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孩子恐惧心理

2024-05-31

消除孩子恐惧心理(精选8篇)

消除孩子恐惧心理 第1篇

一、女生篮球恐惧心理的表现形式

恐惧是人机体应对外界刺激的一种正常条件反射,是人的一种本能,恐惧心理会影响人的思想,造成错误的判断,在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心跳加快,体温上升,肌肉紧张僵硬,影响正确的判断和对自己动作行为的控制,造成消极的心理暗示。

女生在篮球学习中恐惧心理的表现形式多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自我效能较低,对完成教师规定的教学内容没有信心,特别是在完成一些难度高一些的技术动作时对自己的动作感到害羞,怕被学生嘲笑,不敢积极的尝试,以各种理由推脱练习。在教学中往往多是观看别的同学进行练习,自己不能主动的练习,习惯远离教师到较远的角落,怕被教师发现自己,勉强在教师的督促下应付教学。一些女生恐惧心理反应比较强烈,在篮球课上以各种理由请假,甚至逃课。女生的这种恐惧心理,直接影响了篮球技术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体育观的形成。

二、女生篮球学习恐惧心理的产生原因

1. 缺乏对体育学习的正确认识

女生篮球学习中恐惧心理的产生与缺乏正确的体育观有关,通过调查发现,女生对体育学习的恐惧心理从小学就有一定的反映。家长对女孩子比较爱护,怕在体育活动中出现伤害,不鼓励女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家长对女孩子的培养多集中在音乐、舞蹈、书法、美术学习上,这种对体育锻炼不重视的心态,也影响了女生体育观的形成。到了职业院校学习阶段,女生体育学习的恐惧心理就更加的明显,如何加强对女生进行体育观的培养,是消除恐惧心理必须要解决的。

2. 心理承受能力差

女生在篮球课学习中心理承受力差,也是造成恐惧心理的一个原因。一些女生担心自己先天运动素质差,运动技术水平较低,在篮球课表现为胆小、娇气,当遇到比较复杂的动作时,往往会出现消极的心理暗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自信心的发挥。一旦遇到了失败的经历,就会产生心理阴影,对篮球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有抵触的情绪。

3. 篮球教学因素的影响

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条件都可能造成女生篮球学习的恐惧心理。如教师在篮球教学中没有考虑到女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安排比赛对抗,容易造成女生的运动损伤,使女生害怕篮球学习。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说话的语气,课堂的教学要求,都可能使女生篮球学习心理发生变化。篮球教学场地的陈旧,器材设备的破损,都会使女生担心出现意外事故,心理处在一种紧张、戒备的状态之中,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心理负担加重,造成恐惧心理的产生。

三、消除女生恐惧心理的策略

1. 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正确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健身观,明确体育学习的目标,使女生明白篮球学习可以帮助提高自身的身体机能,美体瘦身,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只有端正了学习的态度,才能消除女生的恐惧心理,全身心的投入到篮球学习当中。

2. 培养女生的自信心

加强女生自信心的培养,帮助女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使女生可以正确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不断激励女生去克服困难,肯定女生的进步,用鼓励的方法促进女生完成教学任务的愿望与信心,使她们在篮球的实践中得到意志的锻炼,最终,培养女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使女生的心理素质更加的成熟。

3. 加强篮球教学的科学性

不断对篮球教学进行改革,使篮球教学更加的科学。科学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适合女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能体现出篮球运动的趣味性,吸引女生投入到篮球学习中来,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合理安排运动的强度,防止运动疲劳的积累和运动损伤的出现。同时,要了解女生的特点,适当降低篮球技术动作的难度,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多采用分组教学,因材施教,多采用鼓励式教学,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完成动作较差,理解能力不足的同学,多进行辅导和帮助,引导同学间的相互帮助,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四、小结

如何消除“作文恐惧心理” 第2篇

如何消除“作文恐惧心理”

我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唉声叹息,出现“讨厌”、“害怕”心理。据调查出现这种‘作文恐惧心理“现象随着年级的上升,人数比例不断增高,初二比初一高,初三比例最高。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我认为有如下几种原因:(一)从写作者本身的角度看,主要有缺乏成功经验;(每次作文都得分不高等);(二)积累太少(读课外书太少);(三)缺乏生活低蕴(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四)写作基础差(不会写)等等。针对上述原因,我谈谈如何消除这种”作文恐惧心理“.

一、开掘生活,获取作文”活水“

仔细想来,同学们的生活而不窄,在日常生活中遇见的可写入作文的人和事也不少,只是有的同学没注意罢了,这就需要有意识地培养我们的”注意“意识,并加强开掘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很多:如在街上看到在校学生吸烟,你对此不满或感到讨厌,你就可以马上将自己的不满或厌恶感受尽可能形象地写下来,也可以尽情叙写吸烟的丑态,还可以写写你对此事,那些人的看法,挖掘他们的心理,说明其危害,进而从正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对班级,学校乃至社会上发生的事,可对同学、好友叙叙(叙事情经过)议议。要勇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阐明自己的`看法。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不断培养自己开掘生活的能力,你就不愁作作文时无话可写,无事可写。

二、抓住时机,迸发自己的情感

初中生,特别是初三的学生,已经初具对事物的评判能力,对于事物的好坏优劣,已经能给予正确的评判。有了这个基础,同学们就可以抓住时机,尽量发表自己的意见,抒发自己的情感。如开学初,可以写《与老师说说心里话》,把自己对学校,老师的希望尽情地抒

写出来。这样不但能帮助学校,老师改进工作,而且能提高自己的叙述,抒情、议论的能力,得到成功体验,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作家,极注重灵感。其实灵感并不是作家的专利。只要有心,任何人都可能迸发写作灵感。抓住灵感迸发的时机,尽情抒发胸襟,哪怕只是六断,也不能让灵感流失。

三、提倡多读,将读写有机结合起来

有人说过”作文无巧,多读书,多写稿“实践证明,多读书,对提高写作水平是极其重要的。对此,同学们大概也有同感吧。不过,有些同学老强调时间读书,年大时,而且没时间,那么成年后走入社会,参加工作,不更没时间了?当然,初三学生,时间是紧张了一点,一天中,睡眠、上课、复习、作业,已占去了我们的大片时间,但也有边角余料,大部头暂时读不了,但利用时间的边角余料,读些短小的千写左右的如散文,小小说,诗歌,还是可行的。

四、突破难点,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要做一个明白人,对自己的写作能力,心里要有数,要明白自己作文的难点所在,对症下药,突破难点。如许多同学认为”开头难“,这就要花时间,多练习”开头“.至于如何开头,许多报刊,许多文章多有介绍,也可借鉴课文,看看别人是怎样开头,引入正文的。这里就不一一讲解了。

