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物流公司

2024-08-31

专业的物流公司(精选12篇)

专业的物流公司 第1篇

一、物流概念教学效果较差原因分析

( 一) 学生方面

一般来说, 各学校中职物流专业在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时候, 往往将物流基础课程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 与公共基础课程语文、数学、英语同期开出。新生刚结束九年义务制教育, 对语数英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非常熟悉, 教学过程中适应起来非常快。相反对专业基础课来说, 他们既没有理论学习的基础, 也没有社会实践的基础, 对于概念的理解和学习处于一个非常不利的状态。

( 二) 教师方面

物流, 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和产业, 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 每年以远高于GDP的增速的发展速度快速扩张, 催生出旺盛的从业需求, 进而引发了中高职、本科院校物流类专业的开办热潮。大部分从事物流教学的一线教师, 基本上未从事过物流行业相关实践, 甚至从未参加过物流类专业的系统理论学习。授课教师对物流业务理解不深, 自然难以对物流的概念有整体上的认识, 在教材处理中存在着囫囵吞枣、一笔带过的现象。

二、物流整体概念分析

物流作为新鲜事物,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第一, 具有明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物流是个整合的概念, 它将以往长期存在的相互分离的运输、仓储、装卸等职能整合起来, 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看待, 将所有的外部条件输入看成是系统输入, 输出的是符合客户需求的同时, 总体成本最低的服务。第二, 具有信息化特点。物流概念的提出及系统优化的过程均离不开高速发展和扩张应用的信息技术。第三, 具有时空范围广, 跨越大的特征。物流从时间角度来讲, 运输、仓储、配送等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都有一定的空间要求, 都在创造时间、空间价值。物流的概念内涵丰富广博。

应用知识迁移的手段, 我们发现, 物流这一概念可以运用《市场营销》中关于产品整体概念的方式来进行立体诠释。

物流整体概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 一) 核心层

核心层是物流整体概念最基本的层次, 它描述的是物流这一服务的核心内容, 即为物流活动需求方提供最基本的功用。满足他们最核心的需求, 它可以是仓储, 或者是运输, 抑或是流通加工等, 或者是这些业务的衔接和集合。实际上, 核心内涵可以简单地描述为“服务”。

( 二) 有形层

有形层是指物流服务提供者所承诺提供的物流服务产品各个标准体系。它定义了物流服务提供商所提供服务的各种细部特征。不同的物流产品在满足需求者的过程中可以在此层次被比对和选择。

( 三) 附加层

附加层是指物流服务提供者在物流服务过程中, 除去服务承诺的部分以外, 通过各种途径、各种办法为需求者提供超出顾客期望的部分。

根据以上三个层次, 我们可以依次分析中国、美国两个不同经济体对物流概念的区别。

三、物流概念的教学方法思考

( 一) 概念的导入

1. 案例导入法

例如, 2013年10月某日, 上海市南京路上某金店在打开当天收到的三个包裹时, 发现其中的一个装有价值20余万的包裹竟然空无一物, 让我们来分析下最有可能的窃贼是出现在哪个环节的哪个人?

通过学生们比较熟悉的电商快递业着手, 引入涉及整个物流运输、仓储、装卸、配送诸环节的案例, 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 通过粗线条的流程描述, 使学生能对一般的物流职能和环节有初步的了解, 为理解定义扫清概念上的障碍。

2. 概念分拆法

例如, 物可以扩展为物体、物块、物料、物资等; 流可以扩展为流动、流向、流转。在黑板上列举以上新词, 然后让学生在课中对照物流定义, 选择最为合适的扩展词语。

紧扣“物流”这一主谓结构词组, 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将字扩展为词, 让学生充分讨论、任意搭配, 然后再进行概念讲解, 除去错误搭配, 形成最佳组合。

( 二) 概念的辨析

在物流概念的教学过程中, 还应注意几个容易出错的问题。第一就是概念中“实体流动”即是运动状态, 也可以是静止状态, 进一步可对应出“运动状态—运输或配送”、“静止状态—存储”, 两种状态均为物流的重要职能;第二是概念中的“信息处理”, 很容易被误认为不属于物流范畴。此问题可通过物流概念层级中有形层中关于“有机结合”的特征进行解说。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 如何有效提升各环节联系, 如能结合案例来剖析, 效果更好。

( 三) 概念的记忆

引入思维导图学习法, 实现物流概念整体学习和全面记忆。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 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 把物流整体概念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 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 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 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思维导图可以作为物流概念认知的主要学习方法, 通过“认识物流概念”———“物流的作用”———“物流的分类”……逐一扩充的形式, 将物流的基础知识扩充绘制成若干张思维导图, 从而从整体上认知并掌握物流概念以及其他定义。

具体的做法是:

1. 确定手工绘制思维导图的图样示例。通过浏览展示的形式, 将常用的几种思维导图案例介绍给学生, 并简要介绍手工绘图过程中的要点。

2. 明确项目的主题。根据我们学习的内容, 可以将活动的主题定为“物流的整体概念”。

3. 确定下级结点内容。根据不同的分层标准, 可选择“核心—有形—无形”、“区域—国内—国际”等不同的结点划分方式。

4. 逐级展开, 进一步丰富下级结点内容, 扩充导图的内容。

5. 美化导图效果。对导图进行细节处理, 增加美感, 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参考文献

[1]物流术语 (GB/T18354—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件.2001.

[2]东尼·博赞.思维导图使用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3.

[3]丁立言, 张铎.国际物流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4]傅锡原.现代物流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物流专业英语的总结 第2篇

在这里面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专业术语的概念。

物流管理:是对从初始点至消费点之间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物品、服务和相关信息有效快速的前向或逆向的流动和储存所进行的计划、实施、控制的那部分供应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整个供应链中,对产品流、信息流(如订单和时间表)、资金流(如信用卡和现金)予以整合的艺术和科学。

库存管理:是一个执行企业和价值链的库存政策的整合过程。

机械化物资操作系统:一直是传统仓储的支柱,且仍将可能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即使仓储向自动化发展变化。

实物配送:是履行营销和达成营销业绩所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提供了及时且经济的获取产品的可能性。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定位 第3篇

关键词:高职 物流管理 专业定位

1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定位的重要意义

1.1 高职物流专业定位及方向

众所周知,高职物流管理的课程设置一直都是一个难点,怎样依照学科特点安排课程内容,在充分展示展现专业前沿的基础上体现专业特色,就成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建设的中心问题。在专业定位上,高职院校不仅要充分物流专业的发展进程,设计出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计划方案,其中包含专业定位和研究方向,并对具体的范围和布局安排作出详细说明。

1.2 高职物流专业与本科和中职物流专业的区别

高职院校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和本科院校一样,在课程建设和专业设置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专业的定位和课程研究内容上区别明显,即有明显优势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单就物流管理专业而言,高职院校必须在专业教学内容和学术方向上,把握课程设置,充分发挥在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加其就业优势。

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培养方向模糊

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和其他行业一样,提供相关服务。但在管理模式上,物流管理有其行业性相关管理。物流行业涉及范围广,根据服务领域的不同,制定各自的管理目标和方向。然而受现阶段条件的制约,物流管理的质量仍有待进一步的提高,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也是如此,人才培养目标太过宽泛,专业针对性不强,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学非所用。很多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后,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难以应对工作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信心受挫。同时企业也无法征得自己所需人才,造成岗位空缺,相关工作无人来做,影响企业发展。另外,很多科研成果的开发以及学术性研究也受专业内容的限制无法进行。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源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供需脱节,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2.2 教学体系不成熟

教学体系是一个专业课程设置和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关键。但就目前高职物流管理的教学体系建立来看,物流管理专业仍存在着很多缺陷,集中表现在:一是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发展缓慢,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实际需要;二是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教授失衡,所学非用,一些理论知识无法在实际运用中发挥应有作用。学生步入社会后,面对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没有相关的知识支撑,无法顺利开展工作。

