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美

2024-06-25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美(精选12篇)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美 第1篇

一、科学规范, 美在简明精确

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是一门学问, 更是一项技术, 它是教师职业素质和教育水平最直接的体现, 直接决定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果。”语文就是语言的艺术, 优秀语文教师简约精美的课堂语言,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课堂语言的第一要求就是科学规范, 讲求简明精确之美。

语文是一门学科, 语文知识的传授必须科学正确, 课堂教学用语要科学规范。初中阶段, 由于中考的杠杆作用, 对于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有相当高的要求。比如同样是“比喻”这种说法, 记叙文中表述为“比喻”的“修辞手法”, 说明文中称作“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议论文中则叫做“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类似这种不同文体的语文术语, 教师首先要科学规范地表达, 才能形成正确的导向, 便于学生积累文体知识, 提升语文素养。再如, 何谓“表现手法”, 何谓“表达方式”, 何谓“表达技巧”, 它们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 均需要教师用科学规范的语言表述清楚。

常听到升入高中的孩子发牢骚, 说初中时好多字词都读错了, 因为老师就是这样读的, 还呼吁初中语文教师素质的提高。例如, 很多教师将“气氛”的“氛”读成fèn, 将“呱呱坠地”的“呱”读成guā, 将“玫瑰”的“瑰”读成guì。文言词语中也有许多误读的情况, 比如“此中人语云”中“语”字应该读成yù, 因为此处的“语”已经动词化了, 类似的还有“衣”“雨”“王”等, 作动词时往往要“破读”念做第四声, 等等。语文课堂里, 最起码的“听说读写”活动都需要教师用规范精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起好引领示范作用。因此, 语文教师如能说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 拥有丰厚扎实的语文功底和素养, 这无疑是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有力推进器。

“简约精美”是课堂语言的最高境界, 但“万丈高楼平地起”, 课堂语言的示范功能、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必须要以语言的科学严谨、简明精确为前提。只有先“讲对”, 才能“讲好”“讲美”, 唯有这样, 才能谈及语文课堂的逻辑性与艺术性。

二、干净利落, 美在简洁精练

莎士比亚说:“简洁的语言是智慧的灵魂, 冗长的语言则是肤浅的藻饰。”而目前充盈语文课堂的是“口头禅”的泛滥、“复读机”的密布, 用语机械化、随意化、低效化现象普遍存在。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的课堂语言氛围之下, 势必导致学习兴趣的丧失、学习效率的降低和学习成绩的倒退。

笔者清晰地记得自己刚刚走上工作岗位, 接到一节市级公开课的任务。师傅殷殷嘱托:“课堂上的每句话都要尽可能精心准备好, 不说错误的话, 不说无关的话, 不说多余的话。”于是, 笔者就在空荡荡的教室里对着桌凳上课, 一字一句地斟酌推敲。现在想来, 虽然有些可笑, 但对于年轻教师锤炼、驾驭课堂语言的确有着很好的规范作用。笔者也曾经听过一节数学课, 非常惊诧于数学课堂教学思路的简洁明晰, 对这位教师要言不烦、干净利落的语言风格留下深刻印象。一节课, 虽然是数学原理定律的枯燥内容, 却有着行云流水、字字珠玑的娓娓动听, 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老子云:“少则智, 多则惑。”很多教师喜欢听大师的课, 因为总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于漪老师教授《晋祠》, 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我们伟大祖国历史悠久, 山川锦绣, 名胜古迹星罗棋布, 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稍作停顿, 部分学生呼应道:“首屈一指。”于老师又接下去:“首屈一指。现在请每位同学就你所知道的名胜古迹说一处, 要求:1.说清楚;2.语速适宜。我就不一个一个叫名字了, 请挨着次序讲下去。你先说 (示意第一排第一位学生)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开场白。于老师语言典范, 精简扼要, 不拖泥带水, 给人典雅凝练之感。由于她使用了一系列四字词语, 高度概括, 节奏明快, 言简义丰。学生不仅获得了丰富的语言信息, 而且培养了热爱祖国的自豪感。中间一个简单的停顿, 不着痕迹, 却是与学生的心意相通、心灵交汇, 师生之间第一次碰撞就如此和谐, 这为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温馨美好的基调。对学生的指令要求, 于老师要言不烦, 清楚明确, 不重复, 不补充, 既有鼓励, 又有分寸。在于老师的引领下, 全班40多位学生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发表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独到看法。于老师教学之成功, 学科内涵和教学价值体现之充分, 令人叹为观止。

大道至简, 真水无香。简约之美就美在本色之美, 剔除繁文缛节, 重复低效, 留下的就是本真和精华。简洁的导入, 明确的提问, 适时的启发, 精心的留白, 巧妙的过渡, 中肯的点评, 精当的总结。不贪多, 不求“现”, 讲究“炼字”“炼句”“炼意”, 朴素简洁的外表下是表意丰富的思想内涵, 言简意赅的背后是内容的充沛丰盈, 简约精美的课堂语言, 展现的是本色语文的丰满境界。

三、追求细节, 美在简约精致

语言的简约当然不是简单粗糙、肤浅幼稚, 也不是空洞寡味、语露意直, 而应该像苏轼所说的“字则期少, 意则期多”, 尽管寥寥数字, 用语简洁却能扣住细节, 精心挖掘则内涵丰厚、意味深长。

有个故事叙述欧阳修一次与同僚出游, 看见一匹奔驰的快马踏死一只狗。欧公建议大家试着记叙这件事。一位同僚说:“有犬卧于通衢 (通衢, “大路”的意思) , 逸马 (逸马, “奔马”之义) 蹄而杀之。”欧公开玩笑说:“使子修史, 万卷亦不够。”别人向他请教, 他说:“逸马杀犬于道。”大街上一匹奔马踏死一只狗, 其场面之紧张、震撼、血腥, 足以成就洋洋洒洒数千言文字, 同僚十二字概述可谓精简, 而欧阳修仅六个字即交代清楚事发地点、双方、缘起及结局, 同时“逸”和“杀”二字力透纸背, 感染力强, 带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课堂语言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简约精致, 实在是语言精工细腻的完美追求, 每个字、每句话无不显现出不见繁复不见锋芒不见矜持的自然, 所谓谦逊、朴素、宁静致远和浑然天成的登峰造极, 就是来形容这种精美简约语言的最高境界。