如何消除孩子对死亡的恐惧 第3篇

孩子为什么有恐惧

农历十月有一个与“清明节”相对的“寒衣节”,在不少地方,这个节日都要去扫墓,还要往坟头压纸,代表给祖先送入冬的棉衣。清明节也会压纸,提醒祖先开春了,要换单衣了。这是一个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好机会。

古人一般在家里寿终正寝,周围的亲人,不论年龄大小,包括小孩子在内,都要帮忙料理后事,一直到他们亲眼看着亲人被埋葬在家族土地或当地公墓,并且定期去扫墓。

如今,很多人没有经历过熟人的死亡。而且医院和殡仪馆的专业人员会承担大部分后事。

除了电视、电影里、新闻中的事故、谋杀案和自然灾害之外,我们生活在一个拒绝承认死亡的文化中。家长往往不愿意和孩子谈论这个话题。人们用五花八门的忌讳表达,如“离开了”,“走了”,“没了”等等,也使人们避开了对死亡的坦率承认。

这种刻意拉大的距离,造成了孩子们对死亡的恐惧。

如何和孩子解释

5岁的米丽在她的小狗佩佩死后第二天来到我所在大学的实验幼儿园。她的老师发现,她不像往常那样和别的孩子一起玩,而是一个人靠近老师站着,看起来很忧伤。“怎么了,米丽?”老师问道。

“爸爸说佩佩病得很厉害,必须让它睡觉。”过了一会儿,米丽看上去充满希望,“等我回家的时候,佩佩也许就醒了。”

老师直截了当地回答说:“不会的,佩佩再也不会站起来了。它不是睡觉。它死了,就是说它再也不能睡觉,不能吃东西,不能跑,也不能玩了。”

米丽怅然地走开,过了一会儿,她又回到老师身边,眼泪汪汪地、后悔地说:“我追佩佩追得太凶了。”

老师搂住米丽,“佩佩不是因为你追它才死的。它太老了,而且有病。”

后来几天,米丽问了很多问题:“当我睡觉时,我会死吗?”“肚子疼会死吗?”“爸爸和妈妈会死吗?”

向孩子解释死亡,有5个要点:

永久性——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死了,就不能再活过来。

必然性——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会死亡。

终止性——所有的生命功能,包括移动、思想和情感,都会因死亡而停止。

适用性——只有有生命的东西才会死。

因果性——死亡的原因是由于衰老,疾病,或者受伤害。

如此解释,孩子就不再错误地认为是自己导致了亲人或宠物的死亡;与此有关的种种猜测,比如:肚子痛会使一个人死;死人能吃东西,能去卫生间等等,就不会再有了,更不会认为死亡和睡觉是一样的了。

坦率地和孩子谈论死亡

死去的人或者动物不会再活过来了,这个事实其实小朋友们能很快地明白,因为他们在其他情境中见过这种事情。例如,他们偶然捡到没有了生命的蝴蝶和甲壳虫,同时又看到外面正在飞的蝴蝶和活的甲壳虫。

有的孩子到幼儿园大班时就能理解,死亡会让一个人不能再行动、思考或者微笑、哭泣了。不过多数孩子会到10~12岁仍然认为,死了以后还能思考,能感觉。当然,一些成人也相信,死亡之后还存在某些形式的个人意识。

父母经常担心和孩子坦率地谈论死亡不吉利或者会加剧他们的恐惧。但是,对死亡的方方面面有较好了解的孩子,却更容易接受生命的离去。像米莉的老师那样,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作解释,效果是最好的。

如果成人对此用一些套话或是误导的说法,孩子会感到困惑。当妈妈告诉5岁的女儿,“爷爷到很远的地方去旅行了。”女儿就会纳闷,“他为什么不带我去?”

有时孩子会问一些很难回答的问题,比如“我会死吗?你会死吗?”这时候,父母可以做出既真实又让儿童容易接受的回答:“不会,要过好多好多年,我先要高高兴兴地看着你长成大人,然后我就要做爷爷/奶奶啦。”

和孩子讨论时还要注意,可以帮孩子把宗教和科学这两方面的知识融合起来,不要相对立。孩子长大以后,他们会把自己对死亡的认识同宗教哲学观点结合起来,这在丧失亲人时能起到抚慰作用。

与孩子进行开放、真诚的讨论,不仅有助于孩子对死亡有真实的理解,而且还能帮助孩子在丧失亲人后节制悲伤。

消除游泳课中学生恐惧心理的方法 第4篇

1、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

1.1、身体姿势的改变

大家知道,人体正常体位是站立位,而主动前进是总是处于头上脚下的状态,游泳运动则不然,人们却是在俯卧或仰卧体位情况下沿着头顶方向前进的,这就打破了一般人的正常前庭感觉,使初学游泳者总感觉到不习惯,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1.2、水中无处攀附感

人体在陆地上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 使人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有一个支点或有可抓握的物品,而在水中则不然,由于人体的比重与水的比重相近, 使得人体在水中因浮力作用而产生忽沉忽浮的感觉,此时却没有一个固定的支点,而周围更没有可提供手抓握的物品以便使身体能稳定下来, 在此种情况下身体的体位姿势发生变化(变成了仰卧或俯卧)而自己又无法使身体直立起来,恐惧心理又会进一步加剧。

1.3、人体重心位置的变化

人体在陆地上平躺时,重心大约在髋关节与肚脐之间,此时支点在这重心附近能使身体上下保持平衡。当进入水中时,支点的位置就会发生变化,移向人体的心窝附近。这是由于在水中人体各部位肌肉产生无意识的紧张进而血液分布发生变化的结果, 由于此变化导致身体部分重量的改变, 使得支点向上移动以保持身体在水中保持平衡。此时,肌肉教多的下半身相对上半身会变重,由脚开始下沉,越是慌张用力越往下沉。如果此时在齐腰深的水中,脚触不到池底而头又抬不起来,恐惧心理也会进一步加剧。

1.4、水对身体压力的增大引起的不适应

在陆地上的空气环境中,空气对机体的压力几乎感觉不到,而到了水中,水对身体的压力会明显增加,此时行走困难;特别是水对胸廓的压力增加引起呼吸也不能像陆上那样轻松自如, 因此也会导致恐惧心理的产生。

1.5、呼吸方式的变化引起恐惧心理

在空气环境中, 人们呼吸是在一种无意识的情况下随意实现的;而到了水中,呼吸就变成为有意识的。不会游泳的人到了水,首先考虑的问题不是怎样浮起来或游起来, 而是考虑怎样才能不会“呛水”。这样就必须改变以前用鼻子吸气的习惯 , 变成用口吸气。在改变呼吸方式过程中,往往由于不习惯会偶尔引起呛水咳嗽,从而导致恐惧的产生。

2、消除学习游泳过程中恐惧心理的措施

在准备学习游泳前, 首先应对人体和水的特点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这样才便于合理的运用身体的条件, 充分的掌握水的性能 , 加以利用 。众所周 知 : 水的比重 为1; 而人体的 比重约为0.96-1.03之间。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取决于物体的比重,比重大于水的下沉,比重小于水的则上浮。了解这两点,相信初学者不会再对水产生恐惧感。

