受挫,也容易滋生国有资产流失的险患。

(三)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发展战略和跨国经营意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且不具备真正的全球观念和跨国经营意识。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这些企业对外投资是为眼前利益驱动,或是为了获得海外投资所带来的税收减免,而不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生产和交易的比较利益;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投资的结果往往是企业只注重短期效益,走一步说一步,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四)缺乏核心技术且科研创新能力较弱。从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偏低,在主流市场或主流产品当中我们并没有多少自主的核心技术,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而且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大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平均还不到1%,仅有极少数大企业能在3%以上,这样低的开发投入维持生存尚有困难,更谈不上与其他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竞争了。

(五)缺乏跨国经营人才。国家对外投资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缺乏高素质跨国经营管理人才是我国企业提高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企业派出的境外经营人员很多难担重任。据商务部研究院《对外直接投资公司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障碍是缺乏海外经营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海尔总裁张瑞敏也坦率承认,即使像海尔这样在海外已有所成就的企业,仍然缺乏懂得海外市场及其操作的管理人才。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策略

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几个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发展策略。

(一)实施规模经济战略。没有一定的规模,就难以实现较好的效益,也不可能形成较好的抗风险能力,更难以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如首钢集团),应该充分利用原有的国内规模优势,运用市场的作用和国家的指导,使企业之间通过强强联合或相互兼并等措施来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二)优化投资结构

1、投资地域多元化。针对现时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集中于周边国家和地区,长远看来,投资东道国应该逐步向发达国家延伸,实现投资地域的多元化。因为发达国家投资环境规范,非经营性风险小。虽然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贸易壁垒也相对较多,我国产品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实力毅然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但双方有互补性,只要我们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就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当然,发展中国家市场广阔,资源丰富,也是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市场。

2、行业选择上突出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业。首先,加大对发达国家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通过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既能满足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对先进技术的现实需求,又是我国获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最有效途径;其次,向海外转移成熟技术的过剩产业,扩大出口贸易量。目前,我国的机电制造业、纺织业、家电制造业等行业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技术体系,扩大这些行业的投资不仅能优化国内产业、产品结构,促进劳务和设备产品出口,而且能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3、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既要鼓励有实力、管理好、拥有自主品牌的国有控股大企业拓展境外投资业务,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以培养更多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同时,还要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取消歧视,使其在优惠贷款、信息交流和境外投资保险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三)科学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和中长期规划,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际收支状况,制定对外投资战略规划。明确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思想、指导原则、产业导向和重点区域等,从而使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更有力地利用国内外2个市场、2种资源,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更好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核心技术。企业要把创新能力和发展核心技术作为对外投资的重要战略目标,通过独资、合资、并购和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或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公司,了解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和最新科技发展动向,并雇佣当地工程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利用当地的先进设备,研发和生产高新技术及产品,使企业通过海外研发和生产,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大力培养对外直接投资的高素质人才。首先,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境外企业派遣、用人和选拔制度,完善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制度,吸纳具有丰富国际经营管理经验的海外和东道国人才为我所用;其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国内院校和企业联合办学、国内专业培训以及选派人员到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进行实践锻炼,实施跨国经营人才培养战略,多层次、多渠道对从事跨国经营的人员进行培训,以实施人才国际化和本土化战略,集聚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企业在整体上仍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因此深入分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对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有着深远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伊玲娜.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探析[J].商业现代化,2010.8.

[2]尹贤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N].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4.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策略 第6篇

(一) 投资规模迅速扩大。199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 (流量) 为10亿美元;到2011年, 这一数字已迅速扩大到746.5亿美元。截至2011年底, 中国在国 (境) 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8万家, 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 (地区) , 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 (存量) 4, 247.8亿美元。年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近2万亿美元。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占全球当年流量、存量的4.4%和2%, 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名列按全球国家 (地区) 排名的第6位, 存量位居第13位。

据商务部最新统计, 2012年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到772.2亿美元, 同比增长28.6%。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仍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二) 在行业选择上以资源能源开发、加工制造和批发零售业为主。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2010年我国企业在农林牧渔、采矿、水、电、燃气等资源能源开发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72.55亿美元, 占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12.06%;在加工制造和批发零售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113.93亿美元, 占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18.93%。同期, 我国在通信及计算机行业、科学技术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分别为5.06亿美元和10.11亿美元, 分别仅占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0.84%和1.68%。

2011年我国企业在农林牧渔、采矿、水、电、燃气等资源能源开发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171.19亿美元, 占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24.96%;在加工制造和批发零售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173.65亿美元, 占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25.32%。同期, 我国在通信及计算机行业、科学技术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分别为7.76亿美元和7.07亿美元, 分别仅占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1.13%和1.03%。行业选择的集中度进一步加强。

以上数据表明,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一是占有资源、能源;二是利用别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外贸市场。而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还缺乏足够的投资并购能力。

(三) 在区位选择上主要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主。根据《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2011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中的80%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累积投资存量的89%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根据华南师范大学李敬子的研究,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与投资东道国的GDP总量呈负相关关系, 在澳门、蒙古、尼日利亚、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存量位居前列。其原因主要是我国企业目前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占有资源、能源和获取廉价劳动力, 这与上文关于对外投资行业选择的分析一致。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格低, 对于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限制较少, 符合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需求。而发达国家劳动力价格高, 在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壁垒较多, 对外来投资有更多的限制。

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盈利能力偏低。虽然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快速增长, 但对外投资的盈利状况不容乐观。作为中国对外投资的最大主体的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其自成立以来的年化投资收益率为6.4%。这是以美元计价的测算结果, 若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 则该公司投资收益率水平将进一步降低, 甚至低于同期人民币贷款利率。相对于有中央政府支持的中投公司, 地方企业对外投资的收益水平更加低下。据中国人民银行北海市中心支行的研究数据, 广西13地市的民营企业2011年只有8%的企业在对外投资中实现盈利, 利润总额仅为72.13万美元;亏损企业占到43%, 亏损总额达到1, 044.9万美元。许多企业的境外投资项目处于停滞状态。另据吉林省外汇管理局的研究数据, 吉林省历年累计汇回利润仅为0.39亿美元, 汇回利润占汇出资金的比例为4.14%。

(二) 投融资方式较为单一。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中主要是以外汇货币资金的形式现金出资, 直接购买境外市场的权益, 很少有企业通过技术或实物出资来开展投资并购, 也缺乏利用境外资本运作平台的经验。从融资方面看, 除部分中央企业在进行战略性的对外投资时能享有较多的财政支持外, 包括地方国有企业在内的绝大多数企业对外投资都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 企业自筹资金和国内银行贷款是主要资金来源。

单一的投融资方式, 使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利润很大程度上被资金利息、缴纳的税金所侵蚀。同时, 大量的外汇现金支出, 也使得企业将承担较大的现金流压力, 面临更多的财务风险以及汇率波动风险。

