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微转移范文

2024-05-14

淋巴结微转移范文(精选7篇)

淋巴结微转移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组54例,年龄53~74岁,平均66.5岁,PSA2.16~56.16 ng/mL,术前均经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Gleason 5~6分16例,7分27例,8~9分11例,T2c35例,T3a19例,同位素骨扫描正常,决定RP者NHT前行双足背淋巴管造影,每侧足背注入2~3 m L乙碘油(ultrofluid lipiodol),24 h后掇KUB平片为淋巴结相,可以清楚显示盆腔淋巴结外形和结构[4],如淋巴结造影肯定盆腔淋巴结转移者则放弃RP,改行内分泌治疗。54例术前均接受3个月NHT治疗,如氟他胺0.25 g,3次/d或比卡鲁胺50 mg,1次/d,2周后用戈舍端林3.6 mg,1次/28 d。麻醉成功后于RP前在X线监视下行盆腔可疑淋巴结穿刺抽吸淋巴液,将淋巴抽吸液射入盛有0.5 m L生理盐水试管中,RP中对35例T2c行闭孔淋巴结清扫,19例T3a者行盆腔淋巴结清扫。RP切除的闭孔和/或髂血管淋巴结对半切开,一半淋巴结组织与淋巴结抽取液放于-80℃冰箱储存,待PSAm RNA和PSMAm RNA测定,另一半淋巴结组织送病理免疫组化检查,对照组为同样方法处理的6例女性膀胱癌病理证实无癌转移的盆腔淋巴结。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器材

PCR仪(PTC-200,MJ Research);Real-time PCR仪(ABI 7500 Fast)。96孔PCR反应板(0.1 m L)(ABI)。

1.2.2 主要试剂

TRIzol(GIBCO);RevertAidTMFirst Strand c DNA Sybthesis Kit(Fermentas);SYBRPremix Ex TaqTM(Perfect Real Time)(TakaRa)。

1.2.3引物

(1)GAPDH:(Sense primer)5'-GAAGGTCGGAGTCAACGGAT-3';(Anti-sense primer)5'-CCTGGAAGATGGTGATGGG-3';(2)PSMA-2:Sense:5'-CCACATTTAGCAGGAACA-3';Anti-sense:3'-GGATGGGTTTATTCTGAGT-5’;(3)PSA-2:Sense:5'-AGTCTGCGGCGGTGTTCT-3';Anti-sense:3'-TAGAACGACCCAGCCGTG-5'。

1.2.4 R N A制备

(1)取组织样本60 mg,放入无菌微量离心管内,室温放置5 min,在冰上用高速匀浆器将组织匀浆化。(2)每管中加入0.2 m L氯仿,盖紧管盖,剧烈振荡15 s,室温放置2~3 min。4℃12 000×g离心15 min,将上清小心地移入另一无菌微量离心管内。(3)在管内加入0.5 m L异丙醇,用移液器反复吹打3~5次混匀,室温放置15 min。4℃12 000×g离心10 min。(4)移去上清。加入1 m L 75%乙醇淋洗RNA沉淀,4℃7 500×g离心5 min。(5)移去上清。在空气中干燥5~10 min,使乙醇挥发。加入20μL DEPC-H2O溶解RNA沉淀,测定浓度。-80℃冰箱保存。

1.2.5 c D N A合成

(1)在0.2 m L PCR管内依次加入1μg RNA,1μL随机引物,补足DEPC-H2O至12μL。65℃孵育5 min后放置冰上1~2 min,快速离心,重新放置冰上待用。(2)在上述PCR管内依次加入4μL 5×反应缓冲液,1μL RNA酶抑制剂,2μL 10mM dNTPs,1μL逆转录酶,快速离心混匀各组分。(3)25℃孵育5 min。随后42℃孵育60 min。(4)70℃孵育5 min。c DNA样本保存于-20℃冰箱内。

1.2.6 R eal-tim e PC R反应

(1)在PCR反应板孔内依次加入下列各组份(反应在冰上进行):10μL SYBR Premix Ex TaqTM(2×);上游引物(10μM)0.4μL;下游引物(10μM)0.4μL;ROX Reference Dye II(50×)0.4μL;c DNA模板(1∶10稀释)2.0μL;灭菌蒸馏水6.8μL。(2)Real-time PCR反应(两步法):步骤1(预变性):95℃30 s,1个循环;步骤2(PCR反应):95℃5 s,60℃34 s,40个循环。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分析数据,数据采用(±s)形式表示,组间比较进行成组t检验,当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当P<0.01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RP术后淋巴结检查结果分4组,A组:病理证实淋巴结癌转移,real-time PCR检测也为阳性;B组:real-time PCR检测PSAm RNA或PSMAm RNA阳性,而病理检查为阴性;C组:病理检查和real-time PCR检测PSAm RNA及PSMAm RNA均为阴性;D组为对照组,6例女性膀胱癌,盆腔22枚淋巴结穿刺抽吸淋巴液PSAm RNA和PSMAm RNA平均值分别为(38.52±6.95)和(12.32±2.14),术后淋巴结组织PSAm RNA和PSMAm RNA平均值分别为(8.96±3.68)和(13.65±4.89),以上述值为阈值,超过此阈值作为诊断前列腺癌淋巴结癌转移阳性[5]。

A组6例前列腺癌中35枚淋巴结内11枚淋巴结病理证实为癌转移,在real-time PCR检测PSAm RNA和PSMAm RNA中均呈阳性表达,24枚淋巴结病理未见癌转移,但其中10枚淋巴结real-time PCR检测PSAm RNA或PSMAm RNA呈阳性表达。B组17例73枚淋巴结中病理均未见癌转移,但17例中28枚淋巴结real-time PCR检测PSAm RNA或PSMAm RNA呈阳性表达,另45枚为阴性表达。C组31例前列腺癌96枚淋巴结病理检查和real-time PCR检测PSAm RNA和PSMAm RNA均呈阴性表达。各组检测结果见附表。