《学记》有言:“善教者, 使人继其声。善教者, 使人继其志。其言也, 约而达, 微而臧, 罕譬而喻, 可谓继志矣。”名师的课堂语言“大音希声”“大象希形”“大巧若拙”, 听来却让人拍案叫绝、回味不已。

李卫东老师的一节《对象与目的》的作文课, 在学生谈及“写作的语气适合读者对象吗”这一问题时, 李老师这样释疑:“好, 这一问题很具体。我们来探讨一下, 写作的时候采取什么视角呢?是仰视, 俯视, 还是平视?怎么处理与读者之间的关系?高高在上, 盛气凌人, 还是平等的、平易近人的?是与读者面对面展开交流的感觉, 还是仰视使读者能俯察一切?”这番话没有直接播报答案, 没有刻意拔高难度, 只是通过三组选择问, 构成设问, 形成排比, 一气呵成, 发人深省, 让学生在静默中思考、比较、辨别、判断。答案自然不言而喻, 学生却得到了内化提升能力的训练, 受益匪浅。

黄厚江老师推崇本色语文, 杨九俊局长评价他的本色语文, 引用《论语》中的句子“素以为绚兮”, 认为本色语文体现在这四个词上:朴质、厚重、自然、精致。我以为这也是黄老师课堂语言的特色, 或平白如话, 或旁征博引, 或文采斐然, 或幽默犀利, 这一切都回归至“绘事后素”, 所有的描绘、雕琢都要以“素”为底色, 体现真实、真切、真情、真心。“你可以走得很远, 但必须从这点出发”, 简约精美的课堂语言是精而不陋, 美而不腻, 始于简约, 又终于简约。

名师的教学语言固然永远值得我们品味咂摸,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名师简约精美语言风格的形成, 与他们丰富而深沉的文化素养分不开, 凝聚着他们长期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智慧。

花开心中,感受语文教学的语言美 第2篇

一直很欣赏一句诗:“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也一直很羡慕那种有一身书卷之气的文人,他们言谈举止之间散发的读书人高雅的气质,或脱俗,或大方,或洒脱,仿若从唐诗宋词的诗境中走出,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去靠近,去触摸,去仰望和膜拜。今日有幸再次倾听王崧舟老师的课堂,毫无意外地,再一次让我感受到如水墨大师般的大家风范,点墨挥笔间行云流水,一幅一幅渲染开来。于是,我沉沦在了这一抹夕阳的温暖和感动里,仿佛置身房间的一隅,我聆听着《长亭送别》的轻音乐,任凭思绪游荡于六合之际,品味和咀嚼着不知是我自己还是主人公英子的,淡淡忧愁和悲伤······

我自认为不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因为我习惯于将自我放逐在一个空白安静的环境中,在如此复杂的社会,我更安于放空自我,清空思维,而疲于参与他人的生活与世界。而在王老师的课堂海洋里,他用朴实的语言将故事娓娓道来,让我豁地真切感受到王国维先生为何发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感慨了,也头一次,让我产生了迫不及待想去触摸语言,深入文本,解读作者的强烈欲望,我俨然成了一个追星族,迫切想要去了解作者,了解她所有的作品,了解她的一切一切。我想,这也就是王崧舟老师课堂的魅力吧,真正地“走入课堂,又走出课堂”。而语文教学的真谛也在此,能让阅读者的心灵旅程走得很远很远······

相较于传统语文教学的刻板和乏味,王老师的课堂打破了这一模式,他用他抑扬顿挫的语调,富有磁性的声音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我们带入了主人公英子的世界。他自己更像一位水墨画师,只是寥寥数笔,只言片语,向我们展示作者英子世界的一角,层层渲染之后,我们就在英子的画里沉沦探寻,感同身受,却又无法自拔。小说主要讲述作者幼时参加毕业典礼的事情,在教学开头王老师点明小说要素以传统教学为主,而后王崧舟老师话锋一转,开始抽丝剥茧,先将父亲与“我”的三两事层层剥离开来,分段解读,看似脱离文本,却也是设计精妙之处。而在这三次回忆父亲的事件里,王老师用变化有序的声调,柔和温暖的声音,精妙的语言感染着学生,将孩子们变成了一个个小英子,身临其境去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不由自主说出自己的心声,他不断地重复对孩子的评价,既是对学生的肯定,也是作为自己的课堂环节的过渡,通过抓住关键词理解关键句,王老师不露山水,并未直接呈现刻画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而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孩子们独立探索并反复品味诵读一句又一句的细节、语言和动作描写,一次一次的“煮文”,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一位集慈爱和严厉于一身的伟大父亲形象,也让我们感受到来自文本中父亲满满的,深深的爱。三次的叮嘱和告白,看似简单简短,实则精悍有力,父亲的言传身教使主人公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恰如其分地可以在每个片段教学的末尾画龙点睛,点明课题:爸爸的花儿落了。而后引人深思:爸爸的花儿真的落了吗?最令人惊奇的是,最后王老师将这些事件添入文本,揭示了小说创作的最大秘密——插叙,回归知识能力的传授:插叙叙事自由,精神独立,有利于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正在这时,老师乘胜追击,分享了许多同学独立自主完成的小说插叙的创作。一堂课就在《送别》的音乐中结束,继而留下的是爸爸那句有力的话:“英子,不要怕,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硬着头皮,就闯过去了······”勇气、严格。爸爸的花儿开在英子的心中,也开在我们的心中,王老师温柔有力的语言魅力,更开在所有老师的心中······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美 第3篇

【关键词】语言美;语文教师;课堂教学

何谓语言美?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而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比其他科目的教师更要注意课堂语言的使用。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具有多种美感。下面我想结合自己多年上语文课的一些经验、体会,谈几点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语言美,美在含蓄