在进行水上练习时,如果身体浮力较差、或者胆小者,可以带上泡沫做的背漂,以便增加浮力,同时也给初学者增加安全感。在了解以上知识的基础上,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学习游泳或游泳教学。主要有以下步骤:

2.1、水中行走

这是初学者下水后的第一个练习,目的是体会水的阻力、压力和浮力,并初步学会在水中维持身体平衡的方法。

(1)两手扶住池边或同伴的手 ,在水中行走 ;

(2)一手扶住池边或同伴的手 , 一手在体前侧做向外、向后划水,同时在水中行走;

(3)不借助任何支撑物 ,两臂在胸前做向外、向后的对称划水 ,双脚在水里做向前、向侧、向后的行走;

(4)两人在齐胸深的水中面对面站立 ,相互用一手或双手往对方脸上撩水,体会面部、头部对水的感觉。

在熟悉水性的同时, 针对练习者掌握情况还可以采取一些游戏性的项目,如跳水,水下钻杆等练习。

2.2、学 习呼吸

不会呼吸的游泳不能叫做游泳,只能是“憋气”。正确的游泳呼吸是用嘴吸气、用嘴或嘴鼻呼气。学习呼吸的步骤如下:

第一,站在齐肩深的水里,两手抓住池边;或者抓住同伴的手,张大嘴深吸一口气,把头埋入水中,憋气10—20秒后抬头出水面,把气呼出后再张大嘴深吸一口气, 再把头埋入水中……如此反复练习。

第二,在上面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把头埋入水中后不憋气,而是慢慢的用鼻子呼气, 直至将体内的废气呼尽, 迅速抬头用嘴吸气。反复练习,并逐渐加快练习频率。

第三,熟练以上技术,能做到连续、连贯 、自然的完 成多个呼气、吸气的技术,并且要求自己独立完成慢呼快吸的动作技术。

2.3、水 中漂浮

学习水中的漂浮技术,主要是体会水对人体的浮力,并初步掌握人体在水中的平衡能力,排除对水的恐惧心理。

第一,抱膝漂浮练习:两脚站立水底 ,深吸气后 ,下蹲低头 抱膝,两膝尽量靠近胸部,前脚掌蹬离池底,成低头抱膝团身姿势。身体要尽量放松,自然的漂浮于水中。站立时,两臂前伸,向下压水并抬头,同时两腿伸直,以脚触池底站立,两臂自然放于体侧。

第二,展体漂浮练习:两脚开立,两臂放松向前伸直,深吸气后身体前倒并低头,两脚轻轻蹬离水底,成俯卧姿势漂浮于水面,两臂、两腿自然分开,要求全身放松,身体充分展开。站立时,收腹、收腿,两臂向下压水,然后抬头,两腿伸直,脚触池底站立。

第三,滑行漂浮练习:(1)蹬边滑行漂浮练习:背向池边,一手扶住池边缘,一臂前伸,同时,一脚站立,一脚贴近池边。深吸气后低头, 上体在水中前倾成俯卧姿势, 大小腿尽量收紧臀部靠近池边,两脚掌贴住池边。与此同时,扶池边的手臂向前摆出与前臂并拢,头夹于两臂之间,这是两脚用力蹬出,成流线型向前滑 行。要求:蹬离池边后,身体要充分伸展,并尽量放松、自然。(2)蹬底滑行漂浮练习:两脚前后开立,两臂前上举。伸吸气后上体前倒,当头、肩侵入水中时,前脚掌用力蹬池底,随后两脚并拢,是身体成流线型向前滑行。

2.4、泳姿入门

初学游泳,在熟悉水性之后,应该选择一种泳姿来学习。

一般来说,最先要学的是蛙泳,然后依次是仰泳、爬泳和蝶泳的学习。这是因为蛙泳的技术结构虽然比较复杂,动作内部循环的节奏性较强,但是它的呼吸简单,让初学者有一种安全的感觉。蛙泳的每个动作周期都有明显的间歇阶段, 初学者能得到充分的休息,一旦初步掌握其动作结构,便能游很长的距离,对熟悉水性很有帮助。一旦学会了一种泳姿,恐惧心理就会自然消除。

摘要:从大学生初学游泳恐惧心理的形成原因及具体表现入手,探讨如何克服学员恐惧心理。通过长期的游泳教学实践,总结了快乐教学、游戏教学、心理教学等优化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游泳教学质量。

消除孩子恐惧心理 第5篇

宝山区罗南中心校周 芳

写作是出于内心的需求,是一种情感和语言的表达欲望。然而,大多数学生在日常作文训练中,很少体验到作文的乐趣。他们对作文普遍有一种恐惧心理,觉得无事可写。有的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唉声叹气;有的学生一见到老师上作文课,心里就反感,内心有不想写作文的想法;有的学生不得不写,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已。

因此,学生的作文往往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素材雷同,构思不够新颖,结构过于程式化,想像力不够丰富,儿童情趣不足,表达矫揉造作,平淡单调,感情贫乏,语言贫乏。

出现以上问题,主要是我们的孩子写作文时面临“无源之水”的困惑。从我们教师方面说,学生一开始学写作文时可能要求过高、批评过多。针对各种问题,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通过消除小学生作文恐惧心理的策略研究,以学生的兴趣、情趣激发为核心,注重改善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把作文教学和学生的校园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心感受丰富多彩的写作情境,写出真正想写的作文,体现出生活的真实和情趣。这样学生写作文时感觉轻松,并且乐写爱写。

我主要通过以下各种途径,消除小学生作文恐惧心理:

一、深入调查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以求有效的对策

通过平时的细心观察,和学生深入的交流,又进行问卷调查,我发现小学生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1、学生课外阅读量较少,生活经验也较少。

2、他们生活的天地较小,在家里家外,课上课下,郊区的父母很少有机会带孩子外出游玩。

3、另外,休息天,身为独子的他基本不会去学做家务,和同伴游戏的机会也不多。

4、很多父母不善于和子女交流和教育,不利于学生语言和思想的培养。

二、消除小学生作文恐惧心理的对策,让学生“轻松写作”、“乐于写作”

(一)画画、写写——建立自信

在一年级学生进入校园的第一节课上,我就让学生初步建立起写作的信心,培养作文兴趣,乐于作文,内化为学生的素质。那是我看了外国一个教师所做的之后,深受启发,也做了这样的尝试:

课刚开始,我先让学生画画,写一句最想说的话,然后加上封面,装订后,成了一本书,并告诉学生:“这就是一本书。其实,要出书,很简单,这就是你们自己出的第一本书。”让学生觉得出书其实并不难,初步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后来根据“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这些国家大事件,我让学生写写心里话,一句、两句都行,又装订了两本“书”。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并没有害怕写,初步建立了他们初次尝试写作的信心。

(二)听我介绍——喜爱看书

有人说过“作文无巧,多读书,多写稿”。实践证明,多读书,对提高写作水平是极其重要的。可是学生很少有自觉喜欢看书的,如何使他们爱上书呢?