(三) 面临的投资环境风险较大。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资源、能源及加工制造、批发零售业, 使得我国企业必然面对当地社会的巨大压力, 包括当地政府和民众对本地区资源“被掠夺”的担心, 强大的劳工组织压力等。对于在发达国家的投资, 主要威胁是政策壁垒和强大的劳工组织压力, 比如中铝集团收购力拓公司股权失败的案例, 就是受到了美、英等国的政策壁垒影响;而上汽集团并购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失败的案例, 则来源于与当地劳工组织的冲突。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虽然政策壁垒相对较少, 劳工组织也不如发达国家强势, 但发展中国家政府普遍对社会控制力较弱, 政权更替较为频繁, 法制相对不健全, 社会治安状况相对较差, 潜在的风险因素反而更多。

三、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策略

(一) 要制定清晰可行的总体战略。企业开展对外投资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 制定清晰可行的投资战略, 并将对外投资战略纳入到企业发展总体战略当中, 将目标投资企业或资产权益纳入到企业自有业务的上下游产业链中。通过对外投资, 除了获取经营利润外, 还要综合考虑该项投资能否有利于企业开拓海外业务、能否有利于企业提升技术水平、能否有利于将企业的国内业务融入到国际资本市场体系中去。要坚决避免投机心理, 不开展与国内主营业务不相关的境外投资。

(二) 要实行灵活多样的投融资方式

1、组建投资综合体。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时, 特别是进行大额投资时, 可以通过与国内外有实力的投资机构组建投资综合体, 来增强在政策、信息、技术、资金方面的保障性, 减少自身承担的投资风险。在合作伙伴方面, 可以选择专业化的私募基金、国际知名投行、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其他企业等。有条件的企业, 应争取同中非基金、国家进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政策性专业投资机构合作, 进一步提高投资的安全性。必要时, 还可以吸收当地企业参股, 以帮助优化企业的投资环境。

2、设置离岸市场投资平台。通过在香港等离岸市场设置投资平台, 可以有效减少税收损失, 更加充分的获取国际市场信息, 并且有利于取得国际资本市场的支持。比如香港, 其与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签有税收协定, 内地企业在香港设立控股公司, 再以香港公司为主体开展境外投资就可以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多层的税收协定安排, 企业在境外投资的利润通过香港汇回中国时, 可以减少在境外的整体税务。另外, 类似于香港、新加坡这样的国际金融中心, 拥有大量的为国际资本流通服务的中介机构, 可以为企业进行境外投资提供更加充分的市场信息和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3、充分利用境外资本市场。企业进行境外投资, 无论是利用自筹资金还是从内地银行贷款都要承受较高的融资成本。另外, 使用外汇资金出资还要面临汇率波动风险。因此, 开展境外投资要充分利用境外资本市场, 通过所投资业务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或发债来筹集资金, 尽量减少现金在不同国家地区间的流动, 从而降低融资成本和汇率波动风险。有条件的企业, 甚至可以利用离岸市场投资平台, 将国内业务与国际业务打包在境外上市, 在解决境外投资资金的同时, 为国内业务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三) 要进行集成风险管控。境外投资的风险是全方面的, 包括政策、法律、社会文化、市场、汇率, 等等。企业开展境外投资要对目标投资项目进行全面评估并设置风险防范措施, 对各种来源的风险设立评价、控制、研发、融资和监测的集成系统。其重点:一是要甄别项目信息。要从源头上保障项目信息的真实性。要聘请专业机构帮助进行尽职调查, 同国内有关政府部门、驻外使领馆、所在国政府部门、项目关联方及银行、保险机构等有关方面密切沟通, 从多个角度深入研究论证;二是在投资协议中设置保障性条款, 避免资金的一次性支出。可以根据项目签约、项目开工、项目达产、实现盈利等几个阶段设置资金支付节点, 将项目运作进展同资金支出有机结合起来, 确保项目运作的稳定性;三是要重视后续整合风险。在项目启动初期就要着手制定后续整合管控计划, 包括企业与当地社会的融合、中外工作人员的安排使用、形成足够的技术能力等。

摘要:近些年,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但所取得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在投资策略方面仍有欠缺。本文基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趋势特点, 查找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在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时制定总体战略、实行灵活多样的投融资方式、实行风险集成管控等三个方面给出策略建议。

关键词:对外投资,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敬子.探析影响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区位选择的因素.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 2012.10.

[2]罗道芳, 潘莉莉.广西13地市调查显示: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现状不理想.区域金融研究, 2012.12.

[3]王锐.境外投资企业发展状况调查——以吉林省为例.吉林金融研究, 2011.11.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第7篇

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经济建设应该打开国内外两个市场, 从此拉开了我国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序幕。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了质的飞跃。2001年, 我国正式把“走出去”列入“十五”年计划纲要, 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中国加入WTO成为催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事业进入了第二个快速增长时期的一剂强有力的催化剂。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逐步实施, 对外直接投资总量规模逐渐增长。 (图1)

2012年,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878亿美元, 同比增长17.6%, 首次成为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借助人民币升值、金融危机后欧美各国希望吸引外来投资等有利条件,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并购步伐不断加快。2014年,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1, 231.2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 同比增长14.2%。对外投资的存量规模不断扩大, 2014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8, 826.4亿美元, 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存量的份额由2002年的0.4%提升至3.4%, 在全球各国家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排名中较上年前进3位, 位居第8位, 首次步入全球前10行列。

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15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5个国家/地区的6, 532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 累计实现对外投资7, 350.8亿元人民币, 按美元计价为1, 180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4.7%。其中, 值得强调的是, 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达148亿美元, 增长18.2%。

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业状况

21世纪以来,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主要是建筑、批发和零售等行业, 都是一些能源类和一些竞争力不大的产业。如2003年, 中国对外投资的行业只有8个, 在矿产方面就占到了近半壁江山的48.4%, 而在制造和批发零售方面分别只占到了两成和一成。 (表1)

金融危机之后, 我国境外投资项目时认识到不能再像过去一样只注重贸易加工制造业、小型加工业等加工零售的产业, 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技术创新, 境外投资的方向和重点与国内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近几年, 除了传统行业之外, 投资行业开始涉及到了科学研究、服务、房地产、餐饮、酒店、汽车等。尤其是我国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属于领先水平, 最近几年房地产行业也成为我国相关企业投资的一个方向。

2015年, 我国对三个产业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最大, 高达82.5%。其中金融业占投资比例达到140.6亿美元, 占比为25.3%, 房地产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90.6亿美元, 占比为7.67%。其次是第二产业, 采矿业、制造业等行业都占据较大比例, 如采矿业占比为9.19%, 最少的是第一产业, 投资金额仅为20.5亿美元, 占比为1.74%。

三、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状况

按照性质和所有制形式划分, 可以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 非国有企业包括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等组织形式。

改革开放后, 我国企业呈现的状态还是比较集中的, 大体上是由国有企业所主导的。但是, 近些年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 国有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所占的比重逐年降低, 国有企业一支独大的局面已经过去。相对应的是有限责任公司的比重不断升高, 说明其代表的民营企业蓬勃发展。

2015年,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投资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 占比为66.3%, 排在第二位、第三位的分别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占比分别为23.5%、6.2%。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对外直接投资行列当中, 但是受到自身规模小、整体实力较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并未形成较强的竞争实力。另外, 我国直接对外投资主体一般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 如广东、上海、浙江等。