语文课,不同于其他课程话语明确、精准,相对而言,语文课的语言要来得含蓄得多、委婉得多。很多时候讲究含蓄。比如,语文课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多用与学生谈话式、对话式、提问式、探讨式等上课。在谈话、对话、提问、探讨当中循循善诱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民主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开启智慧。学后,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上杜甫的《石壕吏》时,如果这样问学生:“老妇人对差役说了些什么?”学生只好复述课文,思考的价值就不大。如果我们把问题稍微变动一下“老妇人为什么对差役说这一席话?”味道就不同了。后面的问语给了学生思考的余地,学生就会想到一连串的问题:老妇人说了什么?她说三个儿子的目的是什么?说出孙子和媳妇的用意又是什么?不说出老翁的原因是什么?老妇人苦苦哀求无效,最后向差役提出了什么要求?老妇人为什么要提出自己应征的要求?问题思考清楚了,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深刻理解到:老妇人一家的遭遇是悲惨的,老妇人被征,只能说明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这样提问,抓住了全诗的主旨,体现了诗人的构思意图。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就能理解到诗人写此诗时痛切而又委婉的含意,与作者产生共鸣。

面对早恋的学生时,做班主任的就不能直言直语、露骨地去批评学生。如果此时你非常露骨地、毫无顾忌地去指责他们,甚至报告家长去严惩,那么,很有可能适得其反,以致产生对立,后果更糟。如果我们老师在感情上理智些,在话语上含蓄些,我想会有效果的。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多多地想办法灵活处理。如有一次,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找几个未熟的酸酸果,分别给他们吃,分别问味道如何?他们此时往往都是酸弯了腰状,嘴里直说“酸、酸……”“你们的事,就是这酸酸果!”他们基本上都呈猛然、愕然、愧然状,酸果僵在嘴边……此时,我再乘机动情地晓之以理,他们果真将感情暂束之高阁,学习成绩又上升了。

二、语言美,美在幽默

我个人认为,幽默是语文老师的素质,优秀的语文老师无不具有幽默的语言、幽默的品质。相对而言,现代的学生是不太喜欢一本正经的老师,他们倒乐意接近幽默的老师。因为幽默给人平易、给人轻松、给人开心、更给人智慧。当年,幽默的钱玄同教授在北师大讲传统音韵学,讲到“开口音”与“闭口音”的区别时,一学生请他举一个例子。他说——北京有一位京韵大鼓女艺人。形象俊美,特别是一口洁白而又整齐的牙齿,使人注目。女艺人曾因一次事故,掉了两颗门牙,应邀赴宴陪酒时,坐在宾客中很不自在,尽量避免开口,万不得已,有人问话才答话。她一概用“闭口音”,避免“开口音”,这样就可以遮丑了,如这样 的对话:

“贵姓?”“姓伍。”“多大年纪?”“十五。”“家住哪里?”“保安府。”“干什么工作?”“唱大鼓。”以上的答话,都是用“闭口音”,可以不露牙齿。等到这位女艺人牙齿修好了,再与人交谈时,她又全部改用“开口音”,于是对答又改成了:

“贵姓?”“姓李。”“多大年纪?”“十七。”“家住哪里?”“城西。”“干什么工作?”“唱戏。”——学生听了都捧腹大笑。笑后牢牢掌握了知识。

有时,幽默不仅体现在语言上,我觉得我们语文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上课时的很多动作,无不能体现幽默。事实上也是,形体语言的幽默,有时更加幽默。

三、语言美,美在抑扬顿挫

我们语文老师上课绝对不能用一个音调上到底,这样很容易使学生觉得寡淡无味,甚至昏昏欲睡。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语调,效果会明显地不同。

讲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作者或化听觉为视觉,或融听觉、视觉于一体。老师抑扬顿挫,学生亦顿挫抑扬。讲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们教师一定要带着极为浓烈的、饱满的深情低回、动情地读教“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极便于我们老师发挥抑扬顿挫地读诵的教法,这一课文我认为完全可以花50%的功夫去抑扬顿挫地读诵、读背,边读边揣摩诗的美妙的意境,把自己也融入到作者的感情中去涵咏、体会。

四、语言美,美在抓住重点

语文课,也应该切忌套话、大话、空话、废话。不要惟恐学生听不懂地对全文的每个词、每个句子都讲,面面俱到、平均使力,这样既不可能讲清课文,学生听起来也觉得烦琐,不得要领,不能得到应有的美的欣赏。

上《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作者魏巍为了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之恨、打击敌人之狠,用了一系列动词,讲授时就必须抓住。像“猛插”、“切断”、“赶”、“占领”、“阻住”、“高喊”、“打”、“摔”、“扑去”、“抱住”、“掐住”、“紧握”、“衔”等等。紧紧扣住课文,将这些动词讲深、讲透,志愿军战士对敌人之恨也就很好地揭示出来了。这样抓住了重点剖析,学生被强烈地感染,觉得过瘾,有亲临其境之感,也就自然而然地与志愿军战士产生共鸣——恨敌人,这也是一种美的感受。

美的教学语言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色钥匙,每位语文教师都应不断锤炼自身的教学语言,提升自己的语言艺术,巧妙地运用好这把钥匙。

参考文献:

[1]张鹄,文学语言艺术[M],南方出版社,1999.10第1版

[2]张楚廷,教学细则一百讲[M],湖南师大出版,1999.4第1版

[3]蔡高才、袁光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M],湖南师大出版社,1999.5第1版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美”浅谈 第4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堂教学,语言美

语言是一座桥, 沟通彼此。而美的语言更如一座掩映于花木中造型别致的桥, 不但易于沟通, 更能给人以享受, 忘却旅途的劳顿, 而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需要的就是这样一座用美的语言架起的桥。那么,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美有怎样的含义呢?

一、美在规范准确

教学中, 教师的语言必须是全国通行的、规范的普通话, 并教给学生规范的普通话。同时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普通话做规范的要求, 使学生长大之后不至于为语音的不标准而烦恼。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所谓的“南腔北调”, 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

教师语言的准确还体现在对某一意思的表达必须准确、简洁, 不支支吾吾, 语焉不详;不模棱两可, 含糊其辞;不佶屈聱牙, 晦涩难懂。而应该明白流畅, 让每一个学生准确接收到教师发出的信息。

二、美在形象生动

语文课中有时一个例子、一句比喻就能使学生的理解变得更具体、更深刻。

梁实秋先生在回忆起他的国文老师时, 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教他, 在说理说到难缠处, 不妨来一个比喻, 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语言生动形象, 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 深奥的讲得浅显, 枯燥的变得风趣。有人说把特级教师于漪先生一堂课的语言记录下来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她讲朱自清先生的《春》时, 用这样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 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所以古往今来, 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 绘声绘色, 有景有情, 使教学语言格外的形象和精彩。想一想, 做她的学生每节课都如沐春风, 该是一种怎样的享受, 几年熏陶、感染下来又是怎样丰厚的收获。