我便把自己写作文的经历讲给学生听,说自己当年也害怕写作文,不知怎么写,写什么。后来,一步一个脚印,终于不怕写作,而且能写出好文章了:

1、我上小学三年级时,买了《日记指导》这本书,然后仿照文章写了一篇《小小制作——琴》的文章,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从此,我爱上了写作文。

2、我每次到外婆家必定要翻看表姐的语文书,那时家里没有课外书可看。终于有一天把她的语文书上的课文全读完了,我便有一种失落感,“唉,真没劲,没书可看了。”

3、经常阅读《解放日报》市郊版。每周拿到这份报后,我就把故事版面从头到尾读一遍。

4、上师范时,自己订了《星星》诗刊,认真读。而且坚持写日记。开始也只是几句话,不知记什么事,但天天记,逐渐就觉得可写的事多了,日记也越写越长。

5、现在每天晚上翻看床头的几本书。

通过向学生介绍自己小时候的写作经历,引导学生增大阅读量,积累丰富的语言,学生潜移默化,也越来越爱看书了,我们班图书角上的书总是最多的。久而久之,以量变促质变,学生在写作时,就少了许多“葫芦里煮饺子”的困惑。

(三)挖掘素材——学会作文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停。”叶圣陶先生用生动而贴切的比喻阐明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而我们的学生,生活单调,面对作文题,必然“言之无物”,创新表述更是无从谈起,这正是“作文恐惧症”的主要诱因。

就三年级同学们的年龄特点,作文刚刚起步,亲眼看到的、亲身经历的事容易写。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对于写话有兴趣,我常常并不命题作文,而是留心学生身边发生的事,帮助他们寻找校园生活中的写作素材,让学生从简简单单的校园生活中挖掘可写的素材。这样学生乐于把自己亲眼看到的事写下来,加强了写作与生活的联系。

例1

有一个秋天的早上,霜铺满了校园里的大操场,眼前一片白茫茫的。刚升上三年级的学生在操场上进行晨练时留下了好多脚印,学生兴奋地踩啊、踩啊,他们显得特别高兴。顿时,一个想法跃上心头,这不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吗?抓住这个瞬间。

于是,回到教室,我便问他们:“你们觉得操场上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又问:“你们做了些什么?心里怎样?”学生你一言,我一句,兴奋极了,我把他们说的都写在了黑板上,就成了一段通顺的话:

秋天的早上,学校的大操场上铺上了一层雪白的霜。我们兴奋地踩啊,“画”啊,不一会儿,上面留下了我们一个个小小的脚印,啊,我们的脚也能“画画”啦!。这时,一个同学惊奇地叫到:“看,霜跑到你裤脚上去了!它想跟你交朋友呢!”“哈哈哈!哈哈哈!”欢乐的笑声传遍了整个校园。

然后我告诉他们:“看,这是你们自己写的,你们写的文章多好啊!”接着,我便让他们朗读,再把它抄下来。

以后,我经常利用这种方法,抓住有可能一闪而过的机会,挖掘利于写作的的素材,和学生一起写,消除了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的想法,让学生觉得写作文并不难,只要把亲身经历的事情变成文字就可以了。

例2

一天,有两个学生为了铅笔的事而争执起来。我便让他们把发生的事情写下来,他们写得都不详细,只有四五句话。

我就以此为范文,引导学生怎么把这件事情写得详细些。我问两个当事人:“当时你们是怎么说的,我又是怎么帮你们解决的?怎么说的?这些都可以写下来。”后来,他们写得长了,又在班中朗读了他俩修改好的文章。

我细心挖掘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并使全班学生认识到把文章写具体并不那么难,只要把人物说的、想的写具体些就可以了。在以后的写作中,这两个学生总能把文章写得很具体,其他学生也努力朝这个方向发展。

(四)表扬激励——增强自信

在作文教学中,我总是积极引导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多写多练,以量变促质变,我发现通过各种表扬方式表扬每个学生写作上的每一点进步,这能有效地增强每个学生写作的信心。

在批改作文时,我就用“~~~”、“○○○”等符号把学生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圈画出来,而且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这样的符号,有效地激励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自己的文章也有精彩之处,增强了他们人人能写好作文的信心。

我经常在班中朗读学生的“好”文章,这意味着并不总是给几个好学生机会,而是给一些有进步的学生,哪怕他的文章并不是班级中写得最棒的,但我会夸他们哪里写得好,不让他们总是“默默无闻”,这很大程度上激发了这部分学生再一次写好作文的信心。

我还通过学校的“小荷广播”和学校自创的“小荷报”这些平台,向其推荐学生的好作文,这能大大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陶庆华(三年级的学生,智力较差,曾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要求写一件家务事的文章中只写了短短的一句话:我吃袜子。)

有一次,我带学生在阶梯教室上课。陶庆华来晚了,我便问他:“你在干什么?”然后,他把在电脑室门口帮助另一个学生解鞋带而晚来的原因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我,我很惊讶,觉得他这次说得很清楚,就建议他把刚才跟我说的事写下来。

没想到,放学前交上来的文章让我更惊讶,他第一次足足写了两百多字,而且语句也比较通顺。

接着我就帮他修改了文章,让他回家誊写好,后来又向我们学校的“小荷广播”投了稿。当下周五他的文章从广播中传出时,他脸上的喜悦与兴奋溢于言表,同学们也非常羡慕,这也给所有学生提了醒:以“生活世界”为源泉,只要善于发现容易被忽视的小事,就能写出体现出真实的生活,又充满情趣的文章,更别错过展示自己的机会。陶庆华,一个智力较差的同学能行,我也能行。

后来,全班学生写作的热情大大提高,作文越写越好,并不断向“小荷广播”、“小荷报”投稿。

通过以上各种途径,对消除小学生作文恐惧心理的策略研究,不仅提高了自身作文教学的水平,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使学生逐步消除了对作文有“谈虎色变”的恐惧心理,写出了真正想写的,并能体现出真实生活和情趣的文章,达到了“轻松写作”、“乐于写作”的境界。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

2、突破生活的格线,塑造清新充实的自我。

3、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

4、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

5、准确定位职业方向。

6、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

7、发现新的职业机遇。

8、增强职业竞争力。

9、将个人、事业与家庭联系起来。

二、正确的心理认知

1、认清人生的价值

社会的价值并不被所有的人等同接受“人云亦云”并不等于自我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权力价值、回馈价值、审美价值、理论价 值。

2、超越既有的得失每个人都很努力,但成就并不等同。后悔与抱怨对未来无济于事,自我陶醉则像“龟兔赛跑”中的兔子。人生如运动场上的竞技,当下难以断输赢。

3、以万变应万变

任何的执着都是一种“阻滞”前途的行为想想“流水”的启示“学非所用”是真理

三、剖析自我的现状

1、个人部份健康情形:身体是否有病痛?是否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否有影响健康的活动?生活是否正常?有没有养生之道?自我充实:是否有专长?经常阅读和收集资料吗?是否正在培养其他技能?休闲管理:是否有固定的休闲活动?有助于身心和工作吗?是否有休闲计划?

