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教学技能

2024-06-05

师范生教学技能(精选12篇)

师范生教学技能 第1篇

1 综合教学能力导向的内涵

余文森教授曾指出,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基本能力主要分为“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 它作为教学教育信息传递的客观规律而存在, 任何知识学习都要转化为这三种基本教学能力, 才能达到真正教学要求。伴随信息技术以及网络媒介的迅速崛起, 站在形势变化发展的潮头浪尖, 当代师范生的综合教学技能也应当涌现出不同的新型解读方式, 并随之进一步发展为“对教材阅读分析处理能力、教育教学知识综合应变能力、教学材料选择展示能力”。

2 构建综合教学能力导向型技能大赛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新课程的实施, 新时期下的新型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应当全面构建以综合教学能力为导向的新型教学实践模式, 逐步形成“以赛促变, 以赛促训, 赛训结合, 完善技能”的科学竞赛理念。

2.1 外部环境 :就业形势促使比赛形式转型

近几年,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以进入快速转型发展的新时期, 广大师范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从师范生职业发展的角度进行考量, 只有立足于夯实自身的教师教学技能、提升教学综合素质, 才能在与综合性院校的非师范毕业生的残酷就业竞争环境中站在决胜的制高点。不难发现, 在各地的中小学招聘活动中, 兼具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能力的师范毕业生最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2.2 内在原因 :固有弊端呼唤新型竞赛模式

以师范生教学技能考量的覆盖面为依据, 目前国内的各项教学技能大赛大致可分为两种竞赛模式, 分别是:单一考察型和综合考察型竞赛模式。

单一考察型赛制, 即主办方指定教材或范围, 由参赛选手自选比赛教学内容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教学辅助材料等。因此, 在此类型竞赛模式中, 选手的教学设计内容可以提前准备好, 比赛环节具有现场演说性质, 注重考查学生教学技能表现力, 而针对师范生内在的综合素质上的关注度略显不足。在此情况下, 学生自身的能力考查被放在了第二位, 指导教师团队的综合设计实力被置于首要位置。

单一考察型赛制的另一衍生模式具体表现为, 主办方在赛前划定竞赛的课题范围供选手提前准备, 但比赛的教学内容需要在现场抽题产生, 不允许携带教学辅助材料。由于竞赛方案设计中, 适当增加了选手参赛课题的随机性。因此, 这种类型的竞赛模式是对于单一考查型比赛方案的进一步改造。但实际操作层面上看, 由于竞赛的课题范围较小, 便于选手准备, 因此参赛指导团队的设计实力也是能否取得优异竞赛成果的重要因素, 对于参赛选手自身的能力考查力度仍旧十分薄弱。

综合考察型赛制, 即仅指定所使用的教材, 且不对竞赛教学内容进行范围划定, 不允许携带教学辅助材料入场, 并要求选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竞赛要求。综合考察型竞赛模式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综合教学能力为导向的教学实践要求, 对参赛选手的课堂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组织技能以及多样化教学信息处理技能进行了综合考量, 使学生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质和才能, 通过不断挑战、成就自我, 以增加师范生的教学信心和成就感。

3 综合教学能力导向型师范生教学技能赛制的实践探索

综上所述, 综合教学能力导向型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属于综合考察型竞赛模式。通过对选手教学技能的全方位考核, 进而对当今师范生在校的学习与实践提供正确的教学导向。其竞赛理念更侧重于选手平时专业积累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主张“博观而汲取, 厚积而薄发。”

3.1 积极提供多元化实践空间 , 促进知识和技能均衡发展

以本届福建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为例, 在准备参赛的过程中, 这种以能力为导向的竞赛模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参赛选手施展教学技能的积极性和实战体验, 将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密切相连, 最终切实达到促进参赛选手的教学综合素质有效提升的竞赛目的。竞赛分为四个环节, 分别为教学设计, 多媒体课件制作, 模拟上课与专家问答。竞赛中关于教学设计的环节能体现选手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能力、教材的选择与掌控能力以及一定的抗压能力;赛前, 由志愿者通知相应批次的参赛选手进入检录室核对考生信息, 抽取参赛试题。抽题结束后, 考生随即进入备考室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以及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全程充分发挥了考生对课程的自主解读, 创设课堂情境与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对参赛学生的模拟教学能力以及课堂预设水平给予了充分的考验, 这些能力的发挥恰恰是基于参赛选手平时在教学技能方面的点滴积累。选手的现场表现更为真实, 因此教学技能比赛对于参赛选手的教学技能的还原度高。

3.2 努力开拓多样性实践途径 , 推动师范生专业培养实践

由福建省教育厅主办, 我校教师教育学院承办的首届师范生技能大赛仅仅只是考量师范生教学综合素质的一扇窗口, 也必将成为我们今后不断发展的良好基石, 代表了福建省今后师范生培养的核心理念与基本方向。

在各省各校的师范生培养计划中, 针对所处不同阶段的师范生的学习特点。低年级阶段立足于基本教学操作能力与教师素质的生成。在此阶段, 各省各校可以积极举办“师范生素质拓展月”系列活动, 包括考核范围涉及普通话比赛、演讲比赛、说课比赛、三笔竞赛、课件制作、教具制作等多形式竞赛活动;步入二、三年级之后, 高校应在夯实教学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致力于初步形成学生的教学实践与综合测评能力。在巩固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基础上, 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师日常德育工作, 熟练掌握班级管理技能。此外, 师范生院校应积极组织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观摩活动 , 特别是高品质教学技能比赛录像的观摩与评价。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科培养目标, 学校应当积极组织相应的教学技能竞赛, 为检验和提升师范生从教技能、综合素质提供有效途径, 充分发挥师范专业的功能和价值, 进一步提升该群体的社会竞争力。

摘要:师范生教学技能是其未来成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所应具备的素养。通过对首届福建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方案设计过程的分析思考以及具体实施实践, 总结梳理出以综合教学能力为导向的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方案, 以期进一步优化教学技能竞赛作为教育实践模式, 推动该模式广泛实践与推广, 切实提升当代师范生的教学综合素质与培养质量。

关键词:综合教学能力,师范生,教学技能竟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赵昌木.论教师成长[J].外国教育研究, 2001 (5) :16-18.

[3]张波, 季素月.课改背景下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内涵探究及培训模式建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0 (3) :33-36.

[4]朱鑫.高校师范生竞赛工作研究与实践[J].现代交际, 2012 (11) :1.

[5]张斌.开展免费师范生职业教育与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师, 2011 (13) :11-14.

[6]李妙兰.基于就业导向的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 (5) :101-104.

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策划书 第2篇

一、竞赛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学生会

承办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部、职业规划部

二、时间安排

(一)2012年4月15日(周天)前,各个班级将参赛选手名单及有关材料报送各个年级学习部负责人,过期作弃权处理。

1.各个班级参赛选手基本信息表(姓名、年级、班级、学号、联系电话)。

2.参赛选手的教案、教材复印件(A4纸)一式8份。

3.教案和多媒体课件的电子文档及教学过程所需的软件。

(二)2012年4月18日下午13:30到比赛教室测试多媒体课件的运行、播放是否正常。并且抽签决定比赛出场顺序,缺席者不再补抽。

(三)比赛时间为2012年4月18日下午14:00一18:00。

三、比赛地点

比赛地点另行通知

四、参赛对象及名额

参赛对象: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大

三、大二学生及研究生。

名额分配(共9名):大一1名、大二2名、大三4名、研究生2名。

五、竞赛形式和要求

(一)以片段教学为竞赛形式,选手在15-20分钟内完成现场讲课。参赛者必须严格控制时间,少于15分钟者每少1分钟扣总分0.5分,超出20分钟者将被提醒停止。

(二)教学内容以现行中小学教材为主(参赛选手必须提供教案)。

(三)参赛选手要衣着整洁,普通话要标准,讲课必须有一定的板书辅助。

(四)参赛选手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及教具,建议板书、多媒体相结合,旨在充分展示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和授课能力。

六、评委、工作人员及其它事项

(一)奖项设置

本次大赛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优秀奖若干名,并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

(二)评委团10名,由中学教学组老师担任

(三)竞赛工作由学习部、职业规划部统一组织,并由新闻中心负责拍照以及事后宣传。

(四)学习部、职划部负责现场人事安排:主持人2人、礼仪4人、计时1人、统计4人,共计9人,以负责辅助竞赛工作。

民族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模式改革 第3篇

关键词:民族师范生;教学基本技能;培养模式改革

一、教学技能的内涵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可观察、操作和测量的各种外显行为以及教师对教学行为的选择等一系列认知活动,是影响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

二、民族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许多高等师范院校对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方式主要微格教學和传统的教育实习。