2.3 缺乏相应的教学设备

教学设备作为理论知识学习一个重要辅助手段,在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授课效率方面收效明显。物流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有着极强的应用性特点,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过程中,深入了解具体问题的相关知识,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但目前高职院校受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很多时候无法在专业教学设备上投入太多,就使得物流管理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理论知识偏重,缺乏具体事例,造成课程死板无力,教授脱节。

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定位的思路

物流人才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划分层次众多。高职高专教育最基本的特色体现在专业的培养目标上。

3.1 抓好人才培养定位,明确办学方向

3.1.1 坚持以人才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当今社会是一个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社会,所有人才都必须为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服务。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课程安排和学习上,搜求最新的市场信息,进行整理之后,相应的调整专业知识结构。

3.1.2 对办学层次进行合理定位。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更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对基础理论课程的要求相对宽松。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层次众多,划分标准多元化,既要培养领导层的管理人才,又要注重对基础环节管理者的培养。如既要培养一个企业的中、高级管理层,又要培养一些基础型岗位管理人员像仓库管理员、配送员、网络管理员等。

3.2 抓好课程体系建设,突出竞争优势

3.2.1 高职院校的层次划分要清晰 在专业理论课程的安排上要科学严谨,高职高专教育与就业联系紧密,必须学有所专、学有所长,注重应用性。各院校应在课程设计上坚持理论应用与实际需求并重的理念,加强院校硬件设施建设,就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应突出重点,积极借鉴相关企业的成功经验,理论联系实际。

3.2.2 注意专业内容的及时更新 针对物流管理的学科特点,各高职院校要不断更新知识框架与理论结构,坚持将最新最全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力求更加直观准确地将物流知识传播给在校学生。

3.2.3 合理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 目前许多院校都存在着理论课程过多,实践环节过少的问题。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安排上,应依据市场化需求,相应的调整两者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学用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3.3 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育底蕴

师资是影响一个学校学术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要想做好人才培养和科研开发,就必须重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人才,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3.1 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专业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承担课题研究,撰写学术论文,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建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教师做课题研究,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和研究解决本地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参加各种相关课题的研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确保学术研究的顺利进行。

3.3.2 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以丰富他们的实践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3.3 明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主讲教师,使其研有所专,教有所长,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有序、合理地编写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落实教学计划。

3.3.4 提高教师待遇,以吸引高学历的、有实战经验的优秀人才从教,并确保现有教师队伍的稳定。在物流教师队伍建设上做到“招得进、留得住、用得上”。

3.4 抓好实训环节建设,提高操作技能

教学内容需要不断引进国外物流学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充实新的课程,更重要的是增加物流实践和案例教学。

3.4.1 建立校内物流模拟实验室,包括模拟仓储中心、模拟物流部、模拟货运港口、物流软件模拟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系统模拟实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操作训练,学生通过在校内物流模拟实验室的学习、操作,最大限度地了解熟悉企业物流操作的实景,提高学生企业物流操作模拟能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

3.4.2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可大力推广开放式、交互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专业主干课程的消化,将课堂知识实践化,同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结合校内物流模拟实验室的模拟训练经验,真正使学生成为具有现实物流操作能力的毕业生,真正培养出符合企业实践需要的实用人才,保证达到培养目标,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学校必须主动与运输企业、仓储配送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生产制造企业等合作,建立健全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3.5 坚持抓好就业导向,实现全面发展

3.5.1 做好专业初级阶段教育。在专业的导入环节,高职院校必须要做好专业基础性教育,在开学之初,任课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物流管理概念,尽早确定未来的职业目标,为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坚实基础。

3.5.2 做好实习工作安排。专业实习无论对哪个专业来说都是不不可少的,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到相关岗位实习,在实践中认识物流行业,深入把握该职业的发展和当前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应对能力,建立职业认知,在实习过程中找出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及时查漏补缺,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树立一个良好开端。

3.5.3 就业指导与资格考试并举。学校可根据实际需求成立就业指导委员会。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多考取资格认证,增加就业资本。

4 结束语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定位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必须谨慎对待,在依据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合理安排专业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蔡巍.浅谈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7).

[2]谭狄溪,邓梅花.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5).

[3]陈晓忠.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ERP实践教学分析[J].价值工程,2013(02).

专业的物流公司 第4篇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物流在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对快递物流的需求越来越多。电子商务和物流公司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商业竞争非常激烈,对于企业来说,如果专门成立一个物流部门来应付自己的物流业务,对他们来说,过于浪费人力物力。最好的选择则是和一个专业物流公司合作,把自己非核心的业务委托给专业物流公司,这样,即节省了公司人力物力,也由于是专业物流公司,效率有了保障。物流公司也就得到了快速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以网上交易为核心的电子商务快速的发展了起来。这也给物流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挑战。物流也逐步走向专业化道路。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应用合作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电子商务使传统物流发生了改变。一方面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需要完善的物流支持作为基本保障,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又为物流提供了新的机遇。

2、电子商务与物流

2.1 电子商务与物流的概念

电子商务是以商务活动为主体,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以电子化方式为手段,在法律许可范围内所进行的商务活动交易过程。电子商务是运用数字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持续优化的过程。物流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将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准确的、及时的、安全的、保质保量的、门到门的合理化服务模式和先进的服务流程。

2.2 电子商务平台下物流的特点

随着电商时代的来临,物流被赋予了全新的特点,包括以下七大特点。

一是物流信息化。物流信息化是指物流信息收集的代码化及数据库化、物流信息商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化及电子化、物流信息存储数字化、物流信息传递的实时化和标准化等等。二是物流自动化。自动化意味着无人化,其效果是省时省力,能够进一步扩大物流的作业能力,提高劳动效率,同时减少物流过程中的差错。三是物流一体化。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由生产企业通过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直到消费者这一系列供应链的系统化和整体化。四是物流网络化。配送系统网络化和组织网络化。物流通过配送中心网络与制造商、顾客和供应商联系,即配送网络化,通过企业内部网络组织生产,利用网络资源整合,高效完成任务。五是物流智能化。是在物流自动化和信息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应用。为了提高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智能化将成为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发展的一个全新趋势。六是物流人性化。人性化的理念是:以顾客为中心,这是一种全新的适应生产、配送和消费者需求的模式。七是物流国际化。实质是指按照国际分工和国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的物流设施、物流网络和物流技术,来实现货物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交换,促进区域乃至整个世界的资源优化配置。

3、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相互影响

3.1 电子商务对物流的影响

由于受到电子商务环境的影响,物流系统中的信息已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物流配送信息,而成了整个供应链运营的环境基础,成了对供应链一体化起控制和主导作用的关键因素。其次,企业的竞争将更多以外联网所代表的企业联盟形式参与竞争。第三,企业拥有资源的多少将不再是考量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标准。第四,物流系统面临的首要技术经济问题,就是如以最低的物流成本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第五、物流系统将从供给推动转变为需求拉动,当物流系统内的方方面面得到网络技术支持的时候,产品对客户的可得性将大大提高。

3.2 物流对电子商务的影响

整个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物流的支持,合理化、现代化的物流能够降低费用、成本,缩短企业生产周期,减少企业资金占用,优化企业库存结构,从而保障生产的高效、顺利进行。物流是电子商务真正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保证,少了物流的支持,电子商务将无法给消费者提供便捷的购物环境。

4、电子商务环境下专业物流公司的对策建议

4.1 选择对自己有益的服务领域

找到适合自己的服务领域就是重新建立市场定位。物流服务的市场覆盖面非常的广,因为物流是跨界的活动也因为不同的货品有不同的技术需求,客户需求千差万别,所以许多中小型物流企业参与物流服务和融入全球物流服务体系具有很多机会。许多物流企业在重新市场定位的时候希望在现有储运资产的基础上发展,最后发现难度很大。根本原因在于现有的服务资源是非市场化配置的。但是物流服务的需求是高度市场化或者个性化的。