2、事业部份

财富所得:薪资多少?有储蓄吗?有动产、有价证券吗?有不动产吗?价值多少?有外快吗?社会阶层:现在的职位是什么?还有升迁的机会吗?是否有升迁的准备呢?内外在的人际关系如何?自我实现:喜欢现在的工作吗?理由是什么?有完成人生理想的准备吗?

3、家庭部份

生活品质:居家环境如何?有没有计划换房子?家庭的布置和设备如何?有心灵或精神文化的生活吗?小孩、夫妻、父母有学习计划吗?家庭关系:夫妻和谐吗?是否拥有共同的发展目标?是否有共同或个别的创业计划?父母子女与父母、与公婆、与姑叔、与岳家的关系如何?是否常与家人相处、沟通、活动、旅游?家人健康:家里有小孩吗?小孩多大?健康吗?需要托人照顾吗?配偶的健康如何?家里有老人吗?有需要你照顾的家人吗?

四、人生发展的环境条件

1、友伴条件:朋友要多量化、多样化、且有能力。

2、生存条件:要有储蓄、发展基金、不动产。

3、配偶条件:个性要相投、社会态度要相同、要有共同的家庭目标。

4、行业条件:注意社会当前及未来需要的行业,注意市场占有率。

5、企业条件:要稳定,则在大中型企业;要创业,则在小企业。公司有改革计划吗?公司需要什么人才?

6、地区条件:视行业和企业而定。

7、国家(社会)条件:注意政治、法律、经济(资源、品质)、社会与文化、教育等条件,该社会的特性及潜在的市场条件。

8、世界条件:注意全球正在发展的行业,用“世界观”发展事业。

五、人生成就的三大资源

1、人脉:家族关系、姻亲关系、同事(同学)关系、社会关系。[解决方案]沟通与自我推销

2、金脉:薪资所得、有价证券、基金、外币、定期存款、财产(动产、不动产)、信用(与为人和职位有关)。

[解决方案]储蓄、理财有方、夫妻合作、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能力条件及职位。

消除女大学生体育课恐惧心理初探 第6篇

[关键词]女大学生 体育课 恐惧心理

[作者简介]徐国娟(1965- ),女,浙江绍兴人,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浙江绍兴31200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6-0187-02

高校中女大学生作为学生群体的“半边天”,在文化专业课堂上的优异表现着实令男生叹服、令老师欣喜。但部分女同学在体育课上的表现就不那么英姿飒爽,而显得羸弱和娇气。由于心理效应,这种现象会相互传染,由个别现象泛化成群体反应,波及其他女生技能动作训练的消极化,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进程和教学质量。体育课应有助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所以消除女大学生体育课恐惧心理既是保障体育课堂教学顺利实施的需要,又是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工作内容。

一、女大学生体育课恐惧心理的表现形式

恐惧是行为人对外界强烈刺激的一种条件反射,也是人类的一种天性。恐惧心理会造成思维紊乱,注意力无

法集中,心率加快,肌肉紧张,血压上升,体温升高,继而不能正确判断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举止,以致产生消极的心理定式。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场地、气候、器械、教学环境、项目特点、个人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特别是女生常会出现恐惧心理。她们对自己的运动技能缺乏自信,对自己不协调的形体动作有一种羞涩感,怕出丑,不敢尝试,比较典型的,如教学训练轮到自己时赶紧躲到队伍后面,躲避训练,要在教师的强制督促下勉强应付等。恐惧心理的产生会造成技术动作变形,阻碍运动潜能的发挥,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一些女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恐惧心理反应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有的女生为了逃避某节体育课或某项体育测试,几天前就会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一直在盘算着以什么理由请假,甚至逃课。这种心态不仅影响了体育课的正常教学,还直接影响到学生本人的学习生活情趣和身心健康。

二、女大学生体育课恐惧心理成因分析

女大学生在体育课中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她们自身的原因,也有家庭社会、教学环境和内容设置的原因。此外,教师教学方法不当也会造成女生的恐惧心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社会因素

女大学生体育课产生恐惧心理与其身体素质和从小缺乏运动技能锻炼有直接的关系。从家庭的角度看,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她们从小在家长的呵护下长大。出于对孩子的溺爱,该由孩子自己干的事情都由家长代劳,就连简单的家务劳动也舍不得让孩子去做,客观上剥夺了孩子手脑联动的机会,使她们从小缺乏基本的运动技能和动作协调性的养成。为了防止孩子擦破一点皮、留下一个疤,许多家长不敢让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磨灭了孩子好动爱玩的天性。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在中小学阶段的体育教育中,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使然孩子不能尽兴地活动;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发生意外伤害事故而陷入被动,学校对大运动量和较高技能要求的教学项目避之不及。所有这些,都造成了现代的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从小就缺乏必要的运动实践,贻误了运动机能开发的最佳时机。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女大学生对肢体动作的运动机理缺乏理解,对较复杂的连贯动作在大脑中形成不了动画表象,直接影响动作要领的领悟和掌握,表现为动作僵硬、协调性差、跟不上节拍等,这些都将导致她们自信心的丧失和惧怕同学取笑、教师批评等负面心理的产生。也有一些同学缺少大运动量的体验,在跑步等剧烈运动过程中,一旦感觉心律加剧、气喘等生理应急反应,就会产生某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从而引发强烈的恐惧感,严重者还会演化成癔症。在城市优越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

(二)主观内在因素

女大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恐惧心理的主观原因,关键在一些女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有些女大学生对女性的生理特征缺乏认识,对女性美理解片面,担心运动会影响自己的身材和形体,甚至对运动时胸脯抖动也会有羞涩感,这些扭曲心理严重禁锢了她们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观能动性。

有些女生还存在自卑和自闭心理,总认为自己先天素质差,运动技能水平低,表现为胆小、心虚、怕累、娇气。当遇到练习比较复杂的动作结构,或需要上器械的项目时,就更感到胆怯,往往出现消极的自我暗示,如“我跳不过去的”“我肯定会摔的”等,抑制了自信心。于是就回避、放弃,更谈不上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也有一些女大学生确实是因为心理素质较差,她们的恐惧感源自心因性反应。表现为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差,一旦她们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某次失败的事实或经历,就会固化为心理阴影。在体育教育进程中,凡是遇到与前次经历相类似的教学内容,伤害事故的场景就会在脑中浮现,并在想象中延展为必然的危险,从而引发恐惧心理。