三、美在幽默有趣

这里的趣更多的应是一种理趣, 既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事物事理, 又能耐得住学生的回味咀嚼。语文老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 按照教学需要把它们引入课堂, 调动自如, 以塑造形象, 创造气氛, 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 迅速理解和记忆学到的知识。

至于幽默则必须讲究含蓄的蕴藉, 恰到好处。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情绪, 更好地投入学习以活跃思维为目标。不做粗俗、哗众取宠式的幽默或挖苦式的“趣语”, 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同样, 过多的打趣也会因影响了知识的传授而引起学生反感。所以, 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运用中还要注意一个“度”。

四、美在情感丰富

一个人说话的情绪, 很容易感染听众, 同理, 教师的课堂语言情绪同样会影响学生。所以, 教师上课时, 一定要注意调节说话时的情绪。或兴高采烈, 或怒发冲冠, 或侃侃而谈, 或娓娓道来, 或慷慨激昂, 或泣不成声, 全得依据课文内容来调节。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不仅是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 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 能够成功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控制课堂气氛, 激活思辨的火花, 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迸发。教师要用自己的情绪去激发学生的听课情绪, 引导学生的灵魂沉浸于字里行间, 流连于墨韵书香, 使之思想感情的火花与文章的内容达成共鸣, 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美在手段多样

人们说音乐是语言的终极。现代多媒体技术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个广阔的领域。在语文教学中辅助和补充以图片、图表、实物、模型、标本、音乐、幻灯、录音、录像、广播、影片、电脑、投影等, 都将使语文课更加生动形象。特别是在诵读或抒情意味浓厚的表述中配以意境相同的音乐, 可以更好地把学生带进预设情境, 帮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 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让美走进语文课堂论文 第5篇

摘 要:小学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是体现美、呼唤美的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儿童实行审美化的教育,才能培养他们敏锐的感知力、深刻的思想性、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彰显小学语文教育的魅力与价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呼唤”审美。但是因为一些原因使得当下语文阅读教育严重“缺席”,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审美观念的养成。本文结合自身的从教经验,认为教师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来促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让美丽走近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审美教育 审美建构

小学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是体现美、呼唤美的学科。在人们美好的童年里,只有接受到审美教育的滋润与洗礼,才能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双方面和谐互促,共同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儿童实行审美化的教育,才能培养他们敏锐的感知力、深刻的思想性、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彰显小学语文教育的魅力与价值。

依据笔者多言的从教经验,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文本解读的审美关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关照是指在教学和学生的阅读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用美的质素去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创造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品质。

小学语文教材是自身的教育专家学者根据美的标准和法则挑选的“文质兼美”的佳作,反映自然和社会中方方面面的美。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抓住教材文本中美的字词语段,将学生带入神奇瑰丽的语文殿堂,让他们在自由的审美中享受美、体验美,形成审美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利用教材文本中令人忘我的情境、让人心灵迷醉的意象等,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体味文本中语言技巧的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利用教材文本中营造的美学意境,带领学生沉浸其中,体验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审美情趣,指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情境与心灵的唱和

教学情境设置的重要性是每一个学科教育教学所必须注重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意义的教学情境的设置和营造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所编选的文本篇章大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特点,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内涵,表达了特定人物在特定的场合下的情感。因此,要使得学生能够顺利地阅读,成功地意会教材文本中要表达的审美意蕴,就需要教师创设有积极建构意义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文本当中,与智者、圣人对话,和作者、编者交流,实现情感的迁移。

让学生在诵读文本的过程中体会文字表情达意的生命力,感受优秀文章的.洗礼和浸润,从而开阔他们的审美视野,增强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

三、教师语言的审美感染力

教师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语言是一种口语化的书面语,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教师富于审美的教学语言是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的载体。教师教学语言对学生思维的跳跃、情感的波动、审美想象力的激发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审美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也扮演了学生的审美对象。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明显的模仿性和向师性特点,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他们的敬爱者、崇拜者,具有不可侵犯的权威性,是美的代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运用具有美感的语言向学生传达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体验与感悟。这种美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准确、明晰之美,更是形象、情感、文辞的优美。

四、让学生在诵读中体味美

荀子《劝学》篇中认为学习应该“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读有读的道理,就是从字句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这些至理名言共同说明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诵读的重要意义。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中要适当地提倡学生的朗读学习,在朗读美妙文字的同时体验美感。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在思维情感的碰撞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寄寓的情思美感。感受文字的节奏和语句的韵律,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五、多媒体辅助审美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并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里,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集声光电于一体的优势,可以有力地帮助教师开展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将有助于实施审美教育。多媒体技术具有将抽象生动化、具象化,冲破时空限制等特点,利用多媒体呈现的丰富图画和完美音质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和建构。同时,多媒体教学能够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感受教学过程中的美。所以,教师在实施语文阅读审美教学时要适度、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创设美的有意义的教学情境。

六、结束语

泰戈尔说:“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得卵石臻于完美。”文因美而存,语文教育是呼唤美的教育,语文学科是蕴含美的学科。儿童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依赖于教师的审美教育,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审美建构,让美走进语文课堂,浸润儿童纯洁美丽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弗兰克・戈布尔著《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3]徐汝智主编《美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河海大学出版社,。

[4]纪育华主编《母语教学与人格塑造――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科学出版社,。

语言美则课堂美 第6篇

一、规范语言,营造学生语言环境

初中是学生语言习惯的成型时期,学生生活的环境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与用语习惯有着颇大的影响,例如,我们在学校偶尔会听到有些学生出口成“脏”,不堪入耳之语脱口而出,已经成为习惯性的口头禅,有些学生却是语出斯文、条理清晰,体现出良好的素养,这便是成长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规范课堂语言,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例如,七年级上册《社戏》一节课,鲁迅的行文本身与当代的行文就有着些微的区别,如果对鲁迅的文风不是特别熟悉,在读的时候便会出现磕绊的现象,甚至在遇到一些生涩词汇的时候,阅读活动就会受阻。这就是一个可以形成学生规范性语言的大好机会。在课堂教学伊始,笔者先让大家默读一遍课文。在学生默读完成之后,笔者给大家读一遍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将每个词的表达与发音都发挥好,让大家在听的过程中,感受一下鲁迅的行文特点。然后,不让大家各自读,而是直接找几个学生,一人一段,完成《社戏》全篇课文的朗读,并在每一个学生朗读结束后,指出其不足之处。比如,当读到文中“……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时我的祖母身体还康健……”这一段时,学生便根据自己的习惯,将“母家”读作了“娘家”,将“康健”读成了“健康”;在对“……本也不愿意和乌篷的船一起,而况没有空间呢”的阅读中,将“而况”读成“何况”等等。对此,笔者一一纠正,等一轮读完,再次换几个学生,再次完成全文的朗读。这一次,学生们的朗读便注意了很多,只偶尔存在一两处的错误。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规范课堂语言。这样,即使学生在课下的环境并不是很好,也能够在课堂上得到纠正,从而将规范性的语言带到生活中去。