1.训练教学技能的微格教学过程

微格教学为师范生提供了练习环境,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录制师范生的教学行为,使师范生可以通过视频观察自己的教学行为,利用定格、慢速、快速等方式也便于师范生结合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及同学评价,微格教学时间短,只讲授重难点内容,教学内容少,提高了讲课的效果,为就业后尽快适应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教育实习培养教学技能的研究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学生一项很强的“实战演习”,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决定了实习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师范生要尽快地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完成从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在顶岗教学一个学期的时间里,依据教学计划,经过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知识技能的学习,在学校和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在实习学校通过占据教师岗位,以新教师的身份承担教学、班主任等工作,全过程参与该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学实践活动。

尽管教育实习和微格教学都能帮助师范生提高教学技能,但两种方式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由于微格教学将教学行为与真实的教学情景割裂,借助于微格教学获得的教学技能能否成功迁移到实际教学中并有效保障教学效果还有待于证明。教育实习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难以较好地达到实习目的。总之,教育实习和微格教学在国内外教学技能培养方法的研究成果中占很大比重,侧重课堂传统培养方式较多,与教育活动紧密联系全方位培养的方式较少、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具可操作性培养模式的研究较少,还比较欠缺新的培养。

三、民族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模式改革

作为一种特殊的技能训练,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的形成过程包括了观察,模仿,操作,熟练和创新等五个过程,这五个过程是教学技能的发展过程,不可跳跃,不可逆向。

本文紧扣教师教学技能的形成每一个环节,提出民族师范生亲历“见习-观察”、“练习-模仿”、“演习-操作”、“实习-熟练”、“综合-创新”的一体化培养模式。通过教学基本技能一体化实践训练,让师范生加强师范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技能训练的实践,使这一模式呈现出早期性、经常性、整体性及可操作性特点,从而帮助师范生更好地获得教学经验,更快地适应未来的教育生活。

(1)“见习-观察”培养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观察是教师知觉形成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通过教学理论内化和借鉴别人的教学经验,观察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教学技能获得技术上的领会,从而知道教的方法。从实践上看,对别人的教学经验或某项教学技能领悟得越透彻,对别人的教学过程观察得越仔细,教师在模仿阶段的正确性和稳定性就越高。因此,在对民族师范生实施培训的见习阶段邀请中学名师和少数民族优秀双语教师到大学课堂举办有关教师专业成长、教学方法与策略等专题讲座。在学科教学论教师的带领下观摩优质教学视频,走进优质中学教学现场,观察体验真实的课堂情境,切身感受教师生活,寻求优秀双语教师榜样,进行观课、议课与评课,增强师范生的责任感。

(2)“练习-模仿”培养

模仿是教师在怎么教的基础上,仿效教学技能特定的教学动作或行为模式。模仿是以观察和知觉形成为基础的,它是教学技能掌握的开端,是教学技能形成的先决条件。通过邀请

教学名师的现身说法,通过讲述自身克服语言障碍的艰辛和为应对新课程挑战所付出努力的成功经历,启发民族师范生的教学思路,激发师范生依照并模仿名师榜样的行为方式行动,促进师范生通过观察与模仿双语教师榜样来进一步学习正确适当的教学基本技能,并帮助师范生体会感悟优秀教师敬业、耐心、勤奋并追求卓越的特质,进而加强自身修养、影响自身品行的塑造。在观察模仿学习的活动过程中,总结出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从而可以指导适当的操作。

(3)“演习-操作”培养

操作是个体教师通过仿效,感悟,把构成教学技能的一系列动作依其内在的联系,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能够独立地进行教学操作,该层次是比模仿较高的一个层次。民族师范生在学习了学科教学论的理论知识,感悟观察、模仿的环节后将尽力投入到教学设计与模拟试教的演习阶段,组织师范生进行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并进行模拟试教,让每一位师范生都参与到授课、观课和评课的活动。通过自我积极的倾听与回应,接受同伴的反馈与并给予他人评价,在做中相教相学,实现共同发展。

(4)“实习-熟练” 培养

熟练是指教师能够在进行独立教学的基础上,将各种教学技能规范,熟练。科学地使用,且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程度,熟练是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的较高层次。

实习支教开始前,对师范生进行岗前培训,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关注当地双语教学现状,加深对基础教育的理解和感悟,把握知识间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使得更加适合当地少数民族学生。师范生支教结束返回学校后,以院校为单位进行双语授课与教科研活动汇报展示,同时将师范生教学反思、支教周记、个人成功教学案例、研究报告等编制成册,发挥实习支教对教学基本技能发展的促进作用。

(5)“综合-创新”培养

创新是教师在熟练掌握了各种教学技能之后,经过自己的探索,创造性地在教学中应用各种教学技能的过程。

民族师范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更突出的技能是不同于普通师范生的创新技能,即表现母语和汉语双语环境中根据需要不断地语言转换,为使师范生的教学更为适应民族地区的实际需求,在练习阶段突出双语转换技能的强化训练。通过双语转换技能的训练,师范生根据少数民族课程要求及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开展母语和汉双语转化的教学设计,发挥利用母语突破教学重难点的辅助作用,以增强教学设计的适应性、针对性及创新性。

总之,民族师范生“见习-观察”、“练习-模仿”、“演习-操作”、“实习-熟练”、“综合-创新”的一体化培养模式,打破了以往主要靠微格教学和传统的教育实习来培养技能的单一模式。更好的适合少数民族师范生的知识、能力的水平和层次,各环节培养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优势互补, 呈现早期性、经常性、整体性及可操作性优势。

参考文献

[1]吴军其,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技能训练,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2]付睿,教学技能训练学生自我评价体系建构初探 理论经纬2010.5

[3]彭涛,对师范生教学论技能培训的思考,导论周刊 2014.6

[4]陆万晶,浅析师范生教师技能培训,经济与社会2011.7

英语师范生微格教学技能现状的探究 第4篇

教学技能是英语师范生必备的职业能力, 微格教学是培养、训练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关键环节。然而许多师范院校投入大量精力到提高学生的英语专业知识上, 而忽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因此, 英语师范生的微格教学技能的状况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1 英语师范生微格教学技能的涵义

教学技能的定义, 目前尚无定论。普遍的认识是:教学技能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运用与教学有关的知识与经验, 促进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英语师范生通过微格教学所学习和培养的教学技能就是微格教学技能。

由于教学行为极其复杂, 人们对师范生微格教学技能的构成要素看法不一, 为便于概括, 我们按其内容主要包括设计课堂教学技能、组织课堂教学技能、使用教学手段技能三个方面。设计课堂技能是指英语师范生把握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备课能力;组织课堂教学技能包括教学活动技能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观察微格授课竞赛课堂, 试图探讨以下问题: (1) 英语师范生微格教学中教学技能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2) 学生对微格教学过程中教学技能的认识和态度如何?

2.2 研究对象

本研究受试来自某学院英语专业在英语微格授课竞赛中获奖的5名学生 (S1, S2, S3, S4, S5) 。他们来自大三, 系统学习过英语师范类课程, 基本能够代表同年级学生的最佳水平。

2.3 研究步骤

首先, 研究者观察了五名同学的微格授课竞赛复赛、决赛课堂, 每人2节课, 共10节课 (每节15分钟) 。其次, 对五名学生分别进行了简单追溯式访谈, 回顾教学情景与对教学技能的自我认识;同时了解3位评委老师对竞赛选手的教师技能的评价和感受。

3 结果与讨论

3.1 师范生微格教学技能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1) 研究者通过收集他们复赛和决赛的教案, 并经评委老师进行等级评定。结果如表2:

他们最好的部分是能够把握课堂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占90%;最不理想的是教学策略, 优秀仅占60%。其中有两名同学 (S2, S4) 在四个方面都表现得非常优秀。

2) 组织课堂教学技能的项目比较繁多, 我们重点列出以下几项 (如表3) :

从表2可以看出, 学生的组织课堂能力中最好的是导入技能, 能够做到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结合。但提问技能非常薄弱, 突出的问题是不关注“学生”的回应, 较少调整提问策略。

3) 使用教学手段技能是当代师范生必备的技能。从表中我们可以确认1) 英语师范生基本能够设计简洁、整齐、美观的板书, 但英语书法 (S3) 缺乏流畅性, 需要加强;2) 常规教具的设计、操作都较合理, 课件设计得比较美观, 但简笔画绘制能力较差。

总体来看, 英语师范生的优势是设计课堂技能和使用教学手段技能。他们能够抓住课堂的教学重点并能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 充分说明英语师范生重视教案的设计和课件制作, 也表明他们对教材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和课件制作能力。

但不能忽略的是组织课堂技能。参赛选手在提问技巧、调整教学进度方面表现得最不满意。事后访谈了解到, 由于“学生”是班级同学, 课堂上非常配合, 因此选手没太关注提问的形式;而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 (15分钟) 内完成授课内容, 选手大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完成“表演”, 难以观察到“学生”的反馈并调整教学进度。

3.2 师范生对微格教学技能的认识

结合对课堂授课的观察, 研究者对5名参赛选手在决赛后进行了访谈。5名学生都认为微格教学技能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技能, 微格教学实践能够大大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然后从教学技能的自我评价、原因分析两个方面谈了他们的认识。4名同学对设计课堂教学技能的自我评价为优;3名同学对组织教学课堂技能的自我评价为优;对使用教学手段技能的自我评价中, 5名同学均为优。这与评委老师的评价基本吻合。