(三)客观外在因素

女大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恐惧心理的客观外在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由于某些运动项目技术动作较复杂,并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山羊支撑跳跃、单杠翻身上等教学项目。这些项目技术动作较复杂且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容易引起女生的恐惧心理。

二是由于一些女生身体素质上的特殊原因,如有的女生身材矮小,或过于肥胖,或体单力薄等,跟某些运动项目对体能素质的要求在客观上不相匹配,担心完成不了动作。

三是由于教师教学行为不当。例如,有的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讲清动作要领,示范不力,标准过高,要求过严;有的教师没有从女生生理特点和身体机能的实际出发,没有采取由易及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动作;有的教师情绪急躁,动辄训斥;有的教师课前没有很好的准备,仓促开课,缺乏必要的安全保护设施等。这些教师行为的不当,都会引发女生体育课堂上的恐惧心理。

四是由于场地、器材设备等原因引起恐惧心理。在教学中,如出现跑道凹凸不平、跳远踏板破损、单杠不稳固等现象,容易引起女生的不安全感;跨栏架、跳高杆的油漆过于光鲜,也会给女生造成高度上的错觉,从而产生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等。

三、消除女大学生体育课恐惧心理的方法与措施

针对女大学生对体育课存在的恐惧心理,结合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从以下五方面入手,可以消除或减轻女生体育课的恐惧心理:

(一)加强心理素质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养成教育结构体系中对体育教育提出的一项具体功能要求。首先,教师要分析不同学生对体育课恐惧心理的不同的成因,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和正向的心理疏导,帮助她们克服心理障碍,消除顾虑,创造宽松的学习心理环境,鼓励她们以积极的心态参与体育锻炼。其次,教师要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培养一些女生体育骨干,发动她们“传、帮、带”有恐惧心理的同学。事实证明,朋辈的示范作用,有时比教师的说教更有效。再次,教师的真挚亲情可以引发学生的心灵感应,使课堂气氛和谐,生动活泼,从而挖掘女生潜在的能力。教师对那些身体素质差、胆小、心理恐惧感较重的女生,应更加关心体谅,要热情帮助,循循善诱,千万不能嫌弃她们,对她们每点细微的进步都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使她们通过理智改变心态,克服不利因素,把恐惧心理降到最低程度,不断增强战胜自我的信心,从而激发她们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真正发挥体育教育锻炼心理素质、磨炼意志品质的功能。

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女大学生自信心的养成。要根据她们各自不同的畏难心理,有意识地帮助她们成功地通过一些项目的考核,让她们体会到体育竞技因竞胜而得快感,不断克服畏惧情绪。用语言激励的方法培养女生的自信心,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教师要常用“你行”“你能行”等言语正面激励女生,在事前要有针对性地找个别恐惧心理比较明显的女生,进行单独的运动技巧和心理辅导,鼓励她们能自告奋勇地出列讲解动作要领或做示范,并在事后给予积极的评价,肯定她们的成功与进步。这样,可以使她们在自我讲解中加深对动作要领的领悟,在示范中促进对运动技能的强化,逐步树立起“其实我行”“我确实行”的自信心,从而逐步克服对体育课的恐惧心理。

(二)加强基础体能训练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女大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恐惧心理的心结,源于自身的运动技能差、怕“丢人现眼”。对运动素质较差的女生不妨从基础体能抓起。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跳绳训练的方法提高女大学生的运动技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跳绳运动除了能锻炼大脑和四肢的协调能力和手臂、腿部的力量外,对提高人体耐力,增强跑、跳的步频意识等也有很大帮助。有些专业运动队也将跳绳作为运动员的素质训练项目,长期的跳绳训练可以使人体的各个器官功能在短时间内调动起来进入合作状态,有利于人体潜能的发挥。

由于跳绳是一项普及化运动,不受时间、场地和设施等条件限制,针对一年级女生,可以将跳绳作为课余训练的目标任务布置给她们,同时,还可以将跳绳作为课前热身训练的内容固定下来。经过一个学年的跳绳训练,就可以发现女生的体能和动作协调性得到了改善,特别是跑和跳的成绩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三)进行生理保健知识教育

对女大学生进行生理保健知识教育,也是消除体育课恐惧心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纵观中小学体育教育实际,受限于各种原因,针对女生体育运动方面的生理卫生保健知识教育的内容并不多。因此,大学阶段有必要加强女生的生理卫生保健知识教育。通过理论课的讲授,可以使女生明白自身的生理特点,科学地认识女性的生理周期和生理反应,注意经期的卫生保健,鼓励并指导女生经期锻炼。对于月经不调、痛经的女生,要主动给予关怀,并注意她们经期情绪的波动,适当减轻她们的体育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缓解她们的心理压力。

(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体育教育实践中,一方面要贯彻执行体育教育大纲规定的各项体能和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要与时俱进,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尽可能地迎合学生心理需要,开展特色教育,这也是体育教育改革的方向。

爱美是女大学生的普遍心理需求,我们在体育课中安排一些塑身训练方面的教学内容,深受女大学生的欢迎。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加入健美操和简单的艺术体操等教学内容,既提高了女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又训练和矫正了女生们的身姿与体态,有利于强化“保持端庄、健美身姿”的健身理念。这种有针对性的基本技能训练与身体素质综合训练结合,使她们在身体素质增强的同时,自信心也不断增强,并逐渐抵消恐惧心理。

(五)注重教学环节,营造安全氛围

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女生的实际备好每一堂课,制订合理的课堂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在内容安排上,要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渐增加难度。采用的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对女生可能会产生恐惧心理的运动项目要有预见,并有预案。

其次,要在课前对教学器材、器械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营造一个安全可靠的课堂教学环境。

再次,教师要重视教学示范的作用。做好教学示范与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的示范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做到技术正确、动作规范、轻松优美,使女生看完后能产生跃跃欲试的想法。初次示范的动作幅度做得不宜太大,随着教学的深入和学生掌握动作技术水平的提高,逐步加大示范动作的难度。这样可以减少女生恐惧心理的产生,达到示范的最佳效果。

最后,要做好训练的保护与帮助工作。保护与帮助是体育教学中一项必要的保障措施,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这是“敬业精神”。当女生练习有危险的动作时,教师要对她们可能出现的错误动作有预见性,要把全部精力集中在保护与帮助上,要做到站位正确、手法得当、保护有效,使女生有一种被保护着的心理安全感,这是“精业精神”。

四、结束语

对体育课的恐惧心理是许多女大学生共有的一种心理特征。体育教师对这个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掌握女生的心理特点,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围绕体育教学计划内容,采用必要的教学手段,有效地激发女生体育兴趣,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虽然消除恐惧心理主要靠女生自身,但教师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主导性的,我们要提倡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精业精神”。我们除了要认真观察和研究女生对体育教学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更要在教学中针对女生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努力减轻或消除女生的恐惧心理,从而有效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王则珊.学校体育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3]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4]李银传.心理学[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3.

