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报道范文

2024-05-10

地震报道范文(精选11篇)

地震报道 第1篇

关键词:地震,报道,误区

媒体上出现的地震报道误区大致可分为三类:1) 地震科普概念的误区;2) 地震预报工作社会认知误区;3) 对地震预报发布规定理解误区。

1 地震科普概念的误区

震级修订属于正常的科学现象。2011年3月11日日本海域发生强烈地震,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震级测定为M8.6级, 震后32分钟完成了本次地震的速报。3月18日, 台网中心将震级修订为M9.0。本次震级修订在媒体上并未掀起波澜, 但回忆2008年我国汶川地震时, 震级从M7.6级到M7.8级再到M8.0的修订却在媒体及公众中引起轩然大波。好在地震部门迅速做出回应进行科学解读, 媒体上出现了《汶川大地震震级缘何两度修订?》等科普报道才让公众了解了真实情况, 避免了救灾过程中负面情绪的产生。

其实震级修订属正常的科学现象也是国际惯例。测定方法上, 地震参数是用不同方位、不同距离的多个地震台站的记录进行测定;理论上, 所用地震台站的记录越多, 测定的地震参数越准确。根据地震数据处理规定, 地震参数测定分两个阶段:一是地震速报, 使用最先接收到地震观测数据的台站进行快速地震参数测定, 并及时发布地震信息;二是精细分析, 即利用所有收集到的地震台站记录进行地震参数的进一步分析, 给出最终修订结果。大多情况下, 地震速报参数和修订参数有一定差异。

决定地震破坏程度的是烈度而非震级。地震发生后, 很多媒体只报道震级, 不关注烈度, 有的地震震级并不高却会产生很大破坏。例如1997年9月23日和26日, 佛山市三水南边镇先后发生3.7级和4.4级地震, 震中烈度达Ⅵ度。

2010年智利发生8.8级地震, 数百人死亡, 对比2008年汶川地震, 很多媒体开始讨论“为什么汶川地震震级没有智利地震大死亡人数却高达数万”。媒体出现这样的报道:《智利强震低死亡率原因揭秘所有建筑抗9级地震》, 在对汶川房屋质量的质疑外, 很少有媒体从科学的角度对两次地震进行对比。其实决定地震破坏力的是烈度而非震级。智利地震震源深度35公里, 汶川地震震源深度仅15公里, 震源深度等条件决定智利地震烈度小于汶川。

震级是用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地震愈大, 震级的数字也愈大, 震级每差一级, 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强弱, 只同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有关;烈度则表示同一次地震在地震波及的各个地点所造成的影响程度, 与震源深度、震中距、方位角、地质构造以及土壤性质等许多因素有关。烈度更能表示地震破坏的大小, 因此只关注震级不关注烈度的报道是不科学不全面的。

预警和预报是两码事。2008年6月14日, 日本东北部的岩手县和宫城县等地发生里氏7.2级地震。当日我国媒体上就出现《日本气象厅提前10秒预报地震》的消息, 2011年3月11日, 日本9级地震后, 媒体上又看到这样的新闻:《日本推出地震预警服务手机可预报地震》。公众一片哗然, 提出“为什么日本能预报我们不能?”这里, 媒体和记者混淆了预报和预警的概念, 日本地震预警能力很强, 但也做不到临震的准确预报, 错误的报道引起公众的误解。

预警和预报不同, 一在地震后, 一在地震前。地震前的临震预报 (时间地点强度) , 人类目前做不到, 但是地震后, 地震产生的p波“跑”得更快, 先于s波被检测到, 这是一个时间差;检测到后, 将此信息通过电磁波发送出去, 而电磁波显然要比地震波又快很多, 这是第二个时间差。通过这两个时间差, 一些地区将在地震波到达前得到预警。但这完全不同于地震的预报。

宏观异常与地震的关系。很多公众认为动物异常只要出现, 就应该预报地震。, 如果地震前出现动物异常等宏观异常, 有关部门又没有预报地震, 就对其工作进行否定。汶川地震后媒体上就有《12日汶川地震前武汉动物园动物曾有征兆》等报道出现, 让一些公众受到错误的引导, 网络上出现“养地震局不如养蛤蟆”等论调。

但实际上, 导致动物异常出现的因素有很多, 起因具有不唯一性。病害、气候等多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动物异常出现。因此, 认为只要有动物异常就应该预报地震, 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只是个统计概念。印尼地震、汶川地震、海地地震……几年来较为集中的几次大震让很多公众的神经敏感起来。媒体上不时会出现一些关于“地震活跃期”的讨论, 其中一些不科学的说法可能会让人产生误解, 认为“平静期就是不会发生地震, 活跃期就每天都很危险”。

其实, 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只是个统计概念, 是在几十年的尺度上对地震水平的判断。地震的发生是一个能量积累的过程, 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会出现爆发, 随后进入相对平静的状态, 但并不是说活跃期每天都会地震, 平静期就没有地震的可能。1900年以来, 我国大陆地区经历了5个活跃期, 1976年唐山地震后——1985年新疆乌恰地震发生, 中间的10年相对平静, 没有发生7级以上的地震, 但中等震级的地震还是时有发生的。

地震预报与地震趋势预测不同。曾听地震部门的一些研究人员说, 他们在各地开一些关于地震的会议时, 经常不敢在宾馆会议室悬挂横幅, 万一被一些不明就里的群众甚至媒体看到, 会引来极其可怕的“误读”, 随之引起恐慌。

地震预报分为长、中、短、临预报。如果把短临预报比作晴天、雨天的天气预报, 那地震趋势预测则相当于“最近进入梅雨季节”这样的气候预报。

每年年初, 地震部门会组织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 对未来一年全国发生地震的趋势进行会商。这相当于对未来一年地震“大气候”的判断, 并不是说马上要发生地震了, 做具体地震的预报。地震是长期的地质活动、地球构造运动的结果。从地质构造和地球活动规律, 是能够判断出有些地方容易发生地震, 比如断层深尺度大的地方。而一般来讲盆地里、沙漠中发生地震的几率就较小。

地震台站并不都是预报地震的。公众包括一些媒体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认为地震台站都是预报地震的。实际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地震台站分为三类:测震台、强震台和前兆台。测震台是记录地震发生的时间强度, 用于地震发生后准确判断时间、地点、强度三要素。强震台则是测量加速度, 为工程建设提供抗震设计依据。大型公共设施、人员密集地、桥洞隧道等建设时, 需要的抗震设计标准都据强震台的数据而定。地震台站中只有前兆台站是预报地震的, 使用各种科学手段获取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信号。长期积累的数据是地震预报珍贵的基础资料。

2 地震预报工作社会认知上的误区

“为什么地震预报不出来, 但能作一定程度的辟谣?”由于地震破坏性大, 各种关于地震的谣言总会引起社会动荡, 近几年不时能看到“某地因地震谣言传播, 居民不敢在家中居住”的报道。而每当此时地震部门出面辟谣却总会引来不满, “为

(上接第3页)

参考文献

[1]朱永明.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研究[J].经济经纬, 什么地震预报不出来, 别人说有, 你就能否认呢?”

笔者采访的专家大多都面对过这样的质问。就像人不太舒服, 我们不知道哪里有问题, 但如果他是健康的却有一些标准可以判断。地球运动十分复杂, 不断变化的多种因素决定了地震的发生, 准确的进行短临预报十分困难, 目前只能借经验判断。一般谣言出现后, 地震部门会迅速派出专家对当地地球活动情况进行分析, 多处调研, 根据经验做出判断。

三四个地区先后发生地震是正常现象。有时会看到这样的新闻, 东南西北几地连续发生地震。实际上, 在我国这个多震的国家中等地震很多, 一般不会造成严重损失。但因为原来信息传播不发达, 大家都不知道、或是这几天大家都关注到了, 不是新闻的事情就变成了新闻。

地震预报仍是世界难题, 短临预报能力低。地震预报至今是未过关的世界难题, 尤其难在短临预报, 具体到明后天、一个周, 地点确定在某个乡, 某个县, 目前全世界也不具备这样的地震预报能力。如果听到这样的所谓预报肯定是不可信的。

3 对地震预报发布规定理解误区

我国对地震预报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但有时还是会看到一些不符合规定的预报结果见诸媒体。网上有“地震预报的中国江湖”的说法, 各种业余爱好者、退休专家等因为对地震预报事业的热爱, 研究并发布自己的一些预报结果。在我国, 地震预报的发布必须是政府, 并且必须遵循属地原则, 由各省政府自己报, 但各种地震预报的资料大家共享。所有预报结果通过政府认定的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 不是个人或某个小组就能发布的。

(上接第7页)

参考文献

地震现场报道稿件 第2篇

与四川相邻的陕西,甘肃,河南等省,死亡人数也达700人,目前灾情还在继续. 在这次灾难中,有很多人都失去了自己的亲人,而汶川等最严重的灾区余震还时有发生,还有很多人在废墟下等待救援,学校和医院是受灾最重的地点,现在离地震发生时已过去了4天22小时了.

5月14日,记者看到,北川县城已是一片废墟,无一间房屋可以再使用,无一条街道可以通行。被称为“魔鬼路段”的长约3公里的安北路三道拐路段严重断裂错位,地段上泥石流堆积如山,路段因地震造成的沉降缝隙高差达到50公分至5米。

救援汽车被堵,在距离县城4公里的路段上排成长龙,致使车辆无法进入北川县城,严重影响了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尽快疏通该路段,北川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有关领导多次深入施工现场,协调解决施工难题。 北川县,这个曾经山清水秀的县城,现在已经变成废墟了,这个有10万人口的县城已经变成了一片平地.地震发生之前,北川还在期待88天后的北京奥运会.