60例行经皮穿刺抽吸淋巴结液后,术时仅见所抽吸淋巴结周少许血性渗出,无1例大出血或腹腔并发症发生。

注:(1)A组与C、D组,B组与C、D组淋巴液及淋巴结PSAm RNA与PSMAm RNA表达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2)A组与B组淋巴液PSAm RNA和PSMAm RNA表达值明显高于淋巴结(P<0.01)。(3)C组与D组淋巴液与淋巴结内PSAm RNA和PSMAm RNA表达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RP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最有效的方法[1,2,6],而RP后随访中发现在前列腺癌累及包膜、侵犯精囊或淋巴结癌转移的患者中,淋巴结癌转移预后最差[1,2,3],为此RP前判断前列腺癌有否盆腔淋巴结癌转移显得十分重要。核素检查、CT、MRI对确定前列腺癌的骨转移、肿瘤邻近组织和器官的侵犯有较高诊断价值,但CT和MRI对确定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癌转移正确率仅为0%~40%[4]。

对T2~T3a的前列腺癌在RP前行NHT可以达到缩小肿瘤体积,降低临床分期和前列腺切缘阳性率的目的[1,2,3],但长期随访RP后NHT组与未用NHT组的前列腺癌PSA复发率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其原因是NHT后前列腺组织发生纤维化、空泡形成、腺体塌陷的组织学萎缩改变,而导致对NHT后前列腺癌病理检查的错误判断[1,2,3]。

如何提高RP术前对盆腔淋巴结癌转移的诊断和确定NHT治疗后RP的前列腺癌淋巴结转移成为一大难题,尽管目前有静脉内注射亲淋巴超顺磁性纳米颗粒联合高分辨磁共振可以显示细小的、其他检查不能探到的淋巴结转移灶的报告,但该项结果尚待临床进一步的验证[1]。笔者从1988年开始用淋巴管造影来判断前列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其结果显示用经皮淋巴结细针穿刺抽吸检查判断未行HNT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癌转移无假阳性,但有17%的假阴性[4]。MIYAKE等[5,6,7]研究结果显示real-time PCR方法检测NHT治疗后前列腺癌淋巴结癌转移病例与病理检查出盆腔淋巴结癌转移结果之间有很大差异,其结果显示尽管在NHT后PSA,Gleason评分和切端阳性方面有明显改善,但随访结果显示在RP前应用NHT和不用NHT之间存在相似的生物学特征和预后。MIYAKE等证实real-time PCR方法检测NHT 3个月后行RP清除淋巴结的PSAm RNA和PSMAm RNA靶基因对诊断前列腺癌淋巴结转移明显高于常规病理检查的敏感性[5],该方法虽然提高了NHT治疗后判断RP术后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但无法在RP术前获得淋巴结标本。本文是对NHT治疗3个月后54例T2c~T3a前列腺癌行双足背淋巴管造影,在RP前行经皮细针穿刺抽吸可疑淋巴结液进行real-time PCR检测PSAm R-NA和PSMAm RNA基因表达,结果显示A组6例前列腺癌35枚淋巴结中病理诊断11枚淋巴结癌转移,在real-time PCR中PSAm RNA或PSMAm RNA均呈阳性表达,而病理诊断未见癌转移的24枚淋巴结中经real-time PCR检查PSAm RNA或PSMAmRNA呈阳性表达10枚。B组17例前列腺癌中73枚淋巴结病理检查均未显示淋巴结癌转移,而real-time PCR检测到17例中有28枚淋巴结PSAmRNA和PSMAm RNA呈阳性表达。结果同时显示A组及B组淋巴液内real-time PCR的PSAm RNA或PSMAm RNA表达值高于淋巴结(P<0.01),显示出淋巴液比淋巴结内PSAm RNA或PSMAm RNA的表达对判断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的诊断有更好的特异性。C组与D组PSAm RNA和PSMAm RNA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总的结果显示即使病理组织学检查难以定性时,用real-time PCR检测NHT后淋巴液的PSAm RNA和PSMAm RNA表达对前列腺癌盆腔癌淋巴结转移有较好的特异性。

本文报告利用双足背淋巴管造影及经皮细针抽吸淋巴液技术结合real-time PCR检测PSAm RNA和PSMAm RNA表达的方法来判断NHT后前列腺癌淋巴结转移,为临床上用CT和MRI难以诊断的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癌转移提供诊断依据,尤其是为NHT治疗后的RP病理检查也难以判断前列腺癌淋巴结转移提供可靠证据,可以改变RP术前42%~50%前列腺癌分期被低估和20%RP术中才能发现淋巴结转移的局面[8],用该方法来提高RP治疗前前列腺癌分期的正确性,特别是为NHT治疗后前列腺癌RP的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郭应禄,周利群,主译.坎贝尔-沃尔什泌尿外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3044-3262.[1]GUO YL,ZHOU LQ,translated in chief.Compbell-wash Urology[M].9th ed.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Medical PublishingHouse,2009:3044-3262.Chinese

[2]AUS G,ABROHAMSSON PA,AHLGZEN G,et al.Three-monthNeoadjuvant hormonal therapy betore radical prostateatomy:a7-year follow-up of randomized[J].BJU Int,2002,90:561-566.

[3]SCOLIER MJ,ALTMAN A,RESNICK MI.Neoadjuvant hormonalablative therapy before radical prostatectomy:a review.Is it indi-cated[J].J Urol,2000,164:1465-1472.

[4]刘定益,王健,王名伟,等.淋巴管造影在前列腺癌分期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7):1047-1052.[4]LIU DY,WANG J,WANG MW,et al.Usage of lymphangiogra-phy in clinical stage of prostate cancer[J].China J of ModernMedicine,2009,19(7):1047-1052.Chinese

[5]MIYAKE H,KURAHASHI T,HARA I,et al.Significance ofmicrometastase in pelvic lymph nodes detected by ren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localized prostate cancer undergoing radical prostatectomy afterneoadjuvant hormonal therapy[J].BJU Int,2006,99(2):315-320.

[6]刘定益,王名伟,王健,等.耻骨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10年体会[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1,17(7):523-526.[6]LIU DY,WANG MW,WANG J,et al.Retropubic radicalprostatectomy:10 years experience with 100 cases[J].National Jof Andrology,2011,17(7):523-526.Chinese

[7]MIYAKE H,SAKAI I,HARADA K,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tumor valume in radical prostatectomy specimensafter neoadjuvant hormal therapy[J].Urol Int,2005,74:27-31.