传统物流在重新市场定位的时候,需要认识到,现有服务资源通过不同形式的重新配置,其价值实现可能完全不同;同样的服务资源在不同的人手中,价值实现也会不同;资源的重新配饰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行业经营至关重要,不同的公司在进入物流业的时候基础不同,侧重点也不同。行业经验不能轻易抛弃。中小企业无法做到规模化,那就向着专业化发展,本身资源不占优势就话化被动服务为主动,以市场价值和客户价值为取向。例如宝供物流,他就是先锁定一家大型企业,进行一对一营销,从而慢慢把市场做大,再实现点对面的服务。

企业进行一对一营销,目标专一,有利于发现自身不足,可以及时的针对性的调整,提高客户满意度。技术发展飞快,新技术也不断推动各行各业的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物流业也一样。

4.2 结盟

结盟可分为四种,一是垂直一体化。是从原材料到生产、销售、服务一条龙的合作,它能够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也能使联盟总利润最大化。二是水平一体化。与平行行业结成联盟,他能使物流的反三得到规模化运作,降低了成本,减少重复劳作。三是混合模式。既有平行位置的加盟也有上下游的企业合作。四是以项目为管理的联盟模式。以项目为中心,各个企业进行合作形成联盟,但是这样的联盟只限于一个具体的项目。各电商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结盟形式。

4.3 提高信息化水平

事实上,电子商务不仅仅是网络上的一项交易,更是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电子商务进行管理的过程。在网络交易的过程中,公司可以通过共享信息对供应、服务、成本、库存、管理进行管理。电子商务建立了一个数字技术的商业环境,所以物流公司需要规范和加强基础管理,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水平,才能适应电子商务和物流发展的需要。

4.4 降低配送服务价格

降低配送服务价格需要物流公司和电子商务公司双方的共同努力。物流公司应当加强开源节流,奖励物流成本和配送服务价格,尽可能的吁电子商务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利于物流公司制定长远投资和服务计划,有利于加快物流配送技术的应用,加快实现物流配送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4.5 建立全球战略

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全球物流会得到极大的发展,我国的物流公司在面临机遇的同时,同时也面临着种种挑战,所以物流公司的战略,应当着眼全球,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的抓住机遇,躲避风险。应当以中国为主要开展市场,活的本地竞争优势以后再争取全球竞争优势。

4.6 加快市场诚信体系建设

各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处于一种封闭的分隔开的状态中,使得公平竞争的环境尚未形成,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各个地方的物流缺乏统一的标准,这些障碍阻碍了经济资源的流动和跨地区合作,所以需要打破这种区域之间的贸易壁垒,建立统一的物流市场。

由于现在对信用制度的建设不够,对公司和个人的行为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约束,必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法制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惩罚制服,只有完善了信用制度,才能有效规范物流交易。

4.7 人才培养

一方面,高校设有物流专业,对物流专业进一步加强并扩大招生名额。条件成熟的高校招收物流方面的研究生、博士生。对商贸、运输、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大型企业等物流企业的近期人才需求,可以寄进行短期强化培训。另一方面,把引进国外高层次物流专业人才与优秀国内人才送出去培训相结合。培养一大批物流管理和技术人才,吸收、消化国际上先进的物流管理思想和物流实用技术。最后,还要加强高校物流专业与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可将学生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放到物流企业中进行,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物流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摘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刺激了对专业物流公司的需求,为物流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也给物流业的发展注入了电子商务元素。本文是以电子商务平台为背景,通过当下电子商务下物流的特点,两者的相互影响,从服务方式、服务领域、服务价格、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七条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化,服务

参考文献

[1]丁俊发.中国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2]王之泰.新编现代物流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3]张余华,现代物流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李琪.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宇凡.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J].商贸经济,2001.5:20-30.

[6]何明珂.中国物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商贸经济,2001.7:12-15.

专业的物流公司 第5篇

1、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讲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的结合。

2、供应链: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3、配送中心:配送中心是从事集货、加工、分货、拣选、配货和组织对特定用

户的送货业务,以高水平实现销售或供应的现代流通服务场所和组织。

4、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讯技术所进行的商务活动称为电子商务。

5、报关:报关是指进出境运输工具负责人、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进出境货物

打的所有人或者他们的代理人向海关办理运输工具、货物、物品进出境手续及相关海关事务的过程。

6、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多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7、市场营销:市场营织与其利益关系人受益的销是创造、沟通与传送价值

给顾客,及经营顾客关系以便让组一种组织功能与程序。

8、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

关于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发展的探析 第6篇

[关键词] 高职 物流专业 发展

近年来,物流行业正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国民经济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一、高职院校开设物流专业的必要性

我国现代物流业正处于上升阶段,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物流作为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的物流实用型、操作型或技能型人才。而高职教育是培养物流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力量,应对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及时地开设了物流专业。2001年以来,全国已有130所本科以上院校开设物流专业,但基本上都是以培养中、高级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在中、高等职业院校当中,全国有215所高等职业学院开设了物流专业,有独立设置的物流类高职院校1所,开设物流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有180所。尽管如此,物流市场人才供需仍存在巨大缺口,物流业正面临着人才匮乏的状况也成为制约物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二、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现状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型和管理操作型的人才为目标。高职物流专业现状如下:

(一)专业设置特色不够明显

国内物流概念的引入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后期物流企业开始迅速发展,而2000年以来高校物流专业教育正式起步,从概念引入到物流教育的正式起步,时间仅仅20年余年,很多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建设不成熟,没有突出特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物流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涉及物流管理基础、供应链管理、企业物流管理、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企业物流信息技术管理、物流营运实务、物流管理法律法规实务、国际物流(物流英语)等知识。目前我国现有的高职物流专业设置不成熟,没有突出物流专业特色,课程内容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差距较大,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简单化,理论研究不够等等,没有真正突出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特色。

(二)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由于物流发展在我国历史短暂,物流管理专业在高校是一门新兴专业,物流管理教育处于摸索探讨阶段。多数教师由管理、国际贸易等相近专业转型而来,缺乏对物流规律的认识与实践,很难形成物流知识的系统概念。在分析物流案例和设计物流方案时,缺乏理论根据和实践经验的支撑,这种情况对于高职物流教学来说,高职物流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没有实际经验的教师所灌输给学生的只能是经不起实际推敲的理论。

(三)专业教学设施、实习基地不足

高职院校教学设施、设备的投资水平相对较低,基于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情况、很多高职的校内、外的实训基地、正在建设当中,无法开展物流管理专业理论与模拟实训教学、案例分析、实证研究及应用研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流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专业的更进一步发展。此外,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生产实际联系不紧密,出现脱节,从而使其与企业在产学研的联合方面困难重重,导致高职院校的物流实践教学薄弱。

(四)对职业资格认定工作认识不足

我国的物流业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已经启动,如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委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制定了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中国商业技师协会、中国商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制定了物流管理人员、物流经理的职业标准;中国交通协会引进的国际物流执业资格认证考试(ILT);上海市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制定了《物流师职业标准》等等,而目前高职院校对物流专业获得从业职业资格证书方面认识欠缺,并未将物流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资格证书教学结合起来。

三、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需要600多万中高级物流专业人才,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万至40万,而目前各类大专院校物流专业年培养规模在5000人左右,物流专业专门人才最为缺乏,作为高职院校将如何发展物流专业,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合格的物流人才?