四、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地区分布

我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如亚洲和拉丁美洲, 而且我国也在稳步地提高对这两个地区的投资力度。如2015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投资比例高达65%和15%, 而且往亚洲投资的趋势还呈现迅猛增长的状态。非洲、大洋洲是我国区位选择相对较少的地区, 均占比为3%, 尤其是非洲地区, 我国主要采取资金、物品援助, 直接投资相对较少, 主要是该地区经济总量较小, 缺少成熟投资市场, 难以在短时间内挖掘出其中的潜力。 (图2)

没有对欧美发达国家加大投资力度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发达国家对投资的严格规定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投资的难度。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主要为美国、新加坡、荷兰、澳大利亚、老挝和巴西等国家, 其中投资主要流向新加坡、俄罗斯和泰国等国家。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 在亚洲投资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上对我国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空间还有很大的上升潜力。

数据来源: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另外, 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还主要集中于避税港。根据商务部资料显示, 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上亿美元的国家/地区有54个, 其中10亿美元以上有13个, 分别为中国香港、开曼群岛、美国、英属维尔京群岛、新加坡、荷兰、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卢森堡、老挝、印度尼西亚、加拿大和巴西。

值得一提的是, 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 投资额合计达148.2亿美元, 同比增长18.2%, 占总额的12.6%, 投资主要流向新加坡、哈萨克斯坦、老挝、印尼、俄罗斯和泰国等。

五、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有两种, 即新建投资和并购。新建投资需要很大的资金, 还需要企业拥有一定的灵活性, 能对东道国的环境随机应变。当前, 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发展也很快。

有强大的资金保障和丰富的企业运营管理经验的公司可以将新建投资选择在发达国家, 但是仍然有很大风险。投资发展中国家的优势:第一, 东道国竞争对手相对较弱, 我国企业在技术以及资金方面都会有一定的优势;第二, 在发展中国家购买场地, 人力资本等资金投入都会少很多, 减少了投资金额;第三, 发展中国家对产品附加价值相对于发达国家消费者没有那么高, 我国企业更容易获得市场份额。在发达国家投资则更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型转变, 因为发达国家好的管理经验以及先进的技术都可以第一时间得到学习, 但是风险也很高。投资在发展中国家所需资金少, 相应产出也不会很大, 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选择。

对外直接投资中, 除了新建投资这种方式外, 我国企业采用并购方式发展迅猛。跨国并购收益从2005年到2013年增长了464亿美元, 尤其在2005~2008年的发展最为迅速, 这几年从65亿美元增长到300亿美元。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威胁下, 我国跨国收购金额不减反增, 吸引了全球的目光。2015年, 我国企业通过并购的方式, 吸引了对外投资总额为598亿美元, 占全年的69.4%。近些年来, 比较典型的案例是TCL斥资820万欧元并购了德国施耐德公司, 这次收购不仅绕开了欧盟对我国彩电的贸易壁垒还获得了先进的技术, 广大的销售渠道, 这次收购时TCL进军欧洲市场非常重要的一次并购。2007年, 河南商人庞玉良出资10亿美元买下德国帕西姆国际机场, 有效地规避了贸易壁垒, 是非常经典的一次物流行业的并购案例。 (表2)

摘要:在“一带一路”战略下, 为中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带来新的机遇。对外直接投资的对象主要是第三产业, 尤其是建筑、批发和零售等行业。虽然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占的比重逐年降低, 但当前还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同时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开始蓬勃发展。我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另外, 对外直接投资还主要集中于避税港。并购作为我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方式发展很快。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投资行业,投资主体,投资方式

参考文献

[1]刘红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及国际比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2]王永钦, 杜巨澜, 王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决定因素:制度、税负和资源禀赋[J].经济研究, 2014.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研究 第8篇

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现状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随着时序推移发生着重大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体现出来。早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1979-1986年) , 海外投资企业主要分布在亚洲, 以发展中国家和我国港澳地区为主;第二阶段 (1986-1990年) , 海外企业分布扩展到90多个国家和地区, 虽仍以亚洲各发展中国家和港澳地区居多, 但已经开始向发达国家延伸;第三阶段 (1991-2002年) , 投资遍布139个国家和地区, 并开始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进入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以亚洲为中心, 向北美、大洋州、拉美、欧洲辐射, 在亚洲、北美、大洋州的累计投资分别占海外总投资的33%、32%、19%, 在拉美、欧洲的累计投资分别占5.2%、5.6%。到21世纪初, 我国FDI的区域分布有所变化, 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开始超过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近几年,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的分布又呈现出新现象。2003-2009年, 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增长, 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多个国家与地区。2009年, 除在拉丁美洲的投资有所下降外, 在亚洲、北美、欧洲、大洋州的投资流量分别占总投资流量的62.6%, 4.2%, 2.9%, 均有所上升。其中我国香港、日本、新加坡, 以及欧盟、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区的聚集程度最高, 集中了中国境外企业的45.6%。

2 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1 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主要包括东道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其中, 市场条件、生产要素成本、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条件、自然资源、外资政策等关键因素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较大, 它不仅决定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倾向, 而且也决定了投资的行业结构和类型, 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企业在考虑对外直接投资时需要对所选区位做出评价, 并且应用生产要素条件和投资环境来衡量区位的优劣并选择是否进行投资。

2.2 企业因素

企业因素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区别于其他企业的内在特性。在现实的国际投资活动中, 直接投资的主体主要是企业, 资本的国际移动的具体组织和实施也是由企业完成的。更多地关注和探索企业自身的因素, 将考察的视角和研究的基点深入到微观层面, 从而正确认识企业自身因素在投资区位选择决策中的影响尤为重要。具体影响FDI区位选择的企业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

2.2.1 企业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是企业FDI的关键决定因素, 它是指企业所有权优势, 主要包括知识技术优势、厂商规模优势、组织管理优势与金融货币优势等无形资产优势, 并且, 这些优势必须能够转移, 转移的优势必须至少抵消东道国厂商的特有优势并补偿在陌生环境中经营所增加的成本, 因此也可称之为一种补偿优势。这类补偿优势源自企业从研究和开发中获得的产品异质性优势, 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 对外直接投资的进行必须以企业具有全部或部分优势为前提, 拥有的优势越多, 企业在区位选择时的自由度越大。

2.2.2 企业规模及国际化程度

首先, 企业规模是企业拥有适用资源的一种指标, 适用资源增加为国际性投资提供了基础。尽管中小企业也希望对国际性生产有更大的控制程度, 在外国市场投入更多的资源, 但是由于其没有必备资源做到这一点, 只能更倾向于出口贸易或许可经营等方式进入外国市场。其次, 企业规模差异导致实力与抗风险能力强弱有别, 从而决定了在区位选择时的主动性的大小, 如大型企业相对于中小型企业, 在区位选择时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中小型企业一般因属于大型企业的供货商而伴随其在相同的区位进行投资, 在区位选择中更多地表现为被动与跟随, 缺少主动性。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与其积累的国际化经验呈正相关关系, 企业可以从其在某一国家或国际环境中的经营积累这类经验, 由此可以增加企业对外投入更多资源的可能性。一个企业积累的国际化经营的经验越多, 其在国外经营的可能性与规模就会越大,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可选空间相对增大, 可以在目标区域内灵活合理地选择投资地点。