淋巴结微转移 第2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5年6月~2010年10月经外科手术切除的T1-3N0-2M0胃癌患者标本65例(实验组),同期胃良性病变患者切除的标本10例(对照组)组织学类型:高分化腺癌11例,中分化腺癌15例,低分化腺癌20例,粘液细胞癌15例,其他4例;随访资料不全的病例已剔除。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临床病理资料见表1。

1.1.1 标本及处理

通过调取病历资料、病理底单及H&E片,选择研究病例。调取全部石蜡包埋组织块,重点对实验组阳性、阴性淋巴结分类标记,经两位病理学专家常规HE片下判断阴性淋巴结。阴性淋巴结最大直径范围在2~5mm之间,每个腊块分别切取制备四张4mm的连续切片,一张行HE染色,剩余3张行免疫组化染色。对照组同样处理。

1.1.2 免疫组化染色

采用S-P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一抗为鼠抗人细胞角蛋白(CK)-19单克隆抗体、鼠抗人上皮膜抗原(EMA)单克隆抗体(由福建迈新公司提供)、鼠抗人癌抗原CA72-4(TAG-72)单克隆抗体(由LAB VISION Corporation提供)。S-P试剂盒由福建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提供。步骤如下,组织切片经二甲苯脱蜡至水,0.3%H2O2甲醇溶液去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微波或高压抗原修复(CA72-4),室温冷却后,10%羊血清37℃孵育,滴加一抗(CK19浓度为1:100,EMA为1:100,CA72-4为1:80)4℃过夜,加生物素标记的第二抗体,孵育,再加链亲和素一过氧化物酶溶液,室温下孵育,二氨基联苯胺(diaminobenzine,DAB)显色4~8分钟,苏木素复染后,脱水透明封片,光镜下观察,PBS代替抗体阴性对照。

1.2 建立病例统计的量化表格及相应的数据库

利用SPSS统计软件包中χ2检验对各种临床病理因素与检测出有或无的微转移数据进行检验。应用卡普兰-迈耶存活曲线法(Kaplan-Meier法)绘制5年生存曲线,并对两组胃癌患者生存资料采用Long-rank检验。

2 结果

2.1 染色阳性细胞均含棕黄色颗粒,每张切片连续观察6~8个高倍镜视野[3]。

上皮标记物EMA、细胞角蛋白CK19产物表达在胞浆(见图2),癌抗原CA72-4产物表达在胞浆和/或胞膜上(见图3),微转移在(免疫切片上)表现为单个散在和/或2~3个及数个聚集成小团状的癌细胞位于淋巴窦内(见图4),在边缘窦有28枚,在髓质窦有6枚,两者都存在有8枚,在髓索中表达的有7枚(见图5)。

*P<0.05

x:CK19或EMA或CA72-4;y:EMA+CK19;CK19+CA72-4;EMA+CA72-4;z:EMA+CK19+CA72-4

2.2

65例胃癌的385个阴性淋巴结中有17例(26.2%)共33个淋巴结(8.6%)检出阳性细胞。其中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分别为(2例7枚)及(15例26枚)。对照组无阳性细胞检出。表3示N0、N1、N2和N3期胃癌患者分别是23、28、14和0例,通过三株单克隆抗体联检后分别为18、28、16和2例,有12例(18.5%)患者p N得到分期移动。

2.3 各项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微转移关系的单因素分析结果见表1(对照组因无阳性表达未进入分析)。

淋巴结微转移与侵袭胃壁深度、组织分型因素显著性相关,见表2。有淋巴结微转移的5年生存率为65.3%,与无微转移者的87.4%相比明显低,有显著性差异,P<0.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见图1。

3 讨论

3.1 胃癌淋巴结微转移

我们定义的淋巴结微转移[4]是指常规组织学单水平淋巴结切片未能检出的转移。Kim[2]等对90例淋巴结阴性的早期胃癌患者的3526枚淋巴结研究显示,有10%的患者存在淋巴结微转移。存在淋巴结微转移的早期胃癌患者术后复发的概率明显升高,且5年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较无淋巴结微转移的患者显著降低[5]。Kim等[6]研究显示,胃癌的淋巴管、血管浸润与淋巴结微转移显著相关。

Okada[7]首次选择多种标记物(CEA,CK20,MAGE-3)用RT-PCR方法对28例胃癌患者的435枚淋巴结进行微转移检测,结论是多抗体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联检是检测胃癌患者区域淋巴结微转移有用的工具,并可改善分期系统。有研究结果报道,在p N0胃癌患者中检测全部淋巴结后发现淋巴结微转移率在4.8%~13%之间。本研究结果pT1-3pN0-2M0各期胃癌患者,总淋巴结微转移率为26.2%,早期胃癌是20%,进展期胃癌是28.9%。

3.2 淋巴结微转移敏感单克隆抗体的组织表达与定位

胃癌为上皮源性肿瘤,具备上皮源细胞生物学特征。而淋巴结属间叶组织来源,本身无上皮性抗原的表达,故可应用针对上皮性抗原(如细胞角蛋白-CK、膜上皮抗原-EMA、表皮糖蛋白-TAG72等)的单克隆抗体(MoAb)进行IHC染色。一旦阴性淋巴结中出现染色阳性细胞,再结合阳性细胞微转移所具备的恶性特征,则很易作出微转移之诊断。本实验结果显示微转移(在免疫切片上)表现为单个散在和/或2~3个及数个聚集成小团状的癌细胞位于淋巴窦内,或在边缘窦(28枚)或髓质窦(6枚)或两者都存在(8枚),这与大多数报道[2,4]结果一致。不同的是我们在髓索中发现也有一定阳性表达(9枚),其中以CA72-4表达最多。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淋巴结微累及的区分,认为当转移至淋巴结的肿瘤细胞少并且无间质反应时属于微累及或沉积,此种现象与微转移不同,并且认为其预后意义也不一样。淋巴结微转移对胃癌预后的影响亦存在争议,一些学者研究表明微转移对预后有影响,并建议存在淋巴结微转移的患者术后行辅助治疗[8],我们实验结果认为,在微转移灶周围并不都有间质反应(有间质反应的只有11.7%),大多数无间质反应,因此,我们认为不能将间质反应作为判定微转移存在与否的依据之一。