在谈到对设计课堂技能和使用教学手段技能的原因分析上, 学生们都认为对备课的认识是关键。大家都高度重视备课, 而且已经参加过初赛, 所以都能够把握教材, 并能够制作相应的课件。S2说, “我的想法就是, 备课是关键, 备课中把教材吃透了, 也就成功了一半。”

在谈到组织课堂教学技能的时候, 选手们都提到“学生”是影响“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因素。“‘学生’都是我们的同学, 我们的教学内容、过程、活动设计, 甚至我们的教学风格, 他们都很熟悉, 因而授课的时候感觉缺乏真实的课堂环境, 难以进入真正的课堂教学状态。” (S1)

在访谈中, 评委老师们表现出了对学生微格教学技能水平的不同的态度。T1的态度比较乐观:“目前有他们这样的水平, 经过教育实习, 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肯定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而教授教学论课程的老师T2和T3则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认为因该继续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4 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得到以下结果:一是, 英语师范生的微格教学技能总体上比较满意的, 但在组织教学课堂技能方面不尽人意;二是, 英语师范生对教师技能都比较重视, 大家都希望课堂环境能够更接近真实;三是, 教师们对英语师范生微格教学技能的态度存在差异, 教学论课程的老师希望能够师范生得到更多的技能训练。

根据研究结果, 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教学启示:

1) 加强教学技能的重要性的认识。研究表明:师范生越是重视某些教学技能, 就越会在这些技能方面表现得优秀;2) 加强单个教学技能的训练, 特别是加强大部分师范生较弱的教学技能的训练, 如提问技能、运用肢体语言技能等;3) 加强个案分析与学习。通过学习专家教师的优秀教学个案, 分析其中的教学技能并进行模仿和学习。

参考文献

[1]韩恩娟.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现状调査[D].曲阜师范大学, 2008.

[2]覃思.英语专业师范生微格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技能现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2

[3]王蓉, 陈明辉.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探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02) :128-129.

师范生教学技能 第5篇

2015级师范生教学技能考核试题1

教学内容:朗读第2-3节,学习《鸟的天堂》场面描写

第二天,我们划着船到一个朋友的家乡去。那是个有山有塔的地方。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

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耀在水面,在树梢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我们又把船在树下泊了片刻。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水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教育科学学院

2015级师范生教学技能考核试题2

教学内容:朗读第2-3节,学习《灰椋鸟》场面描写

周围静的出奇。路两边近百亩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伴忽然喊到:“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对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象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有象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地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象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树林内外,百鸟盛开,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渲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教育科学学院

2015级师范生教学技能考核试题3

教学内容:朗读第4-5节,学习《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景物特点

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

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

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教育科学学院

2015级师范生教学技能考核试题4

教学内容:朗读第4-5节,学习《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以物喻人手法

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

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

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教育科学学院

2015级师范生教学技能考核试题5

教学内容:《泊船瓜洲》欣赏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教育科学学院

2015级师范生教学技能考核试题6

教学内容:朗读并欣赏《清平乐·村居》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大儿锄豆溪

教育科学学院

2015级师范生教学技能考核试题7

教学内容:朗读《惊弓之鸟》并学习词语意思——惊弓之鸟

大吃一惊

孤单失群 直 信不过

惊弓之鸟

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样的本事!”

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教育科学学院

2015级师范生教学技能考核试题8

教学内容:朗读《祖父的园子》第一节,并学习仿写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白云来了,一大团一大团的,从祖父的头上飘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上。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教育科学学院

2015级师范生教学技能考核试题9

教学内容:指导识字与写字:

骏识字6 骏马秋风塞北 杏花春雨江南 椰树骄阳海岛 牦牛冰雪高原

塞 杏椰 骄 牦

岛 教育科学学院

2015级师范生教学技能考核试题10

教学内容:朗读《画龙点睛》,并说说“画龙点睛”的意思。

南北朝时期,江南有一位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画极好。他在吴兴等地当太守时,许多人不知道他的官职,但提起他的画,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天,张僧繇应邀到一个寺庙画龙。人们得知消息后,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画家作画。张僧繇研墨挥毫,飞快地在墙上画起来。不一会儿,人们的眼前就出现了四条龙,它们张牙舞爪,腾飞翻滚,活灵活现。奇怪的是,四条龙都没画上眼睛。有人就问:“您为什么不画眼睛呢?”张僧繇笑笑说:“眼睛是龙身上最重要的东西,画上了眼睛,龙就会飞走的!”人们以为画家在说笑话,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来,有几个人催画家点上眼睛试试。张僧繇见大家都不信,就拿起笔,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了眼睛。

师范生教学技能 第6篇

【关键词】英语专业 师范生 教学技能训练模式 构建

教育是一项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事业,要驾驭这项工作是需要必备的教学技能才能够成功的。而随着国内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英语的教学也是被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也就给英语教师的总体教学素质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一名专业的英语教师一定是在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方面都有所建树的,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应付工作当中出现的各种难题。所以说师范学校很有必要对学生加强教学技能的训练,尤其是像如英语这样的学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但是近些年随着师范学校的扩招现实却呈现出了相反的趋势,很多学校都把教学技能训练当成了一项可有可无的任务,这也是我们教学效率很难提高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当下英语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基本概况

1.内容陈旧。虽然说师范院校承担着为师范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的责任,也有很多学校现在都意识到了这方面工作的重要性了,但是训练内容却过多的放在了简单的基础训练,也就是所谓的“三字一话”,三字指的是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一话也就是普通话。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应用,多媒体技术走进了学校课堂,老师们通过电脑设备,制作PPT、word文档来进行课堂内容的讲解,需要粉笔板书的次数和机会也在不断的减少,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很多的师范院校却还是把重点放在这些基础性的培训之上,而不是深层次的挖掘教学的内涵以及教学技能的知识结构。当学生进入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之后,依靠这些是很难满足实际的教学需要的。

2.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不合理。现如今国内的中小学岗位上的教师都是依靠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但是师范院校课程的设置上却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师范院校对于教育类的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教育学科的课程门类较少,而且课程较少。而且学生最后一个学期的实习,很大程度上也是形式大过于内容。相比较发达国家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在很多方面我们已经落后了,而且很多学校对于师范生的培养模式大都还是沿用“教育学到心理学,再到学科实践,最后是学科实习”这样的培养模式。虽然说这种培养模式能够满足教学理论的需求,但是实际的教学技能训练却成为了短板。就比如说现在国内很多师范院校在最后一个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去条件艰苦的学校实习或者鼓励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但是因为前期缺乏必要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所以说当真正到了实际的教学岗位之上,往往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够段时间适应。而且这种实习往往也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当学生克服心理或者客观条件的障碍,真正融入到教学岗位上之后,实习却结束了。那么学生无非是白白花几个月的时间来“体验生活”了,能否提高他们的实际教学技能,其实真的是一个未知数。

3.学生主观意义上轻视教学技能训练。当下学生在主观上都普遍轻视教学技能训练,这也是很多师范院校的现状。现在师范院校当中很多师范生都想当然的把教学技能训练简单化了,他们都觉得只要字写得漂亮,语言有感染力,那么就一定能够胜任实际的教学工作。其他那些能力到了工作当中也会有机会学习,虽然说怀着这种心态去面对师范学校当中的理论课程时不会出现问题,但是到了那种实践性教学的课程当中就一定会错误百出的,不仅仅口语表达上出现问题,而且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有效的组织课堂活动。可是往往课程进行到这个阶段的时候,就是学生提高综合能力最后的机会了。就比如说面对“中学英语教学技能”这门课程的时候,就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这门学科主要就是讲解的如何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储备学起这门课的时候是可以基本应对的,但是如果缺乏必要的教学技能的积累,那么想要学好,一定会很难。而且这门课一般设置在第三学年,也就是需要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有一个提高的过程,如果这个时候学生还是在主观上忽视的话,那么是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的。

二、英语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理论依据

从教育学的理论来说,对于英语师范生教学教学技能的训练主要来自于以下方面:“构建主义、从做中学、教学合一”。首先要说的是构建主义,简单来说就是把学习看做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在构建主义下的教学活动是将学生看做教学的中心的。旨在通过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种理论对于教学技能也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它认为教学技能是学生自己学会的,是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然后再进行的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再用自己总结出来的这些理论性质的内容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过程,这就是教学技能的产生。而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从做中学”的理论,强调的是在经验和活动中进行教学的重要性,主张学生需要亲身感知才能够获取知识。如果将这个理论迁移到教学技能的训练的话,那么就是需要设计一定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来,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针对于现在师范生教学能力不高的情况,这个理论作为学校的主体完全是可以采用的,在师范学校的课堂上,老师要提供机会给学生进行实践,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让他们的能力得到提升。这是一个从性格到职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的过程,需要的也不仅仅是在课上老师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学生要提高对于自己职业的认可度,从根本上来接受这个过程的学习的提高。

