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教育贯通

2024-06-14

中高职教育贯通(精选6篇)

中高职教育贯通 第1篇

1 木材加工专业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研究的原因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教职成[2011]9号) 提出:"中等和高等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 明确提出中高职衔接的意义、原则和措施[1];同时《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黑龙江省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试点方案》提出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探索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试点人才培养模式, 系统建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等任务, 这为专业开展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作为培养从事木材加工、人造板生产、家具和室内装饰业等领域技术人才的专业, 木材加工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多家开设此专业的中、高职院校及相关企业调研发现, 由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的运营和组织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 面临的最大困扰是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技术和管理骨干紧缺[2];同时全国开设木材加工类专业的院校较少, 每年毕业生人数不超过3000人, 而每年木材加工人才需求上万人, 基本呈现为人才紧缺型专业;并且现在的家具企业, 中、基层技术管理人员大部分是农民工出身, 员工素质有限, 随着机械化、智能化、定制化技术的引入, 木材加工行业的改革与发展亟待引进充实"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最后结合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培养的岗位与专业技术能力发现, 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不能满足木材加工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学生的后续发展乏力。以上原因反应了开设木材加工专业能够顺应社会的人才需求, 有广泛的就业空间;同时木材加工专业的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迫在眉睫。

2 木材加工专业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研究的现状

目前我国在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尤其在人造培养目标和课程衔接问题上比较突出, 具体表现在木材加工专业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专业的衔接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紧贴社会发展及行业和市场的需求, 但不是所有的专业都适合衔接, 对于一些变化快, 就业随市场变化的专业就可能不适合衔接, 所以要从不同职业、岗位、层次的人才需求方面, 考虑专业的设置及不同专业或层次的衔接[3]。我国开设木材加工专业已有50多年的历史, 同时也是就业比较稳定的专业, 中职教育开设木材加工专业, 高职教育开设木材加工技术专业, 本科教育开设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 专业衔接密切。

(2) 生源结构的衔接

教育部针对生源结构和对口招生已经在数量和规模上做出规定, 但通过目前数据显示, 高职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比例不断提高, 但比例依然降低。高职院校的生源绝大多数来自于普通高中毕业生, 只有不到20%的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继续接受教育[4], 同时中职招生生源不足, 这些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经过前期调研发现, 目前开设木材加工专业的中高职院校少, 报考此专业学习的学生少, 这成为木材加工专业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3) 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中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着中职教育注重学生技能培养而忽视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学习, 高职教育的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或中高职培养目标不明确, 存在雷同等现象, 这些会导致中职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缺乏。故需要通过专业的岗位定位, 经过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 确定各层次人才培养目标, 找到人才培养的衔接点, 实现人才的贯通培养。通过调研及分析, 提出了中等职业教育主要面向人造板、家具、木质地板、木质门窗、制材等行业企业, 培养从事产品生产、质检、销售等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从事产品生产、质检、销售等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岗位要求方面, 中职教育以培养中等技能型人才即操作工或初级管理人才为主;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或生产一线的组织者或管理者。

(4) 课程的衔接

课程的衔接问题主要体现在专业理论课重复,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不紧且重复, 名称相同或相近的课程内容, 知识点和技能点重复率高。目前关于木材加工专业的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还没有完全统一, 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 未建立木材加工专业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的课程标准、课程设置等体系。

3 木材加工专业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研究的作用

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 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保证, 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对人才需求的保障。将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应用于木材加工专业, 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 提高木材加工专业的招生人数, 提升了学生的学历层次

高等教育的扩招及企业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 会致使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招生时面临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 企业对中职毕业生认可度低等方面的问题[5]。目前木材加工专业生源的减少, 导致中高职开设此专业的院校都面临这招生困难的情况, 因为专业名称的问题, 吸引力下降, 各院校由于录取率低导致专业不能开设。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能够增强木材加工专业的职业教育吸引力, 有助于提高招生数量, 是中等职业院校保证教学质量和提升升学率的方式, 也是高职院系获得优质生源的途径, 能够实现中高职院校的互惠互利。

同时中高职衔接也为中职木材加工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 也为中职学生添加了就业竞争力的砝码。既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 也满足了学生、家长和学校的需求。

(2) 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衔接

通过对木材加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中高职衔接, 可以减少或避免课程教学的重复, 节省办学成本;对中高职木材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了统一规范, 能够真正发挥出中职教育的基础作用和高职教育的引领作用。中高职衔接突破了原来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各成系统的形式, 建立共同的培养目标, 按职业能力和岗位需求进行课程的重组、设计、分阶段实施, 可以避免课程的重复设置, 同时在师资、教材、实训等发面得到了规范, 实现了资源的共享, 使得资源发挥到最大作用。

中职和高职木材加工专业同属一类型教育的不同层次, 通过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 在理论和实践技能方面, 实现中职教育重基础、强应用;高职教育重实践、强创新的目的, 真正实现高职教育引导中职教育的作用, 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更多适应于木材行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齐守泉.中高职专业衔接的政策诉求[J].教育与职业, 2013, 18:5-7.