3.3 微转移与组织分型有相关性

在本研究中,观察到弥漫型胃癌的微转移率(38.9%)明显高于肠型(10.4%),P<0.01。Ⅱ期胃癌五年生存率有淋巴结微转移者明显低于无淋巴结微转移者(P<0.05)。淋巴结微转移常见于弥漫性胃癌,可能与弥漫性胃癌的癌细胞粘附性低,易脱离并具较强的侵袭性有关。这个结果支持以前的研究观点,那就是弥漫型胃癌趋向转移至淋巴结,肠型趋向转移至肝脏。随着癌肿向深部侵犯肌层和浆膜层时,微转移的发生大幅度提高,此结果与Cai等[9]的报道十分相似。提示对弥漫型胃癌患者应该更加重视准确病理分型、分期及术后治疗,对切除标本有必要常规检测淋巴结微转移状态。

3.4 单抗标记物CA72-4与胃癌淋巴结微转移

目前,公认及肯定的淋巴结微转移检测标记物多集中在不同分子量抗细胞角蛋白上,其中CK19(AE1/AE3)与其它抗体相比,是公认的高特异标记物。探索新的组织特异性标记物是本实验的目的之一。糖类抗原CA72-4是从乳腺癌肝转移灶中得到的一种与CEA、CA125、CA19-9和CA153均不同的肿瘤相关糖蛋白,分子量>100万道尔顿,属于粘蛋白类癌胚胎抗原,主要存在于胃、结肠、胰腺等肿瘤中。许多文献均证实CA72-4是胃癌术前血清检测特异性敏感指标之一,阳性可高达53.3%,并发现CA72-4与伴有淋巴组织浸润或淋巴转移的胃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但目前尚未见应用CA72-4单克隆抗体作为肿瘤淋巴结微转移敏感抗体的报道。我们从国外购买了TAG-72/CA72-4 Ab-3(CloneB72.3+CC49)单克隆抗体,用免疫组化法对65例胃癌患者385枚阴性淋巴结进行检测,发现有14例(21.5%)26枚(6.8%)淋巴结CA72-4阳性表达,与CK19抗体检测结果相似有较高的特异性与实用价值。EMA是一种上皮组织特异标记物,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中有协同提高表达作用,但实验中发现有较高假阳性结果,认为不适宜用于微转移研究。

3.5 淋巴结微转移研究的临床意义

(1)准确地进行疾病分期与预后的评价。恶性肿瘤细胞转移乃主要致死因素,有约22.2%经常规检查没有发现任何转移迹象的患者将于术后出现复发和转移,说明单靠原发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状况来评估患者的预后,将影响对相当数量患者的正确判断。许多作者都报道了胃癌患者存在淋巴结微转移,但在预后意义上存在争议。本研究结论,有淋巴结微转移的5年生存率为65.3%,与无微转移者的87.4%相比明显低,有助于准确临床病理分期、判断预后。

(2)对治疗的指导意义:由于淋巴结微转移率随肿瘤浸润深度而增高,且与胃癌预后有显著的负相关性。早期胃癌淋巴结清扫方式与术后肿瘤复发状况以及患者生存率有直接关系,Baba等[10]发现,行D2/3早期胃癌的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97.3%和95.4%,与此对应的行D1术式的5年、10年生存率则分别为90.1%和81.1%,两组资料差异有显著性(P<0.01);采取D1式术后胃癌复发的机率也高于采取D2/3术式者。在本研究却未显示相关,考虑一是病例数少,二是大多数患者已实施了D2/3手术根治。但我们支持Baba等[10]提出对于早、中期胃癌,只要条件许可就应适当地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以减少微转移淋巴结的遗留,从而降低术后复发率,提高5年生存率的观点。Michael[11]讨论了EUS-FNA和分子诊断在肺癌、胰腺癌和食管癌中的重要应用。对于胃癌患者术前经EUS-FNA穿刺可疑淋巴结,进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或可实现选择性保留胃切除和个体化缩小淋巴清扫,或行微创治疗。

3.6 单克隆抗体联检的意义:

本实验通过多株单克隆抗体联检使得胃癌患者常规H&E淋巴结分期移动率提高了18.4%。而应用一种或两种MoAb的重新分期率分别只有4.62%和3.08%。从这种意义上说明联检方法有助于微转移临床意义的统一。多株单抗检测淋巴结微转移方法在实际中应用简单、易行,若再结合术中淋巴染色、哨兵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等,有更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超声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第3篇

关键词:超声,胃癌淋巴结,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为2005年5月至2007年7月期间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癌并淋巴结转移病例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1.2岁,术前均常规做腹部超声检查。使用仪器为GE-Vivid 3,探头频率为3.5~5.0MHZ。根据手术中所见胃周淋巴结的大小及部位和病理诊断,与术前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照。

2 结果

本组40例胃癌并淋巴结转移全部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超声术前诊断25例,检出率为62.5%(25/40),特异性为100%。25例胃周淋巴结按大小分为直径≥1cm和<lcm两组比较其与超声检出率关系.如下:淋巴结直径≥1cm有20例,超声诊断与术后及病理一致为12例,检出率为60%,淋巴结直径<1cm有15例,超声诊断与术后及病理一致为5例,检出率为33.3%,淋巴结直径≥1cm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直径<1 cm组。

3 讨论

胃癌是常见的肿瘤之一,胃造影、胃镜检查主要对胃黏膜的观察,超声对软组织显示好,可实时观察,患者花费少,痛苦小,易于接受的特点,超声与胃镜检查相结合,为患者综合治疗方案拟定,手术清除范围的选择,预后判断提供可靠依据[1]。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术前分期,手术方式的选择和预后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超声对胃癌淋巴结转移具有诊断特异性。淋巴结转移主要包括贲门旁,胃上、下淋巴结,幽门上、下淋巴结,腹腔动脉干旁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大网膜淋巴结等[2]。正常胃周淋巴结直径仅1~2mm,且呈扁圆形,超声探测不易显示或分辩。胃癌发生淋巴结节转移时,受累的胃周淋巴结明显增大,在声像图上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可增大至1cm以上,内部多呈低回声(图1、图2)。分布在胃大、小弯的网膜缘及腹腔动脉、肝总动脉、脾动脉周围淋巴结,常呈串球状排列或相互融合成团块状。超声检查者应努力改善探查方法,提高胃周淋巴结的显示率。同时,必须注重对直径<lcm的胃周淋巴结的探测。因此超声检查是一项简单易行,具有很大的诊断价值,是目前影像学中方便而又可靠的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罗向红.雷成功.超声对胃癌的诊断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2003,32(2).