(一)打造品牌专业

现代物流业需要“宽口径、厚基础、综合性、应用性”的复合型人才。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打造物流品牌专业是关键,课程设置中,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兼顾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兼顾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突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根据物流市场人才需求、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修订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实施性教学计划。根据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确定职业能力要求和知识模块;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和知识模块,构建专业主干课程。注重职业性、应用性和岗位针对性,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各高职院校要努力创造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条件,努力实现个性化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探索“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模式,多应用幻灯、投影、录像、计算机等直观地向学生介绍物流理论与应用知识,使学生直观理解现代科技在物流中的应用,并注重学生分析、组织、信息检索、创新等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以后的自学深造、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二)强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师资是搞好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要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适应高职物流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 “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是高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要素,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特色之所在。目前高职物流教育师资偏向理论缺乏实践,应加强实践技能培养。一方面,学校安排物流相近专业的教师进行进修学习,从而使专业教师能系统的掌握物流专业的前沿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鼓励现有专业教师要定期到物流企业实践,同时聘请一定比例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人员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提供技术资料等途径,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应创新实训方法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校外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开发功能强大的第三方物流管理模拟系统软件,通过仿真企业实务环境,将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融合成一个系统。此外, 探索新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在校外建立一些岗位实习和毕业实习基地,与一些信誉高、管理好的企业、组织建立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以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学水平。

(四)提高职业资格认定工作的认识

2003 年 1 月 23 日 ,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正式颁布。 2003 年 9 月 1 日 ,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2004] 年第 106 号部长令的有关规定,物流师职业属于就业准入控制职业,经过认证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后,才能从事有关的物流工作。对于高职物流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上岗前必须接受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参加全国统一鉴定考试。本职业共设四个等级,分别为 :物流员(四级)、助理物流师(三级)、物流师(二级)、高级物流师(一级)。目前很多院校都实施了“双证书制度”,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沟通,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行“弹性学习制度”,把学生获得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转换成相应的学分,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我国高职物流教育任重而道远,最近国家也在落实物流紧缺人才培养工作,高职教育必须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机制,建立起适应社会需要的与行业联系紧密、特色鲜明的现代高职物流专业发展体系,为物流产业发展服务。培养出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新型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湖斌.高职物流教育的培养模式[J].物流世界.2004.11.

[2]吴元佑,王佑华,杨爱明.关于我国物流教育的思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15) .

[3]陈彦,凌云。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职教论坛,2004,(5)。[1]夏文汇.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开发[C].全国物流管理骨干教师论文集,2002.33.

[4]苏志刚.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 版),2003,(8).

作者简介

专业的物流公司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物流园区,联动模式

浙江省物流园区的特点及对人才的要求

物流园区作为物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平台, 是各类企业物流运作集聚的场所, 是物流业发展建设的重点, 是各级政府推进物流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浙江省的物流园区建设在全国领先。

(一) 物流园区总体规模大, 人才吸纳能力强

浙江省的集群经济促使物流业集群发展, 而物流园区就是物流业集群运作的平台。截至2009年底, 浙江省物流园区数量达到51个, 位居全国第二, 其中, 10万平方米 (150亩) 以上的物流园区21个, 位居全国第一;2010年又加快建设28个物流园区;2011年推进7个物流园区、启动3个物流园区建设, 完成2个物流园区前期准备;2012年重点扶持12个物流园区, “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物流园区20个, 到2020年, 全省共规划形成22大物流园区。最近几年, 浙江“大物流”建设将重点抓好物流园区建设。在空间布局上, 环杭州湾、宁波—舟山、温州—台州、金华—义乌四大综合交通枢纽, 利用其优越的交通区位和经济区位优势, 已成为承载全省物流需求的集聚中心, 物流的布局体现了浙江经济发展的布局, 此布局涵盖了学生生源和就业分布。物流园区功能综合、企业性质多样, 涵盖了高职教育中物流岗位群的主流, 企业数量多, 人才吸纳能力非常强。

(二) 物流园区与块状经济联动发展, 吸引就业

浙江省块状经济明显, 从其发展规模和趋势来看, 分布于全省, 但主要集中于宁波、绍兴和温州等地, 约占全省“块状经济”工业总产值的65.9%。浙江省有三大产业积聚区:环杭州湾地区、温台沿海地区、金衢丽地区, 产业地理集聚派生出对物流产业空间集聚的要求, “块状经济”逐步向工业园区和制造业基地集中。相应地, 物流节点也呈现集中化发展, 逐步向物流园区集中, 形成较强的集聚效益。块状经济造就了物流业就业和创业的平台, 吸引人才的集中化, 形成较强的人才集聚效应。

(三) 物流园区与专业市场联动发展, 吸引就业

浙江是个市场大省, 全国性大型专业市场有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海宁中国皮革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等, 均有与之相配套的物流园区为其服务, 形成了“专业市场+物流市场”的商贸、物流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以物流市场带动专业市场发展, 以专业市场反哺物流市场, 商贸物流发达, 吸引众多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就业和创业。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就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培养模式已由以前的“2+1”细化为“2+0.5+0.5”, 即第三年的实习期分为两段:顶岗实习和就业实习。顶岗实习承上启下, 指导就业实习, 两者成为高职院校就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然而, 在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

(一) 合作企业数量少, 性质单一, 就业吸纳能力弱

高职物流专业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在校企合作中, 相对于学生人数而言合作企业数量少, 性质单一, 岗位面狭窄, 不能覆盖专业岗位群, 缺乏对“岗位群”概念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未能充分考虑到毕业生未来发展要不断更换岗位的可能性, 限制了学生对职业人就业岗位的认知甚至将来的就业选择, 让学生看到的仅仅是专业领域的冰山一角。这样的合作, 使得学生的职业认知可能出现偏差, 甚至让学生看不到专业的未来, 一就业就转行, 更无法满足顶岗实习与就业实习的需要。这样的实训企业在顶岗实习、就业实习方面几乎无法发挥实际作用, 最终校企合作流于表面。而选择一个物流园区等于选择一批物流企业, 行业覆盖面和岗位覆盖面宽, 就业吸纳能力强。

(二) 选择的实训企业性质不符合学生的就业意愿

很多学校对物流校外实训企业的选择带有较强的盲目性。校外实训企业的选择应能代表物流的主导方向, 代表学校培养的方向, 代表学生就业的需求方向, 应做到与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较好地吻合。经考察, 往届学生的实际就业方向与校外实训企业性质有许多偏差。如有些学校选择清一色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实训基地, 而学生更多选择的是第一方物流。这种盲目选择的实训企业无法发挥指导学生就业的作用。校企合作的企业选择出现偏差的同时, 许多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实习企业和岗位选择的引导也非常有限, 甚至是空白。这也是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非常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许多学生不是对本行业没有兴趣, 而是缺乏引导以致转行的。

(三) 选择的实训企业地理分布不符合学生的就业意愿

目前, 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实习所选企业的地理分布和校外实训企业的地理分布吻合度极低, 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管理方便, 校外实训企业选择在学校附近, 而顶岗实习及就业实习时学生是分布在全省各地区, 真正进入校外实训企业顶岗的学生很少, 能够就业的学生数量更少, 大多数学生主动选择回流生源地自己解决顶岗实习和就业实习问题, 其中也存在一部分学生自己无力解决, 导致学校完全失控, 更无法引导。

(四) 所选择的企业分散、就业吸纳力不够

据调研, 许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选择的企业仅能满足参观式、认识型实习, 实训企业数量少、地理位置分散。物流业已经过了粗放式发展阶段, 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是以前的大批量, 单个的企业就业吸纳力弱, 不具备实现全部学生的顶岗实习及就业实习的功能, 学生不得不分散选择实习企业, 学校无法监控学生实训的质量和效果, 且管理成本高。

(五) 学生的发展机会和学校的管理规模效应相矛盾

在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中, 经常会出现学生的发展机会和学校管理规模相矛盾的问题。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在企业的发展机会, 却降低了学校顶岗实习管理的规模效应;学校最好寻找更多的校企合作企业, 但地理分布的分散却失去了管理规模效应。另一方面, 顾及到学校顶岗实习管理的规模效应, 却限制了学生在企业的发展机会, 批量安排学生到一家公司进行实习, 虽然管理规模效应提高了, 但批量进入公司顶岗的学生不得不在公司竞争有限的发展岗位, 并且容易互相干扰, 难以做好同学到同事 (甚至是上下级) 角色的转换, 对于学生的发展无疑是人为地制造了障碍。学校所期望的是把学生分散在众多企业中, 这样, 学生在公司里有较多的发展机会。但是, 这多家公司在地理位置上要相对集中, 便于学校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批量管理。