三、英语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构建的过程

这一部分笔者根据自己日常对于师范生的教学经验以及课堂总结,对如何进行教学技能训练模式的构建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1.培养现代教育理念。对于教学技能训练模式的构建,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据新课改之后的课程标准来培养其现代教育理念。因为在新课改之后,在中小学的课堂之中出现了很多新颖的教学技能,课堂的整体结构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而对于老师来说,课改之后的教学也更加注重老师自身的倾听、沟通与合作的技能了,要求老师在掌握现有的理论教学方式的同时能够对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等的学习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得不说这对于师范学生将来的工作来说,确实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此面对这些变化,学生只有在日常的学习当中将教学技能训练与这些理念相结合,才能够从理论方面让教学技能的训练效果有所提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让我们的工作與这部分的内容相结合,要培养出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让学生就算是在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也能够不断提高自己对于教学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树立现代教学观念,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在教学当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因材施教”。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还应该注意的就是向学生传递一种现代教师观,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贯彻服务学生的理念,真正的做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促进者,给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个性的空间。

就比如说现在对于英语教学技能的的概念,除了上边提到的“三字一话”也将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包涵在其中了,所以说在现在的师范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保证让这两方面都有所侧重。而且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完成了英语听力与口语应用以及阅读和翻译能力培养之后才进行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要求。所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树立起与现代教学技能需求相关的教育理念,这方面还离不开我们老师的努力。

2.在课程设置方面强化教学技能训练的内容。要想构建好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模式,除了理论上的保证之外,还需要完善课程上的设置。就比如说对于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必备的英语知识之外,还需要完善相应的教学技能方面的课程设置,这样能够让学生掌握英语教学所需要的必备技能,而且也会使得师范类院校专业的设置更加合理化。如果学校主体有这样的软实力的话,就应该加大教师教学技能类课程在总体课程中占的比重。这样才能够真正的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更加系统的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比如说可以让属于英语教学专业学科教学的科目与其他的学科教学的科目结合起来,这样也能够更加发散学生对于教学技能的理念,真正锻炼他们的教学技能。应该将英语口语、表达等等内容尝试与现代教育理论进行结合,这样一定能够迸发出新的灵感。在课程的设置方面还应该完善好课程的学习层次,还是拿英语口语课程举例,从英语学习的角度来说,这门课程是应该贯穿整个学习英语的始终的。

3.划定训练内容,做好自我反思。其实教学技能的培养是应该贯穿学生整个在师范学习的经历的,而且每个学期的训练内容各不相同,要提现出层次感。就比如说在第一学期最先开始的应该是英语教师基本素质的训练,就比如说英语语音、口语、板书等等内容,因为这部分技能的训练是耗时最长的。第二学期要进行的就是比如说教具的制作以及将现代教育理念贯穿到课堂上的这样细节的训练了,因为有了第一个学期训练的内容打基础,学生面对这些更加职业化的内容的时候也会更加游刃有余了。第三、四两个学期的训练重点应该放在教学内容的深化上,要通过具体的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课外组织能力。除了上面说到的这些训练内容之外,还应该做的就是加强学生的自我反思,当然在这之前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机会。

通过实际课堂观察笔者发现,对于教学技能训练的反思在最开始的阶段与最后的阶段学生认识到的问题,还是存在很大差异性的。就比如说最开始学生参加这样的训练,学生意识到的都是自己的发音不正确,提问的方式不对等等内容。而当训练开始之后,学生就能够自己分析出出现问题的原因,而且他们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都是非常正确的。这就说明对于教学技能的训练模式构建来说,是少不了让他们自我进行反思的。

四、总结

对于师范学校的学生来说,教学技能的训练是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们将来到岗之后的教学效果的。虽然很多师范院校都开始重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但是因为很多因素的限制其实效果并不明显,上文是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此进行的总结,希望对改善师范院校这方面的教学效果有所思考。

参考文献:

[1]田秋香.英语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建构[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49-52.

[2]杨爱君.高师教育实践课程研究[D].陜西师范大学,2012.

[3]周启加.基础教育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及其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师范生教学技能 第7篇

一、师范生教育技能薄弱的原因分析

1. 师范生培养重学术而轻技能

目前, 一些师范类院校为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 在学生的培养方面偏重于培养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 而忽视了师范专业的特色。在课程设置结构、教学内容方面, 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专门化的教学技能培训课程较少, 教师在教学中训练学生教学技能的意识不强。以至于所培养的学生不具备教师应有的基本技能, 如中小学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三字一话 (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普通话) ”就没能得到师范大学的足够重视。这种培养模式削弱了师范大学的教师培养功能, 偏离了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目标[2]。

2. 课程设置偏重理论而轻实践

教师的工作是从事教学实践, 教书育人。师范生掌握基本的教学理论对于指导其今后的教学工作固然重要, 但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课堂管理经验、处理教学活动中突发事件的经验等对于一个师范生而言同等重要, 因此, 不要偏废其一, 要始终坚持两者兼顾的原则, 使理论和实践得到同时发展。

我国目前的师范教育中, 理论课程的学习所占比重很大, 培养方式较为封闭, 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少之又少。造成有知识而无能力的学生比比皆是, 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自然不能很快适应教师工作。许多学生为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选择利用闲暇时间做一些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兼职, 例如家教、辅导班教师等。这虽然有利于其实践经验的积累, 但在这些活动中, 学生得不到教师的专业指导和评价, 对于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价值是微乎其微的。

3. 传统的教学实习方式不尽合理

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学实习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通过教学实习, 学生可以提前走上讲台, 参与教学工作, 积累教学经验, 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 适应期缩短, 使师范生毕业即能成为合格的教师。然而由于教学实习时间安排较短, 大学与中小学对口实习制度不完善, 教育实习评价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导致学校和学生只重实习结果而忽视过程。学生并不能真正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当中, 缺乏真正的教学实践锻炼, 无法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4. 现有的师范生评价模式单一

在评价内容方面, 由于师范生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而轻实践, 因此学生的评价重在学业成绩而忽视实践技能, 师范专业教育失去了应有的特色, 即师范性不强。在评价方式方面, 教师评价为主导, 几乎没有学生之间的互评, 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借鉴, 取长补短。在评价结果方面, 不能突出学生个人的优点和不足。在这种僵化的方式下, 学生的努力方向并不明确, 至于提高技能也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二、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建议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 为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 笔者经过探究分析, 提出以下几条解决对策。

1. 观摩教学, 积累教学技能理论知识

所谓观摩教学, 即观摩任课教师教学, 观摩名师教学。学生分别对观摩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评价, 总结和交流, 汲取他们的优点, 探讨熟练教学技能的标准, 即加强教学技能的理论指导。需要强调的是, 上课即观摩, 任课教师是学生最多的观摩对象。

教学理论是教学实践的指导, 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当中, 对于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是非常有价值的。毋庸置疑, 师范生与优秀教师在教学技能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因而, 师范生通过观摩教学, 向优秀教师学习, 对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有极大的帮助。

2. 尝试教学, 逐步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

尝试教学, 即让学生在学习相应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 尝试导课、讲课、结束等各个教学环节。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 教师点评。通过这种方法, 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 更多的是侧重于知识的学习, 而很少有参加实际教育教学活动的机会。因而导致学生教学实践能力较低, 教学技能薄弱。因此, 采取尝试教学的方法, 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实际的教学机会, 让他们得到锻炼, 而且能够让他们在相互评价中互相学习, 得到实际的指导, 以明确其改进的方向。

3. 实践教学, 提高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即是让学生参加到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当中, 切身体验, 接受锻炼。提高教学技能的最佳途径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锻炼。由于师范生培养模式封闭, 课程设置重理论而轻实践, 教育实习制度不合理等各种原因, 师范生在校期间教学实践机会少之又少, 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这对于及时发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纠正无疑是不利的。因而, 为加强师范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践锻炼, 笔者认为师范院校应对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进行改革,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实践的整个过程, 并进行自我评价反思。针对学生自己的评价, 发现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问题, 由老师予以及时的帮助, 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通过总结并在实践中继续改进, 以提高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

摘要:专业化的师资力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然而目前我国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 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技能”的倾向, 导致师范生教学技能薄弱, 教学实践经验缺乏等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合理化对策。

关键词:师范生,教学技能,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肖海雁, 韦义平.师范生教学技能探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5) :23—25

师范生教学技能 第8篇

一、使用微格教学模式的含义进行技能培训的意义

现在基本所有的师范院校在进行对师范生的教育技能培训时都会用到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训练对于师范生导入技能的提高还是有很大实际效果的。主要体现在:

( 一) 微格教学可以及时反馈, 可以再现分析

训练学生普遍反映了前面的分析和评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记忆和感情”。回忆的情况受时间, 注意力和记忆力的水平, 和记忆策略, 和其他因素, 往往主观的将被遗忘的现象, 导致反馈信息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这不仅影响评价人员评价水平, 更影响了正常反馈接收和理解。但现代视频技术不同于大脑的记忆系统, 它不受时间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相对客观、持久性、直观, 确保微格教学反馈及时。