二、美化语言,激发学生效仿氛围

汉字都是一样的,可有些人说出来就是好听,有些人说出来却是泛泛,这便是语言的美化效果所导致的。对初中生而言,美化语言的习惯已经在其学习中初现端倪。但是,因为初中学生的阅读量与文字感知能力尚且有限,所以,往往还不能完成语言的良好美化。还有一些学生,因为面临着一定的难度,便不愿意去尝试美化语言。因此,作为教师,便要学会在课堂上教导学生美化语言,并利用美化后语言来培养学生的效仿能力。

例如,有一次作文课,笔者给出的是话题作文“高度”,有同学在作文中举李白的例子,来论证真正的高度是灵魂的高贵,而不是位高权重。他在作文中这样写:李白虽是一个文人,却有侠士的感觉,并且不把权贵放在眼里,热爱着自由。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非常符合语言的规范,但是在语言美化上,显然还不够。对此,笔者引导学生去思维。首先,让学生对他想要表达的几个意思进行全局统筹。学生指出:他是文人,具有很强的侠义心,不畏权贵,崇尚自由。然后笔者又问:在这些特点中,文人和侠义心、不畏权贵和崇尚自由各自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前者是并列关系,后者是因果关系。而后,笔者又引导学生去回忆李白的诗句中,哪些能表现出这些特点。最后,让学生在笔者的提示下,完成了这句话的美化,最终成文为:李白以一介文人之身,却拥有飒沓如流星的侠士风范,不畏权贵,宁愿放浪形骸于江湖之间,也不愿屈了文人的气节而摧眉折腰事权贵。经过美化,文章瞬间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们也纷纷通过类似的分析统筹的方法对自己作文中的语言进行美化,并且气氛越来越热烈。最后,大家的情绪都投入到了这个意境中去。那次的作文,单就行文方面而言,是极为成功的。

美化语言不仅仅是要在一些特定的时刻,而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把握好语言的美化,让学生时时处于优美的课堂语言环境中,从而让学生从根本上养成一个使用优美语言的习惯。

三、创新语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语言规范,并可以通过各种分析与统筹来实现语言的美化之后,下一步,便是要引导学生去创新语言,从而提升其对语言把握的综合能力。这也是语言价值最终的体现之处——实用性。教师要明确一点:学生能够将语言运用自如,并最终形成一种颇具个性化的文风,这才是学语文的最终目的,而并非只是为了考试时拿高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看似对考试“无用”的语言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对于课本上的《诵读欣赏》里的那些名篇名段,笔者经常利用它们来锻炼学生的创新语言能力。笔者经常让学生对其反复诵读,充分体会其意境,继而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意境,来创作一篇小短文。

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诵读欣赏》中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为例,笔者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然后给大家逐字逐句解释并分析其意境及作者的情怀,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也参与讨论,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诗中的意境。然后,在大家的情感都被调动出来并开始深入研究诗的意境的时候,笔者趁热打铁,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根据这首诗,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短文,可以是以作者的身份,也可以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同时,可以进行评析、赏析,而在形式上,也可以随便选用哪一种体裁。为了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能够从更多的角度来为完成这项任务,笔者给大家详细地解读了这首诗的意境,并通过音乐来让大家体味诗中的情感。最后,大多数学生的小短文都颇为精彩,对语言、情感、意境三方面的结合与把握十分到位,而且角度也颇多,各自所抒发的感情也是多样的。这种创新意识,不管是对学生的作文写作,还是对其生活中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都有着极为积极的影响。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是秩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要先讲究其规范性,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美化能力。在这两点的基础之上,让学生通过创新思维,将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实践在其作文以及日常生活中,最终实现语言学习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美 第7篇

关键词:语文,语言美,简洁,幽默,节奏感

教师语言是教师传授语文知识和技能、与学生展开交流的媒介。语文课堂教学尤其离不开语言, 语文教师运用教学语言的艺术与其他课程的教学语言相比更具重要作用。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精妙的文笔, 深刻的思想, 丰富的情感, 同时更要拥有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这样多姿多彩、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堂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并主动参与其中。

何谓语言美?高尔基说过:“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 语言的真正美, 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语文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自己语言美的能力。

第一, 正如高尔基所言, 语文教学语言要做到正确规范、清晰简洁。所谓正确, 就是要求语文教师的语言能准确无误地表达语文知识的含义, 不犯知识性的错误, 用词用句不能出现语病、错字、别字。所谓规范, 则是要求语文教师要将普通话作为标准的教学用语, 不能夹带方言。为此, 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普通话能力, 才能够从容地驾驭语文课堂。所谓清晰, 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将要讲的内容转换为清楚的口头语言, 以便让自己明白, 让学生更能听懂。所谓简洁, 就是要求语文教师的语言内容要简单明了, 避免在同一内容上反复强调, 反复讲解, 使学生不知所云, 感觉厌烦, 从而丧失语文学习的兴趣。

第二, 语文教学语言要做到风趣幽默, 有生有色。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 语文教师的风趣幽默应该来自教师“温厚的、敏感的、而同时善于观察、不偏不倚的天性。”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比喻、对比、双关、反语、借代、借喻、讽刺等多种修辞手法, 让学生在教师语言的灵活组合中形成喜剧性的矛盾冲突, 从而产生联想和想象, 忍俊不禁之后体会到教师的用意, 轻松幽默过后需要掌握的知识也能随之牢记。