北川情况最为糟糕的是北川中学:作为初中部的老教学楼全部坍塌,而新教学楼的一楼、二楼也沦为一堆废墟。地震时北川中学正在上课,许多仍在教室里的学生都未能逃出,全校多名师生中,一半以上死亡或失踪。

一位到过北川中学的网友发帖称,他当时还能听到从废墟中不断传出的“我还活着!”、“救救我!”的呼叫声,但由于重型设备和切割机受困无法立即到达,很多家长在废墟中疯狂地用手挖掘以抢救被埋的孩子。

5·12汶川地震后续报道等 第3篇

“国际铁公鸡排行榜”

5月27日,诺基亚、宝洁、雀巢、西门子、IBM、现代汽车、百胜、阿斯利康等知名跨国公司代表同时出现在商务部,纷纷对最近广泛流传的“国际铁公鸡排行榜”表示严重不满,要求“正名”。

汶川大地震后,一些没有及时捐款的外企遭到网络舆论的强烈抨击,其产品也遭到了抵制。5月12日地震当晚,百胜餐饮集团(肯德基母公司)已决定捐款300万元。5月14日,麦当劳宣布捐款100万元。5月15日,三星电子向红十字会捐款3000万元。但就在14日,“铁公鸡榜”出炉,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三星,后面分别是诺基亚、大金、LV、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

那些冲在救灾一线的高管们

和热血沸腾的志愿者一样,企业高管也迅速行动起来,进入抗震救灾的第一线:

江苏黄埔再生能源公司陈光标,震后几小时就带专业拆除团队从江苏冲赴最前线,亲自背出200多具遗体;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目炎目炎,震中熬过八天七夜;王雷雷、周鸿祎,用手也要把人挖出来;南航董事长刘绍勇,亲自驾机到灾区;东方希望董事长之子刘相宇,步行进映秀……

那时,他们只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和志愿者,而不是镁光灯下的明星。

唐山地震遗孤、钢铁大王张祥青为汶川地震捐款1亿元

张祥青,2007年凭130亿身家上榜胡润百富榜第45位,此次四川汶川地震,他将1亿元捐赠给灾区,人们才了解到他原来是当年唐山大地震的孤儿。2007年,他建立的荣钢集团销售收入285亿元,利税29.7亿元,名列中国企业500强159位,制造业500强77位,天津市百强私营企业第一名。

商人拎28万现金徒步到灾区发放

晋江陶瓷商人赖金土提着28万现金徒步进灾区,挨家挨户发放给最困难的群众。赖金土说,这些爱心款的捐献者,除了他,还有来自福州、厦门、泉州各地的企业界朋友。他说,随便到一个受灾群众安置点,每人标准高一些,不到一天,就可以把钱发完。但那样做,不是朋友们的心愿,也不是他的本意,他宁愿选择少做点生意,多走一些灾区村落。

三大黄金巨头争夺深埋灾区的亚洲第一金矿

阳山金矿距离此次汶川大地震重灾区甘肃文县,只有不到一小时车程,所幸暂时没发现地震造成的异常影响。根据已披露消息,这里至少蕴藏着308吨黄金,以每克200元计算,深埋着至少616亿元的财富,被称为“亚洲第一金矿”。因此阳山金矿的最终归属一直为业界瞩目。中金黄金、山东黄金、紫金矿业等多家黄金巨头都已经参与投标,并正在等待结果。

长虹绵阳工厂全面恢复生产

近期,四川长虹在绵阳的所有工厂已全面复工,公司表示不会变更今年的经营目标。

据不完全统计,长虹已组织捐赠的物资和现金超过800万元。另外,长虹还决定将外界向长虹捐赠的现金,全部转赠出去,主要将用于北川中学的重建,预计这部分资金超过700万元。

河北9家彩钢板企业发表“抗震救灾不涨价承诺”

承担四川灾区过渡安置房所需彩钢板供货任务的河北9家企业,近期联合发表“抗震救灾承诺”:保证充足供应,控制成本不涨价。

按照部署,河北承担了为灾区援建8万套过渡安置房的任务。唐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邯郸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承担了主要彩钢板供货任务。在原材料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他们郑重承诺:控制成本不涨价;坚持质量第一。

发改委:灾区省份近期一律不得出台政府提价措施

发展改革委已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强抗震救灾物资价格监管工作,努力保持价格稳定,严格控制政府出台提价措施,各地震灾区省份近期一律不得出台政府提价措施。

通知强调,四川、重庆、甘肃、陕西等地震灾区价格主管部门要在认真总结对食品、药品、医疗用品、交通运输、燃料等实施临时价格干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价格变动情况,在报请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及时启动对帐篷、钢材、水泥、玻璃、木材、砖瓦砂石等灾后重建物资的临时价格干预;通过限定差价率或者利润率、规定限价、实行提价申报制度和调价备案制度等多种方式,努力稳定灾区抗震救灾物资价格。

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总值逾13万亿元 中移动居首

世界品牌实验室最近发布2008年度“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所有品牌总价值逾34924亿元人民币,中国移动位居榜首,超过1200亿元,较上年增长了9.6%。

排在前五名的还有国家电网(逾1116亿元)、CCTV(824亿元)、海尔(801亿元)和中国人寿(669亿元)。而万科因为“捐款门”事件,品牌价值比去年缩水了12.31亿元。

“豆浆机王”九阳股份

62亿元创富传奇

近期,豆浆机企业九阳股份正式挂牌,首日收盘价46.01元,较发行价飙升104.6%。九阳创业团队及公司高管、研发骨干等20人通过上海力鸿间接持有上市公司49.71%股份,按首日收盘价计算,该部分市值已超过62亿元。

其中,九阳创业核心团队王旭宁、朱宏韬、朱泽春、黄淑玲四人实际控制财富为46亿元,王旭宁个人账面财富超过26亿元。其余16位公司高管及研究骨干人均身价9158万元,投资回报突破120倍。

上海滩娱乐老字号“百乐门”

巨资异地布局

在刚刚结束的“两岸连锁加盟大展”上,百乐门宣布将转型发展大型国际娱乐广场,投资18亿元在合肥、昆山首先试点,今后在其他二线城市扩张。目前计划新建的百乐门项目是大型国际娱乐广场,内设娱乐设施、购物品牌店、主题服饰馆、酒店、高级办公楼和住宅等。

太阳纸业污水包围兖州

“民间举报队”冒险追踪

诞生于1982年的山东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拥有资产总额87亿元,年生产能力150万吨,员工7500人,是全国最大的民营造纸企业。就是这样一家企业,由于排污问题,却让不少兖州人噤若寒蝉。

“整个兖州市已经没有流淌清水的小河和沟渠。”不久前,一个由十几个兖州人组成的民间举报队,利用3个月的时间,自费将太阳纸业的排污情况做了详细调查,并秘密向媒体反映了情况。

玖龙纸业一年对员工罚款107万元

70%以上曾被罚

广东省总工会近期对媒体公布了对被指为“血汗工厂”的东莞玖龙纸业公司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显示,玖龙纸业不是“血汗工厂”,但管理上存在缺欠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部分职工的权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严重的以罚代管,二是工伤事故较多,三是存在超时加班问题,四是公司为职工缴纳社保金的基数偏低,五是劳务派遣工的待遇有悖情理。报告证实整个2007年,东莞玖龙纸业公司共罚款107万元,70%以上职工曾被罚。

国内原最大塑料袋企业华强塑胶欲借名重生

限塑令出台之后,作为中国塑料购物袋行业龙头企业的华强塑胶突然宣布停业转让。公开的说法是其所生产购物袋90%均在国家禁令范围之内。而今,位于遂平的华强塑胶正欲借“惠强”之名重生。“我们正在按照国家标准生产塑料袋。”一位已经开始投入工作的惠强员工说。

宁夏引资成立小额贷款公司

近期,“宁夏顺舸贷款有限公司”开业庆典在银川永宁县举行。这家注册资金8000万元的小额贷款公司由内蒙一家矿业集团公司投资设立,宁夏在成功招商引资8000万元的同时,还能直接利用这8000万元为永宁县农户及农村微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一举双得。

百度遇最大麻烦

近期,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和国际唱片业协会三大音乐协会联合宣布,将对百度音乐下载提起侵权诉讼。同时,音乐版权持有者联合签署声明,要求百度停止音乐下载。三大协会称:“百度是中国最大、也是最难以控制的盗版音乐传播者。”签署这份声明的唱片商包括环球、百代及多家中国本土公司。

欠贷10亿元

“缝纫机大王”资金断链

有消息传出,“缝纫机大王”飞跃集团由于资金链出现问题,已经欠下银行10多亿贷款,出现了严重经营问题。2007年下半年以来,在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税率下调、劳动力成本提高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下,飞跃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

黄木顺成中国地产巴菲特

累计持股约6.29亿元

有中国地产巴菲特之称的超级散户——黄木顺,在最新的个人股东市值中排名第三,持有泛海建设4731.43万股、东华实业770.7万股、北方国际596万股、华茂股份142.17万股,累计持股市值合计6.29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黄木顺为潮州人,是中国内地最早的股民。援引他自己的说法,在投资中金岭南时,资产涨了数十倍,其持有的个股多为地产股,且持股时间很长。多年来,他介入的股票并不多,但只要出手,必定翻番,堪称“股市狙击手”。

开发商卷走2500余万房款

诈死潜逃判无期

原重庆银泰物业法人代表蔺春因开发房产欠下巨额债务,卷走客户购房款2500余万元,还伪造自杀假象后潜逃至新疆,案发后4个月,公安机关将其抓获归案。经重庆市检察院二分院指控,法院日前以合同诈骗罪判处其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50万元人民币。

北大毕业生卖猪肉开百家连锁

北大才子陈生在短短一年内开设了近100家名为“壹号土猪”的猪肉连锁店,成为广州乃至广东最大的猪肉连锁店,被人称为广州“猪肉大王”。

“卖猪肉比卖电脑还有技术含量。”陈生对此解释,“卖电脑就是把各种硬件进行组装,然后卖给消费者。组装是一门技术,只要稍加学习便可。但肥肉、瘦肉、排骨等如何去分割、如何搭配,决定了卖猪肉的赢利还是亏损,其可变性很大。”

重庆女老板夺冠“赢在中国”

赛出名气来

在近期结束的“赢在中国”第三季总决赛上,重庆奇火锅老板娘谢莉击败所有对手,成功“抢到”1000万元的创业基金。“奇火锅的名气至少有一半是赛出来的。”