( 二) 微格教学和指导 “同导异讲”不同的培训方式可以开发集体智慧

“同导异讲”指所有学员讲一堂课, 导入技术是相同的, 但是你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 总结教学内容, 采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同课异讲, 是微型教学在实践中一种有效的形式, 它充分利用微格教学优势的小切口, 旨在发展集体智慧, 从而体现了集体的力量大。在同一时间不同的讲是一种有效的形式的合作学习, 可以在实践中推广。

( 三) 微格教学的成功经验可以细化, 细化导入技能

在查询的资料中可以获知, 现今的对微格教学的理解中提到一个词, 教学风格, 人们认为 “教师的教学实践,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并不断改善, 关键是一个好老师。一个老师最成熟经历三个阶段: 阶段的嫉妒, 模仿和掌握。在校的师范生正处于模范阶段, 但心里还有许多疑惑。

使用数字微格技能培训的学生, 打破传统模式的训练, 使学生导入教学技能的学习和培训, 培训到更广泛的领域, 学习更加生动, 独立的和有效的, 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做到因材施教, 学以致用。

二、微格教学中导入技能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 一) 高效性原则

高效性原则本质就是: 采用最适合受训师范生的训练组织形式, 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导入技能培养上来, 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学到导入方法、培养导入技能。教学成果是 “人类发展”非工业的产品, 培训效率的量化可能永远不会是一种希望。提出了 “高效”的概念, 而不是 “计算”, 只是为了微格教学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估是正确的方向, 理想的方向。使用时间限制时, 不可避免的从有效高效教学。微格教学是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培训的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 所以要求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

( 二) 评价性原则

评价性原则是指为解决导入技能的训练, 组织受训师范生进行现场观察、分析、评估、小结的顺序进行训练。从反馈原理来说, “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 才可以实现控制。“微格教学反馈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视听微格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利用现代技术来提供反馈关于实习生的行为, 它不仅有利于学员的自我评估, 其他类的老师和导师也是一种示范和借鉴。微格教学培养师范生导入技能过程中, 指导教师和受训师范生要从导入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及时地调节和控制导入活动, 以提高微格教学效率。

( 三) 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微格教学针对不同的导入的方法, 组织受训师范生进行导入技能的多方位、多层次训练。教师引导学生来现场实习教学的内容和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比如现在的摄像机记录下整个模拟的过程, 然后组织学员到录像里面观察、分析、评价、总结, 反复训练, 使学生对自己的缺点改正, 固化独特的闪光点。做明确的特定研究目的、反馈及时、客观。微型教学导入实践需要小课堂教学的形式, 在微格教学, 它减少了该地区学生学习和明确的目标, 对教师和学生的研究可以很好的关注导入技能。

三、运用微格教学培养师范生导入技能的几点建议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 实验室系统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为正常导入教学技能训练, 提高微格教学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 一) 重视微格教学过程, 平衡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

微型教学理论的研究是一个基石, 为了解决在教学技能微格教学形式化的问题, 为了加强微格教学的理论研究, 微型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把握精神实质, 加深理解理论, 补充和完善, 促进微格教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使用的平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形成一个特定系统的微型教学学习系统, 并检查微格教学实践和理论。微型教学不仅可以扮演一个角色在学生的教学技能、实践训练, 同时可以借其他同学的微格教学模式理论的学习, 通过这两个有机结合, 使微型教学理论学习更加的系统化。

( 二) 提供导入诊断系统的能力, 明确培训的作用

从众多的接受调查者中, 我们发现, 目前微型教学培训, 大多数仍然教老师的教学方法, 学生群体自发的训练, 缺乏相对明确的目标, 不知道自己的技能水平已经到什么样的程度, 缺乏具体的目标和全面的技能, 角色很模糊的接受培训。但是在网络环境下,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的评价标准, 介绍研究课题, 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目标, 提供诊断系统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 可以提前诊断的实际水平, 诊断本身的能力, 并结合教学目标和培训的实际需求, 选择和确定培训的主题和自我信息的需求。

( 三) 数字视频案例库的建设, 提供导入教学案例

案例库当中需要包括专家教师、普通教师和新手在不同的教学案例, 每个案例需要结合背景介绍, 分析解释、评论、专家评论, 适用的对象, 学生的工作资源等, 收集每个学生、老师的教学技能并在课堂上你做成教学演示视频, 供学生学习, 也为学生提供培训分析所有的课堂教学案例库的建设为学习者提供自主学习环境和平台。在信息资源, 选择学习的同时, 学习者也可以分享你的信息, 在信息健全情况下共享资源, 不断充实自我和提高系统资源的储备。

( 四) 创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平台

许多大学院校一样, 目前网络建设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 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 使用网络技术, 信息技术开发新的微格教学培训。视频案例库建设的基础上, 设计和开发一个合适的学习和网络学习管理系统, 建立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环境。目前, 学习变得越来越灵活, 但学习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孤立, 缺乏合作的精神。构建协作学习环境是相关的, 主要目的为学生创建一个通信网络环境中, 通过使用网络, 以对话和协商可以立即在线讨论, 促进学生对他们的训练和教学问题的过程中相互交流, 沟通, 思维碰撞, 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 五) 注重评价多元化, 构建自评、互评新空间

反馈可以从传统的视频课堂评价和在线评价两部分组成。关注网络在线评估, 通过校园网络需求, 不受限于时间和设备, 足不出户就可以实时在线评论, 帮助指导教师和学生, 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设置根据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建立和完善网络教学技能评价的反馈评价指标体系。

使用进口微型教学技能培训的学生, 打破传统模式的训练, 使学生在学习和教学技能的培训, 培训到更广泛的领域, 学习更加生动, 独立和有效, 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做到因材施教。在正常导入技能中, 需要完整的应用程序的微型教学, 微型教学内在价值, 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机动性强微型教学系统。

摘要:具体目标、具体控制操作技能培训必须促进教师的技能以便观察学习, 减少教学的复杂性。本文从微格教学的基本理论解读了利用微格教学模式开展导入技能训练的意义, 探讨了运用微格教学培养师范生导入技能的具体对策, 以期对使用微格教学切实提高师范生导入技能的训练效果有所帮助。

关键词:微格教学,师范生,导入技能

参考文献

[1]孟宪恺.微格教学基本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2]胡淑珍.教学技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微格教学在师范生技能训练中的作用 第9篇

一、微格教学的涵义

微格教学的英文为microteaching, 在我国被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等, 用得较多的是“微格教学”, 形成于美国60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 我国在80年初开始引进这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运用教育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 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视听设备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方法。微格教学创始人之一的美国教育学博士德瓦埃·特·爱伦认为微格教育:“是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 它使准备成为或已经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这种方法首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始运用, 以后传到英国、澳大利亚以及世界各国。开始的时候比较简单, 只是运用教育技术手段把师范生实习讲课时的行为录下来, 反馈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和同学来评价分析他的教学行为, 从而正确地掌握教学技能。由于不是大班讲课, 只是少数几个人的研讨, 因而称之为微型教学。以后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它的主要特征是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 将复杂的教学活动分解为各种可操作、可控制的教学技能,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起初是录像机, 以后是计算机、多媒体电脑等可以反馈的系统进行教学训练。自从微格教学提出后的几十年以来, 它的训练过程已形成了一定的系统模式。微格教学传入我国后, 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研究与实践, 不断地完善, 已渐趋成熟。目前,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 也为微格教学培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微格教学法的运用

微格教学的操作系统一般包括六个步骤:讲解教学技能、观看示范录像、编写微格教案、微格实践录像、反馈评价和修改复录。在教学中我们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学校的条件, 按照这六个方面的内容, 利用变通应用理论, 对微格教学的步骤进行变更和简化,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加强理论培训学习。

对将训练的学生进行有关微格教学理论的培训, 指导他们学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分类、教材分析、教学技能分类、观察课堂方法、教学评价方法等教育教学理论。

2、明确训练技能。

微格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因此必须在训练之前让学生明确训练何种教学技能。每次训练只能集中培训一两个技能, 以便容易掌握。再由指导教师分析这一教学技能的功能、构成要素和应用要点, 使受训练的学生能及时熟悉掌握这一教学技能的概念和学习要求。

3、做好观摩示范辅导。

在正式训练前, 为了使学生明确训练的目标和要求, 利用录像对所要训练的技能进行示范。示范的内容有时是一节课的全过程, 有时是课堂教学的片段。所放录像有时是正面的典型, 有时用反面典型, 二者往往对照使用。所放录像片须在事前编辑好, 做好文字说明, 并在放像时, 随着示范的进行做指导说明。

4、编写微格教案。

确定训练何种教学技能后, 参加训练的学生就要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进行教学设计, 并编写微格教案。然后, 在微型教室进行教学, 其他学生和指导老师随堂听课, 进行录音或录像。