2.2.3 企业战略

战略也是影响企业FDI区位选择的因素之一。企业对其所控制的各类实体在地域范围和地理联系上所作的战略安排与其对区位的选择有着紧密的联系。许多企业战略为适应区域化国际生产要求而建立起自己的地区网络, 国际直接投资存量与大三角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就体现了这种特征, 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跨国企业是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主要投资者, 日本跨国公司在亚洲占有主导地位, 而欧共体跨国公司在中欧、东欧和非洲占有最大比重。当企业的战略定位于更高级更复杂的全球化战略, 意味着跨国投资在更广泛的地理范围内拓展, 企业可以通过价值链的区域筛选来达到自己的全球化目标。

2.2.4 投资动机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微观动因复杂多样, 市场寻求与资源寻求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最重要动因。市场寻求型重视区位市场规模及增长速度、区域性与全球性市场的可达性、市场结构以及东道国消费者的偏好等因素。因此, 市场寻求型以市场容量大、购买能力强的发达国家为主要投资区位。资源寻求型产业重视区位原材料供给、自然资源、劳动力供给、技术创新与其他无形资产等因素;而技术寻求型以高技术水平的发达国家作为首选投资区位。

2.3 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综合因素分析框架

笔者认为, 对外直接投资区域的选择是由区位因素与企业因素共同决定的。企业因素与区位因素是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 全部或部分企业关键因素与区位因素相联系共同决定着投资区位的选择。按照这一思路, 构建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综合因素分析框架, 如图1所示。

框架表明: (1) 一方面, 企业各因素之间既是相对独立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从不同方面影响着投资区位的选择, 并共同影响和制约着区位因素所包含的优势对投资主体的吸引力大小, 因而是企业进行投资区位选择时须详认真分析的四个方面。另一方面, 区位因素影响和制约着企业因素的要求能否实现与满足, 只有区位因素在各方面能满足投资企业要求的才能成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地点。因而, 投资区位必须从四个因素和区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中进行选择。 (2) 区位因素与企业因素中的部分关键因素影响着企业抉择投资区位的作用特征, 进而影响到投资区位的抉择。企业在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时的决策过程是复杂的, 其复杂性主要来源于综合因素的关键特征, 即综合性、动态性、非量化和主观性。

其中, 综合性是指区位的选择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复合体, 各种因素都以其特有的方式作用于投资者的区位决策。这种综合性特点要求企业在选择投资区位的实践中, 必须全盘考虑关键因素与非关键因素、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 努力探求和优选各因素的最佳结构方式。动态性是指区位因素和企业因素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 各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程度不同的发生变化。这些变量也许会改变企业在前一个时期投资区域的抉择。因此, 这要求企业认识这种动态性特点, 并根据各决定因素的变化动态来调整投资区位的选择。非量化是指在影响因素中, 有些指标是量化的, 而也有不宜量化而需以性质表明的定性因素, 如市场机制、产业政策、文化传统、企业战略、核心竞争力等, 这些非量化因素的非直观性给区位的决策过程增加了一定的困难。主观性是指区位的选择建立在对各因素综合判断基础之上, 投资者具有按照自己的需要评价与选择区位的权威性, 但一方面, 企业自身因素的自我评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另一方面尽管区位特点是客观存在的, 但各自因素又是非量化的, 仍取决于投资者的主观评价及决策。另外, 各因素在区位决策中的权重也由决策者的主观因素所决定的, 因此, 在作出区位选择决策过程中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3 结论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的分析框架对我国投资者的意义在于:第一, 提醒投资者注意, 投资区位选择是一项多维目标的复杂性决策。各种影响因素都有不同的特征, 这些特征对于企业的重要程度不同, 企业应根据区位因素与企业因素协调和确定各因素在区位决策中重要性的权重。第二, 要求投资者必须密切关注投资区位抉择程序的各个方面, 投资区位会影响企业长期的和全局性的经营活动, 必须审慎决策。第三, 明确投资方式决策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决策, 企业战略、东道国区位变量和企业变量等各自的变化或同时的变化都会促使企业改变其投资区位决策。这一分析框架不仅对于投资区位选择的决策有益, 而且有助于阐释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其特点, 同时也为我国即将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提供一些参考。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的选择问题既关系到投资企业的微观经济利益, 也关系到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宏观经济效益, 因而具有重要意义。在综合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区位因素与企业因素的基础上, 构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分析框架, 由此清晰地展示影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DUNNING J H.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M].Newyork:Addision-Wesley Publishing Ltd, 1993:122-135.

[2]王增涛.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分析框架及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 2002, (3) .

[3]崔新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方式的决策模型[J].经济管理·新管理, 2001, (20) .

[4]杨成平.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9, (5) .

企业异质性与对外直接投资 第9篇

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增长,使得企业何以“走出去”等问题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基于异质性企业的视角,以浙江省民营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测度企业生产率的综合指标体系,在准确测度企业生产率和充分控制模型内生性的基础上,就民营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是否具有生产率优势及这种优势是否促进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这两个问题进行了考察。

异质性企业贸易与投资理论是近年来国际贸易与投资领域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该理论主要由Melitz[1]、Helpman[2]发展完善,解释了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优势,得出企业依照生产率高低依次具备对外直接投资、出口、服务本国市场的能力。随后,基于以上理论,学者们对生产率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总的来说,囿于微观企业数据的可获得性,鲜有文献就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生产率优势进行检验,从异质性企业视角出发,研究中国企业生产率对其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文献目前也并不多。此外,已有文献的研究也存在以全要素生产率表征企业生产率时计算不准确[3]、研究企业生产率对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时未充分考虑因反向因果关系产生的内生性等问题。鉴于此,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利用微观企业的数据,以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企业生产率对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引入了测度企业生产率的综合指标体系,避免使用单一企业生产率的衡量指标带来的局限性;在计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时,充分考虑同时性偏误与选择性偏误,使计算得到的全要素生产率更为准确;利用面板数据及以企业生产率指标的滞后项代替当期项,控制了因存在反向因果关系带来的内生性,使研究结果更可靠。

1 模型、数据与生产率指标体系

1.1 模型

借鉴Bernard等[4]的模型,本文构建了以下模型:

通过式(1)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是否具有生产效率优势。

其中prod、klratio分别表示企业生产率的对数形式、资本—劳动比的对数形式,OFDI是表示企业是否对外直接投资的虚拟变量,a是企业存续年限,μ和vt分别表示个体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

模型(1)仅仅检验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是否具有更高的生产率这一现象。通过构建以二值选择变量为被解释变量的Probit模型:

通过式(2)可以研究企业生产率对其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影响。

进一步考虑学习效应这一反向因果关系,借鉴田巍和余淼杰[5]研究成果,本文构建以下模型

通过式(3)对样本的进一步选择控制内生性[6]。

1.2 数据

本文使用的主要数据来自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该数据库由国家统计局建立,样本范围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企业信息由企业在每年年末自行上报。该数据库具有权威、样本量大、指标多的优点,但聂辉华等[7]指出,该数据库存在样本匹配混乱、变量大小异常、测度误差明显和变量定义模糊等严重问题。因此本文在筛选出浙江省民营制造业企业后,借鉴余淼杰和李晋[8]的做法对数据作如下处理:删除在本文需要使用的变量上存在缺失值或变量值不合理的观测;删除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不足10人的观测;根据一般会计准则删除流动资产高于总资产、总固定资产高于总资产、固定资产净值高于总资产的观测。为准确衡量劳动和资本对企业生产率的贡献,将工业增加值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平减,固定资本存量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平减。

处理后的数据还缺少企业是否对外直接投资的指标,因此本文将该数据库与商务部统计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名录匹配,得到企业是否对外直接投资的信息。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与数据的质量,本文最终仅采用2005—2007年间浙江省民营制造业企业的106 482条观测,其中有267家企业有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1.3 生产率指标体系

为较全面地研究企业生产率对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破除单个生产率指标可能产生的局限性,本文构建了测度企业生产率的综合指标体系。

(1)劳动生产率(LP)。

劳动生产率体现了单位劳动的产出水平,Helpman等的研究中以劳动为唯一的要素投入,因此,其所指的企业生产率的差异即为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劳动生产率通过

计算,其中Y是企业的工业增加值,L是劳动投入。

(2)全要素生产率(TFP)。

全要素生产率是总产出中不能被要素投入所解释的剩余,包含了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和公司治理策略等诸多因素[9]。通常全要素生产率通过使用普通二乘法估计Cobb-Douglas生产函数来获得。但是这样计算得到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同时性偏误(simultaneity bias)和选择性偏误(selection bias)[10]。同时性偏误是指随机误差项中包含了可以被企业观测到的生产率,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的企业会根据观测到的生产率调整要素投入组合,这就导致了随机误差项与要素投入相关。选择性偏误是指企业在受到低生产率冲击时退出市场的概率与其资本存量相关。具体而言,如果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其资本存量正相关,那么资本存量高的企业在受到低生产率冲击时由于对未来有更高的盈利预期而往往不会选择退出市场。同时性偏误和选择性偏误使得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的全要素生产率有偏。本文用OP法(TFP_OP)或LP法(TFP_LP)测算全要素生产率,避免了这两种偏误。

1.4 生产率分布密度分析

对于不同类型企业的生产率,根据构建的生产率指标体系,本文利用核密度图从不同侧面进行了对比(见图1),得到以下结论。

(1)就测度企业生产率的劳动生产率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生产率最高,仅服务于国内市场的企业生产率次之,出口企业劳动生产率反而最低。这极可有能与浙江民营企业中存在大量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企业有关。

(2)就测度企业生产率的全要素生产率看,无论是OP法测算的全要素生产率还是LP法测算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的生产率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仅出口企业、仅服务于国内市场企业。由此可见,由于全要素生产率反映了由于技术进步或制度创新带来的生产要素配置组合的效率提高,因此,全要素生产率更为真实地反映了企业能够国际化运营的深度与技术能力间的关系。

注:从左往右依次表示仅服务于国内市场的企业、仅以出口方式服务于国际市场的企业、存在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

2 实证结果与分析

2.1 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生产率优势检验

为了更准确的比较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与非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生产率差异,需要控制其他条件相同。表1报告了模型(1)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无论是以劳动生产率还是以OP法或LP法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企业生产率的代理指标,对外直接投资企业都具有生产率优势。由此可以说,生产率优势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但是否是充分条件,还有待验证。

(2)对于企业出口,若以劳动生产率作为企业生产率的衡量指标,由于变量EX的系数符号不稳健,说明对仅以出口方式服务国际市场的企业,其劳动生产率不一定比仅服务于国内市场的企业高,即对于浙江省民营制造业企业,出口企业并不具有劳动生产率优势。这可能与出口企业中加工贸易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有关。若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企业生产率的衡量指标,由于无论是以OP法或是LP法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企业生产率的测度,变量EX前的系数均为正,说明出口企业具有全要素生产率优势。

(3)以劳动生产率作为企业生产率的测度时,变量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劳均资本占有量的提高有利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企业生产率的测度时,由于变量的系数符号不稳健,说明资本—劳动比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并无明显影响。这可能是因为资本—劳动比越高,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性越强,而如果有偏性的技术创新不利于劳动替代时,资本—劳动比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就无意义甚至会产生负面效应。

(4)无论是以劳动生产率还是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企业生产率的测度,企业存续年限的符号或显著性均不稳健,说明企业进入市场的时间对企业的生产率也没有明显影响。

3.2 企业生产率对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通过前面的实证研究,本文证实了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生产率优势。利用模型(2)、(3)可以研究企业生产率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影响。表2报告了回归结果。表2中,列(7)到列(9)为模型(2)的回归结果。列(10)到列(12)为控制了企业生产率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内生性后的回归结果。结果表明:

注:*、**、***分别表示在10%、5%、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回归系数下方括号中报告的是Z值。下同。

(1)从生产率看,由(7)到(9)列可看出,无论以劳动生产率还是OP法或LP法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测度企业生产率的代理指标,企业生产率的系数显著为正。在充分控制内生性后,由(10)到(12)列可看出,各系数依然在1%水平上显著。因此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能性也高,这与浙江省民营企业中许多高生产率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相符。同时,全要素生产率高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能性也很高,由于全要素生产率包含了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因素,说明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及其他因素的改善都有利于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2)从出口看,由(7)到(9)列可看出,出口的系数显著为正,在充分控制反向因果关系后,由(10)到(12)列可看出,出口的系数依然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对于浙江省民营制造业企业,出口促进了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对样本的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对外直接投资的浙江省民营制造业企业中,有相当比例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是开拓国际市场,说明对于浙江民营企业来说,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互补性关系。还值得关注的是,通过模型(2),已经证实了出口企业有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倘若这种生产率优势部分得益于企业出口,则可以发现,浙江民营制造业企业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出口———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外直接投资———扩大出口的良性循环。

(3)从资本—劳动比看,由(7)到(9)列可看出,资本—劳动比的系数显著为正,在充分控制反向因果关系后,由(10)到(12)列可看出,资本—劳动比的系数依然在1%水平上显著。由于资本—劳动比反映了企业人均资本占有量体现出的企业资本装备水平,说明对浙江省民营制造业企业而言,生产设备等资本投入能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资本的大量投入和装备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企业向资本密集度高的生产方式的升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资本或技术升级的良性统一。因此,让更多民营企业走出去,进一步优化投资主体,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绩效,需要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资本深化水平。

(4)从企业存续年限看,企业存续年限的回归系数符号不稳健,且不显著,说明企业存续年限对其对外直接投资无明显影响。最后对模型(3)的有效性进行检验。有效性的检验有两方面:一方面,企业生产率各代理指标的当期项与滞后项相关系数均在0.7以上,说明用生产率的一期滞后项代替当期项是合理的;另一方面,模型残差项与企业生产率一期滞后项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说明生产率滞后项是外生的。因此,模型(3)能够解决内生性问题。