消除孩子恐惧心理 第7篇

一、游泳中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

1. 特殊的运动环境。

游泳运动是在水中进行的, 陆地上的环境与水有着很大区别, 因此人体在改变环境的情况下, 会产生种种不适应, 由于害怕这些不适应, 从而会产生许多的心理障碍。第一, 在游泳过程中, 人体没有了地面的支撑作用, 由于水的浮力作用, 人体容易东倒西歪, 失去平衡, 从而容易溺水;第二, 人体正常的体位是站立位, 主动前进是处于头上脚下的状态, 而游泳则不然, 游泳是在仰卧或者俯卧体位的情况下沿着头顶的方向前进的, 这就打破了一般的正常前进感, 而在水中是没有其他可以攀附的物品, 从而自己很难使身体直立起来;第三, 特殊的环境要求不同的呼吸方式, 一般在空气中, 人是用鼻子呼吸的, 而在水中, 为防止“呛水”, 人就必须要学会用口吸气, 在改变呼吸方式的过程中, 往往会由于不习惯偶尔引起呛水咳嗽, 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2. 自身经历及外界传播恐惧的影响。

游泳练习时, 由于初学时的兴奋和一时好玩, 容易引起呛水或溺水的危险情况, 当经历过一次危险后再次练习游泳时, 往往在心理上留下恐惧的“阴影”。另外, 曾经听过或见过他人溺水事件的学生也会导致心理障碍, 特别是在游泳练习的初期, 一个人的恐惧会引起周围其他人的连锁反应。

3. 教学条件的影响。

学校的游泳池一般是室外的, 天气的变化也会对学生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 天气太热, 学生害怕会被晒破皮, 天气太冷, 学生害怕水太凉, 下入水中会产生各种不适应, 甚至是抽筋等。

二、消除学生恐惧心理的方法

心理障碍经过认真的诱导可以得到调节、控制、直到消除。在游泳教学中,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于心理障碍的性质进行分析、诱导, 区别对待, 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注意、记忆、思维、感知、认识、情感能力, 逐渐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1. 熟悉水性, 克服怕水的思想。

消除游泳教学恐惧心理的关键是让学生熟悉水性。怕水的根本原因一般都是因为在水里不会呼吸导致。让学生熟悉水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是进行憋气练习;第二, 练习在水中行走, 可以利用一定的游戏来进行;第三, 让学生进行换气练习;第四, 练习在水中漂浮, 这是消除怕水心理的关键。这四个方面均可以通过一定的游戏在水中来进行, 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体验快乐中忘记恐惧与烦恼, 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2. 采用一定的辅助工具。

在学习的初期, 可让学生佩带泳袖, 一方面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心理上有一定的依恃, 从而进一步减轻对可能溺水的恐惧。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 对泳袖适当地放气, 在游泳技术提高的同时, 使学生逐步从心理上认识到, 自己完全可以在没有泳袖的情况下游得很好。

3. 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要合理分配岸上教学与水中教学的教学时间。要让学生在入水前进行充分的岸上动作练习, 让学生在岸上熟练掌握水中动作要点, 有助于学生更快地找到水中的感觉, 如果在初次入水的时候有很好的成就感, 除了有助于紧张情绪的缓解之外, 还能使学生产生一定的自信心。

4. 下课前的冥想练习。

为了降低认知和身体焦虑, 与身体整理运动相结合的心理整理是必要的, 身体整理科研使身体生理恢复至平静状态, 而心理整理可以带来心理的平静。冥想练习可以认为是心理整理的一种练习方式, 经常的冥想练习不仅能够帮助练习者达到一种深度的放松状态, 而且也有助于心灵的训练而达到精力集中;冥想时通过增强注意的聚焦, 会增强个体对现实生活的意识觉察, 而不是从现实生活中退缩或对现实生活麻木。

冥想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身体放松、调节呼吸和注意聚焦。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 在上完课后不可能有很长的时间进行冥想, 那么, 我们可以将冥想的三个阶段进行整合, 在教师的示范、领带与提示下进行身体放松与呼吸调节和注意聚焦的练习。

5. 心理暗示法与念动法。

教师可以通过传授运动心理学的知识, 结合游泳项目进行心理训练;安适法与念动法可以对学生的恐惧产生一定的效果。学生在下水前, 教师编排好一定的教学口诀或者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信的短句, 让学生在心里重复默念, 这样可以让学生暂时不去想动作的危险性, 也有利于技术动作的掌握。

6. 讲解示范更富有感染力。

教师的讲解示范准确, 简明清晰, 动作舒展而优美, 富有感染力, 能够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动作技术时, 可以利用一些形象的字词来概括动作的要点, 注意与学生的直观感觉紧密结合, 使学生在宽松幽默的气氛中暂时忘记害怕与恐惧;另外教师的示范作用也不可小视, 教师优美轻松的示范, 可以让学生感觉动作非常好学, 不至于让学生在没学前就产生心理障碍, 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7. 提示法与激励法。

在刚接触游泳运动初期, 学生免不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动作, 教师在其出现错误时要及时做好保护与帮助的工作, 另外, 让其在有安全感的情况下, 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然后运用提示性的口令, 让其逐渐适应身体的不适感, 还可以利用激励法, 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 帮助学生找回自信, 让其相信在教师的指导下, 他们自己可以学会游泳。

8. 广泛运用保护与帮助。

在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后, 自己在练习时因为没有安全感而不愿意下水进行练习, 这时教师可以利用保护与帮助, 可以让学生结成对子, 让学得较好的学生保护帮助较差的学生进行练习,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安全感, 从而将游泳进行到底。

对学生进行游泳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一种运动技能, 而且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有利于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在游泳教学中, 学生恐惧心理严重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教师只有针对具体情况, 合理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 及时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才能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游泳技术和技能。

摘要:利用文献资料法对游泳课中学生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作了剖析, 并对消除学生恐惧心理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以期为游泳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游泳,心理,恐惧,方法,原因

参考文献

[1]罗新汉.游泳速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6.

[2]张引.游泳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的产生和消除[J].内江科技, 2007, (7) :163-164.

[3]姜镇英.冥想训练对美国中学游泳选手训练后的焦虑、心境状态及心率恢复的影响[J].体育科学, 2000, 20 (6) :66-74.

[4]郭锦, 丛大伟.中学游泳教学的新模式探讨[J].体育教学与研究, 2007, (44) :120.