5、进行反馈评价和修改复录。

一是重放录像, 目的是使参加训练的学生在角色扮演完成后, 能够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观看录像须教师角色、学生角色、评价人员及指导教师一起观看, 以进一步观察参训学生达到培训目标的程度。二是自我分析。看过录像后, 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 检查实践过程是否达到了自己所设定的目标, 所培训的教学技能是否掌握。三是讨论评价。作为学生角色、评价人员和指导教师, 通过有重点的重放录像, 观察到教师角色的教学行为, 再从各自的立场帮助其找出不足, 指出努力的方向, 最后, 根据评价标准给其打分, 使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四是根据分析评价的结果和建议, 及进修改教学教案, 进行第二次训练, 直至掌握这一技能。

三、微格教学的实践效果

一学期来, 我在中文系2002级 (3) 班“中学语文教学法”的教学中运用了微格教学,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可以说, 微格教学法对于提高师范学生的教学技能很有帮助, 是增强师范学生教学技能训练实效的一种有效的科学的方法。其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学习目标明确具体。

这种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明显不同, 它通过对教学过程进行分解, 从简单的单项教学技能入手, 进行科学的训练, 具有可操作性。因为微格教学每次只训练一、两个教学技能, 所以训练目的的制定较明确、具体, 重点突出, 可以细致地、反复地观察, 易于操作和掌握。此外, 微型课堂的设计是真实的教学情境, 受训练的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容易进入角色, 同时也容易控制练习教学环境。

2、学习规模小, 参与性强, 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

这种教学法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 就自己在《中学语文教学法》教学中而言, 过去学生在教室中训练, 一学期最多每人只能有一次教学技能的训练机会, 而在微格教室进行教学, 我将该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 每小组每个学生上讲台进行教学技能训练的机会不少于三次。同时,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每一个学生不仅有机会登台讲课, 展示他自己对一项技能的理解, 掌握和运用这一技能, 感受当老师的真实体会。而且, 又能学习他人的讲课技巧, 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和他评, 不断总结经验。可以说, 运用微格教学法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调动他们的学练积极性, 使他们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思考, 亲自体验,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促进其主动性的进一步拓展。

3、视听并用, 反馈及时客观。

微格教学过程的声像化特点, 能获得较大的信息量。所谓微格教学的声像化, 就是指利用声像设备把每一个学生的讲课过程如实客观地记录下来, 为小组讨论和自评时提供直观的现场资料, 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所无法实现的。微格教学被训练者提供了指导老师和“学生”, 并迅速给他们反馈, 这就为学生对照目标, 客观地分析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提供了有利条件。学生上完课后, 就能及时看到自己的教学行为, 获得自我反馈信息, 从而能对一些教学细节进行修正, 有一种“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的效果。如自己所带班级一名参与训练的学生在开始进入微格教室上课时, 总是低着头, 不敢面对大家, 显得信心不足。后通过回放, 他看到了自己的形象, 便及时进行了修正, 现在上课再也不低着头了。另外, 由于微格教学过程的声像化特点, 有利于使教学评价更为科学合理。在传统的教学技能评价中, 往往凭经验和印象, 没有精确的限定规则, 在评价上过于笼统空泛, 利用微格教学理论就能比较科学地、真实地评价教学中的每一环节, 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 从而客观准确。

4、实现观摩示范和模仿创新相结合, 提高教学质量。

在微格教学实践中, 为了增加学生对教学技能的感性认识, 对每一项教学技能除进行理论阐述外, 往往会提供一些优秀范例文字或声像, 让学生观摩借鉴。如我们本学期就观摩了三次作文、两次现代文教学优质课, 对学生的启发很大。这样, 使学生在观摩、评论的基础上结合给定的题目进行教学设计, 并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使教学活动更具灵活性、创造性, 避免了过去那种机械性的学习, 增强了学生掌握教学技能的信心和兴趣。

总之, 通过微格教学实践验证, 微格教学作为师范学生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 它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教轻学的教学方式,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反复训练, 不断修正, 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技能。当然, 还需不断地进行理论培训和实践探索, 积累经验, 使微格教学在师范学生教学技能训练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立仁《微格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科学出版社, 2002.

[2]孟宪恺《微格教学基本教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师范生教学技能 第10篇

国家教育部高教[2001]4号文件中就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师范类语文教育专业学制三到四年, 有一学期的实习支教实践, 且毕业后85%的学生选择当小学教师这一职业。因此, 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实践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因为其效果决定了这些地区的小学语文教育水平。但是, 现有的教学技能实践模式单一, 缺乏真实学生配合, 时间短而集中, 对教学一知半解就要赶赴实习场所, 这对学生和支教地区都有害无利。教学技能实践研究成果必定会丰富实践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进而提高实习支教质量乃至地区教育质量。

首先, 基本能力训练分散化。这主要指的是将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分项, 并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分散到各个学期的教学中。教学技能实践改革的第一步:压缩或取消专业知识, 提升难度较大的课程, 针对教师必须具备的语文教学基本素质, 将实践细化为职业能力, 分散到各个学期进行训练。内容包括三笔一画、组织教育活动、教师口语与礼仪、朗诵、演讲、辩论、手工、维语或哈语口语表达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各项能力培养。从第一学期在各门学科教学中就不断强化, 督促学生参加或组织活动, 将三笔一画、双语表达等作为日常规范执行。持续不断地强化学生的教师意识, 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教师技能。例如, 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 教师将古诗分析、古诗吟诵等教学技能融入平时教学中, 而现代汉语教学则以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词句段为范例进行分析, 现当代文学教学、外国文学教学则以扩展学生视野的方式打开了背景知识的窗口。同时, 如果分项训练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 那么实践就会流于形式, 逐步泛化, 学生缺乏主动性, 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为此, 制定符合实际的专业能力测评体系成为重要任务。专业能力考核体系中的普通话、课件制作有现行的考核标准为依据, 而三笔字、简笔画、组织教育活动以及双语却没有衡量标准, 一旦确定了考核标准, 就明确了教与学的目标, 促成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其次, 专业能力训练精细化。集中训练一般在实习支教前一学期, 此学期开设《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学科教学, 同时辅助以教学技能训练月的培训进行强化。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必备的技能, 将训练精细化, 必将提高训练的效果。在实践中, 将技能分为备课技能、基本教学技能和基本课型教学技能实践改革三大块, 各部分又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划分, 尽量达到会备课、会上课、能自我提高的目的。

1.备课技能实践改革。针对传统备课指导重理论教学轻实践的弊端, 实践改革将理论内容融入实践训练中, 以学生能够写出一份完整规范的教案为基本目标。在实践环节上采用教师示范备课、师生共备一堂课、小组共同备课、个人备课以及备课比赛不断强化备课技能。

2.基本教学技能实践改革。针对基本教学技能重实践轻反思的弊端, 实践改革以微格教学设备为依托, 实践导入、提问、讲解和结课四项主要内容。通过试教与反观不断纠正教态, 强化重要环节教学技能的掌握。

3.基本课型教学技能实践改革。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自身特点进行的基本课型实践分为拼音教学实践、识字与写字教学实践、阅读教学实践、古诗教学实践四部分。各部分都采用优秀视频观摩、教学案例分析、教师示范、全班集体实践、小组实践、个人实践, 辅之以教学技能实践月强化小组实践, 达到每位同学试教四次, 同时以各种形式如小组交流、班级展示、竞赛抽查实践情况, 督促学生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在对10级语文教育专业120人进行了教学技能集中训练后, 反馈资料证明, 9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实践中锻炼了胆量、纠正了教态、学会了备课、控制课堂等基本技能。实践证明, 小组实践的形式易于培养所有学生合作的能力, 易于培养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 易于较快提高学生教学技能。尤其是教学技能竞赛和汇报会则汇集优秀实践者为一体, 在竞赛与展示中塑造你争我赶的实践氛围, 具有良好的动力效果。

再次, 辅助训练个性化。为了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 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第一次教学中就告知学生课程的总体安排, 授课形式, 活动项目, 需要完成的任务, 考核的标准。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己做学习计划, 学期末作课程学习总结。而教师指导小组长在分析组员特长、性格与待加强能力后, 督促小组针对组员教学技能中出现的问题采用相应的办法, 组长与组员齐心协力, 涌现出许多个性化的训练项目。如针对某位组员胆小的心理, 每次训练前都请组员进行相应的演讲;针对口头禅较多的现象, 训练时有专人进行统计, 最后口头禅最多的组员表演节目;还有因为讲课时身体摇晃太厉害的组员, 大家想出的办法就是要求他每天站军姿半小时, 半个月后录微格, 这种不良教态已经完全被克服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针对学生个人实际也不断开展辅助活动。如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学生师范意识不强, 师德不高的问题, 专门举办了“特级教师成长故事会”, 在一个个特级教师成长的案例中, 学生不断受到启发, 得到教育。又如, 开嗓训练 (改变训练中声音小的现象) 、目光训练 (改变训练中目光游移的现象) 、自我介绍训练 (改变训练中语言组织欠缺的现象) 、人名识记训练 (提高小组合作精神) 等针对个人问题的训练穿插进行。

总之, 语文专业的师范生在教学技能实践改革中要做的事还很多, 而基本能力训练的分散化、精细化、个性化和专业化只是其中的某些点, 真正要做到更深入彻底的改革, 还应对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进行变革, 这需要所有从事教学法的教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秦文俊.师范生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和内容改革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2) .