浙江省高职物流专业与物流园区联动职教模式的实施

(一) 根据地区经济选择物流园区

结合块状经济选择物流园区浙江省的高职学生绝大多数在本省就业, 同样也是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所以, 在园区选择时应紧密结合浙江省的块状经济和专业市场, 重点选择典型块状经济中的物流园区。浙江省2009年块状经济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的有7个:萧山纺织、绍兴纺织、镇海石化和新材料、永康五金、义乌小商品、慈溪家电制造、萧山汽配。在全省11个地级市中, 块状经济总规模排在前5位的是宁波、杭州、绍兴、温州、台州, 以上5市块状经济总量规模占全省的71%。这些块状经济对应的重点物流园区有:宁波的慈溪、庄桥、石砌、江东、宁海、空港等物流园区, 杭州的传化物流基地、下沙综合物流园区、普洛斯物流园区、康桥物流园区, 绍兴中国轻纺城现代物流基地, 温州瑞安江南物流园区, 台州物流园区。在选择物流园区时需重点考虑这些服务于重点块状经济的物流园区, 物流服务于块状经济, 块状经济又反哺物流发展, 这样的物流园区发展快, 功能综合, 人才吸纳能力强。

结合专业市场选择物流园区浙江省是个市场大省, 全省有交易额超百亿元的专业市场22个, 全国性大型的专业市场有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海宁中国皮革城、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余姚中国塑料城、路桥中国日用品商城、中国舟山国际水产城、中国颐高数码连锁集团、杭州浙江汽配城等, 目前逐渐形成了“专业市场+物流市场”的商贸、物流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物流是专业市场功能的重要延伸, 大多的专业市场都有了自己配套的物流园区或增加了物流功能。这种类型的物流园区有非常庞大的经济实体支撑, 人才需求旺盛, 发展稳定, 易于就业和职业发展, 甚至会与许多学生家族中的实体企业相关联, 易于学生做好家族企业的接班人。这类物流园区在“院—园”联动中能够发挥较好的就业作用。

生源集中地选择物流园区浙江省大学生就业有非常明显的“回流”生源地的现象, 尤其是高职院校, 这是必须接受的现实。在回流生源集中地选择代表型的物流园区, 选择学生最终就业所在地的物流园区, 可以使学生将实习单位直接转化为就业单位, 做到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真正“零距离”衔接, 将就业工作做到家, 让家长、学生安心。

(二) 根据培养目标选择企业

选择了物流园区, 意味着与园区中的企业都有了合作的机会, 但物流园区中企业众多, 从学校的管理和影响力角度需要对园区中的企业进行选择, 园区中的企业属于物流中的细分行业, 可以把他们进行分类, 在与学校职业人培养目标吻合的每一类中选择有代表性的1~3家企业作为重点来培养关系和维护关系。这样, 一可以降低学校的管理成本, 二可以通过与这些企业的紧密合作提高学校在园区和当地社会中的影响力。

(三) 沟通渠道构建

建立政府 (主要指物流园区管委会) 、物流园区中的企业、高职院校一体化沟通渠道和机制, 沟通实施方案需要有良好的组织、人员、机制等保障, 积极探索合作新方式, 随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建立物流园区与职业院校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园区管委会在沟通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桥梁的作用, 统筹协调, 积极出台一些相关的扶持政策, 为企业和院校协商、沟通创造条件。许多新规划的物流园区, 如嘉兴物流园区, 出于企业和院校双需与双赢的目的, 园区功能设计上已包括了“物流教育实训基地项目”, 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做好学生技能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衔接。企业要积极接纳教师下企业实践和学生实习, 并提供便利的条件;院校要有稳定的人员保障和体制保障做好合作关系的经营和维护。目前, 在校企合作中, 企业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所以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差。校方需深入调研企业的各种需求并给予满足, 提高企业参与的主动性。相对而言, 教师更了解自己的学生, 在挂职深入调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岗位作业标准的基础上为企业寻找合适的人选, 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积极主动反哺企业;另一方面, 为企业开展各种培训, 开展各种互动项目。园—企—院三方共建稳定的物流专业建设委员会, 为校企沟通及人才培养提供组织保障。

(四) 联动关系的经营与维护

健全的运作机制是联动关系得以良好经营和维护的前提。由物流园区管委会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促使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 提供政策和财政扶持。院校优化合作方式、丰富合作内容吸引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在管委会的支持与主导下, 校企双方建立完善的运作机制。学校需要建立上下贯通的多层次的合作组织体系, 最高一层建立院级校企合作办公室, 专业建设委员会用于校企合作关系的开辟和制度的建立, 相关内容可以由专业建设委员会及专业教师提出建议;中间一层为分院或系部的校企合作具体实施部门, 由实践指导教师、挂职锻炼教师构成, 具体对合作关系进行运营及专业指导, 是组织的轴心;基层为园区中的学生组织, 对实习学生进行基层管理, 包括基本情况反馈、信息传达等, 是组织的纽带。三个层次职责明确, 有机合作, 形成一个完善的运作系统。在合作中还要积极发挥往届毕业生的作用, 为学校的专业建设提出建议。

“院—园”联动培养模式的实效

(一) 实现实习与就业的有效衔接

顶岗实习与就业实习占高职院校30%的教育时间。学生通过这两阶段的实习后走向就业, 实习阶段的管理直接关乎学生最终就业的数量和质量。“院—园”联动培养模式通过园区的选择、园区中企业的选择、有效的沟通渠道等方面探索物流专业深度的工学结合模式, 在物流园区中实习的学生看到的企业多, 涉及的岗位多, 使学生在实习中明确就业方向, 最终真正将实习转化为就业。

(二) 加强与学生就业地理区位上的衔接——物流园区的选择

“院—园”联动模式中, 合理地选择和布局物流园区, 在选择物流园区方面, 要考虑物流园区的定位、性质、规模、地理位置等。浙江省高职学生在实习、就业方面有“哪里来哪里去”的倾向, 所以要做好生源分析, 兼顾浙江省物流园区的分布和生源情况, 合理选择物流园区, 加强与学生就业地理区位上的衔接。

(三) 加强与就业岗位的衔接——企业的选择

在对物流园区做出选择之后再进行有代表性企业的选择。同一个物流园区内每一类企业可以联系几家, 兼顾不同的类别, 涵盖物流专业核心岗位群, 满足学生不同的实习和就业需要。对在校物流专业学生期望的就业企业和就业岗位进行前期摸底, 并对往届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企业的性质和岗位进行调研, 做好物流园区中重点合作企业的选择, 加强与就业岗位的衔接, 并且通过重点合作企业打响学校在当地的知名度。

(四) 兼顾学生就业和企业职业培训, 达到双赢

在物流园区内的企业数量多, 类型多, 覆盖的物流专业岗位群全面, 人才吸纳能力强。一个物流园区就能满足大量学生实习和就业的需求;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可对企业员工进行各类职业培训, 为物流园区提供社会服务。园区内企业众多, 具有一定的规模, 便于组织培训, 让院校成为园区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

(五) 落实实习管理, 控制实习效果

高职院校实习管理一直是职业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 管理难, 评价难。院—园联动实施后, 学校做好物流园区的调查及生源分析, 合理选择与学校合作的物流园区, 通过校、企、政合作, 学校按地区、按专业统筹安排, 对学生进行分区, 集中委派专人管理, 减少管理难度, 进行实习控制, 保证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陈皞.新形势下的浙江省物流园区发展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0 (6) :27-28

[2]欧阳恩剑.依托工业园区建设工学结合校区的理论思考与实证分析[J].高等职业教育, 2010 (8) :33-40.

[3]石纳芳.民办高职“五位一体”物流实训基地体系构建探讨[J].物流科技, 2010 (11) .

[4]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年鉴2010[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10.