消除孩子恐惧心理 第8篇

1 恐惧的概念

从文献中检索发现, 恐惧是一种心理反应, 它是由刺激作用于大脑皮层, 使原有的动力和定型遭到破坏引起的皮质兴奋, 通过大脑的扩散和诱导改变皮下中枢的活动, 从而导致内脏器官和腺体活动发生变化, 由此获得相应刺激回传大脑, 与新的动力定型结合而产生的[1]。恐惧理的产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正常发挥, 使学生形成消极的、失控的思维, 从而导致学生做出失控的表现, 影响了教学效果, 阻碍了教学进度。

2 学生恐惧心理的表现

2.1 恐惧时身体的变化。

在恐惧状态下, 身体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肌肉高度紧张, 呼吸加快, 血压上升, 出汗, 以及胃肠道的变化。如一学生在跳马课教学中由于恐惧竟然在深秋季节出了一头的汗, 这便是恐惧导致的身体变化。

2.2 恐惧时心理的变化。

在恐惧状态下, 心理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感知错误、思维混乱。如一学生描述在器械体操课教学时, 每当轮到自己做动作时, 大脑便是一片空白, 这便是由于恐惧所导致的心理变化。

2.3 恐惧时行为的变化。

在恐惧状态下, 由于身体及心理的变化导致的行为上的改变。如:动作变得笨拙、不协调、四肢发软、不听摆布, 这些都是由于恐惧所导致的行为异常。

3 体操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

3.1 主观因素。

(1) 学生意志薄弱。意志是人们为达到既定的目标, 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有些学生, 自身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由于怕苦而不想练习或不能坚持练习, 对克服障碍完成动作没有信心, 一见到跳跃器械, 心理就发怵, 没有勇敢、顽强的意志力做保证, 视完成支撑跳跃动作为不可企及的巅峰。 (2) 学生自身身体素质方面的障碍。身体素质方面由于身体素质差学生的体操技术基础普遍较差, 再加上在体操动作练习中学习的方法运用不得当, 则可能经历动作失败的体验和身体创伤。如练习单杠中的腹回环如果上肢力量、腰腹肌力量不足练习者很难在单杠上控制动作往往出现动作没有到位就掉下, 从而难以领略练习的乐趣和体验成功的喜悦。 (3) 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体育学习动机的缺乏, 势必造成体育学习的态度冷淡。在实际教学中, 具有高动机水平的学生从总能量中分配给练习的能量值比较高, 他们只要不把这些训练能量完全耗尽, 一般不会感到极度疲劳。而低动机水平的学生, 对外界负荷极为敏感, 虽然练习并不紧张, 但也会体验到非常劳累。一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不愿意认真地去练。这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当完成动作不果断而导致失败时, 不是科学地分析失利的原因, 而是患得患失, 从而对动作产生惧怕心理[2]。 (4) 受同学情绪的感染。感染是指一个人的恐惧会引起其周围其他人连锁锁反应[3]。这在体操器械练习中尤为明显。如在双杠练习中, 由于某一学生因失误而出现危险动作或落杠时, 会使其他同学在心理上产生恐惧感, 导致失去继续练习的信心。 (5) 发生伤害事故的情境再现。是由于学生在某次练习中不小心失误而出现危险甚至受伤, 给自身心理造成影响, 当再接触此类练习时, 就会产生害怕心理。

3.2 客观因素。

(1) 器械的客观因素产生恐惧。体操器械在长度、宽度、高度、硬度等方面形成了本项目的运动特点。就其高度而言, 在离地面1米多高的器械上, 在不容易保持身体平衡的情况下做各种摆动, 如转动、回环等动作, 从而产生恐惧心理。其二, 器械动作的硬度也是产生恐惧心理的因素。如单杠成套动作中的后倒挂膝上, 由于反复与很硬的杠面摩擦, 使得腿部磨青磨紫, 甚至破皮、流血。因此对单杠项目望而生畏, 其恐惧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2) 教师的客观因素产生恐惧。在体操教学过程中, 教师教学方法运用的好坏, 是直接影响到学生正确掌握体操动作的主要因素之一[4]。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师不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一味的追求教学进度而不考虑学生对动作的掌握如何, 针对一些高难度动作也不采取保护和帮助的措施, 势必会导致学生的心理变化, 产生恐惧心理。教师的责任心不强也是引起学生恐惧心理产生的关键。

4 体操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消除方法

4.1 建立学生学习动作的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做些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 实际上是给学生直观感觉和美的享受,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实际能力和运动基础, 使学生相信自己能够完成动作。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态度, 从而建立学生的自信[5]。

4.2 引导学生运动正确对待恐惧心理。

应让学生承认自己的恐惧心理并清楚自己怕的是什么。只有认识恐惧的对象就可能通过理智, 对恐惧心理全部或部分地加以控制。比如在上跳马课时, 学生害怕、在上双杠课时怕支撑不住掉下来等, 在学生知道自己怕什么之后, 教师给以正确引导, 这样有利于克服恐惧心理。

4.3 强学生完成动作的信心。这就需求教师在

讲解动作要领时, 要力求准确、精练、形象、易懂、并适当分析动作可能现的危险点, 而且能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调节, 稳定情绪。然后再找身体素质好, 有基础、胆量大的同学带头练习, 这样一些胆子小的同学就会被感染, 参加练习, 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动作[6]。

4.4 加强身体素质训练, 提高运动能力。

加强身体素质的全面训练和发展是完成体操动作的前提条件, 在教学中, 应配合动作技术的学习, 加强专项训练, 随着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运动能力的提高, 学生具备了实力会逐渐缓解学生的恐惧心理, 同时为掌握动作技术奠定了基础, 使顺利完成动作有了保证。

4.5 加强学生保护与帮助。

无论是保护帮助别人, 还是进行自我保护, 都应做为一种专门能力来培养。一是要使每个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二是要熟悉动作技术, 三要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4.6 改变情景, 消除恐惧心理的诱因。

因为恐惧心理的产生有其情景性, 体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改变练习的情景能够隔离恐惧心理产生的诱因[7]。比如:降低动作难度, 降低器械, 采用标志物, 加厚垫子, 改善场地器材, 加减观众等等方法。

5 结论

综上所述, 在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过程中, 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消除学思生的想顾虑, 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加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 发展学生心理自我调节控制能力, 同时排除不良因素的影响。合理有效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是可以抑制和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的。在体操教学中, 应广泛地研究引起学生恐惧心理的各种因素, 采取各种积极措施, 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 为提高教学质量, 顺利进行体操教学创造一片良好的空间。

摘要:从体操教学的实际出发,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学生恐惧心理的产生原因及克服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以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便于体操教学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体操教学,恐惧心理,产生原因,消除方法

参考文献

[1]徐万彬, 殷川.对体操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的分析与对策[J].德州学院报, 2002, 18 (4) .

[2]莫伟彬, 谭伯模.体操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与消除的方法[J].科技信息.

[3]朱林华.体操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的形成与消除[J].安徽体育科技, 2000 (1) .

[4]王威.体操教学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其排除途径[J].湖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24 (1) .

[5]陈向阳.跳箱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的产生及调整方法[J].武汉体育学院报, 2003, 37 (3) .

[6]史伟虹, 赵曼华.跳马恐惧心理的产生原因与客服方法[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16 (2) .

上一篇:权益保护机制下一篇:繁育系统