[2]李月.以岗位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木材加工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调研报告[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4, 8:234-235.

[3]何玉兰, 林彩梅、彭益武."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高等职业教育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J], 2011, 6:41-44.

[4]陆国民.试析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J], 2012, 17:35-37.

中高职教育贯通 第2篇

序号

专业名称

学校名称

学习年限(年)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

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

上海市西南工程学校

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

城市燃气工程技术

上海市公用事业学校

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一体化技术

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机电一体化技术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5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数控技术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5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数控技术

上海工商信息学校5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数控技术

上海市临港科技学校5

上海电机学院

数控技术

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5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自动化技术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5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上海科技管理学校5

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

食品营养与检测上海科技管理学校5

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

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上海工商信息学校5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空中乘务

中华职业学校5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运用技术

上海食品科技学校5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

民航商务

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5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电子技术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5

中高职教育贯通 第3篇

关键词:木材加工 中高职 贯通式 人才培养模式

中高职衔接贯通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所进行的一种创新与尝试,与传统的中职高职及普通高中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中高职衔接贯通式教育采用的是一体化设计的培养模式,有利于支撑产业结构升级,拓宽中职学生上升渠道,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本文主要讨论木材加工业的中高职衔接贯通式培养的关键问题与培养模式。

1.木材加工专业中高职教育贯通式培养的关键

1.1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应以技能为主线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普通教育以学科体系教育为主,而职业教育是以技能教育为主,中高职教育贯通式培养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木材加工专业中高职衔接贯通式教育应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构建中高职教育贯通式培养课程体系,设计相应教学及配套管理机制。

1.2中高职教育式贯通培养的前提基础是市场调研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应该着眼木材加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中高职教育贯通式培养则要立足于充分而深入的市场调研,调查木材加工行业人才需求方向。市场调研的关注重点应该是未来木材加工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木材加工行业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分析,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研究,最终明确木材加工专业人才技能需求。

1.3中高职教育贯通式培养的关键是课程一体化设计

结合前期的市场调研,针对木材加工企业对应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打破中高职教育体系中不合理的分段式教学,设计一体化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的主线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主,同时以企业的典型产品为教学项目或者任务的培育形式,将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进行有机结合。

2.中高职教育贯通式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表现在成立中高职贯通式培养衔接工作委员会,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全面统筹作用,制定中高职紧密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建立健全过程监控管理制度等几方面。

2.1成立中高职贯通式培养衔接工作委员会

该委员会可由当地教育局、政府、学校、木材加工企业及行业等组成。整合各中高职学校的职业教育资源,开展联合办学,促进教学资源共享;制订委员会章程和工作制度;定期召开木材加工中高职衔接教学研讨会,研究解决木材加工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实施中遇到的问题;统筹规划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制度和教育形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2 制定中高职教育贯通式人才培养方案

(1)体现一体化设计、分段培养、整体优化

按照“制定共同培养目标、制定共同教学计划、制定共同评价方法”的总体思路,制定三二分段式木材加工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定位于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的高技能型技術人才。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重点,以培养学生就业为导向,立足于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发展平台,最终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优化。

(2)主动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针对木材加工行业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注重区别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差异性,科学确定人才培养规划,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兼顾学生毕业后从事职业岗位的变化性及长远发展,从而使学生能够快速主动地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3)突出针对性、应用性

统筹考虑木材加工专业中职与高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编排,以木材加工企业的职业岗位群构建课程体系。基础理论课程以理解掌握、强化实际应用为重点;专业课程则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优选设置综合性课程,注重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渗透和融合;兼顾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4)强化高素质、高技能的能力培养

改革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与木材加工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重视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培育具有特色的职业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加强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