专业的物流公司 第8篇

一、考核的原则

(1) 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 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充分发挥考试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教育作用、引导作用和导向作用, 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 从而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树立素质教育的考试观。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 促使我们必须构建适应高职教育的考试评价体系, 通过考试的引导作用, 提高学生的运用知识能力、自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考试不仅仅是核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反馈以调整教学进度与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并通过考试还要检测到不同个性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

(3) 要考核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加大非智力因素考核的命题力度, 通过答案的灵活多样性, 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一种弹性环境;要检验出学生在学习和思维过程的问题所在, 以利于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思维的指导与训练。

这样, 考试内容的视界将变得更加开阔灵活, 可有效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素质的协同发展。

二、考核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

1. 建立物流专业英语个人学习活动档案 (附表)

将专业工作岗位的23个工作任务具体的知识点、能力掌握划分出来, 这既让学生对本学期个人应完成的任务有所了解, 同时也可给学生的预习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而且这本身就是一个任务引领, 引导学生们按时完成任务并及时记录。在学期末的时候, 让每个学生上交自己的个人学习活动档案, 对每个学生的参与任务活动的多少给予评分, 也是对学生完成每一个任务的过程给予一个评价。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进行组内互评、组间互评

每一个工作任务环境都需要各种角色的相应配合才能完成任务。因此, 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 让学生们处于不同的工作岗位, 担任不同的工作角色, 在完成自己工作任务的同时也审视了别人的角色完成情况。因此, 组内互评是必要的, 也是切合工作岗位必要的。同时小组之间的整体评价更激发了学生们做好工作的决心。小组的每一次任务活动记录都是对参与者的表现过程的评价, 也就是形成性评价, 对每一个人的能力、表现、创新及时给予了肯定, 并指出了不足, 便于改正。

附:小组评分标准

3. 视频录像和上机考核

物流专业英语的两大特色是学生们将来必备的两大工作技能, 并且是基于工作岗位环境下的英语对话交流和各种物流单据的填制。这两种能力的考核方式还可以采用视频录像考核和上机考核两种模式。如学生在期末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案例或工作情境编成表演对话, 将文稿制成PPT, 然后将工作岗位对话演练录成录像, 作为自己在工作中的整体表现。考核评判应是学生整体能力的体现, 同时物流国际货运单据、报检单据、进出口报关单的填制可采取模拟真实单据机考, 增加了工作的真实性。

摘要:教师要通过对物流企业的调研, 对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建立进行分析, 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英语考核模式改革的依据, 并根据考核的原则分析考核方式可实施的方案, 培养本专业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物流专业英语,工作岗位,技能型人才,考核模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专业的物流公司 第9篇

新乡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成立于2003年, 培养了2000余名学生, 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物流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具有环节多、系统性强、科技含量高、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在十余年的专业发展与探索中, 不断思考与总结, 构建了“五个结合”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在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 把教学内容与物流岗位需求及生产过程相结合, 校内实验实训与校外实训实践相结合, 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 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

一、教学内容与物流岗位需求及生产过程相结合

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不仅仅是进行生产物流规划、设计的人才和掌握生产物流操作的技能型人才, 更需要大量懂得生产现场物流流程编制、生产现场管理以及对生产现场存在的物流问题进行及时改善的多技能复合型人才。围绕人才需求的特点和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 新乡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把“为生产制造企业培养一线高技能的物流操作、管理人才”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人才培养目标, 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新乡学院结合新乡市区域经济结构, 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培养地方经济社会需要的物流专业人才, 以生产制造业为对象开发设计的物流管理课程, 设计出《生产企业物流》《生产运作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专业课程。课程的开发、设计与内容选择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相结合, 以满足企业生产、服务为目的。教学过程中大量引用企业的真实案例、规范、制度以及标准作业、工作流程来指导学生, 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 不但掌握生产企业物流管理的知识与技能, 同时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充分结合, 加深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校内实验实训与校外实训实践相结合

实习实训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是学生掌握好专业技术,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是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一方面, 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学院专业发展规划, 重点建设校内的实验实训基地。目前, 物流管理专业拥有物流软件模拟实验室、物流仿真实验室、物流自动化实验室等, 可供物流学概论、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课程实训。另一方面, 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根据联合培养、共享资源等措施, 建立校外实训实践基地, 并签订相关协议, 保证实习基地的相对稳定性。新乡学院管理学院与上海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华鹏飞物流有限公司、河南全领域物流有限公司等10多家大型物流企业达成校企合作方式, 学生定期到企业实习实训, 企业每年到学校招聘物流专业学生, 经历了由松散型合作方式到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 再到共同培养的紧密型合作方式, 初步探索出一条校企融合、共同培养的深层次产学合作模式。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使校内实验实训与校外实训实践相结合, 从而在师资、教学资源、教学条件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 效果良好。

三、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必须遵循人的素质整体结构的规律, 从人的整体素质结构出发, 使素质教育与人的素质结构相适应, 养成人的整体素质。作为物流管理这类综合性较强、应用性较强的专业, 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勤俭负责、刻苦耐劳的精神,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营造团队合作气氛, 培养社会责任, 为将来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新乡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坚持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突出培养具有“四种能力”物流人才: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 把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专业知识精、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 具备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了解相关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组织状况, 能胜任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仓储配送中心以及内外贸公司的物流相关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另外, 成立新乡学院大学生物流协会, 定期举办知识讲座、物流知识竞赛、企业见习等活动, 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参加河南省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和大学生ERP沙盘模拟对抗大赛等,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2008级物流管理专业的三个学生在校期间自主创业, 成立了新乡高校快递联盟, 联盟各快递公司, 服务于新乡市各高校的学生, 充分体现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自身素质。

四、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

高校专职教师长期从事物流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深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但对物流实践缺乏一定的认知, 或者只停留在书本知识的表面上, 对实践教学把握不够。而企业兼职教师可以弥补实践类师资的不足, 发挥自身实践能力的强项, 将企业的实践过程再现在课堂上或实验室里, 让学生学到更现实的知识。这样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因各自所具有的优势和不足, 可以互相交流, 取长补短, 有利于物流人才培养水平提升。新乡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始终坚持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 聘任了新乡市物流企业的一线物流工程师、经理等担任物流管理专业的兼职任课教师, 指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负责讲授实践类课程, 定期来学校做专题报告。这些兼职教师不仅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物流师证书, 并有相当长的企业工作经历, 而且能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及技术改进方面的最新情况与学生所学内容紧密、及时地结合起来, 真正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学以致用。

五、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

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对劳动者从事某项职业学识、技术、能力的认可, 是求职、任职和单位录用的主要依据。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对技能人才的资格认证制度。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 使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互通, 也就实现了“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学院一直以来实施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 实行“双证”制度。鼓励并逐步要求每个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时, 除获得毕业证书外, 还应获得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认证的物流师资格证书;在物流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中, 优先安排既能够与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挂钩, 又符合物流管理学历教育要求的课程。学院在推进过程中, 根据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的需要, 推进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相结合, 加快实现了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的“双证”融通, 不仅使学生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 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还促进了专业教学, 使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认证部门参与监控, 以保证职业资格鉴定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专业的物流公司 第10篇

物流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 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把不懂的业务全部包出去, 只做我们擅长的。”在2010年1月《物流时代》发起的一次调查中, 42%的人认为外包物流是提升企业物流水平的最佳方案, 两业联动意味着促进物流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而近年来市场反馈的信息不断传递出这样的信号:越来越多的高端产品企业, 尤其是医药企业的传统运作模式正在逐步转变, 不再是简单地寻求运输服务供应商, 而是寻求能一揽子解决其运输、配送、仓储、装卸、物流信息管理等一系列活动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同时, 随着国家新医改方案的出台, 要求对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统一配送, 发展药品现代物流。是否具备第三方药品物流资质将成为承接医药企业物流业务的准入和门槛。对于原先涉足这些领域的物流企业不能无视这种信号, 而应积极地面对, 迈向第三方药品物流的专业化道路, 获得关系到生存、发展、品牌的通行证。

一、医药产业的道前景分析路

据行业统计, 目前全国药品批发企业1.65万家, 零售企业近14万家, 全国零售药店总数12万家, 药品生产企业6300多家。从地区分布上来看, 我国的医药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在出口方面, 东部地区所占比重更高;从出口交货值来看, 浙江省出口交货值最高, 达到36.79亿元, 占总产值的28.4%。