淋巴结微转移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 48例经临床查体、乳腺肿物穿刺细胞学检查以及乳房X线钼靶摄片检查确诊为乳腺癌, 术前10例经活检病理证实乳腺癌, 14例术中经病理检查证实;临床分期:T1-3N0M0, 其中, 44例T1期, 20例T2期, 8例T3期;手术方式:46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占63.9%;14例行乳腺癌根治术, 占19.4%;12例行乳腺癌区段切除联合腋窝淋巴结清除术, 占16.7%。

1.2 方法

首先对患者进行麻醉, 使用5 ml空针, 6号针头;将4 ml的1%亚甲蓝注射液注入患者原发肿瘤周围皮下组织;若患者术前或术中已进行活检, 则在残腔四周表面皮下组织内注射染料。4 min后, 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切开, 使用直钳将皮肤潜行游离皮瓣提起, 沿原发肿瘤部位外缘对脂肪结缔组织进行分离;若发现蓝染淋巴管, 则对淋巴管进行解剖, 直至蓝染淋巴结, 将其切除后, 进行标记, 记为SLN。然后, 按照常规疗法行乳腺癌保乳术或改良根治术。术后, 对SLN于手术清扫腋窝淋巴结进行常规检查。

1.3 观察指标

对SLNB的成功率、准确率、灵敏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以及特异度等进行观察。将美国Louisville大学评定的SLNB技术评价标准作为计算依据, 敏感度=真阳性/ (假阴性+真阳性) ×100%;准确度= (真阳性+真阴性) /总例数×100%;特异度=真阴性/ (假阳性+真阴性) ×100%;阳性预测值=真阳性/诊断为阳性×100%;阴性预测值=真阴性/诊断为阴性×100%。

2 结果

2.1 SLNB检出成功率

72例患者中, 共成功检出71例SLN, 检出成功率为98.6%。71例诊断为SLN患者中, 共检出141个SLN, 其中35例为1个SLN, 占49.3%;14例为2个SLN, 占19.7%;10例为3个SLN, 占14.1%;12例为4个SLN, 占16.9%;每例患者平均 (1.9±0.4) 个。大多数SLN主要位于胸大肌外侧缘外侧组淋巴结。72例患者中, 12例SLNB检测结果为阳性, 60例SLNB检测结果为阴性。病理结果证实, 12例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 60例腋窝淋巴结转移阴性 (表1) 。

2.2 SLNB对腋淋巴结转移情况的预测

灵敏度为91.7%, 特异度为98.3%, 准确度为97.2%, 阳性预测值为91.7%, 阴性预测值为98.3%。

3 讨论

乳腺癌为一种全身性、恶性疾病, 在患者发病早期, 会出现血型播散的情况。若出现远处转移, 则会给乳腺癌患者的预后质量产生较大影响;若发生淋巴结微转移, 则代表已发生远处转移。临床研究, 乳腺癌患者术后5年内, 30%的腋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会发生复发、转移, 最终导致病死, 可能受血液中存在微转移灶、淋巴结、骨髓等方面因素影响。因此, 需要早期发现淋巴结微转移。通过检测乳腺癌患者的转移情况, 能够准确预测乳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

SLN指的是在局部淋巴结内, 最先进行淋巴引流的淋巴结, 而且还是最先发生肿瘤转移的淋巴结。SLN是否发生转移, 能够对区域淋巴结状况进行预测。目前, 临床乳腺癌手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全腋窝淋巴结清除术, 但患者行全腋窝淋巴结切除术治疗后, 易出现上肢水肿、感觉障碍等术后并发症, 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对腋窝淋巴结无转移的患者, 采取全腋窝淋巴结切除术治疗, 只适宜运用于分期治疗中。对腋窝淋巴结是否出现转移进行诊断, 若仅采取触诊, 其误诊率约为25%。对乳腺癌患者采取术后病理检查, 腋窝淋巴结阳性率T1期在20.7%~23.8%, 腋窝淋巴结阳性率T2期在41.6%~44.0%;对腋窝淋巴结阴性患者进行体格检查, 术后病理结果显示阳性约为21.5%。

采取ALND治疗腋窝淋巴结阴性患者, 不仅不能获得确切疗效, 而且还会加剧患者痛苦。有研究表明[3], 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解剖学规律, 肿瘤发生转移时, 所经历的第一个淋巴结即为前哨淋巴结。理论上来说, 前哨淋巴结为阴性乳腺癌, 而腋窝淋巴结也为阴性, 这样能够避免采取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在全部病例中, 仅1.5%的患者会出现跳跃性转移。

首次报道SLNB为1977年, 后来γ探头示踪法和染料示踪法在乳腺癌诊断中得到运用;随后, SLNB在国际上广泛开展, 并取得较大进展。国外研究结果表明, 乳腺癌SLNB能够对区域淋巴结状态进行准确评估, 一定程度上能替代以往ALND, 能有效降低ALND的并发症。若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无转移, 只采取SLNB治疗, 在不降低分期准确性的基础上, 能够降低并发症, 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减少住院费用, 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治疗创伤较小, 不易导致术后并发症, 但是否能够将其作为行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患者的重要指标, 需要了解其准确性和可行性。SLNB的可行性与准确性, 使其能够对大多数乳腺癌患者进行淋巴分期。本研究发现, SLN检出成功率、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较理想。与山世岩等[4]研究结果一致。此外, SLNB准确性判断还要依据SLN的假阴性、假阳性发生率。检测结果主要将病理组织学作为参考标准, 假阳性发生率为0%;SLN假阴性结果会给治疗方案产生影响, 如导致治疗方案不正确, 并带来严重不良反应。李新[5]报道, 假阴性发生率在0.0%~11.9%, 而本研究中假阳性与假阴性例数各为1例, 阴性预测值与阳性预测值均在90%以上。乳腺癌SLNB适宜查体ALN阴性、原发肿瘤较小的乳腺癌患者, 即分期为T0~1、N0M0的患者, 要考虑以下禁忌证:乳腺内为多发病灶;患侧腋窝淋巴结已进行活检;患侧腋窝或乳腺接受过放疗;妊娠哺乳期的乳腺癌患者;乳腺原位癌;对示踪剂过敏的患者。

随着临床对乳腺癌SLNB研究的不断深入, SLN微转移检出率不断提高, SLNB将会逐渐代替以往的ALND, 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给无腋窝转移的乳腺癌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 运用亚甲蓝皮下注射染色法进行SLNB, 能够提高成功率, 并能准确预测腋窝淋巴结有无肿瘤转移情况。

摘要:目的 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 (SLNB) 预测腋窝淋巴结肿瘤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经体检证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 使用亚甲蓝皮下注射染色法对前哨淋巴结 (SLN) 进行定位, 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对SLNB的成功率、假阴性率、假阳性率、阳性符合率、准确度等进行计算。结果 SLN检出成功率为98.6%, 灵敏度为91.7%, 特异度为98.3%, 准确度为97.2%, 阳性预测值为91.7%, 阴性预测值为98.3%。结论 运用亚甲蓝皮下注射染色法进行SLNB, 能提高检出成功率, 并对腋窝淋巴结有无肿瘤转移情况进行准确预测。

关键词:腋窝淋巴结,前哨淋巴结活检,肿瘤转移

参考文献

[1]刘峰.乳腺癌腔镜下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实用医刊, 2014, 1 (20) :52-54.