2003年,雪花啤酒餐饮大赛中,奇火锅以黑马之势杀入重庆火锅行业,2007年,谢莉夫妇又参加中国饭店协会举办的创业者基金赛,一举夺魁,获得了100万元的创业基金。

大中电器创始人当个税“状元”

一次纳税5.6亿元

近期,媒体从北京市地税局获悉,原大中电器创始人张大中一次性缴纳个人所得税5.6亿元,成为北京地税局所了解到的国内一次性缴纳个人所得税最多的纳税人。

虽然这次缴纳的税款数额巨大,但张大中挂念的却是当年自己创业时所缴纳的第一笔税款。28年前,他在甘家口一家农贸市场卖出了8个自制落地灯。按规定,他缴纳了自己的第一笔税款——2.4元。

一个亿万富翁 两地人大代表

不好法办

广东云浮市“亿万富翁”梁广镇,因涉嫌挪用公款被立案侦查。鉴于其云浮市人大代表身份,经云浮市检察院申请,该市人大常委会许可检察院对其采取强制措施并移送法院进行刑事审判。然而,广西百色市人大常委会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原因是梁广镇也是百色市人大代表,未经其许可,云浮市检察院不能对其采取强制措施并移送法院进行刑事审判。两地人大常委会意见相左,检察机关无所适从,案件被迫搁置,而梁广镇却去香港、美国进行考察了。

新鸿基内讧加剧

郭炳湘79岁老母出任董事局主席

随着一纸公告,香港最大地产公司——新鸿基地产的郭炳湘黯然离开他担任了18年的董事局主席职位,取而代之的是他79岁的老母邝肖卿。不过,邝肖卿虽然出任主席,但只是公司非执行董事,在此次董事局变局之后,在新鸿基真正掌握话语权的将是郭炳湘的胞弟、执行董事郭炳江和郭炳联。

24K连锁酒店老板被拘

经济型酒店首个泡沫爆裂?

24K连锁酒店的投资商明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朱福弟近期被黄浦区公安局拘留,并接受警方的相关调查,事情缘于4月底一位投资24K连锁酒店的温州人,在连续数月未能收到明大投资承诺支付的投资回报后,向公安机关报案。据了解,目前24K连锁酒店的所有门店仍照常营业。公司已经通过减员及减少办公面积等措施来缩减开支。

百余名牌商标被人在港克隆

近3000家公司傍名牌

据红蜻蜓集团有关人士透露,早在2005年9月,以“红蜻蜓”为字号在香港注册的企业就多达40多家,现已增加到60多家,其中近30家已在市场上出现。它们以“总代理”、“委托生产、销售”的形式返回内地,给社会公众造成极大的误认、误购。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已知被“傍”的知名商标包括长城、正大、欧莱雅、海尔等百余个,而使用这些商标作为名称在香港注册的公司则多达近3000家。

SP暴利再觅通道

内置陷阱瞄准“黑手机”

手机内置SP服务,不小心触及到,马上接二连三收到回复短信……回复取消,却提示并未定制该业务,再查话费,每次都扣去4~6元。 近期,在国家有关部门和运营商加大对SP违规业务监管后,一些SP商通过手机中内置增值业务的新陷阱又随之而来。其主要针对“黑手机”(水货手机、杂牌仿冒手机和翻新拼装手机)和部分国产手机。

手机回收箱现身

1吨废品提取150克黄金

近期,国美通讯、中国电子商会等启动旧手机回收绿色行动。全国1200多家国美、永乐连锁门店都会设立蓝色、绿色、橙色3种回收箱,分别回收手机附件及配件、可用手机和不可用手机。回收来的旧手机和配件将交给专业公司进行处理和再利用。据悉,使用现代科技从1吨废旧手机中,可提取至少150克黄金,是每吨金矿石提取黄金量的30倍,同时还能提取100公斤的铜以及3公斤的银。

全球首创电动车加电站现身无锡

由中国独自研发的首个电动车动力加电站网络最近在无锡成立,在全球范围内尚属首创。将集中加好电的电池备放在每个加电站,不但解决了电动车续航问题,同时也减少了由于电池回收难而造成的污染。

目前覆盖无锡5个区域的20个电动车加电站连锁店已投入运营,到年底将建立100个连锁加电站,两年后无锡入网车辆将超过15万辆。

一流学者商界名家齐聚重庆

尖峰对话论道商业模式

由《商界评论》主办的“2008中国(重庆)最佳商业模式峰会”,不久前在重庆上邦国际社区隆重举办。峰会由著名经济学家赵晓主持,美国纽约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刘贤方、著名策划人李光斗、IBM(中国)业务咨询部运营战略首席顾问白立新、华洋集团董事局主席严介和、瑞士信贷董事兼上海首席代表林林、金山科技董事长王金山等特邀嘉宾分别就商业模式发表主题演讲。重庆本土200余位企业家参与了本次峰会,与诸位嘉宾一起,共同探寻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之谜。

温州针织服装出口欧盟受阻

近期,江苏某公司一批出口到欧盟国家的8000多件服装,因其印花针织面料的APEO含量大于收货方要求而遭拒,这一问题为温州服装出口敲响了警钟。

APEO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印染加工以及塑料等行业。由于APEO生物毒性较大、生物降解性极差,欧美等国家均对产品中APEO的限量作出有关规定。因此温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醒服装企业,要高度重视输欧服装中的APEO含量问题,避免产生经济损失。

东莞一年倒闭2000家鞋企

据东莞一家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最近一年多,东莞有近2000家鞋企倒闭。 东莞是全球最有名的“制造工厂”。20多年前,东莞引入加工贸易产业,形成了后来令东莞人自豪的“东莞模式”,一度成为国内其他地区学习的榜样。然而,近10年来,“东莞模式”被广为批判,“血汗工厂”、治安、环境等成为争议的焦点。

腾讯用Q币发工资

专家称违反劳动法

近期,腾讯QQ会员专区出现两则招聘启事,该启事称,QQ会员记者团将招聘记者和美工共15名,而给予的工资报酬则是Q币。

普洱地震:灾难报道测试媒体智商 第4篇

其实对于任何一家媒体而言,报道按大类分为两类:“日常报道”与“突发事件报道”,地震这类的灾难报道属于“突发事件报道”,但因其一般牵涉到“生命安危”,地震报道又区别于一般的突发事件报道,有其自己的独特性。

速度:要“快”更要“doublecheck”(双复核)

以此次云南普洱地震发生后各大网站转发“昆明市民提前67秒收到预警”新闻引发网友疑问为例,无疑,媒体的初衷是好的,希望“地震预警”来减少人员伤亡,我们知道,地震预警是指地震在震中发生时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在灾难到来前几秒到几十秒给出警报的技术。理论研究表明,如果预警时间为3秒,可使人员伤亡比减少14%;如果为10秒,人员伤亡比减少39%。但是在报道这样的新闻时,要“快”但更要“双复核”甚至“多次复核”,灾难报道中,由于人们“宁愿信其有”的“意识前倾”的心理状态,如果媒体对于重要信息的核实不够,又急于传播,客观上会加大谣言等不实信息的传播。在灾难面前,谣言的杀伤力是另一种伤害。媒体在此种情形下,要清醒,更要负责。

卷入:要“理性”不要“情绪”

在灾难面前,媒体除了要做好民众的情绪管理外,也要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要冷静、理智,而不是一味煽情。正如网友“云南的美景”所期望的那样:“我只是想说,这一次的地震,求求中国的媒体和那些什么妇联机构有秩序有管理一些好么?请不要再像当年汶川地震那样,去了那么多的新闻媒体,去了那么多的心理辅导专家,每一组人去都要采访遇难人家属,都要去问家属是不是很难过?可不可以不一遍一遍地揭开别人还未愈合的伤口?”

也要警惕网友所反映的“各报一夜之间变画报,用地震拼创意拼版面,美编比记者忙太多”的现象,珍贵的版面应多让于实际有用的信息! 至于到各个媒体是选择“现场直播”呢?还是“集纳报道”?各个媒体要结合自身特点,并在媒体“整体协作”这一理念下分工合作,要考虑央级媒体与地方媒体、各地方媒体之间、新媒体与旧媒体之间如何分工协作,不再拼抢资源、争夺眼球,而是切实救灾,合理应用资源,起到1+1>2的作用。比如这一次微博等个人自媒体平台在交通疏导方面的倡导作用尤其明显:从灾害发生之初一直到现在,微博上大量呼吁网友尽量绕道灾区高速路段行车的帖子被转发,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雅安地区的地面交通压力。

面对灾难,媒体作为“社会的守望者”,此时更需“理智”,提倡倾注感情去报道,但不能卷入太多情绪去传播,在以往的救灾报道中经常能看到电视上不断播出的“煽情画面”,新闻中为了煽情甚至加入了“背景音乐”,主持人声嘶力竭,这些过度的“情感卷入”与“情绪渲染”在很大程度上将地震中急需的“有用信息”给冲淡甚至淹没了。以日本为例,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报道中,日本媒体大量航拍扭曲断裂的高速公路、居民区一片火海,灾难片一般的残酷画面在很大程度上定格为人们的灾难记忆,而普通的救灾场景、基本的灾难信息反倒被忽视,这样的媒体伦理问题事后遭到日本国民反感而被大量批评,于是日本媒体在此后的救灾报道中就表现得很平静:“没有眼泪,没有生离死别,没有背景音乐”,有的只是现场报道主持人头顶的“安全帽”,传递一种“安全意识”与“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

紧急直播雅安地震特别报道[模版] 第5篇

汇 报地震材 料

四川雅安发生7级地震,造成38.8万人受灾,灾情发生后,各卫视也都迅速反应,湖南、浙江、东方等卫视都派摄制组深入震区进行直播,而江苏、安徽等卫视也从下午开始和央视并机直播雅安的救援情况。

腾讯娱乐从各卫视了解到,20日当晚几乎所有的娱乐节目都将暂停播出,改为直播雅安地震的特别报道。不仅如此,东方、河北等卫视也将暂停电视剧的播出,而不少卫视的常规节目也已经暂停,打通全天的时段直播震区特别报道。电视台娱乐节目暂停 晚间直播震区特别报道