4 结论

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猛,民营企业在此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出发,基于浙江省民营制造业企业2005—2007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测度企业生产率的综合指标体系,在准确、全面衡量企业生产率和充分考虑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其生产率的内生性的基础上,验证了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具有生产率优势对浙江省民营制造业企业的适用性,研究了企业生产率对其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浙江省民营制造业企业,无论是以劳动生产率还是以OP法或LP法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企业生产率的衡量,对外直接投资企业都具有生产率优势,且企业生产率越高,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能性越大。另外,资本—劳动比越高的企业越有可能对外直接投资,意味着要加快企业走出去,还需要进一步落实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的装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还发现若以劳动生产率作为企业生产率的衡量指标,浙江省民营制造业企业存在出口—生产率悖论;而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企业生产率的测度,倘若这种生产率优势部分得益于企业出口,那么对于浙江省民营制造业企业,则存在出口—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外直接投资—扩大出口的良性循环。

本文弥补了以往文献缺少对民营企业的研究、企业生产率的测度指标单一、全要素生产率测度不准确、鲜有文献就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具有生产率优势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在研究企业生产率对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时未充分控制模内生性问题的缺憾。但受到微观数据可得性的限制,本文未就企业生产率对其对外直接投资额、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地的影响做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研究从异质性企业贸易与投资理论出发,以浙江省民营制造业企业为样本,通过构建测度企业生产率的综合指标体系,研究了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无论是以劳动生产率还是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代理指标,企业生产率越高越有可能对外直接投资。这与异质性企业贸易与投资理论的假说一致。研究还发现,以劳动生产率作为企业生产率的测度时,浙江省民营制造业企业存在出口—生产率悖论。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生产率,异质性,民营企业

参考文献

[1]MELITZ M J.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2003,71(6):1695-1725.

[2]HELPMAN E,MELITZ M J,YEAPLE S R.Export Versus FDI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4,94(1):300-316.

[3]鲁晓东,连玉君.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1999—2007[J].经济学(季刊),2012,11(2):541-558.

[4]BERNARD A B,JENSEN J B,LAWRENCE R Z.Exporters,Jobs,and Wages in U.S.Manufacturing:1976—1987[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Microeconomics,1994,1995(1995):67-119.

[5]田巍,余淼杰.企业生产率和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基于企业层面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12,11(2):383-408.

[6]蒋冠宏,蒋殿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异质性检验——以服装、纺织和鞋帽类企业为例[J].世界经济研究,2013(11):61-80.

[7]聂辉华,江艇,杨汝岱.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使用现状和潜在问题[J].世界经济,2012(5):142-158.

[8]余淼杰,李晋.进口类型、行业差异化程度与企业生产率提升[J].经济研究,2015(8):85-113.

[9]MASSIMO D G,ADRIANA D L,CARMELO P.Measuring Productivity[J].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2011,25(5):952-1008.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探析 第10篇

李 勇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国内的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和升级;劳动力市场开始出现工资上涨和用工短缺的局面;资源需求日益扩大;人民币汇率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对外贸易摩擦屡屡发生。

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中国的民营企业所面临的考验更为严峻。从历史和其它国家的经验来看,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民营企业获取新的发展机遇的重要途径。目前,浙江省是国内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比较早,企业数量相对较多,同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的省份之一。因此,本文通过评析浙江省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力图为我国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一些启示。

一、浙江省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概况

《200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者中,中央企业及单位仅占5.6%,各省市的投资者占了94.4%。其中,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上海、黑龙江六省一市的境内投资者数量占总数的70.2%;浙江省的境内投资者数量最多,占22%;七成的私营企业投资者来自浙江、福建两省。从设立境外企业数量看,中央企业和单位占19.6%,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北京、福建、上海、河南、黑龙江七省两市的境外企业数量占境外企业总数的六成,其中浙江省是中国拥有境外企业数量最多的省份。此外,根据浙江省外经贸厅课题组的《浙江境外投资创业现状的调查》,截至2003年底,浙江省经审批的境外投资企业(机构)1382家,位居全国首位;投资遍及世界107个国家和地区,投资总额6.09亿美元,其中我方投资额4.45亿美元,每年带动出口15亿美元。浙江省企业境外投资的领域除一般性贸易投资外,投资项目涉及轻纺、机械、电子、化工、医药、建筑、专业市场等行业。浙江省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后到1999年之前,主要是通过在境外窗口公司设立分支机构,了解海外市场。1999年,浙江省提出了“两个推动”,即推动本省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到境外投资,积极开展加工贸易;推动省内商品专业市场到境外设立分市场,开展跨国经营。此后,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受政府推动,开始加速发展。现阶段,浙江省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正处于全面推进时期,投资规模、企业数量、涉及行业领域、投资方式都在不断发展。

二、浙江省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评析

(一)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

“块状经济”专指以制造业为主体,具有产业集群特征,富有浙江特色的区域经济形态。“块状经济”表现为以某一行业的骨干企业作为龙头,以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家庭工厂配套协作为基础,在某一区域内形成的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和现代化生产的企业群体。绍兴的轻纺、领带、袜业,宁波的服装、机电、塑料,嘉兴的皮革、建材,温州的皮鞋、低压电器,萧山的汽车配件和永康的小五金等,都是浙江省具有鲜明特色的“块状经济”。

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浙江省民营企业也通过实施“块状经济”,采取集群式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创造“走出去”的整体竞争优势。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载体就是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兴建的海外工业园区,其中既包括浙江省民营企业投资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如华立集团与泰国安美德集团在泰国东部海岸创立的泰中罗勇工业园,康奈集团牵头建设的俄罗斯乌苏里斯克远东康吉工业园等;也包括民营企业自发到国外开办的工业园,如越美集团投资的越美(尼日利亚)纺织工业园等。

单个民营企业势单力孤,由于受到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等多方面的制约,仅仅依靠自身力量进行跨国经营难度很大。而采取集群式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可以实现专业化分工和相互协作;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和服务共用;增强对外谈判能力,节约采购成本;降低海外投资风险,避免恶性竞争。海外工业园区的建立,可为民营企业实现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搭建一个良好的信息提供与运营服务的平台。

(二)开展境外生产加工

浙江省的传统优势行业,如机械、轻工、纺织服装、建材冶金和电子等,普遍存在着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同时面临着国内需求饱和,需求层次升级和出口产品贸易壁垒不断增加的双重困境。因此,浙江省的民营企业纷纷通过开展境外生产加工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为在国内已经处于饱和状态的产品寻找海外市场并转移过剩的生产能力,同时带动国内技术、设备、零部件和劳务的输出。例如,浙江省平湖茉织华实业集团投资250万美元在约旦创办织衣厂,1999年获得批准,当年就派出250名中方员工,并出口了220万美元的设备和材料。宁波海天机械公司已在土耳其、加拿大、墨西哥等多个国家设立了境外加工企业,已成为亚洲举足轻重的塑料机械生产商。

民营企业在境外投资兴建生产加工企业,可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配置和原产地的多样化,减轻国内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转移本地传统优势产业的过剩产能,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面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开展境外生产加工,可以有效地规避贸易壁垒,缓解贸易摩擦,并且利用东道国提供的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此外,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还可以借助发达国家给予东道国的外贸优惠条件进入第三国市场。