第三, 语文教学语言要有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让学生在语音符号跳动的节奏中感受到美的韵律。课堂上语文教师不仅要像其他学科教师那样传道授业解惑, 同时更要以声感人、以情动人。语文教师的语言有时要像飞流直下的山间瀑布, 激流勇进;有时又要像涓涓细流的林间小溪, 娓娓道来。像朱自清的《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些经典的散文、诗歌无不需要教师的深情吟诵, 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中如同身临其境, 如痴如醉。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文的需要播放一些音乐, 例如在教学《琵琶行》时, 教师便可以一边播放古典音乐, 一边朗诵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 从而了解诗人和琵琶女的悲惨境遇, 体会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

此外,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技巧的熟练程度也是其语言美的一种体现。每篇课文导语设计的好坏就能体现一个教师语言技巧的高低。例如一位教师这样设计《拿来主义》的导语: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在一次国外的欢迎宴会上, 有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 贵国改革开放, 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 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 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的这番机智幽默顿时博得满堂喝彩。是的,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同样, 继承文化遗产时, 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 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 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 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拿来主义呢?就让我们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寻找答案吧。这样的导语, 让学生从一则不经意的笑话引导到课文的学习中, 过渡自然, 学习兴趣也由此得到了激发, 原本晦涩难懂的杂文一下子变得趣味盎然, 这不能不归功于该教师熟练的语言技巧。

语言是语文教师的生命, 要使生命永远充满青春的活力, 教师就要不断通过各种途径来汲取营养。不仅要在课堂上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更要有良好的文学和语言表达的功底, 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从而真正把语文课堂变成审美愉悦的天地。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美 第8篇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形式

(一)知识传授环节的语言艺术

传授知识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目的,因此,语言的艺术也应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体现出来。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对语言进行的教学,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展示出语言的魅力, 使学生体味到语文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了解到语言表达对个人思维发展的帮助,就能够使语文课堂始终保持积极的、活泼的气氛。

(二)课堂管理中的语言艺术

汉语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语言,使用者的语气、用词、说话速度和肢体表情不同,对同件事情的表达意义也不一样,如何使用恰当的语言解决课堂中的各种问题,进行课堂管理,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应用的一种语言艺术。课堂管理不仅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树立教师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如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展现语言的艺术性,课堂管理的难度会降低很多。

(三)教学评价中的语言艺术

教学评价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交流的过程,许多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学生年龄较小,对语文知识的基础还不扎实,因此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单纯去评价学生学习行为的对错和好坏, 这样的教学评价虽然准确,但却阻碍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对评价语进行艺术性加工,使其既能够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又能够促进师生交流,还能够给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应用方式

(一)巧设问题进行课堂提问

语文知识包含在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单纯从教材和课后习题来看,只要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足够,几乎可以进行自学。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重视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培养,但是,学生的自学能力产生于他们的问题解答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提问中应用语言艺术,通过提问,使学生能够开阔思路,主动进行思考,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记得在教学《谁的本领大》这一课时, 我从课题入手,让孩子们自己来围绕课题提问题,这时,孩子们显得格外的活跃,有的小朋友甚至一连提了好几个问题,有的问:是谁和谁比本领?为什么比?还有的问:它们在比什么呢?最后是谁赢了呢?看了这么多的问题,我并没有告诉它们答案,把疑问留给他们,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疑问来学课文,这样孩子们学习本课的积极性依然存在,兴趣不会因为没告诉他们答案而消退,反而浓厚起来,在教学本课时,孩子们越发积极起来。最后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出奇的好;又如,在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的时候,我在教学引入过程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最喜欢的书是哪一本呢?老师想知道你们对这部书的评价,请同学们踊跃举手发言。这个问题已经提出,学生们纷纷抢着回答,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他们惊奇地发现:同一本书,三名同学居然有三种不同的看法!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顺利地引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孩子们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着这样的兴趣,这节课也十分成功。

(二)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课堂管理

小学生活泼好动,也不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课堂纪律不佳的问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不论是在维持课堂秩序还是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都要恰当、灵活地运用语言艺术,避免出现不良后果。我倾向于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课堂管理,既教育了学生,又使学生对我更加喜欢和信服。例如,我在讲台上板书时,两个学生闹了起来,一个学生正拿着椅子扔向另一个学生,在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时,要把握好尺度,机智灵活地运用语言艺术化解矛盾,从而维护好课堂秩序。我说:“xx同学知道我在讲台上已经累了, 想为我搬一把椅子,让我休息一会儿 , 老师十分感谢你,大家以后也要向xx同学学习,好了,你先坐下吧。”学生听到我这样说, 很不好意思,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不良后果的产生。待下课之后,我将这两个学生带到办公室进行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有效地化解了学生之间的矛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 教师应当学会运用灵活机智的语言艺术,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三)使用正面评价

在课堂上进行问题点评或者进行作文点评,是最常见的教学评价,学生们通过接受评价形成对语文学习的反思,对知识的意义理解和学习心理发展,也是在课堂评价中产生的。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犯错误,而教师在指正错误时,应该采用正面评价的方式, 通过语言艺术的应用,促使学生的学习心理良好发展起来。例如, 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回答多音字问题时出现错误,将“人头攒(cuán)动”读成了“人头攒(chuán)动”,其他同学发出了嘲笑声,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十分尴尬,此时,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评价:xx同学的回答已经非常接近正确答案了,“攒” 这个字在他的字典里,已经拥有了两个发音,我们只需要再注意发音的标准就好了。xx同学,希望你能够把你脑海中的多音字发音字典进一步完善!这时候,回答问题的同学因为受到肯定,尴尬的表情已经消失,其他的孩子也恢复了严肃的学习表情,相信他们都在回忆自己脑海里的“多音字发音字典”,并主动查找其中的错误。

三、语言艺术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语言艺术,使我的语文课堂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除了学生们的卷面成绩提高之外,我还委托学生家长进行了“语文学习自评”调查,这个调查包括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对自己的知识、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变化的评价。我将语文学习自评调查总结成这样一个图表:

这个图表明确展示了在语文教学中应用艺术性语言所达到的教学效果,无论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增长方面,还是从学习心理发展以及师生关系建立方面,艺术性语言的应用都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因此说,师欲善其教,必先美其言。