以浙江为例, 从高新企业行业分布看, 医药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402.3亿元, 比重为23.4%, 占比接近1/4。浙江省医药制造业销售收入每年增长20%以上, 产业规模居山东、江苏之后, 继续保持全国第3。虽然受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 但由于医药市场的刚性需求较大, 也由于中国正处于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的上升通道, 国家财政给医药市场扩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全国医药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骨干企业的规模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挥, 优势企业产销量进一步扩大。根据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公布的2008年全国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百强企业名单, 浙江医药等10家浙江企业入围, 占百强企业数的近1/10。主要产品产销形势良好, 成为全国重要的生产基地。如浙江的维生素E产量跻身全球前4名。全省医药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占全国的份额达到30%, 化学原料药企业产生利润占全国25%, 生物制药工业销售收入占全国的2/3。

二、第三方药品物流面临的机遇

据有关部门预测, 2010年中国的医药市场规模将达到600亿美元, 2020年达到1200亿美元。目前, 我国大型的专业从事医药物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很少, 而全国1.6万多家医药批发企业, 其物流水平、物流能力和物流理念都十分薄弱。透过这些数字, 我们有理由憧憬我国第三方药品物流企业的美好前景。

新医改带来发展契机。新医疗体制改革将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广泛的医疗保障网络, 而对基本药物的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要求, 将会在现有从事药品运输、配送、仓储企业中进行新一轮的洗牌, 这必然会给第三方药品物流企业带来发展契机。

多数医药企业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随着信息时代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医药领域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 多数医药企业在组织与管理过程中吸收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 初步具备了供应链管理的支持技术。这无疑从另一方面给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带来一定的发展机会。

国家对第三方医药物流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如重点培育和扶持10家大型医药物流企业作为试点单位;在市场准人政策方面, 帮助重点医药物流企业获取GSP资格, 并进入海运、航空以及公路、铁路运输市场。对国际物流业务量大的企业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 帮助其申请设立海关监管点或监管仓库、保税展馆等。

三、物流企业药品物流专业化进程的必要性

(一) 市场层面, 客户需要全方位的服务

目前, 很多知名医药制造企业将重心转移到生产领域, 而对流通领域普遍实行外包。他们需要的不再是简单的点对点运输服务, 而是倾向于选择具备物流解决方案设计能力、能为其解决从产品出库到终端客户手中的一揽子物流服务。如只能为其提供单一的运输服务, 将无法满足其需要。

(二) 政府层面, 医药监督机构对医药物流有整合的要求

据医药监督管理部门一名官员透露, 就全国医药行业来说, 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希望改变目前医药制造企业、批发企业各自建造仓库、仓库设施设备参差不齐的现状, 对药品仓储进行整合, 逐渐形成几大区块, 建设自动化、智能化仓储设施, 既节约物流成本、建造成本, 也便于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督和检查。

一旦出现医药产品问题, 根据批号可迅速查找到药品存储仓库, 而根据仓库内的管理系统, 追踪药品去向, 未售出的立即拦截, 已售出的立即追回。目前的仓储状况显然无法满足药品监管的要求。

(三) 企业自身发展层面, 抢占先机, 把握医药行业整合供应链的机会

新医改出台后, 为加速推进这一制度的实施, 相信马上会有配套的实质性操作规范。在物流行业群雄争霸的时代, 只有抢占先机, 才会获得竞争优势, 在洗牌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目前第三方药品物流的模式

(一) 传统医药商业企业向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转变

如国药集团, 2005年12月开业。这也是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的第三方专业医药物流公司。能为客户提供包括一般药品、特殊药品、低温冷藏药品等仓储、分拣、包装、配送、加工、咨询、凭证管理、退货处理和增值服务。该公司建立了完整的信息平台, 采用先进的ERP、WMS、BARCODE、RF、EPS AS/RS等技术, 对物流中心各项作业产生的物流信息实时采集、分析、传递, 并向货主提供各种作业明细信息及咨询信息, 实现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所强调的市场、产品、服务与信息同步化。国药物流设计物流量为每年能满足220—260亿元人民币货值的物流需求。

这种模式的物流企业还有英特物流。英特物流公司于2008年6月通过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 成为浙江省首家具有第三方药品物流资质的企业, 从药品入库到出库, 严格按照国家GSP管理要求, 提供包括冷藏药品在内的绝大多数药品的物流服务。

(二) 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药品物流

邦达物流目前是国内较具影响力的第三方专业医药物流企业之一, 以其“只送药不卖药, 只运药品不运其他商品”的经营理念, 赢得了医药行业的青睐, 更成为如国药控股、康恩贝、浙江英特药业、浙江医药、亚太药业、天施康、回音必等30余家大型医药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

邦达物流不仅拥有可通达全国800余座城市的物流配送网络, 而且还具备可辐射5万多个医疗卫生终端的能力。邦达物流凭借“专业化、网络化、信息化”方面的优势成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第三方医药专业物流的全国示范单位, 并被浙江省发改委确定为浙江省“十一五”唯一一家医药物流配送重点企业。

五、物流企业在药品物流专业化进程中的障碍

为了加快发展现代物流,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2004年8月,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2005年4月19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了《关于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促进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随后,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又于2005年6月29日下发了《关于贯彻执行〈关于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促进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有关问题的通知》, 对第三方药品物流企业的准入要求进行了明确, 制订了明确的标准, 使物流企业向第三方医药物流的转向更具操作性。

在《关于贯彻执行〈关于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促进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中, 附件2明确了第三方药品物流企业的准入标准:人员资质的要求 (药品质量管理负责人、验收养护人员职称/学历) ;设施与设备的要求 (物流作业场所、仓库、现代物流仓储设施、设备、计算机信息化管理、运输设备) ;制度和记录的要求 (养护管理、有效期管理、不合格药品管理、退货药品管理等) 。

物流企业在药品物流专业化进程中主要障碍是对医药行业的流通体制、业务模式不熟悉, 对医药产品特殊的仓储、配送、养护等不了解, 并且缺乏药品管理的专业人员, 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有待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入医药流通领域要与医药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 而较高的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是建立这一关系的基础。

六、物流企业向药品物流专业化进程所需的努力

(一) 改善现有物流设备, 提升物流服务能力

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应该根据医药行业的特点, 按照药品的特殊性要求, 更新现有的储运物流设备, 提高物流设备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在仓库管理方面, 由主要为叉车、运输机等机械式设备逐步过渡到自动输送、自动仓储等设备, 实现物流服务功能多样化;在运输方面, 由单一方式的运输逐步拓展到公路、铁路、航空运输等一体化的多式联运;为医药企业进行物流过程管理、物流系统设计, 代收货款、代签协议等。

(二) 建立高效的物流信息平台, 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

国家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很注重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 第三方医药物流的发展也必须以信息化为支撑, 一个高效率的物流信息平台是现代医药物流建设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根据信息平台应具备的功能, 按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原则, 先建设近期功能 (数据交换功能、信息发布服务功能、会员服务功能、在线交易功能) 项目, 再建设远期功能 (智能配送、GPS货物跟踪等功能) 项目。

(三) 与具有医药背景企业合作, 优势互补

药品物流的专业化程度决定了该进程并非一朝一夕。即使是一个看似简单的仓储管理, 对货位编码、批号管理等的认识也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积累。而从普通物流企业向药品物流企业的迈进, 可以“拿来主义”, 与具有医药背景的企业合作, 以多种投资模式, 优势互补, 借鉴其完善的药品管理制度, 解决软、硬件的问题。

(四) 人才的培养和锻炼

浅谈中职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 第11篇

物流企业的急速扩张,社会对各层次的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据初步预测,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万~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量约为100万~200万人。物流人才成为我国新世纪最为稀缺的12类人才之一。基于以上原因,各种层次的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力图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人才。在职业类学校,物流专业也悄然兴起,而且招生情况普遍的都较为良好。但是,这些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又往往不能找到专业对口、薪资待遇不错的职位,成为企业急需但又“不好用”的人才。笔者就这一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人才类型,目标要清晰