腾讯娱乐迅速联系各大卫视,得知,4月20日晚间的娱乐节目全部暂停,为四川雅安地震的直播让路。

中央电视台宣布综艺频道今晚将停播一切娱乐节目,而腾讯娱乐也了解到,虽然21日晚的《舞出我人生》继续播出,但节目组紧急录制了一条参赛节目明星参与的赈灾宣传片,不仅如此,节目中的参赛选手——曾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的舞蹈老师廖智,也已经赶往赈灾现场,用自己的经验去帮助受灾者,节目中也将播出她在雅安帮助震区居民的情况。

湖南卫视王牌节目《快乐大本营》也已经确定停播一期。深圳卫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晚间黄金档的节目《男左女右》确定取消一期。不仅如此,无论是话题还是收视率都扶摇直上的浙江卫视跳水节目《中国星跳跃》已经确定取消,并从晚上20:10开始并机直播关注四川雅安地震文章由提供。东方卫视将全天播出雅安地震特别节目,原定20日晚播出的节目《谁能百里挑一》将为直播让路,天津卫视的职场节目《非你莫属》也确定停播。此外,河北卫视、安徽卫视、北京卫视、四川卫视等都将取消娱乐节目,直播地震现场。

二、勤工俭学工作

(一)加强领导、科学管理 勤工俭学工作是学校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学校办学经费和教职工福利不足的重要补充来源,是衡量一所学校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为此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总务主任具体负责,各教师广泛参与的管理机制,对勤工俭学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和宏观调控。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勤工俭学计划》和《勤工俭学有关制度》。挑选工作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经济头脑的同志负责经营和管理。在工作过程中,我们坚持了时时监督,及时总结,严格考核等办法,确保了勤工俭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顺应市场,科技兴园

桔园是我校勤工俭学主要的传统项目。现有桔园20亩,桔树800余株,原来以中、迟熟为主,品种老化杂植,不成规模,不适应市场需求。学校顺应市场,做了四件事:

1、对桔园进行了改造。引进优良

品种,逐步完成了迟改早、品种更换工作。迟改早桔树500余株,天草改造100余株。

2、虚心向有经验的柑橘园艺师请教,对桔园管理员、劳动技术课教师及参与“兴趣小组”的学生进行技术培训。

3、加强了对桔园生产过程的管理。除草、打药,保证了桔树良好的生长环境,建设无病虫害桔园;进行了树梢的修剪,通过先处理春梢以促发 夏梢,然后适时处理夏梢,取得较好效果;通过施肥“一张单”,保证了桔树生长的营养。

4、实施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各有关人员的积极性。

(三)服务教育,深化课改

学校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设课程。把劳动技术课纳入了教学常规计划。安排了兼职的劳动技术课教师。学校提出了“六个一”的劳动技术课任务和目标。即培养一种习惯(劳动习惯);

一种意识(热爱劳动的意识);一种能力(动手能力);一种情感(尊重父母、爱劳动人民的情感);一种技能(劳动基本技能);一种精神(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了落实劳动技术课的教育目标,学校实施了“二个结合”:

1、劳动技术教育与德育相结合。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德育空间,丰富和深化德育内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使学生学会尊重父母、尊重他人、尊重劳动。

2、劳动技术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学校把勤工俭学基地作为育人的基地,安排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

活动,把从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劳动实践中去。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校要

求以“安全第一”为总原则,按照“技术讲解”—“教师示范”—“学生实践”—“教师指导”—“及时总结”为总模式。据统计,我校学生这两年每学期参加劳动实践达600多人次。

(四)一主多副,取得效益

桔园是我校传统的勤工俭学发展产业,现在每年为学校创收千余元。同时学校加强了对猪场、食堂和商店这些副产业的管理。学校猪场占地面积120平方米,现存栏牲猪8头。在管理中做到了把防疫工作放在首位,经常保持栏内栏外干净,数量搭配合理,科学搭配饲料。每年为学校创收近万元。学校食堂和商店管理到位,制定了各项制度和职责,坚持服务第一的原则。做到了统一进货,统一价格,无腐烂、变质和劣质产品。每年为学校创收近万元。全年我校勤工俭学收入共约1.8万元。这些收入主要用于补贴学校经费和教职工福利待遇不足外,还拿出一部分支助家庭困难的学生。

(五)发挥基地示范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学校基地曾多次为我县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提供场所,为兄弟单位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对全县勤工俭学工作起到了很

好的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特别是为实现教育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服务,我们以基地为载体,结合远程教育资源,对当地农民进农业技术培训,科技信息咨询,真正为农民、农村、农业服务,为农民宣传新思想、传授新技术、解决新问题、谋划新出路,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农民的农业技术知识,增加了收入,为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

各位领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深知,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地理条件的限制,加工业的空白,一直困绕着我们。但我们坚信,有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有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工作一定能够做得更好。

地震报道 第6篇

在巨大灾难面前,国内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迅速反应,充分报道,竭尽全力满足公众的知情权。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震发生32分钟以后,央视就播出了第一条与灾情相关的新闻,52分钟后即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以同一主题不间断直播,对白天和午夜节目时段实施直播全覆盖。据央视-索福瑞的报告称,5月12日至18日,全国各级电视台共计播出1397小时的抗震救灾直播节目,共有10.15亿观众观看,创造了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直播时长和收视之最。

在这次创记录的直播报道中,现场报道这种最能体现和发挥电视媒体优势的新闻报道形式,因其及时、权威、生动、现场感强、信息量大的报道优势和传播特点成为汶川地震直播报道的首选。早已被西方电视媒体普遍使用的现场报道这种报道方式,前所未有地被上自央视下至各地方台广泛、大量地使用。

我们知道,现场报道是指电视新闻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以采访记者、目击者或参与者的身份,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样式。

与以往大量的“画面+解说”的新闻不同,“镜头”前“站着”报道对电视记者提出的要求更高,让记者直接“出镜头”——站在镜头前采访,最能考验电视传播者的能力和素质。在现场报道中,记者要把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氛围、细节等因素进行组合,作用于观众的视听感官。记者要有良好的驾驭现场的能力,现场报道特别突出“我”(即记者)的位置和视角,强调“我在现场”。

进行现场报道,记者要同时具备“主持人+记者”的双重能力,不仅要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严谨、快速的语言组织能力,还要有很强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若不能做到即席发挥,就要提前精心准备,打好新闻“腹稿”。尽管有些新闻来不及准备很长时间,但一定要有一个报道提纲,在什么地方出镜,在这里要说些什么都要精心准备,了然于心,绝不能仅靠现场发挥。

从事现场报道的前方记者,要在新闻事件发生、进展的现场,迅速准确地选择新闻事实与新闻人物,或口齿伶俐、语音纯正地亲自口播有关新闻事实,或访问有关新闻人物与知情人物(当事人),还要指挥摄像师拍摄富有新闻价值与传播意义的情景与特写镜头。这是做好现场报道的基本条件。在汶川地震现场报道中,我们遗憾地看到,一些记者表述不清晰、语言啰嗦、拖泥带水,连基本的新闻事实都无法为观众介绍清楚。今后,电视新闻记者在基本业务素质方面,无疑还应加上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锻炼。电视新闻记者不仅要长于“写”,还应善于“说”,要能快速地把自己现场看到的情景清晰、流畅、准确地表达出来。

现场报道的记者要有直击意识,要学会将观众直接“带到”现场。即便作电话连线报道,记者也要通过自己的形象、具体的语言准确描述现场,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简练平实的口语,向观众提供新鲜、准确、富有感染力的信息,增强报道的现场感,让观众感同身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播报时,可以多使用“我现在的位置;我看到了什么;我听到了什么;我闻到了什么”等现场感很强的表述和提示,让观众与记者同步获得在现场的真实感受。

现场报道往往离不开采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这时,记者一定要平等、真诚地面对被采访者,做好忠实记录、客观报道即可,不能为了达到自己所谓的“采访目的”去导演、摆拍、引诱、煽情等。然而,在地震现场报道中,我们看到:为了摆拍,授意还没有来得及从伤痛中恢复过来的受灾百姓去摆出镜头需要的煽情姿态;为了煽情,一女记者跟着一位母亲失踪正急忙往家赶的女子后面,不停地问“你是不是很想她?”“你是不是很希望能马上找到她?”“要是找不到,你是不是会很难过?”……这些记者的行为,不仅没有为自己的报道锦上添花,反而引起观众的反感,破坏了记者的公众形象。

对新闻记者来说,新闻现场往往有如战场,尤其是遇到重大灾难时。对于如何“抢新闻”,这次汶川地震给大家上了“生命高于一切”的一课:“抢新闻”应该让位于抢救生命。5月17日18时13分,什邡市蓉华镇的卞刚芬在被埋124小时后被成功救出,当时,中央电视台、美联社等几十名国内外记者在现场跟踪报道,这中间包括一名美国记者和一名韩国记者,这两名记者都是特大灾难报道的“老手”,经历过印度洋海啸和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事后,当“抢”到新闻的国内同行问,他们可否“抢”到当天卞刚芬获救现场的新闻时,他们却说:“记者太多太乱了,我们担心妨碍救人,所以就闪到一边了,那不是抢新闻的时候。”这两位不愿意公开姓名的老记者说,遇上大事件,记者“抢”新闻“是本能”,但那也得首先把职业道德放在第一位。现场记者最重要的职业道德,就是要有“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是职业道德在特殊场合下的特殊要求。在事件现场,一定要处理好“抢新闻”和“抢救生命”的关系。

对现场报道,我们除了要学会体现人文关怀,还要注重细节,好的现场报道一定是有细节的。这次广受好评的央视记者张泉灵,她在现场报道中就特别善于运用细节,比如在绵阳九洲体育馆进行的连线报道,她思路清晰,采访细致扎实:“这里由北川转移出来的受灾群众已超过1万名,目前食物供给充足。但是现在因为在下雨,气温只有14℃到16℃,群众尽管在体育馆内,仍然缺少保暖的衣物和棉被,目前这些物资已由当地驻军发放,而且在馆外有免费电话站可供使用。”当主持人问到一个专业的灾后疾病控制问题时,她很快就从洗手间这个细节来回答。