四、结论

灵动语言,至美课堂 第9篇

一、至美的语言组织, 串联起文本

小学所选编的文章很多“文情并茂”, 寄托着作者的情思, 饱含着作者的情感, 教师需要把作者的情感转化成学生的情感, 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富有感情的语言创设一个孩子最喜爱、最容易接受的情景, 让他们仿佛身临其境, 有浓烈的情绪氛围可以感受。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的《识字1》这篇识字韵文时, 我先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春天的特点, 让孩子听着描述进入春天的氛围中, 然后带着孩子一起唱《春天在哪里》的歌谣, 激发孩子找春天的兴趣, 最后出示春天的图片, 孩子们学习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 仿佛此时正置身春天的田野中, 在细细地感受春天的美, 在认真寻找春天的美景。

二、至美的语气表达, 引学生学文本

语气表达是语言情景重要的组成部分, 抑扬顿挫的语气表达饱含文章作者的情思,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情感;抑扬顿挫的语气也传达了老师在课堂上的一腔热情, 吸引孩子注视着老师, 跟随着老师, 情绪也跟着老师的语气高低起伏。

抑扬顿挫的语气可以用在课文的示范朗读上。小学生的情感体验相对较浅, 因此对文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描写感受不深, 是非观念仍需要特别指导, 因而教师运用疑问、好奇、惊讶、感叹、悲叹、欢快的语气来朗读课文, 能形成文中所述的情感氛围, 学生置身其中, 很快地进入角色, 经教师点拨, 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能有具体的感受和理解。

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中“在我记忆中, 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 背上背着妹妹, 肩上再挑100 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 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 可以干活了, 但逢有重担, 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 让她来挑。我以为母亲力大无穷, 没想到她是用80 多斤的身体, 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一自然段时, 我采用配图、配乐的朗读方式, 用低沉的舒缓的语气朗读让学生感受作者内心的难过, 面对护士的责怪, 作者急切而又显得无力的辩驳, 再到回忆母亲往事慢慢产生的愧疚感, 在这样的朗读中学生感受到了作者的难过, 也了解了他难过愧疚的原因, 甚至感同身受, 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为自己所做的事, 这样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就容易多了。

抑扬顿挫的语气还能用在过渡语和提问上。过渡语和提问是串联起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自己先进入文本, 在教学中投入丰富的情感, 或激情昂扬地感叹, 或悲伤难过地诉说, 或充满好奇地提问, 或欢快激动地高呼……学生的心情、注意力也随着这些高低起伏的语气表达而不停地变化,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也有助于学生感悟文本。

三、至美的肢体、表情语言, 助学生解文本

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发展表现为形象思维仍处在重要的位置, 因此教师要懂得使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表情语言来触动和激发儿童的形象思维, 让整个课堂的气氛也变得活泼生动起来。“教师的肢体语言能对有声的语言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 通过教师的表情、手势、体态等既让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 丰富, 易为学生所接受与理解, 更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2]

四、至美的激励性语言, 激学生学文本

教师通过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 采取有针对性的表扬与鼓励, 会使学生内心产生强大的上进动力, 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巩固, 将学习潜力充分激发出来, 对将来的学生生活会产生极大的作用。小学语文本身就是与语言有关的学科, 教师通过激励性语言的运用, 会使学生对语文产生较大的兴趣, 提高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摘要:教师的语言组织串联起整个课堂教学, 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指引的作用, 因此教师必须有极高的语言修养, 能创设出美的语言情景。美的语言情景能创设出至美的学习情景, 激荡出高昂的学习兴趣, 引发深厚的感情共鸣……最终生成至美的课堂。

关键词:语言情景,文本,课堂

参考文献

[1]袁文志.语言教学与语言情境[J].语文学习, 1992, (1) .

化学课堂教学语言美 第10篇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教学语言,语言美

化学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 语言是化学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 化学教学语言艺术与化学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因此, 化学教师必须讲究课堂语言的艺术魅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 做到语言美呢? 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准确精练, 逻辑性强

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科学知识, 教师的教学语言就必须科学、严谨、准确。 教师语言准确, 不仅使学生获得清晰正确的知识, 而且使学生得到严格锻炼, 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风气。所以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对一个概念或一个实验进行讲述、分析、论证、综合、归纳时, 要认真考虑自己的语言设计是否科学, 是否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如使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时, 不能说:碱遇酚酞试液变红色, 因为是指示剂本身变色而不是酸碱变色。 另外, 不能把一些俗语搬进课堂。 如不能把“溶解”说成“化了”, 把“凝聚”说成“冻了”等, 导致学生答题不准确。

教学语言还要精练。 所谓精练, 就是语言简约, 没有废话, 句句中肯。 这样才能使学生集中精力, 领会要点, 易于接受, 便于记忆, 从而获得清晰正确的概念。例如氧化物的概念, 通常是说:“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里, 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这种化合物叫氧化物。 ”如果改成“氧与另一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叫氧化物”就比较精练。 若是讲课时拖泥带水, 废话连篇, 将使学生精神涣散, 抓不住要点, 对概念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 似懂非懂。

二、抑扬顿挫, 感染力强

教学语言抑扬顿挫, 能调节学生的神经系统, 教师讲课有声有色, 更能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 从而使课堂气氛有节奏、有旋律、有起伏、有表情, 增强学生美的享受, 才能不断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高潮。 抑扬顿挫, 就是教学语言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富有节奏感。 一般来讲, 声调洪亮、精神饱满使学生有一种兴奋感;声调低沉, 有气无力, 使学生产生疲惫感。 有声有色, 就是教学语言应该富有表情。 心理学认为, 声调并不是唯一的思想交流的辅助手段, 这里还包括面部表情、做手势、各种非语言的声音附加物。 声调着重某一个词或若干词的发音, 以及在口头语言中执行着一种特殊强调的功能等。 面部表情和做手势, 是一种不出声的语言, 运用恰当, 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但是手势不宜太多, 要稳定, 更不能在讲台上跑来跑去, 否则, 难免有装腔作势之嫌。

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 重要内容, 提高音量促使注意;关键所在, 稍做停顿, 以利消化;熟记内容, 和以声韵, 使之顺口;抽象内容, 增强直观。 恰当运用这些辅助手段, 是可以强化教学效果的。