(三)构建海外营销网络

浙江省的民营企业为实现“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空间,积极构建海外营销网络,形式包括海外销售办事处、贸易公司、连锁店、贸易中心等。其中,最具有浙江特色的就是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商品专业市场和海外商城。而一些在国内已具有品牌优势的浙江省民营企业,也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营销网络,推广自主品牌。例如,康奈集团从2001年开始,就在意大利、法国、美国、西班牙、葡萄牙、德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康奈皮鞋专卖店(柜)。此外,通过实施海外并购,也可以获得外方企业已有的成熟销售网络。例如,万向集团曾经以代工方式,借助美国舍勒公司的销售渠道进入北美市场,后期万向集团通过并购经营陷入困境的舍勒公司,得以直接掌控舍勒公司的市场网络。另据报道,到2012年,浙江省要在境外建设50个省内优势行业的地区营销总部,重点扶持100家龙头企业建设营销网络,其功能主要是自主品牌推广、营销接单、售后服务和物流配送。

商品专业市场和海外商城已成为浙江省民营企业产品进军国际市场的桥头堡,降低了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成本和风险;通过构建海外销售网络,推广自主品牌,则可以占领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并购国外知名品牌及其销售网络,可以利用已有的成熟销售网络,迅速打开国际市场,改变民营企业以往从事贴牌业务的代加工地位,并获取定价权。地区营销总部虽然是由龙头企业承建的,但也能带动相关配套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走出去。

(四)设立境外研发机构

为积极利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的诸多优势,浙江省的民营企业已经开始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2001年,华立集团为进入通信高端业务,动用巨资收购了飞利浦的CDMA研发机构,并且拥有了在美国、加拿大的CDMA的实验室和境外创新团队。尽管这一并购未能实现预期收益,但它却开创了我国民营企业从事境外研发的先河。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的浙江省民营企业主要还是少数行业龙头企业,如万向集团,康奈集团、奥康集团等,主要方式是并购海外企业或其技术部门,新建独立研发机构和设立合资境外研发机构等。

浙江省民营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的主要目的无疑在于获取技术、服务于市场需求,提升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实力。此外,投资于海外研发机构,利用国外的技术和人才,还可以提升浙江省传统制造行业的创新能力。在传统制造业领域,浙江省的许多民营企业主要还是依靠成本优势,而发达国家的一些同类企业虽然经营陷入困境,却仍拥有完整的研发团队。通过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将海外技术资源与浙江省的制造能力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提升传统制造业领域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

(五)实施海外并购

随着企业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浙江省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也在逐步升级,一些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已经开始实施海外并购。万向集团收购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I,不仅获得了被收购方的专利技术,提升了制造能力及产品档次,而且还获得了品牌和销售渠道。纳爱斯集团通过收购获得多家香港日化企业的知名品牌,为开拓国际市场打下了良好基础。浙江新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德国自动裁床设备制造企业Bullmdr和Topcut,一举跻身世界缝纫机中高端领域,并缩短了进入欧美市场的通道。

现阶段,民营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人才缺乏,研发水平低、没有知名品牌,单纯依靠低成本优势,而实施海外并购,是民营企业实现转型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海外并购,可以获取有效的人力资源和国际知名品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此外,实施海外并购还可以减少投资成本,借助现成的经营网络和社会关系,迅速打开国际市场,降低管理难度和经营风险。

三、几点启示

中国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难免会遇到诸多问题。虽然浙江省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比较早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同样遭受到了很多挫折与失败,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汲取。从浙江省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来看,民营企业同样具备从事跨国经营的条件与能力,选择什么样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则应遵循以下一些主要原则:

第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民营企业虽然不具备跨国公司那样的垄断优势,但在资金、技术、管理和品牌等方面已具备了可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发挥的比较优势。例如,相对于欠发达国家来说,浙江省民营企业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比较优势较为明显,通过开展境外生产加工,就充分利用了民营企业的生产能力和适用技术。对于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凭借资金优势、过硬技术和知名品牌,实施海外并购和自主品牌推广,就在发挥比较优势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了这些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

第二,集群式规模化发展。民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资金有限,承受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能力不强,而采取集群式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则可以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并降低风险。浙江省民营企业通过创办并依托海外工业园区,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就有效地增强了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通过建立境外商品专业市场和海外商城,则为浙江民营企业“抱团”走向国际市场搭建了平台,并加速了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第三,循序渐进地逐步推进。为避免盲目性和降低风险,民营企业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浙江省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多是从设立境外贸易窗口开始,先熟悉国际市场,再到开展境外生产加工、构建国际营销网络和设立境外研发机构等实体性投资,乃至实施海外并购。这种循序渐进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有利于民营企业逐步积累跨国经营的经验,从而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率。

第四,注重培育国际竞争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中,仅仅依靠低成本优势,已经不能满足民营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也与我国努力寻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实相违背。因此,民营企业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应注重培育国际竞争力。浙江省民营企业通过设立境外研发机构、构建国际营销网络和实施海外并购等方式,学习和获取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广自主品牌,就有效地促进了民营企业的转型和产业升级,并提升了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民营企业必须权衡利弊得失,结合企业的自身特征和发展战略,细致分析东道国的投资环境,认真评估各种风险,积极而谨慎地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模式,最终实现民营企业成功“走出去”。▲

[1]章垚鹏,徐滢,张勤.企业对外投资的“双轨模式”——基于浙江企业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5:(8).

[2]胡日东,衣长军.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价值链区位选择[J].宏观经济研究.2008:(3).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分析 第11篇

2010年,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高达688.1亿美元, 同比增长21.7%, 已经连续保持九年增长。其中, 非金融类601.8亿美元, 同比增长25.9%;金融类86.3亿美元, 同比下降1.1%。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 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 首次超过日本 (562.6亿美元) 、英国 (110.2亿美元) 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 位居世界第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虽然有了很大发展,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 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1.32万亿美元, 年末存量20.4万亿美元, 中国占比分别为5.2%和1.6%, 流量排名第五位, 但存量排名仅列第17位, 这与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地位不相符合。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 我国平均投资比率仅为0.18, 不仅低于发达国家1.32和世界平均水平1.03的平均投资比率, 甚至都低于发展中国家0.35的平均投资比率, 这说明尽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较快, 但整体投资比率效率较低, 我国以直接投资的形式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有待深化。

由谁去投资 (主体选择) 、投资于何种产业 (产业选择) 以及到哪里去投资 (区域选择) , 被认为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三大基本问题。而这三大基本问题都带有结构的性质。因此, 本文所说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主要包括主体构成、产业结构以及区位分布三大部分。并试图从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方面分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以及提出有利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建议。

(一) 主体结构

截至2010年末,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已经达到了13 000多家, 从境内投资者在中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情况看, 近六成的境内投资者为有限责任公司, 国有企业占10.2% (较上年下降3.2个百分点) , 私营企业占8.2%, 股份有限公司占7%, 股份合作企业占4.6%, 外商投资企业占3.2%,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2%, 集体企业占1.1%, 其他占6.6%。