有了细节的现场报道,因为真实、客观而更能打动人,被采访对象的痛楚,观众完全能够从紧蹙的眉头、疲惫的神情、干涸的双眼这些细节中读出,很多时候,无需太多语言,镜头已告诉了观众。

因为汶川地震,我们对灾难、对如何做好新闻都有了更深层的体验与感受,汶川地震必将成为中国传媒史上一次空前的变革与创新。当充满着人文关怀的现场报道在电视新闻中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时,我们的电视新闻就一定会赢得更多观众,赢得世界更多的注目与掌声。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

地震新闻报道的同质化问题 第7篇

所谓同质化, 指的是同一大类中不同品牌的商品在性能、外观甚至营销手段上相互模仿, 以至逐渐趋同的现象。 (1) 同质化报道是新闻传播者缺乏报道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表现, 是针对新闻价值较低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方法。同质化报道最终导致新闻接受的效度较低, 是对新闻资源和媒体资源的极大浪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更加关心自身的安全问题, 尤其关注诸如地震这样存在预报难度但破坏性很大的自然灾害信息, 地震新闻报道的同质化与受众需求的差异化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地震新闻报道指导思想的同质化

从客观事实转为媒介中的新闻, 需要经过新闻采编人员的编码和新闻媒体的审查, 无论是采写、编辑还是审查, 都需要紧紧围绕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媒介机构的新闻报道指导思想进行。

地震常常对灾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深远的影响。人们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 对与地震相关的信息十分敏感, 地震新闻容易引起社会民众的恐惧, 因此, 从国家层面来说, 对这些新闻进行严格控制, 以防引起不必要的社会问题显得非常必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是社会主义宣传思想工作的一条成功经验, 也是指导新闻工作的重要方针。坚持这一方针, 就要正确引导人民群众认识和科学分析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着眼于改进工作、增进团结、维护稳定, 适时报道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做法和经验。 (2)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正是从党和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往往对地震新闻报道进行严格把关, 对地震事件弱化报道或者不予报道, 成为新闻报道业务中的常规做法。

随着媒体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出现, 媒介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 任何媒介都要紧密结合受众的需求而生产新闻商品,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广告商投放广告, 增加媒体收入, 也才能为媒介的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但是市场份额是有限的, 媒介竞争的实质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在市场上占有更多的受众, 获得更多的利润。媒介的指导思想直接作用于新闻选择, 在新闻传播媒介及其有限的版面空间和节目时间与无限的新闻信息之间的矛盾、新闻传播媒介本身所担负的传播新闻信息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之间的矛盾、新闻传播媒介即新闻传播者的传播意向和新闻接受者的需求意向之间的矛盾 (3) 这三对矛盾的作用下, 媒体的新闻选择标准常常将地震事件排除出报道范围。

在汶川地震之前, 地震新闻极少出现在媒体之中。但是2008年汶川地震的发生彻底打破了这一新闻报道传统, 人们开始持续关注地震事件, 尤其是紧随其后发生的海地7.3级地震和智利8.8级地震, 受众对地震新闻的需求显著增加。但是, 地震毕竟是一种低概率事件, 地震新闻又容易引发社会问题, 此种情形下, 媒体对地震新闻报道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报还是不报, 怎么报和报什么, 都是令媒体感到头疼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 媒介机构的指导思想向着功利性迁移, 对于地震新闻, 媒介的指导思想趋同, 既不能不报, 因为毕竟有一部分受众需要了解此类信息, 但是也不能重点报道, 因为媒介竞争的主导方向不在于此。在进行资源配置时, 只要没有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地震新闻就始终被置于角落, 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地震新闻报道内容的同质化

为了进一步验证我国媒体地震新闻报道的同质化特征, 笔者通过网易新闻搜集了自2010年12月20日至2011年2月20日共计2个月时间83条地震新闻, 对其内容进行了比较, 结果如下:

从新闻标题上看, 所有标题均使用单行题, 标题中交代的新闻要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发震地点, 二是地震级别, 表现为明显的同质化倾向。如“南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发生6.6级地震”。当然, 还有一些地震新闻并不是简单地对地震参数进行报道, 而是经过记者实地采访或者编辑对地震信息进行综合的报道, 这类新闻的标题除了交代上述信息外, 往往带有描述性内容, 比如“云南盈江4.8级地震致8.06万人受灾, 救灾有序开展”。但是在所有的地震新闻中, 这类新闻数量很少。

地震新闻的主体内容也表现出明显的同质化倾向。通过对网易地震新闻的比对, 地震新闻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新闻的主体内容就是简单的地震数据的罗列。第二类新闻的主体是经过简单加工, 但是仍然只有地震的基本数据及其信息来源或者插入震区地图, 如“中新网2月16日电%据外电报道, 印尼苏拉威西15日发生6.1级地震, 但当局没有发布海啸预警, 也暂时没有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美国地质勘探局称, 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晚上9点33分, 震源深度约20公里, 震中位于中苏拉威西省首府帕卢东南255公里” (4) 。第三类是经过了记者实地采写的新闻, 这类新闻相对来说字数较多, 内容较为全面, 除了交代地震基本数据之外, 还有当地居民的感觉, 以及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数据和人员伤亡数量, “目前, 当地抗震救灾工作有序开展, 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 当地党委政府组织给受灾群众发放了物资, 确保受灾群众过好春节” (5) 。尽管这类新闻的主体内容进一步扩展了, 但是并没有跳出最基本的地震新闻模式化的窠臼, 毫无个性化可言, 仍属于同质化报道的范畴。

地震新闻报道形式的同质化

正是由于地震新闻报道指导思想的影响, 地震新闻报道不单在内在的内容上表现为同质化, 甚至在地震新闻报道的外在形式上也表现出鲜明的同质化特征, 这些都影响了地震新闻科普功能的发挥, 并制约了全社会民众防灾减灾意识的的进一步提升。

首先, 从横向上说, 当地震事件发生后, 各大媒体急于在第一时间将信息传播出去, 但是由于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 新闻媒体不可能向每一个灾区派出采编人员, 或者说在进行成本核算之后, 新闻媒体不愿进入地震灾害的发生地点获得第一手材料, 往往是通过其他媒体获得信息, 如中国地震信息网, 这些信息多数都是干巴巴的科技数据, 很难被广大受众接受, 因此, 即使媒介将此类新闻放在版面最不显眼的位置或者置于最差的时间段, 其本身发挥的新闻效果微乎其微, 仍然是一种媒介资源的浪费。值得注意的是, 并不是少数媒介采取这种行为, 而是大多数媒介对待地震新闻都会持此种态度, 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旦地震事件发生, 从横向上看, 所有媒体的新闻报道雷同, 新闻来源一样、新闻内容一样、新闻位置 (时间序列) 一样, 无法满足广大受众对地震新闻的多样化需求。

其次, 从纵向来看, 地震新闻的后续报道也存在同质化现象。针对一些未曾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地震事件, 媒体只报道其基本的技术要素, 也就是简单地报道其地震时间、震中的经度纬度、震级, 正如前面所论述的, 这些内容毫无新闻价值, 因为这些技术性数据并不能为广大受众所理解, 受众的解码过程出现了断点。其实这类地震事件并不是如新闻媒体所判断的那样“毫无新闻价值”, 广大受众迫切需要更为直观的、易于理解的新闻, 比如人们在地震中的感受、地震之后的应急措施、是否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等信息, 但是由于媒介新闻选择的急功近利, 致使我们很难看到这类后续报道。针对一些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地震事件, 媒体常常派出记者赴当地采写新闻, 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地震新闻的内涵, 但是由于受到新闻采编人员专业背景的限制, 很难将地震这样专业性很强的新闻事件准确地描述出来, 以至于其后续报道大多仅仅表现为数据的更新, 而对于民众较为关心的许多敏感问题都没有涉及或很少涉及, 可见, 媒体在新闻的后续报道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

当前, 受众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 迫切希望更多地了解一些地震信息, 因此, 地震科普显得尤为重要。地震科普并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情, 需要全社会的合力才能做好, 在所有科普方式之中, 地震新闻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 而地震新闻的同质化现象则切断了地震新闻与社会民众之间的连接, 严重影响了地震新闻的科普功能, 因此, 新闻媒体对这一事实的正确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注释

1[1]吴思辉:《浅论报纸新闻同质化及解决途径》, 《新闻记者》, 2008 (11) 。

2[2]本书编写组:《新闻学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版。

3[3]蔡铭泽:《新闻传播者》,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对《人民日报》四川地震报道的分析 第8篇

一、前期报道及时、后期报道全面, 报道醒目突出

5月13日, 《人民日报》在头版和报头相当的位置上用醒目的标题发布了一条重大消息: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 将重大灾情及时告知受众。这天的《人民日报》将重点放在及时报道灾情和中央部署救灾工作上, 并在第一时间公布了防震避震的方法。14日《人民日报》开始大量增加抗震报道的版面, 从党政措施、灾情、民情、救援、医疗、国际舆论与支持、心理健康、灾后防疫等方面予以详尽报道。并增设了《抗震救灾特刊》及“救灾动态”等版面、发布了抗震救灾系列公益广告。这些举措使得《人民日报》在这场空前的灾难面前做到了前期和后期报道衔接紧密、内容全面, 最大可能地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 增强了人民对政府、对党报的信任感。

二、突破以往, 真正的信息透明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于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通过, 自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此次地震对于政府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机遇, 对于党报也是如此。如何做到在信息透明化的同时又能正确地引导舆论, 对危机事件的建构起到正面推动作用是一门大的学问和挑战, 尤其是面对刚正式施行的《信息公开条例》的中国媒体。