[2]周美琪, 陈海龙, 胡跃, 等.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实践指南更新及展望[J].浙江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4, 43 (4) :381-387.

[3]曹迎明, 王殊, 郭嘉嘉, 等.吲哚菁绿联合美蓝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应用[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4, 29 (2) :119-122.

[4]山世岩, 屈翔, 张慧明, 等.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乳腺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 2014, 9 (3) :368-370.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超声特征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4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院住院手术治疗的乳腺癌伴腋窝淋巴结肿大的患者71例, 均为女性, 年龄29~72岁, 中位年龄49岁。超声检查腋窝肿大淋巴结100个, 经手术和病理证实49例72个淋巴结为乳腺癌转移, 22例28个淋巴结为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直径为0.5~6.5cm。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lips HDI 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仪, 探头频率为7.5~10MHz。采用直接扫查法, 记录腋窝淋巴结有无肿大及肿大淋巴结的大小、形态、有无融合、边界、内部回声以及有无钙化或液化、血流信号等特征。

1.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超声检查显示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的形态特征

(1) 72个转移性淋巴结中41个 (56.9%) 呈圆形或类圆形, 长径/短径<2;10个 (13.9%) 呈椭圆形, 长径/短径≥2;21个 (29.2%) 呈融合状; (2) 28个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中26个 (92.9%) 呈椭圆形, 长径/短径≥2;2个 (7.1%) 呈类圆形, 长径/短径<2。淋巴结散在分布, 无融合状。

2.2 超声检查显示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边界及内部回声特征

(1) 72个转移性淋巴结中63个 (87.5%) 边界不清, 9个 (12.5%) 边界清。61个 (84.7%) 内部呈不均匀低回声, 无正常淋巴结门线状高回声, 11个 (15.3%) 内部呈均匀低回声, 可见淋巴结门结构, 40个 (55.6%) 淋巴结内见细小钙化灶, 12个 (16.7%) 淋巴结内见液化; (2) 28个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中22个 (78.6%) 边界清晰, 6个 (21.4%) 边界不清。26个 (92.9%) 内部呈均匀低回声, 可见正常淋巴结门线状高回声, 2个 (7.14%) 内部回声不均, 淋巴结门结构不清, 所有非转移性淋巴结内均未见钙化或液化征。

2.3 淋巴结内部血供特点

72个转移性淋巴结中50个有彩色多普勒超声记录, 内部无血流信号或血液信号稀少8个 (16%) , 血流信号丰富42个 (84%) 。28个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中25个有彩色多普勒超声记录, 内部血供稀少或无血供23个 (92%) , 血供丰富2个 (8%) 。

2.4 转移性淋巴结的表现

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比较, 转移性淋巴结多表现为长径/短径<2, 边界不清, 内部回声不均匀及内部血供丰富, 此外转移性淋巴结也更多表现为融合状、内部见细小钙化或液化, 见表1。

注:与反应性增生组比较, *P<0.05;与反应性增生组比较, #P<0.01。

2.5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病理类型

本组71例乳腺癌中49例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 病理类型分别为乳头状癌35例 (71.4%) , 髓样癌7例 (14.3%) , 粘液腺癌3例 (6.1%) , 其他癌4例 (8.1%) 。

3 讨论

乳腺癌的最主要转移方式为淋巴转移, 而首发转移部位为腋窝淋巴结。腋窝淋巴结清扫是乳腺癌手术的常规术式, 其目的是清除转移的淋巴结, 确定分期, 估计预后, 决定术后的综合治疗方案。但其易造成上肢淋巴水肿, 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这是目前乳腺癌治疗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若能在术前较准确地提供腋窝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一部分病人将免于行腋窝淋巴结清扫, 必将大大提高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 有些病人甚至可行保乳手术。对乳腺癌患者行常规的腋窝淋巴结清扫的观点越来越为学者们所摒弃, 它只会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而不能提高生存率[1]。近年来部分医院开展了乳腺癌的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 但普及程度不高, 而超声检查为乳腺癌患者的腋窝淋巴结术前定性提供了另一种选择。有报道称超声检查结合前哨淋巴结活检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检测的准确性[2]。乳腺癌病理分型中以浸润性特殊癌居多, 且II期以上乳腺癌约75%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3], 本组资料也显示乳腺癌中以浸润性特殊癌 (乳头状癌、髓样癌) 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最多, 占85.7%。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 超声不仅能检出腋窝淋巴结有无肿大, 而且能判断肿大淋巴结的良恶性及对恶性淋巴结术前准确定位[4,5], 术前超声检查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作用和价值日益重要。

本组资料显示, 大多数乳腺癌患者 (41/72, 56.9%) 腋窝转移性淋巴结呈圆形或类圆形, 长径/短径<2, 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近[6]。本研究还发现乳腺癌腋窝转移性淋巴结有部分呈融合状的淋巴结是诊断乳腺癌颈部淋巴结有无转移的重要特征之一。