三、生动形象, 直观性强

所谓语言直观性, 就是指语言既生动有趣又逼真形象。 这样既可以使问题深入浅出, 又使学生易于接受。 善于利用谐音, 编撰口诀和顺口溜。 如做氧气还原氢化铜实验时, 可以用“氢气早出晚归, 酒精灯迟到早退”来描述关键的实验步骤;讲氧化-还原反应时只要用“升失氧还”五个字就可以概括几个重要的概念及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有些化学教学内容需要熟记。 为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编撰一些诗歌, 与学生共同朗读, 颇见成效。 例如, 在讲盐类水解时, 可以把盐类水解的规律总结为“有弱才水解, 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 都弱都水解;谁强显谁性, 同强显中性。 ”这种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的语言具有地令学生身心节律的形式美的魅力, 体现节奏和韵律美。

四、科学严谨, 启发性强

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意思就是在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处于心求通而未遂, 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 才去启发。 然而怎样才能使学生处于“心愤愤, 口悱悱”的状态呢? 这就对教学语言提出要求。 例如, 在焰色反应实验中含钠元素Na黄色, 含锂元素Li紫红色, 含钾元素K浅紫色 (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因为钾里面常混有钠, 黄色掩盖了浅紫色) , 含铷元素Rb紫色, 含钙元素Ca砖红色色, 含锶元素Sr洋红色, 含铜元素Cu绿色, 含钡元素Ba黄绿色, 含钴元素Co淡蓝色, 看到一些金属离子的能产生如此美丽的火焰, 让学生惊叹。 化学实验引人入胜, 但化学现象需要教师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出来, 体现化学学科的严谨性, 展示化学学科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美的愉悦中加深对实验事实的印象和理解。

语文教师的语言美初探 第11篇

一、语言美在规范

语文教师的语言,是学生使用语言的楷模,因此,从语音、语义、语序到语法均不能有差错。语文老师要使用普通话教学的同时做到:咬字准确清晰;语音的高低、快慢适度;说话有严密的逻辑性、条理性;用词切确;语句完整、简洁;没有语病,没有口头禅。

语文教师语言的规范性还表现在说话得体,该说的才说,不该说的不说;适度,适可而止,不失教师身份,不虚假,不轻率。另外,他们讲的内容,必先经过深思熟虑,明辨是非真伪,有独到的见解,能启迪学生的思想。

二、语言美在传情

一传爱生敬业之情。俗话说,情动于衷,才能声形与外。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深刻的理解自己职业的特点,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让自己的语言凝聚一种“情”,既有方法的意义,更有教学语言本质的要求。那么,要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就必须在做好职业的基础上,要勤学好问,认真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并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和强化职业的自信。也只有在这种自信之情的激励下,一个教师才能在讲台上镇定自若,挥洒自如,游刃有余,以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提升到艺术的境界。更重要的是,这种情还是爱生之情。一个对学生缺乏爱心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语言的苍白、凝涩、浮躁、苛求和理性公事,这一切正是课堂教学语言的大敌。

二传文章作者之情。“文章不是无情物”。“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自古至今,一篇篇名作之所以传诵千古,是因为作家文人的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自己的心血和生命。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生动地传达作者的思想,就必须“披文以入情”,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打动学生的心灵;悲的地方,讲得学生落泪;乐的地方,讲得学生开怀大笑;美的地方,讲的学生神往;丑的地方,讲得学生厌恶。

三、语言美在色彩

语言是有色彩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使用语言的能工巧匠,说话行文都要经过仔细推敲,精雕细刻,加工润色,富有艺术性的审美特点,给人以五彩斑斓的色彩感受。

语文教师应该有较好的文学修养,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生动活泼的富有文学性的语言。特别是教文学作品,语文教师要能通过自己娓娓动听的讲述,把学生领进作品所描述的各种艺术境界里去。上海市有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课,文学意味很浓。许多听过她的课的人都说:听于老师的语文课,知识会像涓涓溪水,伴随着美妙的音律,流进你的心里,潜入你的记忆。这话一点也不夸张,请听听她教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一文的导语吧。“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的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大地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春天……”随着于老师的揭示,同学们一首一首的背诵古诗,春景顿时一幅幅呈现在眼前。这时老师接着说:“大家背的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二、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草、树、花、鸟、风、雨等等。现在,春天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是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是知春而不会写春。那末,请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写春天的姿态、色彩吧。”

这样充满文学性的教学语言,感情真挚,启发性强,一下就把学生的心吸引过来,使学生张开了求知的眼睛,恨不得立刻闯进课文所描摹的意境中去浏览一番,教学效果非常突出。

如何做一名“语言美”的语文教师 第12篇

一、规范之美

语言规范, 是语文教师语言素养最起码的要求。在我们的语文课上, 教师一定要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规范、优美的语言, 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 使学生产生一种美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所谓“耳醉其音”, 方能“心醉其情”。

二、形象之美

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教师上课时语言表达要新颖活泼, 要能将抽象化为具体, 将深奥化为浅显, 将枯燥变成风趣, 学生才会“趋向鼓舞, 心中喜悦, 则其进自不能已”。

三、情感之美

语言亲切。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和蔼、亲切的语言, 会让学生觉得面对的不仅是一位知识火种的传播者, 更是与自己攀谈的好朋友。

音量要适当, 语速也要适中。

语言要充满激情, 富于感染力。

语文课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丰富感情的课。现行语文教材所选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但由于其中相当一部分篇目的内容同当今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 加上学生本身的生活阅历十分有限, 其认知水平、审美情趣又受现实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 要想使这些作品的内容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熏陶, 就必须借助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传递出文本的情感。重视感情是人的通性。许多典范之作之所以成为典范, 恰恰也是能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四、智慧之美

语文教师应追求启迪心智的语言, 古人曾说, 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的先师孔子就用启迪心智的语言教诲学生, 使学生受益匪浅, 并且几千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 他也成我们心目中的圣人, 可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追求启迪心智的语言非常重要。从一定的角度讲,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并不仅是一种滔滔不绝的华丽流畅, 更不是一种自我陶醉式的忘情投入, 而是用充满智慧和思想的语言, 擦出学生的思想火花, 让学生在不断地领悟和积累中, 积极地思索、比较、归纳甚至反驳,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体态之美

教师的举手投足同语言一样, 具有表意功能和审美功能。体态语是教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必须做到眼神要有神韵, 表情要自然, 举止要大方得体。

上一篇:法律法规意识下一篇:技术性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