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者中, 中央企业及单位仅占5%, 各省市区的投资者占了95%。境内投资者数量前十位的省市区是: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山东、上海、北京、辽宁、河南、黑龙江, 占到境内投资者总数的67%;浙江省境内投资者数量最多, 占16.3%;七成的私营企业投资者来自浙江和福建两省。

由于对外直接投资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所以某一注册类型企业的比重上升说明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这类企业数量有所增长。国有企业和其他类型的非国有企业比重的下降, 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主的投资主体数量上升, 说明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跟随着国有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积极进行海外投资, 国际市场参与度有所提高, 参与主体也呈现多元化趋势。与国有企业相比, 非国有企业具有更加灵敏的嗅觉和更加灵活的应变能力, 在为市场竞争提供活力的同时, 也必然带动我国对外投资潜力的开发, 推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升级, 投资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

虽然在数量上有限责任公司占据了绝对优势, 但是对外直接投资额中的大部分仍然来自于央企, 不止是因为“走出去”战略的牵引和国家长期的支持, 更是因为它们自身聚集着大量国家垄断行业优势、资源优势、资金优势和政策优势。当然, 央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也体现了我国国家宏观竞争优势。

(二) 产业结构

根据《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行业上继续呈现出相对集中的态势。其中, 流向租赁和商贸服务业302.8亿美元, 同比增长47.9%, 占44%;金融业86.3亿美元, 同比下降1.1%, 占12.5%;批发和零售业67.3亿美元, 同比增长9.6%, 占9.8%;采矿业57.1美元, 同比下降57.2%, 占8.3%, 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开采、有色金属开采业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6.6亿美元, 同比增长173.8%, 占8.2%, 主要是水上运输业、其他运输服务业和航空运输业等投资;制造业46.6亿美元, 同比增长108.2%, 占6.8%, 主要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等投资。

由图1及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集中于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 占全部对外直接流量的九成。从增速上来看, 交通运输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增速最快, 其次是制造业, 而金融业和采矿业有所下降。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领域正不断扩大, 已从过去的以贸易和餐饮为主逐步拓宽到矿产、森林、渔业、石油化工能源等资源开发, 家用电器、纺织品与服装、机电产品等境外加工贸易,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农业及农产品开发, 餐饮、旅游、商业零售等多个行业。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范围不断扩大, 投资重点相对的愈趋集中,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有:商业服务及批发零售类、采矿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和制造业。

近几年, 在“走出去”战略的引导下, 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业主体加快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 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而且特殊的地位。虽然2010年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下降, 但是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的起伏主要由跨国并购活动引起, 而跨国并购活动的多寡和规模, 则主要取决于宏观世界经济环境形势和企业的战略规划、规模和实力。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 无论我国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速怎样变化, 其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

(三) 区域结构

至2010年末, 中国在全球178个国家 (地区) 共有1.6万家境外企业, 投资覆盖率达到72.7%, 其中对亚洲、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90%和85%。

从流量的区域分布来看, 亚洲仍然是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最为集中的地区, 而欧洲则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幅度最大的地区。对欧洲的投资在2009年增长2.8倍的基础上再次实现成倍增长, 流量达到67.6亿美元, 同比增长101.6%, 占流量总额的9.8%, 较上年提升了4个百分点, 主要流向卢森堡、瑞典、俄罗斯、德国、匈牙利、英国、挪威等国家。北美洲26.2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72.2%, 占3.8%, 主要流向美国、加拿大。拉丁美洲105.4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43.8%, 占15.3%, 主要流向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巴西、秘鲁等。非洲21.1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46.8%, 占3.1%, 主要分布在南非、刚果、尼日尔、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肯尼亚等。

由表1可见,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分布遵循周边国家 (地区)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渐进发展轨道, 与坎特维尔和托兰惕诺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的预测基本一致。

从区域分布的行业结构来看, 资源开发型投资主要集中在拉美、非洲、澳大利亚等资源丰裕的地区和国家, 加工制造业中的对外直接投资大部分是在发展中国家, 而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投资于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 几乎所有大型家电企业都在美国或日本建有研发基地, 信息产业的代表性企业如联想、四通亦在美国、中国香港设有带研发特征的机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现阶段中国已经进入了对外投资的高涨阶段, 对外投资流量和存量都在大幅上升。而对外投资发展结构在主体上有限责任公司占主要地位, 国有企业数量比重不大, 但是投资额度上国有企业占有绝对主导地位, 特别是中央直属企业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行业上则侧重于以贸易导向为主的服务业和以资源导向为主的采矿业;在区位上则侧重于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

在对2010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情况分析的基础之上,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将会继续保持增长, 投资结构也会愈趋合理化。

投资主体方面, 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加深和对外投资经验的积累, 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趋势不会改变, 更多的不同性质的中小企业会踊跃地加入到对外直接投资大军中来, 有限责任公司也会作为一种重要的主体形式继续发挥积极的作用。虽然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大部分仍然集中于央企, 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与投资潜力的开发将会加剧市场竞争, 有助于央企各个方面的结构优化, 强化其竞争实力。

行业分布方面, 通过分析可知,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绝大多数是由服务业和初级产业推动的, 这一趋势在最近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一方面, 我国的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货物贸易依附阶段, 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货物贸易的增加, 商务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业必将呈现进一步增长的趋势, 但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 金融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将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业更好更快地增长;另一方面,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相对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初级产品及其是能源产品的消耗仍会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 而以初级产业业务为主的大型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步伐的加快仍会使初级产业对外直接投资保持较快的增长。所以, 即使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呼声不断高涨, 其发展速度在短时间也无法使其超赶服务业和初级产业对外直接投总量的贡献。另外, 随着“低碳经济”这一理念的推广和时间, 相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经济增长的压力, 改善我国经济增长结构, 从而推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结构的改善。

区域分布方面, 预计我国仍将继续保持甚至增加对亚洲、非洲以及拉丁美洲的投资, 更多地参与到全球资源尤其是矿产和能源资源的配置当中去。另外, 随着我国部分跨国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全球发展战略的不断完善,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将更少的依赖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等避税岛的“庇护”, 而是借助更外直接、有效的手段进行投资。另外, 中国香港地区由于与我国大陆地区拥有紧密的经济联系和特殊的优惠策略,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仍将作为我国企业首选的对外直接投资平台之一, 在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未来的发展, 仍然有许多方面需要调整和改进, 就此, 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希望我国企业在“走出去”战略的支持下, 能够得到健康长足的发展。一是政府要继续积极推进投资主体的调整, 使投资主体由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调整。二是加强对外直接投资行业的战略性选择。三是建立和完善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 缩小“心理距离”。四是完善金融支持体系。五是调整投资区位, 实现合理分布。六是加强对中西部地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扶持和指导, 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协调发展。

摘要: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有助于企业获得稀缺的资源,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同时, 对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开拓国外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以及优化国内产业结构等都具有重大作用。从主体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区域结构三方面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进行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并有必要为其未来的发展提出实质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

参考文献

[1]项本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和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2]李桂芳, 储贺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3]胡曼.从产业结构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J].科技创业周刊, 2005, (10) .

[4]李小真, 曾晓洋.金融危机下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机遇、风险与对策[J].消费导刊, 2009, (9) .

上一篇:肝炎患者的膳食管理下一篇:牛顿三大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