(5)注重创新,突出特色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体现在专业定位和工学结合上,能够反映国家和地方对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类型、层次和质量要求,具体方案应按照高职院校专业定位和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统一设计,突出“专业学历+技能证书”的特点。同时,我们应全面深入分析木材加工行业实际情况,分析不同区域的产业发展的对技术的要求以及实习实训条件对人才培养方式的影响,充分发挥地区产业优势,积极探索适应木材加工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探索出木材加工中高职衔接的专业特色。

2.3建立健全过程监控管理制度

为保持中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获得高质量生源,可以在衔接转段阶段设立“优胜劣汰”机制,按照“转段遴选、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总体思路进行。即转段时,采取过程监控与专业水平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联合对学生进行。由高职院校牵头,采取行进式测试手段,与中职学校联合对木材加工专业学生三年来的总体学习情况进行跟踪测试。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和整体教学课程安排,每学期选取若干门主要课程,对中高职衔接的学生进行统一测试,各门课程测试成绩累加后取平均值作为转段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木材加工专业的学生通过中高职衔接贯通式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可以获得高级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同时拥有大专学历,并具备在企业实习一年的工作经历,毕业后可胜任高级技能人才岗位,成为企业骨干力量。可以说,中高职贯通式教育能够真正使高职教育成为“培养未来杰出工程师的摇篮”,为我国木材加工行业发展输送更多高级技能专业人才,真正提升高级技能人才的比例,缩短与国外发达国家在高级技术人才结构比例上的差距,打造中国职业人才教育的“航母”。

参考文献:

[1]陆国民.试析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发展研, 2012,(17).

[2]孟凡华, 鲁昕.关键是“衔接”关于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 2011,(18).

[3]郑卫, 许耀东.中高职贯通教育模式专业标准的探索学园, 2013,(30).

[4]陈效民, 刘磊.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校级层面实践路径研究——以上海市为例职教论坛, 2013.7.

中高职教育贯通 第4篇

研修班第一组由河北、河南两省的18名学院组成,经过五天紧张的学习,大家感到收获颇丰。几天来,大家紧紧围绕鲁部长的讲话和其他几位领导的报告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并坚持每天撰写学习心得。学习的内容很多,在此,我们一组仅就中高职衔接问题作一简要汇报。

职业教育是是针对普通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类型,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特殊的密切关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的全球化,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人才结构与内涵要求也随之发生改变,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现状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正式提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发挥中等专业学校的骨干作用,同时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在九十年代要逐步做到:使大多数新增劳动力基本上能够受到适应从业岗位需要的最基本的职业技术训练,在一些专业性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劳动岗位,就业者能较普遍地受到系统的严格的职业技术教育;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为迅速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建立起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三改一补”发展方针,即通过现有的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仍不满足时,经批准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

1996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职业教育体系的框架结构。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又明确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鲁昕部长在2011职成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快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样的体系内,各类教育要科学定位、科学分工和科学布局,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重点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探索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

当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形式多样、灵活开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是要在现行体系和制度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建立有效制度,解决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与沟通这一关键问题。随着全民教育的发展,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中职毕业生的继续深造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就成为必然。

二、中职与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

中高职的衔接发展绝不是中职与高职两个系统的简单链接,而是两个系统在多种特征上兼容性的繁杂适配。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我国在中高职衔接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实际工作中也总结出了很多有效的衔接模式,从高职教育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一贯制模式:即一个高职院校与几个中职学校形成的衔接模式,通常叫五年一贯制,具体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 即学生在受完中等职业教育(3 年或2年)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2年或3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一般情况下,这种模式,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是有合作协议的。在人才培养计划的衔接上是有具体规定的。

2.对口升学模式: 即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 部分中职毕业生(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完成三年中职学习,通过口升学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接受二至三年的高职教育模式。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中、高职学校没有合作关系。

3.直通制模式: 是在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的模式。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 前三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 然后按三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 再学习两年, 完成高职专科学业,考试合格颁发专科毕业证书;未升入专科的学生, 继续按中专教学计划再学习一年, 完成四年制中专学业, 毕业时发给中专毕业证书。

对口招生和一贯制是现阶段我国中高职衔接的两种主要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的优势在于中高职院校之间有协议,学校之间在课程建设、实训建设等方面有沟通,可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等现象。对口升学模式招收的是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从办学规模上看,远超过一贯制高职,但是,由于之前缺乏中高职人才培养上的沟通,存在着教学内容重复等现象。

三、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尤以课程衔接问题最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不衔接

1.课程内容重复。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统一的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中高职院校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基础课程薄弱。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物理、英语等基础性课程。这与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存在的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现象有关,反映出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想和原则的差异。