[2]陈洁君.加强对师范生实践性教学的探讨[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06) .

师范生教学技能 第11篇

一“微分”培养模式

“微分”模式指把复杂完整的教学过程分解为若干单一教学片断,并对师范生教学技能逐一培养的模式。具体看,主要包括传统的微格教学培训模式,以及基于此提出的微格教学补充模式———讲课小组模式。

1微格教学模式

微格教学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阿伦及其同事于1963年提出来的。它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把复杂的教学过程细分为若干个可观察、可操作、可描述的单一技能,并利用现代科技设备为手段进行真实反馈,实施有效调控,对师范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

一般地,微格教学需要遵循一定程序。微格教学前,一方面,需要向师范生介绍微格教学的基本理论,譬如微格教学的概念、指导思想、目的和作用,让师范生明确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另一方面,让师范生观摩微格教学优秀视频,促使他们直观上把握微格教学展开的过程;最后,要求师范生选择课题,并编写好教学设计。微格教学中,执教者要充分发挥相关的教学技能,组内成员充当学生,以营造课堂氛围。微格教学后,执教者先自我评述,然后重放微格录像,组内成员进行讨论与交流,指导老师进行深入的评议,最后由执教者综合组内成员与指导教师的建议,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完善,然后重新实施微格教学。

实践证明,微格教学能够有效帮助师范生提升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微格教学兴起后,很快被广泛接受、应用和推广。但相关研究表明,随着师范院校体质改革的深入,微格教学训练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明显,譬如:微格教学流于形式;学生人数多,设备不足,微格训练机会少;过多重视专项训练,忽视了对教学技能的整合[1],等等。

2讲课小组模式

讲课小组是一种自发的模拟教学模式,即由一定数量的师范生自愿结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以提高某个教学技能为目标而进行模拟教学活动[2]。

讲课小组模式作为微格教学的补充,与微格教学有着诸多共同之处,譬如都是为了训练某个教学技能、都强调视听记录、都注重及时评价等。不同点包括:其一,视听技术不同,微格教学主要使用微格教学专业的视听系统,而讲课小组模式则充分利用身边的视听技术,譬如DV机、相机、手机等;其二,指导老师不同,微格教学主要由学科教学论专业的老师指导,而讲课小组模式则是实行“导师制”———邀请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作为“指导老师”(没有硕士点院校,可以邀请高年级教学水平较高师范生);其三,场地与时间的选择不同,微格教学必须按照事先规定的时间到指定的微格教室进行微格教学,一般情况下每人只有一次机会,而讲课小组模式则不受时间、地点、次数的限制。

与微格教学相比,讲课小组模式具有以下积极意义:(1)缓解了学生师资占有率小的压力,当然学生导师必须受过相关的教育教学培训,且专业扎实,教学基本功过硬;(2)缓解了学生视听技术设备严重不足的压力,由于DV机、手机等都有录像功能,因此试讲不再局限于微格设备,从而大大提高师范生微格教学次数;(3)变革了微格教学的固定时间与地点,学生可以自由安排时间与教室。

二“积分”培养模式

在“微分模式”阶段,微格教学将复杂的技能详细分解,使各个教学技能更容易训练与掌握。但是,过多重视专项技能的训练,忽视对各专项教学技能的整合,忽视真实课堂教学的实践,不利于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提升。克服这些障碍,必须让师范生在真实的课堂中历练并整合各个教学技能。基于此,我们提出“积分模式”。

所谓“积分模式”,即是在“微分模式”的基础上,把各种教学技能、教学设计技能等进行整合,并聚焦于真实的课堂教学的培养模式。鉴于师范生教学经验缺乏、人数多、以及中小学的实际情况,为使培训更加高效,“积分模式”分三步走:观摩教学视频→虚拟课堂教学→真实课堂教学。

1观摩教学视频

观摩教学视频是指师范生通过以“他者”的视角对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视频进行观察、体悟,从而丰富其有关教育教学活动的感性经验,促进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生成的替代性学习活动。

当然,观摩教学视频应该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活动。要求师范生在观摩前深入分析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教参,进而编写好相关教学设计,并提出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在观摩过程中,要求师范生认真做记录,提出问题。观摩后,教师要组织师范生对视频进行讨论与评价,并解答师范生各种疑问。师范生针对讨论与解答,反思总结,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通过观摩课堂教学,师范生在一节完整的课中体会到各种教学技能如何展开、如何整合,而且丰富了中小学教学的感性经验。最后,观摩视频前要求学生编写教学设计,并要求在观摩、讨论后完善自己的设计,这无形中促使师范生掌握编写教学设计的方法,提高了师范生编写教学设计的能力。

2模拟课堂教学

模拟课堂教学,即由其中一名师范生作为上课教师,其他师范生充当学生的课堂教学。模拟课堂教学有两层意义,其一,让师范生在“真实”课堂教学前体验“半真实”课堂教学,促使各种教学技能有效打磨与整合;其二,从中选出一名优秀师范生,到中小学与一线教师进行“同课异构”。为此,模拟课堂教学分两个阶段:小组模拟课堂教学以及班级模拟课堂教学,从前者选拨出一名师范生参加班级模拟课堂教学,再从后者选拨出一名参加下一阶段的同课异构。endprint

为使模拟课堂更有实效,一方面,要求上课的师范生认真编写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的导入、概念的讲解、课堂习题的讲解、课堂小结等,上课时间为20至25分钟。另一方面,其他师范生既要充当“学生角色”,勇跃回答、积极提问,从而营造“真实课堂”,又要充当“老师”,不断提出教学建议,直至完善。而在班级模拟课堂教学阶段,除前面的基本要求外,指导教师需要现场指导与评价,让所有师范生在实战中明白教学如何合理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如何自然展开,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哪些基本事项。

3同课异构

观摩教学视频课能使师范生对一线课堂有个感性、直观的认识,模拟课堂教学则让师范生对课堂教学有了初步的历练。但是,教学视频与模拟的课堂毕竟不是真实课堂。在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中,有必要让师范生深入一线课堂,观摩一线教师的教学,甚至在一线真实课堂中进行教学实践,而“同课异构”,则是一个经济、高效、可行的途径。

同课异构是指针对同一教学课题,根据不同教学设计对不同学生实施教学的一种教研模式[3]。在“同课异构”活动中,课堂观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是其核心所在。以同一内容作为教学材料,为教师提供了教材自我解读的机会与空间。同课异构具有对比性、解析性、教研性和现场性,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使师范生对教学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具有积极意义。

基于师范院校与一线中小学情况,在开展同课异构时应注意以下事项。首先,执教的师范生已在前面模拟课堂模式中选拨出,但需要指导老师从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等环节做进一步指导。其二,为凸显两位老师授课视觉上的冲击,上课的一线教师需要一级或以上的中青年教师。其三,邀请的评课专家应该包括教育专家和教学名师,前者能提供教学理论依据,后者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二者结合,更能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两方面解剖课堂。最后,其他师范生听课时,要求做好听课笔记,并准备问题。评课中可以加入互动环节,让师范生进一步了解一线课堂教学情况以及优秀教师成长经历。

不难发现,在同课异构活动的引领下,师范生不但有机会到一线真实课堂进行教学实践,历练了教学本领,而且有机会领略到了一线教师的教学风采,认识到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而教育专家以及教学名师从教学理论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上的深入剖析,以直观的案例、现场直播的形式,让师范生认识到如何分析教材、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如何寻找重点与难点、如何设计练习题、如何提问与反馈。

总之,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微积分”模式,主要包括“微分”和“积分”两个培养阶段,是基于传统微格教学的创新培养模式。一方面,在“微分”培养阶段,它坚持并强化了微格教学模式,彻底把微格教学从场地、时间、师范生设备占有率等局限中解放出来,让师范生得到更多的训练机会,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各个教学技能。另一方面,在“积分”培养阶段,它力求把各种分散的教学技能有效地整合,并循序渐进地让师范生进行教学观摩、参与一线真实教学课堂,历练了师范生教学设计编写能力,提升了师范生教学技能整合能力,并让师范生领略到了教学艺术的魅力。因此,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微积分”模式是理论与教学实际的体现,可以提高学生的教学理论水平,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乐为,李岳玲.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中微格教学的应用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9(5):69-71.

[2]杨爱君.高师教育实践课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171-173.