许多中职学校设立物流专业仓促,没有认真研究和分析培养目标,教育理论和培养模式多是“摸着石头过河”,甚至直接抄袭高校的培养体制,毫无特色不说,还违背了职业教育的规律。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高不成,低不就,理论只懂一点,实践操作一点不会,只能被社会淘汰。

在实际办学中,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区域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明确的定位。周边的物流大环境如何,有一些什么样的物流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物流人才,基于这些调查,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确定他们需要掌握什么技能,将来能够从事何种物流岗位。

虽然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但从人才需求层次分析,主要有物流操作人员、物流实际管理人员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等三个层次。对职业教育而言,要培养的正是物流操作人员。在物流从业人员中,75%~85%的人员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物流过程包含运输、储存、配送、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多个环节,每一个功能环节中都有大量的操作活动。由于交通限制、客户需求、服务质量要求等原因,物流操作往往需要全天候24小时作业,这种作业特点使物流操作人员的需求成倍增加。所以,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大量的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

二、如何来培养,教学要改进

明确了培养目标,就要为达到此目标而探索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这样培养的物流人才质量会大打折扣。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思想。

首先,要从课程设置出发。对操作型物流人才而言,在知识方面应具有物流通用知识和技术。而且,这些知识和技术应是最新、最有用的。这里强调的是感性的认识,并非理性的理解和分析;更注重的应该是技能方面,全面掌握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要成为物流作业的一线操作人员,就需要对具体的作业上货、分捡、堆垛、打包、配装等具体的作业操作熟练,而对宏观的物流理论并不需要了解过多。对于一线的物流工作人员来讲,最重要的是具备相关工作的作业技能,而对一些物流理论并没有具体要求。当然,随着工作角色的转变,依据其工作的需要,再进行后期的再教育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

其次,教学方法上,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来提高课程的实用性。例如,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有关的图片与影片,尽量给学生提供直观、视觉上的感知;注重案例教学,生动的案例能打消学生的枯燥与反感情绪,调节课堂气氛,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还可以运用现场教学法,带领学生到货代公司、物流公司上课和参观,可由教师亲自讲授,也可请技术员、工人等有实践经验者讲授。学生可以边学边做,获得一些实际感受。通过参观,学生获得了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牢固掌握,更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可以指导学生考取一些职业证书,如仓库管理员证、报关员证、报检员证、单证员证、叉车员证等。通过考取证书,提高学生对某个具体岗位的兴趣和认识,促使学生最后走向相应的工作岗位。

最后,教学中还要加入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正直诚信和有效沟通的基本素质,更要帮助学生建立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知识改变命运,技术创造前程。职校学生就是为了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不断更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提高教学质量,软硬件要到位

这里的软件多指的是师资队伍的建设,硬件则指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仅注重校内活动的参与性和教学工作,对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分析活动的关注度较低、专业实践能力不够,师资队伍亟需提高。教育部提出,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同时,积极开展产学研开发,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与有关人员一起自行研制、开发、安装教学、实验设施。这样不仅为学校节约了资金,而且加强了与生产科研部门的合作,为教师创造了工程实践的机会和继续学习的条件,从而提高了专业教师的科研开发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含离退休人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或通过开展岗位练兵、操作比武等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这样,职业学校就能建立起一批既懂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又有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生产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等方面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素质”的教师。

在硬件方面,对职业学校而言,建立物流模拟实验室,需要大量的教学仪器、设备和资料,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如何突破教育经费这一限制物流教育发展的瓶颈,需要新的思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已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因此,中职物流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依托企业开展教育,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建立校企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发挥学校人才和技术优势、企业实习设备场所优势,在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物流教育实施联合培养,实现校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鼓励企业全程参与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真正建立起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外置、社区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教育工作者,也要多思考,多实践,多培养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实用、顶用、好用”的人才。

专业的物流公司 第12篇

关键词:物流专业,岗位需求,岗位能力,核心课程

0 引言

职业教育的发展, 离不开课程体系的不断改革, 而每一次的改革, 又会进一步的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 面对日益激烈的高职院校竞争, 为更好的服务学生, 服务社会, 有必要结合新形势下企业的需求, 对专业不断改革创新, 构建更科学的课程体系。

1 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思路

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应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通过对物流企业岗位需求及往届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问卷调查, 我们认为有必要进一步以企业岗位需求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整体思路如下:首先通过分析长三角地区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现状和趋势, 确定人才市场对物流岗位需求的类别并对能够满足物流岗位需求的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解, 转化成典型的工作任务与专业课程的教学衔接, 最后在此基础上提炼并确定教学过程中的核心课程。

2 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构建步骤的落实

2.1 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现状和趋势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 长三角地区物流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现已成为我国物流发展前景最好、最被业内人士看好的地区。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增加。通过对江苏人才网 (www.jiangsurc.com) 、51job、智联招聘等网站物流/运输类招聘信息的分析汇总, 我们发现长三角地区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大类:一是企业物流人才, 包含物流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 如运输管理人员、仓储管理人员、配送人员、客户关系管理员等。这些岗位要求从业人员熟悉物流行业, 同时掌握物流运输、仓储、包装、装卸等方面的知识, 并能熟练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二是物流企业人才, 主要是第三方物流营销人才, 岗位要求从业人员能够运用物流知识进行物流企业的物流营销服务。三是国际货代人才, 由于长三角地区在港口、航海贸易方面占据优势地位, 因此在沿海区域对海运、报关、港口贸易方面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多。

2.2 物流行业岗位群分析

目前高职的物流管理专业可以分成企业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运输管理、国际物流四个方向, 通过以上对物流/运输类招聘信息的整理, 我们发现企业对物流类的职业岗位需求主要集中在三类的岗位群: (1) 企业物流岗位群, 包含采购物流、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等岗位; (2) 第三方物流岗位群, 包含物流营销、订单管理、配送管理、仓储管理等岗位; (3) 国际货运代理岗位群, 包含单证处理、货运代理、报关报检和客户服务等岗位。

2.3 物流行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在物流岗位群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各岗位群的工作流程, 对岗位群进行分解细化, 我们对各物流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主要体现在基本素质、职业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创新和进取能力四方面, 其中, 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主要由采购生产管理能力、仓储运输调度能力、物流代理配送能力和物流营销商务沟通能力组成。

2.4 物流行业典型岗位任务分解与专业课程的衔接, 专业核心课程的确定

针对长三角地区物流行业的特点, 我们把物流目标岗位群分解成运输、仓储、配送、采购和国际货代共5个职业领域, 对其所涉及的工作岗位, 承担的典型工作任务和所需的知识技能进行逐一的分解, 并罗列出物流专业中所对应的支持课程, 并对运输、仓储、配送、货代报关岗位群的各项岗位任务分解和汇总, 结合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 将最能体现专业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的《集装箱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中心运营管理》和《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四门课程确定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重点加以建设。详见表1。

3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思考

3.1 树立“以胜任职业岗位 (群) 需要为目标”的课程构建模式

物流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 要以实现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驱动力, 以区域经济及物流特性为源泉, 将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融入课程, 将学生培养成既能全面掌握物流专业知识, 又具有物流岗位上岗实际操作水平的应用型物流人才。[3]

3.2 开发优质教材, 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教材选用方面, 教师可以结合本校物流专业设置的方向, 统筹安排各科教材的内容, 避免内容重叠, 结合国家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资料作为辅助教材。在教学方法上, 针对核心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 除常规的课堂知识讲授, 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 如结合职业技能大赛的软件模拟操作实训;结合校内的物流实训室, 进行情景模拟教学等;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岗位实习, 增强对物流工作岗位的认知, 提高实际操作水平。

3.3 以参加技能大赛、暑期下厂实习等活动为契机增强师资建设

专业教师应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技能大赛, 提高自身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暑期下厂实习的机会, 亲自体验和熟悉相关岗位的工作流程, 积累现场实际工作经验, 结合专业的理论知识, 促进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娟玲, 岳朝晖.高同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研究[J].中国市场, 2011 (23) .

[2]范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构想[D].西南大学, 2006.

上一篇:阅读理解能力下一篇:综合治疗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