3.技能训练重复。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训练定位低,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有些实践训练项目与中职相差不多,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

(二)培养目标不衔接。

各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实现完善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同类专业的中、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高职教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与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相对独立,没能建立其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衔接。中职教育偏重于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使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达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三)招生制度制约

我国高职院校以招收普通高中学生为主,对口升学招生指标限定在5%以内,这样的政策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很少。改革招生政策,使中职学生既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升入高职高专学习,更多的中职毕业生可以升入高职继续学习,才能建立中职与高职的衔接的有效路径。

四、中高职衔接的对策思考

只有重视并针对中高职不衔接问题采取有效对策,才能使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充分发挥整合功

能,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也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

(一)提高认识

构建完整的中高职沟通职教体系,要坚持“遵循规律、服务需求、明确定位、系统思考、整体设计、构建体系、科学布局、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形成中、高职的合理定位,统筹安排。

(二)统筹规划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1.高职专业与中职专业的衔接。中高职衔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衔接,中、高职在专业设置上的共同要求是,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专业,而不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设置专业。从促进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意义上讲,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一个必要条件。依靠地方和行业,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研究制定中、高职专业目录,使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上较好的衔接起来,高职院校要深入研究中高职专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面的宽窄, 直接影响着中、高职衔接的对口程度和衔接通道的宽窄,高等职教的专业设置是中等职教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只有中高职专业建设规范化, 才能促进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2.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培养目标和规格是反映某类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不同方面。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许多共性,例如,两者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培养目标都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3.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聘请中职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衔接: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课程内容衔接:与中职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职业资格证书斜街: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4.教学模式的衔接。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双证书”毕业要求、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等等,都是共性特点,哪个阶

段缺少哪个环节都会使衔接出现故障。

(三)教育制度和招生政策的改革

包括办学、教学、管理在内的教育制度上的改革,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本保证。招生录取制度和学制的衔接是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前提,既要实现学制的衔接,又要在入学考试制度上衔接。中职升高职的入学考试不能按照普通高考的办法,也不能沿用普通高中的考试办法,而要按中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求进行考试,增加和突出专业课、实践课的考试。这样才真正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放宽招生计划比例。目前教育部对五年贯制、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的三种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给定了三个5%的计划政策。尽管这个比例在各地运行中都有所突破,但这比例数与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期望值仍然有一定差距。依据市场调节,适当放宽中高职衔接、高职本科衔接5%的招生计划比例。

针对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思考 第5篇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衔接

引 言: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不但涵盖到中职教育的发展动向以及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还影响到中高职教育教学品质的提升以及当前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不但属于尤为关键的理论问题,还成为具备引导性的实践问题。因此,通过对中高职教育的探讨,对中高职的有效衔接给予分析。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要性

1、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人员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创新能力。受到经济发展以及行业发展的不平衡因素的影响,需要通过良好的方式加快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从而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

2、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处在经济转型以及社会变革阶段,在经济构造以及经济增长转变下,就业压力逐渐增大,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尤为险峻。缓和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做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成为政府的解决方法。

3、普及高等教育的所需

在社会发展下,人们的文化素养不断提升,愈发不能满足中等职业教育。由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为普通高中毕业生,从而令中职生无法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这一缺陷则阻碍了有志者的发展,令经济发展欠缺高素质的劳动者而备受影响。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中的问题

1、目标的定位不够清晰

所有方面的目标定位准确才可以完成中高职人才的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定等重要方面的有效衔接。高职教育建立了良好的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建立初级技能型人才。这一理念较为笼统,欠缺可操作性。从而令中高职院校在设定人才培养中各行其是,不具备相互间的递进与依存。中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就业能力,大多具有注重基础、重视专业、忽视理论等状况,从而令学生较难符合高职教育的理论教育。

2、高职招生制度有限

高职院校在招生方面,学生大多为高中毕业生,中职对口升学的比例则在5%上下,从而令中职学校里大多数学生不能透过对口升学在高职院校进一步学习。并且中高职院校在专业目录中的分类准则、专业名称乃至专业设定均有所差异,令升学受阻。改革招生制度令中职学生可以走进高职继续深造,成为了中高职完成有效衔接的目的。

3、课程设定衔接不充分

当前我国不具备中高职融汇的课程标准系统,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均不具备高职课程内容的分类,未打造出统一的分类课程准则。所以,中高职院校均自行设定自身的教学内容,设定相应的课程范畴以及准则,欠缺交流的平台,令课程设定具有反复性、断层性以及脱轨性的状况,令中高职衔接不具备应有的内涵支撑。对于课程设定而言,中职学校将专业课以及实践课作为主要方面,而文化课与基础理论课则以专业课为核心给予执行,并未关注学生总体文化素养的提升以及持续学习能力的建立[1]。