乳腺癌腋窝转移性淋巴结多显示为边界不清晰 (63个, 87.5%) , 内部回声不均 (61个, 84.7%) , 淋巴结门结构不清;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多显示为边界清晰 (22个, 78.6%) , 内部回声均匀 (26个, 92.9%) , 可见正常淋巴结门线状高回声结构。多数 (42/50, 84.0%) 转移性淋巴结内可检出丰富血流信号, 大多数 (23/25, 92%) 非转移性淋巴结内血液信号稀少或无血流信号。但边界是否清晰、内部回声均匀与否、内部血液信号的多少似乎不能成为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因为非转移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间声像图存在交叉现象, 如部分非转移性淋巴结也可显示为边界不清晰, 内部回声不均, 血流信号丰富, 而部分转移性淋巴结也可显示为边界清晰, 内部回声均匀, 血流信号稀少或无血流信号。一个需要注意的现象是本组资料中转移性淋巴结内含细小钙化灶的较多见 (40/72, 55.6%) , 一部分病例淋巴结内见液化 (12/72, 16.7%) , 而非转移性淋巴结内全部未见钙化或液化, 细小钙化及液化灶的发现在转移性及非转移性淋巴结中差异显著性。细小钙化基本可以反映病理所见的砂粒体, 后者对恶性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 液化是组织坏死的结果。腋窝淋巴结内见细小钙化或液化高度提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

根据文献报道和本组资料结果,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需要多个指标综合判断[6,7], 如乳腺内检出肿块及腋窝淋巴结肿大, 肿大的淋巴结声像图显示为圆形或类圆形, 长径/短径<2, 边界不清晰、内部回声不均、淋巴结门结构不清、血流信号丰富、特别是见到融合状淋巴结或淋巴结内见细小钙化或液化时, 可基本判断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超声特征。方法:对71例乳腺癌患者100个腋窝肿大淋巴结进行检查, 并记录其超声特征。结果:71例患者100个腋窝肿大淋巴结中病理证实72个为转移性淋巴结, 28个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超声检查显示: (1) 多数转移性淋巴结边界不清 (63/72, 87.5%) 和内部回声不均 (61/72, 84.7%) , 其中淋巴结内见细小钙化灶40个 (55.6%) , 淋巴结内见液化12个 (16.7%) ; (2) 转移性淋巴结中41个 (56.9%) 呈圆形, 31个 (43.1%) 呈融合状不规则形; (3) 大多数转移性淋巴结表现为血供丰富 (42/50, 84%) 。结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特异性超声征象, 多重指标综合判断可提高超声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

关键词:乳腺肿瘤,肿瘤转移,淋巴结,超声检查

参考文献

[1]郭仁?.乳腺癌外科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78.

[2]陆旭, 李波, 华彬, 等.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意义研究 (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26 (11) :860-861.

[3]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 (M)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836.

[4]刘平惠, 李斌.术前彩超在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 (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06, 28 (4) :489-491.

[5] Kouvaraki MA, Fomage BD.Role of preoperative ultrasonographyin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J) .Sur-gery, 2005, 136 (6) :930-932.

[6]燕山.浅表淋巴结的超声诊断 (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0, 16 (3) :230-233.

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研究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89例患者来自常德第一人民医院2004年1月至2005年11月妇科病房行卵巢癌根治术并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N)和盆腔淋巴结(PLN)清除术患者,就诊前未经任何治疗。年龄21~75岁(平均56.7岁)。临床分期按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卵巢组织学分类法,其中Ⅰ期(p T1)52例,Ⅱ期(p T2)11例,Ⅲ期(p T3)20例,Ⅳ期(M1)6例。

1.2 统计学方法

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总例数为23例(25.8%)。按临床分期,Ⅰ期转移3例(5.8%),Ⅱ期转移3例(27.3%),Ⅲ期转移12例(60%),Ⅳ期转移5例(83.3%)。临床分期与淋巴结转移率间存在相关(P<0.01)。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N)和盆腔淋巴结(PLN)转移率分别为Ⅰ期3例(5.8%)和0;Ⅱ期3例(23.1%)和1例(9.1%);Ⅲ期10例(50%)和7例(35%);Ⅳ期4例(66.7%)和3例(50%)。PLN转移与PAN转移存在显著相关(P<0.01),见表1。

2.2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分布

89例患者中23例(25.8%)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2例仅有PAN转移,3例仅有PLN转移,8例均有PAN和PLN转移。PAN是发生转移最多的部位:左侧PAN15例(16.9%),右侧13例(14.6%)。转移至髂总淋巴结为8例(9%)、髂外淋巴结7例(7.9%)、腹股沟浅淋巴结6例(6.7%)、闭孔淋巴结5例(5.6%)。

3 讨论

卵巢癌淋巴结转移途经主要有3条途经[2,3]:(1)沿卵巢血管上行注入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或腰淋巴结;(2)沿阔韧带下行注入髂内、髂外、髂间或髂总淋巴结,不论上行路线是否受阻实际上两条途经常同时存在,这可以解释临床上卵巢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机会几乎相等;(3)极少数沿圆韧带注入髂外尾部和腹股沟淋巴结。目前对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较为关注,因为这组淋巴结不仅是卵巢癌淋巴结转移的主要部位,及早了解该组淋巴结的情况对于疾病分期意义亦极大[3,4]。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总例数为23例(25.8%)。按临床分期,Ⅰ期转移3例(5.8%),Ⅱ期转移3例(27.3%),Ⅲ期转移12例(60%),Ⅳ期转移5例(83.3%)。临床分期与淋巴结转移率间存在相关(P<0.01),与文献报道一致,且有研究认为即使为ⅠA期的患者腹膜后淋巴结切除亦有必要[5,6]。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N)和盆腔淋巴结(PLN)转移率分别为Ⅰ期3例(5.8%)和0;Ⅱ期3例(23.1%)和1例(9.1%);Ⅲ期10例(50%)和7例(35%);Ⅳ期4例(66.7%)和3例(50%)。PLN转移与PAN转移存在显著相关(P<0.01)。23例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中,12例仅有PAN转移,3例仅有PLN转移,8例均有PAN和PLN转移。PAN是发生转移最多的部位:肠系膜下动脉以上PAN15例(16.9%),肠系膜下动脉以下13例(14.6%)。转移至髂总淋巴结为8例(9%)、髂外淋巴结7例(7.9%)、腹股沟浅淋巴结6例(6.7%)、闭孔淋巴结5例(5.6%)。我们分析淋巴结转移途径有3条:(1)沿骨盆漏斗韧带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2)为阔韧带转移至髂内、髂外、闭孔淋巴结;(3)经圆韧带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而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临床分期Ⅰ期中淋巴结转移为3例,均为PAN转移,故认为PAN是卵巢癌转移的一级淋巴结。淋巴结最常见的转移途径可能是沿着卵巢血管到达PAN。PLN转移与PAN转移有关。PLN转移的大部分病例同时伴有PAN转移。因此推测PLN转移途径可能是癌细胞转移到PAN后发生逆行性转移或通过阔韧带、圆韧带内的淋巴管转移至PLN。