中国是一个政治高度一体化的国家, 政府的新闻发布往往偏重于宣传。“政府信息公开遇到的一大难题就是公开与稳定的关系。” (1) 有一些观点认为:政府的信息公开尤其是把一些与社会及公民的切身利益相关的治安问题、重大事故、重大灾难等等向全社会公开会造成恐慌, 影响社会稳定。其实, 实践证明, 其结果刚好相反, 政府的权威信息发布反而会破除谣言的不良影响以及人民的猜疑心理, 起到稳定民心的作用, 在舆论导向上争取到主动权。长期以来, 我国因为政府信息的不透明尝到了很多苦果, 比如在SARS事件中媒体的迟缓反应和瞒报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此次5·12地震报道中, 中国政府和中国媒体都做得很好, 而作为党报“龙头”的《人民日报》也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即使是在即将举办奥运之际, 不但没有瞒报巨大的伤亡人数以及毁灭性的破坏力度, 而且争取到了舆论上的引导权、增强了民众对政府和媒体的信任感、加强了民族团结。随着震中伤亡人数的不断增加, 报纸不断跟进报道, 而不是讳莫如深。

三、定位准确, 人文关怀色彩浓厚, 发挥了党报应发挥的作用

关于媒体对自然灾害的报道, 我国著名的新闻教育家王中先生说过:“灾害不是新闻, 抗灾救灾才是新闻。”中国媒体在这次抗震报道中真正做到了与政府的危机管理相结合, 《人民日报》以党和政府的救援工作为引导、以灾区的民情抗震救灾为重点, 在新闻舆论引导上起到了稳定民心和鼓舞士气的作用。相较以前灾难性报道中以党和政府在灾难中的作为和成绩为报道重点的做法, 在此次地震报道中, 《人民日报》把险情、民情与政府的救援放到了同样重要的位置, 并且开辟了抗震科普知识专区, 为读者提供实用知识、帮助受灾的人们消除紧张情绪。

四、多种报道文体相结合, 报道深刻而全面

《人民日报》运用了包括消息、通讯、评论及图片新闻在内的多种文体和报道形式, 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此次地震中的人和事。除了运用大量的消息报道来自灾区的各种情况 (如伤亡人数、余震情况、灾民疏散情况等) , 还运用通讯大篇幅地进行事件报道和人物报道以凸显现场感, 如5月14日的《人民日报》第五版, 整个版面几乎完全被两篇通讯所占据:以《生命争夺战》为题的通讯生动再现了救援现场官兵面临种种艰难险阻时的艰苦努力和不懈信心;《成都震后一日》真实地反映了成都人民在震后的生活以及市民为灾民自发献血的场景。这些报道加上一些救援现场震撼人心的经典镜头, 为受众提供了全面了解信息的可能。而每日必有的关于地震的评论也起到了安定民心、引导受众正确看待这次重大灾情的作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此次地震报道配发了大量的灾区图片, 如在5月15日的第1版上那张温家宝总理为灾区受伤儿童让路的照片, 报纸以《让路》为题, 配上短短的文字说明, 却给人以感动和震撼, 也足以显示出政府对救援工作的重视, 为团结全国人民奋力救灾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 一句话短消息的运用为受众发布了更多更密集的同期有效信息, 整版刊登关于5·12的公益广告也有力地凝聚了人心。

《人民日报》还把新闻模块化结合实际版面作了灵活运用。如5月15日的一组动态新闻, 以一系列小标题和短新闻从伤亡情况、空投物资、灾情控制、游客安置等方面作了全面、及时的报道, 排版清晰、一目了然;在5月20日的报道上, 第2版右下位置, 以“抗震救灾进行时”为大标题, 罗列了十几条短消息, 全为一句话新闻, 简短有力、数据翔实, 让受众第一时间全面了解到关于地震的大量信息。

五、系列报道重点突出、特色鲜明

5月14日的《人民日报》把救援工作放在了重点位置:《全军和武警部队全力以赴抗震救灾》、《紧急行动起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报道发布了来自中央和地方以及来自国际的各种救援信息, 坚定了人民战胜灾难的决心。同时, 在第2版和第4版配发的评论:《党员干部要站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和人民论坛栏目上的《公开、知情与理性》不但强调了党员干部在救灾工作中身先士卒的模范带头作用, 给了人民以无穷的信心, 而且从信息公开的角度正确引导了受众舆论, 明晰了受众对于信息公开的认识与重视, 从宏观上把握了舆论的大方向。

5月16日的报纸以弘扬精神力量为主, 并开设了抗震救灾特刊。在《10万救援部队开进所有重灾乡镇》之后, 配发了更多的图片并大量报道了搜救工作的成功和各方对灾区的支援。在第5版的评论栏里, 以《呼唤“心理救灾”》为题的评论启发了受众另一个意识:重大灾难过后, 人们的心理治疗或许是更为重要的。在第7版和第8版的抗震救灾特刊里, 报纸用通讯和消息的形式配以图片, 深刻描写了各行各业的人们 (如记者、军人、老师、医护人员、志愿者) 在救灾现场的真实经历及感受, 为5·12地震作了更为完善的后续报道。而要闻版上的以温家宝题词《多难兴邦》为题的评论无疑起到了鼓舞民心的作用。

5月20日, 《人民日报》在抗震救灾特刊中增设了“抗震七天”的专题, 对七天来的抗震工作做了一个全面的总结, 读起来清晰流畅。在《党建周刊》中则结合了大量的党员先进事迹着力彰显共产党员奋不顾身的先锋精神, 在舆论上对党风建设有了一定的加强作用。

但是, 《人民日报》在这次地震报道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主要有:

1、版面基调不够和谐沉稳

5月19日~21日的全国悼念日中, 报纸虽然在版面的整体基调上是灰白色, 但配发的照片却有黑白、有彩色, 整体看来不是很和谐, 也不符合整个社会氛围。而且, 作为中央级的党报, 应该在版面上更加突出肃穆和默哀的气氛, 以显示出国家对此次灾难的重视, 起到安抚民心、悼念死者的作用, 但是《人民日报》除了在报头上有所变化, 突出强调了默哀日之外, 版面和平时没有其他任何大的改变。与其他在版面上处理上较好的地方报纸相比较, 《人民日报》显然略逊一筹。

2、信息未作更正

新华社5月18号公布了最新的地震测量数据, 认定5·12地震的震级为8.0级, 但《人民日报》自始至终未作更正或更新, 仍然是7.8级。

虽然有优点也有不足, 但总体来说, 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中国媒体在这次灾难性报道中做得不错。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的背景下、在这场空前的大灾难突然来袭的状况中, 中国媒体在信息公开、舆论引导、报道方法、人文关怀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来自国内外的一致好评。而《人民日报》也通过这次成功的灾难性报道经受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以来的第一次磨练, 笔者相信, 有了这次良好的开端, 中国的媒体会越来越走向成熟, 中国社会也会更加民主与稳定。

《人民日报》以党和政府的救援工作为引导、以灾区的民情抗震救灾为重点, 在新闻舆论引导上起到了稳定民心和鼓舞士气的作用。

摘要:本文以《人民日报》为例, 截取地震发生后8天 (5.13~5.20) 内的相关报道探讨中国的新闻媒体——特别是党报——在关于5·12地震报道中的优点和不足。

关键词:四川地震报道,人民日报,信息公开,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年3月第一版

[2]、曾轶:《论灾难性报道中的人性关怀》, 《新闻写作》, 2003年第3期

地震报道 第9篇

当前, 传播技术、媒体格局、舆论生态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给突发事件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 信息日益公开透明。另一方面, 媒体竞争日益加剧。相较于传统媒体, 网络媒体等新媒体可以实现即时性、全天候、互动性传播, 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优势凸显。在突发事件报道中, 传统媒体如何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要求, 提升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成了当务之急。四川雅安“4.20”大地震发生后, 江西省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媒体———江南都市报凭借着应对突发事件报道的三招———反应上的快、机制上的活、导向上的稳, 牢牢把住舆论宣传的主动权, 不仅彰显了媒体的强烈社会责任, 还创新了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一周内多次受到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的好评, 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为中国梦传递正能量”的倡议。

一招:反应上的快

俗话说, “先声夺人”。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 谁发出第一声, 就能掌握住舆论的主导权。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短短几分钟, 新华社就播发了汶川发生地震的消息;32分钟后, 央视首发新闻, 随后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实现了同步并机播报, 52分钟后, 央视推出了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这种先声夺人就体现了突发事件反应上的快, 同样也掌握住了突发事件报道的主动权和舆论的引导权。

近年来, 为了提高应急快速反应速度, 掌握突发事件报道的主动权, 中央媒体加强了在地方的“驻军布防”, 以央视为例, 其已在上海、南京、南昌等全国大中城市建立了新闻应急报道驻点, 搭建起了一张覆盖全国、触角灵敏、传输便捷的应急报道网络。由此可见, 传统媒体为抢夺快速反应而出招频频。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地震。江南都市报旗下的新媒体“江南都市报官方微博”在距离地震发生11分钟后, 即8时13分发出了首条地震消息:“#江南微快讯#【四川雅安发生地震】”。这条微博的发布速度在全国媒体的微博中排前五位。随后, 该官博不断更新最新消息, 发布的内容详尽而全面, 既有中央领导的最新批示, 也有来自一线灾区的即时灾情更新, 更有江西响应救灾的快速反应和行动等, 同时第一时间开放官博, 与博友互动, 获得了不少次日见报的独家内容。江南都市报善用新媒体, 传播真实权威消息, 主动引导舆论, 努力实现了两个舆论场的和谐统一, 也为突发事件报道全城胜出赢得了先机。

面对突发事件, 江南都市报素来讲究快, 反应上的快。这个快体现在两个方面:要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即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最短时间内发出报道, 向受众告知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变化, 并先于其他媒体到达受众, 形成受众对事件的第一印象和基本判断。要第一时间显露观点。即必须第一时间通过对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通过解释性报道和江南时评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 抢占制高点, 赢得话语权。具体到雅安地震报道上来说, 利用旗下新媒体第一时间发布消息, 做到了同城媒体发布最快;利用平面媒体第一时间捐款、微拍, 做到了策划最快;利用江南社评《经历了汶川, 我们有更强能量救护雅安》第一时间传递“实干兴国, 多难兴邦”的信心。

二招:机制上的活

何为突发事件?根据我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 突发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需要采取应急处置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由于突发事件总是不期而遇, 那么建立起一套完备又灵活的机制对于做好突发应急报道就显得有备无患了。