三、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有效方法

1、创新管理体制,确保职业教育有效进行

当前,我国在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中的管理制度中并未实现有效衔接,令中高职教育在对接融汇中展现出诸多不适宜之处。所以,创新管理体制,确保职业教育的有效进行则十分关键。应当转变目前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各自为营的状况,创建职业教育管理的全新体系,需对职业教育管理的原本方式给予显著的转变。并且,需要对管理职能给予相应的改变,还需完善企业的参与制度,将产教相融合,激励行业与企业多进行一些职业教育,展现出企业办学的主体效果,以此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效率及激情。

2、改革招生入学考试制度,完善职教人才成长途径

依照经济社会人才的发展所需以及高品质劳动者与技术技能人才在成长方面的规律,从而完善相应的招生考核方法。实施校企结合的招生、共同培养的学徒制试点,将政策给予完善,加快校企结合,为学生提供可以接受不同层次的高职教育创造机遇。通过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展现出中职教育在发展中的基础效果,展现出高等职业教育在良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效果。强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交流,为学生创造不同的途径。并且还需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对中职院校毕业生的招收比例、加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对高职毕业生的招收比例。创建学分累计和转换制度,加快学习成果的相互衔接。

3、创建完善的课程有效衔接,加速创建职业教育体系

创建完善的中高职教育课程的有效衔接,对于促进创建当前职教体系而言尤为关键。中高职教育侧衔接则为课程衔接。这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工学融合、产教结合的方式给予执行,加快校企的共同进步。由此可见,课程的衔接需要符合经济的发展、产业的提升以及技术的改革,需创建专业教学体系以及职业体系相结合的开发机制,需不断加快专业设定、专业课程内容乃至职业标准的融合,从而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与专业的设定乃至教学过程相融合,构成紧凑、鲜明、良好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需从整体执行素质教育,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整体发展相融合,通过科学的方式设定课程,把职业道德,人文素养融汇于人才培养当中[2]。

结束语:总而言之,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已经变成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面,处于创建职业教育体系的角度,处在中高职教育对于各方面的实践与分析而言,只有将中高职给予有效衔接,将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融合,才能够令职业教育变成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建设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玉珠.中高职衔接:理想设计与现实难题[J].教育与职业.2012.(13):28-33.

中高职教育贯通 第6篇

【摘要】建立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由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复杂性,中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衔接无论是实践方面还是理论方面,仍处在初步的不完善阶段。本文试从中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衔接在模式、途径、等方面做初步探讨,提出对策。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我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起步于20世比80年代,历经30年,取得显著进展,中、高职已经实现了形式上的接轨,但是尚缺乏完善的体系,衔接过程还有待进一步优化[1]。30年来,中高职衔接的理论研究随着实践的不断推进,经历了由浅入深,由分散到综合,由外在形式到内涵的过程。本文力求阐明我国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中高职衔接简述

中高职衔接能够结束中等职业教育的终结性局面,使其毕业生拥有继续接受高一层次教育的机会,同时也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理想的生源,促使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健全。中、高职教育的共性为中高职衔接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主要表现在:第一,鲜明的技术性和职业性特色;第二,注重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与训练,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第三,较直接的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2]。

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模式[3]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独立结构类型,即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升学考试择优招收中职毕业生;二是一体化结构类型,即中职与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所形成的一种学制结构及衔接模式,有如下五种形式:四年一贯制、五年一贯制、3+3/4+2模式、六年一贯制、四五套办制等。上述几种衔接模式的内涵与运行机制虽有不同,但其着眼点均在于:一是通过具体的教育政策和教改措施给予中职毕业生继续接受高职教育的权利;二是通过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技术型人才;三是改变中等职教“二流教育”等的不良声誉,以相互协调发展的方式提高中高职院校综合素质水平。