师范生教学技能 第12篇

《内蒙古自治区英语教师行动研究述评》指出, 早在2002年, 在王蔷教授的引领下, 我国北京、上海等地展开了大规模的英语教学行动研究。而在内蒙古自治区行动研究起步晚, 规模小。研究表明, 在内蒙古自治区, 只有高校教师进行教学行动研究, 并且绝大多数是高校教师本人独立设计完成。更令人惊讶的是, 在2005年至2010年间, 竟然没有一位中小学老师进行行动研究。师范类院校的高校教师走进中小学英语课堂有可能实现, 但高校教师授课任务较重, 教学时间有限。中小学教师参与到高校的教研中面临种种困难, 如时间问题、科研能力问题等。要想改变内蒙古自治区在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中的现状, 就必须给中小学英语教师中注入新鲜的血液———现在高校的师范生。大力培养有科研能力的师范生, 教会他们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行动研究, 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行动研究和教师的教学都是教师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他们到中小学任教开展科研创新奠定基础。将来高校教师和我们培养的师范生联手, 我区中小学英语教学行动研究的空白才会有所改变。

在给本科英语师范生讲授课堂教学训练实践课和指导学生教育实习时, 发现经过大学近四年的学习, 学生虽然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教师职业技能等课程, 但并没有真正学会讲课。学生讲课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声音小, 发音不够标准, 指令不清, 语言不够流畅, 课堂用语表达不够精准;讲课不能做到“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教师不能进入角色;教学内容安排缺乏条理性、系统性, 详略不当;缺乏与学生的交流, 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接受程度;讲课缺乏号召力, 不能灵活地调节气氛, 缺乏应变能力;英文书写不规范, 板书设计不合理, 板书和课件使用不能有机地结合, 多媒体使用不熟悉等。

反思大学四年对英语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存在的不足, 我认为问题不在于给学生开什么课, 而在于如何通过每堂专业课把“怎样讲好课”渗透到学生脑海中,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英语师范生专业课程中, 高级英语课程讲授与中学英语课程讲授十分类似。并且高级英语在大学高年级课程中, 开设时间长 (第五学期至第七学期) , 并且是周课时最多的一门专业课程 (高年级每周开设四课时) 。如何有效地把“怎样教好课”呈现给学生?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高级英语课讲授过程中, 融入教师行动研究的讲授, 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

二、行动研究概述

近年来在反思型教学模式下发展起来的行动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教师行动研究中, 研究者就是教师自己, 而研究的问题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问题, 研究出的新方法和策略能及时准确地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即便于操作, 又颇有收获。正如Kemmis和Mc Taggart提出的, “行动研究”是一种自我反思方式, 社会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他们的行动效率。 (1) 对自身从事的社会或教育事业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 (2) 对自己工作过程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 (3) 对自己工作环境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行动研究的基本要点是“行动”和“研究”二者结合, 即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创新, 提高和改进工作, 提高对教学大纲、教学过程及学习过程的理性认识, 其结果是教学不断改进和教师可持续发展动力和能力形成。

Richards提出师资培养的概念。他认为高层次能力不可能由技巧培训完成, 只能是长期自觉反思的结果, 而反思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师范生特别需要学会反思提高自身教学技能。Shulman提出“教学与专业综合知识”的概念, 即专业知识与教学知识形成的综合的有机知识体系。也就是开设一门课程, 由一位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结合教学知识一起教授给学生。

吴宗杰认为, 行动研究是教师对自己课堂中的教学现象进行考察和研究, 从中获取知识、改进教学质量的一种探索性活动。王蔷教授认为, 行动研究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系统观察和不断反思, 发现和提出问题, 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观察和分析数据, 分析和评估效果, 继而发现和提出新问题, 使教学研究持续发展下去, 达到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同时使教师本人在研究中建立新的教学理念, 不断完善和提高教学专业技能。

三、研究设计

1. 高级英语课的教育见习

按高师英语专业教学计划, 英语教学法系列课程一般安排在本科高年级, 即第五、第六学期, 持续一年。教学法系列课程的开设是行动研究的理论基础。高级英语课是在第五、第六、第七学期开设的, 在高级英语课堂上观察、实录、分析和研究能及时让师范生将理论付诸实践。高年级师范生具有进行行动研究的潜在动机和需要。

学生应该把每一堂高级英语课都当成见习课。现行师范生教育模式中教学见习的有效时数不足两周, 而高级英语课见习却足足有三个学期。师范生应该怎样学习高级英语, 并在高级英语课上完成见习?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教师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时, 首先应以老师的身份备课、思考:课文主要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要这么教。其次设计教学环节、板书、课件等。当师范生认真地完成预习后, 对整篇文章就有了一定的把握, 对自身学习很有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听课时, 重点听教师对教材的有效处理、重点难点的突破、新旧知识的衔接、教学技巧、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等。教会学生系统地观察、记录, 培养自我分析、自我判断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反思, 反思自己设计的讲课方式和老师讲课方式之间的差异。如果觉得自己设计的讲课模式比教师呈现的更合理, 完全可以和精读教师探讨, 还可以讲给自己的同学, 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学行动研究中。课后留时间与全班学生探讨教好每一课的方法, 这样貌似浪费时间, 其实却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 促进学生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另一方面夯实学生的教师基本功、锻炼学生的教学技能。让师范生不断思考教学过程, 有利于师范生踏踏实实地练习教学, 学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讲, 教师和全班学生评课。把以往教师满怀热情、流畅自如的讲授与学生上台讲课结合起来, 使学生全方位地参与教学。只有学生参与到讲课中, 学生才会反思自身不足。而贯穿高级英语课堂的行动研究重点应该放在训练学生掌握行动研究的过程和培养学生反思能力上。

高级英语课本身需要教学法的研究。高级英语课课时多、开课时间长, 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没有新鲜感, 从而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以往任课教师往往只关注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培养, 忽略教学方法的研究, 忽略教师本人科研能力的提高。教学行动研究可以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也可以使师生团结起来共同探讨教学, 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2. 实践性课程的加强开设

教学行动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可能影响其教学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行动研究的内容。教学行动研究可以研究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设计、教案、教师提问、错误纠正行为、课堂话语、学生活动、学生学习动机、学生学习策略等。

基于行动研究内容, 师范院校应该给高年级师范生开设下列课程:教学行动研究、中小学新课标解读、中小学英语教材研究、中学英语课堂用语、外语教育心理学、英语测试学等。

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评价水准, 这样他们才会比较公正地、客观地评价课堂教学的好坏。

3. 专业教师思想的统一

在师范生大学四年的专业课学习中, 高级英语课与教学知识的融合只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如果所有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都在讲授专业课时, 结合自己课程的特点, 注意教学知识的传授, 融入教法课的内容, 师范生将会获得更多教学技能和体验, 更广泛地思考各个类型的教学活动, 更深刻地理解其背后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

四、研究保障

1. 高水平的教师

将专业课的讲授与教学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 会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操作难度较大, 对教师要求较高。任课教师应该是资深的优秀教师。教师既要不断挖掘教学内容, 又要深入思考教学法, 有机地将专业知识与教学知识融合在一起;既要热情洋溢地讲解, 又要耐心倾听学生讲解;既要自己筛选有益材料、鉴赏文章主题, 又要给予学生充足空间发表见解。教师就是一个高级指导者。

教师的行动研究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不但要缜密地进行反思, 而且要把反思结果付诸行动, 并在行动过程中不断反思、修正和行动, 教师的行动研究是一个教师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 最终形成规律性认识。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不断交互的过程, 旧的问题解决了, 还有新的问题出现, 新的问题又引起新的反思。

2. 高情商的学生

把行动研究与高级英语课教学融为一体, 就是把专业知识传授和外语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过程。但实施过程中学生应该秉承一定的基本原则, 方能保障行动研究和专业学习的双丰收。行动研究的目的在于让师范生学会把教学法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教学, 并在实际教学中考察、检验理论知识, 使学生通过反思和协作讨论等形式练就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得用心观察、积极探索、认真思考。因为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行动研究强调的是研究过程, 而不是研究成果。学生只要掌握行动研究过程, 将来在教学岗位上能够独立开展研究即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重点学习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缜密的反思能力、创新的观念。行动研究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但主要靠学生努力。学生必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学生应克服以往思维的惰性, 学会自己发现问题, 想办法解决问题, 主动与其他同学协作, 确保行动研究螺旋式上升进行下去。这就要求学生有不怕困难、敢于面对失败的勇气。

教学活动存在多样性与复杂性, 纯粹的理论学习不可能帮助师范生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教学行动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理论, 并将其适时转化为教学技能。在高级英语课教学中贯穿教师行动研究, 既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 又能引导学生体验从教的乐趣、独立解决问题的乐趣。

摘要: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仅仅依靠英语教学法相关课程开设, 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将直接影响中小学英语教育质量。将教学行动研究融于高级英语课教学中, 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是有效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师范生,教学行动,高级英语

参考文献

[1]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张颖, 王蔷.师资培养模式与教师素质[J].国外外语教学, 2000 (3) .

[3]罗明礼.从教师专业化发展视角谈英语师范生职前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11, 3:中.

上一篇:模拟仿真软件下一篇:录播教室的系统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