1.启动最高级别的采编应急预案

四川雅安“4.20”强地震发生时, 正值双休日。江南都市报监控到消息后, 立即按照报社制订好的重大突发事件新闻采访应急预案, 启动最高级别响应, 所有采访一线记者和中层干部取消休假, 进入战备“待命”状态。总编辑坐镇指挥, 采访口各司其责。负责口线管理的新闻中心则安排地震、交通、消防、卫生、民政、应急办等口线记者, 火速理顺雅安地震中的江西元素;负责管理微博和网站的新媒体部则24小时监控微博和网络, 开放官博与网友互动;负责热线的市民热线部则安排专人值守热线, 方便在赣的四川人、雅安人互动。

根据采访记者反馈的消息, 新媒体部监控到的微博, 结合雅安市庐山县的地理位置等, 江南都市报作出了一个审慎的决断———本着不给灾区添乱又做好新闻策划报道的大原则, 暂不派记者进入灾区现场。这一决策与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关于四川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工作的“四项要求”的通知精神不谋而合。这些信息当晚就在版面上马上加以体现和着重处理。

2.一支反应迅捷的应急团队

突发事件报道战机稍纵即逝。为什么在江西都说“大事看江南”, 这是因为在突发事件发生时, 江南都市报有一支训练有素、反应迅速的新闻应急报道团队, 该团队能全方位、多侧面、高质量地做好突发事件的采访报道。

雅安地震发生后, 报社启动了最高级别应急预案, 新闻应急报道团队火速出击, 分成3个组。

去过汶川大地震现场采访的有经验的记者在一个组, 利用原来在四川汶川采访的关系, 去最大程度地占有信息源。这里的要求是离突发现场最近, 离灾民最近, 通过连线去感同身受, 去同灾区人民心连心, 共患难。以《我们与灾区人民心连心》为题, 传递了江南都市报全天候全媒体传递灾区声音, 站稳了报道的第一落点。

策划能力强、社会资源较丰富的记者为一组, 他们的任务是对地震中涌现出的大爱精神进行整合, 然后策划成江南都市报自己的活动, 去体现江南都市报的媒体社会责任。江南都市报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10万元, 成为江西省第一家捐款给雅安灾区的媒体, 同时还利用其影响力, 参与搭建乐捐平台, 征集艺术家的字画瓷器, 在官方微博上推出艺术品微拍卖活动, 又为灾区募集了数百万元爱心款物。

选择资历较深和文笔鲜活的记者成一组, 传递江南都市报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人文关怀。《身在四川的你一切可好?》见报后, 激起千层浪, 赣川两地亲人通过江南都市报同祈福。

3.协调机制须高效有力

纵观这次雅安强地震的连续一周报道, 竟然多次受到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的好评。笔者觉得, 江南都市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 高效有力、整齐划一的新闻报道应急协调机制功不可没。自从监控到地震后, 报社就成立了新闻报道应急指挥部, 将单兵作战变成兵团作战, 做出战役性报道, 将单一的报道整合成编辑部的统一行动, 统一负责报道指挥、组织、策划、协调和落实。同时, 配备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联动互动机制, 包括灵活高效的采编协调机制, 渠道畅通的信息支持机制, 保障有力的后勤保障机制等。

如此前后方的良性互动、深度互动, 使突发事件报道做到了组织有序、运转高效。

三招:导向上的稳

灾难事件意外爆发, 具有突发性;矛盾集中, 具有冲突性;后果严重, 具有破坏性;影响广泛, 具有社会性。它总是出乎人们的意料, 打破人们的日常工作流程, 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节奏, 并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破坏性极大, 一经爆发, 迅速扩展, 令人猝不及防。因此, 突发事件报道敏感性强, 必须始终绷紧“导向”这根弦。

纵观雅安地震的一周报道, 笔者发现, 突发事件报道中, 在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原则的同时, 媒体的社会责任是第一位的, 要把有利于维护国家形象, 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 有利于事件妥善处理作为新闻报道的根本出发点。

1.积极稳妥的总基调

雅安地震, 这是继汶川地震之后, 四川发生的又一起破坏性强、影响面广的天灾。在本次报道中, 江南都市报把版面和视角大多集中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上来, 去向读者传递体现媒体责任和人文关怀的社会主义新闻价值观;去宣扬在大灾大难面前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用理性、柔美的笔触, 去真实地反映这场灾难发生后, 党委、政府部门第一时间的援救和善后处理工作, 充分展示了各级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心连心, 齐心协力战胜灾害的生动画面;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关爱、关怀等。在这场天灾面前, 报纸没有去刻意渲染震后现场惨烈的细节和画面, 不在失去美好家园和亲人的灾民心口撒盐, 着力为抗震减灾、重建家园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2.大爱精神的主旋律

雅安大地震发生后, 江西省委、省政府第一时间发出慰问电, 并捐款500万元;赣鄱大地的井冈儿女, 第一时间献血、捐款捐物, 以大爱精神展现了“老表”的质朴与真诚。对此, 江南都市报以“爱心”与“行动”进行了长达一周多的梳理和包装, 使之成为了在这场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一个主音符。作为江西第一报, 江南都市报不仅在突发事件中传扬真善美, 自己还以身作则, 第一时间捐款10万元, 成为江西第一家捐款给雅安灾区的媒体;架设平台, 举行微拍和募捐活动, 募集资金500多万元。这些彰显媒体社会责任的爱心之举与赣鄱大地涌现出的主音符, 构筑起了江南都市报一贯以来突发事件报道中遵循的大爱精神。

地震报道 第10篇

框架理论与新闻报道框架

1974年, 框架的概念被高夫曼引入文化社会学。他认为, 框架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对于新闻媒体的框架研究, 学者们基本上是源自高夫曼的思想。坦克德认为框架是新闻的中心思想。恩特曼认为, 框架一件事, 就是把认为需要的部分挑选出来, 在报道中特别处理, 以体现意义解释、归因推论, 道德评估, 及处理方式的建议。” (1) 因此, 通过分析新闻报道框架, 有利于解构新闻媒体在报道某一事件时的思考解释与处理方式, 从而体现出媒体的报道观念。

三大地震的新闻报道框架分析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 把新闻报道框架具体化为信息频率、信息来源、报道主题、报道对象、报道方式五个指标进行操作。研究样本如下:1976年唐山地震前10天报道共14篇;1998年张北地震前10天报道共24篇;2008年汶川地震前3天的报道共87篇 (第4天后的报道主要集中于《抗震救灾特刊》) 。

信息频率。报道总量上, 汶川地震前10天的报道数量 (576篇) 大大超过了其他两次, 唐山地震最少 (14篇) ;报道连续性上, 唐山地震和张北地震都存在报道中断的现象;报道走势上, 3次地震报道数量均基本呈增长趋势, 但第4天后, 唐山和张北地震的报道数量开始下降, 而汶川地震报道数量大体上仍有增无减。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的信源在总体上较为单一, 主要为本报和新华社。比较而言, 唐山地震报道有50%来源于新华社, 而张北地震和汶川地震报道中, 本报采写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6.7%和64.4%, 大大超过了新华社。

报道主题。总体而言, 以救灾部署、政府慰问、群众抗灾为主题的报道数量呈下降趋势。单独来看, 唐山地震最注重报道救灾部署 (50%) , 张北地震最注重报道现场救援 (33%) , 而知识普及在汶川地震中实现了零的突破 (9%) , 诸如灾难原因和灾难影响等主题的报道也逐渐崭露头角。另外, 后两次地震报道还涉及死伤人数、损失情况、赈灾物资及款项、灾区所需物资数量, 其中公布赈灾物资及款项所占比重最大。

报道对象。统计发现, 中央机构及领导人、灾区地方机构及领导人以及灾区群众在唐山地震报道中所占比例较大, 分别为43%、43%和64%;张北地震报道在保留中央机构及领导人 (33%) 和灾区群众 (33%) 的同时, 加大了对解放军 (42%) 、医疗工作者 (25%) 等救援人员的关注度;汶川地震报道则在此基础上, 又扩大了报道对象, 如民主党派、华人华侨、网友、志愿者等。

报道方式。新闻体裁上, 唐山地震报道只有消息 (57.1%) 、通讯 (28.6%) 、言论 (14.3%) 三种体裁, 张北地震报道则分别为消息 (79.2%) 、通讯 (4.2%) 、特写 (8.3%) 、言论 (4.2%) 、图片新闻 (4.2%) , 汶川地震分别为消息 (65.5%) 、通讯 (4.6%) 、特写 (5.7%) 、专访 (1.1%) 、言论 (9.2%) 、图片新闻 (5.7%) 、公告 (4.6%) 、其他 (3%) 。3次报道总体上仍以消息为主体, 但体裁愈来愈丰富。报道基调上, 唐山地震报道以褒扬 (79%) 和鼓舞 (21%) 为主, 张北和汶川地震报道则以客观为主, 比例分别为88%和89%。

总结与讨论

由此可见, 不同时期的党报, 其灾难报道框架也各有不同,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党报灾难报道观念的演变。

其一, 政治控制色彩仍然存在, 但有所减弱。例如报道信源由新华社为主转变为本报采写为主;中央机构及领导人仍占了报道对象的较大比重, 但总体趋势在减少;以褒扬为主的报道基调有了很大改观。20世纪80年代以前, 灾难报道具有强烈的宣传色彩, 且统一口径, 由新华社发通稿;党报习惯把灾情报道与实际救灾工作相结合, 突出领导人慰问、人民群众抗灾。改革开放以后, 这一现象得到了较大改观, 但“党的新闻事业”这一原则始终未变, 尤其是对于党报而言。

其二, 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得到加强。这包括报道频率和信息量增大, 信息更加公开透明, 深度报道剧增。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基本功能, 但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媒体更多的是宣传而非告知, 信息内容单一, 追求准确而非时效, 注重正面报道。20世纪80年代以后, 报道内容和报道对象进一步扩大, 但宁慢毋抢的原则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汶川地震报道则表明其时效性大大加强, 报道数量、对象和内容更为丰富, 信息全面公开, 强调客观事实和社会价值。党报的专业报道方法也有开拓创新, 例如有关灾难原因、灾难影响和知识普及的报道, 加深了报道深度, 满足了受众知情需要。这都是党报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的重要体现。