二、中、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中、高职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中高职的衔接,如:对高职缺乏了解、普通高等教育热、就业市场高消费和劳动用人制度不规范等,严重影响了中职和高职教育的发展。此外,职教政策定位不完善、投入政策偏差、招生政策偏差以及中高职管理体系脱节等,也阻碍了中高职教育内部的有效衔接,造成不同程度的错位[4]:发展比例失调导致基石错位、办学各自为政导致管理失位、招生制度限制性导致渠道不畅、培养方案脱节性导致衔接目标不统一、专业内容重复、课程设置分层化、教学实施偏向化等问题[5]。由于中高职衔接上存在的问题,致使学生素质教育衔接上存在五个“脱节”即:培养目标上的脱节、文化基础课知识掌握上的脱节、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脱节、学生管理模式上的脱节、创业创新自信心上的脱节。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主要有[6]:中职学生家庭情况复杂,大多数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理性成熟超前而社会性成熟滞后,独立生活能力和适应性不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差,集体观念和责任感淡薄,叛逆心理和自卑心理强等。因此,针对以上“脱节”情况与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学生素质教育衔接的主要内容有:职教理念、教育过程、校园文化、学生管理等方面的衔接[7]。

1、教育理念的衔接。要贯彻和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中职要把提高学生的基础文化理论水平与就业素质并重起来,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职以中职为基础,深刻了解并牢牢把握中职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以职业素质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赢得就业优势为目标,实现合理的衔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构建完整的职教体系,促使中高职相互衔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教育过程的衔接。中高职学生所处的年龄段不同,思维观念、学习能力也大有不同,在此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应有所区别。

(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源头。相同系列的中职和高职才能直通,培养目标只有层次上素质高低的差异,而无类别上素质结构的不同。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专业基础理论为轴心,通过把知识转化为技术与技能,进而合成职业能力的循环。中、高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是两种不同层次的教育,培养两种不同规格的人才,必将形成两种不同层次的人才智能结构模式。因此,职业教育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规范专业和课程建设,明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

(2)专业建设。需加强中高职规范化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工作,中职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可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培养模式,既有利于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又可适应高职招生对学生文化素质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同时,高职专业设置是中职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专业设置面的宽窄,直接影响着中高职衔接的对口程度和衔接通道的宽窄。

(3)分层提升。无论是中职阶段,还是高职阶段,课程都应围绕职业技术、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三条主线,每一条主线都应将归口课程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成组课程”。建议将原有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刚性的课程结构变成由文化课模块、实训课程模块组成的活动的课程结构,以供不同背景学生根据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组合课程体系,选择适宜内容进行学习,以便在课程编排上沿主线分层推进,明确前导和后继的关系,使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意识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均能随课程的教学进程,沿主线一环扣一环向上拓展和提升。

(4)区别对待。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兼顾生源素质差异,以有效解决课程衔接问题。要有效兼顾不同生源的差异,建议改变传统的学年学分制,实行完全学分制。学校根据生源知识结构特点,对于专业课程、文化课程、技能课程的学分要求要有明显的差异。这样,既可以使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学习得到加强,文化基础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也可以使中职生源文化基础得到强化,专业课程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如此,便可使不同起点的学生,均能达到最终目标。

3、校园文化的衔接。中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各有侧重点,但均须引入企业文化。可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培育具有职业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坚持主流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促进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在包容中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具体说来可实施如下措施:中职一年级安排认识实习,中职二年级侧重融入,中职三年级进行实训,高职一年级进一步提升,高职二年级深入发展。此外,还可借助于网络平台,全面开展校园活动。

4、学生管理的衔接。高职院校须加强中职的教学质量跟踪与监控,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建立中高职一体化培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面统筹、协调中高职一体化培养工作的开展,着眼于学生的能力与社会的需求,促进中高职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借鉴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的模式[8],高职院校还可优化机制构建,丰富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方法,同时加大硬件设施的建设以及健全管理体制等,以达到学校管理层次的衔接。在学生管理体系构建中,应注重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9],包括辅导员与学生干部,分别发挥其在学生管理中的组织指导作用;注重学生安全稳定体系建设,包括学生信息系统、安全稳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同时在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需落实综合素质课程,组织建设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并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10]。

三、结语

为探索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中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体性,针对中高职一体化学生素质教育衔接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在实践过程中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中高职衔接的过程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

[2]董绿英.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3]刘爱英.中高职衔接主要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18卷第1期

[4]金盛.涨落中的协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5]孙梅.浅析中高职衔接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J].生物技术世界,2014

[6]孔庆红.中高职一体化学生管理工作衔接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3.3

[7]郭翠兰.中高职衔接基本问题与协调发展若干对策[J].职教论语,2007.3

[8]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的模式与思考[J].青年文学家·教育论丛,2013.9

[9]袁媛.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5.2

上一篇:大学生德育工作下一篇:监控通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