总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有关,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为卵巢癌淋巴结转移最多的部位,淋巴结清扫既可以切除已转移或可能发生转移的淋巴结;又可以进行手术分期,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因此,早期对腹膜后淋巴结切除尤其是PAN的切除极有必要。

摘要:目的 研究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及影响因素。方法 我们研究了89例行卵巢癌根治术并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N)和盆腔淋巴结(PLN)清除术的卵巢癌患者。结果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总例数为23例(25.8%)。按临床分期,Ⅰ期转移3例(5.8%),Ⅱ期转移3例(27.3%),Ⅲ期转移12例(60%),Ⅳ期转移5例(83.3%)。临床分期与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率间存在相关(P<0.01)。PAN和PLN转移率分别为Ⅰ期3例(5.8%)和0;Ⅱ期3例(23.1%)和1例(9.1%);Ⅲ期10例(50%)和7例(35%);Ⅳ期4例(66.7%)和3例(50%)。PLN转移与PAN转移存在显著相关(P<0.01)。23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中,12例仅有PAN转移,3例仅有PLN转移,8例均有PAN和PLN转移。PAN是发生转移最多的部位:肠系膜下动脉以上15例(16.9%),肠系膜下动脉以下13例(14.6%)。转移至髂总淋巴结为8例(9%)、髂外淋巴结7例(7.9%)、腹股沟浅淋巴结6例(6.7%)、闭孔淋巴结5例(5.6%)。结论 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率包括PAN与PLN与临床分期有关,PAN是卵巢癌淋巴结转移的一级淋巴结,PLN转移与PAN转移有关。

关键词:卵巢癌,淋巴结转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盆腔淋巴结

参考文献

[1]Morice P,Joulie F,Camatte S,et al.Lymph node involvement in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analysis of276pelvic and paraaortic lymphadenectomies and surgical implications[J].J Am Coll Surg,2003,197(2):198-205.

[2]曹泽毅.妇科肿瘤学[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32-837.

[3]张惜阴.临床妇科肿瘤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160.

[4]Negishi H,Takeda M,Fujimoto T,et al.Lymphatic mapping and sentinel node identification as related to the primary sites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early stage ovarian cancer[J].Gynecol Oncol,2004,94(1):161-166.

[5]Takeshima N,Hirai Y,Umayahara K,et al.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ovarian cancer:difference between serous and non-serous primary tumors[J].Gynecol Oncol,2005,99(2):427-431.

淋巴结微转移 第7篇

关键词:胃癌,腹腔淋巴结转移,三维适形放疗,SOX化疗

为了探究胃癌术后腹腔淋巴结转移放疗的疗效,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52例胃癌术后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术后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5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男16例,女10例,年龄31~79(49.5±7.4)岁;观察组:男16例,女10例,年龄35~76(48.2±6.3)岁。所有患者在放疗治疗之前都进行了全胃切除或胃大部切除。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单纯的SOX(替吉奥+奥沙利铂)化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步实施三维适形放疗方案,具体如下:

1.2.1 放疗方法:

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在放疗之前嘱患者处于平静呼吸的状态,利用CT技术进行模拟定位,然后在治疗体位的基础上,利用螺旋CT对患者进行进行下行扫描和增强扫描,扫描层厚需要达到5mm,气管分叉至第5腰椎的下缘是整个扫描的范围。将扫描的图像经过互联网传至放射治疗计划系统,然后分别利用CT技术进行3D重建以及图像融合,得出结果之后需要由放射科医师、影像科医师以及物理师共同进行观察,在CT上将靶区勾出来,将边界外放1~2cm,保证周边的重要器官处在可以耐受的范围之内,避免对其他的部位造成损伤。患者化放疗采用6MAVX线(Varian直线加速器),放疗时的剂量为2.0Gy/次,每天一次,每周5次,总剂量40~60Gy。

1.2.2 化疗方法:

本次采用的化疗方案为SOX(替吉奥+奥沙利铂)化疗方案。在化疗的第1天,给予患者奥沙利铂85mg/m2滴注2h,每3周使用一次。替吉奥40mg口服,每天2次,在连续口服2周之后需要停1周,3周重复一次,共化疗2个周期。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的近期效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6.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

2组患者在治疗之后均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但在经过对症处理之后均得到了有效的缓解,2组患者在不良反应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不断变化,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逐渐提高,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恶性肿瘤当中占据第三位,发病率非常高[1,2]。由于胃癌在发病初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因此一旦发现一般都属于胃癌晚期,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通过手术治疗已经很难将肿瘤细胞全部清除干净,手术之后容易复发,出现腹腔淋巴结转移,并且一旦复发就失去了再次手术的机会。为了尽可能的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需要对患者采用综合的方式进行治疗[3,4]。化疗和放疗都是治疗胃癌术后腹腔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手段,在化疗的同时进行放疗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更好的控制病情的发展,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限[5,6]。

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了76.9%,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50.0%(P<0.05)。说明对胃癌术后腹腔淋巴转移患者采用放疗治疗手段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有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限。2组患者在治疗之后的都表现出了一些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但是在经过对症处理之后都得到了有效的缓解,2组患者在不良反应方面的对比无明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采用放疗治疗手段不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采用放疗治疗手段对胃癌术后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忙尼沙汗·阿不都拉,玛依努尔·艾力,肖雷,等.三维适形放疗联合XELOX方案治疗胃癌术后腹腔淋巴结转移的疗效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5):1111-1114.

[2]Lee T,Tanaka H,Ohira M,et al.Clinical impact of the extent of lymph node micrometastasis in undifferentiated-type early gastric cancer.Oncology,2014,86(4):244-252.

[3]李桂英.三维适形放疗同步XELOX方案化疗治疗胃癌术后腹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17):17-20.

[4]雷冰心,关格格,周福祥,等.胃癌术后放化疗后失败模式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6(4):554-557,591.

[5]Yano K,Nimura H,Mitsumori N,et al.The efficiency of micrometastasis by sentinel node navigation surgery using indocyanine green and infrared ray laparoscopy system for gastric cancer.Gastric Cancer,2012,15(3):287-291.

上一篇:建设项目治理下一篇:VMI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