其三, 新闻报道方式更趋客观和丰富。例如由消息、通讯的单一体裁扩大到消息、通讯、特写、专访、言论、图片新闻等多种体裁, 图文结合的形式广泛运用, 报道基调由一味褒扬转为相对客观。这都体现了在传媒日益开放的形势下, 党报报道方式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

总之, 党报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灾难报道框架既具有共同性, 又具有差异性, 由此可以看出其报道观念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党报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 关键在于: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 摒弃落后的旧观念, 积极吸收进步的新观念, 在不断的开拓创新中有效地肩负起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地震报道 第11篇

地质灾害是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的影响下, 对人民生命财产、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在我国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为地震灾害, 地震灾害伴随着中国五千年文明。长期以来, 人们对地震的认知停留在传统文化中的神话、巫术以及迷信等封建思想中。1872年6月, 《申报》、《字林西报》对江苏镇江近5级地震的报道, 标志着人们开始科学地认识地震灾害。《申报》、《字林西报》也成为最早以通讯形式对地震进行详细报道的新闻媒体。它们对地震灾害的报道, 打破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地震灾害的封建迷信思想, 开始尝试用科学语言描绘地震灾害, 从而消除大众对地震灾害的恐惧。

据不完全统计, 1911年到1949年间我国较大地震灾害共48起。这些地震灾害考验媒体对地质灾害新闻报道方式的探索。媒体对地震灾害的认识, 不局限于通过清朝末年《申报》、《字林西报》等媒体用科学观念报道地震灾害, 以转变人们头脑中的迷信思想;而是通过媒体对地震灾害的积极报道、登载各地救灾捐款热情、招募救灾人员、督促政府救灾等来实现媒体的社会角色。

1949年到1990年间, 媒体开始在地震灾害的立法、宣传与科普、平息谣言、拓宽地震灾害报道视角、震后的媒体监督等方面进行报道。用复旦大学王中教授的话说:这一时期“灾难不是新闻, 抗灾救灾才是新闻。”

2000年后地震灾害的新闻报道不仅报道地震灾害本身给人们带来的沉重灾难, 而且也对抗震救灾中的人文关怀、地震灾害中顽强不屈的人们及典型特例进行报道。同时, 国家政策、社会帮扶、国际合作等都成为地震灾害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地震灾害新闻报道的多元化, 体现媒体社会监督的责任, 提升媒体自身公信力。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灾害发生以后, 新华网在大地震发生17分钟后发布消息。中央电视台在第一时间报道地震灾害新闻, 并24小时滚动播出。2013年4月20日, 芦山地震发生后53秒,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就发出了有关地震的第一条微博, 成为第一个报道地震灾害的媒体。这些及时、客观、透明的报道, 使我国媒体在第一时间赢得了话语权。随后, 国际各大媒体转播中央电视台国际台的直播信号, 并进行新闻发布。

媒体对地震灾害的报道, 反应迅速、报道及时、覆盖面广等特点, 与140多年前相比, 地震灾害报道大相径庭。媒体对地质灾害新闻的报道不再是打破封建迷信, 而是客观、真实地还原灾害本身。

地震灾害报道的社会效应最大化地来自于媒体社会责任的担当、媒体话语权的掌控, 这是媒体公信力构建的基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利益等是建立媒体公信力的重要价值, 也是媒体提升公信力的保证。

二、灾害性报道体现媒体社会责任

媒体公信力的构建贯穿在灾害性新闻报道的整个过程中 (如图1) 。地震灾害爆发后, 第一时间抢占媒体话语权, 体现媒体主动监督、播报新闻的能力;地震灾害救援期, 媒体关注生命、发布官方信息、杜绝谣言、引导舆论;灾后重建期, 媒体宣传抗震救灾典型事件、科普地震知识、关注由此带来的人为次生灾害等。

(一) 地震灾害爆发初期的报道

媒体第一时间, 及时、迅速地到达现场, 是新闻报道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要求。地震的不可预测、突发性、灾难性, 给记者到达现场带来挑战。地震灾害爆发初期, 地质环境的不稳定、社会秩序的混乱、国家应急机制的启动都是媒体需要关注的焦点。

地震灾害的时间、震中位置、震级、震源深度、波及范围以及灾害程度等基本灾害信息的传递, 有助于帮助人们了解灾情以及自身所处环境。媒体公开信息能够有效地获得灾害话语权, 有效控制因地震灾害这一自然危机而产生的人为次生灾害的发生。

“刚才大家都吓着了吧, 我也感觉到了摇晃”。“我想告诉大家的是, 请千万不要害怕, 更不要慌张。不管你在哪个区域, 千万别把自己暴露在不安全的地方……”[1]这是成都人民广播电台女主持人孙静在地震发生后坚持播音, 及时与市民沟通的话语的行为, 成为争取媒体话语权的典范。与此同时, 新华社、人民网、《人民日报》、中国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国家媒体, 四川电视台、湖南电视台、四川广播电台、成都人民广播电台等省级媒体都加入到地震灾害报道行列。各级媒体的快速反应意味政府应急机制与媒体传播技术的提升, 这为救援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

(二) 地震灾害救援期的报道

地震灾害黄金救援期的首要任务是救人。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阶段, 即72小时黄金救援期和7天内的救援。72小时的黄金救援期, 需要媒体及时提供重要信息。“汶川何时能够打通道路”等信息及政府决策等的公布都是媒体必须做的事情。7天内的救援需要在继续救人的原则下, 开始制定各种政策, 正确地引导舆论。

媒体作为舆论监督的惟一官方力量, 必须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媒体公信力伴随媒体职能的执行而不断地提升。《人民日报》各版面通过自身结构特点对地震灾害的报道, 为树立公信力提供了保证。文娱版《我们与你同在》书写着党和人民众志成城的决心。

舆论引导与信息公开、舆情管理等密切相关。受众急需获知更多的与地震灾害相关的信息, 因此, 来自非官方的信息开始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介质进行传播。例如“范跑跑”指称四川都江堰光亚学校教师范美忠在“5.12”地震时, 抛下一个班的学生独自逃生。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通过《焦点访谈》等品牌栏目对这一个人行为进行指责, 是主动引导舆论的表现。

(三) 灾后重建期的报道

灾害发生是瞬间的, 但灾害后重建是漫长的。在灾后重建过程中, 媒体最突出的责任是对地震灾害知识的科普、防范及心理疏导等。人们刚刚经历地震灾难, 身心都受到打击, 使灾区人民能够走出地震带来的恐惧心理, 积极面对生产生活, 是媒体在灾后重建初期的作用。

预防与教育能够有效地处理人们对地震灾害的心理恐惧。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 但我国地震灾害的预防与教育工作发展十分迟缓。汶川地震的爆发给人们敲响警钟。各省每年一度的灾害预警不再形同虚设, 这给政府的工作带来便利。另外, 媒体还得做好监测环境的功能, 消除谣言、流言带来的社会不良影响, 为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三、灾害性报道中的媒体公信力

媒体公信力是指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它是媒体自身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 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 也是媒体赢得受众信赖的能力。媒体公信力的高低, 决定其舆论影响力的大小。因此, 媒体的社会责任是建立媒体公信力的基础。灾害性报道中, 媒体公信力通常表现在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及时、真实客观、社会责任以及教化作用等方面。

新闻敏感是媒体发现、预判事件重要性的基础。媒体对事件危机程度的判断, 能够提醒社会大众危机的到来, 从而引起政府的重视, 并在第一时间采取对策, 避免危机发生或降低危机事件的危害。2013年7月雅安地震预报消息, 中国地震台网通过网络微博速报在第一时间发布, 并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这种及时迅速的反应, 对政府决策、媒体播报、社会动员等具有引导意义。

地震灾害的发生导致地质环境发生改变。道路不通导致纸质媒体无法到达;电源消失导致电子媒体无法正常运行。此时恢复信息通信是媒体的首要任务。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新旧媒体中, 广播是地震灾害中最容易恢复、传递信息、沟通情感的媒介, 也是惟一能够快速传递政府声音的媒体。广播所兼具的大众传播功能和通讯功能, 使之成为迅速动员社会群体和整合社会资源的有效媒体。总之在地震灾害报道中, 广播是一种有效的救灾工具。在日本等地震多发国家, 国家应急公共广播承担着在第一时间内传递灾害信息和灾害发生后国家政策的任务。

地震灾害的破坏性、震撼性、危险性等干扰和破坏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环境的改变给灾区人们内心带来恐惧与不安, 这直接引发灾民心理、生理以及行为上的反应。公众情绪的疏导在地震灾害危机传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广播的双重功能为灾区人们提供寻找亲人、相互沟通的方式;报纸、电视、互联网上的互动, 对寻找亲人信息、为灾区人们祈福等具有良好的效果。媒体在地震灾害中是安抚民心的“减压阀”。

2011年3月日本地震引发的福岛核泄露危机事件催生中国“抢盐族”、“退盐族”的诞生。当“抢盐”事件发生后, 我国媒体通过新闻发布、新闻评论、专家点评等各种方式消除由日本地震带来的次生危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 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同时, 媒体的教化功能也在舆论引导中起到关键作用。

灾害性新闻报道本身具有双重功能:一是对灾害性事件进行报道;二是对灾害性事件而引发的各种事件进行报道, 比如抗灾救灾等。媒体社会责任在这两类报道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由此树立起良好的媒体公信力。

摘要:灾害带给人们深重灾难, 对灾害的报道不仅需要对灾害本身进行报道, 还要对灾害引起的各类事件进行报道。媒体在灾害性报道中需要及时、迅速地到达现场;真实、客观地进行事件报道;监督社会救助过程以及充当公众情绪“减压阀”的功能等。社会责任的担当, 让媒体的公信力得到树立。

关键词:灾害性报道,社会责任,媒体公信力

注释

上一篇:物理护理下一篇:学生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